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闽江通海航道治理方略探讨

闽江通海航道治理方略探讨

闽江通海航道治理方略探讨

作者:夏航

来源:《海峡科学》2007年第05期

【摘要】该文主要根据闽江潮汐河口航道河床边界、水流泥沙运动特性与河床变化规律,总结以往治理经验,提出进一步治理方略。

【关键词】潮汐河口、航道整治、方针策略

闽江口通海航道是指马尾罗星塔至闽江口外拦江沙1#浮长50公里的航道。该段航道是闽江河海沟通的咽喉,是福州内港出海主要通道。为做好该段航道治理、提高航道水深,曾进行过一期整治与二期整治,浅滩水深得到了较大幅度提高,取得了整治工程的成功。现在可乘潮通2.0万吨级海轮。闽江通海航道整治取得成功,这充分说明通海航道一、二期整治思路与方法是正确的。本文在总结一期、二期整治经验基础上提出了继续增深治理方略,供有关部门参考。

一河段特性

1、河床形态特征

闽江河口属多岛式强潮陆相河口。闽江干流侯官以下分成北港与南港于马尾罗星塔附近汇合,后流经筹岐、大屿、穿过闽安峡谷至亭江后被琅岐岛分成梅花水道与长门水道。

马尾以下河道特征是:两岸山势较近,岩盘突出,岸坡较稳定,河床大部分为沙质,两岸可动性小于河床可动性。岛屿多,汊道多,河床宽窄相间,差别悬殊,呈藕节状。河道滩槽相间,深浅交替。这些形态特征,决定了闽江河口水流泥沙,河床演变,以及各汊道分流分沙规律,对浅滩的形成与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2、潮汐水流及泥沙特性

闽江潮汐为正规半日潮,潮波近似驻波,潮波进入河口后逐渐变形,在上溯过中涨潮历时逐渐变短,落潮历时逐渐变长。琯头平均潮差为4.2米,白岩潭平均潮差为3.77米。涨潮流往北岸上溯,落潮沿南岸下泄,塑造河床的主要动力是山水与落潮流。长门以内落潮流占绝对优势,这对上游泥沙往河口输移起决定性作用。

汊道的分流分沙规律是:南汊分沙多、分流少、北汊分流多、分沙少。该河段泥沙以底沙运动为主,并以推移质形式向下流推移。

3、浅滩分布情况及特点

在长50公里的通海航道上,浅滩主要分布在新丰、中沙、马祖印、内沙、外沙等地。

长门内浅滩特点是:河床断面宽,涨落潮分离,上下深槽交错,中间沙埂斜卧航道,浅滩属沙咀型交错浅滩。长门外浅滩特点是:河床断面宽,甚至左右无边界约束,水流分散,浅段长,浅滩无明显的上下深槽,是陆地向海洋延伸而出现的沙埂,属拦门沙型。

二以往整治方法成果及经验

1、长门口以内各浅滩整治

马尾至长门长约30公里航道,分布着大屿、新丰、中沙等处浅滩。其特点是:河床为沙质,汛期淤积,汛后浅滩有些冲刷。但浅滩水深达不到通航要求。整治的基本方法是:缩窄河宽,堵叉调流,调整河型,使涨落潮流趋于一致。

2、长门外各浅滩整治

长门外有三处浅滩,马祖印浅滩、内沙浅滩、外沙浅滩。浅滩特点是:河床为沙质,汛期淤积,尤其出现20000㎡/s以上洪峰流量,淤积更多,枯季略有冲刷,浅滩河床断面大,甚至是一片广阔海域,浅滩呈拦门沙型。整治思路:马祖印浅滩整治办法主要是清除抛石封锁线与筑坝缩窄河宽集中水流,提高浅滩水流动力冲刷浅区;内沙浅滩整治办法,调整熨斗水道与川石水道分流此,理顺分流口流态,减少相位差影响,缩窄河宽,归顺水流,利用南北导堤造成有利的边界,提高航槽冲刷能力;外沙浅滩处于广阔的海域,左右无边界约束,采用疏浚办法提高航道水深。

3、基本经验

纵观一期整治、二期整治的研究成果、工程方案特点及所取得的工程效果,其基本经验有:

(1)福州港航道是潮汐河口航道,潮流是塑造河床的主要动力,整治时必须考虑潮水影响,尤其是落潮流对河床的塑造作用,与整治建筑物对涨潮流的影响。在长门口以内浅滩整治应以落潮流为主,长门外必须重视整治建筑物对涨潮流的影响。

(2)河口航道与内河航道不同。它受潮汐风浪的影响,又受山水洪峰影响,其水流泥沙运动比较复杂,有的情况一时难以弄清楚,在未吃透规律、模准方向情况下,应采分析计算与模型试验相结合的办法优选整治方案,可少走弯路,使工程取得较好效果。

(3)各浅滩整治必须在分析计算浅滩成因基础上,根据浅滩成因之不同点采用相应措施,对症下药。产生浅滩有的是底质问题,有的是水流问题,浅滩是河床与水流相互作用的产物,但在水流与河床这一对矛盾相互作用过程中,必须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分清矛盾的普通性与特殊性,搞清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道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