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于确定数学教育目标的依据

关于确定数学教育目标的依据

关于确定数学教育目标的依据
关于确定数学教育目标的依据

关于确定数学教育目标的依据

数学教育目标是指数学教育的总目标,即通过数学教育在培养学生方面实现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的规格和标准,也就是通过中学数学教学,要求学生在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数学能力、个性品质、思想情操等方面所应达到的目标。社会期望数学教育能产生有效的成果,以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一个阶段的数学教育到底要追求一个什么样的目标,是数学教育一个根本的问题。做任何工作都应该有充分的依据,在数学教育中应该克服盲目的倾向和轻率的决策。对于确定中学数学教育目标的依据,本人认为必须认真考虑以下的五个方面:一、教育的总目标中学各门学科的教育目标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各门学科的教育目标服从于总的教育目标,并为完成总体教育目标服务。“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作用,必须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是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上述的总目标是党和国家对于培养一代新人在政治思想、文化科学知识、能力等各方面的要求。因此,为实现总目标而开设的中学教学各门学科都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进行思想情操教育这些方面的要求,数学教育的目的也不例外。目前,在数学教育实践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是中学教育对于思想品德教育不够重视,轻德育重智育,学生的学习负担普遍较重,课外作业很多,城市和农村中学生的近视率都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应该引起大家的充分重视。当然,这与目前的不尽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有密切的关系。普通中学的教育属于基础教育,是帮助受教育者打下文化知识基础和做好参加工作和生活准备的教育,要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为国家建设培养优良的劳动后备力量。初中阶段,按照党的义务教育政策,对学生进行义务教育,也就是国民素质教育。普通高中仍然是基础教育,是义务教育阶段以后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它不是职业技术教育,也不是专门的定向教育。普通高中要为高等学校输送新生打基础,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打基础,要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知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及身体心理素质。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热爱社会主义,具有爱国主义精神、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立志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学好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要使学生身心得到正常的发展,具有健康的体质;还要使学生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并初步掌握一些技能、职业技术技能。”从上面可知,普通中学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中学数学教育传授给学生的是数学基础知识、基本的技能和技巧,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及美的教育。那种随意把中学数学教育的目标提高到“培养数学家”的程度,或者普遍地降低中学数学教学要求的作法,都不符合基础教育的性质,在制定国家课程标准或者教学大纲的时候必须考虑这样的问题。目前,对于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是否降低了课程的水准的问题已经引起了普遍的关注和研究。二、社会发展的需求教育的作用是要把自然的人培养成社会的人、社会的生产力,所以,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需求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数学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尤其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是推动数学课程发展的重要因素。回顾17世纪到19世纪,由于交通运输、工业(特别是机器制造业)和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等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越来越多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因而在学校教育中设置了算术、代数、几何和三角等数学课程。它们构成了上世纪中叶席卷世界的“新数学运动”中称之为“传统”的数学课程。到了今天,数学课程面临着“新数学”运动之后的又一次挑战。人们要改革当前的数学课程,其理由不仅在数学内部,还在于新技术、新科学(尤其是电子计算机)的快速发展引起对数学课程目标的反思,期望数学课程来自社会,又能更好地服务

于社会。怎样科学地估计社会对于数学的需求?过去有过关于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的需要的调查研究。这样的调查研究能够为确定数学课程目标和内容提供客观基础,目前,我们仍需要有这样的坚实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三、数学学科的特点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关于数学是什么,一些国外的数学家有许多不同的论述,有些外国数学家甚至宣称数学是一门不知其所云为何物的学科,所以,我们在引用外国的一些理论的时候,必须有自己的鉴别能力,不能人云也云。数学具有三个显著特点:“第一是它的抽象性,第二是它的精确性,或者更好地说是逻辑的严格性以及它的结论的确定性,最后是它的应用的极端广泛性。”数学以高度抽象的形式出现。数本身就是一个抽象概念,几何上的直线概念也是一个抽象概念,全部数学的概念都有这一特性。整数的概念,点线面等几何图形的概念属于最原始的数学概念。在原始概念的基础上又形成有理数、无理数、复数、函数、微分、积分、n维空间以至无穷维空间这样一些抽象程度更高的概念。抽象不是数学独有的特点,任何一门科学都具有这样的特点。数学的抽象性特点是:(一)、数学仅从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方面来反映客观现实,它摒弃了与此无关的其他一切;(二)、数学的抽象是逐级提高的,它们所达到的抽象程度大大超过了其他学科中的一般抽象;(三)、数学本身几乎完全周旋于抽象概念和它们的相互关系的圈子之中。如果自然科学家为了证明自己的论断常常求助于实验,数学家证明定理则只需要推理和计算,现在的计算工具更加先进,还可以借助于大型的计算系统。数学的方法是抽象和思辨的。从具体事物抽象出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抽象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数学科学的高度抽象性,决定数学教育应该把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规定为其目标。人的本质在于思维,而抽象思维能力是人类认识能力发展到什么程度的重要标志,在现代社会,任何人缺乏抽象思维能力,他无论是在科学技术研究的道路上,还是在一般生产工作的岗位上都将是缺乏竞争力的。虽然数学概念与结论都表现为高度的抽象形式,但它们的形成与发现以及对于结论的证明,都要运用一系列逻辑思维的形式和方法。由于数学科学具有严格逻辑性的特点,决定着数学教育应该把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目标。数学中严谨的推理使得每一个数学结论不可动摇,这种思想方法不仅培养了数学家,也有助于全体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它也是培养学生意志力、毅力、科学态度及自信心的好素材。正像伟大的化学家罗蒙诺索夫所指出的:“至于数学,即使只不过是使人的思维有条理,也应该学习。”从一定意义上说,学习数学是发展学生智慧的重要学科。从数量关系角度来研究事物,使我们对于事物有数量上的把握,这是数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具有良好的数量观念和运算能力,数学教育必然要把培养一定的运算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目标。数学研究的内容必然涉及对事物形状、大小、位置关系的想象,因此,数学教学应该也能够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日常生活、工作和生产劳动以及科学研究中,凡涉及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方面的问题,都会用到数学。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数学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数学中充满着辩证关系,包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数与形,正与负,常量与变量,微分与积分,直线与曲线,偶然与必然,有限与无限,精确与近似等,它们在一定条件下互相依存、互相转化。因此,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应是中学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四、教师的基本状况数学教学从本质上说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因此,数学教学过程是数学活动的过程。数学教学过程的最基本的成分有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而教师是数学教学目的的贯彻者,系统数学知识的传授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活动的引导者。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普遍的数学教师的状况是确定数学教育目标的重要依据,尤其是大部分数学教师的数学学科基础能力的状况是确定中学数学教学内容的基本依据。很难想象在教师不能很好地掌握某一部分数学教学内容的情况下,学生却能很好地掌握数学,或者说具有很强的数学能力。脱离教师实际的数学教育目标会欲速不达。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为了适应新时期的需要,根据小平同志“用先

进的科学知识充实教育内容,吸收国外先进教学内容”的指示精神,通过对于实际需要的调查和发达国家数学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分析研究,1978年制订了新的数学教学大纲,对于教学内容改革提出了新要求,这就是精简传统的中学数学教学内容,增加微积分以及概率统计、逻辑代数(有关电子计算数学知识)等的初步知识,把集合、对应等思想适当渗透到教材中去。在数学教学程度上,初中数学讲完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以及解析几何的直线与圆;高中数学提高到微积分、行列式、概率、逻辑代数的水平,并根据新大纲编出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数学课本。经过两年的试验发现,由于增加了许多新内容,许多教师的水平一时跟不上,对于数学合科教学也不能适应,而且学生负担过重,随之就根据教与学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整。以上充分说明,教师的实际是确定教育目标的一个重要依据,数学教育目标的更新与提高应以数学教师的学科基础知识和能力的提高为前提,数学教育改革应以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为前提。据教育部2001年统计数据,全国初中专任教师338.57万人,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88.72%,普通高中专任教师84万人,普通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是70.71%,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普遍运用和掌握的情况也很不乐观。确定中学数学教育目标必须以数学教师的基本情况为重要依据,在教学岗位上对教学实际有深入了解的广大教师的意见应该得到进一步重视。五、学生的年龄特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是教学的客体,又是教学的主体,确定数学教育目标,必须慎重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数学教育目标中知识和能力的深度和广度。青少年的认识能力(尤其是思维能力)的发展是有规律的,而且也是有一定限度的。考虑到中学阶段学生的智力正在成长发展时期,认识能力和知识经验尚未达到成熟阶段,因此如果对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提出超出学生认识水平的过高要求,把知识体系搞得过于抽象化、形式化和一般化,忽略了基本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势必带来事与愿违的后果,不但学生能力得不到提高,达不到预想的教育目标,反而会降低教学质量,甚至连教育目标中最低要求都得不到充分保证。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青少年的认识能力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步提高的,况且中学阶段正是学生思维能力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过低估计学生的能力或者降低要求的做法也会给人才培养带来损失。在我国数学教育目标的制订上也曾经经历过脱离学生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的教训。一个例子发生在1960年,中国数学会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大会的中心议题之一是根本改革各级各类学校的数学教育问题。在这个会议上,有的研究小组提出了对于中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现代化的建议,在建议中提出要在中学应更多地学习现代生产和尖端科学技术中应用最多、最广的现代数学基础知识,取消欧几里得几何体系,认为这部分内容“陈旧落后、脱离实际”;建议大量增加近现代数学的基础知识,如解析几何、微积分、微分方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数学等内容。此研究小组按上述方案编写了九年一贯制学校数学教材。试验证明,这个方案所提出的教育目标提得过高,严重脱离了中学生的认识水平,是学生力所难及的,把中小学学习的年限压缩到九年,更是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使学生难以承受。把欧几里得几何作为陈旧落后的典型加以削减,对几何体系完全加以否定、予以废除,也是过分的,这项试验由于脱离学生实际很快就停下来了。在国际数学教育历史上也有“新数学运动”脱离学生年龄特点和认识能力,大量增加现代数学的抽象概念,把知识体系搞得过于抽象化、形式化和一般化,忽略了基本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忽视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只面向成绩好的学生而忽略不同程度的学生尤其是学习困难的学生,使学生既未学到现代数学基础知识,也没有打下基本数学基础,急于求成,急功近利,使数学教育蒙受损失。以上的历史教训在今天仍是我们应该汲取的。数学教育目标的确定必须考虑以上的五个因素,目前,在确定数学教育目标的问题上,出现了一些偏差,就是因为没有认真考虑以上的各个因素,使数学教育实践出现一些曲折和困难,必须根据实验情况作必要的调整。在确定数学教育目标过程中,除了要考虑以上面的五个方面的因素外,还要特别处理好改革与继承的关系,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中小数学教学的内容应该保持基本的稳定性,不应该完全另起炉灶,推

倒重来,在改革的过程中应该继承以往的成功经验,在数学教育的发展中也应该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学数学教学即应该考虑多样性,同样应该认识到中学生在能力发展和思维水平上的共同性和统一性,数学教学应该是在基本统一的要求下有适度的多样性。此外,数学教育的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应该在数学教育的实践中经受检验,根据实验的情况作必须的调整。数学教育有自身的规律性,一切不符合客观规律的主观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空想和幻想,都不会受广大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支持拥护,并将在数学教学的实践中碰壁。作品

五年数学教学计划(精选3篇)

五年数学教学计划(精选3篇) 五年数学教学计划1 教学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规定不同课程类型相互结构的方式,也规定了不同课程在管理学习方式的要求及其所占比例。小学五年级数学下教学计划,我们来看看下文。 一、学生现状分析: 本班有学生50人。大部分的学生学习态度端正,有着纯真善良的本性。上课时都能积极思考,能够主动、创造性的进行学习。个别学生能力较差,计算和应用题都存在困难。本学年在重点抓好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加强后进生的辅导和优等生的指导工作,全面提高本班的整体成绩。 二、本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观察物体、图形的运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和综合应用等。其中因数和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 (一)、本册教材的特点: 1、优化编排结构,突出数学的文化特色,为培养学生的数感提供丰富素材。 2、计算教学内容的编排体现改革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的统计知识和统计观念得到进一步提升。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二)、本册教学重点:因数和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三)、本册教学难点:因数和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 三、本册教学总目标及要求: 1、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2、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 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简单实际问题。 4、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之间的实际意义。 5、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的区别

教学目的与目标的区别是什么 2010-05-19 14:36:32 chifeilong 一、教学目标 什么是教学目标。所谓“教学目标”,是指“与教学或训练有关的,而并非与教育有关的目标,也称行为目标。” 二、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的相同之处表现在: 第一,二者提出或制定的依据相同。无论是"教学目的"的提出还是"教学目标"的制定,都必须以教学大纲所限定的范围和各科教材内容所应达到的深度为依据,都必须服从、服务于培养"四有"新人这个总目标。 第二,二者对教学所起的作用相同。无论教学目的还是教学目标,都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对落实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内容、明确教学方向、确定教学重点、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过程等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的不同之处表现在: 第一,从制定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的依据看,教学目的的提出仅仅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教学目标的制定除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之外,还要依据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提供的参照系和本地教学的实际水平。 第二,从确定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所着眼的主体看,教学目的是对教师要教什么的说明,着眼于教师的教;是以教师为主体进行描述的,是对教师的活动的一种期望,但其结果是否符合这种愿望,却难以预料和检测。教学目标则着眼学生学习的结果,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描述;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结果的一种规定,是学生必须达到的要求,它不仅对教师实用,对学生也是必要的、适用的。 第三,从制定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时所使用的动词看,对教学目的的描述一般采用"了解、领会、体会"等描述心理过程的内隐体验动词或"掌握、应用"等词语,因而比较抽象、笼统、模糊;教学目的是否达到,不易测量。而教学目标的描述则多采用"说出、归纳、说明"等表述特定动作的外显行为动词,表义具体,深广度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因而教学目标是否达到。可用课堂上的随机检测、配套的达标自测题、形成性练习题和单元检测题等,通过测试,检查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 第四,从二者所直接作用的对象看,教学目的只对教师的教有直接指向作用,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而教学目标同时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均有直接的指向作用,能使教和学目标一致,既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和学两方面的积极性较好地统一起来。 第五,从二者组合的结构层次性看,教学目的往往是孤立的、单一的结构,缺乏明确的层次与序列,因而课堂教学的深度与广度的确定,只能取决于教师本人的业务素质,带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而教学目标则将较为复杂的学习行为分解为从简单到复杂的、序列分明的几个部分,它不但规定了教学活动应达到的最终结果,而且提出了达到这一最终结果的一般教学活动的程序,即通过对简单行为的逐个实现达到对复杂行为的最终实现,因而对教学活动的深度和广度有明确的具体的指导作用,确保教学目标落到实处,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目的是教学活动所能达到的,是一次活动的具体目标,可测,可界定的。而教学目标是

怎样确定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怎样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物理教学准备阶段的一个重要环节。要上好一节课,使学生的学习达到预期的质量标准,教师必须事先明确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应该做什么,学习哪些内容,学习这些内容达到什么知识层次和能力水平;在教学活动中重点要解决什么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会遇到哪些困难,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等。这就同作战之前要制定作战计划一样重要。 长期以来对教学起导向作用的是教学大纲,而教学大纲所提出的要求是笼统抽象的。它不可能对每一教学内容(知识点)提出很具体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之前制定出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一、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作用及其特点 (一)作用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正确与否,决定着教学过程的意义。若不正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意义;若不明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方向。在物理教学活动开始之前,首先要明确教学活动的方向和结果,即所要达到的质量标准。因此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是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方法的依据,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方向。 可见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对教与学的双方都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控制作用。 (二)特点 物理教学中的教学目标与原来常用的教学目的是不完全相同的,而且存在很大差异。 教学目的是指通过物理教学使学生达成某一质量规格的总的规定。它指明了学生应在物理知识、能力和物理素质方面所要达到的水平。教学目的的确定主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其着眼点是教师的教。因此它是一个一般性原则。 教学目标是指通过有计划的物理教学过程与学生活动所要实现的教学成果。它是制定物理教学计划、课程编制、教案设计以及评价教学效果的标准。教学目标的确定除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外,更主要的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注意教师教的同时,更着眼于学生这个主体。因此它更具体,深广度更明确,操作性更强。 可见,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比较起来具有:整体性——概括整个教材,教学理论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合理性——根据当地或班级学生的实际水

小学数学教案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教案教学目标 【篇一:小学数学说教学目标案例】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版权所有翻印必究 小学数学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案例 案例1【解方程】 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参照课标确定本节课的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解方程的意义和基本思路。 2.能力目标:能够验算方程的解的正确性。 3.重点 难点 案例2【认识三角形】 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 1. 2. 在小组合作、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团结协助的精神。重点 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 难点 教学难点:给三角形确定高和画高。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版权所有翻印必究 案例3【三角形的分类】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年龄特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发现三角形和边的特征会给三角形的分类,理解并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2.能力目标:能形成观察,操作和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目标:能养成主动参与意识,自我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重点 难点

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年龄特点,这是学生掌握本课知识的一个质的飞跃。因而,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案例4【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目标 1,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过程,能够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体会方程的思想。通过有效 2 3学生能乐于学数学,遇到困难不避让,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在合作学习中增强集体责任感。 重点 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探究与证明。 难点 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方法(添加辅助线)的讨论。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版权所有翻印必究 案例5【分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过去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新课改》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将教学目标分为了三维。新课标指出“三维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应该以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正确价值观。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以知识技能的培养为主线,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新课标指出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我将教学目标以下三个方面: 1.数,能正确用分数描述图形或简单的生活现象。 2. 3.问题的探索性与挑战性。 重点 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 难点 案例6 1. 3.情感与态度:能养成勇于实践、大胆探索的精神,具有很强的数学应用意识。重点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难点 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的运用

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总目标

一、xx数学教育的总目标: 新《纲要》明确阐述了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目标是:“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具体表现为: 1.在生活和游戏的真实情景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幼儿的数学感和数学意识;体验到数学的重要性和意义; 2.在不断遇到各种新挑战和不断成功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心,感受到和体验到其中的乐趣。 3.数学教育的内容和要求是: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 二、阶段目标: 三月份: 1.学习按物体的一个特征进行分类,并尝试说出同类物体的共同特征。 2.学习按物体量的关系进行4以内物体的排序,学习按物体的某一特征进行排序。 3.能目测比较两者高矮,区别最高和最矮。 4.体验物体从高到矮、从矮到高的顺序关系(5个以内),尝试按高矮排序。 第一周:学习按物体的一个特征进行分类,并尝试说出同类物体的共同特征。 第二周:学习按物体量的关系进行4以内物体的排序,学习按物体的某一特征进行排序。 第三周:能目测比较两者高矮,区别最高和最矮。

第四周:体验物体从高到矮、从矮到高的顺序关系(5个以内),尝试按高矮排序。 四月份: 1.指导幼儿将两个集合中的物品上下对应排列(5个以内)。 2.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感知多、少和一样多。 3.了解2、3的形成,知道1添上1就是2,认读数字2;知道2添上1就是3,认读数字3。 4.了解4、5的形成,知道3添上1就是4,认读数字4;知道4添上1就是5,认读数字5。 第一周:指导幼儿将两个集合中的物品上下对应排列(5个以内)。第二周: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感知多、少和一样多。 第三周:了解2、3的形成,知道1添上1就是2,认读数字2;知道2添上1就是3,认读数字3。 第四周:了解4、5的形成,知道3添上1就是4,认读数字4;知道4添上1就是5,认读数字5。 五月份: 1.学习手口一致的从左到右点数5以内的实物,能说出总数。 2.能根据数字1、2、3、4、5取相应的实物,感知数与量的结合,体验数的实际意义。 3.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并从生活中找出相应的物品。 4.能用圆形、正方形、三角形进行组合拼搭。 第一周:学习手口一致的从左到右点数5以内的实物,能说出总数。

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总目标(小班)

一、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总目标: 新《纲要》明确阐述了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目标是:“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具体表现为: 1.在生活和游戏的真实情景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幼儿的数学感和数学意识;体验到数学的重要性和意义; 2.在不断遇到各种新挑战和不断成功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心,感受到和体验到其中的乐趣。 3.数学教育的内容和要求是: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 二、阶段目标: 三月份: 1.学习按物体的一个特征进行分类,并尝试说出同类物体的共同特征。 2.学习按物体量的关系进行4以内物体的排序,学习按物体的某一特征进行排序。 3.能目测比较两者高矮,区别最高和最矮。

4.体验物体从高到矮、从矮到高的顺序关系(5个以内),尝试按高矮排序。 第一周:学习按物体的一个特征进行分类,并尝试说出同类物体的共同特征。 第二周:学习按物体量的关系进行4以内物体的排序,学习按物体的某一特征进行排序。 第三周:能目测比较两者高矮,区别最高和最矮。 第四周:体验物体从高到矮、从矮到高的顺序关系(5个以内),尝试按高矮排序。 四月份: 1.指导幼儿将两个集合中的物品上下对应排列(5个以内)。 2.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感知多、少和一样多。 3.了解2、3的形成,知道1添上1 就是2 ,认读数字2 ;知道2 添上1 就是3,认读数字3。 4.了解4、5的形成,知道3添上1 就是4 ,认读数字4;知道4 添上1 就是5 ,认读数字5。 第一周:指导幼儿将两个集合中的物品上下对应排列(5个以内)。

教学目标注意的问题

小学语文的学习目标确定应注意的问题 大家知道,教学习目标是教学的依据,是一篇课文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因为学习目标决定着教学内容的确定与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教学效果的高低与优劣,优秀教师都是根据学习目标来组织和推进教学进程的。所以,在教学准备过程中,学习目标的确立,必须建立在准确把握课程标准之上,建立在学生的学习需要之上,建立在深入解读文本之上,做到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检测。 但是回过头来看我们的阅读教学,目标究竟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很多时候,教学是有目标而不尊重目标,学生不明白今天这节课要完成哪些学习任务,听课的教师更不知道教学的走向是什么,因为很多时候,学习目标的制定是教师自己的事,课堂教学不需要把学习目标拿出来展示给学生、教师看,这就造成了目标制定的盲目性与随意性,造成了课堂教学评价的模糊。欣赏语言的,设计时着力于课堂语言的优美、有诗意;喜欢思维的,把精力放在问题的难易程度上;关注生成的,注意力集中于意外生成,等等。可以说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学习目标真的可以那么随意?真的是无足重轻吗?答案是否定的。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普遍问题是对于学习目标把握不准确,存在学习目标越位、缺位、不到位现象。年段不同,学习重点也应该不同,相同的教学内容在不同年段的教学侧重点也不相同。就阅读教学而言,在低年级,识字、写字无疑是教学目标的重中之重,同时还包括词和句的训练,初步的朗读训练。中年级是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阶段,要继续进行词句训练,理解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是教学的重要目标,同时要加强段的训练,注重段的理解、积累与运用。高年级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引

小学数学各年级教学目标电子教案

一年级 (1)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目标: 1、数与代数 在具体的情境中能熟练地认读、写、20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位置与顺序;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能认识个位和十位,识别十位和个位上数字的意义;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加减法的意义;能熟练的口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结合现实素材,进行初步的估算。经历用2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事物的过程,理解数的意义,初步形成数的概念;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抽象、概括的能力;在比较数的大小的过成中,建立初步的符号感和对应思想。 2、空间与图形 通过事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和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等立体图形;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在认识几何形体和确定位置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初步培养与同伴交流与合作中的合作意识。 3、统计与概率 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和分类;通过简单的统计活动,初步认识像形统计图和简单统计表,并从中知单简单统计的结果,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的方法。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动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的过程,形成初步的统计观念。发现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了解用简单的方法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2)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实际情境中能正确地认、读、写100以内的数。能认识计数单位“百”、知道100以内数的组成和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会计算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并结合现实素材,初步学会估算。 3、在现实情境中,能正确认识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

一年级数学教学目标

一年级数学教学目标 数与代数 一、数的认识 1、能认、读、写万以的数,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 置; 2、认识符号<、>、=的含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万以数的大小; 3、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4、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5、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二、数的运算 1、结合具本情境,体会加减法运算的意义; 2、能熟练地口算20以的加减法,会口算千以的加减; 3、能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 4、能结合具本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5、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6、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 性进行判断。(抓好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注重让学生说明白算理) 三、常见的量 1、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转换、 兑换) 四、探索规律 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 空间与图形

一、图形认识 1、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 2、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能对简单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 二、图形与位置 1、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实践活动 一、经历观察、操作、实验、调查、推理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 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二、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 决简单问题。 三、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生活中的数学) 二年级数学教学目标 数与代数 一、数的认识 1、能认、读、写万以的数,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认识符号<、>、=的含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万以数的大小; 3、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4、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5、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二、数的运算 1、结合具本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小学数学总目标和学段目标学段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 1. 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总目标从以下四个方面具体阐述:

总目标的这四个方面,不是相互独立和割裂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组织中,应同时兼顾这四个方面的目标。这些目标的整体实现,是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它对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技能的学习,知识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三个目标的实现。 第一学段(1~3年级) 知识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理解常见的量;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在具体情境中,能进行简单的估算。 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 3.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数学思考

1.在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以及对运算结果进行估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在从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想象图形的运动和位置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2.能对调查过程中获得的简单数据进行归类,体验数据中蕴涵着信息。 3. 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能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 4.会独立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 问题解决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2.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活动。 2.在他人帮助下,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成功,能尝试克服困难。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4.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尝试对别人的想法提出建议,知道应该尊重客观事实。

人教版小学数学1-12全册教学内容目标重难点

人教版小学数学全册教学内容、重点及教学目标 人教版小学一册教学内容、重点及教学目标 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重点: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 教学目标: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的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院,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人教版小学二册教学内容、重点及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位置,250以内的退位减法,图形的拼组,100以内各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认识时间,找规律,统计,数学实践活动。 教学重点: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加减法中算。 教学目标: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的组成的,掌握100以内的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明确数学教学目的和具体要求

明确数学教学目的和具体要求_(见大纲) 高中数学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学好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代数、几何的基础知识和概率统计、微积分的初步知识,并形成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进一步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基础知识是指:高中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公理、定理以及由其内容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基本技能是指:按照一定的程序与步骤进行运算、处理数据(包括使用计算器)、简单的推理、画图以及绘制图表等技能。 思维能力主要是指:会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会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会合乎逻辑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能运用数学概念、思想和方法,辨明数学关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运算能力是指:会根据法则、公式正确地进行运算、处理数据,并理解算理;能够根据问题的情景,寻求与设计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 空间想象能力主要是指:能够由实物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位置和大小;能够想象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

能够从复杂的图形中区分出基本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能够根据条件作出或画出图形;会运用图形与图表等手段形象地揭示问题本质。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指:会提出、分析和解决带有实际意义的或在相关学科、生产和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会使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进行交流,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 良好的个性品质主要是指:正确的学习目的,学习数学的兴趣、信心和毅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欣赏数学的美学价值。 高中数学中所培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主要是指: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观点;数学中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等观点。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总目标

数学第八册教学总目标 教学内容: 1、数学与代数。 (1)倍数和因数,找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不超过100)、找10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2)2、5和3的倍数的特征,偶数和奇数,素数和合数。 (3)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4)口算几百乘几十、几十几乘几百(不进位)、几百几十几乘几十(不进位)。 (5)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中括号。计算三步混合运算式题。 (6)乘法分配律,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7)用计算器探索积、商的变化规律,用简便方法计算被除数和除数末尾有0的除法。 (8)用字母表示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数量关系和公式,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化简形如“ax±bx”式子。 (9)简单的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10)探索并发现简单搭配现象中的规律。 (11)用画图的策略整理和表达信息,寻代解决问题的方法。 2、空间与图形。 (1)三角形与三角形的底、高。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 (2)三角形的分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3)升和毫升,1升=1000毫升。 (4)平行四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底、高,梯形与梯形的上下底、腰以及高。 (5)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画简单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6)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连续平移两次,将简单图形旋转90°。 3、统计与概率。 (1)单式折线统计图。 (2)根据数据特点和实际需要选择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 4、实践与综合应用。 (1)美妙的“杯琴”(在同样的水杯里盛不同量的水制作“杯琴”,演奏简单乐曲)。 (2)我们去春游(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春游活动中的实际问题)。 (3)图案的欣赏和设计(欣赏图案,并灵活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4)了解我们的生存空间(通过阅读统计图以及实际调查等统计活动了解周围的环境状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1)使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历从具体问题中抽象数量关系并探索算法和运算律的过程,掌握有关的计算方法和运算顺序,发现并初步理解一些简单的 运算规律;初步认识自然数的一些特征;初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基本

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目标确立的依据

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目标确立的依据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目标确立的依据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其目的性、计划性主要反映和体现在教学目标上。现代教学论认为,完整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三大支柱,而教学目标占据首要位置,是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和基本前提,是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依据,也是衡量教学成败的标准。具体到一节课,课堂教学目标是其灵魂,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方向和归宿。注重教学目标的优化设计是实现教学优化的重要前提。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指与教学或训练有关的,而并非与教育有关的目标,也称行为目标。因为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因此教学目标的描述也多采用“说出、归纳、说明”等表述特定动作的外显行为动词,表义具体,深广度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因而教学目标是否达到在检测上也具有可操作性,如可用课堂上的随机检测、配套的达标自测题、形成性练习题和单元检测题等,通过测试,检查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基于以为对教学目标的描述,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确立教学目标时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依据课程标准确立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作为一种教学文件具有规范和指导作用,是我们确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我们设计教学目标的根本依据。 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数”这一内容时,它分别是教材的P46、P57、P87,分析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数的认识的具体目标有如下阐述: (1)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认识符号<,=,>的含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

怎样写小学数学教学目标

怎样写小学数学教学目标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在前言部 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 谐地发展”。在课程目标部分规定了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是由四方面组成,即知 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以上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 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在丰富多彩的数 学活动中实现的。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和态度离不开知识和技能 的学习,同时,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它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渠道,已经成为老师们的共识。但是怎样通过课 堂教学实现整体教学目标呢?“知识技能”方面的目标,老师们都比较重视,一 般来说,不仅能定出具体的目标,而且在教学中实施,如何在教学中实施多元 化整体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下面我想 讲一个一位青年教师找我备课过程中的小故事: 这位老师备课的内容是《标准》新教材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一开 始就兴致勃勃地给我讲了她打算利用多媒体教学,作了很多“课件”,展示了各 种各样的钟表,钟表的指针可以活动的,非常精制,来教给学生认识钟表。我 不忍心地打断了她的发言,问她:“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她很坦率地说:“胡老师,我还没写呢?不过,我知道要让学生认识整点和几点半。”我又问她;

“你知道《标准》中规定多元化的教学目标吗?”青年教师回答说:“知道,那我 再安排一些数学游戏和思考题吧,但是,要完成四方面的教学目标,一节课的 时间不够啊!”这时,我们又打开课本,课本中在认识钟表这一部分,安排了“小明的一天”,呈现了代表了小学生的日常生活的起床、上学路上,在课堂上,午餐、课外活动、睡觉六幅情境图及钟面上表示的时刻。这就说明我们要联系 学生的生活帮助学生认识钟表。我问她:“你们班有同学认识钟表吗?”她说:“一半以上都认识,”那就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了。怎样激发学生体会 认识钟表的必要性呢?青年教师有了好主意,她说:“我把课件中的钟表附上背景,家庭房间内的钟,学校大厅墙上的钟,火车站门前的钟……,在具体情境 中使学生体会到认识钟表会给生活带来很大方便,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 利用课本中的情境图,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这是几时”。在全班交流时,我要请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看出这是6时,这是7时半。”我情不止禁地说:“这样学生不仅能认识6时、7时半,就可以类推到7时、8时、……12时;8 时半、9时半、……12时半,使学生初步接触抽象、概括、推理等数学思想”。 我们俩越说越兴奋,青年教师说:“我还想联系我们班学生生活的实际,他们正 好上午8时上课,11时半放学,下午2时上课,3时半放学,让学生在自己学 具钟面上拨一拨。”我也出了一个主意“在最后你可以让学生拨7时半,再问一 问学生早上7时半一般你在干什么(一般在上学路上),晚上7时半一般你在 干什么(一般随父母看新闻联播后的天气预报),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 观念。”青年教师接着说:“我还可以利用课本上最后那幅情境图,让学生说一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五下)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目标 本册教学目标(与教参同) 1.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2.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4.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5.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6.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90°;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7.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8.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 单元教学目标(与教参同)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3.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 4.让学生在上述活动中,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教学的价值。 课时教学目标【共4课时】 第1课时轴对称(新授课) 教学内容:学习轴对称的特征。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从历史的角度观察,感受教学的应用价值、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 2.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3.能力目标:通过轴对称图形的变化,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轴对称图形、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轴对称图形、特征。 教学过程:略。 第2课时画轴对称图形 教学内容:课本第4页例2,课本第8页练习一的1、2题。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美学价值。 2.知识目标: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情况,能正确找出其对称轴。

九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教学总目标.doc

九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总教学目标 总教学目标知 识 与 技 能 第21章二次根式。本章主要内容是二次根式的概念、性质、化简和有关的计算。本章重点是理解二次根式的性质,及二次根式的化简和计算。本章的难点是准确理解二次根式的性质和运算法则。 第22章一元二次方程。本章主要是掌握配方法、公式法和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并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本章重点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思路及详细方法。本章的难点是解一元二次方程。 第23章旋转。本章主要是探索和理解旋转的性质,能够按要求作出简朴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本章的重点是中央对称的概念、性质与作图。本章的难点是辨认中心对称图形,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 第24章圆。理解圆及有关概念,掌握弧、弦、圆心角的关系,探索点与圆、直线与圆、圆与圆之间的位置关系,探索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直径所对圆周角的特点,切线与过切点的半径之间的关系,正多边形与圆的关系。本章内容知识点多,而且都比较复杂,是整个初中几何中最难的一个教学内容。 第25章概率初步。理解概率的意义及其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本章的重点是理解概率的意义和应用,掌握概率的计算方法。本章的难点是会用列举法求随机事件的概率。 过 程 与 方 法 1、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尽可能地让学生在体 验、实践、思考中学到知识。在重视知识结论的同时,要体现数学 学习的过程和规律,启发学生从粗略、定性、直观的认识,通过思 考、探究、归纳等,逐步导出精确、定量、抽象的认识。 2、在教学中要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函数的思想、方程的思想,从而 让学生把握数学的灵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解题 的能力。 3、根据教学的内容,尽量多设计一些实践课,让学生在实际的活动中 学到知识,培养能力,也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4、合作探究,综合运用,增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情 感 、 态 度 与 价 值 观 1、在体验、实践中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 的自信心。 2、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来源与生活,又运用于生 活的过程。 3、在几何知识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 思维能力、推理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美,享受到学数学的乐 趣。 4、在运算教学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 教研组阅 年月日 教导处阅 年月日

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目标确立的依据之欧阳语创编

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目标确 立的依据 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其目的性、计划性主要反映和体现在教学目标上。现代教学论认为,完整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三大支柱,而教学目标占据首要位置,是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和基本前提,是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依据,也是衡量教学成败的标准。具体到一节课,课堂教学目标是其灵魂,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方向和归宿。注重教学目标的优化设计是实现教学优化的重要前提。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指与教学或训练有关的,而并非与教育有关的目标,也称行为目标。因为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因此教学目标的描述也多采用“说出、归纳、说明”等表述特定动作的外显行为动词,表义具体,深广度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因而教学目标是否达到在检测上也具有可操作性,如可用课堂

上的随机检测、配套的达标自测题、形成性练习题和单元检测题等,通过测试,检查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基于以为对教学目标的描述,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确立教学目标时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依据课程标准确立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作为一种教学文件具有规范和指导作用,是我们确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我们设计教学目标的根本依据。 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数”这一内容时,它分别是教材的P46、P57、P87,分析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数的认识的具体目标有如下阐述: (1)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认识符号<,=,>的含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 (3)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4)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5)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小数和简单的分数。 (6)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可以看出,课程标准对学生在这一阶段应达到的目标阐

幼儿园数学教育目标

幼儿园数学教育目标是对幼儿数学学习的要求,也是幼儿园实施数学教育的依据.目标的确立可以明示教育活动的方向,引导教育活动的设计,确立教育活动的评价依据等,因此,在数学教育中,目标的确立十分重要。 一、幼儿园数学教育目标的结构 幼儿园数学教育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是以有序的结构组织起来的系统。从纵向的角度来看,它一般可以分为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数学教育活动目标三个层级;从横向的角度来看,它一般可以分为认知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操作技能目标三类。在制定不同层次和类型的目标时,幼儿发展的已有基础、幼儿数学学习的特点与规律以及数学学科本身的逻辑体系与特点都是目标制定者需要把握的因素。 1、总目标(一级目标) (1)认知目标:引导幼儿学习一些粗浅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帮助幼儿获得有关物体形状、数量以及空间、时间等方面的感性经验,使幼儿逐步形成一些初步的数学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幼儿的数学思维活动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以及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独立性;逐渐培养幼儿爱思考的习惯。 (3)操作技能目标:让幼儿学会正确操作和使用材料,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获得有关数学概念的感性经验,培养幼儿做事认真、仔细、有条理、不怕困难等良好习惯。 2、各年龄阶段目标(二级目标) 二级目标是根据一级目标提出的,它是从认知能力、情感与态度、操作技能三个范畴,根据小、中、大班幼儿不同的发展水平确立的,操作性较强(详见下页表格). 3、数学教育活动目标(三级目标) 在数学教育实践中,各年龄阶段目标必须层层分解为具体的、可操作的目标,即分解成可以在一次数学活动中实现的目标或需要通过若干数学活动实现的目标。这一级目标应与一、二级目标相一致,使之相互衔接,以促进幼儿的整体发展。 二、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目标的制定与表述 教育活动的目标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规定着预期的某种活动效果。教育活动的目标是教育内容选择、方法运用及效果评价的依据。目前,幼儿园数学教育实践中仍存在着只有内容没有目标的盲目的数学教育以及“程式化”、空泛无物的目标设定倾向,因此,教师在制定与表述数学教育活动目标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目标的发展性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总目标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总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了解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培养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重点难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东关小学 (四)年级(数学)备课备课时间 2、20主备人尚红籽授课教师赵慧洁集备课题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上课时间 3、4第(1 )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例题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自主探索,交流讨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自主探索,发现学习的乐趣。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难点掌握四则运算的计算方法,运用综合算式解应用题教具准备主题挂图教学流程第一课时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教学内容:课本1-5页例 1、例2,练习一 1、2、3题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例题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自主探索,交流讨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自主探索,发现学习的乐趣。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掌握四则运算的计算方法,运用综合算式解应用题教学准备:主题挂图教学设计: 一、课前自学,预习要求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