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实词和虚词(教案)

201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实词和虚词(教案)

201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实词和虚词(教案)
201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实词和虚词(教案)

201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四教案:实词和虚词

高考近义词考查分值为3分。题目特点:近年均是出一项单项选择题,要考生对容易混淆的近义词的细微差别进行比较、辨析,能根据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正确使用词语。考查形式多是在动态的语境中考查词语(包括成语)的使用。从考试能力层级上讲,正确使用词语属于“表达运用”,要求较高。对虚词的考查集中在关联词(连词、部分副词及部分介词)的使用上;对实词的考查,则主要集中在辨析含有相同语素的同义近义词;“成语”将专辟一节讲解,这里不再赘述

在备考中,重点要做到三个方面的落实:一、落实词义的认读,注重多角度的辨析;二、强化语境意识,坚持“词不离句”的原则;三、重视语言实践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言感悟能力。

实词

(1)实词的考查重点放在同音词.近义词的选择和辨析上,即根据语言环境为句子选择词语,有时也考查对词语意义的正确理解。从2009年命题特点来看,有的试卷没有设题,有的省份将实词与成语合在一起,如湖北卷.天津卷.重庆卷.四川卷。实词辨析题明年估计会更多出现。(2)命题的选材将更加注重语言材料生活性.时代性。每题的题干,绝大多数直接来自生活.社会的热点或重大事件,新词新语是首选材料。(3)前几年所考的词语,一般不再重复考。从命题形式有选择式.有置换式.判断式,其中,填空式选择题可考性最大。(4)所考词语大多数为常见词语,而且多为课本提及的典型词语。

虚词

实词.虚词混合考查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命题点。对虚词的考查,主要涉及关联词和介词的辨析。关联词的考查,主要考查学生对复句或句群中复句之间的关系的理解与分析。对介词的考查,主要一判断介词的运用是否正确为主,考查考生对句子内部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及句中概念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和把握情况。虚词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三种:一是词类的混用,包括连词.介词.副词的混用;二是搭配不当;三是位置不当。因此,对虚词的考查,实际是对考生对句意的理解和把握能力的考查

2009年“新课标大纲”规定:“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其包括词语辨析与运用。

词语辨析题以高考命题成熟题型而备受命题者青睐。其命题点聚焦在“辨析”上,它包括词语包括熟语的“判定”与“辨别”。特别是“近义词辨析“虚词辨析”“熟语(成语)的辨析”等,以近义词辨析为重中之重。命题形式有:选择判断题;填空选择题;主观改错题,主观简答试题。特别是将实词与虚词.成语相互整合考查是一个明显趋势,应引起高度重视。排除法及创设情景是两种基本方法。高考语文试题词语部分,往往实词.虚词.成语各设一道题,足见词语这个知识点在能力型试卷中的重要性。考查形式多是在动态的语境中考查词语(包括成语)的使用。从考试能力层级上讲,正确使用词语属于“表达运用”,要求较高

实词的考查重点是辨析和使用近义词。高考考查的近义实词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同

音近义词。如“熟悉”和“熟习”,“审定”和“审订”等。另一种是双音近义词,如“妨碍”和“妨害”,“干涉”和“干预”等。从近五年高考命题趋向看,近义词的辨析和使用是一个着重点。有些近义词之间的差别相当细微,这就需要具备相应的辨析能力。考查的近义词大多以动词为主,也有名词性近义词,如“发源地”与“发祥地”的区别

无论哪一种近义词类型,其词义上的细微差别都表现在形体不同的那个语素上,只有准确把握这个语素的含义,把主要功夫用在辨析.判断用法“微殊”的近义词上,才能有效.准确地进行辨析和选择。

1、正确使用实词

实词的考查以同义近义词辨析为主。要掌握和运用好同义近义词,关键在于能辨析同义近义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般说来,可从下面三个方面入手:

辨析近义词是为了使思想感情表达得更精确、更细腻,语言表达效果更加鲜明生动。辨析同义词,辨异是重点,但要辨异首先要求同。所谓求同就是要找到一组同义词共同的基本义,然后在这个共同的基本义之内,辨析其差异。辨析的角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从词语的色彩方面进行辨析

色彩是指词义附带的某种倾向、情调。有的表现为感情上的,叫感情色彩;有的表现为使用场合的不同,叫语体色彩。感情色彩可分为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三类。例:褒义词:具有肯定或赞许的感情。如:鼓励、成果、抵御、果断、聪明、节俭、维护贬义词:具有否定或贬斥的感情。如:煽动、后果、抗拒、武断、狡猾、吝啬、庇护中义词:不表示褒贬。如:鼓动、结果、抵抗

词语除感情色彩之外,还有庄重和诙谐、谦敬和讽刺、委婉和直露以及文白、雅俗等色彩,虽然意义相同或相近,但各适用于不同场合。我们称之为语体色彩。主要表现为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对话、文艺作品多用口语,口语具有通俗朴实生动的风格。书面语有文雅、庄重的风格,多用于郑重场合、理论文章。如“表彰——表扬”、“贵宾——客人”、“陪同——陪伴”、“散步——溜达”、“马铃薯——土豆”,这几组词语义同而语体色彩不同,前者属于书面语,后者属于口语,使用时适合不同的场合。语体色彩还有庄重和诙谐、谦敬和讽刺、委婉和直露等的不同。如“死亡”不带感情色彩,用于与自己不亲近的人;而“逝世”则用于自己尊敬的对象。“嘱咐”多用于临别场合,语气态度恳切;而“吩咐”多用于并不远离的对象,带有命令口气。

(二)从词语的意义方面辨析

1、词义涵盖的范围不同,如:

“开垦、开拓、开辟”都有“开发”之意,但“开垦”指用力把荒芜的土地开发为可耕种的土地;“开拓”指在原来开发的基础上加以扩充;而“开辟”着重指新开发、新开创,词义范围较大。

2、词义侧重点不同

比较分析语素,从词义的不同着重点加以区别。名词性的同义词,着重点往往表现在所指事物的特点方面。如“才能”和“才华”,都含有能力、特长的意思,但“才能”着重指办事的能力或对知识、技能、技巧的运用能力;而“才华”则着重指在文学艺术方面显露出来的智慧与特长。动词性同义词的着重点往往表现在动作的方式方法上。如“发现”和“发明”都有新出现的意思,但“发现”着重于新找到本来就存在的事物,而“发明”着重在新

创造出来的本来不存在的事物。形容词性同义词的着重点往往表现在所指事物的性质、属性、状态上。如“陡峭”与“峻峭”都是形容山势的高而陡,但“陡峭”着重指出的坡度大而陡直,而“峻峭”着重指山势的高而险峻。

3、词义的轻重不同

词义的轻重,是同义词表达语言分寸的手段,因此使用这类词要仔细斟酌,区别词义,我们应注意这个特点。如“损坏”与“破坏”,都有使物体毁坏的意思,但“损坏”一般是无意的,“破坏”则是有意的。又如,“诬蔑”和“诬陷”都有无中生有地硬说别人做了某种坏事的意思,但前者是捏造事实,破坏别人的名誉,而后者则是妄加罪名,诬告陷害。两者轻重不同。

(三)从运用上辨析

1、词语的习惯搭配不同

在语言实践中,词和词组的搭配有一定的限度,不能任意组合。如:

发扬——优点、作风、传统;发挥——创造性、积极性、作用、干劲

改进——工作、方法、技术;改善——生活、关系、条件

交流——思想、经验、物资;交换——意见、礼物、资料

2、词性和句法功能的不同,如:

①阻碍(动词):封建剥削阻碍生产发展。——障碍(名词):排除一切障碍。

②强大(形容词):强大的动力来自崇高的理想——壮大(动词):人多可以壮大声势。

③精华(名词):这是全书的精华。——精彩(形容词):这是全书最精彩的部分。

④公然——公开:两个词语都含有不加掩饰地采取行动之意,但“公然”是副词,在句中只能作状语,如“公然侵入”。“公开”是动词兼形容词,在句中可当谓语,如“真相早已公开了”;可当状语,如“公开表明态度”;可当定语,如“公开的秘密”。

⑤不齿——不耻:“齿”本为名词,指牙齿,在这里“齿”是动词,有“说到、提及、并列”意。“不齿”指不愿意提到,表示鄙视。“不齿”前边可以加“所”,构成“××所不齿”。如:“人所不齿”。后边一般不接东西,如果要接就必须在所接东西前加“于”,构成“不齿于……”。如:“不齿于人”等。而“耻”是个形容词,有耻辱、羞愧、可耻的意思。在词中“耻”具有意动用法,有“以……为耻”的意思。“不耻”前边不能加“所”,后边可直接接东西,构成“不耻××”,表示“不以××为耻”的意思。如“不耻最后”等

3、适用的对象不同,如:

①爱护——爱戴:前者用于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或同级同辈之间;而后者用于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

②抚养——奉养:前者用于长辈对晚辈。而后者用于晚辈对长辈。

关于近义词的辨析上面谈了三大点七小点,假如每一个词都去这样逐一比较辨析,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因而考试时需要掌握一定的规律和技巧。

①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正确使用词语的基础是能够根据语境辨析词语的意义。语境就是词语所处的语言环境,也就是上下文。对于一段文字来说,它所处的那篇文章是它的语境;对于一句话来说,它所处的那个语段是它的语境;对于一个词来说,它所处的那句话是它的语境。要确定词语的意思,必须把它放在语境中考虑。汉语词语往往具有多种意思,但到了具体语境中,每个词都只能有一个固定的意义(特定的双关修辞例外)。比如“深”在“夜深人静”中是“时间晚”的意思,在“深深的海洋”中是“离地平面距离大”的意思,“深红色的外衣”中是“颜色浓重”的意思,在“情意深长”中是“厚重”的意思,在“内容深奥”中是“不易懂,难度大”的意思。可见语境对词义的确定是至关重要的。词语使用的正确与否;主要是看其适合语境与否

②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选其符合语境义者。注意辨别同义词或近义词在

意义、色彩、运用这几方面的细微差别。如:“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捕,她(化装、化妆)成一个阔太太,打扮得珠光宝气。”

语境意义是明显的,是指她把自己打扮成一个阔太太。“化装”与“化妆”,相异语素是“装”与“妆”。都有修饰、打扮意义,但“装”有服装义,“化装”就是改变自己的服饰而装扮成某种身份的人,“妆”就是打扮义,使自己容颜美丽。因而应选“化装”。

③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再判断该选何词。有些近义词没有相同或相异的语素,通过语素比较而鉴别之是不行了。从词语本身的意义、功用又辨析不清,那就把所辨析的词语放入日常习惯用语中,由此而区分出其异同,再选合适的,如:他(迟疑,犹豫)不决地伫立着,缓缓环顾四周的房屋和院中的景物

“迟疑”“犹豫”都有“一下不能判定”义。迟疑不决、犹豫不决,这些词语都正确。只有放到日常习惯语境去体味其差异,才能判定应选哪一个。“我请他帮助,他迟疑了一下,还是跟我走了。”“我请他帮忙,他犹豫了一下,同意了。”“迟疑”常指行动而言,“犹豫”常指态度而言,因而据语境应选“犹豫”。

2、虚词使用五戒

虚词虽然远比实词少得多,但它灵活多变,除了近义虚词需要仔细辨识外,还要注意其位置、搭配习惯等。从历年高考来看,虚词辨识和使用的出错率始终居高不下。笔者把虚词的使用方法归纳为“五戒”。

一戒近义混淆:

一些近义虚词在适用对象、范围、场合和搭配习惯及其所表达的语法关系和附加色彩等方面有着细微的区别,一定要仔细辨识

例①放学时间还没到,集体活动还没结束,你怎么能离开学校呢? (A径直B径自 C竟自)(2005年重庆卷)

例②目前对于地球磁场的变化和倒转提出了不少理论或模型,基本上都处在假设和推测阶段,并没有一个十分成熟的理论。(A即使……也 B尽管……但)(2004年天津)

【解析】例①选B。“径直”修饰动词,表示动作行为不间断;“径自”表示某一个人或某一方面单独做某事,多含贬义;“竟自”,竟然,多用于表现人们对某人做事的结果感到意外。例②选B。二者都表示让步,但前者还表示假设,后者还表示转折,“尽管”引出的分句是事实。

二戒贪多滥用:滥用连词和副词易出现赘余,滥用介词易导致主语残缺。

例③地震发生后,当地政府及解放军部队全力救助。目前,灾区群众已经建起了临时账篷,以防止余震再次发生。(2004年天津)

在这部作品中,并没有给人们多少正面的鼓励和积极的启示,相反,其中一些情节的负面作用倒是不少。(2005年浙江)

【解析】例③中“再次”与“余震”的“余”意思重复;例④滥用介词“在……中”导致主语残缺。

三戒搭配错用:不少虚词有着固定的搭配习惯和语法功能,如果张冠李戴,就会使句意紊乱或表意不明。

例⑤: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起伏、波浪式前进的,这是由于事物的内部矛盾以及自然和社会的种种外因影响所决定的。(2004年福建)

例⑥:邓亚萍现在给大家的印象,不只是日渐成熟的仪表风度,依然保留的拼搏精神。(A而是 B而且是)(2003年全国)

【解析】例⑤中成对使用的关联词“由于……所”搭配不当,改为“由……所”;例⑥选B。与“不只是”搭配的是“而且是”。

四戒位置倒用:可以放在主语前后的关联词要注意分句的主语是否相同:分句主语相同,关联词放在主语后;反之,放在主语前

例⑦:由于技术水平太低,这些产品的质量不是比沿海地区的同类产品低,就是成本比沿海的高。(2004年北京)

例⑧:与作家不同的是,摄影家们把自己对山川、草木、城市、乡村的感受没有倾注于笔下,而是直接聚焦于镜头。(2004年湖北)

【解析】例⑦两分句的主语分别是“质量”和“成本”,关联词应置于主语后,故“就是”放在“成本”后;例⑧否定副词应放在“把”字句的“把”前,故“没有”放在“把”前。

五戒图简漏用:漏用虚词会出现成分残缺,导致句意不明。

例⑨:他为家乡主编的致富信息小报,信息量大,可读性强。每月印出来后,不到一小时的时间里,数百份小报就被老乡们索要一空。(2004年辽宁)

例⑩:县里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1994年全国)

【解析】例⑨配对使用的介词短语“在……里”漏用介词“在”导致结构混乱;例⑩漏用介词“在”导致歧义。

同义词辨析

A

01、黯然、暗然、岸然:“黯然”,指“阴暗的样子”,也用来指“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暗然”的“暗”有“光线不足、黑暗”的意思。“岸然”指“严肃的样子”。

02、爱护、爱戴:适应对象不同,前者上(长辈)对下辈,后者下(幼)辈对上(长辈)。

03、安详、慈祥、祥和:“安详“指神态平静、从容稳重。“祥”指吉利,如“祥云、祥端、发祥”。“慈祥”形容老年人的态度神色和蔼安详。“祥和”指气氛而言。注意“安详、慈祥、祥和”的写法。

04、安静、宁静:都指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安静”重在稳定,有使安稳平静下来的意思,它有一个由喧闹到安静下来的过程。而“宁静”重在平和,一般多指环境或心情平和安静,它描述的是一种很安静的状态或气氛。“宁静”是高于“安静”的一种情境,除了指环境外,更多的时候是指一种心情上的安宁,是人们追求的不受外界干扰的有质量的生活境界。而“安静”多指环境没有声音或吵闹。“安静”的使用范围要比“宁静”大一些。

05、安置、安排:前者指使人或事物有着落,安放。后者指有条理,有先后的处理。

B

01、必须、必需:都含有“必要”的意思。“必须”是副词,有强调语气作用,多作状语。(1)表示一定要,强调事实或情理上的必要性。后面带动词或带形容词,有时还可以用在分句前面;(2)加强命令语气;(3)“必须“的否定形式是“无须、不须、不必”。“必需”是动词,表示一定得有、不可缺少的,作定语或作谓语。凡是“不可不”的行为就用“必须”。

02、表率、表帅:“表率”是名词,指“好榜样”。其中“表”为“榜样、模范”,“率”为“表率、楷模”。“表率”是由“表”和“率”两个同义语素构成的并列式合成词。在古代汉语中,“表率”也可用作动词,有“督促率领”的意思。“表帅”,在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中,用同“表率”的动词意义,表示“督促率领”。现在一般不用这个词。因“表帅、表率”同音,“帅”又有“军队中最高的指挥员”的意思,故人们常将“表率”误写为“表帅”。

03、报道、报导:这是一对等义词。都指:1、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或其他形式把新闻告诉群众。2、用书面或广播、电视形式发表的新闻稿。现在人们倾向于用“报道”。“报道”读bàodào,“报导”读bàodǎo。

04、暴发、爆发:都是动词,都含有“突然发作”的意思,但前者强调突然性,后者强调爆炸性,“爆发”的使用范围比“暴发”宽。暴发:(1)指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有贬义。(2)指突然发作,多用于山洪、大水或疾病等具体事物。爆发:(1)指因爆炸而迅猛发生,多用于具体事物。(2)指像爆炸那样突然地发生,多用于抽象事物,如革命、起义、运动等重大事变,再如力量、情绪等等。

05、辩驳、辩论、辩(辨)白、辩解:“辩驳”指提出理由或根据来否定对方的意见;“辩论”指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达成共识;“辩白”指说明事实真相,用来消除误会或受到的指责;“辩解”指对受人指责的某种见解或行为加以解释。

06、辨别、辨认、辨析:“辨别”指根据不同事物的特点,在认识上加以区别;“辨认”指根据特点辨别,做出判断,以便找出或认定某一对象;“辨析”指辨别分析。

07、表示、显示、显露:“表示”(1)事物本身或凭借其他事物显露出某种意义(2)用言语行为显出某种思想、感情、态度等;“显示”明显地表现;“显露”原来看不见的变成看得见

08、边疆、边境:前者指*近国界的领土,范围较大;后者指*近边界的地方,范围较小。(边界:地区与地区的界线,多指国界)

09、不详、不祥:前者指(1)不详细、不清楚;(2)不细说。后者指不吉利。

10、不止、不只:前者是副词,不停止或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句中一般带有表数量的词。后者用于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相当于“不但、不仅”。

11、报复、抱负:前者指对别人反击。后者指远大的志向。

12、不齿、不耻:前者指不愿提到。后者指不以之为耻

13、不肖、不孝:前者指品行不好(多指子弟)。后者指对父母不敬。

14、编辑、编撰、编纂:“编辑”主要指对资料或现成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编撰”指编纂、编写。“编纂”指编写(多指资料、篇幅较大的著作)

15、变换、变幻:前者指事物的一种形式和内容转换成另一种。后者指不规则的改变(多指抽象、概括性事物)。

16、把戏、伎俩:前者指花招,蒙蔽人的手法。后者指不正当的手段(贬义重)。

17、颁布、公布:前者指公布(法令条例、大的正规性文件)。后者指(法令、文告、团体的通知)公开发布

18、抱怨、报怨:前者指自己不满情绪很大;后者指向别人报仇。

19、辨(辩)正、辨(辩)证:“辨正”指辨明是非,改正错误;“辨证”指辨析考证。

20、摈弃、摒弃:二者都是动词,都含有“排除”的意思,多用于书面语。“摈弃”表示抛弃,多用于人和具体事物。“摒弃”表示舍弃、除去,多用于较抽象的事物,较少用于人或具体事物。

C

01、沉重、繁重:都有分量重的意思,但“沉重”指精神或思想负担重,而“繁重”则指工作、任务的数量重。

02、刹那、霎那:前者形容极短的时间,后者指瞬间。

03、斥责、叱责:都含“用严厉的语言指责别人的错误或罪行”的意思。“斥责”偏重于严辞指责。“叱责”偏重于大声喝叱,强调声音大。

04、驰马、马驰:从前,有个人骑马到乡下去。路下,马受到惊吓,突然狂奔起来,把

行人撞成了重伤。于是伤者的家属向县衙告状。县官要骑马人写答辩状。骑马人在答辩状上写了自己“驰马伤人”。他写完后向一位朋友请教。朋友问清了情况,提笔将“驰马伤人”改为“马驰伤人”。他说:“‘驰马伤人’的主要责任在你,而“马驰伤人”的主要责任却在马不在人。”结果,本应重判的骑马人,却因一处妙改而得到了轻判。“驰马”和“马驰”,只颠倒了一下词序,意思却大不一样

05、呈现、浮现:都是表示动作的词,指具体的事物在眼前显现出来。“呈现”较清楚,持续的时间长,多是直接看到的(不是想象的);呈现多在事物本身,有时在人的眼前;对象多是现实的事物,如颜色、景色、神情、气氛等。“浮现”往往是影影绰绰的,持续的时间较短,多是想象的,有时是直接看到的;浮现多在脑中、眼前、脸上等。对象多是人的形象、印象、往事、表情等。有时可换用,如“脸上呈现(浮现)出喜悦的神情”。

06、嘲笑、讥笑:都含有“看不起人,取笑人”的意思,只是语意轻重程度不同。“嘲笑”是一般的取笑,语意比较轻;“讥笑”指带有讽刺、挖苦意味的取笑,语意较重。

07、查看、察看:前者指检查、观察事物存在的情况;后者指为了解情况而细看。

08、处罚、惩罚:前者词义轻,后者词义重

09、沉思、深思、寻思、神思:“沉思”重在思考的精神贯注;“深思”重在思考的深入;“寻思”重在思考的反复;“神思”指精神、心绪。

10、才能、才华:前者侧重于做事的能力,后者侧重于在文学艺术方面显露出来的智慧和特长。

11、篡改、窜改:前者指用作伪的手段对历史、理论、政策等故意改动或曲解;后者是一般意义上的改动

12、处世、处事:前者指泛指在社会上的活动、人际交往;后者指指处理事务。

13、查核、察核:前者指检查核对(帐目);后者指对某事物特性加以利用。

14、查访、察访:前者指调查打听案情;后者指通过观察访问去进行调查,多公开进行。

15、草率、轻率:前者指(做事)不认真,敷衍行事;后者(说话做事)随随便便,不经过慎重考虑。

16、常(成)规、陈规:前者指久已通行的规则(不带贬义);后者指不实用的旧规章。

17、筹划、筹备:前者指想办法,定计划/筹措(钱粮);后者指为进行工作,举办事业或成立机构等事先准备

18、陈设、摆设:前者(动词),指摆设;后者(名词),指供欣赏的艺术品/徒有其表而毫无用处的东西。

19、传诵、传颂:前者多用于美名;后者多用于事迹。

20、船、船只:前者表具体的,后者表概括的。

21、查阅、查验:前者指(把书刊、文件等)找出来阅读有关的部分;后者指检查是否真实。

22、常、长:“常”有以下几个义项:1.一般、普通,如“常识、常事“等;2.经常、固定不变的,如”常备不懈、常客、常量等;3常常、时常,如“常来常往、常见面“等。”“常”和“常常”都侧重于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次数多,但“常常”在证据上比“常”要强,而且否定式多用“不常”,极少用“不常常”,例如多说“他不常来”,很少说“他不常常来”。“时常”强调有一些时候常发生,较多用于口语,如“近来他时常发病”。“经常”和“常常”“时常”区别不大,可以通用;但有时指较长时间接连地、比较有规律地反复出现,强调一贯性,如“由于经常锻炼,他身体棒极了”。这时则多少有点不同。另外,“经常”除作副词外,有时还有形容词意义,如“经常的工作、经常性”等,这跟“常常、时常”的区别就更明显了。

“长”本义是“长”,又可指长度;指距离远,如”源远流长、长途跋涉“”等;时间

长,如“长夜、长寿”等;再引申一步,可指永远,如“长逝、长眠、长生不老”;还表示长处、擅长,如“特长、一技之长、长于技击”。因为“常”和“长”同音,有时不注意可能混用,如有人把“语重心长”和“长年累月”的“长”误写作“常”。又因为“长”有经常的意思,也有人把“细水长流”误写成“细水常流”。

D

01、哆嗦、颤抖:前者多用于口语,后者多用于书面语。

02、惦记、思念:前者指(对人或事)心里老想着,放心不下,多用于口语;后者指对景仰的人、离别的人或环境不能忘怀,希望见到,多用于书面语。

03、陡峭、峻峭:前者侧重于山的坡度大而陡直,后者侧重于山势的高而险。

04、电讯、电信:前者指用电话或电报传播的消息;后者指用电话或电报传播消息的通讯方法。

05、独立、独力:前者指不依*别人;后者指*自己的力量完成某项任务。

06、典雅、高雅:前者指优美而不粗俗;后者指高尚而不粗俗

07、抵制、抵御:前者指阻止有害的事物,使不能侵入或发生作用;后者指抵挡、抵抗。

08、对于、关于:都是介词,前者引进对象或事物的关系者。后者指(1)引进某种行为的关系者,组成介宾作状语;(2)引进某种事物的关系者,组成介宾作定语,后面要加“的”。注意:表关涉,用“关于”不用“对于”,指出对象,用“对于”不用“关于”,兼有两种情况时可以互用;“关于”有提示性质,用“关于”组成的介宾,可以单独作标题,用“对于”组成的介宾,只有跟名词组成偏正短语才能作标题,如对于政策的认识

09、戴、带:“戴”作动词的一个意思是把东西放在头、面、颈、胸、臂等处。如“戴帽子、戴红花、戴袖章”。引申出来了有关的词如“戴高帽子、戴绿帽子”。“不共戴天”的“戴天”是头顶着天,“戴罪立功”的“戴罪”是顶着、承担着罪名。“戴孝”是身穿孝服、臂缠黑纱等表示哀悼,也常常写作“带孝”。在实际运用中,说“带孝”或“带着孝”更为常见。因为有的人并不一定作“戴孝”的穿着,只是一定的期间里很多方面有所节制而已。

10、度过、渡过:“渡”的本义是“横过水面”,如“渡河、渡江”,也可引申为“由此到彼”,如“渡过难关、过渡时期”等。而“度”的其中一个义项虽也是“由此到彼”、“过”的意思,但专指时间,如度日、欢度春节、度假、虚度光阴等。不过,在文言文中,“度”有时也通“渡”;如《南史·孔范传》:“长江天堑,古来隔绝,虏军岂能飞度?”而“渡”却不能通“度”,二者是混淆不得的

11、到、倒:为了避免混淆,特别要注意这几点。(1) “倒霉”,也作“倒楣”,里面的“倒”不用“到”。(2) 副词“到底”跟“进行到底”里都是用“到”,如“你到底去不去、这里面到底有什么问题”。(3) 副词表示跟意料相反的“倒”,不能写成“到”。如“这样一来倒省事了、听你一说我倒想起来了、我倒要听听”。(4) 副词表示让步、转折的“倒”,不能写成“到”。例如:“我有倒有,可是不在身边。”“学倒学过,可是早忘了。”(5) 表示催促、追问的副词“倒”,不能写成“到”。如“你倒快唱呀、你倒会不会呀”。这里的“倒”是“倒是”的意思,不是“到底”的意思。以上几句中的“倒”都可以说成“倒是”。

E

01、而后、尔后:都是连词,常用于书面语言。而后:以后,然后,表示在某事之后。尔后:从此以后,此后。“尔”有指代义,相当于“这”“此”。

02、恩惠、恩赐:前者是名词,给予或受到的好处。后者是动词,泛指因怜悯而施舍。

03、偶然、偶尔:前者指不一定要发生而发生(相对于必然)。后者指间或,有时候(副词,相对于经常)。

F

01、幅、副:都作量词,“幅”是巾旁,跟巾帛、呢绒等有关,因此用来形容布匹、面

料的宽度,如幅面、单幅、宽幅。有时泛指宽度,如:幅度、幅员。“幅”用作量词时,一般修饰布料、丝织品,也用来表示图画、布匹等。“副”的意思是居第二位,属辅助性的,如副业、副官、副产品。当它作量词时,表示成套的东西,如:一副对联、全副武装;有时也用于表示面部表情,如:一副笑脸。

02、发奋、发愤:“奋”本义指鸟振翅飞翔,后来引申为振作、鼓动。“愤”指因为不满意而感情激动。“发奋”指振作起来,如发奋努力、发奋有为等。发愤指决心努力,如发愤忘食、发愤图强等。“发奋”强调精神振作;“发愤”突出精神受到刺激而产生向上的内动力。“发奋”使用的范围要比“发愤”大,“发奋”可以指个人,也可以指群体或国家,而“发愤”一般指个人。功能上,“发奋”可以说“奋发”,而“发愤”则不能说“愤发”。

03、抚养、扶养:都有“供养”之意。前者包含“教养、爱护”之意,多用于长辈对晚辈。后者多用于晚辈对长辈、平辈之间或对残疾人;或用于法律关系(父子、夫妻等)。

04、发现、发明:前者词义侧重于找到,后者词义侧重于创造。

05、法制、法治:前者指有关的法律制度。后者表示根据法律来治理国家。

06、复员、复原:指军人退出现役而转入地方。指病后恢复健康或事物遭破坏后恢复到原来的善状况。

07、风气、风俗、风尚:“风气”指社会上或某个集体流行的爱好和习惯;“风俗”指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的总和,范围较大;“风尚”指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

08、妨害、妨碍:前者指有害于事物发展(程度重);后者指使事物不能顺利进行。

09、肤浅、浮浅:前者指学识浅,理解不深;后者指浅薄。

10、反映、反应:“反映”指把情况告诉、传达到有关部门(多用于对上级);“反应”指由外来刺激引起的某种活动或回应

11、富裕、富余:前者指财物充足;后者指足够而有剩余。

12、赋予、付与:前者指(上对下)交给,是特殊用法;后者指拿出、交给,是一般用法。

13、废除、废黜、解除:“废除”指取消、废止(法令、制度、条约等);“废黜”指罢免、革除(官职),现多指废除特权;“解除”指去掉、破除(警报、顾虑、武装、职务等)。

14、凡响、反响:“凡响”指平凡的音乐;“反响”指事物所引起的回响,反应。

15、负心、腹心:前者指背弃情谊(多指转移爱情);后者指(1)比喻要害或中心部分(2)比喻极亲近的人(3)比喻诚意。

16、抚育、哺育、抚恤:“抚育”指照料、教育儿童或照管动植物;“哺育”指喂养,比喻培育;“抚恤”指(国家或组织)对因公受伤、牺牲或残废人员的家属进行安慰并给以物质帮助。

17、分辨、分辩:“分辨”是指把两个以上的人或事物区分开,有分析辨别的意思。而“分辩”指为消除所受的指责而进行解释、说明,与“辩解”意思相同

G

01、改进、改善:搭配对象不同,前者常与“工作、方法、技术”搭配;后者常与“关系、条件、生活”搭配。

02、沟通、勾通:两个词都有相通连的意思,但后者是贬义词,指暗中串通、勾结。

03、公然、公开:前者指公开的,毫无顾忌的(贬义);后者指(与秘密相对)不加隐蔽的。

04、关注、关照:前者指关心重视;后者指关心照顾。

05、灌注、贯注:前者指用液体浇灌;后者指精力集中,有贯穿下去的意思。

06、光临、惠顾:前者是敬词,称宾客的来到;后者是商店对顾客的敬词。

07、工夫、功夫:前者一般用来指时间、时候;后者指本领、造诣,主要指耗费的精力。

08、贯穿、贯串:前者指穿过、通过(较具体的事物);后者指从头到尾穿过一个或一系列事物。

09、过度、过渡:前者指超过适当限度;后者指由一个阶段转入另一个阶段。“过渡句”决不能用“度”。

10、给予、给以:前者是书面语,也作“给与”,后者所带宾语只说所给的事物,不说接受的人,并且多为抽象事物。

11、聒(guō)噪、鼓噪:“聒噪”是方言,指声音杂乱,吵闹;“鼓噪”古代指出战时擂鼓呐喊,以张声势,今泛指喧嚷。

12、观察、观测:前者指仔细察看客观事物或现象;后者指(1)观察并测量(天文、地理、气象、方向等)(2)观察并测度(情况),如:观测敌情。

13、国事、国是:前者指国家大事,后者指国家大计,国家的大政方针。用后者的地方一般也可用前者,但反之却不一定,比如较具体的事务,就不能用“国是”。

14、功效、工效:前者指作用、效果或功能;后者指工作的效率。

H

01、化装、化妆:“化装”有两个意思:(1)假扮;(2)指演员为了适合所扮演的角色形象而修饰容貌。“化妆”的含义:(1)特指艺术范畴,适用对象是指特定的表演者,有通过修饰、打扮而改变原来面貌的意思。该词义与“化装”是可以通用的。(2)指生活化妆,有用脂粉等妆饰品修饰容颜,使容貌美丽的意思。前者侧重于装扮,后者侧重于打扮。

02、含糊(含胡)、模糊(模胡):前者指(1)不明确、不清晰;(2)不认真、马虎;(3)示弱(多用于否定)。后者指(1)不分明、不清楚;(2)混淆。

03、侯、候:“侯”,可以指统属于天子的国君,秦汉以后,“侯”也指仅次于王的爵位;古时士大夫间也常以“侯”作为尊称,“侯”相当于今天的“君”。“候”一般指“等候”“等待”,也可指“问好”,还可指随时变化的情状,如“时候”“气候”“火候”等。

04、痕迹、踪迹:前者指(1)物体留下的印记;(2)残存的迹象。后者指行动所留下的痕迹,重在行动后留下的。

05、合计、核计:前者指(1)盘算,商量;(2)合在一起计算。后者指核算(成本)。

06、焕发、激发:前者指(1)光彩四射;(2)振作。后者指刺激使兴奋。

07、荒芜、荒废:前者指(田地)因无人管理而长满野草。后者指(1)该种而没有耕种;(2)荒疏(学业等);(3)不利用,浪费(时间)。

J

01、拣、捡:使用范围不同,“拣”字有两种解释:(1)挑选、选择,如拣良种、拣菜、挑肥拣瘦等;(2)拾取,如拣破烂、拣到一只皮包等。“捡”字只有一种解释:拾取。当“拣”是“拾取”的意思时,这两个字是通用的

02、坚苦、艰苦:“坚”有坚固、坚定、坚决的意思,在“坚苦”中取“坚定”之意,“坚苦”就是“坚忍刻苦”。所以,“坚苦”一般喻指一个人在非常困难的环境或条件下,坚守岗位或坚持学习的坚强意志;而“艰苦”专指环境或条件状况不好,如环境艰苦,条件艰苦等。前者指坚忍刻苦(主观精神),后者指坚难困苦(客观实际)。

03、艰辛、艰难:前者强调办事的艰难而辛苦;后者强调事物或行为的困难。

04、决、绝:“决”作副词用时,表示一定、坚决的意思,用在“不”“无”“非”“没有”等否定词前面,表示坚决否定的意思,如决不退缩、决无例外、决非长久之计、决没有好下场等。“绝”作副词用时,表示完全、绝对的意思,用在“无”“非”“不”等否定词的前面,表示完全否定的意思,如绝无此事、绝非偶然、绝不相同。“绝”还表示极、最的意思,如绝大多数、技艺绝高、绝顶聪明。“决”和“绝”用法的区别,在于“决”强调坚决,而

“绝”强调完全、绝对,表达的意思有差异,不能混淆。比如,决不动摇、决不等闲视之,本意应该是“坚决”的意思,所以用“绝”就不行。绝无次品、绝无恶意,本意是“绝对”的意思,所以用“决”就错了

05、究竟、毕竟:都含有到底的意思。“究竟”表示追根到底,用于疑问句,语气不肯定。“究竟”可兼作名词,表示原因和结果。“毕竟”表示追根到底所得的结论,有加强语气的作用。在表示肯定语气时,“毕竟”和“究竟”可以通用。同“究竟”“毕竟”词义相近的词有“到底”“终归”“终究”。

06、精密、周密:都是形容词,都有紧密、细密的意思,但侧重点不同。“精密”侧重于“精”,意为“精确细密”,多指研究或制作的精确程度。而“周密”侧重于“周”,形容做事周到、全面、细密。

07、截止、截至:“截止”是动词,不带宾语但可带补语,表示到一定期限停止;而“截至”一般作介词,与宾语组成“介词短语”作状语,通常用于尚未结束的过程。“截止”读jié zhǐ;“截至”读jié zhi。比如:展览会闭幕日期,也就是“截止”日期,若中间统计人数,就只能写“截至”某日,参观人数有多少。

08、局面、场面:前者范围大较抽象,后者范围小较具体。

09、交流、交换:前者强调双方的共同参与,后者强调互换,另搭配对象不同,交流(思想),交换(礼物)。

10、聚歼、歼灭:前者指把敌人包围起来彻底消灭,强调包围;后者指消灭敌人,属一般用法

11、尽管、无论:前者作连词时,表姑且承认某种事实,下文往往有“但是、然而”等表转折的连词呼应;后者是连词,表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12、节制、节支:前者指(1)指挥管辖;(2)限制或控制。后者指节约开支费用。

13、节余、结余:侧重点不同,前者是因节约而剩下,后者是结算后剩下。

14、间接、简捷:前者指通过第三者发生关系,跟“直接”相对;后者指直截了当,也作简截。

15、聚集、聚积:前者指集合,凑在一起;后者指一点一滴地凑集,重在聚集的过程。

16、精练、精炼、简练:“精练”指文章、说话扼要,没有多余的词语,也作精炼。“精炼”指提炼精华,除去杂质;同“精练”。“简练”指措辞简要、精练。

17、鉴赏、欣赏:前者指鉴定和欣赏(艺术品、文物);后者指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

18、惊愕、惊骇、惊恐、惊吓、惊讶:“惊愕”<书>吃惊而发愣;“惊骇” <书>惊慌害怕;“惊恐”惊慌恐惧;“惊吓”因意外的刺激而害怕;“惊讶”感到很奇怪、惊异。

19、经历、阅历:前者指亲身见过、做过或遭遇过(的事),是动词。后者指(1)亲身见过、听过或做过;(2)由经历得来的知识,较常用作名词

20、激动、感动:前者指(1)感情因受刺激而冲动;(2)使感情冲动;(3)激荡。后者指思想感情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激动,引起同情或向慕。

21、检查、检察、监察:“检查”指一般的查看查考;“检察”专指对犯罪事实的审查检举;“监察”指监督并检举违法失职的机关或个人。

22、教诲、教训:前者是褒义词,(书)教训、教导;后者是中性词,(1)教导训诫(2)从错误或失败中取得的知识

23、辣手、棘手:前者指手段厉害或毒辣;后者指形容事情难办。

24、界限、界线:前者指不同性质事物的分界,限度,尽头等;后者指分界的线(具体的)。

25、急躁、暴躁:前者侧重于“急”,有两种意思:(1)碰到不称心的事情马上激动不

安;(2)想马上达到目的,不做好准备就行动。后者侧重于“暴”,指遇事好发急,不能控制情绪。

26、激奋、激愤(激忿):前者指激动振奋;后者指激动而愤怒

K

01、考察、考查:前者着重指实地观察了解,调查研究或细致深刻的观察;后者和“检查”差不多,强调用一定的标准来衡量(行动、行为)。

02、克服、克复:前者指用精神力量战胜或抑制什么;后者指把敌人占领的地方夺了回来。

03、开辟、开拓:前者指打开通路,创立(从无到有);后者指开辟、扩展(从小到大)。

04、宽慰、安慰:前者指宽解、安慰;后者指心情安适(或用作使动)。

05、困苦、痛苦:前者指生活上艰难痛苦;后者指身体或精神感到非常难受。

L

01、里程、历程:“里程”指(1)路程;(2)发展的过程。“历程”指经历的过程。

02、连接、联接:都是动词。但“连接”更有使动意义。从方式上看,“连接”重在“衔接”,就是互相接连在一起,而且连接的方式具体明确。“联结”重在“结合”,由于某种因素的作用,使二者之间有了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说这种联系是比较抽象的。从涉及的对象上来看,“连接”的两个事物,一般都是具体可感的;而“联结”所涉及的事物,一般都是比较抽象笼统的

03、流传、留传:前者指传下来或传播开;后者指遗留下来传给后代。

04、流畅、流淌:前者指流利、通畅;后者指液体流动。

05、流逝、流泻:前者表像流水一样迅速消逝,强调水平流动且一去不复返;后者表像水从高处向低处流淌一样,强调竖直方向的流动状态。

06、滥用、乱用:前者指过多的使用,不必或不该用而用;后者指该用这个,而用了那个。07、临近、邻近:前者指时间*近;后者指地方*近。

08、列席、出席:前者指参与会议而无发言权;后者指参加会议。

09、黎明、拂晓:前者是一般用语,后者是特殊军事用语。

10、力行、厉行:前者指努力实践;后者指严格实行。

11、留恋、流连、留连、流离:“留恋”不忍舍弃或离开;“流连”同“留连”,留恋不止,舍不得离去;“流离”(书)由于灾荒战乱而流转离散

12、连续、持续:前者指一个接一个;后者指延续不断,强调事物出现的绵延性。

13、聆听、倾听、谛听:“聆听”指(书面语)听。“倾听”指细心的听取。“谛听”指仔细听。

14、履行、执行:前者指实践自己答应做的或应该做的事;后者指实施、实行(政策、法律、计划、命令、判决中规定的事项)

15、利用、运用、应用、使用:“利用”(1)使事物或人发挥效能(2)用手段使人或事物为自己服务;“运用”根据事物的特性加以利用;“应用”直接用于生活或生产;“使用”使人员、器物、资金等为某种目的服务

16、刻画、刻划:除用雕刻手段进行的行为写成“刻划”可不算错外,一般都应写成“刻画”。

M

01、漠视、忽视:都有“不注意”的意思,前者强调冷淡地对待;后者强调不重视。

02、谋取、牟取:有感情色彩之别。前者为中性词,指设法取得;后者往往含贬义,指谋取(名利)。

03、面市、面世:前者指一般商品上市;后者指用于精神产品,科技产品。

04、摸索、探索:前者指寻找(方向、方法、经验);后者指多方寻找答案,解决疑问。

05、弥补、填补:都有“把不够的部分填足”的意思,“弥补”常与缺陷、损失、弱点搭配;“填补”常与空缺、亏空、缺额搭配。(添补:补充用具、衣物等)

06、名声、名气:“名声”在社会上流传的评价;“名气”与“名声”相同,但用于口语。

07、名义、名誉:“名义”指做某事时用来作为依据的名称或称号。“名誉”个人或集体的名声,多指赠给的名义,含尊重意。

08、蔑视、鄙视、藐视:都有“轻视,小看”之意,但程度一个比一个深。(“轻视”不重视,不认真对待)

N

01、脑袋、头颅:前者多用于口语,后者多用于书面语。

02、年轻、年青:跟“年老”相对,都是形容词,有“年纪小”的意思。“年轻”:(1)年纪不大,多指10岁到20多岁之间;(2)与他人比较,年龄比他人小;(3)“年轻”可引申为有精神,有活力;(4)指开创的时间不长(可用于人或事物)。“年青”只用于人:(1)指处在青少年时期;(2)指人外表、长相不老。

03、努力、竭力:前者指把力量尽量使出来,词义轻,后者指尽全力去做,词义重。

P

01、破坏、摧毁:前者程度浅,后者程度深。

02、品位、品味:前者指文学、艺术、作品等所达到的水平;后者指物品的品质和风味。

03、批评、批判:前者指(1)指出优缺点(2)专指对缺点和错误提出意见;词义轻,后者指对错误的思想、言论或行为做系统的分析,加以否定,词义重。

04、赔偿、补偿:前者指因自己的行为造成损失而给予补偿。后者指抵消损耗,补足欠款。

05、品尝、咀嚼:前者指仔细地辨别、尝试(滋味);后者指(1)用牙齿磨碎食物(2)比喻对事物反复体会。

06、评价、评介:前者指评定价值的高低;后者指评论介绍。

07、彷徨(旁皇)、徘徊:前者指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后者指(1)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2)比喻犹豫不决;(3)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

08、平定、评定:前者指(1)平稳安定(2)平息叛乱等;后者指经过评判或审核来决定。

Q

01、情义、情意、情谊:意义相近,都是指人的感情而言的。比较而言,“情义”使用的范围最小,“情意”和“情谊”一般可以互换,只是“情谊”的使用范围要比“情意”大。“情义”多指亲属、同志、朋友之间的感情,所指的范围多限定在有一定感情基础的人之间,一般不用于单位和单位、国家和国家之间。“情意”指对人的感情,它所指的范围要比“情义”大,既可以指人与人之间有很深的感情(如:情意绵绵),又可指人(个体)对国家的感情,还可以表示“情分”(如:礼物不多,但也是一点情意)。“情谊”多指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相互关切、爱护、照顾、帮助的感情,彼此之间不一定非要认识;情谊”也可以表示彼此之间有很深的感情。三者均可拆开来使用,如:有情有义、无情无义、情深意长、深情厚意、深情厚谊

02、启示、启发:前者表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后者表阐明事例,引起对方联想而有所领悟

03、启示、启事:前者指启发指示;后者指刊登或张贴出来的某种声明。

04、启用、起用:侧重点不同,前者侧重于“启”,开始使用,后者侧重于“起”,重新任用,有时也泛指提拔任用某人,此外就搭配而言,“启用”多与机关印章或新的设施,设

备等搭配,而“起用”多与搭配。

05、驱除、祛除:适用范围不同,前者宽,后者窄,后者一般只用于疾病、邪祟方面。

06、清净、清静:前者指(1)没有打扰;(2)水清澈。后者指环境安静。

07、情景、情境:“情景”指具体场合的情形、景象,范围较小;“情境”指境地,范围较大。

08、取消、取缔:前者指使原有的制度、规章、资格、权利失去效力。后者指明令取消或禁止。

09、旗帜、旗号:前者指旗子,比喻榜样或模范,有代表性或号召力的某种思想、学术或政治力量等。后者指旧时标明军队或将领姓氏的旗子,现用来比喻某种含义(多指借来做坏事)。

10、启发、启迪:前者指阐明事理,引起对方联想而有所领悟;后者指启发开导。

11、祈望、企望:前者指请求希望,有内心祈祷之意;后者指希望,强调恳切性。

12、缺点、缺陷:前者指欠缺或不完善的地方(侧重于有而不好)。后者指欠缺或不完备的地方(侧重于没有)

13、权利、权力:前者与“权益”同,是伴随某种义务而来的,如公民权、人权、选举权都是“权利”;后者指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或职责所具有的支配力量,如批准权、用人权等都是“权力”。

14、侵犯、侵害:前者指(1)非法干涉别人,损害其权利(2)侵入别国领土;后者指(1)侵入而伤害(2)用暴力或非法手段损害。

15、权术、拳术:前者指谋略手段,是贬义词;后者指武术

16、轻率、草率:前者指说话做事随随便便,没有经过慎重考虑;后者指做事不认真,敷衍了事。

17、强迫(pò)、强逼(bī):前者指施加压力使服从;后者重在给人以威胁

R

01、溶解、融解:前者是科技语体,指物质的分子均匀地分散于溶剂中。后者多用于科技非科技语体,有消失、消散之意。

02、人、家伙:后者含有轻蔑的感情色彩。

03、溶化、熔化、融化:“溶化”一是化学用语,指固体的溶解;二是指冰雪等变成水。“熔化”是物理用语,指固体加热到一定程度后变成液体。“融化”与“溶化”的第二个意思相同。

S

01、思绪、心绪:前者指(1)思想的头绪,思路;(2)情绪。后者指心情,多就安定或紊乱而言。

02、势力、实力:前者指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力量;后者指实在的力量,多就军事或经济而言。

03、事例、示例、实例:“事例”名词,指具有代表性的、可以作例子的事情;“示例”动词,指举出或做出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实例”实际的例子,重在具体的。

04、闪耀、闪烁:前者表光彩耀眼,强调亮度,后者表光亮摇动不定,忽明忽暗,强调动态。

05、事故、事件:就范围大小而言,“事故”指意外的损失或灾祸,范围较小,较具体。“事件”指历史上或社会上发生的不平常的大事情,范围较大。(“世故”指处世经验或指待人圆滑。)

06、十足、实足:前者指(物品)成色纯或十分充足。后者指数量足数的。

07、熟悉、熟习、熟练:“熟悉”知道得很清楚。“熟习”(对某种技术或学习)学习得

很熟练。

08、擅长、善于:前者重在某方面具有特殊的专长;后者重在长处、优点。

09、舒畅、舒坦:前者指开朗愉快或舒服痛快;后者重在心里安定、坦然。

10、收集、搜集:前者指使聚集在一块;后者指到处寻找并聚集在一起(不易得到的东西)。

11、申明、声明:前者指郑重说明;后者指公开表示态度或说明真相。

12、声名、盛名:前者指名声,属一般用法;后者指很大的名望

13、思考、思虑、思索、思量:“思考”进行比较深刻、周到的思维活动,一般用法;“思虑”思索考虑,重在考虑;“思索”思考探求,重在探求;“思量”(1)考虑(2)<方>想念、记挂。

14、生日、诞辰:人出生的日子,后者多用于所敬重的人。

15、审查、审察:前者指检查核对是否正确、妥当(多指计划、提案、著作、个人的资历等);后者指仔细观察。

16、事务、事物;如果指比较具体的事情、事件,要用“事务”;如果泛指各种物体和现象(不排斥其中包括些事情事件),要用“事物”,如小说反映的事物很复杂

17、竖起、树起:前者强调的是具体事物;后者指强调的是抽象的事物。

18、竖立、树立:前者指建立,多用于抽象的好的事情;后者指物体垂直立在地面,强调具体事物。

19、实行、施行:前者指用行动来实现(纲领、政策、计划等);后者指(1)法令、规章等公布后从某时起发生效力(2)按照某种方式或办法去做。

20、熟练、娴熟:“熟练”工作、动作因常做而有经验;“娴熟”与“熟练”相同,但用于书面语。

T

01、停止、停滞:前者指不再进行;后者指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02、头脑、脑袋:词的语体色彩不同,前者是书面语,后者是口头语

03、团结、结合、勾结:词的感情色彩不同。“团结”为了实现共同理想或完成共同任务而联合或结合,褒义词。“结合”人或事物间发生密切的联系,中性词。“勾结”为了进行不正当的活动而暗中互相串通、结合,贬义词。

04、突然、猛然:前者是形容词,可作状语、谓语、定语,后者是副词,作状语。

05、调节、调解、斡旋:“调节”指从数量上或程度上调整,使适合要求。“调解”指劝说双方消除纠纷。“斡旋”指(意思同上)书面语,不带宾语。

06、推委(诿)、推脱、推托:“推委(诿)”指把责任推给别人(不带宾语)。“推脱”指推卸(责任等)。“推托”指借故拒绝。

07、体现、表现、呈现:“体现”某种性质或现象在某一事物上具体表现出来;“表现”(1)行为或作风中表示出来的(2)故意显示自己(含贬义);“呈现”显出、露出。(呈献:把东西或意见等恭敬的送给集体或敬爱的人)

08、通过、经过:前者指以人、事物为媒介或手段达到某个目的。后者指通过(处所、时间、动作)。

09、体验、体味:前者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或亲身经历;后者指仔细体会。

10、推荐、推见:前者指把好的人或事物向组织或个人介绍,希望任用或接受;后者指从某人或事物中推想出

W

01、顽强、顽固:“顽强”指坚强、强硬,表示赞许之意。“顽固”指(1)思想保守,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2)立场反动,不肯改变。多含贬义

02、委屈、委曲:前者指受冤屈;后者指曲折。用“委曲求全”一词时,可能有受点委屈的意思在内,但不能写成“委屈求全”。

03、威望、威信:前者指声誉和名望(侧重名望)。后者指声威和信誉(侧重信誉)。

04、违反、违犯、违拗:“违反”指不遵守、不符合(法规、规程).“违犯”指违背和触犯(法规)。“违拗”指违背、有意不依从(上级和长辈的主意)

X

01、心里、心理:“心里”,内涵单纯,常表现在外,具体指“胸口内部”,多指在“思想里、头脑里”。“心理”人的头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是感觉、知觉、思维、情绪等的总称,它还常常用来泛指人的思想、感情等内心活动。

02、象、像:“象”适用于三种情况:1、作名词用,如“大象”。2、属于名词性词素,不能单用,用来构词,如表示形状、样子的“形象”“象征”等。3、属于动词性词素,不能单用,可用来构词,如表示摹仿、表现的“象声词”“象形字”。“像”适用的三种情况是:1、作名词,指人物等做成的形象,如“画像”“佛像”等。2、用作动词,表示相似,如“你像他哥哥”。3、作介词用,有“比如”“如同”(这个意义不能单独作谓语动词,只能构成介词词组去修饰动词)等意思,如“像爸爸那样工作”。

03、消失、消逝、消释:事物逐渐减小以至没有。随时间而去不复存在(声音、云雾、时间)。

04、薪水、工资:分别是外来语与本民族词。

05、吓唬、恐吓(恫吓):前者多用于口语,后者多用于书面语

06、显著、卓著:前者指非常明显;后者指突出地好。

07、需要、须要:前者指欲望、要求,或相当于“应当”,强调“不可少”。后者不用于表示欲望、要求,但比“不可少”的意味更重,是“不可不”的意思。比如“他需要(须要)休息”,但“他有需要”就只能用前者。

08、修养、休养:前者指提高学识、思想水平。后者指体力方面的休息调养。

09、心事、心思、心绪:“心事”心里盘算的事,多指感到为难的。“心思”想做某种事的心情;念头。“心绪”心情,多就安定或紊乱而言。

10、辛酸、心酸:词义侧重点不同,前者侧重于生活经历中的痛苦和酸楚,后者侧重于内心的悲伤与难过。

11、细心、悉心:前者指用心细密。后者指用尽所有的精力(多指研究)。

12、希望、期望、渴望:词义程度一个比一个重。(希冀:<书>希望得到)

13、喧闹、喧嚷、喧扰、喧腾、喧嚣、喧哗:“喧闹”指喧哗热闹。“喧嚷”指(好些人)大声地叫或说。“喧扰”指喧嚷扰乱。“喧腾”指喧闹沸腾。“喧嚣”指(1)声音杂乱,不清静;(2)叫嚣,喧嚷。“喧哗”指声音大而杂乱。

14、挟持、胁持:前者指用威力强迫对方服从,重在用力量;后者指威胁强迫对方,重在威胁。

15、稀疏、稀少(希少):前者指(物体、声音等)在空间或时间上的间隔远;后者指事物出现得少。

16、效率、效力:前者指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工作量;后者指事物所产生的有利的作用。

17、限制、限止:前者指规定范围,使不超出;后者指限制、止境,重在制止。

18、效仿、模仿:前者指仿效、效法;照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做。(摹仿:与“模仿”相同,但重在描摹书画等)

想象、相象:“想象”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设想。“相象”彼此有相同或共同点。

19、显著、卓著、卓越;程度一个比一个深。“显著”指非常明显;“卓著”指突出的好;

“卓越”指非常优秀,超出一般。

20、显赫、显贵、显达:“显赫”权势等盛大;“显贵”做大官有身份的人;“显达”在官场上地位高而有名声。

21、贤德、贤明、贤能:“贤德”善良的德行;贤惠。“贤明”有才能有见识。“贤能”有道德有才能(“贤良”是书面语)。

22、显要、显耀:“显要”指官职高而权柄大;“显耀”指声誉、势力等著称。

23、贤惠、贤淑:“贤惠”指妇女心地善良,通情达理,对人和蔼,也作贤惠;“贤淑”是书面语。

24、心神、心声:“心神”指(1)心思精力(2)精神状态;“心声”发自内心的声音,心里话。

25、向往、憧憬:前者指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后者指想象向往美好的事物,多指对未来的

Y

01、云集、聚集:前者比喻许多人从四面八方聚集在一起,用的是比喻义;后者指集合,凑在一起,一般用法。

02、以至、以致:都是连词,前者表示(1)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前句意思的延伸),相当于“直到”;(2)前句意思的自然结果。后者用在后半句话的开头,表因果关系,但多指不好的结果或陈述者不想看到的结果。

03、勇气、勇敢:词性和功能不同,前者是名词、作主语或宾语,后者是形容词、作谓语或定语。

04、原形、原型:前者指形状、面目;后者指类型、模型。

05、运用、应用:前者指根据事物特性加以利用;后者指使用,直接用生活或生产。

06、允许、容许:前者指许可;后者指许可(书面语,语义重)。

07、应付、周旋:“应付”指(1)对人对事采取措施(2)敷衍、将就(带宾语);“周旋”指(1)交际应酬(2)与敌较量,相机而动(否)。

08、严格、严厉:前者指在掌握标准或遵守制度时认真不放松;后者指严肃而厉害(要求态度方面)。

09、赢利(盈利)、营利:前者指所得的利润(名词);后者指谋求利润(动词)。

10、谣言、流言:前者指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后者指没有根据的话(多指背后议论,诬蔑或的话)。

11、臆测、臆度:前者指主观地推断;后者指<书>臆测猜度。

12、约束、规范:前者指限制使不超出范围;后者指使遵守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

13、依存、依附:前者指互相依附而存在;后者指附着、依赖、从属。

14、隐(yǐn)蔽、荫(yīn)蔽:前者指借助别的事物来遮掩;后者指(枝叶)遮蔽。

15、引见、引荐:前者指引人相见,使彼此认识;后者指推荐别人。

16、一律、一概:副词,适用于全体,前者强调无一例外;后者强调没有例外。

17、衣服、衬衫:“衣服”是概括性的,指所有衣服,而“衬衫”是具体的,可以指长袖衬衫或短袖衬衫,男式衬衫或女式衬衫等。

18、义气、意气:前者指主持公道或忠于朋友兄弟的感情,如:“重义气、义气千秋”等;后者指志趣、性格、气概,也指偏激情绪,如“意气相投、意气用事、意气风发”等。

Z

01、赞叹、赞扬:前者只有“称赞”之意;后者既有“称赞”之意,又有“表扬”之意。

02、准确、正确:前者指行动的结果完全符合实际或预期,与“误差、偏差”相反。后者指符合事实、道理或某种标准,与“错误”相反。

03、贞洁、贞节:前者指妇女在节操上没有污点;后者指(1)坚贞的节操(2)封建礼教所提倡的女子不失身、不改嫁的一种伦理道德。

04、侦察、侦查:前者指为了弄清敌情而进行的军事活动。后者专指司法机关为了确认犯罪事实而进行的活动。

05、追忆、追溯、追索:“追忆”指回忆。“追溯、追索”指探索事物的由来。前者确指,后跟无选择性。后者不确指,后跟有选择性。

06、终止、中止:前者指结束、停止,表示事情全部结束。后者指中途停止,侧重于事情末做完。

07、专程、专诚:前者指专为某事而到某地。后者指特地(心意诚恳)。

08、指责、指摘:前者指责问(可褒可贬)。后者指挑出错误,加以批评。

09、专长、特长:前者指专门的学问技能、特长。后者指特别擅长的技能或特有的工作经验。

10、震动、振动:前者指(重大的事情、消息等)使人心里不平静;后者指物体通过一个中心位置不断作往复运动。

11、震荡、振荡:前者指外力引起的动荡,也指精神上受到重大影响,不能平静;后者主要是物理学用语,指物体运动的一种形式或电流的周期性变化,不要把它和“振作、振奋”联系起来,如“山谷震荡、人心震荡”都不可写成“振荡”。

12、震慑、震撼:前者指震动得使人害怕;后者指震动、摇撼。

13、战争、战斗、战事:“战争”范围大,指民族、国家、阶级、集团之间的武装斗争;“战斗”范围小,一般指具体的武装冲突;‘战事“指有关战争的各种活动。

14、战果、成果、结果、后果、恶果:“战果”战斗中获得的成果;“成果”工作或事业上的收获,褒义词;“结果”在一定阶段,事物发展所达到的最后状态,中性词;“后果”最后的结果(多用在坏的方面);“恶果”坏结果或坏的下场。

15、障碍、阻碍:前者指阻挡前进的东西,使不能顺利通过,名词;后者指使不能顺利通过或发展,动词。

16、做客、作客:前者指造访亲朋好友。后者指寄居在异地。

17、拯救、赈济:“拯救”救助;“赈济”用钱或衣服、粮食等救济(灾民)。

18、知觉、直觉:前者指反映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和表面联系的心理过程,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但比感觉复杂、完整;后者指未经充分逻辑推理的直观,直觉是以已经获得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为依据的,并非一种天赋的认识能力。

19、直接、直截:前者指不经过中间事物的,跟“间接”相对;后者指(言语、行动等)简单、爽快、直截了当,也作直捷。

20、整顿、整饬、整治、整理:“整顿”使紊乱的变为整齐,或不健全的健全起来(多指组织、纪律、作风等);“整饬”(1)使有条理,整顿(2)整齐,有条理;“整治”为了管束、惩罚、打击等,使之吃苦头;“整理”上有条理,有秩序。

21、蒸汽、蒸气:前者指水蒸气;后者指液体或固体因蒸发、沸腾或升华而变成的气体。

22、追击、狙击:前者指追赶着攻击;后者指埋伏在隐蔽地点伺机袭击敌人。

23、阻击、阻截:前者指以防御手段阻止敌人增援、逃跑或进攻;后者指阻挡,阻拦。

24、蛰居、谪居:前者指<书>象动物冬眠一样长期躲在一个地方,不出头露面;后者指被贬谪后住在某个地方。

近义词辨析集锦

2019高考语文实词

一、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是应当熟悉的重点词,一些词义,是高考文言文阅读中会遇到的,需要同学想一想,默记一下。 1、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追究,查办) 2、齐人未尝赂,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结交,亲附) 3、孔子曰:“吾与点也”。(《论语·四子侍坐》)(赞同,称许) 4、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招致) 5、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于宾客。(《公子列传》)(介绍,引见) 6、自夏之徒不能赞一词。(《孔子世家》)(辅助,改动)【(11全国)乃留愈幕府赞军事赞:辅佐】 7、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让公子曰。(《公子列传》)(责备) 8、以是知公子恨之复反也。(《公子列传》)(遗憾) 9、平伐其功(《屈原列传》)(自夸,炫耀) 10、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项羽本纪》)(功勋)(逞。) 11、人穷则反本。(《屈原列传》)(陷入困境) 12、厚币委质事楚。(《屈原列传》)(礼物) 13、至,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刺客列传》)(礼物) 14、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项脊轩志》)(古代女子出嫁)(归:出嫁) 15、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伶官传序》)(归附)(遗憾) 16、穷饿无聊,追购又急。(《指南录后序》)(没有依靠)(悬赏捉拿) 17、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项羽本纪》)(悬赏征求)【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购:悬赏捉拿】 18、良曰:“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项羽本纪》)(交游,交往) 19、此所谓“资怨而助祸”矣。(《刺客列传》)(助长,帮助) 20、原始察终,见盛观衰。(《太史公自序》)(推究……本源) 21、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举兵以逆军吏。(《刺客列传》)(迎,迎击,抵抗) 22、孔子贫且贱。(《孔子世家》)(地位低下)【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23、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过论》)(发扬,发展)(功业) 24、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进学解》)(都)(具有,占有)【率倜傥非常之人率:全,都】

(通用版)2021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项对点练35 正确使用实词、虚词

专项对点练35 正确使用实词、虚词 (时间:20分钟分值:24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最使我艳羡的还是园林艺术家化平淡为神奇的________。某些树木当植当伐;某些花卉当疏当密;何处须巧借地形,顺势筑坡;何处又宜少见轩敞,别有洞天:所有这一切都煞费心血,但又不露惨淡经营的痕迹,正像一帧名作脱稿前画师那奇绝而________的点睛之笔。 A.用心浑成B.匠心饱满 C.匠心浑成D.用心饱满 C[匠心:巧妙的构思。用心:集中注意力;多用心力。浑成:天然形成。饱满:丰满;充足。依据语段中的“艺术家”“神奇”“煞费心血”“奇绝”等语境,第一空应填“匠心”一词,突出“巧”字;“点睛之笔”不能用“饱满”来修饰,因为“点睛之笔”所用之笔墨少而恰到好处,不是描绘,应填“浑成”。]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①湖北的国画创作受浪漫瑰丽的荆楚文化的________,源远流长,底蕴丰厚。当今的湖北画家既尊崇传统,又勇于创新,风格多姿多彩,为中国美术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②无论脚步走多远,在人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又________,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________了千里之外的异地,另一头则永远牵系着记忆深处的故乡。 A.滋润顽固框定B.滋养稳固锁定 C.滋润稳固框定D.滋养顽固锁定 D[滋养:①供给养分;补养。②养分;养料。滋润:①含水分多;不干燥。②增添水分,使不干枯。③舒服。句①第一空是说荆楚文化对湖北的国画创作的影响,应填“滋养”。顽固:思想保守,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指在思想观点或政治立场上坚持错误,不肯改变;不易制服或改变。稳固:安稳而巩固。句②第一空强调故乡的味道在脑海中的根深蒂固,应填“顽固”。锁定:使固定不动;最终确定;紧紧跟定。框定: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根据“定位系统”等语境,句②第二空应填“锁定”。] 3.下列语段横线上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作为“梅兰竹菊”四君子之首,梅为历代文人雅士所________。此刻,寺院周围庄重的红墙,是我们镜头画面中的中国红;纷纷扬扬的雪花,是飘舞在空中的精灵;而晶莹如黄玉般的蜡梅,暗香________,________遗世独立的佳人。 A.钟爱浮动好像B.喜爱浮动犹如 C.钟爱飘动好像D.喜爱飘动犹如 B[喜爱:对人或事物有好感或感兴趣。适用范围广。钟爱:特别爱(子女或其他晚辈中的某一人)。适用范围较小,一般不用于物品。根据语境,此处应填“喜爱”。浮动:漂浮移

初中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虚词

初中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虚词 A:10个文言虚词 1、之 (一)代词 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③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枢密韩太尉书》)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满井游记》)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②北顾黄河之奔流。(《上枢密韩太尉书》) (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2、者 (一)结构助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如: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③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2019北京高考语文文言文答案详解(20200616221723)

1二、本大题共6小题, 共26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 完成7—11题。(共19分) 左氏《国语》, 其文深闳杰异, 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而其说多诬淫, 不概于圣。余惧世之学者溺其文采而沦于是非, 是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本诸理, 作《非国语》。 幽王二年, 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1】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 不失其序, 若过其序, 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 阴迫而不能蒸, 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 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 川源必塞。源塞, 国必亡。人乏财用, 不亡何待?若国亡, 不过十年。十年, 数之纪也。夫天之所弃, 不过其纪。”是岁也, 三川竭, 岐山崩。幽王乃灭, 周乃东迁。 非曰:山川者, 特天地之物也。阴与阳者, 气而游乎其间者也。自动自休, 自峙自流, 是恶乎与我谋?自斗自竭, 自崩自缺, 是恶乎为我设?彼固有所逼引, 而认之者不塞则惑。夫釜鬲而爨者, 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畦汲而灌者, 必冲荡濆激以败土石。是特老妇老圃者之为也, 犹足动乎物, 又况天地之无倪, 阴阳之无穷, 以澒洞轇轕【2】乎其中, 或会或离, 或吸或吹, 如轮如机, 其孰能知之?且曰:“源塞, 国必亡。人乏财用, 不亡何待?”则又吾所

不识也。且所谓者天事乎?抑人事乎?若曰天者, 则吾既陈于前矣;人也, 则乏财用而取亡者, 不有他术乎?而曰是川之为尤!又曰:“天之所弃, 不过其纪。”愈甚乎哉!吾无取乎尔也。(取材于柳宗元《非国语》) 注释:【1】伯阳父:周朝大夫。【2】澒洞轇轕:弥漫无际广阔深远。 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不概于圣概:大略 ②不得由中庸以人舜、尧之道由:沿着 ③特天地之物也特:只是 ④是恶乎与我谋恶乎:于何、怎么会 ⑤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糜:使……腐烂 ⑥抑人事乎抑:还是 ⑦吾既陈于前矣既:既然 ⑧不有他术乎术:途径、原因 A.①⑦ B.②⑧ C.③⑥ D.④⑤

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六教案病句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201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六教案 病句 1.命题材料时代气息浓厚,语言材料新鲜活泼,贴近现代生活。多从当前时事.报刊杂志和新闻广播取材。如下面两个选项: A.引起世界关注的甲型流感病毒虽然不易致命,但传播速度快,如果不想办法找到它的演变原理,病情很容易迅速蔓延,给人类健康带来巨大威胁。C.尽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蔓延,但随着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的逐步落实,中国经济出现回暖迹象,人们对经济复苏的信心开始回升。 2.有时只考辨析语病,有时既考辨析语病又考修改语病。从分值看,病句辨析题一般为3分,修改语病题一般为4—5分。从近几年考题看,大部分试卷(09年海南.宁夏卷有两题)只考病句辨析,把它放在客观选择题中。主观题形式多样,常常与标点和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等其他考点同设一题,进行综合考查,如09年海南.宁夏卷就考查到了语言的得体情况 “辨析病句”是历年高考语言文字运用中表达应用部分的必考内容,考查的是考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考试大纲》明确提出对本考点的考查范围为六种常见的病句类型,即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究其根源,这六种类型的病句,都是在语法或语义方面出现错误所致。辨析病句的考查一般放在第Ⅰ卷,采用客观题形式。辨析病句,首先要有程序:先找主谓宾,看搭配;接着查定状补,看修饰;再品味语意,看逻辑;其次要抓关键:抓关联词,看逻辑和位置;抓并列短语,看类别和搭配;抓否定词,看正反;抓双面词,看对应。 “修改病句”是历年高考的重要考点。修改病句的考查一般放在第Ⅱ卷,采用主观题形式,语言材料往往贴近生活,与中学生的语言运用实际相结合。修改病句,首先要读懂题目,审明要求;其次要读懂句子,找出病因;再次要对症下手,简洁高效。在具体的操作中把握四个要领:增(残缺的)、删(多余的)、换(不妥的)、调(无序的)。解题的基础是要熟练掌握病句六种常见类型的基本特征和规律

初中语文实词虚词词性练习题及答案

汉语词性练习题 1、选出下面一句话中画横线的词的词性正确的一组:() 明天早晨我和李光、王平同学在学校集合去爬山。 A.副,连,代,连,动 B.副,介,代,介,名 C.名,连,名,介,动 D.名,介,名,动,名 2、《①谁②是③最④可爱⑤的⑥人》词性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①名词②助词③形容词④动词⑤代词⑥代词 B.①名词②动词③副词④形容词⑤代词⑥名词 C.①代词②助词③介词④动词⑤助词⑥名词 D.①代词②动词③副词④形容词⑤助词⑥名词 3、对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词性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他画的画儿得奖了。②他的态度不对,对他要教育。 A.①动词名词②形容词介词 B.①名词名词②形容词介词 C.①动词名词②动词副词 D.①动词动词②副词介词 4、“有些女人的预算里还有一面()蛋圆形的镜子,一方雪白()的毛巾,或者一顶结()得很好看绒线的小圆帽。” 划线词语词性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名词形容词副词 B.量词形容词介词 C.量词形容词动词 D.代词副词动词 5、对“下”的词性的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老虎正要下山,老猎人躲在石岩下,抡起虎叉,突然给了老虎一下。A. ①动词②方位词③量词 B. ①介词②方位词③量词 C. ①动词②助词③量词 D. ①介词②助词③量词 6、下面四句话中“跟”字的词性依次列出四种,正确的一项是:() ①跟着好人学好事②我跟他是同桌 ③我跟他学唱歌④那鞋的跟高得没法穿 A.①动②介③连④名 B.①介②动③动④名 C.①动②介③连④形 D.①动②连③介④名 7、选出与“红花绿叶”中的“绿”的词性相同的一项:() A.春回大地群山绿 B.春风又绿江南岸 C.一汪绿水慰平生 D.红了樱桃绿了笆蕉 8、选出下列带下划线词词性不同的一项:() A.电灯突然亮起来了。 B.这场雨下得太突然。 C.心脏突然停止了跳动。 D.突然,掌声暴风雨般地响起来。 9、从下面选出词性相同的一项:() A.听战争经验希望拒绝 B.各那么鲁迅我们旅客 C.更从来单单经常渐渐 D.胖伟大激动承担应该 10、判断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词性,写在句末括号中。

2019年高考语文大纲要求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和虚词汇编(完整版)

2019年高考语文大纲要求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和虚词汇编(完整版) 1.爱,ài (1)名词,恩惠 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左传·昭公二十年》)——等到子产死去,孔子听说这件事后,流着眼泪说:“他是古代为我们留下来的恩惠啊。” (2)动词 ①给人恩惠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 ——吴广平素给人恩惠,士兵有很多肯为他所用。 ②喜爱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韩愈《师说》) ——喜爱他的儿子,选择良师教他们。 ③怜惜,同情 爱其二毛,则如服焉。(《左传·子鱼论战》) ——怜惜那些鬓发斑白的老人,还不如向他们投降。 ④吝惜,舍不得 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齐国虽然不算广大富裕,但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 ⑤通“薆”,隐蔽,躲藏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邶风·静女》)

——躲藏起来不见面,(急得我)抓耳挠腮来回走。 (3)形容词,吝啬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百姓都认为您是吝啬啊。 2.安,ān (1)形容词 ①安全,平安 谢庄遂安。(《冯婉贞》) ——谢庄于是就安全了。 ②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在风雨中像大山一样安稳。 ③安定,舒适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 ——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得不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社会不安定。 (2)动词 ①安身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左传·曹刿论战》) ——使人安身立命的衣物食品,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出来分给别人。 ②安置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三国演义·失街亭》)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教学案

专题01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实词辨析主要是同义词、近义词的辨析。要求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利用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来认识不同词语的表达效果,它考查的是词语的“动态”。 正确使用虚词是近几年高考考查的一个能力点,一是辨析句中虚词使用的正误,二是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空,又以近义虚词为主。 本节介绍实词和虚词的使用。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看,实词和虚词的考查有以下特点: 1.题型丰富多样。 从近几年高考命题来看,以客观题为主,也有主观题。其中客观题的设问一般是较为固定的两种形式:一是大部分省市区的试题都采用“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的形式;二是“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的形式。 2.考查综合性强。 从近几年高考命题看,有时单独考查实词和虚词;有时也把二者结合在一起考查;或把正确使用实虚词与熟语结合起来考查。 3.考查重点固定。 从近几年的命题来看,本考点侧重考查实词。实词又侧重对词义轻重、大小、褒贬色彩等差异的考查,词语的适用对象、范围、搭配对象等方面也是考查重点。虚词考查相对较少,有时与实词结合命题。虚词考查主要侧重对句子结构和句间关系的理解,其中关联词、介词、副词是主要考查的重点。 4.考查题型多样。 高考对熟语的考查以客观题为主,但也有主观题。有下面四种常见题型:一是判断辨析型选择题,这是大部分省市采用的主要题目形式;二是填充辨析型选择题,这种题型是实虚词结合考查时的常用题型;三是替换辨析型选择题,替换或比较的对象可以是成语,也可以是俗语、谚语、歇后语,如2009年浙江卷;四是填充式的主观题,如2008年高考天津卷第23题。 5.考查重点明确。 从近年的考查情况看,熟语中的成语是考查重点。大部分试题的命题点主要是成语,但也有些省市会涉及一些常见俗语、谚语、歇后语等。 6.考查综合程度较高。 熟语既可单独设题考查,也可结合实虚词、古诗句等其他考点综合设题考查。 一、实词和虚词 汉语的词语十分丰富,从语形式看,有单音词、多音词;从词的构成看,有单纯词和合成词,从词的意义看,有单义词和多义词;还有同义词和反义词;从语汇包含的成分看,有通用词语、文言词语、方言词语和外来词语等。要从丰富的词汇中选用最恰当的词语来表达意思,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怎样选用词语呢?1.要恰切地了解词语的含意。 现代汉语中近义词语的数量比较大,使用这一类词语是要留心辨别其相同与不同之处。辟如亲密、亲切、

专题07 实词61-70-2021届新高三语文预热高考之120个文言实词精编

61、去 【词义推导】 “去”的本义是“离开”。“离开”一个地方,当然就跟那个地方有了一定的“距离”。用于使动意义,使离开,意义即是“除掉,去掉”。 【词义例释】 (1)动词 ①离开 欲呼张良与俱去。(《鸿门宴》) ——想要叫张良和他一同离开。 ②距离 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赤壁之战》) ——距离曹军二里多时,同时点起火来。 ③除掉,去掉 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替汉室除去奸贼,清除污秽。 ④前往,到……去 僧富者不能去,而贫者至焉。(《为学》) ——富和尚不能前往,穷和尚却到了那里。 ⑤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那舞榭歌台等昔日的豪华景象和英雄业绩全都被风雨吹打掉了。 (2)形容词,过去的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琵琶行》) ——我自从去年离开京城,被贬官到浔阳,疾病缠身。 【成语助记】 大江东去:长江的水往东奔流而去。多表示陈迹消逝,历史向前发展。 一去不复还:一去就不再回来了。比喻事情已成为过去,再不能重回。 其他如:何去何从刮骨去毒陈言务去大势已去相去几何 【迁移练习】

曹操率军南征,至河边,此地去()乡千里,见江水东去(),回首去()日苦难,感慨颇多。又见士卒皆思乡,士气不振。为去()晦气,捉小鸟留军营。小鸟久住军营,人至不去()。士卒见之,大喜,遂士气大增。 【练习答案】 曹操率军南征,至河边,此地去(距离)乡千里,见江水东(向东)去,回首去(过去的)日苦难,感慨颇多。又见士卒皆思乡,士气不振。为去(除去)晦气,捉小鸟留军营。小鸟久住军营,人至不去(离开)。士卒见之,大喜,遂士气大增。 【高考链接】 (2019·全国卷Ⅱ)而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去:离开 (2018·全国卷Ⅰ)舍此而去,欲就东市,岂不痛哉去:离开 (2018·全国卷Ⅲ)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去:去除 (2017·全国卷Ⅰ)母忧去职去:离开 (2016·全国卷Ⅲ)贤(人名)日夜腾谤于诸阉间,冀去珪(人名) 62、劝 【词义推导】 “劝”的本义是“勉励”,后引申为“劝说、劝导”。 【词义例释】 动词 ①劝勉,勉励 果行,国人皆劝。(《勾践灭吴》) ——正式出征的那一天,国内的百姓都互相勉励。 ②劝说,劝告 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赤壁之战》) ——当时周瑜接受使命到番阳去了,鲁肃劝孙权召周瑜回来。 【成语助记】 劝善惩恶:劝:勉励;惩:责罚。指惩罚坏人,勉励好人。作谓语、定语。 【迁移练习】 韩愈学识渊博,常劝()人不拘于时以学习,人皆敬之。后上书指斥朝政,人劝()其明哲保身,愈不改,终遭贬。

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项复习教案20

高三语文复习讲座(一) 高考语文命题的基本走势及复习建议 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一中首席导师孙芳铭 进入高三,同学们实际上已进入高考的临战状态。首先,应该根据《考试说明》所规定的考试内容以及各项具体的能力要求,对自己作一番对照分析,判定自己的强项是哪些,弱项是什么,做到心中有数,并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好这一学年的语文学习和语文复习。要重视第五、六两册课本的学习,充分利用这两册课本,夯实语文基础,提高读写能力。有不少高三同学忽视课本的学习,误以为高考不会考课本而将课本放在一边,这是不恰当的。在高中语文学习的三年中,如果高三这一年不读课本,不用好课本,实际上就是三分之一的时间不接触新的语文材料,不吸取新的语文营养,其弊病是显而易见的。再就课本本身而言,其中的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以及文学作品的鉴赏,与高考的内容直接相关;其中的古文司马迁的《史记》、《孟子》这两个专题的文章,是典范的“浅易”古文,与高考的古文阅读密切相关;其中的古代诗歌单元,与高考的古代诗歌鉴血脉相通。至于课本安排的多数写作训练,与高考作文也血肉相连。因此,我们要充分重视它、学好它、用好它。这是我们讨论问题的前提。下面再来谈高考。 一、高考语文命题的基本走势 高考语文试卷,从考查的内容来看,分为四大块。下面按照这四大块逐一加以说明。 (一)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占30分) 这一部分的总要求是:“识记基本的语言知识,掌握一定的语言表达技能。”概括起来说,一是“识记”知识。所谓识记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语言知识中,最基本的是字的形、音、义以及常用词语的含义。二是“掌握”技能。所谓“一定”,是指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所谓“技能”就是实际的语言操作能力。在这个总要求下,有下列8个考点: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 2.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 3.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 4.辨析并修改病句

高考语文搞定文言文实词、虚词(高考)

【语文】搞定文言文实词、虚词 实词 1.课文求义法 利用课内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即遇到某一实词可以联想到课内曾经学过的这一实词的解释,看用它作为当前句中的解释是否合适。 例: 高考卷文言文阅读第一题的四个选项: A. 讽帝大征西方奇技。讽:劝告(出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B. 咸私哂其矫饰焉。哂:讥笑(出自读本《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C. 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优待(出自《屈原列传》出则接遇诸侯,遇,接待。从而推出此项错误。) D. 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务:致力(出自《过秦论》) 除B选项是在语文读本中出现外,另三项皆根据课文。文言文知识考查一直是“题在课外,功在课内”。文言文阅读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新的,但它要考查的文言实词大都在课本中学过,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对课内文言文要充分重视,步步夯实。 2.成语印证法 即借助成语来推断实词词义。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成语的含义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改变,为我们推断实词词义提供了方便。 例: “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闻名遐迩”这个成语大家很熟悉,“迩”对应“远”。把“近”的意思套进原句去,语意很通顺。因此,可推知,此句中的“迩”也是“近”的意思。这样的例子很多,如: ①设五寸之的,引十步之远。(有的放矢的:箭靶)

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狐假虎威假:借助) ③其文约,其辞微。(微言大义微:深奥、微妙) 成语求义可以和成语的运用结合起来,反推也可,互相印证,相互促进,可谓双赢。 3.结构求义法 古汉语相对于现代汉语在语言结构上更具对称美,上下文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依据这一特点,可有效帮助我们理解词义。 例: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亡矢”与“遗镞”的结构是一样的,词的配搭是一致的。“亡”与“遗”相应,“矢”与“镞”相应。从而知道“亡”、“遗”都是失,就不会把“遗”理解为遗留或馈赠了。同样,可从“矢”是箭推知“镞”也是武器了。)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追亡”与“逐北”意思相同。由“追”可知“亡”是“逃亡”;“北”因与“亡”相应,则可推知“北”不是“北方”,而是“败北”之义。) ③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利用上下文的对称结构,可据易推难。“择”易于理解,可推出“简”也作“选择或选拔”讲。) 有时借助整齐的句式,还可以先推断出一个词的词性,进而推断出这个词的正确意思。 ①“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一句中借助“地”可以推断“固”应当是名词,进而解释为“坚固的地方”。 ②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借助“良”可以推断“劲”应为形容词,进而解为“硬”、“硬的”、“强有力的”。 ③变姓名,诡踪迹。借助“变”可以推断“诡”应为动词,就可以避免将“诡”解为“诡秘”的错误,而较为顺利地将“诡”解为“隐蔽”。 4.语法分析法 根据词性可以更准确地推出词义。我们在阅读文言文时,可以先确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要实词(150个)和重要虚词(7个)汇总

初中文言文150个重要实词(一次多义)汇总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 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策: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长:cháng 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 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 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 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16. 次: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2019高考语文:120个常考文言实词

2019高考语文:120个常考文言实词 1.爱ài ①喜爱。晋陶渊明独爱菊。(《爱莲说》) ②热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 ③爱护。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④爱惜。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六国论》) ⑤吝惜,舍不得。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过秦论》)(2014?江苏高考) ⑥通“薆(ài)”,隐蔽,躲藏。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静女》) ⑦吝啬。百姓之以王为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⑧亲爱的,心爱的。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柳毅传》) 2.安ān ①抚慰,安抚。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孔雀东南飞并序》) ②安置,安放。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失街亭》) ③使……安定。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④安适,安身。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归去来兮辞并序》

⑤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安定。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太宗十思疏》) ⑥表反问,哪里,怎么。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⑦表疑问,哪里,哪儿。沛公安在?(《鸿门宴》) 3.被 bèi ①被子。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杨修之死》) ②覆盖。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 ③施加,施及。幸被齿发,何敢负德?(《柳毅传》) ④遭受,遇到。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荆轲刺秦王》 ⑤表示被动。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并序》) pī 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 ②披散,散开。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 4.倍bèi

2019-2020年高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教案

2019-2020年高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教 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教学,让学生能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正确选用实词、虚词、成语等。 2.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正确判断实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是否恰当,并掌握词语运用类题目的一般答题规律和技巧。 3.通过本节教学,让学生能够将有关词语正确使用的答题技巧和方法运用于高考考场实际中。 教学重点: 1.通过本节教学,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选用实词及判断实词、成语使用的正误。 2.掌握词语正确使用的答题技巧和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词语正确使用的答题技巧和方法。 教学方式: 1.从高考真题的分析中总结高考命题方法及趋向; 2。通过精讲、精练典型试题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先看下面一封家书:我最亲密无间的爸爸: 您好! 见字如面,您老身体是否茁壮成长?工作是否蒸蒸日上?我现在正奋不顾身地学习。日前,老师表扬了我的丰功伟绩,我听了以后沾沾自喜。您批评我爱滥用成语,我以后一定前功尽弃,卷土重来。祝爸爸 万寿无疆! 您青梅竹马的儿子: 王强 年月日

同学们一定会笑话这封所谓的家书,为什么呢?因为王强同学不懂成语的含意,就滥用成语,导致了笑话。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成语、实词、虚词等的正确使用对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有多么重要。那么如何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呢。请与老师一起走进词语的世界。 二、正确使用词语的解读。 “正确使用词语”主要是就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而言的。这就要求考生必须首先能准确理解词语的意义、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在此前提下,能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意义作用。为此,我们要了解把握词义的方法,熟练掌握比较词义的技巧。研究历年的高考试题,涉及到使用实词虚词的常是以下几种题型:单纯的词义解释辨析;结合语境同义词辨析(包括实词虚词),而又以后者为多见。学习任何一种语言,词语是建筑材料,没有一定量的词语积累,语法修辞都无从谈起。要过使用词语这一关,必须体会积累词语选用词语的方法,掌握解释词语的技巧,了解辨析同义词的角度。“正确使用词语”这个考点属表达运用类,能力层级为E组,几乎年年考,题量为1-2题,分值为3-6分。就实词、成语而言,一是要掌握理解词义的方法,能分析词义的细微差别,二是要学会能根据语境来辨析词义,正确选择所需的词语;就虚词而言,主要是能正确运用虚词,掌握填充关联词语的方法。从解题的技巧上来说,希望学生明了高考考查涉及到的题型及其特点,并通过本专题的复习和针对性的训练指导,提高辨析词语的能力。 三、真题揣摩。 走进高考,以高考真题来例析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方法和技巧。 四、词语运用的方法指津。 展示PPT。(略) 五、查漏补缺。 学生提出老师没有讲到的内容,老师予以完善。 六、考点小结。 见PPT。(略) 七、巩固练习,加深印象。 见“跟踪训练”中的题目及有关解析。

初 中 文 言 文 实 词 虚 词 归 纳 整 理

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 作者:姜晓艳阅读: 1181 时间: 2010-9-30 11:54:14 总校首页新闻速递案例剖析法制纵横学科辅导专业讲坛专家讲坛 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 实词 1、安 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 衣食所安。(养) 2、卑 非天质之卑( 低下 ) 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 ) 3、备 前人之述备矣(周全、详尽 )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具备) 犹得备晨炊( 准备) 4、被 被于来世( 影响) 皆被绮绣( 通“披”,穿) 5、鄙 蜀之鄙有二僧( 边境) 肉食者鄙( 目光短浅) 6、毕

毕力平险( 尽) 群响毕绝( 全部) 7、薄 薄暮冥冥( 迫近,接近) 不宜妄自菲薄( 轻视) 狐裘不暧锦衾薄( 厚度小) 8、策 执策而临之( 马鞭) 策之不以其道( 鞭打,驱使) 策勋十二传( 记录) 束手无策( 计谋) 9、长 cháng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长度) 北市买长鞭( 与“短”相对) 但愿人长久( 长久,健康) 死者长已矣( 长远) Zhàng木兰无长兄( 排行最大)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头领) 10、称 称其气之小大( 相当,配合)chan 不能称前时之闻( 相当,配合) 先帝称之曰能chēng(称赞) 11、诚 帝感其诚(诚心)

此诚危急存忘之秋也(的确、实在) 今诚以吾众诈称公子扶苏、项燕(果真)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果真) 12、惩 惩山北之塞也(苦于) 惩善扬恶(惩罚) 13、驰 愿驰千里足(骑) 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14、出 皆出酒食(拿出)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外面)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来到) 计将安出(产生) 15、辞 蒙辞以军中多务(推辞) 未尝稍降辞色(语言) 16、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 又间令之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17、箪 百姓谁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用箪装着) 一箪食,一豆羹(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 18、当

2021届高三语文备战高考120个文言实词汇总—实词81-90

81、素 【词义推导】 “素”的本义是“没有染色的丝娟”。“没有染色”说明是平时就是这样不加修饰的,故引申出“朴素”“素来,一向”等义。“真情”当然是“朴素,朴实”的,不需修饰的,所以说:信言不美。 【词义例释】 素,sù (1)名词 ①白色的生绢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孔雀东南飞》) ——十三岁就能织白绸子,十四岁就学习裁衣服。 ②白色的衣服,丧服 流血五步,天下缟素。(《唐雎不辱使命》) ——流血到五步之远,使天下人都穿白色的丧服。 ③平常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楚军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平时与留侯张良交好。 (2)形容词 ①白色的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三峡》) ——到了春冬季节,那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②朴素的,不加修饰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训俭示康》) ——大家都把奢侈浪费当作光荣,我心里却单单把节俭朴素看作美德。 ③没有文采的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殽之战》) ——秦穆公穿着没有文采的衣服在郊外驻扎,面对着被放回来的将士痛哭。 (3)副词 ①表情态,空,白白地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伐檀》)

——那些正人君子啊,可不是白白吃饭的啊。 ②表时间,从来、一向、平素、素来 且相如素贱人。(《廉颇蔺相如列传》) ——况且蔺相如本来就是地位低下的人。 【成语助记】 尸位素餐:尸位:空占职位,不尽职守;素餐:白吃饭。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白吃饭。 安之若素:安:安然,坦然;之:代词,指人或物;素:平常。安然相处,和往常一样,不觉得有什么不合适。形容面对困境毫不介意,心情平静。 素不相识:素:平素,向来。向来不认识。 鱼传尺素:尺素:古代用绢帛书写,通常长一尺,因此称书信。指传递书信。 其他如:素昧平生我行我素素餐尸位训练有素 【迁移练习】 刘兰芝家教甚好,素()与人交好,十三能织素(),后嫁于焦仲卿,着素()衣,人皆爱之。焦母待其不好,常令其劳作不息。 【练习答案】 刘兰芝家教甚好,素(一向)与人交好,十三能织素(白色的生绢),后嫁于焦仲卿,着素(质朴,不加装饰)衣,人皆爱之。焦母待其不好,常令其劳作不息。 【高考链接】 (2019·全国卷Ⅲ)楚悼王素闻起贤素:一向 (2018·全国卷Ⅰ)帝以芝(人名)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素:一向 (2018·浙江卷)妻子弱不能自诉,太初(人名)素与令善,怜其冤死素:一向 (2017·全国卷Ⅰ)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素:一向 (2017·全国卷Ⅱ)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素:一向 (2015·四川卷)宜崇尚道素,广开学业素:朴素,淳朴 82、汤 【词义推导】 “汤”的本义是“开水、热水”。后特指“沐浴时的热水”“中药加水煎制而成的汤剂”(两者都需热水或开水)。开水当然“烫”,故又有“烫”义(后写作“烫”)。 【词义例释】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六小说阅读训练一词句内涵理解教案

词句内涵理解 练前提醒 小说中关键词、句的内涵,往往会涉及小说的线索、人物的塑造、环境的描写、细节的描写等,通过对这些词语或句子的理解,从而把握人物的形象特征、环境渲染的作用、情节发展的变化等。 语言的理解离不开语境的分析。首先要抓住词、句描述的主体或“语言的主体”;然后根据题干指向,从全文或局部出发,结合具体的语境,筛选并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最后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进行概括。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20分) 阅读文签:外国小说+替身爸爸的眼泪 眼泪 鲁道夫刚从战场上退下来,虽然战争并没有给他的身体带来残疾,可是他心里的那道闸门已经自动关闭了。他对每个人都保持一种戒备的心理,很少说话,更不轻易谈什么感情。虽然有暂时的鲜花和啤酒迎接他,但是没人真正关心他的未来。对于鲁道夫来说,首要的问题是找一份工作养活自己。 他从朋友那里听说有一个新兴的职业,就是给单亲家庭的孩子当替身爸爸。鲁道夫身上的军人气质非常符合单身妈妈们的要求。一个月的报酬,对他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诱惑,他决定试一试。 当鲁道夫微笑着出现在一个叫爱玛的单身妈妈面前时,她立即被他阳刚的外形吸引,并同意跟他签合同,让他当她5岁儿子汤姆的爸爸。 鲁道夫出现在爱玛的住宅前,隔着栅栏,他看到一个男孩箭一般地从门里冲出来。朝阳下,那一头卷曲的金发,像极了鲁道夫小时候。孩子张开双臂朝他飞奔过来,鲁道夫刚刚准备弯腰拥抱他,他就一蹦老高,牢牢地箍住了鲁道夫的脖子。 中午的时候,“一家人”去饭店吃第一顿团圆饭。鲁道夫向汤姆绘声绘色地描绘起执行任务的那个神秘的岛屿的故事。他还教汤姆如何按住核桃的一端,让它像子弹一样射出去。汤姆高兴坏了。两个人打闹的声音惊动了邻座的人。鲁道夫说:“好了,回家我们再玩。”汤姆立即停了下来,爱玛望着鲁道夫说:“真是难以置信,要是平时,他非要犟着玩到底不可。” 第二天一大早,鲁道夫按照约定的时间来上班。鲁道夫的任务就是培养汤姆的生活自理能力和毅力,给他树立起男人的形象。汤姆起床后鲁道夫立即教他刷牙、用冷水洗脸、站在喷头下洗澡,而汤姆以前都是泡在浴盆里由妈妈帮他洗的。鲁道夫先给他示范了一下,说男

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

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作者:姜晓艳阅读:1181 时间:2010-9-30 11:54:14 总校首页新闻速递案例剖析法制纵横学科辅导专业讲坛专家讲坛 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 实词 1、安 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 衣食所安。(养) 2、卑 非天质之卑(低下) 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 3、备 前人之述备矣(周全、详尽)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具备) 犹得备晨炊(准备) 4、被 被于来世(影响) 皆被绮绣(通“披”,穿)

5、鄙 蜀之鄙有二僧(边境) 肉食者鄙(目光短浅) 6、毕 毕力平险(尽) 群响毕绝(全部) 7、薄 薄暮冥冥(迫近,接近) 不宜妄自菲薄(轻视) 狐裘不暧锦衾薄(厚度小) 8策 执策而临之(马鞭) 策之不以其道(鞭打,驱使) 策勋十二传(记录) 束手无策(计谋) 9、长 ch d ng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长度)北市买长鞭(与“短”相对) 但愿人长久(长久,健康)

死者长已矣(长远) Zh a ng木兰无长兄(排行最大)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头领) 10、称 称其气之小大(相当,配合)ch e n 不能称前时之闻(相当,配合) 先帝称之曰能ch e ng (称赞) 11、诚 帝感其诚(诚心) 此诚危急存忘之秋也(的确、实在) 今诚以吾众诈称公子扶苏、项燕(果真)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果真)12、惩 惩山北之塞也(苦于) 惩善扬恶(惩罚) 13、驰 愿驰千里足(骑) 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14、出

皆岀酒食(拿岀)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外面) 每岁京尹岀浙江亭教阅水兵(来到) 计将安岀(产生) 15、辞 蒙辞以军中多务(推辞) 未尝稍降辞色(语言) 16、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 又间令之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17、箪 百姓谁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用箪装着) 一箪食,一豆羹(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 1&当 当之无愧(承当、承受) 当奖率三军(应当) 今当远离(将要) 木兰当户织(对着,向着) 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值,正在)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10 图表与文字转换教学案(含解析)

专题10 图表与文字转换 图文转换既有图表,又有漫画,图示的考查范围、设题方式与近几年基本相同。湖南卷将图画与大作文联系起来考查,也是一种新颖的方式。选材上特别重视时事热点,最新数字统计类。要提醒的问题是:对于试题题型、分值基本稳定,而考点却不固定,实行轮考这一点,要求在复习时要全面系统,对于表格中未考的考点应给予足够重视,因为这些考点可能成为2017年高考的特殊关注点。由于语言运用题的实用性、通用性的特点,备考中要采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法,可借鉴其他省份试卷中优秀的语言运用试题。 一、解题指津 (一)表文转换类解题技巧 1.认真审题,明确要求。审题时,要注意表头和表脚的文字,弄清楚图表说明的对象和比较的角度。 2.仔细读图,捕捉信息。仔细地认读图表,全面准确地捕捉信息。要认真观察,找出图表中所含的信息:比较对象、比较角度及项目、各种数据及变化特点等。具体而言,图表式的要兼顾图表的各个要素,坐标曲线图要抓住曲线变化的规律,柱状饼式图要抓住各要素的比例分配及变化情况,生产流程图要抓住事理的时空、先后逻辑顺序等。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遗漏信息。 3.整体了解,重视变化。应当对材料或图表资料等有一个整体上的了解,把握住它的大主题,同时要特别重视数据的变化,数据变化往往说明这可能正是该材料的重要之处,可能就是得到观点的源头。 4.细节提示,留心注意。图表中的一些细节,往往有提示作用。一要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如表达方式转换题,题干中往往有“上图显示”“用文字表述出来”等标志性词语。表述时要有具体的数据比较、分析内容,要直接客观地反映图表包含的信息。二要注意题目中的特殊限制,通常是句式表达的要求(单句还是复句)和字数的限制。三要注意在表达中不能出现语病,特别是在反映事物变化或规律时,选用词语要准确,如表明下降趋势可用的词语有“减少了”“减少到”“减少了(百分数、分数)”,但其后不能用倍数。 5.简明扼要,归纳概括。解答这类问题的共同点是简明扼要地归纳概括,解答前通过正确分析图表中所列内容的相互关系,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再归纳概括为一个结论。 例如:今年4月12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分别就全球粮食价格飙升可能引发的后果发出预警。阅读下面图表,请你就我国粮食问题写一条宣传标语。(16字以内)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