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读《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党课讲稿----弘扬优良传统文化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读《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党课讲稿----弘扬优良传统文化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读《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党课讲稿----弘扬优良传统文化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读《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党课讲稿----弘扬优良传统文化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读《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党课讲稿----弘扬优良传统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经镇领导推荐,我认真的阅读了《中国人的精神家园》这本书,通过阅读对我的心灵进行了一次洗礼,也把我引向了深度思考,我们的精神家园是什么,精神家园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怎样建设我们的精神家园。

一、书的主要内容的概述

中国文化是一种具有极强生命力的文化,也是我们中国人赖以生存的重要精神支柱。今天的我们因过度注重物质,把精力大都用在了追求金钱上,结果忽视了精神,也因忽视精神而导致出现了一些困扰,需要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支撑我们精神的养料。《中国人的精神家园》这本书正是取传统文化之精华,重申仁爱、谦恭、自强、自省、和谐等观念,为我们找到了一个精神家园,使我们能够将中华文明继续传承下去。

二、为什么要建设我们的精神家园的反思

自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过去了,中国的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群众都可以感受到的是,从温饱迈向小康,生活的富裕程度大大提高了。但同时,道德建设面临一些新问题。当前羞耻感的缺失,价值观的混乱,潜规则的盛行,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决不能熟视无睹,掉以轻心。

中山先生在《三民主义》中指出:“大凡一个国家能够强盛的原故,起初的时候都是由于武力发展,继之以种种文化的发展,便能成功。但是要维持民族和国家的长久地位,还有道德问题,有了很好的道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这里所言之“道德”,便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但是,自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以来,尤其是步入二十一世纪后,高科技、新技术层出不穷,传统文化已显老态龙钟,传统价值观与现实价值标准不断发生着冲突,令人无法适从,难以选择。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中国人无疑前所未有的富裕了,绝对贫困人口已经降到历史的最低点,几千年一直困扰我们的吃饭问题似乎解决了,物质层面的富裕,却反衬出精神层面的贫瘠,富裕以后怎幺办?面对黄、赌、毒等丑恶现象的沉渣浮起,面对极端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的蔓延,面对贪污腐败、唯利是图大行于市,当代中国人迷茫了。

什么是当代中国人的价值标准?什么是当代中国人精神依托?用什么样的精神去凝聚全体国人的力量?成了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所幸,胡锦涛同志及时提出了社会主义荣辱观,概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导价值体系,发展了中华人文精神的重要理念。在十七大报告中更是高度重视“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

精神家园”,这充分体现建设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时不我待、责无旁贷。

三、怎样建设我们的精神家园的思考

温家宝总理曾经强调过“当前文化建设特别是道德文化建设,同经济发展相比仍然是一条短腿。……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

十七届六中全会又把文化建设提上了重要日程。今天,大国崛起是人们热议的话题。然而,正如人所共知,一个国家如果只是经济强大,而没有文化软实力的话,它的崛起就不会长久。一个真正的大国,不仅输出商品、技术,更重要的是输出自己的文化、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离真正的大国还有一段距离。只有与时俱进,增强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包容性和时代性,增强中华文化的辐射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才能使中华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我想我们要用扬弃及开放态度建设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中国传统的精神家园的核心价值不仅是“忠、孝、仁、爱、义”;而是“开放与包容”的胸怀。中华文明曾经多次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但没有被击垮,而总是以刚毅的品格抵抗渗透,同时以博大的胸怀汲取世界优秀文化。

第一,坚持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保持民族性。任何一种文化首先是一种民族文化;任何一种文化又都具有历史传承性;任何一个民族文化的延续发展,都是在既有的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的,否定传统,割断历史,民族就会成为无根的浮萍,民族的精神家园也无从安置。几千年来,中华民族饱尝艰辛、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绵延不绝,其生存之根、力量之源就是那不朽的民族文化精神。

第二,坚持改革开放,以宽阔的胸襟吸取世界各民族及现代社会优秀的精神财富。任何民族的文化如果不与时俱进,就会落伍,最终就会被淘汰。在继承传统、保持民族性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其时代内涵,才能使我们的精神家园始终鲜花盛开、清新怡人。建设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家园,眼光不能只是向前看,更应该向外看。强调弘扬民族优良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在文化建设上闭关自守、排斥外来文化,而是应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吸收各种有益因素,促进民族文化体系更加丰富和完善,使精神家园得到更好地守护与发展。

当前,建设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最重要的就是要立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吸取新鲜养分,不断丰富自身内涵。

第三,注重政府的引导和典型的示范作用。建设当代中国人

精神家园的教科书就在身边,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就建设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家园的指南针及教科书。精神家园建设重中之重不在宣传;而在制度设计及建设。政府的地位不是降低了,而是更加重要了。政府有责任与义务制定一系列法规及法律,引导社会“扬善抑恶”。例如:对于慈善募捐免税。将抗震救灾的政府重建工程在同等条件下,给予慈善募捐多的企业。通过税收调剂及政府工程发包,鼓励企业、个人的慈善行为。

总之,中国人的精神家园需要我们精心建设,用心维护,相信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一定能建设一个凝聚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和谐社会。

五大发展理念与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党课讲稿

五大发展理念与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党课讲稿 一、“十三五”规划的主要亮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经济社会发展宏伟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市场主体的行为导向,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景。“十三五”规划的主要亮点有以下几点。 亮点一:充分考虑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一趋势性变化,强调要以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要求进行战略谋划。 亮点二:创造性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谋划“十三五”和未来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 亮点三:紧紧扭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的短板,强调在补齐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民生保障等短板上多用力。

亮点四: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确定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发展主线,把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放在主要目标的第一位,发展主线更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亮点五:高度重视和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把重要领域的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在战略必争领域打破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 亮点六:推动实施一系列重大体制改革、重大政策创新和重大项目,为实现全面小康和中国梦提供持续动力和根本保障。 亮点七:坚持立足国内和全球视野相统筹,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重视提高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的能力,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亮点八:致力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和实现“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提出了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的宏伟愿景。 二、五大发展理念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趋势性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领域: 第一,消费需求; 第二,投资需求; 第三,出口和国际收支; 第四,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 第五,生产要素相对优势;

五大发展理念与脱贫攻坚——党课讲稿

五大发展理念与脱贫攻坚——党课讲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21-2021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经济社会发展宏伟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市场主体的行为导向,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景。“十三五”规划的主要亮点有以下几点。 亮点一:充分考虑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一趋势性变化,强调要以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要求进行战略谋划。 亮点二:创造性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谋划“十三五”和未来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 亮点三:紧紧扭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的短板,强调在补齐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民生保障等短板上多用力。 亮点四: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确定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发展主线,把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放在主要目标的第一位,发展主线更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亮点五:高度重视和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把重要领域的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在战略必争领域打破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 亮点六:推动实施一系列重大体制改革、重大政策创新和重大项目,为实现全面小康和中国梦提供持续动力和根本保障。 亮点七:坚持立足国内和全球视野相统筹,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重视提高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的能力,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亮点八:致力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和实现“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提出了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的宏伟愿景。 二、五大发展理念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趋势性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领域:第一,消费需求; 第二,投资需求;

领导讲党课: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领导讲党课: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坚持新发展理念”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方略来要求,并专辟一章,阐述了“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可见,要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就必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一、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 什么是现代化经济体系?这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新范畴,也引起了国内外社会的高度关注,不过党的十九大报告本身并没有给出其明确内涵界定。 为此,我国一些专家学者作出了自己的有益探索。如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李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要素实现自由流动、市场的‘无形之手’和政府的‘有形之手’紧密‘握手’,是现代经济发展大趋势;中国经济体系向现代化升级的过程,也将是双向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扩大、不断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过程。”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张杰认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特指中国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所谋求和打造的“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经济体系。具体而言,做优做强做大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部门,真正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

构建创新型国家,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分别是全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任务、战略支撑和制度安排。 这些观点对我们深入认识和把握“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结合党的十九大报告,分析当今世界发展现实,我们可以尝试把“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概括如下: 所谓现代化经济体系,就是以促进国内市场竞争的“无形之手”和政府理性调控的“有形之手”紧密结合,并不断推进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的经济运行体系,是现代经济发展市场化、调控化、全球化的大趋势过程。中国经济体系向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升级,就是中外市场双向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完善和深化的过程。 二、现代化经济体系提出的时代背景 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不懈努力,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综合实力都逐渐步入了世界前列,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一)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和发展 从1956年7月13日,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崭新的总装线上,被毛泽东主席命名为“解放”牌的第一辆汽车试制成功,到如今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诸多科学技术都在迅猛发展;从解放之初人们的温饱问题得不到解决,到如今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2000亿斤;从1997年中国人刚刚接触网络,到如今移动支付、线上购物、共享单车等多种便捷式服务已成为人们常见的生活方式……以上种种都表明,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改革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