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谈辩证法之对立统一规律

谈辩证法之对立统一规律

谈辩证法之对立统一规律
谈辩证法之对立统一规律

谈辩证法之对立统一规律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这句出自《道德经》的话反映了老子把事物看成彼此对立的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又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辩证法思想。辩证法是思辨与实证相统一的方法,联系与发展是它得总特征。辩证法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和范畴。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同时也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的哲学范畴,它具有统一性和对立性两种属性。学习对立统一规律就是要学会如何运用矛盾分析法来分析事物,认识事物,了解事物的本质。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的趋势,而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然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又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时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正是矛盾的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和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结合,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正如我们在毕业的时候可能面临着到底是去工作还是继续读研深造一样,不管是读研还是去工作,其目的都只有一个,那就是使自己得到发展,并能够在以后生活的更好,这就是他们的同一性。然而,由于是两种不同的途径,考研可能是我们以后找到一个更好的工作,并且研究生更受欢迎,但是,考研又不一定能考上。工作现在能够找到,但是可能不如研究生毕业后找到的工作好,这就出现了矛盾,需要我们做出一个选择,二者只能选其一。那么,这时就体现了矛盾的斗争性。

矛盾还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说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这就是矛盾的特殊性。它表明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普遍性是矛盾的共性,而特殊性是矛盾的个性。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也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正如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的知识是掌握的很牢固的,也有的知识是没有掌握好得到,对于那部分掌握的不好的知识而言,它也是一个矛盾体,没有被我们掌握好是其普遍性,而每个知识点没有掌握的原因及其掌握的程度又是不一样的,这就是它的个性,即特殊性。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

实际结合起来的哲学基础。坚持理论结合实际不仅仅在于治理国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也需要明白这一道理。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才能将我们所学的理论知识更好地运用到实际当中去,凡事不能生搬硬套,要具体事情具体分析,不加分析的,一味的套用所学过的公式是不能很好解决问题的。这些原则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是有很大用处的,就以我们做题而言,如果只是单纯的记住了书上

的各个公式,而并不明白其含义,或者明白其含义却不知变通,或许你就只会做那几个或者哪一类简单的单纯的套公式的题,题目稍加改变或稍微复杂一点便不知从何下手了。所以只有我们认真的了解了公式的普遍性和它在不同情况下的特殊性,了解题目的条件和实际情况,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达到举一反三的地步。这是学习的方法,也是马克思矛盾分析法的运用。

正如马克思所说“假如没有小偷,锁会达到今天这样完善吗?假如没有假钞,钞票的制造能有这么精美吗?”事物在矛盾中发展,在矛盾中完善,社会在矛盾中进步,人类在矛盾中越来越完美。矛盾,对立与统一的结合体,不断促成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不断推动着人类向未来前进。

姓名:刘壮

学号:201303020215

专业:环境工程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统一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统一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即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是唯物主义的高级形式。 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J.狄慈根1886年出版的《一个社会主义者在哲学领域中的漫游》一书中,狄慈根用这一概念表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后来G.V.普列汉诺夫也是这样表述的。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在讲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时,还用过完备的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等概念。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互相渗透密不可分的,它们的有机统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是客观世界的最一般规律的自觉反映。它看到物质的原因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现象的基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它认为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一高度组织的物质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又是彻底的辩证法,是最完整深刻而无片面性弊病的关于发展的学说。它揭示了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原因,是一切现象自我运动的根据的客观真理。 辩证唯物主义是人类认识发展史的科学总结,它建立在现代科学和先进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并随着科学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和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它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产生和发展在哲学发展的历史中贯串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同时也交织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辩证唯物主义是对哲学发展中积极方面,即唯物主义因素和辩证法因素的吸取、发展和升华。 辩证唯物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和恩格斯打破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保守的哲学体系,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中革命的因素,即联系和发展的思想,矛盾是发展的内在动力的思想,批判地继承了费尔巴哈哲学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摒弃了它的社会历史观、宗教、伦理的唯心主义杂质,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成功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科学地分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特别是详尽地分析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秘密,发现了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通向社会主义的唯一正确道路,由此创立了科学的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的社会主义学说。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的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的形成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论证的统一过程。 19世纪40年代初,马克思、恩格斯在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由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过程中,特别是通过对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和《精神现象学》的批判,已经提出了一些重要观点,但它同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影响交织在一起。真正作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马克思写于1845年春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其中,马克思对实践作了科学的解释,批判了否认实践能动性的直观唯物主义,也批判了抽象地发展能动性的唯心主义;用革命的实践观点解决了旧唯物主义者难以解决的二律背反——“环境决定人”和“人改变环境”,揭示了产生宗教神秘主义的秘密;指明人的本质实际上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指出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847年《哲学的贫困》的出版和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出版则标

辩证唯物论部分基本原理及其方法论

辩证唯物论部分基本原理及其方法论 关键词:物质意识规律 l、自然界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方法论】 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同时,首先要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 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具有客观物质性,人的意识也是社会的产物。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即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根据客观事实,决定我们的方针政策、计划方案等主观的东西。 3、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原理内容】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物质世界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4、意识能动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 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能正确认识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进程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而错误的意识则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方法论】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坚持物质的决定作用的前提下,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5、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①物质决定意识,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另一方面,要充分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6、规律客观性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 7、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

论文:论诡辩

论诡辩术及破斥诡辩的方法 121150018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顾希 论辩指双方或多方具有互制性、对抗性的论争过程。谬误指自觉或不自觉地违反思维的逻辑规律或规则而发生的逻辑错误。而诡辩则是论辩与一些不自觉的谬误的一种结合,正如黑格尔所说,“诡辩这个词通常意味着以任意的方式,凭借虚假的根据,或者将一个真的道理否定了,弄得动摇了;或者将一个虚假得道理弄得非常动听,好像真的一样”。论辩、诡辩与谬误三者的关系可见下图: 诡辩的哲学根源是相对主义,相对主义是一种反辩证法的哲学学说。相对与绝对是辨证统一的。如果离开绝对讲相对,夸大相对性,就会陷入相对主义。诡辩论者往往认为,认识对象的存在是相对的,没有质的稳定性,因此也是没有质的区别的。诡辩论者还片面地夸大主观认识能力地相对性,从而否认了认识地真实性和可能性“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这就是他们地认识论。 诡辩者为达到诡辩的目的,所采取地方法是狡猾且多种多样的。我们要真正制服诡辩论,必须从分析他们的诡辩手法入手(以“这鸡蛋真难吃”为例): (1)含糊其词:模棱两可。在论证过程中,诡辩者故意违反论题要明确的原则,论点含混暧昧,似是而非,企图在不同的情况下作不同的解释,为自己的某种目的辩护。(鸡蛋好吃也罢,难吃也行,光抱怨有什么用,有这个时间还不如努力去向鸡靠拢!) (2)偷换概念:偷换论题是搞诡辩的人最常用的一种诡辩术。诡辩者偷换概念的主要手法有:1,偷偷改变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使之变成另外一个概念。2,利用多义词混淆不同的概念。3,抓住概念之间的某种联系和表明相似之点,抹煞不同概念之间的根本区别。4,混淆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集合概念反映的是一类事物的整体属性,而非集合概念所反映的是组成一事物类的每个分子的属性。5,偷换论题。在论证过程中故意违反论题要明确、要同一的规则,偷偷地转移论题。偷换论题和偷换概念是联系在一起的。一般来说,偷换论题常常表现为偷换论题中的某些重要概念。(鸡蛋“难”吃是因为你一口吃一个噎住了,要遵循社会发展阶段,一口吃一点就“容易”吃了。) (3)虚假论据:是指故意违反论据要真实的规则,用编造的例证和错误的原理作为论据,去论证错误的论题。(虽然口感差了点,但对我们的身体是有益的,如果擅自引进一只美国蛋,我们的吸收系统和胃的承受力乃至整个内分泌,恐怕都会崩溃的。) (4)循环论证:论题的真实性是要靠论据来证明的,而论据的真实性又要靠论题去证明,就是循环论证。(鸡蛋难吃是因为你认为它不好吃,如果你认为它好吃它就不难吃了。) (5)以人为据:是指在论证中,把对某人的品质的评价移到对某人提出的论断的评价上去。换言之,用对某人品质的评价代替对论题的论证。(你道德上有问题,广大人民群众都说好吃,怎么就你说难吃?这蛋是人民选出来的!) (6)诉诸权威:在指对论题不作任何论证,只是拿出权威的只言片语吓人,骗人。换句话说,是用权威人士的个别言论代替对论题的逻辑论证。诉诸权威,是“以人为据”的一谬 误 诡 辩 论 辩

谈谈学习辩证法的感想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与发展。而联系与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列宁指出:“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他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另外,唯物辩证法作为自然、社会、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综上三点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学习哲学则不可不知辩证法。只有认真学习唯物辩证法,对辩证法有一个较清晰的认知概念,才能更好地学习哲学。 辩证法是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这些对我们为人处世的智慧影响颇深。辩证法对现实人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我谈谈学习辩证法的感想。 辩证法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他教会人们如何巧妙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为人处世。事物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规律是客观的,而正确认识事物改造客观世界则是主观性的。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在这里,唯物辩证法包括了客观辩证法也包括了主观辩证法,体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的统一。 从活生生的现实具体事务出发,获得大量丰富的感性材料,从中抽象出反映事物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概念和范畴。“在通晓概念的本性上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概念的艺术。”列宁如是说。我们对事物进行概念性的把握。通过这些概念构成对事物系统的认识。在这系统的认识中,我们可以根据概念的运动和转化来全面、近似地把握对象。

这与马克思提到的“抽象上升到具体”的研究方法是一致的。因此,灵活地运用辩证法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概念是人们认识和把握对象的一个方式,应该灵活运用,不然容易陷入教条主义和绝对主义,思想僵化。 比如,处理问题时,就应该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正确认识什么是主要矛盾,什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在实际中,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变化的,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且也并非任何时候都要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辩证法本身就具有反思的特质,而非一成不变的知识,我们应该灵活运用。 以上两段讲的是灵活运用辩证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除此外,辩证法亦指出事物具有具有共性,因此区别一般和个别,普遍与特殊。科学合理地运用事物的个性与共性,普遍性与特殊性。这就要求了我们在学习生活中既要有策略的灵活性,更要有坚持原则的坚定性。学习与生活中实践固然重要,然而没有理论联系实践,则实践易出大方向上的错误。因此学习中定要认真学习文本,打下坚实的理论功底。 现实生活中,我们于不自觉间自觉应用辩证法指导生活,内化辩证法于学习生活之中,则可以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勇于开拓、勇于创新。而非墨守成规,从而最大限度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自觉养成辩证的思维习惯,才能灵活运用辩证法恰当解决人生中的许多问题。对事物发展对立统一规律的正确认识;对质量变规律的正确认识;对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正确认识。 最后,从大处来说,正确认识事物的普遍联系,事物的永恒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一、辩证唯物论 1、宏观角度 (1)(辩证)唯物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作用;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2)单元标题和课题:(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探索世界的本质;把握思维的奥妙) 2、中观角度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意识的(能动)作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3、微观角度 意识的特点(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物质与运动关系;运动与静止关系等 二、唯物辩证的认识论 1、宏观角度 (1)(唯物辩证的)认识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真理三性;认识三性) (2)单元标题和课题:(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求索真理的历程) 2、中观角度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3、微观角度 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三性;认识三性 三、唯物辩证法 1、宏观角度 (1)(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创新观 (2)单元标题、课题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发展);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观);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2、中观角度 “普遍联系的观点”(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永恒发展的观点”(发展普遍性和实质;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矛盾观”(矛盾对立统一;矛盾普遍性;矛盾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创新观”(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创新作用;发展实质) 3、微观角度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的方法;发展普遍性和实质;发展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发展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矛盾对立统一(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创新作用 四、历史唯物主义 1、宏观角度 (1)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基本规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生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2)单元标题: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2、中观角度 课题: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历史观);实现人生的价值(人生价值观);群众观(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最高标准) 3、微观角度 单独考查其中某个原理 导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三个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部分。 ★哲学主观题综合角度设问(具体原理见后)

唯物辩证法内容

唯物辩证法内容 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三个重要范畴:联系、发展、矛盾。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由矛盾决定,所以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一、唯物论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方法论:所以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二、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一)、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2、〖方法论〗: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 3、〖反对〗:反对切忌割裂事物之间的联系,用形而上学孤立的的观点来认识和处理问题。 (二)、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2、〖方法论〗:①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②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反对〗:反对否定事物的联系,或主观臆造联系,把本来不存在的联系强加给事物。 (三)、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2、〖方法论〗: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总之,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3、〖反对〗:反对以一种联系概括事物之间多种多样的不同联系,否认联系的多样性。

初中政治教学论文 浅谈辩证法与诡辩论的区别

浅谈辩证法与诡辩论的区别 近年来,随着辩论热、演讲热在校园的悄然兴起,哲学常识课倍受同学们的欢迎。然而,不少同学分不清辩证法与诡辩论的界限。我们知道,诡辩论貌似辩证法,但辩证法决不等于诡辩论,辩证法与诡辩论有着严格的区别。下面就此谈点个人的浅见。 首先,在概念灵活性问题上,是客观地运用概念的灵活性,还是主观地运用概念的灵活性,是辩证法与诡辩论的主要区别。 唯物辩证法认为,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基本思维方式。客观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性决定了反映它的概念的确定性;客观事物质的变动性决定了反映它的概念的灵活性。概念的灵活性必须以客观事物的变动性为基础,事物变动的幅度决定着反映它的概念的灵活范围。一句话,概念的灵活性是客观事物辩证发展的反映。而诡辩论则是从主观主义出发,以“我的需要”为转移,随心所欲地玩弄概念的灵活性,把概念的灵活性变成主观随意性。他们随意改变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利用多义词混淆不同的概念,不顾同一概念在不同场合的性质和用法,随意套用。如“缴学费”这一概念,其本意是学生入学读书时应按学校规定交纳费用。而现在却被某些官僚主义者用来为其所犯错误进行辩护和开脱,当做逃避罪责的遁词。时下,有些官僚主义者主观主义的想当然、瞎指挥,造成决策失误,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结果,他们只轻描淡写地甩出一句话:“就算(或权当)交了一次学费。”不反省,不自责,偷换了“缴学费”的本意。再如:去年三月李登辉在台湾搞的“直驯政治把戏,从逻辑思维上看,也包含有偷换概念的诡辩论成分。李登辉之流想把台湾2100万中国人说成是一个独立于中华民族之外的“生命共同体”,然后再援引“主权在民”的学说,把他们杜撰的“台湾生命共同体”等同于“主权在民”的“民”,以此为其“总统”和“台湾主权独立”披上合法的外衣。众所周知,“主权在民”的“民”是指一国的国民,而非一省的省民。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台湾的民众是中华民族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的主权不可分割。李登辉想把“省民”偷换成“国民”,以此为“台湾主权独立”寻求市场,这种拙劣的诡辩伎俩能够骗得了谁呢?

谈谈生活中的辩证法

谈谈生活中的辩证法 在我们的生活里,辩证法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等等。 对什么事情,都要一分为二的看待,一分为二的分析。任何事情,任何事物都有矛盾着的两个方面,有好的方面,也有坏的方面,中国有句古语,叫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任何事情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著名的“塞翁失马”的故事,就是生活中的辩证法的生动体现。它说明好事与坏事都不是绝对的,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未必真是好事。 整洁、舒适的家,人人喜爱。而为了和灰尘、污垢较量,多少人整日忙忙碌碌,擦擦洗洗,不得清闲。有时,人们不禁要问:是人为地板役,还是地为人役?清洗过的纱窗洁白如新,可是纱眼全然洞开,灰尘毫无阻挡地钻进来。这正如医生告诫人们不可经常掏耳垢,因为那些看似很脏的耳垢也在保护着耳膜,防止病菌入侵。 有时候得点小病,没必要看医生,人体免疫系统发挥作用,病情会好而且身体会更好。如果一得病就用药,慢慢身体会依赖药物,免疫系统变弱,以后用药力更强、副作用更高的药。因为以前药力小一些、副作用小一些的药,已经满足不了你现在被损害了的身体状况,于是就这样进一步地去破坏你的免疫系统等等。

这些都是辩证关系。 其实,生活中处处充满着辩证法,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避免。我们就生活在一个矛盾的世界之中。矛盾的对立统一,矛盾的无处不在时刻在这个世界上。 “最爱我的人伤我最深”。天下的父母哪一个不爱自己的孩子?为此,我们给孩子最好的食物,最漂亮的衣服,最珍贵的东西。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让孩子进各种班,接受各种训练。我们找各种关系,托各种熟人让孩子进重点小学,进重点中学,进重点高中,生怕孩子们考不上理想的大学,实现不了当年自己未完成的夙愿。 然而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变成了只知道死读书的书呆子,没有思想,没有理想,没有信念,没有激情,有的只是麻木的学习,本能的读书,无奈的生活。 也有好多学生因压力过多,跳楼、卧轨自杀,甚至拿起武器杀死自己父母,好同学,好朋友……种种悲剧,令人痛心,发人深思。本来是最爱自己的孩子,可到头来却害了孩子,这是因为他们做得过了头,爱之深,盼之切,管之严,这看似矛盾的事物却统一在了一起。 这就是生活中的辩证法,任何人做任何事情都要把握好矛盾的两方面,不能做得过了头,否则,只能是自食其果。 同样一件事,想开了是天堂,想不开就是地狱。 压力可以是动力,也可以是阻力。太沉重的压力,如果得不到适当的释放和排遣,足以把人压垮,而良好的对待压力的心态,可能助你一臂之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小结 唯物论包括三个要点: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三、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 一、第一个要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一)世界观和哲学的概念 a、世界观的定义 b、哲学的定义 c、世界观和哲学的关系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 a 、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因 c、讨论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对立 a、唯物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和历史形态 (1)唯物主义产生的根源:从历史、阶级、认识几个方面去理解 (2)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3)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b、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和主要形态 (1)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从历史、阶级、认识几个方面去理解 (2)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3)唯心主义的主要形态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a、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特点: (1)定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2)特点:阶级性、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b、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c、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意义 二、世界物质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有两个要点: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 a、科学物质范畴的形成是个历史过程 b、物质范畴和物质结构理论即有区别,有又联系 c、哲学上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关系 d、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的意义 (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a、一元论、二元论: (1)、一元论: 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统一于物质);唯心主义一元论(世界统一于精神) (2)、二元论:特点、实质 b、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基本原理是什么、意义是什么 三、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有四个方面 (一)意识的起源:a、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专题复习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区别与联系

专题复习——辩证唯物论与唯物辩证法 一、辩证唯物论与唯物辩证法的区别 1.涵不同 辩证唯物论是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学说、关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学说,它采用辩证法的观点研究世界的本质,所要说明的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类思维领域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在坚持唯物论观点的基础上,研究世界的运行状况、形态和发展规律,

进一步回答客观世界究竟“怎么样”的问题。 2.二者所对应的哲学畴不同 唯物论是与唯心论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者对立的根源在于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凡主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的观点都是唯物论的观点;反之,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意识第一性的观点则属于唯心论。 辩证法是与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

对“世界究竟处于怎样一种状态”所做出的不同回答。其中,承认矛盾,坚持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回答属于辩证法;否认矛盾的存在,主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的回答则属于形而上学。 3.二者的基本观点不同 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同时,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承认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这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同时又是变化发展的,联系和发展是辩证法的总特征。而承认矛盾、运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并由此揭示了万事万物发展所包含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4.方法论要求不同 辩证唯物论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做到主观符合客观,就要防止主观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及方法论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及方法论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方法论〗:要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在分析社会现象时,要尊重社会实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同时要确立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2、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 〖原理容〗:(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表明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表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注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方法论〗:要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点、矛盾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法,认识和把握阶级社会的各种现象;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诡辩论基本概念

诡辩论 诡辩,指为明显的谬误或与公认的合理观念相对立的谬见提供论据的似是而非的推理和论断。诡辩所使用的论证手法称作诡辩术。诡辩论思想方法的实质是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研究和批判诡辩论是在同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中坚持和发展唯物辩证法的一个重要方面。 英文名称:Sophism 实质:它是形而上学的变种,是主观唯心主义、相对主义和折衷主义。因为他们不承认客观事物的存在及其规律性,抹杀概念的客观内容,不从事物的本质联系中把握问题,而是委屈现实,按照主观愿望随意抽取客观事物中的某些片段,来证明早就定下的原则。同时夸大事物相对的方面,否认客观事物之间有本质的区别,用相对性排斥绝对性。 定义:所谓诡辩就是有意地把真理说成是错误,把错误说成是真理的狡辩。用一句简单明了的话来说,就是有意地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玩弄诡辩术的人,从表面上来看,似乎能言善辩,道理很多。他们在写文章或讲话的时候往往滔滔不绝,振振有词。他们每论证一个问题,也总是可以拿出许多“根据”和“理由”来。但是,这些根据和理由都是不能成立的。他们只不过是主观主义地玩弄一些概念,搞些虚假或片面论据,做些歪曲地论证,目的是为自己荒谬的理论和

行为做辩护。 在西方哲学史上,黑格尔可以说是第一个对诡辩论做系统批判的哲学家。他曾经指出:“诡辩这个词通常意味着以任意的方式,凭借虚假的根据,或者将一个真的道理否定了,弄得动摇了;或者将一个虚假得道理弄得非常动听,好像真的一样。”黑格尔的这段话,揭露了诡辩论有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的特点。 词义演变:诡辩的思维方式古已有之。古希腊爱利亚学派的哲学家芝诺就曾提出“飞矢不动”等带有诡辩特征的著名命题;中国先秦时代的名辩家们也曾提出过一些把辩证法歪曲为诡辩论的命题,如“两可论”、“鸡三足”、“犬可以为羊”、“白马非马”等等。但“诡辩论”一词则源出希腊语。公元前 5世纪前后,在古希腊有一批传授知识、教人以论辩和演说技巧的职业教师,被称为“智者”。智者们以其独特风格自成流派,即智者派。智者们对哲学和社会问题有各自不同的见解,他们在深入研究和运用论辩术时,涉及到辩证法和认识论的许多问题,对于推进哲学和逻辑思维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智者们的观点和方法中包含了一些导致感觉主义、怀疑论、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的因素。例如,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命题,虽然提出了关于主客体关系的有益见解,却未能正确地把握感觉对客观对象的依赖关系,导致把个人的感觉作为事物存在或不存在的标准的相对

高二政治:唯物论与辩证法

高二政治:唯物论与辩证法 1.物质的概念: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放映的客 观实在叫物质。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特性(也是根本特性、本质属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2.有了人脑不一定就有意识,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存有。 3.意识能动作用包括意识能够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和意识对客观事 物具有反作用两个方面。 4.意识能否准确反映客观事物的主观因素:立场,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方法,知识构成。 5.①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有的实际事 物作为根本出发点。 ②为什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a.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 b.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 起码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准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是人们准确地理解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③怎样才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a.反对主观主义; b.要坚持全面地、整体地、发展地看"实际" 6.主观和客观"具体的统一"是指:主观理解要符合当地的实际,主 观和客观"历史的统一"是指:主观理解要符合当时的实际。 7.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 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湿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二者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展开的。 8.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 ▲联系和发展(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 1.联系是有条件的,必须是存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才叫联系。不是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有联系。联系是客观的,所以人们不 能否认联系,不能主观臆造联系。但人们能够改变条件创造条件,根 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2."四面八方"横向的联系是指空间上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联系;"前后相继"纵向的 联系是指时间上前后事物之间的联系。 3.因果联系两个必备条件:一是先行后续,二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4.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一种情况是,某一现象 在这个关系中是原因,在另一关系中则是结果;另一种情况是,在同 一关系中,两种现象互为因果。 5.当各部分以合理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会大于部分之和。 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部分对整 体的影响:部分会制约整体,关键部分甚至在一定的条件下起决定作用。 6.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 观点。 7.发展是变化,但变化不一定是发展,只有那些上升的前进的进步 的变化才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也就

唯物辩证法知识点 归纳

第二部分:第三单元唯物辩证法(联系6、发展4、矛盾8 、创新3 + 分歧)(共22条原理) 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三个重要范畴:联系、发展、矛盾;以及要求树立创新意识。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由矛盾决定,所以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创新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Ⅰ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P54 第七课6条原理) ★一、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2、〖方法论〗: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3、〖反对〗:切忌割裂事物之间的联系,用形而上学孤立的的观点来认识和处理问题。 ★二、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2、〖方法论〗:①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②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及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及方法论 一.唯物论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错误倾向]: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1)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2)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错误倾向]: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方法论]: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另一方面,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 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错误倾向]: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错误倾向]: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一、辩证唯物论 1、宏观角度 (1)(辩证)唯物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作用;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2)单元标题和课题:(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探索世界的本质;把握思维的奥妙) 2、中观角度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意识的(能动)作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3、微观角度 意识的特点(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物质与运动关系;运动与静止关系等 二、唯物辩证的认识论 1、宏观角度 (1)(唯物辩证的)认识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真理三性;认识三性) (2)单元标题和课题:(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求索真理的历程) 2、中观角度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3、微观角度 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三性;认识三性 三、唯物辩证法 1、宏观角度 (1)(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创新观 (2)单元标题、课题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发展);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观);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2、中观角度 “普遍联系的观点”(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永恒发展的观点”(发展普遍性和实质;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矛盾观”(矛盾对立统一;矛盾普遍性;矛盾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创新观”(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创新作用;发展实质) 3、微观角度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的方法;发展普遍性和实质;发展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发展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矛盾对立统一(同一性与斗争性);

唯物论辩证法基本原理汇编

(辩证)唯物论 1.自然界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方法论】:①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②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做到要改造自然,首先要服从自然。 2.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①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1)一切从实际出发(2)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认识。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党的指导思想、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工作计划之间的关系,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立足于基本国情;说明社会主义既是物质的富有,也是精神的富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3. 规律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改变或消灭规律,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方法论】:承认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做到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在各项工程、宏观调控等工作中,要按规律办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说明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和根本点,正是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才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做到要改造自然,首先要服从自然。 4.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 <2>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人类各项成功的活动都是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合。如农业的发展、工业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消灭病虫害、防治SARS、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卫星成功发射

辩证唯物论相关的原理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论相关的原理和方法论 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自然界是物质、人类社会是物质,人的意识一开始也是社会的产物,要求我们承认世界是物质。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要求我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意识。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原理:(1)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3)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1)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否则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2)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4、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原理:(1)规律是客观的,认识和利用规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2)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和基础。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要求我们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 要求”(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 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具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依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