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应用PCR_DGGE监测酸性电解水对虾的杀菌效果

应用PCR_DGGE监测酸性电解水对虾的杀菌效果

应用PCR_DGGE监测酸性电解水对虾的杀菌效果
应用PCR_DGGE监测酸性电解水对虾的杀菌效果

应用PCR-DGGE 监测酸性电解水对虾的

杀菌效果

谢 军,孙晓红,潘迎捷,赵 勇*

(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上海 201306)

摘 要:目的:考察酸性电解水对虾的杀菌效果。样品虾处理方法为:室温(20℃)条件下酸性电解水处理不同时间(处理1min 或5min);不同温度(20℃或50℃)酸性电解水处理5min ;室温(20℃)条件下不同处理液(酸性电解水或2%乙酸)处理5min 。利用平板培养结合PCR-DGGE 技术监测酸性电解水对虾的杀菌效果。结果:50℃酸性电解水处理,虾中菌数减少1.44 lg(CFU/g),其他处理减少小于1.0 lg(CFU/g);不同处理时间对杀菌效果影响不显著;2%乙酸或50℃酸性电解水的杀菌效果显著高于室温酸性电解水(P <0.05);PCR-DGGE 指纹图谱分析结果显示:50℃酸性电解水处理后,虾中细菌种类不变,其他处理比对照(无处理)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处理1min 的DGGE 指纹图谱和对照极相似;50℃酸性电解水处理和对照中等不相似;其他处理和对照中等相似。结论:50℃酸性电解水对虾具有较好的杀菌效果,PCR-DGGE 技术能用于监测酸性电解水对虾的杀菌效果。关键词:酸性电解水;虾;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杀菌效果;聚类分析

Bactericidal Efficacy of Acidic Electrolyzed Water on Shrimp as Monitored by PCR-DGGE

XIE Jun ,SUN Xiao-hong ,PAN Ying-jie ,ZHAO Yong*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1306,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provide experimental reference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acidic electrolyzed water in the preservation of shrimp. Methods: Shrimps were treated by acidic electrolyzed water under varying treatment conditions, such as treatment at room temperature (20 ℃) for 1 or 5 min, treatment for 5 min at 20 or 50 ℃, and treatment at 20 ℃ by using acidic electrolyzed water or 2% acetic acid. Plate culture method combined with PCR-DGGE was applied to monitor the bactericidal efficacy of acidic electrolyzed water on shrimp. Results: Treatment with acidic electrolyzed water at 50 ℃could result in bacterial reduction by 1.44 lg(CFU/g) in shrimp, while other treatments could result in bacteria reduction by less than 1.0 lg(CFU/g) in shrimp.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different treatment time was observed; however, 2% acetic acid and acidic electrolyzed water at 50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acidic electrolyzed water at room temperature (P <0.05). PCR-DGGE fingerprinting demon-strated that acidic electrolyzed water at 50 ℃ did not reduce bacterial species in shrimp, and other treatments could reduce bacterial species in shrimp at different levels. The DGGE fingerprinting profile after treatment for 1 min was very similar with the control but the DGGE fingerprinting of acidic electrolyzed water treatment at 50 ℃ was not similar with the control at medium level. Conclusion: Acidic electrolyzed water treatment at 50 ℃ has good bactericidal effect on shrimp; PCR-DGGE technique can be used to monitor the effect of acidic electrolyzed water on bacteria in shrimp.Key words: acidic electrolyzed water ;shrimp ;DGGE ;bactericidal efficacy ;cluster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TS2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630(2011)09-0001-07

收稿日期:2010-07-31

基金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9BAK43B17);上海市科技兴农重点攻关项目(沪农科攻字2006第10-5号、 2009第6-1号);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建设项目(J50704)

作者简介:谢军(1985—),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食品安全。E-mail :xjxiejun@https://www.wendangku.net/doc/7b9761803.html,

*通信作者:赵勇(1975—),男,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食品安全与食品生物技术。E-mail :yzhao@https://www.wendangku.net/doc/7b9761803.html,

酸性电解水(acidic electrolyzed water ,AEW)是在二槽隔膜式电解槽中电解一定质量浓度(通常为0.1g/100mL)

的食盐水,在阳极生成的具有氧化能力的酸性水。酸性电解水能快速高效地杀灭各种纯培养的病原菌[1]。目前酸

性电解水已经在医疗、农业和食品行业得到了一定的应用。有文献报道[2],酸性电解水能用于食品加工设备、蔬菜、水果、肉类和水产品的杀菌。还能用于清洗虾,以降低虾的初始菌数避免虾上潜在病原菌的污染[3]。酸性电解水在水产品安全中有着潜在的应用前景[4]。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 e n a t u r i n g g r a d i e n t g e l electrophoresis,DGGE)是由Fischer等[5]和 Lerman等[6]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发明的,最初主要用来检测DNA片段中的点突变。Muyzer等[7]在1993年首次将其应用于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此后该技术被广泛用于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的各个领域,目前已经发展成为研究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分子生物学方法之一。因此,探讨酸性电解水对虾的杀菌效果,采用PCR-DGGE监测其杀菌效果,对于虾的杀菌保鲜、虾上病原菌的防控,拓展酸性电解水在食品中的应用领域,以及揭示酸性电解水处理前后虾中各种细菌的细微变化等具有重要意义。

有关酸性电解水对食品杀菌效果的监测,已有的报道大多局限于采用传统的平板计数法对食品上某一种特定的已知菌(人工污染食品样品)[8-13]或细菌总数[14-15]进行计数,没有对处理前后食品中各种细菌的细微变化做进一步的跟踪。目前有关应用PCR-DGGE监测酸性电解水对虾的杀菌效果的研究国内外尚未见报道。为了进一步揭示酸性电解水处理前后虾中各种细菌的细微变化,本实验选取不同处理时间(1min或5min)、不同温度(室温或50℃)酸性电解水处理虾以及不同处理液(酸性电解水或2%乙酸)处理虾,通过传统的平板培养结合PCR-DGGE 技术考察酸性电解水对虾的杀菌效果。旨在揭示酸性电解水处理前后虾中细菌数量及各种细菌的细微变化,为酸性电解水在虾等水产品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与试剂

虾购自集贸市场。挑选体质健壮,大小均匀,规格基本一致的虾用于实验。

胰蛋白胨大豆琼脂培养基(TSA)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Biospin细菌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杭州博日科技有限公司;乙酸、N a C l均为分析纯。

1.2仪器与设备

FW-200型强酸性电解水生成器(可同时生产2L酸性电解水和2L碱性电解水) 日本Amano公司;pH/ORP 测定仪梅特勒-托利多仪器(上海)有限公司;RC-3F型高浓度有效氯测定仪(测量范围:0~300m g/L,分辨率:1mg/L) 北京中西远大科技有限公司;BagMixer 400 VW型拍打式均质器(时间范围:10~360s或连续运转,可变速度:6~9次挤压/秒) 法国Interscience公司;QL-901型漩涡振荡器江苏海门市其林贝尔仪器制造有限公司;SMA 4000型紫外-可见微量分光光度计北京美林恒通科技有限公司;TC-24/H(b)型Gene Q基因扩增仪杭州博日科技有限公司;DCode通用突变检测系统美国Bio-Rad公司。

1.3方法

1.3.1酸性电解水和2%乙酸的制备

电解NaCl溶液。通过调节电解时间获得pH值为(2.435±0.001),氧化还原电位(ORP)为(1163.0±1.8)mV 和有效氯含量为(51±1)mg/L的酸性电解水。将酸性电解水置于50℃恒温水浴锅1h获得50℃酸性电解水。将乙酸原液按乙酸和蒸馏水体积比2:100配制体积分数为2%的乙酸溶液(pH值为2.675±0.001)。

1.3.2酸性电解水和2%乙酸浸虾

选取同一批虾样品,混合均匀,随机取2只虾,去头,称质量,迅速转移至超净工作台,用新鲜制备的酸性电解水或2%乙酸振荡浸泡虾,然后放入装有100mL 0.85%灭菌生理盐水的无菌BagFilter样品袋中拍打2min(速度为7次/s),选择合适稀释度用0.85%灭菌生理盐水稀释,取稀释液100μL涂布于TSA平板培养基上,37℃培养48h后计数。每次处理均做两个平行样品,每个稀释度重复两次。

采用漩涡振荡器振荡浸泡虾。浸虾实验包括室温(20℃)条件下酸性电解水处理不同时间(1min或5min)、不同温度(20℃或50℃)酸性电解水处理5min以及室温(20℃)条件下不同处理液(酸性电解水或2%乙酸)处理5min。每次实验均设置空白(无处理)对照,即虾不经任何处理直接拍打并稀释涂布计数菌落数及进行后续的PCR-DGGE 分析。

1.3.3虾中细菌总DNA的提取

为了避免直接从样品中提取DNA可能将酸性电解水处理后虾中死菌的DNA提取出来,将培养后可计数的同一稀释梯度上平板菌落分别洗脱至9mL灭菌生理盐水中,采用Biospin细菌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提取总菌的DNA。提取得到的DNA用微量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D NA的纯度和浓度。

1.3.4细菌16S rDNA的V3可变区PCR扩增

选取细菌16S rDNA的V3可变区引物V3-2:5′-ATTACCGCGGCTGCTGG-3′和带GC夹板的V3-3:5′-CGCCCGCCGCGCGCGGCGGGCGGGGCGGGGGCAC GGGGGGCCTACGGGAGGCAGCAG-3′进行扩增。采用50μL PCR反应体系为:ddH2O 32.4μL、10×PCR buffer (含Mg2+) 5μL、dNTP 4μL、25μmol/L引物V3-2和V3-3各2μL、Taq 酶0.6μL、模板DNA 4μL。PCR扩增程序为:95℃预变性3min;95℃变性1min,55℃退火1min,72℃延伸30s,20个循环;72℃延伸10min。产

物用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并用凝胶成像系统拍照。用微量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PC R 产物的浓度。1.3.5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分析

将PCR 产物用DGGE 分离,凝胶的配制采用质量分数为8%的聚丙烯酰胺凝胶,其中变性剂质量分数梯度为35%~60%(100%的变性胶包含7mol/L 尿素和质量分数40%甲酰胺)。PCR 扩增产物上样量为8μL ,上样前调整PCR 产物的浓度使浓度一致。采用DCode DGGE 系统进行电泳,电泳缓冲液为1×TAE(Tris-磷酸),在60℃条件下120V 电压电泳4h 左右,电泳完毕后用染色液SYBR Green(1×TAE ,1:10000)染色,在紫外灯下用凝胶成像仪拍照。每次实验均设置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其中阳性对照为将几个已知纯培养细菌的D N A 混合,然后以混合的DNA 作为模板进行V3可变区PCR 扩增。将该PCR 产物进行DGGE 电泳分析即为阳性对照;阴性对照为将PCR 扩增的阴性对照产物进行DGGE 电泳分析。1.3.6

数据及图像处理

数据结果均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处理间的平均

数比较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中的Duncan s 法,显著性水平为0.05。获得DGGE 指纹图谱后,首先以“1”和“0”分别记录条带的有、无,利用Excel 2003对DGGE 图谱进行条带统计,并建立一个由0和1构成的数据矩阵。利用NTSYS-pc 2.10e 软件中的SimQual 程式

产生Jaccard s 相似性系数[16],并获得相似系数矩阵,再用其中的SAHN 程序和UPGMA 方法进行聚类分析。2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虾的杀菌效果

50℃酸性电解水和20℃酸性电解水处理虾有显著性差异,不同温度酸性电解水处理和对照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其中20℃酸性电解水处理虾5min ,虾中菌数比对照减少0.63 lg(CFU/g)。50℃酸性电解水处理,虾中菌数比对照减少1.44 lg(CFU/g)。表明微热(50℃)的酸性电解水比室温放置的酸性电解水杀菌效果好。

酸性电解水和2%乙酸处理虾有显著性差异,其中2%乙酸和对照相比有显著性差异,虾中菌数比对照减少0.85 lg(CFU/g)。酸性电解水处理后虾中菌数仅比对照减少0.09 lg(CFU/g),表明2%乙酸比酸性电解水能更加有效地减少虾中细菌数量。2.2

酸性电解水不同处理时间16S rDNA 的PCR-DGGE 指纹图谱建立、聚类分析及相似系数分析

由表1可见,酸性电解水处理虾1min 和5min 没有显著性差异(P >0.05),其中酸性电解水处理虾1min 后虾中残留菌数和对照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 <0.05),虾中菌数比对照减少0.30 lg(CFU/g)。处理5min 虾中菌数仅比对照减少0.13 lg(CFU/g)。表明室温条件下延长酸性电解水处理虾的时间没有增加酸性电解水对虾的杀菌效果。

注:同一行标注不同字母的数据之间有显著差异(P <0.05);括号内数据表示处理后菌数减少的对数值。

处理无处理对照20℃酸性电解水处理1min 20℃酸性电解水处理5min 虾中残留菌数

6.43±0.12

A

6.13±0.12B

(0.30)

6.30±0.01AB (0.13)处理无处理对照20℃酸性电解水处理5min 50℃酸性电解水处理5min

虾中残留菌数

6.41±0.25A 5.78±0.24B (0.63) 4.97±0.59C (1.44)处理无处理对照20℃酸性电解水处理5min 2%乙酸处理5min 虾中残留菌数

6.54±0.08

A

6.45±

0.06A

(0.09)

5.69±0.11B (0.85)

表1 不同处理对虾的杀菌效果

Table 1 Bactericidal efficacy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on shrimp

lg(CFU/g)

P.阳性对照;N.阴性对照;1~12.分别代表12个样品。图3、5同。图1 酸性电解水不同时间处理后虾中细菌16S rDNA 的PCR-DGGE 指纹图谱

Fig.1 PCR-DGGE fingerprinting profile of 16S rDNA of bacteria in shrimp after treatment with acidic electrolyzed water for different

periods of time

振荡浸泡5min P N 123456789101112

振荡浸泡1min

无处理对照

由图1可知,无处理对照的平均电泳条带为13条,振荡浸泡1min 的平均电泳条带为10

条,振荡浸泡5min 平均电泳条带为8条。DGGE 指纹图谱上一个条带理论上代表一种细菌。因此振荡浸泡1min 和5min 均能使虾中细菌种类减少,和对照相比,振荡浸泡1min 虾中细菌种类减少了23.1%;振荡浸泡5min 虾中细菌种类减少了38.5%。浸泡5min 比浸泡1min 虾中细菌种类减少更多。

,

,

图2 酸性电解水不同时间处理后虾中细菌16S rDNA 的PCR-DGGE 指纹图谱的聚类分析

Fig.2 Cluster analysis of PCR-DGGE fingerprinting profile of 16S rDNA of bacteria in shrimp after treatment with acidic electrolyzed water

for different periods of time

1687910111225430.550.660.770.89

1.00

相似系数

样品1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1.0020.79 1.0030.500.57 1.0040.640.710.57 1.0050.710.930.640.64 1.0060.930.710.570.570.64 1.0070.710.640.500.640.710.791.0080.790.570.570.710.500.860.79 1.009

0.790.570.570.570.640.860.930.86 1.00

100.710.500.500.500.570.790.860.790.931.00110.710.500.500.500.570.790.860.790.931.00 1.00120.710.500.500.500.570.790.860.790.931.00 1.001.00

表2 酸性电解水不同时间处理后虾中细菌16S rDNA 的PCR-DGGE 指纹图谱的相似系数

Table 2 Similarity coefficients of PCR-DGGE fingerprinting profile of 16S rDNA of bacteria in shrimp after treatment with acidic electrolyzed

water for different periods of time

2.3

不同温度酸性电解水处理16S rDNA 的PCR-DGGE

指纹图谱建立、聚类分析及相似系数分析

由图3可知,无处理对照的平均电泳条带为6条,20℃酸性电解水处理的平均电泳条带为5条,50℃酸性电解水处理的平均电泳条带为6条。表明50℃酸性电解水处理并没有减少虾中细菌种类,20℃酸性电解水处理后虾中细菌种类减少了16.7%。

样品1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1.0020.8

2 1.0030.640.64 1.0040.730.730.911.0050.450.640.640.55 1.0060.450.450.640.550.82 1.0070.550.550.730.640.730.7

3 1.0080.550.730.550.450.910.730.821.009

0.360.180.550.450.550.730.640.45 1.00

100.360.180.550.450.550.730.640.45 1.00 1.00110.450.450.450.550.640.640.550.550.550.55 1.00120.550.550.550.640.550.550.450.450.450.450.91 1.00

表3 不同温度酸性电解水处理后虾中细菌16S rDNA 的PCR-DGGE 指纹图谱的相似系数

Table 3 Similarity coefficients of PCR-DGGE fingerprinting profile of 16S rDNA of bacteria in shrimp after treatment with acidic electrolyzed

water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图3 不同温度酸性电解水处理后虾中细菌16S rDNA 的PCR-DGGE 指纹图谱

Fig.3 PCR-DGGE fingerprinting profile of 16S rDNA of bacteria in shrimp after treatment with acidic electrolyzed water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50℃酸性电解水

P N 123456789101112

20℃酸性电解水无处理对照图4 不同温度酸性电解水处理后虾中细菌16S rDNA 的PCR-DGGE 指纹图谱的聚类分析

Fig.4 Cluster analysis of PCR-DGGE fingerprinting profile of 16S rDNA of bacteria in shrimp after treatment with acidic electrolyzed water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123458679101112

0.51

0.63

0.760.88

1.00

相似系数

处理不同时间的PCR-DGGE 指纹图谱的聚类分析及相似系数见图2和表2。图2振荡浸泡5min 对应的样品1与2为同一稀释度的两个平行平板洗脱菌落所得DGGE 电泳图谱,样品3和4同上,样品1、2和样品3、4为两个平行样品。其他泳道分布同上。图2显示样品1、2、3、4没有归为一类,它们的相似系数分布在0.50~0.79之间,平均相似系数为0.63。根据文献[10]报

道,若记Jaccard ,

s 相似系数为q ,则当0<q <0.25时,极不相似;当0.25≤q <0.50时,中等不相似;当0.50≤q <0.75时,中等相似;当0.75≤q <1.00时,极相似。因此样品1、2、3、4属于中等相似水平。其中同一稀释度的两个平行样品1和2的相似系数为0.79,属于极相似水平,说明样品1和2的重复性较好。而样品3和4的相似系数仅为0.57,属于中等相似水平,说明样品3和4的重复性不太好。其原因可能是在平板菌落的洗脱过程中,没有完全将平板上菌落洗脱,在两个平行平板上还分别有极少量的细菌残留而造成了实验误差。也可能是DNA 提取过程和PCR 扩增导致的实验误差。

同理,样品5、6、7、8的平均相似系数为0.72,样品5和6的相似系数为0.64,样品7和8的相似系数为0.79。样品9、10、11、12的平均相似系数为0.97,样品9和10的相似系数为0.93,样品11和12的相似系数为1.00。

样品1、2、3、4和样品9、10、11、12的平均相似系数为0.57,属于中等相似水平,说明振荡浸泡5min 和无处理对照差别较小。样品5、6、7、8和样品9、10、11、12的平均相似系数为0.77,属于极相似水平,说明振荡浸泡1min 和无处理对照差别极小,且振荡浸泡1min 比振荡浸泡5min 和对照更相似。样品1、2、3、4和样品5、6、7、8的平均相似系数为0.68,属于中等相似水平,说明振荡浸泡5min 和振荡浸泡1min 差别较小。由于振荡浸泡5 min 相比振荡浸泡1min 虾中细菌种类减少更多,于是后续两个实验选取振荡浸泡5min 。

不同温度酸性电解水处理的PCR-DGGE 指纹图谱的聚类分析及相似系数见图4和表3。样品1、2、3、4的平均相似系数为0.75,属于极相似水平,说明平行样品之间差异极小。其中同一稀释度的两个平行样品1和2的相似系数为0.82,样品3和4的相似系数为0.91。说明样品之间的重复性良好。

同理,样品5、6、7、8的平均相似系数为0.79,属于极相似水平。样品5和6的相似系数为0.82,样品7和8的相似系数为0.82。样品9、10、11、12的平均相似系数为0.65,属于中等相似水平。样品9和10的相似系数为1.00,样品11和12的相似系数为0.91。说明本实验50℃酸性电解水的平行样品之间差异较小,样品之间的重复性良好。

样品1、2、3、4和样品5、6、7、8的平均相似系数为0.57,属于中等相似水平,说明20℃酸性电解水处理和无处理对照差异较小。样品1、2、3、4和样品9、10、11、12的平均相似系数为0.45,属于中等不相似水平,说明50℃酸性电解水处理和无处理对照差异较大,且20℃酸性电解水处理比50℃酸性电解水处理和对照更相似。样品5、6、7、8和样品9、10、11、12的平均相似系数为0.57,属于中等相似水平,说明20℃酸性电解水处理和50℃酸性电解水处理差异较小。2.4

不同处理液处理16S rDNA 的PCR-DGGE 指纹图谱

建立、聚类分析及相似系数分析

由图5可知,无处理对照的平均电泳条带为17条,酸性电解水处理的平均电泳条带为8条,2%乙酸处理的平均电泳条带为11条。表明酸性电解水处理比2%乙酸处理虾中细菌种类减少更多,酸性电解水处理虾中细菌种类减少了50%,2%乙酸处理虾中细菌种类减少了38.9%。

不同处理液处理的PCR-DGGE 指纹图谱的聚类分析及相似系数见图6和表4。样品1、2、3、4的平均相似系数为0.64,属于中等相似水平,说明本实验2%乙酸的平行样品之间差异较小。其中同一稀释度的两个平行对应的样品1和2的相似系数为0.83,样品3和4的

图5 不同处理液处理后虾中细菌16S rDNA 的PCR-DGGE 指纹图谱Fig.5 PCR-DGGE fingerprinting profile of 16S rDNA of bacteria in

shrimp after treatment with different solutions

无处理对照

123456789101112N P

酸性电解水

2%乙酸

图6 不同处理液处理后虾中细菌16S rDNA 的PCR-DGGE 指纹图

谱的聚类分析

Fig.6 Cluster analysis of PCR-DGGE fingerprinting profile of 16S

rDNA of bacteria in shrimp after treatment with different solutions

129101112368754

0.53

0.65

0.760.88

1.00

相似系数

样品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1.0020.83 1.0030.560.501.0040.560.610.78 1.0050.610.560.830.61 1.0060.560.500.890.670.83 1.0070.670.610.890.780.830.89 1.0080.560.500.890.670.83 1.000.89 1.009

0.610.670.500.610.440.500.610.50 1.00

100.610.670.500.610.440.500.610.50 1.00 1.00110.670.720.440.560.500.440.560.440.940.94 1.00120.670.720.440.560.500.440.560.440.940.94 1.00 1.00

表4 不同处理液处理后虾中细菌16S rDNA 的PCR-DGGE 指纹图

谱的相似系数

Table 4 Similarity coefficients of PCR-DGGE fingerprinting profile of 16S rDNA of bacteria in shrimp after treatment with different solutions 相似系数仅为0.78。说明样品之间的重复性良好。

同理,样品5、6、7、8的平均相似系数为0.88,样品5和6的相似系数为0.83,样品7和8的相似系数为0.89。样品9、10、11、12的平均相似系数为0.96,样品9和10的相似系数为1.00,样品11和12的相似系数为1.00。说明本实验酸性电解水处理及无处理对照的平行样品之间差异极小,样品之间的重复性良好。

样品1、2、3、4和样品9、10、11、12的平均相似系数为0.60,属于中等相似水平,说明2%乙酸处理和无处理对照差异较小。样品5、6、7、8和样品9、10、11、12的平均相似系数为0.50,属于中等相似水平,说明酸性电解水处理和无处理对照同样差异较小。2%乙酸处理比酸性电解水和对照更相似。样品1、2、3、4和样品5、6、7、8的平均相似系数为0.68,属于中等相似水平,说明2%乙酸处理和酸性电解水差别较小。

3讨 论

目前文献报道的有关酸性电解水对食品的杀菌效果

大多是基于在食品表面接种单一的某种已知菌[8-13],而实际情况中,食品样品表面往往携带有各种不同的未知菌。为了更加真实地反映酸性电解水对虾的杀菌效果,笔者前期报道了电解水和有机酸对虾的杀菌效果及感官影响[3],但该研究侧重探讨的是电解水处理后总菌数的变化,没有进一步研究各种细菌的细微变化。鉴于此,本实验着重探讨酸性电解水处理前后虾中各种细菌的微观变化。

传统方法研究样品中细菌的种类是通过平板培养后,挑取单菌落多次分离纯化,并利用生理生化鉴定和分子生物学手段鉴定细菌所在的属或种,最终得到样品中细菌的种类。传统方法费时、费力,工作量大。PCR-DGGE技术是一种快速、高效、高通量分离样品中混合微生物的新方法,同时PCR-DGGE技术能快速同时对比分析大量的样品。当然DGGE技术本身存在一些缺陷,包括:提取基因组总D NA时细胞的裂解效率不同[17];DNA提取和纯化时有偏差[18-19],PCR扩增过程中有偏差[20-22]。另外,同一个细菌可能有多个核糖体R N A操作单元,它们的序列可以有微小的差异[23],这会高估样品中细菌的种类。另有研究表明,不同的DNA条带在DGGE胶中可以迁移到相同的位置[24],因此单一DGGE指纹图谱条带可能含有不止一种序列,这会低估样品中细菌的种类。

本实验之所以采用传统平板培养结合PCR-DGGE分析。是因为酸性电解水处理虾后,死菌和活菌在虾体表均可能有残留。采用依赖培养的方法可以避免不经过培养直接提取DNA时(即从环境样品中直接提取总DNA)可能将死菌和活菌的D N A一并提取出来。另外,在DGGE指纹图谱的分析上,本实验分析了DGGE指纹图谱中每个泳道的条带数,并对同一处理的4个泳道的平均条带数进行了计算,比较了处理之间、处理和对照之间样品中的细菌种类,还利用软件分析了DGGE指纹图谱的相似程度,计算了处理之间、处理和对照之间的平均相似系数。但没有根据DGGE指纹图谱中同一泳道条带的亮度或强弱来分析样品中各种细菌比例的细微变化,分析DGGE指纹图谱时也没考虑条带的亮度而只考虑条带的有无。这是因为,环境样品中绝大多数微生物是不可培养的[25],即便是经过平板培养出来的细菌,也会由于最适生长条件的差异导致在同一固体平板上生长状况差别很大。这时如果对样品中各种细菌比例的变化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将会失真。而对于DGGE指纹图谱上相同的和独有的条带代表的细菌种属的鉴定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在酸性电解水不同处理时间的DGGE指纹图谱中,振荡浸泡5min后的泳道有一个条带比同一水平位置的无处理对照亮度更强(图1),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振荡浸泡虾5min后,虾中各种活菌数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有一种细菌减少的数量最少,因而在提取细菌总DNA时,该种细菌的DNA提取量最大,通过PCR-DGGE 后表现在电泳泳道中该条带相比同一水平位置的对照组的条带更亮。另一方面可能是PCR扩增对不同细菌的偏好性不一样,偏好性强的表现为DGGE指纹图谱中条带亮度较同一泳道其他条带亮度高。不同温度酸性电解水处理和不同处理液处理所得DGGE指纹图谱(图3和图5)中出现类似的现象的可能解释同上。另外,不同处理时间、不同温度酸性电解水处理及不同处理液处理3个实验中无处理对照对应的细菌种类不同可能是由样品差异引起的。因为3个实验所用样品分别是不同批次采样所得。

参考文献:

[1]VENKITANARAYANAN K S, EZEIKE G O, HUNG Y C, et al. Effi-

cacy of electrolyzed oxidizing water for inactivating Escherichia coli O157:H7, Salmonella enteritidis, and Listeria monoyctogenes[J].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1999, 65(9): 4276-4279. [2]谢军, 孙晓红, 潘迎捷, 等. 酸性电解水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J].

食品工业科技, 2010, 31(2): 366-373.

[3]谢军, 孙晓红, 潘迎捷, 等. 电解水和有机酸对虾的杀菌效果及感官

品质影响[J].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0, 36(5): 57-63.

[4]谢军, 孙晓红, 潘迎捷, 等. 酸性电解水在水产品安全中的应用[J].

渔业现代化, 2010, 37(2): 55-58.

[5]FISCHER S G, LERMAN L S. DNA fragments differing by single base-

pair substitutions are separated in denaturing gradient gels: correspon-dence with melting theory[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983, 80(6): 1579-1583. [6]LERMAN L S, FISCHER S G, HURLEY I, et al. Sequence-determined

DNA separations[J]. Annual Review of Biophysics & Bioengineering, 1984, 13: 399-423.

[7]MUYZER G, de WAAL E C, UITTERLINDEN A G. Profiling of

complex microbial populations by 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analysis of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amplified genes coding for 16S rRNA[J].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1993, 59(3): 695-700.

[8]PHUVASATE S, SU Yicheng. Effects of electrolyzed oxidizing water

and ice treatments on reducing histamine-producing bacteria on fish skin and food contact surface[J]. Food Control, 2010, 21(3): 286-291. [9]ISSA-ZACHARIA A, KAMITANI Y, MORITA K, et al. Decontamina-

tion of ready-to-eat Japanese mustard green (Brassica japonica) from Escherichia coli using slightly acidic electrolyzed water[J]. African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Research, 2009, 3(10): 649-653.

[10]PANGLOLI P, HUNG Y C, BEUCHAT L R, et al. Reduction of

Escherichia coli O157:H7 on produce by use of electrolyzed water under simulated food service operation conditions[J]. Journal of Food Protection, 2009, 72(9): 1854-1861.

[11]HANDOJO A, LEE J, HIPP J, et al. Efficacy of electrolyzed water and an

acidic formulation compared with regularly used chemical sanitizers for tableware sanitization during mechanical and manual ware-washing protocols[J]. Journal of Food Protection, 2009, 72(6): 1315-1320. [12]KESKINEN L A, BURKE A, ANNOUS B A. Efficacy of chlorine, acidic

electrolyzed water and aqueous chlorine dioxide solutions to decontami-nate Escherichia coli O157:H7 from lettuce leav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 2009, 132(2/3): 134-140.

[13]PARK E J, ALEXANDER E, TAYLOR G A, et al. The decontaminative

effects of acidic electrolyzed water for Escherichia coli O157:H7, Salmo-nella typhimurium, and Listeria monocytogenes on green onions and tomatoes with differing organic demands[J]. Food Microbiology, 2009, 26(4): 386-390.

[14]LU Zhanhui, ZHANG Yan, LI Lite, et al. Inhibition of microbial growth

and enrichment of gamma-aminobutyric acid during germination of brown rice by electrolyzed oxidizing water[J]. Journal of Food Protection, 2010, 73(3): 483-487.

[15]FASENKO G M, O'DEA CHRISTOPHER E E, McMULLEN L M.

Spraying hatching eggs with electrolyzed oxidizing water reduces egg-shell microbial load without compromising broiler production parameters [J]. Poultry Science, 2009, 88(5): 1121-1127.

[16]张秀娟, 杨晨利, 倪向利, 等. 洞庭湖湿地小型节肢土壤动物群落组

成及其特征[J]. 湖南理工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5, 18(3): 62-65.

[17]PICARD C, PONSONNET C, PAGET E, et al. Detection and enumera-

tion of bacteria in soil by direct DNA extraction an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J].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1992, 58(9): 2717-2722.

[18]NIEMI R M, HEISKANEN I, WALLENIUS K, et al. Extraction and

purification of DNA in rhizosphere soil samples for PCR-DGGE analysis of bacterial consortia[J]. Journal of Microbiological Methods, 2001, 45

(3): 155-165.

[19]MARTIN-LAURENT F, PHILIPPOT L, HALLET S, et al. DNA

extraction from soils: old bias for new microbial diversity analysis

methods[J].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2001, 67(5): 2354-2359.

[20]JENSEN M A, STRAUS N. Effect of PCR conditions on the formation

of heteroduplex and single-stranded DNA products in the amplification of bacterial ribosomal DNA spacer regions[J]. PCR Methods Application, 1993, 3(3): 186-194.

[21]QIU Xiaoyun, WU Liyou, HUANG Heshu, et al. Evaluation of PCR-

generated chimeras, mutations, and heteroduplexes with 16S rRNA gene-based cloning[J].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2001, 67

(2): 880-887.

[22]REYSENBACH A L, GIVER L J, WICKHAM G S, et al. Differential

amplification of rRNA genes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J].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1992, 58(10): 3417-3418.

[23]NUBEL U, ENGELEN B, FELSKE A, et al. Sequence heterogeneities

of genes encoding 16S rRNAs in Paenibacillus polymyxa detected by temperature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J]. Journal of Bacteriology, 1996, 178(19): 5636-5643.

[24]SEKIGUCHI H, TOMIOKA N, NAKAHARA T, et al. A single band

does not always represent single bacterial strains in 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analysis[J]. Biotechnology Letters, 2001, 23(15): 1205-1208.

[25]AMANN R I, LUDWIG W, SCHLEIFER K H. Phylogenetic identifi-

cation and in situ detection of individual microbial cells without cultivation [J]. Microbiological Reviews, 1995, 59(1): 143-169.

2016年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方案

2016年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方案

2016年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方案 为进一步规范我院的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有效预防医院感染,根据《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 367-2012)》、《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 15982-2012)》、《医疗机构空气净化规范(WST 368-2012)》、《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GB 50333-2013)》《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和《血液透析相关治疗用水》等规范的要求,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本方案。本方案自2016年1月1日起实施。 一、监测标准 (一)采样和检查原则 1.采样后应尽快对样品进行相应指标的检测,送检时间不得超过4 h;若样品保存于O℃~4℃时,送检时间不得超过24 h。 2.常规监督检查可不进行致病性微生物检测,涉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医院感染暴发调查或工作中怀疑微生物污染时,应进行目标微生物的检测。 3. I类环境为采用空气洁净技术的诊疗场所,分洁净手术部和其他洁净场所。Ⅱ类环境为非洁净手术部(室);产房;导管室;血液病病区、烧伤病区等保护性隔离病区;重症监护病区;新生儿室等。Ⅲ类环境为母婴同室;消毒供应中心的检查包装灭菌区和无菌物品存放区;血液透析中心(室);其他普通住院病区等。Ⅳ类环境为普通门(急)诊及其检查、治疗室;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和病区。 (二)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清洗的效果监测 1.手术器械:每月随机抽取消毒供应中心机械清洗、手工清洗的手术器械;将器械分为平面类、关节类、管腔类、结构复杂类四种类型,每类器械随机抽取5个清洗后样本进行ATP检测。 1.1采样时间:手术器械清洗后。 1.2采样部位:手术器械全表面。 1.3手术器械检测方法: 1.3.1采样:对器械的全部表面进行采样。 1.3.2激活/震荡:将采样棒蓝色末端彻底按压进入管腔内液体中,激活反应水平窄幅震荡5秒钟。 1.3.3测量:将采样棒放入荧光检测仪中读取数值。 2.内镜:将内镜分为灭菌内镜、高水平消毒内镜两种类型分别抽样检测;每季度抽取

2016年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方案

2016年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方案 为进一步规范我院的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有效预防医院感染,根据《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 367-2012)》、《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 15982-2012)》、《医疗机构空气净化规范(WST 368-2012)》、《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GB 50333-2013)》《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和《血液透析相关治疗用水》等规范的要求,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本方案。本方案自2016年1月1日起实施。 一、监测标准 (一)采样和检查原则 1.采样后应尽快对样品进行相应指标的检测,送检时间不得超过4 h;若样品保存于O℃~4℃时,送检时间不得超过24 h。 2.常规监督检查可不进行致病性微生物检测,涉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医院感染暴发调查或工作中怀疑微生物污染时,应进行目标微生物的检测。 3. I类环境为采用空气洁净技术的诊疗场所,分洁净手术部和其他洁净场所。Ⅱ类环境为非洁净手术部(室);产房;导管室;血液病病区、烧伤病区等保护性隔离病区;重症监护病区;新生儿室等。Ⅲ类环境为母婴同室;消毒供应中心的检查包装灭菌区和无菌物品存放区;血液透析中心(室);其他普通住院病区等。Ⅳ类环境为普通门(急)诊及其检查、治疗室;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和病区。 (二)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清洗的效果监测 1.手术器械:每月随机抽取消毒供应中心机械清洗、手工清洗的手术器械;将器械分为平面类、关节类、管腔类、结构复杂类四种类型,每类器械随机抽取5个清洗后样本进行ATP检测。 1.1采样时间:手术器械清洗后。 1.2采样部位:手术器械全表面。 1.3手术器械检测方法: 1.3.1采样:对器械的全部表面进行采样。 1.3.2激活/震荡:将采样棒蓝色末端彻底按压进入管腔内液体中,激活反应水平窄幅震荡5秒钟。 1.3.3测量:将采样棒放入荧光检测仪中读取数值。 2.内镜:将内镜分为灭菌内镜、高水平消毒内镜两种类型分别抽样检测;每季度抽取科室25%内镜数量进行ATP监测。 2.1采样时间:内镜清洗后。 2.2采样部位:内镜外表面及内腔面。 2.3软式内镜检测方法:

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的监测方法

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的监测方法(一)物理监测方法 【目的】 是通过仪表和记录的曲线图等显示,判定物品灭菌处理中机械运行状况是否达到灭菌标准规定的条件。 【频次频次】 每次灭菌应连续监测并记录灭菌时的温度、压力和时间等灭菌参数。温度波动范围+3℃以内,时间满足最低灭菌时间的要求,同时应记录所有临界点的时间、温度与压力值,结果应符合灭菌的要求。记录资料留存时间≥3年。 【结果判定】 1.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的灭菌压力为205、8KPa ,温度为132-134℃,灭菌时间最低4分钟,真空度8.oKPa 。脉动预真空循环3次以上。硬质容器、超重、外来器械灭菌时间应参考使用器械厂商的说明适当延长; 2.下排气压力蒸汽灭菌器的灭菌压力为102、9KPa ,温度为121℃,灭菌时间20—30分钟。【注意事项】 1.物理监测有一定的局限性,只能证实灭菌循环参数是否符合要求,只能监测腔体 中的一点温 度(灭菌器排水口),无法监测包装内部情况。同时不能直接反应微生物死亡,也无法直接 和精确考核蒸汽质量、不可压缩气体、冷空气等; 2.新购置的设备或维修后的灭菌器,对各项灭菌参数必须进行物理校正; 3.物理监测不合格时,所有物品不能灭菌发放。应分析原因改进,直至监测结果

符合要求; 4.整个灭菌过程中,灭菌人员不得离开,时刻观察仪器仪表运行的情况; 5.物理监测各项内容均详实、客观记录,归档备查。 (二)化学监测方法 【目的】 通过化学反应原理,利用各种化学指示物与灭菌介质的相互作用,在特定的灭菌条件下产生化学反应而产生颜色变化。通过观察测试品颜色变化情况,来达到对灭菌过程的监测。 【特点】 可监测每个灭菌包内部的灭菌状况,具有快速、简单和费用低廉等,能及时反应每个灭菌物品包内外的灭菌效果,但不能直接反应微生物死亡。 【种类】包内化学指示物、包外化学指示物、BD测试纸。 1、B-D试验(适用于预排气压力蒸汽灭菌器) 【目的】 对预真空和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进行真空系统性能测试,通过检测灭菌器冷空气排除和热蒸汽穿透的效果。灭菌完毕取出测试图,通过观察其颜色变化情况,以判断试验包中有无残留空气存在。 【监测频次】 每台灭菌器每天灭菌前空锅进行B-D试验。资料留存时间3年以上。 【操作流程】【方法步骤】 →

环境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环境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一、监测目的 为有效评价医院消毒设备是否正常,消毒药剂是否有效,消毒方法是否合理,消毒效果是否达标,定期对医院环境及消毒灭菌效果等进行监测,以有效预防医院感染,保证医疗安全。 二、监测范围 对医疗环境、医务人员手、使用中的消毒液、紫外线灯、压力蒸汽灭菌、消毒灭菌后物品等进行监测,并做好监测记录,对不符合要求的立即整改。 三、监测要求 (一)压力蒸汽灭菌 1.物理监测:每锅登记温度、压力、时间、锅次、物品、消毒员等。 2.化学监测:常规进行包外、包内化学指示物监测。采用快速压力蒸汽灭菌程序灭菌时,应直接将一片包内化学指示物置于待灭菌物品旁边进行化学监测。 3.生物监测:每周一次,有植入物时每锅进行生物监测。 (二)紫外线灯 1.日常监测:登记照射时间、累计使用时间、使用人签名,每周一次擦拭记录。 2.强度监测:每半年一次,有监测记录。 (三)消毒剂 1.化学指示卡监测:含氯消毒剂每日监测,戊二醛每周监测,有记录。 2.生物监测:消毒剂每季进行生物学监测。使用中的灭菌用消毒液要求:无细菌生长;使用中皮肤黏膜消毒液染菌量:≤10cfu/ml;其他使用中消毒液染菌量≤100cfu/ml。 (四)医疗环境、医务人员手的清洁消毒效果监测 每季度对感染高风险部门(病房手术室、外科门诊手术室、妇科门诊手术室、口腔科、检验科、供应室、急诊室)、普通科室的治疗室、注射室、换药室等部门进行空气、医务人员手、物体表面、使用中的消毒剂、消毒灭菌后物品的微生物监测一次;当怀疑与医院感染暴发有关时,及时进行监测,并进行相应致病性微生物的检测。 1.灭菌后的物品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消毒后的医疗用品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他治病微生物)。 2.各治疗室空气中细菌数≤4cfu/(5min·直径9cm平皿),物体表面的细菌菌落总数≤10cfu/cm2。 3.手术室空气中细菌总数≤4cfu/(15min·直径9cm平皿);物体表面的细菌菌落总数≤5cfu/cm2。 4.卫生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10cfu/cm2。外科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5cfu/cm2。 1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一)对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进行染菌量和浓度检测 1.染菌量监测 消毒剂每季度1次,其细菌含量必须<100,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剂每月检测1次,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2.浓度检测 应根据消毒、灭菌剂的性能定期检测、如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应现用现配,每次配制后都应测试浓度,对戊二醛的监测应每周不少于2次,腔镜中心要每日监测。 (二)消毒灭菌物品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1.消毒物品每季度监测1次,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2.灭菌物品每月检测1次,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3.消毒后的内镜(如胃镜、肠镜、喉镜、气管镜),细菌总数≤20件,并未检出致病菌为合格。 4.灭菌后内镜(如腹腔镜、关节镜、胆道镜、膀胱镜、胸腔镜)未检出任何微生物为合格。 (三)紫外线消毒:应进行照射强度检测和生物检测。 1.照射强度检测 各科室应做好每支灯管应用时间、累计时间和使用人、监督人签名的登记。检测灯管照射强度,新灯管的照射强度50≧?2,使用中的灯管照射强度≧70?2。 2.生物检测 必要时进行 (四)环境卫生学检测 1.各科室按照要求每季度对本科重点区域的空气、物体表面及医护人员的手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2.医院感染管理科应每季度对重点科室及病房等进行环境卫生学检测,并做好检测统计分析。

3.判定标准:医院内感染检测监控目标 ①医院感染发病率(现患率)≤10%。 ②医院感染现患率实查率≧96%。 ③医院感染漏报率≤20%。 ④抗菌药物使用率≤60%。 ⑤清洁手术切口感染率≤0.5%。 ⑥医疗器械消毒灭菌合格率100%。 ⑦卫生手消毒后医务人员手表面菌落数应≤102;外科手消毒后医务人员手表面菌落数应≤52 ⑧Ⅰ、Ⅱ类环境科室物体表面细菌总数≤52;Ⅲ、Ⅳ类环境科室物体表面细菌总数≤102。 ⑨Ⅰ类环境科室空气细菌总数≤4.0/皿(30),Ⅱ类环境科室空气细菌总数≤4.0/皿(15),Ⅲ、Ⅳ类环境科室空气细菌总数≤4.0/皿(5)。 ⑩消毒后内镜细菌总数20件,并未检出致病菌。 ?使用中的灭菌用消毒液为无菌生长;使用中的皮肤粘膜消毒液染菌量≤10 ,其他使用中消毒液染菌量≤100吗,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母婴同室、婴儿室、新生儿室及儿科病房的工作人员手上不得检出沙门氏菌、大肠埃希菌、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母婴同室、婴儿室、新生儿室及儿科病房的物体表面不得检出沙门菌。

供应室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供应室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一、应专人负责质量监测工作。 二、器械、器具和物品清洗质量的监测 1、日常监测在检查包装时进行,应目测和/或借助带光源放大镜检查。清洗后的器械表面及其关节、齿牙应光洁,无血渍、污渍、水垢等残留物质和锈斑。 2、定期抽查每月应至少随机抽查3个~5个待灭菌包内全部物品的清洗质量,检查的内容同日常监测,并记录监测结果。 三、灭菌质量的监测 4.4.1 通用要求 4.4.1.1 对灭菌质量采用物理监测法、化学监测法和生物监测法进行,监测结果应符合本标准的要求。 4.4.1.2 物理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并应分析原因进行改进,直至监测结果符合要求。 4.4.1.3 包外化学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包内化学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使用。并应分析原因进行改进,直至监测结果符合要求。 4.4.1.4 生物监测不合格时,应尽快召回上次生物监测合格以来所有尚未使用的灭菌物品,重新处理;并应分析不合格的原因,改进后,生物监测连续三次合格后方可使用。 4.4.1.5 灭菌植入型器械应每批次进行生物监测。生物监测合格后,方可发放。 4.4.1.6 按照灭菌装载物品的种类,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PCD进行灭菌效果的监测。 4.4.2 压力蒸汽灭菌的监测 4.4.2.1 物理监测法:每次灭菌应连续监测并记录灭菌时的温度、压力和时间等灭菌参数。温度波动范围在+3℃内,时间满足最低灭菌时间的要求,同时应记录所有临界点的时间、温度与压力值,结果应符合灭菌的要求。 4.4.2.2 化学监测法 4.4.2.2.1 应进行包外、包内化学指示物监测。具体要求为灭菌包包外应有化学指示物,高度危险性物品包内应放置包内化学指示物,置于最难灭菌的部位。如果透过包装材料可直接观察包内化学指示物的颜色变化,则不必放置包外化学指示物。通过观察化学指示物颜色的变化,判定是否达到灭菌合格要求。 4.4.2.2.2 采用快速压力蒸汽灭菌程序灭菌时,应直接将一片包内化学指示物置于待灭菌物品旁边进行化学监测。 4.4.2.3 生物监测法 4.4.2.3.1 应每周监测一次,监测方法见附录A。 4.4.2.3.2 紧急情况灭菌植入型器械时,可在生物PCD中加入5类化学指示物。5类化学指示物合格可作为提前放行的标志,生物监测的结果应及时通报使用部门。 4.4.2.3.3 采用新的包装材料和方法进行灭菌时应进行生物监测。 4.4.2.3.4 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因一般无标准生物监测包,应选择灭菌器常用的、有代表性的灭菌制作生物测试包或生物PCD,置于灭菌器最难灭菌的部位,且灭菌

消毒与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医院必须对消毒、灭菌效果定期进行监测并做好记录备查。灭菌合格率必须达到100%, 不合格物品不得进入临床使用。监测方法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2002 年版) 。 1、对使用中消毒剂、灭菌剂进行生物和化学监测。 (1)生物监测: 消毒剂每季度一次, 其含菌量必须〈100 时, 不得检出致病原性微生物; 灭菌剂每月监测一次, 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2)化学监测: 根据消毒、灭菌剂的性能定期监测, 如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应每日监测,戍二醒的监测, 每周不少于一次 (3)对消毒、灭菌物品进行效果监测, 消毒物品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灭菌物品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4)必须对压力蒸汽灭菌器进行工艺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 (5)工艺监测应每锅进行, 并详细记录。 (6)化学监测应每包进行, 手术包尚需进行中心部位的化学监测。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每天灭菌前第一锅需进行试验。 (7)生物监测应每月进行, 新灭菌器使用前必须先进行

生物监测, 合格后才能使用; 对拟采用的新包装容器、摆放方式、排气方式及特殊灭菌工艺, 也必须进行生物监测, 合格后才能采用。 (8)环氧乙: 院气体灭菌: 必须每锅进行工艺监测、每包进行化学监测, 每月进行生物监测。 (9)紫外线消毒: 应进行日常照射强度和生物监测。日常监测包括灯管应用时间、累积照射时间、使用人签名和新灯管照射强度监测, 新灯管的照射强度不低于100 μ2, 使用中灯管不得低于70 μ2 。照射强度监测应每半年一次, 生物监测必要时进行。 (10)各种消毒后的内镜( 如胃镜、肠镜、喉镜等) 及其它消毒物品应每季度进行监测, 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11)各种灭菌后内镜( 如腹腔镜、关节镜、胆道镜、膀脱镜、胸腔镜等) 、活检钳和灭菌物品,必须每月进行监测, 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2、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接触破损皮肤、粘膜的医疗用品和接触皮肤、粘膜的医疗用品卫生标准: 应符合《医院消毒卫生标准》(15982-1995)( 附录三) 中4.2 规定。监测方法见《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15982-1995) 。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一)对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进行染菌量和浓度检测 1.染菌量监测 消毒剂每季度1次,其细菌含量必须<1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剂每月检测1次,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2.浓度检测 应根据消毒、灭菌剂的性能定期检测、如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应现用现配,每次配制后都应测试浓度,对戊二醛的监测应每周不少于2次,腔镜中心要每日监测。 (二)消毒灭菌物品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1.消毒物品每季度监测1次,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2.灭菌物品每月检测1次,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3.消毒后的内镜(如胃镜、肠镜、喉镜、气管镜),细菌总数≤20cfu/件,并未检出致病菌为合格。 4.灭菌后内镜(如腹腔镜、关节镜、胆道镜、膀胱镜、胸腔镜)未检出任何微生物为合格。 (三)紫外线消毒:应进行照射强度检测和生物检测。 1.照射强度检测 各科室应做好每支灯管应用时间、累计时间和使用人、监督人签名的登记。检测灯管照射强度,新灯管的照射强度50≧W/cm2,使用中的灯管照射强度≧70W/cm2。 2.生物检测 必要时进行

(四)环境卫生学检测 1.各科室按照要求每季度对本科重点区域的空气、物体表面及医护人员的手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2.医院感染管理科应每季度对重点科室及病房等进行环境卫生学检测,并做好检测统计分析。 3.判定标准:医院内感染检测监控目标 医院感染发病率(现患率)≤10%。 医院感染现患率实查率≧96%。 ③医院感染漏报率≤20%。 ④抗菌药物使用率≤60%。 ⑤清洁手术切口感染率≤%。 ⑥医疗器械消毒灭菌合格率100%。 ⑦卫生手消毒后医务人员手表面菌落数应≤10cfu/cm2;外科手消毒后医务人员手表面菌落数应≤5cfu/cm2 ⑧Ⅰ、Ⅱ类环境科室物体表面细菌总数≤5cfu/cm2;Ⅲ、Ⅳ类环境科室物体表面细菌总数≤10cfu/cm2。 ⑨Ⅰ类环境科室空气细菌总数≤皿(30min),Ⅱ类环境科室空气细菌总数≤皿(15min),Ⅲ、Ⅳ类环境科室空气细菌总数≤皿(5min)。 ⑩消毒后内镜细菌总数20cfu/件,并未检出致病菌。 使用中的灭菌用消毒液为无菌生长;使用中的皮肤粘膜消毒液染菌量≤10cfu/ ml,其他使用中消毒液染菌量≤100cfu/ml吗,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医院必须对消毒、灭菌效果定期进行监测,灭菌合格率必须达到100%;不合格物品不得进入临床使用部门 1.1、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应进行生物和化学监测。生物监测:消毒剂每季度一次,其细菌含量必须<100cfu/m1,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剂每月监测一次,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化学监测:应根据消毒、灭菌剂的性能定期监测,如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应每日监测,对戊二醛的监测应每周不少于一次,应同时对消毒、灭菌物品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消毒物品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物品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1.2、紫外线消毒:应进行日常监测、紫外灯管照射强度监测和生物监测。日常监测包括灯管应用时间、累计照射时间和使用人签名。对新的和使用中的紫外灯管内进行照射强度监测,新灯管的照射强度不得低于100uW/cm2。使用中灯管不得低于70uw/cm2照射强度监测应每半年一次、生物监测必要时进行,经消毒后的物品或空气中的自然菌应减少90.00%以上,人工染菌杀灭率应达到99.90%。 1.3、各种消毒后的内窥镜(如胃镜,肠镜,喉镜,气管等)及其它消毒物品:应每季度进行监测,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 1.4、各种灭菌后的内窥镜(如腹腔镜、关节镜、胆道镜、膀镜、胸腔镜等)、活检钳和灭菌物品:必须每月进行监测,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1.5、血液净化系统;必须每月对入、出透析器的透析液进行监测。当疑有透析液污染或有严重感染病例时,应增加采样点,如原水口、软化水出口、反渗水出口、透析液配液口等,并及时进行监测。当检查结果超过规定标准值时,须再复查。标准值为:透析器入口液的细菌菌落总数必须≤200cfu/ml,出口液的细菌的落总数必须≤2000cfu/m1,并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

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的监测方法文档

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的监测方法 (一)物理监测方法 【目的】 是通过仪表和记录的曲线图等显示,判定物品灭菌处理中机械运行状况是否达到灭菌标准规定的条件。 【频次频次】 每次灭菌应连续监测并记录灭菌时的温度、压力和时间等灭菌参数。温度波动范围+3℃以内,时间满足最低灭菌时间的要求,同时应记录所有临界点的时间、温度与压力值,结果应符合灭菌的要求。记录资料留存时间≥3年。 【结果判定】 1.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的灭菌压力为205、8KPa ,温度为132-134℃,灭菌时间最低4分钟,真空度8.oKPa 。脉动预真空循环3次以上。硬质容器、超重、外来器械灭菌时间应参考使用器械厂商的说明适当延长; 2.下排气压力蒸汽灭菌器的灭菌压力为102、9KPa ,温度为121℃,灭菌时间20—30分钟。【注意事项】 1.物理监测有一定的局限性,只能证实灭菌循环参数是否符合要求,只能监测腔体中的一点温度(灭菌器排水口),无法监测包装内部情况。同时不能直接反应微生物死亡,也无法直接和精确考核蒸汽质量、不可压缩气体、冷空气等; 2.新购置的设备或维修后的灭菌器,对各项灭菌参数必须进行物理校正; 3.物理监测不合格时,所有物品不能灭菌发放。应分析原因改进,直至监测结果符合要求; 4.整个灭菌过程中,灭菌人员不得离开,时刻观察仪器仪表运行的情况; 5.物理监测各项内容均详实、客观记录,归档备查。 (二)化学监测方法 【目的】 通过化学反应原理,利用各种化学指示物与灭菌介质的相互作用,在特定的灭菌条件下产生化学反应而产生颜色变化。通过观察测试品颜色变化情况,来达到对灭菌过程的监测。【特点】 可监测每个灭菌包内部的灭菌状况,具有快速、简单和费用低廉等,能及时反应每个灭菌物品包内外的灭菌效果,但不能直接反应微生物死亡。 【种类】包内化学指示物、包外化学指示物、BD测试纸。 1、B-D试验(适用于预排气压力蒸汽灭菌器) 【目的】 对预真空和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进行真空系统性能测试,通过检测灭菌器冷空气排除和热蒸汽穿透的效果。灭菌完毕取出测试图,通过观察其颜色变化情况,以判断试验包中有无残留空气存在。 【监测频次】 每台灭菌器每天灭菌前空锅进行B-D试验。资料留存时间3年以上。 【操作流程】【方法步骤】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实施方案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实施方 案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吐哈石油医院2015年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实施方案 医院消毒是预防医院内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消毒效果的监测是评价其消毒设备运转是否正常、消毒药剂是否有效、消毒方法是否合理、消毒效果是否达标的唯一手段。为规范消毒效果监测,依据卫计委《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医院消毒技术规范规范(2012版)》特制定哈密地区中心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实施方案。 一、监测项目: 1. 空气消毒效果的监测; 2. 手和物体表面的消毒效果监测; 3. 牙科用水的监测; 4. 内镜消毒及灭菌效果的监测; 5. 使用中消毒剂及灭菌剂的监测; 6. 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监测; 7. 血液透析用水和透析液的监测 8. 灭菌物品监测 二、监测单的填写: 1.空气监测:采样地点、样品名称(空气)、采样时间、采样人,检验项目:细菌总数、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 2.物表监测:采样地点、物表名称(注明所采物品的名称和部位)、采样人、采样时间、检验项目、细菌总数、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3.手监测:采样地点、被监测人姓名、采样人、采样时间、检验项目:细菌总数、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4.其他物品的监测:采样地点、样品名称、检验项目、采样人、采样时间等。 (一)空气消毒效果的监测 1.监测科室:非洁净手术室、产房、血透室、消毒供应室等。 2.监测频次:重点科室每季度一次,如有疑似感染发生随时采样。 3.采样(沉降法) ⑴采样时间:空气消毒后4小时内、操作前。 ⑵平板暴露法:(非洁净手术室)暴露前先检查平板是否污染,是否有气泡及霉点。将普通营养琼脂平板(直径为 9cm)放在室内各采样点处,采样高度为距地面0.8m-- 1.5m,采样时将平板盖打开,斜扣放于平板旁,暴露 15min,在放置、收取平皿时,手不能在暴露平皿的正上方移动。

医院消毒灭菌的效果监测

医院消毒灭菌的效果监测 1前言 医院消毒是预防医院内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消毒效果的监测是评价其消毒方法是否合理、消毒效果是否可靠的手段,因而在医院消毒工作中至关重要。 医院消毒效果监测时需遵循以下原则:监测人员需经过专业培训,掌握一定的消毒知识,具备熟练的检验技能;选择合理的采样时间 (消毒后、使用前);遵循严格的无菌操作。 2热力灭菌效果的监测方法 2.1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监测方法 2.1化学监测法 (1)化学指示卡(管)监测方法:将既能指示温度,又能指示温度持续时间的化学指示管(卡)放人每一待灭菌的物品包中央,经一个灭菌周期后,取出指示管(卡),根据其颜色及性状的改变判断是否达到灭菌条件。 (2)化学指示胶带监测法:将化学指示胶带粘贴于每一待灭菌物品包外,经一个灭菌周期后,观察其颜色的改变,以指示是否经过灭菌处理。 (3)结果判定:检测时,所放置的指示管(卡)的性状或颜色均变至规定的条件,可认为该包灭菌合格。 (4)注意事项:监测所用化学指示剂须经卫生部批准,并在有效期内使 用。 2.1.2生物监测法

(1)指示菌株:指示菌株为嗜热脂肪杆菌芽胞(ATCC7953或SSIK31株),菌片含菌量为 5.0X105-5.0x10 6cfu/ 片,在 121℃± 0.5 ℃条件下,D值为 13-1.9min ,杀灭时间(KT值)≤19min,存活时间(ST值)为≥ 3.9min 。 (2)培养基:试验用培养基为溴甲酚紫蛋白胨水培养基。 (3)检测方法:将两个嗜热脂肪杆菌芽胞菌片分别装人灭菌小纸袋内,置于标准试验包中心部位。 灭菌柜室内 , 排气口上方放置一个标准试验包 ( 由 3 件平纹长袖手术衣, 4 块小手术巾, 2 块中手术巾, 1 块大手术中, 3O块 10cm x 10cm8 层纱布敷料包裹成 25cmX 30cmx 30cm大小) 。手提压力蒸汽灭菌器用通气贮物盒 (22cm x 13cm x 6cm) 代替标准试验包,盒内盛满中试管,指示菌片放于中心部位的两只灭菌试管内( 试管口用灭菌牛皮纸包封 ) ,将贮物盒平放于手提压力蒸汽灭菌器底部。 经一个灭菌周期后,在无菌条件下,取出标准试验包或通气贮物盒中的指示菌片,投人溴甲酚紫蛋白胨水培养基中,经 56℃培养 7 天(自含式生物指示物按说明书执行 ) ,观察培养基颜色变化。检测时设阴性对照和阳性对照。 (4)结果判定:每个指示菌片接种的溴甲酚紫蛋白胨水培养基都不变色,判定为灭菌合格;指示菌片之一接种的溴甲酚紫蛋白胨水培养基,由紫色变为黄色时,则灭菌不合格。 (5)注意事项:监测所用菌片须经卫生部认可,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20 .2.2 干热灭菌效果监测方法 2.2.1化学检测法

清洗消毒及其灭菌效果监测规范标准

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 外文名称surveillance standardfor cleaning, disinfection and steriliztion 引用文件GB15982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第4.2.2.2.1、4.4.1.6、4.4.2.3.2为推荐性,其余为强制性条款。 附录A、附录B、附录C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卫生部医院感染控制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北京协和医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瑞金医院、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省南京市卫生局、煤炭总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六亿、巩玉秀、么莉、任伍爱、张青、张流波、李新武、钱黎明、冯秀兰、王易非、钟秀玲、武迎宏、张宇、黄靖雄。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医院消毒供应中心(central sterile supply department ,CSSD)消毒与灭菌效果监测的要求与方法和质量控制过程的记录与可追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医院CSSD和为医院提供消毒灭菌服务的社会化消毒灭菌机构。暂未实行消毒供应工作集中管理的医院,其手术部(室)的消毒供应工作应执行本标准。 已采取污水集中处理的其他医疗机构可参照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不包括勘误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15982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GB 18278 医疗保健产品灭菌确认和常规控制要求(工业湿热灭菌第1篇压力蒸汽灭菌效果评价方法与标准) WS310.1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1部分:管理规范 WS 310.2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2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 消毒技术规范卫生部 3 术语和定义 WS310.1和WS 310.2的术语和定义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可追溯traceability 对影响灭菌过程和结果的关键要素进行记录,保存备查,实现可追踪。 3.2灭菌过程验证装置process challenge device,PCD

消毒灭菌效果检测方法.

一、手和皮肤黏膜消毒效果监测 1、采样时间:在消毒后立即采样。 2、采样方法 (1) 手的采样:被检人五指并拢,用浸有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的棉拭子在双手指屈面从指根到指端往返涂擦 2 次(一只手涂擦面积约 30cm2),并随之转动采样棉拭子,剪去操作者手接触部位,将棉拭子投入 10ml 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试管内,立即送检。 (2) 皮肤粘膜采样:用 5cm×5cm 的标准灭菌规格板,放在被检皮肤处,用浸有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的棉拭子 1 支,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均匀涂擦各 5 次,并随之转动棉拭子,剪去手接触部位后,将棉拭子投入 10ml 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的试管内,立即送检。不规则的粘膜皮肤处可用棉拭子直接涂擦采样。3、检测方法 (1) 细菌总数检测:将采样管在混匀器上振荡20s或用力振打 80 次,用无菌吸管吸取 1.0ml 待检样品接种于灭菌平皿,每一样本接种2个平皿,内加入已溶化的45℃~48℃的营养琼脂 15ml~18ml,边倾注边摇匀,待琼脂凝固,置 36℃±1℃温箱培养 48h,计数菌落数。 采样结果计算方法: 平板上菌落数 ×稀释倍数 细菌总数(cfu/cm2)=──────────────── 采样面积(cm2) (2) 致病菌检测:致病菌的检测依据污染情况进行相应指标检测的原则执行。 4、结果判定 (1) 消毒洗手 Ⅰ、Ⅱ类区域工作人员:细菌总数≤5cfu/cm2,并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孢菌为消毒合格。 Ⅲ类区域工作人员:细菌总数≤10cfu/cm2,并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为消毒合格。 Ⅳ类区域工作人员:细菌总数≤15cfu/cm2,并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为消毒合格。 母婴同室、婴儿室、新生儿室及儿科病房的工作人员手上,不得检出沙门菌、大肠杆菌、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消毒合格。 (2)皮肤黏膜:参照手的卫生学标准执行。 5、注意事项 皮肤粘膜采样处,若表面不足 5cm×5cm 可用相应面积的规格板采样。 二、物品和环境表面消毒效果的监测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医院消毒灭菌及管理部门必须对消毒、灭菌效果定期进行监测并做好记录备查。灭菌合格率必须达到100%,不合格物品不得进入临床使用。监测方法见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 1、对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应进行化学和生物监测。 1)化学监测:根据消毒、灭菌剂的性能定期进行有效浓度监测,如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应每日监测,戊二醛的监测,每周不少于一次。用于内镜消毒或灭菌的戊二醛必须每日或使用前进行监测。 2)生物监测:消毒剂每季度一次,其细菌含量必须﹤1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剂每月一次,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2、对消毒、灭菌物品进行效果监测。 消毒后直接使用的物品(包括各种消毒后的内镜及其他物品)应每季度进行生物监测,细菌总数<20cfu/件,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物品(包括各种灭菌后内镜如腹腔镜、关节镜、胆道镜、膀胱镜、活检钳和其他灭菌物品)每月进行生物监测,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3、压力蒸汽灭菌的监测。 必须对压力蒸汽灭菌器进行物理、化学、生物监测(遵循《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 1)物理监测:每次灭菌应连续监测并记录灭菌时的温度、压力和时间等灭菌参数。温度波动范围+3℃以内,时间满足最低灭菌时间的要

求,同时应记录所有临界点的时间、温度与压力值,结果应符合灭菌的要求。 2)化学监测:应进行包内、包外化学指示物监测。具体要求为灭菌包包外应有化学指示物,高度危险性物品包内应放置化学指示物,置于最难灭菌的部位。如果透过包装材料可直接观察包内化学指示物的颜色变化,则不必放置包外化学指示物。通过观察化学指示物颜色的变化,判断是否达到灭菌合格要求。采用快速压力蒸汽灭菌程序灭菌时,应直接将一片包内化学指示物置于待灭菌物品旁边进行化学监测。 3)生物监测:应每周监测一次 4)B-D试验:预真空(包括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应每日开始灭菌前进行,B-D测试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 5)灭菌器新安装、移位或大修后均应进行物理、化学、生物监测。生物监测、B-D试验应连续进行三次,三次均监测合格后方可使用。 4、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灭菌的监测 1)物理监测:每次灭菌应连续监测并记录每个灭菌周期的临界参数如舱内压、温度、过氧化氢的浓度、电源输入和灭菌时间等。灭菌参数要符合灭菌器的使用说明或操作手册的要求。 2)化学监测:每个灭菌物品包外应使用包外化学指示物,作为灭菌过程的标志;每包内最难灭菌位置放置包内化学指示物,通过观察其颜色变化,判断其是否达到灭菌合格要求。 3)生物监测:应每天至少进行一次灭菌循环的生物监测。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方案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方案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方案 为进一步规范我院的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有效预防医院感染,根据《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 367-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 15982- )》、《医疗机构空气净化规范(WST 368- )》、《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GB 50333-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和《血液透析相关治疗用水》等规范的要求,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本方案。本方案自 1月1日起实施。 一、监测标准 (一)采样和检查原则 1.采样后应尽快对样品进行相应指标的检测,送检时间不得超过4 h;若样品保存于O℃~4℃时,送检时间不得超过24 h。 2.常规监督检查可不进行致病性微生物检测,涉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医院感染暴发调查或工作中怀疑微生物污染时,应进行目标微生物的检测。 3.I类环境为采用空气洁净技术的诊疗场所,分洁净手术部和其它洁净场所。Ⅱ类环境为非洁净手术部(室);产房;导管室;血液病病区、烧伤病区等保护性隔离病区;重症监护病区;新生儿室等。Ⅲ类环境为母婴同室;消毒供应中心的检查包装灭菌区和无菌物品存放区;血液透析中心(室);其它普通住院病区等。Ⅳ类环境为普通门(急)诊及其检查、治疗室;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和病区。 (二)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清洗的效果监测 1.手术器械:每月随机抽取消毒供应中心机械清洗、手工清洗的手术

器械;将器械分为平面类、关节类、管腔类、结构复杂类四种类型,每类器械随机抽取5个清洗后样本进行ATP检测。 1.1采样时间:手术器械清洗后。 1.2采样部位:手术器械全表面。 1.3手术器械检测方法: 1.3.1采样:对器械的全部表面进行采样。 1.3.2激活/震荡:将采样棒蓝色末端彻底按压进入管腔内液体中,激活反应水平窄幅震荡5秒钟。 1.3.3测量:将采样棒放入荧光检测仪中读取数值。 2.内镜:将内镜分为灭菌内镜、高水平消毒内镜两种类型分别抽样检测;每季度抽取科室25%内镜数量进行ATP监测。 2.1采样时间:内镜清洗后。 2.2采样部位:内镜外表面及内腔面。 2.3软式内镜检测方法: 2.3.1内镜外表面的检测方法: 2.3.1.1取样:取末端10cm长的外表面进行采样,对采样棒施加适当压力,旋转采样棒,以“Z”形取样。 2.3.1.2激活/震荡:将采样棒蓝色末端彻底按压进入管腔内液体中,激活反应水平窄幅震荡5秒钟。 2.3.1.3测量:将采样棒放入荧光检测仪中读取数值。 2.3.2内腔:吸引/活检管道的检测方法 2.3.2.1准备:把检测工具包中的连接管,塞子连接到位。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培训记录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培训记录 时间:2016年6月26日地点:手术室办公室主持人:陈一平内容: 1、每月对手术室、重症监护病房(ICU)、产房、母婴室、新生儿病房、血液透析室、供应室无菌区、治疗室、换药室等重点部门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当有医院感染流行,怀疑与医院环境卫生学因素有关时,应进行监测。 2、消毒剂每季度一次,其细菌含量必须<100cfu /ml,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剂每月监测一次,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3、各种灭菌后的内窥镜、活检钳和灭菌物品,必须每月进行监测,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4、无菌用物、各物体表面、医务人员的手、各类导管、婴儿导管、婴儿奶瓶、奶嘴及其他用品必须每月抽样监测。 5、对超标项目必须认真查找原因,针对问题提出有效的整改措施,并进行复查。 第六节细菌培养正常指标

第七节影响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监测 压力蒸汽灭菌器是目前最常用、最经济的一类灭菌器械,适用于耐高温、耐高湿的医疗器械和物品的灭菌。根据排放冷空气的方式和程度不同,分为下排气式和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两大类。影响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的因素很多,灭菌前的准备工作及灭菌条件的控制影响灭菌效果的关键。蒸汽灭菌效果监测能有效保证灭菌质量及医疗安全。一、灭菌前的准备压力蒸汽灭菌器的合理使用是保证灭菌效果的前提,灭菌过程要包括如下环节:灭菌物品要进行预处理;灭菌器性能保证正常无故障;灭菌器内空气能彻底排除;灭菌物品包装盛放要合适及物品装载要合理;加热速度要合适;同时要防止蒸汽超高热;灭菌后的物品要进行干燥等。 (一)灭菌包的要求 1、包裹材料要求要有良好的蒸汽穿透性,允许物品内部空气的出和蒸气的透人,能阻挡外界微生物,有一定的强度和耐温性。市售的普通饭盒与搪瓷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医院必须对消毒、灭菌效果定期进行监测,灭菌合格率必须达到100%;不合格物品不得进入临床使用部门 1.1、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应进行生物和化学监测。生物监测:消毒剂每季度一次,其细菌含量必须<100cfu/m1,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剂每月监测一次,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化学监测:应根据消毒、灭菌剂的性能定期监测,如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应每日监测,对戊二醛的监测应每周不少于一次,应同时对消毒、灭菌物品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消毒物品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物品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1.2、紫外线消毒:应进行日常监测、紫外灯管照射强度监测和生物监测。日常监测包括灯管应用时间、累计照射时间和使用人签名。对新的和使用中的紫外灯管内进行照射强度监测,新灯管的照射强度不得低于100uW/cm2。使用中灯管不得低于70uw/cm2照射强度监测应每半年一次、生物监测必要时进行,经消毒后的物品或空气中的自然菌应减少90.00%以上,人工染菌杀灭率应达到99.90%。 1.3、各种消毒后的内窥镜(如胃镜,肠镜,喉镜,气管等)及其它消毒物品:应每季度进行监测,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 1.4、各种灭菌后的内窥镜(如腹腔镜、关节镜、胆道镜、膀镜、胸腔镜等)、活检钳和灭菌物品:必须每月进行监测,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1.5、血液净化系统;必须每月对入、出透析器的透析液进行监测。当疑有透析液污染或有严重感染病例时,应增加采样点,如原水口、软化水出口、反渗水出口、透析液配液口等,并及时进行监测。当检查结果超过规定标准值时,须再复查。标准值为:透析器入口液的细菌菌落总数必须≤200cfu/ml,出口液的细菌的落总数必须≤2000cfu/m1,并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

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监测方法完整版

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监测 方法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监测方法 一、目的物理监测方法 :是通过仪表和记录的曲线图等显示,判定物品灭菌处理中机械运行状况是否达到灭菌标准规定的条件。 内容:监测灭菌器灭菌时的温度、压力、时间等灭菌参数。 判定结果:灭菌压力为,温度132—134°C 时间4min,脉动循环3次,真空在80kpa-﹣80kpa之间。 注意事项:物理监测只能证实灭菌参数是否符合要求;新购的设备或维修后,要对各项灭菌参数进行校正处理;监测不合格时,所有物品不能灭菌发放。 二、化学监测方法 1、B—D试验 目的:监测灭菌器内冷凝水的排除,通过其颜色变化情况判断。方法:将B—D试验包放于灭菌架底层,近排气口处上方,经过一个灭菌周期后,取出观察结果。 判定结果:颜色均匀为合格,不均匀有残留空气测试为不合格。注意事项:B—D只适用与预排气的灭菌器,每天第一次灭菌前进行;灭菌温度134°C 时间,观察结果;新安装或维修后要连续B—D监测3次,合格后才能使用。 2、包外化学指示胶贴 目的:说明物品包是否经过灭菌处理,但不能判定质量和效果。

注意事项:变色不合格的包,不能发放和使用。如果发现不合格应查找原因,重新更换在进行灭菌。 3包内化学指示物 目的:灭菌包在灭菌过程中的温度、时间、压力达到饱和,为使用无菌包的人员提供快速判定的灭菌效果的方法。 监测方法:经过一个灭菌周期后,打开灭菌包取出指示物,观察指示物的变色情况。 判定结果:变色均匀与对照区一致为合格。变色未达到要求为不合格。 注意事项:不合格的灭菌包不能使用。 三、生物监测方法 目的:用抗力较强的生物指示物进行灭活试验的监测方法,以判定灭菌质量是否合格,是最可靠的灭菌效果监测方法。 方法:近测试包放入灭菌架底层,近排气口处,经过一个灭菌周期,取出指示剂根据说明进行培养。 判定结果:阴性为合格,阳性为不合格。 注意事项:生物监测不合格必须停止使用灭菌器:植入物与外来器械必须有生物监测。 以上各种监测方法均要有详细记录,有操作员和质检员签名,记录保存3年以上。 主将:李永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