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冠心病介入治疗的现状与研究进展综述

冠心病介入治疗的现状与研究进展综述

冠心病介入治疗的现状与研究进展综述
冠心病介入治疗的现状与研究进展综述

冠心病介入治疗的现状与研究进展综述

冠心病是心血管常见病,其病死率高,危及人们生命健康。临床治疗冠心病有多种方法及手段,其中介入治疗较为常见,其具操作简单、微创、恢复快等优点,于紧急情况下可达到快速重建、开通血管的目的。本文就冠心病介入治疗分析其目前现状,并对其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标签:冠心病;介入治疗;研究进展

冠心病全称为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其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出现狭窄、堵塞或痉挛所致心肌缺血或坏死引起的心脏病[1]。自1997年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成功后,其标志冠心病进入介入治疗的时代,冠心病以提高心肌血流灌注、开通冠状动脉管腔为治疗原则,有效提高疗效,减少冠心病病死风险[2]。本文先对冠心病介入治疗的现状作如下简要分析。

1 冠心病介入治疗现状分析

1.1 血管介入治疗

对于冠心病患者行血管介入治疗,临床医生利用自身所学到的血管解剖知识,采用1~2 mm穿刺针,经人体表浅动脉行穿刺进入血管系统,通过血管造影机引导,将导管送至冠状动脉开口部位,经导管注入造影剂后可呈现血管情况,于血管内治疗患者病灶。祝瑜[3]研究指出,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经股、桡动脉穿刺介入术治疗冠心病的疗效显著,且经桡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少。

1.2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近年来,PTCA手术不断完善,手术适应症扩大,是冠心病介入治疗基本方法。在PTCA手术基础上,有许多新的介入技术兴起,其中有一部分已广泛用于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疗效良好,主要为以下几种:

1.2.1 溶栓治疗

经冠状动脉注入溶栓剂,如激活纤维蛋白溶解酶原,可用于治疗早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促使心肌血流恢复灌注,缩小病灶梗死范围,减小患者死亡率[4]。

1.2.2 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

采用金属支架在病变血管内壁支撑,以向外扩张塌陷或狭窄血管壁。置入支架后,新生内皮细胞可覆盖支架外表,最终将支架全包于血管壁内,血管保持支撑开放状态。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是心脏病介入治疗的极大进步,其可保护复杂冠状动脉解剖患者安全,适用于预示急性冠状动脉阻塞的危险患者[5-6]。

北京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获奖教案-外科学-冠心病的外科治疗

一、教学基本情况 课程名称:外科学本课时内容:冠心病的外科治疗 授课对象: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课时数:1课时(50分钟) 教材:外科学第3版,赵玉沛陈孝平,人民卫生出版社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手术适应证、移植血管的选择。 2、熟悉:心梗后机械并发症的处理原则。 3、了解:手术治疗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地位,围术期处理要点及手术疗效。 4、拓展:冠心病外科治疗的现状和进展(微创冠脉外科,全动脉化搭桥等)。 【能力目标】 1、分析能力:冠心病外科包括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与心梗后并发症的处理两方面,前者需要结合冠脉造影及病人总体状况判断手术指征,而后者涉及知识面更为广泛,涵盖心脏外科领域多种基本手术策略。启发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将内外科结合起来进行理解分析,深+入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手术拟解决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2、临床思维:冠心病为常见病,而冠心病的外科治疗这一课程着重于临床思维的训练,以多种个病例为引导,使学生体验从临床表现经诊断到治疗的完整思维过程,培养学生正确的临床思维能力。 3、人文素养:向学生介绍疾病治疗的最新进展,传授最前沿知识,期待立志从事心血管疾病领域相关工作的医学生锐意进取,为相关领域技术的发展创新贡献新生力量。 二、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50分钟) 课程导入课程导入1分钟 冠心病基础知识回顾冠状动脉的解剖2分钟冠心病的基础知识3分钟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定义2分钟手术方式6分钟手术适应证11分钟

桥血管的选择7分钟 心肌梗死后并发症的外科治疗室壁瘤4分钟室间隔穿孔3分钟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3分钟 冠心病外科的新进展微创冠脉外科2分钟 总结总结、思考题及文献5分钟 三、教学思想 1、冠心病的外科治疗课程内容丰富,知识点繁多,且为常见病,课程偏科普、偏临床,以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为核心进行讲授,涵盖手术治疗各方面。重点突出,着重讲述手术适应证与桥血管的选择,引导同学归纳总结,便于知识点的系统记忆。 2、冠心病的外科治疗为冠心病教学的一部分,课程预习过程中需引导同学全面回顾冠心病的基础知识及内科治疗。内科、外科内容环环相扣,使同学体验内外科融合的完整临床思维过程,希望能够培养学生的临床综合能力。 3、冠心病由基础研究到临床治疗,知识体系更新较快,备课过程需参考最新指南与文献编纂,力求向学生传达最新理念。 四、教学分析 【1】教学重点 1、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手术适应证 2、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桥血管选择 3、心梗后并发症的外科治疗 【2】教学难点 【难点1】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手术适应证 1、难点分析: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手术适应证条目繁多,逐条讲授较为枯燥,学生记忆不深。且死记硬背不能结合临床,进入生产见习实习阶段后容易遗忘。 2、教学对策: 将手术适应证归类分析,结合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培养学生临床思维,以具体病例为引

冠心病介入治疗和护理

冠心病介入治疗和护理 冠心病指冠状动脉由于发生严重粥样斑块增生或合并血栓形成造成管 腔阻塞,引起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缺血或梗塞的一种心脏病。根据受阻血管的情况不同,冠心病的临床表现有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甚至心脏骤停等。 凡是在体力活动中或情绪激动时有胸部闷痛,休息几分钟后可缓解者,都应做冠脉造影,以确定是否有冠心病存在,并为下一步治疗提供依据。冠脉造影是将特殊的导管经大腿股动脉或上肢桡动脉穿剌后插至冠状动脉开口,选择性地将造影剂注入冠状动脉,记录显影过程,用以判断冠状动脉有无病变。 冠脉造影确诊存在冠状动脉严重狭窄后,根据情况进行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即所谓的PTCA治疗,是经股动脉或桡动脉,在X线透视下,将前端带有球囊的导管送至冠状动脉的病变部分,加压充盈球囊将狭窄病变扩张,从而达到改善心肌血供、缓解症状的目的。狭窄病变由气囊扩张后,40%的病变会发生再狭窄,部分病人会发生急性冠脉闭塞而导致急性心梗发作或死亡,所以在扩张血管完毕后,需再用冠脉内支架将病变处永久撑开。植入支架术是为了减少斑块撕裂后塌陷及急性闭塞,增加手术安全性,减少再狭窄。 手术前病人应由家属在手术同意书上签字,手术前夜根据医嘱用药并充分休息,手术当天早晨禁食,术前要排空尿液。手术是在装有血管造影机的

DSA室完成,病人只需躺在手术台上并适时根据医生的嘱咐调整呼吸就可以了。病人本身无痛苦感觉,手术时,医生会在病人的大腿根部或手腕处,先局部麻醉后作穿刺,并通过该处将各种导管插入直达心脏进行造影或治疗,手术时出血很少,病人不会感到导管在身体内的移动。在做造影时病人有时会有心前区不适或发热感,进行治疗(扩张血管或放支架)时可能会有类似心绞痛发作的胸痛感.这些是正常的,但一有这些感觉就立即向医生说明。 术后病人应多喝水以利造影剂排出,24小时内尽量不吃高蛋白饮食,24小时内尽量勿移动做手术的腿并自已注意观察穿剌压迫的地方有无血 液渗出。术后务必遵医嘱口服抗凝药如阿斯匹林,用阿斯匹林时要注意随访白细胞水平。一般术后1周可以正常活动,1月内避免做核磁共振检查,出院后根据医生的医嘱回院随访。同时一定继续控制冠心病的诱发因素,治疗相关疾病。

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及其护理进展

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及其护理进展 发表时间:2018-09-20T15:31:41.45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第8期作者:姚华瑜 [导读]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即冠心病,发病原因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或者功能性改变,致使血管阻塞而引起心肌坏死复 (浙江萧山医院;浙江杭州 311200) 【摘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即冠心病,发病原因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或者功能性改变,致使血管阻塞而引起心肌坏死。1979年WHO将之分为五型:无症状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肌病;猝死;近年来根据发病特点及治疗原则分为两大类:1、慢性冠脉病也称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包括稳定型心绞痛、缺血性心肌病和隐匿性冠心病等;2、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非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冠心病猝死。冠心病的治疗目的是防止患者出现心肌梗死及缓解患者心绞痛的症状,目前多采用药物治疗、介入治疗(PCI)和心外科搭桥手术治疗方法。在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多采取药物治疗,常作为一种基本的治疗手段终生维持。药物治疗虽然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对某些病人无效,不能够改善病人的心肌缺血状况。心外科搭桥手术虽然疗效显著,但对人体创伤大。冠心病介入治疗是指经皮穿刺周围动脉,向心脏方向送入球囊导管和支架至冠状动脉,对堵塞血管进行疏通的治疗技术。介入治疗创伤小,不需要外科手术,恢复时间短,风险小且疗效满意。 【关键词】冠心病;介入治疗;护理;进展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2095-9753(2018)08-0120-01 1.冠心病发病机理的新认识 随着科技的进步,冠状动脉内超声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冠心病的发病机理有了新的认识。冠状动脉内超声技术可以提供管壁、管腔横截面图像,从而准确地反映斑块的大小、分布及组分。冠心病的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非线性的过程,在稳定期与非稳定期之间相互交替,而决定这一进程的是斑块的易损性[1]。冠状动脉斑块的易损性会引起各种急性心血管事件,易损斑块的破裂、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阻塞是引起冠心病的根源,因此治疗冠心病应注意重视稳定易损斑块,从而减少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2.介入治疗的发展 在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初期,常采用加压扩张球囊来打开血管,但是容易引起血管回缩及平滑肌细胞增生导致血管再狭窄,6个月内的再狭窄率高达50%。经过进一步发展,人们在球囊扩张的基础上在狭窄的部位植入支架,可以有效地防止血管回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植入支架后3周内一般会发生亚急性血栓形成,平滑肌细胞增生仍然会引起血管再狭窄。近期药物涂层支架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其利用药物在血管中的缓释作用来防止血管再狭窄。 PTCA手术器械包括导管、导丝和球囊三部分,手术原理为将导管送至病变冠状动脉段,然后对球囊进行加压扩张,使内膜撕裂扩大血管腔,以增加血流而改善心肌血供[2]。通常认为斑块撕裂即为手术有效,但PTCA对钙化性、慢性、及弥漫性完全闭塞性病变效果不甚理想。虽然PTCA开创了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新纪元,但仍要注意其局限性。PTCA术后有少量患者出现血管闭塞症状,术后再狭窄率高。 冠状动脉内支架将介入治疗又向前推动了一步,用支架支撑血管内壁来扩张阻塞的血管。植入后一段时间后,血管内皮细胞将支架包埋于血管内壁,维持血管的开放状态,可以有效地避免了PTCA的血管回缩问题,弥补了单纯PTCA的不足。理想的植入支架应扩张性能可靠,支撑力好,在体内生物相容性好,不会引起免疫反应及具有抗血栓的作用等等。根据支架的材料及设计不同,临床上应用的支架分为很多种: 在支架上包被钛,可以有效地防止内膜增生;在支架表面包被金或铂,可以有效地起到抗血栓的作用,因此对防止血管再阻塞起到很好的效果。 3.介入治疗的特点及适应症拓宽 冠心病的介入治疗以PTCA为基础,PTCA是最基本的手段。大约有85%~90%的冠心病患者首选PTCA治疗,其他治疗手段均作为其补救或者辅助措施。作为一种非外科的手段,其创伤小,患者术后3天即可出院,病死率小于1%,并且有利于患者的预后。近年来,介入治疗的手段及医疗器械均有很大的改进,手术疗效不断提高,手术适应症也不断拓宽。早期介入治疗仅适应于稳定性心绞痛、单支血管病变、择期PTCA、简单病变、非完全闭塞病变及被保护左主干病变,目前适应症范围包括各种类型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多支血管PTCA、急诊PTCA、复杂病变、不稳定斑块、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及未被保护左主干病变,适应症范围大为拓宽。 4.常见的并发症的护理 4.1急性血管闭塞的护理 这是最严重最常见的并发症,故患者回病房后应严密观察心绞痛症状和心电图表现,若术后出现心绞痛应即刻记录心电图,并与术前心电图比较,及时发现异常变化,同时予以止痛镇静治疗;血压变化,急性血管闭塞常可引起严重低血压,若发现血压下降要及时查明原因,周围血管闭塞的表现:血栓脱落造成的周围血管栓塞常会出现神志及瞳孔的改变,或不明原因的相关部位的剧烈疼痛。一旦血压下降、心绞痛复发或心电图ST段改变等急性血管闭塞,应立即给予抗凝、溶栓乃至急诊手术治疗。 4.2高血压反应的护理 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由于血流动力学的改变等原因,短期内(24h)容易并发高血压反应,且多成一过性。术后高血压可以引起心、脑血管意外,监测并控制血压在安全范围至关重要。护理工作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准确及时的监测血压,了解患者术前的基础血压以及心功能情况,与术后血压作对照。术后每15~30分钟测血压1次并记录,24h后血压平稳者每1~2h测1次并记录[3]。成人血压控制在收缩压<139mmHg,舒张压<90 mmHg。 4.3皮下血肿和出血的护理 除对穿刺口的护理外,还应该避免咳嗽、打喷嚏、用力排便、憋尿等增加腹压及动脉压的因素。注意观察术肢的颜色、温度、活动情况及足背动脉是否对称,防止患肢供血不足或血栓形成。对于不合作的患者,要努力取得他们的信任和合作,或给予约束带约束术肢,避免出血或血肿的发生。有文献表明[介入术后使用约束带,可以提高睡眠质量,降低血肿的发生率,减少局部感染。必要时可适当给予镇静剂。一旦发生

冠心病介入治疗新进展研究

冠心病介入治疗新进展研究 发表时间:2013-03-18T11:19:48.640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1期供稿作者:孙磊黄春艳[导读] 尽管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性治疗的效果很明确,但介入治疗的最佳时间和相关药物仍有争议 孙磊黄春艳(山东省平度市人民医院 266700)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1-0018-01 随着介入诊疗技术的发展和循证医学的不断深入,冠心病介入诊疗领域的新发现和新进展也不断涌现,包括新型支架、药物涂层球囊、抗凝抗血小板药物的进展。 1、急性冠脉综合征 1.1介入治疗的时间 尽管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性治疗的效果很明确,但介入治疗的最佳时间和相关药物仍有争议。2009年人们在这个领域做了很多试验。试验表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及时和延时PCI治疗能获得同样效果,但高危患者需要早期介入治疗。 1.2选择性PCI 1.2.1药物治疗 BARI试验在介入领域提出更多讨论,但也为稳定期冠心病药物治疗提供更多证据。总共2368名2型糖尿病患者被随机分到单独药物治疗和血管重建结合药物治疗组。5年随访发现,死亡、卒中、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42%的药物治疗组最后要做血L运重建治疗,搭桥手术血运重建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更少。Trikalino等荟萃分析发现,PCI并不影响稳定性疾病患者的死亡率或心肌梗死率。 1.2.2左前降支疾病 Thicle等比较了西罗莫司洗脱支架和微创动脉搭桥手术治疗孤立性阵发性左前降支疾病的效果。12个月时西罗莫司洗脱支架组血运重建发生率较高,但两组住院期问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相同。 1.2.3多支病变处理 2009年公布了SYNTAX试验的结果。1095名三支病变或左主干病变的患者被分到冠状动脉搭桥手术(n=549)和使用紫杉醇药物涂层支架组行多支血管PCI治疗。1年时发现,与冠脉搭桥手术组相比,PCI治疗组主要心血管事件(死亡、心肌梗死、休克、重复血运重建)发生率较高(17.8%:12.4%,P=0.003)。但休克发生率较低(0.6%:2.2%,P=0.003)。复杂冠状动脉疾病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 CURREN OASIS7试验将17000名行PCI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分为双倍剂量(氯吡格雷600mg负荷量,随后7天每天予以150mg,然后75mg/d)和常规剂量组。双倍剂量组在死亡、心肌梗死和休克发生率方面明显降低,支架再狭窄率降低42%。 1.2.4慢性阻塞病变 Rathore等报道了因一处冠状动脉阻塞病变行PCI治疗的904名患者的效果。使用目前的导管技术,慢性阻塞介入治疗的成功率达86.2%。逆行钢丝技术(retrograde crossing)在7.2%的患者中使用,有65.6%的成功率。总之,在有丰富治疗经验的机构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很低。 1.2.5细胞治疗 在一个50人的随机双育试验中。Van Ramhorst等研究了慢性心肌缺血患者心肌内注入自体骨髓干细胞的效果。与安慰剂对照组相比,心肌内注入白体骨髓干细胞能明显改善心肌灌注、心绞痛和射血分数。 2、药物洗脱支架(DES) 2.1 DES内皮覆盖研究 一个对1197名接受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患者血管造影研究发现,继发血管瘤罕见,但急性心肌梗死时植入药物洗脱支架较常发生。同样,Gonzalo等报道,与择期药物洗脱支架植人相比,急诊PCI治疗的患者,6个月时光学相干X线体层照相术评估发现,支架贴壁不良和无内皮覆盖发生率较高。血管镜研究发现,与西罗莫司洗脱支架(SES)相比.紫杉醇洗脱支架(paclitaxel eluting Stents,PES)新生内皮覆盖率低、血栓发生率高,金属裸支架和磷酸胆碱洗脱支架(zotarolimus-eluting stent.ZES)再狭窄发生率高,但内皮覆盖良好。 2.2支架内血栓形成(ST) 在临床上药物涂层支架很少发生断裂,但一个支架损伤研究发现177例中有51例支架断裂发生(29%)。发生支架断裂的闲素有过长、支架重叠和西罗莫司药物支架等。 3、新的支架和球囊 3.1药物涂层球囊药物涂层支架植入后的副作用不只是与药物、聚合物有关,还与支架本身有关。最前沿的新技术包括药物涂层球囊、无聚合物涂层支架和可吸收聚合物涂层支架。Unverdorben等将131名支架内再狭窄患者随机分到紫杉醇涂层球囊(paclitaxel-eluting balloon,PEB)和紫杉醇涂层支架(PES)治疗组。PEB组较PES组晚期管腔损失(1ate loss)明显降低,再狭窄、靶血管重建、主要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也趋下降。同样,Herdeg等报道,植入金属裸支架时局部注入液体紫杉醇与单纯植入金属裸支架相比能减少新生内膜增生和MACE。相反,Hamm将637名患者随机分到PEB与BMS联合组和Cypher DES支架组,发现PEB和BMS组联合治疗组支架内血栓形成、心肌梗死、再狭窄和靶血管重建率明显增加。 3.2新药物、聚合物支架 研究表明,使用抗炎药物吡美莫司(pimecrolimus)涂层支架比BMS、PES或双药物涂层支架差。相反,在降低晚期管腔丢失和再狭窄方面释放biolimus的可吸收聚合物支架优于PES。在1007名患者的随机试验中.Byrne等发现ZES支架(Endeavor,Medtronic)次于SES支架或双重药物涂层支架(无多聚物的西罗莫司和普罗布考(Probuc01)涂层支架),ZES具有更多的晚期管腔丢失、再狭窄和靶血管重建率。一个中国登记研究报道,带有可吸收聚合物的SES支架获得满意效果,然而,晚期管腔丢失(0.21±0.35)mm较以前报道的持久聚合物SES支架差。与聚合物涂层支架相比。无聚合物西罗莫司涂层支架提高3个月新生内皮覆盖率。另有研究评估了新支架涂层以便突破目前支架的局限性。具有纳米级覆盖羟磷灰石微孔表面的无聚合物低剂量西罗莫司支架,以及聚合物-F覆盖支架的结果使我们看到了希望。在小规模试验中发现可吸收支架有更少的副作用,6个月时管腔变小,但是长期效果可能更好。

冠心病的外科治疗

冠心病的外科治疗【疾病概述】 冠心病(CAD)是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简称。广义冠心病所包括的病因范围除了动脉粥样硬化外还包括冠脉的痉挛、栓塞、炎症、外伤和先天性畸形等,但非动脉粥样硬化性的病因十分少见(<10%),故窄义上的冠心病就是指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临床上,可分为无症状性 冠心病、心绞痛型、心肌梗死型、缺血性心肌病型及猝死型冠心病。 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粥样斑块继发出血、坏死、溃疡、钙化或血栓形成,使管腔逐渐变窄甚至完全闭塞。 心绞痛(Angina)以发作性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特点为:①部位:胸骨后及心前区,有手掌大小范围,甚至界限 不清,常有放射痛。②性质:胸痛常为压迫、发闷或紧缩性,偶伴濒死的恐惧感。③诱因:常由劳累、情绪激动、饱食、寒冷等激发。④持续时间:3~5分钟,一般在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数分钟能缓解。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临床表现为持久性的胸骨后剧烈疼痛或持续 胸闷,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常伴有出冷汗,血清心肌酶增高以及心电图动态变化,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 心力衰竭等并发症。【治疗程序】无症状或轻微心绞痛 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无Q波心肌梗死 ST段抬高(有Q波)的心肌梗死运动耐受试验(ETT) ETT阴性ETT阳性内科治疗 冠状动脉造影单支血管回旋枝病变单支血管左前降枝病变 单支血管右冠状动脉病变左主干病变

远端病变近端病变远端病变近端病变病情稳定 无钙化无钙化狭窄≤80% 内科治疗PTCA内科治疗半择期性 冠状动脉搭桥复发 病情不稳定狭窄≥90% 冠状动脉搭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方案】 1、首先安静休息及相应的对症治疗。 2、药物治疗:(1)扩张冠状动脉类药物 硝酸酯类(消心痛,异乐定)β阻滞剂(倍他乐克) 钙拮抗剂(合心爽)(2)抗凝药物(血小板抑制剂) 阿司匹林(拜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波立维,泰嘉) 低分子肝素(速碧林,法安明,克赛)华法林 (3)调脂药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等)(4)降血压药、抗心律紊乱药、抗心力衰竭药物以及心肌梗死的溶栓药物等。3、介入治疗 1978年Gruntzig进行了首例球囊成形术,处理前降支近段狭窄,开创了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新纪元。用导管技术 疏通狭窄甚至闭塞的冠脉管腔,从而改善心肌的血流灌 注的方法。属血管再通术的范畴,是心肌血流重建术中 创伤最小的一种。包括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 ),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斑块消蚀 技术(debulking)等,通称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PCI由于应用简便,避免全身麻醉、开胸患者痛苦小,恢复快,并且在紧急情况下可以迅速达到血管重建,因 而应用日益广泛。其相对禁忌证包括左主干病变(包括左

冠心病介入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冠心病介入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目的分析冠心病介入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及护理措施和护理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3月~2014年4月实施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69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的护理方法将其分为试验组(85例)与对照组(8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管理,试验组加强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管理,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对比。结果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中有7例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包括2例低血压,1例高血压,2例假性动脉瘤,1例出血,1例血栓形成,无尿潴留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8.24%,对照组中有19例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包括5例低血压,5例高血压,4例假性动脉瘤,2例出血,2例血栓形成,1尿潴留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22.62%,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对照组(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实施介入术后很容易发生低血压、高血压、出血、假性动脉瘤、尿潴留、血栓形成等并发症,通过加强并发症的观察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能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标签:冠心病;介入术;并发症;护理措施;护理效果 临床研究表明,随着如今医疗水平的提高,冠心病介入术手术技术愈加完善和成熟,具备很高的安全性。而术后并发症依然是影响手术治疗效果的关键问题。对于术后并发症的处理,目前临床上主要通过加强观察和护理[1-3]。本文收集我院2012年3月~2014年4月实施介入治疗的169例冠心病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12年3月~2014年4月实施介入治疗的169例冠心病患者,依据患者的护理方法将其分为试验组(85例)与对照组(84例),试验组中男53例,女32例,年龄42~74岁,平均年龄(63.62±11.25)岁,冠脉病变情况:有9例为单支,12例双支,44例多支,47例右冠状动脉,42例回旋支,52例前降支,4例左主干,手术类型:有44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治疗,另外41例通过PTCA及支架植入术;对照组中男52例,女32例,年龄40~76岁,平均年龄(63.86±11.42)岁,冠脉病变情况:有10例为单支,14例双支,50例多支,42例右冠状动脉,47例回旋支,59例前降支,3例左主干,手术类型:有45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治疗,另外39例通过PTCA及支架植入术。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管理,试验组加强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管理,具体措施为以下方面。 1.2.1低血压的观察与护理对策手术过程中如果发生低血压则可能进一步引发心率波动,增加了手术的危险性,需加强患者的观察和护理。在具体的措施上,应加强患者围手术期的生命体征监测及病情评估,特别是血压、心率、心律等体征变化情况,一旦患者舒张压高于60mmHg及收缩压低于78mmHg时应立

冠心病介入治疗进展(完整版)

冠心病介入治疗进展(完整版)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7》报道,我国居民冠心病现患人数约1100万,且死亡率继续升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手段。据统计,2017年大陆地区冠心病介入例数为753142例。近年来,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领域,大量的循证医学研究不断开展,相应的指南和推荐也不断更新。现将2018年冠心病介入治疗领域取得的主要新进展总结如下。 一、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和心源性休克的新策略 1.新诊治策略成为了标准 在血管入路选择方面,RIFFLE ACS、STEMI RADIAL、MATRIX 以及RIVAL研究亚组分析显示,经桡动脉入路可以降低STEMI患者的出血并发症的发生。此外,RIFFLE ACS和RIVAL研究亚组显示,经桡动脉入路可以降低STEMI的死亡率。是否经桡动脉入路适合所有的STEMI病例?其实不然。再灌注的时间是STEMI治疗的关键,导管的直径也影响血管

入路的选择。在心源性休克、动静脉瘘、老年患者等情况下,经股动脉入路是更好的选择。 在支架选择方面,第一代药物涂层支架(DES)远期血栓发生率增加;第二代DES比金属裸支架(BMS)有更好的疗效和安全性;生物可吸收支架(BRS)的研究结果令人失望。2018年DES成为直接PCI的标准选择。 抗血小板药物P2Y12拮抗剂的应用,ATLANTIC研究发现,早期使用P2Y12拮抗剂获益更大。TRITON STEMI和PLATO STEMI研究结果建议使用强效的P2Y12拮抗剂。PEGASUS研究建议在特定患者延长 P2Y12拮抗剂的使用时间。 2.新诊治策略改变了标准 血栓抽吸的应用:既往共识推荐在直接PCI时常规进行血栓抽吸。2008年发表的TAPAS试验结果显示,PCI术中进行常规血栓抽吸可改善STEMI患者的再灌注;而2013发表的TASTE试验结果显示,常规血栓抽吸并没有降低患者30天或1年死亡率;2015年发表的TOTAL试验结果显示,血栓抽吸术并没有减少180天内发生死亡、再发栓塞、心源性休

冠心病护理现状与进展报告

冠心病护理现状报告
冠心病护理的现状与进展据世界卫生组织(WHO) 估计:到 2020 年左右, 我国会迎来心血管疾病(主要为冠心病) 的“流行”顶峰。心脏病流行病学调查 资料表明,我国的冠心病发病趋势正在上升,而风心病发病率则有所下降。随着 内科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的不断进步,使非外科治疗的适应证范围也相应扩大。 1.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 (AMI) 作为冠心病的严重类型, 在发达国家已位居心血管疾病死亡之首。我国 AMI 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并且患病年龄趋于年轻化,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AMI 已成为影响公 众健康 的主要问题。 静脉溶栓是近年来 AMI 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掌握溶栓后护理规律,对 提高病情观察的预见性及准确性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严密心电监测。 AMI 溶 栓治疗 24h 内可以并发各种心律失常,3h 内以室性早搏多见。前、侧壁 AMI 患者, 应警惕快速心律失常的发生,应用利多卡因等药物治疗频发早搏及短阵室 速,发生室速、室颤时立即给予电复律。下、后壁 AMI 患者,应注意缓慢型心 律失常的发生,尤其夜间睡眠时,防止因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所致的心率减慢,必 要时给予异丙肾上腺素或阿托品等药物,床旁备临时人工心脏起搏器。 当血压 降低而同时伴有周围循环灌注不足时,则要积极处理,防止进一步发展为心源性 休克而危及生命。对于无 Q 性心梗,急性心肌缺血反复发作,常在原来部位转 为透壁性心梗,病情观察中应注意鉴别。对于 AMI 溶栓伴有心衰的患者,心输 出量减少是主要的护理问题,应注意减轻心脏的前、后负荷,为患者选择适当的 体位,观察心衰的症状。当疼痛剧烈时,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护 士也应注意这种非心脏症状。 不稳定状态的护理。AMI 患者溶栓后,如果心绞痛持续存在,应用扩血管 药物不能缓解,ST 段再度抬高或有酶学变化,表明有心梗的延展;同时,由于 溶栓挽救了大量的濒死心肌, 但这些心肌仍处于损伤及缺血状态,也易造成反复 发作的心绞痛。这两种情况均为不稳定状态(UA) .积极治疗 UA 可以预防心 梗再发,降低病死率。UA 患者的护理除必要的心电血压监护外,还应注意扩血 管药物的使用方法。如使用硝酸甘油制剂时,应根据患者症状,每 5~10min 调 节静脉滴注剂量。如果要加大硝酸甘油制剂剂量,应严密监测患者的血压,以收 缩压不低于 90mmHg , 或用药前有高血压者, 血压降低不超过原平均血压的 30 % 为宜。 如果连续使用硝酸甘油制剂 24h, 中间应停药 6~10h.心绞痛缓解 24h 后,可改为口服硝酸甘油制剂。因此,护理上要求严密监测血压,准确记录药物 使用的时间,以配合医生用药。 目前一致认为,AMI 发病 12h 以内或虽然超过 12h,但仍有胸痛及心电图 ST 段抬高者,以及并发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应首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TCA) 。急性期只对梗死相关动脉进行 PTCA 术,非梗死相关动脉病变待恢 复期行择期 PTCA 术。PTCA 术与溶栓治疗比较,PTCA 术后梗死相关动脉再 通率高,达到溶栓治疗后Ⅲ级血流者明显多,再闭塞率低, 缺血复发少。PTCA 术还可以减少患者非致死性再梗死及脑卒中的发生。 AMI 患者行急诊 PTCA 术, 要注意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2.冠心病的介入治疗与护理

冠心病外科治疗

手术及相关问题? (1)手术适应症[1]:①有心绞痛,特别是不稳定性心绞痛,及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者。 ②经皮穿刺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失败,或溶栓治疗失败、或前述过程中发生意外者、出现急症情况。③经皮穿刺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成功后,症状反复,出现在狭窄。 ④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主要分支狭窄超过50%以上,特别是左主干病变、多支病变者。 ⑤行其他心脏手术时,术前未做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术中发现冠状动脉分支有明显硬结时。 ⑥二次术指征为症状重新加重,证实原血管桥闭塞出现新的冠状动脉分支病变。? (2)手术禁忌证[1]:①冠状动脉有广泛狭窄、弥漫性病变。②冠状动脉狭窄远端血管腔过细(直径小于1mm),或显影极差不通畅。③左心室功能低下,左室射血分数(lvef)小于0.25、左室舒张终末压(lvdp)大于20mmhg,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dv)大于103ml/m?2。 ④严重肺功能不全者。⑤严重肾功能不全者。⑥严重高血压、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药物难于控制者。? (3)移植材料:①自身下肢大隐静脉。②自身乳内动脉。③胃网膜动脉。④自身桡动脉。 ⑤肠系膜下动脉。? (4)术前诊断:①症状:胸闷、气短、典型心绞痛。②心电图:缺血性改变、发生心肌梗死后相应导联异常q波。③x线;无特殊改变或主动脉性心脏。④心脏超声心动图:左室壁缺血区域运动减弱,左室射血分数降低。⑤冠状动脉造影:可确定冠状动脉狭窄部位、范围、程度。? (5)手术方式:①传统的在体外循环支持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②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 (6)疗效评价: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已有30年历史,有数百万例手术经验。手术效果不断提高,手术能有效缓解心绞痛,改善生活质量,恢复工作能力,延长寿命。以下4项指标可作为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疗效的简要评价[2,3]。? 手术存活率:美国心脏病学会对多中心大组病例统计,术后1个月内存活率为96.5%;1年、5年、10年和15年以上存活率分别为95%、88%、75%、60%。影响死亡率的因素有:首先是心肌再血管化程度:再血管化越完善则效果越好;其次是左室功能收缩:kouchoukos等报告术前射血分数低于33%,左室舒张末压大于18mmhg,手术死亡率可高达50%;第三是病变严重程度:三支病变手术死亡约为两支病变的2倍。最近有报告随着手术适应证的扩大,老年和重症复杂手术病人增多,手术治疗了更多病人,但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也有上升趋势。? 血管桥通畅率:据报道静脉血管桥约有10%在术后几周内闭塞、严重的内皮细胞损伤带来的血小板沉积和血栓形成是大隐静脉桥术后1个月内闭塞的主要原因。移植1年后的静脉桥有的出现弥漫性内膜增生、3~5年后可出现明显的粥样硬化灶,按每年5%的闭塞率计算,移植10年血管桥的通畅率约为50%~60%。乳房内动脉旁路移植术的通畅率明显高于大隐静脉者。有报告乳房内动脉移植10年的通畅率高达90%。关于胃网膜右动脉、肠系膜下动脉用作血管桥的长期通畅率如何,尚无大规模试验报道。? 症状缓解率:若心肌再血管化完善,缓解症状的效果通畅很显著,心绞痛大约80%~95%可得到缓解,60%~70%完全消失。心绞痛复发是术后心肌缺血的最常见的征象,一般于手术后5年开始上升。早期心绞痛复发通常是由于心肌再血管化不完善或早期血管桥闭塞所致,晚期复发通常反映1支以上血管桥狭窄或闭塞,或自身冠状动脉病变的进展或两者都存在。? 心电图改善率:可复性心肌缺血的程度可通过动动试验用心电图记录下来,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64%~86%心电图负荷使得到改善。这时手术取得疗效的客观指标。术后6周~6个月,运动试验对早期血管桥闭塞的诊断很有价值。特别是运动试验原为阴性而转为阳性者,

浅谈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护理

浅谈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护理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冠心病介入治疗护理 随着介入医学应用范围的扩展,介入医学以安全、有效、便捷、微创等特点,越来越被广大患者接受。介入护理学对介入医学的辅助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因此介入护理人员除需要掌握介入手术室基本的护理配合外,还必须熟悉疾病的术前、术后护理理论及危急情况下的抢救知识。 1术前护理 1.1心理护理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鼓励患者倾诉自己的感受,针对患者的担忧详细解释介入治疗的过程、所需时间、需做的配合等,并向患者介绍成功病例,进行病友间的交流,解除疑虑、稳定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1.2术前准备 1.2.1完善术前检查 全面了解患者情况,如肝肾功能、血常规、凝血时间、HIV、胸部X线胸片、心脏彩超等,重点是肝功能、肾功能及凝血功能检

查。 1.2.2术前用药 认真询问过敏史,做青霉素、碘过敏实验,术前一天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按医嘱给予抗凝、扩冠、控制心衰、调节血压等药物;术前晚酌情给予镇静剂,术前半小时根据医嘱使用术前针。 1.2.3皮肤准备 双侧腹骨沟周围和双侧手掌至腕关节上10CM处清洁皮肤并备皮,标记股动脉、桡动脉波动点。 1.2.4详细了解并记录双侧股动脉、足背动脉、及桡动脉的搏动情况,以便术后对比。 1.2.5术前晚8:00禁食、术前4小时禁水、注意保暖、避免感冒。提前行床上排便训练,指导患者术中有效咳嗽。 2术中护理 2.1心理护理向患者介绍手术的大致过程,可能出现的不适,手术室环境及医护人员,及时与患者交谈转移注意力,鼓励患者倾诉自己的感受并指导患者运用深呼吸等放松方式,缓解恐惧紧张心理,取得患者合作。 2.2仪器及药品准备抢救器材如除颤仪、监护仪、主动脉内反搏仪、氧气、吸痰器、临时起搏器处于备用状态。备齐抢救药品、造影剂、盐水、术中用药等。备齐一次性材料如:各型号鞘管、导管、导丝、球囊、支架等。 2.3患者准备调节导管室内温度,摆好手术体位,局部常规消

冠心病护理现状与进展报告

冠心病护理现状报告 冠心病护理的现状与进展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到2020年左右,我国会迎来心血管疾病(主要为冠心病)的“流行叮页峰。心脏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我国的冠心病发病趋势正在上升,而风心病发病率则有所下降。随着内科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的不断进步,使非外科治疗的适应证范圉也相应扩大。 1 ?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急性心肌梗死(AMI)作为冠心病的严重类型, 在发达国家已位居心血管疾病死亡之首。我国AMI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并且患病年龄趋于年轻化,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AMI已成为影响公众健康的主要问题。 静脉溶栓是近年来AMI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掌握溶栓后护理规律,对提高病情观察的预见性及准确性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严密心电监测。AMI溶栓治疗24h内可以并发各种心律失常,3h内以室性早搏多见。前、侧壁AMI 患者,应警惕快速心律失常的发生,应用利多卡因等药物治疗频发早搏及短阵室速,发生室速、室颤时立即给予电复律。下、后壁AMI患者,应注意缓慢型心律失常的发生,尤其夜间睡眠时,防止因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所致的心率减慢,必要时给予异丙肾上腺素或阿托品等药物,床旁备临时人工心脏起搏器。当血压降低而同时伴有周围循环灌注不足时,则要积极处理,防止进一步发展为心源性休克而危及生命。对于无Q性心梗,急性心肌缺血反复发作,常在原来部位转为透壁性心梗,病情观察中应注意鉴别。对于AMI洛栓伴有心衰的患者,心输岀量减少是主要的护理问题,应注意减轻心脏的前、后负荷,为患者选择适当的体位,观察心衰的症状。当疼痛剧烈时,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护士也应注意这种非心脏症状。 不稳定状态的护理。AMI患者溶栓后,如果心绞痛持续存在,应用扩血管药物不能缓解,ST段再度抬高或有酶学变化,表明有心梗的延展:同时,山于溶栓挽救了大量的濒死心肌,但这些心肌仍处于损伤及缺血状态,也易造成反复发作的心绞痛。这两种情况均为不稳定状态(UA)?积极治疗UA可以预防心梗再发,降低病死率。UA患者的护理除必要的心电血压监护外,还应注意扩血管药物的使用方法。如使用硝酸甘油制剂时,应根据患者症状,每5?lOmin调节静脉滴注剂量。如果要加大硝酸甘油制剂剂量,应严密监测患者的血压,以收缩压不低于90mmHg ,或用药前有高血压者,血压降低不超过原平均血压的 30 %为宜。如果连续使用硝酸甘油制剂24h,中间应停药6?10h?心绞痛缓解24h 后,可改为口服硝酸甘油制剂。因此,护理上要求严密监测血压,准确记录药物使用的时间,以配合医生用药。 U前一致认为,AMI发病12h以内或虽然超过12h,但仍有胸痛及心电图ST段抬高者,以及并发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应首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TCA)o急性期只对梗死相关动脉进行PTCA术,非梗死相关动脉病变待恢复期行择期PTCA术。PTCA 术与溶栓治疗比较,PTCA术后梗死相关动脉再通率高,达到溶栓治疗后III级血流者明显多,再闭塞率低,缺血复发少。PTCA 术还可以减少患者非致死性再梗死及脑卒中的发生。AMI患者行急诊PTCA术,要注意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2 ?冠心病的介入治疗与护理 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已成为治疗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后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和减少PTCA后再狭窄的有效方法。此方法应用于临床的人数正在迅猛增

冠心病综述

冠心病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陈霞 201430130105 研究生二班 摘要: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heart disease;CHD)是当代严重影响人类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的疾病之一。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病率高速攀升[1],而其高频引发的后果—CHD成为医学一大难题。CHD主要是由于各种原因蓄积导致的动脉粥样硬化,造成动脉血管狭窄、堵塞或者痉挛从而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发生一系列病变的疾病。近年来,CHD的诊治技术得到现代科学的有力支持而愈加进步。笔者通过总结文献将CHD的治疗方法归纳为:西药治疗、介入治疗、外科治疗、中医治疗、基因治疗等,并阐述其机制及进展,希望能为临床治疗CHD选择方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冠心病;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冠心病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因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机能障碍和(或)器质性病变,故又称缺血性心肌病。冠心病的发生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程度和支数有密切关系,同时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以及过度肥胖、不良生活习惯等是诱发该病的主要因素。目前冠心病已经严重危及人类的健康,其预防及治疗也成为社会医疗的一大负担[2]。目前CHD的主要治疗方法有:西药治疗、介入治疗、外科治疗、中医治疗、基因治疗等,其治疗目的主要是改善心肌缺血缺氧,控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对症处理缺血缺氧引起的心脏机械功能障碍及心律失常,维持良好的心脏灌注[3]。在此笔者通过查阅知网多篇相关文献总结如下,以期与各位共同学习临床治疗方法,并为临床治疗CHD 选择方法提供一定的参考。 1 西药治疗 西药治疗是冠心病治疗的基础,所有患者都必须在给予积极地合理的药物治疗前提下应用各种血管重建术,而各种血管重建术后必须正确应用各种药物治疗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使冠心病患者受益。笔者将其分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调脂药物、硝酸酯类等。 1.1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常用药物卡托普利,贝那普利等。长期服用ACEI类药物可以改善血管和心脏的重塑,预防再次心梗,预防心功能不全的发生[4]。但在实际应用中应注意ACEI类药物不同类别的效果差异,并根据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及病情程度选用不同的ACEI类药物。 1.2抗血小板药物 临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主要有阿司匹林、二磷酸腺苷受体拮抗剂及静脉应用血小板磨膜糖蛋白拮抗剂。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是CHD的预防和治疗的关键,排除血小板聚集禁忌症的患者,若存在急慢性缺血性心脏病,无论是否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均可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其主要不良反应为应激性溃疡,在使用时要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相关症状给予对症处理。有研究表明联合应用氯吡格雷能降低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从而降低治疗过程中的病死率,且明显提高其抗血小板聚集的效果[5]。 1.3抗凝药物 临床常用的抗凝药物为肝素类药物,包括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其有助于减少反跳性血栓形成及缺血事件的发生。低分子肝素在使用时无需检测血药浓度,应用方便,目前成为冠心病预防和治疗的一线抗凝药物。 1.4 β受体阻滞剂 β受体阻滞剂对于静息状态的心率和心肌收缩力影响较小,而在运动或应激等交感神经

冠心病介入治疗的现状与研究进展综述

冠心病介入治疗的现状与研究进展综述 冠心病是心血管常见病,其病死率高,危及人们生命健康。临床治疗冠心病有多种方法及手段,其中介入治疗较为常见,其具操作简单、微创、恢复快等优点,于紧急情况下可达到快速重建、开通血管的目的。本文就冠心病介入治疗分析其目前现状,并对其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标签:冠心病;介入治疗;研究进展 冠心病全称为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其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出现狭窄、堵塞或痉挛所致心肌缺血或坏死引起的心脏病[1]。自1997年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成功后,其标志冠心病进入介入治疗的时代,冠心病以提高心肌血流灌注、开通冠状动脉管腔为治疗原则,有效提高疗效,减少冠心病病死风险[2]。本文先对冠心病介入治疗的现状作如下简要分析。 1 冠心病介入治疗现状分析 1.1 血管介入治疗 对于冠心病患者行血管介入治疗,临床医生利用自身所学到的血管解剖知识,采用1~2 mm穿刺针,经人体表浅动脉行穿刺进入血管系统,通过血管造影机引导,将导管送至冠状动脉开口部位,经导管注入造影剂后可呈现血管情况,于血管内治疗患者病灶。祝瑜[3]研究指出,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经股、桡动脉穿刺介入术治疗冠心病的疗效显著,且经桡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少。 1.2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近年来,PTCA手术不断完善,手术适应症扩大,是冠心病介入治疗基本方法。在PTCA手术基础上,有许多新的介入技术兴起,其中有一部分已广泛用于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疗效良好,主要为以下几种: 1.2.1 溶栓治疗 经冠状动脉注入溶栓剂,如激活纤维蛋白溶解酶原,可用于治疗早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促使心肌血流恢复灌注,缩小病灶梗死范围,减小患者死亡率[4]。 1.2.2 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 采用金属支架在病变血管内壁支撑,以向外扩张塌陷或狭窄血管壁。置入支架后,新生内皮细胞可覆盖支架外表,最终将支架全包于血管壁内,血管保持支撑开放状态。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是心脏病介入治疗的极大进步,其可保护复杂冠状动脉解剖患者安全,适用于预示急性冠状动脉阻塞的危险患者[5-6]。

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后心脏康复延续性护理研究进展

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后心脏康复延续性护理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9-05-15T16:11:42.820Z 来源:《医师在线》2019年3月6期作者:莫薇 [导读] 伴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持续性发展,因为冠心病属于老年患者常见疾病,所以近些年冠心病临床发病率一直处于快速增长趋势。 莫薇 (广西柳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医院;广西柳州545002) 【摘要】伴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持续性发展,因为冠心病属于老年患者常见疾病,所以近些年冠心病临床发病率一直处于快速增长趋势。冠心病属于多种因素所引发的心肌急性缺氧缺血,临床症状较多,例如胸痛、心悸、气短等,对于患者的生命安全、生活质量威胁显著。在临床中关于冠心病的治疗方式非常多,其中介入手术便是有效的治疗方式之一。对此,为了更好的提高冠心病临床干预水平,本文简要分析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后心脏康复延续性护理研究进展,希望可以为相关从业者提供理论性帮助。 【关键词】冠心病;介入术后;心脏康复;延续性护理;研究进展 [ 中图分类号 ]R2 [ 文献标号 ]A [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9)06-0096-02 0.引言 当前欧洲许多国家已经当心血管疾病列为重要疾病,有统计显示,关于心血管疾病的每年死亡患者数量在180万以上,在所有疾病相关死亡患者中占比25%。我国的城乡居民疾病死亡人群中心血管疾病的死亡占比列举首位,随着近些年人们生活模式的不断转变死亡患者数量仍然处于快速增长趋势。伴随着医学技术的持续性发展,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成为了冠心病的常规手术方式,因为手术本身的微创特性,在临床中有着较高的临床治疗效果,同时接受这一手术方案治疗的患者数量也在素质增多,这也间接衍生出了关于术后康复的话题。对此,探讨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后心脏康复延续性护理研究进展具备显著临床价值。 1.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后心脏康复护理 1.1发展历程 从心脏病康复护理的发展历史角度来看,从1912年开始国外就有研究者提出并落实了关于心肌梗塞患者需要卧床休息2个月的指导要求,同时患者的日常生活需要有专业护理人员精心照顾[1]。在20世纪中,国外研究者提出了关于椅子疗法,并倡导关于心肌梗死后第四周开展康复运动的康复护理模式。在21世纪初,我国有专家提出了关于心肌梗死之后第一天便开展康复运动的理念[2]。从我国的医疗卫生行业来看,延续性护理可以有效的补充医院在心脏康复患者需求方面的现状,促使患者可以更加顺利的从医院逐渐过渡到社区、家庭,这也是当代心脏康复理念的主要原则,以为患者提供及时、全面、个体化、系统化的康复护理为核心[3]。 1.2概念界定 心脏康复的定义主要是体现在一个全方位综合性评估基础上,通过康复运动的训练、药物辅助性治疗、饮食营养指导、心理状态调节以及生活控制等多种综合性处理措施,促使患者的心脏功能逐渐改善,同时心脏康复还涉及到急性期、恢复期以及维持期,这也是身心健康与社会多方面功能的康复治疗措施,心脏康复已经被美国心脏协会定义成为冠心病患者治疗的基础措施[4]。 延续性护理在美国老年协会的定义中是一种借助过渡性的行为计划与方案,保障患者在不同照护场所获得不同程度的连续性护理,普遍而言是指医院过渡到家庭的一种延续性护理模式,其中涉及到了个体化的出院计划、转诊的方案以及患者从医院过渡到社区、家庭的一种连续性随访和相关康复指导[5]。 2.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后心脏康复延续性护理内容 冠心病在接受介入手术治疗后会经过一个漫长的心脏康复治疗阶段,有研究显示,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后康复期时患者的生活行为、医学行为以及情绪的认知等多方面的自我管理能力非常差,对于患者的心脏康复效果会形成直接影响[6]。延续性护理可以有效的解决因为医院条件约束、住院时间约束所导致的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后心脏康复效果下降的问题,帮助冠心病患者从手术治疗后从住院期间的康复治疗过渡到社区与家庭的康复治疗,其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模式,同时对于患者的康复后生活质量、社会适应能力均有显著的改善作用[7]。 2.1危险因素控制 首先,吸烟的控制。吸烟属于冠心病患者发生心绞痛、心梗以及再次梗死的主要原因。在护理方面主要是以心理支持、行为指导以及药物辅助性治疗为主,我国戒烟指南当中提出,对于暂行无戒烟意愿的人群,可以采用“5R”的方式实现强制性戒烟,对于有意愿的患者也可以采用并“5R”戒烟方案,因为我国独有的禁烟现象和尼古丁的成瘾问题,烟草的替代品非常重要,可以让患者以电子烟作为主要的戒烟过程[8]。其次,体质量的控制。体质量和心血管疾病有直接关系,体脂的百分比和运动功能有直接关系,是预测运动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在2007年时,美国心脏协会便提出了关于肥胖患者BMI控制在18.5到25.0kg/m2,男、女性腰围控制在102cm、89cm的要求。在我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提出了关于血压控制在115/75到185/115mmHg的要求[9]。收缩压控制在每上升20mmHg或舒张压每提升10mmHg 时,心脑血管和并发症发生风险会显著提升,但是全球的血压控制率不到20%。对此,在延续护理中需要高度重视对患者体质量的控制,需要从饮食、生活模式等多方面着手[10]。另外,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而言,可以适当加入阿司匹林等药物治疗,同时告知患者不能随意停用抗血小板药物;再次,生活模式控制。大多数患者在出院年之后都会逐渐恢复原本的社会生活模式,但是需要规避重大的体力劳动,同时对于吸烟、喝酒以及熬夜等生活行为应当杜绝,同时还需要注重生活中用药的规律性与合理性,尽可能不要因为生活工作导致服药不规范的问题发生[11];最后,心理护理。长期的心理支持是保障冠心病患者顺利康复的关键,心理干预的时间越早、持续时间越长更利于患者的整体康复,身心医学的研究中已经基本明确,心理干预可以有效的减少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并且在美国所建立的MBM项目中,其认为心理干预措施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压力,同时对于康复质量的提升有着显著的利益特征[12]。心脏康复属于双心医学的最佳平台,按照对患者的心理评估结果提供针对性的心理指导,尤其是采用劝导与鼓励的指导方式,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13]。 2.2运动康复指导 首先,运动康复的基本内容。按照香港某医院的心脏康复程序研究,简单的提出关于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后的康复内容,在住院期间可以推荐常规心脏康复方式,并提供适当的生活指导与健康教育,安全有效的早期康复训练对于患者的身心健康有着显著的影响,这一期间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