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考研政治知识点归纳系列(完整版)

考研政治知识点归纳系列(完整版)

考研政治知识点归纳系列(完整版)
考研政治知识点归纳系列(完整版)

考研政治知识点归纳系列一:马克思主义基础原理概论

摘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准备阶段,对于考生来说,需要把握这部分的主要内容

具体来说,此知识点包含三方面的内容:马克思主义的含义等…

这一章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准备阶段,在宏观上对马克思主义是什么,

主要内容和特征进行了阐释,对于考生来说,需要把握这部分的主要内容,虽然一般不涉

及大题,但是却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奏与铺垫。

具体来说,此知识点包含三方面的内容: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狭义: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经济、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段的斗争日益激化

主观因素: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

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两大理论成果: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考研政治知识点归纳系列二:辩证唯物论

摘要:辩证唯物论这一部分内容涉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中基本原理性知识,从世界观的引入到哲学的基本问题的探讨,带领我们从哲学的角度认识周围的

世界。

在这部分内容中,对于世界物质第一性的确认是整个辩证唯物论的基石,由此扩展

开的物质观内容考察多见于选择题。要求我们在理解的层面进行把握。对于实践和意识领

域的内容需要我们做出强调性识记应用,综合历年的考研真题,联系历年的时事政治对意

识能动作用以及实践性知识的考察还是占了一定的比重的。

因此,本部分内容的重点在于,在进行识记知识点的基础上,联系实际灵活应用。

具体来说,此知识点包含五方面的内容:物质观、实践观、意识观、物质与意识的辩

证关系原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一、物质观

◆物质与运动的含义、关系、意义

物质是指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应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

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运动作为物质的存在形式、固有属性或根本属性,是指宇宙间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简要的说运动就是指变化。

物质和运动密不可分,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坚持物质和运动相统一的观点,要反对否认物质是运动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和反对否认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的唯心主义的观点。

◆运动与静止的含义、关系、意义

静止是指相对某一参照系,事物没有发生特定的变化或事物的根本性质不变。

运动与静止密不可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任何事物都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

坚持运动和静止相统一的观点,反对只承认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也反对把静止绝对化(不变不动)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的含义、关系、意义

时间、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存在形式,时间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是一维的、不可逆的,空间是指运动物质的广延性,是三维的。

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是不可分的。

物质运动在时间空间中存在,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坚持物质运动与时空不可分割,在理论上反对否认时空客观性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

否认物质运动与时空相联系的形而上学观点,坚持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二、实践观

◆实践的含义: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或者说主观见诸于客观的行动。这是人

特有的对象化活动、物质性活动。

◆实践的意义: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性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实践的基本特征: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生产实践(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践。

◆实践的结构:主体、客体、中介。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的根本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分化和统一。

◆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人遵循自然规律改造自然界

三、意识观

◆意识的起源: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的产物。

◆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与属性,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影响。

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

而已。”

◆意识的作用:意识能动性或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具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功能,其表现有: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与计划性、高度创造性、对生理活动的控制性、对客

观世界的反作用性。

四、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物质是客观存在,意识是主观存在;物质是根源,意识是派生;物质不能代替意识,

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物质可以变成意识,意识可以变成物质;意识和

物质具有同一性。

五、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

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考研政治知识点归纳系列三:唯物辩证法

摘要:这一章在内容上以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以及事物发展的三大规律为重点内容。复习过程中需要以练习选择和分析题并重。

唯物辩证法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内容,在明确了整个世界是物质的世界后,这一章带领我们具体考察整个世界的运转与发展,从世界上的物质如何存在到事物存在的

具体形式。以一种科学的方式给我们的世界展开不断变化发展的视野。

这一章在内容上以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以及事物发展的三大规律为重点内容。复习过程中需要以练习选择和分析题并重。一方面,通过选择题的大量练习达到自己对相

关或相似知识点的甄别。另一方面,要参考以往的复习资料对相关的论述题进行一定程度

的练手,争取形成对相关知识点的熟练把握。

从历年的考研真题设置来看,这一章涉及的选择和论述都比较普遍,需要大家在把握

基本原理的同时,掌握相应的方法论意义,以便在分析作答时做到心中有数。

具体来说,此知识点包含四方面的内容: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五对范畴、思维方法

一、唯特辩证法的总特征(普遍联和永恒发展)

◆普遍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永恒发展: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二、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

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矛盾分析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

(1)、矛盾是指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要区分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

(2)、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3)、斗争性是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享的性质和趋势。

(4)、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和变化。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都有重要作用。

(2)、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第一,提供矛盾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第二,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第三,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

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方向。

(3)、矛盾的斗争性的作用表现在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中:在量变过程中,斗争性推动矛盾双方量的变化,通过双方力量的消长,为质变作准备;在质变过程中,斗争性使旧的矛盾统一体分解,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完成质变。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当中,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4、矛盾分析法

根本认识方法:包含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指着与继承下统一的方法等。

◆质量互变规律

质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它事物的规定性。

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

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度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

量娈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否定之否定规律

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

辩证的否定观: (1)辩证的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

(2)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自身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3)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

(4)辩证的否定是“扬弃”。克服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保留它的积极因素。

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变化发展的方向道路是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循环

往复的过程。

三、五对范畴

◆原因和结果

(1)、原因和结果是揭示客观世界中普遍联系着的事物,引起被引起、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原因是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由于原因作用而引起的现象。

(2)、判断前后相继的两个现象之间是否具有因果联系,其根本标志是看它们是不是引起被引起的关系。

(3)、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如果把两个具有因果联系的现象从普遍联系中抽出来加以考察,原因与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如果把它们放在世界无限发展

的链条中去考察,那么原因和结果的区分则是不确定的。同一个现象是在一种关系中是结果,在另一种关系中则是原因,反之亦然。

(4)、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互为因果。

◆必然性和偶然性

(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2)、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有区别的。表现在:①必然性是指在事物发展中一定如此的趋势;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并非必定发生的、不确定的趋势。②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造成的。③必然性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它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偶然性则对事物的发展起影响作用,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

(3)必然性和偶然性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

◆可能性和现实性

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现实性是包含

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可能性和现实性是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①可能性和现实性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②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现象和本质

本质和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外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内容和形式

内容和形式是提示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的关系范畴。

四、四种思维方法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及其关系

唯物辩证法的方法与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的关系

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考研政治知识点归纳系列四: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摘要:在这一章中认识和实践的相关知识尤为重要。在联系前面我们学到的实践观,基本

上就构成了哲学部分分析题中涉及“怎么做”相关设问的答题范围。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可以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中的具体应用部分,在奠定了科

学的物质世界观后,认识了整个物质世界的变化与发展,需要我们人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

基础上合理的改造世界。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

变世界。这一章就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落脚点。

因此,在这一章中认识和实践的相关知识尤为重要。在联系前面我们学到的实践观,

基本上就构成了哲学部分分析题中涉及“怎么做”相关设问的答题范围。

所以综合这部分的内容特点,需要我们将这部分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部分(以及最后两者的统一)和物质观综合复习。对于认识的发展规律和真理价值部分知识点的掌握则需要我们的识记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各个击破。

具体来说,此知识点包含五方面的内容:认识的发生、认识的本质、认识的发展规律、真理与价值、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一、认识的发生

◆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以及相互关系

实践的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

过程。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它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明确实践活动的方向。

根据正确的认识、理论规定实践的目的、计划、过程,使实践获得成功。

二、认识的本质

◆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即唯物主义反映论

一条是坚持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即唯心主义先验论

◆能动反映(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论与直观反映论(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区别

相同点:都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维的认识路线,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区别:第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把科学的实践观引进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否认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把认识

看作是主体对客体消极、被动的反映。

第二,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把辩证法引入认识论,科学地说明了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而旧唯物主义反映论不懂认识的辩证法,否定认识的辩证过程,认为认识是一次完成的。

◆能动反映论的主要内容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

三、认识的发展规律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区别: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感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理性认识是感性材料的抽象和概括。

感性认识通过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反映,理性认识通过概念、判断、推理三种

形式反映。

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联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任务。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只承认理性认识,否认感性认识的可靠性,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教条主义。

只承认感性认识,否认理性认识,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经验主义。

◆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第一次飞跃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第二次飞跃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重要

◆认识过程中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理性因素(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在认识活动中起指导、解释和预见的作用。

非理性因素(人的情感、意志等)在认识活动中则起到动力、引导和诱发的作用。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反复性: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

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无限性: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的,人的认识运动也必然随之不断发展。

◆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辩证的认识运动,充分体现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四、真理与价值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期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客观的是因为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检验真理的社会实践是客观的。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相互关系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或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真理的两重属性,二者是对立统一关系。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真理和谬误

相互区别(含义不同),相互联系(相对立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的一至,符合,所以只有把主观和客观相联系的东西,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只有实践才能把主观和客观相联系,所以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真理与价值

真理和价值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二者既区别又统一。

五、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

◆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考研政治知识点归纳系列五:历史唯物主义

摘要:这部分知识点多见诸于选择题中,分析题中一般附属于其它大题并以一个设问出现,因为这部分内容与毛邓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联系相当紧密。

辨证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创造,它使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应用到具体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为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分析和发展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一般而言,这部分知识点多见诸于选择题中,分析题中一般附属于其它大题并以一个设问出现,因为这部分内容与毛邓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联系相当紧密。

在内容上,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物质观中物质与意识相关原理在历史观中的重现。而最后的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党的性质与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有着指导性意义,所以这两部分尤其要引起同学们的注意。

具体来说,此知识点包含六方面的内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形态更替、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社会存在与社会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唯心史观主张社会意识第一性,社会存在第二性,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唯物史观主张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它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也包括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另一个方面,是社会意识具有本对独立性,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具有自己特有有发展形式和规律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三要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劳动者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生产关系三要素:生产料所有制形式(最基本的,决定性的)、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形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产生、性质、水平和发展要求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性质和状况(发展变化);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它相适应,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迟早要变化的。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就会推动生产关系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认识的发展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中,贯穿着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这条规律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普遍的客观规律,是历史发展的根本规律。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

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两个基本部分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首先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产生、性质和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变化发展及其方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四、社会形态更替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挂起原语的范畴,是同生产

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是全面的,具体的,历

史的。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历史选择性的统一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五、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

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

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最后,社

会基本矛盾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

◆科技革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六、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构成人类社会的主体,是社会的大多数。人民群众是构成人类历史活动的

主要担当者和体现者。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力是最终决定力量,而人民群众是生产力的体

现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

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它们的实践经验是精神财富的源泉,同时人民群众也

参加了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是一致的。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个人是相对于社会而言的个体。个人包括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社会的每一个人都对

社会发展起着或大或小或正或负的作用.。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主要是指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杰出人物是指那些对历史发展起过重大推动作用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指政治上的领袖

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他们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发起者、策划者。

②他们也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组织者。③杰出人物对某些具体事件不仅有深刻影响,能

加速或延缓历史任务的解决,有时甚至是起了决定性作用。④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起重大

作用,但只能对历史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而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他们的

活动受历史条件制约。

考研政治知识点归纳系列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摘要:以下知识点包含四方面的内容:资本主义的形成、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资本主义经济本质、资本主义政治本质…

一、资本主义的形成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资本主久萌芽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途径有两个: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

◆资本积累

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商品经济及商品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商品: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与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和抽象劳动(生产价值)

商品价值量: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价值量与生

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坐交换的原则进行。

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自发波动。

◆货币

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一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三、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

◆剩余价值的生产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剩余价值的含义: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

值的那部分价值。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

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资本积累

资本主义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资本主义再生产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资本积累就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积累的本质就是资本家不断利用无偿占有的工

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资本有机

构成。

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使生产的社会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不断增长,

促使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胜利。

◆资本的循环与周转

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的阶段:购买阶段(货币资本职能);生产阶段(生产资本职能);

售卖阶段(商品资本职能)。连续进行的条件一是空间上并存二是时间上继起。

加快资本周转速度,一是缩短资本周转时间,二是加快流动资本周转速度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两个基本理论:一是两大部类,第一大部类是生产生产资料的部类,第二大部类是生产生活资料的部类;二是社会总产品上从价值上分为C+V+M三部分

◆资本主义工资与利润

资本主义工资本质:工人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

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论的意义

剩余价值理论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基本矛盾: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本质特征是和产相对过剩。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周期性使资本主义再生产呈现周期性的特点: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

四、资本主义政治本质

◆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和本质

职能:对内实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对外进行国际交往和维护国家安全及利益。

本质:是以服务于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利益为根本内容的,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的工具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包括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治、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等

本质是为资产阶段服务的,是服从于资产阶段进行统治和压迫需要的政治工具

◆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反映了作为统治阶段的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的各种思想理论和观念的总和

本质:第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第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考研政治知识点归纳系列七: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摘要:以下知识点包含四方面的内容: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一、从自由竞争资本主认到垄断资本主义

◆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19世界70年代以前: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

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生产集中与资本集中

是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和自由竞争的结果,也是生产社会化和资本社会化的重要表现

◆垄断的形成及本质

形成:自由竞争——生产集中——垄断

垄断组织的本质:通过联合来操纵并控制商品生产和销售市场,操纵垄断价格,以攫取高额垄断利润。

◆垄断条件竞争的特点

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而是凌驾于竞争之上,与之并存

垄断条件下的竞争规模大、时间长、手段残酷、程度更加激烈,具有更大的破坏性

◆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

◆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且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垄断价格长期偏离生产价格和价值,但它的产生没有否定价值规律。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一战前开始形成,二战结束后至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广泛而迅速的发展。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

一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二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三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包括国家向私人垄断企业订货、提供补贴等;四是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

积极作用:首先在一定程度中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次,有利于缓解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再次,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最后,加快了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进程。

要注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性质。

◆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内扩张

三种形式:借贷资本输出、生产资本输出和商品资本输出。

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的扩展,对资本输出国和资本输入国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当代国际垄断同盟的形式:跨国公司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盟

各种国际垄断组织,同盟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但它们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为他们攫取高额垄断利润服务的。

◆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垄断资本凭借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垄断地位。

三、经济全球化

◆含义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表现

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

◆动因

一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二是跨国公司的发展;三是各国经济体制变革。

◆后果

积极影响: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是生产社会化不断提高的过程。

消极后果:一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二是在经济增长中社会进步,可能导致环境恶化;三是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四是经济全球化既为一国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存在着对别国形成依赖的危险。

四、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个体资本所有制是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

19世纪末20世纪初: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取代个体资本所有制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

二战后:国家资本所有制形式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

◆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资本家日渐采取缓和的劳资关系制度

◆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

◆经济调节机制和危机形态的变化

◆政治制度的变化

五、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历史地位

进步性: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并且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

局限性: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对生产社会化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严重阻碍。

◆发展趋势

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考研政治知识点归纳系列八:科学社会主义部分

摘要:此知识点包含四方面的内容: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政党。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空想社会主义

产生于16世纪初

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空想平均社会主义和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具有局限性

◆科学社会主义

19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无产阶级革命

特点:一是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代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革命;二是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的革命;三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活动;四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进程。

形式:无产阶级革命有暴力与和平两种形式,其中,暴力是主要的、基本的形式

发生:列宁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的诊断

◆苏联的经验

俄国十月革命(1917年11月7日)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苏维埃俄国成

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第一个时期是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第二个时期是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第三个时期是新经济政策时期。

苏联模式:经济上由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两部分组成,政治上由过度集权的党和国家

领导体制,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软弱而低效的监督机制等。

◆社会主义的发展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发展到多国实践,是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

又一次历史性的飞跃

20世纪的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无产阶段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国家政权;是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政权;是以工农联

盟为阶级基础是国家政权;最终目标是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入无阶级社会;国这有形

式具有多样性。

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是目的和手段是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和不

断发展着的。

二、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二是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三是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四是在马克思主义政治领导下,建立工人阶段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

政治文明;五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国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六是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

首先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决定的,其次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全生产力状

况的规律,

◆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原因:生产力状况的制约;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下长

期的、艰苦的过程。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以及发展的前进性的曲折性的统一

多样性:第一是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具有不同的特点;第二是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第三是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

曲折中发展:第一是因为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其成长不会一帆风顺;第二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展开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有一个逐渐发展

的过程;第三是经济全球化对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即有机遇又有挑战。

◆社会主义改革

要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要选择正确的改革方式和步骤,要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

定的关系。

三、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条件和性质

条件: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性质:是工人阶段的先锋队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宗旨和组织原则

根本宗旨:服务人民群众,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斗争和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领导作用

思想领导、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

◆改善党的领导

在思想领导方面,要不断学习的掌握马克思主义,不断提高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能

在政治领导方面,提高领导水平,提高执政能力。

四、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以及共产主义实现的长期性

必然性: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为依据

长期性:一方面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另一方面当代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转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

两个必然——“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两个决不会——“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

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的社会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两个必然”是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是根本方面;“两个决不会”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共产主义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关系

考研政治知识点归纳系列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成果和精髓

摘要:以下部分内容分为六部分内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毛泽

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

的精髓。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六届六中全会最先提出,党的七大通过党章指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

理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实现马克思

主义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并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变现出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凝聚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倡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幽灵雪峰,不断

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

奋斗的旗帜。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实现中华

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族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

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

发展观等重要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二、毛泽东思想

◆形成和发展

时代背景:帝国主义战争与物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

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

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理论。

◆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科学成果;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中国

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历史地位: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

验总结。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

三、邓小平理论

◆形成和发展

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是到的主题。

历史依据: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总结。

现实依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主要内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邓小平理论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形成和发展

时代背景:当代世界的新变化。

历史依据: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

现实依据:国情和党情的新变化。

◆主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

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指导意义: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新环境,新的科学水平、新的

科学判断、新的科学体系。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是党和国家必

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五、科学发展观

◆内涵和精神实质: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

◆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内容: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

理和发展真理。

意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

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其

精髓都是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第一,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

质要求,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第二、解放思想是常提常新的事情;第三,解放思想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

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现理论创新,应该做到:第一,理论创新必须要坚持正确的方

向和思想方法;第二,理论创新必须服务于、落脚于实践创新;第三,理论创新必须建立在

求真务实的基础上。

考研政治知识点归纳系列十:毛泽东思想之新民主主义理论

摘要:以下知识点包含三方面的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新民主主义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近代中国,已经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这是最基本的国情。近代中国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

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近

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近代中国革命以五

四运动为开端,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新民主主义理论是对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党的二大明确提出了党在民主

革命时期的纲领。党的三大提出了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思想。党的四大,第一次明确

提出了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的思想。1926年前后,党逐步形成了新民主主义

革命的基本思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

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开

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道路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提出

历史学考研近代史核心知识点民族意识的觉醒

历史学2017考研近代史核心知识点:民 族意识的觉醒 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是,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以及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的思考、探索和奋起。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了;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 1.“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的维新思想 鸦片战争后,中国官吏和知识分子中的少数爱国、开明的有识之士,开始注意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史地,总结失败教训,寻找救国的道路和御敌的方法。他们通过收集、翻译传入的外国报刊、书籍、地图,以及战争中审问英军俘虏和向外国商人、传教士直接询问等各种方式,来获取世界知识。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被道光皇帝派到广东领导查禁鸦片和进行抗英斗争时,就组织人翻译西方书刊。1841年,他组织翻译了英国人慕瑞的《地理大全》,编成《四洲志》一书书中叙述了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林则徐后来把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四洲志》书稿交给好友魏源。魏源在1843年1月编成《海国图志》,其内容除包括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以外,还有总结鸦片战争经验教训、论述海防战略战术的《筹海篇》,翻译西人论述的《夷情备采》及西洋科技船炮图说等。在《海国图志》中,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19世纪70年代以后,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人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同时也要求吸纳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他们的共同特点,第一,具有比较强烈的反对外国侵略、希望中国独立富强的爱国思想;第二,具有一定程度反对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郑观应在其所著《盛世危言》中提出:第一,大力发展民族工商业;第二,同西方国家进行“商战”;第三,设立议院;第四,实行“君民共主”制度等主张。这些主张具有重要的思想启蒙的意义。 2.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还只是少数人有朦胧的民族觉醒意识。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当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时,中国人才开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识的觉醒。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对中国人的刺激极大。梁启超指出:“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接踵而来的瓜分狂潮,更使中华民族的各阶级、各阶层普遍产生了亡国灭种的危机感。 康有为1898年4月在保国会的演说中把这种民族意识表达得淋漓尽致。他说:“吾中国四万万人,无贵无贱,当今日在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薪火之上,如笼中之鸟,釜底之鱼,牢中之囚,为奴隶,为牛马,为犬羊,听人驱使,听人割宰,此四千年中二十朝未有之奇变。”还在1895年,严复就写了《救亡决论》一文,响亮地喊出了“救亡”的口号。在甲午战争后,严复翻译了《天演论》(1898年正式出版)。他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为这种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提供了理论根据。他在该书按语中指出,世界上一切民族都在为生存而竞争,“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负者日退而胜者日昌”,中华民族也不能例外。中国如果不能自强,就会“弱者先绝”,亡国灭种,失去民族生存的权利。《天演论》对中国人无异是振聋发聩的警世钟。1898年有人绘制的一幅《时局图》,更是形象地表现了当时中国面临的瓜分危局。 民族危机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中国自古以来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优良传统,得到了发扬和升华。救亡图存成了时代的主旋律。孙中山1894年

考研政治的知识点总结

考研政治的知识点总结 考研政治必备的知识点总结 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一、价值观与人生价值 1.人生价值的含义 二、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 1.人生价值的内涵: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4 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 (1)人生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衡量人生的社会价值的标准是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 (2)人生的.自我价值,是指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3)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第一,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个体提高自我价值的过程,就是通过努力完善自我以实现全面发展的过程。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构成了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 第二,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没有社会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就无法存在。 2.人生价值的标准

(1)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最基本内容。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 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 (3)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作出的贡献,是社会评价一 个人的人生价值的普遍标准。 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一、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 1.协调身心关系的重要性 协调身心关系以及身心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以保证人自身系统的健康和活力,是保持身心健康的关键环节。 二、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 1.个人与他人关系的本质 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在本质上是社会关系尤其是社会利益关系的表现形式。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关键是要处理好个人与他人的 利益关系。 2.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应坚持的原则 (1)平等原则。平等待人是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的前提。 (2)诚信原则。诚信是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的保证。诚信包含着 诚实和守信两方面的 万物皆在说法,看你如何着眼一切都是考验,试你如何用心 意思,“诚”是“信”的内在思想基础,“信”是“诚”的外在表现。诚信历来被视为处理个人与他人关系的基本准则。 (3)宽容原则。宽容是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必不可少的条件。宽 容就是心胸宽广,大度容人,对非原则性的问题不斤斤计较。 (4)互助原则。互助是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的必然要求。

最新世界现代设计史(考研重点笔记整理)说课讲解

世界现代设计史(History of Graphic Design) 第一章现代设计和现代设计教育 1、现代设计的概念(*名词解释) 设计指的是把一种设计、规划、设想、问题解决的方法,通过视觉的方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它的核心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即:计划、构思的形成;视觉传达方式;计划通过传达之后的具体应用。 以现代主义的理念贯穿整个设计过程的设计活动简称现代设计。 2、现代设计的范畴(*名词解释) (1)现代建筑设计(2)现代产品设计(3)现代平面设计(4)广告设计(5)服装设计(6)纺织品设计(7)为平面设计和广告设计服务的几个特殊的技术部门,摄影,电影与电视制作,商业插图。 3、设计与艺术的关系(*简答题) (1)从设计的发展历史来看,设计产生的历史比艺术要早,艺术是在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的。设计作为一门学科,并且将艺术与之结合,在设计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存在。 (2)设计的本质在于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艺术性是为实用服务的。即使是精神性的艺术作品,它也必须建立在一定的风格、含义基础之上,而这一切必须借助于设计风格才能得以体现。

第二章工艺美术运动Art 1、水晶宫(*名词解释) 1851年,在英国伦敦召开了第一届万国工业博览会。英国工程师约瑟夫·帕克斯顿运用钢铁与玻璃建造温室的设计原理,大胆的把温室结构应用在这次博览会的展厅设计中,展览大厅全部采用钢铁与玻璃结构,被称为“水晶宫”。它开创了采用标准构件、钢铁和玻璃设计与建造的先河。 2、工艺美术运动 (1)定义(*名词解释:2015、2016) 起源于英国19世纪下半叶的一场设计运动。企图通过复兴中世纪的手工艺传统,从自然形态中吸取借鉴,提倡哥特风格,从而提高设计的品位。由约翰·拉斯金提供理论指导,由被誉为“现代设计之父”的威廉·莫里斯倡导宣传和身体力行。 (2)风格特征(*简答题:2015、2016) a.强调手工艺,明确反对机械化的生产。 b.在装饰上反对矫揉造作的维多利亚风格和其他各种古典、传统的复兴风格。

考研政治毛概第一章常考知识点汇总

考研政治毛概第一章常考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列宁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但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只有将马克思主义正确理论运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是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2.毛泽东思想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产物 毛泽东思想在20世纪的中国出现不是偶然的。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条件、思想理论渊源,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主要是:第一,俄国十月革命开辟的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第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五四运动的推动,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比较广泛的传播,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思想理论渊源;第三,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以及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准备了物质条件和阶级基础;第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深刻而复杂的人民大革命,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实践基础。这些因素与条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形成一种历史的合力,共同推动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3.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 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必然遇到许多特殊的复杂问题。靠背诵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和照搬苏俄革命经验,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前期(即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和中国共产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曾使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毛泽东思想是在同这种错误倾向作斗争并深刻总结这方面的历史经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在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继续得到发展。 毛泽东思想基本形成的标志是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和实事求思想路线的提出。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至40年代中期(即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的标志是新民主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形成。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极大地推进了中国革命事业。毛泽东思想在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继续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毛泽东思想进入曲折发展阶段,毛泽东等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在指导思想上出现了正确和错误两个发展趋向。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和科学体系 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而且十分落后,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显得十分重要。毛泽东思想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融入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文化,形成了新鲜活泼和、为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它的形成和发展自然离不开党领导人民从事的丰富的实践及其在长期实践中所形成和丰富经验。 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定义与科学内涵 自从毛泽东思想这一概念在抗日战争时期出现后,中国共产党在1945年的中共七大通过的党章和刘少奇《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曾对这一概念作出概括与说明。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1982年中共十二大通过的党

考研政治知识点梳理

考研政治知识点梳理 一 1. 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 真理发展的过程,不仅是相对不断趋近绝对的过程,而且还是不断同谬误作斗争并战 胜谬误的过程。真理和谬误相伴而生,人类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难免发生谬误。 由于真理和谬误决定于认识的内容是否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因此真理和谬误是性 质不同的两种认识,它们是对立的。 但是,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①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没有真理,也无所谓谬误,没有谬误也无所谓真理;②真理中包含着某种以后会暴露 出来的错误的方面或因素,谬误中也隐藏着以后会显露出来的真理的成分或萌芽;③在一 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但超出 一定的范围,它们就会互相转化。 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我们要善于坚持和发展真理, 敢于和善于同谬误作斗争。在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正确的认识往往会导致成功的实践,而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的实践活动也会达不到自身所期待的结果,导致失败。只要人们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化不利条件为有利因素,就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变失败 为成功。 2. 真理的检验标准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从真理角度看:①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的一致、符合。真理的检验标准不能在纯粹主观范围内去 寻找,而要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从实践角度看:②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 观的物质活动,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只有实践才能把主观同客观联结起来并加 以对照,从而检验主观同客观是否相符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不排斥逻辑证明的作用。逻辑证明是根据前提条件推 断出某种结论的思维过程。它是探索真理、论证真理和扩大真理范围的重要手段,是对实 践标准的一个重要补充,但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2实践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考研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_提纲式_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提纲式) 一、基本概况 一)起止时间;(识记) 二)都城:(识记) 三)疆域:(识记) 四)重要君主:(总结,见附文) 二、政治状况 一)制度(魏晋南北朝除外) 1、官制(分为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 1)先秦:王位世袭制、分封制(略) 2)秦汉:皇帝、三公诸卿、郡县制——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①皇帝独尊,大权总揽 ②丞相(行政,出将入相,万担)、太尉(军事,秦虚位,万担)、御史大夫(掌奏令、监察,副相,五千担) 诸卿(分掌政务:奉常—礼仪,廷尉—刑法,典客—少数民族) [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君臣共治天下”、“有封驳、谏争之权”,能开府、有属官机构“十三曹”(长官的奉禄千担,相当于县令,而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台”六百担)。隋朝前,权臣篡位史不绝书。] ③郡县长官(郡守、县令/县长),皇帝直接任免;县下设乡、里。 刺史制度(行监察权,“州”作为监察区;东汉增加地方行政权和军权,变为“州、郡、县”三级制)3)隋唐三省六部——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①尚书省(执行,下辖六部)、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 吏部(官员考选任免)、户部(户口、财税)、礼部(礼仪、教育)、兵部(军政)、工部(建设)、刑部(刑法) [六部长官为“尚书”] ——独相→群相、分权制衡。唐初左、右仆射(尚书省)及中书令、侍中(门下省)并为真宰相,左仆射居首;政事堂为宰相议政之处(三省长官合署办公),先设在门下省后设在中书省。“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皇帝加授的,便于从中级官吏中选拔亲信以分相权,不受资历限制;后来尚书仆射也需加授后才能进政事堂议政、成为真宰相。中唐始置枢密使,宦官为之。 4)宋朝两府三司、漕宪帅仓诸监司——铲除藩镇割据,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①中书门下(政事堂,“政府”,民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枢密院(“枢府”,军政、调兵,枢密使)(集中军权、“强干弱枝”)、三司(盐铁、度支、户部,财政,三司使“计相”) ②(节度使成虚衔)知州由京遣(朝官)文官担任、通判牵制,各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使、安抚使、

2020考研政治《毛中特》19个考点汇总

2020考研政治《毛中特》19个考点汇总 一、三个“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二、正确评价毛泽东及其意义 关系到怎样看待党和国家过去几十年奋斗的成就,关系到党的团结、国家的安定,也关系到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前途,不仅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做出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做出了科学的、实事求是的评价。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提出的重要观点: 1.社会主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2.要反对平均主义,重视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的作用。 3.在社会主义占优势的条件下,“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4.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

三、中国革命道路理论 中国革命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党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经过了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党成立初期,工作重心放在城市,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农村。1930年1月,毛泽东发表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初步形成了以乡村为中心,先在农村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特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全国政权的思想。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的依据:(1)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内无民主,外无独立)决定的;(2)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3)革命的敌人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农村是统治薄弱环节。 四、两个“不能否定”(毛中特与史纲交叉考点) 我们既不能以改革开放以后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时期,也不能以改革开放前的时期否定改革开放以后时期。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30年的奋斗,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功迈出了重要一步。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领导全国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工业体系,实现了农业合作化,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解决了在中国这话生产力落后的国家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问题,从而也找到了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

2020年考研政治重要知识点总结

2020年考研政治重要知识点总结 一、和谐世界理念的内涵 和谐世界是继走和平发展道路之后,我国在国际上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XX年4月,******参加亚非峰会时第一次提出这个理念。同年7月,******出访莫斯科,“和谐的世界”被写入《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XX年9月,******在出席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时,系统阐述了和谐世界的理念。在他发表的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讲话中,对建立和谐世界提出四点基本主张。此后“和谐世界”这个新名词,频频出现在重大国际场合,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理解和赞同。 和谐世界理念的内涵主要包括: (1)政治上,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相互借鉴,建设各国和谐共处、公正、民主的世界。 (2)经济上,提倡进行互利合作,实现全球经济和谐发展。 (3)文明方面,提倡不同文明开展对话、取长补短,倡导开放、包容的精神。 (4)安全方面,提出实行全球新安全观,建立和平、稳定的世界。 二、和谐世界理念的依据 1.建立和谐世界符合人类进步的时代潮流 进入新世界“要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时代的主旋律。”国际局势总体稳定,经济全球化的深化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的加快。为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提供了机遇,也建立和谐世界提供了条件。我国提出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就是要争取和抓住世界和平与发展自己,又以自己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 2.推动建立和谐世界,是为了适应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的挑战 进入新世纪,和平与发展遇到了新问题,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在增多,新挑战新威胁在增加。面对当今纷繁复杂的世界,我们应该重视和谐,强调和谐,促进和谐。 3.和谐世界是和谐社会在外交领域的延伸 我国在建设高水平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问题。在经济领域国内生

考研政治知识点汇总

考研政治知识点汇总

————————————————————————————————作者:————————————————————————————————日期: 2

3 一、从自由竞争资本主认到垄断资本主义 1.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19世界70年代以前: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 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2.生产集中与资本集中 是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和自由竞争的结果,也是生产社会化和资本社会化的重要表现 3.垄断的形成及本质 形成:自由竞争——生产集中——垄断 垄断组织的本质:通过联合来操纵并控制商品生产和销售市场,操纵垄断价格,以攫取高额垄断利润。 4.垄断条件竞争的特点 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而是凌驾于竞争之上,与之并存 垄断条件下的竞争规模大、时间长、手段残酷、程度更加激烈,具有更大的破坏性 5. 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 6.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且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垄断价格长期偏离生产价格和价值,但它的产生没有否定价值规律。

4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一战前开始形成,二战结束后至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广泛而迅速的发展。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 一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二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三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包括国家向私人垄断企业订货、提供补贴等;四是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 积极作用:首先在一定程度中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次,有利于缓解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再次,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最后,加快了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进程。 要注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性质。 4.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内扩张 三种形式:借贷资本输出、生产资本输出和商品资本输出。 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的扩展,对资本输出国和资本输入国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当代国际垄断同盟的形式:跨国公司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盟 各种国际垄断组织,同盟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但它们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为他们攫取高额垄断利润服务的。 5.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金融硕士考研之市场历史启示知识点总结

年金融硕士考研之市场历史启示知识点总结

————————————————————————————————作者:————————————————————————————————日期:

2017年金融硕士考研之市场历史启示知 识点总结 金融硕士考研要想拿高分,单纯看一些基本要求的书籍还是不够的,还应该涉猎公司理财、投资学、货币金融学、国际金融等更广的知识,凯程在线为广大17考生奉上公司理财相关知识点,大家有精力的前提下可以学习了解。 2017金融硕士考研知识拓展:市场历史启示 1.投资选择 既然2005年ViroPharma上涨了约469%,为什么不是所有的投资者都持有ViroPharma ? 解:因为公司的表现具有不可预见性。他们都希望持有。之所以没有持有,肯定是由于他们没有预料到ViroPharma会有如此出色的表现,至少大部分人没有预料到。 2.投资选择 既然2005年Majesco Entertainment下跌了约92%,为什么有些投资还继续持有?为什么他们不在价格大幅下跌之前卖出? 解:投资者很容易看到最坏的投资结果,但是确很难预测到。很容易在事后发现这个投资是糟糕的,但是要在事前发现这点就不那么容易了。 3.风险和收益 我们已经明白在较长的时期,股票投资会优于债券投资。但是,长期投资者完全投资于债券的现象却一点也不稀奇。这些投资者不够理性吗? 解:不是,股票具有更高的风险,一些投资者属于风险规避者,他们认为这点额外的报酬率还不至于吸引他们付出更高风险的代价。 4.股票和赌博 评价如下说法:炒股票就像赌博。这种投机性的购买除了人们从这种赌博方式中享受到的乐趣以外,没有任何社会价值。 解:与赌博不同,股市是一个双赢的博弈,每一个人都有可能盈利。而且投机者带给市场注入了流动性,有利于提高效率。 5.通货膨胀的作用 见文中表9-1和图9-7,1926-2005年期间,国库券收益率最高是在什么时候?你认为它们为什么会这么高?你的回答依据的是什么关系? 解:在80年代初是最高的,因为伴随着高通胀和费雪效应。 6.风险溢价 在进行某项投资之前,风险溢价有没有可能为负?在这之后,风险溢价有可能变负吗?解释一下。 解:在进行某项投资之前,大多数资产的风险溢价将是正的,投资者会要求一个超过无风险收益率的补偿才愿意把他们的钱投资到风险资产。在这之后,如果该资产的名义收益率出乎意料的低,无风险的回报率出奇的高,或者这两种情况同时发生,风险溢价就可能是负的。 7.收益 2年前General Materials和Standard Fixtures的股票价格是一样的。第一年,General Materials的股票价格涨了10%,而Standard Fixtures的股票下跌了10%。第二年,General

考研政治知识点总结

一、从自由竞争资本主认到垄断资本主义 1.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19世界70年代以前: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 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2.生产集中与资本集中 是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和自由竞争的结果,也是生产社会化和资本社会化的重要表现 3.垄断的形成及本质 形成:自由竞争——生产集中——垄断 垄断组织的本质:通过联合来操纵并控制商品生产和销售市场,操纵垄断价格,以攫取高额垄断利润。 4.垄断条件竞争的特点 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而是凌驾于竞争之上,与之并存 垄断条件下的竞争规模大、时间长、手段残酷、程度更加激烈,具有更大的破坏性 5. 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 6.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且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垄断价格长期偏离生产价格和价值,但它的产生没有否定价值规律。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一战前开始形成,二战结束后至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广泛而迅速的发展。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 一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二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三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包括国家向私人垄断企业订货、提供补贴等;四是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 积极作用:首先在一定程度中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次,有利于缓解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再次,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最后,加快了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进程。 要注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性质。 4.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内扩张 三种形式:借贷资本输出、生产资本输出和商品资本输出。 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的扩展,对资本输出国和资本输入国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当代国际垄断同盟的形式:跨国公司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盟 各种国际垄断组织,同盟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但它们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为他们攫取高额垄断利润服务的。 5.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中国古代史知识考研要点整理

1、为什么说我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 考古工作者在我国境内发现了一些重要的猿人遗存。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元谋猿人、蓝田猿人和北京猿人。 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元谋人,是我国已发现的较早的人类,距今约170万年。目前仅发现属于同一个体的两颗上颌侧门齿化石,牙齿硕大、粗壮,较为原始。 陕西蓝田县陈家窝和公王岭的蓝田人遗址。距今约80万-65万年。出土有残破头盖骨一具,上、下颌骨各一具,有牙齿十余枚。其特征是眉脊骨特别粗壮,骨壁厚,前额低平,牙齿硕大,脑壳较厚,脑量较小。头骨枕部宽阔而圆钝,外形轮廓呈楔形,说明蓝田猿人的体质还比较原始。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北京人遗址,是猿人阶段资料最丰富的遗址。从1927年开始,经过多次大规模的发掘,发现包括六个较完整的头盖骨在内的大量面骨、下颌骨、四肢骨和牙齿化石,分属于四十多个不同性别和年龄的个体。 上述情况表明:我国是人类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2、中国猿人在体质上有什么特征? 中国猿人在体质上有如下特征:颅骨很厚,颅穹窿长而低,额骨偏平,后倾,眉骨粗大前突,下颌骨粗大而明显地向前突出,牙齿大而粗壮,肢骨骨壁较厚,髓腔较小。 1、母系氏族公社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母系氏族制或母权制,是指世系按母方来确认和计算,成员死后财产归母方血缘家族继承的一种制度。母系氏族公社有三个特点: (1)一个村落就是一个氏族。考古工作者在仰韶文化的重要遗址如西安半坡、宝鸡北首岭,临潼姜寨等处都发现了原始村落。说明,母系氏族阶段的人们已经定居。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标志,即图腾。图腾相当于族徽,或为动物,或为植物,或为无生物。此时姓氏也可能已经出现。这些都反映出氏族公社的血缘性。 (2)妇女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主导地位。一方面,由于当时实行按性别、按年龄的自然分工,青壮年男子主要从事带有偶然性的狩猎、捕鱼和防御猛兽等活动,而妇女主要从事比较稳定的采集和原始农业,对氏族集团的生存和繁衍起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当时实行族外婚,“民知其母,不知其父”,氏族成员的世系和财产,只能按母方确定。因此,妇女在社会生活中具有较高的地位。历史学家之所以把这一历史时期称为“母系氏族公社”,就是这个缘故。 (3)氏族首领由公选产生,没有特权,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平均分配食物。由于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因而当时尚无私有观念。氏族首领不脱离生产,氏族事务由大家决定。仰韶文化村落中的大房子,可能就是氏族的会议厅。文献记载:“神农无制令而民从”。“刑法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商君书?画策》)。这些记载,大概说得就是母系氏族全盛时期的状况。 2、我国有哪些重要的母系氏族公社文化遗存? 我国母系氏族公社的遗址遍布全国各地,到目前为止已发现六千余处。这些遗址,主要分展于六个文化系统: (1)裴里岗文化:中心在河南新郑县裴李岗西北7.5公里处。文化层不厚,主要有一些灰源墓葬和器物群。同类文化在登封、郑县等地也有发现。年代约在公元前5千年以前。 (2)磁山文化:首次发现于河北省武安县西南20公里的磁山,面积约8万平方米,是华北平原最初被认识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有手制的陶器、琢制的磨盘等。 (3)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次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建国以来,已发现遗址千余处。以陕西关中、河南大部、山西及河北南部为中心,远及甘肃青海东部、河套平原、河北北部及湖北西北部。其中西安半坡遗址和陕县庙底沟遗址最为著名。

考研政治马哲重要知识点汇总

考研政治马哲重要知识点汇总

考研政治马哲重要知识点汇总(一) 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是人们对世界的根本观点,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为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提供根本准则和一般方法论。 2、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与存在,或物质与意识、精神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因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哲学中基本派别的依据,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区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类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它普遍存在于人类的实际生活并决定着人们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和方向。

的。它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三种形态。 (2)唯心主义主张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精神的产物,是第二性的。它是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一种歪曲反映。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态。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从而创造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崭新 的哲学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是它的阶级性,公开声明它是为无产阶级利益服务的,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二是它的实践性,认为以往的哲学都是解释世界的哲学,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改造世界的哲学,还具有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特点,是阶级性、实践性、科学性和革命性的高度统一。 5、两种历史观的对立 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史观)和历史唯心主义(亦称唯心史观)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2019考研政治 思修知识点背诵汇总(背诵版)

北京海翔智库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总部设立在首都北京,是一所专注北京地区985、211、及各个特色类艺术院校的考研培训机构。主要从事考研辅导和专业课资料研发,并且花巨资聘请了各大名校硕士博士研究生,成立了专门的考研资料信息室,倾注了学长学姐们的大量心血和成功经验,致力于为考研学子服务! 绪论 (一)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都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思想道德和法律虽然在调节领域、调节方式、调节目标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和方式存在很大不同,但是二者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服务于一定的经济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提供价值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二)配合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公民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坚定理想信念 (一)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1.理想信念的含义、特征与作用 (1)理想:理想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在阶级社会中,还必然带着特定阶级的烙印。

(2)信念:信念同理想一样,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信念分为低层次的信念和高层次的信念。低层次的信念服从于高层次的信念。最高层次的信念(即信仰)具有最大统摄力,代表了一个人的基本社会信仰。 2.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理想信念的实现 1.正确理解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因此,人们常常会感受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这就需要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1)辩证地看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现实是理想的基础,理想是未来的现实。在一定条件下,现实必定要转化为理想,理想可以转化为未来的现实。 (2)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任何理想的实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必然会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波折,必须有战胜种种艰难险阻的坚定不移的信心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3)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 2.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 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强调个人理想要符合社会理想,并不是要排斥和抹杀个人理想,而是要摆正个人理想同社会理想的关系。个人理想要与国家、民族命运相结合。社会理想是个人理想的凝聚和升华,归根结底要靠全体社会成员的努力来实现。 弘扬中国精神 (一)中国精神的传承与价值

2019历史学考研知识点

2016历史学考研知识点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高校招生数量的快速增长,地方高师历史学专业的学生在就业和考研方面面临的形势日益严峻。为了帮助大家学习,以下是本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2019历史学考研的知识点,欢迎参考阅读! 2019历史学考研知识点如下: 第一部分列强的对外侵略 (1)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后果要好好把握。有可能在这部分内容出非常细节的选择题和名词解释。 (2)资本主义世界性扩张的必然性。《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及特点,以及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3)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的重要战役要记住。 (4)战争后签订的重要不平等条约,可能会以论述题的形式出题。 (5) 中国边疆危机产生的原因及主要内容。 (6)《中法新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7)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在诸多矛盾中,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列强划分势力范围的情况要熟悉。 第二部分清统治的衰落 (1)太平天国当时具体采取了哪些制度,像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评价要熟记,有可能出现论述题。注意《资政新篇》的内容及影响。

(2)义和团运动要注意和太平天国的农民战争作比较,它的影响要知道并掌握。 (3) “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 (4)义和团失败的原因及其教训。 (5)清廷政局的变化。 (6)湘淮军势力的崛起在2009年的简答题已经考过,2012年不排除继续再考大题,要引起注意。 第三部分近代化的启动 (1)关于洋务运动的背景、洋务派和顽固派的代表人物、以及它们在中央和地方的代表人物都要掌握。 (2)洋务运动的内容,前期求强,后期求富所采取的 措施要知道。建立的一系列军事企业和民用企业,对于建立的时间、地点、代表人物等要熟记。对于内容、影响有可能会出现论述题和史料分析题。 (3)维新变法思潮及戊戌变法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要知道。这都是晚清时期的重要活动,要从背景、内容、意义方向好好掌握。对于当时的代表人物,像王韬、陈礼垣等人物具体的思想要知道。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意义要掌握。 (4)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根源,以及商办企业要了解具体有哪些,目的是什么。 第四部分清末改革与社会变迁 (1)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要作为重点来看,要联系后 面的知识把整个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梳理好,形成一个体系,这种跨度比较大的题最能考查出考试的综合素质,往往容易出论述题。 (2)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晚清的教育改革,这两点的一 些具体措施可能会作为选择题来出现。

(完整版)2020《考研政治》毛中特高频考点整理

2020《考研政治》毛中特高频考点整理 /1.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初步形成的标志是在理论上阐述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2.毛泽东思想趋于成熟的主要标志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系统阐明。 /3.几个“问题”: ?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 ?在中国民主革命中,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 ?毛泽东在《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中指出,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 ?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指出,分清敌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第一次提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 /4.毛泽东重要著作: ?毛泽东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著作是《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毛泽东完整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第一次把官僚资本主义列为革命对象的著作是《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毛泽东系统阐述中国革命三大法宝的文章是《<共产党人>发刊词》。 ?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目标,即把党建设成为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毛泽东把建设这样的党称之为“伟大的工程”。 ?《论十大关系》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是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强调,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明确提出了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 /5.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思想。 /6.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就其内容说,是指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 /7.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根本在于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 /8.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是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根本原则。 ?是保持人民军队无产阶级性质和建军宗旨的根本前提。 ?是毛泽东建军思想的核心。 /9.人民军队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基本前提。 ?是人民军队一切行动的根本准则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

考研政治毛中特知识点综合总结

2013考研政治总结一毛泽东著作汇总 1.关于革命道路的文章 ①《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 1928年10月和11月,强调“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为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30年,实际上确立了“以乡村为中心”的观念,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理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③《反对本本主义》 1930年5月,阐明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即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的极端重要性,首次明确反对教条主义,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和“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重要思想,阐述了作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基本思想,基本形成了明确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为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新道路奠定了理论(哲学)依据。 ④《战争和战略问题》 1938年11月,明确指出:“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从此把经过长期武装斗争,先占乡村,后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作为革命道路确立下来。 2.关于思想路线的文章 ①《反对本本主义》 1930年5月,针对当时党和红军内部普遍存在的教条主义倾向,指出本本主义是完全错误的,完全不是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初步界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含义。 ②《实践论》、《矛盾论》 1937年夏,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揭露和批评党内的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错误,深入论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地阐明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对思想路线做了系统的哲学论证。 ③《<共产党人>发刊词》 1939年,提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这个完整的概念,标志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已经形成。 ④《改造我们的学习》 1941年5月,对“实事求是”这个概念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 3.关于抗战的文章 ①《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会上作了该报告。瓦窑堡会议阐明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批判党内的关门主义和对于革命的急性病,系统地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上的问题。 ②《论持久战》 1938年5、6月间,毛泽东发表该讲演,集中全党智慧,系统阐明了持久抗战的总方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