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让数学课堂充满人本的灵动

让数学课堂充满人本的灵动

让数学课堂充满人本的灵动
让数学课堂充满人本的灵动

让数学课堂充满人本的灵动

——县第二届?以课改理念看课堂?数学课改实验课展示大赛有感

高淳县淳溪中心小学王利娟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一节好的、能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数学课,应该具备以下两点:1、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激发学生内在的兴趣 2、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中得到充分发展。学生能在课堂中实现?对数学知识的不知道到知道、对数学思考的从无序到有序,在对数学知识有序思考的基础上,发现数学现象中的规律、在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就感后,体会数学知识的价值,进而萌发将数学知识运用实践的愿望?,在本届?以课改理念看课堂?数学课改实验课展示大赛中,有幸参与了两天的活动,受益匪浅,参赛教师以比较现代的新课标理念、新颖的设计、灵活的方法、愉悦的情感,清晰地思路、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给我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一、为学生提供了大量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应该为学生提供大量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去探索、交流、发现,从而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我所听的八节课中,不论是三年级的《轴对称图形》、二年级的《认识方向》,还是四年级的《搭配的规律》,教师都能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操作、比较、讨论中去探索知识、发现规律,每一个活动都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从而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1、重视情景创设

课一开始,执教老师都能创设有趣的情境,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将学生知识很好地融合到生活中去。整节课教师都能围绕这个大情景来教学的。课的设计比较适合中、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2、让教学回归生活

我们知道让学生学习数学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将知识能运用到生活中去,八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很重视将数学问题生活化,教师所设计的练习题都是让学生运用所学

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等,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学数学的用处。

3、重视动手操作能力

《课标》指出:数学的学习方式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历程。数学课堂应富有探索性和开放性,让学生能自主探究,猜测验证,合作交流,充分发表自己个性化的感受和见解。教学中参赛教师都能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重视让学生动手操作来理解知识点。如:三年级的《轴对称图形》,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创造一个轴对称图形;二年级的《认识方向》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方向板;四年级的《搭配的规律》,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衣服的搭配,这些环节教师均让学生动手剪一剪、画一画、摆一摆、连一连,有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

二、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有层次的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完善学生认知结构。

1、创设情境、回顾旧知:

执教教师都能在课前充分研究学生的已有数学知识经验,通过创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情境引入,唤起学生头脑中的知识表象,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进一步意会和感悟。

2、有序教学,理清脉络

在新授环节中,教师老师把教材提供的有效资源充分地利用起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引导学生猜测、试验,验证,分层次的指导学生探索知识形成的过程,教学中学生是自主探究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

八节课的老师都能以?主题情境?活动为主线,以?自主探究?活动为主导,以?培养能力?为目标,让孩子们在轻松自如的学习氛围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知识之美。

当然,每一节课都很难做到?踏雪无痕?,多多少少会留下一些遗憾。以下的几个观点,很不成熟,纯属?一家之言?,现提出来与几位教师共同商榷。

3、教材的编排意图及知识内涵有待进一步理解与挖掘,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更科学、完善。

4、教师之间的教学差距还较大,尚需多交流、研讨。

观课随笔

高淳县实验小学吴明辉

近日,我县举行了第二届?以课改的理念看课堂?数学赛课活动,我有幸以评委的身份参加了该次活动,听了四节六年级的《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和两节一年级的《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其一,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快。

近年来,由于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青年教师本身素质的提高,教科研活动开展的扎实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了我县数学教师的整体素质;

其二,有效,成为课堂的根本追求。

课改至今,为数学课堂减负,追求?简约化?课堂,追求有效课堂,己成为大家的共识。在这六节课中,教师均能认真钻研教材,较好的把握了编者的意图,能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合理选取教学素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科学选用教学手段,巧妙的将传统教具和现代媒体整合,实现了有效课堂。

其三,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合理应用。

绽放的梅花,优美的校园,图形的动态缩放,不仅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同时有效地创设了情境,展示了图形的动态演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实现了听觉、视觉、情感等全方位的刺激,达到了人文环境下知识的自主建构。当然,在课堂教学中,还要进一步关注过程的细节,如:课堂时间的合理分配,讲练的有机整合,教师语言的科学严谨;关注课件的精致化,如图形位臵的设计,图形的大小与数据的协调;关注操作的指导,如:拨珠、摆小棒时放出的声响,干扰了课堂的正常秩序等。

听《找规律》有感

漆桥中心小学诸梅美

高淳县第二届?以课改理念看课堂?数学赛课结束了,我有幸作为评委,听了4节课。这4节课都是同一个内容:五年级下册《找规律》。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探索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但是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很多,方框平移的次数与每次框出的数的个数之间的关系;得到的不同的和的个数与图形平移次数之间的关系;被覆盖的图形的方格总数、每次覆盖的方格个数与覆盖的总次数之间的关系。要让学生发现这些规律,需要老师点拨引导,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交流。

4位老师执教的风格各不相同,都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

《新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4位老师在执教本课时,都注重创设了情境:有的老师创设了看电影的情景,有的老师创设了六一联欢会座位情境等。这样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既感到了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又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从而产生兴趣。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学生在感知规律、发现规律时,老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规律的能力。

三、优化了探索规律的方法

?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这个问题,学生首先想到是列举法,写出了9

个算式,得到9个不同的和。有的学生用平移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仅十分准确地理解了问题,而且应用了图形平移的知识。4位老师在课堂上都讲解了列举法和平移方法是解决这类问题的策略,然后组织学生对2种解决问题方法进行比较,最后使学生在比较中体会用平移的方法寻找答案是比较简便的。在列举法的基础上,理解并使用平移的方法,学生数学活动的水平有了提升,也为探索规律构筑了平台。

四、激励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在课的结束,老师不仅表扬了同学的表现,还希望学生借助一双慧眼,一颗善于发现的心,去探索世界上无穷的数学奥秘。发挥了评价的激励作用。

值得思考问题:

一、把握教材

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所有《找规律》这一内容中,探索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是最难的。因为图形覆盖现象中数量之间的关系比较隐蔽,探索规律难度较大。所以教师在备这一节课之前,一定要准确地把握教材,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和特点。

二、细致到位

教师都知道用平移的方法得到结果是教学重点。但是在教学却做得不够细致:有的老师自己没有作平移演示,也有的老师没有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没有亲自让学生经历平移的过程。学生观看、填表,仅止于此,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刻。

三、表象、思维

思维是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与人的感知觉、表象有密切关系。感知觉、表象所提供的认识是思维的基础。教师在讲框个数时,应边演示边让学生思考。例如:框出

2

的个数与平移次数的关系,这样学生对图形覆盖现象中数量关系的理解会更加深入。

细节之中显现理念

——县第二届“以课改理念看课堂”数学课改实验课展示大赛活动思考

东坝中心校赵斌

三月二十六日,我参加了在东坝中心小学进行的?以课改理念看课堂?数学展示课大赛,听了三节三下《轴对称图形》和两节二下《确定位臵》,五位老师以不同方式展示了自己对新课标理念的理解,其中一些细节的处理给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片断一:

……

教师出示奖杯、桃、天安门、飞机、水杯图片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些是真的吗?

生:不是,这些只是图形。

……

片断二:

教师演示茶杯图片,对折。

师:这里有一部分是重合的,为什么它不是轴对称图形呢?

生:因为它没有完全重合。

师:对了!对折后两边要完全重合,它才是轴对称图形。

……

?反思?

《轴对称图形》一课中有许多容易混淆的概念,如?对称?、?对称图形?、?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等,这位老师将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通过简单的两次提问,引导学生将对称现象和对称图形、部分重合与完全重合予以区分,有利于学生抓住概念的本质属性,理解、区分概念。

片断三:

……

教师出示?试一试?: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平行四边形、正五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图形,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将图形分类。完成后指名学生上台演示如何将图形分类。

师出示学生演示过的正方形纸片,问:两条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还有不同折法吗?

生:有!(折法略)

师出示三角形纸片,问:这个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所有的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吗?生:不是,有的是轴对称图形。

师依次问:梯形、正方形、长方形、五边形、平行四边形呢?

生略。

……

?反思?

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应用前面学的?对折?的方法判断这几个平面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这是?动作?层面的操作、判断;其后的提问又引导学生通过个别想一般,从?表象?的层面进行操作、判断。这样一方面规范了学生语言;另一方面,动作、表象操作深化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内化了对判断轴对称图形技能。尊重了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体现出教师是数学学习中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片断三:

……

师:我们学习了平面图上的方向,你是怎样辨别方向的?

生: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师指着学校平面图问:学校的东、南、西、北面各是什么地方?请注意语言的完整性!生:学校的东面是少年宫,学校的南面是电影院,学校的西面是火车站,学校的北面是汽车站。

……

?反思?

一些老师教学时更关注整节课的设计、各环节间的衔接,不愿花时间或没有注意到规范学生数学语言表述的完整性、科学性。方向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这一课内容中确定方向先要明确参照物,因此我想规范学生表述在本课中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课始就注重规范学生表述语言,使学生从?确定新知发展区?阶段就注意到表述的完整性,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在表述过程中感受到认识方向的思路,加深了学生的理解,也为后面新知学习后完整地进行表述打下基础。

以上是这次活动中众多细节里的一部分,当然,还有一些细节,如验证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时对折的次数,《确定位臵》中从平面图到现实环境的过渡,也就是方向板或指南针在现实环境中的使用方法,对学生评价语言的客观性等,处理方式仍值得思考。正如汪中求所言:细节决定成败。我们教师除了要从宏观视角以新理念构建整课,细节的打磨往往也能成为一课的点睛之笔。

学习交流提高

——听课感想

高淳县实验小学邢剑平

3月26日听了六节数学课,感触颇多,县研训中心组织的活动不仅给全体教师提供了一个良性竞争的平台,而且进一步激活了教师投身教学研究的热情。从课堂教学中可以看出,教师们在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教与学的活动方式,教学手段的运用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注重创设合理教学情境,将静态数学知识动态化。对于新知识的传授,改变了传统的呈现方式,教学中教师能以游戏、故事场景等辅以课件动态展示,显示了教师较好的数学教学理念和教学基本功,令人欣喜。

2、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更符合新课标理念。教学中,教师能灵活根据教学内容

重组教材,设计更符合学情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3、非常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在课堂上学习的学习方式由单一性转向了多样性,在玩中学,做中学,听中学,在思考中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体现学生学习方式个性化。

4、大部分教师重视课堂评价。在教学中真正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肯定、赞赏、学生的点滴进步,使学生愿意发表自己感受和见解,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得到加强。师生关系更加民主、融洽。

但仍存在不足情况,如:教师的思想不够解放,不能很好引导学生讨论和探究知识,有时合作学习只是走过场,学生活动的有效性、设计活动层次的合理性考虑欠周全,还是急于把知识告诉学生,对教学双基知识训练不扎实等等。有待我们在教学中进一步落实到位。也深感我们数学老师要加强学科知识的学习、积累,多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教学,多反思,多实践,才能在教学中从容自如。

学习别人长处的同时,对照自己,也看到自己的不足,每人都会得到有价值的反馈与改进。对于我们一线的教师来说,应该不断学习,与同行们多交流展示,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和艺术性,也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县赛课活动听课有感

固城中心小学赵三多

2008年3月28日,高淳县第二届?以课改理念看课堂?实验课展示大赛五年级段评比活动在固城中心小学举行。本次五年级段执教的内容是五年级下册P55页的《找规律(图形的覆盖现象)》,来自漆桥小学的陈天福老师、桠溪小学的倪星玉老师、东坝小学的陈斌老师和桠溪小学的王富兵老师分别为固城小学的数学教师奉献了四节精彩的课。有幸作为此次赛课活动的评委之一,听课后感触颇多,可谓亦喜亦忧,喜同龄人中能人倍出,忧自己仍需苦心钻研方不至掉队。

〖总体感受〗

四位老师的教学基本功比较扎实,课前对教材的解读较准确,能够结合自己的教学理念与学生学情特点合理重组教材,精心准备、精细设计。?借班?上课给四位老师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但这几位老师在教学中教态自然,语言亲切,过渡自然,效果较好。

〖课后评价〗

第一节课由陈天福老师执教。陈老师由课前谈话?受邀参加联欢会?引入,迅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并成功的过渡到新知探究(陈老师坐吴老师右边,10张座位,有几种不同的做法)。学生兴趣浓厚,积极猜想。陈老师适时抽象,引导学生有序思考。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自主寻找出探究规律的方法――覆盖平移。学生通过直观操作,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得出结论(总数-每次框的个数=平移的次数,不同的方法个数比平移的次数多1)。后通过训练及时的加以巩固,训练的针对性较强。

陈老师的课中,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探究的方法及最终的规律性结论都是由学生自主发现并完成学习。但此节课中学生的操作活动不够有序,且操作的目的不够明确;操作过程中学生的思考没能及时跟进;结论呈现重复、模糊,没在全体学生头脑中留下清晰、有序的印象,没有使全体学生深刻体会到?规律?的价值,以至于在巩固训练中仍然有部分学生在使用?直观的覆盖平移?来解决实际问题。我想出现此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没有合理的处理好?学生自主探究?与?教师合理引导?的关系。如果教师在学生操作中及时引导学生观察?覆盖数?与?剩余数?的关系,学生就能正确理解?平移次数?,就能做到思维的及时跟进,就能更清楚的理解?为什么‘不同的方法个数’比‘平移的次数’多1?;如果教师在学生得出结论的过程中合理引导,学生就会表述有序、思路清晰;如果教师在结论得出后进行合理比较,学生能体会出规律的学习价值,明白?直观的平移操作?只适合解决数目较小的简单实际问题,就会形成积极使用规律的意愿;如果训练的层次性更强一些,或许学习效果、学习兴趣都会得到提升。

第二节课由倪星玉老师执教。倪老师由?选择连号电影票?引入,数字抽象后教师?框住两个数?,引导学生思考并操作。学生在直观操作的基础上交流得出结论,

操作活动及结论得出的过程简洁、有序。巩固训练中教师关注?审题教学?,帮助学生理解训练题与例题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合理使用规律;训练设计针对性强,并安排了极具挑战性的拓展练习(将组合与3个物体排列相结合)。

倪老师的课中,教师的讲解与引导较多,活动有序、紧凑、有效。但此节课中学生的自主性没能得到较多的体现,从探究方法的指定到交流问题的指向,没有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没能有效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的精神。?覆盖平移?是一种特殊的方法,适宜探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但此法不一定适合探索其他规律。?找规律?的教学中承担了一个任务,即培养学生在面对自然现象、生活现象、数学现象时自主寻找适应的方法探究不同规律的能力与意识,所以我认为指定方法不适宜。在观察交流时教师设问指向过于明确,学生思维空间过小,学生发散思维受到限制。同时此课中也有?操作过程中学生的思考没能及时跟进?、?没有使全体学生深刻体会到规律的价值?的问题,虽然在训练中教师有意识的弥补,但已经滞后。训练最后安排的拓展练习很有新意,但此训练拓展侧重的是?排列?而不是本节课的内容,同时?3个物体排列?本身难度较大,学生遗忘较多。

第三节课由陈斌老师执教。陈老师的教学思路与前两位老师大致相同。但在教学中陈老师注意体现了几个方面:(1)学生从无序的列举、操作、发现到在教师指导下有序的进行数学活动,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获得了宝贵的数学活动经验。(2)学习活动?从猜测到验证?、?从思维跟进到自主发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3)学生从直观操作到抽象思维,再到概述归纳规律,最后与?字母表示数?结合拓展至?无限?;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提升,规律的价值得以体现。

陈老师的课中,思路清晰、教学有效。但此课中也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教学语言不够精炼,且重复较多,教师在教学中存在不科学、不严谨的表述。二、教学活动的层次感强,但内在知识的层次感不是很强,没侧重突出知识重点,没有聚集?知识难点?,难易之间循环往复的次数较多。基于以上问题,我认为学生虽然在交流中顺利归纳出了内在规律,但不清楚此规律的?内核?是什么,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时思考的关键是什么。

第四节课由王富兵老师执教。王老师由?座位间隔排列规律?导入新课教学,使

学生明确探究主题,情境简洁、有效。学生在猜测的基础上表述,产生了?将座位抽象为数字?的需要;在交流中,明确了?覆盖平移?的研究方法;在操作中,体会了从无序到有序的必要;在引导中,思维及时跟进从而有效聚焦?重点?,并概括出了规律;在比较与训练中,体会了规律学习的价值,并形成了积极使用规律的良好意愿。

王老师的课中,教学思路清晰,师生互动合理,规律探究有序,训练设计形式多样、针对性和层次性较强,教学活动效果较好。但在教学中也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教师的教学语言过于?成人化?,缺乏激励性与趣味性。二、教学评价时关注?结论?过多,关注?探究过程?略少;关注知识技能目标较多,关注数学思考及情感态度目标较少。三、部分问题设计?过大?,不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并主动参与。基于以上问题,所以此节课中学生学习兴趣不够,参与的热情不高,常有?冷场?现象发生,部分学困生的学习效果不是很理想。

〖课后反思〗

在听课结束后,我给自己提了三个方面的问题,期望自己通过活动能有所思、有所得。

问题一:《找规律》这一内容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如果仅从某册教材的《找规律》单元来想,其教学目的应该是使学生透过?某类现象?运用?特定的方法?理解?某一特定的规律?,并使用学习的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但这一教学目的显得那么?功利与狭隘?。?找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新增内容,它蕴涵着深刻的数学思想,是学生今后学习、生活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教学中要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不断的认识规律,再由简单规律逐渐上升至较复杂的规律,使学生的视野不断扩大,思维不断深化。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我想这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

问题二:如何体现?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这一理念在新课程实施以来被广为传诵。那么在教学《找规律》的内容时又应该如何体现这一理念呢?我想根据对?教学根本目的?的理解,教学?找规律?时不仅要关注对?规律本身?的探究与获取,更要关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要在?找?字上下功夫,给

学生的学习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尝试的机会,猜想的机会,成功的机会。我们要教学的不仅是某一特定的规律,更是期望通过教学使学生形成?找?的意识,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未知?的规律。基于此,学生?找?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慢慢聚焦的过程,也是一个容易犯错的过程。教师应当允许学生犯错,允许学生?走一些弯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获得宝贵的?找规律?经验,没有一项伟大的发现是一蹴而就的。?结果?固然重要,但离开了?找?的过程则如鱼离水,则违背了教材设计的初衷了。

问题三:如何处理?学生探究?与?教师指导?的关系?

自课改实验以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新型学习方式彻底代替了?教师讲授?。许多教师上课都是?三缄其口?,该讲的也不讲了,几近谈?讲?色变。在我们此次的听课活动中也有此类现象。数学教学提倡学生主动建构,但不排斥教师?有意义的讲授与指导?。教师、学生、教材被称为教学三要素,缺一不可。如今的教学中教师作用的过分压缩,使数学课慢慢的在丧失其本色,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数学思维常?浅尝辄止?、不够深入。教师积极的、有意义的讲授与指导是必不可少的,唯有如此学习活动才会有序、有效、有思维。

结束语:原想简单地写点东西,没想到长篇大论了。但愿上述评价不至招来执教者的不满,更愿高淳数学教学事业更上一层楼。

让小学数学课堂充满灵动性

让小学数学课堂充满灵动性 淮安市淮安区茭陵中心小学曹正艾 【摘要】: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的过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符合时代的要求,也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那么就要教师因利势导,让课堂灵动起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题地位。基于这样的理念,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数学课堂课堂教学学生灵动性 【正文】: 工作以来,我所接触的数学几乎成了枯燥的代名词,学生对数学也很难激起兴趣。在孩子们眼里数学是枯燥的、无味的,除了做题就是练习,没完没了。但是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培养并激发其学习兴趣,可使之热情饱满的投入到学习中,同时也有助于其注意力的集中,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小学数学课堂应具有灵动性,只有课堂教学灵活,学生才会主动接受知识,才会提高兴趣。 一、创设情境,精心组织教学 好的情境创设是一节优课好的开始,在学生没进入状态前,教师要利用情境把学生的思维拉入课堂教学中。因此,教师必须依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充分认识学生能动作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问,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动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学习的态度。 课堂组织的好坏直接影响了数学课质量的高低,更不谈有什么灵动性了。根据我工作这么长时间来看,课堂组织的好坏不是学生上课坐的毕恭毕敬,端端正正,看着孩子们坐的好好的,思想都不知道飞哪去了。所以,教师组织教学时,首要的是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贯穿在整个教学中。如果在开始上课时,教师用亲切的目光注视全体同学,把学生的目光都集中到老师身上。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表情要自然,一定要让自己的内心活动与外在表情一致,要充满自信,使学生得以健康向上的精神;要温和,使学生感到亲切可信。教师在教学中应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的东西和活动。 例如,在讲授加法和减法计算时,教师可以用小棒,小手等辅助教学。教授乘法和除法时可以让学生摆一摆,画一画。讲授图形可以让学生直接观察实物。教师的语言要声情并茂,吸引学生注意,使学生不感到疲劳。能做到这些,学生的注意力基本上就被吸引过来了,整节课也更有活力。 二、课堂提问要有技巧性 提问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它被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成为联系师生活动的纽带。提问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的好坏。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揭露学生记忆中的矛盾引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优等生是许多教师在课堂上最能关注到的。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热衷于提问这

设计灵动式数学课堂

设计灵动式数学课堂 数学是一门具有科学性、抽象性、系统性等特性的学科,较其他学科,缺乏趣味性。本文以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为例,主要从动手操作,调动多元感官;妙设游戏,体会形成过程;小组合作,开展主题探究等三个方面探讨分析,从而认识数学的魅力。 标签: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趣味课堂 在新教育理念下,如何让孩子们在趣味中认识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已经成为小学数学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必须解决的难题。其实解决这一问题并不难,在教学活动和教学设计中。通过动手操作、妙设游戏、小组合作等人性化方法,打造灵动有趣的理想数学课堂。 一、动手操作,调动多元感官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中,老师们要特别注意将教材的内容特点、学生活泼好动的性格特征有效结合,让孩子们亲自动手操作,直接观察,调动多元感官,感悟知识,激发数学学习的乐趣。 小学生在初学知识的时候不具备系统性,更不能将抽象问题具体化。他们在接受新知识时总是基于感性认识,他们对问题的表象认识越清晰,对知识的理解就更越深刻。比如,在设计“认数”这一课时的教学方案时,为了使孩子们对数的组成有更加深刻的认识理解,我让每个孩子亲自动手摆放13根火柴棒,利用投影仪展示孩子们的成果。通过对比,学生会发现,左边放一捆,右边放三根,这种摆放方法最清晰,一目了然。然后,让孩子们根据投影仪上的图来说数,从而认识11、14等各个数。接着,直接出示数字16,让同学们根据之前的摆法,动手摆出16。最后,让同学们互相交流,摆出自己喜欢的数字。在这个动手操作过程中,孩子们会发现摆放十几根火柴棒皆是先放一捆,再放几根。在整个过程中,通过孩子们动手操作,调动多元感官,让学生们深刻认识数字的组成。通过多年教学实践证明,让孩子们亲自动手操作参与教学。这比单纯地看老师摆放、单纯地听老师讲解,会有更深刻、更牢固的认识。 动手操作,调动多元感官,这种教育方式既培养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又发展了孩子们的学习潜能,还增加了数学课堂的趣味性。 二、妙设游戏,体会形成過程 学生都有爱玩游戏的天性,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老师们可以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创立情景,妙设游戏,调动孩子们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老师们要注重将教材中原本科学乏味枯燥的数学内容转

探究学习让数学课堂灵动起来

从有效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的价值来看,你觉得这堂课哪些环节的设计体现了探究?有什么突出的价值?请举出两个片段进行简要分析。 答:我认真倾听了赵娜莎老师主讲的《三角形边的关系》一课,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本节课的亮点有: 1、赵老师让学生画出三角形,然后让学生动手测量,找出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任意两边和大于第三边。) 优点:让学生动手去测,自己去寻找三条边之间的关系。在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引起学生对知识是形成过程的体验。让学生学会了自我学习数学的方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让学生用小棒拼摆三角形。 优点:在前面知识的基础上用摆小棒的方法让学生去验证,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小组合作的争辩和探讨中最终得到了统一的结论。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不断探究和解决问题,这就无形中培养了学生们的合做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堂好的数学课,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而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赵老师完美的做到了这一点。这也是我们今后,课堂中时时应做的。 二、结合自己在组织学生探究学习中的一个精彩片断或失败的案例,并进行简要描述和分析。请参考《毫米的认识》案例,写明授课年级、授课内容、精彩片段、自我评价和授课者,如果是获奖课例,请注明。 答:我这一学期教的是五年级的数学,在讲授三角形面积时,我也尝试着让学生用探究的方法学习,过程如下: 1、让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找出三角形的面积,同时要求看看谁的方法比较巧 妙。 让学生初步了解三角形的面积,并能找到三角形的面积和它的底、高有一定的关系。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2、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纸制三角形,用转化的方法把它们拼成已学过的图形, 并找到这个图形和三角形之间的关系。探讨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方法:小组合作。) 放手让学生去做。我发现学生的能力真的是巨大的,学生不仅能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了平行四边形,同时有的学生还利用等腰三角沿着高的一半剪开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让学生在合作和探讨中得到知识,体会知识形成的过程。这样就会充分的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数的技能和方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巧设问题 引发思考 让数学课堂灵动起来

巧设问题引发思考让数学课堂灵动起来 摘要: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曾经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才有动力。弗赖登塔尔从数学教育的特点出发,提出了几个数学教学的原则:“数学现实”原则、“数学化”原则、“再创造”原则和“严谨性”原则。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在有效的问题情境中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让知识在对话中多元生成,让学生在互动中和谐发展。 关键词:弗赖登塔尔;现实问题;数学化;再创造 一、立足数学现实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弗赖登塔尔提出“数学现实”论,认为“数学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用于现实,而且每个学生有各自不同的‘数学现实’”。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教师要将客观现实与学生的数学认识统一起来,即教育要根据学生的“数学现实”进行;二是指教师要将客观现实材料与数学知识的现实融为一体,即教学过程要让学生经历从现实背景中抽象出数学知识的过程。因此,我们要通过设计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二、经历数学化过程,培养抽象概括能力

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化就是数学地组织现实世界的过程,即人们在观察、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运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来分析和研究客观世界的种种现象并加以整理和组织,以发现其规律的过程。所以,在数学课堂中我们要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抽象思维能力,学会数学地思维,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实现再创造过程,训练思维严谨性 “再创造”是指数学过程再现,是弗赖登塔尔针对传统教学中“将数学作为一个现成的产品来教”、“只是一种模仿的数学”而提出的一种教学原则。首先,通过“做数学”所得到的知识与能力比听教师讲理解得透彻、掌握得快、善于应用而且记忆保持长久;其次,发现是一种乐趣,通过“再创造”来进行学习能够引起学生的数学兴趣,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再次,通过“再创造”方式进一步促进学生形成数学教育是一种人类活动的看法。而严谨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指数学的严谨性。他指出,数学与其他的思维训练相比而言,最大的优点就是“确定性”,即对每个命题可以判断它的对或错。二是指严谨性是相对的,而且是有级别的,在学生还未理解的时候,不能将所谓严密的数学理论强加给学生,学生只有通过再创造来学习数学的严谨性。 例如,在八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性质》的

设置“爱”的通道,打造灵动的数学课堂

设置“爱”的通道,打造灵动的数学课堂 设置“爱”的通道,打造灵动的数学课堂 ;;;; 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沙河学区:曹海燕 [关键词] 数学;;轻松;生活化 [摘;;要]用“爱” 扮演新型角色,激发求知欲望;用“爱”引领课堂,怦击思维火花;用“爱”发挥个性,充满生活气息 课堂是教师的生命,“活”得课堂是令人羡慕的。要想让数学课堂活起来的关键还是教师,作为教师,应当用“爱”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教师必须先活起来。要以教师的真情实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要以教师的爱岗敬业精神唤起学生的主动求知欲望;要以教师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活”的数学课堂才是有生命价值的课堂,我们的目标是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数学,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呢? 一、用“爱”扮演新型角色,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课堂上,教师要善于用“爱”扮演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新型角色,着力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师生之间充满“爱意”,课堂才会变得有活力,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会自由自在地学;课堂上有了“爱意”,师生间才会互相尊重和理解,教师不必将自己的观点强塞给学生,学生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课堂上有了“爱意”,教师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如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可以说“你行的,再好好想想!”遇到不愿意回答的学生,不妨满怀期待地说“你先试试,轻轻地说给老师听听” “我就知道你一定行,这不,说得多好、多响亮呀!”……在教师暖暖的爱意中,学生往往能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从而自主的学习和发展。对于那些知识结构恰当、问题难度适中的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经过讨论、交流在合作中学习肯定是好的方式。但教师在教学中也应灵活变换角色,用“童眼”来看问题,怀“童心”来想问题,以“童趣”来解问题,共同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学习伙伴。 二、用“爱”引领课堂,用心灵怦击思维火花, 只有营造和谐、自主、创意的课堂氛围,摒弃那种教师高压式、灌输式、一问一答式等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表现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等,从而才会提出一些极具创新思维的问题。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年、月、日”知识的了解,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同学们各抒己见。这时我因势利导,让他们打开书看书上的日历,通过看书你还了解了哪些“年、月、日”的知识,你能比较系统的把这些知识归类吗?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把所了解的知识填进相应的表格。在这种氛围下学生的思想开始无拘无束,有了自主思考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灵感、创新思维,使课堂真正“动”起来成为了他们快乐学习的乐园。 三、用“爱”发挥个性,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活气息 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交流者。教师敢于蹲下来看学生,这是一种人文关怀。不仅是身体蹲下来,心灵也要蹲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惟有师生平等,才能调动起师生合作的积极性,才有利于师生的交流,使课堂成为交流的“沙龙”动起来。同时教师还要从一个教人者转化为学习者,真诚的学会倾听,和学生共同探究,共同发展,让数学课堂

赏识引领,让课堂充满生命的灵动

【湖北】【实践】当梦想照进现实——在三尺讲台上实践我的教育梦 赏识引领,让课堂充满生命的灵动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观念的转变,确立了新的教学观念,是非常重要的。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就是教育的本质. “让数学焕发生命的活力。”这也就是我参加此次国培最大的收获,教授们精辟的讲解使我感受到了信心、鼓舞。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理论学习,我渐渐总结了一些经验和教训。 记得听肖川教授《教育的方向与方法》中提到的教育要讲究方法和策略,只有不断适应社会发展,才能培养人造就人。教育应该为孩子们的终身幸福负责! 张人利教授分析了如何以学定教,让我明白了一个好的教学应是学生立场、学生主体的教学。 周卫教授谈到课堂观察的技术,课堂观察是我们教师获得实践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教师用以搜集学生资料、分析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以及了解教与学行为的基本途径。所以我们应该从多维度切入进行观察。 那么我想怎样做好一位能使数学课灵动起来的好老师呢,怎样使数学课堂变得不再枯燥呢?我的结论是: (1)用出众的教育智慧引领学生。 教育的智慧来自于:激发与促进学生学习是一项斗智斗勇、充满乐趣的旅程。“教育即唤醒。”如大海中的帆船,除了具备帆之外,重要的是要有浆,使它划得更快,在知识教学流程中,学生将怎样跟随老师的指引,使手握浆划得更扎实呢?需要有内在动力,思维品质,唤醒生命,使之想学,要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有出众的教育智慧。孔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墨子曰:“合其志功而观焉”;王守仁的“致良知”,都是有智慧的代表。只有数学来源于生活,才能体现数学的价值。 (2)用巧妙的语言凸显教师的人格魅力。 班上有位学生,除了语文外,其他各科成绩一直在及格线上下徘徊,在数学课上总是提不起精神,而且从来没有举手发言过。有一次,我点名让他回答问题,他很不情愿的站起来,头低着,似乎很伤心的样子,只好让先坐下,等课后,找周围的同学了解了一些情况,知道了他很喜欢航天知识,长大的梦想是当一名宇航员,但是性格偏内向,有些自卑。第二次课堂上,我突然问了大家一个问题:“地球和月球之间平均的距离是多少?”有几位同学抢着举手,他没有举手,但我点名了。他小心的站起来,声音很小地回答出来了,是正确的,我当即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了,他还不好意思了。课后我们谈了一次话,肯定了理想,表扬他的航天知识比同学们多,并帮他分析,当航天员需要什么知识,光有语文知识是不够的,还要其他各科成绩都优秀;有了学习动力外,学习方法也很重要,要是有什么不懂的题,老师随时随地欢迎来问……通过这次谈话后,这个学生真的经常来找我问问题了,关键是自卑的心理得到了改变,学习成绩也逐步得到了提高。 (3)用宽容的心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试想:如果没有老师的宽容,从窗口爬进课堂的调皮学生如何能成为美国历史上著名的州长?如果没有宽容,廉颇与蔺相如的交往又焉能万世垂范?记得以前有位学生,是“后进生”,不完成作业,还经常打架闹事,一般性的批评教育,

将错就错,构建灵动式数学课堂

将错就错,构建灵动式数学课堂【内容摘要】没有人是生来就不会犯错的,学生们在日常的学习中更是如此。但是错误并不是一无是处的,错误资源本身具有刺激、警惕、借鉴的功能,如果将错误发掘出来并加以有效利用,可以帮助学生们去理解和掌握数学的思想和方法。错误是学生们自身创造出来的一种有益于学习的宝贵资源,因此我们应教导学生们将错就错,构建灵动式数学课堂。 【关键词】初中数学将错就错灵动式课堂 愚者会因为失败而一蹶不振,但智者却将失败变成进步的阶梯,这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同样地,在学生们的数学学习中,在遇到错误时应沉着应对并加以反思,将此作为前进的动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们从追因纠错、因势利导、变式练习三个方面来教导学生们将错就错,这也是我们构建灵动式数学课堂的必然要求。 一、追因纠错,提升辨析能力 要想教导学生们将错就错,有效利用错误资源,首先要让他们明白犯错的原因,并不断提高他们辨析错误的能力。这是避免学生们在同样的错误上栽第二次跟头的根本方法,也能巩固他们对课堂知识的进一步掌握。 比如我在讲解苏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

章第二节《代数式》这节课时,我先通过巧设情境问题来引入课题,让同学们简单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之后我给出了代数式的基本概念,并训练了学生们在具体的情境中求出代数式的值并解释其实际意义的能力。学生们在解题的过程中出现了各式各样的错误,如有一位同学将本应写为1/2(a+b)h的代数式写为(a+b)h÷2,在这位同学出现这个错误后,我没有批评他,也没有直接告诉他错误的原因,而是将这个错误展现给别的同学,让同学们一起来寻找错误的原因。同学们通过一番思考讨论后,发现了错误的原因是写法不规范:代数式中出现除法运算时,应写成分数的形式。除了这个错误,同学们还出现了概念模糊不清、没有合理运用小括号、计算失误等等别的错误,我都用让学生们自己寻找错误原因的形式来帮他们改正错误。这种让同学们直面错误并追因纠错的方法避免了他们以后也犯类似的错误,大大提高了我的课堂效率。 在上面这节课的案例中,我通过鼓励学生们对错误追本溯源,不但提升了他们辨析错误的能力,让他们对本节知识有了一个牢固的掌握,也大大活跃了我的课堂氛围,引导他们树立了正确的“错误”观。 二、因势利导,深化教学效果 除了提升学生们辨析错误的能力,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充分利用错误这一“财富”,化弊为利,因势利导,将错就

让数学课堂“灵动”起来

让数学课堂“灵动”起来 发表时间:2014-06-20T10:38:43.420Z 来源:《素质教育》2014年3月总第148期供稿作者:隋红玲 [导读] 只有我们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学生才会真正动起来,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使我们的课堂越加变得春光灿烂,精彩纷呈。 隋红玲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牛庄镇中心小学257086 高效课堂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参与课堂教学。正因为有了学生的参与,才使我们的课堂散发出生命的灵性和无穷的活力。而教师则应紧紧抓住课堂教学中“生命活力”的因素,使之成为学生态度、知识、能力、情感的催化剂。那么,怎样才能打造高效课堂呢?我认为可做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让学生动起来 1.想动。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过程体现在每一节课堂中,所以教师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巩固新知识的起点,这就需要教师用心地备课,精心地进行教学设计,使得每节课都有新意,让学生饶有趣味地主动获取知识。如:在教《循环小数》时,教师先念一首童谣: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很会讲故事,老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学生大笑起来,在笑声中明白了“循环”的概念,这样既调动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循环小数的浓厚兴趣。 2.愿动。想是行动的最初的意识,愿是行动的动力支持。让孩子们在课堂中愉快地接受教育,不仅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而且还有利于小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 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中,讲述了下面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孙悟空给小猴们分桃子。孙悟空说:“给你4个桃子,平均分给你们8只小猴吧。”小猴一想,自己只能得到1\2个桃子,连连摇头说:“太少了,太少了。”这时孙悟空又说:“好吧,那就给你40个桃子,平均分给80只小猴,怎么样?”小猴子得寸进尺,挠挠头皮,试探地说:“大王,再多给点行不行啊?”孙悟空一拍桌子,显示出一幅慷慨大度的样子,说:“那好吧,给你400个桃子,平均分给800只小猴,总该满意了吧?”小猴听到孙悟空要给400个桃子,开心地笑了,孙悟空也笑了。在笑中给学生带来了更深层次的理性的思考:为什么桃子的数量在变化,可每只小猴子得到的仍是1\2个桃子呢?难道这中间有什么秘密吗?这样,把分数的基本性质这节课的内容寓于“孙悟空分桃”这则故事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本节课的重点,不仅学得轻松,还学得扎实难忘。 3.敢动。一是表扬。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表扬,从而树立信心,更加自信地学习与生活,教师对他们多认可、多表扬,他们就会在进步的过程中获得愉快的感觉,从而有了强烈的好知心和攀登智慧高峰的愿望,自觉形成独立自学的好习惯,得到赞许,再努力,再超越的良性循环。这就要求教师有好的方法,探知学生内心深处对进步渴望,不要吝啬赞许。赞许应该适度、及时,学生的成绩会自然提高。二是鼓励。老师应该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尤其是一些后进生,如果在稍有进步时,教师及时地鼓励,这样可以让学生放下思想上的包袱,轻松上课,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学生学习期间会遇到困难或出现很多预想不到的问题,要有效及时给予他们无私地帮助。鼓励会使他们有成功感,建立自信心,增强战胜困难的毅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一句话,学生的自信来源教师的赞许和鼓励。有了自信的力量,他们就敢动。当学生想动、愿动、敢动时,他们的学习兴趣就自然产生了,有了兴趣学生就主动地参与学习。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就为高效课堂建设提供了前提。 二、让课堂活起来 1.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思想认识。在教与学的关系上,要坚持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统一,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注重师生的双边活动,克服以教师为中心的倾向,改变压传统教学方法的呆板、僵滞局面,创造出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实现愉快教学,使一堂课上得高潮迭起,淋漓尽致,使学生的思维在老师的牵引下,像风筝一样,能自由自在地飞翔。 2.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是学生茁壮成长的必要条件。它可以让每个学生拥有一份自信心,一种自主精神。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微笑与鼓励带进课堂,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到欢乐。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每一个思维信息,特别是与众不同的信息,并主动了解他们,帮助他们,鼓励他们“刨根问底”,使学生学而不厌,乐而不倦,专心致志勤奋钻研;同时,教师在课堂上仔细小心、有分寸地对待每个学生,不轻易让任何一个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其次,要改变课堂组织形式,采取“讨论式”、“合作教学”等方式教学,在课堂中,允许学生突破常规,鼓励自由奔放和有新颖的想象,允许学生出错、允许学生说“不”,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允许学生合理的“冒险”———只有在这种和谐民主生动自然的教学氛围中,“完整的人”的教育才有可能实现,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课堂才真正充满活力。 3.精心设计问题,激活学生思维。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这里的问,不是教师的提问,而是发自学生内心的问。高效课堂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用问题完成教学,即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设计问题,精心设计问题,做到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达到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的目的。一是提问要根据教学需要来提,要在关键处设置问题;二是设计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适当的坡度,一定的思维度;三是赋于问题以新角度,教师的提问要注意变换角度,使问题具有新鲜感,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只有这样,学生在老师精心设计问题引领下去思考、去探究、去合作,才会激活思维,产生智慧的火花,才能让课堂活起来,体现出课堂的高效。 只有我们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学生才会真正动起来,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使我们的课堂越加变得春光灿烂,精彩纷呈。

让小学数学课灵动起来

让小学数学课灵动起来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开始变得更自由、更灵活,学生也始终在愉快的状态下积极地学习数学,这的确是我们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可喜变化。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就数学本身来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水平才能得到发展。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充分利用数学课堂,把它创设成充满活力、魅力无穷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地感受数学美,去追求数学美。如何上好数学课,使数学课灵动起来呢? 一、从现实生活入手,创设情境调动课堂气氛 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是有密切联系的,新教材中也给出了很多例子,教师要尽量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生活经验入手引出学习内容,这样学生乐于接受。小学生有着好奇心、疑问心、爱美心强和活泼好动的特点。数学教师要从这些方面多去思考,充分地发挥小学生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在课堂中创设出学与“玩”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例如,在教学《分数的理解》一课时,我使用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和圆形纸片,让同学们自己对折,这样的一份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同学们,在动手中学习,这样教学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主动去探究分数的特征。 二、动手实践让学生的感性理解上升到理性理解 根据费赖登塔尔的观点,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精神。小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水平弱,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图形或物体,调动各种感观参与实践,同时教给学生操作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实验等操作实践,激发思维去思考,从中自我发现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动手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三角形的理解”是一节比较枯燥的概念课,我让学生用彩色塑料条围成三角形,并投影到银幕上。通过观察,学生很快发现图1和图2是用三条线段围成

让灵动之美充满语文课堂

让灵动之美充满语文课堂 北票市尹湛纳希高级中学张宇楠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是否曾有过这样的尴尬:一边是教师被作品深深地感动,一边是学生与作品之间的隔膜;一边是教师满腔热情地投入,一边是学生昏昏欲睡,于是我们禁不住感慨学生的“无情”、教学的“无趣”、教师的“无奈”。如何改变这种情况……如何让学生学得又实又活,从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确实须花大力气研究、探索。 所谓“灵动”,就是一种生气、活力,就是和谐、节奏,事实上,语文教学不仅是认知过程,也是思维发展、情感活动的一个过程。语文教学的诸元素——文本、学生、教师,都离不开思维和情感的相互作用,因而好的语文课堂是灵活多变的,充满张力的。任何固定的模式、僵化的流程、刻板的讲述都会使语文课变得枯燥索然。也就是说,只有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追求灵动,正是一种教学形式的表现形态。追求灵动的教学艺术,正在于让课堂充满生命的绿色,让课堂成为生命活力的空间。以灵动为核心,教师灵活地教,学生灵活得学;教师教得灵气洒脱,学生学得轻灵自在。 一、灵动的课堂是生命和谐的课堂

灵动的语文课堂首先应该是和谐的课堂,是轻松愉悦的,是民主平等的,是合作探究的。民主和谐的氛围有助于激发灵感、激发智慧,提高学习的效率,迸发创新思维的火花。 学生的个性特征、创新思维和创造才能只有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才能得到迅速的发展。要创造自由的教学环境,必须提倡充分的教学民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正确对待学生的创造欲,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把他们的所知所感用语言表达出来。鼓励学生“标新立异”,鼓励学生讨论甚至争辩,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堂秩序,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主动探求知识、发表独立见解的积极性,在参与中动手、动口、动脑,增长智慧和能力。 在教学冯梦龙的“三言”名篇《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时,我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发问,而后从中选出有代表性的问题在全班来讨论、交流,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课堂上学生热烈的讨论、精彩的发言。我认为这样的场面留给学生的是回味,而留给教师的则是思考: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智慧的灵光,更要激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这应该是语文教学的真谛之一。 二、灵动的课堂是多维延伸的课堂 灵动的课堂讲究拓展延伸的效度。我们教学的每一节课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环”,或者说是知 识网络中的一个“眼”。我们只有从这一“环”一“眼”向有关 的知识面延伸和辐射,才能清晰地把握教材。 以课本内容为核心,引导学生在课前、课后学习,这是语

追求真实生动的数学课堂教学

追求真实生动的数学课堂教学 《新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数学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这些论述为我们数学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出现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但也有一些不尽人意的现象,其中,过于强调形式的东西、不求实际的甚至虚假的公开课确实带来了不好的影响。我们一定要明白,真实并不是平庸.真实的应该是最深刻的,最有价值的,最具活力的。因此,我们是否应该在追求真实中去求得课堂的高度,去求得更高的教学品位呢?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这话表明: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老师创设了一个学生熟悉的队列报数的生活情境。让一列学生先按1、2、3、4、5……报数,知道自己在第几个。只要学生说出他在第几个,老师就能知道按一定规律报数时(如1、2、3、1、2、3……)他报的该是几,再通过报数证实。这样通过报数这一生活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发现要想知道第几位同学报的是什么数,除了报数的方法外,用计算的方法更快。使学生知道余数不仅用来进行计算,还可以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了他们学习有余数除法的欲望。又如在教学折扣前,老师让学生去调查了解附近商店的一些促销情况,搜集有关这方面的信息和数据。在课的开始,老师就先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调查结果,谈谈自己对这些数据的理解。由于是生活中常常遇到的问题,又是通过自己调查得到的数据,学生便积极思考起来,急于弄明白这些数据的具体含义。强烈的求知欲望,诱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这时进行新课教学,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这些都是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导入新课,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同时又强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 新课程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拔。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数学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例如:三年级加、减法的简便计算,264+98、264—96这两道例题,为什么要把98、96先看成100进行加、减?看成了100加、减后,第一题为什么要再减去2?第

构建和谐灵动的数学课堂

构建和谐灵动的数学课堂 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沙江中心小学吴丽娟 摘要: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并非完全取决于教师的“教”,而是取决于教师与学生双方交感互动中的学生的“学”。积极有效的数学课堂必须从过去的“教师主讲,学生静听”转化为“教师引领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相应地,教学设计也应由过去的“以纲为纲、以本为本”转化为“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师生互动共鸣,寓教于乐、教学相长、和谐灵动的数学课堂氛围。 关键词:数学兴趣探究和谐交流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数学课堂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师生互动共鸣、寓教于乐、教学相长的和谐氛围,使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富有吸引学生的魅力! 一、借助史实,激活课堂 数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它不仅是数学知识的积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有力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多地掌握有关数学史知识,在课堂上充分结合教学内容,讲述数学史上的思想、方法,某些数学概念的产生背景,讲述数学家的胆识、勇气和数学家废寝忘食、排除万难、奋力拼搏的精神和动人心魄的业绩,借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质数与合数”时,学生对这类数的认知存在一定障碍,容易与偶数和奇数产生混淆,随之产生的是厌学的情绪。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有机的结合“哥德巴赫猜想”,介绍什么是“哥德巴赫猜想”,让学生对质数有一个新的认识,产生学习这部分内容的兴趣;同时,讲述中国的陈景润在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时遇到的困难以及如何克服困难不断向数学“皇冠上的明珠”靠近的故事,让学生不怕困难,有决心学好本节课的内容。数学史实的故事常可令学生精神振奋,兴趣倍增,有效地激活了沉闷的数学课堂。 二、渗透美感,陶冶课堂 数学是有趣的、美丽的、令人兴奋的。但如此美丽的、重要的一门学科,却很少有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欢它,更谈不上去领略数学的美。这是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引领,缺乏用审美的眼光来教数学。要让学生真正发现数学中的美,从而喜欢数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美学因素(形态美、抽象美、对称美、简洁美、和谐统一美和奇异美),充分运用生动的语言、精辟的分析、传神的手势、直观的教具、形象的媒体以及精美的板书等手段,为学生创设优美和谐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用美的观点去感悟、理解数学知识,让学生在审美的愉悦中,陶冶情操,启迪心智,丰富想象,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创设灵动的数学课堂 提高教学效率

(下转第148页) 摘要 新课程改革后,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 师必须打破传统的用大量时间来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这就必须提高教学效率。目前数学课堂教学存在学生参与度不高、效率低下的问题,基于课堂对每位参与的师生,都具有个体生命价值,本文根据笔者教学的一些感悟,探讨了改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措施,以供借鉴。 关键词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课堂效率有效教学 Improving Teaching Efficiency by Creating Vivid Mat-hematics Class //Liu Yan Abstract New curriculum reform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class teaching.Teachers should break down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that occupies large amount of time,and finish te-aching goals in limited time,so as to improve teaching efficiency.Based on the writer 's own experience,the writer explores mea-sures to improve class teaching and teaching efficiency. Key words junior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new curriculum reform;class efficiency;effective teaching Author 's address Luwu No.2Middle School of Lingshan Co-unty,535416,Qinzhou,Guangxi,China 1前言 随着新一轮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的全面推广,对课堂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 目标。新课程改革后, 初中教学的思想理念和教学方式与以往相比,都发生了巨大改变,各地数学教师都认真地落实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但在教学实际中初中数学教学仍然面临一些问题,课堂教学效率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在学校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努力地教,教得很累;学生不喜欢学,学得痛苦。教师感到十分的困惑:我 在认真备课,该讲的都讲了,重难点都重复N遍了, 学生就是不会,怎么办?同时,学生也感到很困惑:能听讲、完成作业,但遇到综合运用题就丢分。这些问题,都是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表现。 2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原因分析 2.1僵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使不同学生获得的学习机会差异大 课堂教学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现行课堂中,教师为了自己的预设模式能顺利展开而忽视了学生的参与程度,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课上的学习机会有很大差异,就会出现上述困惑———跟不上,所以这些学生课堂参与时间减少,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就游离于课堂之外。现代研究也发现,学生学习效果的差异往往就是课堂实用时间差异造成的。因此,部分学生课堂实用时间少是当前教学中值得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2.2学生主体意识缺乏,学习效率低下 长期以来,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缺少自主控制,学习 材料靠学校来提供,学习目标靠老师来确定,学习任务由老师来安排,学习过程随老师调控,学习结果则靠考试来评 价。学生个性意识的缺乏, 使得他们不能自觉培养和发展自己的特长;参与意识的缺乏,使他们在课堂中往往处于被动,很少自主探究和积极思考;问题意识的缺乏,就会把学习仅看成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不会主动提出新问题。总之,学生把取得高分当做学习的目的,把考试作为学习的唯一动力,疲于应对,无乐趣可言。 3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措施 3.1明确教与学的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 一切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都是教学目标,它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极其巨大的,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影响。特别是教学目标的明确,对每堂课的教学质量都有直接影响。数学教学是一个完整复杂的教学过程,包括了准备、实施以及目标达成等几个阶段。要想完成教学目标,在备课时,教师就必须认真地设计本堂课的教学,让学生“学 什么” ,教学中“解决什么问题”、“突出什么”以及本课内容“如何突破难点”和“重点是什么”等等。只有这样,教师有了清晰的目标,才能顺利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更好地为实施有效教学服务。 例如,在学习正比例函数时,就要明确教学目标:(1)教学知识点:①认识正比例函数的意义。②掌握正比例函数解 析式特点。 ③理解正比例函数图像性质及特点。④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2)教学重点:①理解正比例函数意义及解析式特点。②掌握正比例函数图像的性质特点。③能根据要求完成转化,解决问题。(3)教学难点:正比例函数图像性质特点的掌握。这样,教学过程中,教师才能有的放矢,提高教学的效率。 3.2创设问题情境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都是以教材为指导,按部就班地教学,把数学教学都束缚在了固定的套路中,教学束缚在书本按部就班的套路中,把课本上的知识都灌输给学生,学生掌握了书本上的知识就没问题了,完成了教学目标。使得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变得简单,把学生的思维都束缚在书本和课堂上,学生不能在学习中发现课堂学习的乐趣,学生逐渐就会对数学课失去兴趣。只有在保证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的前提下,学生才会对课堂教学充满浓厚的兴趣,才能把学生的学习潜能都激发出来。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可以采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情况下,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保持着积极的学习状态。例如,在学习一次函数时,教师可以这样提出问题:前面学习了有关一次函数的一些知识,掌握了其解析式的特点及图像特征,并学会了已知解析式画出其图像的方法以及分析图像特征与解析式之间的联系规律。如果反过来, (广西灵山县陆屋第二中学广西·钦州 535416) 中图分类号:O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94(2012)06-0095-02 95

让语文课堂因生成而灵动

让语文课堂因生成而灵动 【摘要】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师生双方共同演绎、彼此尊重、动态生成的课堂。而纵观目前的语文教学,许多老师课前精心设计,课中按部就班,较少关注学生的发展,特别是学生在课堂上的生命状态,使课堂生成倍受冷落,使原本鲜活灵动,充满情趣的课堂变得机械、刻板和程式化。如何让语文课堂散发出灵动之美?笔者认为一是在备课中预设生成,要看重看透阅读教材,关注学生的学情,找准课堂中可能出现的生成点进行预设,从而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二是在课堂上巧妙应对生成,做到以人为本。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见解,通过倾听、捕捉、引领等手段,使教学有效生成,从而使语文课堂焕发生机,充满灵动。 【关键词】课堂教学预设动态生成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倡个性化、创造性阅读,这就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挖掘教材内涵和拓展外延使学生不断生成问题,让学生在理解课文、解决问提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用怀疑和批判的眼光去看待问题。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关注生成,及时捕捉语文课堂上有探究价值的新情况、新问题,把师生互动的探索引向深入而使课堂散发出勃勃生机呢?本人拟从如何预设动态生成的预案及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利用生成资源进行探讨。 一、精心预设,使生成走进备课。 叶澜教授指出:“一个真正关注人的发展的教学设计,会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仅是认知的)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会促使课堂中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和对及时反馈提出要求。”可见,教学预设要为动态生成而设计,使教学尽可能地在预设之内生成,从而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让“导学案”导学课堂生命灵动

让“导学案”导学课堂生命灵动 如东县新光初中阮早晨 随着“导学案导学模式实施有效教学”的全面推广,老师们都深深体会到“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发展”是“导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根本思想,也深深体会到“导学案”导学模式真正落实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彻底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角地位,让学生学会自我学习、主动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达到会学的目的,让课堂充满生机、让课堂有活力、让课堂生命灵动。 导学案是将传统观点中“教”的活动转化为“学”的活动,它是教师在充分研究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将设计的若干个活动串联而成。导学案是学生学习探究的引擎,是呈现给学生学习的平台,同时又是学生活动历程与结果的记录。一个活动就是一堂课的细胞,老师、学生、资源、环境等组成了课堂教学的骨架,学生围绕活动的生成、解决、发展而展开的一切有效的交流,同时在交流中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下是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对导学案导学模式的几点感悟,以抛砖引玉。 案例一:“导学案”导学课堂,让学生亲身体验 回顾“液体内部的压强”活动的片段: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的压强是一个固体对另一个固体的压强。那么,液体对固体有没有压强?还是让我们亲身体验一下。”我戴好大号的乳胶手套,并展示给学生(强调手指与手套间一定要有空隙使其间充满空气),而后将带手套的手放入水桶中,故作吃惊地说:“哦!我感觉到了水里的……当我把手向水的深处放时感觉不一样;我在水里放一把直尺,当我把手放在水下30cm处,并在这一平面四处运动时感觉不一样……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戴了乳胶手套在在水里感觉到了什么? 新课教学①:要求学生按照我的做法去做,并用自己的感受完成以下问题: 1、你把戴手套的手放入水中时你感觉到了什么? 2、当你把手从水面伸入水的底部时你感觉到了什么? 3、当你把手伸入水下30cm左右时,手在这一平面四处运动时你又有什么感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