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世近史名词解释

世近史名词解释

世近史名词解释
世近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英国宪章运动

工人阶级最早的反对资本主义的政治斗争之一,是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标志。1834年,英国新国会颁布新的济贫法,实行残酷压迫工人的习艺所制度,英国先进工人开始了争得普选权等政治权利的斗争。1836年6月成立的伦敦工人协会成为斗争的组织中心。它于1838年5月公布了包括实行普选权等六项具体要求的请愿书。又称人民宪章,宪章运动由此得名。从1939年到1948年,宪章运动以人民宪章征集签名的形式,举行集会和示威,先后掀起三次斗争高潮。1848年,在统治阶级的镇压破坏下,坚持12年的宪章运动终于失败。

第一国际

即国际工人协会。1864年9月28日在伦敦成立的世界无产阶级的第一个群众性革命组织。第二国际成立后,才被称为第一国际。第一国际是在欧洲工人运动蓬勃发展,各国工人阶级要求增强国际团结,建立有组织的国际联系的背景下成立的。马克思是国际的灵魂。他负责为国际起草了《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和《国际工人协会临时章程》等许多重要文件。第一国际的任务是团结各国工人,为彻底解放工人阶级,并消灭一切阶级统治而斗争。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先后召开过五次代表大会和三次代表会议。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领导下,第一国际团结了各国工人阶级,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同蒲鲁东主义、工联主义、拉萨尔主义、巴枯宁主义等机会主义和分裂主义进行了斗争;在实践中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工人运动干部,坚持和传播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积极支持1871年巴黎工人革命斗争。巴黎公社失败后,第一国际的许多支部遭到破坏。1872年海牙代表大会决定将第一国际总委员会会址迁往纽约。根据马克思的建议,第一国际于1876年7月在费城代表会议上宣布解散。

或:即国际工人协会,简称“国际”,是第一个联合国际无产阶级的群众性政治组织。1864年成立,总部设在伦敦(1872年移至费城)。马克思是第一国际的灵魂和实际领导者。它团结欧洲各国工人,组织和领导工人阶级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同时,第一国际内部还进行了反对蒲鲁东主义、巴枯宁主义、工联主义等错误思潮的斗争。1876年自行宣布解散。第一国际在反对资本主义的剥削与压迫,维护工人的政治与经济权利的斗争做出了重大贡献,并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欧美的传播。

俾斯麦

普鲁士王国首相(1862~1890)和德意志帝国宰相(1871~1890)。容克地主出身。保皇派,普鲁士容克贵族最反动的政治家。顽固地拥护君主主义,毕生维护容克的特权和王权,竭力将普鲁士的专制统治推广到整个德意志,深得国王威廉一世的赏识,1862年被任命为首相。推行“铁血政策”,发动丹麦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通过王朝战争统一了德意志。1871年,帮助凡尔赛政府镇压巴黎公社。担任德国宰相期间,执行为容克地主和大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政策,即对内颁布《反社会党人非常法》,镇压工人运动;对外采用结盟政策,确立德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八十年代,在非洲、大洋洲掠夺殖民地。后因与威廉二世意见不合,于1890年3月去职。

考迪罗

西班牙文caudillo的音译,意为首领。拉丁美洲的政治术语。原指割据一方的军事头目,后引申为军事独裁者。凡以暴力攫取并靠暴力维持地主资产阶级统治的独裁军人,称为考迪罗。有时也用来称呼掌握军事力量的独裁政客和向追随者播扬个人崇拜观念的政党领袖。上述统治方式和政治作风则称为考迪罗主义。或书中225页或:拉美各国独立后普遍盛行的一种军事独裁统治制度。考迪罗是西班牙词,意为首领。原指独立战争时的领袖,后泛指以暴力手段夺取和维持政权的独裁军人或政客。这种制度给拉美各国带来极大的危害:政变和内战连绵不断,赋税沉重,苛政横行,考迪罗们常投靠帝国主义势力,出卖民族利益和国家主权。

卡蒂普南

19世纪末菲律宾的秘密革命组织。1892年7月7日由A.博尼法西奥等人创立于马尼拉。卡蒂普南是他加禄语“协会”的音译,全名是最崇高、最受尊敬的菲律宾儿女协会。目的是团结菲律宾人民以武装斗争推翻西班牙殖民统治,实现独立。成员主要是失业工人、农民、城市贫民和殖民政府中的低级官员等,后来有较多的资产阶级分子加入。协会设有最高委员会、省和镇的地方委员会3级,采取秘密入会仪式。会员分为同伴、战士、爱国者3个等级。通信使用密码,相遇使用暗号,每个会员还各有代号。1895年1月以后,博尼法西奥担任最高领导人。卡蒂普南提出人人平等,反对种族歧视的要求,主张通过革命斗争推翻殖民统治。1896年8月,卡蒂普南组织的起义爆发,并逐步扩大到整个吕宋岛以及棉兰老岛。不久,革命阵营出现分裂。1897年3月22日在特黑罗斯选举革命政府,

推选阿奎纳多为总统。5月10日,博尼法西奥被捕遇害。卡蒂普南解体。

《密苏里妥协案》

1820年美国国会为解决奴隶制存废问题和密苏里州以何种身份加入联邦问题所达成的妥协法案。1790年,划定梅松—狄克逊线作为奴隶州和自由州的分界线。密苏里州处在此线以南,应为奴隶州。1818年该州要求以自由州身份加入联邦,遭南方反对,引起长期争执。最后,于1820年签订了《密苏里妥协案》。规定密苏里以蓄奴州加入联邦,同时以马萨诸塞州划出缅因为自由州加入联邦,以取得南北两方州级数目的均衡。另外划定北纬36度30分以南为蓄奴州地区,以北为自由州地区。此种妥协为1854年《堪萨斯—内布拉斯加法案》和1857年《司各特案》所破坏,最后导致南北战争的爆发。

兰学

日本德川幕府中期,通过荷兰书籍传入的西方近代学术。锁国后,日本仅与西方国家的荷兰有贸易关系,故兰学传入。起初主要是医学,后扩大至天文学、地理学、历史学、化学等学科。兰学的兴起反映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冲击了锁国制度。开国后,兰学为以英语、法语为主的洋学所取代。

克里米亚战争

亦称东方战争。1853—1856年俄国与英、法、土、撒丁联军之间的战争。最主要的战场在克里米亚,故名。俄国以保护土耳其境内的东正教居民的权利为由,于1853年7月进军土境,土则于10月向俄宣战。11月,俄歼灭土舰队。英法出面干涉,并于次年3月对俄宣战,后撒丁加盟英法参战。至1855年9月俄在克里米亚的海军基地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失陷,俄国战败。次年3月签订了《巴黎和约》。战争充分暴露出农奴制俄国的腐败无能和落后。战争失败更加加剧了国内危机: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赋税负担;俄国欧洲部分频频爆发人民起义。沙皇政府不得不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柴明达尔制

印度历史上存在的由政府通过中间人向农民征收天赋的土地制度。柴明达尔即“土地持有者”之意。莫卧儿王朝时即已行此制。英国政府印度后,在孟加拉、贝拿勒斯等地区实行此制。实际上就是以东印度公司为国家、以田赋征收人为地主、以耕种者为佃农的租佃制。承认柴明达尔为世袭的土地占有者,所纳田赋数额固定不变。柴明达尔实际上从包税人变成包税地主。到20世纪50年代末,此制基本上被废除。

伊朗巴布教徒起义

1848-1852年伊朗人民的反封建起义。因参加者以信仰巴布教为号召,故名。巴布教的创始人赛义德?阿里?穆罕默德,1844年,他自称是救世主把意志传达给人民的“巴布”,即沟通真主与信众的“门”,主张建立一个人人平等、幸福的“正义王国”。1847年他被捕后,各地教徒纷纷起义,这些起义是19世纪中叶亚洲民族运动高超的组成部分之一。

门罗主义

美国总统门罗于1823年12月2日在致国会的咨文中提出的对拉丁美洲政策所体现的外交原则。主要内容是:宣布任何欧洲强国都不得干涉南北美洲的事物,今后欧洲任何大国不得把美洲大陆业已独立自由的国家当作将来殖民的对象,否则就是对美国不友好的表现。他提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口号,当时对反对“神圣同盟”插足拉丁美洲有进步作用,但后来成为美国的扩张工具。

《神奈川条约》

又称《日美亲善条约》。日本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1851年美国政府决定用武力强迫日本开放海禁。1853年7月,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官柏利率军舰四艘强行驶入东京湾的浦贺港,要求缔结日美通商条约。在武力要挟下,幕府被迫接受美国总统的国书。1854 年2月柏利率军舰10艘,再度驶入东京湾,在神奈川(今横滨)耀武扬威,并提出最后通牒。3月,幕府被迫与美国签订不平等的《日美亲善条约》。规定:日本向美国开放下田、函馆两港,为美国船只提供粮食、淡水和煤炭等必需品;美国可在此派驻领事并享有最惠国待遇等。该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日本的“锁国”体制开始崩溃。

《宅地法》

1862年正值美国南北战争之际,林肯于5月20日颁布了《宅地法》。规定凡支持、拥护合众国的成年公民,从1863年6月1日起,只要缴纳10美元登记费,就可从国有土地中领取160英亩土地,耕种5年后,成为私有财产。《宅

地法》极大地鼓舞了联邦军队中广大士兵的战斗热情,也加速了劳动人民向西部的移殖,为美国农业资本主义沿着“美国式道路”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简答:

第一次工业革命发轫于英国的原因

(1)英国殖民地通过对殖民地的无情掠夺和奴隶贸易,从海外获取了远远超过其他国家的财富。

(2)英国存在大量无家可归的流动人口。

(3)英国吸纳大量的加尔文教教徒,其中有许多企业家和发明家。

(4)具有比其他国家更为发达的国内市场。

(5)行会制度较为薄弱,有利于商品生产的自由竞争。

(6)四面环海,多优良港口,公路和运河联系各地,具有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

(7)“合理谋利”的文化心理因素与禁欲主义的宗教道德。

(8)稳定的国内环境。

(9)优越的政治环境。

意大利加富尔改革的主要内容

第一,奖励私人办厂,修筑铁路,建立商船队;

第二,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与英法比瑞签订通商条约,降低关税;

第三,积极扩军,增加军费,建筑要塞,改善军备;

第四,限制教会势力,没收部分教会财产,剥夺教会特权。

普鲁士王朝实现德国统一的原因

第一,普鲁士王朝所依靠的是力量雄厚的容克阶级。第二,普鲁士拥有欧洲最强大的陆军。第三,普鲁士有高度发达的工业和农业。第四,普鲁士有完善的行政系统和教育制度,培养出一批批工作效率高、忠于职守的管理人才。第五,容克阶级素来好战,有领土野心。容克大部分已资产阶级化,迫切要求统一。

俄国1861年改革内容

废除农奴制法令由《关于脱离农奴依附关系的农民的一般法令》等17个文件组成。其主要内容可归纳为:

(1)关于农奴的人身解放。从法令颁布时起,农奴获得人身自由。

(2)关于份地及农民使用份地的义务。农奴在获得人身解放时得到一块份地。份地在法律上仍属农奴主所有,农奴只有“永久使用权”。在赎买份地前,农奴必须负担一定的“临时义务”,缴纳货币地租或服劳役,其数量与以前大致相同。

(3)关于份地赎买的手续。先根据代役租算出赎金总数,然后在赎地时,农奴必须交付赎金的20—25%,其余由国家垫付给地主,农奴在以后的49年中每年加利偿还给国家。

如何认识《大日本帝国宪法》:书中270页

边沁的功利主义

认为“个人的利益是唯一的现实利益”,“社会利益只是一种抽象”。主张所谓“最大多数的最大幸福”的“功利原则”。同时强调有利于资产者的就是有利于全社会的,而有利于资产者的就是道德的,功利就是道德的标准。提倡放任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说。在哲学方面,认为一般的概念都是一种“虚构”,这一主张后来成为现代资产阶级哲学流派语义哲学的理论来源之一。

垄断组织具有哪些积极影响

首先,垄断组织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它产生后又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大型企业是垄断组织形成的基础。它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竞争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的生产力高度发展所要求的。

其次,建立垄断组织是为了独占生产和市场,攫取高额利润。但这也是为了“调节生产”,以适应市场的变化,是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最后,托拉斯和康采恩等高级形式的垄断组织,对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也具有更为有利的条件。

19世纪后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调整的积极意义

19世纪后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调整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劳工福利、社会全面福利、经济问题以及教育等领域。这些社会调整产生了巨大影响。

第一,劳工状况有了改善,生活相对有了保障。

第二,社会各阶层的居民在生活、环境、健康、教育等方面都得到一定的保障。

第三,社会立法是一种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是对于低收入者的经济补偿,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他们的购买力,刺激了生产,促进经济繁荣与稳步增长。从根本上缓和了阶级矛盾与阶级斗争,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为资本主义注入活力,延长了资本主义的寿命。

19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社会调整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必要性:

1、随着资本主义工业迅猛发展及向垄断阶段过渡,社会不公愈加严重,为了防患未然,资本主义社会进行自身调整与弥缝,同时也是工人阶级与劳动群众觉悟提高、为捍卫自身利益而斗争、对资产阶级政府形成强大压力的结果。

2、工业化与城市化,使社会生活更为复杂化,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新问题,这些都需要资产阶级政府积极主动地去面对与解决。

可能性:一方面随着科学发展日新月异,一支强大的科学家队伍成长起来,他们可协助政府进行尝试性调整,以适应工业化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工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所创造出的巨大社会财富,亦为社会调整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问答:

美国内战北方胜利南方失败的原因

北方获胜的原因:

A 北部人口对比与军队人数更具优势;

B 北部经济体制比南方更为优越;

C 北部在交通运输方面的显著长处;

D 南方未获得有效的外交支持;

E 南北双方领导人的素质存在差异;

F 战略与指挥体系存在巨大差异;

G 战时政策的不同;

H 政治体制的差异;

巴黎公社的光辉业绩

(1)政治上,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政权机构;

成立国民自卫军与十个委员会,使公社成为集立法、行政、司法权于一身的最高权力机关。

消除官僚主义:公社委员会主要工作人员都必须经选举产生,人民对其拥有监督权和罢免权,废除高薪制,规定公社公职人员的最高年薪不得超过6000法郎。

(2)经济上,公社实行一系列保护劳动人民的措施。

公社颁布处理逃亡业主的法令,接管逃亡资本家遗弃的工厂和企业,依靠工人协作社来组织和管理生产;关闭帝国警察局开设的雇佣劳动介绍所,设立劳动就业登记处;没收逃亡房主和征用富人的住宅,解决工人和贫穷市民的住房问题;

(3)文化教育上

公社颁布政教分离的法令;取消宗教教育;剥夺教会财产;实行非宗教义务教育,取消学校的一切宗教象征,如十字架、圣像、祈祷等;国民自卫军强行进入拒绝实行非宗教教育的学校,逮捕违抗者。

(4)联系农民。

公社也注意到了争取与农民建立联盟的问题,公社发表了《告劳动农民书》,呼吁农民支持公社的事业。

(5)高举国际主义旗帜。

公社欢迎其他国家的革命者参加公社并担任领导职务。有来自波、匈、奥、比、俄、意等国的革命志愿者加入公社。(6)公社号召法国其他城市也像巴黎公社一样举行起义,建立公社,形成全国性的革命浪潮,最终建立工人阶级

自己的革命政权。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社会生产力的飞跃发展:生产力战胜了人口、物品和服务要求的快速而无止境的增长。1840年英国一天的生产量相当于1770年一年的生产量的27倍多。

英国工业在世界遥遥领先,获得“世界工厂”的称号。1850年,全世界60.2%煤,50.9%的铁,46.1%的棉花都是英国生产的。英国从世界各地输入原材料和粮食,又把商品充斥到世界各地,开辟了比以前更广阔的市场。

2、社会面貌的变化,推进城市化的兴起。人口和经济力量向城市集中,城市的其他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向城市以外的地区扩散,使乡村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不断城市化。

3、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新的社会阶级的产生

4、对世界其他地区的深刻影响

第一,促进欧美国家经济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的重大变化,促进阶级力量对比的变化,使政党政治与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逐渐确立,国家机器趋于复杂与完善,国家职能趋于现代化。

第二,促进全球交通网及世界市场的形成。

第三,先进技术的扩散

第四,欧美国家工业革命对于亚非拉国家的双重影响。第一次拉大了世界各大文明区间的发展差距。

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与影响 171页——176页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 176页

近现代史纲要名词解释

纲要课主要名词 上编综述1个:1、买办 第一章4个:1、三国干涉还辽2、黄祸论3、三元里抗英4、海国图志 第二章6个:1、《天朝田亩制度》2、《资政新编》3、天京事变4、中体西用 5、戊戌六君子 6、戊戌政变 第三章8个:1、清末新政2、三民主义3、黄花岗起义4、保路风潮 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6、二次革命 7、护国运动 8、护法运动 中编综述1个:四行二局 第四章1个:1、北洋军阀 第五章5个:1、东北易帜2、八七会议3、井冈山土地法4、赣南会议 5、遵义会议 第六章8个:1、《论持久战》2、“三光政策”3、一?二九运动4、福建事变5、西安事变6、平型关大捷7、皖南事变8、“三三制” 第七章5个:1、重庆谈判(双十协定、《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2、“五四指示” 3、第二条战线 4、第三条道路 5、《中国土地法大纲》 第八章2个:1、“一化三改”2、“四马分肥” 第九章4个:1、《论十大关系》2、中共八大3、“六又”政治局面 4、1959年庐山会议 第十章1个:1、“三步走”战略

近现代史纲要课考试的主要名词 上编综述1个:1、买办:是半殖民地中国的产物。他们最初是充当通商口岸外国洋行的雇员和代理人,在帮助外国资产阶级积累资本睇过程中,通过获取佣金、分红、利息等手段积累财富,并利用与外国侵略势力及封建势力的密切关系,提高自己的政治、经济地位。 第一章4个:1、三国干涉还辽:1985年中国清政府因甲午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其中规定把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激化了列强争夺中国的矛盾。俄国联合法国和德国共同干涉,迫使日本放弃了割占辽东半岛的要求。日本则再向中国勒索3000万两白银“赎辽费”作为补偿。俄、德、法三国借口干涉还辽“有功”,要求租借中国港湾作为报酬,由此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黄祸论:19世纪外国教会中的某些势力利用宣传宗教和西学的名义,为帝国主义侵略制造舆论。黄祸论,即中国威胁论就是其中的一种。他们宣扬中国等黄色人种对西方白色人种构成威胁,企图以此论证西方列强侵略、压迫中国有理。 3、三元里抗英:1841年,英军在广州郊区三元里一带的淫暴行,激起当地乡民的义愤,并与英军展开激烈战斗,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和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 4、海国图志:1843年魏源所编,其主要包括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总结了鸦片战争经验教训以及论述海防战略战术等;并在此书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其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5、戊戌六君子:包括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6个人。1898年,以慈禧太后为主的守旧势力对维新派进行反击和镇压,对维新人士进行捉捕和残害。同年9月28日,其六人被处决,为变法壮烈牺牲。 6、戊戌政变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谕旨,宣布开始变法。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守旧势力经过密谋,于9月21日发动政变,软禁了光绪皇帝,新政措施除了京师大学堂被保留以外,其余大都被废除;维新派人士和参与或同情变法的官员,或被囚禁,或被革职,或被放逐,史称戊戌政变。 第三章8个:1、清末新政为了摆脱困境,清政府从1901年到1905年连续颁布了一系列“新政”上谕,主要内容有:政治方面: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专门办理外交事务,后期实行预备立宪;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侵略中国的战争。1840年4月,英国国会通过对华战争的决定。6月,英国侵华舰队封锁了珠江海口和广东海面,鸦片战争正式爆发。鸦片战争的爆发不是偶然的,它是在清朝封建统治面临严重危机的时刻,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进行殖民扩张不可避免的结果。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派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与英国代表璞鼎查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从此中国历史的发展开始发生重大转折,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步地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南京条约 中国清政府在1840年6月到1842年8月的中英鸦片战争中完全失败。1842年8月,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其主要内容是:割让香港给英国;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作通商口岸,英国可派领事;协定关税;取消公行制度,允许两国商人自由贸易。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它使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是中国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演变的开端。 3、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指19世纪60—90年代,部分清朝统治者,为了拯救清王朝、御侮自强,以引进枪炮、科技,创办一批近代企业、新式学堂、新式海军等为主要内容的学习西方的运动。它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但由于它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对外国的依赖性和企业管理的腐朽性,因而对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又有严重的阻碍作用。 4、百日维新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在维新派的推动和策划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开始变法,提出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改革措施。这些改革措施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遭到慈禧为首的封建守旧势力的激烈反对,并于9月21日发动政变,致使光绪皇帝被囚,康有为、梁启超逃亡国外,谭嗣同等六君子被杀害。至此,103天的维新变法失败,史称“百日维新”。 5、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 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主要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6、五四指示 《五四指示》:是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简称《五四指示》.该指示决定将减租减息的政策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五四指示》揭开了解放区土地立法的序幕,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革命指明了方向。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名解

名解部分 洪秀全 洪秀全(1814—1864),原名洪仁坤、小名火秀,太平天国创建者及思想指导者,称“天王”,广东花县人。农民家庭出身,自幼家境贫寒。道光年间屡应科举不中,遂吸取早期基督教义中的平等思想,与冯云山、洪仁玕等人创立拜上帝教,以图“唤醒世人”。撰有《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以布教,主张建立远古“天下为公”盛世。公元1851年元旦,洪秀全率众于金田起义,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开始。 拜上帝会 拜上帝会,亦称“拜上帝教”,是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吸收基督教教义而成立的特殊组织,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统治。19世纪中期,洪秀全受基督教布道书《劝世良言》的影响,在家乡广东花县组织拜上帝会,并模拟《劝世良言》写成《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书,作为该会教义,同时又制定了宗教仪式与会规。洪秀全自称上帝次子,称耶稣为天兄,并将此作为组织管理农民起义队伍的手段。拜上帝会虽曾得益于基督教,但在许多方面与基督教大相径庭。洪秀全以拜上帝会为组织形式,以会员为基本力量,发动反清武装起义,建立了太平天国。 永安建制 1851年9月太平军攻克广西永安(今蒙山)后,相继建立起各项制度,史称永安“封王建制”。主要内容有:确定官制;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西王以下诸王均受东王节制;颁行天历,废除清朝纪年;建立圣库制度;令人民蓄发;刊行官方文书。太平天国初具建国规模,进一步巩固了金田起义以来的斗争成果,大大提高了太平军的战斗力,为太平军的出省作战和迅速发展打下了基础。 湖口大捷 湖口大捷是太平军粉碎清军水陆进攻、扭转西征战局的关键一战。公元1855年初,湘军反扑九江。太平天国派石达开等率军西援。西征援军到达江西湖口后,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与清军相持一月有余。同年2月,太平军突袭湘军水师,湘军大败。同时驻守九江的太平军很好的配合了湖口的战斗。湖口大捷的胜利,扭转了西征军湘潭战后连续败退的局面,太平军从此乘胜西进,全面反攻。到1856年,湖北东部,江西和安徽的大部分均为太平军所控制。 三河大捷 三河大捷是太平天国后期太平军在安徽三河镇歼灭湘军精锐李续宾部的一次著名战役,也是太平天国战争史上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著名范例。1858年,李续宾率部进攻三河,陈玉成得知三河危急的消息,星夜驰援三河,在当地军民的配合下,以正确的战略战术,全歼清军。三河大捷是继浦口之役之后又一次胜利之役,复苏了后期太平军的士气,扭转了内讧后的危局,保卫了太平天国在安徽的根据地,迫使清军从安庆外围撤走,安庆之围不战而解。

名词解释整理

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3、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见43) 14、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要求的活动方式,它是来自于活动主体所做出的行动及其反馈的动作经验。

中国近现代史名词解释(整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名词解释 1.、虎门销烟: ......在当地群众和开明官绅的协助下,林则徐采取严厉果断措施,迫使英商陆续交出鸦片2万多箱,共计237万多斤。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将收缴来的这些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虎门销烟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的气焰,是中国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它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抵抗外国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意志,揭开了近代中国反帝爱国斗争的序幕。 2、《南京条约》:《南京条约》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也是近代中国走向半殖民地的第一个重要标志。条约的主要内容有:中国割让香港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在通商口岸派驻领事;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废除“公行”制度。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英国从中又取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权。 3、《北京条约》:《北京条约》是1860年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后,英、法、俄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的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不平等条约。《北京条约》是《天津条约》的继续和扩大,它不仅承认《天津条约》完全有效,而且攫取了一些新的侵略权益:增开天津为商埠,使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有了大肆掠夺华北经济的侵略据点;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割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土给俄国,进一步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完整;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增至800万两白银;准许外国人招募华工出国;外国教会侵略势力更加深入和日益猖獗。这些使中国人民的灾难日益深重了。 4、总理衙门:为了适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清政府于1861年在北京设立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是主管外交,通商以及其他洋务事宜的中央机构。到1901年改为外务部,共存在40年。是半殖民地性质的机构。它的建立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的内政与外交,是清朝中央机构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5、辛酉政变:1861年11月慈禧勾结奕訢,在外国公使支持下发动政变,处死载垣、端华、肃顺,史称祺祥政变(又称辛酉政变)。从此,慈禧掌握了清朝的统治权。这一政变是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产物。 6、洋务运动:在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和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打击下,清朝中央以恭亲王奕訢为代表,地方上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僚,为维护清朝统治,御侮自强,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宗旨,在“自强”、“求富”的口号下,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了一场名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以1861年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起点,以《马关条约》签订为终结,历时30余年,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7、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出兵帮助镇压。6月,清政府出兵朝鲜牙山。与此同时,日本则以保护侨民和使馆为借口在仁川登陆并占领了汉城。7月25日,日本海军突然在丰岛海面偷袭中国舰船,进犯驻牙山的清军,日本不宣而战。8月1日,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这一年是中国农历甲午年,史称甲午中日战争。主要经过包括丰岛战役、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威海卫一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历时30多年的洋务运动至此告一段落。 8、《马关条约》: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直接后果,就是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代表李鸿章与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其主要内容是: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殖民统治;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等。《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最苛刻的卖国条约。它不但规定中国割地、赔款、增开商埠,还使中国为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出敞开大门。从此,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9、“门户开放”政策:为了分享侵略中国的权益,1899年美国政府提出的.其内容主要是美国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已经取得的特权,但在各国的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美国享有均等的权利,并要求中国内地全部开放.“门户开放”政策是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争夺在华利益上的一个妥协方案,从此以后美国在华势力一天天扩大. 10、《海国图志》:清朝后期魏源著.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祥备的世界史地巨著.书中介绍和传播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特别是战舰和火器生产技术;系统地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和辩证关

中国近现代史 题目期末复习

2011年中国近代史纲要期末复习题目 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资政新篇》 2、洋务运动 3、中国同盟会 4、清末新政 5、十一届三中全会 6、《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7、九一八事变8、《论十大关系》 简答题(每题6分,共24分) 1、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和近代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 答: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在两种矛盾的作用下,中国的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转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是近代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 1、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答: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革命从此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不断的向前发展。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第。 3、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同世界无 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 3、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答:(1)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2)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 (3)加强共产党自身建设; (4)必须与国际革命和进步力量团结一致; (5)所有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4、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 答:第一种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 第二种是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 第三种是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的方案。 5、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策略总方针是什么? 答: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6、试述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答: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两年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始了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以这次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时期。 7、新中国成立以来50多年的历史启示是什么? 答:(1)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 (2)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核心力量; (3)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8、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详解

2016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第一章:鸦片战争和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闭关政策:清政府从1757年开始施行的对外交往政策。下令只限开放广州一口通商,严格控制对外贸易。之后连续颁布了许多条文,对外国人的各方面活动及华夷交往等都做了细致的规定;一方面它是落后的闭塞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清朝统治集团民族狭隘性的表现。结果:丧失对外贸易的主动权,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使中华民族长期隔绝在世界潮流之外。 2、虎门销烟:禁烟运动中林则徐主持查禁和销毁鸦片的著名事件。鸦片输入给清朝统治带来严重危机,道光皇帝采取了禁烟派的主张,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查禁鸦片。在林则徐的主持下,于1839年6月3日至25日在虎门海滩将所有缴获的鸦片当众销毁。虎门销烟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决心。但也成为鸦片战争导火线。 3、领事裁判权(又称治外法权):列强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取的该国侨民不受中国法律管辖的特权。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开始规定此特权,接着美、法、俄、日等国也相继在中国取得了此项特权。凡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的国家,其在华侨民犯罪可以不受中国法律的制裁,而只能由各该国领事,按照各国的法律进行裁判。这项规定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权。 4、片面最惠国待遇:指缔约国一方得以均沾对方给予第三国的一切条约权益,但并不给予对方对等权益。始于《虎门条约》规定,此项条款为英国和其他国家在侵略中国的过程中,互相援引,攫取各种侵略权益开创了恶例。 第二章:太平天国及第二次鸦片战争 5、拜上帝会:是一个以宗教为形式的农民革命组织,是洪秀全用以组织进行革命的工具。它继承历代农民革命的传统,吸收西方基督教教义中的“一神教”思想和“平等”观念,以及古代“大同”思想,宣扬“神天上帝”的无上权威,树立起一神教思想。拜上帝会使洪秀全个人的宗教理想现实化,进一步激扬了他的宗教狂想。在整个太平天国时期,都以拜上帝教为思想武器,进行宣传组织工作。后随太平天国失败而消亡。 6、湘军:晚清由曾国藩招募湘勇编练的一支军队。1853年,曾国藩受咸丰皇帝命去长沙帮办团练。他以湘勇为基础,实行勇丁由将官亲自招募的制度,同时对士兵灌输以封建伦理纲常,并进行严格军事训练,全军统辖于曾国藩。湘军以营为单位,其主要将领有左宗棠、刘坤一等。曾国藩和湘军成为清朝反动统治的重要支柱。 7、圣库制度:太平天国实行的一种公有共享制度。圣库即国库。规定个人一切财产及战利品皆应上缴圣库,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需由圣库供给,违者治罪。肇始于起义之初,广泛推行于定都天京时期。它的实行对太平天国初期的胜利起了积极作用,后随着财货来源丰富逐渐名存实亡。 8、永安建制:1851年9月太平军攻克广西永安后相继建立的各项制度。主要内容:确定官制,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颁行天历,废除清朝纪年。永安建制为太平天国运动迅速发展奠定了政权基础。 9、亚罗号事件:1856年围绕中国商船亚罗号进行的中英交涉。1856年10月8日,中国商船“亚罗”号,因窝藏海盗,受到广州水师搜查,船上海盗被捕。而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却称该船为英船,要求立即释放被捕人犯,向英道歉。但当叶名琛把人全部送还时,巴夏礼仍然拒收,后英军悍然向广州发动进攻。亚罗号事件成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10、马神甫事件:亦称西林教案,是法国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而制造的借口。1853年,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非法潜入广西西林县,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1856年,知县逮捕马赖及其爪牙,将其处死。法国遂以此为借口,于次年联合英国出兵侵华。 11、《瑷珲条约》:1858年奕山与沙俄总督在瑷珲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主要内容为:沙俄割占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六十多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乌苏里江以东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黑龙江、乌苏里江只准中、俄两国船只航行。1860年订立中俄《北京条约》时清政府始予认可。 12、《天津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俄、美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1858

(完整版)药剂学名词解释整理版

名词解释 1、药剂学(Pharmaceuticals) 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和合理应用的综合性技术科学。 2、药典(Pharmacopoeia) 药典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标准、规格的法典,一般由国家药典委员会组织编纂、出版,并由政府颁布、执行,具有法律约束力。 3、处方药(prescription drug) 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才能调配、购买,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的药品。可以在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共同指定的医学、药学专业刊物上介绍,但不得在大众传播媒介发布广告或者以其他方式进行以公众为对象的广告宣传。 4、非处方药(nonprescription drug) 不需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消费者可以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5、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是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适用于药品制剂生产的全过程和原料药生产中影响成品质量的关键工序。 6、助溶剂(hydrotropy agent) 多为低分子化合物,与难溶性药物形成可溶性分子络合物、复盐或分子缔合物等,以增加药物在溶剂中溶解度。 7、潜溶剂(cosolvent) 系指能形成氢键的混合溶剂。(P23)在混合溶剂中各溶剂在某一比例时,药物的溶解度比在各单纯溶剂中的溶解度大,而且出现极大值,这种现象叫做潜溶(cosolvency),这种溶剂称为潜溶剂。 8、酊剂(tincture) 指药物用规定浓度的乙醇浸出或溶解制成的澄清液体制剂,亦可用流浸膏或浸膏溶解稀释制成,可供内服或外用。(P149) 9、芳香水剂(aromatic waters) 指芳香挥发性药物(多半为挥发油)的饱和或近饱和水溶液。(P147) 10、絮凝(flocculation) 混悬微粒形成絮状聚集体的过程称为絮凝。(P153) 在一定条件下,微粒表面带有同种电荷时粒子间产生排斥力,而且双电层越厚,则排斥力越大,微粒越稳定。如在微粒分散体系中加入一定量的某种电解质,离子选择性地被吸附于微粒表面,中和微粒表面的电荷,而降低表面带电量及双电层厚度,使微粒贱的斥力下降,颗粒聚集而形成絮状物,但振要后可重新分散均匀。将这种现象叫做絮凝,加入的电解质称絮凝剂。 11、反絮凝(deflocculation)

近现代史 主要名词解释

近现代史纲要课考试的主要名词 第一章4个 1、三国干涉还辽:1985年中国清政府因甲午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其中规定把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激化了列强争夺中国的矛盾。俄国联合法国和德国共同干涉,迫使日本放弃了割占辽东半岛的要求。日本则再向中国勒索3000万两白银“赎辽费”作为补偿。俄、德、法三国借口干涉还辽“有功”,要求租借中国港湾作为报酬,由此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黄祸论:19世纪外国教会中的某些势力利用宣传宗教和西学的名义,为帝国主义侵略制造舆论。黄祸论,即中国威胁论就是其中的一种。他们宣扬中国等黄色人种对西方白色人种构成威胁,企图以此论证西方列强侵略、压迫中国有理。 3、三元里抗英:1841年,英军在广州郊区三元里一带的淫暴行,激起当地乡民的义愤,并与英军展开激烈战斗,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和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 4、海国图志:1843年魏源所编,其主要包括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总结了鸦片战争经验教训以及论述海防战略战术等;并在此书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其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第二章6个 1、戊戌六君子:包括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6个人。1898年,以慈禧太后为主的守旧势力对维新派进行反击和镇压,对维新人士进行捉捕和残害。同年9月28日,其六人被处决,为变法壮烈牺牲。 2、戊戌政变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谕旨,宣布开始变法。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守旧势力经过密谋,于9月21日发动政变,软禁了光绪皇帝,新政措施除了京师大学堂被保留以外,其余大都被废除;维新派人士和参与或同情变法的官员,或被囚禁,或被革职,或被放逐,史称戊戌政变。 3、《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于1853年颁布的—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全面的农民革命斗争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是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包括社会组织、军事、文化教育诸方面的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献。它规定“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 4、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干王洪仁玕在1859年向天王洪秀全呈交的一份建议书,提出在太平天国推行多项改革,涉及政治、法律、经济等领域。洪秀全同意了许多建议,另一些建议则被否决或认为时机未成熟而不宜推行,实际上全部建议最后仍是没有落实。 5、天京事变:发生于清朝后期的1856年,是一次太平天国领导层的严重内讧,地点在首都天京(南京),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及燕王秦日纲在此事件中被杀,另有约二万人丧生。天京事变被视为导致太平天国失败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亦是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转折 6、中体西用:就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为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的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换句话说,就是要用西方的工艺、科技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地位,把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纳入中国封建社会的轨道里。 第三章8个 1、清末新政为了摆脱困境,清政府从1901年到1905年连续颁布了一系列“新政”上谕,主要内容有:政治方面: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专门办理外交事务,后期实行预备立宪; 军事方面:各省裁汰练兵防勇,精选若干营,停止武科试,各省设武备学堂培养新军军营; 经济方面:颁布商会章程,奖励商人设立商会,颁布商标注册章程,保护工商业者利益; 文化教育方面:设立学堂,停止一切科举考试。“新政”的目的是为了缓和国内矛盾,巩固其封建统治;但清末“新政”的某些措施客观上有利于民主g革命思想和文化的传播,有利于民族资本的发展,因而也有利于辛亥革命的到来。 2、三民主义:1905年同盟会成立时的纲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主要包括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民族主义要求中国民族解放,各民族平等,反对帝国主义的殖民政策;民权主义要求主权在民,建立法制国家,人民拥有政权,政府只拥有治权,实行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五权分立;民生主义要求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初步描绘出中国还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的提

近代史名词解释全(1)

三国干涉还辽:1985年中国清政府因甲午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其中规定把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激化了列强争夺中国的矛盾。俄国联合法国和德国共同干涉,迫使日本放弃了割占辽东半岛的要求。日本则再向中国勒索3000万两白银“赎辽费”作为补偿。俄、德、法三国借口干涉还辽“有功”,要求租借中国港湾作为报酬,由此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皖系军阀——段祺瑞 直系军阀——冯国璋 奉系军阀——张作霖 《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遵循“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希望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天朝田亩制度》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表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 是对以往农民战争中“均贫富”、“等贵贱”和“均平”、“均田”思想的超越和发展,具有进步意义。但它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所描绘的理想天国,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从未实行。 《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提出的统筹全局的社会发展方案,这是一个带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纲领。它的出现,表现了太平天国领导人学习西方“摸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然而这些措施未能真正实行。 借师助剿:在太平天国进军江南时,清朝地方官闻风丧胆,有人建议把镇压太平军的希望寄托在借助外国军队上,这就是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联合镇压太平天国的“借师助剿”方略。 公车上书:公元1895年4月,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派李鸿章赴日签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引起全国人民的反对。是年,康有为在京会试,他号召各省举人一千三百余人联名上万言书,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三项主张,震撼全国。史称“公车上书”。 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光绪颁布了“明定国是”谕旨,宣布开始变法,在此后的103天中,接连发布了一系列推行新政的政令,史称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运动遭到封建守旧势力的激烈反对,康有为、梁启超出逃,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被杀,史称“戊戌六君子”,维新失败。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虎门销烟:道光1839年6月3日,历时23天的虎门销烟,在林则徐的指挥下,共销毁鸦片2376254斤。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民族决不屈服于侵略的决心。虎门销烟是我国近代史上反帝国主义的光辉一页。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平壤之战:发生于1894年9月15日,是双方陆军首次大规模作战。当时驻守平壤的清军共三十五营,一万七千人;进攻平壤的日军有一万六千多人,双方兵力旗鼓相当。但清军总统(总指挥)叶志超贪生怕死,于午后四时树白旗停止抵抗,并下令全军撤退。六天里,清军狂奔五百里,于21日渡鸭绿江回国。日军占领朝鲜全境。 黄海海战:发生于1894年9月17日,是发生于鸭绿江口大东沟附近海面的中日双方海军一次主力决战。 海战的结果是北洋舰队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广甲”逃离战场后触礁,几天

整理的一些名词解释

庆幸;为意外地得到好的结局而高兴,是一种侥幸的心理。 无所事事:做事。前一“事”为动词;做;后一“事”为名词;事情。形容闲着什么事情都不干。 惹人注目:招引(别人)把注意力集中在某种事物上。 伤脑筋:形容事情难办,费心思。 价值连城:形容物品十分贵重 大事不妙:指遇到坏事,想不到办法 无懈可击:没有一点弱点可以让人攻击。形容十分严密,找不到一点漏洞。 莫名其妙:没有谁能说出其中的奥妙来,有称赞意。现在则用以形容事情的稀奇古怪,难以理解。 诚惶诚恐:形容尊敬、服从或泛指心中有愧而恐惧不安。 无微不至:形容关怀、照顾得非常细心周到 无可挑剔:挑不出一点毛病或瑕疵,指非常完美。 仰慕; 敬仰思慕 截然不同:形容两者毫无共同之处;或同一个物在不同的时间不一样 小心翼翼:现形容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 颠沛流离: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仓促:做事急急忙忙,时间不充足,侧重指没有准备。 从容:镇定,不慌张。 千里迢迢:形容路途非常遥远 杳无音信; 没有一点消息。 潜移默化; 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 一贫如洗:形容十分贫穷 无所不用其极:现指做坏事时任何极端的手段都使出来。 干预:是指过问(别人的事): 胆战心惊:发抖,哆嗦。形容非常害怕。 无可奈何:指感到没有办法,只有这样了 不可终日; 形容局势危急或心中极其恐慌不安。 冷嘲热讽:指用尖刻辛辣的语言进行讥笑和讽刺。 不屑一顾; 认为不值得一看。形容极端轻视。 言而不信,不知其可: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指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庆幸:为意外地得到好的结局而高兴,是一种侥幸的心理。 无所事事:做事。前一“事”为动词;做;后一“事”为名词;事情。形容闲着什么事情都不干。 惹人注目:招引(别人)把注意力集中在某种事物上。 伤脑筋:形容事情难办,费心思。 价值连城:形容物品十分贵重 大事不妙:指遇到坏事,想不到办法 无懈可击:没有一点弱点可以让人攻击。形容十分严密,找不到一点漏洞。 莫名其妙:没有谁能说出其中的奥妙来,有称赞意。现在则用以形容事情的稀奇古怪,难以理解。 诚惶诚恐:形容尊敬、服从或泛指心中有愧而恐惧不安。 无微不至:形容关怀、照顾得非常细心周到 无可挑剔:挑不出一点毛病或瑕疵,指非常完美。 仰慕; 敬仰思慕 截然不同:形容两者毫无共同之处;或同一个物在不同的时间不一样 小心翼翼:现形容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 颠沛流离: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仓促:做事急急忙忙,时间不充足,侧重指没有准备。 从容:镇定,不慌张。 千里迢迢:形容路途非常遥远 杳无音信; 没有一点消息。 潜移默化; 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 一贫如洗:形容十分贫穷 无所不用其极:现指做坏事时任何极端的手段都使出来。 干预:是指过问(别人的事): 胆战心惊:发抖,哆嗦。形容非常害怕。 无可奈何:指感到没有办法,只有这样了 不可终日; 形容局势危急或心中极其恐慌不安。 冷嘲热讽:指用尖刻辛辣的语言进行讥笑和讽刺。 不屑一顾; 认为不值得一看。形容极端轻视。 言而不信,不知其可: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指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世界近现代史名词解释(全)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全) 价格革命 16至17世纪西欧社会上出现的金银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等国从殖民地掠回大量金银,使欧洲贵金属的储量急剧增长,从而引起欧洲各国通货膨胀。至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平均上升四倍多,英、法、德等国的物价平均上涨二至二点五倍。价格革命打乱了传统的经济关系。其结果是从事商业的人大发横财,新兴资产阶级的经济力量愈益增长,而靠传统方式收取地租的封建地主的地位受到削弱,收入微薄的劳动者的生活日益下降,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各国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和封建制的解体。 商业革命 16世纪欧洲商业的突然扩大和新的世界市场兴起的现象被称为商业革命。新航路的发现,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欧洲人的经商范围由地中海一带扩展到大西洋及世界各地,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都有了商业往来。各地对欧洲商品的需求也在扩大,使贸易额和商品种类都大为增加。工业的发展、商业活动的迅速扩大以及殖民制度的建立,对欧洲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商业革命是产业发展所引起的,而商业革命开发了广大市场,又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殖民制度 一般是指西方列强国家压迫、奴役和剥削“落后”的亚、非、拉国家,并把它们变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制度。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西欧诸国往往是通过海盗式劫掠、欺诈性贸易等各种方式进行早期殖民活动。在资本主义稳定发展,特别是进入垄断时期,则使用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侵略手段,使被侵略的国家在不同程度上失去政治和经济上的独立而依附于外国的保护。各殖民国家相互遵守共同的协定,但有时也会因为利益关系发生武装冲突,即殖民战争。殖民制度是帝国主义国家疯狂掠夺殖民地的产物。 【地理大发现】 西方史学家对15至18世纪欧洲航海者一系列航海活动的通称。15世纪后,西欧商品货币经济迅速发展,引起了封建贵族、大商人和新兴资产阶级对贵金属的渴求。《马可?波罗行记》对东方富庶的夸张描绘,进一步煽动着欧洲人的寻金热情。15世纪中叶以后,阿拉伯人与奥斯曼土耳其人垄断了东西方传统通道,也促使西欧寻找通向东方的新航路。此外,快速帆船的制造,指南针用于航海及地圆学说的盛行使远洋航行成为可能。最初由葡萄牙、西班牙两国组织远洋航行。1492年,哥伦布航抵“美洲”,开辟了欧美航线;1498年达?伽马开辟自西欧绕过非洲南端直达印度的航路;151 9—1522年麦哲伦与其同伴首次环球航行。新航路的开辟和美洲的发现,扩大了世界市场,开始了西方国家殖民掠夺的狂潮。欧洲的商业中心逐渐由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由此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关系的增长,预示了世界史上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教皇子午线 近代教皇为解决地理大发现带来的新发现地区的主权归属问题提出的分界线。1493年教皇确定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的子午线为分界线,该线以西土地划归西班牙,以东划归葡萄牙。1494年,西葡缔结《托得西拉斯条约》把这条线向西移动270里格。使葡取得了绕非洲到印度航路的所有据点。 【文艺复兴】 14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在欧洲发生的思想文化运动。始于意大利,后扩大到其他欧洲国家。一些新生的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在“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号召下,把矛头直接指向教会神权统治,他们以人文主义为旗帜,主张尊重自然和人权,强调发展个性,反对禁欲主义;提倡科学文化,反对迷信愚昧;表现乐观主义,反对悲观主义。因而人文主义成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思潮,也是新文化的基本内容,它逐渐形成为资产阶级思想体系。表面看来,文艺复兴是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运动,但是,它并不是对于古典文化“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创新,它冲破了黑暗的中世纪的重重禁锢,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在人文主义思想指引下,文学艺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自然科学、唯物主义哲学、新的政治学、史学和教育学相继出现,产生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 18、西安事变 由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南京国民政府一意孤行,继续调集重兵入陕,并逼迫张学良、杨虎城"剿共"。在进退两难的情况下,张、杨毅然实行兵谏,于1936年12月12日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经过中国共产党等多方力量的努力,西安事变遂告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为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中国近现代史复习题 17.九一八事变 答:九一八事变(又称沈阳事变;日本称满洲事变,因中国东北被日本称作满洲)指1931年9月18日在中国东北爆发的一次军事冲突和政治事件。冲突双方是中国东北军和日本关东军。九一八事件爆发后,日本与中国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而在日本国内,主战的日本军部地位上升,导致日本走上全面侵华的道路。这次事件爆发后的几年时间内,东北三省全部被日本关东军占领,因此被中国民众视为国耻,直至今日,9月18日在中国许多非正式场合都被称为“国耻日”。 21. 八一宣言 答:1935年8月1日,红军在长征途中,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中共中央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著名的《八一宣言》。这个重要历史文献是王明为首的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起草并在莫斯科发表的,使用了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和中共中央名义,但和长征途中的中央领导人张闻天、毛泽东等无关。张闻天和毛泽东到达陕北后,召开瓦窑堡会议,只是贯彻了王明的指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转变主要是共产国际和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推动的。《八一宣言》的发表,标志我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基本形成。 22. 一二九运动 答:1935年的12月9日,北平(北京)大中学生数千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史称“一二?九”运动。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大规模学生爱国运动。 23. 华北事变 答:是指继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之后,1935年日本侵略军蚕食侵犯华北地区的一系列事件的统称。1935年驻华日军为了进一步侵略中国而策动华北各省脱离南京中央政府,实行“自治”的一系列事件。其目的是为分离和蚕食华北。1933年驻华日军以武力迫使南京国民政府签订《塘沽协定》后,由于战略重点转向准备对苏作战和防范英、美,其侵略方针由单纯的武力征服改变为在继续准备发动武力进攻的同时,全力推行“华北自治运动”。华北事变是日本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一个重要步骤,虽一时得逞,但遭到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华北事变后,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简答论述: 1.五四运动的意义? 答:①.五四运动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他带着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封建主义,它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强大力量。②.五四运动既是一个爱国政治运动,也是一次文化革新运动,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及其各种新思潮在新中国的传播,极大地提高了中国人民的觉悟。推进了新式知识分子群体的成长。③.在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显示了自身力量,经过五四运动,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认识到工人阶级力量的伟大,积极的来到工人中间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工作和组织工作,从而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共的成立做了思想、干部上的准备。④.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序幕,从此以后,中国革命已不再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而是新革。 2 3.北洋军阀统治有什么特点? 答:有自己的军队;占据一方地盘;封建性十足;都与列强的关系密切;不言而喻的野蛮性;都试图争夺中央权力。 5.中共一大成果?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部分[1]

名词解释: 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时期中国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党。由孙中山、黄兴发起,以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为基础,于1905年8月成立于日本东京。孙中山为总理,黄兴等分任执事、评议、司法三部工作。其革命纲领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即民族、民权、民生三大革命主义。发刊《民报》,批判康有为、梁启超的保皇派理论,宣传革命思想。自1906年起,先后发动萍浏醴起义、潮州黄冈起义、惠州七女湖起义、钦廉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钦廉上思起义、云南河口起义、广州新军起义和黄花岗起义。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各省响应,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后,于1912年8月改组为国民党。 《民报》: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1905年11月26日在日本东京创刊,1908年冬被日本政府封禁,1910年初在日本秘密印行两期后停刊。共出二十六期,另附《天讨》增刊。主编及主要撰稿人为胡汉民、汪兆铭、章太炎、朱执信、宋教仁等。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批驳保皇派梁启超《新民丛报》反对革命的谬论,秘密运往国内各地,对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运动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是孙中山旧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核心。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民族主义是要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生主义是要用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的办法,反对少数富人专利,贫富不均,建立社会平等的国家。旧三民主义曾经是资产阶级宣传和动员群众的强大思想武器。1924年孙中山重新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核心的三民主义,是为新三民主义。 萍浏醴起义:1906年,湘、赣等省灾荒严重,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同年秋,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由日本回国,在湖南浏阳、醴陵一带宣传革命,联络会党首领龚春台、萧克昌等,准备于次年1月举行武装起义。后因事泄,仓促于12月4日起事。龚春台发布檄文,称“中华国民军南京革命先锋队都督”,率部连克浏阳、醴陵等地。江西萍乡安源煤矿工人闻风响应,纷纷投向革命,众至数万人,长江中下游同时震动。东京的同盟会总部获悉后,即派宁调元、胡瑛、杨卓林等回长江一带,请求响应。清廷急调湘、鄂、赣等省清军围剿革命军。革命军苦战月余,最后失败,刘道一、萧克昌、蔡绍南及群众数千人。 广州黄花岗起义:同盟会领导的一次大规模的起义。1911年1月,同盟会设起义领导机关统筹部于香港,以黄兴、赵声为正副部长,并在广州设秘密据点数十处。4月初,从海外和内地同盟会会员中挑选八百名敢死志士,组成先锋队,准备于13日分十路进攻总督署各要地。后因人员及军械未及时运到,决定延至27日发动,改十路为四路进攻。当日下午,黄兴率先锋队一百人,进攻两广总督署,总督张鸣岐逃遁。后与李准卫队相遇激战,黄兴中弹断右手两指,率十余人且战且走,最后仅剩黄兴,渡江到河南脱险,化装逃往香港。事后有人收得此役中的殉难者的遗骸七十二具,合葬于广州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华兴会:清末资产阶级革命团体。黄兴与陈天华、宋教仁等于1904年2月创立于长沙,并专设同仇会联络会党。以“驱逐鞑虏,复兴中华”、“同心扑满,当面清算”为号召。次年11月拟在长沙、常德、湘潭等五路同时起事。相约湖北革命党即时响应,占领两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