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心房颤动临床诊断误区分析

心房颤动临床诊断误区分析

心房颤动临床诊断误区分析
心房颤动临床诊断误区分析

心房颤动临床诊断误区分析

目的结合临床诊断资料,对房颤诊断中极易出现的误区进行分析;方法从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门诊接诊的房颤患者中选取64例,对其临床诊断情况进行总结性分析;结果26例患者诊断为风心病等房颤,2例患者为特发性房颤在初次诊断时,误诊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后在房颤发作时再测,确诊为特发性房颤;36例患者为冠心病房颤,其中10例属于持续性房颤,另26例属于阵发性房颤;7例患者出现心绞痛,其中3例患者出现持续性房颤;结论在心房颤动的临床诊断中,一定要综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心电图检测结果,同时注意分析患者病史,以免出现误诊,导致治疗最佳时间被耽误。

标签:心房颤动;诊断;误诊

心房颤动,医学中将其称之为心房纤颤,属于心律失常发病率排第二的疾病,可以说仅次于过早搏动。患者的年龄越大其发生房颤的几率就越高。国内有报道指出,年龄在60岁以上人群中,其中21.9%的人群患有房颤[1]。如何有效诊断房颤,及时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成为了关键。但由于房颤极易与其他疾病出现相似的临床症状,故避免诊断误区成为了诊断重点,现结合笔者临床中关于房颤的诊断情况对诊断误区进行总结性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中所分析的64例患者,其资料均来自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门诊接诊的患者,所选取的患者其资料都非常完善;其中女性患者26例,男性患者38例,患者33~93岁,中位年龄为(59.94±1.28)岁,病程为2h~33年,其中27例为持续性房颤,37例为阵发性房颤。

1.2临床诊断患者在发作时,常伴随有胸闷、心悸以及气急等,同时还有心跳不规则的症状,部分患者还伴随有心力衰竭。患者心率通常在100~160次/min 范围内,通过听诊可发现有以下三种特点:①心音强弱不等;②心律绝对不规则;

③有脉搏短绌,由于心室率过快,使得每次搏动的排血量都非常少,且心搏无法有效引起桡动脉搏动,致使每分钟的心率比脉率更大。除此之外,部分患者还有原发性心脏病的症状。

1.3心电图(ECG)诊断现目前,ECG是房颤诊断的重要方法,其诊断标准为:①QRS波的振幅以及间距明显不齐;②未出现正常的P波,代之以振幅、形态以及间距均不等的房颤波(f波),其频率往往会超出350次/min。在房颤心电图的诊断中,f波是主要的诊断依据,其在V1或者Ⅱ导联非常的清楚。但由于不少患者同时伴随有肺气肿或者肥胖等其他疾病,這使得f波经常无法清楚表现出来,在诊断时可以结合S5或者CR1导联来进行准确。必要情况下,还可通过食管导联来帮助诊断。有一部分学者通过电脑对体表心电图的f波或者心房波在振幅进行分析,并将这种分析诚挚为振幅谱,根据结果发现其与心腔内导联的记录结果基本一致,这在有效提高房颤心电图诊断特异性以及敏感性上有着重要

房颤的急诊处理流程图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据统计,心律失常的急诊患者中,约40%是房颤。急诊房颤主要包括两种情况,即首发房颤、阵发性房颤的发作期或持续性房颤的加重期,往往由于心室率过快和不规则,临床上出现症状或房颤症状突然明显加重,如心悸、气短、呼吸困难等。 急诊房颤的处理应个体化,主要应考虑房颤发病诱因、有无其他合并症、生命体征是否稳定、房颤发作的持续时间等。治疗的主要目的是防止血栓栓塞事件、迅速改善心脏的功能和缓解患者的症状。 根据不同的处理原则可将房颤分为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和血流动力学稳定两类。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房颤又根据复律时机和复律前准备的不同分为发作持续时间<48 h和发作持续时间≥48 h者两类处理(图1)。

图1 急诊房颤处理流程图 抗凝治疗 ①对于阵发性房颤发作持续时间≥48 h,或房颤发作持续时间不明的患者:可选择有效抗凝治疗3周后,或在抗凝治疗同时TEE检查排除心房血栓后再进行复律,复律后继续抗凝至少4周(Ⅰ,B); ②房颤转复后CHA2DS2-VASc评分≥2者,需长期口服抗凝剂治疗(Ⅰ,C); 表1 CHA2DS2-VASc评分 ③对于阵发性房颤发作持续时间<48h的患者:如果平时房颤发作持续时间<24 h,仅需控制心室率,暂不需转复和抗凝;如果平时发作持续时间较长(≥48 h),或首发房颤,或持续性房颤加重期,应尽早(在48 h内)使用低分子量肝素或普通肝素,也可

给予NOAC进行抗凝治疗(Ⅱa ,C),并尽早(在48 h内)复律。 心室率控制 房颤急性发作时控制快速心室率,一般需使用经静脉的药物,因其起效快、作用肯定。药物主要包括4 大类:β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洋地黄类和胺碘酮。 ①如在房颤伴心室率过快时,产生明显症状,应首先控制心室率,减轻症状(Ⅰ,B),然后再考虑其他治疗策略及时机; ②药物选择:无心功能不良者可选用β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Ⅰ,B);合并心衰者可选用洋地黄制剂(Ⅰ,B); ③急性房颤发作时心室率控制目标:尽量将心室率控制在生理(可承受的)范围内(Ⅰ,B); ④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心功能不良或心肌梗死时可选择静脉注射胺碘酮(Ⅱa ,C)。 表2 心室率控制药物

房颤诊疗常规

心房颤动 【概述、定义】 心房颤动是指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是最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心房无序的颤动失去了有效的收缩与舒张,心房泵血功能恶化或丧失,加之房室结对快速心房激动的递减传导,引起心室极不规则的反应。 【病因】 1.急性原因房颤与某些急性、暂时性原因有关,包括过量饮酒、急性心肌炎、外科手术、电击、急性心包炎、肺动脉栓塞、急性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以及甲状腺功能亢进,治疗基础疾病可以消除房颤。房颤是心肌梗死和心胸外科手术后较常见的早期并发症。 2.伴相关心血管疾病的房颤约70%的房颤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包括瓣膜性心脏病(多为二尖瓣病变)、冠心病、高血压病尤其是存在左心室肥厚(LVH )时、肥厚型或扩张型心肌病以及先天性心脏病。房颤也可以见于限制型心肌病、二尖瓣脱垂、心脏肿瘤、缩窄性心包炎、二尖瓣环钙化、特发性右心房扩张以及慢性心力衰竭等。 3.不伴有相关疾病的房颤在年轻患者中,约30% 的患者无器质性心脏病,也没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和嗜铬细胞瘤等,称为孤立性房颤(lone AF)或特发性房颤(idiopathic AF)

【诊断依据及标准】 (一)典型体征 (1)原有心脏病的体征。 (2)房颤的三大体征:心尖部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心律绝对不齐,脉搏短绌(同时计数心率和脉率,脉率小于心率)。 (3)栓塞:可发生脑、肺及四肢血管栓塞征。栓塞的发生率与年龄、心房大小和基础心脏病有关。 (二)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电解质检查:可以了解有无电解质紊乱如低血钾、高血钙等诱发房颤的因素。 (2)甲状腺功能检查:可以确定是否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病因。 2.心电图检查 P波消失,代之以连续、规则的房扑波或连续、不规则的房颤波,在Ⅱ、Ⅲ、aVF或V3R、V1、V2导联上比较清楚。房颤 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不一且不整齐的颤动波(f波)。心房冲动接连多次在房室交接处组织内隐匿性传导(心房冲动受阻于房室交接处组织,下一次冲动到达时交接处组织仍处于不应期,发生一次传导障碍),使心室律绝对不规则,心室率在120~180次/min之间。QRS波群大多与窦性心律时的相同;伴频率依赖性心室内传导改变时,QRS波群畸形。 【并发症】

心房颤动的临床治疗新进展

心房颤动的临床治疗新进展 发表时间:2011-06-10T09:46:10.93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3期供稿作者:王成张利壁[导读] 房颤并不是一种良性心律失常,存在多种重大的危害,应当给予积极的治疗。 王成张利壁(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内蒙古鄂尔多斯 017300) 【中图分类号】R541.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13-0047-02 【关键词】心房颤动治疗 1 房颤的药物治疗 房颤并不是一种良性心律失常,存在多种重大的危害,应当给予积极的治疗,尤其对阵发性房颤更是这样。 房颤不伴心衰时心室率的控制:阵发性房颤是指窦性心律者突然发生的房颤,常伴明显的症状及快速的心室率,因而需要积极治疗。国内不少医生面对阵发性房颤患者,无论是否有合并心衰,总是首选静推西地兰。但近年来,国际房颤治疗指南中对于不伴心衰的阵发性房颤心室率控制的药物治疗,不论其是阵发性、持续性或持久性房颤,均Ⅰ类推荐口服β-受体阻滞剂或钙拮抗剂控制患者静息或活动后的心率,对伴有低血压或心室率过快需紧急治疗时,可应用这些药的静脉制剂。而控制心室率的药物洋地黄和胺碘酮仅为Ⅱ类推荐。 药物控制房颤心室率的目标为静息心率60~80次/分,活动后心率90~115次/分。 房颤伴发心衰时心室率的控制:心房颤动和心力衰竭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病症,两者在危险因素和发病机制上有很多共同之处,例如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脏瓣膜病、糖尿病五大疾病患者,心功能Ⅰ~Ⅳ级心衰患者的房颤发生率分别为4%、25%、30%、50%,平均28%。目前正在进行的AF-CHF研究,针对房颤合并充血性心衰这个特殊人群,比较恢复与维持窦律和控制心室率两种策略对心血管死亡或脑卒中的影响。阶段性的结果也未能证明前者优于后者。对于伴发心衰的房颤患者进行心室率控制治疗时,国际指南的推荐意见与上述无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意见全然不同。2006年国际心房颤动治疗指南中Ⅰ类推荐口服或静脉使用洋地黄或胺碘酮,而这些患者的β-受体阻滞剂或钙拮抗剂的推荐意见变为Ⅱb类,甚至Ⅲ类推荐。这种患者的心室率控制还可适用地高辛加β-受体阻滞剂或非二氢吡啶类的钙拮抗剂。 2 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 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房颤发展迅速,术式不断推陈出新,现基本以两种术式为主,即节段性肺静脉电隔离(SPVI)和环肺静脉消融(CAPV)。这两种方法都以静脉为靶点,后者的成功率相对较高,所以更受青睐。从现有的研究看,达到肺静脉-心房的完全电隔离对于阵发性房颤即可取得较好的效果,不论SPVI还是CAPV,其总体有效率均可达90%左右。对于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仅仅隔离肺静脉是不够的,心房基质在房颤的维持中已经起主要作用,所以对心房,包括右心房内的特殊结构如界塉等部位的干预应当加强。 其方法是CAPV扩展术式,即在CAPV的基础上加做心房消融径线。目前常用的径线有左心房顶部径线、二尖瓣峡部径线、右心房峡部径线等,美国心律学会、欧洲心律学会、欧洲心律失常学会(HRS/EHRA/ECAS)2007经导管和手术消融治疗房颤的专家共识认为,对于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前两条径线可以常规应用,后一条径线则只对合并峡部依赖性房颤的患者适用。 总之,从现有的治疗手段看,对于阵发性房颤,经导管射频消融是较为理想的选择,一方面成功率较高,另一方面避免了阵发性房颤演化为持续性房颤,可使患者获得长期的益处。 3 房颤的抗凝治疗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导致血栓栓塞的发生率为3%~8%,其中以脑卒中的临床危害最为严重,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最为显著。我国部分地区心房颤动住院病例回顾性调查资料显示,房颤脑卒中的发生率为17.5%。 由于房颤患者血栓栓塞风险明显升高,因此除非患者为孤立性房颤或存在禁忌证,所有房颤(包括阵发性、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患者均应接受抗栓治疗。然而,选择何种抗栓药物及如何确定抗栓治疗的强度,与房颤患者自身血栓栓塞事件风险高低有着密切关系,目前通常采用2006年ACC/AHA/ESC更新的房颤指南中制定的分层标准。 当前常用的抗栓药物有华法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等。即使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合用,其预防脑卒中的作用也明显差于华法林。华法林在房颤抗凝治疗中的有效窗是国际标准化比(INR)2.0~3.0,INR<2.0时抗凝不足,>3.0时又增加出血并发症风险。研究显示抗凝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75岁、收缩压≥160mmHg、血肝酐升高、INR>3.0。INR>3.0是最强的预测因素。华法林的抗凝作用易受机体及外界因素的影响,个体差异大,应用过程中应严密监测INR,避免抗凝不足或过度。华法林的起始剂量为2.5~3.0mg/日,起效时间2~4天,5~7天达高峰。在开始治疗应隔天监测INR,直到INR连续2次在目标范围内,然后每周监测2次,稳定后每月复查1次。华法林剂量每次增减幅度一般在1.5mg/日以内,剂量调整后需重新监测INR。INR<5.0,临床上无明显出血,可将华法林减量或停服1~2次。INR>9.0而临床上无明显出血,或因急诊手术和拔牙而需要快速降低INR时,可口服2~5mg的维生素K1使INR在24小时内降低。对于严重出血或INR>20时,可根据情况应用维生素K110mg,新鲜血浆和凝酶原浓缩物缓慢静脉滴注,每12小时可重复静脉应用维生素K1。参考文献 [1]Hersi A,WyseDG.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Ⅱ ation.Currprobl Cardiol,30:175-233. [2]Clel JG,ColettApAbde Ⅱ ah.AT,et al.Clinical trials update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2007:CORONA,KethinQ,MASCOA,AFCHF,HART,MASTEK,POISE and Setem ce Ⅱ therapy.EUr Heart Fai Iure,2008,10:102-108. [3]黄从新.不能忽视心房颤动的右心房起源.中国心脏起搏与电生理杂志,2007,21(2):95-96. [4]CaIKinsH,BrugadaJ,Packer DL,et al.HRS/EHRA/EcAS Expert consensus Statement on catheter and surgical abIat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recommendations for personnel policy,procedures and follow-up HeartRhythm,2007,4:816-861.

已看心房颤动诊疗的中国专家共识

心房颤动诊疗的中国专家共识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作者:杨进刚2006-10-22 心房颤动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特点是心房的规则有序的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心房因失去了有效的收缩与舒张,泵血功能恶化或丧失,并导致心室极不规则的反应。房颤的发病机制包括多种,如快速的局灶异位活动、单环路折返机制、多环路折返机制,也包括炎症介质以及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等等。不同人群其房颤的发病机制并不相同,不同发病机制的房颤对不同治疗方法的反应也不相同。 一、心房颤动的流行病学和危害 在普通人群中心房颤动的患病率约为0.4%~1.0%。心房颤动的患病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小于60岁的人群患病率较低,而80岁以上的人群可高达8%。40岁以下者心房颤动的发病率为0.1%/年,80岁以上的男性和女性心房颤动的发病率分别为2%/年和1.5%/年。 心房颤动患者远期脑卒中、心力衰竭和全因死亡率风险增加,特别是女性患者。与窦性心律者相比,心房颤动患者的死亡率增加一倍。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缺血性卒中的发

生率为5%/年,是无心房颤动者的2~7倍。若考虑短暂脑缺血发作(TIA)和无症状的脑卒中,伴随心房颤动的脑缺血发作的发生率为7%/年。与年龄匹配的对照者相比,心房颤动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增加17倍;与非风湿性心房颤动患者相比,风险增加5倍。心房颤动患者栓塞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50~59岁患者因心房颤动所致的脑卒中每年发生率为1.5%,而80~89岁者则升高到23.5%。男性患者栓塞发病率在各年龄段均高于女性。 心力衰竭患者中心房颤动发生率增加,心房颤动使心功能恶化。心功能Ⅰ级的患者(NYHA分级),心房颤动的发生率≤5%,随着心功能恶化,心房颤动的发生率增加,在心功能Ⅳ级的患者中,有近一半患者发生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的心房颤动患者的病死率显著高于不合并心力衰竭的心房颤动患者。 在心功能障碍和心室率持续性增快的患者中,心房颤动还可引起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在心动过速得以控制后,原来扩大的心脏和心功能可部分或完全恢复正常,预后尚可。 二、我国心房颤动的流行病学特点 根据我国的资料,中国心房颤动的患病率约为0.61%,估计我国目前约有1000万心房颤动患者。其中1/3为阵发性心房颤动,2/3为持续或永久性心房颤动。在所有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的诊断和治疗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86292453.html, 心房颤动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夏宏器 来源:《保健与生活》2009年第03期 当您被诊断为“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时,您千万别紧张、害怕,但必须对此病有所了解,好好地配合医生治疗。 房颤是以心电图特征为定义的不规则的、紊乱的心房电活动。房颤可分四类,它们的治疗方法是不同的。 (1)阵发性房颤:指持续时间小于7天的心房颤动,一般在发病后24~48小时自行终止转变为窦性心律。 (2)持续性房颤:指持续时间大于7天的房颤。它可以是首发表现,也可由阵发性房颤反复发作发展而来。通常不能自行转复,需要用药物或直流电转复。 (3)永久性(慢性)房颤:指转复失败的或转复后24小时内又复发的房颤,可以是首发表现或由反复发作的阵发性房颤发展而来。 (4)初发房颤:为首次发现的房颤,不论其有无症状和能否自行转复。它可包括上述三型 的首次出现者,也可指房颤持续小于24小时者。 房颤的发病原因较复杂,尚未完全清楚。大多数房颤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少数患者不能检出任何心脏异常,且发生率随年龄的增大而增高。 房颤的危害有四方面:①引发心慌、胸闷、心神不定、疲乏等,心室率极不规则;②损害心功能,可引发血流动力学障碍,可使冠状动脉、脑、肾、肠循环的血流量减少;③可导致恶性心律失常;④合并血栓栓塞,如脑梗死等。 房颤的治疗有6个方面。 1、控制心室率:房颤自发的心室率常超过120次/分,加重了心脏负荷,会出现不适症状,可促使已有病变的心脏功能恶化。故首次发生或再发的房颤应首选减慢心室率。下列患者适于以控制心室率为主的治疗方案:①急性发病心室率过快患者;②药物维持窦性心律失败或未能转复为窦性心律者;③老年无症状的患者;④无特殊理由必须转复为窦性心律的无症状患者;⑤有证据表明房颤已持续几年,即使转复为窦性心律后也很难维持者;⑥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转复为窦性心律的风险大于心房颤动症状本身风险的患者。例如由房颤引起的症状轻微,但

心房颤动的规范化治疗(完整版)

心房颤动的规范化治疗(完整版)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之一,其导致的脑卒中及体循环栓塞事件、心功能不全等严重不良后果,常可危及生命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房颤的规范化治疗至关重要。本文结合《2016 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develop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EACTS》及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发表的《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 -2018》及近期房颤领域的研究进展,就心房颤动的规范化治疗进行概述,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1.房颤的非药物治疗 1.1电复律 伴有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的房颤,不论房颤时间、类型首选直流电同步电复律。电复律较药物转复成功率高,患者需镇静或麻醉。非血流动力学障碍,房颤持续时间不明或超过48 小时,目前仍推荐复律前抗凝治疗3周,复律后抗凝4 周的“前3后4”抗凝方案。如果经食道超声(TEE)检查排除左心房血栓,可进行即刻电复律。如果TEE检查确诊血栓,应再抗凝进行治疗≥3至4 周,复查TEE确定血栓消失后再行电复律。若仍存在血栓,不建议电复律治疗。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需紧急复律的房颤患者,

不应因启动抗凝而延误复律时间。如无禁忌证,应尽早应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或NOAC,同时进行复律治疗。 建议 Ⅰ类:①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房颤患者(证据级别B);②有症状的持续性或长期持续性房颤患者(证据级别B)③预激综合征旁路前传伴快速心室率的房颤患者(证据级别C)。 Ⅱa 类:电复律前使用胺碘酮、氟卡尼、伊布利特或普罗帕酮增加电复律成功率并预防房颤复发(证据级别B)。 1.2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 应在经过充分培训、有经验的中心进行房颤射频消融,维持窦性心律的效果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左心房/左心耳血栓是房颤导管消融的绝对禁忌证。患者年龄、左心房大小、房颤类型、房颤持续时间、有无二尖瓣反流及其程度、有无基础心血管疾病及其严重程度、术者经验等因素均是可影响导管消融的效果。左心房直径>55 mm、心房肌纤维化、房颤持续时间过长和伴有明确器质性心脏病而未完全纠正者,是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率的影响因素。 建议

急性房颤处理原则

急性房颤处理原则 临床工作中,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因房颤去急诊科就诊的患者心室率通常都很快,静脉用地尔硫卓或艾司洛尔可以最快地控制心室率。 若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应该立即电复律,但若房颤持续 48 小时以上,或者发作间隙不清楚且患者并未接受抗凝,那么理想的电复律应该在经食道心超排除左房栓塞后进行。 但是,在严重的心血管功能失代偿发生的时候,因为要评估是否有心房血栓而耽搁复律却也并不适当。 那么,面对急诊房颤究竟该如何处理呢? 01 判断是否需要复律 若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是否恢复窦律取决于几个因素,包括症状、房颤发作史、年龄、左房大小以及当前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比如:一个症状已经解除的老年患者一旦心室率已得到控制,如果使用控制节律的药物后仍有房颤复发,往往就不需要进一步去追求复律; 而对那些初发房颤或者在以往房颤发作中窦性间期较长的患者,我们可以积极追求复律。 02 判断早期复律 or 晚期复律 若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发作房颤且似乎非自行转复时,我们需要考虑早期复律还是晚期复律? 早期复律的优势是快速缓解症状,避免了经食道心超的必要性或者在复律前 3~4 周的治疗性抗凝,若复律是在房颤发作 48 小时内进行的,则早期房颤复发的风险更低,因为心房重构更少。 延迟复律的可能原因包括房颤发作 48 小时以上或没接受抗凝的患者,其发作间隙不明确以及没有做经食道心超,或经食道心超发现左房栓塞、怀疑房颤可能在未来几天内自行转复(基于以前房颤发作的间隙)以及可纠正的房颤原因(如甲亢)。 03 判断药物复律 or 电复律 房颤早期发作准备复律时,这就要选择药物复律或电复律。 药物复律

房颤患者的初步识别、诊断、评估和治疗

房颤患者的初步识别、诊断、评估和治疗 一、房颤患者的初步识别、诊断、评估 (一)房颤的初步识别。应当重视人群中房颤的初步识别,特别是具有房颤高危患病因素的人群,如65岁以上、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心肌病、脑梗塞等患者。通过常规或长程心电图诊断房颤,记录人口学、症状、基础疾病等信息。 (二)房颤诊断和评估。 1.病史采集。 (1)现病史:发病时间,症状及治疗情况。有无心悸、乏力、胸闷、运动耐量下降、头昏、黑朦、晕厥等;症状出现的时间、程度、诱因、加重/缓解因素;其他伴随症状。采用欧洲心律学会(EHRA)症状评级标准以评估症状严重性(表1)。 表1.EHRA房颤症状评级标准

(2)既往史:有无心血管危险因素、心血管基础疾病、合并疾病、全身性疾病等,如甲状腺疾病。 (3)个人史:是否有相关诱因,如酗酒、过量饮用咖啡、喜饮浓茶、吸烟等。 (4)家族史:是否有房颤家族史。 (5)社会心理因素。 2.体格检查。 应进行全面查体,重点检查生命体征(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心脏检查(注意心率、心律、心音)、脉搏(脉律、桡动脉、颈静脉)、身高、体重。 3.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清电解质、肝肾功能、血常规、甲状腺功能等。 (2)心电检查:可采用瞬时、长程、植入装置记录,也可采用佩戴装置记录。 (3)影像学检查:应常规行经胸超声检查以明确心脏结构和功能、是否有附壁血栓等;必要时,可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X线胸片、CT、MRI(心、脑)等进一步评估。

4.房颤的分类。通常分为阵发性房颤(paroxysmal AF)、持续性房颤(persistent AF)、长程持续性房颤(long-standing persistent AF)、永久性房颤(permanent AF)4类(表2)。 表2.房颤的分类 5.血栓栓塞危险评估。应定期评估其血栓栓塞风险。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风险的评估推荐采用CHA2DS2-VASc评分方法(表3),≥2分的男性或≥3分的女性发生血栓事件的风险较高。瓣膜病、肥厚性心肌病、心腔内有血栓或有自发超声回声现象等亦视为高危血栓风险。 表3.非瓣膜病性房颤卒中危险CHA2DS2-VAS C积分

一例老年房颤的个案护理护理个案

一例老年阵发性房颤的护理体会 清华大学医院急诊科主管护师 引言:(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不断增加,75岁以上人群可达10%。房颤时心房激动的频率达300~600次/分,心跳频率往往快而且不规则,有时候可达100~160次/分,不仅比正常人心跳快得多,而且绝对不整齐,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房颤患病率的增长还会与冠心病、病和等疾病的增长密切相关,未来50年房颤将成为最流行的心血管疾病之一。 一、病历介绍 患者女性,85岁,间断发病;主因“间断心悸16年再发7 小时”来院就诊。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2年,最高血压160/70,间断服施慧达2.5-5次,1天1次。16年前劳累后出现心悸,在香港医院诊治后好转出院。2005年再次发作心悸,心电图诊断:心房纤颤,予胺碘酮治疗(具体治疗方案不详)后好转,之后一直病情平稳。今年3月份劳累后感心悸,自服10粒速效救心丸约30分钟后好转。 现病史:7小时前因劳累再次出现心悸,无胸闷、胸痛,无恶心、呕吐,无发热,无头晕,自服5粒速效救心丸无好转,为

进一步诊治来院。 查体:T36.5℃,P90次/分,R16次/分115/70。神清,精 神可,自动体位。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呼吸平稳,口唇无紫绀,双肺呼吸音清,双肺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界不大,心率100次/分,心音强弱不等,心律不齐,未闻及杂音。 腹平坦,无压痛,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无浮肿。 急诊心电图检查:心房纤颤。心梗三项:阴性。 二、病程及治疗过程 急诊5小时未转复窦性心律后收治内科病房。心电血压监测,给予胺碘酮静点抗心律失常治疗;低流量鼻导管吸氧;患者高龄,最高血压160/70,可暂不予降压治疗,进一步监测血压;。完善辅助检查;血尿便常规,生化、凝血功能、甲状腺功能,心脏、腹部彩超等。入院19小时经治疗护理心电监测显示转窦性心律。肝功化验结果异常,给予水飞蓟宾胶囊、护肝宁保肝治疗5.280,目前为亚临床甲减;凝血功能:986.5, 抗凝防栓塞给予低分子 肝素皮下注射,入院后第7天,给予停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口 服华法林抗凝治疗。入院治疗10天后,593.1自觉症状无,病 情好转,患者要求出院,嘱门诊随诊,带药出院。 三、护理 1、观察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观察生命体征,尤其血压、

房颤的护理措施

房颤的护理措施 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阵发性房颤可自然终止。持续性房颤、 房颤常见的病因包:括高血压病、冠心病、心脏外科手术、瓣膜病、慢性肺部疾病、心力衰竭、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栓塞、甲亢、心包炎等等,与饮酒、精神紧张、水电解质或代谢失衡、严重感染等有关;此外还可以合并有其它类型心律失常。 房颤护理措施: 1、积极治疗原发病:当出现心律不齐时,应考虑其他疾病因素,积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心房颤动患者要经常观察心率和血压,观察心脏节律的变化,如突然出现心率过快,过慢,不齐,或有明显心悸,气短, 心前区不适,血压下降等,应及时发现,立即前往医院就诊。在服药期间应定期复查心电图,并密切注意其不良反应.如出现身体不适,明显头晕,言语不清,胸闷, 不能平卧等症状,应警惕有血栓脱落造成栓塞及 心力衰竭的可能,及时到医院检查以及早处理。 2、心房颤动患者急性发作期应绝对卧床休息,若发作程度较轻时,可以根据原发心脏病的状况及体力状态而进行适当的活动或休息。 3、注意饮食保健:多吃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如瘦肉,鱼虾,蛋,奶类等;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如卷心菜,青菜,西红柿,柑橘,苹果,香蕉,柠檬等;不吸烟,少饮酒,少饮浓茶和咖啡等;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如葱姜,咖喱,辣椒等;如果患者心功能欠佳,出现明显浮肿时,应限制钠盐摄入,每天摄入量应超于5g。 4、心房颤动患者心情多较忧郁,烦躁,情绪低落,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和恐惧感,保持心情平和,增强其治疗疾病的信心,避免五志过极及长期精神紧张思虑。 常见症状:心慌、胸闷、气促、心悸不适 房颤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 (1)心悸:感到心跳、心脏跳动紊乱或心跳加快,体力疲乏或者劳累; (2)眩晕:头晕眼花或者昏倒; (3)胸部不适:疼痛、压迫或者不舒服; (4)气短:在轻度体力活动或者休息时感觉呼吸困难;此外有些病人可能没有任何症状。 房颤如何预防? 1.房颤的预防应从病因和诱因的防治开始治疗原发心脏病,控制诱发房颤的因素。 2.房颤转复后,通常需要抗心律失常药物来维持窦性心律以防房颤的复发。近年来,应用植入起搏器内设的特殊程序控制和预防房颤,已在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使一些原来药物难治、反复发作的房颤得到满意的控制。 3.目前人的房颤致病基因的发现也将在未来给房颤的预防开辟更新的途径。

急性房颤处理4 大原则

急性房颤处理4 大原则 临床工作中,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因房颤去急诊科就诊的患者心室率通常都很快,静脉用地尔硫卓或艾司洛尔可以最快地控制心室率。 若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应该立即电复律,但若房颤持续 48 小时以上,或者发作间隙不清楚且患者并未接受抗凝,那么理想的电复律应该在经食道心超排除左房栓塞后进行。 但是,在严重的心血管功能失代偿发生的时候,因为要评估是否有心房血栓而耽搁复律却也并不适当。 那么,面对急诊房颤究竟该如何处理呢? 01 判断是否需要复律 若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是否恢复窦律取决于几个因素,包括症状、房颤发作史、年龄、左房大小以及当前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比如: 一个症状已经解除的老年患者一旦心室率已得到控制,如果使用控制节律的药物后仍有房颤复发,往往就不需要进一步去追求复律; 而对那些初发房颤或者在以往房颤发作中窦性间期较长的患者,我们可以积极追求复律。 02 判断早期复律 or 晚期复律 若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发作房颤且似乎非自行转复时,我们需要考虑早期复律还是晚期复律?

早期复律的优势是快速缓解症状,避免了经食道心超的必要性或者在复律前 3~4 周的治疗性抗凝,若复律是在房颤发作 48 小时内进行的,则早期房颤复发的风险更低,因为心房重构更少。 延迟复律的可能原因包括房颤发作 48 小时以上或没接受抗凝的患者,其发作间隙不明确以及没有做经食道心超,或经食道心超发现左房栓塞、怀疑房颤可能在未来几天内自行转复(基于以前房颤发作的间隙)以及可纠正的房颤原因(如甲亢)。 03 判断药物复律 or 电复律 房颤早期发作准备复律时,这就要选择药物复律或电复律。 药物复律 药物复律的好处在于不需要全麻或者深度镇静。另外,房颤的即时复发率在药物复律比电复律要低。然而,药物复律伴随药物副作用的风险,且不如电复律有效,药物复律对发作 7 天内的房颤经常是无效的。 可用于静脉复律的药物有伊布利特、普鲁卡因胺和胺碘酮。在发作少于 2-3 天的房颤,这些药物的成功率,伊布利特是 60%-70%,胺碘酮是 40%-50%,普鲁卡因胺是 30%-40%。 为了最小化 QT 间期延长和减少多形性心动过速如(尖端扭转性室速)的风险,使用伊布利特应该仅限于那些 EF>35% 的患者。 紧急的房颤药物复律,也包括在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中尝试口服药物用于紧急房颤复律。复律的最常用口服药物有普罗帕酮 300-600mg、氟卡尼 100-200mg。

急诊房颤患者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急性房颤(指阵发性房颤)的处理原则是:一. 控制心室率,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二.. 恢复窦性心律,减少房颤复发,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发生。三.治疗原发病和纠正诱发因素。 1.常用于控制心室率的药物有: ①首选洋地黄类药物,西地兰0.4mg+5%GS 10~20ml 10分钟内缓慢静注。(注意:预激综合症合并房扑、房颤者忌用。),控制不满意者可以重复给药,将心室率控制在100~120bpm以下。 ② 钙离子阻断剂,地尔硫卓10mg+5%GS 10~20ml 10分钟内缓慢静注,无效者10分钟后可再注射一次。然后以10-15 mg /h速度静脉维持对房颤快速心室率的控制安全、有效。 ③ 维拉帕米5~10mg+5%GS 20ml,10分钟内缓慢静注,无效者10分钟后可再注射一次。 2.控制心室率同时转复窦性心律的药物: ①胺碘酮.首次150mg静脉注射,10分钟推完,然后以1mg/分钟速度静脉维持6小时,随后18小时以0.5mg/分钟速度静脉维持,第一个24小时内总量不超过2.2g,超过48小时房颤转复者改为口服胺碘酮,第一周600mg/d, 第二周400mg/d,然后以200mg/d长期维持。同时注意抗凝。 ②普罗帕酮.70mg+5%GS 20ml,10分钟内缓慢静注,无效者10~15分钟后可重复一次,总量不宜超过210mg。 3. 同步直流电复律: 当心室率快,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对药物治疗不敏感时,应立即进行同步直流电复律,能量选择100~200焦耳(单相波)、选择70~100焦耳(双相波),复律后应用胺碘酮或奎尼丁维持窦律。 3.预防房颤血栓栓塞并发症: 大多数阵发性房颤可以在24小时-48小时之内自行转复或经静脉药物、同步直流电处理后转复复为窦性心律。48小时之内的复律治疗不需抗凝。48小时之内经复律治疗,仍未能转复者按持续性房颤进行抗凝。房颤持续72小时以上,有可能发生血栓栓塞,尤其既往有栓塞史、左房内有血栓、人工机械瓣置换术后均主张长期正规抗凝治疗。在复律之前的3周及成功复律后4周应用华法令抗凝,保持INR 2.0~3.0,预防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对孤立性房颤、血栓栓塞低危患者、老年人或有出血危险的病人,可以选用阿斯匹林(200~300mg/日)等抗血小板凝聚。

心房颤动患者的护理

内三科业务查房 心房颤动患者的护理 查房时间:2014年09月22日16:00 查房地点:内三科办公室 主持人:母娟娟 参加人员: 患者杨秀义,男,68岁,因“反复血压升高12年,加重伴头晕.心悸1天”以“高血压3级,冠心病”于2015年9月14日9:40收入我科住院。步入病房,神清,精神差,脉搏短绌。舌青紫、苔薄白、脉沉细,辨证;肝阳上亢,脉络瘀阻证。来时体温36.4度,脉搏74次/分,心律12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40/84mmhg,医嘱予以内科一级护理,病重,吸氧,心电监护及血氧饱和度监测,低盐低脂饮食,完善相关检查,心电图示:心房颤动伴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确诊为:“冠心病、心律失常—心房颤动”。查血常规,生化,大小便常规均为正常。医嘱予以口服胺碘酮,颉沙坦,阿司匹林等药物,静脉于红花黄花素、丹参酮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环磷腺苷蒲胺营养心肌,中药汤剂平肝潜阳,经治疗患者心率控制在60—70次/分之间,头晕心悸症状消失,心电监护示窦性心律,脉率齐,病情好转于9月16日停心电监护。现患者已出院. 一、概述 心房颤动是成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常见于器质性病变的患者,也可能发生在无心脏病变而有其他疾病的人,它是一种以心房不协调活动而导致心房机械功能恶化为特征的快速心律失常。 二、病因 心房颤动常见的病因包括高血压、冠心病、瓣膜病、心力衰竭、先天性心脏病、心脏外科手术、肺动脉栓塞、甲状腺功能亢进;与精神紧张、饮酒、水电解质或代谢失衡、严重感染有关;此外还可以合并有其他类型的心律失常。 三分类 (一)按持续时间可以分为首诊心房颤动、阵发性心房颤动、持续性心房颤动、长期持续性心房颤动及永久性心房颤动。通常认为首诊心房颤动是指首次发作或首次出现;阵发性心房颤动指能在7d内自行转复位窦性心律者;一般持续时间小于48h;持续性心房颤动是指持续7d以上,需要药物或电击才能转复位窦性心律者;长期持续性心房颤动指持续时间在一年以上,患者有转复愿望;永

心房颤动分级诊疗技术方案

附件1 心房颤动分级诊疗重点任务及服务流程图 一、建立心房颤动分级诊疗健康档案 根据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患病率、发病率、就诊率与分级诊疗技术方案,确定适合分级诊疗服务模式的患者,记录人口学信息与评估病情。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建立联通二级以上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系统,方便查阅患者疾病相关信息,逐步建立房颤相关数据库(含中医药相关数据)。 二、明确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开展,负责房颤防治宣教、初步识别、接续治疗、康复与随访。结合上级医院已制定的诊疗方案进行规范诊治;实施随访及定期体检;实施双向转诊;建立房颤专病档案,做好信息管理工作。开展健康教育,指导患者自我健康管理。鼓励参与房颤专病中心建设,与二级以上医院建立远程心电网络,进行房颤初步识别。 (二)二级医院。除急诊患者外,主要为病情稳定者提供治疗、康复、随访等全程管理服务。为病情相对稳定房颤患者提供个体化规范治疗。对有严重并发症、手术适应证者,转诊至三级医疗机构。定期评估下级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鼓励有条件的医院开展房颤专病中心建设,建立远程心电网

络,与三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联动,形成房颤疾病诊治网络体系。 (三)三级医院。主要为有严重基础疾病及严重并发症、手术适应证的房颤患者提供诊疗服务。制定个体化的诊疗方案,将病情稳定者转至下级医院。通过医联体、远程医疗等形式,提供会诊并协助下级医院制定治疗方案。对下级医疗机构进行技术指导、业务培训与质控管理。鼓励建设房颤专病中心,建立房颤专病区域数据库,加强区域内房颤单病种管理工作。 三、明确房颤分级诊疗服务流程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流程(图1)。 签约服务流程:接诊患者并进行初步识别→判断就是否能够纳入分级诊疗服务→对可以纳入分级诊疗服务的,经患者知情同意后签约→建立房颤专病档案→在诊疗能力范围内的,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按签约内容开展日常体检、康复及健康管理。 上转患者流程:全科医生判断患者符合转诊标准→转诊前与患者与/或家属充分沟通→根据患者病情确定上转医院层级→联系二级及以上医院→二级及以上医院专科医师确定患者确需上转→全科医生开具转诊单、通过信息技术与上转医院共享患者相关信息→将患者上转至二级及以上医院。

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诊断及治

[CHFS2010]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一)定义和分类心房颤动(房颤)是慢性心衰患者最常见的房性心律失常,以心房活动不协调,继而心房功能恶化、丧失为特点。心电图表现为正常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及时限不等的快速震荡波或颤动波。如果房室传导正常,常出现不规则的快速心室反应,加重心衰。房颤可以单独出现或与其他心律失常合并出现,如心房扑动。 房颤分为以下4类: 阵发性房颤:房颤发作2次以上,持续时间<7天,一般<24h,多为自限性,可自行终止。 持续性房颤:持续时间>7天的房产,一般不能自行转律。可以是房颤的首发的表现,也可以是阵发性房颤反复发作的结果。药物或/和电转复能终止房颤。 永久性房颤:即使复律治疗也不能终止房颤的发作或复律后24h内复发,或未曾复律。初发房颤:首次发现房颤,既往没有房颤病史,没有症状或症状轻微。 慢性心衰常合并持续性房颤或永久性房颤。 (二)流行病学 临床上10%—35%慢性心衰患者伴有房颤,是充血性心力衰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随着心脏疾病严重程度和心功能恶化,房颤发病率也不断增加。国外研究显示心功能I级房颤发病率约为4%,心功能II—III级房颤发病率为10—26%,III—IV级20—29%,而心功能IV级患者房颤发病率增加到50%。 我国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房颤患病率约为0.77%,规范化率为0.61%。按此计算,我国目前房颤患者超过800万。其中1/3为阵发性房颤,2/3为持续或永久性房颤。部分地区房颤住院病例调查发现,在房颤相关因素中,老年为58.1%,高血压病40.3%、冠心病34.8 %、心力衰竭33.1%、风湿性瓣膜病23.9%。心衰合并房颤占有相当大比例,按此比例,我国目前心衰合并房颤患者超过264万。 国内外流行病学调查均显示房颤患病率有随年龄增加的趋势,随着人口老龄化,房颤、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发病逐年增加,而各种心血管疾病最终进展为心力衰竭,心衰合并房颤患者将进一步增加。 (三)发生机制临床观察发现心肌肥厚、心脏扩大的患者容易发生心律失常,而且心脏射血分数的高低影响着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表明心脏存在机械-电反馈作用。慢性心衰时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增加,心房内血流淤积,压力升高,心房逐渐扩大,

房颤的处理策略

房颤的处理策略 1. 心室率控制——基本措施 室率控制是一项基本措施。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房颤应以控制心室率为主。适用于:(1)规律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控制但仍反复发作的阵发性房颤或持续房颤;(2)伴有明确基础疾病如瓣膜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高龄的患者。 急性发作期心室率控制的靶目标为80-100次/分。不伴心衰、低血压或预激综合征的患者可选静脉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艾司洛尔)或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地尔硫卓或维拉帕米。合并左心室功能不全、低血压者可选胺碘酮或洋地黄类药物。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房颤患者,首选β阻滞剂或静脉胺碘酮,也可选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或洋地黄。 2014AHA/ACC/HRS房颤指南中对心衰合并房颤的I类推荐:(1)对射血分数正常的心衰合并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的患者,应用β受体阻滞剂或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控制静息心率--证据级别:B;(2)无预激时,静脉给予β受体阻滞剂(或在射血分数正常的心衰患者给予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减慢房颤急性期的心室反应,但是在有严重淤血、低血压或左室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患者,应慎用--证据级别:

B;(3)无预激时,静脉给予地高辛或胺碘酮,迅速控制心衰患者的心率--证据级别:B;(4)对有症状的患者,在运动状态下评估心率控制并且调整药物方案,控制心室率在生理范围有益--证据级别:C;(5)对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患者,应用地高辛控制静息心率有效--证据级别:C。 2. 节律控制——选择性措施 转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以及症状不能耐受的房颤,一过性诱因所致。哪些患者需要节律控制?2010ESC房颤指南推荐下列患者需节律控制:(1)经过室率控制症状不能耐受,EHRA≥2分;(2)房颤相关的心衰,为改善症状;(3)有症状的年轻患者,不能排除RFCA的可能,选择节律控制作为初始治疗;(4)继发于缺血、甲亢等基础疾病的房颤,这些因素已经纠正,可考虑节律控制。 2014AHA/ACC/HRS房颤指南认为,房颤相关持续症状是节律控制的最强指征;心率控制困难、年轻人、心动过速心肌病和首次发作的房颤等情况需考虑节律控制,还要看患者的意愿。 房颤转复时抗心律失常药的选择要考虑有无器质性心脏病,有无心功能不全——有器质性心脏病只能选择胺碘酮,其他药物主要从安全性和价格上考虑。

【科普】心房颤动的常识

【科普】心房颤动的常识 2014-04-03 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作者:北京阜外医院心血管内科姚焰 心房颤动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下面针对患者最关心的具有代表性的相关问题进行简要阐述,希望对广大患者有帮助。 1,为什么会得房颤? 房颤说到底是心房因为各种原因导致纤维化而产生了异常的电活动,而且,由于解剖特点,使得绝大多数都发生在左房。一般房颤的发生大多经历了房性期前收缩(房性早搏)-房速-房扑-阵发房颤-持续房颤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当然,这个过程的进展快慢因人而异,有些人可能需要数十年,有人在很短时间之内即可达到持续性房颤阶段。总体而言,只要活得足够长寿,人人都有得房颤的可能。引起房颤的原因很多,包括基因变异、甲亢、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心肌病等疾病,长期饮酒、过度劳累、抽烟等也是常见原因。一些患者会在较年轻的阶段就发作,最年轻的甚至10来岁即发生,一般来说,发病越早,和基因变异的关系越大。近年来,长期酗酒引起的房颤越来越多,这一类型房颤比较难治。临床上大多数房颤患者往往找不到一个单一明确的原因,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特发性房颤。接受心脏外科手术之后早期有些病人会出现房颤,不过,这种房颤往往是心脏手术引起的,过后可能会消失很长时间不再发作。北京阜外医院心血管内科姚焰 2,房颤都有哪些症状? 房颤的症状因人而异。最常见的是心慌心跳,也有些人可能会感觉胸闷、气短或者出汗。部分人会多尿,之后因低钾而较长时间自觉乏力。但这些症状变化较大,很多人往往这次发作有症状,下次又似乎不明显,甚至有些人(尤其是男性)只是在例行体检或者因为别的病就诊才偶然发现房颤的。房颤有一种比较常见的类型是平常心跳偏慢,但房颤发作时则比较快,我们称之为慢快综合症,也有部分患者平常心跳基本正常但房颤发作又转正常的时候出现心脏停跳几秒,甚至导致晕倒或者眼前发黑。其原因在于心房有左右两个,右心房上长着负责正常心跳的窦房结,如果右房有纤维化病变,就导致窦房结功能降低,出现窦缓或者窦性停搏,而左房的纤维化病变就会导致房速、房扑房颤等。多数患者的房颤在劳累、饮酒之后以及夜间容易发作,但这种发作模式一般不固定,对诊断治疗也不重要。有的病人以为发病的诱因和规律性很重要,其实对于治疗没有太大意义。房颤最严重的情况就是导致脑梗塞,也叫中风,少数人也可能引起心衰,喘不上气、躺不平、脚肿,等等,临床上有些病人没有明显症状,是因为体检时才偶然发现房颤,这称为无症状性房颤。某种意义上说,无症状性房颤可能比有症状的房颤更危险,因为无症状就不会及时治疗,那么发生中风或者心衰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不少患者都是发生脑梗塞以后才发现房颤的,造成了很大的遗憾。一些患者可能因此死亡。 3,房颤怎么诊断? 房颤的诊断非常容易,只要在发作时做普通心电图或者动态心电图捕捉到即可确诊,无需特殊检查。但可以做心脏超声、动态心电图、血液化验等了解是否合并其他情况。如果房颤不需要用药就自己时发时停,称为阵发房颤,如果发作起来不用药就无法终止甚至用药也无效,就称之为持续性房颤。持续时间长甚至药物加电复律也无法转复,就被称为永久性房颤。 4,得了房颤用什么药物治疗? 房颤的治疗是个较棘手的问题。首先,应该尝试药物控制。具体怎么用药,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药物。不过,必须清楚的是,目前,没有任何药物能够根除房颤,除非是少数因为甲亢或者、预激综合症、心脏手术后早期等原因引起的房颤,可能在这些情况解除之后不再发作。不过,药物确实可能使得某些别人在相当长的时间不发作或者几乎不发作。但房颤病灶仍然存在,而且会继续发展,迟早可能再发病。所以,对于房颤来说,用药等于是“维稳”,有些症状较轻、发生中风的危险不高、发作较少或者高龄、身体虚弱、合并其他严重疾病以及经济条件较差的患者,可以选择药物保守治疗。如果已经发生过脑梗塞或者医生评估脑梗塞风险比较高、发作时症状比较明显而对生活和精神上带来比较大的压力、相对比较年轻或者因为房颤导致心脏功能障碍等,这些患者就可以考虑导管消融,争取根治房颤。 5,导管消融治疗房颤是怎么回事? 导管消融治疗房颤是近10多年得到普及的技术。总体上来说是安全、微创的介入治疗。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目前治疗的效果不是特别令人满意。它是通过血管穿刺将导管送入心脏内,对引起房颤的病变进行破坏,达到治疗的目的。手术的术式几经演变,目前以肺静脉大环隔离为主流,但也越来越发现其弊端,主要是成功率难以突破瓶颈,而且远期效果更差。对于阵发性房颤,一般来说,越早治疗效果越好,但有些患者可能发病不久心房病变就已经很严重。远期来看,目前主流的肺静脉隔离术的效果并不特别令人满意,特别是持续性房颤,如果做一次消融手术的话,目前国外报道5年以上成功率在15-50%之间,而且,前者更加可信。我们使用特殊技术进行的线性消融远期成功率居国际领先,但对于持续性房颤,一次手术5年后完全治愈的也只接近50%,其他患者只能达到改善。另外还有碎裂电位和局灶消融等术式,虽然各有优劣,也都存在成功率难以进一步突破的困境。一是因为目前的肺静脉隔离术治疗范围比较局限,随着病情发展,会有新的病灶发生。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使用的消融导管难以形成安全的彻底的损伤。总体来说,发现得越早、左房越小、合并其他病越少的患者手术效果越好。一般阵发性房颤做一次手术的成功率在高水平的中心可以达到80%左右,但持续性房颤最多就是60%左右,多数中心还达不到这个水平。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