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美国图书馆协会《阅读自由宣言》,附中文译稿

美国图书馆协会《阅读自由宣言》,附中文译稿

美国图书馆协会《阅读自由宣言》,附中文译稿
美国图书馆协会《阅读自由宣言》,附中文译稿

美国图书馆协会《阅读自由宣言》,附中文译稿

The Freedom to Read Statement The freedom to read is essential to our democracy. It is continuously under attack. Private groups and public authorities in various parts of the country are working to remove or limit access to reading materials, to censor content in schools, to label 'controversial' views, to distribute lists of 'objectionable' books or authors, and to purge libraries. These actions apparently rise from a view that our national tradition of free expression is no longer valid; that censorship and suppression are needed to counter threats to safety or national security, as well as to avoid the subversion of politics and the corruption of morals. We, as individuals devoted to reading and as librarians and publishers responsible for disseminating ideas, wish to assert the public interest in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freedom to read.Most attempts at suppression rest on a denial of the fundamental premise of democracy: that the ordinary individual, by exercising critical judgment, will select the good and reject the bad. We trust Americans to recognize propaganda and misinformation, and to make their own decisions about what they read and believe. We do not believe they are prepared to sacrifice their heritage of a

free press in order to be 'protected' against what others think may be bad for them. We believe they still favor free enterprise in ideas and expression.These efforts at suppression are related to a larger pattern of pressures being brought against education, the press, art and images, films, broadcast media, and the Internet. The problem is not only one of actual censorship. The shadow of fear cast by these pressures leads, we suspect, to an even larger voluntary curtailment of expression by those who seek to avoid controversy or unwelcome scrutiny by government officials.Such pressure toward conformity is perhaps natural to a time of accelerated change. And yet suppression is never more dangerous than in such a time of social tension. Freedom has given the United States the elasticity to endure strain. Freedom keeps open the path of novel and creative solutions, and enables change to come by choice. Every silencing of a heresy, every enforcement of an orthodoxy, diminishes the toughness and resilience of our society and leaves it the less able to deal with controversy and difference.Now as always in our history, reading is among our greatest freedoms. The freedom to read and write is almost the only means for making generally available ideas or manners of expression that can initially command only a small audience. The written word is the natural

medium for the new idea and the untried voice from which come the original contributions to social growth. It is essential to the extended discussion that serious thought requires, and to the accumulation of knowledge and ideas into organized collections.We believe that free communication is essential to the preservation of a free society and a creative culture. We believe that these pressures toward conformity present the danger of limiting the range and variety of inquiry and expression on which our democracy and our culture depend. We believe that every American community must jealously guard the freedom to publish and to circulate, in order to preserve its own freedom to read. We believe that publishers and librarians have a profound responsibility to give validity to that freedom to read by making it possible for the readers to choose freely from a variety of offerings.The freedom to read is guaranteed by the Constitution. Those with faith in free people will stand firm on these constitutional guarantees of essential rights and will exercise the responsibilities that accompany these rights.We therefore affirm these propositions:1. It is in the public interest for publishers and librarians to make available the widest diversity of views and expressions, including those that are unorthodox, unpopular, or considered dangerous by the

majority.Creative thought is by definition new, and what is new is different. The bearer of every new thought is a rebel until that idea is refined and tested. Totalitarian systems attempt to maintain themselves in power by the ruthless suppression of any concept that challenges the established orthodoxy. The power of a democratic system to adapt to change is vastly strengthened by the freedom of its citizens to choose widely from among conflicting opinions offered freely to them. To stifle every nonconformist idea at birth would mark the end of the democratic process. Furthermore, only through the constant activity of weighing and selecting can the democratic mind attain the strength demanded by times like these. We need to know not only what we believe but why we believe it.2. Publishers, librarians, and booksellers do not need to endorse every idea or presentation they make available. It would conflict with the public interest for them to establish their own political, moral, or aesthetic views as a standard for determining what should be published or circulated.Publishers and librarians serve the educational process by helping to make available knowledge and ideas required for the growth of the mind and the increase of learning. They do not foster education by imposing as mentors the patterns of their own thought. The people should have the

freedom to read and consider a broader range of ideas than those that may be held by any single librarian or publisher or government or church. It is wrong that what one can read should be confined to what another thinks proper.3. It is contrary to the public interest for publishers or librarians to bar access to writings on the basis of the personal history or political affiliations of the author.No art or literature can flourish if it is to be measured by the political views or private lives of its creators. No society of free people can flourish that draws up lists of writers to whom it will not listen, whatever they may have to say.4. There is no place in our society for efforts to coerce the taste of others, to confine adults to the reading matter deemed suitable for adolescents, or to inhibit the efforts of writers to achieve artistic expression.To some, much of modern expression is shocking. But is not much of life itself shocking? We cut off literature at the source if we prevent writers from dealing with the stuff of life. Parents and teachers have a responsibility to prepare the young to meet the diversity of experiences in life to which they will be exposed, as they have a responsibility to help them learn to think critically for themselves. These are affirmative responsibilities, not to be discharged simply by preventing them from reading works for which they are not yet

prepared. In these matters values differ, and values cannot be legislated; nor can machinery be devised that will suit the demands of one group without limiting the freedom of others.5. It is not in the public interest to force a reader to accept the prejudgment of a label characterizing any expression or its author as subversive or dangerous.The ideal of labeling presupposes the existence of individuals or groups with wisdom to determine by authority what is good or bad for others. It presupposes that individuals must be directed in making up their minds about the ideas they examine. But Americans do not need others to do their thinking for them.6. It is the responsibility of publishers and librarians, as guardians of the people's freedom to read, to contest encroachments upon that freedom by individuals or groups seeking to impose their own standards or tastes upon the community at large; and by the government whenever it seeks to reduce or deny public access to public information.It is inevitable in the give and take of the democratic process that the political, the moral, or the aesthetic concepts of an individual or group will occasionally collide with those of another individual or group. In a free society individuals are free to determine for themselves what they wish to read, and each group is free to determine what it will recommend to its freely associated

members. But no group has the right to take the law into its own hands, and to impose its own concept of politics or morality upon other members of a democratic society. Freedom is no freedom if it is accorded only to the accepted and the inoffensive. Further, democratic societies are more safe, free, and creative when the free flow of public information is not restricted by governmental prerogative or self-censorship.7. It is the responsibility of publishers and librarians to give full meaning

to the freedom to read by providing books that enrich the quality and diversity of thought and expression. By the exercise of this affirmative responsibility, they can demonstrate that the answer to a 'bad' book is a good one, the answer to a 'bad' idea is a good one.The freedom to read is of little consequence when the reader cannot obtain matter fit for that reader's purpose. What is needed is not only the absence of restraint, but the positive provision of opportunity for the people to read the best that has been thought and said. Books are the major channel by which the intellectual inheritance is handed down, and the principal means of its testing and growth. The defense of the freedom to read requires of all publishers and librarians the utmost of their faculties, and deserves of all Americans the fullest of their support.We state these propositions neither lightly nor as easy generalizations. We

here stake out a lofty claim for the value of the written word. We do so because we believe that it is possessed of enormous variety and usefulness, worthy of cherishing and keeping free. We realize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these propositions may mean the dissemination of ideas and manners of expression that are repugnant to many persons. We do not state these propositions in the comfortable belief that what people read is unimportant. We believe rather that what people read is deeply important; that ideas can be dangerous; but that the suppression of ideas is fatal to a democratic society. Freedom itself is a dangerous way of life, but it is ours.This statement was originally issued in May of 1953 by the Westchester Conference of the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and the American Book Publishers Council, which in 1970 consolidated with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Publishers Institute to become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Publishers.Adopted June 25, 1953, by the ALA Council and the AAP Freedom to Read Committee; amended January 28, 1972; January 16, 1991; July 12, 2000; June 30, 2004.阅读自由宣言阅读的自由对于我们的民主至关重要。而她正在遭受不断的攻击。来自不同背景的私营利益集团和公共权力正在设法去剥夺或限制对阅读材料的获取,去审查教学内容,去寻觅“反动”观点,去散播“不良”书籍或作者的名单,并且,

去清洗图书馆。这些行为很明显地是源自于以下观点:我们国家言论自由的传统已经不再有用了;并且为了应对安全威胁或保卫国家安全,同时也为了避免政治颠覆和道德败坏,审查与专制成为了必需品。我们,作为热爱阅读的个人同时也作为对知识传播负有责任的图书馆员和出版者,希望能在此声明保卫阅读自由所带来的公众利益。绝大多数压制言论的尝试是基于对民主基本前提的否定:即身为普罗大众的个人,通过运用批判思维,可以做到选取好的摒除坏的。我们相信美国民众,他们可以辨别宣传伎俩和虚假信息,也可以对他们所要阅读和信仰的东西做出自己的判断。我们不相信他们愿意牺牲自由出版的优良传统,仅仅是为了避免别人声称的对他们可能存在的危险。我们相信他们仍然热爱自由思想和自由表达的崇高事业。这些试图压制言论的行为最终会给教育、出版、艺术与图像、电影、广播以及互联网带来更大层面上的压力。这个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审查的问题。这些压力所带来的恐惧阴霾,我们认为,会导致更大程度上人民对表达的自我阉割,来避免与政府官员的可能冲突或遭受不必要的监察。这种趋向一致同一的压力在一个加速变化的时代也许是自然的。然而在如今这个充斥着紧张冲突的社会,这种压制却是空前危险的。自由赋予了美国应对压力的弹性。是自由开启着通往创新的途径,并对选择做出适应。每一次封禁异端,每一次强化正统,都会削弱我们社会的强健

与韧性,使得我们更加难以应对争辩与不同。现在,如同我们一贯的历史一样,阅读是我们最重要的自由之一。自由的阅读与写作,几乎是使最初受众很少的思想或表达方式得到最充分传播的唯一途径。而文字是那些蕴藏着社会发展原始动力的新思想和新声音的当然媒介。其对严肃思想所必须的引申讨论,其对知识与思想的积累、组织、成文,都至关重要。我们相信,自由地传播交流是保卫自由社会和创新文化的核心要素。我们相信,趋向一致同一的压力会带来一种危险,它限制了我们民主和我们文化所根植于的有关追问和表达的广博与多样。我们相信,美国社会的任何地方都必须小心翼翼地保卫出版和流通的自由,来保证我们的阅读自由。我们相信,出版者与图书馆员对于践行阅读自由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要让读者能够从多种多样的资源里自由地选择。阅读的自由为宪法所保护。那些对自由人民还心存信仰的人们需要坚定的捍卫宪法所赋予的宝贵权利,并且要履行伴随这些权利的种种义务。正是因此,我们坚称如下理念:1,公众利益要求出版者和图书馆员保证读者可以获取到最广博多样的观点和思想,包括那些非正统的,非主流的,或者被大多数人认为是危险的思想。创造性思想必然是新思想,新就意味着不同。每一个新思想都是离经叛道的,直到它经受住精炼和检验。集权主义政体试图通过残酷镇压任何对已建立的正统思想形成挑战的观点来维护自己的权力。但

民主政体应对挑战的力量却更加强劲,因为它来源于公民在互有冲突却不受限制的观点中任意选择的自由。在每一个不一样的观点诞生之初就扼杀他,就标志着民主程序的终结。况且,只有通过不断地参与权衡和选择,才能让民主的思想深入人心获得力量,而这正是当前时代所急需的。我们不仅仅要知道我们信仰什么,我们更需要知道我们为何信仰。2,出版者、图书馆员和书商并不需要为他们所提供的的思想或陈述负责背书。他们如果按照自己的政治、道德、或审美观点的标尺来决定什么应该出版或流通,就会伤害到公众利益。出版者或图书馆员是通过为思想的进步和学习的增长提供知识和见解来为社会的教育事业服务的。他们并不像所谓的伟大导师那样通过强加自己的思维方式来教化大众。人民应该拥有自由去阅读并思考比任何单一的图书馆员或出版

社或政府或教会所支持的观点广博得多的思想。把一个人限制在另一个人认为合适的范围内阅读,是错误的。3,出版者和图书馆员根据作者的个人生活或者政治信仰来为其作

品设置获取障碍,是违背公众利益的。如果用其创作者政治观念或私生活来衡量价值,那么就没有任何一种艺术或文学能够繁荣发展。如果它必须拟定一份自己不喜欢的作家名单,那么也没有任何一个自由的社会可以繁荣昌盛,不管这些作家说了什么。4,我们的社会绝对不能尝试去强制他人的品味爱好,去限制成年人只能读那些被认为适合青少年阅

读的读物,也绝对不能尝试去禁止作家进行艺术表达。一些人说,当前很多艺术表达太可怕。但是生活本身不正是有很多可怕之处么?如果我们阻止写作者去描摹生活的现实素材,那我们就已经从文学创作的源头将它拦腰斩断。父母和教师有责任帮助年轻人去直面他们必将直面的人生的方方面面,他们也有责任帮助孩子去学会由他们自己去批判地思考。这些是必须肩负的责任,不能仅仅简单地阻止孩子接触他们尚未能接受的阅读材料,就将这些责任推卸掉。处理这种问题要明白,世界上的价值观是不同的,并且价值观不能被立法规定正确;世界上也不存在一种一劳永逸的解决机制可以让一部分人满意却不妨害其他人的自由。5,强迫一个读者去接受一个预先裁定的,标记着某个作品或其作者是“反动或危险”的标签,是违背公众利益的。贴标签的理想状态需要这样的一个前提:存在一个足够智慧的个人或集体,他们可以通过特权来决定,对于他人,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它假定个人必须通过被别人领导才能从所经验到的思想中形成自己的见解。但是我们美国人恰恰不需要别人替自己思考。6,出版者和图书馆员,作为人民阅读自由的守卫者,有责任质疑那些对于阅读自由的侵犯,无论它是来源于试图把自己的标准或喜好强加于社会的个人或组织;还是来源于试图削弱或否定公众获取公共信息权利的政府。在民主程序运行的过程里,不可能避免某个人或某个组织的政

治、道德、或审美观念与另一个人或组织相冲突。一个自由社会里的人们可以自行决定他们想要阅读什么,而一个组织也可以自行决定为它的自发联合起的成员推荐什么阅读材料。但是没有组织有权力去绑架法律,并且把自己的政治或道德观点强加于民主社会的其他成员。自由如果仅仅限于已被接受的和不冒犯的,那它就不叫自由。更进一步说,民主社会只有在其公共信息的自由流动不受到来自政府特权或自我审查的限制的时候,才会是更安全、更自由、更有创新精神的。7,出版者和图书馆员有责任提供书籍来丰富思想和表达的质量与多样,并藉此向社会表明阅读自由的深刻内涵。通过践行这些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可以证明,“坏”书,很好;“坏”思想,也很好。如果读者都不能找到合乎自己目标的材料,那么阅读自由就是一句空谈。我们所呼吁的不仅仅是消除限制,更要求尽可能地为人民提供阅读最好的思想与言论的机会。书籍是让人类智慧遗产,以及其检验和增长的方法得到传承的最主要渠道。保卫阅读自由,要求所有的出版者和图书馆员鞠躬尽瘁、竭尽所能,更需要全体美国人民最全力的支持。我们表明以上这些信念并不是一件简单轻松的事。我们是在为文字的价值竖起崇高的丰碑。我们这样做是因为我们相信,文字具有着丰富的种类和巨大的应用价值,是值得我们去珍重爱惜,并维护其自由的。我们知道,以上这些信念的推行,可能导致很多人所厌恶的思

想与表达方式得到传播。我们并没有把以上的信念说成是“人们阅读什么其实并不重要”这样的简单信条。我们说的是:我们坚信,人们所阅读的东西极其重要;人类的思想可能是危险的;但是压制这种思想却是对民主社会的致命一击。自由,本身就是一种危险的生活方式;但她,恰恰是我们的生活方式。本宣言最初由美国图书馆协会和美国图书出版商协会在1953年5月韦斯特切斯特会议上发布,后者在1970年与美国教育出版商协会合并为美国出版商协会。1953年6月25日为美国图书馆协会和出版商协会自由阅读委员会采纳;分别于1972年1月28日,1991年1月16日,2000年7月12日,2003年6月30日修订。2012年2月25日译为中文。翻译:李三川。校对:Lucy。

概述美国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变迁与发展趋势

概述美国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变迁与发展趋势 该文介绍了美国图书馆管理系统产生和不同年代发展的过程,论述了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和要素,对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对图书管理系统产生的影响力,以及数字图书馆的特征和关键技术的革命进行了概述。 标签:LMS ILS 图书馆系统数字图书馆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have different America library management system,discusses the basic features and elements of library management system,the computer and Internet technology has on the books management system management system influence,and revolutionary features and key technologies of digital library are summarized. Keywords:LMS ILS The library system Digital Library 一、前言 图书馆是搜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供人阅览、参考的机构,通过对信息类资源进行有组织的整合,满足人们对科学、文化、教育和科研的需要。图书馆提供的材料,可以在一个建筑物内,也可能在一个虚拟的空间,或者两者都有[1]。图书馆的资料可以包括书籍、期刊、报纸、手稿、影片、地图、打印、文件、缩微、CD、录音带、录像带、DVD、蓝光光盘、电子书、有声读物、数据库和其它形式。图书馆书的大小,可以是几个书架上的书,也可以是数亿本书籍和各种类型的资料。 凡是利用机械设备取代人工,运用机器来处理图书馆的业务,都可以称之为图书馆自动化。其中也包括处理、执行图书馆业务的相关机器,如卡片印刷机、密集书库、图书防盗装置等等,甚至具有同步功能的视听设备都可列入图书馆自动化广义的范畴之内。针对利用计算机作为处理图书馆业务及提供相关服务称之为自动化的服务,如编目、查阅、流通、采访、期刊管理、参考服务、行政管理等等。一般说来,图书馆自动化是指图书馆的业务从传统的人工迈向机械化后,经过了计算机与通讯科技的强化手段,改变了图书馆各项手工作业流程与服务方式,即是图书馆自动化。 二、图书馆管理系统基本功能 图书馆实现自动化,关键技术是建立图书馆管理系统Library management system (LMS)或图书馆集成系统Integrated library systems (ILS)[2][3],我们也可以将这两种系统,统称之为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它是利用计算机处理信息技术,对图书馆所有业务进行动态管理的一个过程。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能够对图书馆书库存储信息、用户信息、图书资料借还信息、检索查询和管理员日常业务等工作进行处理。

以美国图书馆协会为视角看知识自由的维护(1)

以美国图书馆协会为视角看知识自由的 维护(1) 1 前言知识自由是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行使民主权利、 实现自身价值的基础。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第十九条指出:“人人有权享有主张和发表意见的自由;此项权利包括持有主张而不受干涉的自由,通过任何媒介和不论国界寻求、接受和传递信息与思想的 自由。”[1] 美国图书馆协会(AmericanLibraryAssociation ,以下简称ALA)对知识自由的内涵进行了进一步阐述:“人人享有不受限制地寻求与接收各种观点的信息权利,应提供对各种思想所有表达的自由获取,从而可以发现某个问题、动机或运动的任何或所有方面。知识自由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知识持有的自由,知识接收的自由与知识发布(传播)的自由。” [2] 图书馆通过收藏、保存及提供各种类型、代表各种观点的信息资源,不但履行着社会教育机构的职能,也承担着社会所赋予的一大使命——维护公众知识自由的权利。我国学者指出:现代图书馆原本就是“社会基于知识自由的保障需要而选择的一种制度产品” [3] ,“图书馆所追求和保障的,正是全体公众知识和信息获得权、接受权、利用权的圆满实现” [4] ,图书馆应当为知识自由的实现提供有利平台,确 保每一个人都能在此自由且开放地获取所需资源。 一直以来,ALA对知识自由问题都给予了极大关注,它以“维 护知识自由是图书馆职业的核心精神,也是民主社会的基石” 为基本理念,在世界范围内倡导与实施维护公众知识自由权利的过程中发挥

着领头军的作用。从发布《图书馆权利法案》(1948 年)最早对图书馆与知识自由的关系加以阐述,到近来将知识自由列入五大关键行动领域(其余4个分别为:多样化、继续培训及终生教育、平等获取和21 世纪的信息素质),ALA采取了各种措施推动其知识自由理念的贯彻与普及,反对任何有损公众知识自由权利的行为,保证图书馆在知识自由维护中发挥核心作用。其中,制定政策与成立相关组织是ALA为维护知识自由所采取的最为重要的手段。 2 政策——行为的准绳 ALA 作为一个行业组织,主要是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为美国各图书馆维护知识自由提供指导,确保这种权利的实现。 维护知识自由的总纲 1948年,ALA制定的《图书馆权利法案》获准通过,该法案以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为基准,是图书馆职业对宪法第一修正案保障“言论自由与出版自由”精神的诠释。《图书馆权利法案》指出,图书馆是信息和思想的集结地,在图书馆提供的各项服务中,应遵循以下基本政策:图书馆内的书籍及其他资源应被用以满足服务区域内所有公众兴趣、信息及启迪教化的需求。任何资料都不得因为其来源、背景或创造者的价值观而被排除在图书馆的收藏之外;图书馆应提供展现当前及历史事件的所有观点的资料,不得因为党派的反对或教义的不同而排斥或剔除某些资料;图书馆为履行其信息提供及启迪教化的职责应勇于向审查制度挑战;图书馆应与所有个人及团体合作,关注

珍贵古籍数字化概说-中国国家图书馆

珍贵古籍数字化概说 ——以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经典文化推广组数字化实践为中心 赵大莹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经典文化推广组(以下简称推广组)于2011年3月成立。有员工15人,年龄段是1979至1989年,可以说是全员80后。与古籍馆其他以藏品立组不同,经典文化推广组是以功能立组。目的是在古籍馆多年来以古籍特藏为中心的大众文化服务基础上,通过专门的业务科组来继续拓展渠道,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文化信息和相关文化产品,从而使古籍馆成为传统文化保存、发布、推广的重要文化单位。因此推广组的工作宗旨是提供经典文化普及的高端服务,以文化出版物、学术讲座、专题展览、古籍在线资源等为实现形式。在工作中,建设熟悉掌握经典文化精髓,具备经典文化整理、研究、再阐释能力、富有文化推广创新意识的高水平人才队伍。其基本业务工作可以分为两类:文献数字化和文化推广活动。 国内外对于古籍文献数字化的研究成果颇多,从古籍数字化的国际合作管理、古籍字库、元数据、数据库结构、知识挖掘等技术方面,皆有较为深入的讨论;对古籍文献扫描中的色彩管理等问题,也开始引起工作者的注意1。随着全国图书馆界古籍数字化项目的开展,古籍数字化的图像采集作业规范化操作等实践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承担数字化工作的单位的重视。对专门从事扫描的工作人员、对藏品管理人员、修复人员等直接参与古籍数字化工作的人来说,这些实践中的细节,能够帮助他们较为快速的上手操作,少走弯路。因此,本文即以推广组成立五年以来的工作实践为主,简要概述工作中需要注意的相关内容。 1兹举数例:关于中华古籍的数字化国际合作研究,如龙伟、朱云《中华古籍数字化国际合作及实践探讨》,《图书馆工作与研究》,32—35页。李荣艳、李云龙、梁蕙玮《国际中华古籍数字资源整合研究及思考》,《图书馆学研究》2014年第6期,50—53,34页。张文亮、党梦娇《古籍数字化国际合作问题探析》,《图 书馆学刊》2015年第3期,1—4页。对国内古籍数字化研究的进展分析,有常继红、魏晓峰《国内古籍数 字化研究进展与启示》,《河北科技图苑》2014年第3期,82—85页。古籍数字化标准问题的研究,如葛怀 东《论古籍数字化标准体系建设》,《图书馆学刊》2013年第1期,47—49页。王海花、王睿《西北地区古 籍数字化现状及标准化建设研究》《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4年第1期,33—36页。古籍知识挖掘方面, 如史睿《古籍文献索引与知识发现》,《2005年中国索引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年,2—9页。 色彩管理方面,如肖禹、王昭《论色彩管理在古籍数字化中的应用》,《图书馆学刊》2013年第9期,20—22页。

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探讨

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探讨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图书馆界(LibraryWorld)2008年第2期(No.2,2008)吴蕙: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探讨[摘要]本文概述了公共图馆数字资源利用现状,分析了影响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提高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率的几点措施。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率 1 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现状 数字资源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高密度存储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将文字、音频、视频等信息数字化,并通过因特网传输提供给人们使用的资源。数字资源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商业数据库,二是自建数据库,三是网络资源(数据库除外)。与传统印刷型资源相比较,数字资源具有不受时空限制、检索和传递速度快、使用灵活方便、支持多用户同时使用等特点。目前,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公共图书馆,特别是省级以上公共图书馆以及其他经济发达地区文献购置经费情况良好的公共图书馆,在数

字资源的建设上都有很大的投入,购买和自建了不少的数据库,数字资源成了整个馆藏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有调查表明,各公共图书馆引进或自建的资源数据库除少数利用率较高外,大部分利用率不高,有的利用率很低。以笔者所在的浙江图书馆为例,为了开发、开放更多方便读者的网上服务,完善我馆的网站建设,2006年6月图书馆对到馆读者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一共发放908份调查表,回收了865份,回收率为95.3%。调查结果显示:在“经常使用的网站栏目”项中,选择数字资源的读者占17.2%;在“目前使用的图书馆网上服务”项中,选择使用数据库检索的读者占22.2%;在“读者选择使用栏目”项中,选择专业数据库的读者占47.4%。由此可见,数字资源的利用率并不高。目前,各公共图书馆对数字资源的建设都很重视,不少图书馆开始朝着数字化方向发展。可是,数字资源的利用率未能与数字资源的建设同步增长。这是我们的服务不到位,还是因为我们的读者对数字资源不感兴趣呢?数字资源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势必会给公共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建设带来消极影响,这个问题很值得研究。 2 影响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率的四大因素 2.1数字资源建设缺乏实用性、针对性 目前,国内各种类型图书馆购置的数据库以文摘索引数据库、全文期刊数据库、学位论文数据库、专利文献数据库为主。这些

浅谈数字图书馆建设发展趋势的探析

浅谈数字图书馆建设发展趋势的探析 一、数字图书馆的特征 1.数字图书馆海量存蓄和媒体多样化 图书馆的基础是书刊文献信息资源,而数字图书馆的基础是数字信息资源。由于社会的进步促使信息产量飞速增长,网络的普及和电子出版物等及科技新型手段使得信息的发布和使用更便利。这样的形式对图书馆来说信息的收集量,处理量和储存量也相应的不断增大。从图书馆存储信息的度量单位由KB、MB、到CB、TB甚至PB就是一个数字图书馆需要拥有海量存储的极好例子。 数字图书馆的存储介质由传统的纸质转变为多种媒体、数字信号可以处理多种媒体的信息,如文字、声音、图像、动画、三维体、虚拟空间等。对于这些不同的媒体可以采用不同的文件存储格式和压缩方式,目前,常见的在电子图书采用的文件格式TXT、DOC、PDF、HTML、SGML、XML、WAV、MP2、GIF、JPEG、MPEG等。这些媒体信息仅仅对其数字化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图书馆的专业人员对信息内容加以再加工,根据各种媒体的特性进行标引、数据加工、限制、缩放等。 2.具有良好的网络应用环境和管理方法 一个良好的、高速的网络运行环境是运行数字化图书馆的基础。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中,人们对数字信息的存取已经突破了数字信息存放的地点的限制,然而在网络空间中,我们还是需要人为的加上一些限制,必须重视网络空间的安全。在数字图书馆中也应根据各种应用

本身的需要来划分不同的层次,网上用户的使用层次也根据各馆的政策和规定检索不同层次的信息。读者在对传统的图书馆的使用中,往往被图书馆的地理位置所束缚,图书馆和图书馆之间的相互使用性,无法更好的发挥。而数字图书馆已远远超越了地理位置的限制,通过网络和计算机,将全国甚至全世界的数字图书馆有组织的连接起来,同时它还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约速,读者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去获得任何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源。 3.具有智能的数字信息资源的检索软件简单的将传统的图书馆中惯用的检索手段如关键词、提名、布尔逻辑等查询方式应用于数字图书馆,但远远无法解决数字图书馆中浩瀚的信息资源的查准和查全的问题,而数字图书馆中存储的海量和多媒体信息需要有智能化的搜索引擎、交互式智能化而又简单易用的多媒体检索工具、让读者在数字化图书馆系统的各种数据库和知识库中获取有组织的、连续性的、真正所需的信息资源,让使用者不必预先了解或学习检索各种类数据库的技术和方法,这就是意味着数字图书馆必须有异物平台的统一检索界面的功能,并可根据读者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主动服务。数字图书馆在检索方法上的要求是以人工智能为基础,读者可以通过自己熟悉的自然语言,不断地与系统进行交互,逐步缩小搜索目标,并将检索结果予以知识化关系,最终获得确切的信息资源,检索的结果可以有多种形式的显示、表达或演示甚至构造虚拟现实。 4.拥有多种媒体、多种语言、全文检索 数字图书馆所收藏的资源信息不限于印刷体,而是具有声音、图

(适用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建设方案(学校版).pdf

全县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建设方案-学校版

目录 第一章、概述 (3) 1.1 图书馆发展趋势 (3) 1.2 数字图书馆的概念 (3) 1.3 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必要性 (4) 1.4 行知数字图书馆解决方案优势 (5) 第二章、数字图书馆介绍 (6) 2.1数字图书馆技术特点 (6) 2.2 数字图书馆主要功能 (6) 2.2.1前端功能 (6) 2.2.2 管理后台 (7) 2.3 数字图书馆资源 (8) 2.3.1电子图书 (8) 2.4* 学校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示意图 (10) 第三章、数字图书馆的软硬件配置 (11) 第四章、服务与支持 (11) 4.1售前 (11) 4.2 售中 (11) 4.3 售后 (12) 第五章、成功案例/ 样板工程 (12) 第六章、数字图书馆软硬件配置清单 (14)

第一章、概述 1.1 图书馆发展趋势 学校图书馆、社会公共图书馆、企事业单位图书馆承担着资源积累、数据加工、知识传播、 信息服务的多重职能,数字图书馆建设是图书馆最终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智能终端和互联网的普及应用,数字图书馆带来了全新的资源存储方式,随时随地的阅读体验,新颖的服务模式。 国家教育部、教育厅、市教委十三五计划文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摘要中提到: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到2020年,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十三五期间,政府投入数千亿资金建立数字图书馆,各地方 政府的数字图书馆专项资金专款专用接入到各地学校、文化馆、社区活动中心、图书馆和农家书屋。 1.2 数字图书馆的概念 数字图书馆是一种面向各级学校的信息服务中心、数字资料中心、图书管理中心、电子传播中心等机构的网络应用软件平台,它是架构校园信息高速公路的核心框架,它提供一个面向知识管理、知识检索、知识学习、知识传播的全方位解决方案。 数字图书馆是一种基于B/S架构的软件平台,所有的数据资料均存放在服务器端,极 大的方便了管理员对电子图书馆的管理,客户端仅需安装网络浏览器或者相应的APP就可以浏览各种数字资源。 数字图书馆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供了重要条件,也是实现公民终身教育的大课堂。 数字图书馆以其对信息资源的整理加工和有序组织,为“科教兴国”战略提供了最为便捷、 有效的发展环境。数字图书馆所提供的远程教育服务可以极大程度地消除中国目前教育资源

欧美图书馆文化之发展历程

欧美图书馆文化之发展历程 110403班 110654120 杨沛沛 图书馆,对我们来说是一个熟悉又陌生的词语。熟悉,是因为我们从小到大都知道我们的学校或者所在的城市乃至国家都有图书馆,我们可以去图书馆看书,查资料,借阅书籍;陌生,是因为我们对图书馆的存在,发展,文化,乃至图书馆学的了解少之又少。 图书馆其实早在公元前4世纪就已经出现。世界上最早的图书馆是亚述巴尼拔图书馆,并且保存完整。而我国作为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图书馆历史悠久,只是在我国古代不叫“图书馆”,而是称作“阁”,“院”,“斋”,“堂”等。之所以会这么早出现图书馆,我想这跟图书馆本身的职能是分不开的。图书馆是收集文献、资料、信息的地方,用来供以人们查阅、参考的机构。图书馆在人类文化发展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每一次文化的变革,思想的进步,图书馆都承载了记录其历程的使命。同时,从古代到现代图书馆的发展及变化也能够从侧面的反映出文化发展对图书馆的影响。 图书馆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图书馆不仅仅只是一个机构,还由此产生了一门学科,“图书馆学”。图书馆的发展与图书馆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联系。 图书馆学,是研究图书馆的发生发展、组织管理,以及图书馆工作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总结图书馆工作和图书馆事业的实践经验,建立科学的图书馆学的理论体系,以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高图书馆在人类社会进步中的地位和作用。目前,图书馆学还是一门新兴学科,正在不断的发展中,有着很好的前景。 图书馆学的研究发展是从近代开始的,期间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时期。最著名的图书馆学家就是美国的约翰.杜威。他是19世纪后期最伟大的图书馆学家,是图书馆学的集大成者。杜威,生于1851年,21岁在Amherst学院图书馆当学生助理。在那里,杜威创立了《杜威十进分类法》(DDC)。DDC是杜威1873年创立的,1876年正式出版。DDC创立的标记符号制度以简明的方式改变了图书馆的目录排列和图书排架的制度,使图书馆的知识组织现代化,有效地提高了图书馆的工作效率。由于DDC的简明性与科学性,DDC已经成为了被世界上最多图书馆实用的分类法,已被135个国家的图书馆使用。不仅如此,他于1876年发起了费城的首届图书馆员大会,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图书馆协会—美国图书馆协会(ALA)的前身。他担任过美国第一个现代大学图书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馆长,美国第一流的州立公共图书馆—纽约图书馆的馆长。他还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正规的图书馆学教育机构—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管理学校。 在理论价值取向方面,杜威倡导的图书馆学十分注重理论的实用性。他的图书馆思想广泛传播,它孤立图书馆工作人员着眼于实际工作,多做有益于读者的事情,从而推动了图书馆学实践的发展,但同时,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延缓了图书馆学的科学化进程。 紧接着,在20世纪中期,迎来了图书馆学的理性主义思潮。这一时期涌现出的思潮和图书馆学家对杜威的经验图书馆学做出了极大的挑战。 1928年芝加哥大学成立了一所具有博士学位的图书馆学院(GLS)。从GLS成立到1942年为止,GLS是美国唯一具有博士课程的图书馆学校。GLS的学风和理论追求影响了整整一代图书馆学家。GLS成立后,该校师生致力于发展具有高度理性的图书馆学知识体系,他们从历史、文化和社会的角度思考图书馆活动的哲学问题,同时也以社会科学中流行的实证方法或思辨方法研究图书馆基础理论。这一具有鲜明学术特色的学术群体,被后人称为“芝加哥学派”。提到芝加哥学派,便不能不介绍巴特勒。他是芝加哥大学GLS最早引进的具有社会科学背景的四位教师之一。他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是1933年出版的《图书馆学导论》。巴特勒对图书馆学的研究方法基本上是社会科学的方法,他抓住图书馆作为社会的一种现象,他正是凭借这些与杜威完全不同的理论主张,在学院派图书馆学中赢得了巨大的声望。

数字图书馆建设方案书(新版)

数字图书馆建设 解 决 方 案

目录 目录 .......................................................................................................................................... - 2 - 一、方案概述 - 3 - 二、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比较 - 3 - 四、为何要购买数字图书馆?............................................................................................. - 4 - 五、数字图书馆技术特点................................................................................................... - 5 - 六、数字图书馆主要功能..................................................................................................... - 6 - 6.1 WEB前端功能......................................................................................................... - 6 - 6.2 管理后台 ................................................................................................................. - 6 - 七、电子图书馆系统的软硬件配置....................................................................................... - 7 - 7.1 服务器软硬件环境要求............................................................................................ - 7 - 八、售后服务标准政策和承诺............................................................................................... - 7 - 8.1质量保障期声明......................................................................................................... - 7 - 8.2公司售后服务政策..................................................................................................... - 7 - 8.3项目培训计划方案..................................................................................................... - 8 - 九、阅览室软硬件配置清单................................................................................................. - 10 -

北创数字图书馆建设方案书

电 子 阅 览 室 建 设 方 案目录

一、方案概述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校园网让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学资源的共享更互动。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大中专院校开始纷纷建设电子图书管,以取代此前的图书馆或阅览室。电子图书馆有着现有的实体图书馆及阅览室无可比拟的优势,在校师生可以方便快捷的浏览各种专业性资料,更有效率的进行日常工作学习。学校早期的图书管、阅览室,只提供了书籍阅读、借阅、销售等简单业务,为此,很多师生都有这样一个疑问,电子图书馆在校园内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存在,是否仅仅提供了书籍阅读功能呢毫无疑问,电子图书管是一种面向各级学校的信息服务中心。在构架组成方面,它主要基于计算机网络系统,由服务器、终端机、大容量数据库,及大量数据处理外设组成(比如网卡、交换机、路由器等)。可以跨地区、多用户联网、通过LAN实现远程数据传输,进行网上远程教育,也可接入校园网,向读者提供阅读、联机检索、复制、编辑、收发电子邮件、上网等功能。可以说,校园电子图书管已经

超越了图书馆的基本范畴,它提供了一个面向知识管理、知识检索、知识学习、知识传播的全面方位解决方案。比如为校园网内的学生提供CAI课件下载或实时点播,为师生提供VOD实时点播视听资料,甚至可以实现远程控制访问(便于招生)、视频会议等功能,具有强大的图书馆资源共享、多媒体教学功能,可以实现个别化教学或学习。而且由于计算机的智能化,可以接受用户的反馈信息,实现信息的双向传递,形成教学评价体系。由于集图文声响于一体,动画、插播等多媒体的采用可以使抽象变直观,更有助于学习者接受或理解,校园网电子图书馆已然成为时下多媒体教学的重要平台。 “数字图书馆”概念一经提出,就得到了世界广泛的关注,纷纷组织力量进行探讨、研究和开发,进行各种模型的试验。随着数字地球概念、技术、应用领域的发展,数字图书馆已成为数字地球家庭的成员,为信息高速公路提供必需的信息资源,是知识经济社会中主要的信息资源载体。 为了解决现有图书馆机制的资源不足,满足更多读者利用各种终端设备浏览电子书和多媒体影音点播,增强自身的学习兴趣,拓展视野,提高国民道德文化素养,北创数字图书馆软件平台应运而生,使上述难题的解决有了希望。一位曾经受益的用户致信我们说:"我们单位的电子阅览室,图书资源有限,经济环境并不是太好,买一本好书太困难,特别是一些教育参考书和重要学术资料。这几年为了找些书花去了大量的时间,自从网上得知北创数字图书馆软件购买之后,我觉得我好像是发现了一块珍宝,畅游在知识的海洋里………

美国图书馆协会《阅读自由宣言》,附中文译稿

美国图书馆协会《阅读自由宣言》,附中文译稿 The Freedom to Read Statement The freedom to read is essential to our democracy. It is continuously under attack. Private groups and public authorities in various parts of the country are working to remove or limit access to reading materials, to censor content in schools, to label 'controversial' views, to distribute lists of 'objectionable' books or authors, and to purge libraries. These actions apparently rise from a view that our national tradition of free expression is no longer valid; that censorship and suppression are needed to counter threats to safety or national security, as well as to avoid the subversion of politics and the corruption of morals. We, as individuals devoted to reading and as librarians and publishers responsible for disseminating ideas, wish to assert the public interest in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freedom to read.Most attempts at suppression rest on a denial of the fundamental premise of democracy: that the ordinary individual, by exercising critical judgment, will select the good and reject the bad. We trust Americans to recognize propaganda and misinformation, and to make their own decisions about what they read and believe. We do not believe they are prepared to sacrifice their heritage of a

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培训.doc

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培训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数据库资源介绍

目录 一、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介绍.................................................................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数据库产品概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数据库介绍 (3) 1、政治学与社会学类 (3) 2、哲学类 (3) 3、法律类 (4) 4、经济学与经济管理类 (4) 5、文学与艺术类 (4) 6、教育学类 (4) 7、历史类 (4) 8、文化信息传播类 (5) 9、其它类 (5) 四、数据库特点 (6) 1、海量冗余信息时代的解决方案 (6) 2、收录范围广、时限长 (6) 3、占用空间小、使用方便 (6) 4、权威的评价功能 (6) 5、所获荣誉 (7) 五、我校图书馆购置人大复印资料数据库资源情况 (7) 1、所购内容................................................................................................... 错误!未定义书签。 2、访问方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数据库操作举例 (8)

浅谈大数据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建设

浅谈大数据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建设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大数据时代也以极快的速度进行更新,并广泛应用到社会各个方面。大数据时代庞大的信息资源以及信息化服务为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使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进入新时代。由此可以看出,大数据时代为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一定挑战和机遇。 标签:大数据环境;数字图书馆;建设 一、大数据时代数字图书馆建设与发展面临的机遇 (一)信息资源更加丰富 大数据(Bigdata)具有4V特征,即数据量大(V olume)、类型多(Variety)、处理速度快(Velocity)、价值高(Value)。所谓量变引起质变,在大数据时代下,信息数据处理和应用的内容及内涵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对于数字图书馆建设而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首先丰富了图书馆信息资源,可以提升数字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图书馆信息服务质量的提升。目前信息资源的数据形式存储率已经超过90%,数字资源建设不再仅仅是对纸质馆藏资源进行转化,而是远远超过了纸质馆藏资源规模。 (二)数据处理能力更加完善 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数字图书馆的数据采集能力、数据分析能力、数据存储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都得到再次跃升。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人们接受信息的形式更加丰富,同时对数据挖掘的层次不断加深,能够发现更多有价值信息,提高人们获取有用信息的效率,同时降低信息获取成本,包括时间成本、渠道成本等。大数据技术在数字图书馆建设过程中的全面应用,可以充分满足人们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的信息应用需求。比如利用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和二维码扫描技术等,进行信息处理。在此情况下,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能力和水平也将得到显著提升,人们可以更方便的利用数字图书馆馆藏资源。 二、推动大数据时代下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策略 (一)调整信息资源建设机构,转变信息资源建设的观念 大数据背景下,数字图书馆对结构化数据的管理在逐渐完善,但从管理现状了解到:数字图书馆对非结构化数据的管理比较欠缺,在这种情况下,在未来数字图书馆建设领域中,要根据用户阅读需求及获取信息资源的习惯人手,通过调整信息资源结构,为用户提供更充沛的资源,并支持多种异质文档和多媒体信息技术下的信息存档、保管及检索等,开发和建立新型资源集成平台,从而真正发挥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意义。

美国图书馆设计奖评选

美国建筑师协会(AIA)和美国图书馆协会(ALA)日前宣布了“2007年图书馆设计奖” (2007 Library Building Awards)的9名获奖者。这个每两年一次的奖项由美国建筑师协会和美国图书馆协会共同颁发,由它们组织的评审委员会认定最好的图书馆设计。今年的获奖者包括公共图书馆和学院图书馆,还有克林顿总统图书馆。这些获奖者是: 1、纽约城“罗宾-胡德基金图书馆”(Robin Hood Foundation Library)。建筑师为“格鲁克曼-梅纳建筑事务所”(Gluckman Mayner Architects)。 2、菲尼克斯城“沙漠金雀花图书”(Desert Broom Branch Library)。建筑师为rich?rd + bauer architecture建筑事务所。 3、中国佛山市顺德区图书馆(Shunde Library)。建筑师为“P&T建筑师和工程师有限公司”(P&T Architects and Engineers)。 4、西雅图“巴拉德图书馆与社区服务中心”(Ballard Library and Neighborhood Service Center)。建筑师为“波林-赛温斯基-杰克森建筑事务所”(Bohlin Cywinski Jackson)。 5、加州“圣莫尼卡学院图书馆”(Santa Monica College Library)扩建和改建工程。建筑师为CO Architects建筑事务所。 6、宾州伊斯顿“大卫-毕晓普-斯基尔曼图书馆”(David Bishop Skillman Library)。建筑师为“安-贝哈建筑事务所”(Ann Beha Architects)。 7、小石城“克林顿总统中心”(William J. Clinton Presidential Center)。建筑师

知网数字图书馆使用指引-中国知网

《中国基础教育文献资源总库》使用手册 目录 1.平台介绍 (1) 2.登录 (1) 3.文献分类导航 (3) 4.检索 (5) 4.1一框检索 (5) 4.2高级检索 (8) 4.3专业检索 (9) 4.4作者发文检索 (10) 4.5句子检索 (10) 5.检索结果 (10) 5.1排序 (11) 5.2设置显示记录数 (11) 5.3切换显示模式 (11) 5.4筛选 (12) 5.5导出/参考文献 (13) 5.6计量可视化分析 (14) 5.7相关学者 (15) 6.知网节 (17) 7.在线预览 (18) 8.下载 (20) 9.CAJ浏览器的使用 (21) 10.出版物导航检索 (25) 10.1期刊导航 (25) 10.2报纸导航 (29) 10.3博硕士导航 (31) 10.4会议导航 (32)

1.平台介绍 《中国基础教育文献资源总库》(简称CFED)是经国家批准正式出版,以光盘和网络为载体,连续出版的国家级专业资源库,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十五”国家重点电子出版项目、“十一五”国家重大出版工程项目《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和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CFED以数字化方式全文收录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期刊、报纸、博硕士论文、会议论文等出版资源,是当前中国基础教育领域内,最具权威、文献信息量最全最大的动态资源系统,是中国最先进的基础教育知识服务与数字化学习平台。它能有效地支持基础教育中的教育教学、科研选题、论文撰写、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教育管理、校本资源建设等活动,并可支持各级各类文献检索课程和信息素养课程的教学与研究。 CFED包括《中国基础教育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基础教育报纸全文数据库》、《中国基础教育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基础教育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等数据库。 文献量 数据库名称文献来源收录时间 中国基础教育期刊全文数据库2194种期刊1994~今1500万 中国基础教育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518种报纸2000~今103万 中国基础教育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187家院校1999~今14万 中国基础教育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72家单位1999~今14万 2.登录 在浏览器的地址栏中输入网址https://www.wendangku.net/doc/786385797.html,/,即可登陆CNKI中小学数字图书馆。

浅谈数字图书馆建设及信息服务

浅谈数字图书馆建设及信息服务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是未来图书馆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图书馆未来主要存在的形式。本文主要从图书馆的概念、特点以及模块等方面来分析,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信息服务需要解决的问题。 标签: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信息建设 一、前言 隨着二十一世纪网络世纪的来临,图书馆的存在,也经历着严峻的考验,网络时代的图书馆,将会与数字图书馆的形式存在,因此面对如今电子出版物在网络的盛行,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就成为了一个主要问题。 在信息时代,图书馆的发展,将会有别具特色的服务以及技术手段,来决定图书馆的存在价值。能够迅速地占有电子信息市场,为市民提供及时的电子信息,就成为了图书馆的主要发展方向。 绍兴数字图书馆是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项目,也是市政府2013年十方面民生实事工程之一,同时还是国家“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绍兴节点。经过近一年的建设,绍兴数字图书馆于10月8日开始试运行,10月27日正式开通。本文本县数字图书馆建设及服务信息。 二、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概念和意义 1.数字图书馆概念数字图书馆,在国外也被称作Digital Library DL,是九十年代之后,一种全新的图书馆概念。这个概念的提出,主要是基于计算机技术发展非常地快速和迅猛,特别是网络技术,数码存储等新技术的提出,使得人们对一些数字的查询,文献的加工以及利用方面,有了新的要求和方法。 大家逐渐地舍弃了原来纸质繁琐的查询,转而使用网络技术,因此数字图书馆,也是在这种条件之下,被孕育出来的。而这种刚刚诞生的新事物,在我国的学术界,还没有被广泛地接受。 但是数字图书馆的便利,使得人们正在广泛地使用它,不管是电子杂志,或者是一些声像资料,甚至是多媒体的资料,一些学术的刊物等等,都被广泛地利用在网络中,数字图书馆,使得人们在全球的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非常便利的查询到自己想要的资料,让大多人都欣然接受。 2.数字图书馆的意义传统的图书馆,基本的作用,就是用来作信息的存储,采集以及传播作用的,而这些功能,数字图书馆一样可以做到,而且做得更加地方便。绍兴数字图书馆整合了绍兴地区所有公共图书馆的各种数字资源,并与浙江图书馆数字资源门户、浙江网络图书馆、国家数字图书馆实现对接。目前,绍

数字图书馆-电子图书报价

广州学知科技有限公司 1.正版授权方案 电子图书数据库系统: 供应商资格: 1、没有盗用其它公司数据、技术、资料的不良记录,投标企业以及关联企业不应有法院类似不正当竞争案由的败诉案例。 技术方面: 1、提供数据总量140万种以上,用户根据需要进行选择,提供选书程序和选书汇总软件进行汇总,供应商根据汇总书目提供电子图书。 2、数字版权解决好:出版社授权、作者授权,确保电子图书版权。 3、数据文件格式:PDG(与我馆现有电子图书平台兼容,便于电子图书资源统一管理,实现馆际资源共享传递)。 4、远程包库平台提供站内图书的搜索服务(含目次检索及全文检索),高清晰全文在线阅读,具备下载借阅功能。 5、检索技术:提供多途径检索(如书名、作者、出版商、ISBN、摘要、主题词、分类、二次等单项检索功能),快速检索、高级检索(或称组合检索) 多项检索入口,高级检索不刷新切换功能,方便读者快捷地查到需要的图书,并

且能定位到页。可与本馆中文图书检索平台(读秀及发现 系统)挂接,检索结果可呈现图书封面页,前言页,版权页,目录页等。 6、阅读借阅方式:不限制副本、不限制并发户,可以下载、打印。 7、其它功能:提供OCR识别、图像剪切、标注上传、读书 标签、读书笔记、图书推荐、读者反馈意见、读者阅览排 行榜和图书推荐排行等功能。 8、管理:支持随时修改访问允许I P范围、支持局域网I P登录、公网账号登录,页面流量分析、用户流量分析报表 随时查看、打印或保存为Microsoft Office Word 文档。 9、支持镜像与远程两种不同模式的服务,供用户自由选择。 10、本地镜像、本地服务,要求在本地有售后服务机构。一般性的问题,电话请求支持及时响应,E-MAIL或网络请求支持24小时响应,36小时内解决问题。软件系统故障8小时内到达现场,48小时内解决问题。 11、免费提供针对管理员和用户的培训活动。 12、电子图书图像遵循图书的原版原貌,文字差错率不高 于万分之一。

图书馆数字资源

浅谈图书馆数字资源的采集与整合 【摘要】数字出版和网络出版方兴未艾,在数字图书馆建设已开始走向服务得今天,无论是商业型数字资源还是开放存取型数字资源都呈现了海量增长的趋势。本文就图书馆如何能够在海量的数字资源中进行采集与整合浅谈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采集原则 采集模式采集系统整合模式 数字资源是海量的,理论上一个图书馆可以收集所有的数字资源,但图书馆应该根据自己的任务和服务对象等因素,制定适合自身的数字资源发展政策,确立采集原则、采集模式、采集系统。 一、采集 1、资源的采集原则 (1)对性原则。根据图书馆的性质、任务和特点,针对不同的专题,确定信息的采集方针、明确采集的类型、范围和采集的深度。 (2)统性原则。在网络环境下,应注意掌握和发挥印刷型文献、电子文献和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和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从而形成连续系统、完整的数字资源系统,为学术研究人员提供系统、便捷的服务。 (3)靠性与权威性原则。网络信息资源杂乱无序,资源的来源渠道也很复杂,为了避免不可靠的和重复的信息,应从提供者的信誉、机构的性质与规模等方面来考虑,选择权威性和可信度高的网站。

(4)准化原则。在网络环境下,各用户或机构已不再是独立体,而是整个信息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各个节点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实现建立在信息资源建设的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的基础上。 (5)术性原则。数字资源种类繁多,实现途径多样化,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进行学术方面的信息传播与交流,实现学术信息资源共享,因此,在数字资源的选取和利用上,应确定数字资源所属的学科范围,通过质量控制选取有学术价值、有深度、反映学科前沿发展水平的科学学术资源,同时应通过同行评审机制确保信息资源质量和学术价值。 (6)益原则。资源的保存最后是为了开发利用,使信息资源建设发挥出最大的使用效益,数字资源模式应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对资源进行分类和补充,通过开发相关的技术,最大限度的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 2、数字资源的采集模式 数字资源机构库的资源既包括一次文献的(对象数据)也包括与之对应的二次文献(元数据),图书馆对数字资源的收集将更多的集中在元数据的收集。由于数字资源信息单元多元化的特征,图书馆对信息进行评估和选择将成为图书馆员的工作。图书馆代理用户选择行为将在“库”的层级上展开,采集数字资源信息时应重视收集行的效率和收集范围的全面。采集模式至少包括3种。 (1)在国家层面进行集中的元数据采集,构建国家级数字资源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