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怀念父亲的散文5篇

怀念父亲的散文5篇

怀念父亲的散文5篇
怀念父亲的散文5篇

怀念父亲的散文5篇

【篇一】

父亲有很多种,也有很多面。而在我看来,差不多所有父亲都有同一个特质——孤独。

孩子一旦来到家庭,在很长时间里,母子或者母女便是紧密的一体,甚至日夜不分。身体上的亲密自然形成了心理情感上的亲密,不管我们承不承认,父亲其实是被冷落了。

不善言谈和表达几乎是中国父亲的一大特点,这就给子女或者家庭一种误解或压抑,造成一种距离和隔阂。男人是向外的,男人的世界广阔而单调;广阔是看得见的,单调却需要探索和发现——因为它被表象的广阔与热闹所掩盖所湮没。很多女人进入不了男人的世界,很多子女进入不了父亲的世界。

我们总在错位,我们总在期待,我们都在苦恼。父亲的心灵很少能和子女碰撞出火花。父亲在世时,我大姐和我哥常常困惑而无奈地说:“什么时候,咱们所做才会让爹满意?”做子女的,传统家庭的子女,多是孝顺的,甚至循规蹈矩,努力不让父母操心,倾尽所能渴望成为父母的骄傲——我们就是这样的子女。

尽管如此,我父亲还是不痛快还是眉头紧锁。我们爱着他,以我们的方式和心理:我们买好吃好喝,劝他多休息少干活;我们也在各自的岗位上勤勤恳恳,在家庭中尽职尽责,努力让他放心,想法博得他的欢心。

可是,我们还是失败了:好吃好喝摆在面前,他却推却,而在背地里悄悄吃;劝他少干活,他却听而不闻,我行我素。他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与我们少有交集。他甚至不怎么希望我们回家,我们回家会让他很不自在,似乎他倒成了客人。平时接到我们问候的电话也会大声喊着“等着啊,让你娘来接——马上来马上来………”接着,便是等待中双方的沉默。

当然,我们一直都知道,他是爱着我们的。为了子女的前途和未来,他同样倾尽了自己的所能,承载着所有的重压和负荷。而他更需要的,则是我们能深入到他内心的某个角落,在那里,他是主人,他是主角,他是灵魂和中心。他深沉的隐秘和无奈,他被忽略的渴望和诉求,都能敞敞亮亮,都能一览无余。我们的角色就是倾听和感受,就是在同一个频道中与他共振。对于这一点,我也是在前一个月的某种机缘中才突然明白的。

可是,子女都长大了,都走得太远了,都离他太远了。他还生活在原地,还生活在他原来的世界里。而家庭,是以成年的子女为核心为主导的。聚在一起,谈论的话题是政治、经济、教育,是与时俱进的,是外面的世界和新鲜。我们都还年轻,都回不到从前,也很少叙旧。我们都喜欢热闹和未知,也不懂得孤独和寂寞。而母亲在与子女的相处中,会自然而然地转换角色,居于从属地位。而父亲,却固守着从前,不想隐退。可是,在超越了他的子女面前,在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的子女面前,他又是无能为力、无从把控、无从说起的。所以,在节假日的欢聚里,他常常格格不入、落落寡欢。

他固执骄傲,他不屑却又渴望亲人的了解,所以只能闷在心里啊!只能自我纠结和翻腾,只能沉默和发脾气。最亲的人之间就是如此,我们都一厢情愿或理所当然地认为,我们是一家人,你为什么不懂我?或者,有话您就说,何须让别人去猜?

其实,我们都错了。每个人都是封闭的自我和世界,都羞于表达脆弱和渴望,水

到渠成之时,我们才会自然而然地打开。封闭得越久越牢固,到最后,也就放弃了。

何况,我父亲,那样一个充满热情,执著地追求理想,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历经曲折,理想却终究归于沉寂的落寞者;那样一个本来就心高气傲,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铁骨铮铮的汉子;那样一个年轻时就孤傲孤独地难以融入世俗的理想主义者——总之,他是一个矛盾体,是一个不会与人相处的人。

何况,老年。他又怎肯低眉颔首、卑躬屈膝?尽管他面对的是子女,渴望的也是子女。现在想来,他一定寂寞得厉害,孤独得厉害。他像深山里的一棵松,融入了泥土,融入了一种境界,无从走出。

我母亲去世后,即便是夏天里,下午不到五点,他也早早地关闭了大门,赶我二姐走,说他要睡觉了。他常常静坐着,无言无语,瘦弱单薄寂寞,我们远远地看着,却无法走近,怕稍不留意,一句话,就惹恼触怒了他。

记得那天早晨,大家准备给我母亲上坟。在去坟地前,我二姐夫无意中说了一句话,结果惹恼了我父亲,他生了很大的气,骂骂咧咧,气喘吁吁,唠唠叨叨,从我们出门时他就在唠叨,我们上坟回家他仍在唠叨,我二姐后来告诉我们说,爹唠叨了三天。其实,我二姐夫只是说,咱们先早点上坟去,回家后再吃饭。

当时,父亲的表现,让我们觉得不可理喻不可思议。而5年后的今天,父亲去世5周年的今天,明白了更多世事的我恍然大悟,心痛不已,它是所有压抑和渴望的爆发,它像一座火山,压抑得太久太久了,失望得太深太深了。多少年了,内心深处,他一定不止一次地悲伤地翻江倒海:热闹是你们的,热闹是你们娘几个的,我什么都没有。

现在回头想想,我们是多么得不孝!我们慑于他表面可怖的声势和暴躁的脾气,远离他躲避他,把他扔在那儿,任由浓黑的孤独将他缠绕和侵蚀。

我们渴望父亲,渴望他的敞开,但作为他含辛茹苦养育大的满腹经纶的最亲的子女,却未能觉察他的孤独,也未能给他创设表达的环境和机会,我们封闭了他情感的流淌和宣泄。我们彼此都接收到了对方浓浓的深深的爱,但在他生前,却未能读懂完整的父亲,完整的男人。直到5周年后的今天,我才从对他的错误的解读中走出来,带着深深的自责和悔愧。

唉!父亲这一辈子,男人这一辈子,比子女看见的,比女人看见的,其实都更为不易。雄性的骄傲和自尊,让他们孤独而脆弱,所以他们往往借助酒借助热闹来表达;所以,如果有男人有父亲,向你示弱向你敞开,我想,那便是最深的爱恋和最大的幸运了——请你珍惜!

【篇二】

6月17日父亲节将要来临之际,怀念父亲,身临其境,萦绕我脑际的是那令人肝肠寸断的思绪,我深深地怀念我的父亲,耳畔回响的是慈父那充满关爱的声音,眼前叠映的是他平凡而伟岸的身影;心田折射的是慈父严肃而又温暖坚毅与执着的目光,情不自禁,思念感动的泪水潸然洒在记忆的门里。那是二00二年的三月一日下午,当时我在上班,突然接到老家打来的电话,说我父亲病情严重,叫我立即回家。他们没有告诉我父亲的病情到底是如何严重,但潜意思里我一下意识到“不妙”,心里扑通扑通只打鼓,心情悲痛到了极点,单位同事不知道我为什么哭得那么厉害,他们哪里知道我父亲是心脏病!

那时遵义回老家广安岳池没有通高速公路,当天晚上奔上火车,挤客车,心急如焚在第二天中午赶到家。结果,自然是意料中不幸与悲哀——我泪人一个久跪父亲遗体前悲痛哭泣。我慈祥的爸爸啊,您就这样一个人不辞而别,独自走了,去

了美丽的天国,您知道吗,您的女儿多么想能够再坐在您身边,静静地静静地向您诉说自己的心里话。爸爸,您知道吗,看到您静静的躺在那里,我真想一跪不起,永远永远守护着您!

当时与此刻,我心如刀绞,那种酸楚和后悔难以言喻,也是任何深刻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啊。惟有期望,期望每个人都有一个灵魂,祈愿您的灵魂,安息天堂? 我敬爱的父亲,为什么您不能等着我回来与您诉说告别?我恨我自己!

本来,我该在过年回来看您的,您刚过完六十岁生日才2个多月,可是在您去医院开药,还没有等医生为您看病拿药,你就心肌梗塞突然离去了。您没有说一句话,连您的相濡以沫的结发伴侣、我至爱的母亲都没有在您身边,没想到您等不到这一刻就离开了所有的亲人。您就这样悄悄的来了又去了,留下的,是您永恒的爱心和您的亲友的不尽悲痛与绵绵思念!

爸爸,您听到了吗?您的儿女无时无刻不在深深呼唤着您啊!

参加工作后,自己始终觉得对父母的孝心远远不够。心里虽时常惦念着,但由于条件有限,我无法实现想家时就回来看望您们。如今,心里的那种愧疚,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年龄的增长而与日俱增。心里时刻这样问自己:我为生我养我的双亲做了些什么呢?父亲生病,我都没有能力为你减轻痛苦,也没有为您捶捶后背揉揉肩,也没有能为您沏上一杯热茶,在您疾病缠身的日子里,遥远的我总在心里祈祷,您一定要好好活着,等经济条件好了,父母幸福的日子还很长很长。这几年我和弟弟条件都好多了,可您没有等到这一天。敬爱的爸爸,我好想“常回家看看”,看看您慈祥的笑容,听听您充满爱意的叮咛啊!

唉,子欲孝而亲不在。我的好父亲,现在惟有祝愿,您老人家天国之行,一路好走!

时光如流水,光阴如泪水,流呀,不停地流着。转眼间五年多的时间过去了,然而,我敬爱的父亲的身影无时无刻不浮现在我眼前:关爱着我,关注着我,审视着我,,点点滴滴的生活,片片段段的回忆,汇聚成我们后辈对您的思念与对母亲的牵挂祝福。今年的元宵节,一首歌曲《家是温柔的港湾》让我潸然泪下,为这我写过帖子来祭奠九泉之下的您——我亲爱的父亲,告慰您孤独的亡魂!

不知多少时刻,常常在夜深人静心情不愉快的时候,或是满心喜悦的时候,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您——我敬爱的父亲。不知不觉,到了2007年的父亲节,也许在您在世时,根本不知道还有父亲节,每到节日女儿多么的思念您,更何况是您的节日。

在我记忆的深处,定格着父亲的影像:普通而平凡,文化不高,却一直鼓励我和弟弟努力学习,我和弟弟不辜负父亲的殷切希望,都考上了学校。父亲是一名果技员,但他有着培育水果的高明技术,多次被评为县科技先进工作者,在80年代初,是我们当地的“广柑大王”,并发展培植出多种水果,为当地经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父亲在一九九四年患上类风湿病,当时就只是吃中药、药酒、扎针灸。但病情越来越重,可父亲坚持穿梭在农村的果园地里,许多时候痛得走路都非常困难。在一九九八年,父亲感到心闷、疲惫,去医院检查,罹患的是“风湿性心脏病”,时刻被病魔折磨着的父亲不得不离开他热爱的工作岗位。父亲是平凡的,但平凡中蕴含着伟大,是父亲的言传身教左右我和我弟弟,父亲的精神成为我们永恒的精神财富!

父亲也非常慈祥,对我和弟弟倍加疼爱。父亲走后,母亲也离开了家乡,与弟弟在重庆生活,五年来我只在去年春节回过家乡一次,给父亲上坟拜祭。然而,我们这些儿女,没有辜负您的期望,我们继承您的光荣,用实际行动告慰您的在天

之灵,我敬爱的父亲,您老人家安息吧!

儿行千里母担忧,我们从出生到长大成人,父母费尽心血,现在我们已成家立业,可父亲却离我们而去,与父亲朝夕相处的情形已不可能再现,我们怀着深深的歉疚感恩,故人已逝,生者常忆,可现实生活中由于工作忙、路途远、没时间不能及时表达思亲之情。只要身边有电脑就可对逝去的父亲说几句掏心的话,表达出我埋在心底的怀念。在这个即将来临的特别的日子里,寄托我的哀思,愿天堂里的父亲能够看到,愿您在天堂里生活的幸福,此生不能报答养育之恩,但愿来世能够回报您!

点点滴滴的回忆,凝聚着我深切的怀念;字字句句的记录,铭刻着我不尽的思念!游子屏前泪漪涟,柔情寸断芳草心,依依思念父女情深,随风追梦游子泪,一步一步诉衷情。最后祝我亲爱的父亲在天国里节日快乐!

【篇三】

又是一年清明时。父亲,我来看您了。天空中飘飘洒洒的细雨,可是您思念我们的泪水?我知道您想念我们、牵挂我们,我们何尝又不想念您呢?

16年了,直到现在,我还以为您并没有真正离开我们。您是那样的疼爱我们,您是那样的爱着这个家,又怎么会舍得离我们而去呢?您一定是去了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现在,该我们尽孝了,然而,盼了一年又一年,怎么就等不到您回来呢?

父亲,您离开我们那年才五十多岁。然而,您这一辈子究竟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又有谁能说得清?大爷爷去世的早,您无怨无悔地侍候瘫痪的大奶奶20余年,直到她安详的离世。然后,您转身又挑起整个大家庭的重担。那时,二叔去了东北、三叔在外地上班,四叔还在上学。家庭人多事儿也多,里里外外的大事小事几乎全靠您和母亲张罗。而我和弟弟妹妹当时还小,根本无法为您分忧。不止一次看到,您一身疲倦地回到家里,刚刚坐到板凳上,还没有吃上一口饭,就困得睡着了。母亲极不情愿地推推您,您笑了笑,自言自语:我咋睡着了?然后,草草地扒了几口饭后就急急忙忙地下地干活去了。父亲,我知道您太累了!可您不敢也不能歇一歇呀,还有那么多的活那么多的事情等着您去做。尤其是我们姊妹四个陆续入学后,家里的几亩薄田长出的庄稼难以维持日常生活和开销,不得不改种蔬菜。一亩园十亩田,收入是高了,劳动量更大了,您每天跟长在地里似的,凌晨三四点钟还要外出卖菜,风里来雨里去,其中的酸甜苦辣或许只有您自己知道……

然而,当我们渐渐长大,您却一天一天地老去,苦尽却没有等到甘来。

我知道,您当时还有着太多的牵挂和期盼:我的工作和生活是否有所改观?二弟的研究生梦是否实现?三弟柔弱的肩膀能否撑起风雨飘摇的家?……

父亲,今天,我就告诉您,一切梦想成真。

经过二十余年的打拼,我由车间的一名普普通通的工人成为公司的技术人员,生活也有了很大的改观,衣食无忧。就在去年,我如愿以偿地购买了八十多平方米的房子,用不了多久,我就可以搬进新居了。以后,我会经常把母亲接过来,让她跟我享享福。

【篇四】

父亲故去已十二年,这些年来,我总想该为他写点什么用来纪念,可总觉得似乎无话可说,却又觉得不能不说。无话可说是因为父亲没有什么可数的丰功伟绩和趣闻轶事,一介平民百姓。觉得不能不说是因为内心总是有个郁结,不解总是不快。

不知为何,想起父亲,我的耳边就响起那首《天涯歌女》的曲子。几根山羊胡子,稀疏细软的头发贴在额顶上,清瘦苍老的父亲常坐在床沿边或灶台前的小椅上握着他那把用捡来的蛇皮自制的胡琴边拉边唱着“

天-涯-海-角……

觅呀觅……

小妹妹唱歌郎奏琴

郎呀咱们俩是一条心

爱呀爱呀郎呀咱们俩是一条心……”

父亲拉的曲子还很多,《九一八》、《松花江上》……还有许多我叫不出名字的曲子,不知为何我对这首曲子印象特别深。也许是因为那种淡淡的忧伤,一点寂廖、一点落寞、半点痴迷……

父亲生于1935年,我自然是不能知道他的具体童年生活,但从偶尔的谈话中我还是能感觉到他的童年时代生活还算殷实,我祖上在当地也算书香门第,曾祖父是满清秀才,听说曾在将乐县当什么官,我家乡双溪镇是当时的县衙所在,他在本县好象也有一些头面,听父亲说常有一些官员到我家谈事,我在县志上看到的唯一关于他的字眼是他和当地名流徐式圭(屏南二中的创办人之一)合办育婴局的记载(这是一项防止当时百姓溺婴的善举)。他也做些盐和茶叶之类的生意,家底也算不错,我爷爷的几个兄弟和我父亲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在当时也算有文化之人。因祖上为孝道人家,我曾祖父曾获批准建造孝子坊和孝节坊,家族的口碑是不错的。我从来没有听乡亲长辈说过我家象那个时代的一些书本上说的地主阶级那样为非作歹,做不道德的事。子孙们本是可以人尽其才,做更多有益的事的。可是文革改变了一切。

关于文革那个匪夷所思的年代,我是没什么特别的印象了,父辈即使偶尔说起,我也是将信将疑。课本上也没有太多的描述,文艺媒体上的文革也越来越唯美,现在网上查资料才了解它所造成的死伤堪比战争,影响之深远更超乎想象,现在提它似乎有揭旧伤疤之虞。当下好象有个新奇的论调:“文革是多数人高兴,少数人不高兴的事”,似乎算是好事!?---“多数人高兴做的事就可以做”,这种逻辑是十分可怕的!历史的教训如果被遗忘,就可能重演。现在我明白,相比千百万被虐死的生灵,我家的遭寓并不算坏,但从我父亲身上,能够感受到文革对一个家庭单元的影响已足够大。最近看到一篇陈丹青的访谈《我们仍生活在文革的结果中》,我是深有体会的---文革的影响并没有结束。

文革中的“二次土改”我家被评为“地主”,房子的大部分被没收(只留一个房间供我爷爷栖身),家产几乎全部查抄,连床上的棉被和藏在谷糠堆里的一桶猪油和一箱我姑奶奶的陪嫁银饰也被翻找出来拿走。祖上建的孝子坊和孝节坊全被损毁,殘断的石柱和石板散落四方,许多石板就被用来铺大街上的下水道,上面刻着记叙的碑文和“孝子”等大字样,我小时候上下学便在这上面来来回回踩着。几年前,政府搞白水洋和双溪古镇旅游,许多外地来的客人在老街上走着,带着探究和疑惑的眼神看着上面的“孝子”之类的字,乡亲们似乎良心发现,面子上有点挂不住,于是便把它们藏到一个城隍届里去。物质上的掠夺是可以量化和看得见的,最重要的是这样的身份在当时是被严重岐视的,全社会都排挤你,听父亲说,去铁路工地扛石头都要考察“成份”,生存空间很小。直到如今上年纪的乡亲仍能清楚感受。去年回老家,在县城一家双溪老乡开的餐馆吃饭,聊起来,我一说我父亲名字,对方就立刻想到当时他成份不好,生活很困难。

父亲体力不好,生产队的年代,农活上总是跟不上别人,得的工分都很低,分的

粮食也就少,一年到头总是不够吃。我的童年和少年都是在饥饿中艰难走过来。在那个年代父亲要把我们三兄弟养大是何其不容易!后来包产到户才慢慢好转,但是父亲体力也渐弱,晚上睡不好,常累得半夜呻吟,劳力上青黄不接,在很长一段时间,父亲虽努力劳作着,粮食产量却很低,还是常饿着,直到杂交水稻推广,我们兄弟慢慢接上力才摆脱了饥饿,这时已经到90年代了。

我现在常忆苦思甜着,老婆便常半开玩笑挖苦说:“你家为何会穷得吃不饱?--那是因为没本事!……”我总是哑口无言。是啊,放在如今,吃不饱似乎有点不可思异,除了懒散无能还能作什么解释?我的体格其实还不如父亲,如今却也能勉强裹腹。可是回到40年前,便不会有这个想法了。那个时代,除了体制内的人员能靠政府发钱吃饱穿暖,农村百姓吃饱穿好的本身就不多。在父辈的身上,我看到了政治对个人命运的荒唐裹携。任何人再有本事也不能游走于你的“阶级成份”标签之上。

农耕劳作本是不适合文弱的父亲的,如果换个时代,他或许有更适合的事可做,可是人生没有如果……。印象中父亲的那点文化除了自娱自乐看点书报,和我讲些红楼三国水浒的故事,在几个乡下(前洋、塘头、岩后、后峭等地)当了几年的民办老师,参加举国上下的夜校扫盲运动之外,就是用来写平反报告和我上学时的减免学费申请书、或者帮村民写写信和报告、诉状之类的了。我小时印象中总是看见父亲白天农忙完,晚上就在油灯下写着报告,可是似乎并不顺畅,上去好几份都没有结果。记得大约八二年的时候,他有一次愤然带着幼小的我找到当时的村部,面见村干部,我发现父亲十分狼狈,几乎是哽咽着说话了,具体说了什么我没什么印象,我只记得一个叫包门义的村干部安慰他并抓了一把糖果塞给我。我猜想父亲是把多少年来的愤懑都倒出来了吧。终于到了1984年,终于见了些成效,在被没收二十几年后的房子归还回来了。那一年可以算是父亲一生中最扬眉吐气的一年了,搬家时父亲特意在房子的各门窗上都贴上自题的对联。我清楚地记得大门贴的对联是:“河山添景色政策暖人心---春回大地”,房间窗上贴的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春色盈庭”----这些文字足可以反映父亲当时的心情了。97年邓小平去世,父亲从报上得到这个消息,只说了一句:“百姓对邓小平的评价要比毛泽东好……”父亲对邓公的感激可以感受得到。只可惜父亲享受不了更多盛世的好处了,几年后我们兄弟也能挣些钱,生活略有好转,可他就带着半生的憋屈离开了我们。“子欲养而亲不在”---这是人生最大的伤悲了!

说父亲的婚事,于儿女来说似乎不妥,但从婚姻在人生中的地位着眼,我却不能不提,父亲的婚姻并不理想,他37岁才结婚,我母亲不识字,小他17岁,也许当时的他们都没有太多的选择余地,作为“地主儿子”“黑五类”,能娶上亲就不错了。我母亲脾气坏,总是时不时无理取闹,不是找家人的麻烦就是找邻里的麻烦,印象中父亲总是隐忍,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最多就是用手臂挡一下飞来的拳头或扔来的东西,或抓住母亲的乱挥的手。他当时并不年迈,不至于打不过体格也并不是太健的母亲的。以至邻里觉得他太宠了。我曾经年少无知,也是觉得父亲太窝囊,但成年后我才逐渐明白:父亲除了隐忍也不能有别的法子了!---这就是命运!

父亲年轻时也曾天不怕地不怕过,当个“无三证”(?不知是不是这样写)东奔西走,经历各种苦事乐事。合作社时不许单干,可是粮食实在不够吃,父亲便带着红薯苗自已去偏远的山里种,巡查的人见了,他装作没看见,人家也不能把他怎么样。当民办老师的几年或算是他留恋的时光,他是否也有着浪漫的追求?我

不得而知,小时候蒙胧间听父亲说起一个和他一起教民办的女老师,言语间似有些许落寞的情愫……。记得有一个夏天傍晚,我们在门外乘凉,不远处有个女性,父亲特意对我说那个就是以前和他一起教民办的老师……

“天涯呀海角

觅呀觅知音

小妹妹唱歌郎奏琴

郎呀咱们俩是一条心

爱呀爱呀郎呀

咱们俩是一条心

家山呀北望

泪呀泪沾襟

小妹妹想郎直到今

郎呀患难之交恩爱深

爱呀爱呀

郎呀患难之交恩爱深

人生呀谁不惜呀惜青春

小妹妹似线郎似针

郎呀穿在一起不离分

爱呀爱呀郎呀

穿在一起不离分……”

耳边又响起父亲的胡琴声。眼前浮现他唱着曲调的陶醉神情。

【篇五】

我的父亲离开这个世界已经二十二年了。二十二年里,我常常想起他。

想起他病危时刻,紧紧抓着我的胳膊,胸口疼的咬牙咧嘴,汗珠子往外冒,也不吭一声。

想起他当年魁梧健壮的身板,剃个大光头,一脸庄严,说话响亮,像一口敲响的铜钟,传遍四方。

想起他夏天光着大膀子,晒得皮肤漆黑,在田地里埋头劳作。冬天穿着免裆大棉裤,蹬着一辆大水管自行车,东奔西跑做生意。

想起他喜好喝小酒,没有酒菜,只就几个花生仁。有时也让我喝一口,辣的我小眼睛流泪,咧着嘴往外吐。

想起他特能吃饭,一条扁担上摆满黏饽饽,他从头到尾一个挨一个的全吃光。每次去姥姥家,妇人们总是叫喊着:姑爷来啦,多做饭呀!

想起逢年过节他舍不得吃肉,把仅有的两碗炖肉让给儿女们先吃,最后剩下的他连汤带肉一扫而光。

想起他把几斤苹果由秋天藏到冬天,到了过大年,让我兜着送给几家邻居,最后只给我一个吃。

想起父亲把钱和粮食借给外人,几年不还从不讨要。自家却省吃俭用,大年三十晚上,从来不让吃饺子,说中午吃了炖肉,晚上再吃饺子是浪费。

想起有一年大旱,父亲夜里三点把我叫醒,让我上山担水浇地,累的我鼻子流血,塞上棉花球接着担水,嘴里又冒出血来,这才让我歇着。

想起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父亲天天让我干活,只有大年三十的上午可以自由玩耍半天,下午固定拍打、粉碎白薯秧子,磨出一年的猪饲料。我常常想,我的童年生活,也许不如给地主扛活的童工。

想起他驮着两大筐葡萄,从海边换回大螃蟹,给我蒸着吃,香喷喷的,我嘴角流油。也换回一大堆旧麻绳子,让我蹲在墙角下,握着小斧头剁呀剁呀,剁成碎麻绒绒,拿到集市上卖钱。

想起他给我讲述遇见鬼魂的事情。一个秋夜,他卖粉条赶路,有一个穿白大褂的人跟在后边,这个人拉着一辆小车,车上有一头小毛驴。父亲问:怎么人拉车驴坐车呀?白大褂不说话,两只眼睛冒红火。第二天父亲又路过这个地方,发现路边有一座新坟。

想起父亲骑着自行车去山东省买小猪,往返几千里,买回来的小猪崽因水土不服,都死掉了。

想起父亲暴躁的脾气。墙上挂着一条大皮带,稍有不满就骂人打人。有一次他吼叫着让二姐跪下,甩开皮带啪啪地抽她的屁股,我吓得直眼惊呆,又哇的一声大哭起来。

想起我七八岁那年,我右腿内侧长了一个大红包,父亲带我到镇上的医院治疗,三个医生把我按在手术台上,不打麻药做切除,我疼的大声哭骂:肏你妈的大夫!走出医院父亲给我买了一碗烩饼,上面有几片肉,汤里飘着油花。我吃了半碗,剩下的父亲吃了。

想起1967年,文化革命轰轰烈烈,父亲嘱我在家里蔫果待着,不要到外边乱跑。我站在屋檐下,就听见批斗大会上传出口号声:揪出国民党特务!打倒大饭桶!大饭桶是我父亲的外号,他被打成了国民党支部书记。造反派把父亲圈在黑屋子里,审问拷打,父亲像编故事一样,把造反派们的父辈人,也编造成了国民党,一个只有五百人的小村子,竟然揪出一百多个国民党(文革中,陈伯达制造“冀东党冤案”)。

想起1969年,全村人挨饿,别人家跟生产队借粮,父亲却不肯,只说要送我进城里讨饭,放在天津狗不理包子馆,谁吃包子就管谁要。我哭着喊着:不去,我不去!泪流满面。

这就是我的父亲,四十岁丧妻,没有再娶,亲手拉扯五个儿女,大的十一岁,小的三周岁,又当爹又当妈,日夜操劳,含辛茹苦。

这就是我的父亲,建国初期,在县城当脱产干部,因不能忍受官场上的尔虞我诈,一气之下回家务农。家里一直珍藏着他的党员证书和干部手册。

这就是我的父亲,早年当过伪警备队士兵,后来参加革命,曾被伪县长关进监狱,过堂挨打,我爷爷卖了三百斤小米,花钱赎了出来。在回家的路上,又被两个特务抓捕,他灵机一动,掏出两块大洋,说:二位拿去买双鞋吧?就转身往山林里跑了。

这就是我的父亲,解放战争时期,曾遭国民党抄家灭门。在一个冬夜里,院门口有人大喊:庄东头老李家失火了,大家快去救火呀!我爷爷刚出门口,就被敌人刺死了,我父亲感觉不对劲儿,钻进柜底下,才躲过了一劫。

这就是我的父亲,一辈子勤俭持家的人,一辈子吃苦耐劳的人,一辈子耿直刚强的人。

这就是我的父亲,一辈子像牛一样劳动,像庄稼一样朴实,像土地一样奉献的人!这就是我的父亲,大名:王存忠,河北省丰润县石匣村人,生于1918年10月,卒于1996年7月,享年78岁。

让我端起一碗烈酒吧,浇洒在大地上,敬献给我的又爱又恨的父亲。

父亲去世思念的文章_纪念父亲去世的文章

父亲去世思念的文章_纪念父亲去世的文章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侵删。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 父亲去世思念的文章:怀念父亲爸爸于2013年5月15日永远的闭上了眼睛,离开了我们。这些日子,我在思念中煎熬,痛苦中折磨,几次提笔,未及成字,早已潸然泪下!亲爱的爸爸,我是你最疼爱的女儿,却连你最后一面都无法见到,你就这么忍心匆匆离我而去吗?我的大山再也不存在了,那颗坚定的大树也荡然无存! 当我听到恶耗那天,匆忙赶回家中,只见爸爸安静地躺在灵床上,带着对人间无限的眷恋和亲人的不舍,离开了这个世界。我无力地跪在爸爸的灵床面前,泪如泉涌,那种刻骨铭心的伤痛任凭我怎样嚎啕大哭,怎样大声地呼喊爸爸,可是你已经驾鹤西去,再也不会醒过来了! 父亲走了,让我真正理解和感受了“生命”二字的意义。以前,当听到或看到熟悉的、不熟悉的人去世,我只是隐约地体会到一种悲哀,一种惋惜,慨叹一声“人生无常”。然而父亲,如果不是重病缠身,他应该是安享天年,长命百岁的。父亲的离去,让我真切感受生命竟是如此脆弱,面对无可挽回的失去竟是如此的无望与无力!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返哺之情,何况人呢?女儿不孝,未能在床侧朝夕伺候,空留孝心,痛心疾首!父爱如山,恩比海深,往事一幕

幕在眼前浮现:襁褓时,你朝不知夕地养育我,那时你喜欢用背带把我背上,而我总是尿湿你后背的衣服,你却毫不怨言;儿时我喜欢学牛郎骑父背,然后唱着你教我的童谣,无忧无虑地玩耍;上学时,你早晚接送我上下学,那时伙伴们都羡慕我有一个好爸爸;长大后离开家在外读书,你总是千叮咛万嘱咐在外要照顾好自己;出来工作了总是语重心长地教我做人的道理,那时我总嫌你唠叨,你的话总没听进去,爸爸,我现在真的多再想听一下你的唠叨啊!痛失后才懂得珍惜,可是我再也没有那机会了! 爸爸一生耿直,大公无私,与人为善,他一直珍藏的徽章记载他一生的功绩。爸爸,你安息吧,您走的那些日子,总是大雨滂沱,也许上天也在痛哭人间失去一位好人。爸爸,请一路走好,我相信有灵魂,你的灵魂一定会早登极乐世界!可是当你踏上黄泉路,走过奈何桥,登上望乡台上,回首您这一生,把今生的记忆留在三生石上的时候,请再好好记住牵挂着您的亲人,然后喝上孟婆汤,了无牵挂,忘却前世今生,尽早投胎转世吧。“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这是人生最大的悲哀,如果有下辈子,就让我下辈子再做你的女儿吧,今生我无法报尽你的恩情,就让我下辈子再好好报答你! 荫郁林中,添上新坟,爸爸,你冷吗?对云哭泣思亲面,望月痛悲忆父颜。纸虽短情却长,笔虽拙情却远...... 父亲去世思念的文章:悼念父亲2007年8月18日(农历丁亥年七月初六)21时零分,最可亲可敬的父亲在病痛中闔然去世,永远地离我们而去。从此,母亲失去了好丈夫,儿女失去了好爸爸,孙

朱自清散文春诵读及赏析

朱自清散文春诵读及赏析 导读:《春》是朱自清散文中的名篇佳作,但在作者生前,它却没有收入朱先生的散文集中。据陈杰同志考证,《春》最早发表在朱文叔编的《初中国文读本》第一册上。下面是朱自清散文春的诵读及赏析,欢迎阅读! 原文: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象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趟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两三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

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了。“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里脚是新的,它生长 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赏析: 记不清自己是何时读过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春》了。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随手翻开一书,发现了这篇原来已经深印在我记忆深处的文章,一颗被春风吹醒的心便沉醉在春的美妙世界之中了。 《春》一文结构严谨,是典型的总起分述总结结构。本文第一、二节写了春天来到,万物苏醒,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起着总起的作用。第三、四、五、六节是分述部分,第三节运用拟人化手法描写了春草活泼调皮的样子;第四节描写了春风中温柔的柳枝,混合的气息,鸟儿的歌喉,牧童的短笛;第五节描绘了朦胧安详的如诗如画的春雨美景;第六节写了春天里,人们赶趟儿似的,一个个出来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第七、八、九节运用博喻的修辞手法,把春天比作刚

朱自清经典散文5篇

匆匆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如今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1)是渐渐空虚(2)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3)而泪潸潸(4)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5)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6)罢了(7),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8)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注释 ⑴确乎:的确。 ⑵空虚:里面没有什么实在的东西,不充实。 ⑶涔涔(cén cén):形容汗、泪等不断往下流的样子。 ⑷潸潸(shān shān):形容流泪不止的样子。 ⑸伶伶俐俐:聪明灵活。指十分聪明。 ⑹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⑺罢了:而已。 ⑻游丝:蜘蛛所吐的丝,飘荡于空中,故称游丝。 绿 我第二次到仙岩(1)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岩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哗哗哗哗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这个亭踞(2)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

怀念父母亲文章3篇

怀念父母亲文章3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侵删。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 又是一年清明节,时间过得好快,掐指算来,母亲离开我们已整整三十年了,父亲去世也整整十年了。而今“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悲哀一阵阵袭来,让我面对满窗的阳光却感不到一丝暖意..... 不知道为什么,这些年来每近清明节都会梦到父母,今年更是入梦早。离清明节还有十几天的时候,我就梦到了我的父亲。依然是那样慈祥的笑容,依然是那样宽厚的神情,依然是那样勤勉地没有一会儿闲下来的时候。他又出去打鱼了,我的家乡有一条小河,叫白马河,通着白洋淀,我们村的百姓靠着这条河少不了吃新鲜的鱼。小时候,我是父亲的跟班的,他拎网,我提兜;他撒网,我拣鱼;我们有说有笑,每逯到一条大鱼都要惊呼。这次我却没有跟他去,梦到却是他骑着他的大铁驴回家来的情景,铁驴上总是跨着一个竹筐,筐里尽是他的宝贝:鱼网、鱼兜、雨衣、雨鞋,织网的签子,还有拾到蛤了等等,他没有说话,我们围着他看他逮了多少鱼,好象马上开始要洗鱼做鱼吃了,我的梦就醒了。 父亲从14岁开始从军,曾给吕正操当警卫员,小时候,我最大的乐趣就是让父亲讲他打仗的故事,后来他负了伤,就回了家,是三级残废军人,一直享受民政局的补贴,每年春节,村委会还要送来慰

问品。父亲经常向我们炫耀的是他从日本鬼子手里缴获的“日本战刀”,虽然过去了几十年,刀鞘已锈烂得剩下一半,但刀刃依然锋利无比。我们曾经问他:“如果你不是负伤回来,没准现在留在北京工作了。”他也不回答,只是笑笑了事。我们还问他:“如果你去北京找吕司令,他还会认识你吗?”他也只是笑笑,不回答。第二天,他依然是早早起来,带着我们去侍弄他的棉花地。 父亲的脾气特别好,无论谁向他发火,他都不说话。实在有了发愁的事,就是闷着头抽烟。我们一直认为父亲应该长寿,但是也只活到了73岁。 那是2001年元旦刚刚过去没有多长时间的一个早晨,我早晨去上班路过父亲的房间,看到父亲好象正在酣睡,没有多想。没想到大约10点多钟,在家照顾父亲的大姐颤抖着喊着我的名字让我回家。当我发疯似得跑回家的时候,父亲已经停止了呼吸。现在回想起来,他是在晚上就突发心脏病去世的,我早晨上班看到他时,他已经过世了。 父亲去世很安详,一如他的为人。 母亲和父亲的性格正好相反。母亲爱说爱笑,心地特别善良。她是白洋淀边邸庄的老家,织一手好看的苇席。因为母亲织席的手艺,我们村所有人家铺的炕席几乎都出自我母亲和我的两个姐姐之手。过去无论多么艰难,我们总是宽裕的。因此,少不了要帮别人。我就是交通员,母亲让我今天给东家送两个馒头,明天让我西家送一碗酱,后天又给南家送一些旧衣裳。周围的邻居都得到过母亲的资助。然而,

朱自清经典散文集

荷塘月色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些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的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的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朱自清名篇绿及其赏析

朱自清名篇绿及其赏析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现代名家散文欣赏 朱自清名篇《绿》及其赏析 绿作者:·朱自清·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便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瀑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 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但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再也寻它不着。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

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法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指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赏析: 《绿》是朱自清先生早期的游记散文《温州的踪迹》里的一篇,作于1924年2月8日,是一篇贮满诗意的美文。文章不仅取题为《绿》,也用“绿”自然地将全文勾连在一起。

朱自清的散文评论

朱自清散文评析 吴为公李树平 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以“五四”时期的成就为最高,影响最大,而朱自清的散文创作,又是这一时期实绩最大,成就最高的;朱自清作为散文大家,他的名字永远和中国现代散文的历史写在一起。 鲁迅曾说:“‘五四’时期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 (《小品文的危机》)的确,“五四”时期文学的诸门类中,散文的成就最为突出。朱自清 在《论现代中国的小品文》中也高度评价了散文的成就,他说:“最发达的,要算是小品散文。三四年来风起云涌的种种刊物,都有意无意地发表了许多散文,近一年这种刊物更多。……小品散文,于是乎极一时之盛。”在《〈背影〉序》中又说:“就散文论散文,这 三四年的发展,确是绚烂极了。”在这“极一时之盛”“绚烂极了”的散文百花园里,有周作人的隽永,俞平伯的绵密,徐志摩的艳丽,冰心的飘逸,而朱自清先生则以其“真挚清幽的神态”屹立于“五四”散文之林(钟敬文《柳花集》,群众图书公司1929年初版),他的散文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 一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出生于江苏东海县一个小官僚的封建家庭,原名自华,号秋实。六岁时随家从东海移居扬州,他成长于扬州,故自称“扬州人”。1916年毕业于江苏省立第八中学(即后来的扬州中学),并考入北大预科,后转入哲学系。1920年毕业,到江浙一带做了五年的中学国文教员。1925年清华学校设大学部,经俞平伯推荐,任清华大学教授,并任中文系主任,从此他一生服务于清华大学。1937年抗战爆发,他随清华大学迁入昆明,在西南联大任教授,1946年又随清华大学迁回北平,仍为教授及中文系主任,1948年8月12日去世。 纵观朱自清的一生,可以看出他既是一位诗人和散文家,又是著名的学者和教授,更是一名激进的民主斗士。 作为诗人和散文家,朱自清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做过许多开创性的工作:他与人合作创办了文学史上第一个《诗》刊,并且加入了创作新诗的行列,写下了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首抒情长诗——《毁灭》;同时,他还编选了《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并为之写了《导言》,第一次对新诗创作进行了历史性的总结。另外,他还第一次在大学课堂里开设现代文学课程——《中国新文学研究》,并且留有讲义稿本《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无疑,他是“五四”新文学的拓荒者和创业者之一。朱自清对新文学的最大贡献,是他所擅长的散文小品,它们在新文学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首先,他是继冰心等人之后又一位突出的小品散文家,他以“美文”的创作实绩,彻底打破了复古派认为白话不能作“美文”的迷信,尽了对旧文学示威的任务;其次,他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上和“五四”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之下,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再次,他的散文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匆匆》、《背影》、《荷塘月色》、《春》等名篇,一直被认为是白 话美文的典范,历来一直被选为大中学校的语文教材,它为培养文学青年和繁荣散文创作提供了宝贵的艺术经验。 作为学者和教授的朱自清,在古典文学、语文教育、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和建树。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尤以古典文学研究和语文教育最为突出。《经典常谈》是朱自清系统评述《诗经》、《春秋》、《楚辞》、《史记》、《汉书》等古 籍的论文结集,写得深入浅出,至今仍是青年人研究古典文学的入门向导。《诗言志辨》是他功力最深的著作,对“诗言志”“诗教”“比兴”“正变”四个方面的诗论,纵向作了精

关于怀念父亲的唯美散文

关于怀念父亲的唯美散文 这几天心里总有些莫名的伤感。再过几天就是父亲的忌日了,想来这已经是父亲去世的第五个年头了,不知为何,前几年倒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触,今年,已经是一个孩子的爸爸的我,突然就感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一种多大的无奈! 父亲是一个脾气很暴躁的人,对任何人稍有不满都是以骂作为评价。小时候特别怕他,觉得自己做任何事都要考虑他的评价。他不会说什么大道理,只会在每一个事件上评价你的不对。他是一个要求完美的人。有一次我和他一起在地里栽油菜,他觉得我栽得不好,竟生气地将我栽好的油菜一株株全都拔起来,然后让我在一旁看着他,他一边痛骂不止,一边一棵棵地重新栽好。他总说我文不能文武不能武,将来可怎么办。那时,我总是自以为是的在心里以为,我的以后哪要你操心,可我不知道,那是一个父亲对儿子的人生的担忧。 山里的孩子总是有些自卑和怯懦。出门求学,遇到一些问题不知道该如何解决时,总会想到他。他于是就气势汹汹的赶过来,理直气壮地跟任何人争辩,而小小的我,只是躲在他的身后,听着他吼,听着对方解释,道歉。有时候觉得他很过分,有一种得理不饶人的霸道,可我哪里街道,那是一个父亲对自己儿子受了欺负的抗争。 有一年初秋,我放假在家,和他一起摘广玉兰的果实去卖,树顶上极细的枝丫上有几串,他在下面看见了,说那树很脆不让我上去。于是第二天他挑着一担多我却只挑着四十斤到山外去卖,七角钱一斤, ————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个人学习查参考

不多的钱全给我拿着去了大哥家。而他挑着空箩筐独自回家。在大哥家的第二天接到一辗转打来的电话:父亲从树顶上摔了下来!正是摘那串不过三斤、不值两块钱的广玉兰种子! 我颠簸着回到家,天已黑了,他还躺在床上,坐不起来。把他抱到了车上,躺在后座,车子在山路上的每一次振动都让他痛苦不堪。我伏在他身上,努力地抱起来好些,稳定一些,以减小他的疼痛。车还是颠得厉害,我一次次地让司机放慢一些,司机都有些不耐烦了,当我抬起头来,发现原来车子得比我想象得要慢很多。 到了医院,已近半夜,不明情况的医生不敢接诊,好说歹说医生才开了门。那几天,我一个人跑进跑出,忙里忙外,下子就感觉自己长大了。刚好一些,他就坚持要到卫生间上厕所,背着他瘦弱的身子,他其实并没有想象得那么重! 从那以后对他的敬畏一下子荡然无存。毕业了,找工作并不顺利,换了许多城市,换了许多职业,可我没有一次征求他的意见,甚至都没有事先告诉他一声,总是在很久以后,偶然想起时,才跟他说一下。我哪里知道一个日渐衰老的父亲,正在农田里祈盼着我的成功。 当我过年回家的时候,给他买了一件几十块钱的上衣,买一些我常吃他却从未吃过的零食。他不舍得穿,不舍得吃,还责怪我乱花钱,我只是在心里委屈地以为他不领情。我怎么会想到,其实那是他在替我省钱!要知道这时候,他能给我的帮助也只有替我省一点了。 得知他得了胃癌,犹如晴天霹雳,住院、开刀、等到把他送回家,看着他一天天好起来,少不更事的我竟又将他又抛在了脑后。三年转

朱自清散文《春》赏析

朱自清散文《春》赏析 导读:《春》: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

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赏析: 《春》是朱自清散文中的名篇佳作,但在作者生前,它却没有收入朱先生的散文集中。据陈杰同志考证,《春》最早发表在朱文叔编的《初中国文读本》第一册上。该书1933年7月由上海中华书局印行。陈说:“在篇名的右上角都注有标记。编者在课文目录后附注,凡有此标记者?系特约撰述之作品?,可见是《读本》的编者当时特约朱先生等撰写给中学生阅读的文章。”(《关于〈春〉的出处》,《临沂师专学报》1983年第2期)《春》不仅在解放前被编入中学语文教材,198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编的《语文》第一册,也收录了它。但是,后者嫌原作有的词汇“陈旧”,有的语句不够“规范化”,因之对其进行了“加工润色”。这样,在文字上便与原作有了出入。为尊重朱自清作品的原貌,本篇赏析的对象是朱先生写定的

朱自清散文集

朱自清散文名篇段落练习及 文章内涵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就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 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些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 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就是肩并肩密密的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就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与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 子与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就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 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就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 的。月光就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却又像就是画 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与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都就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 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就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就是阴阴的, 乍瞧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就是一带远 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就是渴睡人的眼。这 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的就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

《荷塘月色》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您。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 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 流水应与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雨就是最寻常的,一下就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瞧,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 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您的眼。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与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 石桥边,有撑着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她们的房屋, 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春》 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指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 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 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 来比拟您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就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 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您 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您以为眼,我将赠给 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您;我怎舍得您呢?我用手拍着您,抚摩 着您,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您入口,便就是吻着她了。我送您一个名字, 我从此叫您“女儿绿”,好么? ——《绿》 大约也因那蒙蒙的雨,园里没了浓郁的香气。涓涓的东风只吹来

关于纪念父亲的文章3篇

关于纪念父亲的文章3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侵删。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 十一年前的今天,是父亲离开我们的日子。每当这个日子都会想起父亲的点点滴滴,止不住泪流满面,曾经有好多的时候,想写一些文字寄托我的思念,可都是因为我的文笔不佳,不可能有地方发表而放弃,自从去年有了qq后,总算有了表达的空间,写下这些文字,以告慰天国的父亲,也宽慰我心中的思念。 十一年前的今天,我清晰地记得,在146干部病房里,我拉着父亲还留温度的手,长久不愿放开,在那安静的下午,天空飘着雪花,在病房里传出母亲那撕心裂肺的哭声,那一刻,我的世界坍塌了。 从小我就在军营长大,我在家中最小,上面有三个姐姐,印象中除了父亲其他人都对我比较娇惯,因父亲对我严厉,我从小对父亲有一种畏惧心理,在家中,从来不愿再父亲身边停留,不知从什么时期,看着父亲一天天变老,对父亲的畏惧也一天天消散,取而代之的是经常和父亲坐在茶几边,品着父亲沏的茉莉花茶,谈论着国际国内新闻或我的工作学习情况。 曾经有很多的时候想起父亲,父亲从16岁参加革命,没上过一天学,所有的文化知识都是在部队里,行军战斗间隙中学得,在家中还存放着十几本学习工作记录本,每一行字都透着父亲的坚强和艰辛。 在我记忆里,父亲一共哭过两次,一次是我奶奶去世前,记得父

亲和奶奶正说着话,不知奶奶说了什么,父亲哭出了声,那时我非常惊讶,现在想起,是父亲当时已经预感到奶奶的生命快要结束,当时奶奶已经98岁的高龄;第二次在病房中,那时我三姐从加拿大赶回来探望父亲,因签证快要到期,要离开中国,在与父亲告别,那时父亲还能说话,他已经很清楚自己的病情,还笑着嘱咐三姐要安心工作,不要担心他的病情,待三姐离开病房的那一刻,父亲再也忍不住哭出了声音,父亲知道这一别再也不会相见了,这哽咽声像一把利剑深深的刺进了我的脑海,每当想起至今还隐隐作痛。 我的三舅对我父亲有很深的感情,作为山东新闻社创始人的他,在百忙中来看望父亲,他非常了解父亲的心思,在病床边,他讲述了父亲一生的功绩,说他养育了4个优秀的孩子,感到自豪,他从大姐说起一直说到我,并把在姊妹中最不争气的我,也因为有一个不足100万资产的小厂说成了企业家,说到这里时,父亲大声笑了起来,在笑声中有对三舅好口才的赞扬,更多的是对他话的肯定,这笑声,也和他哭声一样,深深地印在我脑海中。 父亲一生是伟大的一生,从16岁起参加抗日革命一直到去世,在部队60余载,经历过大小十几次战役,风风雨雨,尝尽了人间的辛酸,在沂河岸边的园林墓碑中刻着父亲的生平和功绩,但在我心中,也刻着一篇墓志,它是这样写的:父亲,一位忠诚的布尔什维克,终生爱党爱国,几十年为部队建设兢兢业业奉献事业,为子孝,为父慈,对己严,踏实做事,清白做人。因工作突出,受到过毛主席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受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四次,授予独立勋章,解放勋章。

最新朱自清散文集读书心得5篇

朱自清散文集读书心得5篇 《朱自清散文集》对于朱自清本人来说只是他自己作品中的一部,可对我们青少年来说可是我们的必读之书籍。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朱自清散文集读书心得,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朱自清散文集读书心得1 暑假中,我读了《朱自清散文集》一书。其中《匆匆》一文使我印象深刻,让我明白了要珍惜时间。 这篇散文举了许多形象的例子来说明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我们人类做一些事时,不能让时间复返。文章中,我读到了许多好句:燕子去了,有在来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柳树枯了,有在青的时候…… 我默默地算着,四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时间匆匆,岁月匆匆,我想要回首过去,曾经的日子仿佛轻烟,模糊不清,我留着的痕迹一干二净。 我在玩电脑时,时间,便伶伶俐俐地跳过电脑,我伸手去抓它,它却逃之夭夭,面对逃去如飞的时间,我发起了愣,等我清醒时已是下午,我叹了一口气,时间又从叹息旁闪去。 睡觉时,时间蹿过我的头,走过我的脚,飞向远方。第二天一早,似乎设什么也没发生,只是太阳已不是昨日的了,昨天飞过窗前的是一只老鸟,今天飞来的却是一只雏鹰。 考试过后,我发现自己可惜地错在一道题中,我好想让时光

逆流回到考试,取得好成绩。 我要学会惜时,只有这样,人生才不会空虚,而是充实。 朱自清散文集读书心得2 我读了朱自清的散文集,感悟到了朱自清散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也让我对生命的意义有了全新的认识。 生命好比是一块时间的材料,每人得到的都大同小异。因此,生命的意义并不体现在生命的物象和长度,而更多体现在生命的气象——创新,为世界留下有价值的东西。这个观点在别人的作品中也有体现,如臧克家所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不就是对此观点的最好表述吗? 在感悟的同时,我也致力于去体会朱自清的表达手法。既然被公认为是极少数能用白话写出可与古典散文相媲美的散文家,朱自清的文风、手法一定有异于常人之处。他的文风比较朴素,如《背影》,全文辞藻并不华丽,但仍然十分感人,这可能就是名家与常人的区别吧!而成段的疑问句就成了他标志性的写作手法,他正是用这种方法来达到意味深长的意境。就像《匆匆》离得那样: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那是谁? ……又藏在何处呢?真是这些疑问激起了读者的无限遐想吧! 渐渐地,我又发现,朱自清的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深层的意义,有对生命的思考,也有对当时政府的讽刺,它使用了不少暗喻法,这也许是受古代先哲思想的影响,因此,他的文章看似清淡,却富有哲理,有一层耐人寻味的色彩。

怀念父亲的文章精选多篇

怀念父亲的文章精选多篇 父亲一生嗜好喝酒,这是我孩提时代就有深刻的记忆。在那物质生活资源相对贫乏的年代,父亲喝的是一块钱左右一斤的低档酒。因为那时还没有什么坑人的假酒之说,所以倒也喝得放心。 父亲喝酒不问菜。一碟煎黄豆或花生米、一盘青菜或几个鸡蛋炒韭菜;再或是两个咸鸭蛋就足够了。偶尔买上鱼和肉,他也会自我多喝两杯。若陪客人时,他就会放开酒量,非一醉方休不可。那时心疼父亲的母亲便免不了要在他面前唠叨几句,劝他少喝一点,可父亲就理直气壮地争辩说:'若主人家都不热情,那客人怎会喝的尽兴“所以大多的时候,母亲就仅有由他而去。 父亲在我们老家的人缘很好。无论他何时从工作的铁路上回到老家,只要一见到邻近的村民,他都会掏出好烟递上,与他们一道唠唠家常。有时遇到很久没见面的朋友,他就会热情地邀请到家里来喝酒。文化不多的父亲,有时酒喝到兴致处,他也会给我们子女断章取义的讲一些古代与酒有关的故事。'什么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李白斗酒诗百篇,梁山108好汉血酒结义等,不明白都被他翻来覆去地讲了个多少遍。最难忘的是,他讲到家喻户晓的武松打虎时,声音异常提高八度,说武松要不是借助那三碗可是岗的酒力,他才不会打死那只凶猛的吊睛大老虎呢!“ 为此母亲就与他开玩笑,说他喝过那么多酒,为何还没有成为英雄“父亲就不服气地说:'虽然他并没有因为喝酒成为英雄,但他那强壮的体魄那时一次能喝下一斤半左右60度的烈性白酒,在他们单位和老家的汉子们中也算是另一种不多的'英雄“了。 父亲还健在时,记得每次他让我去小镇的商店给他买酒,买的都是那种最便宜的。那时不懂事的我就问他什么不买贵一点的酒父亲就不好意思嘿嘿笑说:'如果我大手大脚花钱去买好酒喝,那你们兄弟姐妹还能够有书可念吗你要想我喝好酒,那你此刻就要好好读书,将来

朱自清优美散文句子段落摘抄_朱自清经典散文

朱自清优美散文句子段落摘抄_朱自清经典散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侵删。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 朱自清优美散文句子段落摘抄篇一:冬天作者: 朱自清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煤油不打气炉)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 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又是冬天,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晚上,跟S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S君刚到杭州教书,事先来信说:“我们要游西湖,不管它是冬天。”那晚月色真好,现在想起来还像照在身上。本来前一晚是“月当头”;也许十一月的月亮真有些特别吧。那时九点多了,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有点风,月光照着软软的水波;当间那一溜儿反光,像新砑的银子。湖上

的山只剩了淡淡的影子。山下偶尔有一两星灯火。S君口占两句诗道:“数星灯火认渔村,淡墨轻描远黛痕。” 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我渐渐地快睡着了。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船夫问要不要上净寺去;是阿弥陀佛生日,那边蛮热闹的。到了寺里,殿上灯烛辉煌,满是佛婆念佛的声音,好像醒了一场梦。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S君还常常通着信,P君听说转变了好几次,前年是在一个特税局里收特税了,以后便没有消息。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台州是个山城,可以说在一个大谷里。只有一条二里长的大街。别的路上白天简直不大见人;晚上一片漆黑。偶尔人家窗户里透出一点灯光,还有走路的拿着的火把;但那是少极了。我们住在山脚下。有的是山上松林里的风声,跟天上一只两只的鸟影。夏末到那里,春初便走,却好像老在过着冬天似的;可是即便真冬天也并不冷。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话,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但因为走路的人太少了,间或有点说话的声音,听起来还只当远风送来的,想不到就在窗外。我们是外路人,除上学校去之外,常只在家里坐着。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 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那时是民国十年,妻刚从家里出来,满自在。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着她那微笑的影子。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

朱自清散文之赏析

朱自清散文之赏析 自小学五年级起就喜欢上了朱自清的散文,他写的散文清秀隽永、质朴腴厚、激进深邃,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显示出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旨趣。他继承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优秀传统,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之下,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 朱自清的早期散文,可分为写实议论和叙事抒情两大类。前者如《生命的价格-七毛钱》,直接从现实生活取材,是以夹叙夹议手法抨击黑暗社会的名篇;后者如《背影》、《荷塘月色》,更是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而脍炙人口的佳作,代表了他的散文艺术的最高成就。朱自清的散文创作,从清秀隽永到质朴腴厚再到激进深邃,打上鲜明的时代印记,显示出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旨趣。郁达夫在,新文学大系·现代散文导论》中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那一种诗意。”应该说,这是对朱自清散文艺术的一个很精到的评价。 《背影》这是朱自清在上个世纪20年代写的作品,写的是父亲送别远行儿子的一番情景,先生通过朴实真切的记述,抒发了怀念父亲的至情,情意恳挚。虽然时代离我们很久远,但仍能感觉到他们父子间那浓浓的感情。最使我感动的是父亲对儿子那质朴无私的爱。“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的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的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再向外看时,他已经抱着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每次读到这里,我都会被父亲那深深的爱给感动,情不自禁籁籁地流下了眼泪。儿子虽然已经20岁了,但父亲总是为他做这做那,在父亲眼里,儿子始终是最重要的。由这我联想到在我的现实生活中,我的父母对我何尝不是这样,从咿呀学语,蹒跚迈步,到走进校门……我成长的点点滴滴和每一点进步中,不都蕴涵着父母的哺育之恩吗?在我小学初中高中时,当我还在睡梦当中,妈妈早已起床给我做好了早餐,为了让我多睡一会,总是在最后一刻才叫醒我。下午,妈妈带着一天的工作疲惫准备

朱自清散文集的好句好段摘抄

朱自清散文集的好句好段摘抄 朱自清,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自称“我是扬州人”。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朱自清散文集的好句好段摘抄,一起来看一下吧。 1、如果说:“坚强是一棵常青的树,那么浇灌它的必定是持之以恒的意志;如果说:坚强是一朵不败的花,那么照耀它的必定是心中不落的太阳;如果说:坚强是一笔永久的财富,那么拥有它的必定是百折不挠的人。 2、清晨,透过窗照进几抹斜阳,随着时光的悄然逝去,那金灿灿的阳光移到了书桌上,精准地落在那三张有些泛黄的照片上。第一张,里面一脸稚气的小孩便是七年前的我。照片中,我手中捧着一大堆崭新的玩具,或许是站着太累,我索性坐在冰凉的地面上,玩弄着手中的东西,脸上挂着比映山红还灿烂的笑容。 3、阳光明媚,普照的阳光洒落在万物的身上,使一切变得生机勃勃。不经意眼光扫到了那片草地。草尖已露出苍老的黄色,仿佛预示着他生命的枯竭。静观沃土草盛草衰,随想人生潮起潮落,不觉心里沉重了几番。 4、一袭思念的霓裳,起舞在婉约的宋风里,诉着一腔

的细腻思情。古韵声声,缠绵着心中不灭的梦魂。满眼忧伤的风尘,在你走过的浸满离愁的尘世,遗落一地哀戚的痕迹。世间的繁花似锦,毫不留情的在年华的窗幔上,投下一片斑驳的剪影。 5、河边的柳枝吐了嫩芽,芦笋也钻出来放叶透青了,河道里平静的水,从冬天的素净中苏醒过来,被大自然的色彩打扮得青青翠翠。 6、残落的叹息,该如何拾取?逝去的红颜,又该如何寻觅?却隔着一个时空,徘徊在晓风残月里,为你低吟浅唱,再用风的颜色,陪着你辗转轮回每一世。 7、就连那马路两旁人行道上的树木,不久以前,它们还是光秃秃地兀立在寒风中,现在也都绽出了嫩芽,披上了绿装,兴高采烈地迎着行人,倾吐着浓郁的春天气息。 8、指尖轻点,柔黑的发丝在指间飞跃,绕满淡白茉莉与翠绿嫩叶的秋千,脚下轻轻一旋,荡起欢愉的弧线,风儿在耳畔奔跑跳跃,绚烂的天空,一片晚霞燃烧着红彤彤的画卷,烂漫飞花落叶,伴着一声声休闲的爱恋,在上扬的嘴角中,慢慢收敛。 9、生活中,我们最需要亲人朋友的支持鼓励,尤其是在我们陷入困境时,他们像天使般张开翅膀,守护着我们。 10、风,悄悄的,把美梦埋葬,枕着一缕馨香恬然入眠。一份无法抑止的忧伤,一份永远痴缠的记忆,翻开一生的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