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民法的历史沿革

民法的历史沿革

民法的历史沿革
民法的历史沿革

第二章民法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西方民法的历史沿革

一、民法的起源

罗马法是民法的鼻祖。民法一词来源于罗马的“市民法”,在罗马,全部的法律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公法,一部分是私法。

当罗马由一个城邦国家发展成为一个世界性帝国时,罗马统治者认为:本土的罗马市人血统高贵,在适用法律上也应有所区别,因此,便制定了“市民法”与“万民法”。其中,“市民法”仅仅适用于罗马市民(即发生法律关系的双方均为罗马市民);对于罗马市民与非罗马市民之间、非罗马市民之间(包括外省人和被征服地区的居民)、外国人之间、非罗马市民与外国人之间则均适用“万民法”。公元212年,罗马皇帝卡拉卡拉将二者合二为一,称为“罗马私法”,以区别于罗马公法。罗马公法是专指政治国家的法。它的内容主要体现为政治、公共秩序以及国家利益-。它是依靠国家权利来运行及实施的(类似刑法),以“权力”为核心;而上述所说的罗马私法则相反,它是以私人平等和意思自治为精神,以“权利”为核心,体现了私人利益,因而称为“罗马私法”。罗马法研究专家约定俗成地将它称为“市民法”。

(一)标志:1583年,《市民法大全》(即优仕丁尼安法律大全的合刊本)问世,成为世界上第一本系统的民法典。在这部法典中,固定下来“市民法”的称谓。这部法的主要内容是调整公民之间民事关系的法律规范。如“物法”中规定了公民的财产所有权和各种债权等,“人法”中规定了公民的人格权、身份权和亲属权等。以后的《拿破仑法典》(即《法国民法典》)和《德国民法典》都以“市民法典”命名,市民法成为沿用罗马私法的国家对私法(即民法)的专用语,而万民法则由法学家赋予了新的含义,专指国家公法(这里的万民法已不是前面所说的调整罗马市民与外省人纠纷的万民法)。用查士丁尼的话来说,市民法与万民法的区别是:“每一民族专为自身治理制定的法律,是这个国家所特有的,叫做市民法,即该国本身特有的法。至于出于自然理性而为全人类制定的法,则受到所有民族的同样尊重,叫做万民法,因为一切民族都使用它。”(罗马法对法的诠释——正义与法,查士丁尼,见《民法释义》50页)。

(二)特点:

1、体例上是实体与程序合二为一。这一时期的罗马私法包括人法、物法、诉讼法三大类,它既调整财产所有和流转关系,也调整人身、婚姻家庭关系以及公民之间的诉讼关系。

2、确立了民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

罗马私法在法律上的创举在于,“罗马人最先制定了私有财产的权利、抽象权利、私人权利、抽象人格的权利”(《马恩全集》第一卷、第382页),第一次确认了所有者有处分私有财产、自由交换其财产的权利,建立了抽象的人格观念和人格平等的原则,确立了签订合同的自由权和民事责任制度等等,从而以高度抽象的方法表现了商品经济社会的正常要求。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罗马法对“简单商品所有者的一切本质的法律关系(如买主与卖主、债权人与债务人、契约、债务等)所作的无比明确的规定”,

(三)意义和影响

罗马法是“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个世界性的法律”(《马恩选集》第四卷,第248页)。在罗马法颁布后,世界各地掀起了学习和研究罗马法的高潮。

相对于当时地方习惯的粗俗野蛮与五花八门,罗马法作为曾经是辉煌文化的法,在欧洲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在欧洲的所有大学里,任何法学教育的基础是罗马法,辅之以教会法。过了很长时间,本国法的教学才在各大学出现。1620年,瑞典的乌普萨拉大学开始讲授瑞

典法,1679年巴黎大学设立了法国法讲座;在大部分国家,在十八世纪才在各大学讲授本国法,1707年在维滕堡大学(帝国的第一所大学)讲授德意志法;1758年在英国牛津大学,1800年在英国剑桥大学也都开始讲授本国法。直至十九世纪各国制定法典时期,在所有的大学,罗马法的讲授是基础教学,而本国法的地位相形之下完全是次要的,了解这些事实与几百年中罗马法教学在所有大学里所占的无可争议的优势,才能评价学习罗马法的意义。1

当然,我们要注意的是,意大利现行的法律并不是罗马法,而是1942年颁布的《意大利民法典》,但是,该部法典大量地沿用了罗马法的基本概念和有关理论,同时吸收了《法国民法典》的有关内容。2004年进行了最后一次修订。

罗马法的主要内容(

:

(一)社会背景2:

1、奥古斯都:对外进行军事扩张,与533-554年20余年间先后攻占了北非、撒丁、科西嘉、意大利、西西里等地。

2、对内加强法制建设,强化国家官僚机构的管理,主张:“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武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

(二)代表成果:《查士丁尼国法大全》即《民法大全》。其主要构成是:

1、《查士丁尼法典》。529年颁布,收集了历代皇帝的宪令,先是10卷,后来增加到12卷。

2、《查士丁尼学说汇纂》公元533年颁布,共50卷。主要是公认的法学家著作,从中选择、节录和分门别类整理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东西。主要有盖尤斯、乌尔比安和保罗的著作。其他论点宣布无效。

3、《法学总论》,公元533年,由特里波里法官和西奥斐里及多罗西斯法学教授编写的,既吸收了皇帝宪令的规定,有吸收各著名法学家的主要法理,将其融合在一起。查士丁尼钦定为罗马法教科书,本身具有法律效力。

4、公元565年,罗马法学家将查士丁尼在上述著作之后三十年内陆续颁布的180条新敕令汇编成册,称为《查士丁尼新律》。

5、公元十二世纪,上述四个文件被合称为《查士丁尼国法大全》

(三)主要内容

人法、物法、和诉讼法。

(四)意义:

1、内容丰富、结构严谨、概念清晰,被西方法学家称为罗马奴隶制社会的一部最完善的私法。

2、确定“公法”和“私法”的划分,成为后来资产阶级法学家划分法学部1【法】勒内·达维德《法系的历史形成》《民法精要》18页)

2[罗马]查士丁尼著:《法学总论——法学阶梯》,商务印书馆,1989年12月第一版,“出版说明”第i—Vi

门的基础。

3、关于财产所有权的规定(契约、买卖、租赁等)成为后来资产阶级制定民法典的蓝本。

4、保护奴隶主和私有财产的原则,后来发展成为资产阶级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由此可见,她对后来民法发展的影响之大。

(五)缺陷

1、从权利能力、行为能力、权利的得丧、婚姻家庭等,仅适用于自由人,不适用于奴隶。

2、身份权中的选举权等以及家长权,仅适用于市民,异邦居民不享有。

二、民法的发展(从近代民法到现代民法——二十世纪民法回顾,梁慧星,《中

外法学》1997年第二期,19至30页,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上)第三章“民法的现代发展”、《民法新论》第8、9页等)

民法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一)近代民法

近代民法是指经过17、18世纪的发展,於19世纪欧洲各国编纂民法典而获得定型化的、一整套概念、原则、制度、理论和思想体系。在范围上包括德、法、瑞、日本及旧中国民法等大陆法系民法,并且包括英美法系民法。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法国民法典和德国民法典。

二、《法国民法典》

(一)产生的社会背景

1、文化和理论背景:在欧洲中世纪后期,由于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和交换在封建的自然经济的空隙中产生和发展,导致了罗马法的复兴。

2、思想背景:3

三部著作奠定了法国民法典的思想基础: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和《社会契约论》。

(1)[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1699-1755)。18世纪上半叶启蒙思想家,是资产阶级法的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主张:法的基础是人的理性,主张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离是理想的政治制度。

(2)[法]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1755年,18世纪中期,其重要性仅次于卢梭的1762年的《社会契约论》。该书是十八世纪辩证法的杰作,是阐发政治思想的著作。主要精神是:人类不平等的产生是随着私有制而来的,是建立在私有制确定的唯一基础上的。

(3)[法]卢梭的《社会契约论》,1762年。基本精神是:

此外,英国的洛克的《政府论》也在此期间颁布。至于她对法国民法典的影响无法考证,但是,对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洛克作为英国的思想家,《政府论》(上、下)与1689年-1690年相继出版。其基本3本部分内容参见商务印书馆的《论法的精神》和《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中的“内

精神是:对1688年刚刚结束的英国的“光荣革命”进行辩论和理论总结。其中上篇着力反驳保皇派菲尔麦鼓吹的“君权神授”和“王位继承”的反动论点,下篇则正面阐述了洛克本人关于议会制度的政治理论。一般认为,下篇更有理论价值。

3、法律现状。当时的法国虽然是一个单一国家,但是许多地区都有自己地区的法律,在法国旅行的话,就要不断地适应不同地区的法律,伏尔泰曾说:“在法国旅行需要经常更换法律,就像经常更换马匹一样。”,“拿破仑法典的目标,就是要统一法国的私法,从这方面看,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4

4、经济背景: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二)主要内容

1804年的《法国民法典》以罗马法为蓝本,巧妙地运用法律形式把刚刚形成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规则直接译成法的语言,从而成为“世界各地编纂(Zuan )法典时当作基础来使用的法典”(《马恩选集》第四卷,第248页)。“它是‘人权宣言’在法律形式上的体现,它的思想意义是-----她摧毁了旧社会,开创了一个新社会。那个时代,它是人类文化的顶峰”5

内容上确立了三编制。包括:“人”、“财产及对于所有权的限制”、以及“取得财产的各种方法”三编。

(三)意义:

A体例上确立了实体法的体例。将程序部分排除民法典之外。

B 内容上确立了三编制。沿用了《法学阶梯》的编纂体系,只是排除了诉讼法的规范,因而法国民法典也有现代法学阶梯之称。

C确立了近代民法的三大原则。该法典确立了所有权绝对无限制、契约自由和过失责任三大原则,反映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关系的要求。是一部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和以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为基础的民法典。他在公布时的名称是《法兰西人民的民法典》。1807年9月3日法律赋予它《拿破仑法典》的尊称,1816年拿破仑失败,此名废止,仍称《法兰西人民的民法典》,1852年,拿破仑三世又恢复《拿破仑法典》名称。第三共和国以后,习惯上只称为《民法典》,相沿至今。

D表达完美.。该法典语言优美、行文流畅、体例完整,其表述的生动明朗和浅显易懂,司法技术术语和没有交叉印证都颇受称赞,在当时堪称典范。连伟大的文学家巴尔扎克也声称,自己放在手边的一本书就是《拿破仑法典》;司汤达“为了获得其韵调”上的语感,每天要读几段法典的条文;他常常说:“惟有《.拿破仑法典》堪称风格完美的楷模,因为只有在那里边,需要表达之事才得到了确切而完整的表达”,他如此倾倒于它的魅力,竟然养成了每天早饭前读几节《拿破仑法典》的习惯。美国斯特雷奇(strachey)先生在探讨地点时打趣说,“我不想以这种养生法代替每天的身体锻炼”6。

保尔·瓦莱里则称《法国民法典》为一部“出色的文学著作”;拿破仑本人也以该法典为骄傲,声称自己“最值得骄傲的并不是欧洲战场的胜利,滑铁路战役彻底摧毁了一切,值

4([奥]瑞安:《民法导论》,楚建译。)

5(《大陆法国家民法典研究》谢怀试)。

6([美]本杰明*内森*卡多佐著,刘培峰、刘骁军译《法律的生长》,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

得骄傲的是《拿破仑法典》”,他认为该法典完美无缺,为了保证他的权威,拿破仑禁止任何法学家对该法典进行解释,并且以死刑加以威胁。然而,最终还是有人对该法典进行了解释,当拿破仑得知了这一切时,绝望的长叹一声说“我的法典完了”。

(2)缺陷

当然,为了保证法典的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体例和风格,《法国民法典》“主要是以其规定缺少具体为代价换取其表述的优雅和平易,由于其法律条文的构成常常是不精确、有缺漏或模棱两可,故给司法判决提供了余地。”7,温特莎伊德对该法挑剔说:“其表述方面倍受赞誉的精确更经常地就其表面而言,并非是那种产生于完全清晰明白的真正内在的明确性”(《论拿破仑法典关于法律行为无效的理论》【1847】V.)如该法典第2279条规定“对于动产,占有具有与权利证书相等的效力”,这条规定简洁易懂,但人们必须明了,他只是让人们对其所依据的思想基础有一轮廓认识,而在何种前提条件下占有才具有足以对抗物之返还请求?占有意味着什么?善意是否必要?等都是问题,他们首先要由法国的司法裁判予以解释。有人戏称,法国民法典的这一特征是与法兰西民族的浪漫性格有关,或者说,是由该民族的浪漫性格所决定。

三、《德国民法典》

《德国民法典》1896年颁布的。

(一)该法典颁布的社会背景和理论基础:

1、社会背景

(1)思想背景

英国梅因的《古代法》对整个的资本主义国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包括对德国的社会和《德国民法典》的影响。

梅因(1822年-1888年)的《古代法》1854年出版。基本内容是:扼要说明反映于“古代法”中的人类最早的某些观点,并指出这些观点同现代思想的关系。有利于理解早期的古罗马法和后期的罗马法规定,又提供了至今还支配着现代社会的民事资料,如果说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是法国十八世界最杰出的作品,《古代法》是十九世纪具有更重要的职能。就英国而言,现代历史法律学随这本书出现而出生的。8

(2) 法律现状

在此之前,十三世纪的德意志帝国与社会的解体使这个国家的中央司法机关不复存在。残存的帝国法院由于皇帝赐予的审判豁免权而管辖极为有限;它既无固定地址,也无专职的审判人员,有无强制执行其判决的手段。‘在法典编篡之前,德国是由若干个“邦”组成的,这些邦早已有自己的法律或法典,因此,德国民法典所要统一的,是全国各地的法典。判例只是在地区一级,在德国各邦的范围内有些作用,而无从构成一个德国法体系,因此为接受罗马法铺平了道路。(《法系的历史形成》,【法】勒内·达维德《民法精要》)。德国民法典就是在这些邦法的基础上制定的。“德国民法典的制定,不是在一无所有的平地上进行建筑,而是以这些邦法为基础,构筑一座更大的建筑。因此,德国民法典起草人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搜索所有这些已有的好法律,对他们进行研究,找出最合适的资料,(k。拉伦兹:《德国民法总论》德文第七版,第16页)以构筑这座大厦。

b其理论基础是:德国民法典的制定比法国民法典迟一百年,在这一百年里,德国在民法学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这样,在制定法国民法典时还没有出现或成熟的

7(《法国民法典的精神与特征》【德】k·茨威格特、H·克茨,载《比较法总论》二人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79页)

一些概念、学说和制度,都成为制定德国民法典的基础。在制定法典时,也曾有一些学者主张法典应反映德意志国的民族化和非罗马化,但是由于罗马法的特殊地位和长期以来形成的观念,在这个时期,罗马法实际上已经变成了德国的全民法,要想完全摆脱它的影响根本是不可能的,正如一位学者所总结的“要在制定法典时排除罗马法,其结果就可能是制定一部无德国法的德国法典”人们经常指出法国民法典较之德国民法典包含更多的日耳曼成分(按上揭,《民法精要》33页)。

(2) 特点:

a 结构上确立了五编制。总则、债的关系法、物权法、亲属法、继承法。与法国民法典比较起来,五编结构的特点在于:总则编的设置、债与物权的严格划分、继承编的独立。(谢怀轼《大陆法国家民法典研究》,《民法精要》,第323 页),德国民法典的这一编制,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引起了各国民法学者的注意和讨论。这种影响甚至到了法国。(《比较法总论》第272 、274页)而关于总则的讨论则一直持续到后世。

B 尽管德国民法典大量体现了罗马法的特点,但是作为一部完整的法典,德国人仍以其特有的民族特点,即日尔曼民族的严谨风格,使《德国民法典》具有术语精确、概念严谨、高度抽象道德特点,其中,民事法律行为制度就是德国民法典的一大特色,为大陆法系的民法体系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成为大陆法系民法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谢怀拭)

(3)缺陷:

但是与法国民法典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德国民法典编篡的教条与枯燥的语言使人确实感觉到了日耳曼民族的一丝不苟的、务实的性格特点。

(4)意义:

a 集中了全民的智慧。准备充分

德国民法典制定经过了23年的时间(1873-----1896年),在这23年的时间里,经历了两个起草委员会、一个议会的专门委员会的讨论,两次把草案公布向公众征询意见。参加委员会的不仅有专门的法学家、还有经济学家与各种实务工作者。第一委员会的工作长达十年,不仅提出了草案,而且提出了5卷理由书。以后的修改并没有对这一草案作很大的变动。这种细致工作在历史上是少见的。对第一草案的意见,,经帝国司法局汇编为6册,可见之多。可以说,德国民法典的制定工作是集中了全国法学界与学术界的精英,集中了全国的智慧进行的(谢怀试。《民法精要》321页)英国法学家梅特兰说,德国民法典在其生效之时是当时世界上所有的最好的法典,他说:“我以为,从未有过如此丰富的一流智慧被放到一次立法行为当中”(《比较法总论》273页)。德国皇帝选择了二十世纪的第一天作为实施这部法律的一天,使这一天成为德国法制史上辉煌的日子。

B 资料的整理和保存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德国民法典的制定这不仅给本国制定了一个法典,也为本国和各国的法学者留下了一整套有系统的、完整的立法资料,第一委员会的《立法理由书》、第二委员会的《议事录》、帝国司法局长呈交议会的《意见书》以及帝国议会专门委员会的《辩论纪录》。这些资料成为后人研究、了解德国民法典的最好的材料,更是法制史的最好材料。而对于我国,这种完整地保存立法资料的做法,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全书教材分析(必修)

浙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教材分析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浙教版版《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紧紧围绕这一总目标编写教材,按照课标要求,学生在学习本教材之后,应该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方法;能熟练地操作应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明确社会成员应承担的责任,形成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健康安全地使用信息技术。 从教材内容设计结构来看,本册教材由7章组成,每一章都有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主题。其中第一章是概括性的,为后续各章节的学习做一些准备,其后各章是沿着培养信息素养的主线(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交流和评价)有侧重地展开的。全书课时分配计划如下表所示,大约需要32课时完成。 课时分配计划表 标题 第一章 信息与信息 技术 第二章 信息的来 源与获取 第三章 信息的编 程加工和 智能化加 工 第四章 信息的 管理 第五章 信息的 表达和 交流 第六章 网页的 设计与 制作 第七章 信息技术与 社会 课时数 1 1 20 5 3 1 1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包含“信息及其特征”、“信息的编码”以及信息技术三节。这一章是高中生信息技术课程的第一讲,通过介绍有关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将学生引入奇妙的信息世界,激发学习兴趣,提升求知欲。既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过去,也揭示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产生对生活中新技术的信息敏感度,能够紧跟信息化时代潮流。同时,通过一定情境案例展示,让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现实应用有所体悟,并且让其养成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本章的重点是能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并能对应实例说出其特征。本章的难点是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基本含义。 第二章“信息的来源与获取”,本章是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的首要环节,分为四节。第一节“信息获取的方法”,通过分析和比较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能有效规划信息获取的具体方案,同时让学生知道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其意义,学会选择恰当的方法获取信息;第二节“因特网信息的浏览与获取”,通过搜索引擎的应用,掌握网络信息检索的技巧,学会在网络中高效查找所需信息;第三节“网上资源检索”,掌握运用搜索引擎和主题目录在因特网上检索相关信息资源的方法;第四节“因特网信息资源评价”,了解评价因特网信息资源的三种主要方式与评价标准,初步掌握网络资源评价的基本方法。 第三章“信息的加工”,是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分别是信息的编程加工和智能化加工、文本和表格信息加工、多媒体信息加工。其中,多媒体信息加工包括音频、视频、图像三个方面的采集与加工,这部分是与初中教材相关内容衔接较多的一部分,是初中内容的深化,并且更注重应用性。第三章中信息的编程加工主要依托VB程序进行介绍,通过体验一个完整的程序设计过程,让学生懂得用编程加工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客观认识程序设计的本质,消除对编程加工信息的神秘感和畏难心理。其后,通过体验几个智能化信息处理工具软件的使用,

新铺村简介与历史沿革

新铺村的简介与历史沿革 新铺是个美丽富绕的地方,这里群山环绕,风景秀丽,犹如一颗璀餐的明珠镶嵌在碧绿般的斐翠中,她象一扇敞开的大门,迎送全国各地来临新铺探珍寻宝的八方朋友。 新铺村域东起青狮岭村的御驾沟,西与羊子垭村接壤,南临易家渡的塘上铺村,北有一条独具新铺气息的横断山脉将我村与艾家山村相隔。村境内正值我乡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信息的中心。辖区内有乡政府、中心学校、医院、电信等单位在此,有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几家公司设立的分店,还有集镇上的50多家经商门面,这里素有“财主之地的美称,”确实一块风水宝地。 这里早在清代前,因唐姓人居多,叫唐家峪,民国年间改称瓜子峪,新中国成立后,人们为了顺随新社会、适应新生活,当时,有人在人民长期生活地带溪堤岸边上开设了一家小店铺,大家把这个小店铺叫“新铺儿”,于是“新铺”这个名称因此而来,沿用至今。 全村总面积11.8平方公里,耕地有2765亩,20个村民小组,420户,总人口1578人,现有柑桔849亩,有一座小II型水库——桃垭水库,两个骨干塘,分别叫芦桥水库、纸槽水库,还有86个小堰塘,这些水利设施加上源源不断的溪水,使这里的农田能旱涝保收,森林覆盖面积达80%。 新铺与东湾曾几度分合,解放初,即初级社至高级社时,新铺和东湾属同一个行政村。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后,将一村为二,那时称“新铺大队”和“东湾大队”,大队行政办公处所叫“大队部”。在1995年又“将大队部”这一基层行政机构名更为“村”。2008年随着国家精简机构的大局,又将两村合二为一。 这里的人民,在历史的长河中,时时代代地耕耘着这片沃土,用辛勤的汗水浇出累累硕果,养育着一代代的天娇。这一代代的天娇,没辜负先辈的重托,他们在建设祖国的不同岗位上谱写出了报效祖国的壮丽篇章! 撰稿:唐生福 二0 一二年五月八日

{信息技术}浙江省高中信息技术会考纲要浙教版

(信息技术)浙江省高中信息技术会考纲要浙教版

信息技术基础复习纲要 操作题是信息技术的壹大特色,也是今后这门课程的精要所于,能运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获取、传输、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本学科对考生的壹种基本能力要求。信息技术学科于很大篇幅上讲述如何操作计算机和怎样利用计算机来处理信息,因此能否熟练操作计算机、运用计算机决定了这壹门学科的学习效果。下面就操作题的题型、解题方法作简要的说明。 操作题的题型主要有: 文字和图表处理、网页制作、Photoshop操作、Flash操作等 注意: 1、考生文件夹不能搞错F:\TKU\准考证号 2、操作题的文件名不能错 3、每个操作题中的每个小题必须认真仔细见壹遍后,做完后,再回顾壹下题目 4、有些题目中,能够用计算机本身功能的,就要用。 5、准考证号不能错,所选类型不能错 第二部分信息技术基础 壹、知识点 1.信息技术基础 (1)信息的载体和形态 信息本身且不是实体,必须通过载体才能体现。语言、文字、声音、图像和视频等能够承载信息,是信息的载体,也是信息的常见表现形态。 (2)信息的特征 ①信息的表示、传播、储存必须依附于某种载体,载体就是承载信息的事物。 ②信息能够脱离它所反映的事物被存储和保留,信息是能够加工和处理的。

③信息是能够传递和共享的。 ④信息具有时效性。 2.信息的编码 (1)二进制代码的特征 ①二进制数由“0”和“1”俩个数字组成,运算规则为“逢二进壹”,每个数码于不同的数位上,对应不同的权值。 ②将十进制整数转换成二进制整数可用“除二取余”法,将二进制数转换成十进制数可用“按权展开相加”法。 ③计算机内部采用二进制表示数据信息,可是不便于书写,于实际表示中,常常采用十六进制的形式。 ④二进制转换成十六进制:从二进制的低位开始,每四位二进制数转换成壹位十六进制数。反之,每壹位十六进制数转换成四位二进制数。 (2)ASCII码的概念 计算机内的英文字符以二进制编码的形式来表示,其中使用最广的是ASCII 码,即美国国家信息交换码。标准的ASCII码用壹个字节中的7个位来表示,0000000~1111111能够表示128种编码,其中数字、字母是按顺序依次排列的。1T=1024G1G=1024M1M=1024K1K=1024字节1字节=8位 已知大写AASC是65请问aASC是多少?97 (3)汉字编码方案(GB2312、GBK、GB18030)及观察内码 汉字于计算机内也是以代码形式表示的,这些代码称为汉字编码。 ①GB2312使用2个字节编码,它包括壹级汉字常用字(以拼音顺序排列)和二级汉字非常用字(以偏旁笔画顺序排列)。

公司历史沿革 股改 培训材料

公司历史沿革股改培训材料 第一部分公司历史沿革专题 一、公司设立 (一)股东资格的要求 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都可以设立公司,成为公司股东。不能够成为公司股东的主体主要有: 1、自然人作为股东应当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权利义务由其法定代理人行使和履行。法律、法规禁止从事营利性活动的人,不得成为股东(如公务员、现役军人、县(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等)。 2、各级党政机关(含政法机关)、军队、武警部队及农村承包户、个体工商户、分公司等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不能成为公司股东。 3、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不得成为股东。 (二)出资问题 1、出资方式:(1)货币(2)非货币财产: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3)股权 2、注意事项: (1)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为全体股东认缴的出资额,采用发起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为全体发起认购的股本总额,出资时间、期限都可由公司章程约定。 (2)以募集方式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为在登记机关登记的实收股本总额,发 股份不得少于股份总数的百分之三十五,应当经验资机构验资。起人认购的 (3)用以出资的非货币财产应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依法转让,对该出资进行评估作价,核实财产,依法办理财产权的转移手续。

(4)用以出资的股权应为中国境内设立的公司的股权且该股权权属清楚、权 1 能完整、依法可以转让(未设立质权、所在公司章程、法律法规未限制转让)。 (5)股东或者发起人不得以劳务、信用、自然人姓名、商誉、特许经营权或者设定担保的财产等作价出资。 (6)股东或者发起人应当以自己的名义出资。 (三)公司章程 1、有限公司章程由股东共同制定,股份有限公司章程由发起人制定。 2、公司章程一经生效,即发生法律约束力。我国《公司法》规定:“设立公司必须依照本法制定公司章程。”公司章程对公司、股东、董事、监事、经理具有约束力。 3、公司章程的绝对必要记载事项(必备条款) (1)有限责任公司章程应当载明公司名称、住所、公司经营范围、公司注册资本、股东的姓名或者名称、股东的出资方式、出资额和出资时间、公司的机构及其产生办法、职权、议事规则、公司法定代表人及股东会会议认为需要规定的其他事项。股东应当在公司章程上签名、盖章。 (2)股份有限公司章程应当载明公司名称、住所、公司经营范围、公司设立方式、公司股份总数、每股金额和注册资本、发起人的姓名或者名称、认购的股份数、出资方式和出资时间、董事会的组成、职权和议事规则、公司法定代表人、监事会的组成、职权和议事规则、公司利润分配办法、公司的解散事由与清算办法、公司的通知和公告办法、股东大会会议认 为需要规定的其他事项。

聊城市历史沿革

聊城 1.历史沿革 聊城因古有聊河而得名。东汉以后分属东郡、平原、济北等郡国。隋开皇十六年(596)置博州,大业初废。唐武德四年(621)复置,治聊城。元改东昌路,明洪武初改东昌府,领高唐、茌平、临清、冠、莘诸州县,东阿、阳谷县别属兖州府。 1949年8月20日,聊城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成立,属平原省。聊城、阳谷、东阿、茌平、博平、堂邑、清平、冠县、莘县、高唐、寿张及聊城城关区(县级)隶属该区,濮县、范县、观城、朝城属平原省濮阳专区,馆陶、临清镇属河北省邯郸专区。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销,聊城专区改属山东省。1967年更名聊城地区。 1997年8月2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聊城地区和县级聊城市,设立地级聊城市和东昌府区。辖冠县、阳谷、东阿、茌平、高唐、莘县6县和东昌府区,代管临清1个县级市。市政府驻东昌府区。全市总面积8590平方千米,人口543.3万人,其中汉族占99.04%(数据根据《中国政区大典》)。1998年3月,地级聊城市挂牌成立。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聊城市总人口5412115人。其中:东昌府区950319人,阳谷县722863人,莘县921225人,茌平县546125人,东阿县413735人,冠县707131人,高唐县456464人,临清市694247人。 2002年末,全市辖8个县(市、区),共有12个街道、74个镇、42个乡。 2007年底,全市总面积8715平方千米。总人口580.75万人,人口城镇化率39.6%。有少数民族42个,6.7万人。辖8个县(市、区),134个乡(镇、办事处)。 2010年,将东阿县顾官屯镇,茌平县广平乡、韩集乡划归聊城市经济开发区管理。东昌府区撤销许营乡、朱老庄乡,设立许营镇、朱老庄镇。阳谷县撤销郭店屯乡、西湖乡,设立郭店屯镇、西湖镇。莘县撤销魏庄乡、张寨乡,设立魏庄镇、张寨镇。茌平县撤销温陈乡,设立温陈街道;撤销胡屯乡,设立胡屯镇。东阿县撤销鱼山乡,设立鱼山镇。冠县撤销冠城镇、烟庄乡,设立清泉街道、崇文街道、烟庄街道;撤销店子乡,设立店子镇。高唐县撤销赵寨子乡、姜店乡,设立赵寨子镇、姜店镇。临清市撤销金郝庄乡、戴湾乡、尚店乡,设立金郝庄镇、戴湾镇、尚店镇。 2.地理位置 聊城市位于北纬35°47’~37°02’和东经115°16’~116°32 ‘之间,南北直距138公里,东西直距114公里。总面积8715平方公里。聊城市地处经济发达的山东省,居鲁西,临河南、河北,位于华东、华北、华中三大行政区交界处。代表中国商业文明的京杭大运河和代表农业文明的黄河在此交汇,贯穿中国南北的京九铁路和连接祖国东西的胶济邯铁路及高速公路在此相交形成“黄金大十字”。 聊城市辖冠县、莘县、阳谷、东阿、茌平、高唐、东昌府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代管省辖市临清市,下辖140个乡、镇、办事处,6486个村委会。 2010年聊城市行政区划 2010年,将东阿县顾官屯镇,茌平县广平乡、韩集乡划归聊城市经济开发区管理。东昌府区撤销许营乡、朱老庄乡,设立许营镇、朱老庄镇。阳谷县撤销郭店屯乡、西湖乡,设立郭店屯镇、西湖镇。莘县撤销魏庄乡、张寨乡,设立魏庄镇、张寨镇。茌平县撤销温陈乡,

信息资源管理(马费成,第三版)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1.1信息与信息资源 1.1.1信息的概念及其发展 本体论层次的信息: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 (信息的存在不以主体的存在为前提,即使根本不存在主体,信息也仍然存在) 认识论层次: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 (没有主体就不能认识信息,也就没有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 同时考虑语法,语义,语用的全信息 1.1.2信息资源的内涵 狭义 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加工处理有序化并大量积累起来的有用信息集合 广义 人类信息活动中积累起来的信息,信息生产者,信息技术等信息活动要素的集合1.1.3信息资源的特征 作为经济资源:作为生产要素的人类需求性、稀缺性(是经济资源最基本特征)、使用方向的可选择性 与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进行比较:共享性、时效性、生产和使用中的不可分性、驾驭性(信息资源的这一特征意义最为重要)、累积性和再生性

1.1.4信息成为资源的背景和条件 信息成为资源,既有其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也是随意而来的人类认识演变和深化的结果 1.2信息资源管理概述 1.2.1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和任务 目标不仅是信息资源管理活动的预期结果,而且是指导信息资源管理活动的行动纲领,所以首先确立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十分重要 总目标 信息资源管理要达到最终目的和最根本的行动纲领,也是信息资源管理的主体 系统和被管理的客观系统相互作用的最后结果 在有领导,有组织的统一规划和管理下,确保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协调一 致,有条不絮得进行,使各类信息资源以更高的效率,效能和更低的成本 在国家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充分发挥应 有的作用 分目标 信息资源管理体系中,子系统的独立和具体的目标是信息资源管理的分目标 信息资源开发分目标 信息资源利用分目标 信息资源管理机制分目标 任务 制定信息资源的开发战略,规划,方针和政策 制定信息资源管理的法律,规章和条例,建立信息资源管理的监督和保障体系 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协调各部门,各地区和各企业之间的关

管理学的发展历史

管理学的发展史 关键字:管理理论泰勒法约尔工人个人战略管理 摘要:本文介绍了西方管理学的发展历史,从19世纪到现在,管理理论的发展和一些科学的管理理论。 自古以来,管理活动伴随着人类社会活动的始终。有例为证,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巴比伦空中花园闻名于世,同样闻名于世的还有《汉穆拉比法典》,当时的古巴比伦国王汉穆拉比在法典中,针对各种职业﹑各种层面上的人员,从责﹑权﹑利等方面出发,制定了282条法律,作为管理国家的制度。内容涉及人民生产生活的许多方面。这使得巴比伦成为当时管理最完善的帝国。而公元前5世纪的《孙子兵法》则因为探索战略的一般规律被认为是最早、最系统的战略管理学著作。古埃及﹑古罗马﹑古希腊﹑古代中国都创建出了管理体系管理制度,总结出管理智慧。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机器劳动代替手工劳动使得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伴随着组织运作所要求的连续性﹑规范性﹑精确性导致的管理难度逐渐加大,管理成本上升,管理不善导致企业倒闭的例子的增多,一些人开始真正重视管理理论的研究,但主要局限于工厂内部的运作问题,并没有全面推广,直到美国铁路的大兴修建,这种情况才发生变化。 19世纪40年代末,美国铁路企业因为铁路的建设的热潮而成长起来,为了满足庞大的资金需求,股份制的出现使企业规模突破了个人资本量的限制,企业规模日益扩张,内部结构日益复杂,现代职业经理阶层应运而生。在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期,美国人泰勒开始思考如何使用秒表研究来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法国人法约尔也在思考组织管理活动的普遍性和独立的规律,这标志着传统管理学的诞生。在过去的这100年中,管理已经从一种虚幻的的非正式的活动,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科学目录,人们不仅认识到管理活动几乎存在于所有的人类组织和人类有组织的活动中,而且从各种可能的角度、采用各种可能的方法对管理活动和问题进行规范分析和研究。由于管理科学知识被广泛地用于指导管理实践,从而管理效率被大幅度地提高,管理科学化进程不断被推进,管理学的知识体系不断地扩张发展。所以很多人说,刚刚过去的20世纪是管理的世纪。经过整整一百年的发展,管理学已经发展成为具有庞大知识体系和复杂分支的学科,在人类文明进程和智慧宝库中占有了不可或缺的地位。 在管理学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管理理论经历了从古典管理理论阶段(早期管理阶段)、到行为科学阶段(传统管理阶段),再到管理理论阶段,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学派,例如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管理过程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经理角色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等,完善了庞大的

丽江市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夏、商、周时期,中国分为九州,云南属“梁州”之域。战国时期(前316年),秦灭巴、蜀两国,先后设置巴、蜀、汉中三郡。蜀郡太守张若“取笮及其江南地”,把秦的统治势力伸入今四川盐源至云南丽江一带。战国末期,楚顷襄王派将军庄蹻率兵入滇,后庄蹻“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武帝征发巴蜀地区士卒进军滇池地区,迫使滇国降汉。武帝封当地统治者为“滇王”,并赐滇王王印,使其“复长其民”,并设含“云南县”在内的益州郡。今丽江市当时则属越住嶲郡(首府在今凉山州西昌市),称遂久县,正式纳入中央王朝统治区域。东汉永平年间(1世纪中叶),在今盐源或至丽江一带的纳西族先民“自狼”部落,曾向朝廷献歌三章,表达了向往内地之情。 三国时,云南是蜀国的一部分,称为“南中”。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兵亲征云南,最后“七擒七纵”孟获,完全平定南中,随即对原有郡县加以调整,从越嶲、益州、永昌郡中分出遂久等七县新设云南郡,以云南县(今祥云县)为郡治。两晋南北朝时期,丽江仍属云南郡,称遂久县。 设云南郡,以云南县(今祥云县)为郡治。两晋南北朝时期,丽江仍属云南郡,称遂久县。 唐代,为打击在云南的吐蕃势力,中央王朝大力支持在今巍山的蒙舍诏(“诏”即部族之王),逐渐吞并了其余五诏,建立了以洱海为中心的南诏政权。公元738年,唐王朝封皮罗阁为“云南王”,南诏乘机向东扩张,尽有云南之地。天宝年间,唐王朝两次派兵征讨南诏,都以失败告终。唐贞元十年(794年),唐派特使袁滋到云南册封南诏异牟寻为“南诏王”,持续42年的敌对关系至此结束,南诏成为唐王朝抵御吐蕃的西南屏障。795年,南诏攻破剑共诸川(今剑川、鹤庆等地),溯金沙江北上,突袭吐蕃神川(今丽江北部)都督,夺取16城,俘虏5王,降众10余万。据唐代樊绰《云南志》等史书记载,金沙江南北在隋唐时期已有“三赕”(丽江坝)、“九赕”(巨甸)、“大匮”(大具)等众多的磨些部落,并把金沙江也称为“磨些江”。丽江的纳西首领与南诏关系密切,“磨些蛮与南诏为婚姻家”;南诏王异牟寻攻破吐蕃之后,遣使入朝,诗人白居易所写《蛮子朝》中称“蛮子”的导从是“摩娑”。近年在金沙江中甸一侧发现的东城遗址,以及丽江格子发现的南诏有字瓦,足以证明隋唐铁桥东西城之繁华。异牟寻还封丽江玉龙雪山为北岳,至今尚存的北岳庙,即为反映这一时期历史事件的重要载体。 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历时247年的商诏灭亡。后晋天福二年(937年),段思平在南诏

高一信息技术期中考试复习

第一学期高一信息技术期中考试复习资料 第一章:信息技术基础 一、知识点 1.信息技术基础 (1)信息的载体和形态 信息本身并不是实体,必须通过载体才能体现。语言、文字、声音、图像和视频等可以承载信息,是信息的载体,也是信息的常见表现形态。 (2)信息的特征 ①信息的表示、传播、储存必须依附于某种载体,载体就是承载信息的事物。 ②信息可以脱离它所反映的事物被存储和保留,信息是可以加工和处理的。 ③信息是可以传递和共享的。 ④信息具有时效性。 2.信息的编码 (1)二进制代码的特征 ①二进制数由“0”与“1”两个数字组成,运算规则为“逢二进一”,每个数码在不同的数位上,对应不同的权值。 ②将十进制整数转换成二进制整数用“除二取余”法,将二进制数转换成十进制数用“按权展开相加”法。 ③计算机内部采用二进制表示数据信息,但是不便于书写,在实际表示中,常常采用十六进制的形式。 ④二进制转换成十六进制:从二进制的低位开始,每四位二进制数转换成一位十六进制数。反之,每一位十六进制数转换成四位二进制数。 (2)ASCII码的概念 计算机内的英文字符以二进制编码的形式来表示,其中使用最广的是ASCII码,即美国国家信息交换标准码。标准的ASCII 码用一个字节中的7个位来表示,可以表示128种编码,其中数字、字母是按顺序依次排列的。 (3)汉字编码方案(GB2312、GBK、GB18030)及观察内码 汉字在计算机内也是以代码形式表示的,这些代码称为汉字编码。 ①GB2312使用2个字节编码,它包括一级汉字常用字(以拼音顺序排列)和二级汉字非常用字(以偏旁笔画顺序排列)。 ②GB18030对收录的字符分别以单字节、双字节和四字节进行编码。 ③用UltraEdit或WinHex工具软件观察内码时,ASCII码(英文字符)占1个字节,汉字编码占2个字节。 (4)多媒体信息的编码 ①声音信号是通过采样和量化实现模拟量的数字化。采样频率越高,量化的分辨率越高,所得数字化声音的保真程度越好,但是它的数据量也越大。 ②黑白位图的图像所占空间大小计算。只有黑、白两种颜色,每个像素只需要一个位就可以表示,因此黑白位图的图像大小(字节数)计算公式为:水平像素点的个数×垂直像素点的个数/8。以一幅800×600像素的黑白图像为例,它所占的空间大小为:800×600位,即800×600/8=60000字节。 ③彩色图像所占空间除了它的像素点的个数之外,还与它的颜色种类的多少有关,表示颜色种类越多,色彩越逼真,所需的储存空间也越大。 3.信息技术与社会 (1)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数字化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数字化已经越来越深入地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 (2)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信息技术本身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出现了一些新的技术,例如:量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网格计算、机器人技术、数字地球和智能化社区、因特网2和下一代因特网、虚拟现实的实用化。(3)保护知识产权 开发者设计开发的计算机软件,在开发完成之日起就受到法律的保护。作为软件的使用者,应树立法制观念,遵守相关的法律规定,自觉使用正版软件,抵制盗版及未授权的软件。 (4)计算机病毒的特征 计算机病毒是人为编制的一些能够通过修改程序,尽可能地把自身复制进去,进而去传染给其他程序的,具有破坏他人计算机系统的计算机程序。 计算机病毒具有寄生性、传染性、潜伏性、破坏性、爆发性。

工商行政管理系统的历史沿革及新形势下的改革发展(同名12501)

工商行政管理系统的历史沿革及新形势下 的改革发展 马瑞海 (南开大学商学院MPACC2013 天津) 摘要:作者是工商行政管理系统一名公务员。自中央政府新的领导班子成立以来,全面深化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已经成为社会热点之一,本文从工商行政管理的角度结合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和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对工商系统政府职能转变做出了一些思考,希望能抛砖引玉,和老师及同学们共同探讨。 一、工商行政管理简介及历史沿革。 二、工商行政管理基本现状 三、改革主要内容 四、改革内容的解读 五、改革可能面临的法律冲突 六、未来的工作重点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历史沿革现状改革风险未来 一、工商行政管理简介及历史沿革: 工商行政管理是政府主管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工作部门。它的主要职能可以概括为五大类:一是市场准入,二是市场监管,三是保护商标知识产权,四是维护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五是打击传销,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工作。 工商行政管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革命战争年代,早在井冈山时期就开始了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在革命战争年代,红色工商人打击走私,监管集贸市场,发展边区经济,为红色政权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建国初期,在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内设立了中央外资企业管理局和中央私营企业管理局,1953年两局合并,改称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10年动乱中并入商业部。1978年9月重新恢复,改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更名为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升格为正部级单位。 二、当前工商系统基本现状: 1、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停征“两费”前,在以收费为主要目标的机制作用下,基层大部分人员工作在收费岗位,长期从事收费工作,几十年或者十几年如一日,久而久之,自然就放松了对市场主体准入、监管执法、消费维权等业务知识的学习,应知、应会的不多,缺乏应有的业务知识和业务技能。停征“两费”后,面对履职重心必须转移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面对多元结构的市场主体,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秩序,干部队伍的能力素质一时还不能适应新的工作岗位,需要加强业务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强化岗位练兵,迅速提升干部队伍的能力水平,为快速实现职能转型升级提供智力保障。 2、行政执法难度加大。当前,工商部门的行政执法难度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干部队伍(主观因素)。目前,还有少数工商干部思想不解放,在行政执法工作中以管理者自居,方法简单,态度粗暴,不愿意、也不善于做思想宣传教育工作,有的甚至还以权谋私,群众对此意见很大,导致干群关系紧张,给行政执法和日常监管工作造成对立情绪。对于这

基本情况与历史沿革

河南省永城市芒山镇基本情况与历史沿革 芒山镇位于豫、皖、苏鲁交界的永城市北部32公里处。北枕陇海、东靠京沪、西邻京九铁路,东距历史重镇徐州70公里,西距文化名城商丘90公里,连霍高速公路横贯镇境,芒商、芒徐、永砀、芒淮公路在镇区交汇,区位优越,交通便利。镇域总面积71平方公里,其中芒砀群山占14平方公里,王引河、碱河、红河纵穿其间,土境肥沃、水源充足,资源富绕。境内中部有芒砀山、保安山、夫子山、铁角山、黄土山、僖山、磨山等十多个山头,主峰海拔156.8米,群峦绵亘,地势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镇区历史久远,文物古迹遍布,现为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 芒山镇辖26个行政村,5.4万人,5.1万亩耕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为幅射商丘、周口等数十县市的石料建材基地,国营、民营、集个体企业达数百家。近十年逐步调整产业结构,石雕、旅游商贸果林产业快速发展,2007年GDP值达到2.9亿元,人均纯收入3400元。城镇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同步健康发展。镇区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现有中心建成区2.5平方公里,含环山7个行政村,2.1万人口,形成五横四纵9条宽畅街道和长达10余公里景区通道的建设格局,文物保护有章可循,镇区、景区绿化工作按规划实施。 芒山镇历史久远。夏属豫州,商近芒邑(今陈集南),西周至春秋战国时地属宋国,战国时为砀邑。《史记。春申君列传》载:“秦楚之兵构而不离,魏氏将出攻留,方与铚、湖陵、砀、萧、相,故宋必尽。”(团结出版社2002年版1010页)其中的砀即今芒山。秦时砀郡、砀县均设治于此。西汉、东汉为砀县,属豫州刺史部梁国。三国魏时因之。西晋时,砀县并入下邑县(今砀山县),仍属梁国。东晋时,先后地属后赵、前燕、前秦、东晋。南朝宋国属豫州梁郡,北朝东魏时属徐州砀郡(今砀山县)辖区。北齐时在保安山南置安阳县,砀县并入,属彭城郡。隋代,芒砀山以北地属梁郡砀山县。唐称保安镇。五代、北宋因之,属亳州永城县。金兴定五年(公元

浙江省高中信息技术会考纲要 浙教版

信息技术基础复习纲要 操作题是信息技术的一大特色,也是今后这门课程的精要所在,能运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获取、传输、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本学科对考生的一种基本能力要求。信息技术学科在很大篇幅上讲述如何操作计算机和怎样利用计算机来处理信息,因此能否熟练操作计算机、运用计算机决定了这一门学科的学习效果。下面就操作题的题型、解题方法作简要的说明。 操作题的题型主要有: 文字与图表处理、网页制作、Photoshop操作、Flash操作等 注意: 1、考生文件夹不能搞错 F:\TKU\XX号 2、操作题的文件名不能错 3、每个操作题中的每个小题必须认真仔细看一遍后,做完后,再回顾一下题目 4、有些题目中,可以用计算机本身功能的,就要用。 5、XX号不能错,所选类型不能错 第二部分信息技术基础 一、知识点 1.信息技术基础 (1)信息的载体和形态 信息本身并不是实体,必须通过载体才能体现。语言、文字、声音、图像和视频等可以承载信息,是信息的载体,也是信息的常见表现形态。 (2)信息的特征 ①信息的表示、传播、储存必须依附于某种载体,载体就是承载信息的事物。 ②信息可以脱离它所反映的事物被存储和保留,信息是可以加工和处理的。 ③信息是可以传递和共享的。 ④信息具有时效性。 2.信息的编码 (1)二进制代码的特征 ①二进制数由“0”与“1”两个数字组成,运算规则为“逢二进一”,每个数码在不同的数位上,对应不同的权值。 ②将十进制整数转换成二进制整数可用“除二取余”法,将二进制数转换成十进制数可用“按权展开相加”法。 ③计算机内部采用二进制表示数据信息,但是不便于书写,在实际表示中,常常采用十六进制的形式。 ④二进制转换成十六进制:从二进制的低位开始,每四位二进制数转换成一位十六进制数。反之,每一位十六进制数转换成四位二进制数。 (2)ASCII码的概念 计算机内的英文字符以二进制编码的形式来表示,其中使用最广的是ASCII码,即美国国家信息交换码。标准的ASCII码用一个字节中的7个位来表示,

原义盛镇历史沿革

原义盛镇历史沿革 2011-07-05 16:32:32 来源:点击:3 位置面积 义盛镇位于萧山市东北部,钱塘江南岸,北接头蓬镇,南连靖江镇,西邻河庄镇、南阳镇,东与新湾镇、党湾镇接壤。距沪杭甬高速公路和杭金衢高速公路出入口5公里,杭州萧山国际机场2公里,毗邻钱江观潮度假村。全镇面积达23.36平方公里,城镇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5平方公里,是浙江省中心镇、萧山副城区。 义盛镇建置沿革 义盛形成集镇始于清朝乾隆年间,至今有220多年的历史。在南宋咸淳年间(1266-1274),现属地为盐官县时和乡;明代属海宁县时和乡,后因钱塘江江流改道,至清朝康熙十年(1680),属地沦为江道,变成沧海;到清朝乾隆四十二年(1777)这一带才逐渐淤涨成陆,不少绍兴等地的移民到此开垦、晒盐、种地。相传在现镇所在地有一个叫姚梅生的人开了一爿小作店,店号为义盛,开业后,生意兴隆,后逐渐形成村落,自此以义盛店号而得名。民国二十年间“义盛”街属县七都二十五图,是萧山在南沙地区比较繁荣的农村小集镇。解放后的1950年4月设义盛乡和蓬园乡;1956年7月并入永新乡、南阳乡;1958年10月实行公社化,撤销区建制,为永新管理区和乐园管理区;1961年7月恢复区建制,缩小公社行政区域,撤销管理区,建立义盛人民公社和乐园人民公社;1969年2月撤区并社并入义蓬公社和南阳公社;1971年2月恢复;1980年7月革委会改为管委会;1984年3月改为义盛乡人民政府和乐园乡人民政府;1985年义盛乡改为镇建制,建立义盛镇人民政府;1992年5月义盛镇与乐园乡合并为义盛镇。2000年8月,义盛镇被列入省中心镇试点镇。 行政区划 2000年,义盛镇辖13个村民委员会,1个居民村,207个村民小组,9618户农户,30486人。具体区划设置见下表: 义盛镇行政村(居委会)简况表

一、企业历史沿革

一、公司历史沿革 1. 公司的设立及历史演变情况的说明。 2. 公司股东及公司实际控制人(追溯至自然人)情况简介。 二、产品、市场 1. 公司主要产品目录、用途、功效 2. 公司主要产品(按品种分类)最近2年生产能力、生产数量和销售数量、金额,各产品成本构成及比例。 3. 主要产品的主要销售地区,占同类产品的市场份额。主要客户名称、年销售额及比例。公司主营产品最近2年各季度市场价格变化情况。 4. 公司产品的销售组织方式及网络组织。 5. 公司产品市场的描述,包括销售对象、潜在市场能力、未来增长预期、行业进入壁垒、公司或产品的竞争能力。 6. 最近2年公司前5名原料供应商名称、采购原料的品名、年采购额及占当年全部原料采购的比例。 7. 公司产品面临的主要竞争对手(主要3家)、竞争对手的产销能力和市场地位、与竞争对手的差异性比较、公司的竞争策略。 三、人事 1. 公司高级经管层人员及员工情况。 四、设备与技术 1. 公司核心技术描述。 2. 公司技术来源(比如:自主研发、外购、合作开发等)及比例。 3. 公司研发体系及研发部门简介。 4. 公司近年来取得的主要研发成果简介。 5. 公司目前正在实施和计划实施的研发工程简介。 6. 公司利用外部研发力量的情况。 五、知识产权及无形资产 专利和专有技术简要描述。 六、主要财务资料 1. 最近2年主要财务数据。 2. 未来三年的盈利预测,简要说明预测的依据。 七、发展规划 公司未来3年的发展规划,以及为实现发展目标拟采取的措施。 八、融资计划 本轮融资具体设想。包括融资时间、融资量、融资价格、融资目的、对合作对象的要

求等。

中国城市管理历史沿革

新中国城市社会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 摘要: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推行了以“政府—单位”制为主的社会管理体制,这种体制尽管有利于社会控制和社会动员,但窒息了社会发展的活力。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我国逐渐形成了以“政府—社区”制为主的社会管理体制,这种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政府—单位”制的弊端,但由于行政化倾向严重,因此难以改变公民原子化状态,实现有效的社会管理。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明确了党委、政府、社会、公众在社会管理中的角色。这是我国社会管理体制的新发展,必将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社会管理;社会管理体制;政府—单位制;政府—社区制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要求,并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十七大重申和强调了要建立这一社会管理格局。这是对我国长期以来社会建设和管理实践的科学总结和完善,为推进我国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本文试图从历史沿革的角度,梳理新中国城市社会管理体制发展演进过程,从而深化对我党提出的这一社会管理格局的理解。 一、“政府—单位”制为主、“政府—街居”制为辅的社会管理体制 新中国成立后,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我国效法苏联建立起了一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实行高度集权、计划管理的方式,政府包揽一切经济事务和社会事务。企业只是作为政府的附属物而存在。政府对企业实行统一计划、统负盈亏、统购统销、统收统支,一切经济活动以政府的计划为中心。社会组织则基本上没有获得独立发展的空间。 对于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管理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经有一些相同的设想。列宁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全体公民都成了一个全民的、国家的‘辛迪加’的职员和工人”,“整个社会将成为一个管理处,成为一个劳动平等、报酬平等的工厂”[1]。毛泽东也提出:“我们应当进一步组织起来。我们应当将全中国绝大多数人组织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及其他各种组织里,克服旧中国散漫无组织的状态。”[2] 基于这样的认识以及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逐渐建立起一套以“政府—单位”制为主、“政府—街居”制为辅的城市社会管理体制。在这种社会管理体制下,国家通过单位这一组织形式管理职工,通过街道居委会体系管理社会闲散人员、民政救济和社会优抚对象等。当然,政府通过单位实施社会管理的体制无疑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因为当时城市中的绝大多数人都隶属于某一单位,没有单位隶属关系的只是少数人,街居体系只是起到拾遗补漏的作用。 单位是适应计划经济体制而设立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具有政治、经济与社会三位一体的功能。各种单位尽管因专业性质不同而区分为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但都必须隶属于一定的上级部门或政府部门。企业、学校、医院等各类组织只不过是政府的一个个下属“单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位既是中国城市社会的基本单元,也是中国政府过程的“末梢”。

图们历史沿革

图们历史沿革 图们地区开发较晚。虽然境内先后发掘出新石器时期的一些文物和辽金时期的遗址,遗物等,但直至距今约一百年前,图们一带还是一片荒凉的林地和草甸地。1644年至1881年间,图们市地区属于清朝“南荒围场”被封禁二百余年。1714年到1881年为珲春协领管辖,1881年至1901年为珲春副都统南岗招垦局志仁社,1902年属珲春副都统管辖的延吉厅志仁和春华社,1909年至1911年为东南兵备道延吉府,1913年为东南观察使延吉县公署志仁乡,1914年为延吉道尹延吉县公署志仁乡。 同治9年(1870年)前后,清之封禁旧制始弛废,遂改行开疆实边之策。约90年前,有一名叫赵开铭的山东人携家眷移住图们开荒种地。继后期,汉流民相继移居,逐渐形成北细洞,东京洞(今五工村)、灰幕洞(今集中村)等村屯。到1925年时才有20多户人家,叫做下甸子或艾蒿甸子。1931年始成百余户的小镇,划为延吉县属。 《九〃一八》事变,日军吞并东三省。图们北依东满、北满,南连朝鲜半岛与日本隔海相望,为地理之要冲,交通之咽喉。因此,一九三二年开始,有日本勘测队活动于敦(化)图、牡(丹江)图两线,1933年,敦图铁路通车,以灰幕洞(或称会幕洞,桧幕洞、海幕洞,开幕洞等)为其终点站。

同时在图们市区大兴土木,人口突增至2万多人。由于名称不统一,招致各方面的不方便,同时灰幕洞这一名称不符合通行的国际城市命名要求,故于一九三三年(伪大同二年)5月21日,由伪满灰幕洞警察署招集9名官民代表讨论改地名事宜。同年6月1日,日伪各机关团体各自分别通知改称地名的决定。将灰幕洞改称图们(因图们江而得名),为延吉县所辖第一区。 图们,语出满族语“图们色禽”。“图们色禽”意即“万水之源”,图们乃众多的意思。图们亦写成“土们”,“豆满”,皆同音异译。 1936年(伪康德3年),伪满州国设间岛省延吉县公署,县内区改村、市改街,图们市改称图们街。1945年1月,图们街改为延吉县辖图们市。1945年8月光复后,仍为延吉县图们市,设中山、中央、中华、新民、光荣、和平、铁路、市场等9个厢,1950年9月设中山、建华、新华、中央、新民、德新、新兴、铁路、工农、农安等10个街和和平、合成(集中)、五工等3个村。1954年1月,经延吉县人民政府批准把原街政府改为街公所。1955年7月起,图们市设1,2,3,4街公所和和平,集中、五工等3个村。1956年,延吉县政府将图们市改为图们镇,并设向上、新华、国境、铁路、德兴5个等。1958年4月,延吉县人民委员会把图们镇一分为二,成立图们镇与农安乡。同年9月成立图们镇人民

图们市历史沿革

图们市历史沿革 1965年4月把图们镇和石岘镇各从延吉县(今龙井市)和汪清县划出成立图们市,1965年5月1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始定称图们市。1968年7月16日图们市革命委员会成立。1969年7月经省政府批准,将延吉县的月晴公社和汪清县的新农公社划归图们市。1980年7月23日,改图们市革命委员会为图们市人民政府。1983年8月按照中共吉林省委文件吉发〔1983〕66号精神,将图们市所属各人民公社,改为乡政府。1984年底,经省政府批准将原新农乡和石岘街道办事处合并为石岘镇。龙井市的长安镇和珲春市的凉水镇分别于1988年和1990年先后划归为图们市,原月晴乡于1994年改为月晴镇。红光乡和月晴镇于2003年合并为月晴镇。 自然地理 图们市位于吉林省东部,图们江下游,处于北纬42o46ˊ至43o12ˊ,东经120o32ˊ至130o12ˊ之间。全境东西最长约57公里,南北最宽约37公里,总面积1142.65平方公里。东与珲春市按壤,东南与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隔图们江相望,西南与龙井市相接,西与延吉市为邻,北与汪清县相连。地处长白山余脉低山丘陵区南岗山南北方向纵贯全境。地势西北高,东南底。市区位于图们江与嘎呀河冲击形成的山间盆地之中,四周群山环抱。地貌类型分为低山区、丘陵区、河谷平原区。低山区分布于东北部,灌林茂密,宜林宜牧;丘陵区分布于西南部,山间溪流众多,土地肥沃,宜种植水稻和经济作物;河谷平原区分布于图们江西北侧和嘎呀河与布尔哈通河两岸,是城市、乡镇、村屯聚集区。图们市总土地面积中,大体比例为:“八山半草半水一分田”。 图们市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图们市与朝鲜隔江相望,境内边境线长60.6公里。市区距朝鲜罗津先锋自由贸易区160公里,距中俄边境60公里,距日本海只有150公里。处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确定的东北亚经济合作开发区“大、小金三角”结合部。图们口岸是吉林省唯一有铁路和公路与朝鲜相通的国家一类口岸,历史悠久,功能齐全,历来是我国对朝鲜进出口物资的集散地和转运站。 图们市属中温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由于距日本海较近,四面环山,与同纬度地区相比,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6.9Co。年降水量436.5毫米,大部分集中在5、6、7三个月,占年降水量的55.1%。年日照时数2427.4小时,无霜期155天。 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良好。

泸州历史沿革

泸州历史沿革 泸州得名“泸水说”,古称江阳。南朝梁大同年间(535—546年)置泸州,领江阳郡。江阳郡领:江阳县(治今江阳区)、汉安县(治今纳溪区大渡口镇)、绵水县(治今长宁县北)、安乐戍(治今合江县合江镇)。州、郡治今江阳区。夏、商时属梁州之域。周代属巴国辖地。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年)春,秦国灭巴、蜀,同年设置巴郡,辖包括江阳在内的大片土地。西汉景帝六年(前151年)封苏嘉为江阳侯,在长江与沱江交汇处(今泸州市江阳区)设置江阳县。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开发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置犍为郡,领江阳县。东汉献帝建安十八年(213年)置江阳郡。西晋仍置江阳郡。江阳郡属益川,下辖江阳县、符县、江安县。南朝刘宋、南齐置东江阳郡。 梁大同年间(535—546年),建置泸州。泸州辖一郡即江阳郡,三县即江阳县、江安县、绵水县。隋大业三年(607年)改泸州为泸川郡,仁寿中升为泸州总管府。改江阳县为泸川县,为泸川郡治。泸川郡辖泸川县、富世县、江安县、合江县、绵水县。唐武德元年(618年)复置为泸州,三年(620年)置总管府,四年(621年)升为都督府。泸州辖泸川县、富义县、江安县、合江县、绵水县。北宋泸州泸川郡置泸川军节度。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升本路安抚使。宋未改泸州为江安川,属潼川路。辖泸川县、江安县、合江县、纳溪县。宋、元之际,蒙古军入蜀,泸州城先后迁治于合江榕山、江安三江碛、合江安乐山,最终筑城于合江神臂崖,坚持抗战35年。元改为泸州,并废泸川县入泸州,属重庆路,辖江安县、合江县、纳溪县。明洪武六年(1373年)泸州直隶四川行中书省,九年(1376年)直隶四川布政使司。辖江安县、纳溪县、合江县。清嘉庆七年(1802年)泸州置川南永宁道(1908年改名下川南道)。民国初改泸州为泸县,属永宁道,为永宁道治,并与江安、纳溪、合江三县脱离。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设置第七行政督察区。 1949年中共川南区委在自贡成立。1950年1月川南区委迁泸县,设置川南人民行政公署(省级,1952年8月撤销)。 1949年12月1日,叙永解放;2日,古蔺解放;3日,泸县、合江、纳溪解放。5日,泸县人民解放委员会成立,代行县政府日常工作。13日,中共泸县委员会和泸县人民政府成立。1950年1月17日,设泸县专区,辖泸县、纳溪、合江、隆昌、富顺、叙永、古蔺和古宋8县。 1949年12月设置泸县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0年9月改称泸县专员公署,属川南行署区。7月10日,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泸县析出设立泸州市,同月底成立中共泸州市委,8月15日正式成立泸州市人民政府。泸县专署驻泸州市,辖泸县(驻泸州市小市镇)、合江、古蔺、叙永、古宋、纳溪、富顺、隆昌等8县。 1952年3月,泸县专署迁隆昌县,改称隆昌专区,后属四川省领导。同年12月专署迁泸州后,改称泸州专区。原由川南行署直辖的泸州市划归泸州专区。辖1市、8县。 1953年1月12日,泸州市划归泸州专署领导,并为专员公署所在地。(1953年,泸州市改为省辖市,委托泸州专署代管。) 1960年,撤销古宋县,并入叙永县。7月14日,国务院批复撤销泸州专区,所属市县划归宜宾专区。 1983年3月3日,泸州市升为地级泸州市,将宜宾地区的泸县、纳溪、合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