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价值

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价值

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价值
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价值

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价值

黄友荣 赵玲

济宁医学院附属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 277500

【摘要】 目的 探讨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为临床对眩晕的病因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经颅彩色多普勒对100例正常人及130例眩晕患者的椎-基底动脉进行检测,观察频谱形态及血流速度。结果 (1)检出率:椎-基底动脉均能显示不明理想的血流信号,检出率(230/230)100%。(2)频谱形态:以心脏收缩后产生的流速最高,并形成频谱的收缩峰,也称为S1峰。继心脏收缩之后,血流由左心室进入主动脉,对血管产生一定压力,致动脉反应性收缩搏动改变,形成血管搏动波,为S2峰。100例正常人频谱形态S1>S2的96例(96%),眩晕患者中频谱形态S1>S2的110例(85%),收缩峰圆钝(S1>S2)20例(15%)。(3)血流速度:100例正常人(62.32±5.98)cm/s;眩晕患者中正常范围的42例(42/130)32%,收缩期血流速度(40.61±7.13)cm/s,低于正常的74例(74/130)57%,收缩期血流速度(57.86±7.82)cm/s,高于正常的14例(14/130)11%。结论 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 经颅彩色多普勒;眩晕;椎-基底动脉

Clinicalvalueoftranscranialcolordopplerultrasounddiagnosisofvertebralbasilararteryinsufficiency

【Abstract】 Objective Tostudydiversificationofvertebralbasilarartery(VBA)hemodynamicsinvertigosufferers,Providethebasisforclinicaldiagnosisonthecausesofvertigo.Methods ToexamineVBAin100normalpersonsand130vertigosufferersandtomonitorfrequencychartconformationandbloodflowvelocitybytranscranialcolorDoppler.Results (1)Examinationrate:aidealbloodflowsignalwasgenerallyshownonVBAandexaminationratewas100%(230/230).(2)Frequencychartconformation:thefastestbloodflowvelocitycuredaftershrinkofheart,andVBAformedshrinkpeakoffrequencychart,whichwasS1peak.Aftershrinkofheart,thebloodflowenterintoaortafromtheleftventricularandcausedmuchpressureinartery.Asaresultthearteryreactivelychangedwithshrinkingandbeating,andformedvascularpulsation,whichwasS2peak.Thereare96cases(96%)normalfrequencychartconformationsS1>S2in100normalpersons,110(85%)frequencychartconformationsS1>S2invertigosufferers,andtheroundandbluntpeakofshrinkis20(15%).(3)Bloodflowvelocity:bloodflowvelocityof100normalcontrolsisVp62.32±7.13(cm/s)withundernormalscopewas74(57%),andwithbeyondnormalscopewas14(11%).Conclusion Transcranialcolordopplerultrasoundtothediagnosisofvertebralbasalarteryinsufficiencyvertigotoprovidereliablebasis.

【Keywords】 TranscranialcolorDoppler;Vertigo;Vertebralbasilarartery

【中图分类号】R730.41 【文献标识码】B

近年来,对眩晕的病因诊断日益受到重视,各种新型的诊断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应用经颅彩色多普勒诊断技术能较客观的反映颅内椎-基底动脉血流的各项参数指标和频谱形态,对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已成为检查的首选方法之一。本文对眩晕患者进行经颅彩色多普勒检测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眩晕患者130例,为2003~2004年门诊及住院患者,所有患者均以头晕、眩晕为主要临床症状,根据临床资料和其他检查排除了Wills环入其主要分支的梗阻性病变;年龄41~60岁,平均52.7岁,男71例,女59例。正常人100例,年龄60岁,平均49.7岁,男53例,女47例,均无任何症状。

1.2 方法

所有受检者均经枕窗探查基底动脉(basilarartery,BA)。仪器为美达S845GL超声经颅彩色多普勒血流分析仪,探头频率为2.0MHz。患者俯卧位,颈部前屈,前额放在手背上,探头放置于颈后正中线枕骨粗隆下3~3.5cm处,经枕窗检测基底动脉,获得理想频谱后测量并记录。检测深度74~80mm。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珋x±s),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分析处理,P<0.05,差异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受检者椎-基底动脉均能显示理想的血流信号,检出率(230/230)100%。频率形态:正常基底动脉血流频谱形态以脏收缩后产生的流速最高,并形成频谱的收缩峰,即S1峰,继心脏收缩之后,血流由左心室进入主动脉,对血管产生一定压力,致动脉反应性收缩搏动改变,形成血管搏动波,即S2峰。随着左心室压力的降低,血流速度逐渐下降,但在心脏舒张早期,动脉内压力较高,频谱中可观察到舒张早期波峰,称之为D峰。100例正常人的频谱形成S1>S2的96例(96%);130例眩晕患者中频谱形态S1>S2的110例(85%),收缩峰圆钝,S2>S1的20例(15%)。100例正常人血流速度(62.32±5.98)cm/s;眩晕患者血流速度正常范围的42例(32%),其中收缩期血流速度(40.61±7.13)cm/s,低于正常的74例(57%),收缩期血流速度(57.86±7.82)cm/s,高于正常的14例(11%)。正常人与眩晕患者基底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差异有显著性(P<0.05)。

3 讨论

眩晕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是由于人体的各种生理、病理因素引起的一组症候群;是由于人体的空间定向障碍,或是人体与环境的关系错觉,形成一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自身或环境的运动幻觉。可以表现为视物旋转,或有自身平衡障碍、晃动、欲跌倒之感觉[1]。眩晕常见的原因有耳源性、血管性和功能性,临床尤以血管性眩晕中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为多见。我科对130例眩晕患者进行检测,试图对其内段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进行探讨。

脑部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于椎-基底动脉系统和颈内动脉系统,当任一系统的血管发生病变,引起供血障碍,都会引起不同程度的眩晕症状,据Fisher1967年统计,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小脑前下动脉的病变引起眩晕的发生率为80%~100%,而颈内动脉系统的大脑中动脉仅为8%[2]。椎-基底动脉主要供应内耳、脑干、小脑等部位血流,其分支内听动脉供应耳蜗及迷路血流,如果其供血不足或受阻时,则会影响人体平衡,而出现眩晕等症状[3]。小脑后下动脉亦为椎动脉分支主要供应脑干血流。当其供血不足时,导致脑干中网状核、前庭神经核缺血,即可产生前庭中枢性眩晕[1]。临床上椎-基底动脉系统的供血障碍引起的眩晕最为常见,而且眩晕往往是它的首发症状。其主要有供血不足和梗塞两大类,梗塞是严重缺血而产生明显的局灶性神经系统的阳性体征,并不多见,供血不足则最为常见。本研究组主要探讨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其中基底动脉硬化供血不足在眩晕中占一定的比例,动脉硬化使脑血管弹性下降,血流速度减慢,导致供血不足,表现为S2>S1峰,收缩期血流速度减低,PI轻度增高;少数患者可出现收缩期血流速度增高,超过正常人,表明有血管狭窄存在,因为动脉硬化管壁产生粥样斑块,导致血管管腔狭窄。基底动脉收缩血流速度低于正常人,而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和正常人无明显差异,提示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其研究结果和顾慎为编著的《经颅多普勒检测与临床》中脑血管性眩晕的经颅多普勒检测与诊断相一致,即基底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低于正常的74例,高于正常的14例,当眩晕患者TCD检测中基底动脉的收缩期血流速度低于正常范围时,结合(下转第8页)

保儿宁颗粒预防小儿支原体肺炎复发疗效观察

刘兰彬1 杨芳2

1日照市结核病防治所 276826

2日照市妇幼保健院 276800

【摘要】 目的 评估保儿宁颗粒预防小儿支原体肺炎复发疗效。方法 将2010年6月-2011年5月间确诊为小儿支原体肺炎的2岁以上小儿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对照组45例,比较服用保儿宁颗粒和不服用保儿宁颗粒小儿支原体肺炎2个月的复发率。结果 保儿宁颗粒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 保儿宁颗粒预防小儿支原体肺炎复发疗效可靠。

【关键词】 保儿宁颗粒;支原体肺炎;小儿

TheEffectofBaoErNingGranulesinPrevetingtheRecurrenceofPediatricMycoplasmalPneumonia

【Abstract】 Objective ToevaluatetheeffectofBaoErNingGranulesinprevetingtherecurrenceofpediatricmycoplasmalpneumonia.Methods ningtychildren,morethantwoyearsold,withmycoplasmalpneumoniawererandomly&equallydividedintotwogroups:observationgroupandcontrolgroupinJune2010-May2011.Thetwomonthseffectiverateofbothgroupswereobservedandcompared.Results Thetotaleffectiveofobservationgroupwereapparentlybetterthanthecontrolgroup(P<0.01).Conclusion Bao ErNingGranuleshasreliableeffectinprevetingtherecurrenceofpediatricmycoplasmalpneumonia

【Keywords】 BaoErNingGranules;pediatricmycoplasmalpneumonia;Children

【中图分类号】R375+.2 【文献标识码】B

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lpneumonia)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急性间质性肺炎,临床表现有发热、阵发性刺激性咳嗽,少量黏液性或黏液脓性痰(偶有血痰),肺部体征多不明显,但易引起肺外多系统受累,也可威胁生命导致死亡。治疗后体内可有病原体,易复发[1-2]。本研究采取随机对照方法,观察保儿宁颗粒预防小儿支原体肺炎复发疗效。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1.1 入选标准

(1)2010年6月-2011年5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支原体肺炎患儿90例。年龄2-15岁,男女不限;(2)诊断:①阵发性刺激性咳嗽,肺部体征不明显,X线胸片所见较体征显著。②青霉素、头孢类药物治疗无效。③血清凝集素(IgM型)滴度多上升至1:320或更高。④白细胞总数多正常。诊断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

1.1.2 分组方法

90例患儿以随机双盲法按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两组年龄、性别、体重及所患病症状体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45例在接受原有抗肺炎支原体感染对症支持治疗的同时,口服保儿宁颗粒[贵州正鑫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43286,每袋10g,药物成分:黄芪(炙)、白术(炒)、防风、芦根、鸡内金、茯苓、山药(炒)]。服用方法:3岁以下,每次半袋,每日2次;3岁以上,每次1袋,每日2次,温开水冲服。服药2个月为1个疗程(中间停药单次不超过1周,总停药时间不超过2周计为连续服药);对照组45例只接受原有治疗,不服用任何免疫调节剂。

2 结果

观察组服药60天复发率较对照组低,如表1所示: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1 两组复发率比较

组别

例数

(个)

复发例数

(个)

复发率

(复发者/人数)观察组4524.44%

对照组45920%P<0.01

3 讨论

肺炎支原体肺炎症状较重,严重影响患病儿童生活质量,且疗程需时长,易复发,近几年发病率增高,发病年龄有逐年变小的趋势。大环内酯类药物口服普遍口感差,药物胃肠道不良反应明显,血管条件差静脉输液难度大,加之小儿免疫力差,以上各项均导致治疗难度增加。本实验探索保儿宁颗粒佐治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可行性,提高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治愈率,减少复发率,以减轻肺炎支原体患儿的病痛。

保儿宁颗粒中,主药黄芪补脾益肺、固表止汗,现代医学认为,黄芪具有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作用;白术健脾扶正。二药合用,补中焦而滋气血之源,实肌表而止自汗。全方配伍科学,严谨,可以综合调整提高儿童抗病能力、提高脾肺发育功能。本案观察组服药60天复发率较对照组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保儿宁颗粒预防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复发有显著疗效。

参考文献

[1] 赵晓,杨锡强.黄芪治疗IgG亚类缺陷病的疗效观察[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1997,17(2):129.

[2] 李永柏.肾小球疾病的免疫疗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13(4):

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

202.

(上接第6页)

临床眩晕的特点及症状可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如果TCD检测无收缩期血流速度减低,则不能诊断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动脉硬化性眩晕表现为收缩期血流速度减低或增高,并伴有频谱形态的改变,即S2>S1峰。

并非颈椎病患者出现眩晕都是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或障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TCD检测基底动脉系统血流是正常的,即病变没有影响到血流动力学改变。本组眩晕患者中TCD检测基底动脉流速度正常范围的42例(42/130)。

综上所述,通过对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分析,经颅多普勒的检测能准确反映椎-基底动脉系统的供血及血流动力学情况,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作出诊断,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客观诊断指标。利于临床对眩晕作出病因学诊断与鉴别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顾慎为.经颅多普勒检测与临床[M].第二版.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124-132;140-143.

[2] 华扬.实用颈动脉与颅脑血管超声诊断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81-85.

[3] 万芸,徐佩莲.彩色多普勒与经颅彩色多普勒联合检测椎动脉全段[J].中国医学杂志,2004,20(2):131-133.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与眩晕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姚存珊 写在课前的话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与眩晕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疾病之一,本病起病隐匿、变化快、病情重、并发症多、给患者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也是让临床医生头疼的难治疾病。近年来本病的发病率不断增高,社会危害也是逐年上升,但是在临床上并没有得到合理规范的诊治。本课件就该方面进行详细阐述,旨在促进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与眩晕在临床工作中得到更加合理而有效的诊治。 一、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概述 椎动脉左右各一支,起源于锁骨下动脉,向上穿行于上六个颈椎的横突孔,再经枕骨打孔入颅。椎动脉在颈部走行,并无分支。椎动脉与各颈椎的位置关系极为密切。因此,其血流量容易受到颈椎活动的影响。入路以后,两条椎动脉沿着延髓腹侧面向前、向内在脑桥下缘汇合成为一条基地动脉。椎动脉和基底动脉都发出一些分支入脑,统称为椎-基底动脉系统。该系统的血液,主要供应延髓、脑桥、中脑、内耳、间脑、枕叶以及颞叶底面前庭系统全部均有椎-基底动脉系统的分支供应。因此,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缺血性病变必然要导致眩晕。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常见症状不包括() A. 耳鸣 B. 眩晕 C. 视力障碍 D. 共济失调 正确答案:A 解析:临床主要表现是其供血区域的功能缺损,临床上常见的症状是眩晕、视力障碍、共济失调、头痛、意识障碍及脑干定位症。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概述包括哪些内容? 二、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表现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大多发生于中年以上的患者,多有动脉粥样硬化或颈椎病的病史。临床上主要表现是其供血区域的功能缺损,常见的症状有眩晕、视力障碍、共济失调、头痛、意识障碍以及脑干定位症。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眩晕:常常是首发症状,其性质可为旋转性、移动性;或双下肢发软,站立不稳。 视力障碍:表现为一过性黑蒙或视野缺损,主要是影响了大脑后动脉的血液供给所致。如枕叶缺血不太严重,视力仍可保存,但常伴有彩视、眼前闪金花,和偏头痛发作时很相似。 共济失调:表现为躯体位置及步态的平衡失调。 倾倒,Romberg氏征阳性,这是由于前庭和小脑功能障碍所致。 头痛:大约30%-50% 以上的病例有头痛发作。头痛主要位于后枕部和顶枕部,其性质为跳痛、胀痛。并伴有恶心呕吐、出冷汗等植物功能紊乱症状。 意识障碍:由于脑干缺血累及网状结构的上行激活系统时会发生晕厥甚至昏迷。 脑干定位征:缺血影响了脑神经核团及在脑干中穿行的感觉、运动传导束就会产生脑干定位体征。主要表现为:球麻痹、交叉性瘫痪或四肢瘫,面部和肢体的麻木或感觉减退。当影响多个眼肌运动核团时,还会出现眼肌力弱、复视。当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栓形成时,则上述症状更为严重及难以恢复,定位症状更为显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或血栓形成,主要的病因是动脉硬化,它不仅可以是血管变窄,血流量减少,还可造成附壁血栓形成,如果硬化斑块或栓子脱落还能造成栓塞。其次,颈椎外伤,颈椎的骨折或者是脱位,还有颈椎病,颈椎融合,扁平颅底,以及枕骨大孔疝等可能影响或压迫椎动脉,引起椎动脉的缺血。

超声常用简写

血管 头颈部: 大脑前动脉:ACA 大脑中动脉:MCA 大脑后动脉:PCA 基底动脉:BA 椎动脉:V A无名动脉:INA 左无名静脉:LIV 右无名静脉:RIV 锁骨下静脉:SCV 锁骨下动脉:SCA 颈外静脉:EJV 颈内静脉:IJV 颈总动脉:CJA 腋动脉:AxA 胸部: 肺动脉分叉:PABif 主肺动脉:MPA 腋静脉:RHV 左肺动脉:LPA 右肺静脉:RPV 肺总静脉:CPV 右上肺动脉:RVPV 右下肺动脉:RLP 胸主动脉:ThAO 上肢: 上肢动脉:UEA 上肢静脉:UEV 肱动脉:BA 桡动脉:RA 尺动脉:UA 腹腔: 肠系膜上静脉:SMV 腹主动脉:AA 腹腔动脉:CA 肠系膜上动脉:SMA 腔静脉:VC 门静脉:PV 上腔静脉:SVC下腔静脉:IVC 肝静脉:HV脾动脉:SP A 肝中静脉:MHV肝左静脉:LHV 肾动脉:RA肾静脉:RV 肾主动脉:MRA 肾叶间动脉:IRA 肾段动脉:SRA 睾丸动脉:TA 髂总动脉:CIA髂内动脉:IIA 髂外动脉:EIA 下肢: 股总动脉:CFA股浅动脉:SFA 股深动脉:DFA股静脉:FV 大隐静脉:GSV 小隐静脉:SSV 胫前动脉:ATA 腓动脉:PEA 胫后动脉:PTA 腘动脉:PA 腘静脉:PV 足背动脉:DPA 左位上腔静脉:LSVC 右位上腔静脉:RSVC 大动脉转位:RSVC 夹层动脉瘤:DA 动脉瘤:AN 静脉导管:DV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 下肢深静脉瓣功能不全:DVI

心脏 心内膜:EN 心外膜:EP 乳头肌:PM 前壁:AW 下壁:IW 侧壁:PW 心尖:AP 室上嵴:CS 腱索:CT 左心耳:LAA 右室前壁:RV AW 左室:LV 左房:LA 室间隔:IVS 左室腔:LVC 左室后壁:LVPW 右室:RV 右房:RA 房间隔:IAS 右室腔:RVC 二尖瓣:MV 二尖瓣前叶:AMV 二尖瓣后叶:PMV 左室流入道:LVTT 左室流出道:LVOT 三尖瓣:TV 三尖瓣前叶:ATV 三尖瓣后叶:PTV 右室流出道:RVOT 主动脉根部/主动脉:AO 升主动脉:AAO 降主动脉:DAO 主动脉弓:APAR 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 左冠状动脉回旋支:LCC 左冠状动脉:LCA 右冠状动脉:RCV 冠状静脉窦:CS 二尖瓣狭窄:MS 二尖瓣关闭不全:MI 二尖瓣脱垂:MVP 主动脉瘤:AAN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I 主动脉瓣狭窄:AS 主动脉缩窄:AC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DAAN 动脉导管未闭:PDA 房间隔缺损:ASD 室间隔缺损:VSD 共同心室:CV 房化右室:ARV 心包积液:PE 假腔:FL 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PWMA 赘生物:V 真腔:TL 先天性心脏病:CHD 心内膜垫缺损:ECD 永存左上腔静脉:LSVC 主-肺动脉隔缺损:APSD 右室双出口:DORV 冠状动脉瘘:CAF 主动脉窦瘤破裂:RASA 房间隔膨出瘤:IASAN 共同房室瓣:CA V 永存动脉干:PTA 马凡综合征:MS 原发性肺动脉高压:PPH 双腔心:CB 三房心:CTA 左室室壁瘤:LV AN 冠状动脉瘤:CAAN 陈旧性心梗:OMI 急性心肌梗塞:AMI 冠心病:CAD 左冠瓣:LCA 乳头肌断裂:DPM 急性肺动脉栓塞:APE 川畸病:KD 感染性心内膜炎:IE 缩窄性心包炎:CP 心包积液:PE 非对称性肥厚性心肌病:AS 心包钙化:CP 心包填塞:CT 心脏指数:CI 扩张性心肌病:DCM 限制性心肌病:HCM 体表面积:BSA 心输出量:CO 加速时间:AT 加速度:Ac

颈动脉、椎动脉及锁骨下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第三章颈动脉、椎动脉及锁骨下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一、目的 颈动脉、椎动脉及锁骨下动脉超声检查可对颈部血管病变的部位、范围、严重程度以及颅外脑循环异常作客观评估。 1、评估颈部血管正常解剖结构和血流动力学信息,血管走行是否正常,管腔有无扩张、狭窄、扭曲和受压。 2、评估各种原因引起的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导致血管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如有无内-中膜增厚或斑块形成、斑块稳定性评估及动脉狭窄程度的分级。 3、评估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后支架的位置、扩张程度、残余狭窄及治疗后相关解剖结构、血流动力学改变等信息。 4、超声引导下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及术后动脉解剖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的随访评估。 5、评价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 6、评价颈部血管的先天性发育不良。 7、检测动脉瘤、动静脉瘘等血管结构及血流动力学变化。 8、利用超声造影检查进一步评估斑块的稳定性及血管狭窄的程度。 二、适应证 1、正常人群或脑血管病高危人群(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的筛查。 2、对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可逆性神经功能缺陷(RIND)、黑朦等神经系统症状的病人进行评价。 3、对无症状性颈部血管杂音、伴有心脏杂音或拟行心血管手术患者进行评价。 4、对实施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进行术前、术中、术后的评价及随访。 5、对实施颈部动脉、脑血管病变手术或介入治疗的患者进行评价及随访。 6、对不能接受脑血管造影(DSA)的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是首选方法。

7、对颈部搏动性肿块、怀疑或确定颈部血管疾病,如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评价及随访。 三、禁忌证和局限性 颈动脉超声检查通常无禁忌证。但出现以下情况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重症脑血管病、不合作患者及不能耐受检查者。 2、颈部术后伤口敷料等影响超声检测。 四、仪器设备 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常规采用5~10MHz线阵探头。部分患者颈动脉分叉位置高、血管位置较深、体型肥胖或颈部短粗,必要时可用2~5MHz凸阵探头或5~8MHz小凸阵探头或2~3.5MHz扇形(相控阵)探头。 术中超声采用5~10MHz或更高频率的线阵探头。 五、检查前准备 颈动脉、椎动脉、锁骨下动脉超声检查前一般无需特殊准备。检查前应询问病史,如患者有无神经系统症状、脑缺血及颈动脉疾病的相关临床症状、颈动脉支架或内膜剥脱术病史以及既往相关的影像学检查资料。 六、检查技术及诊断标准 1、正常颈动脉超声检查步骤: (1)正常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的超声检查 ①采用灰阶显像方式先以横切面再以纵切面,右侧自无名动脉分叉处、左侧从主动脉弓起始处开始,连续观察颈总动脉(近、中、远段)、颈内外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近、中、远段)、颈外动脉主干及分支。 ②观察颈总动脉、颈动脉球部、颈内动脉近段血管壁的三层结构,包括内膜、中膜、外膜,测量内-中膜厚度(IMT)。

颈动脉椎动脉及锁骨下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完整版

颈动脉椎动脉及锁骨下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指 南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第三章颈动脉、椎动脉及锁骨下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一、目的 颈、椎动脉及锁骨下动脉可对颈部病变的部位、范围、严重程度以及颅外脑循环作客观评估。1、评估颈部血管结构和血流动力学信息,血管走行是否正常,管腔有无扩张、狭窄、扭曲和受压。 2、评估各种原因引起的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导致血管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如有无内-中膜增厚或斑块形成、斑块稳定性评估及动脉狭窄程度的分级。 3、评估颈动脉狭窄后支架的位置、扩张程度、残余狭窄及治疗后相关解剖结构、血流动力学改变等信息。 4、超声引导下的颈动脉剥脱术及术后动脉解剖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的随访评估。 5、评价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 6、评价颈部血管的先天性发育不良。 7、检测动脉瘤、动静脉瘘等血管结构及血流动力学变化。 8、利用超声造影检查进一步评估斑块的稳定性及血管狭窄的程度。 二、适应证 1、正常人群或脑血管病高危人群(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的筛查。 2、对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可逆性功能缺陷(RIND)、黑朦等神经症状的病人进行评价。 3、对无症状性颈部血管杂音、伴有心脏杂音或拟行心血管手术患者进行评价。 4、对实施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进行术前、术中、术后的评价及随访。 5、对实施颈部动脉、脑血管病变手术或介入治疗的患者进行评价及随访。 6、对不能接受脑血管造影(DSA)的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是首选方法。 7、对颈部搏动性肿块、怀疑或确定颈部血管,如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评价及随访。 三、禁忌证和局限性 颈动脉超声检查通常无禁忌证。但出现以下情况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insuffi—ciencyVBI)是由于各种病因引起的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而导致脑干、小脑或枕叶皮层的缺血。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临床常见病症。这种病症的发生多是因为动脉硬化或颈椎间盘突出、肥大压迫血管,影响了血液循环, (1)曾有猝倒发作,并伴有颈性眩晕; (2)旋颈试验阳性; (3)X线片显示椎间关节失稳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 (4)除外耳源性或眼源性眩晕; (5)除外椎动脉Ⅰ段和椎动脉Ⅱ段受压所引起的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6)除外神经官能症、颅内肿瘤等; (7)确诊本病,尤其是手术前定位,应根据椎动脉造影检查。 (8)椎动脉血流图及脑电图只有参考价值。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与美尼尔氏综合症怎么鉴别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也称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脑缺血,其发作的临床诊断标准,其要点为:1)运动障碍,左侧和(或)右侧上下肢及面部软弱,麻痹或行动笨拙;2)感觉障碍,左、右侧或双侧感觉缺失,麻木或感觉异常;3)一侧或双侧视野缺失,或视物模糊;4)平衡障碍,眩晕,不稳定感或共济失调,复视,吞咽困难,或构音障碍;5)症状突起,一般持续2~15分钟,并在24小时内缓解,不遗留神经缺失。有人提出对于无明显血流动力学方面问题的病人发生的短暂脑功能缺失,更应诊断为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脑缺血发作。 美尼尔氏综合症的特点 ①、突发性、反复发作性,发作前无预兆。间歇期长短不定。有的发作与季节有关系,有的与内分泌有关系。 ②、反复发作,一般不能自愈,多数越发越重。容易继发另一种或二种眩晕。 ③、发作期如同在大海中乘船遇到了风浪,站立不稳,恶心、呕吐,感觉自己、周围景物、天、地旋转,伴有出汗。 ④、耳鸣、听力下降或突聋。耳鸣具体有五种表现等。

颈动脉椎动脉及锁骨下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颈动脉椎动脉及锁骨下动 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第三章颈动脉、椎动脉及锁骨下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一、目的 颈、椎动脉及锁骨下动脉可对颈部病变的部位、范围、严重程度以及颅外脑循环作客观评估。 1、评估颈部血管结构和血流动力学信息,血管走行是否正常,管腔有无扩张、狭窄、扭曲和受压。 2、评估各种原因引起的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导致血管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如有无内-中膜增厚或斑块形成、斑块稳定性评估及动脉狭窄程度的分级。 3、评估颈动脉狭窄后支架的位置、扩张程度、残余狭窄及治疗后相关解剖结构、血流动力学改变等信息。 4、超声引导下的颈动脉剥脱术及术后动脉解剖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的随访评估。 5、评价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 6、评价颈部血管的先天性发育不良。 7、检测动脉瘤、动静脉瘘等血管结构及血流动力学变化。 8、利用超声造影检查进一步评估斑块的稳定性及血管狭窄的程度。 二、适应证 1、正常人群或脑血管病高危人群(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的筛查。 2、对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可逆性功能缺陷(RIND)、黑朦等神经症状的病人进行评价。 3、对无症状性颈部血管杂音、伴有心脏杂音或拟行心血管手术患者进行评价。 4、对实施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进行术前、术中、术后的评价及随访。

5、对实施颈部动脉、脑血管病变手术或介入治疗的患者进行评价及随访。 6、对不能接受脑血管造影(DSA)的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是首选方法。 7、对颈部搏动性肿块、怀疑或确定颈部血管,如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评价及随访。 三、禁忌证和局限性 颈动脉超声检查通常无禁忌证。但出现以下情况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重症脑血管病、不合作患者及不能耐受检查者。 2、颈部术后伤口敷料等影响超声检测。 四、仪器设备 超声仪。常规采用5~10MHz线阵探头。部分患者颈动脉分叉位置高、血管位置较深、体型肥胖或颈部短粗,必要时可用2~5MHz凸阵探头或5~8MHz小凸阵探头或2~扇形(相控阵)探头。 术中超声采用5~10MHz或更高频率的线阵探头。 五、检查前准备 颈动脉、椎动脉、锁骨下动脉超声检查前一般无需特殊准备。检查前应询问病史,如患者有无神经系统症状、脑缺血及颈动脉疾病的相关临床症状、颈动脉支架或内膜剥脱术病史以及既往相关的影像学检查资料。 六、检查及标准 1、正常颈动脉超声检查步骤: (1)正常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的超声检查 ①采用灰阶显像方式先以横切面再以纵切面,右侧自无名动脉分叉处、左侧从主动脉弓起始处开始,连续观察颈总动脉(近、中、远段)、颈内外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近、中、远段)、颈外动脉主干及分支。

颈动脉椎动脉及锁骨下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指

颈动脉、椎动脉及锁骨下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颈动脉、椎动脉及锁骨下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一、目的 颈动脉、椎动脉及锁骨下动脉超声检查可对颈部血管病变的部位、范围、严重程度以及颅外脑循环异常作客观评估。 1、评估颈部血管正常解剖结构和血流动力学信息,血管走形是否正常,官腔有无扩张、狭窄、扭曲和受压。 2、评估各种原因引起的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导致血管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如有无内-中膜增厚或斑块形成、斑块稳定性评估及动脉狭窄程度的分级。 3、评估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后支架的位置、扩张程度、残余狭窄及治疗后相关解剖结构、血流动力学改变等信息。 4、超声引导下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及术后动脉解剖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的随访评价。 5、评价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 6、评价颈部血管的先天性发育不良。 7、检测动脉瘤、动静脉瘘等血管结构及血流动力学变化, 8、利用超声造影检查进一步评估斑块的稳定性及血管狭窄的程度。 二、仪器设备 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常规采用5-10MHz线阵探头。部分患者颈动脉分叉位置高、血管位置较深、体型肥胖或颈部短粗,必要时可用2-5MHz小凸阵探头或2-3.5MHz扇形(相控阵)探头。 三、检查前准备 颈动脉、椎动脉及锁骨下动脉超声检查前一般无需特殊准备。检查前应询问病史,如患者有无神经系统症状、脑缺血及颈动脉疾病的相关临床症状、颈动脉支架或内膜剥脱术病史以及既往相关的影像学检查资料。 四、检查技术及诊断标准 1、正常颈动脉超声检查步骤 (1)正常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的超声检查 ①采用灰阶显像方式先以横切面再以纵切面,右侧自无名动脉分叉处、左侧从主动脉弓起始处开始,连续观察颈总动脉(近、中、远段)、颈内外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近、中、远段)、颈外动脉主干及分支。 ②观察颈总动脉、颈动脉球部、颈内动脉近段血管壁的三层结构,包括内膜、中膜、外膜,测量内-中膜厚度(IMT)。 ③纵切面分别在颈内、外动脉分叉水平上下方1-1.5cm范围内测量颈总动脉远段(分叉下方)、颈动脉球部(分叉部)、颈内动脉近段(分叉上方)直径、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观察有无动脉硬化斑块。 ④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观察上述动脉的血流充盈状态。 ⑤采用脉冲多普勒超声测量颈总动脉(近段、远段)、颈动脉球部、颈内动脉(近段、远段)、颈外动脉的峰值、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并计算颈内动脉与颈总动脉(或狭窄远段颈内动脉)流速比值,分析血流频谱特征并鉴别颈内外动脉。 表1.颈内、外动脉的鉴别

颅外椎动脉超声检查全解

颅外椎动脉超声检查 解放军总医院超声科高海港译王洋审校 摘要:颅外椎动脉(VA)超声检查是一项很有价值的检查技术。本文概括了VA的解剖和 VA超声扫查方法,并证明和讨论了超声在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症中区分椎动脉-锁骨下动 脉还是冠状—锁骨下动脉窃血,以及在主动脉瓣膜疾病、VA的狭窄和闭塞、VA的夹层和 动脉瘤、椎基底动脉机能不全等方面的应用。 只要VA出现直接或间接的异常循环征象,包括VA近端或远端的损伤,颅外段椎动脉(VA)超声检查就很有价值。本文旨在讨论超声在评价颅外椎动脉方面的作用及在检查VA 疾病中的标准。 椎动脉的解剖 椎动脉分为四段[1]。1-3段表示颅外段椎动脉。第一段为脊椎段或横突前段,起自锁骨下动脉(SCA)起始部至C6椎体横突孔。V1段的超声显示差异很大,但是在大多数病人都能很好显示[2]。V1段大多起始于SCA背侧,但是很少起始于SCA腹侧;通常在其进入C6横突孔前发生扭曲,常被描述为一个明显的环[3]。椎动脉的V1段的意义在于动脉粥样硬化的改变多发生于起始段。 V2段是从C6横突延伸至第二颈椎出口。V3段是从第二颈椎至椎管[4]。V4段是颅内段,延续为基底动脉。V2段只能在椎间显示,因椎骨声影不能提供足够的视窗。V3段在入椎管前都能显示。 解剖变异 起源异常 最常见的起源异常是左侧椎动脉直接由主动脉弓发出,发生率达5%[3,4]。在这类变异中椎动脉从C5而不是C6水平进入椎管。其它变异包括主动脉起始部和远侧的锁骨下动脉(SCA)起源,极少数起源于左颈总动脉(CCA)或左颈外动脉。右侧VA发生于主动脉弓或RCCA的起源异常非常罕见。 应用解剖学 VA与颈内外多条动脉相通,在发生狭窄或闭塞时可提供侧枝循环。其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a)Willisian环之前。最常见的例子是肋颈干的一个分支——颈深动脉与VA之间的交通,在VA狭窄或闭塞时提供顺行充盈。其它例子包括颈外动脉枕支经其atlantic分支和硬膜下间隙的动静脉网灌注同侧VA 。 b)Willisian环。后交通动脉提供后侧Willis环的左右侧之间的血管连接。 c)Willisian环之后。在大脑表面,大脑后动脉皮质支之间在皮质幕上吻合建立了侧支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临床路径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临床路径 一、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ICD-10:G45.0)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起病突然。 2.主要表现:头晕眩晕,肢体头面部麻木,头痛呕吐,视物旋转,后循环缺血表现,症状可反复发作。 3.神经影像学未发现任何急性梗死病灶。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进行系统的病因学检查,制定治疗策略。 2.病因、危险因素、并发症的治疗。 3.明确有血管狭窄并达到手术标准者予手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椎基底动脉综合征(ICD-10:G45.0)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的检查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心肌酶谱,凝血功能;

(3)胸片、心电图; (4)头颅MRI或CT,颈动脉血管超声;脊椎片。 (七)选择用药。 1.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肠溶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2.止晕对症药物:异丙嗪,眩晕停,强力定眩片 3.活血化瘀治疗. (八)出院标准。 1.患者病情稳定。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辅助检查异常,需要复查和明确异常原因,导致住院治疗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2.住院期间病情加重,出现并发症,需要进一步诊治,导致住院治疗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3.既往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导致合并疾病加重而需要治疗,从而延长治疗时间和增加住院费用。 4.病因明确,反复发作并且有手术指征者转外科或介入科进一步治疗,转入相应治疗路径。 5.若住院期间转为脑梗塞者转入脑梗塞临床路径。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椎基底动脉综合征(ICD-10:G4 5.0) 患者姓名:性别:年 龄:门诊号:住院 号: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治疗用药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治疗用药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治疗用药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发作期由于眩晕、呕吐,常感恐惧焦虑,痛苦难受,应卧床休息,恶心、呕吐明显者,酌情补液,注意营养及水电解质平衡,尽可能避免各种外界环境刺激,保持安静。 1.急性发作期治疗急性发作期多有较严重的眩晕,伴恶心、呕吐、站立不稳、行动困难等症状,应尽快控制。一般采取综合措施,肌注或静脉注射药物为主,减少口服药物。 (1)低分子右旋糖酐,是一种多糖类聚合物,输入后能使血容量增加,有扩容作用。能覆盖于红细胞、血小板及血管内皮细胞表面,降低血液黏稠度,oakley sunglasses 2011,改善微循环。常用250~500ml,静滴,1 次/d,sunglasses 2011,连用7~10 天。使用前应作过敏试验,心功能不全或有出血倾向者慎用。 (2)盐酸川芎嗪注射液2~4ml/次,或丹参注射液8~16ml/次,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 中,静滴,1 次/d,7~10 天为1 疗程。 (3)盐酸倍他司汀(betahistine hydrochloride):又名抗眩啶,培他啶,甲胺乙吡啶,为一种组织胺类似药,具有外周血管扩张作用,能改善微循环,特别是能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从而消除内耳性眩晕、耳鸣等症,又能抑制组织胺释放,产生抗过敏作用,4mg/片,2mg/支,2~4mg,肌注,2 次/d 或4~8mg口服,2~4 次/d。 (4)尼莫地平(nimodipine)或尼莫通(nimotop):为选择性地作用于脑血管平滑肌的钙通道拮抗剂,对外周血管作用较小,对缺血性脑损伤有保护作用,dior sunglasses,尤其对缺血性脑血管痉挛的作用更明显。尼莫地平(尼莫通)注射液10mg/瓶,常用10mg 加入5%葡萄糖液500ml 静滴,1 次/d;或20~30mg 口服,3 次/d。 (5)抗胆碱能药物:如氢溴酸东莨菪碱0.2~0.3mg,3 次/d;地芬尼多(眩晕停)25mg,3 次/d;阿托品0.3mg,3 次/d,或0.5mg 肌注;山莨菪碱(654-2)注射液5~10mg,肌注等。 (6)安定药:如地西泮(安定)、硝西泮(硝基安定)、氯硝西泮(氯硝基安定)、艾司唑仑(舒乐安定)均有较好的镇静及松弛肌肉的作用,可酌情肌注或口服。 (7)倍他司汀(敏使朗):即甲胺乙吡啶的商品名,能增加颈内动脉血流量,改善脑及小脑循环,增加内耳血流量,消除膜迷路积水,6mg/片,3 次/d,每次1~2 片。溃疡病、支气管哮喘、肾上腺髓质瘤患者慎用。 (8)阿米三嗪/萝巴新(都可喜):能增加动脉血氧饱和度,有抗缺氧,改善脑代谢和微循环的作用,临床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缺血性耳蜗前庭功能障碍,老年人智能障碍及精神行为障碍,每天早晚各服1 片。 (9)银杏叶制剂:文献资料表明,银杏叶制剂对脑血管疾病引起的眩晕、听力障碍、耳鸣及记忆力减退等有显著的治疗作

(椎基动脉供血不足)

(椎基动脉供血不足) , 1 疾病病因 , 2 症状体征 , 3 病理生理 , 4 诊断检查 , 5 鉴别诊断 , 6 治疗方案 , 展开全部 摘要纠错编辑摘要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schemia,VBI)指由颈椎病,脑动脉粥样硬化,高 血压或低血压等引起的中老年人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症状为发作性眩晕,伴恶 心、呕吐,可有耳鸣及听力减退。眩晕多在头颈部快速转动或体位改变时发生,双下肢发软, 站立不稳,。有视力障碍者约占40%,表现为视力模糊,减退,复视,幻视或黑蒙。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schemia,VBI)指由颈椎病,脑动脉粥样硬化,高 血压或低血压等引起的中老年人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症状为发作性眩晕,伴恶 心、呕吐,可有耳鸣及听力减退。眩晕多在头颈部快速转动或体位改变时发生,双下肢发软, 站立不稳,。有视力障碍者约占40%,表现为视力模糊,减退,复视,幻视或黑蒙。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疾病病因 血小板 椎动脉由两侧锁骨下动脉发出,在第6 至第1 颈椎横突孔内上升,经枕骨大孔入颅后,于脑桥下缘汇合成基底动脉,至中脑处分成左右两侧大脑后动脉。椎基底动脉在颅内分出许多分支,其供血区包括脑干内的脑神经,上行与下行传导束,听觉前庭器官,颞叶,枕叶及丘脑等处,供血不足时,便出现复杂的临床症状,且因受损部位、程度、侧支循环的情况不同而有差异。病因绝大多数为颈椎病、脑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动脉硬化、其他如低血压、脑动脉炎、颈部大血管扭曲、心脏病、血管畸形、血高凝状态、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等也是发病原因。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状体征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人标准护理计划(完整版)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人标准护理计划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由于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狭窄、痉挛等原因所导致的椎基底动脉供血区域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临床表现主要为发作性眩晕、恶心、呕吐、耳鸣和行走不稳等。常见护理问题包括:(1)有外伤的危险;(2)舒适的改变:头晕;(3)舒适的改变:恶心、呕吐;(4)焦虑;(5)睡眠型态紊乱:入睡困难、易醒、多梦。 一.有外伤的危险 [相关因素] 1.眩晕。 2.四肢麻木、乏力。 [主要表现] 1.眩晕,四肢乏力、麻木,行走不稳,持物不稳。 2.由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可致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严重者发生痴呆。 [护理目标] 1.周围环境安全,病人掌握一定的防护措施。 2.病人不发生受伤。 [护理措施] 1.有头晕或眩晕症状发生时,嘱病人卧床休息。 2.保持病室安静,避免大声喧哗,操作轻柔,尽量减少不良刺激,以免诱发和加重眩晕。

3.嘱病人避免突然改变体位;改变体位时,动作宜迟缓,尤其转动头部时,更应缓慢进行。 4.将病人经常使用的物品放在病人容易拿取的地方。 5.将信号灯置于床头,听到铃响立即予以答复。 6.保持周围环境中没有障碍物,注意地面要防滑,以防跌倒。 教会病人使用辅助设施,如扶手、护栏等。 7.病人入厕、沐浴或外出时有人陪伴。 8.加强巡视,必要时给予帮助。 [重点评价] 1.病人是否发生受伤。 2.病人及家属能否正常采取防护措施,周围环境是否安全。二.舒适的改变:头晕 [相关因素] 1.脑动脉硬化。 2.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3.脑细小动脉痉挛。 [主要表现] 1.发作性眩晕及持续性头晕,重症者头晕发作时,闭目卧床休息,仍感觉床、屋顶等在旋转。 2.头晕严重者可发生恶心、呕吐。 3.改变体位时,眩晕加重。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护理常规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护理常规 一、概念: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指由于椎基底动脉供血系统障碍,导致内耳、小脑、脑干 等组织的功能缺损,所引起的眩晕、复视、头痛为主要症状,呈一过性发作或间歇性复发的临床综合症。 二、护理评估:1、了解病人眩晕发作的时间跟程度。 2、了解病人诱发眩晕的原因,是否被外力撞击。 3、是否出现耳鸣或者复视的现象。 4、生活自理的能力。 三、常见护理问题与相关因素: ①有外伤的危险;与眩晕、四肢麻木、乏力有关。 ②舒适的改变:头晕;与脑动脉硬化有关。 ③舒适的改变:恶心、呕吐;与脑部供血不足有关。 ④焦虑;对疾病的预后担扰。与住院造成家庭经济负担加重。环境改变有关 ⑤睡眠型态紊乱:入睡困难、易醒、多梦。与住院造成环境改变。生活习惯改变有关。 四、护理措施 1、有头晕或眩晕症状发生时,嘱病人卧床休息。保持病室安静,避免大声喧哗,操作轻柔,尽量减少不良刺激,以免诱发和加重眩晕。嘱病人避免突然改变体位;改变体位时,动作宜迟缓,尤其转动头部时,更应缓慢进行。将病人经常使用的物品放在病人容易拿取的地方。将信号灯置于床头,听到铃响立即予以答复。保持周围环境中没有障碍物,注意地面要防滑,以防跌倒。教会病人使用辅助设施,如扶手、护栏等。病人入厕、沐浴或外出时有人陪伴。加强巡视,必要时给予帮助。 2、卧床休息,加强基础护理,协助病人满足其生活需要。保持病室安静,提供充足的休息时间,便于病人心情放松、舒适入睡。病人主诉头晕时应立即给予反应,如承认病人的感受,关心和安慰病人。指导病人采取放松技术,如想象和回忆自己最开心的事情,做深呼吸、听轻音乐等,达到缓解头晕的目的。遵医嘱用扩张血管药,改善循环,达到治疗目的。密切观察病人头晕发作持续的时间及次数。观察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 3、安慰关心病人,使其消除紧张恐惧心理,必要时遵医嘱使用镇静药。病人呕吐时,用手托住病人头部,使其增加舒适感。病人呕吐完毕后,及时清除呕吐物,协助病人漱口,更换干净被服,保持床单整洁、干燥。遵医嘱静脉输液。遵医嘱使用止吐药。多巡视观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治疗指南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治疗指南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常见于中老年人,由于小脑及脑干依靠椎-基底动脉的供血,当椎-基动脉发生病变时,脑部血流不畅,供血不足,常出现眩晕等症状。本病属于中医“眩晕”、“厥证”等范畴。其病机常与血虚血滞,夹痰上扰,气机受阻有关。 疾病描述 椎动脉自锁骨下动脉发出后,于前斜角肌和颈长肌之间上行,穿第1-6经椎横突孔,向上行走至寰椎侧块上关节面后方转向后内,通过椎动脉沟,穿寰枕后膜和硬脊膜,经枕骨大孔入颅,向前达斜坡,于脑桥下端两侧脊动脉汇合成基底动脉,基底动脉行至脑桥上边时分为终末支,即左、右大脑后动脉。椎-基底动脉沿途发出脊髓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小脑前下动脉、迷路动脉、脑桥支、小脑上动脉。供应脊髓颈段、迷路、脑干、小脑、丘脑、大脑颞叶基底部和枕叶。 症状体征 1、前庭系统症状眩晕为常见症状,多为旋转性眩晕,眩晕发作常于2-5min内达高峰,维持2-15min,常伴有共济失调,但多无耳鸣及听力下降。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2、视觉症状因脑干及大脑缺血可引起视力模糊、复

视、单眼及双眼同侧视野缺损,出现黑蒙,甚至失明。 3、大脑症状头痛为常发症状,为跳痛,有时呈炸裂痛,多位于枕部,弯腰或憋气时加重,常伴有神智迟钝,昏厥或跌倒,构语障碍,言语含糊不清,记忆力减退等。 4、锥体束症状面部及四肢麻木,感觉异常等。 疾病病因 颈椎骨质病变 颈椎骨质增生、骨质疏松、关节强直、椎间盘突出、颈椎脱位、颈椎结核及外伤等,压迫椎动脉使管腔狭窄。颈椎骨质病变还可刺激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引起椎动百反射性收缩,使血管痉挛、变细、血流量减少。 椎动脉粥样硬化 为常见病因之一,动脉内粥样硬化病变多阻塞管腔,引起血流量减少,一侧椎动脉阻塞另一侧椎动脉通畅时,尚可维持足够的血液循环,可不发生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如双侧椎动脉发生阻塞,则可出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 解剖异常 双侧椎动脉粗细不一,或一侧椎动脉缺如者,较易发生。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护理常规

1、 有头晕或眩晕症状发生时,嘱病人卧床休息。 保持病室安静,避免大声喧哗,操 嘱病人避免突然改变体位;改变体位 将病人经常使用的物品放在病人容易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护理常规 、概念: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指由于椎基底动脉供血系统障碍,导致内耳、小脑、脑干 等组织的功能缺损, 所引起的眩晕、 复视、头痛为主要症状, 呈一过性发作或间歇性 复发的临床综合症。 、护理评估: 1、了解病人眩晕发作的时间跟程度。 2、了解病人诱发眩晕的原因,是否被外力撞击。 3、是否出现耳鸣或者复视的现象。 4、生活自理的能力。 三、常见护理问题与相关因素 : ① 有外伤的危险;与眩晕、四肢麻木、乏力有关。 ② 舒适的改变:头晕;与脑动脉硬化有关。 ③ 舒适的改变:恶心、呕吐;与脑部供血不足有关。 ④ 焦虑;对疾病的预后担扰。与住院造成家庭经济负担加重。 环境改变有关 ⑤ 睡眠型态紊乱:入睡困难、易醒、多梦。与住院造成环境改变。生活习惯改变有关。 四、护理措施 作轻柔,尽量减少不良刺激,以免诱发和加重眩晕。 时,动作宜迟缓,尤其转动头部时,更应缓慢进行。 拿取的地方。 将信号灯置于床头,听到铃响立即予以答复。 保持周围环境中没有障碍物, 注意地面要防滑,以防跌倒。 教会病人使用辅助设施,如扶手、护栏等。 病人入厕、沐浴 或外出时有人陪伴。 加强巡视,必要时给予帮助。 2、卧床休息,加强基础护理,协助病人满足其生活需要。 保持病室安静,提供充足 的休息时间,便于病人心情放松、舒适入睡。 病人主诉头晕时应立即给予反应,如承认病 人的感受,关心和安慰病人。 指导病人采取放松技术,如想象和回忆自己最开心的事情, 做深呼吸、听轻音乐等,达到缓解头晕的目的。 遵医嘱用扩张血管药,改善循环,达到治 疗目的。 密切观察病人头晕发作持续的时间及次数。 观察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 3、安慰关心病人,使其消除紧张恐惧心理,必要时遵医嘱使用镇静药。 病人呕吐时, 用手托住病人头部, 使其增加舒适感。 病人呕吐完毕后, 及时清除呕吐物, 协助病人漱口, 更换干净被服,保持床单整洁、干燥。 遵医嘱静脉输液。 遵医嘱使用止吐药。 多巡视观 察病情变化,记录呕吐物的量、性质、次数等,必要时送检。 加强基础护理,满足病人需 要。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一、疾病有关知识 1、定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指由于椎基底动脉系统血供障碍,导致内耳、 脑干、小脑等组织的功能缺损,所引起的以眩晕、复视、头痛为主要症状,呈一 过性发作或间歇性复发的临床综合征。本病多见于中年以上,青壮年也可罹患, 男性多于女性。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管腔狭 窄,供血减少,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微栓子随血流栓塞颅内小血管,血流 中断 2、临床表现 临床病征多种多样,相当复杂,主要表现是内耳、脑干、小脑、间脑、枕叶、颞 叶等组织的功能缺损。常见的临床表现有以下几种: 眩晕、视物障碍、头痛、运动障碍、感觉障碍、意识障碍、精神障碍、倾倒发作 二、、辅助检查与治疗 1、辅助检查: 头颅和(或)颈椎CT 或MRI 检查、颈椎拍片、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 、前庭功能检查、眼震电图、其他如血脂、血糖、血黏稠度、眼底、心电图等检查对判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亦有帮助。 2、治疗与常用药物 (1)防止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粘滞性: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斯匹林75~150mg/日,或抵可力得250mg/日。 (2)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 急性发作期,选用血塞通O.4g 5%葡萄糖或0.9%生理盐水250ml 静滴1次/日; 也可选用维脑路通、葛根素、灯盏花素等静滴。 西比灵5mg 1次/日口服;乐脉颗粒口服治疗等。 (3、)改善脑细胞代谢:脑复康8g 5%葡萄糖250ml 静滴,1/日10次一疗程。 (4)、眩晕明显可加用——培他啶:能增加脑血流量,改善内耳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对眩晕有较好疗效。4-8毫克,1日3次口服;眩晕停:能增加椎基动脉血流量,调节前庭系统,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眩晕;25毫克1日3次。

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医诊疗方案正式

眩晕(后循环缺血)诊疗方案 眩即眼前发花或发黑,晕即感觉自身或外物旋转,站立不稳,二者总称眩晕。是以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旋转动摇不定,或自觉头身动摇为主要临床特征,同时或兼见耳鸣、耳聋、恶心、呕吐、怠懈、肢体震颤等症状。多见于后循环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病、内耳性眩晕、颈椎病及高血压病、低血糖,贫血,脑动脉硬化等。 一、诊断标准 根据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8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倒。 2.可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 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二、中医辨证治疗 1.肝阳上亢型: 以眩晕为主,伴耳鸣、头痛且胀,或自觉颈项板样僵硬,面色潮红,性情急躁易怒,怒时晕痛加重,心烦少寐,多梦,口干或苦,舌质偏红,苔黄,脉弦数。 治疗:平肝潜阳。 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15g(先煎),钩藤15g(后下),天门冬15g,麦门冬15g,白芍2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牛膝15g,桑寄生15g,石决明30g(先煎),黄芩15g,夜交藤15g,菊花10g。若小便频数,大便秘结者为肝胆热盛,加龙胆草20g,大黄6g(后下)。

中成药: 天麻素注射液20ml加入0.9%生理盐水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点,每日1次。 针灸疗法: 取穴百会、风池、头维、太阳、悬钟、行间、太冲、太溪;只针不灸,用泻法; 2.痰浊上蒙型: 头晕目眩,或头重如裹,甚则神志迷蒙,一侧肢体发麻或沉重无力,或突然昏仆,少时而醒,平素嗜酒食甘,体肥,少气懒言,嗜卧欲寐,口中黏腻不爽,胸膈满闷,恶心,舌苔厚腻,脉弦滑。 治疗:祛风豁痰通络。 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半夏10g,白术10g,天麻15g,陈皮10g,茯苓10g,白芍10g,甘草6g,石菖蒲10g,竹茹10g,郁金10g,僵蚕10g。若兼头目胀痛,苔黄腻,脉滑数,加胆南星10g;黄芩10g;若体丰痰湿黏滞者,可加白芥子6g,皂角6g。 中成药: 天麻素注射液20ml加入0.9%生理盐水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点,每日1次。 针灸疗法: 取穴风池、头维、太阳、悬钟、内关、中脘、丰隆;灸百会,针灸并用,平补平泻; 3.痰瘀阻窍型:眩晕动则加剧,或突然昏不知人,旋时即醒,或一过性肢麻不用,气短乏力,心悸神疲,卧睡时口角流涎,手指麻木,肢体疼痛,夜间尤甚,诸症遇劳加剧,舌紫暗,脉沉细涩。 治疗:活血化痰、通络开窍。用涤痰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胆南星10g,

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二、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眩晕是目眩与头晕的总称,目眩即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模糊;头晕即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站立不稳。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眩晕多属肝的病变,可由风火痰虚等多种原因引起。眩晕是常见临床症状之一,可见于西医的多种疾病。本科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为最常见,凡高血压,低血压,梅尼埃病,脑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脑病等以眩晕为主要表现,均参与本篇的有关内容辩证论治。 一、诊断 参考2005年1月开始执行《实用神经病学》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诊断标准(参见史玉泉,《实用神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第三版)进行诊断,部分参照2005年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试行)》。 二、治疗 (一)中医治疗 1.应急措施 眩晕急性发作时可见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旋转,动摇不定,或自觉头身摇动,如坐舟车,或下肢发软、站立不稳。地面移动或倾斜

等感觉,并伴有恶心,甚至呕吐等,静滴清开灵,天麻素,生脉,参麦等 2.辩证论治 (1)、肝阳上亢: 症状:眩晕、头胀痛,耳鸣,易怒,失眠多梦,脉弦。或兼面红目赤,口苦,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或兼腰膝酸软,健忘,遗精,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治法:平肝潜阳,清火熄风。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处方:天麻,钩藤,石决明,栀子,黄芩,川牛膝,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菊花,夏枯草。 中成药:①清开灵注射液:每次30m加入l5%葡萄糖或0.9%氯化钠250ml静滴,1/日。 疗效评估:对眩晕病人采取中药治疗,临床具有一定的疗效,肝阳上亢患者多兼有高血压病,应合并应用降压药,疗效更理想。 (2)痰浊内蕴 症状:眩晕,头重如蒙,胸闷或时吐痰涎,少食多寐,舌胖苔浊腻,脉滑或弦滑。 治法: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处方:半夏、白术、天麻、陈皮、云苓、菖蒲、生姜、甘草。 中成药:①三七制剂注射液:每次300mg-400mg加入葡萄糖或生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男

入院记录 姓名常光玉出生地牛店镇牛西村 性别男职业农民 年龄64岁入院日期2010-12-28.22:00民族汉族记录日期2010-11-28.22:30婚姻已婚病史陈述者患者本人 诉:阵发性头痛、头晕3天。 现病史:患者自3天前无明显诱因的出现头痛、头晕,伴有恶心、干呕,无肉眼血尿,无腹痛、腹胀,无心悸、胸闷、憋喘等症状,在家休息,未经任何治疗,未见好转,不能耐受,故来我院就诊。整个发病过程神清,无四肢抽搐及两便失禁,四肢活动可。患者发病以来,精神饮食欠佳,夜间睡眠可,大便未见异常。 既往史:既往无重大疾病史,否认有传染病史及其接触史,预防接种随当地。无输血史、手术外伤史及药物过敏史。 个人史:生于原籍,无外地久居历史,无烟酒及其它不良嗜好,无精神创伤史及毒物接触史,生活条件一般。子女均健康。 家族史:否认家族性遗传病及传染病病史。 体格检查 T37.0℃ P72次/分 R20次/分 BP160/80mmHg

老年男性,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精神一般,自主体位,查体合作。全身皮肤黏膜无出血点及皮疹,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头颅无畸形,巩膜无黄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正常。耳鼻未见异常。双侧鼻唇沟对称,口角无歪斜,伸舌居中,咽反射正常。咽部无充血,双侧扁桃体未见肿大。颈部无抵抗感,气管居中,甲状腺未扪及肿大,颈静脉无怒张。胸廓无畸形,呼吸动度可,叩诊清音,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尖区无隆起,心尖搏动减弱,心界不大,心率72次/分,律整,心音钝,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未触及,肝肾区无扣击痛,肠鸣音正常。肛门及外生殖器未检。脊柱四肢无畸形,双下肢无水肿,生理反射均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 初步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医师签名: 病程记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