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生活环境与健康

生活环境与健康

生活环境与健康
生活环境与健康

第二章生活环境与健康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基本条件,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变化都与人体健康、疾病甚至死亡有着密切联系。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也日趋严重。环境污染物大都以各种环境介质(空气、水、土壤、食物)为载体,通过呼吸、饮水、食物链等途径进入人体,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同样会受到各种环境污染物的影响。

第一节 空气

围绕地球四周的空气是人类生存的重要外界环境因素之一。人们的生活与生产活动始终处于空气环境之中,机体依靠与空气环境不断的物质交换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因此,空气的物理、化学性状与人类的健康与生活密切相关。

空气自地表向上,可分为三层,即对流层、平流层和电离层。对流层是靠近地面空气密度最大的一层,空气总量的95%集中在这里,大气污染也主要发生在对流层。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是该层的空气有较强烈的水平及垂直混合现象,空气温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温度递减),一般情况下每升高1000m,气温下降6.5℃。但有时也可出现空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的现象(气温逆增)。对流层与地球表面的生命关系最为密切。

平流层处于对流层上方,向上一直到50~55Km高度。其主要特点是空气主要以水平流动。由于太阳紫外线的作用,空气中的氧分子分解成原子态的氧,再与氧分子合成臭氧,在平流层形成臭氧层。臭氧能吸收对生物有害的短波紫外线,从而保护了地球表面的生物。

一、空气的理化性状及其卫生学意义

(一)空气的化学组成

自然状态的空气是无色、无味、无臭的混合气体。主要成分包括:氮78.09%、氧20.95%、二氧化碳0.03%和微量惰性气体。大气中还含有水蒸气、尘埃、微生物和其他化学物质。随着高度的增加,空气越来越稀薄,空气成分也发生显著的变化,各种成分的分压和绝对浓度也随之下降。

(二)空气的物理性状

空气的物理性状是指与人类关系密切的气象因素,如气温、气湿、气流、气压、太阳辐射以及空气的离子化等。空气的物理性状处于经常的变化之中,引起气象因素变化的99%以上的能量来自太阳辐射,人类机体本身对这类

变化有一定的适应及调节能力,但如果上述因素的变化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就可能引起多种疾病。

气温、气湿、气流、大阳辐射等气象因素对机体的刺激,常呈综合性反应,正常人在一定的气温、气湿、气流条件下,机体的产热与散热相平衡的时候才感到舒适。影响体温调节的因素,除气象条件外,还与机体劳动强度、锻炼、适应能力、生理状况及精神状态等有密切关系。

二、空气的污染来源及常见污染物

空气污染是指在清洁的空气中混入了一种或数种污染物。虽然空气有一定的自净能力,但当污染达到一定浓度,超出空气的自净能力后,污染物便会在局部空气中积聚,使空气质量恶化,对当地居民健康和生活卫生条件造成直接或间接危害。

(一)空气污染的来源

空气污染物来源于自然污染或人为污染两个方面。自然污染是由于自然原因释放入空气的,如森林火灾、火山爆发等,自然污染多为一时性的;人为污染是人类在生产及生活过程中排入空气的,随着工业和城市化的发展,人为空气污染已成为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

1.工业排放

工业生产性污染物排放是空气污染的最主要来源,是空气卫生防护的重点。

(1)工业燃料的燃烧

工业燃料的燃烧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煤和石油是工业的重要燃料。煤和石油燃烧过程排出大量烟尘和二氧化硫,还有一些重金属如汞、镉、铅、砷、氟等污染物质,严重污染空气。

(2)生产过程中的排放

在生产过程中,由原料进厂到成品或半成品出厂的每个生产环节,都可能有污染物排出。如水泥厂可产生大量粉尘,磷肥厂能排出大量氟化氢,焦化厂能排出大量一氧化碳等,此外,放射性物质的开采、运输、加工、应用过程中如防护不当,也可造成局部放射性污染。

2.交通运输排放

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火车、轮船、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所排放的废气对空气的污染日趋严重。特别是汽车排出的废气中含有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和铅的化合物等,是我国城市空气污染的重要污染源。

3.生活性排放

主要包括生活炉灶和采暖设备等在使用中的污染物排放。生活性污染物排放主要是燃料燃烧废气排放,尤其是在冬季,分散的城市采暖设备所排放的燃烧废气是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此外,液化煤气或管道煤气燃烧不完全或泄漏,也能造成空气污染。

4.地面扬尘

绿化不好,垃圾堆积,干燥少雨均可使地面尘埃飞扬空中,污染空气。

(二)常见的空气污染物

空气污染物种类繁多,性质也较复杂,根据其在空气中存在形式,可以大致分为两类。

1.气态污染物

气态污染物是指在空气中以气体或蒸汽态存在的污染物。气体是指在常温、常压下以气态存在的物质,如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蒸汽是指在常温、常压下为固态或液态的物质,受热后通过固体升华或液体蒸发而产生的蒸汽态。如汞蒸汽,苯和硫酸蒸汽等。蒸汽态的污染物在空气中能凝结成液态或固态,如硫酸蒸汽在空气中冷凝为细小的液滴,浓度较高时可以形成硫酸雾。

2.颗粒物

颗粒物是指在空气中以颗粒形式存在的污染物,包括固体颗粒和细小液滴。混入空气中的固体颗粒物分为降尘和飘尘。粒径较大的颗粒物因自身重力沉降作用,进入空气后在较短时间内降落到地面上,故称为降尘。直径小于10μm的颗粒物能在空气中长时间飘浮,并随气流的运动而远距离迁移,因而称为飘尘,是重要的大气污染物。

三、影响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因素

(一)污染源的因素

1.排放量

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是决定大气污染程度最基本的因素。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单位时间内排放污染物的量越多,排放时间越长,则对大气的污染越严重。

2.排放高度

排放高度即烟波中心轴到地面的距离,是指烟囱的有效排放高度,即烟囱本身的高度加烟气上升的高度。烟囱越高,烟波断面就越大,烟波中心轴离地面就越远,排出口的风速也越大,越容易扩散和稀释,因而地面受污染的浓度也越低。

3.与污染源的距离

污染物排入空气后,向下风侧逐渐扩散、稀释,然后落到地面。污染物排出后沿水平方向移动的距离越远,烟波的断面越大,扩散和稀释程度就越高,因而浓度就越低。

(二)空气自净的因素

空气的自净作用与下列因素有关。

1.风速、风向与气温

风速越大,垂直温差越大,则自净作用越快。垂直温差小或气温逆增时,污染物不易扩散,使近地面的大气污染严重。

2.气湿

气湿大,水蒸气凝结于灰尘颗粒表面,使之沉降于大气低层,接近地面的空气灰尘浓度升高。特别是气湿大而气温低,容易形成雾,污染物不容易扩散而使大气污染增加。高湿能促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硫转化成硫酸雾,使氯气水解成氯化氢,变成毒性更大的物质。

3.降水

云的形成与雪雨的冲淋作用是空气自净过程中最有效的净化途径。通过降水,可以淋洗空气中的污染物并将其带入地面水体及地表土壤中。

4.反气旋

在一个地区,当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气流自中心向外流动时,叫做反气旋。反气旋以下沉气流为主,风速小,可出现气温逆增,此时大气污染物的浓度升高,空气污染加重。

5.其他

空气中的悬浮物由于自重而沉降。良好的绿化可以降低空气中灰尘和有害气体的浓度,因为植物的叶子不仅能阻留灰尘,而且还能吸收某些气体。空气中的污染物的化学反应对自净作用也有一定意义。例如,二氧化硫逐渐被氧化或被碱性物质中和,也能被土壤和建筑材料吸收,但这种过程极其缓慢。

(三)二次污染

空气中的污染物在某种条件下发生变化,可改变其原有的性质,产生新的污染物,造成二次污染。直接从污染源排出的污染物,称为一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是一次污染物在空气中相互作用或与空气的正常组分发生化学反应,以及在太阳能参与下发生光化学反应,所产生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理化性状不同的新的空气污染物。二次污染物的毒性一般比一次污染物强,危害性更大。

四、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是多方面的。污染物可以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引起近期或远期危害;污染物降落到水体、土壤和食物中,通过食物、饮用水的途径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污染物也可以直接接触皮肤、粘膜、眼睛,在局部或全身造成危害;大气污染物还可造成人类生活的卫生条件恶化、影响农作物生长、破坏绿化和经济资源等间接危害。

(一)空气污染对健康的直接危害

1.急性与慢性中毒

(1)急性中毒

急性中毒是大量污染物于短期内进入机体所致,主要发生在大气污染严重的地区,特别是盆地或谷地持续气温逆增的情况。发生急性中毒事故,往往是有毒有害物质事故性排放。例如1984年12月3日凌晨,印度博帕尔市郊区的一家属于美国的联合碳化物公司农药厂,盛放有45吨有毒气体甲基异氰酸甲酯的一个贮气罐阀门失灵,导致有毒气体泄漏,毒气形成浓雾笼

罩市区上空,2500人死亡,20多万人受伤或致残,大批食物和水源被污染,4000头牲畜和其他动物死亡,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2)慢性中毒

空气中低浓度的有毒污染物,长期吸入可能在体内不断蓄积,引起慢性中毒或特异性慢性危害。

2.诱发疾病

在低浓度的空气污染物的长期作用下,可使机体抵抗力降低,诱发感染或其他疾病,使居民的总患病率增高。

3.致癌作用

一般认为,空气污染是引起肺癌发病率增高的原因之一。城市居民肺癌发病率显著高于农村,工业大城市肺癌发病率又高于一般中、小城市,这与大气污染的程度是一致的。具有致癌作用的空气污染物有多环芳烃及其衍生物和砷、铬、铅等无机物。此外某些污染物还有致突变和致畸作用。

4.刺激作用

空气污染物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硫酸雾等,都能不同程度地刺激呼吸道粘膜,使呼吸道发生炎症,成为呼吸道疾病发生的直接原因。

(二)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间接影响

1.影响微小气候和太阳辐射

空气中的烟尘和水蒸气能吸收太阳的直射光和散射光,影响阳光透过大气层投射的强度,特别能够影响其中富有生物学作用的紫外线照射强度和波长范围。因此,在空气污染严重的地区,儿童佝偻病的发病率较高。同时由于杀菌作用的减弱,间接地使某些以空气为媒介传播的疾病发生流行。

2.影响居民生活卫生条件

空气中的灰尘和煤烟能降低空气能见度,使环境阴暗、污秽,居室不易保持清洁,影响室内采光。空气中具有异味或刺激性污染物浓度较高时,影响居民开窗换气造成室内生活卫生条件恶化。

3.腐蚀设备和建筑材料

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硫酸雾以及各种氧化物,能严重腐蚀金属材料及混凝土,损坏建筑物和其他器材,缩短使用年限。光化学烟雾产生的高浓度臭氧,能使橡胶及塑料制品老化。

4.影响植物生长

绿叶植物具有吸收有害气体、过滤粉尘、杀死病菌、减弱噪声等作用,对居民健康有重要的卫生学意义。空气中的烟尘落在树叶上,能堵塞植物呼吸孔,妨碍叶绿素的合成,使植物的营养发生障碍,影响植物的生长。并能对农作物和树木产生毒害作用,降低其产量和质量,严重时可使农作物和树木枯死。

5.影响空气的性质和气候

空气中的污染物能改变空气的性质和气候。微细的颗粒物,如飘尘可降

低能见度,并作为凝结核使云量和降水增加,使雾的出现频率增加和持续时间延长。二氧化硫的污染能形成酸雨,大量二氧化碳排放能产生“温室效应”。

问答题

1.简述空气污染的来源

2.空气污染物分为那两类,分别是什么?

第二节 水

水是人体的主要组分,是机体新陈代谢的介质,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水还是人类重要的外环境之一,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宝贵的自然资源,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大量的水来维持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如果水质不良或供应量不足,就会对健康带来危害。

一、水环境的卫生学特征

(一)水体的种类及自然界水的循环

水体是地面水和地下水的总称,它不仅包括水,而且也包括水中的悬浮物质、底质和水生生物等。地面水包括江、河、湖、海及水库水等,地下水分为浅层地下水、深层地下水和泉水。

在太阳照射下,地面水通过水面,地下水通过土壤和植物表面不断蒸发,成为水蒸汽进入大气,水蒸汽在高空遇冷凝成雨雪或冰雹,形成降水降落到地面,降水一部分顺着地面径流汇入江、河、湖、海,补给地面水,一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水,一部分被植物根系吸收,还有一部分又重新蒸发。降水、地面水、地下水三者之间紧密联系,互相转变,互为补充,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形成自然界水的循环。

(二)水体的卫生学特征

1.地面水

是暴露于地表面的天然水系统,包括江河、湖泊、海洋、水库及池塘水等。地面水以降水为主要补给来源,地下水和雪山融水也是其补充来源。地面水受各种自然条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水量变动较大,水质极不稳定,常因流经区域的不同而变化。地面水一般水质较软,取水方便,水中溶解氧气含量较高,白净能力强,但因污染机会多,水质浑浊,悬浮物和微生物含量较高,卫生防护较为困难。

2.地下水

地下水的主要来源是渗入地下的降水,通过土壤、岩石缝隙和河床、湖床渗透到地下的地面水,以及土壤岩层中水蒸汽的凝结水。地层按透水性能分为含水层和不透水层。含水层由颗粒疏松、空隙较大的砂、砾石、砂质土壤、石灰岩等构成,能渗水和贮水。不透水层由颗粒细密的粘土及岩石组成,

不能渗水。在地质构造中,含水层和不透水层相间排列的。地下水按其所在位置和流动情况,分为浅层地下水、深层地下水和泉水等。

(1)浅层地下水

是潜藏在地表以下第一个不透水层上面的地下水,其水质经过土地层的天然过滤,物理性状较好,温度变化小,水中悬浮物、有机物较少,浑浊度、色度较低,细菌含量远比地面水少,是我国广大农村最常用的水源。由于浅层地下上面没有不透水层的覆盖,易受地面污染物污染。

(2)深层地下水

深层地下水是潜藏在不透水层以下的水。因有不透水层覆盖,受气候影响较小,水量较稳定,水质比浅层地下水更好,水温恒定,有机物和微生物含量很少,也不易受到地面的污染,但盐类含量多,硬度大。

(3)泉水

泉水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地下水,是由地表缝隙自行涌出的地下水。其水质与深层地下水相似,泉水多用作分散式给水水源,水量充沛时也可作集中式给水水源。

3.降水

我国降水量的分布受季节、地域的影响很大,大部分地区冬春少雨,夏秋多雨。东南沿海湿润多雨,西北内陆干燥少雨。降水水质也随地域环境条件的不同而不一样。沿海地区降水中氯化物浓度较高,内陆地区降水中硫酸盐含量较高。降水从空气中凝集和降落 时,往往吸收和溶解了其中的各种杂质和可溶性气体,因此,降水水质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大气的污染程度。降水系天然蒸馏水,水质洁净,矿化度低,一些干旱地区、沿海岛屿和野外工作的居民也常收集降水供生活饮用。

二、水体的污染和自净

由于人类的活动,使进入水体的污染物的数量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改变了水体的组成、性状和水生物种群,破坏了原来的生态平衡,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影响了 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称为水体污染。

(一)水体污染源

1.工业废水

工业废水是工业企业排出的在生产过程中使用过的水。如机器设备冷却水、生产技术用水、动力用水、产品用水、洗涤水等,其中含有随水流失的生产原料、中间产物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工业废水具有排放量大、污染物种类繁多、成份复杂、毒性较大、处理困难、不易净化的特点。对水体污染影响较大的工业废水主要来自冶金、电镀、化工、造纸、印染、制革等企业。

2.生活污水

生活污水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排出的污水和城市径流污水。城市径流污水是降水淋洗城市空气中污染物和冲刷建筑物、地面、垃圾和废渣而

形成的。生活污水不仅含有大量悬浮物和有机物,还含有大量的病原体及氮、磷化合物。氮、磷化合物是植物营养素,可引起地面水体的富营养化。生活污水来源多,分布广,处理较困难,因而是一个巨大的水体污染源。

3.农业污水

是栽培作物、饲养牲畜、加工农产品等过程中排出的污水以及降水流经农田表面后的径流。农业污水中含有多种有机物、病原体、悬浮物、化肥、农药、难溶性固体和盐分等。农业污水面广、分散,难于收集,难于治理,是不容忽视的污染源。

4.其他污染源

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河口及海底油田的开发以及石油在水上运输过程中的泄漏、事 故和排放压舱水等,均可造成石油污染。此外,水中水生生物大量死亡时,其残体分解也 可造成水体的污染。

(二)水体污染物

水体污染物种类很多,按其性质可分为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污染物。

1.物理性污染物

(1)废热

来自热电站、核电站等的冷却水,主要造成热污染使水温升高,水中生化反应加快,溶解氧减少,影响鱼类生长和繁殖。

(2)放射性物质

主要来自核工业、核试验、核医疗和核研究单位的排水和废弃物。

2.化学性污染物

(1)无机无毒物

包括酸、碱、无机盐和氮、磷等。主要来自矿山、石油化工、化纤、造纸、电镀、酸洗、化肥、制革、食品、毛纺等工厂的废水。

(2)无机有毒物

包括汞、镉、铬、铅、砷等各类重金属和氰化物、氟化物等。主要来自冶金、电镀、化工、颜料、制药等工厂的废水。

(3)有机无毒物

即在水体中比较容易分解的有机化合物,如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木质素等,污染特征为耗氧。主要来自生活污水及食品、造纸、制革、印染等工厂的废水。

(4)有机有毒物

主要为苯酚、多环芳烃、多氯联苯和有机农药等,种类繁多,难于检测,毒性较大,有些是致癌物。主要来自炼油、石油化工、焦化、煤气、树脂、染料、塑料等工厂的废水。

3.生物性污染物

包括致病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和其它微生物。主要来自粪便等生活污水和医院污水以及屠宰、酿造、制革、制药、生物制品等工厂的废水。

(三)水体污染的自净

水体自净是指受污染的水体在自然状态下,通过物理、化学、生物学的作用,使污染物浓度逐渐降低,直至恢复到污染前的状态。水体的自净受水体的地形和水文条件,水温和复氧状况,水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污染物的性质和浓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水体的自净过程常常是互相影响,同时发生的,也是有限度的,而且在某些情况下,水体中一些污染物可由低毒变高毒,如三价铬、五价砷转化为六价铬、三价砷;水底厌氧菌可将无机汞转化为毒性大的甲基汞;沉于水底的污染物可造成水体的二次污染;水体中贝类有浓缩病菌和病毒的能力;水生物的食物链可富集水中微量污染物达致害的浓度等。

1.物理净化过程

污水或污染物进入水体后可沿纵向、横向和垂直方向扩散,被流水混合、稀释而降低浓度。可沉性固体可沉降于水底,挥发性物质则在阳光、温度和水流搅动下逸散到大气中,悬浮物、胶体和溶解性污染物则因混合稀释而降低浓度。

2.化学净化过程

包括酸碱中和、分解化合、氧化还原、水解聚合、光解、络合等。如在一定条件下,难溶性硫化物可氧化为易溶性的硫酸盐;可溶性的二价铁可氧化为三价铁而沉淀;乙拌磷杀虫剂可发生光解反应;有机物可进行水解反应;水中含有的各种无机和有机配位体或整合剂可与有害物质发生络合反应等。

3.生物净化过程

水体中的细菌、真菌、藻类、原生动物、鱼类等生物的代谢活动,可对水体中污染物 进行分解、转化和富集。如水中需氧微生物在溶解氧充足时,可将水中的有机物分解为硝 酸盐、二氧化碳和水;有些微生物能使有机汞或无机汞还原为易挥发的元素汞;一些特殊的微生物种群和高级水生植物还能吸附并浓缩汞、镉、锌等重金属或生物难降解的人工合成有机物,使水逐步得到净化。另外,阳光照射、生物拮抗、噬菌体的吞噬以及不适宜的生活环境等因素,可使随污水进入水体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卵逐渐死亡。

三、水体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危害

水体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危害是多方面的。生物性污染可引起介水传染病流行;物理性 污染可使水质感官性状恶化;化学性污染可使人群发生急慢性中毒或远期危害等。

(一)介水传染病

水体受到含病原体的人畜粪便和污水污染后,居民通过饮用、接触等途径可引起介水传染病流行。介水传染病的流行,往往呈暴发型,来势凶猛,波及面广,危害较大。常见的介水传染病有: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等肠道传染病,肝炎、脊髓灰质炎、眼结膜炎等病毒性疾病和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阿米巴痢疾等寄生虫病。

(二)急慢性中毒

1.水俣病

水俣病是甲基汞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因最先发生于日本水俣湾而得名,是闻名全球的公害病。天然水中含汞量甚微,水体的汞污染主要来自含汞金属冶炼、氯碱厂、仪表厂、灯泡厂、化工厂、造纸厂等含汞废水。进入水中的汞被吸附在悬浮的固体微粒上而沉降于水底,在底泥中经微生物作用,转化为甲基汞。甲基汞毒性比无机汞大,能溶于水,经生物富集在生物体内能达到很高的浓度。水俣病就是由于长期食用浓集了甲基汞的鱼虾贝类而造成的慢性甲基汞中毒。

2.砷中毒

砷是农药、医药、玻璃、陶瓷及日用化工等工业的重要原材料,含砷废水、废渣可污染水体。雨水冲刷施用含砷农药的农田也可污染水源。饮用被砷污染的水可引起急性或慢性砷中毒。近年来有些研究资料表明,砷还有致癌和致突变作用。

3.酚中毒

天然水中不含酚,水中酚来自焦化、煤气、炼油、染料等含酚工业废水的污染。此外,大量城市粪便污水中含氮有机物分解产生的酚,农业使用的含酚农药等,也是水体酚污染的来源。酚污染水体可产生特殊臭味,恶化水的感官性状。高浓度的酚,尤其是多元酚,能抑制水中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影响水体的自净作用。因酚有特殊臭味,一般不会通过饮水或食用水产品引起急性中毒。但长期饮被酚污染的水可引起慢性酚中毒。

4.氰化物中毒

天然水中不含氰化物,污染主要来自电镀、煤气、焦化、化纤、塑料等工厂的含氰废水和废渣等。氰化物毒性极强,高浓度的氰化物随水进入体内后,很快与氧化型细胞氧化酶中的三价铁结合,使其失去传递氧的能力,造成细胞内窒息死亡。长期饮用低浓度氰化物污染的水可引起慢性中毒,出现神经衰弱及胃肠道症状等。

(三)致癌、致畸、致突变

污染水体的某些化学物质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可对人体健康和子孙后代产生危害。常见的致癌物质有砷、镍、铬、铍、苯胺、苯并(a)芘等,致畸物质如甲基汞、艾氏剂、五氯酚钠等。此外,亚硝胺类、甲醛、苯、砷、铅等都还有致突变作用。这些物质能在水体中的悬浮质、底质和水生物体内蓄积,并可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

(四)其他影响

水体污染后,有些污染物可使水质感官性状改变,出现浑浊,有色、异臭、异味、泡沫、油膜等,妨碍了水体的正常使用;某些污染物如铜、锌、镍等,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影响有机物的分解,对水体生态产生不良影响;受污染的水还影响工业产品的质量,影响鱼类生存,破坏水产资源,

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果品质量等。

四、水体卫生防护

为保证居民生活和健康,在防治水体污染方面所采取的措施称为水体卫生防护。控制重大污染源,做好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处理和利用,是水体卫生防护的关键。

(一)工业废水的处理和利用

防治工业废水污染水体,首先应要求工业生产部门采用先进设备,应用无污染或少污 染的工艺,把污染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还应节约生产用水,提高利用率,加强生产管理,杜绝跑、冒、滴、漏,最大限度地减少工业废水和污染物的排放量。对必须排放的废水,应根据其水量、水质、排放去向和排放标准,因地制宜地选择适用的处理技术。

(二)生活污水的处理和利用

建立城市污水处理厂,集中净化处理由下水道输送来的城市污水。生活污水处理的目的是清除其悬浮物、沉降物、微生物和寄生虫卵。常用的处理方法有物理处理和生物处理。处理后的中水可供工业或农田灌溉使用。产生的污泥采用浓缩池、干化场或机械脱水处理后作肥料。

(三)医院污水处理

医院污水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污水,其中含有多种致病菌、病毒、寄生虫卵、待殊的无机和有机诊疗药物,还可含有某些重金属、消毒杀虫剂、放射性核素等,在流行病学上具有特殊的意义。医院污水必须经过处理和严格消毒,达到《医院污水排放标准》后方可排放。

问答题

1.什么是水体?

2.什么是水体污染?

第三节 食物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食物,食物的卫生状况,直接关系到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但是,食物从生产、加工、运输、贮存、销售等环节,都可能受到外环境中各种有害物质的污染,从而损害人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一、食品安全概述

食品安全是指确保食品消费对人类健康没有直接或潜在的不良影响,是食品的最基本的要求,是关系到人类健康的首要问题。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食品安全危机,相继发生了一系列重大食品污染事件,如英国的疯牛病事件、香港的家禽流感事件、日本的生拌色拉蔬菜污染O l57:H7大肠杆菌事件、欧洲的二恶英污染畜禽饲料事件、比利时的可口可乐污染事件、法国的李斯特菌污染熟肉罐头事件以及国内发生的毒米、毒油事件等,给人类健康

造成了直接的威胁,加剧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担忧。食品安全已经成为一个全世界不能回避的问题。

食品污染是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问题,特别是随着食品生产的工业化和新技术、新原料、新产品的采用,造成食品污染的因素日趋复杂化,给食品安全带来了许多新问题。工业污染导致环境恶化,也对食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并引发一系列的严重的食品污染事故。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5岁以下儿童每年约发生15亿次腹泻性疾病,导致180万儿童死亡,其中70%以上腹泻是由食源性致病因素引起的。

我国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来自食品污染的挑战。一方面传统的食品污染问题继续存在,如农药兽药污染、微生物污染等。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出现的一系列新的食品污染问题在我国也时有发生,如食物中的二恶英污染、酱油中三氯丙醇污染等。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仍是影响我国食品安全的最主要因素,在一些地区,由于微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已成为危害学生健康的主要问题。此外,种植、养殖业的源头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威胁越来越严重,国家明令禁止生产和使用的毒鼠强等剧毒农药引起的食物中毒时有发生。食品制假售假泛滥,直接危害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社会各界反响强烈。

二、食品污染

食品污染是指在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的物质进入食品的现象。生物性污染、化学性污染和放射性污染是主要的食品污染形式。污染食品的物质称为食品污染物。食用受污染的食品可对人体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一)生物性污染

生物性污染是由有害微生物及其毒素,寄生虫及其虫卵和昆虫等引起的。动物性食品易被致病菌及其毒素污染,导致食用者发生食源性疾患或细菌性食物中毒。除此之外,生物性污染还可使食品腐败变质,失去食用价值。

1.细菌污染

细菌污染是涉及面最广、影响最大、问题最多的一种污染,大部分食品卫生问题是由致病菌引起,如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肉毒杆菌、O157大肠杆菌、李斯特氏菌等。

2.真菌毒素污染

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真菌污染食品除了引起食品变质外,更值得重视的是其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真菌毒素能引起人畜中毒,有些还有致癌作用。如黄曲霉菌产生的黄曲霉毒素是已知的最强的致癌物质。此外真菌还广泛用于食品工业,新菌种的使用、菌种的变异、已使用的菌种是否产毒等问题,都应引起重视。

3.病毒性污染

最典型的病毒性污染就是备受全球关注的疯牛病。从1995年到2000

年,英国已经确定的与疯牛病感染有关的“新变异型克雅氏病” 70余例。最近,香港的家禽流感也对当地居民的健康构成了威胁。食品的病毒性污染愈来愈受到关注。

4.寄生虫及寄生虫卵污染

近年来,在一些地方生吃水产品或其它动物肉类现象比较普遍,使人患寄生虫病的危险性大为增加,部分地区的食物源性寄生虫发病率也逐年增加。

(二)化学性污染

化学性污染主要指农用化学物质、食品添加剂、食品包装容器和工业废弃物对食品造成的污染。常见的化学性污染物有:汞、镉、铅、砷、氰化物、有机磷、有机氯、亚硝酸盐、亚硝胺、二恶英等。造成化学性污染的原因有:农业用化学物质的广泛应用和使用不当对食品造成污染;使用不合卫生要求的食品添加剂;使用质量不合卫生要求的食品容器、包装材料,造成可溶性有害物质在接触食品时进入食品;工业的不合理排放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

1.农药污染

随着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的研制和一些高毒高残留农药禁止使用,农药在食品中的残留问题将得到改善,目前问题比较严重的是,毒鼠强、氟乙酰胺等国家明令禁止生产和使用的灭鼠药污染食品后引起的急性中毒。此外,兽药和植物激素在食品中的残留成为食品污染的新焦点。

2.重金属污染

有毒金属元素如汞、镉、铅、砷等通过自然环境本底、污染的环境和食品加工的接触等途径污染食品,对人体造成毒害作用。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及对环境污染的控制,重金属污染问题正逐步得到改善。

3.其它化学物污染

目前,直接应用于食品的化学物质如食品添加剂以及间接与食品接触的化学物质日益增多,人类长期接触这些化学物质后可能引起毒性反应。由于材料工业的迅速发展,食品容器、包装材料带来的食品污染问题也应引起重视。

(三)放射性污染

食品中的放射性污染来自天然本底或人为的放射性污染。食物链尤其是鱼类等水产品对某些放射性核素有很强的富集作用,从而造成对人体健康的放射性危害。

(四)食品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食品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有多方面的表现。一次大量摄入受污染的食品,可引起急性食物中毒,如细菌性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和霉菌毒素中毒等。长期少量摄入受污染的食物,可引起慢性中毒,如长期食用微量黄曲霉毒素污染的粮食,能引起肝细胞变性、坏死、脂肪浸润和胆管上皮细胞

增生,甚至发生癌变。食品污染还可对机体产生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

三、食品腐败

食品腐败变质是指食品在以微生物为主的各种因素作用下,所发生的包括食品成分与感官性质的各种酶性、非酶性变化及夹杂物污染,从而使食品降低食用价值的一切变化。

(一)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

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由微生物的作用所引起的,是食品本身、环境因素和微生物三者互为条件、相互影响、综合作用的结果。

1.食品本身的组成和性质

许多食品的本身就是动植物组织的一部分,在宰杀或收获后的一定时间内,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其所含酶类继续进行某些生化过程,如肉类的后熟,粮食以及蔬菜的呼吸等,引起食品组成成分的分解,加速腐败变质。

2.环境因素

温度、湿度、阳光和空气等自然条件,对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有着重要影响,在促进食品本身发生各种变化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成为影响食品变质的重要条件。

3.微生物因素

微生物的污染是引起食品腐败变质最重要的原因,其中以非致病菌为主,霉菌和酵母菌次之。这些微生物通常广泛存在于土壤、空气、水、动物和人的粪便中,如果在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不注意卫生,食品就会被微生物污染,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这些微生物就可以大量繁殖,使食品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导致腐败变质。

(二)食品腐败变质对健康的影响

腐败变质的食品首先是带有使人们难以接受的感官性质,如刺激气味、异常颜色和污秽感等。其次是其成分分解,营养价值严重降低。腐败变质食品由于微生物污染严重,菌相复杂,因而增加了致病菌和产毒霉菌存在的机会。由于腐败变质食品细菌含量高,可能使某些致病性微弱的细菌引起人体的不良反应,甚至中毒。食品腐败变质所分解的产物也可对人体产生直接危害。

四、食物中毒

(一)食物中毒的概念

食物中毒是指人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者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出现的非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因暴饮暴食而引起的急性胃肠炎,个别人吃了某种食品而发生的变态反应性疾病,经食品而感染的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等,都不属于食物中毒的范围。

(二)食物中毒的特点

1.潜伏期较短,发病急剧,病程亦较短。

2.所有中毒病人的临床表现基本相似。

3.发病和吃某种中毒食品有关,中毒病人在相近的时间内均食用过某种共同的中毒食品,未食用者不中毒。停止食用中毒食品后,发病很快停止。

4.一般无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传染。

(三)食物中毒的分类

根据中毒食品,将食物中毒分成五类:

1.细菌性食物中毒

食入细菌性中毒食品引起的食物中毒为细菌性食物中毒。是食物中毒中最常见的一类,通常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于气候炎热的季节,一般以5~10月份最多。发病率较高,但病死率一般较低。细菌性食物中毒又分为两个类型:

(1)感染型

因病原菌污染食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随同食品进入机体后,直接作用于肠道而引起的食物中毒。如沙门氏菌食物中毒等。

(2)毒素型

又分为食物内毒素型和机体内毒素型。食物内毒素型是指因食入被病原菌污染并在食品中繁殖、产生的毒素而引起的食物中毒。如葡萄球菌食物中毒、肉毒梭菌食物中毒等。机体内毒素型是指因病原菌在肠道内产生的毒素而引起的食物中毒。如产气夹膜梭菌食物中毒、肠产毒型大肠埃希氏菌食物中毒等。

2.真菌性食物中毒

食入真菌性中毒食品引起的食物中毒。有一定的地区性和季节性。如霉变甘蔗中毒、赤霉病麦中毒等。

3.动物性食物中毒

食入动物性中毒食品引起的食物中毒。如河豚鱼、有毒鱼贝类中毒等。

4.植物性食物中毒

食入植物性中毒食品引起的食物中毒。如毒蕈、木薯、四季豆中毒等。植物性食物中毒的季节性、地区性比较明显,多散在发生。

5.化学性食物中毒

食入化学性中毒食品引起的食物中毒。如亚硝酸盐、毒鼠强中毒等。化学性食物中毒的季节性、地区性均不明显,发病率、病死率一般都比较高。

(四)食物中毒的调查处理

1.食物中毒报告的内容

发生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事故的单位和接收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病人进行治疗的单位应当及时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发生食物中毒事故的单位、地址、时间、中毒人数、可疑食物等有关内容。

卫生行政部门在接到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事故报告后,应当采取下列措施:组织卫生机构对中毒人员进行救治;对可疑中毒食物及其有关工具、设备和现场采取临时控制措施;组织调查小组进行现场卫生学和流行病

学调查,填写《食物中毒事故个案调查登记表》和《食物中毒事故调查报告表》,撰写调查报告,并按规定报告有关部门。

2.控制措施

卫生行政部门对造成食物中毒事故的食品或者有证据证明可能导致食物中毒事故的食品可以采取下列临时控制措施:封存造成食物中毒或者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料;封存被污染的食品用工具及用具,并责令进行清洗消毒;为控制食物中毒事故扩散,责令食品生产经营者收回已售出的造成食物中毒的食品或者有证据证明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被临时控制食品经检验,属于被污染的食品,予以销毁或监督销毁;未被污染的食品,予以解封。

造成食物中毒或者有证据证明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发生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事故的单位应当采取下列相应措施:立即停止其生产经营活动,并向所在地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协助卫生机构救治病人;保留造成食物中毒或者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料、工具、设备和现场;配合卫生行政部门进行调查,按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如实提供有关材料和样品;落实卫生行政部门要求采取的其它措施。

问答题

1.简述食品腐败的原因

2.卫生行政部门在食物中毒调查中可采取哪些临时控制措施?

人居环境与绿色建材

论文序号:85 论文提交时间:2012/11/06 全校性公选课论文 论文题目:论室内装饰材料的发展与未来的家居环境 课程名称:人居环境与绿色建材 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 11级机械电子工程2班 学号 311100xxxx 姓名陈景霖 联系方式 - 任课教师范庆新 2012年11月03日

1. 概述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己最基本的居住条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每个人大部分时间都是呆在室内,因此室内环境例如办公室、卧室、客厅等成为人们提出要求的重要部分。而作为室内环境的最基本构成要素,室内装饰便成为人们高度关注及集中消费的一个重要内容。诸如人性化设计、绿色设计、文化回归设计、简装修、重装饰理念等概念的提出,则进一步强调装饰材料的多能性、安全性、环保性等等。 本文主要对室内装饰材料的发展与未来的家居环境进行分析。 2. 室内装饰材料的发展 2.1 室内装饰材料的概念 室内装饰材料是指用于建筑内部墙面、顶棚、柱面、地面等的罩面材料。现代室内装饰材料,不仅能改善室内的艺术环境,使人们得到美的享受,同时还兼有绝热、防潮、防火、吸声、隔音等多种功能,起着保护建筑物主体结构、延长期使用寿命以及满足某些特殊要求的作用,是现代建筑装饰不可缺少的一类材料。 2.2 发展现状 近几年装饰业的发展带动了装饰材料行业的快速发展,新材料的研发和使用也促进了装饰行业的进步。由于房地产、建筑装饰业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建筑装饰材料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装饰材料生产、消费和出口大国。材料主导产品不管在数量上

还是人均消费指数上在世界都可以说是名列前茅。 2.3 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室内装饰材料高消费高销量的同时也引发了许多问题,建筑和装饰材料释放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是导致室内空气污染的首因。因此不得不提出一个近年来曝光率比较高的问题:室内环境污染。建筑和装饰材料形成的室内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已成为人们必须要面对并且重视的问题。 室内环境污染的污染物主要有:甲醛,苯及苯系物,氨,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氡,可吸入颗粒物,细菌及真菌。 室内环境污染往往在人们还没意识到的时候就开始危害人体健康,而当出现一定症状时已经是比较严重了。因此,室内环境污染可以说是无形的杀手,对人体的健康产生极大的影响,也成为室内装饰材料发展要改善的主要问题。 3. 未来的家居环境 3.1 概述 家居环境是以室内环境为主体的环境体系,提出这个概念意在改善人们家居的环境,保持人们的身体、心理健康,提高人们的休息与工作效率,营造良好的家庭气氛,维持和睦的家庭关系,提高人们生活的便捷性。 目前来看,未来家居环境的发展方向主要有如下几个: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艺术,绿色环保,智能化。

第二章生活和职业环境与健康

第二章生活和职业环境与健康 A1型题 1.环境中的有害物质按其属性可分为( ) 1.物理性、化学性、放射性 2.生物性、放射性、化学性 3.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 4.有机污染物、无机污染物、致癌物 5.致癌物、致突变物、内分泌干扰物 2.当今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 1.天然污染物 2.化学性污染物 3.物理性污染物 4.生物性污染物 5.内分泌干扰物 3.当前大气污染主要是由于 1.火山爆发等自然原因形成的 2.人类生产、生活活动造成的 3.工业污染造成的 4.燃料燃烧造成的 5.交通运输造成的 4.大气污染的人为来源中最主要的是 1.工业污染 2.农业污染 3.生活废弃物污染 4.交通运输污染 5.生产事故造成污染 5.我国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是 1.工业生产过程排出的有害物质 2.汽车废气 3.生活炉灶和采暖锅炉 4.燃料燃烧 5.地面扬尘 6.目前我国最主要的工业燃料是 1.石油制品

2.天然气 3.生物燃料 4.煤气 5.煤 7.用煤量最大的企业是 1.火力发电、冶金、化工、机械、建材 2.造纸、纺织、印染、石化、轻工、化肥 3.化工、造纸、纺织、印染、玻璃制造 4.建材、印染、石化、轻工、化肥 5.造纸、纺织、焦化、印染、玻璃制造8.在交通运输工具中产生污染危害最严重的是 1.火车 2.轮船 3.飞机 4.汽车 5.电车 9.最重要的大气污染物是 1.二氧化硫、烟尘 2.二氧化碳、铅 3.汽车废气 4.地面扬尘 5.植物花粉 10.室内空气中甲醛主要来源于 1.室外空气污染 2.生活炉灶 3.烹调油烟 4.家具和室内装饰装修 5.人体代谢废物 11.室内的氡主要来自 1.地基土壤和建筑材料 2.装饰材料和物品 3.室外空气 4.燃料燃烧 5.香烟燃烧产物

环境与健康的问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活性污泥法:活性污泥法就是以呈悬浮状的活性污泥为主体,利用活性污泥的吸附凝聚和氧化分解作用来净化废水中有机物的处理工艺。 2.富营养化:富营养化是指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它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正解,鱼类及其它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3.水体自净:所谓水体的自净作用,是指受污染的各种水体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作用下水中污染物浓度自然降低的过程。 4.生物富集: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群或生物体,从环境中吸收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使其在生物体内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5化学需氧量(COD):所谓化学需氧量(COD),是在一定的条件下,采用一定的强氧化剂处理水样时,所消耗的氧化剂量。 生物需氧量(BOD):生物需氧量(BOD)指在有氧的条件下,由于微生物的活动,将水中的有机物氧化分解所消耗的氧的量。 悬浮物(SS):悬浮物指悬浮在水中的固体物质,包括不溶于水中的无机物、有机物及泥砂、黏土、微生物等。 溶解氧:空气中的分子态氧溶解在水中称为溶解氧。 6逆温:一般情况下,在低层大气中,通常气温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但有时在某些层次可能出现相反的情况,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这种现象称为逆温。 7、酸雨:硫、氮等氧化物所引起的雨、雪和冰雹等大气降水酸化以及pH小于5.6的大气降水。 8、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9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短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10地方性病: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而使一些疾病,包括传染性和非传染病,常在某一地区呈现发病率增高或只在该地区存在,这种状况称为地方性: 11水俣病:水俣病是指人或其他动物食用了含有机水银污染的鱼贝类,使有机水银侵入脑神经细胞而引起的一种综合性疾病。 12、生态平衡: 是指生态系统内两个方面的稳定:一方面是生物种类(即生物、植物、微生物)的组成和数量比例相对稳定;另一方面是非生物环境(包括空气、阳光、水、土壤等)保持相对稳定。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比如,生物个体会不断发生更替,但总体上看系统保持稳定,生物数量没有剧烈变化。 13、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 利用固着在惰性材料表面的膜状生物群落处理污水或废气的方法。生物滤池法、生物接触氧化法和生物转盘法均属于此种方法 14、食品添加剂: 指用于改善食品品质、延长食品保存期、便于食品加工和增加食品营养成分的一类化学合成或天然物质。 15、持久性污染物: 指人类合成的能持久存在于环境中、通过生物食物链(网)累积、并对人类健康造成有害影响的化学物质。 16、维生素: 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所必需的微量有机物。分为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两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第一节概论 第一节概论 一、健康教育 (一)影响健康的因素 健康是一切价值的源泉:就个人而言,健康是个人能力发展、自我价值实现,以及生活幸福的基础,就国家而言,国民健康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兴旺的保证。当今社会,健康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程度、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全世界范围内的一项重要的社会性目标。 不同国家、一个国家内的不同地区健康指标的差异明显。分析这些健康差异是如何造成的,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必将有助于制定更为有效的改善健康策略,全面推进人类健康。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文化的发展,人们对影响健康因素的认识不断发展和深化,分类方法亦不完全相同。从健康教育的角度,影响健康的因素分以下四类: 1.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 是指由于人们自身的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给个人、群体乃至社会的健康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危害,这些不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涉及范围十分广泛,如不合理饮食、吸烟、酗酒、久坐而不锻炼、性乱、吸毒、药物依赖、驾车与乘飞机不系安全带等。行为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具有潜袭性、累积性和广泛性的特点。 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人类的行为与生活方式与大多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关系极为密切,改善行为可有效控制这些疾病的发生发展;感染性疾病、意外伤害和职业危害的预防、控制也与行为密切相关。 1992年国际心脏保健会议提出的维多利亚心脏保健宣言指出:健康的四大基石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和限制饮酒、心理平衡。说明行为与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2.环境因素 是指以人为主体的外部世界,或说围绕人们的客观事物的总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包括阳光、空气、水、气候、地理等,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人

人类的健康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

人类的健康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 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说出自然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2)了解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3)确立保护与改善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人类了解自己健康的内容 三、教学难点: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 四、教学内容: 人是自然之子,人类的生命活动一刻也离不开自然界,就像鱼儿离不开水一样。人与自然环境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人与自然环境能够统一,人就健康;反之,人就会失去健康。正确认识自然环境以及自然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对每一位中学生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 自然环境是指空气、水、士壤等的总和。自然环境由化学性与物理性因素构成。化学性因素是指空气、水、士壤中的化学组成,这些化学组成通常是稳定的,它是保证人类生存与正常活动的必要条件。物理性因素是指阳光、空气温度、气流、气压、温度、电磁辐等,它对人类的生存与活动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自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影响 类别 正面影响负面影响 空气 是人的机体获得足够氧气的惟一天然来 源,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条件。空气中含 氧量正常时,能保持人的正常活动;空气中 阴离子含量高的人体具有镇静、振奋精神等 作用 当空气中氧含量低于10%时,人会 出现恶心、呕吐、中枢神经活动减弱 的现象;过分缺氧会危及生命 水 是构成人的机体组织的重要成分,是保证 新陈代谢正常进行、调节体温的重要条件 人类的使用水,尤其是饮用水化学 成分异常时,影响人的机体正常活 动,将导致疾病发生和神经慢性中毒 土壤 其中所含的各种人类所需的元素是机体 组织的重要成分,是维持人的正常生命活动 可缺少的条件 其中所含的人类所必需的元素过 多或过少,都可能造成人类疾病,土 壤中的传染病原体和寄生虫虫体是 导致人类生病的重要原因 太阳辐射 是维持人类正常生命活动的因素之一,正 常的太阳国辐射对机体有杀菌、促进皮下组 织的维生素D生成的作用 过少的太阳辐射不利于人的机体 的新陈代谢,过多的紫外线辐射则可 能导致皮肤癌

初中八年级下册 健康地生活两套复习题(带答案)

健康地生活(一) 第I卷选择题 1.下列各种疾病中,哪一种是不传染的?() A、流行性乙型脑炎 B、蛔虫病 C、肺结核 D、近视眼 2、一个正在患流行性感冒的人属于() A、病原体 B、传播途径 C、传染源 D、易感人群 3、给小孩接种牛痘可以预防() A、天花 B、疟疾 C、肺结核 D、霍乱 4、皮肤角质层的细胞排列紧密,细菌不易侵入,人体的这种免疫属于()A特异性免疫B、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C、非特异性免疫 D、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5、下列实例中,不属于计划免疫的是() A给生病的小孩打针吃药B给小孩服用小儿麻痹糖丸 C给出生三个月的婴儿接种百白破疫苗D给刚出生的婴儿接种卡介苗 6、下列各项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A乳酸的杀菌作用B、麻疹患者痊愈后不会再患麻疹 C、溶菌酶的杀菌作用 D、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7、下列各种动物中,哪种动物是病原体?() A、蛔虫 B、虱子 C、跳蚤 D、鼠 8、人体的保卫自身不受病原体侵害的第一道防线是() A、皮肤和肌肉 B、肌肉和骨骼 C、皮肤和黏膜 D、表皮和真皮 9、传染源指的是()A能够传播的病原体B、被污染了的环境 C、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D、病人的排泄物或分泌物 10、人体能及时清理体内的衰老、破损和死亡的细胞,这属于() A防御病原体对人体的感染B、保持人体自身结构的稳定 C、免疫具有的三个方面的重要功能中的一个方面 D、以上答案均正确 11、隔离患有传染病病人的主要目的是() A保护容易感染该病的易感人群B控制散播病原体的传染源 C切断传播途径D便于更好的给患者进行治疗 12、下列各项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A皮肤的的屏障作用B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C患过天花以后不再患天花D体液中的溶菌酶的杀菌作用 13、保护易感人群的具体措施是() A对患病者及时发现并及时治疗B搞好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 C消灭传播疾病的媒介D不让易感者与传染源接触并进行预防接种 14、为严重烧伤的患者移植他人的皮肤,移植的皮肤不易成活,从免疫的角度分析,移植的皮肤属于()A、疫苗B、抗原C、抗体D、病原体15、患过麻疹以后不再患该病是因为() A吞噬细胞可随时吞噬麻疹病毒B麻疹病毒不会再感染人体 C麻疹病毒可长期存在于人体内D人体产生的抗体可长期在人体内存留16、人体的特异性免疫不同于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是() A特异性免疫是每个人生来就有的B特异性免疫不是针对某一类病原体 C特异性免疫对多种病原体起防御作用

安全、环境与职业健康教育大纲

安全、环境与职业健康教育大纲 1目的 为有效实施《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教育制度》,进一步细化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教育内容,特制定本大纲。 2适用范围 适用于集团各企业员工与各分承包方。 3适用对象 3.1公司正式合同制员工、借用工、临时工; 3.2外包工程队员工; 3.3其他进入公司从事修船生产、基建工程等各项工程项目的施工人员(外协人 员); 3.4需要进行教育的其他人员(如外来参观、学习人员)。 4适用对象的基本分类 4.1新员工进厂三级安全环境教育; 4.2员工持续性岗位安全环境再教育; 4.3各级管理人员安全环境教育; 4.4特种作业人员安全环境教育; 4.5特殊性岗位人员安全环境教育等。 5教育的基本内容 5.1国家、行业和地区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 5.2企业的安全环境管理规章制度; 5.3安全生产技术规范、通用安全技术; 5.4岗位的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职责、劳动纪律、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技能和安 全技术基础知识; 5.5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保护知识; 5.6企业安全文化的基本知识; 5.7事故应急措施和有关事故案例等。 6分类教育主要内容 6.1新员工进厂教育主要内容:

6.1.1厂级(公司级)教育 a.国家、行业和地区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 b.安全意识教育:公司概况、集团安全理念及文化宣贯、安全生产形势、生产场地特点、企业的工程生产特点、公司重要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特殊设备的性能、使用、分布及注意事项、生产的危害性告知等; c.船舶、海工修造行业安全特点及防范措施、危险源辨识训练; d. 公司主要安全环境管理规章制度; e.船舶、海工修造基础知识; f. 劳保用品安全知识、职业卫生知识、员工环境安全行为规范; g. 船舶、海工修造行业事故案例分析、教训及防范措施; h. 紧急情况(如火灾)的处理措施。 6.1.2车间(部门)级教育 a.车间(部门)安全生产特点、防范措施及设备状况; b.车间(部门)安全环境管理规章制度和岗位操作规程; c. 车间(部门)职业卫生知识、车间的重点危险危害事项告知; e.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f. 个人劳保用品的正确穿戴、使用; g. 日常使用的生产工具、动力设备、安全防护装置的结构、性能、作用及操作方法、设备维护与文明生产要求。 6.1.3班组级教育 a. 班组、岗位工作性质和职责范围; b. 班组安全环境管理规定及岗位操作规程; c. 个人劳保用品的正确穿戴、使用; d. 日常使用的生产工具、动力设备、安全防护装置的结构、性能、作用及操作方法、设备维护与文明生产要求; e.本工种有关的安全、环保技术知识及遇到异常(故障、事故)情况的处理方法; f.其他内容(如新老帮带等)。 6.2员工持续性岗位再教育的主要内容 6.2.1岗位安全、环保技术专项教育 a.本岗位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规章制度;

运用绿色建筑材料营造健康的人居环境

现代化工与高新技术结课论文题目:运用绿色建筑材料营造健康的人居环境 姓名:董燕学号:3014206126 学院:建筑学院班级:14级环境设计

运用绿色建筑材料营造健康的人居环境 【摘要】:本文通过对绿色建筑材料基本的研究和对健康人居环境的涵义及当前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做了的阐述,说明了绿色建筑材料广泛应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如何在健康人居环境中更好的应用绿色建筑材料,以保证当前人居环境问题的妥善解决。【关键词】:绿色建筑材料;人居环境;研究;应用。 引言:建筑材料是建筑行业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建筑材料的化学性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建筑的质量和寿命,建筑材料的质量又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生活环境的质量,所以绿色的化学材料、绿色的建筑材料是营造健康的人居环境、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和绿色建筑技术、材料的集成。环境破坏的罪恶之源不仅仅是工业污染,更严重的是建筑方面的污染。在建筑工程中,大量能源和自然资源被消耗掉,严重影响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建筑的正常运行离不开建筑材料,如果能将建筑材料进行合理运用,对缓解资源短缺、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等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为此,必须在建筑中广泛应用绿色建筑材料。 一、健康人居环境的内涵 人居环境也叫“人类住区”,或者叫“人类聚居”。它的含义就是“人类生存、从事生产、进行各种社会活动所在的环境”。人类的居住环境是由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所组成,它不仅仅是指住房、小区及城市,它是人类活动的全过程,包括居住、工作、教育、卫生、文化、娱乐等,以及为维护这些活动而进行的实体结构的有机结合。人居环境的健康性主要是指影响居住者身心健康的室内外环境因素,它包括室外环境的阳光、空气、水、绿化、避免噪声干扰,要使居住者有社区感,确保居住者的私密性。室内环境要控制空气质量,做到建筑装饰材料的无害化、绿色化。健康的人居环境,要求人与自然要和谐发展,是一种完好的社会关系的体现,他要求一切以居住者为出发点,通过绿色建筑材料的广泛应用,使居住者 能够获得一个舒适且健康的居住环境,保证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习题及答案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习题 概论 一、选择题: 1.“每个人不仅对个人健康负有责任,同时也对社会健康承担义务”指的是( A )A.道德健康 B.三级健康 C.心理健康 D.一级健康 2.无饥寒、无病、无体弱是( A)A.一级健康的内容 B.二级健康的内容 C.三级健康的内容 D.健康的全部内涵3.一级健康是指( B ) | A.满意度条件 B.满足生存条件 C.最高层次的健康 D.心理健康 4.二级健康是指(B )A.心理健康B.满意度条件 C.道德健康 D.满足生存条件5.最高层次的健康是指(C)A.一级健康 B.二级健康C.三级健康 D.社会健康 6.健康教育与卫生宣教是(C )A.等同关系 B.并行关系C.包容与被包容关系 D.先后关系 7.健康教育活动的核心是( D) 、 A.进行卫生宣传 B.提高卫生保健知识 C.建立正确的健康观念D.行为改变8.我国最早的健康教育专著是(B )A.黄经亨编著的《健康教育学》B.陈志潜编译的《健康教育原理》 C.贾伟廉编著的《健康教育学》 D.梁浩材编著的《健康教育学》 9.新的公共卫生方法的精髓是 ( B ) A.健康教育B.健康促进 C.卫生宣教 D.预防接种 10.选择8-12名由相同的社会背景成员对某社区的健康问题进行讨论,这是( B )A.特尔斐法B.专题组讨论 C.观察法 D.访谈法 - 11.二十世纪后期以来,影响健康最主要的因素是 ( B ) A.生物因素 B.行为生活方式因素 C.环境因素 D.卫生保健服务因素12.不记名,可保证答卷的真实性不受成员的威望、权利等的影响,这种方法是(A ) A.特尔菲法 B.专题小组讨论法 C.选题小组工作法 D.案例调查 13. 属于不良的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的特点的是 (C) A. 潜伏期短 B. 特异性强 C. 广泛存在 D. 变易性小 14.健康促进特别强调以 (D) A. 个体为基础 B. 群体为基础 C. 病人为基础 D. 健康为基础 ^ 15.常用于收集目标人群较深层次的需求信息的方法是 ( B ) A.观察法 B.专题小组讨论法 C.选题小组工作法 D. 专家反馈咨询法16.第一次举行健康促进国际大会的发展中国家是(A) A. 印度尼西亚 B.中国 C.印度 D. 菲律宾 17.在疾病的三级预防中,健康促进强调 ( D ) A.一、二级预防 B.二、三级预防 C.三级预防D.一级预防甚至更早阶段18.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目的在于( C )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知识培训内容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知识培训内容 一、名词解释 1、健康教育:是旨在帮助对象人群或个人改善健康相关行为的系统的社会活动,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其目的是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2、健康促进:是促使人们维护和提高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是协调人类与他们环境之间的战略,规定了个人与社会对健康各自所负的责任。 3、健康传播: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它是指人人健康”为出发点,运用各种传播媒介渠道及方法,为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的目的而制作、传递、分散、 交流、分享健康信息的过程。 4、人际传播:也称人际交流,是指人与人之间进行直接信息沟通的一类交流活动。 5、促进健康行为:是指个体或群体表现出的、客观上有益于自身和他人健康的一组行为。 6、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7、体重指数:即BMI指数(身体质量指数,简称体质指数又称体重指数,英文为Body Mass Index简称BMI),是用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得出的数字,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 &健康管理:是指一种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其宗旨是调动个人和集体及整个社会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 9、医院健康教育(广义、狭义) 1、广义的医院健康教育:以健康为中心,以医疗保健机构为基础,为改善患者及其

人类的健康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人类的健康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祖国医学认为,人类生存在自然界中,与自然环境有 着密切的关系。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这些条件的异常改变,如果超过人体的适应能力,就会破 坏人的机体与外界环境的对立统一而生病。如《内经》说:“一州之气,生化寿夭不同,其故何也?歧伯日:高下之理,地势使然,崇高则阴气治之,污下则阳气治之。阳胜 者先天,阴胜者后失,此地理之常也,生化之道也。高者 其气寿,下者其气天,地之大小异也,小者小异,大者大异”。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人们的生活习性,所患疾病 及防治方法也不同。这种不同,正是人们对自然环境适应 性表现。 由于环境与人的健康有密切关系,所以古代养生家很 重视生活环境的选择与改造。据传古代名医孙思邈晚年选 择山青水秀之乡造屋植木种花修池,独自在那里养老。清 代养生家曹慈山也“辟园林于城中,池馆相望,有白皮古 松数十株,风涛倾耳,如置身岩壑,至九十余乃终”。这 和今天提倡美化环境和绿化环境意义相同。不同的是,在 工业不发达的古代,不存在象今天这样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人类为了维持生命,要进行自身的新陈代谢,一个成 年人平均每天要呼吸二十六斤空气,进食三斤食物,饮入 五斤水。生命所必需的氧气、水和食物都直接或间接地来 源于自然界。并且,人类在生命发展和新陈代谢过程中, 也与自然环境形成了某种物质交换的平衡关系,从而适应 了地球的环境条件。近些年来研究发现,在人体的背部器 官和组织中,含有地壳中所存的六十多种化学元素;将人 体血液和地壳岩石中各种元素的含量比较,除了构成血液 原生质的主要成分(碳C,氢H,氧0,氮N)和岩石的主 要成分(硅Si)以外,其它许多元素平均含量所占的比重 极其相似。这是人类与周围环境长期进行物质交换的结果。自然界中,大气、水、土壤以及植物、动物、微生物等许

议“舒适、安全、卫生、健康的居住环境

议“舒适、安全、卫生、健康的居住环境 摘要:住得舒适的居住环境,是指以居住生活为中心的生活环境中有形或无形的外部条件,一般涉及气候、声光、空气和水等自然条件和各种人为条件。也就是说,它是由周围条件、用地条件、公共设施条件和自然条件等四个基本要素所构成的生活环境,是指在满足住宅建设基本要素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保障居住者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层次的需求,完善和提高住宅质量与生活质量,营造出舒适、安全、卫生、健康的居住环境。本文结合“九州·怡景苑”工程,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初浅的诠释。 关键词:居住环境;九州·怡景苑;健康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不断地提高。城市大多数居民在经历了“住得下”(有基本的居住面积)、“分得开”(有一定的居住面积和房间数量)、“住得宽敞”(居住功能可以适当进行划分并且能进行装修)之后,人们开始关心“住得舒适”,甚至期待能“诗意地栖居”。 诗意地栖居,或许在今天来看还只能是一种“期待”。“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生活环境培育和陶冶一方人。人们长期定居在特定的居住环境中,这种环境整体组织的长期作用是产生、维持和“控制”人们生活活动格局的有力结构。“存在决定意识”,从而形成相应的生活方式、价值和意识观念——以至文化形态。因此,从广义的概念上,我们期待城市居住环境应具备:良好的生态条件,进步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精神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促成潜能开发和素质培育,尊重并持续发展民族和地方的优秀传统和习俗文化,等等。 而住得舒适是“诗意地栖居”的基本前提。住得舒适,固然与住宅建筑设计本身密不可分,但更与特定的居住环境质量密切相关。因为,居住环境已经成为消费者甄别居住区或楼盘品质、决定购房意向的首要标准之一。环境已经成为“楼盘的名片,更是提升楼盘价值与居住品质的重要砝码。”优秀的居住环境及景观设计已使楼盘的附加值得到全方位的提升。那么,什么是住得舒适的居住环境? 从目前人们的普遍认识来看,所谓住得舒适的居住环境应该是指以居住生活为中心的生活环境中有形或无形的外部条件,一般涉及气候、声光、空气和水等自然条件和各种人为条件两方面内容,而人为条件是指除了包括道路、公园、交通、商店、医院等公共设施条件之外,还包括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如人际关系、土地情况)。也就是说,它是主要由周围条件、用地条件、公共设施条件和自然条件等四个基本要素所构成的生活环境。 西方发达国家从生活环境的目标着眼,以安全性、健康性、便利性和舒适性为基本原则,来评判居住环境质量并进行住宅区环境的规划建设工作。这种从生活环境出发的居住环境质量评定内容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 基本生理方面的内容。包括户外空间、绿化、空气、日照和噪声等要素。户外空间要更多地为老年人和儿童着想,保证儿童安全成长的室外环境是住宅区规划设计的重点之一,室外的无障碍化和考虑老年人生活的室外环境也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基本生活方面的内容。包括商店、学校、邻里关系和景观等要素。今天社区建设中体育健身和文化活动设施也成为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应从居民基本需求人手,站在满足人们多样化价值观与生活方式居住要求,来建设配置各种公共设施,并重视促进人际交往互助和社区的建设。 基本卫生与安全方面的内容。包括给排水、火灾、交通、安全等要素。环境优质的卫生与安全的住区,不仅要以整合的方法提供环境无害化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以增进人口的总体

生活环境与健康

第二章生活环境与健康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基本条件,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变化都与人体健康、疾病甚至死亡有着密切联系。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也日趋严重。环境污染物大都以各种环境介质(空气、水、土壤、食物)为载体,通过呼吸、饮水、食物链等途径进入人体,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同样会受到各种环境污染物的影响。 第一节 空气 围绕地球四周的空气是人类生存的重要外界环境因素之一。人们的生活与生产活动始终处于空气环境之中,机体依靠与空气环境不断的物质交换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因此,空气的物理、化学性状与人类的健康与生活密切相关。 空气自地表向上,可分为三层,即对流层、平流层和电离层。对流层是靠近地面空气密度最大的一层,空气总量的95%集中在这里,大气污染也主要发生在对流层。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是该层的空气有较强烈的水平及垂直混合现象,空气温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温度递减),一般情况下每升高1000m,气温下降6.5℃。但有时也可出现空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的现象(气温逆增)。对流层与地球表面的生命关系最为密切。 平流层处于对流层上方,向上一直到50~55Km高度。其主要特点是空气主要以水平流动。由于太阳紫外线的作用,空气中的氧分子分解成原子态的氧,再与氧分子合成臭氧,在平流层形成臭氧层。臭氧能吸收对生物有害的短波紫外线,从而保护了地球表面的生物。 一、空气的理化性状及其卫生学意义 (一)空气的化学组成 自然状态的空气是无色、无味、无臭的混合气体。主要成分包括:氮78.09%、氧20.95%、二氧化碳0.03%和微量惰性气体。大气中还含有水蒸气、尘埃、微生物和其他化学物质。随着高度的增加,空气越来越稀薄,空气成分也发生显著的变化,各种成分的分压和绝对浓度也随之下降。 (二)空气的物理性状 空气的物理性状是指与人类关系密切的气象因素,如气温、气湿、气流、气压、太阳辐射以及空气的离子化等。空气的物理性状处于经常的变化之中,引起气象因素变化的99%以上的能量来自太阳辐射,人类机体本身对这类

智慧树知到《环境生态与健康》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环境生态与健康》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环境治理是我国的重大需求 B:人体与环境是统一的 C:人体与环境联系的基础是化学元素 D:预防疾病、保障人体健康只能加强体育锻炼 正确答案:环境治理是我国的重大需求,人体与环境是统一的,人体与环境联系的基础是化学元素 2、下列疾病不属于地方病的是()。 A:地方性甲状腺肿 B:克山病 C:骨痛病 D:地方性氟中毒 正确答案:骨痛病 3、下列疾病不属于公害病的是()。 A:富山事件 B:克山病 C:光化学烟雾 D:伦敦烟雾 正确答案:克山病 4、污染物防治是防止公害病发生的主要措施。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5、公害病是由于环境污染而引起的的地区性疾病。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第二章 1、下列属于水污染物质的有哪些()。 A:悬浮物 B:耗氧有机物 C:植物性营养物 D:重金属 E:难降解有机物 正确答案:悬浮物,耗氧有机物,植物性营养物,重金属,难降解有机物2、天然水体的污染源包括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降水。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3、下列不属于水体物理性污染的是()。 A:悬浮物 B:放射性污染物 C:垃圾渗滤液

D:热污染 正确答案:垃圾渗滤液 4、生活污水处理的工艺流程中下列哪些工序属于化学处理方法()。A:沉淀池 B:加氯消毒 C:反渗透膜 D:曝气池 正确答案:加氯消毒 5、具有脱氮功能的工艺有()。 A:CASS工艺 B:A-A-O工艺 C:完全混合曝气工艺 正确答案:CASS工艺,A-A-O工艺 第三章 1、臭氧层在大气圈的()。 A:中间层 B:对流层 C:热层 D:平流层 正确答案:D 2、当前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 A:光化学烟雾

学校健康教育

学校健康教育 学校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校长、教师、家长和学校所在社区领导的广泛合作,给学生提供完整的积极的经验和知识结构,包括设置健康教育课程,创造安全的学校环境,提供合适的健康服务及开展学校健康教育规划,让家庭和更广泛的社区参与,以促进学生健康。 (一)学校健康教育的意义 健康是影响儿童青少年学习能力的一个主要因素,政府有责任提供最好的学习条件。这个目标可通过开展学校健康教育实现,能把所有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的因素进行有机地组织和联系。 学校健康教育的意义是:我国中小学在校学生约占全国人口的五分之一,儿童青少年处于人生的生命准备时期,做好儿童青少年这一代人的健康教育工作,可以使他们从小接受系统的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知识水平,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预防各种常见病、多发病,乃至成人病,可以为他们一生的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影响终身健康。青少年时期在人的一生中是接受能力最强、可塑性最大的时期,也是形成各种行为模式的时期。这种行为模式一经形成,就不容易改变。 (二)学校健康教育的实施范围

学校健康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健康教育课程,还可通过多种健康教育活动,向儿童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渗透。从学校政策、安全、营养、环境、控烟、个人卫生习惯、心理健康、卫生设施和社区参与等进行全方位的健康教育活动。 1.学校卫生教学健康教育应是整个学校系统教育的一部分。 1)健康教育课程设置儿童青少年卫生习惯的训练可在幼儿时期或更早年龄阶段就开始,但系统医学科学知识及保健知识的获得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的方式得以实现。学校健康教育课程应是他们获得此类知识的主要途径。 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青少年接受能力及思维方式均不同,因此在设置健康教育课程时,目的要求、教育内容、形式、教学模具及教材选编等均要符合该年龄段儿童青少年的特点,因人施教。应尽量使学生对健康教育课程产生兴趣,主动学习而非被动学习。 设置健康教育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知晓有关健康知识、信息,掌握自我保健的技能。因此培训称职教师是十分必要的,应不断地对健康教育教师进行培训,使其知识不断更新。 2)健康行为指导健康行为指导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把学到的卫生知识渗透到日常生活中。主要通过卫生保健信念的改变和正确信念的形成,培养学生正确判断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和习惯。习惯是逐步养成的,一旦形成不易更改并

环境与健康

环境与健康 ——环境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作者:尤赠强 环境与我们息息相关,健康是我们永恒的主题,环境是影响和决定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接触直接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疾病负担和健康长寿。睡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类的环境观、健康观也发生了质的飞跃。人们不再仅仅将目光局限在健康本身,而是更深层次的关注“身心与环境的完美适应”——和谐的环境与健康发展观。 一、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是指以我们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人与环境,象鱼和水一样密不可分。环境创造了人类,人类依存于环境,受其影响,不断与之相适应;人类又通过自身的生产活动不断改造环境,使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生活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和健康意义重大,适宜的生活环境,可以促进人类的健康长寿。反之,如果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有害物质处理不当,使环境受到破坏,不仅损害人类健康,甚而还会导致人类健康近期和远期的危害,威胁子孙后代。也就是说严重的环境污染,能造成生态系统的危机,导致人类的灾难。流行病学研究证明,人类的疾病70%~90%与环境有关。人类想健康长寿,就必须建立和保持同外在环境的和谐关系。人类健康的基础是人类的生存环境,只有生物多样性丰富、稳定和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才能保证人类健康的稳定和持续发展,而环境污染是人类健康的大敌,生命与环境最密切的关系是生命利用环境中的元素建造自身。如今,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特别是环境污染加重,造成空气、水源的污染,直接导致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变差,免疫防御功能下降。人类对大自然的过度开发,致使人类遭到大自然的“惩罚”与“报复”,导致人类许多旧的和信得疾病产生。从某种意义上讲,近年来,人畜、人禽共患的传染病就是例证,使人类的健康已经面临着一些潜在的危害。 二、生物、化学环境、物理的和社会心理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1、生物因素 生物圈中的生命物质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它们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共同构成生物与环境的综合体,即生态系统。人类依靠生物构成稳定的食物链,从而获得生存所必需的营养素;利用生物制成药物防治疾病;绿化美化环境陶冶情操等。生物本身在不断繁衍过程中为人类造福的同时,有的生物会给人类健康和生命带来一定威胁,如致病性生物可成为包括烈性传染病的媒介;食物链中存在致癌、致畸的有毒物质等生物因子;空气中存在致敏的花粉、生产过程中的生物性粉尘(动物羽、毛等)。

居住环境对健康的影响

大地厚土,承载万物,无论是高耸入云,气势雄伟的泰山,还是蜿蜒绵长的滚滚黄河,都在大地恬静的怀抱中展现着自己的壮美。不仅体现了乾坤天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的浑厚气象,并且以平等慈悲、博大的能量,蕴育滋养着一切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山峦河海与万类万物,为一个个辉煌而灿烂的文明,留下了永恒的印迹。 天地运行,自然大道与四时更替,演绎着万物成长的过程。春天,青翠秀丽的气息,唤醒沉睡的大地,为万物带来无限生机;夏天,明朗奔放的节奏,谱写大地热诚的乐章;秋天,成熟辉煌的捷报,大地收获果实累累;冬天,高阔睿智的宁静,大地在沉睡中积蓄生命的力量。 大地是如此的博爱和一视同仁,无论多么污秽肮脏的物质倾入大地,都能被她分解甚至化成有益的养分,化育出美丽的花朵。万物生长在大地的怀抱里,效法着大地传递给世间的种种美德,水行于地,利万物而不争,海纳百川成其深广,厚德载物利益四方。这是大地母亲无上的智慧,无私的关怀和无尽的给予,默默化育了世代子民。 大地是如此的柔顺宽厚,谦恭无争。自古以来先祖们都有祭天祀地的活动,并满怀虔诚地写下「天地君亲师」的牌位,这是多么深沉的敬重和感恩。然而如今的我们,却成了大地母亲的不孝子孙。在我们为人类日益进步的高科技文明而骄傲的时候,大地母亲向人类的无知,发出了警告,风云突变,灾祸连连。

因为大地母亲生病了,贫瘠了,沙漠化和地表流失正威胁着全世界的土地,越来越多的牧场和耕地,变成了沙漠。一片片森林倒下了,美丽的草原不见了,换来了飞扬肆虐的沙尘。对石油矿藏无止尽的开采,换来的是能源日渐枯竭。对农药化肥的泛滥应用,产生了变质的农产品。人类无度膨胀的私欲,不仅遮盖住了祥和的天空,也让大地母亲伤痕累累。沉重的呼吸凝成飓风,无奈的颤抖纠结成地震,痛苦的泪水汇聚成洪流,这是大地母亲用她那古老而低沉的声音,在向她的不孝子民,发出无奈的警示。 珍惜土地,就是珍惜我们的母亲。我们的每一寸皮肤上,都粘有土粒,这是大地母亲的气息,我们都是土地的族系,立足厚土,怎能不感恩戴德?为了后世子孙的美好家园,为了大地母亲永远的健康,我们必须反省端正行径,呵护母亲的身躯和血脉,因为那是我们后世子孙,赖以繁衍生息的家园。 母亲是坤、是地、是厚德,任何损伤大地母亲的行为都该为之思过忏悔,地球母亲对万物的这份大爱,每一位子女怎能不虔诚地奉上自己恭顺的孝心,这是大自然最本真最质朴的孝道。

人居环境

把握科学发展主题推进人居环境建设 太原市晋源区建设管理局局长荣春贵 人居环境是人类聚居的简称,是以“人”为主体来研究生活的,是一个融贯综合的学科,包括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支撑系统等五大系统,内涵十分丰富。人居环境强调融贯和综合,融贯是指从中国的建设实际出发,以存在问题为中心,主动从相关学科中吸取智慧,有意识的寻找城乡人居环境发展的新模式,不断地推进学科的发展;综合就是把包括自然、人类、社会、居住、支撑系统在内的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生态、文化、社会、技术等各个方面,对人类聚居问题进行系统的综合的研究。融贯综合思想渗透了“天人合一”的东方智慧。 一、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性 人居环境的改造和创造,既是一个古代的命题,也是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关系着人类生存条件的改善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备受世界各国关注。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在幕天席地的居住环境中学会了建造茅草屋,他们选择了相对优越的人居环境,营造了更加舒适的生活。在当代,人们通过建筑布局和构造的变化来改善通风、温度,以及减少噪音等各种不同不利条件的侵入。但是,在快速化城镇发展进程当中,城市问题表现得日益严重,具体表现为:居住拥挤、基础设施匮乏和老化、生态环境破坏、旧城改造与人类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矛盾激化、城市“美化运动”

导致生态系统失衡等问题,从而切断了城市的文化和文脉。一个城市的人居环境优劣,会直接对该城市的面貌、品质以及民生状况等诸多方面产生影响,关系着人类生存条件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的实现。 近年来,人们的居住观、生活观、价值观和幸福观都发生了很大改变。在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的指导下,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居住环境、生活出行、教育文化等方面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更高的追求。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转变增长方式。”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善人居环境、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这一重大战略举措将人居环境建设提高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那么,建设和谐的人居环境显得异常重要。 二、人居环境建设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建设一个绿色、健康的人居环境,就要求我们的人居环境具有更好的生态性,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大力发展生态系统平衡、生态结构健全的绿色建筑、绿色家居、绿色人居;还要具有更好的文化艺术性,重视人居环境的文化创意、艺术创意,特别是符合人性化需求的创意。现就人居环境建设所涉及到的自然生态、人类住区、基础设施、人文历史等方面简述如下: (一)加强人类住区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人居健康问题关系民生和社会稳定,是人居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1996年联合国人居大会提出两句话:第一句——人

生活环境与健康

第二章生活环境与健康 A型题 1饮用水消毒的主要目的是 A.保持水中有一定量的余氯 B.改善水质的感官性状 C.除去水中有毒物质 D.杀灭病原菌,预防介水传染病 E.预防水型地方病的发生 2我国集中式给水最常用的消毒方法是 A.氯化消毒 B.紫外线消毒 C.臭氧消毒 D.碘消毒 E.煮沸消毒 3对饮用水进行氯化消毒时,起杀菌作用的主要是 A.Cl2 B.HOCl C.Cl— D.Ca (OCl)2 E.OCl— 4评价氯化消毒效果的简便指标是 A.加氯量 B.有效氯 C.余氯量 D.水的浑浊度 E.细菌学指标 5比较理想的饮用水水源是 A.降水 B.江、河水 C.泉水 D.深层地下水 E.水库水 6关于地方性氟中毒,错误的是 A.发病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B.氟斑牙多见于恒牙

C.从非病区搬入的居民比当地居民易患病 D.随年龄增加患氟骨症的病人增多 E.氟骨症多见于16岁以后的成年人 7克山病的主要发病原因可能是 A.缺钙 B.缺硒 C.高钙 D.缺碘 E.高硒 8水俣病属于 A.职业病 B.公害病 C.地方病 D.传染病 E.食物中毒 9评价室内空气质量指标中,细菌指标多采用 A.肺炎球菌总数 B.结核杆菌总数 C.细菌总数 D.溶血性链球菌 E.金黄色葡萄球菌总数 10可经毛发排出的化学物是 A.一氧化碳 B.二氧化硫 C.硫化氢 D.苯 E.砷 11毒物引起全部受试对象死亡所需要的最低剂量是 A.绝对致死剂量(LD100) B.最小致死剂量(LD01) C.最大耐受剂量(LD0) D.半数致死剂量(LD50) E.急性阈剂量(Limac) 12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中的个别成员出现死亡的剂量 A.绝对致死剂量(LD100)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