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并发控制

并发控制

并发控制
并发控制

第十一章并发控制

1.并发操作可能会引发数据库中的哪些不一致性问题?

2.并发控制机制的目的是什么?实现技术有哪些

3.在数据库中为什么要并发控制?

4.并发操作可能会产生哪几类数据不一致?用什么方法能避免这些不一致的情况?

5.什么是封锁?

6.基本的封锁类型有几种?试述它们的含义。

7.什么是活锁?什么是死锁?

以下为选择题样题:

1.为了防止一个事务的工作影响另一个用户,应该采取()。

A. 完整性控制

B. 访问控制

C. 安全性控制

D. 并发控制

2. 解决并发操作带来的数据不一致问题普遍采用()技术。

A. 封锁

B. 存取控制

C. 恢复

D. 协商

3.下列不属于并发操作带来的问题是()。

A. 丢失修改

B. 不可重复读

C. 死锁

D. 脏读

4. DBMS普遍采用()方法来保证调度的正确性。

A. 索引

B. 授权

C. 封锁

D. 日志

5.事务T在修改数据R之前必须先对其加X锁,直到事务结束才释放,这是()。

A. 一级封锁协议

B. 二级封锁协议

C. 三级封锁协议

D. 零级封锁协议

6.如果有两个事务,同时对数据库中同一数据进行操作,不会引起冲突的操作是()。

A. 一个是DELETE,一个是SELECT

B. 一个是SELECT,一个是DELETE

C. 两个都是UPDATE

D. 两个都是SELECT

7.在数据库系统中,死锁属于()。

A. 系统故障

B. 事务故障

C. 介质故障

D. 程序故障

手 术 后 常 见 并 发 症

手术后常见并发症(普外科) 一、颈部(甲状腺)手术并发症手术类别:甲状腺腺瘤切除术甲状腺单叶次全切除术甲状腺单叶全切术甲状腺双叶次全切除术(甲亢)甲状腺癌根治术甲状旁腺切除术(甲旁亢)1、手术死亡(发生率约2/万)-以窒息、切口下出血和甲亢危象为主2、麻醉意外、心脑血管意外3*、术中颈部血管损伤,造成手术中大出血、休克甚至死亡4*、术中喉返神经损伤(钳夹、缝扎或切断),导致声音嘶哑、饮水呛咳、呼吸困难,严重者永久性丧失功能,甚至需终生依赖气管造口双侧神经损伤时可导致急性窒息须紧急气管插管或切开(发生率约2~3%,甲状腺全切术、甲亢、甲状腺癌手术发生率较高)(一过性发生者可在3 个月至半年内恢复)5*、喉上神经损伤,导致呛咳、误吸发生和发音改变(发生率约0.5%)6、术后气管软化发生,导致窒息甚至死亡(甲状腺肿物体积较大者容易发生,发生者须行气管切开或插管)7、术后甲状腺功能减退,暂时性或永久性(发生率<1%,多见于甲亢、甲状腺癌术后)8、术后胸导管瘘或淋巴瘘(胸骨后甲状腺、甲状腺癌根治术偶可发生)9、术后气胸及皮下纵膈气肿,严重者须行胸腔闭式引流术(罕见)10、甲亢术后甲状腺危象,出现高热、大汗、心悸,严重休克死亡(发生率约3~5%,死亡率约1%,积极治疗,控制症状)11、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出现低钙抽搐和神经精神症状12、切口并发症,包括血肿需二次手术,切口积液、感染、愈合延迟等13、舌下神经及副神经损伤,颈交感神经节损伤 二、阑尾切除术并发症1、麻醉意外、心脑血管意外2、术中出血,导致失血性休克(髂血管损伤等,罕见)3、术中肠管损伤(回肠、结肠等,需手术修补)4、术后腹腔内出血(阑尾系膜血管、阑尾残端出血,需二次手术治疗)5*、术后腹腔感染,以盆腔脓肿最多见,出现发热、腹痛、腹泻(发生率约2~5%)6、术后阑尾残端破裂致脓肿形成(发生率约0.5%)7、术后门静脉炎、肝脓肿及脓毒症(较少见)8、术后粪瘘、腹壁窦道形成(少见)9*、术后腹壁切口脂肪液化、切口感染(发生率<5%,但穿孔性阑尾炎感染率可达20%以上)10、阑尾残株炎,残端囊肿、残株癌(发生率<1%)11、术后粘连性肠梗阻12、术后切口疝13、女性不孕症(约20~30%女性不孕症有阑尾切除史) 三、疝修补/成形手术并发症手术类别:斜疝修补/成形术直疝修补/成形术滑疝修补/成形术复发疝手术1、麻醉意外、心脑血管意外2、术中出血,致失血性休克(罕见)(损伤腹壁下血管、髂血管等)3、术中损伤肠管、膀胱(滑疝、疝囊较大者容易发生,增加术后感染发生率)4、术中损伤重要神经(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致术后伤口疼痛)5、术中损伤精索,致睾丸萎缩,丧失性功能、生育功能6、术后阴囊血肿、水肿(疝囊较大者容易发生)7、切口积液、血肿、感染、裂开,愈合延迟8、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长期卧床者)9、切口感染严重者需取出疝修补网片10、疝复发(复发率2~3%,需二次手术)11、术中损伤血管或神经引致下肢永久性麻木、肢体供血障碍

网络准入、准入控制系统解决方案

捍卫者内网准入控制系统 内网安全的一个理念就是,要建立一个可信、可控的内部安全网络。内网的终端构成了内网90%以上的组成,当之无愧的成为内网安全的重中之重。因此内网安全的重点就在于终端的管理。管理终端,建立一个可控的内网,至少需要完成以下基本问题的处理: 一、非法接入内网问题 公司内网连接着众多的服务器和终端,运行着OA、财务、ERP 等众多系统和数据库,未通过认证的终端如果随意接入内网,将使这些服务器、系统和重要数据面临被攻击和窃取的危险。 二、非法外联问题 通常情况下,内网和外网之间有防火墙、防病毒墙等安全设备保障内网的安全性,对于保密网络,甚至是要求与外网物理隔绝的。但如果内部人员使用拨号、宽带、GPRS、CMDA等方式接入外网,使内网与外网间开出新的连接通道,外部的黑客攻击或者病毒就能够绕过原本连接在内、外网之间的防护屏障,顺利侵入非法外联的计算机,盗窃内网的敏感信息和机密数据,造成泄密事件,甚至利用该机作为跳板,攻击、传染内网的重要服务器,导致整个内网工作瘫痪。而内部人员也可利用不受监管的非法外联发送或泄漏公司的商业秘密。

三、 使用者上网行为问题 很多公司员工经常使用QQ 、MSN 之类的进行聊天,使用迅雷之类的软件P2P 下载,或上网观看视频,会造成工作效率低下、公司带宽被占用的情况。还有员工登录论坛留言发帖,可能发表非法或恶意信息,使公司受到相关部门的处罚或名誉受损等。 ? 基于安全准入技术的入网规范管理产品 ? 基于非法外联接入的入网规范管理系统 ? 基于可信域认证的内网管理系统 ? 计算机终端接入内外网的身份认证系统 ? 软件及硬件单独或相互联动的多重管理方式 接入 身份验证 合法 安全合规性检查 合规 分配权限入网 是 是拒绝接入否修复 否

制动能量回馈系统协调控制

制动能量回馈系统协调控制 张俊智,张鹏君,陆欣,陈鑫 清华大学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4 【摘要】本文为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设计了分层控制的制动能量回馈系统,该分层结构主要包括驾驶员意图识别、能量管理和元件协调控制三个部分。分层控制结构的采用,将复杂的制动能量回馈系统简化为若干部分,降低了控制难度,为研究提供了便利。所设计的系统已在一款串联混合动力客车上实现,并根据中国城市公交循环工况进行了道路测试。 【关键词】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馈系统,分层控制结构,协调控制 Coordinated Control for Regenerative Braking System Zhang Junzhi, Zhang Pengjun, Luxin, Chen Xin State Key Lab. of Automotive Energy and Safety,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China, 100084 Abstract: This paper presents a design of regenerative braking system(RBS) for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 using hierarchical control structure and method. The hierarchical model is mainly composed of three modules for driver intent identification, energy management and coordinated control based on components control. As a consequence, RBS, a complicated hybrid dynamic system, is successfully decomposed by several simple modules. The control system and strategies are carried out on a typical serial HEV bus, and tested on road based china typical urban cycle.. Key words: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 regenerative braking system, hierarchical control structure, coordinated control 1 介绍 车辆的动能通过制动能量回馈系统可转化为其它形式能量储存起来,并进一步用于车辆驱动。研究显示,在城市驾驶循环中,发动机发出能量的大约1/3至1/2被制动过程所消耗[1,2]。因此,回馈制动是车辆提高燃油经济性并降低排放的有效方法,有助于缓解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

机电运行控制策略

一、Metasys系统概述 根据本项目的特点,我们选择了Metasys?系统来完成本冷机群控系统的控制功能。 Metasys?系统扩展架构除了具有传统楼宇自动化及设施管理的能力和一直提供的系统特性外,还在电子信息分布的兼容性和当今商务企业网络结构上不断增强。信息科技(IT)标准的采用和Internet的使用扩展了Metasys系统能力,超出了传统楼宇控制系统的领域。经授权进入您的网络,您可以从任意电脑使用Microsoft? IE浏览器得到设施的技术及经济性能信息。网络上的服务器和集成了所有设施系统的自动化引擎实现了整个设施管理,支持多种协议,包括标准的BACnet?, LonTalk?,和已存在的Metasys系统协议。 本工程系统结构示意图 1.1 系统特点 可完全扩展的系统 为您的建筑物,校园或整个企业建立或扩展自动化系统提供一个灵活的网络结构。

●基于任务的网络访问 无论是在建筑内的网络上还是通过Internet在世界范围内的任何地方,用户都具有显示及控制的能力。 ●标准的IT协议 采用标准的IT网络技术,可以与您的企业网进行安全连接。 ●报警及事件管理 提供有效的报警和事件报告至基于Web浏览器的报警控制台、寻呼和邮件,同时报告给基于服务器的SQL数据库。 ●Metasys N1 和 BACnet 系统集成 保护已有投资,提供将已有系统集成或移植到允许Web的网络结构中,使用基于Web的用户界面。 ●支持开放的楼宇自控系统协议 集成BACnet IP、 BACnet MS/TP设备和LONWORKS? 设备至Metasys 网络中。 ●企业级集成 为企业系统进行商业分析和计划编制提供运行和历史数据。 1.2 系统组件 Metasys系统是一个完全可扩展的系统,通过系统组件组成的网络可应用于不同规模、简单或复杂的楼宇系统。 ●服务器 服务器是一个可选配的软件包,用于大型的网络、大量用户同时登陆或长时间存储历史数据。有两种规模的服务器:一种为应用和数据服务器(ADS),使用Microsoft MSDE或SQL Express数据库,运行于Windows 2000或Windows XP 操作系统,用于多用户和中等规模的楼宇中; ●网络自动化引擎(NAE) 网络自动化引擎监视现场设备控制器,内嵌的站点管理通道(Site

呼吸机常见并发症

呼吸机在危重症的治疗和抢救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将一个个濒临死亡的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但使用呼吸机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当将引起一系列致命的并发症会将尚存的一线希望化为乌有。因此 在我们临床工作中如何加强护理尽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呼吸机治疗常见的并发症 1.1与人工气道有关的并发症主要有损伤、导管堵塞、气管黏膜溃疡等。 1.2呼吸机通气支持直接引起的并发症主要有通气不足、通气过度、气压伤等。 2 呼吸机治疗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2.1与人工气道有关的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2.1.1损伤为了避免损伤气道医生应加强技能培训提高插管成功率插管过程中应动作轻柔避免反复插管护士应认真观察 及时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对于插管困难者或不配合者如果生命体征平稳可遵医嘱应用肌松剂或镇静剂来协助完成插管。 2.1.2对循环系统的影响对于神清不配合的患者在建立人工气道前采取适当的药物镇静或局麻可避免对循环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2.1.3导管堵塞分泌物、痰液一定要及时清理吸痰要彻底、到位对痰液粘稠者应给予气管点药、膨肺后彻底吸痰避免痰液粘于管壁上引起导管堵塞。对于躁动不配合治疗者应妥善固定气管插管口腔内放置一枚牙垫避免患者将导管咬扁造成导管堵塞。

2.1.4导管误入一侧支气管妥善固定导管每班认真检查导管的深度听诊两肺判断两侧呼吸音是否一致并及时准确记录如果深度发生改变立即给予调整。 2.1.5导管脱出妥善固定导管寸带松紧适宜以伸进一指为宜固定的胶布如被口水浸泡应及时给予更换呼吸机管路不应固定过紧应有一定的活动余地对于躁动、不配合的患者更应注意以免牵拉使导管脱出翻身时一定先把管路从机械臂上放下翻身后再重新固定以免牵拉引起导管脱出。对于不配合治疗或无意识的患者应给予适当的约束并加强巡视以免自行拔出插管。 2.1.6气管黏膜溃疡套囊压力过大会造成气管黏膜毛细血管血流减少或中断而出现黏膜坏死压力过低则出现误吸套囊压力维持在20-25mmHg可以同时避免以上情况发生因此临床上必需严密检测套囊压力。对于长时间应用呼吸机而无法脱机的患者应及早气管切开避免局部长期受压。吸痰时负压不可过大时间不宜过长避免短时间内反复刺激气道下吸痰管时不应给负压以免导致黏膜破损进而出现溃疡严格无菌操作有效清理呼吸道避免气道黏膜继发性的感染。护士在护理过程中要严密观察痰液的性质、量。 2.1.7皮下、纵隔气肿气管切开24小时内护士应严密观察有无皮下气肿、纵隔气肿的发生定期检查皮下有无捻发音如果有要及时通知医生及时给予处置并记录皮下气肿发生的部位、范围注意气肿范围有无扩大。

微电网能量管理系统概述

微电网能量管理系统概述 一、微电网能量组成 微电网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能源网络化供应与管理技术的简称,它能够利地将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系统的接入,实现需求侧管理以及现有能源的最大化利用。微电网将发电子系统、储能系统及负荷相结合,通过相关控制装置间的配合,可以同时向用户提供电能和热能,并能够适时有效地支撑大电网,起到消峰填谷的作用。所以微电网概念一经提出,就引起世界能源专家和电力工业界的广泛重视,世界很多国家都加强了相关基础科学研究的力度,对微电网的认识随着研究的进行在不断地具体化、深入化和系统化。而微电网对于解决我国现有大电网运行中凸显的问题,以及能源危机等相关问题,无疑是提供了一个好的解决途径。 1.1风能 风能是因空气流做功而提供给人类的一种可利用的能量。空气流具有的动能称风能。空气流速越高,动能越大。人们可以用风车把风的动能转化为旋转的动作去推动发电机,以产生电力,方法是透过传动轴,将转子(由以空气动力推动的扇叶组成)的旋转动力传送至发电机。到2008年为止,全世界以风力产生的电力约有94.1 百万千瓦,供应的电力已超过全世界用量的1%。风能虽然对大多数国家而言还不是主要的能源,但在1999年到2005年之间已经成长了四倍以上。 风能优点: 1.风能为洁净的能量来源。 2.风力发电是可再生能源,很环保。 3.风能设施多为不立体化设施,可保护陆地和生态。 4.风能设施日趋进步,大量生产降低成本,在适当地点,风力发电成本已 低于发电机。

1.风力发电需要大量土地兴建风力发电场,才可以生产比较多的能源。 2.进行风力发电时,风力发电机会发出庞大的噪音,所以要找一些空旷的 地方来兴建。 3.在一些地区、风力发电的经济性不足:许多地区的风力有间歇性,更糟 糕的情况是如台湾等地在电力需求较高的夏季及白日、是风力较少的时 间;必须等待压缩空气等储能技术发展。 1.2光伏 光伏是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简称。是一种利用太阳电池半导体材料的光伏效应,将太阳光辐射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一种新型发电系统,有独立运行和并网运行两种方式。 光伏能量的来源由光伏板组件,它是一种暴露在阳光下便会产生直流电的发电装置,由几乎全部以半导体物料(例如硅)制成的薄身固体光伏电池组成。由于没有活动的部分,故可以长时间操作而不会导致任何损耗。简单的光伏电池可为手表及计算机提供能源,较复杂的光伏系统可为房屋提供照明,并为电网供电。光伏板组件可以制成不同形状,而组件又可连接,以产生更多电力。近年,天台及建筑物表面均会使用光伏板组件,甚至被用作窗户、天窗或遮蔽装置的一部分,这些光伏设施通常被称为附设于建筑物的光伏系统。 光伏优点: 1.普遍:太阳光普照大地,没有地域的限制无论陆地或海洋,无论高山或 岛屿,都处处皆有,可直接开发和利用,且无须开采和运输。 2.无害:开发利用太阳能不会污染环境,它是最清洁能源之一,在环境污 染越来越严重的今天,这一点是极其宝贵的。 3.巨大:每年到达地球表面上的太阳辐射能约相当于130万亿吨煤,其总 量属现今世界上可以开发的最大能源。 4.长久:根据目前太阳产生的核能速率估算,氢的贮量足够维持上百亿年, 而地球的寿命也约为几十亿年,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说太阳的能量是 用之不竭的。

并发控制课后答案-简述并发控制

第八章并发控制 习题解答和解析 1. 1.在数据库中为什么要并发控制? 答:数据库是共享资源,通常有许多个事务同时在运行。当多个事务并发地存取数据库时就会产生同时读取和/或修改同一数据的情况。若对并发操作不加控制就可能会存取和存储不正确的数据,破坏数据库的一致性。所以数据库管理系统必须提供并发控制机制。 2. 2.并发操作可能会产生哪几类数据不一致?用什么方法能避免各种不一致的情况? 答:并发操作带来的数据不一致性包括三类:丢失修改、不可重复读和读"脏"数据。 (1)丢失修改(Lost Update)两个事务T1和T2读入同一数据并修改,T2提交的结果破坏了(覆盖了)T1提交的结果,导致T1的修改被丢失。 (2)不可重复读(Non -Repeatable Read)不可重复读是指事务T1读取数据后,事务T2 执行更新操作,使T1无法再现前一次读取结果。不可重复读包括三种情况:详见《概论》8.1(P266)。 (3)读"脏"数据(Dirty Read)读"脏"数据是指事务T1修改某一数据,并将其写回磁盘,事务T2读取同一数据后,T1由于某种原因被撤销,这时T1已修改过的数据恢复原值,T2读到的数据就与数据库中的数据不一致,则T2读到的数据就为"脏"数据,即不正确的数据。 避免不一致性的方法和技术就是并发控制。最常用的技术是封锁技术。也可以用其他技术,例如在分布式数据库系统中可以采用时间戳方法来进行并发控制。 3. 3.什么是封锁? 答:封锁就是事务T在对某个数据对象例如表、记录等操作之前,先向系统发出请求,对其加锁。加锁后事务T就对该数据对象有了一定的控制,在事务T释放它的锁之前,其他的事务不能更新此数据对象。封锁是实现并发控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 4. 4.基本的封锁类型有几种?试述它们的含义。 答:基本的封锁类型有两种:排它锁(Exclusive Locks, 简称 X 锁 )和共享锁(Share Locks,简称 S 锁)。 排它锁又称为写锁。若事务T对数据对象A加上X锁,则只允许T读取和修改A,其他任何事务都不能再对A加任何类型的锁,直到T释放A上的锁。这就保证了其他事务在T释放A上的锁之前不能再读取和修改A。 共享锁又称为读锁。若事务T对数据对象A加上S锁,则事务T可以读A但不能修改A,其他事务只能再对A加S锁,而不能加X锁,直到T释放A上的S锁。这就保证了其他事务可以读A,但在T释放A上的S锁之前不能对A做任何修改。 5.如何用封锁机制保证数据的一致性 ? 答:DBMS在对数据进行读、写操作之前首先对该数据执行封锁操作,例如下图中事务T1在对A进行修改之前先对A执行XLock(A),即对A加X锁。这样,当T2请求对A加X锁时就被拒绝,T2只能等待T1释放A上的锁后才能获得对A的X锁,这时它读到的A是T1更新后 的值,再按此新的A值进行运算。这样就不会丢失 T1的更新。

骨折常见的并发症

骨折常见的并发症 骨折的并发症一般分为早期和晚期两种 折叠骨折早期并发症 1、休克:严重损伤,骨折引起大出血或重要器官损伤所致; 2、脂肪栓塞综合征:发生于成人,因骨折处髓腔内血肿张力过大,骨髓被破坏,脂肪滴进入破裂的静膜窝内,进入血液循环所致。引起肺部、脑部脂肪栓塞。肺栓塞表现:呼吸困难、发绀、心率加快和血压下降等。脑栓塞表现为:意识障碍,如烦躁、昏迷、抽搐等。 3、重要内脏器官损伤: ①肝、脾破裂②肺损伤③膀胱、尿道损伤④直肠损伤等; 4、重要周围组织损伤: ①重要血管损伤②周围神经损伤③脊髓损伤; 5、骨筋膜室综合征:多见于前臂内侧和小腿,常由创伤骨折或外包扎过紧等,迫使骨筋膜室容积减小,骨筋膜室内压力增高。 折叠骨折晚期并发症 1、坠积性肺炎:多发生于骨折长期卧床的病人,特别是老年、

体弱和患有慢性病的人; 2、褥疮:严重骨折后患者长期卧床不起,身体骨突起处受压,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易形成褥疮; 3、下肢静脉血栓:多见于骨盆骨折或下肢骨折病人,长期缺乏运动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4、感染:开放性骨折,特别是污染较重或伴有较严重的软组织损伤者,若清创不彻底,可导致化脓性骨髓炎; 5、损伤性骨化:多因关节扭伤、脱位或关节附近骨折,骨膜剥离形成骨膜下血肿,处理不当使关节附近软组织内广泛骨化; 6、创伤性关节炎:骨折未能准确复位,关节面不平整,长期磨损易引起关节炎; 7、关节僵硬:是骨折和关节损伤最为常见的并发症; 8、急性骨萎缩:即损伤所致关节附近的痛性骨质疏松,也称反射性交感神经性骨营养不良; 9、缺血性骨坏死:骨折段的血液供应被破坏所致;

10、缺血性肌痉挛: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骨筋膜室综合症处理不当的结果。 折叠 (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 供参考,感谢您的配合和支持)

手术后常见 并发症

手术后常见并发症 一、颈部(甲状腺)手术并发症 手术类别:甲状腺腺瘤切除术甲状腺单叶次全切除术甲状腺单叶全切术甲状腺双叶次全切除术(甲亢)甲状腺癌根治术甲状旁腺切除术(甲旁亢) 1、手术死亡(发生率约2/万)-以窒息、切口下出血和甲亢危象为主 2、麻醉意外、心脑血管意外 3*、术中颈部血管损伤,造成手术中大出血、休克甚至死亡 4*、术中喉返神经损伤(钳夹、缝扎或切断),导致声音嘶哑、饮水呛咳、呼吸困难,严重者永久性丧失功能,甚至需终生依赖气管造口双侧神经损伤时可导致急性窒息须紧急气管插管或切开(发生率约2~3%,甲状腺全切术、甲亢、甲状腺癌手术发生率较高)(一过性发生者可在3 个月至半年内恢复) 5*、喉上神经损伤,导致呛咳、误吸发生和发音改变(发生率约0.5%)6、术后气管软化发生,导致窒息甚至死亡(甲状腺肿物体积较大者容易发生,发生者须行气管切开或插管) 7、术后甲状腺功能减退,暂时性或永久性(发生率<1%,多见于甲亢、甲状腺癌术后) 8、术后胸导管瘘或淋巴瘘(胸骨后甲状腺、甲状腺癌根治术偶可发生)

9、术后气胸及皮下纵膈气肿,严重者须行胸腔闭式引流术(罕见) 10、甲亢术后甲状腺危象,出现高热、大汗、心悸,严重休克死亡(发生率约3~5%,死亡率约1%,积极治疗,控制症状) 11、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出现低钙抽搐和神经精神症状 12、切口并发症,包括血肿需二次手术,切口积液、感染、愈合延迟等 13、舌下神经及副神经损伤,颈交感神经节损伤 二、阑尾切除术并发症 1、麻醉意外、心脑血管意外 2、术中出血,导致失血性休克(髂血管损伤等,罕见) 3、术中肠管损伤(回肠、结肠等,需手术修补) 4、术后腹腔内出血(阑尾系膜血管、阑尾残端出血,需二次手术治疗) 5*、术后腹腔感染,以盆腔脓肿最多见,出现发热、腹痛、腹泻(发生率约2~5%) 6、术后阑尾残端破裂致脓肿形成(发生率约0.5%) 7、术后门静脉炎、肝脓肿及脓毒症(较少见) 8、术后粪瘘、腹壁窦道形成(少见) 9*、术后腹壁切口脂肪液化、切口感染(发生率<5%,但穿孔性阑尾炎感染率可达20%以上) 10、阑尾残株炎,残端囊肿、残株癌(发生率<1%) 11、术后粘连性肠梗阻

能量控制系统总论

人体能量控制总论 ——逻辑能量学节选 逻辑能量学的诞生,打破了中西医的争论,堪称医学界的相对论,较二者均有所提高,前所未有的解决了很多医学现象。本文是一个核心期刊的稿件,被所谓的专家和编辑社退回了,特在人民网首发,望能够认识本文价值的医疗机构和政府部门与我联系,盗版理论,违法必究! 马哲说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太高深,我搞不懂。在自然科学里“能量才是物质运动的根本动力”更为合适。阴阳学说与其十分吻合。“阴阳者,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道出了事物变化的道理。阴阳理论的“阳”是富能量性的、活跃的、炙热的;“阴”是反之,并具有“物质化”倾向(积阴成形)。而相同观点的是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特认为,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而中医认为人是“热水”结构。 能量是物质运动的动力,与运动如影随形(能量的运动的魅影,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也可以说,任何的运动现象的产生,都有能量的推动,能量是运动的“幕后老板”,对于动植物来说,就是热能(温度)的推动。二者具有矛盾关系,身体体现为“能量强则身体瘦,身体胖则能量弱”,也就是中医所说“热盛伤阴”。 医学要发展需要突破“形而上”的思维。解剖能够看到骨骼肌肉,看不见肌肉里“热气”;显微镜能够看到细菌、元素、成分,看不见其中能量属性;而产生能量是人体最重要的意义,远大于物质形态

本身。体温的高低、血液脉搏的运动水平、水分含量、散热排汗、耐冷抗寒能力、生物化学等等无不包含能量信息,利用现象反推之,就能知道能量的变化、分布规律,这是一门科学,这点中医是走在前列的,脉诊、中药学、伤寒论和温病学都能为我们提供科学思路。 把神经传导仅仅看成一种信号是个错误的,是本末倒置,它本身就是一个能量调控系统,包括采用能量释放和能量传导方式。人体内能量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热能,一种是电能,电能存在于神经,卫气就是神经能。这毋容置疑。而黄帝内经邪客篇是最早阐述神经能的篇章,“卫气者,出其气之悍疾,而先行四末分肉之间而休者也,昼行于阳,夜行于阴”。这个描述应该是正确的,这只是一个初步的认识。卫气和营气对应着神经能和血热能的两个能量层次。神经能以一种不显见的方式迅速平衡着能量体系。 人体处于无时不刻都在运动之中,血液循环这是显性的。神经则是隐性的。休息时,神经系统积蓄能量,运动时神经系统释放能量。如果说循环系统是物质的流转(营气是附带血液热量的传导),沟通了物质新陈代谢的渠道;那么神经系统则是能量的流转,它沟通了能量生产和消耗的渠道。中医讲“卫气行”、“营卫生会”、“行经隧”都是讲的这个流转。十二正经则是能量生产和消耗的协调机制。 1)能量系统体系构成 西医的生理八大系统注定要遭到淘汰,它是常人思维的结论。如果按照物质属类控制按照组织衍生、功能关联将人体分为了“大五脏

主动配电网运行方式及控制策略分析

主动配电网运行方式及控制策略分析 发表时间:2019-11-08T14:49:47.740Z 来源:《电力设备》2019年第13期作者:韩晓曦[导读] 摘要:分布式能源与新型负荷的逐步推广,深刻改变了电网的组成形式与运行方式,传统的配电网运行控制理论与技术不再完全适用。 (身份证号码:12010219850221XXXX 天津 300000) 摘要:分布式能源与新型负荷的逐步推广,深刻改变了电网的组成形式与运行方式,传统的配电网运行控制理论与技术不再完全适用。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主动配电网加强了对电源侧、负荷侧和配电网的控制,强调对各种灵活性资源从被动处理到主动引导与主动利用。关键词:配电网;控制;分析本文从主动配电网的组成特点出发,结合主动配电网的运行方式分析和控制方式选择,梳理主动配电网的控制方法和手段,提出源网荷互动全局控制中心的功能设计,提出针对配电网运行数据、营销数据及电网外部数据的的数据中心支撑方案,从而支持多种形式能源接入的监视控制与双向互动,支持海量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决策能力。全局控制中心主要包含全局协调优化、区域协调优化、分布式控制等内容,强调对配网运行的主动控制。通过运维支持服务、协同优 化控制、综合服务等实现全局协调优化功能,通过用能能量管理、电动汽车充电管理、储能管理、分布式能源管理等实现区域协调优化,通过储能、电动汽车、分布式能源等灵活性资源实现分布式就地控制。 1 主动配电网运行控制框架 1.1 主动配电网形态主动配电网重点关注能源生产的配给和综合利用,将其基础框架按照能源生产与消费层、能源传输层、能源管理大数据平台和能源管理应用层四个层面进行考虑。(1)能源生产与消费层为充电汽车、分布式发电、储能设备和“冷、热、电”联产构成的主动配电网能量流层,该层中的用户可是能源的生产者,也是能源的消费者,负荷具备柔性的调节能力。(2)能源传输层为主动配电系统的配电网络,具有拓扑结构灵活,潮流可控、设备利用率高等特点。(3)大数据平台使适应主动配电网特点的服务平台层,包括云平台、大数据处理技术和智能电网服务总线,支持能源生产、传输、消费等全过程的数据存储、分析、挖掘和管理。(4)能源管理应用层要求实现主动配电网各种运行与控制功能,主要有电网运行态势感知、全电压等级无功电压控制、自适应综合能源优化、分布式发电预测、馈线负荷预报、故障诊断隔离与恢复、合环冲击电流在线评估与调控、风险评估与状态检修等,同时是为能源全寿命周期提供优化控制决策和服务的集成调控—运检—营销于一体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1.2 控制方式选择系统控制方式对系统控制资源有着重要的影响,对系统运行的水平和可靠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主动配电网目前的主要控制方式包括集中式、分散式、分层式等类型。其中,集中式控制利用传感器将网络潮流信息或设备状态数据上传至能源管理系统,能源管理系统利用分层分布协调控单元对分布式电源、开关等设备发布控制指令、管理电网运行。分散式控制通过分层分布式控制单元和本地协调控制器进行协调控制,其中分层分布式控制单元负责区域协调控制,本地协调控制器对本地设备状态信息进行采集,并及时给出控制命令。分层式控制融合了前述两种控制思想,通过部署顶层能源管理系统、中间层分层分布式控制单元和底层本地协调控制器等多层次控制器,进行协同工作,提高配电网管控效率。 1.3 运行控制架构 1.3.1 传统配电网运行控制架构传统配电网是电力系统向用户供电的最后一个环节,一般指从输电网接受电能,再分配给终端用户的电网。配电网一般由配电线路、配电变压器、断路器、负荷开关等配电设备,以及相关辅助设备组成。传统配电网供能模式简单,直接从高压输电网或降压后将电能送到用户。传统配电网中能源生产环节为集中式发电模式,能源传输环节为发输配的能量单向流动,能源消费环节为电网至用户的单向供需关系。 传统配电网运行控制完成变电、配电到用电过程的监视、控制和管理,一般包括应用功能、支撑平台、终端设备三个部分。应用功能一般包含运行控制自动化和用电管理自动化两块内容,实现对配电网的实时和准实时的运行监视与控制。支撑平台为各种配电网自动化及保护控制应用提供统一的支撑。终端设备采集、监测配电网各种实时、准实时信息,对配电一次设备进行调节控制,是配电网运行控制的基本执行单元。应用功能通过运行控制自动化和用电管理自动化完成配电网的运营管理。运行控制自动化主要包括配电SCADA、设备保护、停电管理、电网分析计算、负荷预测、电网控制、电能质量管理、网络重构、生产管理等功能。用电管理自动化监视用户电力负荷情况,涉及用电分析、用电监测、用电管理等环节。支持平台完成包括配电量测、用电量测、图形管理等功能数据的采集、分析、存储等,为系统运行提供数据支撑。终端应用包括电网侧和用户侧两个方面。在电网侧,通过包括RTU、传感测量设备、故障检测装置、馈线控制器等在内的二次设备对并联电抗器、开关/断路器等一次设备进行监察、测量、控制、保护和调节。在用户侧,通过电表等传感测量设备对用户的进行用电计量。 1.3.2 主动配电网运行控制架构与传统配电网运行控制相比,主动配电网运行控制形态考虑全局的优化控制目标,预先分析目标偏离的可能性,并拟定和采取预防性措施实现目标,同时通过互动服务满足用户用能的多样化需求。应用功能方面,通过互动控制模式实现配网系统的统筹优化控制,同时通过互动服务满足用户的多样化用能需求。数据平台方面,构建全网统一模型对所采集全网的各类数据进行数据整合、存储、计算、分析,服务,满足按需调用服务、公共计算服务要求。终端设备方面,充分利用就地控制响应速度快的优势,对配电节点的分布式能源和可控负载协调控制。结束语:

过程控制系统

《控制系统》课程设计课题:加热炉温度控制系统 系别:电气与电子工程系 专业:自动化 姓名: 学号:1214061(44、32、11) 指导教师 河南城建学院 2010年12月29日

成绩评定· 一、指导教师评语(根据学生设计报告质量、答辩情况及其平时表现综合评定)。 二、评分(按下表要求评定) 评分项目 设计报告评分答辩评分平时表现评分 合计 (100分)任务完成 情况 (20分) 课程设计 报告质量 (40分) 表达情况 (10分) 回答问题 情况 (10分) 工作态度与 纪律 (10分) 独立工作 能力 (10分) 得分 课程设计成绩评定 班级姓名学号 成绩:分(折合等级) 指导教师签字年月日

一、设计目的: 通过对一个使用控制系统的设计,综合运用科学理论知识,提高工程意识和实践技能,使学生获得控制技术工程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应用能力。 二、设计要求: 设计一个加热炉温度控制系统,确定系统设计方案,画出系统框图,完成元器件的选择和调节器参数整定。 三、总体设计: 1.控制系统的设计思想 串级控制系统采用两套检测变送器和两个调节器,前一个调节器的输出作为后一个调节器的设定,后一个调节器的输出送往调节阀。前一个调节器称为主调节器,它所检测和控制的变量称主变量(主被控参数),即工艺控制指标;后一个调节器称为副调节器,它所检测和控制的变量称副变量(副被控参数),是为了稳定主变量而引入的辅助变量。整个系统包括两个控制回路,主回路和副回路。副回路由副变量检测变送、副调节器、调节阀和副过程构成;主回路由主变量检测变送、主调节器、副调节器、调节阀、副过程和主过程构成。 2 .加热炉控制系统原理 加热炉控制系统以炉内温度为主被控对象,燃料油流量为副被控对象的串级控制系统。该控制系统的副回路由燃料油流量控制回路组成,因此,当扰动来自燃料油上游侧的压力波动时,因扰动进入副回路,所以,能迅速克服该扰动的影响。 由于炉内温度的控制不是单一因素所能实现的,所以,还要对空气的流量进行控制。空气的控制直接影响炉内燃烧的状况,不仅影响炉温,还直接影响了能源的利用率和环境的污染。所以,对空气的控制很有必要,其原理和燃料控制相同。

腹部创伤主要并发症及其处理

腹壁切口裂开多发生于术后一周左右。突然用力致腹压增加时发生,患者感觉切口剧痛,和切口突然松开。检查时见切口裂开,有淡血性液体从切口溢出或有肠管,网膜从切口脱出。处理原则:对较小的切口裂开,患者危重不能耐受手术者,可用无菌纱布覆盖并用胶布拉拢、固定、外层加强包扎。伤口完全裂开并有肠管或网膜脱出者,需立即到手术室在良好的麻醉下进行缝合,缝合时呆用合金丝线进行腹壁全层缝合。二、腹腔脓肿是急性腹膜炎局限化的结果,腹部创伤发生腹腔内感染比通常外科手术发生率高约20%左右。常见感染的原因为:①腹腔内脏器破裂,污染腹腔;②手术时遗漏伤情,尤其胃后壁,贲门部,胰腺、十二指肠,升结肠和降结肠的固定部位,直肠损伤易漏诊漏治;③腹腔内遗留异物;④污染严重的腹腔未彻底清洗,术毕,腹腔内未放置引流或引流不畅。腹腔内脓肿最多见的部位是盆腔,膈下和肠袢间,腹腔内一旦形成脓肿,应积极进行脓腔引流。三、肠瘘肠外瘘是腹部创伤及腹部创伤术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常见的原因有:①首次剖腹探查时将肠破裂漏诊或处理不当;②胃肠缝合技术欠佳;③腹腔内有严重感染或异物存留;④腹腔引流物位置不合适,使肠壁受压发生坏死穿孔,胃肠吻合口愈合不良。有肠液,气体或食物从创口排出,或从创面直接观察到破裂的肠管,外翻的肠粘膜,是肠瘘的主要临床表现。如创面出现肠液,粪便,气体,肠粘膜等,肠瘘的诊断很确定。肠瘘发生的时间一般在术后4-8天,术后数天仍发热,腹痛或腹部有压痛,应考虑有肠瘘的可能性。但有时瘘孔很小,或瘘管曲折狭小,肠液或气体的溢出不明显,而感染较重,尤其是在结肠瘘,肠内容物较干稠,更不易排出,临床上难以肯定有无肠瘘。当有怀疑时,,可作下述检查:口服骨炭或染料(如靛胭脂),如在伤口内出现,即证明有肠瘘存在;瘘管造影,不仅检查可以显示瘘的位置,深浅和大小,还可以明确有无引流不畅的脓腔以及临近肠管的情况,一般在瘘发生3-5日后即可进行此项检查;胃肠道钡餐检查,主要是明确胃肠道本身有无病变,如能显示钡剂从肠壁口流出,可以更准确的确定瘘的部位。肠瘘的局部处理可以概括为“吸”、“堵”、“补”三法、应用的顺序是先“吸”后“堵”,必要时再“补”。“吸”就是应用双套管持续负压吸引的方法,及时的去除流出的肠液,以减轻对瘘口周围组织的腐蚀作用,使炎症迅速消退。有一部分伤员经这种方法处理后,感染得以局限,瘘口可以逐渐愈合。瘘发生后二周左右,当瘘口炎症感染消退,已形成管状瘘或唇状瘘时,采取“堵”的方法,“堵”就是采用的机械方法将瘘堵住,恢复胃肠道的功能、便肠液不能外溢,有利于瘘进一步“从大到小”促进愈合而且可使病人正常的从口进食,改善营养状况,促进瘘口愈口,大部分病人经过“吸”、“堵”瘘口可以治愈。“补”就是用手术方法治疗不能自行愈合肠瘘,手术时机一般在肠瘘发生后3个月以后,腹腔感染完全控制,粘连大部吸收,病人一般情况好转时进行,这样手术容易成功。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和营养难以维持是肠瘘死亡原因之一。肠瘘早期通过深静脉插管补充水、电解质和营养,在局部情况许可时可采用“堵”的方法成功后,及早恢复口服饮食,口服营养仍不足时,尚可加用管饲方法,增加营养的摄入。使用有效的抗菌素控制感染,瘘口周围皮肤使用复方氧化锌油膏涂沫,防止糜烂。预防败血症,胃肠道出血,肺炎和黄疸等并发症。

能量管理系统

能量管理系统 能量管理系统(EMS)包括: 数据采集和监控系统(SCADA系统),自动发电控制(AGC)和经济调度控制(EDC),电力系统状态估计(State Estimator),安全分析(Security Analysis),调度员模拟培训系统(DTS)。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能量管理系统 英文名称:energy management system,EMS;energy management system 定义1:一种计算机系统,包括提供基本支持服务的软件平台,以及提供使发电和输电设备有效运行所需功能的一套应用,以便用最小成本保证适当的供电安全性。 所属学科:电力(一级学科);调度与通信、电力市场(二级学科) 定义2:用能量状态近似法作为飞行轨迹优化算法的性能管理系统。 所属学科:航空科技(一级学科);飞行控制、导航、显示、控制和记录系统(二级学科) 能量管理系统(EMS)包括: 数据采集和监控系统(SCADA系统),自动发电控制(AGC)和经济调度控制(EDC),电力系统状态估计(State Estimator),安全分析(Security Analysis),调度员模拟培训系统(DTS)。 配电网管理系统(DMS)包括: 配电自动化系统(DAS),地理信息系统(GIS),配电网重构,管理信息系统(MIS),需求侧管理(DSM)。 1、SCADA系统 SCADA(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系统,即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SCADA系统是以计算机为基础的DCS与电力自动化监控系统;它应用领域很广,可以应用于电力、冶金、石油、化工等领域的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以及过程控制等诸多领域。

浅谈分布式并发控制

浅谈分布式并发控制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分布式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并发控制的原理及目的方法。着重描述了几种基本的分布式并发控制的技术,例如基于锁的并发控制技术、基于时间戳的并发控制技术和基于事务的并发控制技术,等等。 关键字:分布式并发控制,基于锁的并发控制,基于时间戳的并发控制,基于事务的并发控制技术 0.引言 计算机现在一般不再单独使用,办公室工作站常与远程打印机、文件服务器、数据库相联。家庭计算机也可通过调制解调器访问电子信息,如电子邮件、公告板、web节点等。大的公司和企业有成百上千乃至上万台计算机通过网络连接起来,协同控制诸如汽车生产、石油提炼、钢铁冶炼、食品生产、电站运行以及商品的设计、开发、销售等。分布式计算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技术。 1.分布式系统 分布式计算机系统是一种计算机硬件的配置方式和相应的功能配置方式。它是一种多处理器的计算机系统,各处理器通过互连网络构成统一的系统。系统采用分布式计算结构,即把原来系统内中央处理器处理的任务分散给相应的处理器,实现不同功能的各个处理器相互协调,共享系统的外设与软件。这样就加快了系统的处理速度,简化了主机的逻辑结构,特别适合于工业生产线自动控制和企事业单位的管理,成本低,易于维护,成为计算机在应用领域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分布式处理系统是一个紧密耦合的系统。并且,分布式处理系统一般有比较复杂的互连网络。它和网络的区别是:计算机网络虽然与分布式计算机系统有相同之处,但二者并不等同。分布式系统的最大特点是整个系统中的各计算机和系统资源对用户都是透明的,也就是说,用户通过键入命令就可以运行程序,由操作系统为用户选择一台最合适的计算机来运行他的程序,并把运行结果传到合适的地方,而这些都不需要用户的干预。网络则一般不对用户透明,对数据的处理需要有用户的参予。一般,分布式系统是计算机网络的一个特例。 分布式系统常常意味着各组成部分之间相当严格的同步以达到协同操作、远程过程调用(rpc:remoteproce durecall)或消息传送,而网络系统则意味基于消息的通信、可能很长的延迟(在收发消息之间)、松散的同步性以及没有全局的目标。事实上,在网络和分布式系统之间并没有很清晰的界限。但人们一般认为分布式处理的主要特征为:各部件是合作、

微网基本运行与控制策略

微网基本运行与控制策略 摘要为保证微电源与微网之间,以及微网与主电网之间功率传输的稳定、可控,需要多个微电源之间的协调控制,因此微网的整体运行控制策略至关重要。本文 系统地介绍了微网中常用的基本运行与控制策略特点,以便针对微网存在的不同 问题应用不同的控制策略。 关键词微网控制策略分层控制协调控制 0.引言 由于大多数分布式电源和储能装置输出电能的频率都不是工频,它们需要通 过电力电子装置接入微网[1]。因此逆变单元是微网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分布式电 源的逆变器控制是整个微网的底层控制。从微网运行的灵活性以及微网对传统电 网的影响方面出发,有专家提出了“即插即用”式控制方案[2],该方案的含义包括 微网对大电网的“即插即用”以及微网内多个分布式电源对微网的“即插即用”。基 于以上控制思想,微网整体控制策略可分为主从控制、对等控制以及分层控制[3],而针对微电源接口的控制方法,主要包括恒功率控制(PQ Control)、下垂控制(Droop Control)以及恒压恒频控制(V/f Control)[4]。 本文将介绍微网运行与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阐述不同微电源的接 口控制方法,最后针对三种常用的微网控制策略以及每种策略中微电源不同的控 制方法,进行了综述和比较。 1.微网运行与控制的主要问题 典型微网是由一组放射型馈线组成,通过公共耦合点(Point of Common Coupling, PCC)与主电网相连。在PCC处设有一个主接口(Connection Interface, CI),通常由微网并网专用控制开关——固态断路器(Solid State Breaker, SSB)或背 靠背式的AC/DC/AC电力电子换流器构成。分布式电源、储能单元通过电力电子 接口(Power Electronics Interfaces,PEI)与交流母线相连,负荷主要包括阻抗性 负荷、电动机负荷及热负荷。 微网既可以通过配电网与大型电力网并联运行,形成一个大型电网与小型电 网的联合运行系统,也可以独立地运行在孤岛状态,为当地负荷提供电力需求。 联网运行时,PCC连接处应满足主电网的接口要求,微网在不参与主电网操作的 同时应减少当地电能短缺且不造成电能质量恶化。这时候,微网电压和频率由大 电网提供支撑。而在孤岛情况下,微网必须能自己维持电压和频率。在微网中, 大量电力电子装置的存在使得微网缺乏惯性,而诸如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可再 生能源发电系统存在输出功率的波动,这些都增加了微网频率与电压调节的难度。另一方面,在联网运行与孤岛模式相互切换的暂态,如何维持微网稳定也是值得 研究的问题。一般说来,当微网联网运行从主电网吸收功率或者为主电网提供功 率时,如果突然切换到孤岛状态,微网发出功率与负荷需求功率的不平衡将导致 微网的不稳定;而当微网从孤岛状态切换到联网模式时,与电网的同步是主要问题。为保证微电源与微网之间,以及微网与主电网之间功率传输的稳定、可控, 需要多个微电源之间的协调控制,微网的整体运行控制策略也至关重要。 2.微网的控制策略 微网的控制策略主要在于控制微电源输出功率,对电力电子接口控制主要指 对DC/AC逆变环节的控制。在通常情况下,逆变器接口的直接控制目标有两种:(1)控制输出电压幅值与频率;(2)在有电压支撑的情况下控制输出电流的幅 值与频率。着眼与不同的控制目标,微电源的逆变器接口常用的控制策略可以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