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香港、新加坡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比较研究

香港、新加坡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比较研究

香港、新加坡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比较研究
香港、新加坡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比较研究

亚农任厮一,?比较研究?

香港、新加坡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比较研究

王倩薛波★

I内窖摘要】本文以金融中m的功能定叉为基准,Ⅸ金融发展理论为基础。d金融系统功能分析为思路,对香港、新加坡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功能进行比较分析,探寻上海的比较优势和劣

势。得出结论:从历史和现实来看,香港和新加坡在金融系统功能的诸多方面都超越上

海,上海只是在商品期货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上海的最大优势之一是它和伦敦、纽约、东

京一样有着强太的国家经济体作为后盾,近几年发展态势赴好,有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能

力;开放型、多功能是构建上海国际金融中?o的趋势和方向。

K关键词J国际全融中m金融发展金融系统功能国际银行服务

E中图分类号jF831《文献标识码月A《文章编号】1000—6052(2007)06--0102-04

许多学者对亚太地区国际金融中心的比较和网络布局进行r卓有成效的研究。太多数研究认为,东京属于“Big--3”的层级,香港与新加坡在20世纪中后期先后发展成为颇具影响的亚太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台北、上海、马尼拉、曼谷、汉城等属于第三层次(胡坚,1997)。poon(2003)指出,国际金融体系从空间角度看是由众多层级的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组成,特别值得注意的是,1980年到1998年间,香港和新加坡作为亚洲国际金融中心的迅速崛起。这一点也是与亚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和国际贸易投资领域开放程度最高的事实相符台的。他运用股票市场的1998年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得出处于第一层级的是纽约、伦敦,其次是法兰克福、东京,香港、新加坡与汉城位于第四层级。

本文将基于一个基本假设:亚太地区国际金融中心分层为:东京第一层次;香港、新加坡第二层次;上海第三层次,并在构建一个创新分析框架基础上.对香港、新加坡和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功能表现进行比较分析。

一、基本理论依据和分析框架

(一)金融中口的功能定艾

根据Kinderbcrg(1974)关于金融中心的功能定义,众多学者对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一般来说,国际金融中心在国际方面具有以下六大功能(曾康霖,2003):

第一,融资功能,主要表现为有能力参与国际性的同业拆借和外汇买卖。第二,筹资功能,主要表现

’王倩:上海财经太学金融学院博士研览生

‘薛波: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博士

?墟?AlIA-iDAcnlic|COMOMIC|RYlRW为有条件发行债券和股票。第三,投资功能.主要表现为通过该地区金融机构融人与融出资金进行投资。第四,交易功能,主要表现为金融产品的交易活跃。第五。创新功能,主要表现为能够不时推出新的金融产品。第六,综合服务功能,主要表现为基础漫施完善和服务质量上乘。这六大功能最终表现为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金融发展理论

1969年,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出版了《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一书。他认为,一国现存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之和构成该国的金融结构。所谓金融发展就是金融结构的变化,涉及到金融工具的多样化和金融机构的多元化。金融结构优化主要是指金融工具的数量、种类、先进程度以及金融机构的数量、种类、效率的综合井形成不同程度的金融发展。合理的金融结构对于经济增长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因为金融结构优化改善了经济的运行,为资本的快建有效转移提供了便利,提高了资本的利用效率。在此之后.金融发展理论又不断发展深化,主要代表是Mckinnon(1973)和Shaw(1973)的“金融压抑”和“金融深化”理论、Hellman等(1996)提出的金融约束论等。20世纪80年代。内生增长理论的兴起拓展了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角度。经济金融学家开始把内生经济增长和内生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纳人金融发展模型中,解释金融中介体和市场是如何内生形成以及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谈儒勇,2000,P.40)。

但金融发展理论并未对国际金融中心研究引起足够重视i只有Shaw(1973)提到了一些金融业空间分

布的观点,他指出:“储莆IH场在拓展……当地的资本市场能够整合成一个一般的市场,并且对于储蓄集中和擘业投资的机会也出现”(plO)。太多数凹际金融中心的出现,都是各个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优化金融结构和正确运用金融功能并使之充分发挥作用的结果。随着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的努力,各国在金融发展的过程中其金融功能不断扩展和提升。金融发展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发挥金融系统的功能来实现。似乎可以这样说,金融发展的功能观点是金融功能观的动态化(白钦先、谭庆华,2006)。

(三)金融系统功能分析形成思路框浆

"art迪和默顿(1995)的《金融学》指出,从最基本的进行高效资源配置过一职能出发,可以列出金融系统执行的六项基本的核心功能:第一,提供支付的清算和结算的便剥。第二。允许不同的时间、地区和行业之间的资源转移。第三,为聚集资源和在不同的企业中分割所有权提供有关机制。第四,提供风险管理的便利。第五,提供价格信息以帮助协调各经济部门分散的决策制定。第六,提供由不对称信息而带来的激励问题的解决方法。

博迪和默顿提出的“金融功能观”的核心思想可以表述为:金融功能比金融机构更稳定,在地域和时间跨度上变化更小;金融体系根据需要哪些功能然后去寻找一种最好的组织机构,但这又取决于技术和时机。因此,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研究可以更加稳定地找到此类问胚的切人点。金融功能观又认为,金融市场和中介之间存在着一种连接机制。金融中介更适合交易非标准化、针对特定需要量身定做的金融产品。金融市场交易的都是标准化的、可重复交易的金融产品。j般来说。金融产品的创新往往是由金融中介完成的,当这种产品比较完善且实现了标准化后,关于这种产品的交易就会由金融中介转向金融市场。市场和中介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这种互动是为了更好的发挥金融系统功能,金融市场成为金融功能稳定体现的基本点。

本文在以上分析基础上建立一个创新思路框架:国际金融中心是一国在金融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后出现的。突出表现为一国金融系统功能的不断完善,具体表现可能是金融工具的多样化和金融机构的多元化,但最稳定的表现还是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功能完善和金融市场发展又反过来推动了国际金融中心层次的不断提高。在博迪和默顿提出的六项功能中,第五项和第六项功能对金融中心成功的作用并不明显,所以本文不做讨论。对于前四项功能本文这样安排:从外汇交易服务来体现第一项功能;从国际银行服务方面来体现第二项功能;对第三项功能的发挥在投资基金

?上匕较研究?z胁矿互六位府

的财富管理方面有集中体现;从衍皋品交易和保险再保险方面体现了风险管理的便利性。

二、香港、新加坡和上海金融中心功能的比较分析

(一)外汇交易服务方面

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离不开发达的外汇市场的存在,香港和新加坡的国际性外汇市场都是在20世纪70年初形成的,尤其是新加坡70年代初亚洲美元市场的成立,成为新加坡金融国际化的重要里程碑。目前新加坡的外汇市场是全球第四大市场.其外汇市场日均交易额相对香港来说始终处于领先地位。中国的外汇市场刚刚起步,银行间外汇市场近几年也取得了不错的发展,但总体水平还远低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外汇市场的发展.这也同时制约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

三地很明显的一个共同之处是它们的货币都不是国际外汇交易市场的主要货币,香港和新加坡并未成为自身货币的清算中心.而在上海的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则主要进行的是人民币对美元、港元、日元、欧元的即期交易。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香港市场的国际化及港币与英镑脱钩与美元挂钩,美元成了市场上交易的主要外币。香港外汇市场上的交易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港币和外币的兑换,其中以和美元兑换为主。另一类是美元兑换其它外币的交易。新加坡外汇交易以美元为主。约占交易总额的85%左右,大部分交易都是即期交易,掉期交易及远期交易合计占交易总额的1/3。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外汇交易在国际化程度上还远远不够,如2005.年5月18目才正式启动外币买卖系统,外汇衍生交易量也很小。但我们应该看到的是.随着人民币自由兑换进程的不断推进,人民币在国际上的重要性日益提高。像作为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的东京,一直在外汇市场上保持着哑太地区的领先地位,裉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日7元的崮际化。中国外汇市场的发展和人民币在亚太地区内影响力的目前基础和现实发展,都为上海成为亚太地区功能型金融中心奠定了基础。

(:)国际银行服务方面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起源可追溯到20世纪初,美国学者Reed(1981)发现,1900--1980年这段时期中。香港除了1970年和1980年之外,其余每隔五年,都名列于“十大国际银行中心”。20世纪70、80年代以后,香港成为除纽约、伦敦之外外国银行最多的第三大银行中心,而且香港对亚太地区的贷款居于主要地位。亚太地区的银团贷款有70%以上在香港

&Ill▲-■^CIFICICO葺OMlC|lllTlli■?l∞?

互六姬睛一,?比较研究?

箍署。香港对外资银行和本地银行“一视同仁”.新加坡对外资银行“区别对待”,这使香港的银行业比新加坡具有明显的优势。香港在外资银行数、银行业规模、银行业的国际化程度等方面都优于新加坡。但值得注意的是,新加坡通过运营亚洲货币单位(Asian

CurrencyUnit)所涉及的外国资产数额是很大的。

上海银行业的资产规模和香港还有一定差距,但优于新加坡。令人欣喜的是,上海的金融机构增量优势明显。2005年上半年,上海新增金融机构49家,金融机构总数至此达到566家。其中,各类外资和中外合资金融机构300多家,24家外资银行选择上海作为其在华业务的主报告行,在沪外资银行资产总额及其贷款在上海的市场占有率超过100/6(陈言,2006)。中国一直以来形成了以银行为主导的间接融资体系,银行业发展历史悠久,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也取得r初步成效。加入WTO后。中国锹行业融入国际的步伐日益加快.不仅仅表现在外资银行的涌人,还包括中资银行的海外、国内上市和业务拓展带来的良好预期。因此.从历史和现实的双重视角来看,尽快在上海建立国际银行业中心是切实可行的。

(i)财富管理方面

财富管理体现的经济效应在基金业中有明显的体现。香港的证券投资基金起步于1960年,当时由汇丰银行推出了第一个期限为10年的单位信托。自此之后.历年来都有较大的发展。在2004年,由于中国大陆企业的大规模赴港上市,香港已经超越了诸多金融中心如伦敦、东京成为世界第三大筹集证券资金最多的市场(Chow,2005)。新加坡的基金管理业落后于香港,直到1983年才开始引进税收激励计划以吸引离岸基金。

(日)风险管理方面

当今风险管理环境的变化给国际金融中心的运营

带来机遇与挑战,亚洲金融危机给人们带来的经验教

训是深刻的,国际金融中心的风险管理需要不断发展.风险管理已经成为金融机构在国际金融中心中基本的战略活动。下面主要从金融衍生品和保险市场两方面来对香港、新加坡和上海的风险管理功能进行比较分析。

1、金融衍生品市场

早在1974年。香港政府就对发展期货市场,促

使香港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达成共识。但1977

年5月香港商品期货市场成立后,商品期货的发展一直很不顺利,于是便转变到金融期货的创新道路。1986年推出恒指期货交易大获成功,随之又推出一系列金融期货品种。香港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的考验,在国际金融市场中保持了竞争力。

新加坡是亚太地区第一个设立金融期货市场的金?l蚺?▲IIA一,^CI,IC—COHOMIC■BVIE■融中心,1984年9月,新加坡将黄金交易所改组成国际金融交易所,成为金融期货和期权市场的主体。新加坡的衍生品市场发展道路呈现了一种“非专属性”的特点,同时其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时差正好位于纽约和伦敦之间,从而成为衔接美国金融衍生交易和欧洲金融交易的桥梁。新加坡在会融衍生品方面与香港比较占有优势。

与香港和新加坡比较,上海在商品期货交易额上居于领先地位,期货市场近几年发展迅猛,这反映出上海多元化、强有力的工业基础和巨大的发展潜力。但上海期货交易所上市品种(铜、铝、天然橡胶和燃料油)是清一色的商品期货,而全球期货及期权交易的主流——金融类产品在中国也尚属空白,即使20世纪90年代中期曾经一度活跃的国债期货交易也叫停。随着中国利率市场化和汇率体制改革步伐不断加快,市场推出股票指数期货的呼声越来越高。根据期货业悱会(FIA)公布的统计数据,股票指数衍生产品在交易所市场占据近半数的份额,2004年交易量占比达到42.58%;其次是利率衍生产品与各股衍生产品.分别为2562%与2258%,而其他衍生品种则相对较少。因此,金融期货等衍生品的推出是上海发展国际金融中心的必要措施。

2、保险和再保险行业

香港的保险业非常发达,历史悠久。截至2005年底,剔除通胀因素后香港保费收入同比增长达16.3%,实现收入1371.95亿港币。香港还是亚太地区的冉保险中心,目前共有19家专业再保险公司,846%的再保险业务由最大的5家再保险公司承保。目前。由于内地保险业发展仍未十分成熟,国际保险公司多选择在香港设立地区总部,为内地的保险业务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援。香港保险经营机构和内地的保险业之间可采用人股、联营、提供管理人才等形式,实施强强联合。新加坡的保险业发展一直以来政府干预过多。发展比较平稳,在许多方面落后于香港。

研究显示,中国寿险保费总量多于香港和新加坡,但是仅就上海来随,保险业发展还远远落后于香港和新加坡。不过上海保险业近几年一直保持稳定增长。中国的再保险、止一直是单一的政策模式。中国再保险公司足我国唯一的专业性再保险公司,总部设在北京。再保险产品的供给晶种仍然是以法定的比例再保险为主,显示了其较为单一的险种结构。由于中国对保险行业的人世承诺,到2006年底,法定分保业务将完全取消,而且国际两大再保险巨头——慕尼黑再保险公司和瑞士再保险公司都已经在中国没立了分公司.中国的再保险业务面临很大冲击。

三、结论及建议

本文从金融发展的功能视角对香港、新加坡和上海进行比较,最基本的认识是上海的金融改革与发展不仅需要像戈德史密斯所说的那样,性进“金融工具的多样化和金融机构的多元化”,还需要对金融发展有更深层次、更广泛的理解,当然这也离不开制度性的变革。现在有许多人认为,“中国何时实施资本项目可兑换”是上海能够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关键所在。问题在于,即使中国立即实旋资本项目可兑换,上海也不可能马上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因此,金融系统中各项基本功能的不断优化是基础,这也反过来会刺激制度变革的推进。

一些关于金融中心竞争的论述基于一个隐含的假设.就是一个中心的收益是另一个的损失。但实际上。金融中心之间的竞争并非胜者满盘皆赢的零和游戏(J∞,1997)。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金融中心可以各自发挥不同的优势,服务于不同的地区。因此,它们可以通过合作来实现共同利益的分享。对于所服务的地区而言,国际金融中心具有明显的经济意义。

综上所述,本文得到如下结论并提出建议:

从历史和现实来看,香港和新加坡在金融系统功能的诸多方面都远远超越上海,上海在商品期货方面处于领先地位。香港在国际银行服务、财富管理、保险和再保险方面优于新加坡,新加坡在外汇交易服务、衍生品交易方面优于香港,而且在财富管理方面有赶上并超越的趋势。上海的最大优势之一是它和伦敦、纽约、东京一样有着强大的国家经济体作为后盾,虽然在金融系统功能的诸多方面都处于劣势,但近几年在各方面发展态势良好,有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能力。香港的最大优势之一是它接近于中国庞大的市场,金融业发展的潜力巨大。

开放型、多功能是构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趋势和方向。文中第三大部分实际指出了国际金融中心发

?比较研究?M,互六任府

展的五个方向:国际外汇交易中心、国际银行业中心、国际财富管理中心、国际衍生品交易中心和国际保险再保险中心。上海应积极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开发为重点,以人民币衍生品交易的发展和盒触期货的推出为突破口,继续推动股票市场和基金行业的稳定与发展.继续改善保险行业经营管理、提高保险行业竞争力,继续推动商业银行改革进程.进而推动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进程。

(责任编辑:张学惠)

主要参考文艘:

【1】ChowP.2005.HongKong越4capitalformationcenterFromInternet

12】J∞,Y.C..1997.HongKong杆如intcrnationMfinan—cial㈣E

Evolution,prospects

andpolicies.CIWUmveasltyofHongKongPress

【3]Kindleberger.c.P..1974.TheFormationofFin肌clal&t雠AStudyinComparativeEconomicHistory.Princeton:蹦ncetonUniversityPros.

【4]Kin。rqB..1998HongKong明dSingapore∞intcma—tiondSnanci以一tr部:Acomparativefunctionalperspective.FtomInternet.

【5】McKinnon.RI.1973.MoneyandCapitalinEco-norincDevelopment.Washington:Brookings

Imtltuti呲

【6】Nadler,M,sHeller,andS.Shipman.1955.TheMoncyMarketandi乜I瑚ticLltiomNcwYork:g.onaldP瞄s.284--286

r711%eed,HC.,1981.ThcPrceminenceofInternationalFinancialCcnt㈨NewYork2Prade2竹Publishers

【8】Sagaram.J.PA:wlcbⅢ。蛐yAe,J,2005Financialcente抖intheAsia--Pacl右c㈧giAnempiricalstudyonAus—tr山‘HongKong,J叩柏andSingapore.BancaNazlonalcdelLavoroQuarterlyReview58:21—51

【91Shaw。E.S,1973.FinancialDeepeninginEcononxlcDevelopment.New1‰rk:OxfordUinvcrsityPreds

【10】白敛先。谭庄单.论叠融功能演进与全融生展忉金融耕充.2006.7。

【11】陈富兵不血刃:上海轮夺仝融中心制高点【I】.责奉市场.2(m1—2。

【121陆红军上海回际全融中心突砬点研完【11.田际壹融中?口研览.20042。

D3]【蔓】雷肇德?w?置德吏密斯用朔等译空融蛄相与叁融发展[Zl上海:上净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牡.1995。

【14】【芙】蕾堆-博迪,罗伯特?c?成顿欧阳耘等译奎融学lZl北京:中霸人民太学出版社,2000。

f1

s1薛波“全耻中?心1的理论界定——对上海田际叠融中,心建设的重新判断【I】.上海技赍.2006.8。

TheComparisonsAmongHongKong,SingaporeandShanghaias

InternationalFinancialCentems

WanqoJanXueBo

Abstract:Thisarticleusesthefoncdonaldefinitionoffinancialcentersasthebenchmark.Itisbasedonfinancialdevelopmenttheoriesandanalyzedwithfiancfionsoffinancialsystem.Thedymmic∞pecbofHongKong,Sin-gaporeandShahghaiasinternationalfinancialcerltersarecomparedtolookforthecomparative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ofShanghai.Itisconcludedthatbothinhistoryandatpresent.HongKongandSingaporeatesu.

pefiorto

s11aIl曲aiinmanyaspects.Shanghaionlyleadsincommodityfutures.OneadvantageofShanghaiis

thatitissupportedby

sWong

economylikeLondon,NewYorkandTokyo,Shanghaidevelopswellrecentlyandhastheabilitytorealizespanningdevelopment.ThcdevelopmenttendencyofShanghaishouldbeanopenandmulti-functionalintemationalfinancialcenter.

Keywords:InternationalFinancialCenters;FinancialDevelopnlent;FunctionsofFinancialSystem;InternationalBankingServices

▲-I▲-r&ClPlCuCONOIIC■lVII■?l嵋?

香港、新加坡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比较研究

作者:王倩, 薛波, Wang Qian, Xue Bo

作者单位:王倩,Wang Qian(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薛波,Xue Bo(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刊名:

亚太经济

英文刊名:ASIA-PACIFIC ECONOMIC REVIEW

年,卷(期):2007,(6)

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15条)

1.Chow P Hong Kong as a capital formation center 2005

2.Jao Y C Hong Kong as an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Evolution,prospects and policies 1997

3.Kindleberger C P The Formation of Financial Centers:A Study in Comparative Economic History 1974

4.Kui N B Hong Kong and Singapore as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res:A comparative functional perspective 1998

5.McKinnon R I 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1973

6.Nadler M.S Heller.S Shipman The Money Market and its Institutions 1955

7.Reed H C The Preeminenc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s 1981

8.Sagaram J p A.Wickramanayake J Financial center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An empirical study on Australia,Hong Kong,Japan and Singapore 2005

9.Shaw E S Financial Deepening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1973

10.白钦先.谭庆华论金融功能演进与金融发展[期刊论文]-金融研究 2006(7)

11.陈言兵不血刃:上海抢夺金融中心制高点[期刊论文]-资本市场 2006(1)

12.陆红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突破点研究 2004(2)

13.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周朔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 1995

14.兹维·博迪.罗伯特·C·默顿.欧阳颖金融学 2000

15.薛波"金融中心"的理论界定--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新判断 2006(8)

相似文献(10条)

1.学位论文聂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问题研究2005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一个影响巨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金融体制改革与其他经济政策的配合,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随着中国加入WT0,上海依托其得天独厚的经济优势,必将成为众多国际金融机构开展对华贸易和金融活动的最佳城市。这就为上海大力发展以金融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创造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金融中心形成的基本条件有政治与经济的稳定、高效的有经验的金融机构体系、先进的通讯设施和良好的金融环境等等。虽然金融中心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由经济和金融业发展所决定的自然过程,但是,金融制度和政府政策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在金融中心形成的初始阶段,特别需要政府在全国统一的金融架构下提供具有竞争力的特殊政策和制度环境,鼓励金融业的发展,从而加快金融中心的形成过程。 从上海金融中心地位的历史变迁出发,立足于上海城市发展的现实,探寻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超常规跨越发展模式是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本文从回顾上海金融中心发展与建设的历史出发,分析近代以来上海金融中心地位的形成、发展与演变;以金融创新、金融与商品期货设计、人民币产品中心建设、资本市场拓展、长三角金融圈规划为抓手,从如何进一步发挥金融业在上海新一轮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如何推动长三角城市群之间的金融联动等方面入手,分析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结合今后一个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所面临的国内外机遇,对如何实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超常规跨越发展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2.期刊论文王方华.肖林.郭俊华中国"入世"与上海金融发展的国际化-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9(4)

围绕推进上海"一个龙头,三个中心"的发展战略,就我国加入WTO对上海建立国际金融中心、金融市场、金融管理体制、金融机构、金融业务、金融创新、金融货币政策、民间融资、风险投资、金融开放等十个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认为加入WTO为上海金融业的大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将极大地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真正建立,并提出了应对WTO挑战,抓住机遇的若干措施及政策建议.

3.学位论文骆君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途径选择和制度安排研究2006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部分展开: 一、问题的提出 1991年初邓小平同志在视察上海时,说过这样一段话:“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上海过去是金融中心,是货币自由兑换的地方,今后也要这样搞。”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思路,中国政府决定以上海浦东开发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以此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 近年来中国政府和上海市围绕这一建设目标,在硬件建设、软件配套、制度建设、市场环境等方面着手开展了大量工作,经济金融理论界围

绕中国上海创建国际金融中心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其研究重点集中在以下两方面,一是有关国际金融中心的研究。包括: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理论与条件;香港、新加坡等地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可借鉴经验;上海在全球和亚太国际金融中心网络中的定位及香港、新加坡、东京在政策(税收及经营环境等)及其它国际金融中心条件的比较研究等。二是有关金融市场、业务和风险控制与监管的研究。主要是:国际外汇交易、离岸金融市场及金融衍生产品功能、风险和控制理论以及实务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趋势;有代表性国家和地区金融监管当局对外汇交易、离岸业务及金融衍生产品的管理实践与可借鉴经验等。 但研究取得重大成果不多,系统性、学术性、公开性建树不多。 二、主要内容及观点全文除前言外,分为五章。 第一章围绕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机制这一核心理论展开探讨。笔者认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机制是较为复杂而庞大的系统问题,现有的关于国际金融中心形成机制的探讨主要集中于用一般经济理论的演绎研究以及形成条件的分析,这类研究偏重于从经济决定金融的角度进行研究,而忽视了从金融行为属性和金融制度特性角度的分析。笔者认为,国际金融中心是完善的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和发展必然遵循着普遍适用的一般经济规律,但其本质是一种金融现象和金融制度安排的结果。因此,从指导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角度看,必须更多地从金融行为属性和金融制度特性来深入研究。本章在回顾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建立一个基于基础理论、金融行为以及金融制度三个维度的研究新体系,对国际金融中心形成机制进行系统探讨。 第二章扼要展开对伦敦、纽约、东京、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路径考察,探索其共性和个性特征,并提出对中国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几点借鉴:1、结合实体经济的增长是考虑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战略选择的深层次经济因素;2、政府应该在金融中心的模式选择以及发展路径等发展战略方面必须作出选择,积极推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3、金融中心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金融机构的竞争力上,考虑加强金融机构体系建设和机制再生,提高其竞争能力和创新生命力;4、为了保证国际金融中心的资本积聚效应保持有效性,必须使得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渠道的协调发展。 第三章从现代金融视角和国家金融安全和金融竞争战略出发,提出要以创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为战略总目标,整体推动中国的经济金融改革和金融发展,并对为何将上海作为中国金融中心的首选城市问题进行了分析。 第四章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模式选择、发展方向、发展路径、发展阶段进行研究,提出了三阶段目标。第一阶段在2010年前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创造基础性的条件,形成一个全国一体化的开放性的经济金融市场体系和较为完善的经济金融市场制度,使上海成为真正的市场化的功能完善的国内金融中心;第二阶段到2020年使上海成为区域性的国际金融中心;第三阶段在21世纪中叶前后,把上海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届时将形成上海国际性金融中心、香港区域性金融中心和北京、广州、重庆、武汉、大连、西安等国内金融中心有机结合的金融中心体系和金融市场组织结构。 第五章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金融制度安排。由于经济金融规模是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的产物,不可能在一朝一夕膨胀,况且转型期的经济金融发展往往受制于体制和机制的约束,根据第三章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分析,结合第四章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目标模式和发展路径的归纳推断,我们认为: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重点应该放在解决体制难点和创造良好环境上。因此必须立足于推进金融制度安排上的完善与创新。 就金融制度安排而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发展必然涉及到这样几个主要方面:第一,从经济金融改革的整体关系上做出战略性调整。围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战略目标,改变以往金融改革被动服从和服务于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政策定位,提升对现代经济以金融为核心的认识,尊重现代金融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龙头地位和在资源配置中的杠杆作用,开拓经济金融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第二,加强信用制度建设,努力降低交易成本,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生命力和国际竞争力。因此需要在信用制度、信用环境和交易制度安排等方面作出统筹考虑和战略性规划;第三,加快资本市场和期货市场的发展,提高金融资源集中度,形成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广阔的市场基础。在单一的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体的金融市场结构中,金融资源主要是呈均质分布的,在这样的市场结构中无法形成真正的金融中心,只有通过加快资本市场和期货市场等市场体系的建设才能形成高度集中一体化的金融体系。可以断言,任何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皆是以资本市场的充分发展作为其基础条件之一,因此中国的资本市场发展需要有全新的视角和全新的制度安排;第四,加快金融开放和汇率制度改革,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这既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必要条件之一,也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所要致力于服务和推进的中国经济金融国际化的战略结果;第五,提高金融调控和金融监管水平,加强国际合作和竞争。随着中国经济金融的市场化、国际化广度和深度的逐步提高,中国经济金融的影响力、辐射力、冲击力更加具备国际性,需要提高金融监管的国际视角。这其中伴随中国和平崛起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必然既有国际合作,又有国际竞争。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够真正形成并具备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必将凝聚中国几代人的政治智慧和经济发展与改革的成果。 三、理论创新和贡献

本论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在下列方面有所创新:第一,现有的关于国际金融中心形成机制的探讨主要集中于用一般经济理论的演绎研究以及形成条件的分析,这类研究偏重于从经济决定金融的角度进行研究,而忽视了从金融行为属性和金融制度特性角度的分析。本文在回顾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基于基础理论、金融行为以及金融制度三个维度的研究新体系,对国际金融中心形成机制进行系统探讨。第二,主要的实力型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最终确立需要建立在金融多样化和金融结构深化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体的金融结构中,是谈不上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并围绕这一理论创新展开自己的研究。笔者认为,国际性的金融中心对母国而言必须超越纯粹的单向融资职能,更多的是积聚和扩散双向辐射职能,其对母国而言,其经济金融基础是逐步实现由净债务国向净债权国的转变。第三,论文对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意义和定位有新的角度

,主要是从现代金融理论视野和金融竞争力理论出发,从新的国家安全观来考察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意义、战略定位和途径选择。第四,论文对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内其他金融中心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对上海和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定位和职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国际或国内金融中心的竞争在市场化条件下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金融资源行政配置下确是如此,但并不是真正的金融中心),而是竞争格局中互补互动共同提高的“雁阵结构”关系。第五,作者大胆设想从创建国际金融中心这一战略目标来统揽下一阶段的改革开放全局,提出了深化金融改革的政策建议,对上海创建国际金融中心的途径进行了理论探索。

4.期刊论文张红沪港国际金融中心比较研究-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2007,6(8)

重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是一项具有全局意义的国家战略.相对于中国香港地区--目前全球第三大国际金融中心,上海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产业结构、对外贸易、开放程度和金融发展状况,都落后很多.本文比较了上海和中国香港地区国际金融中心在经济总量、人口、产业结构、对外贸易、开放程度以及金融业和金融市场发展状况等方面的差距,指出,重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需要大力发展金融业,促进金融集聚,以及政府在政策、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支持.

5.学位论文李梦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影响因素分析2008

金融因素是影响一个城市或地区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因素之一,高度发达的金融业对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又可以有效的促进一国的“金融深化”。从历史的发展及全世界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一个健康成长并发展的国际金融中心通常会给其所在的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 正是由于国际金融中心的巨大的收益性,近年来一些新兴经济体国家纷纷利用已有优势,辅之以国家政策等各方面的扶持,大力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并在此过程中获益颇多。从国际金融中心的历史发展来看,国际金融中心已从自发成长阶段进入政府推动阶段。上海是中国近代银行业的发祥地,它的金融发展史可以追溯到150多年以前。改革开放以来,上海金融业实现了快速健康的发展形成了国内金融中心,并不断推进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已成为国家战略,国家已由此制定了高屋建瓴的发展战略与详细具体的阶段性建设目标。本文在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目标进行详尽分析的前提下,从其吸引国际金融机构的角度分析了现在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内影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一般影响因素,并在分析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作用发挥以促进全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实现的角度分析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特殊影响因素。通过分析,虽然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在商业环境、市场准入、基础设施以及人力资源建设等影响国际金融中心的一般影响因素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由于我国各地区金融发展的不平衡对其金融辐射功能的发挥造成了巨大的障碍,从而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造成了不利的影响。最后,本文针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影响因素分析,本文提出了加强人力资源建设以及加强金融辐射功能发挥的政策建议。

6.学位论文刘小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研究2002

该文研究的是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可行性、模式选择、建设时间表及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对策和步骤.文章首先介绍了国际金融中心的定义和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国内外理论,特别是引用了启动条件说、相对条件说及潮流条件说作为该文的理论基础.认为国际金融中心是一个能够吸引众多国际金融机构从事各类金融市场业务的机制;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中,某城市相对别的城市而言所具备的优势要素条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要使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就必需使上海具有原有国际金融中心所没有的强势相对条件.这是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成功的关键因素;这一因素决定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模式选择、建设时间进程以及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对策等各个方面.接着,文章阐述了上海金融发展目标的历史和现实根基.以翔实史料说明了上海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曾是远东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以具体的数据说明了当代上海不愧为中心的经济、金融、外贸、航运等的中心.

7.期刊论文陈建华深沪两地金融发展的比较分析-经济前沿2004(6)

20世纪90年代以来,老牌金融中心上海与新兴现代化城市深圳在其各自的不同起点上重新建立与崛起,经过十几年的奋斗,分别取得了不同层面、不同程度的发展.本文就两地的具体发展状况进行比较分析,并依据产业区位论,规模经济论和金融深化论,对两地未来的发展趋势与作用加以论述.

长三角金融一体化是长三角地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实现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基础.该文在阐释长三角金融一体化重要意义的基础上,通过对长三角区域内部经济与金融发展的分析,论述了长三角金融一体化的必要性与现实基础,并对如何推进长三角金融一体化提出了初步的设想与对策.长三角区域内部经济与金融发展的非均衡性对长三角金融一体化提出了现实要求,而一体化的基础在于两省一市拥有各具特色的金融业体系,可以通过专业分工与错位经营,形成一个覆盖面广、层次丰富的金融合作体系,解决区域间资金供求矛盾,实现区域经济与金融的合轨运行.长三角金融一体化的目标是打破金融管理体制的条块分割状态,构筑金融体系运行的基础设施平台与合作网络,促进金融联动和推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建议由政府、银行、市场共同推动,建立促进长三角金融一体化的有关机构,完善区域金融基础建设,实施金融制度创新,对长三角的国有商业银行开展综合改革试点,加强区域内银证保合作和监管部门的政策配合.同时,积极构建大型金融集团,加快金融人才培养,发展民营金融实体,深化和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程,促进国内金融市场一体化和国际金融中心之间的各类合作.

9.会议论文冯国勤适应我国金融业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新形势,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2006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发展对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在当今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金融市场联系更加密切,资本流动规模不断扩大,金融创新日新月异,金融发展的推动作用尤为明显,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文对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

10.期刊论文蔡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问题研究-管理与财富2009(11)

金融因素是影响一个城市或地区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因素之一,高度发达的金融业对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又可以有效的促进一国的"金融深化".金融发展理论在国际金融中心研究中的应用实际体现了金融学理论在国际金融中心研究地位的不断提升,再加上与金融发展理论紧密联系的经济增长理论与区域金融理论在国际金融中心研究中的应用,使得国际金融中心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发展.金融发展理论中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阐述,尤其是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极大的促进了各个国家和地方政府促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积极性.

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7a1834036.html,/Periodical_ytjj200706023.aspx

下载时间:2010年4月7日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形成发展及其启示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形成、发展及其启示 陈万灵唐曦宁 2012-7-28 17:41:12 来源:《南方金融》2011年12期内容摘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高度开放、透明的经济体制和公平、自由的竞争市场环境。本文回顾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形成和发展的历程,总结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主要经验,提出中国内地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对策建议,包括提高金融市场的自由度和透明度、实施对金融业的适度监管、充分利用经济腹地因素、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拓展国际市场等。 关键词:国际金融金融中心香港 作者简介:陈万灵(1964-),男,四川武胜人,博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研究中心教授; 唐曦宁(1986-),女,广东清远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 香港现代金融业的发展起步于香港开埠。二战后,香港金融业先后经历了多次内外部冲击。通过不断摸索和完善,香港建立了一套自由、透明并受国际标准规管的成熟金融体系。而得益于有竞争性的金融制度、经济体系以及优越的地理位置,香港受到国际资本、机构以及客户的青睐,逐步成长为全球最重要的国际金融市场之一,奠定了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香港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成功经验为内地发展金融业和建立国际金融中心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借鉴。 一、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 (一)香港金融业的起步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外资银行相继进入香港;同时保险业开始出现,并于19世纪末成立了首个证券交易市场。在二战期间香港金融业遭到了破坏。战后,香港经济经历了恢复、发展和转型,对外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催生了对融资和结算等与贸易相关的金融业务的需求。这一时期,港英政府采取的自由放任主义政策,推动香港金融业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香港的商业银行由29家增加至73家。

新加坡金融监管体制介绍

新加坡是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金融业相当发达,其发达的金融业有赖于其不断发展完善的银行监督管理体制。新加坡的银行监督管理体制建立于银行法基础之上,颇具特色。 1.监管组织构架。新加坡的金融监管主体为新加坡金管局(Monetary Authority of Singapore,简称MAS),它同时有中央银行金融调控与金融监管两大职能。从职能结构上看,MAS 可分为6 大职能组团,其组织构架如图1 所示: MAS 的金融监管职能由“金融机构监管组团”实施。该组团是MAS 最大的组团,由银行署、保险署、证券期货署、市场体系与风险顾问署、监管政策署、监管法律服务署组成。银行署是该局最大的一个部门,其人员占MAS 总员工数的1/8。由于在新加坡的银行较多,银行署下设六个银行监管组群,明确每个组群的监管机构。同时在银行署内部专门设置了“资本市场部”,以便与银行署内的有关部门合作开展对银行资本期货业务的监管。 新加坡的金融监管体系,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监管当局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从图1 的结构可以看出,MAS 采取了董事会——执行总裁办——职能部门的治理结构模式。MAS 董事会由政府官员及财政金融界、法律界的资深要员组成。新加坡MAS 董事会这种人员构成为保证MAS 职能的有效行使发挥了重要作用,同

时,并没有过多地影响MAS 的独立性,在实施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过程中有相当的独立性和很高的权威性;二是实行混业经营和合业监管的体制;三是银行业监管注重管监分离和有效协作。 2.监管理念和文化 新加坡政府把金融业作为发展经济的重要支柱,实行积极的开放政策,鼓励金融自由化,MAS 致力于把新加坡发展成为世界级的金融中心。在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中,MAS 形成了一套全新的金融监管理念。主要表现在:一是MAS 颁布法规放松流动性管制,允许银行实行自我申报的流动性管理政策,逐步取消银行统一执行的流动性指标。二是专注风险性监管。三是注重银行公司治理及信息披露,督促银行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四是注重和其他国家中央银行的合作,对外资金融机构实行联合监管。五是MAS 根据银行风险大小,在金融业中的地位以及对金融业的影响程度将银行划分为三个类型,将所有本地银行和大型外资银行分支机构定为第一类,实施重点监管,将业务规模小的外资金融机构定为第三类不予重点监管,其余银行划入第二类。六是注重持续监管。 3.监管技术和方法 MAS 建立了相当完善的风险分析系统,它们借鉴美联储的骆驼(CAMELS)评级法,结合新加坡银行业的实际,对本地银行和外资银行分别建立了(CAMELOTS)评级系统(C 资本充足性、A 资产质量及信贷风险、M 经营管理、E 盈利能力、L 流动性风险、O 操作风险及其他风险、T 信息技术风险、S 对市场风险的敏感性)和PLATOS 评级系统(P 母国银行的支持、L 流动性、A 资产质量、T 信息技术、O 操作风险、S 市场风险敏感度)。 MAS 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监管信息处理系统,实现了“非现场监管——现场检查——风险评级——非现场跟踪监管”的良性循环。在监管循环中,将非现场监管置于主导地位,MAS 采取全方位搜集信息、全面风险评级、全程跟踪完成非现场监管工作。MAS 的非现场监管人员与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时刻保持联络,对其经营和管理情况进行广泛的征询和讨论,通过各种渠道取得银行的真实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输入信息处理系统,实现了监管信息资源共享,提高了监管的效率。MAS 在对相关信息加工、处理后,根据新加坡银行业的经营特点和自身监管能力,运用CAMELOTS 和PLATOS 评级系统对银行现实和潜在风险进行全面评估,经过对每一项指标评估并加权综合后,确定最终风险级别。一般对重点银行每季(对非重点银行每半年)评级1 次。 MAS 根据非现场监管信息,确定对银行的现场检查力度和频率,实施专注风险的现场检查。MAS 通常不开展对银行业的统一检查,而是根据每一家银行对本地金融业的影响程度及非现场评级所揭示的风险状

浅谈超高层建筑的利与弊

浅谈超高层建筑的利与弊 刘治伟 (中国矿业大学安全工程学院江苏徐州 221000) [摘要]:在现今的主要城市中,超高层楼宇已经不是几个地标性建筑的专利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建筑技术的进步,写字楼、酒店、商场、住宅等各种用途的超高层楼宇拔地而起,并且其内部结构也日趋复杂。毋庸置疑,我们正处于前所未有的超高层建筑急剧发展期,这种发展具有全球性规模,从莫斯科到中东、从上海到旧金山,越来越密的城市,越来越高的建筑不断涌现。高层建筑像一柄双刃剑,利弊共存,既有节约土地不可代替的价值.又有破坏人居环境的潜在威胁。高层建筑设汁中.建筑师应高瞻远瞩,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本文从节约土地、开拓再生绿化空间;建设立体交通网络,建筑交通一体化;节约能源和气候意识的回归,尊重社会人文环境,发扬特色建筑文化等方面,阐述了对可持续发展的高层建筑的认识。 [关键词]:超高层建筑未来发展利与弊 1.超高层建筑的诞生 超高层建筑隶属于高层建筑范畴,追溯超高层建筑的起源不能不涉及高层建筑。高层建筑的出现是人类美好愿望、社会需求、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完美结合。 尽管高层建筑是现代文明的成果,但是人类追求 更高、更远的美好愿望早已有之,追求更高是人类的 天性和宗教情结使然。高大雄伟历来是权力、地位的 象征。高大建筑也从来都是神圣的,人们一直希望通 过高大的庙宇、教堂、高塔来架起通往天堂(神、上帝) 的桥梁。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高层建筑建造方面表现 出了高超的智慧:中国古塔,是我国古代的高层建筑, 在工程技术上早就达到了很高的成就。我国大陆最高 的塔,要数河北定县城开元寺塔。开元寺塔建于北宋 咸平四年(1011年),从底到塔刹尖部高度有85.6 m,是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商场ifc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商场ifc 香港最时尚的购物休闲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商场座落于香港核心地段的中环金融街,位于机铁香港站,其连接国际金融中心一期和二期,以及四季酒店和Four Seasons Place,面向维多利亚海港,为港岛中区海旁带来崭新的购物饮食新体验。商场除云集多元化的名店外,并设有多种消闲娱乐设施,包括中区首家备有五间影院的 Palace IFC 及园艺花园,以及可欣赏维港景致的户内户外食肆,方便游客随时投入舒适惬意的购物消闲环境里。 国际金融中心商场楼高4层,占地八十万平方呎。商场连接机场快线香港站的大堂,并将国际金融中心其余三个部分连接在一起。商场的各项交通设施,都十分方便,游客可自行乘搭机场快线抵达。此外国际金融中心商场位于中区海旁,宏伟建筑设计,气派不凡,不论午间消闲购物或晚上喜庆聚会,皆献给国内游客称心满意的娱乐新体验。 商场汇聚了超过二百间国际品牌商户亦设有包括多家大型的特色食肆。商场更设有一间设计新颖独特的电影院Palace IFC,此殿堂级大型建筑为游客带来一流的生活娱乐体验。 2004年10月,国际金融中心商场曾举办法国国宝展览,展出国宝级画家毕加索在1917年为俄罗斯芭蕾舞家狄亚基列夫(Serge de Diaghilev)同名芭蕾舞剧绘画的最大幅帷幕画《巡游》,并由专程来港的法国总统希拉克主持仪式,为保护此幅作品,商场需特别安装深色的布帘遮挡强光,及把灯光调至较暗,以免损害画上的油彩;保安亦需特别加强,是次展览是全亚洲首个大型幕画展览。 座落于香港中环海滨及商业中心的唯一商场,可近距离欣赏世界驰名的维多利亚港醉人日夜景致,为香港的国际地标。 商场集购物、休闲、娱乐于一身,为香港最时尚的高级购物休闲中心之一、游客指定的观光点及名人消费热点。经常到访名人歌手及影星包括刘嘉玲、章子怡、张柏芝、陈慧琳、梁朝伟及甄子丹等等! 商场云集名店近200间:国际一级时装服饰名牌及高级餐厅,商户组合多样化,特色概念店一应俱全,现已跻身国际级商场之列。 国际金融中心二期55楼香港金融管理局信息中心之展览馆及图书馆,可居高临下一览维港及中环的繁荣景致。 国际金融中心商场与毗连的国际金融中心一期及二期顶级写字楼、世界级的四季酒店及四季汇套房酒店,合组成国际金融中心综合发展项目,总面积达近44万平方米,为全港最高商业及休闲之地标。 主要店铺 连卡佛、Calvin Klein Jeans、City's Super、Anne Klein New York、Atsuro Tayama、BOSS Hugo Boss、Nine West 商店及餐厅 H One 及其集团餐厅 H One、Harlan’s、G Bar及The Box为JC Group饮食集团旗下餐厅,全都座落于香港心脏地带中区国际金融中心商场及坐拥迷人维港景致,所有餐厅都有不同的主题和氛围,广受政商界及娱乐界名人欢迎;其中H One更成为米其林所推介的餐厅。H One向以其时尚形象及国际级餐饮享誉国际,最近更邀请到芬兰米其林二星级餐厅总厨加盟。 国金轩 美丽华集团旗下之国金轩,以广东雅膳为题,位于名店云集的国际金融中心二期三楼,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国际银行的基本情况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国际银行的基本情况 100200113 罗雅尹一、香港金融业 香港金融业是以汇丰集团、中银集团及外资银行为核心,商业银行为主体,投资公司、保险公司、股票市场、黄金市场、外汇市场、期货市场、国际租赁市场等银行和金融中介机构的经营和运行相结合,离岸业务与境内业务一体化组成的香港经济部门。 二、香港国际银行的基本情况 香港银行业历史悠久,20世纪60~70年代后大幅度发展,并逐步成为世界银行业的中心之一。香港是国际性银行最集中的城市之一。全球最大的100家银行,近70家在香港开展业务。截至2010年7月16日为止,香港共有196家认可银行机构以及70家代表办事处。香港作为主要金融中心的地位是建基于市场透明度高、对金融机构披露要求严格和审慎监管。伦敦金融城于2010年3月发表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中,香港排名第三。在《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下,香港银行进入中国内地市场的门槛有所降低。从2009年7月开始,香港银行获准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 业界数据

资料来源:香港金融管理局《金融数据月报》、香港政府统计处《就业及空缺按季统计报告》 服务提供者 香港银行体系的特点是实行三级制,即由持牌银行、有限制牌照银行和接受存款公司三类银行机构组成。这些银行机构均获授权接受公众存款。 三级银行机构按不同的规定营运,只有持牌银行和有限制牌照银行才可称为银行。截至2010年7月16日,全港共有146家持牌银行、23家有限制牌照银行和27家接受存款公司。这些认可机构共经营约1,388家分行,组成庞大网络。此外,还有70家海外银行在香港设立代表办事处。 服务范围 银行是亚洲区内筹集资金最重要的渠道之一。香港银行业的重要性不单可从其庞大规模反映出来,更重要的是其在区内所处的地位举足轻重。香港的完善银行体系,令其服务可远远超出香港本土,发挥重要作用。很多香港银行亦于亚洲其他地区如中国内地营运。 截至2010年6月底,香港外汇储备资产达2,568亿美元,全球排名第七。同期,香港人均外汇储备资产约36,500美元。 根据伦敦金融城于2010年3月公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香港名列第三位,紧随伦敦及纽约之后。 香港人民币业务 另一方面,由2004年初起,香港银行获准在香港开办个人人民币业务,包括人民币存款、汇款、兑换及人民币银行卡等。本港的人民币存款由2004年的120亿元人民币上升至2010年7月底的1,004亿元人民币,共有77家持牌银行在香港经营人民币业务。

香港与新加坡经济发展模式比较分析

香港与新加坡经济发展模式比较分析 [提要]战后,東亚经济的腾飞让世界为之侧目,全世界都在探究背后的原因。香港和新加坡作为“東亚奇迹”的主要缔造者,两者的发展道路虽然不尽相同,但却存在一定的共同经验和共同特征,比较研究香港和新加坡的经济发展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香港;新加坡;模式;发展道路 一、经济发展模式 经济学认为经济发展模式指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及其生产力要素增长机制、运行原则的特殊类型,它包括经济发展的目标、方式、发展重心、步骤等一系列要素。经济发展模式是对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经济增长、经济政策、经济体制等方面的一种综合归纳。二战过后,发展中国家在取得了政治独立之后的新目标就是取得经济上的独立和发展,开始开足马力发展经济,并且进行了各种尝试。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亚洲四小龙(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韩国)为代表的東南亚发展中国家迅速崛起,关键在于他们实施出口导向型的工业化战略或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也就是所谓的東亚模式。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日益深化,各国都在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的同时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即使是東亚模式中的不同分支也有自己的特点,在此选择香港和新加坡进行讨论。 二、战后香港、新加坡经济发展道路 (一)香港经济发展道路。香港经济发展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五十年代早期~1966年),从“转口型”经济转向以轻纺工业为主的“加工型”经济。香港经济迅猛发展,经济结构发生的第一次转型。大陆政局的变动,使得上海和华南地区的大量资本、机器设备、熟练工人流向香港,为香港制造业的腾飞创造了条件。1952~1960年年均名义经济增长速度为8.9%,1961~1966年年均增长速度为10.9%。1961年制造业、批发零售进出口餐饮服务业、交通仓储通讯业、金融保险业地产商业服务业的增加值比重为23.6∶21.9∶9.6∶15.3,制造业规模最大,而且相对规模继续增大。该时期是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1966年人均GDP达到中下等国家低位收入水平,在亚洲紧随日本之后,位于第二位。该阶段香港制造业发展迅速,是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过程中主要角色,香港经济实现了“转口型”经济向“出口加工型”经济的转变。 第二阶段(1967~1975年),香港经济增长较为平稳,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主要表现为制造业产品技术含量提高,从“加工型”为主转向以“制造型”为主。1975年四大行业的增加值比重为:26.9∶20.7∶7.2∶17.0。制造业规模进一步增加,其他行业变化不大。前五年和后五年的增长速度分别为5.4%和6.4%;1975年人均GDP达到中下等国家和地区收入的中位水平。制造业就业规模增长速度

新加坡住宅体系

新加坡住宅体系(The Singapore Housing System) 读书报告 ——从新加坡住房体系看中国住房现状 系别建筑与房地产系 专业XX 班级学号XX 姓名XX 2011年9月25日

从新加坡住房看中国住房现状 摘要在中国人的传统中,对住房的需求几乎是没有弹性的。但是随着中国工业化不断推进、城市化不断扩张和国际化的不断拓展,中国的住房已经成为“奢侈品”,住房的属性在发生着变化,高房价乃至天价房引发的社会矛盾日益凸显,严重影响着政府的公共形象。本文通过中国与新加坡的住房对比,对中国住房制度进行思考。关键词住房对比思考 Abstract: In Chinese tradition, the demand for homes is almost no flexibility. But as China continue to promote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China's housing has become a "luxury", housing attribute changes take place in high prices and even the day price, caused by the room social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serious influences of the government's public image.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China and Singapore compared to China, the housing of housing system thinking. Keywords: housing contrast thinking 1、新加坡住房现状 新加坡是东南亚的一个岛国,也是一个城市国家。在填海造地后,人均绿化面积达6平方米,因此有花园城市之称。目前面积707平方公里,新加坡目前人口密度约7300每平方公里,可谓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人均住房面积却达到了30平方米。其住房状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1房屋类型 一、组屋 就是政府盖的廉价公屋。散布在全岛各地,有些较为集中的就形成一个很到的组屋社区,人口可以多达30万以上,相当于一个小市镇的规模。一般组屋分三房式组屋,就是两个卧房,两个卫生间,一个厨房,一个客厅,面积约70多平米;虽然是算廉价屋,但是配套设施也是有的,比如运动设施,小公园,多层停车场,超市,商场,巴士转换站等,如果是大的社区,则建有轻轨方便居民出行。 二、公寓式组屋

香港与新加坡经济发展比较

香港与新加坡经济发展比较 林锡星 香港和新加坡的经济多年来持续高速增长,以“亚洲小龙”和“亚洲双城”著称。在1970年以后的20年间,香港和新加坡的年均GD P分别增长了813%和7165%。在80年代,新加坡的边际资本产出率是香港的两倍。这意味着新加坡为了增加单位产出所需要付出的额外资本数量之大。不断增加投资无非是为了得到更多的回报,但新加坡是世界上资本报酬率最低的国家之一。60年代初,它的资本报酬率是40%,但到了80年代末却下降到11~12%。在1970年以后的20年间,香港每个工人产出的增长有56%来自总要素生产力的提高。但同期新加坡的总要素生产力却下降6%。简言之,香港的富裕和发展是靠提高使用人力、资本和技术的效率,而新加坡则主要靠增加资本投入、征税和强制储蓄。 香港的经济发展比新加坡稍胜一筹,主要归因于三个因素:一是香港居民主要是解放前后来自上海的移民,其中有不少名流精英和实业家。他们精明能干,受过良好教育,素质高和具有国际性。直到80年代,香港对新加坡仍占有这方面的优势。二是香港政府执行积极的“不干预政策”,甚至对投资、基础事业都不加干涉。新加坡却与此截然相反,干预甚多。三是新加坡在整个工业发展过程采取了资本密集与劳力密集相结合、中小型企业与大型企业相结合的方式。新加坡制造业的资本密集程度相当高,尤其是电子、石化、机械、造船之类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企业在制造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香港制造业则偏重于轻工业,主要行业有纺织、制衣、塑胶及电子业。这些产业的资本密集程度不高,规模偏小。香港虽然有若干亿万富翁和大财团,但大多集中于房地产、金融、贸易和运输等第三产业,属于制造业的屈指可数。 进入9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香港和新加坡长期以来是对手,亚洲经济危机加剧了这两个亚洲城市历来就存在的竞争。但今非昔比,香港已丧失了对新加坡的绝对优势。两者只能互相学习,共同发展,争取成为21世纪的双赢家。 香港和新加坡都由于当地居民的勤劳和智慧才有了今天的繁荣,而不是依靠富饶的自然资源而致富。两地的居民绝大多数是华人。但作为前英国殖民地,两地都适于讲英语的人居住,并吸引了不少移居国外的专业技术人员。但从目前情况看,新加坡人讲英语的水平要比香港人稍胜一筹。 两者都在金融市场上占有自己特殊的位置。新加坡在外汇交易方面超过香港,每天的成交额逾1000亿美元。但香港在投 42

08年调研报告 深圳与香港、新加坡环境卫生管理主要差距对比分析

解放思想 改革创新 向国际一流环卫管理水平看齐 ——深圳与香港、新加坡环境卫生管理主要差距对比分析改革开放30年来,在中央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在深圳历届党政班子的带领下,深圳广大干部群众发扬“敢为天下先”、“杀出一条血 路”的精神,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把一个边陲小镇建设成为欣欣向荣的现代化城市,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文明城市”等称号,在城市环卫规划、建设和管理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为深圳的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如今深圳正处于以新的起点、更高的视角,掀起新一轮大发展的关键时期,省委书记汪洋同志对深圳发展前途寄予厚望,指出“要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动新一轮大发展”,“深圳要敢于叫板国际一流城市”。解放思想,就是要求我们审时度势,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及时调整发展思路,努力转变发展方式,为实践科学发展观进行大胆的探索。具体于我市环卫管理工作之中,就是要克服狭隘视野,以国际先进城市为标杆,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 一、建立健全环卫机构,加大环卫投入,满足现代都市环境卫生管理的实际需要 (一)香港、新加坡、深圳环境卫生投入现状 1、香港主管环境卫生工作的食物环境卫生署(以下简称食环署)公务员加各类雇员约有1.2万人,其中负责环境卫生清洁工作的约有8000人,食环署每年各项开支合计达40多亿港币,其中环境卫生方面的投入约占50%,达到近20亿港币。香港在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及硬件设施投入力度也很大,在全港设置了20000多个废屑箱、1000多个狗粪收集箱和777个一套3个的分类废物回收箱;香港共设置了160个永久离街垃圾收集站、746个乡村式垃圾站、2000多个垃圾桶置放处及8个大型垃圾转运站用于转运垃圾;全港共有256辆现代化垃圾车用于收集垃圾,其他特种车辆包括机械化扫街车7辆、洗街车92辆、吸渠车7辆以及清粪车、自动卸斗货车、抓斗货车等;垃圾处理方面,有3座大型垃圾填埋场及2座特殊垃圾处理设施;全港共有429间公厕。 2、新加坡主管环境卫生工作的具体部门是国家环境局下属的环境公共卫生署,该署下设小贩处、环境卫生处、环境卫生研究所,现有

新加坡金融监管制度与我国的比较

新加坡金融监管制度与我国的比较 摘要:新加坡金融监管局( Monetary Authority of Singapore,以下简称MAS) 是新加坡的金融监管部门,其任务是“促进经济持续增长,预防通货膨胀,促进金融服务部门稳健发展”,集中央银行职能和监管职能于一身。2013 年上半年,MAS 修订了《新加坡金融监管目标和原则》,重新确立了新加坡金融监管的目标、原则和手段,对完善我国金融监管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新加坡金融监管比较 新加坡是位于马来半岛南端的一个城市型岛国,面积648平方公里,人口300多万,是东西方贸易交通的十字路口,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同时也是世界级的金融中心,金融机构种类齐全,数量众多。新加坡金融监管局( Monetary Authority of Singapore),以下简称MAS,是新加坡的中央银行,负责制定新加坡的货币政策、汇率政策等,并担负着对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实施监管的职责。 一、监管组织构架 (一)新加坡金融监管机构概述 新加坡的金融监管主体是成立于1971 年的金融监管局(Monetary Athourity of Singapore,简称MAS)。作为一个崇尚高度法治和严格管理的国家,新加坡的金融监管局拥有非常强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能够对金融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管。

与其他东盟国家不同,MAS 一身二任,既是央行,又是金融业监管机构,职能与中国的“一行三会”类似,具体有两大职能:一是中央银行金融调控职能,与其他国家的央行一样,MAS 也通过利率政策、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存款准备金等工具,运用利率、货币供给、外汇储备等工具,保持汇率和物价稳定,以调控整个国民经济;二是金融监管职能,负有对所有的金融部门,包括银行、保险和资本市场中介机构进行监管的职责。当然,金融监管局也通过强大的公司治理架构和严格遵循国际会计标准来提升塑造新加坡的金融业,并通过与业界合作成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 MAS 的金融监管职能由“金融机构监管组团”实施。该组团是MAS 最大的组团,由银行署、保险署、证券期货署、市场体系与风险顾问署、监管政策署、监管法律服务署组成。银行署是该局最大的一个部门,其人员占MAS 总员工数的1/8。由于在新加坡的银行较多,银行署下设六个银行监管组群,明确每个组群的监管机构。同时在银行署内部专门设置了“资本市场部”,以便与银行署内的有关部门合作开展对银行资本期货业务的监管。 新加坡的金融监管体系,有三个显着特点:一是监管当局具有较强的独立性。MAS采取了董事会——执行总裁办——职能部门的治理结构模式。MAS董事会由政府官员及财政金融界、法律界的资深要员组成。新加坡MAS董事会这种人员构成为保证MAS职能的有效行使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并没有过多地影响MAS的独立性,在实施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过程中有相当的独立性和很高的权威性;二是实行混

香港各大药房

一元堂香港銅鑼灣記利佐治街1號金百利中心1704樓2808 1958一元堂九龍尖沙咀港鐵站13號舖2992 0993一元堂九龍尖沙咀廣東道33號中港城UG51號舖2314 2200一元堂九龍深水埗港鐵站14號舖2708 9098一元堂新界沙田連城廣場6樓619舖2609 2980 一寶藥房及保健中心有限公司新界元朗大棠路24號寶發大廈12號舖裕景坊7號 D 2442 2208 大山藥房有限公司九龍旺角山東街40P號榮華大廈地下A3-A4舖2332 3311大來大藥房有限公司九龍觀塘協和街99號地下J地舖2793 1310大華中西藥房九龍旺角彌敦道655號胡社生行地下D舖23925255大華西葯房有限公司九龍長沙灣青山道240號A 永隆大廈地下2729 4949大鵬中西藥房有限公司新界粉嶺聯和墟聯盛街10-16號地下A舖2669 1223中大西葯房九龍觀塘協和街107號地下2345 9951中大保健葯業九龍黃大仙龍翔中心1 樓122號舗2322 0111中正藥房有限公司新界葵涌打磚坪街70號麗晶中心B座8樓3760 8300中英西藥房九龍旺角通菜街121號地下4號舖2397 2982中華中西藥房有限公司香港筲箕灣筲箕灣道388號逢源大廈地下L2舖2560 4127仁心中西藥房新界天水圍嘉湖銀座第二期G10B舖2123 1975仁生大藥房有限公司香港北角英皇道425-B號地下2561 3378仁安大藥房新界沙田大圍路50號地下35831988仁康中西藥房九龍將軍澳坑口培成路15號1樓連理街商場107 號舖 2141 0168仁愛藥房有限公司九龍大角咀埃華街57號地下2396 9334友康寧藥房香港北角英皇道169號地下2512 1995友誠中西大藥房香港灣仔莊士敦道210號地下2891 6838

xxxx国际金融中心排名(ifcd index).docx

2010国际金融中心排名(IFCD INDEX) 城市榜单2010-07-11 11:55:31 阅读262 评论1 字号:大中小订阅 IFCD INDEX通过综合66项客观指标、2386份主观调查问卷,对全球45个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发展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其中客观指标体系主要包括金融市场、成长发展、产业支撑、服务水平和综合环境五个方面。 新华-道琼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指数显示,纽约取代伦敦成为全球排名第一的国际金融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前十名分别是纽约、伦敦、东京、香港、巴黎、新家坡、法兰克福、上海、华盛顿和悉尼。 这份指数报告认为,从整体看来,排在前9位的城市都是世界著名的金融中心,聚集了大量金融机构和相关服务产业,全面集中地开展国际资本借贷、债券发行、外汇交易、保险等金融服务业,认知度较高,影响力较强。 从地域分布上看,欧洲城市最多,达到21个;其次为亚太及非洲地区,达到14个;美洲有10个城市,但有8个分布在北美。在中国大陆的金融中心中,上海排在第8位,北京排在第13位,深圳排在第22位,均处于一个中上的位次。 1、纽约——全面领先

纽约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商业和金融中心,更被视为都市文明的代表。有著名的自由女神,帝国 大厦,时代广场和百老汇等 作为此次排名第一的纽约,其“产业支撑”和“综合环境”在所有参评的45个城市中位于第一位,综合得分87.2。纽约的“金融市场”和“服务水平”也排在第二高位。仅有“成长发展”相对薄弱,位列中国三个城市之后,排名 第四。 纽约的全面发展是纽约超越伦敦、在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指数中排名第一的主要原因。国际上可与纽约抗衡 的竞争对手目前只有伦敦。在成长发展、产业支撑和创新产出方面,纽约的表现优于伦敦;而在市场和服务水平方面则略逊于伦敦。 2、伦敦——老牌劲旅

香港、新加坡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比较研究

亚农任厮一,?比较研究? 香港、新加坡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比较研究 王倩薛波★ I内窖摘要】本文以金融中m的功能定叉为基准,Ⅸ金融发展理论为基础。d金融系统功能分析为思路,对香港、新加坡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功能进行比较分析,探寻上海的比较优势和劣 势。得出结论:从历史和现实来看,香港和新加坡在金融系统功能的诸多方面都超越上 海,上海只是在商品期货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上海的最大优势之一是它和伦敦、纽约、东 京一样有着强太的国家经济体作为后盾,近几年发展态势赴好,有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能 力;开放型、多功能是构建上海国际金融中?o的趋势和方向。 K关键词J国际全融中m金融发展金融系统功能国际银行服务 E中图分类号jF831《文献标识码月A《文章编号】1000—6052(2007)06--0102-04 许多学者对亚太地区国际金融中心的比较和网络布局进行r卓有成效的研究。太多数研究认为,东京属于“Big--3”的层级,香港与新加坡在20世纪中后期先后发展成为颇具影响的亚太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台北、上海、马尼拉、曼谷、汉城等属于第三层次(胡坚,1997)。poon(2003)指出,国际金融体系从空间角度看是由众多层级的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组成,特别值得注意的是,1980年到1998年间,香港和新加坡作为亚洲国际金融中心的迅速崛起。这一点也是与亚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和国际贸易投资领域开放程度最高的事实相符台的。他运用股票市场的1998年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得出处于第一层级的是纽约、伦敦,其次是法兰克福、东京,香港、新加坡与汉城位于第四层级。 本文将基于一个基本假设:亚太地区国际金融中心分层为:东京第一层次;香港、新加坡第二层次;上海第三层次,并在构建一个创新分析框架基础上.对香港、新加坡和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功能表现进行比较分析。 一、基本理论依据和分析框架 (一)金融中口的功能定艾 根据Kinderbcrg(1974)关于金融中心的功能定义,众多学者对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一般来说,国际金融中心在国际方面具有以下六大功能(曾康霖,2003): 第一,融资功能,主要表现为有能力参与国际性的同业拆借和外汇买卖。第二,筹资功能,主要表现 ’王倩:上海财经太学金融学院博士研览生 ‘薛波: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博士 ?墟?AlIA-iDAcnlic|COMOMIC|RYlRW为有条件发行债券和股票。第三,投资功能.主要表现为通过该地区金融机构融人与融出资金进行投资。第四,交易功能,主要表现为金融产品的交易活跃。第五。创新功能,主要表现为能够不时推出新的金融产品。第六,综合服务功能,主要表现为基础漫施完善和服务质量上乘。这六大功能最终表现为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金融发展理论 1969年,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出版了《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一书。他认为,一国现存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之和构成该国的金融结构。所谓金融发展就是金融结构的变化,涉及到金融工具的多样化和金融机构的多元化。金融结构优化主要是指金融工具的数量、种类、先进程度以及金融机构的数量、种类、效率的综合井形成不同程度的金融发展。合理的金融结构对于经济增长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因为金融结构优化改善了经济的运行,为资本的快建有效转移提供了便利,提高了资本的利用效率。在此之后.金融发展理论又不断发展深化,主要代表是Mckinnon(1973)和Shaw(1973)的“金融压抑”和“金融深化”理论、Hellman等(1996)提出的金融约束论等。20世纪80年代。内生增长理论的兴起拓展了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角度。经济金融学家开始把内生经济增长和内生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纳人金融发展模型中,解释金融中介体和市场是如何内生形成以及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谈儒勇,2000,P.40)。 但金融发展理论并未对国际金融中心研究引起足够重视i只有Shaw(1973)提到了一些金融业空间分

中国银行香港

附件四 香港按揭證券有限公司債券發行 辦理按揭證券公司零售債券申請 之配售銀行各指定分行 中國銀行(香港) 分行名稱地址 港島 中銀大廈分行花園道1號 軒尼詩道409號分行灣仔軒尼詩道409-415號 香港仔分行香港仔湖北街25號 中環李寶椿大廈分行德輔道中189號 置富南區廣場分行薄扶林置富南區廣場510號舖 城市花園分行北角電氣道233號 炮台山道分行北角英皇道272-276號 港灣道分行灣仔港灣道26號 灣仔軒尼詩道分行灣仔軒尼詩道310-312號 渣華道分行北角渣華道8號 莊士敦道分行灣仔莊士敦道152-158號 英皇道分行北角英皇道131-133號 北角英皇中心分行北角英皇道193-209號 北角僑輝大廈分行北角英皇道413-415號 1060號柏惠苑 上環皇后大道西分行上環皇后大道西2-12號 西灣河分行筲箕灣道142-146號 筲箕灣道分行筲箕灣道289-293號 石塘咀分行石塘咀皇后大道西534號 常安街分行柴灣常安街77號 上環分行德輔道中238-252號 海怡分行鴨洲海怡東商場118號舖 太古城海星閣分行太古城海星閣G1006號舖 環翠道分行柴灣連城道4號 灣仔依時商業大廈分行灣仔軒尼詩道253-261號 灣仔分行灣仔軒尼詩道395號 雲咸街分行中環雲咸街1-3號 九龍 廣東道分行尖沙咀廣東道60號 加拿芬道2號分行尖沙咀加拿芬道2-2號A

加拿芬道28號分行尖沙咀加拿芬道24-28號 大有街31號分行新蒲崗大有街31號 大有街35號分行新蒲崗大有街35號 汝州街42號分行42-46號 馬頭圍道47號分行紅磡馬頭圍道47-49號 牛頭角道177號分行牛頭角道177號 長沙灣道183號分行183-185號 長沙灣道194號分行194-196號 青山道248號分行長沙灣青山道244-248號 彌敦道678號分行旺角彌敦道678號 彩虹分行牛池灣清水灣道19號 彩虹道分行新蒲崗彩虹道58-68號 S1號舖 又一城分行九龍塘又一城LG149 加連威老道分行尖沙咀加連威老道67-69號 開源道分行觀塘開源道55號 堪富利士道分行尖沙咀堪富利士道4-4A 紅磡義達大廈分行紅磡馬頭圍道21號 埃華街分行大角咀埃華街59-61號 金巴利道分行尖沙咀金巴利道37號 觀塘分行觀塘裕民坊20-24號 觀塘廣場分行觀塘開源道68號觀塘廣場G1 荔枝角香港工業中心分行青山道491號香港工業中心地下A2 樂富分行樂富中心第二期商場2號舖 馬頭角道分行土瓜灣馬頭角道39-45號 旺角總統商業大廈分行旺角彌敦道608號 旺角銀高國際大廈分行旺角彌敦道707-713號B號舖 旺角道分行旺角道50-52號 太子彌敦道分行彌敦道774號 油麻地彌敦道分行油麻地彌敦道495-497號 衙前圍道分行衙前圍道25號 北帝街分行土瓜灣北帝街4-6號 寶勒巷分行尖沙咀寶勒巷17-19號 九龍城太子道分行九龍城太子道382-384號 旺角太子道西分行旺角太子道西116-118號 秀茂坪分行24座1-2號舖 太子上海街分行旺角上海街689-693號 油麻地上海街分行油麻地上海街364-366號 雙鳳街分行慈雲山雙鳳街66-68號 黃埔花園三期分行紅磡黃埔花園第三期翠楊苑商場2號舖美孚二期分行19號 美孚六期分行N47-49號舖 大角咀分行大角咀道73-77號 土瓜灣道分行土瓜灣道80號N 土瓜灣美景樓分行土瓜灣道245號A 塘尾道分行塘尾道54-58號 爵祿街分行新蒲崗爵祿街86號

新加坡与香港的廉政比较——论文

《比较政治制度》作业(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题目:新加坡与香港的“廉政”制度比较 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 年级:09(级) 姓名:刘盼 学号: 00930016 任课教师:李慧勇 作业成绩:

新加坡与香港的“廉政”制度比较 摘要:新加坡政府的政治廉洁度已成为亚洲国家的范例,其政府围绕廉政和反腐而进行的一整套完善合理的制度建设为其廉政建设的成功提供了保证。近年来,我国香港地区反腐工作也取得了巨大成就,2003年,透明国际公布全球政府清廉指数排行榜,中国香港位列14,居亚洲第二,新加坡则居第一。作为亚洲乃至世界“廉政”典范,香港与新加坡在执政上对我国内陆地区有很大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字:新加坡香港“廉政”建设借鉴 一、新加坡与香港“廉政”建设的相同点 作为世界“廉政”的楷模,新加坡政府的政治廉洁度已成为亚洲国家的范例,其政府围绕廉政和反腐而进行的一整套完善合理的制度建设为其廉政建设的成功提供了保证。而作为近年来“异军突起”的香港,在这方面的投入也不承多让。二者在这方面有许多相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建立了独立的廉政机构,并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公务员制度新加坡和香港的廉政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其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反腐机制。这一机制既包括严格的公务员选拔、录用及晋升机制又包括权力监督与制约机制。这些机制在廉政建设中各自起到了不同的功能和作用。首先,在公务员选拔上,以薪养廉——使人不必贪,给予公职人员适当足够的工薪报酬,使之依靠正常收入而不必通过贪污腐败便能维持自己及家人基本或体面的生活,从而达到使人不必贪的目的,从源头上确保了录用公务员的综合素质和廉洁度。其次,针对政府官员、国家公务员及国家各机构可能的腐败行为,建立了内外结合、上下协调的权力相互监督与制约机制。新加坡和香港先后成立了反贪调查局和廉政公署,从而使得各个部分各自独立行使职权,同时又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相互牵制,从而形成了一个有机、严密的监督网。 (二)发达的经济为各自的“廉政”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 从透明国际历年清廉指数排行榜上可以看出,公务员表现比较清廉的国家,全是经济发达地区。这个事实证明,反腐败是一项耗资巨大的社会工程,只有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才能建立起相应健全的法律制度和建设较高素质的执法队

新加坡金融市场的国际化

案例八新加坡金融市场的国际化 一、新加坡金融市场国际化进程 20世纪60年代是欧洲货币市场在全球范围迅速发展的时期,包括欧洲和亚洲在内的一些国家和地区通过发展离岸金融业务促进了本国或本地区金融市场国际化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推动了经济的迅速增长。国际金融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大致可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自然渐进式的,一般是从国内的区域性金融中心自然发展为全国性金融中心,再通过对外开放发展成为全球性的国际金融中心;另一种则是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优惠的政策,在短时间内迅速形成和发展成为全球性的离岸金融市场。伦敦、纽约、东京等国际金融中心为前一种模式;新加坡、巴哈马、开曼群岛为后一种模式。离岸金融市场的建立可以吸引大批外国银行加入,对所在国的经济建设、对外贸易和金融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同时要求所在国实行金融开放政策,对所在国的资本流动和金融市场稳定又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如何既推动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又保持国内经济和金融稳定,这是许多国家在金融市场国际化发展潮流中面临的共同课题。在这方面,新加坡是一个成功的典型。新加坡政府采取积极的金融开放政策和谨慎的金融监管措施,将新加坡建成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的成功经验,值得中国在金融市场开放的进程中学习借鉴。 1965年,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获得独立。1967年6月,新加坡成立了货币委员会,从英国人手中收回了货币发行权,发行了自己的货币。此后,新加坡政府立即着手对工业和金融结构的改革,建立了自己的银行体系。为了迅速实现强国富民的目标,根据自身的国情和国际金融发展的形势,新加坡政府决定将发展金融服务业作为建立新的国民经济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和支持,由此确立了金融立国的政策和金融市场国际化的战略。 1968年,新加坡政府决定抓住欧洲货币市场对美元需求大增的有利时机,创建亚洲美元(以下简称“亚元”)市场。亚元市场是亚太地区特别是新加坡国际银行从事境外美元及其他可兑换货币的存贷款业务的市场。通过建立亚元市场,一方面可以使新加坡赚取无形贸易收益,从而改善其国际收支状况;另一方面可以发展该国的金融业,改变过去一贯依赖转口贸易的状况,进而实现其建成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长远目标。新加坡政府的这一战略决策是切合该国实际情况的,因为新加坡是个岛国,缺乏自然资源基础,只能依靠以服务为主的行业而生存。因此,新加坡政府决定采取“生存的健康态度”,对待外国商务实行“自由主义的门户开放政策”,为它们提供“逃逸货币的庇护所”,将新加坡建成为亚洲乃至全球提供“金融服务”的国际金融中心。。 新加坡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愿望恰好也迎合了以美洲银行为首的一些外国银行在东南亚开展国际金融活动的利益。1968年,美洲银行率先向新加坡政府申请,在其银行内部设立一个专门经营离岸美元业务的系统——亚洲货币单位(Asian Currency Unit)。通过该系统,可办理非居民的美元存款、外汇买卖和资金借贷等项业务。1968年10月1日,经批准设立的美洲银行亚洲货币单位以20万美元的存款基数开始其经营活动。到1970年,新加坡政府又先后批准了花旗、麦加利、华侨、华通、渣打和汇丰等16家外国银行经营境外货币业

香港新鸿基IFC

新鸿基IFC 再造香港中环新商圈

新鸿基IFC简介 中文名称:国际金融中心 英文名称:International Finance Centre 英文称 所在地:香港岛中环金融街8号 建造期间:第一期:1998年;第二期:2003年 用途:购物中心、办公室 楼高:415.8 米 楼高4158米 楼层:88层 楼板面积:43万6千平方米 电梯数:62 建筑师:César Pelli、严迅奇 César Pelli严迅奇 历史背景:1990年代,港英政府宣布香港机场核心计划,计划包括兴建机场快线连接香港国际机场与中环,并在港岛中环对开的维多利亚港进行填海工程,以兴建地铁香港站。香港站上盖则计划兴建多座商业大厦、酒店及商场,即现在的国际金融中心。工程把部分原有设施,如卜公码头及统码头场即现在的国际金融中心工程把部分原有设施如卜公码头及统一码头 拆卸,并兴建了多条新道路连接新建筑物。发展商为计划的设计举行建筑设计比赛,由美国籍建筑师César Pelli胜出。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简称国金;英文:International Finance 基本信息: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简称国金;英文:International Finance Centre,IFC)是香港作为世界级金融中心的著名地标,位于香港岛中环金融街8号,面向维多利亚港。由地铁公司(今港铁公司)及新鸿基地产、恒基兆业、香港中华煤气及中银香港属下新中地产所组成的IFC Development Limited发展、著名美籍建筑师César Pelli及香港建筑师严迅奇合作设计而成,总楼面面积达43万6千平方米。现为恒基集团和香港金融管理局的总部所在地。 特色参观点: 1.国际金融中心商场 2 .香港四季酒店 3.四季汇 3四季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