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第三节导学案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第三节导学案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第三节导学案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第三节导学案

§ 4.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自我评价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较差

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联系《21世纪议程》,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教材,掌握分析可持续发展思想本质的方法。

2.通过阅读分析案例学会归纳分析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逐步树立起环境意识、全球意识和参与意识。 教学重点1.可持续发展的形成。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教学难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

【学法指导】

学习本科内容要结合教材26页到29页内容。

二、课前自主探究:

(一)、可持续发展-----人类必由之路【A级】

1、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背景

(1)现状:20世纪年代以来,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环境污染等问题,使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地球能力都是有限的。

(2)趋势:若不改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人类将最终

绝境。

(3)只有走路,才能使人类社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2、《二十一世议程》

(1)通过时间及会议:在如开联和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会议通过全球《二十一世议程》.

(2)主要内容:经济与社会发展;资源保护与管理;加强社会群体的作用;实施手段。(3)《中国二十一世议程》;是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行动的。其主要内容包括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与政策、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1、概念:背下来

2、核心思想;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自身发展的基础上。

3、目标:即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以要,不对危胁。

4、基本内涵

(1)发展的观念:可持续发展。

(2)公平的观念:强调公平的观念,首先是之间的公平,其次是之间公平。

(3)环境的观念:可持续发展认为,经济发展与彼此联系,互分因果。

(4)权力的观念,全人类、每个国家和地区、每个人都享有过健康富裕的生活的和发展的权力和权力。

三课上合作探究

探究一:下列“世界环境日”主题分别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论的那些思想

只有一个地球1974——持续性观念;

一个地球,一个家庭1994年——权利的观念;

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1999——持续性观念;

世间万物,生命之网2001年——公平性的观念。

地球充满生机2002年----持续性观念

探究二:阅读教材101页略

四、课后归纳:本节知识点

五、当堂检测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以联合国召开的一系列环境会议为契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逐步形成。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停止开采不可再生资源,为子孙后代积累巨大

财富

B.加大加快各类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力度,大力发展经济

C.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保持负增长,以减轻社会压力

D.在资源的开发利用时,不能危害未来人类的生活需求

2.下列行为,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是( )

A.开垦丘陵、山地地区的荒坡,发展立体农业

B.退耕还林、还草,排干沼泽,进行农业结构调整

C.为减少“赤潮”的发生,沿海地区实行休渔制度

D.建立人工绿洲生态系统是绿洲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3.下列说法,符合生态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是( )

A.通过经济发展创造一个富足的社会环境

B.提高福利待遇,完善养老保险体系

C.通过技术措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D.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4.图中先儒之言较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

)

A.共同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公平性原则

D.共同性原则和公平性原则

5.下列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的是( )

A.对绿色和平组织的呼吁置之不理

B.把污染排放到本国,不危害他国

C.本地禁止乱砍滥伐,从外地购进一次性木筷

D.禁止使用一次性餐具[来源:学+科+网]

6.下列做法不.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是( )

A.用公共交通工具

B.研制和使用不能自然分解的包装袋

C.自备篮子或布袋购物

D.使用无磷洗衣粉

读下图,回答7~9题。

7.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是( )

A.人类与环境和谐共处

B.人类尽可能地索取自然资源

C.人类不要向环境释放废弃物

D.环境无条件地为人类服务

8.下列人类活动中,具有可持续发展意义的是( )

A.20世纪30年代美国开垦中西部大草原,引起“黑风暴”

B.大力发展热带雨林迁移农业

C.在长江河床大力挖沙出售,既有经济效益,又疏浚了航道

D.我国在中西部一些地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

9.我国古人的行为或主张蕴含了可持续发展思想的

是( )

A.烧草为灰,取灰肥田

B.以人为本,人定胜天

C.竭泽而渔,焚薮而田

D.封山育林,定期开禁

9月22日是“世界无车日”。“无车日”最早是由法国发起的,其宗旨是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2011年8月,中国汽车保有量突破1亿大关,汽车工业与环境的突出矛盾,让“世界无车日”显得更加意义非凡。据此回答10~11题。

10.“世界无车日”鼓励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以自行车、步行等方式出行,所体现的人地关系思想

是( )

A.地理环境决定论

B.人类中心论

C.人地伙伴论

D.天命论

11.9月22日当天,记者发现,我国参与“世界无车日”的142个城市中,绝大多数遭遇了交通拥堵的

尴尬,市民参与这项活动的热情逐年消退。专家认为:“交通拥堵问题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应该从城市整体设计的角度来系统考虑。公共交通和相应管理体系的建设,政府还应该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无车日”的理想和现实,需要我们反思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是( )

A.公平性

B.持续性

C.共同性

D.阶段性

2011年11月28日第17次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南非德班召开。据此回答12~13题。

12.下列漫画蕴含着不同的环境问题,其中与德班气候大会讨论的主要议题有关的是(

)

13.“责任共担”体现了可持续发展中的哪一个原

则(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阶段性原则

某英国公司打算在印度孟买建一化工厂。据此回答14~15题。

14.这一思路反映了( )

A.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

B.发达国家把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C.发达国家把劳动密集型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D.发展中国家具有比发达国家更好的投资环境

15.这种行为主要违反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阶段性原则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16题14分,17题14分,18题12分,共40分)

16.读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在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基础是_______,条件是_______________,目的是____________。

(2)在该复合系统中,最核心的因素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要实现可

持续发展,首先要变革________。

(3)如果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势必出现的后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人类活动不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

是( )

A.垃圾分类,回收利用

B.过量开采地下水

C.建立“树木银行”

D.开发利用太阳能代替矿物能源

当堂训练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A级】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轿车越来越多地进入家庭。据此回答1~3题。

1、家庭轿车的大量使用能够( C )

A.降低燃油消费

B.提高交通效率

C.扩大居民出行范围

D.节省城市用地

2、对大城市来说,大量使用家庭轿车有利于( D )

A.缓解道路交通压力

B.提高道路运行能力

C.城市连片发展

D.降低市中心常住人口密度

3、家庭轿车的大量使用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D )

A.在城市上空形成臭氧层空洞

B.大范围的水体污染

C.大规模的酸雨危害

D.城市大气质量下降

这是巴黎凡尔赛宫典型的法国式花园的照片。

4、照片近景部分地面是由细砂石铺就的,你认为细砂石铺地具有( A )

A.排水作用:方便雨水下渗,不必铺下水道

B.防火作用:万一发生火灾,可以就地取材

C.防御作用:可以通过骑兵,阻碍炮车通行

D.环保作用:吸收空气降尘,避免尘土飞扬

5、球《21世纪议程》发表于( C )

A.1990年

B.1991年

C.1992年

D.1996年

4、持续发展总体战略中( A )

A.发展是第一位的

B.保护环境是第一位的

C.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是第一位的

D.实施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第一位的

6、持续发展思想( A )

A.形成有一个历史过程

B.首先考虑地域性特点

C.实施主要依靠大国政府政策

D.目标是让当代人能健康长寿

7、倡购买带环境标志的产品,主要是考虑( D )

A.政府行为人必为之

B.经济合算物美价廉

C.绿色食品没有污染

D.安全可靠没有污染

二、综合题【B级】

7.阅读下列文字,对比前后两种相反的发展模式。

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黄土高原区有个叫黄家二岔的小流域。这里的人民遭受生态环境恶化和贫穷落后的无情冲击:褐黄色的天、地和阳光,满目疮痍的光山秃岭,可是人们还是要刨草根当柴火烧。一年的水土流失量达到7000多吨/平方千米。为了粮食,他们拼命耕作,田越来越多,粮却越产越少,山越开越荒,人越来越穷。吃着国家的返销粮,身着陆海空三军送来的救济衣,每人每年只能挣30多元钱。

当年,北京林业大学的师生来到这里进行调查后说:“要生存,要脱贫,只有让黄土地坡上绿装。”他们引导当地农民调整土地利用方法,逐步把一部分耕地退还为林地、牧地,大面积营造薪炭林,种植人工牧草,实行草田轮作,修筑土坝和梯田……

10年后,奇迹出现在这块黄土地小流域边:榆树、刺槐、红柳使原来的荒山秃岭一片青翠,茸茸的牧草给遍野的黄土铺上一层绿色,林草覆盖率从过去的1.8%提高到63%,水土流失减少了95%,畜产值增加了5倍多,粮食产量增加了3倍多,人均年收入730元。许多农民学会了向周围乡亲讲保护生态环境、脱贫致富的科学道理。北京林业大学师生的艰苦劳动和科学实验,为治理黄土高原总结出有益经验,为国家和人民作出了重大贡献。

填写黄家二岔前后两种发展模式的具体表现。

不可持续发展:

状态:________________毁林开荒、破坏山坡植被、水土流失__________________;

经济:_ 越耕越穷、人均收入极低_ _;

社会:_ 依靠国家救济维持最基本的生存。

可持续发展:

生态:___退耕还林、退耕还草、草田轮作_;

经济:_ _粮食产量和人均收入大幅度增加_ ___;

社会:___生活质量大有改善,重视科学对农业生产的意义___。

8.下图所示为我国某地区土地资源利用景观图,该地区春分日正午太阳高度是60°,位于东8区,其中A为山区,B为丘陵梯田地区,C为平原地区,D为水库,E为乡镇企业和居民区,F为库区北侧丘陵低山,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对于该地区的开发利用,当地政府有三种方案,你认为哪一种方案最能科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第一种方案:A.营造薪炭林 B.栽种苹果 C.种植水稻 D.养鱼、发展旅游业 E.建苹果加工厂 F.营造防护林

第二种方案:A.营造防护林 B.种花生 C.种植水稻 D.养鱼、发展旅游业 E.办花生加工厂

F.种油菜、小麦

第三种方案:A.营造薪炭林 B.栽培柑橘、茶叶 C.种植水稻 D.养鱼、发展旅游业 E.办柑橘茶叶加工厂 F.营造防护林

答:第三种方案。

(2)随着人口增长,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地表现出来,H处有大面积的湖泊沼泽地,G处是喀斯特地貌,既要发展经济,又不降低环境质量,从可持续发展考虑,如何开发利用G、H两处土地资源?

H处湖泊沼泽地可种植莲藕,喀斯特地貌可发展旅游业。

(3)从该地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持续发展考虑,请你为该地区设计远景规划。

这是一道考查发散思维能力的创新题目,要求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联想,只要符合我国东部亚热带丘陵地区实际,方案科学即可。如利用水库开发小水电,利用喀斯特地貌的溶洞进行疗养、生物培养,利用山区种植野蘑菇,利用丘陵果园、茶园、水库、喀斯特地貌发展旅游业,改良湖泊沼泽地,养鱼种藕与平原配套发展生态农业等。

课堂小结:教学反思: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54分)

读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的环境、资源和人口关系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甲、乙、丙、丁含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表示经济系统

B.乙表示工农业生产

C.丙表示资源

D.丁表示人口

2.图中乙→丙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是( )

A.工业生产排放三废

B.人口增长过快

C.可再生资源遭破坏

D.城市交通拥堵

(易错题)下图是我国某地社会可持续发展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下列关于该地1985~1995年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环境污染水平整体不变

B.资源能源消耗维持在较高水平

C.经济发展指数保持在相同水平

D.人地关系协调发展

4.该地社会可持续发展趋势最好的时期是( )

A.1985~1990年

B.1990~1995年

C.1995~2000年

D.2000~2005年

读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过程关系简图,回答5、6题。

5.下列图中数字序号所对应的内容正确的是( )

A.①生产产出②经济过程③资源④环境

B.①经济过程②生产产出③环境④资源

C.①资源②经济过程③生产产出④环境

D.①生产产出②资源③环境④经济过程

6.下列行为或现象与环节⑤的涵义相吻合的是 ( )

A.实行清洁生产

B.实施节能减排

C.退耕还林还草

D.极端天气增多

几内亚比绍政府曾经和美国、西欧几个国家的废物处理公司秘密签订一项合同。合同规定:几内亚比绍政府在今后5年内要接受该财团15吨有毒废物,从而获得6亿美元现钞,后因舆论压力而被取消。据此回答7、8题。

7.污染物转移的实质是( )

A.经济发达程度差异问题在国际环境关系中的体现

B.资源短缺

C.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D.任意排放废弃物

8.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物的行为,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的观念

B.环境的观念

C.权利的观念

D.发展的观念

9.我国战国时期的孟轲,在《孟子·公孙丑》中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其体现了人地关系的何种思想( )

A.地理环境决定论

B.人定胜天论

C.可持续发展论

D.天人相关论

二、非选择题(共46分)

10.(探究题)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下图是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人口增长的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46分

) (1)说明A时段人口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

(2)写出原始文明时代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

(3)B时段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可能出现哪些问题?

(4)写出环境文明时代人地关系的基本特征,并列举两例日常生活中符合此关系要求的行为。

答案解析

1、2.【解析】1选B,2选C。可持续发展系统包含生态、经济和社会三个子系统,乙为经济系统提供资源,并接纳经济和社会系统的废弃物,应该表示环境。乙→丙过程为过度开发资源可导致资源破坏、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方法技巧】图示法掌握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组成

3、4.【解析】3选B,4选C。第3题,1985~1995年资源能源消耗指数保持在0.55~0.65,即维持在较高水平,在此期间,环境污染指数有降低的趋势,经济发展水平有上升的趋势。第4题,1995~2000年,经济发展迅速,环境污染指数处于较低的时期,资源能源消耗指数下降的速度较快,因此该时期属于社会可持续发展最好的时期。

5、6.【解析】5选A,6选D。第5题,生活废弃物必定要排放到环境之中,因此④只能为环境,排除B、D;同时,人类应该先利用资源发生经济过程,③为资源,然后才有生产产出,因此排除C。第6题,环节⑤代表的涵义为“环境反作用于人口”,A、B、C选项描述的均为人口作用于环境。

7、8.【解析】7选A,8选A。发达国家经济发达,污染物排放量大,且本国污染治理费用高。为降低污染治理成本,将污染物转移至污染治理费用低的发展中国家。这种做法,危害了发展中国家的环境,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的观念。

【方法技巧】如何判断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观念

可持续发展的四种观念各有侧重点。发展的观念强调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公平的观念,强调人与人的平等权,这种人与人的关系既体现在同代人之间,又体现在代际之间。环境的观念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统一性。权利的观念强调人们享受的权利,既包括物质生活享受,又包括环境享受。

9.【解析】选B。“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体现了人定胜天论的思想。

10.【解析】第(1)题,A处为农业文明时代,人口迅速增加的原因是农业革命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食物,同时从事农业生产也需要更多的劳动力。第(2)题,在原始文明时代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第(3)题,在图中工业文明时代,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在城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5.2.2《产业转移》word学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5 (第二课时) 姓名班级 【学习目标】 明白得产业转移对区域进展的阻碍 【学习重点】 产业转移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对地理环境的阻碍。 【学习难点】 正确明白得产业转移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以及如何幸免转移带来的负面阻碍。 各种材料、数据分析,对目前经济形势的分析。 【学法指导】比较法、读图分析法等 【知识链接】部分产业特点比较: 优点缺点 轻工业(劳动密集型)投入资金、技术少,周期短,周 转快,充分利用劳动力优势。 增长速度慢,发育程度低。 重化工业(资源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增长速度快,发育程度高,发达 工业的标志。 环境污染严峻,不利于可连续 进展。 高科技工业(技术密集型)增长速度最快,附加值高,产品 更新周期短。 对科技和环境要求高 (第二课时) 【学习过程】 二、产业转移对区域进展的阻碍 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1)发达国际或地区:原主导产业向国外转移,可使国内 集中 到,为产业结构顺利调整制造条件。 ★典型案例:二战后日本工业结构的三次调整(读图5.12,结合图5.8比较分析) 调整时期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时刻1946--1954 1955--1969 1980以后

结果:每次工业结构调整,导致 的转换,同时相伴着原先重点进展的工业部门向国外转移。 (2)进展中国家或地区:同意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可加快本国或地区的,缩短的时刻,加快 的进程。 ★典型案例:韩国从1973年开始重点进展,至80年代初,已差不多形成了以,比发达国家同样工业化过程所用的时刻大大缩短。 2、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读图5.13摸索: (1)一个产业典型产品一样可分为哪几个进展时期?举例讲明。 (2)不同经济水平的国家应该重点进展处于什么时期的产业?联系东亚各国,你会得出如何样的判定? 读图5.14摸索: (1)一个产品生产过程有哪些环节?各环节附加值一样高吗? (2)发达国家向进展中国家一样转移的是哪个环节,什么缘故?

(完整版)高中人教版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必修三知识点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1.区域概念: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球空间单位 2.区域的属性: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边界、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3.区域的特征:差异性(行政区边界明确,干湿地区边界具有过渡性),整体性(区域内部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层次性(东北平原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以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 4.下面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比较,说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5.长江中下游平原由若干平原组成,水系密布,土质黏重,影响早期的农业生产,由于船的使用,稠密的水系反而促进了发展 6.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初期阶段—人地关系基本协调;成长阶段—人地关系开始出现明显不协调;转型期—人地矛盾尖锐;再生阶段—人地关系由紧张走向协调 7.地理信息技术: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 8.遥感(RS):a原理:不同的地面物质和地面物质的不同状态所辐射和反射的电磁波不同。b、应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广泛应用,除了森林火灾、洪水监测外,还广泛应用于农业、地质、海洋研究、环境监测等许多方面。 9.全球定位系统(GPS):(1)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称为全球定位系统,(2)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3)地位:GPS卫星星座由21颗工作卫星和3颗在轨备用卫星组成,全球任何地点在任何时刻地平面上空至少有4颗GPS卫星。无论是在何时何地,只要拥有GPS信号接收机,就能提供准确的三维信息(经度、纬度和高度)和时间。四颗卫星可确定运动物体速度。(4)组成:空间部分—CPS 卫星星座、用户部分—GPS信号接收机、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 10. 地理信息系统(GIS):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汁算机系统,称为“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测试题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检测 一、选择题(2分×25=50分) 2010年6月17日是第15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World Day to Combat Desertification and Drought)。2009年“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的主题是“荒漠化与气候变化——一个全球性的挑战”。思考并完成1~3题。 1.为迎接今年的“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制作了四幅景观图片,其中属于土地荒漠化的是( ) A.①②④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2.导致①中现象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蚀B.水蚀 C.冰川侵蚀D.海蚀 3.导致②中现象出现的自然原因是( ) A.气候干旱,大风频繁 B.降水少,但有时强度大 C.人口增长迅速 D.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读“我国部分区域简图”,完成4~5题。 4.图例所示的某环境问题主要是( ) A.水土流失 B.土地荒漠化 C.环境污染 D.湿地破坏 5.治理该环境问题的根本措施是( ) A.退耕还林还草 B.修建水电站 C.增加灌溉面积

武汉已总体规划了6大放射状楔形绿色生态走廊:①大东湖水系;②武湖水系;③府河水系;④后官湖水系;⑤青菱湖水系;⑥汤逊湖水系。结合“武汉城市规划图”,完成6~8题。 6.打通这些湿地风道可以( ) A.缓解城区的热岛效应 B.发展城区水上观光旅游 C.改善城市交通拥堵状况 D.缓解城市用水紧张的局面 7.武汉市有众多的湖泊,这些湖泊的主要功能是( ) ①改善城市环境②调节径流,减少洪灾③提供供水和航运之便④土地后备资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武汉市夹“二江三岸”,有丰富的河滩地资源,对这些河滩地的科学开发应( ) A.兴建高档观景(观江)建筑 B.修建道路、桥梁 C.发展城市观光农业 D.兴建防洪设施 田纳西河源出阿巴拉契亚高地西坡……大部分流经阿巴拉契亚高原区……水力资源丰富,仅能通行小汽轮。下游河谷较开阔,从帕迪尤卡至弗洛伦斯之间450千米河道,通航便利。流域内降水丰沛,河口平均流量1800立方米/秒。但水位季节变化较大。据此完成9~10题。 9.田纳西河水力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 ①穿行于崇山峻岭中,落差大②流域内降水丰沛③下游河谷较开阔④水位季节变化较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0.田纳西河的汛期出现在________季节。( ) A.夏秋B.秋冬 C.春夏D.冬春 11.图中所示的生产模式最可能适用的地区及其优点是( ) A.东北森林地区;利于林区经济发展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3.1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导学案,含答案)

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高二班第小组学号:姓名:小组评价:老师评价: 【学习目标】 1.了解能源的分类,掌握评价能源资源的开发条件并了解我国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的差异。2.通过图表和资料分析,了解我国能源基地建设和综合利用的具体措施与发展方向。3.结合具体事例,了解山西能源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方法与手段。 4.学会分析区域能源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区域可持续的关系。 【重难点】 1.山西生煤炭资源条件分析 2.能源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区域可持续的关系 【使用说明】 1.课前预习:阅读课本P40- P48第三章第1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内容,根据导学案梳理基础知识,完成探究题目。〈注:1.限时15分钟、独立完成。 2.组长组织组员预习并评价。〉 2.课后作业:(1)完善探究知识的整理和拓展;(2)完成课后提高案;(3)整理本节知识结构。 【课前预习案】 一、能源分类:1.能源分类:按照性质分为和。可再生 能源是可持续利用的能源,如:、、、、等。非可再生能源指经过漫长的地质时期形成的,主要指、、等能源。 二、资源开发条件: 1.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条件 (1)(2)(3)。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优势 (1)储量丰富(2)(3)齐全(4)煤质,具 有、、、 的特点,其中大同煤田是优质产地,河东煤田则是优质产地(5)开采条件好,煤田多为,埋藏浅,适于露天和开采。 3.市场条件:我国能源消费是以为主,为山西省能源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4.晋煤外运条件分析: (1)山西区位特点:地处我国地区,临近、、、、、等工业中心,与、、等城市相距不远,输、输的距离较近。 (2)外运线路的特点:①以运输为主、以运输为辅的煤炭外运路网体系。 ○2铁路运煤干线有:、、、、等。 三、能源基地建设: 1.扩大开采量 2.提高外运能力 3.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 (1)建设,变输出为输出; (2)发展,为发展提供能源,并向外输出。 四、能源的综合利用

鲁教版高中高一地理必修二导学案全套(全册)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编写:刘龙华 审稿:陆其勇考试要求考点人口增长模式 ①知道世界人口增长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 ②结合实例,说明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过程 一、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 1、在人类社会初期,生产力水平十分,人们抵御灾害、疾病的能力很差, 人口的增长十分; 2、18 世纪产业革命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 3、二战后,由于科技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大大, 国际大环境相对等原因,世界人口特别是国家人口增长。 二、人口增长阶段及其模式转变 1、人口增长模式, 又称,它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率率和 率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2、不同人口增长阶段的比较发展阶段 增长阶段增长阶段增长阶段增长阶段人口出生率和死亡人口出生率仍保持人口出生率开始下人口出生率、死亡率都比较高,自然在较高水平,但死降,死亡率继续下率、自然增长率都增长率低,且波动亡率迅速下降,人 降,并达到低水平,很低。人口增长缓人口增长特点较大。人口增长处口自然增长率提自然增长率逐渐降慢,有些国家甚至于相对静止或低速高, 人口急剧增长。低。人口增长的速度已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状态。开始减缓 增长。高、、低高、、高高、低、高低、、低人口增长模式(型)(型)(型)(型)出现在工业化初欧美发达国家一般期,发达国家一般开始出现的在 20 世纪 50 年代前农业社会时期 18 世纪末到 19 世国家时间、国家 后开始进入这个阶纪初开始进入这个段阶段生活在热带原始森 非洲东部的坦桑尼大多数大多数目前分布地区林深处的一些土著 亚、肯尼亚等国家国家发达国家居民三、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 1、当今世界存在着严重的人口问题,尤以人口增长、数量和人口年龄结构严重等引起的问题最为突出。 2、世界人口增长极不平衡。目前发展中国家人口持续增长势头,而发达国 家人口数量已保持。 3、人口问题的不同表现自然增人口问题典型国长率水平表现后果对策家举例人口增长劳动力、采取鼓励发达保持较和人口 青壮年负担的政策,并接国家水平化等纳来自大多面临人口不利于 出生率、自发展大多赞同实行然增长,以中国、印度、巴中水平较及 0∽14 岁的基斯坦国家政策少儿比重等等问题 问题的解决练习巩固1.人口增长模式决定于() A.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总数 B.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社会生产力 C.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 D.人口出生率、人口总数、社会生产力2.在人口增长模式转变过程中,最先转变的是() A.出生率 B.死亡率 C.自然增长率 D.生育率读世界人口数量增长图,回答3--4 题: 3.1950 年后的人口增长特点是() A.十分缓慢 B.迅速增长 C.速度加快 D.保持稳定4.从图示来看,1770 年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其原因是() ①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②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③平均寿命延长④人口出生率上升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5.产业革命后,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主要原因是() A.自然灾害减少B.没有战争 C.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 D.农业的发展6.目前世界大多数国家人口增长模式处于() A.原始低增长阶段B.加速增长阶段 C.增长减缓阶段 D.低速增长阶段7.下列国家和地区中,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第四阶段的是()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区域: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开发早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垦困难。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农业社会: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长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长江三角洲多水而质地黏 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③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长江三角洲人口 越来越稠密。(人口迁移) 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 地。 现代社会:①工商业的发展使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 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 ③今天长江三角洲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 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 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 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 比较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 遥感(RS):概念:所谓遥感,是人们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人造卫星) 主要环节:目标物→传感器(最重要)→遥感地面系统→ 成果 特点和优点:精度高,质量高,效率高,而且节省人力、财力。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四章检测题

?高二地理必修三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检测题

? 1.长江三角洲粮食商品率比东北地区低是因为( ) ?①水网稠密,耕地破碎,生产规模较小,机械化程度较低 ?②人口密集,人均耕地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③农业投入不足④土壤条件较差 ?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2.下列关于东北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山环水绕,沃野千里②农业生产类型单一 ?③自然地域完整 ?④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全部 ⑤生产部门齐全 ?A.①③⑤B.①②⑤C.②③⑤D.①③④

?3.独特的地理条件使得东北地区不能成为我国重要的基地?() ?A.商品粮基地B.林业生产基地?C.畜牧业生产基地D.商品棉基地?4.关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发达国家产业结构之所以调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B.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 ?C.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D.劳动力和资源导向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

?5.关于东北地区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工业基础对农业发展几乎没有影响 ?B.工业对原料的需求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形成农牧兴工、工促农牧的农村经济发展格局 ?C.地广人稀,有利于进行大规模机械化生产。?D.相对较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6.关于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说法,正确的是()?A.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地域差异显著,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突出 ?B.玉米分布普遍,由北向南种植比例逐渐减少,小麦和大豆种植比例由北向南渐增 ?C.大兴安岭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 ?D.东北地区的畜牧业属于农耕区畜牧业,所以分布范围与耕作农业区大致重合。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导学案

开发早期 河流、湖泊、 地势_______、土质 稠密的水系阻 黏重的土壤使开垦困 农业社会 船的使用使稠 _______的改进和 天然水道 摆脱土壤的限制 动力资源丰富 产地和主要的_____、 学年:高二 学科:地理 编号:B3-1-1-2 编制人:王海锁 审核:高二地理组 班级: 姓名: 小组: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学习目标】 1、 以长江中下洲平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感悟 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2、分析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导学过程】 【预习导航】 【笔记栏】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一般特点: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而是随着 _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2、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为 例: ⑴该区地理环境: 由长江中下游沿岸若干平原组成;平原上_____、_______和_________分布较广; 地势_______,土质__________。 ⑵不同时期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发展阶段 地理条件 发展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沼泽广布 ________ 隔________. 难,耕作业发展 __________. 该区成为粮食的主要 人口南迁,劳 (中期) 密的水系成为 ________的改良, _______生产基地 “粮仓”的地位让位 工商业社 稠密的________把耕地分割破碎,农业生产规模 于_______和_______ 会(后期)___,不利于_______推广 平原;棉花生产的地 位比不上_______南 部和______平原 【小组探究】 【探究 1】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材料 1: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指中国长江三峡以东的中下游沿岸带状平原。北接淮 阳山,南接江南丘陵。地势低平,地面高度大部在50 米以下。中游平原包括湖北 江汉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合称两湖平原)和江西鄱阳湖平原。下游平原包括安 徽长江沿岸平原和巢湖平原以及江苏、浙江、上海间的长江三角洲。 气候属亚热带。年均温 14~18℃,最冷月均温 0~5.5℃,最热月均温 27~28℃, 无霜期 210~270 天。农业一年二熟或三熟,年降水量 1000~1400 毫米,集中于 春、夏两季。平原大部为水稻土。农业发达,土地垦殖指数高,是重要的粮、棉、 油生产基地。平原内河汊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湖泊面积 2 万平方千米,相 当于平原面积 10%。两湖平原上,较大的湖泊有1300 多个,包括小湖泊,共计1 万多个,是中国湖泊最多的地方。水产在中国占重要地位,素称鱼米之乡。 【问题探究 1】分析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地理环境。 材料 2:教材第 4 页图 1.3。 【问题探究 2】为什么西汉时期,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农业经济远远落后于黄 河中下游地区? 材料 3:长江中下游平原商品粮基地: 【读图思考】说出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商品粮基地的名称;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 些商品粮基地? 材料 4:教材第 4 页和第 5 页相关内容。 【问题探究 3】在农业社会,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地理环境是否发生了变化?此时 它对长江中下游的农业发展有何影响? 材料 5:《地理地图册》第 8 页“中国人口和主要城市分布”图。 【问题探究 4】在工商业社会,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地理环境是否发生了变化?此 时它对长江中下游的农业发展有何影响?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学案模块复习课

[核心知识回顾](教师用书独具) 一、人口的变化 1.人口的自然增长 (1)人口的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 (2)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 ①时间上:数量不断增长。 ②空间上:地区不平衡,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很快。 2.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划分:依据不同历史阶段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分为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三种。 (2)分布:发达国家多为现代型;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但有一部分正处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中间类型。 (3)影响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因素:社会经济发展、传统文化观念、人口政策。 3.人口的迁移 (1)概念:指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的现象。 (2)分类:人口迁移根据是否跨国界可以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4.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 5.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1)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一个地区或国家利用本地及他地的资源,在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生活消费水平下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三种观点:乐观、悲观、介于乐观和悲观之间。 6.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 (1)内涵: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条件:合理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水平、不妨碍未来人的生活质量。 (3)意义:影响人口战略、人口政策、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二、城市与城市化 1.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土地利用:城市内部因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导致同类活动的高度集聚。 (2)城市功能分区 ①特点:一般功能区之间无明确的界线。 ②常见功能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概念: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叫做城市地域结构。 (2)典型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和多核心模式。 (3)形成的因素 ①主要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历史因素等。 ②其他因素:收入、知名度、种族或宗教团体、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等。 (4)发展变化 ①初期:各个功能区混杂布置,没有明确的功能分异。 ②后期:各功能区逐渐分类布局。 3.城市的不同等级 (1)城市等级划分 ①标准:通常是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 ②等级:从小到大一般可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等。 (2)城市服务范围:城市本身、附近的小城镇和广大农村地区。 (3)城市等级与城市服务功能之间的关系:等级高,职能多,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大。 (4)影响城市规模的因素:地理位置、地形、资源、交通等。 4.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 (1)含义:一个区域内,不同级别城市的空间组合。 (2)特点: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城市间距离越远。 (3)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关系:等级较高的城市的服务范围包含了多个等级较低的城市的服务范围,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 5.什么是城市化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套复习学案+经典试题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 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的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相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不同:①地理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3、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 例题:读“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及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一年一熟。 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

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2).地理环境对区域工业发展影响显著: 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环境是: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嫩平原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环境是: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应用---空间信息 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技术(GIS) 应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大众化应用 一遥感(RS)-----获取信息 1 概念:人们在航空器或航天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2 工作原理:不同地物或同种地物的不同性状,其反射和辐射的电磁波不同 3 工作过程:目标物辐射和反射电磁波→传感器收集传输→遥感地面系统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专业图件统计数字 4 特点和优点:可以首先从面上的区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点、线进行野外验证和检查。 范围大、速度快周期短、效率高;受限制少;提高精度和质量、节省人力财力 5 应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获取信息 二全球定位系统(GPS) 1 概念: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 2 组成:三大部分组成: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共24颗,其中21颗工作卫星, 3 颗备用卫星);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3 作用和优点:为用户提供---三维坐标、速度、时间 优点---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四章复习

章末综合检测卷(四)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气候生产潜力是指一个地区光、热、水等要素的数量及其配合协调程度。下图示意中国 东北地区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的空间分布。读图,回答1?2题。 加1揄 1 ?影响甲处等值线向北凸出的主要因素是() A. 纬度位置 B.大气环流 C.地形因素 D.海陆分布 2. 在中国东北地区,与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的指标是() A. > 10C积温 B.日照时数 C.太阳辐射量 D.年降水量 解析:第1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气候生产潜力的概念,并且能够把影响气候生产 潜力的因素与图示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结合起来。从材料中可知,气候生产潜力的大小取决 于光、热、水等要素的数量及其配合协调程度,而图中显示甲处大于同一纬度的两侧,结合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可知,甲处位于东北平原,两侧分别是大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显然平原地区的光热资源优于山地。第2题,由图可知,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变化规律是由南 向北逐渐递减,这与东北地区》10C积温的空间变化规律一致。日照时数、太阳辐射量主要 受纬度位置、白昼的长短、天气状况的影响。东北地区受地形和海陆位置的影响,年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答案:1.C 2.A 《黑龙江日报》2011年10月29日讯:“北纬48°以上不能种水稻”一一在我省水稻生产上,这是尽人皆知的权威定论。然而,在这个秋季,定论被彻底打破。记者从黑龙江省农委获悉,在该省北部地区逊克县、嫩江县、孙昊县进行水稻高产试验,取得显著成绩,最高亩产达到600公斤以上。结合下图回答3?4题。

水稻优势区域布局示意图 3. 黑龙江 省在北纬48。以上县区种植水稻并获得高产原因与下列哪个因素无关 ( ) A. 改良耕作技术 B .科技投入培育良种 C.全球气候变暖 D .机械化水平高 4?我国水稻种植纬度是世界上最高的,主要得益于 ( ) A. 科技水平最高 B. 土壤肥沃 C. 夏季风带来良好的水热条件 D. 地形平坦开阔 解析:第3题,结合水稻生长习性和纬度位置判断答案。 第4题,水稻需要水热充沛的 气候条件,夏季是作物的主要生长季节,夏季风带来良好的水热条件有利于水稻生长。 答案:3.D 4.C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耕地不断被挤占。但 仍连续增长。据此完成 5?6题。 5. 改革开 放以来,下列粮食主产区在全国商品粮生产中的地位下降最为显著的是 ( ) A.太湖平原 B.洞庭湖平原 C.江汉平原 D.成都平原 6. 河南省和黑龙江省都是我国产粮大省。两省相比,黑龙江省粮食商品率高的主要原 因是( ) A.耕地面积广 B .生产规模大 C.机械化水平高 D .人口较少 解析:第5题,太湖平原位于沪宁杭工业基地,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发展很快,耕 地被大量挤占;再加上农业结构发生改变,故在商品粮生产中的地位下降明显。第 6题,黑 龙江省与人口大省河南相比,人口较少,粮食商品率较高。 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 也賦北平原水稍优好匱 二:.检江濒感水稻优外惊 ■东南沿晦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1.1《区域发展不同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导学案

区域发展不同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导学案 荣昌仁义中学李秀利 【课程标准】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教学重难点】分析区域发展不同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课时安排】1课时 【走近荣昌】之“早期的我” 1.位置境域 荣昌区位于四川盆地川中丘陵的川东平行岭 谷区交接处,介于东经105o17山水棠城′~105o44′、北纬29o15′~29o41′之间。 2.地形地貌 荣昌区以浅丘为主,地势起伏平缓,平均海拔 300~400米,山岭南有古佛山中有螺罐山,北有铜 鼓山,最低处在东南部清江镇的濑溪河水面。地势 北高南低,由东北向西南倾斜,起伏不大、相对平 坦。 3.气候特征 荣昌区属中亚热带湿润东南季风气候区,年平均降水量1099毫米,年平均气温17.8℃,年总积温6482℃,无霜期327天以上。 4.自然资源 荣昌区土种有水稻土、冲击土、紫色土和黄壤 四大土类及六个亚类。水能径流量 3.25亿m3,境内有大小溪河151条,以濑溪河流域最广。矿产资 源有煤炭、天然气、陶土、荣昌区全景图页岩、石 【你知道吗?】 1.据材料分析,为什么早期荣昌选址在昌州,以莲花广场为中心? 2.早期荣昌生产力水平如何? 3.以何种生产、生活方式为主? (可从农业、工业、交通、商业、城市、

灰岩、建材砂岩、石英岩和矿泉水等。建筑等方面分析) 【走近荣昌】之“农业社会的我” 荣昌粮食作物盛产水稻、小麦、高粱、玉米等,经济作物盛产茶叶、蚕桑、生姜等。畜禽类主要有 猪、羊、鹅,其中荣昌猪为世界八大名猪、中国三 大名猪之一。 农业产业呈现“南竹、北畜、中蚕桑,东园、 西茶、规模猪”的规模化产业格局。【咱们合作吧!!!】 1.促使荣昌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有哪些? 2.荣昌区种植水稻有哪些优势条件? 3.形成了哪些特色农业? 4.发展后期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该如何解决?(从土地肥力、人均耕地、粮食产量等方面分析) 【走近荣昌】之“工业社会的我” 荣昌区特色产业众多。除畜牧产业优势独特之 1.为何板桥荣昌工业集中在板桥工业

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学案:第1章章末小结与测评含答案

[巩固层·知识整合构网络] (教师用书独具) 请你根据下面的体系图快速回顾本章内容,把各序号代表的含义填到对应的框内,构建出清晰的知识网络。 [自我校对] ①原始型 ②现代型 ③经济因素 ④国际人口迁移 ⑤环境承载力 ⑥自然资源 ⑦人口合理容量 [提升层·专题讲练深拓展] 专题一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1.人口增长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 (1)人口的数量变化:包括增加和减少两个方面,由该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即人口迁移)所决定。区域人口数量的变化取决于人口增长率的高低。人口增长率=人口迁移率(人口迁移率=迁入率-迁出率)+人口自然增长率。

(2)人口的自然增长:即人口数量的增减,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出生率高于死亡率则人口增长。 (3)人口的机械增长:一个地区人口的迁入和迁出引起人口数量的增加或减少,迁入率高于迁出率则人口增长。人口的机械增长只是对世界的局部地区而言,对全球化人口数量变化无影响。全球人口数量变化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状况。 2.人口增长影响区域人口结构的变化,导致人口问题 (1)人口年龄结构与人口问题 人口年龄结构是指各年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常见的人口年龄失调有两种情况:人口年轻化和人口老龄化。 人口性别结构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构成中,新出生的男性或女性各占总人口的比例。通常用“性别比”来衡量,即用100位女性对应的男性数来衡量。它用来反映该地区或国家人口的性别结构是否合理或协调。 性别比失衡会造成婚姻、家庭、社会的不稳定,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应加大思想教育等措施,严禁非医学鉴别胎儿性别。 (3)人口文化素质结构与人口问题 人口文化素质总体过低→ 不利于高新技 术产业的发展 → 国家要加大劳动者 的职业技能培训 [对点训练] 1.下图显示某国移民人数及其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化。读图,完成(1)~(2)题。 【导学号:17252022】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高考学习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7a2250015.html,/dili/) §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区域界线有的是明确的,有的具有过渡性质。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2、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1)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2)异:①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也是雨热同期,但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江三角洲。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4、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一熟。 5、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6、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对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7、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中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为例) (1)早期: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2)农业社会: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③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人口越来越稠密。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3)农业社会后期:①工商业的发展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③今天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2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1、地理信息技术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 2、遥感:(RS)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收集→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专业图件统计数字 目标物→传感器(关键装置)→遥感地面系统→成果

高中地理复习资料必修三:4第四章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必修3)学生用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高考考点:区域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考点分析:以某典型地区区域图,等值线图所呈现信息,考查区域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知识梳理: 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见导学教程P52) 二、农业布局特点----三大农业生产区:(见导学教程P53) 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见导学教程P53) 四、农业发展方向:(见导学教程P53) 考点一 区域农业发展的条件分析 一个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和发展状况受发展条件影响,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应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发展条件分析如下表所示: 读“吉林省地形示意图”,完成以下2 1.吉林省自东向西地形的排列应该是() A. B. C. D. 2.适合该地区生长的主要经济作物是( A.棉花、亚麻 B. C.高粱、黄麻 D. 22

高考名师解析(2011年高考天津卷) 1.结合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1)Y市所在地每一月盛行____________风,该盛行风对当地气候的形成有何影响?(2)M河三角洲地区易发生洪涝。请据图简述两条直接原因。 23

(3)图9所示棉花产地都具有光热充足、水源丰富、土壤肥沃的自然条件。请据图说明两 地具备这些条件的共同原因。 S市由制造业中心向国际金融、贸易中心的发展促进了周边地区的城镇化进程。 (4)S市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如何带动周边地区城镇化发展的? 考点二:我国商品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的措施及可持续发展方向 1.商品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我国商品农业的发展历史较晚,但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较多,并日益突出,问题的出现往 往与人口增长过快、农业压力增大导致农业发展方向和实施出现偏差有关。具体表现如 下图所示: 2.商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向 针对商品农业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今后商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调整农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根据各地的实际条件合理安排农、林、牧、副、渔业的比重,各业要全面发展;重视发展第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2)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推进农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建设,延长产业链,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良不利于农业耕种的土地,治理易受旱涝威胁的土地,改善水源灌溉条件,创造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 (4)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依靠科技,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5)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一系列措施,治理土地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盐碱化以及林木的乱砍滥伐等现象,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优良的生态环境。当堂练习 一、选择题 《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以下1807年)》成功实施五年以后,国家又制定了《全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2 (必修Ⅲ)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本章各个小节内容的一般模式是:背景介绍、存在问题、解决问题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和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的含义 1、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包括土地沙漠化、土地盐碱化、水土流失、石质荒漠化、红色土壤(红漠化) 2、荒漠化产生的原因 自然原因:地理位置(海陆位置)、气候(干旱)、地形、植被、水文、土壤。 人为因素:人口增长、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开矿。 举例:黄土高原荒漠化产生的原因 自然原因:①土质疏松且垂直结论发育,易被流水侵蚀;(土壤) ②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流水侵蚀严重(气候) ③植被覆盖率低,对地面保护性(植被) ④位于山地和平原的过渡地带,坡度大(地形) 人为因素:①人类破坏植被、加剧水土流失 ②过渡放牧、过渡樵采、过渡开垦、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 ③开矿。 二、荒漠化的危害 ①土地退化,农牧业减产甚至绝收; ②生态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③破坏基础设施建设; ④加剧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三、荒漠化的防治 根据原因来针对性采取措施:坚持“防预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 1、控制人口数量 2、退耕还林还草 3、营造防护林 4、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封沙禁牧、禁樵禁采、生态移民) 5、合理用水 6、整体规划、依法监督 7、加强荒漠化的宣传教育 补充内容:草格沙障 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一洞庭湖为例 湿地是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它既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也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红树林、珊瑚礁等。

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学案:第6章附5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含答案

附5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学习目标:1.掌握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区位优势。(重、难点) 2.理解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3.掌握长江流域生态保护的原因和措施。(重点) [自主预习·探新知] 1.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区位优势 (1)从全国范围看,连接环渤海经济区及珠三角经济区,在全国经济格局中地位举足轻重。 (2)从长江经济带内部看,具有海陆双向开放的区位优势,可带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3)从国际国内发展环境看,建设长江经济带有利于与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衔接互动,形成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 2.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 (1)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 (2)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 (3)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 (4)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3.长江生态环境保护 (1)原因:①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生命河”,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 ②长江经济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独特优势和巨大潜力,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示范引领作用。 ③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总体要求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 (2)措施:综合治理和建立地区间、上下游间的生态补偿机制,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自主诊断] (1)长江流域人口和城镇密集,是我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 (2)长江水运横贯东西,重庆以下皆可通航。() (3)长江经济带是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示范带。()

(4)长江水资源的利用主要包括长江经济带内工业、农业和居民饮水。() 【提示】(1)×长江上游金沙江流域城镇较少,宜宾以下河流两岸城镇都很密集,而且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城镇密集程度更大,城市化水平很高。 (2)×长江沿岸河港众多,宜宾以下可通航。 (3)√长江经济带立足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各自优势,发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辐射引领作用,促进中上游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示范带。 (4)×长江水资源的利用不仅包括长江经济带范围内工业、农业和居民饮水,以及防洪、发电、灌溉、水产养殖、旅游和生态用水等,还包括向北方地区跨流域调水。 [合作探究·攻重难] 下图为长江流域示意图和沿北纬30°中国地势剖面。 【思考交流】 1.长江流经了哪些省(市、区)?干流南北两侧有哪些重要的支流? 提示: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共11个省(市、区)。北侧支流主要有雅砻江、岷江、嘉陵江、汉江等,南侧支流主要有乌江、湘江、赣江等。 2.流域内有哪些地形类型?据上图分析我国长江上游地区水能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 提示:有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和平原。在上游河段,长江从青藏高原奔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