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发展心理学2

发展心理学2

发展心理学2
发展心理学2

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概述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功能有四个: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

描述研究对象的特点和状况是发展心理研究最基本的目的。在进行深入研究之前,正确地描述研究对象的现状是必要的。

解释是对发展心理现象的活动过程与特点的形成原因、发展变化以及相互关系等做出说明。

预测是根据研究建立的某一科学理论,通过一系列的逻辑推理,对研究对象以后的发展变化和在特定情境中的反应做出推断。

控制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最高目标。所谓控制是指根据科学理论操纵研究对象某些变量的决定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景,使研究对象产生理论预期的改变或发展。

正确的描述是合理地解释变量间关系的基础,只有合理的解释才能产生正确的预测;根据正确的解释和预测才能进行有效而符合预期目的的控制。所以,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是层次递进的关系,前一项是后一项的基础。

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原则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条:1、客观性原则。2、矛盾性原则。3、层次性原则。4、教育性原则。5、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客观性原则:在人的心理的发生与发展的研究中,必须坚持客观的标准,对每一个被试的行为与心理表现,对每一个数据事实和个案事实,都要做出实事求是的具体分析,决不允许从“期待”出发。

矛盾性原则:从矛盾性原则分析,人的心理发展既具有普遍性或一般性,也具有特殊性或个别性。因此,在研究人的心理发展的一半事实和规律时,也应当考虑到心理发展的特殊事实和个别差异,而不应当把一般和个别绝对对立起来。此外,矛盾性原则还要求我们在研究心理发展时,应考虑到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克服研究中的片面性和表面性,注意全面地分析心理发展的问题。

层次性原则:从心理发展的系统观来看,人的心理从发生、发展到成熟,是一个有次序的、具有多层次的统一体,这是在发展研究中需要考虑到。

教育性原则:一切发展心理学,特别是儿童青少年心理学的研究,都必须符合教育的要求。选择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设计研究都要考虑到是否有利于被试的身心健康、有利于被试的心理发展、有利于教育这一重要问题。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在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中,对于由观察或实验获得的数据与事实,必须经过科学的抽象、概括与分析,才能解释其本质、意义,形成科学的理论。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设计

发展研究设计的内容涉及的方面很多,如何实施研究作出比较详细的规划。

一、明确研究目的与选择研究对象。二、选择研究方法与设计方式。三、确定研究变量与观测指标。四、选择研究工具与材料。五、制定研究程序和选择研究环境。六、考虑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的方法。

纵向研究的设计

纵向研究就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的研究,也叫做

追踪研究。

它的优点是能系统地、详尽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量变质变的规律。

它的局限性在于:第一,样本的减少。随着研究时间的延续,部分被试可能会因各种原因而失掉。第二,反复测量。这可能影响被试的发展,影响被试的情绪,从而影响到某些数据的可靠性;第三,时间较长。长期追踪要经历时代、社会、环境的变化,这通常会造成变量的增多。

横断研究的设计

横断研究就是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年龄(年级)或某几个年龄(年级)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同时研究较大样本,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收集大量数据资料,成本低,费用少,省时省力。

它的缺点是缺乏系统连续性,难以确定因果关系,取样程序也较复杂。

聚合交叉设计

聚合交叉研究既克服了纵向研究的缺陷,又保持了横断研究的许多长处,因而其科学性、适用性很强,目前在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中日益受到重视和广泛应用。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观察法

观察法是研究者通过感官或一定仪器设备,有目的有机会地观察儿童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并由此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和规律的一种方法。

进行观法研究必须首先进行观察设计,观察设计通常将包括如下三个步骤:一是确定观察内容。二是选择观察策略。三是制定观察记录表。

观察法应注意的问题:(了解)

1、对所要观察的问题要有基本的了解,观察目的要明确。

2、尽量使儿童自然放松,处于正常活动状态之中,不要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已成为观察者的研究对象。

3、要善于记录与观察目的有关的事实,以便事后进行整理分析,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意见。

4、观察者除了观察儿童一般言行之外,还应分析儿童的其他一切有关材料。

观察法的突出优点是可以在儿童行为发生的当时,现场进行观察、记录,能够收集到比口头报告或问卷调查更客观、全面、准确的资料。

观察法也有一定局限性,如,观察资料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观察者本人的能力水平、心理因素的影响,许多发展心理学研究者所希望观察到的行为的发生有时是难以预测的,因此,采用现场观察有时难以凑效。此外,观察法的运用往往需要花费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较多的时间。

访谈法

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与儿童进行口头交谈,了解和收集他们有关心理特征和行为的数据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访谈法根据访谈内容和过程有无统一的设计要求和结构,访谈法可分为结构访谈和非结构访谈;根据访谈时是否借助一定的中介物,可分为直接访谈和间接访谈。

访谈法应注意的问题:(了解)

1、访谈前要充分熟悉访谈的内容,尽可能了解儿童的背景情况,选择好访谈的时间和地点,带起进行访谈所需要的材料。

2、访谈开始时应提一些非研究性问题,以便建立起合作、有好的交谈气氛。

3、访谈者要掌握交谈的艺术,尽量做到轻松自如,不要紧张生硬。

4、访谈成功的关键是把握谈话的方向。

5、访谈的记录可以是现场少记,事后多记,也可以边记录、边交谈、边观察,即使捕捉能代表儿童心理特点的信息。

访谈法有许多优点,它能有针对性地收集研究数据,适用于一切具有口头表达能力的不同文化程度的访谈对象,具有较问卷法更高的回收率和有效率。

访谈法的局限性首先在于,访谈结果的准确可靠性受访谈者自身的素质影响较大,与其它研究方法相比,费时费力,而且访谈所得资料不易量化。另外,访谈效果也受环境、时间和访谈对象特点的限制。

问卷法

问卷法是研究者用统一、严格设计的问卷,来收集儿童心理和行为的数据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问卷的设计师问卷研究的关键环节,直接涉及到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并很大程度上确定着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率。

问卷法应注意的问题:(了解)

1、问卷中的试题的数量不宜过多,必须紧紧围绕所研究的主题。

2、问卷中试题的内容应是儿童熟悉的,以使儿童愿意积极配合,认真回答。

3、大规模的问卷研究,必须在预测的基础上进行。

4、问卷法的形式,应以封闭式为主、开放式为辅,答案要便于归类、统计。

5、问卷法选取被试的数量不能正好等于研究对象,应根据回收率和有效率来确定。

6、研究者应注意儿童可能因为某些思想上的顾虑,在填写问卷时不是按照自己的真实情况填写,而是根据社会的赞许性来填写。

问卷法有很多突出优点,它的内容客观统一,处理分析简洁方便,节省了人力、物力和经费,取样较大,对于描述一个总体的性质是很有意义的。另外,问卷法匿名性强,回答真实,那些不宜用访谈法进行当面询问的问题,涉及到儿童内心深处的情感、动机等问题适合用问卷法来研究。

问卷法的缺陷在于对被试的言语发展水平有一定要求,因而不适于年幼被试。另外,被试的回答还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因而由此获得的有些数据资料还需用其他方法加以印证。

测验法

测验法是通过测验量表来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一种方法,即采用标准化的题目,按照规定程序,通过测量的方法来收集数据资料。

优点:测验量表的编制十分严谨,结果处理方便,量表有现成的常模,可以直接进行对比研究。量表的种类较多,可以适应不同研究目的的需要。

缺点:使用灵活性差,对主试的要求较高,结果难以进行定性分析,被试的成绩也可能受练习、测验经验的影响等。

实验法

实验法是指对研究的某些变量进行操纵和控制,创设一定的情景,以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两种类型。

实验室实验是在专门的实验室内,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研究心理发展的一种方法。现场试验是在现实的生活中进行的实验研究。

发展心理学 第七章

第七章 一、单项选择题 1.儿童能够自发运用记忆策略,对羊与牛、作业本与教科书、苹果与草莓的图片进行分类记忆的年龄是()。[统考2007研] A.4~5岁B.6~7岁C.8~9岁D.10~11岁 【答案】D 【解析】根据弗拉韦尔等人以5~11岁儿童为被试的研究,刺激物为一组图片,图片可以分为四类:动物、家具、交通工具和衣服。以归类作为策略考查不同年龄阶段被试的记忆效果,结果发现,10~11岁儿童基本上是自发应用归类策略以提高记忆效果的,其他年龄儿童则不能。 2.处于自律道德判断阶段的儿童的特征主要是()。[2010年5月心理咨询师三级] A.尚不能进行道德判断B.进行道德判断时主要依据行为的物质后果C.道德判断受儿童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D.道德判断受儿童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 【答案】D 【解析】自律道德判断是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受其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即外在的道德标准内化于己。这个阶段的特点主要有:①认识到规则具有相对性,是可以改变的。②对行为好坏的判断依据着重于主观动机或意图,而不只是后果。 3.童年儿童游戏属于()。[2010年11月心理咨询师二级] A.互动游戏B.实务游戏C.象征性游戏D.规则游戏 【答案】D 【解析】皮亚杰依据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将游戏分为三个发展阶段:①机能游戏,主要指婴儿期的亲子游戏和模仿性游戏;②象征性游戏,是幼儿期的游戏特点,又称假装游戏;③规则性游戏,童年期及以后,主要是规则性游戏。 4.小学阶段的儿童的数字记忆广度()。[2007年11月心理咨询师二级] A.远低于成人B.远高于成人C.略低于成人水平D.已经与成人水平接近 【答案】D 【解析】成人的短时记忆容量为7±2个信息单位。儿童的记忆容量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小学儿童的数字记忆广度已经与成人水平接近。 5.童年期思维的变质表现为从幼儿期的()。[2007年11月心理咨询师二级] A.形象逻辑思维为主变为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B.感觉运动思维为主变为以具体逻辑思维为主C.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变为以形象逻辑思维为主D.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变为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 【答案】C 【解析】童年期的思维获得飞跃发展,其基本特征在于:逻辑思维迅速发展,以形象逻辑思维为主,在发展过程中完成从形象逻辑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 6.童年期儿童的元记忆()。[2006年11月心理咨询师二级] A.发展缓慢,水平有限B.发展较快,但水平有限C.发展缓慢,但水平较高D.发展较快,水平较高 【答案】B 【解析】童年期儿童的元记忆发展较快,但水平有限。在教育中应该教给他们记忆的知识和操作性技能,并应不断地丰富他们的知识和经验。 7.儿童记忆策略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2004年12月心理咨询师三级] A.复述、组织、归类B.复述、经过诱导使用策略、主动而自觉地采用策略C.没有策略、经过诱导使用策略、主动而自觉地采用策略D.没有策略、组织、主动而自觉地采用策略

厦门自考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复习指导第二章

厦门自考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复习指导第二章 一、熟知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行为主义的发展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和维果斯基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等几个重要的心理发展理论。 二、本章内容 1.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2.精神分析理论 3.行为主义发展理论 4.前苏联的儿童心理学理论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名词解释和选择填空题 1.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发展的理论被称为发生认识论,或日内瓦学派。 2.皮亚杰毕生研究的方向——儿童思维结构的发展,他于1955年创建了日内瓦大学“发生认识论国际研究中心”;人们将他关于认知发展的理论称作发生认识论。 3.发生认识论同第一道简答题 4.格式:是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中的术语,他将认知结构称作格式。格式是一种动态的心理结构,由一连串的动作组成。 5.同化:当外部刺激作用于格式时,格式总是从已有水平出发来理解新的知识和经验,格式对输入的刺激加以选择和改造,以使刺激能够被纳入现有的格式中去,这个过程称做同化。 6.顺应:由于新刺激的作用,现有的格式也会适当改变以适应外部刺激的特点,这个过程称作顺应。 7.平衡过程:先天的平衡过程是发展的最高原则。平衡过程保证了在同化和顺应之间保持着相对平衡的状态,使发展具有连续性,使成熟因素和经验及社会影响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使格式以确定的步伐和顺序向着更高水平的平衡状态发展。它是所有影响发展的因素中最关键的因素。 8.皮亚杰的一个基本思想是,认知活动是一个有机整体,这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容、机能和结构三种属性。

9.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 10.客体永存:由于象征性机能的产生,儿童开始认识到一个事物即使不在眼前,它仍然存在于某个地方。这种认识叫做客体永存。 11.守恒:指儿童认识到一个事物的知觉特征无论如何变化,它的量始终保持不变。 12.象征性功能:儿童开始摆脱对具体动作的依赖,可以凭借头脑中对事物的表征——表象与语言来进行思维。 13.自我中心:是指儿童由于思维发展水平低而表现出思维上的种种不足。 14.去自我中心:在感觉运动阶段末期,随着象征性机能的产生,儿童的思维开始摆脱对动作和直接感知觉的依赖,形成对世界的心理表征,懂得事物的存在不依赖于自己对事物的感知觉,所以他开始能够将自我与外界事物区分开来。 15.里比多:人与生俱来就有性本能,性本能携带着数量一定的心理能量——里比多,它具有驱使个体行动以获得满足和快感的作用,性本能是一切行为最根本的动力。 16.超我:是人格结构的一部分,代表的是习俗、道德和法律等社会约束力。它的作用是抑制本我中那些被认为是恶的、可耻的欲望。 17.本我:储藏力比多的人格结构叫做本我,它是与生俱来的,它的活动遵循快乐的原则,即获得快乐就是好的,本我是完全无意识的。 18.自我:是人格中的理性成分,它调节本我与社会的关系,为满足本我的需要而服务。 19.操作条件作用:是指一种行为的结果改变着该行为发生频率的学习机制。积极的结果称作强化,消极的结果称作惩罚。强化会提高一种行为的发生频率,而惩罚则会降低一种行为的发生频率。 20.最近发展区: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与在得到环境的一定支持或指导下可能达到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范围。最近发展区比儿童当前的发展水平能够更好的反映心理发展中的个体差异。 21.心理社会危机:社会要求在个体心理中所引起的紧张称为心理社会危机。 22.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是关于个体是谁,个体的价值和理想是什么的一种稳定的意识。 23.观察学习: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受到强化或惩罚,使自己的行为发生改变,这个过程称为观察学习。

发展心理学作业——述评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

述评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 摘要: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都会经历这五个发展阶段,不同阶段发展得顺利与否对以后的人格将有重大影响,特别是童年时代的欲望满足和挫折与人格形成发展的关系密切。在每一个阶段中,儿童都面临着一个满足自我身体需要与服从社会需要之间的冲突。 关键词: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人格特点性 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至今已经有一百三十余年的历史,诞生了许多自成体系的心理发展理论,最为传统和经典的理论有,心理动力学观点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的性心理理论和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等)、行为观点的学习理论(华生的行为主义、斯金纳的操作学习理论和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等)、认知观点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信息加工理论等)、演化观点的习性学和现代进化理论(以洛伦兹、廷伯格、鲍比尔等为代表人物)、生态观点的生态系统理论(以布朗芬布伦为代表人物),这些理论的研究,不只是局限于儿童心理发展,随着研究的进展,更加着眼于毕生发展。每一种理论或观点强调了发展的不同方面,而发展现象本身也可同时由多种理论或观点进行考察。 总结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其中有两个要点:一是强调生物本能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强调婴幼儿期的经历和经验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作用。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都会经历这五个发展阶段,不同阶段发展得顺利与否对以后的人格将有重大影响,特别是童年时代的欲望满足和挫折与人格形成发展的关系密切。

下面,我们把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分述如下: 一、口唇期:从出生~1.5岁左右 这是个体性心理发展的最原始阶段,感兴趣于从吮吸、吐出、咀嚼、吞咽、咬等口唇活动中获得快感与满足。口欲期的重要性不仅在于饥饿需求的满足,更重要的是口腔粘膜的刺激。口腔期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前口腔期和后口腔期。 前口腔期是指婴儿从出生到满八个月,唇和舌是主要的动欲区。快感主要来自于吮吸和吞咽活动。后口腔期大约是婴儿出生后第八个月到一周岁,力比多倾注的动欲区集中在牙、牙龈和咽部。快感主要来自于吞咽、咀嚼和吞食活动。 这一时期现实感的获得标志着婴儿自我的诞生。 如果这个时期口欲的满足不当,这时就会发生滞留现象,又称作口欲滞留,即人虽然继续成长或到了成年,但仍希望得到和早期阶段相同的满足。 二、肛门期:约1~3岁 在这一阶段,主要动欲区从口腔转移到肛门。肛门期也分为前肛门期和后肛门期。 前期力比多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肛门排泄粪便来解除内部压力以获得快感体验;后期力比多以保持粪便来产生性刺激 在这个阶段,随着儿童主动控制自己,应付环境能力的增强,言语和思维的发展,他们的自我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在这一阶段,父母开始训练子女的排便习惯,儿童在父母的要求下,须学会控制自

发展心理学6第五章要点

第五章幼儿期心理的发展 一、幼儿的各年龄阶段和基本特点是什么? 1、幼儿期是指3岁到6-7岁这一时期,又称为学前期。 2、幼儿期的基本特点:第一,游戏是这个时期儿童的主要活动形式;第二,幼儿的心理过程带有明显的形象性和不随意性;第三,幼儿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 二、关于儿童游戏有哪些理论?其基本内容是什么? (1)传统的游戏理论 ①复演说:霍尔提出的,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以不同的形式复演人类祖先的活动,而游戏则是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的生活特征在儿童身上的重演,人类祖先在生活中的一些基本活动。 ②精力过剩说:精力过剩说认为,儿童体内存有大量的精力和能量,又没有其他途径来发放这些能量,只有把游戏当做发泄能量的一种方式,儿童可以在游戏中消耗体内多余的能量。 ③娱乐—放松说,认为游戏不是源于精力的过剩,而是来自于放松的需要。 ④机能快乐说,儿童在游戏中可以感受身心的愉快,儿童不知疲倦地游戏只是为了追求身心的快乐 ⑤生活准备说:儿童本能地把游戏看成一种对未来生活的准备,在游戏中练习着未来所需要的各种生活技能。 ⑥成说说,游戏是一种欲望的表现,引起游戏的欲望有三种:发展个人主动性的欲望、适应环境的欲望、重复练习的欲望。 (2)当代游戏理论 ①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对游戏的喜欢也有潜意识的成分,游戏是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和克服创伤性事件的手段;埃里克森认为游戏是情感和思想的一种健康的发泄方式,在游戏中儿童既可以重复快乐体验,也可以抚平创伤。 ②皮亚杰的认知动力理论。儿童通过游戏来完成同化作用,及在游戏中努力是自己的经验适合于先前存在的结构。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决定着儿童游戏的水平,皮亚杰将游戏分为三大阶段:练习游戏、象征游戏和规则游戏,者分别和感知运动思维、前运算思维和具体运动思维相对应。 ③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人类的心理是在活动中形成的,儿童心理发展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第七章至第十一章【圣才出品】

第7章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研究认为()是学习障碍产生的高峰年龄。 A.1~2年级 B.2~3年级 C.3~4年级 D.4~5年级 【答案】B 【解析】学习障碍是指一个异质群体在听、说、读、写、推理和数学能力的获得和运用上有明显的困难或障碍。在美国,40%以上的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被认为有学习障碍,约占所有学校儿童总数的4%。研究者认为小学二至三年级为发病的高峰年龄,一般男多于女。 2.小学阶段的儿童的数字记忆广度()。 A.远低于成人 B.远高于成人 C.略低于成人水平 D.已经与成人水平接近 【答案】D 【解析】成人的短时记忆容量为7±2个信息单位。儿童的记忆容量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小学儿童的数字记忆广度已经与成人水平接近。

3.童年期思维的变质表现为从幼儿期的()。 A.形象逻辑思维为主变为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 B.感觉运动思维为主变为以具体逻辑思维为主 C.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变为以形象逻辑思维为主 D.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变为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 【答案】D 【解析】我国心理学家朱智贤指出,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4.童年期儿童的元记忆()。 A.发展缓慢,水平有限 B.发展较快,但水平有限 C.发展缓慢,但水平较高 D.发展较快,水平较高 【答案】B 【解析】元记忆是指人对自己记忆过程的认知和控制。童年期儿童的元记忆发展较快,但水平有限。在教育中应该教给他们记忆的知识和操作性技能,并不断地丰富他们的知识和经验。 5.儿童记忆策略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A.复述、组织、归类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一章习题

一章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 2.学前儿童心理学 3.观察法 二、判断题: 1.学前儿童心理学只研究3—6、7岁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2.印度狼孩的例子充分说明社会生活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3.在对学前儿童进行研究时,一般只采取一种方法。 4.客观性原则是研究儿童心理最重要的原则。 5.心理学界普遍认为广义的儿童期是指0—15岁。 6、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是人心理活动的两个不同的心理现象。 7、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因此,只要有了正常的人脑和客观现实,就一定会产生人的心理。 8、人可以反映客观现实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有目的、有计划地去改造客观世界。这说明人 的心理具有主观性。 9.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因而,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不同,甚至同一个人 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也不相同。 10、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因此,只要有了正常人的脑,便可以产生人的心理。 三、选择题: 1、儿童心理学成为一门科学,是从()开始的。 A.17世纪后半期 B.18世纪后半期 C.19世纪前半期 D.19世纪后半期 2、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是()。 A.从出生到成熟时期心理的发生发展 B.从初生到入学前心理发生发展规律 C.0~3岁儿童心理的发生发展的规律 D.6~18岁儿童心理的发展 3、学前儿童心理学是()。 A.学前教育学的分支 B.儿童解剖生理学的进一步发展 C.发展儿童心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D.普通心理学的基础 4、运用观察法了解学前儿童就是()。 A.有目的、有计划的在正常生活条件下观察儿童的外部行为并分析其心理活动 B.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观察儿童的行为并揭示其心理 C.通过儿童的家长去了解其心理活动 D.通过和儿童的交谈研究其各种心理活动 5、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对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观察记录只需记录行为本身 B.对儿童活动的观察记录可以采用简略的、成人化的语言

发展心理学 第五章

一、单项选择题 1.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有()。[统考2010研] A.由上到下B.由近及远C.由边缘到中心D.由粗大到精细 【答案】ABD 【解析】儿童动作发展的五大规律包括:①从整体性动作到分化性动作。②头尾规律:从上身到下身。③大小规律:从大肌肉到小肌肉。④近远规律:从躯干到四肢。⑤无有规律:婴儿最初的动作是无意的,以后越来越多地受到心理有一的支配。 2.根据弗洛伊德的发展理论,“恋母情结”出现的阶段是()。[统考2008研] A.口唇期B.肛门期C.潜伏期D.性器期 【答案】D 3.安斯沃斯(M.Ainsworth)等人研究婴儿依恋所使用的主要方法是()。[统考2008研]A.习惯化与去习惯化B.视觉偏爱法C.陌生情境技术D.照镜子法 【答案】C 【解析】安斯沃斯用陌生情境技术研究婴儿依恋,将婴儿的依恋分为安全型、回避型和反抗型三种。习惯化与去习惯化、视觉偏爱法是研究婴儿知觉的主要方法。照镜子法是研究婴儿自我所使用的方法。 4.一个婴儿既寻求与母亲接触,又拒绝母亲的爱抚,其依恋类型是()。[统考2007研] A.安全型B.回避型C.反抗型D.迟缓型 【答案】C 【解析】安斯沃斯等通过“陌生情境”研究法,根据婴儿在陌生情境中的不同反应,认为婴儿依恋存在三种类型:安全型、回避型和反抗型。其中,反抗型依恋婴儿的表现是:每当母亲要离开前就显得很警惕,当母亲离开时表现得非常苦恼,极度反抗,任何一次短暂的分离都会引起大喊大叫。但当母亲回来时,其对母亲的态度又是矛盾的,既寻求与母亲接触,但同时又反抗与母亲接触,当母亲亲近他,比如抱他时,会生气地拒绝、推开。但是要他重新回去做游戏似乎又不太容易,不时朝母亲这里看。所以,这种类型又常被称为“矛盾型依恋”。5.基本上能掌握母语全部发音的年龄是()。[心理咨询师2008年11月二级] A.8个月B.1岁左右C.2岁左右D.3岁左右 【答案】D 【解析】3岁是婴儿言语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一年龄,婴儿基本上能掌握母语的全部发音,掌握1000个词左右,同时基本使用完整句。 6.迟缓型婴儿教养的关键在于()。[心理咨询师2008年11月二级] A.需要父母具有特别的热情、耐心和爱心B.让这些孩子按照自己的速度和特点去适应环境C.父母理智地克制自己的烦躁D.父母采用奖惩相结合的办法 【答案】B 【解析】针对婴儿的不同类型的气质特点,父母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养方式。容易型婴儿对各种各样的教养方式都容易适应。对困难型婴儿,需要父母具有特别的热情、耐心和爱心,理智地克制自己的烦躁,采取适合其特点的、有针对性的方法,才能使这些孩子健康地适应社会。对迟缓型婴儿教养的关键,在于让这些孩子按照自己的速度和特点去适应环境。家长不要给他们施加压力,多鼓励他们去尝试新经验。 7.2~4个月的婴儿见到熟人与陌生人都会微笑,这属于()。[2008年5月心理咨询师二级] A.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B.自发性微笑C.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D.反射性微笑 【答案】C 【解析】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周~4个月):这个时期引起婴儿微笑的刺激主要是人的语

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根据其对病态人格进行的研究提出了人格及其发展理论。这种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提出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在此,他对发展心理学的建设也做出了贡献。 1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及人格发展观 在弗洛伊德的早期著作中,人的心理活动或精神活动主要包括意识(conciousness)和无意识(unconciousness)两个部分。弗洛伊德后来修订了这种意识与无意识的“二分法”,而引进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的心理结构或人格结构。 “本我”,类似于弗洛伊德早期理论中的“无意识”概念。本我是原始的、本能的、且在人格中最难接近的部分,同时它又是强有力的部分。它包括人类本能的性的内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弗洛伊德把本我比拟为充满剧烈激情的陷阱(pit)。目的在于争取最大的快乐和最小的痛苦。弗洛伊德认为心理动机的里比多(libido)被围困在本我中,并且是通过减少紧张的意向表现出来。诸如,性欲的满足、干渴和饥饿的解除等,都使紧张状态消除而使个体产生快乐。在弗洛伊德看来,一个个体是要和现实世界发生交互作用的。即使是进攻、侵略,也是和本我的减少紧张状态的基本原则相联系的。 在心理发展中,年龄越小,本我作用越是重要。婴儿几乎全部处于本我状态,由于他们可担忧的事情不多,除了身体的舒适以外,尽量解除一切的紧张状态。但是,由于生活需要,可能产生饥饿、干渴,于是就产生了紧张,他们等待吃奶、喝水,此时,本我可能会产生幻觉,出现希望目标的想象而且在幻想中获得满足;本我也可能闯入梦境,儿童在梦中吸吮乳头或拿起了水杯。这被弗洛伊德称之为初级过程思维(primaryprocessthinking)。儿童随着年龄的递增,不断地扩大和外界的交往,以满足自身增加的需要和欲望,并维持一种令其舒适的紧张水平。在本我需要和现实世界之间不断接通有效而适当的联络时,自我就从儿童的本我中逐渐地发展出来。

发展心理学 第二章 发展理论

第二章发展理论 主要发展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 学习理论(行为主义的观点) 认知发展理论 习性学理论 生态系统论 中国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第一节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又译心理分析理论,是西方现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 精神分析学派的发展理论分为两个时期:弗洛伊德为代表的早期精神分析理论与埃里克森等人为代表的新精神分析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观 1、人格的结构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个成分构成,即本我、自我、超我组成。 本我(id),包括人的先天本能和基本欲望,由快乐原则支配。 自我(ego),介于本我和现实之间, 既要满足基本需要,又要控制和压抑本我的过分冲动。自我是遵循现实原则活动的,它是有意识的、理智的。 超我(superego), 人格中良心、理想方面,代表着社会的伦理道德,力求完美。超我以至善原则行事。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性本能, 性本能表现为一种力量和冲动,这种能量和冲动被称作“力比多”。力比多以特有的阶段次序投射到身体的不同部位,使它依次成为儿童兴奋的中心,这就促成了相应的人格发展阶段。 2、人格发展阶段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 (1)口唇期(0~1岁) (2)肛门期(1 ~3岁) (3)生殖器期(3 ~6岁) (4)潜伏期(5、6 ~12岁左右) (5)生殖期(12岁~20岁左右) 3、简评 贡献: 儿童早期经验影响后期发展的观点很有价值;把人格发展看成是动态、变化的过程,对人格发展研究产生了积极影响。 不足: 观点缺乏有力支持; 过于强调性本能的满足; 研究取样来自少量精神疾病患者。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1、埃里克森的基本观点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七章至第九章【圣才出品】

第7章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7.1复习笔记 一、小学儿童的学习 6、7岁到12、13岁是儿童在小学进行学习的时期。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被称之为前青春发育期。在教育的影响下,小学儿童的认知能力、个性特点、社会适应等方面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其发展过程表现出明显的协调性和过渡性的特点。 (一)小学儿童的学习及其作用 儿童进入学校以后,学习活动逐步取代游戏活动而成为儿童主要的活动形式。 1.学习的定义 (1)广义的学习 广义的学习是指动物和人的经验的获得及行为变化的过程,人类的广义学习是在生活中进行的。 (2)狭义的学习 狭义的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并提升学习能力的活动,这是一种社会义务。 2.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认识或认知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世界,丰富自己,发展

自己。学生学习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1)学生的认知或认识活动要越过直接经验的阶段。 在学习中,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越过直接经验这一阶段,较迅速而直接地把最基本的东西学到手。这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区别于人类一般认识活动或认识过程的特殊本质。 (2)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或认识活动。 学生的学习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的。教与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教是为了学,学则需要教,二者互为条件,互相依存。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或认识活动受教师教学活动的重要影响。 (3)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 学生最主要的学习是学会学习,最有效的知识是自我控制的知识。要学会学习,就有一个学习策略的问题。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活动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学会学习的规则、方法和技巧,是一种在学习活动中思考问题的操作过程,是认识(或认知)策略在学生学习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①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因此学习策略受制于学生本人,它干预学习环节,提高认识技能,调控学习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主体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 ②学生的学习策略是学会学习的前提,学习策略是造成其学习个别差异的重要原因。 ③学习策略是一系列有目的的活动,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选择、使用、调节和控制学习方法、方式、技能、技巧的操作活动。学习策略实施的过程也是实行决策的过程。 (4)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或认知活动的动力。 ①学习动机的构成因素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由各种不同的动力因素组成的。整个动机系统由需要及其表现形态、

第一章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概述及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第一章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概述及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本卷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幼儿期是在以下哪个年龄段范围内?() A.1-3岁 B.0-1岁 C.7-12、13岁 D.3-6、7岁 2.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是()。 A.脑的成熟 B.遗传素质 C.实践活动 D.教育 3.狼孩阿玛拉和卡马拉的经历主要反映了()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A.遗传素质 B.生理成熟 C.环境和教育 D.实践活动 4.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说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儿童的心理和行为的 发展。 A.遗传素质 B.生理成熟 C.实践活动 D.环境和教育 5.在一定程度上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起主导作用的是()。 A.环境 B.遗传 C.教育 D.生理成熟 6.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提供可能性的因素是()。 A.遗传素质 B.教育 C.活动 D.生理成熟 7.关于行为主义学说,以下不正确的是()。 A.行为是由环境决定的 B.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值得关注 C.行为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D.不同的环境可以塑造不同的个体 8.儿童逐步摆脱具体事物或具体形象的束缚,开始根据各种假设对命题进行逻 辑运算,这属于儿童认知发展过程的()。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9.()的儿童能在具体事物或具体形象的帮助下运用各种方法进行逻辑运算。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10.()的儿童出现“象征性游戏”,即能用一个物体去代替别的物体,自 己假装为某一个角色。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_______是描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规律与特征。 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_______指的是不同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况、速度、水平等方面的差别。 3. _______是指按一定的时间间隔持续观察,到一定阶段后予以总结。 4.为了探究某个班级儿童的游戏活动中的心理特点,采用每周观察1-2次,每次2-3个小时。若干次后,把所有的观察记录进行整理和分析,在通过科学的方法总结的方法是_______。 5.个体观察又称_______,指的是研究者仅对某一特定儿童做专门的观察。 6. _______指的是在日常生活情景等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和控制一定的条件来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 7. _______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最常见的一种辅助研究方法,它是通过与儿童的交谈来了解儿童的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8.采用谈话法时,研究中应特别注意,_______应该是儿童可以理解、接受并愿意回答的。 9.格赛尔认为,_______是推动心理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发展的条件。 10.幼儿园的班级规模一般一个班的幼儿不超过_______个。 三、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1.发展心理学属于基础心理学类。() 2.人们对心理发展机制的研究标志着心理科学的成熟水平。() 3.纵向研究设计又称聚合交叉研究。() 4.为了研究3-5岁儿童的语言理解能力发展水平,在同一时间分布对3岁、4岁和5岁三组儿童的语言理解能力做测定,属于横断研究设计。() 5.以研究规模为依据,观察法可分为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 6.自然实验法中,儿童通常处于自然放松的状态,所有收集的资料比较符合实际,但是自然实验中的实验情景不容易控制,所以在很多实验中自然实验法还需要由实验室实验法来加以验证、补充和完善。()

第五章自我发展(社会性发展心理学)

第五章自我发展 第一节自我研究的理论 一、自我研究的历史 分析自我研究的历史,可以分为两大时期:一是对自我的哲学解释;二是对自我的科学解释。 (一)对自我的哲学解释 20世纪以前,对自我的解释主要是来自哲学家的思考。边沁的功利主义观点认为,自我的本性是追求最大限度的快乐和最小限度的痛苦。康德认为,研究自我也就是研究善意,决定道德的就是这种善意而非行为的后果。亚当.斯密认为自我意识的标志是一个人能够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看问题,体会别人的感受,知道别人如何看待自己,这样别人就成为了自我意识的一面镜子,促进自我意识的形成。穆勒认为,研究自我救赎研究一个人怎样朝着善行和良心的方向发展。孔德从发展的角度认为,自我要经历三个阶段:神学的(儿童)、形而上学(青少年)和科学的(成年人)。 (二)心理学家对自我的解释和研究 在心理学被称为一门科学之后,开始了心理学家对自我的研究和解释。 詹姆斯在1890年把自我概念引入了美国心理学。他认为自我是我们所有经验的中心,我们把世界分成“我”和“非我”,这种划分和定义是基于我们与他人的社会相互作用。他还提出社会自我的观点,认为有多少人认识他,这个人就有多少个自我。 鲍德温提出了系统的心理发展理论,认为自我的成长经历三个阶段:首先,儿童学会把人和物体分开;然后,学会把自己看做是许多成员中的一员,但自我意识是主观的;最后,儿童能从别人是感受看待自己,根据自己的感受来推断别人。他也强调,自我是作为社会相互作用的产物发展而来的。 库利提出著名的镜像自我观点。 米德是符号互动论的代表人物,认为一个孩子学会采择别人观点很重要,自我的发展取决于社会互相作用过程。 麦独孤认为自我的实质是本能。 二、精神分析学派的自我观 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是人物是控制,自我是一个组织,围绕着它由三个方面:现实的环境、本我和超我。自我的任务就是协调本我与外部世界或本我与超越之间的关系。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阿德勒强调意识的作用,任务人格的动力是社会动机,提出创造性自我这个概念,任务自卑感和对优越的追求是自我发展的强大动力,而非弗洛伊德所说的性本能。 沙利文强调自我发展的社会和人际关系的基础,特别是强调早期的母婴关系,在母婴交往中的体验和感知决定着自我的发展。自我系统是社会道德规范和文化的产物,其功能在于减轻焦虑,认识外界环境中的各种人际关系,并加以应付和适应。 三、罗杰斯的现象学理论 罗杰斯认为自我是个人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人的目的就是成为他的真实自我。从1947年以后,罗杰斯日益强调自我的重要性,并试图从临床和实证两方面加以探索。罗杰斯强调现象学的研究取向,即根据人们如何看待自己和周围世界来解释他们。现象场的关键部分是自我。自我是一套有组织的知觉模式,这个自我,实际上是现实的自我,它反映着经验,又影响着经验。相对于现实的自我,罗杰斯提出还有理想的自我,代表个体最希望拥有的自我概念。早期自我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对父母评价的感知。

发展心理学 第二章

第二章 一、单项选择题 1.认为心理发展只有量的连续累积、不存在阶段性的理论是()。[统考2011研] A.心理社会发展理论B.发生认识论C.心理发展理论D.社会学习理论 【答案】D 【解析】班杜拉提出社会学习理论。其中的基本概念是观察学习,其实质是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观察学习的过程包括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复现过程、动机过程。 2.儿童认为规则不是绝对的,可以怀疑,可以改变,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以违反。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其道德判断所处的发展阶段是()。[统考2010研] A.前道德阶段B.他律阶段C.自律阶段D.道德实在论阶段 【答案】C 【解析】皮亚杰认为,在前道德阶段,年幼的儿童对引起事情的原因只有模糊的了解,他们的行为直接受行为的结果所支配;在他律道德阶段,儿童认为规则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是由权威所给予的,而不理解规则可以经过集体协商来制定或改变;在自律道德阶段,儿童认为规则不是绝对的,是可以改变的。 3.提出“最近发展区”思想的心理学家是()。[统考2009研] A.达维多夫B.维果茨基C.列昂节夫D.鲁利亚 【答案】B 【解析】维果茨基是前苏联的卓越的心理学家,他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列昂节夫与鲁利亚是维果茨基的学生,三人合称为维列鲁学派,该学派是苏联著名的心理学派,又称为社会文化历史学派。鲁利亚也是著名神经心理学家,提出了著名的脑机能系统学说。达维多夫是俄罗斯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曾与艾利康宁一起提出了以活动特点对心理发展的划分。4.按照艾里克森的发展理论,以建立自我同一性作为主要发展任务的年龄阶段是()。[统考2009研] A.6~12岁B.12~18岁C.18~25岁D.25~50岁 【答案】B 【解析】埃里克森将人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 5.艾里康宁和达维多夫划分儿童年龄阶段的标准是()。[统考2007研] A.生理发育B.智力发展C.个性特征D.活动特点 【答案】D 【解析】根据以往资料,20世纪60年代以后,艾里康宁在维果茨基的思想基础上,借鉴列昂节夫的活动理论,系统地提出其儿童心理发展阶段论。他的学生达维多夫是这个理论的积极推崇者,并进一步发展了这个理论。艾里康宁和达维多夫分期的标准是儿童发展的主导活动。其儿童心理发展阶段论强调主导活动与儿童心理,特别是个性形成的一致性。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6.艾里克森认为婴儿后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2007年5月心理咨询师二级] A.希望品质B.意志品质C.目标品质D.能力品质 【答案】B 【解析】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和所形成的良好人格品质中,婴儿前期(0~2岁)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希望品质。婴儿后期(2~4岁)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意志品质。7.童年期的年龄范围是()。[2005年11月心理咨询师二级] A.3~6岁B.7~12岁C.13~15岁D.16~18岁

发展心理学 第二章 发展心理学理论

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理论 本章主要探讨的几个问题 ●弗洛伊德的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及其贡献和不足。 ●艾里克森个体发展的阶段及特色。 ●华生的行为主义儿童心理学理论产生的背景及其主要内容。 ●斯金纳和班杜拉各自如何发展行为主义的儿童心理学理论的。 ●维果斯基的儿童心理学思想的内容。 ●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学理论及其后续的发展。 ●朱智贤对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的贡献。 重点与难点:1、各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对发展心理学的影响。 2、皮亚杰的儿童发展认识论。 教学时数:8学时 第一节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奥地利医生,精神病学家,心理学领域的新学派— —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在人类行为学方面提出了不少革命性的、颇有争议的观点。他还为治疗行为方面的疾病建立了一套新的体系。 ●弗洛伊德的早年生活很少为人所知,因为他至少两次销毁他的个人纪录, 一次是1885年,第二次是1907年。 ●弗洛伊德几乎终生每天抽一盒雪茄; ●直到1939年9月23日死于口腔癌。 一、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及发展观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活动主要包括意识、前意识、无意识三个部分, 在此基础上又细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 1、“本我”属于无意识的东西,是原始的、本能的、在人格结构中最难接近的部分,它包括人类本能的性内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弗洛伊德认为,“本我”遵循快乐原则。从心理发展的角度看,年龄越小,本我的作用越大,婴儿几乎完全处于本我状态。 2、“自我”是意识的部分,“本我”不能直接接触现实世界,个体要与现实世界进行交流,就必须通过“自我”。“自我”是遵循现实原则的,而不是随心所欲的本能冲动。随儿童年龄的增长,“自我”在其行为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3、“超我”包括两个部分,良心和自我理想。良心具有惩罚性的功能,当儿童有某种坏行为时,良心就会使他有犯罪感;而自我理想则是具有积极的功能,它使得儿童积极向上。简单地说,超我代表着人类的道德标准和发展的高级方向。(二)弗洛伊德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弗洛伊德关于个体心理发展的理论是以“性”为划分依据的。人的发展就是 性心理的发展,性本能的心理能量称为力必多。在个体发展的过程中,力必多分别集中在身体的不同部分,形成性感区,根据性感性、区的变化,弗洛伊德将儿童心理发展分为5个阶段。 1、口唇期(0-1),力必多从嘴开始,吸吮本能产生快感。往后的发展阶段直至成人,出现的吸吮或咬东西的愉快,或抽烟和饮酒的快乐,都是口唇期快感的发展。弗洛伊德又将口唇期分为两个时期:0-6个月第一个时期,即儿童的世界是“无对象”,他们还没有现实存在的人和物的概念,仅仅是渴望得到快乐、舒适

发展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发展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2010-03-22 13:35:26| 分类:资料下载|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简答题 1.皮亚杰和信息加工理论有关儿童心理发展的观点并比较异同。(北师大,2003;华 中师大,2001;华中师大2000) 答:(1)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主要集中在儿童智力发展方面: 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富有辨正思想的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理论;描述了个体从出生道高中生智力发展的路线;首次将数理逻辑作为刻画儿童逻辑思维发展的工具;构造了发生认识论的理论框架;创造了一套研究儿童智力发展的独特理论。 (2)信息加工理论的主要特点: 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不是专注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二是专注于儿童是如何表征、加工及转换信息的;强调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内在机制进行精细分析;强调儿童认知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主体不断的自我调节过程实现的;强调精细的任务分析是了解儿童认知活动的 关键。 (3)两者的比较 相同:都注重儿童智力发展的内在主动性 不同:前者注重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后者注重儿童如何表征、加工信息,对个体认知发展机制的分析更多的是集中在微观的层面上; 前者强调主体对客体的建构过程,这种建构是一种交互性的,后者对儿童发展的内在 过程有深入的认识。 2.简述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华南师大,2004;华中师大,2004) 答:维果斯基在心理的种系发展和个体发展上都作了研究。 (1)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用以解释人类心理本质上与动物不同的哪些高级的心理机能。维果斯基认为,由于工具的使用。引起人的新的适应方式,即物质生产的间接的方式,而不象动物一样是以身体的直接方式来适应自然。在人的工具生产中凝结着人类的间接经验,即社会文化知识经验,这就使人类的心理发展规律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所制约、 而受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所制约。 (2)探讨了人类心理发展的实质。认为人类心理发展是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和教育作用下,从低级心理机能逐渐向高级机能发展的过程。 (3)研究了教学与发展,特别是教学与儿童智力发展的关系,提出了以下三个重要思想:“最近发展区”的思想;“教学应该走在发展前面”的思想;“学习的最佳期限”的思 想。 维果斯基认为,至少要确定两种发展的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这是指由于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的结果而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第二种是在有指导的情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二章整理

一、①发展的含义与特点:发展是指个体随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 活动不断地得到改造,日趋完善、复杂化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的连续而稳定的变化。 发展变化从开始到成熟大致体现为: ②一是反应活动从混沌、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演变; 二是反应活动从不随意性、被动性向随意性、主动性演变; 三是从认识客体的外部现象向认识事物的内部本质演变; 四是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稳定演变。 ③发展首先是一系列的变化,但并非所有的变化都可称为发展,只有那些有顺序的、 不可逆的、且能保持相当长时间的变化才属于发展。发展通常使个体产生更有适应性、更具组织性、更高效和更复杂的行为。 二、发展心理学的基本争论 1、发展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成熟与不成熟之间只是行为的数量 和复杂性的差异;婴儿和儿童有与成人不同的、独特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方式,必须以不同的方式了解他们。发展是分阶段的,不同阶段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有质的变化。 2、一种还是多种发展路线: ①发展遵循同一路线 发展阶段带有普遍性,来自不同文化的个体和同一文化中的不同个体,其发展都遵循同样的路线,经历同样的阶段。 ②发展遵循不同路线 生活在不同背景中的人有不同的个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经历,生活在非洲小村庄的人和西方大城市的人在智力、社交技能、对自己和他人的情感方面差异巨大。 3 遗传与环境: ①有人强调由遗传决定的稳定性,如语言能力、焦虑、好交际性等特征是稳定的;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有人强调环境的作用,如早期经历过重大的消极事件,后期很难恢复;另一些人则强调灵活性,认为只要有新经验支持,早期创伤可以恢复。 ②遗传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 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 ③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即有时遗传可以改变环境(RH溶血病);而环境也可以影响或改变遗传(对苯丙酮尿症的治疗)。 ④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通常是年龄越小,遗传的影响越大;低级的心理机能受环境制约少,受遗传影响大;越是高级的心理机能(如抽象思维,高级情感)受环境影响也越大。 ⑤斯卡尔的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理论 “遗传-环境-行为表现”的关系随个体年龄的发展而变化,具体表现为三种形式。 第一种被动式影响 指由儿童的父母为他们提供成长的环境。对具有不同遗传的个体而言,同样的环境经验有不同的作用。 有运动天赋的父母,鼓励孩子参加体育活动,创造了一个有运动气氛的家庭环境。同时儿童可能也遗传了运动基因,特别容易适应这样的环境,享受运动带给他们的乐趣。 第二种唤起式影响 指由于个体的遗传特征而影响了作用于他的环境。 活泼的婴儿比忧郁的婴儿受到更多的关注和更积极的社会刺激。

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皮亚杰心理学的理论核心是“发生认识论”。主要是研究人类的认识(认知、智力、思维、心理的发生和结构)。他认为,人类的认识不管多么高深、复杂;都可以追溯到人的童年时期,甚至可以追溯到胚胎时期。儿童出生以后,认识是怎样形成的,智力、思维是怎样发生发展的,它是受哪些因素所制约的,它的内在结构是什么,各种不同水平的智力、思维结构是如何先后出现的,等等。所有这些,就是皮亚杰心理研究所企图探索和解答的问题。 皮亚杰解答这些问题的主要科学依据是生物学、逻辑学和心理学。他认为,生物学可以解释儿童智力的起源和发展,而逻辑学则可以解释思维的起源和发展。生物学、逻辑学和心理学一道,是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和智力(思维)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1 发展的实质和原因 (1)皮亚杰的发展观 在心理学、特别是发展心理学上,由于各种不同的观点,因而有各种不同的发展理论,皮亚杰在他的《智力心理学》一书中,对此作了详细的论述。他例举了五种重要的发展理论:①只讲外因不讲发展的,如英国罗素的早期观点;②只讲内因不讲发展的,如卡尔·彪勒(KarlBu·Dhler)的早期观点; ③讲内因外因相互作用而不讲发展的,如格式塔学派;④既讲外因又讲发展的,如联想心理学派;⑤既讲内因又讲发展的,如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说。而皮亚杰则认为他和这五种发展理论不同,他自己是属于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即他既强调内外因的相互作用,又强调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心理不断产生量和质的变化。 (2)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 皮亚杰认为,心理、智力、思维,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adaptation)。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乃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皮亚杰从生物学的观点出发,对适应作了具体的分析。他认为,个体的每一个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