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_红楼梦_用典的来源及修辞效果

论_红楼梦_用典的来源及修辞效果

论_红楼梦_用典的来源及修辞效果
论_红楼梦_用典的来源及修辞效果

国古代文学研究

2009.07

一、引言

中国对用典这一修辞手法的研究由来已久。古人对用典的称谓有不同观点,有“引事”、“用事”,而刘勰则称之为“事类”,他在《文心雕龙》里将其阐释为“据事以类义,援故以证今”,现在修辞书一般把用典称为“引用”。罗积勇将其定义为:“为了一定得修辞目的,在自己的言语作品中明引或暗引古代故事或有来历的现成话,这种修辞手法就是用典[1](P2)。总而言之,但凡诗文中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来达到一定的修辞效果,均为“用典”。冯其庸评价《红楼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奇迹,是中国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一株仙苑奇葩[2]

(P1)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红楼梦》文中有大

量用典,这体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学传统,也展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创作水平,本文就《红楼梦》文中用典的来源、及用典的修辞效果做一初步探讨。

二、用典的来源

根植于中国丰富的文化及文学土壤,《红楼梦》以高超的艺术向世人展示了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小说中多处引经据典,涉及历史、文学、社会风俗、民间神话等多方面。

(一)典故历史

曹雪芹善用历史典故,书中出现的历史人物之多是中国文学史上任何一部作品都难以企及的。据《红楼梦》大辞典统计,作品中出现的文史人物就有多达156人,本文略举几例。第五回描写秦可卿卧房时作者就引用多位历史人物,有“武则天”、“赵飞燕”、“安禄山”、“杨贵妃”、“寿

昌公主”、“同昌公主”[3](P70)等。其中每一处用典都有历史故事。作品中还有许多用典,如“请君入瓮”、“假周勃以安刘”、“宋太祖灭南唐”、“得陇望蜀”等。他们都是明引或暗引历史人物或历史故事的典故。

(二)典出传统文学

中国文学有着近两千年的历史,丰富的文学传统为曹雪芹撰写《红楼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文中大量典故来源于古典文学作品和戏曲,其中在描述宝黛爱情时大量引用了《西厢记》中的素材,如 “我就是那个 ‘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3](P315)。另外作者还多处引用《牡丹亭》、《长恨歌》等古典文学作品来描述文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红楼梦》还多处引用戏曲曲目来暗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曹雪芹还喜欢引用文学史上的人物来比喻作品中的人物,如大阮小阮、温飞卿、陶渊明、范仲淹等。

(三)典故民间故事

《红楼梦》多处引用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如黛玉的别号“潇湘妃子”就很富有神话传说的色彩。作品中来多处明引或暗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如“牛郎织女会七夕”、“中山狼”、“雪窗萤火”、“临潼斗宝”、“蛇影杯弓”、“刻舟求剑”、“寻得桃园好避秦”等等。

《红楼梦》用典来源十分广泛,还有的用典来源于民间风俗,如“这鬼抱住钟馗褪”、“许结朱陈(联姻)”等。但很多情况下,典故的来源并非界限分明,如“有个唐僧取经,就有个白马来驮他,刘智远打天下,就有个瓜精来送盔甲[3](P520)”,就同时典出文学、历史和民间故事。

○陈瑞玲

论《红楼梦》用典的来源及修辞效果

摘 要:《红楼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文中大量用典体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学传统,也展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创作水平。本文就《红楼梦》文中用典的来源及修辞效果作一初步探讨。

关键词:《红楼梦》 用典 修辞效果

国古代文学研究

odern chinese

2009.07

三、用典的修辞效果

曹雪芹在小说中多处用典,或暗喻,或佐证观点,或塑造人物,或暗示人物关系,或对比反衬,这都起到了非平常语言所能起到的修辞效果。

(一)含蓄隐晦性效果

古人表达爱情都很含蓄,小说描写宝黛爱情也很含蓄,贾宝玉多借用《西厢记》中的素材含蓄地向林黛玉表达爱慕之意,如小说中第二十三回贾宝玉就借张生的话“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3](P315)”含蓄地向黛玉表白,之后曹雪芹又多处引用《牡丹亭》、《西厢记》中的内容来描写黛玉的思想活动。第五回金陵判词中的用典也很典型,起到了隐晦暗示人物命运的效果。如“可叹停机德,堪称咏絮才”暗指薛宝钗和林黛玉,“子系中山狼”暗喻迎春的丈夫是一个残忍且忘恩负义的人,“一载赴黄粱”暗示迎春被折磨致死。

(二)典雅性效果

顾名思义,用典中的“典”暗含“典雅”的意义。典雅的效果历来被看做是用典的主要修辞效果[1](P257)。用典可以使被描写的对象显得典雅。比如第五十八回关于宝玉想到刑岫烟已择夫婿,看到杏树,触景生情,不禁感叹 “绿叶成阴子满枝”[3](P800)的描写,这里喻指“少女已嫁并生育儿女”,用典的修辞效果相当典雅。《红楼梦》中还有不少这样的用典,如第三十七回探春写给宝玉的花笺(信笺),建议成立诗社。信中有多处用典来取得典雅性效果,如“采薪之患(患病)、“莲社之雄才”、“东山之雅会”、“扫雪以待”等。文中还有一些现在已经词汇化了用典,如“云雨”、“附骥”、“芹意(送礼或请客的谦词)”等。

(三)鲜明性效果

用典往往使文章形象鲜明,更容易为读者所感受,从而产生鲜明的、强烈的效果。宝玉这样描写海棠“出于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3](P493)”,这里借两位历史上著名的美人杨贵妃和西施不同的美来描述海棠的美姿,用典典型,给读者留下非常生动、鲜明的印象。小说第一百二十回描写贾家落败,贾宝玉出家,袭人另嫁蒋玉菡时作者做了这样一句评价“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3](P1601)”一句话。息夫人是春秋战国时息国国君夫人,楚灭息时,被楚文王掳走为妾并为其生了两个儿子,但整天郁郁寡欢,始终不和楚文王说话。曹雪芹以息夫人来比袭人,暗示其婚姻爱情的不幸,言简意赅,对比强烈,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趣味性效果

《红楼梦》中有一些用典,典故和某种场景联系在一

起,有时能够达到一种幽默的效果。在第五十八回写小戏子芳官的干娘大芳官,袭人让麝月去阻止,麝月笑着说了这样一句话:“把一个莺莺小姐,反弄成拷打红娘了!……”[3]

(P804)

“红娘”是《西厢记》里崔莺莺的丫头,为莺莺和张生

穿针引线,被老夫人发现后拷打了一顿。这里麝月把挨打后的芳官比作挨了打的红娘,语言生动形象且诙谐幽默。文中不少典故都能起到幽默的效果,王熙凤善用民间典故说一些诙谐幽默的话自不必说,就连贾政这一不拘言笑的封建家长也偶尔会运用典故来幽默一下以讨好贾母。

(五)言简意赅的效果

典故是一种文化速记,仅仅是一个词或是一个短语就能在人们的头脑中唤起一种场景,这种场景往往象征某种情感或是某种事物状态,因而能达到一种言简意赅的效果。广义来讲,所有的用典都会取得言简意赅的效果。比如第六十二回描写宝玉生日时和众人行酒令,大家抓阄选了“射覆”(古时的一种猜谜游戏),湘云不同意,偏要划拳,结果输了拳,文中这样描述“宝琴就笑道:‘请君入瓮’。大家都笑了起来,说这个典用的当。”[3](P852)不难看出,“请君入瓮”是一历史典故,意指用一个人的法子来惩罚他自己。这里宝琴语言简练,但表达的内容却相当丰富。

四、结论

用典作为一种重要的创作方法,可以使语言表达言之有据、简洁凝练、生动形象、风趣幽默,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曹雪芹的大量用典展示了其高超的语言艺术,其作品代表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本文就其文中用典的来源、用典的效果两个方面做了一初步探讨,这无论是对于用典研究来讲还是对于红学研究来讲只是冰山一角,仍有许多进一步研究的必要和余地。

(本文为许昌学院2008年度校内科研基金立项项目,项目编号:2008048。)

注释:

[1]罗积勇:《用典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2]冯其庸,李希凡:《红楼梦大辞典》,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版。

[3]曹雪芹,高鄂:《红楼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4]吴礼权:《“用典”的定义及其修辞学研究——评〈用典研究〉》,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年,第1期。[5]赵克勤:《古汉语修辞简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陈瑞玲 河南省许昌学院外国学院 461000)

红楼梦分析感想

#希望自己能从美学的角度分析红楼梦# 真假是非,笑慨盈悲,虚与实,梦与醒,我与你。 ——题记《红楼梦》是一场悲剧,方才金银满地,今却分散凋零。终就飞鸟各投林,看破的遁入了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泪珠儿从秋流到了冬,从春流到了夏。警幻仙子抚头,逝去的可卿拂面悲伤,空灵的妙玉也没逃过真实的世界。我们在文字外看着贾府的落败,把我们的虚幻和他们的真实联系在一起。它是震人心魄的,悲剧的美是伟大而沉重的。 一、人物鉴赏 宝玉十三岁游幻境,众仙子献上仙醪演上一曲红楼梦,暗示着十二钗的命运未来。宝玉梦里是太虚幻境,与这纷繁复杂又污浊不堪的现实世界不同,这太虚幻境中没有一个男儿。宝玉说得是,男子都是渣滓浊沫,而女儿是集山川日月之精秀的清流。且不说众女子——从十二钗到各丫鬟——的形容衣着让人赏心悦目,单从她们的神采和气质来看,众女子正是美德。错采镂金是一种美,想熙凤初次登场明朗的笑声,善于交际的能力,恍若神妃仙子的举止,都展现了她的迷人。华贵,霸气,泼辣,都是她的饰品,显出错采镂金的美。曹雪芹描写王熙凤的外貌,从虚实的角度来看,先叙其辉煌的衣装和标致的五官身材,从头顶至裙底,从丹凤眼到柳叶眉,尽是以实相告,而此后一句“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为启笑先闻”又化实为虚,虚实结合,给我们这文字外的人无尽的遐想。凤姐到底有多迷人?这红唇粉面又是个什么模样儿?正是有了读者对于这份虚里的想象,更令读者感受到了王熙凤的美。出水芙蓉也是一种美,想宝钗素净优雅,大体识举,精通诗书,宛如一朵芙蓉清秀,仿若她的微笑可以温暖一个人的内心。美可以打动一个人,影响一个人,感化一个人,宝钗是如此,湘云爱她极深,同时,连小性儿爱多想的黛玉也一转先时对宝钗的不理解,而是当作了真姐妹来看待宝钗。 以上却也都是正面对熙凤宝钗二人的美的赞扬,实际上,《红楼梦》中对人物的美不仅仅是通过正面的叙述来表现,经济中有“边际效应递减”的说法,从美学中说来也就是“审美疲劳”,全是正面的赞扬自然会给读者一种厌倦感,越是正面,也就越是需要越来越高的水平来进行描写,而到达一个极致时,读者只觉同样精彩的描写淡然无味。这也就是对比的重要性。宝玉是个众人所称的“痴人”,是个道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的“愚人”,是个只知与女孩儿们游戏的“淫人”,是个不求上进不学无术的“懒人”。但这些也都是“众人所称”。宝玉并不是什么淫魔色鬼,也不是什么好耍之徒。他是中国封建末期的母腹中开始孕育的“新人”的胎儿。他正视女子,尊重女子,热爱女子,没有贾政的道貌岸然,没有贾琏、薛蟠的淫荡思想。他为女儿们而痴,他在女孩儿们的悲剧中悟到禅机,他的心真真切切地为那些如水的女儿们悲伤。而真正的淫魔色鬼却一笑了之,不曾认为女孩儿的故事是一场悲剧。痴迷的宝玉是污泥中的莲,出淤泥而不染,在这个“众人皆‘醒’我独‘醉’”的世界上,宝玉遭受了太多的非议。然而他的醉才是真清醒,他的清醒,是新人的清醒,他是少数人,却掌握真理。 然而以上的美,却在变故中逝去,这是有意义的东西,却也像鲁迅先生所言:“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人物的美的价值之高,导致了《红楼梦》的悲剧色彩之厚重,正是岳麓书社所版红楼梦的前言所说“无价值的东西的毁灭不是悲剧,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才是悲剧,价值愈高,悲剧愈大。” 二、诗词鉴赏 美常常藏在艺术中,绘画的艺术中、雕塑的艺术中,当然同样存在于文学作品的艺术中。《红楼梦》本身就是美的,可在这部悲剧美的著作中却涌现了一大批轻灵又高雅的诗友们,所作的诗歌词曲赋也存在着美,构成一种独特又迷人的“作中作,美中美”。探春一封花笺召来了大观园中的雅士们,海棠社就此成立。此后,海棠社也是月月联诗,而读者们印象最

《红楼梦》论文

解读《红楼梦》的金钥匙 ——《红楼梦》诗词初探 作者:马彦平 [内容摘要]: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一座高峰。“红楼诗词”是解读《红楼梦》的一把金钥匙。它是解读“红楼人生”之悲剧思想根源的一把金钥匙;是解读“红楼人物”心灵世界的一把金钥匙;是解读“红楼人物”悲剧命运的一把金钥匙。同时,“红楼诗词”对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有着实际的指导意义;此外,它有助于我们揭开《红楼梦》中那些至今未解的谜。 [关键词]: “红楼诗词”;“红楼人物”;“红楼人生”; 一部《红楼梦》,堪称我国古典文学的杰作。其动人处并不仅仅在于小说中凄美动人的爱情悲剧,也并不仅仅在于小说中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也并不仅仅在于它形成了一门新的学问:红学。其实,小说中那些随处可见的诗词,有许多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地方,实在是解读《红楼梦》的一把金钥匙。单就诗词内容来说,那些诗词或充满了人生哲理,或抒发了主人公的闲情逸致,或暗示人物一生的命运,或咏物言志,都如信手拈来,却又恰到好处,因人而异,似量体裁衣。 一、解读“红楼人生”之悲剧思想根源的一把金钥匙 《红楼梦》不仅是一部爱情悲剧,同时也是一部彻头彻尾的人生悲剧。书中处处充溢着悲凉之雾,充溢着人生失意的苦涩,以及世事无常的慨叹。 试看跛足道人的《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这番话乍一听,满口都是“好”与“了”,故名曰:好了歌。那道人告诉士隐,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这番话,颇有点世事变幻无常、人生无趣的意味,虽有一定道理,不免显得颓唐。但对于痛失爱女,家中连遭不幸的甄士隐,简直是当头棒喝,打得他一念间看破红尘,毅然决然的弃家而去!他的《好了歌解注》也是如此。 其实,生活中此类悲剧比比皆是。有些人爱财如命,平日里只知道吝啬以敛钱,但等到一朝撒手归天,才追悔莫及!《红楼梦》中那些“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的人物,最终落得个“昏惨惨黄泉路近”的下场,一切的一切,都“抵不了无常性命”!所以,生活中凡事都要能看得开,提得起,放得下!“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使人联想到“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以及“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一切真相终将大白于天下,但是,对那些已经蒙冤千年的灵魂,又有什么用呢? 二、解读“红楼人物”心灵世界的一把金钥匙 或许因为贾家是“诗礼簪缨之族、钟鸣鼎食之家”的缘故吧,贾家上下人等大多能吟诗作赋。尤其是宝玉、黛玉、宝钗、探春以及湘云等一干人,他们常常结社吟诗,吟咏性情。透过这些诗的表层,我们可以进入人物心灵深处,欣赏他们的志向抱负,感知他们的情感世界。

红楼梦之悲剧浅谈

《红楼梦》之宝黛爱情悲剧浅谈 摘要根基于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相爱却得不到好的结果的故事,分别从外在环境和内在性格着手,分析他们悲情产生的根源,同时穿插阐述自己对他们爱情的看法,最后对当代大学生校园爱情的看法与建议。 关键词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导致因素大学生恋爱特点恋爱观点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任是无情也动人。”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画满楼”。贾宝玉,林黛玉,这就是他们的爱情。。。古往今来,多少人为之垂泪,多少人为之惋惜。。。。 我们在同情他们的爱情悲剧的同时,也要深刻认识导致他们爱情悲剧的原因。虽然外在环境是悲剧的根源,但是个人内在性格也是基本的、直接的因素,正是这内外因的结合最终导致二玉的爱情悲剧。 ——————外在环境 -毁于封建世俗 在封建王朝,谁人可以不顾“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去自由恋爱,去追求自己的幸福,特别是生在一些达官显贵家庭里的子弟,婚姻更是用来巩固他们的权利财富地位的坚实有力的手段。所以他们选择门当户对,选择谄媚高攀,选择巴结。。。 俗话说的好,世俗嫁娶,未有不重财势者。就是伟大的恩格斯也曾经说过,婚姻是一种政治行为,是一种借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已势力的机会;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绝不是个人的意愿。在红楼里,荣国府日渐衰败,各种矛盾愈来愈尖锐,虽然在外人看来它依旧金碧辉煌,财大气粗,但是实质上它已江河日下,经济紧张。所以宝玉的婚姻对整个家族的振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于是整个家族对于宝玉的结婚对象作出了精心的比较:薛宝钗虽然只有母亲和兄弟,但她家依旧有财,依旧好过孑然一身、寄于篱下的林黛玉,所以贾家选择了薛宝钗,放弃了林黛玉,就在贾宝玉昏昏沉沉的时候,成功的上演了一场精彩的偷梁换柱的戏码。 荣国府门庭殷切希望贾宝玉成为中兴家族、力挽狂澜的人物,想借助他的婚姻、他的仕途来扭转家族衰落的局面。可是贾宝玉却背道而驰,他是封建社会的叛臣逆子,就像书中所写,他本来就“行为偏僻性乖张”,“古今不肖无双”,“于国于家无望”。加之又爱上了可以说是既毫无权势又身无分文的林黛玉,由于在本质上,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与家族的根本利益有着不可调和的冲突,这样的结合、婚姻无法解决正在走向衰败的贾府的政治、经济危机,甚至对它的改善起不了一丁点儿作用。更甚,这看似柔弱的林黛玉却与宝玉一样同是封

红楼梦分析(全)

《红楼梦》阅读指导讲义 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情节梳理填空】 1、石头记 女娲炼石补天,遗下一块顽石未用,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此石自经锻炼,已通灵性,因未被选中补天常悲伤自怨。一日,听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谈及红尘中荣华富贵,心切慕之,便恳求送他到?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富贵温柔乡?走一遭。二仙师见其可爱,便将它幻化缩小成一块?可佩可拿?的?通灵宝玉?,送至太虚幻境警幻仙姑处,后由神瑛侍者?携入红尘?走了一遭。不知过了几世几劫,空空道人经过这里,见石上刻着它那番经历,便从头到尾抄下,改《石头记》为《情僧录》,又由东鲁孔梅溪改名为《风月宝鉴》,最后因曹雪芹在悼红轩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分出章回,则题名曰《金陵十二钗》。 2、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黛玉前身是西方灵河岸上的绛珠仙草,宝玉的前身是神瑛侍者。神瑛侍者曾灌溉绛珠草,使其久延岁月,脱掉草胎木质,修成女体。后来神瑛侍者携带一块无才补天的顽石下凡造历,绛珠仙草为报答灌溉之恩,随之而去。决定用一生的眼泪偿还甘露之恩。故有?木石前盟?之说。 3、贾雨村与甄士隐 姑苏阊(chāng) 门外有个葫芦庙,乡宦甄士隐(谐音真事隐)居住庙旁,可怜寄居庙内的穷儒贾雨村(谐音假语存),与他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某日,贾雨村造访甄士隐,无意中遇见甄家丫鬟娇杏,以为娇杏对其有意。中秋时节,甄士隐于家中宴请贾雨村,得知贾雨村的抱负后,赠银送衣以作贾雨村上京赴考之盘缠,第二天,贾雨村不辞而别便上路赴考。 元宵之夜,甄家仆人霍启在看花灯时,不慎丢失了甄士隐唯一的女儿甄英莲(谐音真应怜)。三月十五日,葫芦庙失火祸及甄家。甄士隐带妻子投奔如州岳丈封肃,遭白眼,其岳父又是个卑鄙贪财的人,又把他仅剩的一点银子也半哄半赚地弄到自己手里。甄士隐真正走投无路了。一日,甄土隐听到了一疯跛道人的《好了歌》,顿悟人生,并为这首歌做了注解,遂与道人一起飘然而去。而他的女儿后来被人称为?呆霸王?的薛蟠强夺去,改名叫香菱。 贾雨村因甄士隐赠银之后,不料他十分得意,会了进士,先入外班,升了姑苏知府。到任时看到甄家大丫头娇杏在门前买线,晚间便传封肃前去问话。 【经典情节复述】 木石前盟 小说中的贾宝玉为石(前世是神瑛侍者),他的?通灵宝玉?是当年女娲补天之时弃在青埂峰下的一块无材补天的顽石;林黛玉是木(前世是绛珠仙草),?木石前盟?表示宝黛两人的前世姻缘:神瑛侍者以甘露浇灌绛珠仙草,使其久延岁月。在神瑛侍者下世之时,绛珠仙草为酬报灌溉之恩,也要同去走一遭,用一生眼泪还他。 【阅读研讨探究】 思考题1:在《红楼梦》第一回中,有一个癞头和尚看见甄士隐抱着女儿英莲,曾含了四句词道:“惯养娇生笑你痴,凌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此诗后两句在文中所指何事? 答:指的是在元宵佳节时霍启抱着英莲出去赏灯,将英莲丢失,在甄士隐夫妇为女儿走失悲痛欲绝之时,祸不单行,葫芦庙的和尚炸烘不小心引起大火,祸及甄家,将甄家烧成一片瓦砾,所以说在元宵之后,甄家便家破人亡,烟消火灭了。 2、在《红楼梦》第一回中,贾雨村住在甄士隐家,甄家的丫环娇杏曾无意回头看了两次,在此曹雪芹为后文埋下了什么伏笔? 答:贾雨村看见娇杏回头看了他两次,贾雨村以为她对自己有意,在贾雨村升为知府后,便娶娇杏为妾,不久贾雨村正室死去,娇杏便被扶正,并为贾雨村生下了一个儿子,从此便成为人上人,所以后文有

红楼梦作文(3篇)

红楼梦作文(3篇) 2018-01-16红楼梦作文(1)《红楼梦》原名《石头记》,作者是曹雪芹和高鹗共同创造的。 全书以封建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着重描写了贾家由胜到衰的过程,以及各人物在封建体制和封建家族遏制下的悲剧命运。 这本书主要讲了在四大家族兴衰过程中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生活的点点滴滴,其中有喜有悲,出了许许多多的有个性的、有文化的人物。 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默契、爱情让所有人都想真心的祝福他们。 然而,贾母的一个错误的决定,却乱点鸳鸯,拆散了贾宝玉和林黛玉,阴差阳错之下却好心办了坏事,无意间让林黛玉吐血身亡,让宝玉连他的最后一面都没有见到,而贾宝玉知道林黛玉死了之后,便出家了,让贾府走向了灭亡。 这更是揭示了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以及当时社会的阴暗、腐败、统治者的无能。 全书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卓越的艺术成就。 跟四大名着中其他三本书不同,《红楼梦》主要写的是一段让人悲痛欲绝的悲惨爱情故事,我看了第一遍就哭得泪流满面。 林黛玉的哭哭啼啼、娇弱的形象与其他书中的英雄形象有着翻天

覆地的不同。 或许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哭哭啼啼让你厌烦,但《红楼梦》却无疑是古典文学中的奇葩。 这本书的名字也不同——《红楼梦》。 一看这名字,我还真蒙了,《红楼梦》,什么意思呢?他给了我一种梦幻、神奇以及一种说不清的感觉。 本书中我最喜欢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说的就是林黛玉。 闭上了眼,还是黛玉那明亮的双眼;那写诗时的姿态;那葬花时的诗意般的画境……合上书,书中的场景还是历历在目,书中的人物还在跳跃、舞蹈。 但当我一想起他们的结局,就忍不住想破口大骂,想潸然泪下,他已经把我深深地引住了。 六年级:鲁格伊红楼梦作文(2)被埋藏了的美女——薛宝钗春梦随云散,花飞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 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袭人等是《红楼梦》主线人物,宝、黛二人的悲剧贯穿始终。 薛宝钗虽不是此爱情悲剧的当事人,但也有着相当高的地位。 对于《红楼梦》的结局,我有甚多不满,可有人对我说,既然你不满,林黛玉最终抱憾而亡,贾宝玉出家为僧,那你觉得,什么样的

红楼梦小人物之形象特点-毕业论文

红楼梦小人物之形象特点 ——以林小红为例 摘要: 《红楼梦》,历来是久唱不衰的经典名作之一,它几乎可以成为一部万能的百科全书,不仅对世间百态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对于小人物的形象尤其是一些有特点的、典型的小人物形象,描写刻画的却是非常地生动形象。其中,在众多小人物形象的描写刻画中,林小红—这个原本只是宝玉身边的三等丫鬟的姑娘,却成为大观园里为数不多地具有较好结局的女子。林小红作为《红楼梦》中一个比较出彩的同时也是一个比较有争议的小人物形象,也是受到不少红学研究家的关注。本次论文主要通过对《红楼梦》中的小人物进行分类,来探究小人物的形象特点,进而通过对林小红这个形象的分析,来探究林小红这个饱满的小人物的形象。 关键词 小人物、《红楼梦》、小红、形象特点

The image features of“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 --The case study of Lin Xiaohong Abstract: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has always been one of the classic works for a long time to sing not bad, it can almost become a universal encyclopedia, the attitudes of the world not only elaborated, for small characters especially some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small characters, to portray the is very vivid. Among them, in numerous small figure description description, Lin Xiaohong this just Bao Yu around three servant girl, has become the Grand View Garden is one of the few to have better outcomes for women. Lin Xiaohong as "a brilliant and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is a controversial small characters, but also by many studies focused on concerns about the house. This paper mainly through the classification of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in the small, to explore the image characteristics of small characters, and the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image of Lin Xiaohong Lin Xiaohong, to explore the tiny plump figure. Key word The little guy,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red, image features

浅谈《红楼梦》的婚姻爱情悲剧

浅谈《红楼梦》的婚姻爱情悲剧 “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人们对《红楼梦》的高度赞赏,以及对它的推崇。从《红楼梦》现世到今,已有一两百年的时间。我们也说了一两百年,不但没有说完,还成了现今社会的一大热点;《红楼梦》增删了五次,披阅了十载的,不仅没有写完,作者还泪尽而逝。《红楼梦》是曹雪芹“呕心沥血”,长期艰辛劳动才给子孙后世留传下来的一件宝贵的艺术珍品。 自《红楼梦》出世以来,人们一直在读红楼,说红楼。因它的美而惊叹连连,因它的悲而悄然落泪,甚至因对它的品评而“遂相龃龌,几挥老拳”。《红楼梦》的出现,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让当时的整个社会都为之一振,甚至影响至今。从而引起了人们人们对其品评、研究的极大兴趣。下面我就以宝、黛、钗尤其是宝黛之间的爱情,来浅谈一下《红楼梦》中的爱情婚姻悲剧。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关于宝、钗、黛爱情的评论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可以说,这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最终是以不幸作结的。宝玉出家、黛玉悲死、宝钗守寡,他们同样成了封建礼教的殉葬品。尽管宝玉对黛玉爱得死去活来,终究免不了黛玉一死的命运;尽管宝玉如何的与宝钗不融合,也终究免不了娶她为妻的结局。整个梦终成一场空。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是《红楼梦》悲剧的主线。其是贯穿全书的一条主线。我们首先看宝黛钗三人之间的爱情关系:宝玉深爱着青梅竹马的黛玉,但他却不能与之生死相守。宝玉视黛玉为红尘知己,但黛玉的飘然而逝,令宝玉心如死灰。可以说,黛玉的死对宝玉来说不仅是爱的破灭,而且也是人生价值的彻底毁灭。再来看宝玉和宝钗,虽然宝玉在丢失了通灵宝玉、神志不清的情况下被迫与宝钗成亲,但他却不爱宝钗,不愿与之厮守一生。宝钗虽然与贾宝玉成婚了,但也只是得到贾宝玉毫无灵气的空壳躯体。相比较之下,也许薛宝钗的命运比林黛玉更富有悲剧性。 我们先看宝黛的悲剧,《红楼梦》所提供的金玉姻缘和木石前盟的故事框架,其意义要远远超出故事本身。薛宝钗的“金”是草“木”之人林黛玉的克星,而贾宝玉的“石”有两重性,既可化为土而生木,又可采炼而成金,所以有“木石前盟”和“金玉因缘”两种可能。薛林二人是作为两种对立的审美、理想和精神的化身而出现的,贾宝玉存在的意义,是尝试某种取舍的可能性。他负担者巨大的精神矛盾,贾宝玉和林黛玉悲剧,实际上是无从选择的。

浅析《红楼梦》的时代价值

浅析《红楼梦》的时代价值 摘要 “红楼梦”自清朝中期问世以来,已有200多年深厚的文化基础和底蕴,一方面,以其无穷的魔力吸引一代又一代表文学爱好者对红学进行系统的学习和研究,同时,《红楼梦》也是一部具有传奇色彩的文学著作。 关键词:红楼梦;中国文化;时代价值

目录 摘要 ...................................................................................................................... I 关键词:红楼梦;中国文化;时代价值............................................................... I 一、绪论 (1) 1.1研究的背景 (1) 1.2研究的意义 (1) 二、红楼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 2.1《红楼梦》与中国“仕”文化 (2) 2.2《红楼梦》与中国“诗词”文化 (2) 2.3《红楼梦》与中国“面子”文化 (2) 三、红楼梦的时代价值 (3) 3.1《红楼梦》的文学价值 (3) 3.2《红楼梦》的历史和社会价值 (3) 3.3《红楼梦》的艺术价值 (3) 总结 (4) 参考文献 (5)

一、绪论 1.1研究的背景 在当代红学的研究过程中,《红楼梦》对我国现阶段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使得红学成为了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并得以不断的发展,因红学文化的广泛传播,受到了国人极大的追捧,使得国人的文化水平得到极大的提升,因此,红学的研究主题和研究的媒介也在相应的发展转变,同时,因红学的广泛传播使得其在当代的价值上存在诸多的问题也随之出现。 1.2研究的意义 研究的意义在于人们从自我回答中找到终极问题。在人们找寻其存在的终极意义的过程,在人们讨论传统思想的艰难过程,人们可以从《红楼梦》中找寻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也许答案对该问题的提出者的价值是唯一性的,但每一个提问者可以从中找到其所需的慰藉。无论社会如何发展,也不管市场经济发生怎么样的变化,还是计划经济,每民族以及各民族的文化都未曾发展任何的转变,即使社会的趋势对文化有一定的决定性,但民族文化的构成却是根深蒂固在民族文化的根基之中。

译者主体性与古典诗歌修辞翻译——以《红楼梦·金陵判词》四种英译为例

译者主体性与古典诗歌修辞翻译——以《红楼梦·金陵判词》 四种英译为例-汉语言文学 译者主体性与古典诗歌修辞翻译——以《红楼梦·金陵判词》四种英译为例马风华 摘要:古典诗歌中修辞格的翻译历来是汉诗英译中的一大难题。特别是那些基于汉英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而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对应表达方式的修辞手段,更为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提供了契机。本文以《红楼梦?金陵判词》的修辞翻译为例,就四种英译里译者主体性的具体表现展开探讨,以期对古典诗歌中修辞格的翻译理论和实践有所启示。 关键词:古典诗歌《金陵判词》修辞翻译译者主体性 一、引言 修辞格是组成诗歌的重要部分。在古典诗歌中,诗人为了使语言鲜活或曲折达意,经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段。如何在古诗英译中形神兼备地将这些修辞传达出来,是对译者的一大挑战。作为小说的谶语,《红楼梦》中的《金陵判词》通过多种修辞格的运用,隐晦地对小说人物的未来命运做了总结性的预叙,其翻译难度更是非同寻常。本文将以杨宪益、戴乃迭夫妇(以下简称“杨译”)[1]、英国汉学家大卫·霍克思(David Hawkes)、约翰·闵福德(John Minford)翁婿(以下简称“霍译”)[2]、邦索尔神父(B. Seaton Bonsall)(以下简称“邦译”)[3]和英国驻澳门领事馆副领事乔利(H. Bencraft Joly)(以下简称“乔译”)[4]的判词英译为研究对象,就各位译者在修辞翻译中主体性的表现展开探讨。二、译者主体性的定义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译者的身份一直存在争论。译者到底是“隐形人”还是

“有形人”,学者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20世纪70到80年代,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主体性”成为译学研究的一大重要命题。屠国元和朱献珑把“译者主体性”定义为:”译者在受到边缘主体或外部环境及自身视域的影响制约下,为满足译入语文化需要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主观能动性,它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目的性、创造性等特点。”[5](P9)我们也认为,在文学翻译中,译者身兼双重身份:原作的读者和译作的创造者。首先,译者对原作的理解或多或少会受到本人价值评判标准、语言水平、文化修养、生活阅历和审美情趣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形成一种对原作主观的、历史性的理解;其次,译者在按照此种理解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又可能会受到自身翻译观和翻译目标的左右。 [6] 三、《金陵判词》的修辞特征 《红楼梦》第五回中,宝玉在景幻仙姑陪同下梦游太虚幻境,看到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共十四首附有插画的判词,但不懂它们究竟意为何指。而根据曹雪芹的创作意图,这些判词是对小说中至关重要的十五位女性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命运结局的暗示性预叙。通过多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作者含蓄地向读者表述了关于小说情节发展走向的总体构思。据笔者粗略统计,十四首诗中约有修辞手法10余种、40余处,包括反问、比喻、婉词、夸张、双关、析字、藏字、回文、借代、用典等。 四、译者主体性在《金陵判词》四种英译里的体现 《金陵判词》的谶语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修辞手段的运用而实现的,而这些修辞手段无疑增强了作品的审美内涵和文化意蕴。它们在给译者带来困难的同时,也为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因为“审美信息、文化内涵

两千字论文红楼梦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讲述上层社会中的四大家族为中心图画,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把一个个的人物写的活灵活现,有以神话故事中的女娲为开头引出着一故事——《石头记》。有甄隐士为线索开始即结束了整个的故事。 《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

美玉无瑕”,“质本洁来还洁去”,在面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质本洁的追求始终不弃。我们感叹贾、林两人爱情的悲剧的时候,看到了造成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 正如莎士比亚与戏剧的微妙关系一样,曹雪芹及其《红楼梦》,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不朽灵魂的一部分。与其说他是异步伟大的巨著,不如说它是中国通史。与其说那是写贵族的生活,不如说是当时时局的写照。从一点点的细节来讲,那种语言的魅力体现出来,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塑造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形象。从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张一弛。一丝一毫无不张显出人物的特点,可以说那种语言的叙述找不出一斯破绽。而从中又可以看出一个民族发展的问题,具体的症结,具体的民生国计,无不与此相关联。 这不仅仅是一部文学著作,又是一部柬书。前面说的都是前八十回,而后四十回我认为恰恰相反。从中有许多的破绽,例如贾宝玉在前八十回的一回中已经暗示到其是一悲剧人物,而到高鄂的笔下它又成了一个乐于学习又参加考试而考取举人,从一个顽童到一个

文学翻译视角下的《红楼梦》赏析

文学翻译视角下的《红楼梦》赏析 本文从文学视角赏析了英国汉学家大卫?霍克斯的《红楼梦第二十八回》英文译本,对其译本中语言的运用,诗词、歌曲和酒令的翻译及文化倾向性等问题进行了分析。通过解析,提出作者的观点:译文不仅必须具有与原创作品一样的文学功能,而且要全面再现原文的审美意义,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充分领略原文的思想情感,这就是文学翻译的内在要求,因此文学翻译不仅需要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意境,还要尽可能彻底地保留原作的美学价值。 标签:文学翻译;艺术意境;审美意义;美学价值 《红楼梦》是我国18世纪的一部著名长篇小说。由于其深厚的文化历史内涵和高超的艺术成就,成为我国文学领域的经典作品,享有崇高的地位。它对于研究我国的文学艺术、历史文化都具有极高的价值。这部著作现在已经有各种文字的译本。就《红楼梦》的英文译本来看,现在主流的译本有共有7种,本文笔者就霍克斯对于《红楼梦》的第二十八回的翻译,管窥蠡测,略探其翻译风格。 一、译者简介及《红楼梦》英译概况 大卫?霍克斯是英国著名汉学家亚瑟?韦利(ArthurWaley)的学生,1948年至1951年曾在北京大学做过研究工作。1955年以论文《楚辞的年代及作者考》获得博士学位。曾任牛津大学万灵学院研究员,中国文学教授。霍克斯在进行《红楼梦》的英译翻译的时候把《红楼梦》的一百二十回分为五卷。第一卷出版于1973年,名为“黄金时代”,共二十六回;第二卷名为“海棠社”,包括了从二十七回到五十三回;第三卷是从五十四回到八十回,名为“预兆”;标题为“泪债”的第四卷包括十八回。最后的二十二回构成了霍译本的第五卷,标题为“梦醒了”。 二、赏析霍克斯的翻译(下简称霍译本) 1、霍译本中语言的运用 在语言运用这个层面上,古今中外的译家们都提出过各自的见解,如严复先生的“信、达、雅”,刘重德先生的“信、达、切”,鲁迅先生的“兼顾两面”论,钱钟书先生的“化境”,以及英国学者泰特勒的三原则和美国学者奈达博士的“对等”原则。但对于文学翻译来说,仅仅忠实与通顺是不够的,其目标是全面再现原文的审美意义。这样的目标决定了译者的翻译过程也是创作文学作品的过程。霍克斯在对《红楼梦》进行翻译的时候特别注重细节方面的理解和把握,在选词上能够通过使用恰当的词语来描述书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在本回的翻译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典型的例子。如:在“Meditation on the fate of the flo wers had had led her to a contemplation of her own sad and orphaned lot,…”一句中,通过运用“orphaned”,译者形象真实地向读者展示了黛玉的身世及其当时的心境。又如:在“ ‘Pshaw!’She said crossly to herself.‘I thought it was another girl,but all the time it was that cruel,hate——hateful…’”,在本句“原来是这个狠心短命的――”中的“短命”译者并没有翻译为”short-lived”或者在别的译文中出现的”wretched”,而是使用了” hateful”一词,在展示林黛玉对贾宝玉怨恨的同时又很清晰的反映出其内心世界中对于贾宝玉的爱意。同时为了使读者更容易理顺,了解文章中的人物关系,在一些人称代词的处理上,霍克斯直接的把他们翻译为被指代的名字。如:文中的“宝玉向黛玉说道:‘你听见了没有,难道二姐姐也跟着我撒谎不成?’”中的“二姐姐”直接被翻译为“Feng”;“太太,老爷,姨太太的只多着一个如意…”中的“太

红楼梦论文(关于人物名字)

《红楼梦》人物意义论文 《红楼梦》是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长篇小说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它既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上乘之作。它的作者是曹雪芹从曾祖父、祖父到父亲,先后作过近60年的江宁织造(主管江南财富的大官)。康熙皇帝在位时,曾六次“南巡”,其中四次住在曹家,可见曹家与皇家关系之密切和地位的显赫了。曹雪芹的少年时代,经历过一段富贵豪华的生活,后来由于父亲因事获罪,受到削职、抄家的处分,家道急剧衰落。曹雪芹成年以后,家庭破败,穷困交加,在北京西郊过着“蓬牖茅椽,绳床瓦灶”,“举家食粥酒常赊”的日子。但是,他以超乎寻常的顽强毅力,用了十年的时间,“著书黄叶村”,写出了《红楼梦》的前八十回,便“泪尽而逝”。而鲁迅先生的那句话:“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到淫,才子看到缠绵,革命家看到排满,流言家看到宫闱秘事”(这句话摘自《集外集拾遗》里的《<绛洞花主>小引》)是我觉得最为中肯的评价。 《红楼梦》这本书中最吸引人的个人认为是对于每个人物的名字的意义,每个人的名字字号都有其独特的含义,由此也可以看出作者曹雪芹深刻的文学功底,四大家族的故事一开始是通过甄士隐贾雨村冷子兴刘姥姥由近及远的,从外到里去讲述的,不管贾家还是江南的甄家,这四个人讲述的故事都是“真(甄)假(贾)难(冷)留(留)”,意味着四大家族一败涂地的悲惨下场。还有宝玉、黛玉、宝钗和妙玉,这是书中的主要人物。他们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曹雪芹的起名,可谓煞费苦心。钗、黛都和妇女妆扮有关,它们代表着两种不同类型的封建少女。“宝玉”二字,一分为二,“宝”字和“钗”相连,成了宝钗;“玉”字则和“黛”字相连,成了黛玉。这种设计,在相当程度上,概括了《红楼梦》中的情节:宝玉本钟情于黛玉,结果却与宝钗联姻。妙玉和宝玉,在思想性格上有极其相似之处,故两人都有一个“玉”字,妙玉成了宝玉的一面镜子。人名大量地使用了谐音。例如甄士隐和贾雨村可以理解成“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类似现代小说或电视剧中出现的“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之类的免责声明。贾政是“假正(经)”,是满嘴“仁义道德”的伪君子。而贾宝玉则是“假宝玉”,是一块具有反叛精神的“真顽石”。贾链的名字则更直接暴露了其本质“假廉”,是个不知廉耻的荒淫之徒。王熙凤是“枉”为(言语、秉性)“犀”利“锋”快的女人。另外,有人将“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姐妹的首字理解成“原应叹息”,感叹四人短暂的青春年华,也有人将这四个字理解成“原因探析”,大概是探析封建社会衰败直至灭亡的原因吧!至于上文中提到的“妙玉”是庙中的玉石,表明了她的身份,原是出家人。秦可卿则是“情可钦(亲)”,冯渊是“逢冤”,袭人是“戏”子(蒋玉函)的“人”。平儿是“瓶儿(摆设)”,秦钟也是个“情种”,卜世人就是“不是人”,詹光就是“沾光”,地名“青埂峰”则是“情根峰”。 《红楼梦》中的人物众多,曹雪芹起名很注意人物的性格化,用字奇,字面广,有的用的是鸟名,有的是花名,有的是宝珠玉器的名字,丰富多彩,富贵高雅。许多人物的名或字,或几个人的名字合起来,都是大有深意的。有的暗示了人物的命运,有的则是对情节发展的某种隐喻,有的概括了人物性格的某些特点,有的是对人物行事为人的绝妙讽刺,有的是人物故事的某种暗示等等。而我对这些感兴趣也是源于初中语文老师某次精彩的讲述,每一部小说中的名字都不是凭空随便起的,而整本书中的名字更有深刻的让人有兴趣去琢磨的含义。 《红楼梦》以其博大精深的内容涵盖量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座至今无人能超越的丰碑。而人名意义也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真正意义上作为四大名著的其中之一,内容的悲惨,结局的不尽如人意才是这本书的最为人们称道之处,愿有更多时间让我好好品味这本名著,好好品味作者的意图。

浅谈《红楼梦》中的人生和人性

浅谈《红楼梦》中的人生和人性 禄丰一中李国平 【摘要】“文学即人学”,伟大作品对人生和人性的表露总是真实而深刻的,这就是文学经典长盛不衰的原因。读者通过阅读小说,感知小说中主要人物个性特点,从人物个性特点中获得了对小说中人生与人性的统一认识,从而让读者获得最大的阅读效果,同时得到了心灵上的愉悦。 【关键词】小说、红楼梦、人物、人生、人性 “文学即人学”,伟大作品对人生和人性的表露总是真实而深刻的,这就是文学经典长盛不衰的原因,被鲁迅先生定位于“人情小说”的《红楼梦》更是如此。 一、相似的人生感受 虽然红楼儿女所处的时代离我们确实久远了,现代读者有不同于他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状态,但红学家吕启祥说:“这并不妨碍人们阅读作品时油然而生的一种亲切感、认同感,就如宝黛初会时感到似曾相识、故友重逢一般。这里不是指对故事的熟悉,而是指透过故事所传达出的人生感受的切己和普泛。”[1] 比如,贾宝玉在精神上的极端孤独感。宝玉是贾府长辈寄予厚望的继承人,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但他除了感到家人的约束使自己“一点儿做不得主”之外,并没有感到由此带来的幸福和愉悦。宝玉从小的言行就不被人理解,周岁“抓周”,这个孩子其它东西一概不取,只抓了些脂粉钗环,父亲因此大怒,断言他“将来酒色之徒耳”;母亲称他是“孽根祸胎”、“混世魔王”。府中小厮评价他“成天家疯疯癫癫,说的话人也不懂,干的事人也不知”,是个“外清而内浊”的糊涂虫;宝玉最钟爱的姐妹们,像宝钗、湘云这些人,常嫌他不思进取,劝他要

立身扬名。宝玉在世人眼里,就是个“行为偏僻性乖张”的异类。在这种极端的孤独中,唯有林黛玉能够理解和包容他,成为他唯一的知己,这也促使他爱情的天平向黛玉倾斜,并且终生不渝。 贾宝玉这种极端孤独感,我们从“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屈原身上,从“世人皆欲杀”的李白身上,从“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岳飞身上,从“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辛弃疾身上,都能发现。观之今人,那些锐意改革但遭遇重重阻力的政治家,那些勇曝行业黑幕但从此难以在圈中立足的良知者,那些青春叛逆常被父母亲朋批评指责的年轻人,甚至于我们自己,在某时或某事上,也都会产生如宝玉般的孤独感。 再如,使宝黛产生心灵共振的青春易逝、生命匆促感。整部《红楼梦》可以说就是一部青春的挽歌,其中尤以心灵敏感的宝黛感受得最为深切。“黛玉葬花”一节,林黛玉流泪咏叹的《葬花吟》表达的就是这一主题:“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当宝玉听到这些伤感的语句,“不觉恸倒在山坡上”,想到“林黛玉的花容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推之于他人,如宝钗、香菱、袭人等,亦可到无可寻觅之时矣。……则自己又安在哉?……则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这种人生须臾、世事无常的哀感引起了宝黛二人的心灵共振,也引发了我们读者的心灵共鸣,因为这是人类生命中共有的惆怅。这种惆怅我们从“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的喟叹中,从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赋诗中,从莎士比亚那“时间会刺破青春表面的彩饰,会在美人的额上掘深沟浅槽”的感慨中,都能找到。 还有,贾宝玉所经历的人世沧桑感。宝玉是个博爱多情的人,但他

高一作文:浅析《红楼梦》中的女性悲剧

高一作文:浅析《红楼梦》中的女性悲剧 鲁迅说:“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巨着《红楼梦》就是这样一曲封建制度下女性哀婉的悲歌。 《红楼梦》以宝玉和表妹黛玉、表姐宝钗三人之间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要线索,展现了一幅封建大家族由兴而衰,直至灭亡的历史画卷,对封建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揭露批判。 《红楼梦》不仅写出了封建大家族的悲剧命运,更具有深刻意义的是它还写出了封建制度下女性的各种不同的悲剧,曹雪芹用她们的泪水酿成了清香甘冽的艺术之酒“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文中的女主人公林黛玉,美丽聪慧,由于从小父母双亡,寄人篱下,形成了孤僻清高敏感多疑的性格,别人眼中“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大观园,在她眼中却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一座愁城,无奈最后落了个“冷月葬诗魂”的悲剧。作为林黛玉对立面的薛宝钗,她言行举止恪守封建礼教,蕙质兰心,堪称大家闺秀之典范,只是,她与宝玉的婚姻是封建制度下的一杯苦酒,“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 到底是什么东西使这些诗一般优美的女性枉送性命? 我带着这个问题去探究、去询问。“是封建制度、封建礼教

害死人!”我定睛一看,是曹雪芹曹老先生,他鬓发已染秋霜,全身佝偻,坐在山上的茅屋里,外面雪花纷飞,他烤起火炉,正写着作《红楼梦》。是呀!如若不是封建社会,宝玉、黛玉这对鸳鸯又怎会被无情地棒打,宝钗又怎会更香长伴,还有青春守寡的湘云、李纨,远嫁的探春,出嫁不到一年就被丈夫折磨而死的迎春,青灯缁衣长伴的惜春,早逝的王熙凤、元春,上吊缢死的秦可卿、鸳鸯,……她们是“薄命司”上注定没有好结果的人。 这时,我听见水边有一凄凉的声音,原来是跳井而死的金钏儿,她身着一身朴素的衣装,用麻布做的衣服逝去眼角的泪。“我只不过是和宝玉开了两句玩笑,王夫人就骂我是‘下作的小娼妇’将我逐出院子,把我给逼死了!……” 接着,我又看到了“心比天高,身为下贱”的晴雯,她脸色苍白,用微弱的声音抽噎着说:“我只不过生的好看一点,伶俐一点,太太就一口死咬定我是个狐狸精,最后导致我抱恙而死!……” 真是“游幻镜迷指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只是那青春年少,只落得梦里花落满苑残! 读《红楼梦》,就是聆听一部封建社会里唯一赞美女性、颂歌女性的大合唱; 读《红楼梦》,就是品尝作者那隐藏着“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春秋笔法;

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考试大纲

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编码: 03050201302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课时: 72 学分:4(2+2) 开课学期:第6、7学期先修课程:基础英语 适用专业:英语专业 一、考试目的 本课程是一门综合了翻译理论与实践,输入与输出的实用性课程,其考试目的在于:一方面,检验学生对翻译理论和技巧掌握的程度,包括翻译的本质和定义,翻译的原则与标准,翻译的过程,英汉异同,词、句、段、篇章各层次及各种文体的翻译策略与技巧,译者的素养及翻译史基本知识;另一方面,检验学生将翻译理论与技巧运用于译文优劣判断,特别是英汉互译实践的能力。 二、考试的内容及要求 (一)绪论 (二)第一章我国翻译史简介 (三)第二章翻译的标准、过程以及对译作的要求 1.翻译的标准 2.翻译的过程 3.对翻译工作者的要求 (四)第三章英汉语言的对比 1.英汉词汇现象的对比 2.英汉句法现象的对比 (五)第四章英译汉常用的方法和技巧(上) 1.词义的选择、引伸和褒贬 2.词类转译法 3.增词法 4.重复法 5.省略法 6.正反、反正表达法 (六)第五章英译汉常用的方法和技巧(中) 1.分句、合句法 2.被动语态的译法 3.名词从句的译法 4.定语从句的译法 5.状语从句的译法 6.长句的译法 (七)第六章英译汉常用的方法和技巧(下) 1.习语的译法

2.拟声词的译法 3.外来词的译法 依据课程大纲之要求,学生应在学习本课程后具备相关的翻译理论知识和翻译技巧,并将其应用于指导自己的翻译实践活动,能够借助于词典忠实通顺地完整翻译中级英文读物。本课程考试形式为笔试,其中翻译理论部分占30%,翻译实践部分占70%。教材所学内容占60%,教材外内容(即翻译实践部分)占40%。根据课程特点,考试主要题型可以是关于翻译理论的填空题,是非题,简述题,和翻译实践的英汉互译题等。翻译实践题可根据教学进程,按一定比例出句子翻译,段落翻译,和篇章翻译。 三、考试方法、考试时间及试题类型 1.考试方法:笔试(闭卷)。 2. 计分方式:满分100分。 3. 考试时间:考试用时按学院统一要求。 4. 试题类型:由教研室根据实际要求制定。 四、教材与主要参考资料 1. 教材: 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修订本).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2. 主要参考资料: 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范仲英.《实用英语翻译教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连淑能.《英译汉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陈宏薇,李亚丹. 《新编汉英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孙致礼. 《新编英汉翻译教程》.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五、样题 I. 选择题(在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10%) 1. 中国古代佛经翻译家------提出了“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翻译思想。 A. 鸠摩罗什 B. 玄奘 C.安世高D。释道安 2. 严复说的“一名之立,旬月踟躇”是指---------------------。 A. 翻译一部书要化一个月时间作准备 B 翻译一个术语往往要考虑很久 C. 只有化苦功才能翻译成一部名著 D. 书名的翻译颇费思量 3. 下列四句,----句的表述是不正确的。 A. 鲁迅提出过“宁信而不顺”的翻译观点。 B. 马建忠主张“善译”的翻译标准。 C. 钱钟书认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 D. 傅雷认为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是“形似”。 4. 下列四位翻译家中,英译《红楼梦》的是------。 A. 林语堂 B. 杨宪益 C. 杨必 D. 鲁迅 5.英国语言学家M.A.K.Halliday提出的构成语境三要素中,fields of discourse指---------------------------。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