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党的十六大报告做出了关于本世纪头二十年使我国发展的

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科学判断。美国是冷战后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惟一有能力、有野心称霸全球的国家。在我们对国际形势变化做出判断时,首先需要对美国相对实力的消长和全球战略的调整进行分析。

我们认为,从长期看,国际政治多极化和美国霸权的衰落是必然规律;但在短期内,还看不出美国的综合实力和世界地位正在持续下降的迹象。从“硬实力”方面看,美国不但没有下降,而且许多指标还有所上升。占世界总人口4.7%的美国,其近年来的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各国总和的32%以上(冷战刚刚结束时占25%左右),国防开支占各国总和的40%左右,研究和开发支出占各国总和的40%。2001年以来,尽管一度出现了经济下滑局面,美国同日本、欧盟的经济差距还在加大。

美国对2001年的9·11事件做出了强烈的反应,而且在此后实行了重大战略调整。2001年底的阿富汗战争得手之后,美国的地缘政治优势得以强化,从政治、军事、经济上挤进了它一直想挤进的中亚等地区,还增强了它在东南亚、中东等地区的军事存在。

但是,2003年3月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却使它陷入了冷战结束以来空前的国际孤立,受到了世界人民的强烈谴责和大多数国家的明确反对。美国同法国、德国等许多传统欧洲盟国的矛盾的深刻程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史无前例的,同伊斯兰国家特别是阿拉伯世界的矛盾也明显加深。美国在战后伊拉克所受到的武装袭击,出乎布什政府早先的预料之外。即使是美国最坚定的盟国,也不愿积极参加美英两国在伊拉克的治安行动。最近由美国传媒曝光的驻伊美军虐待伊拉克战俘事件,暴露了美国在国际上鼓吹“人权”的虚伪性,进一步损害了美国在世界上的形象。由此看来,伊拉克战争对美国的“软实力”(即影响其他国家行为的能力)是一个严重的消耗。

美国同其他国家和国家集团的关系以及战略力量对比,是美国实力地位的重要因素。欧盟作为一个国家集团,在世界政治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今年5月,欧盟成员国由原来的15国扩大到25国,经济实力有所增强。欧盟同美国虽然同属西方发达国家,但欧盟各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政策,欧洲的传统文化、价值观、法律体系和新的主权观,同美国有很大差异,形成了在全球化进程中一种独特的发展模式。欧盟在地缘战略利益上,主要关注欧洲及其周边地区,希望俄罗斯、中亚、中东和北非地区保持稳定和经济发展,并努力扩大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影响。在对伊拉克、以

色列、朝鲜等国家的政策上,在美国发展导弹防御体系等国际安全问题上,欧美分歧都十分明显。在伊拉克战争问题上的美欧矛盾,是长期积累的分歧的总爆发。虽然战后欧美双方都企图修补关系,但可以预见,它们之间的战略裂痕在未来几年里将会进一步加深。

但是,欧盟的经济发展势头和科技水平不如美国,欧盟各国之间在实力、利益、观念上的差异制约着其整体实力的发挥。在许多战略问题上,欧盟各国还不能用同一个声音说话,而美国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控制了北约。北约中的欧洲盟国军事力量远逊于美国。美欧面临的主要安全威胁都是伊斯兰极端势力,而没有把对方视为安全威胁。在意识形态、经济利益方面,美欧的共性依然远远大于分歧。

日本在过去的十来年时间里,经济增长缓慢,体制改革滞后,近年来保守势力上升,执政集团不稳定并且丑闻不断,缺乏独特的政治信念和长远的国际战略设想。因此,未来的日本很难在国际舞台上占据中心位置。但是,日本的经济实力仍然高于德国,稳居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日本的军费高达每年500亿美元以上,军队的装备和作战能力不断增强。近年来,特别是美国9·11事件以后,日本突破了向海外派兵的地域限制,修改和平宪法的动议得到更大的国内政治支持。日美军事同盟关系巩固,日本在国际安全和外交上,总体上仍然追随美国。例如日本在中东局势不稳的情况下,仍

然向伊拉克派出支援部队。但在关系到切身利益的朝鲜半岛、经贸关系等问题上,日本也会对美国显现更多的独立姿态。

俄罗斯的战略核力量仅次于美国,常规武器也很先进,但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经济实力一路下滑,目前正在回升。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只及美国的1/14,相当于西班牙或韩国的水平。由于国内诸多经济、社会、政治问题的困扰,俄罗斯不得不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退出世界一流强国地位的角逐,同时努力改善同美国和欧洲的关系,以获得西方的资金技术和对其国内政策的支持。俄罗斯对北约东扩只得采取默认的态度并保留加入北约的选择。同时,俄罗斯也将继续在中亚、中东、东北亚等地区的安全问题上扮演一定的独立角色,维持大国的地位和影响。

美、欧、日、俄之间在经济、地缘政治、发展模式等方面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在军备控制、地区政策、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的作用等问题上也经常出现意见分歧,其中俄罗斯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更大,歧见更多。但是,这些大国在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战略利益方面的共同点大于分歧,以8国集团等机制为标志的大国协调与合作格局业已形成,在未来5-10年内不会有大的改变。美欧、美日、美俄之间的双边关系比欧、日、俄之间任何一对双边关系都更为紧密。今后,美国同欧盟、日本、俄罗斯等国家的矛盾还会加深,

也会出现类似伊拉克战争前法、德、俄等协调行动抗衡美国的某些局面。但是,暂时还不存在一些大国结成长期的统一战线,联合起来对抗美国的可能性。

从整体上看,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超过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通过77国集团、15国集团和不结盟运动等国际机制进行相互合作,在重大国际问题上团结自强,协调立场。近年来,马来西亚、伊朗、南非、阿尔及利亚、古巴、委内瑞拉等发展中国家,在维护自身权益和发挥地区影响方面相当活跃,作用明显增强。朝鲜、伊朗、古巴、利比亚等国家的内外政策都在调整之中,同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关系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松动或变化。

但是,世界范围内的贫富悬殊在继续加大。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经济依赖更为严重,外债负担增加,金融风险增大。没有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或国家集团具备抗衡西方世界的

实力。当前世界出现动乱和冲突的地区,分散在中东、非洲(尤其是大湖地区)、中亚、南亚、东南亚、巴尔干半岛和部分拉美国家。恐怖主义、生态恶化、传染病传播、毒品走私、难民等问题也在这些地区最为严重。发展中国家的大多数仍然没有摆脱贫困落后和民族宗教纷争,不同程度上存在政治不稳定和社会失控现象,有的还有国家分裂的危险。因此,“北强南弱”,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成为全球战略格局的一个重要特征。发展中国家出现的冲突、动乱和危机,成为

发达国家进行国际干预的理由和借口。一些发展中国家感到自己的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忧患意识和紧迫感在增加。还有一些国家想利用这一形势改善同美国的关系,扩大自己的影响和实力。

全球战略格局和力量对比决定了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全球性国际组织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而且在世界经济、国际安全等领域继续保持现存秩序和有利于它们的规则。因此,世界上的主要国家和政治势力都在围绕美国的动向加紧调整自己的经济政策和安全战略。

二、9·11后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1.美国全球战略调整的国内背景

冷战结束之后,美国全球战略一以贯之的目标是维护美国的世界霸权地位。在1993-2000克林顿执政时期,美国提出了“参与和扩展战略”,确定了外交的“三大支柱”,即经济扩张、国家安全和在世界上推广美国的民主价值观。克林顿政府的外交政策带有比较强烈的民主党色彩,即鼓吹全球化、经济开放和人权。在克林顿时期,美国的经济保持了持续的相对高速增长,而军事开支一度下降。与此同时,克林顿政府主导北约发动了以“人道主义干涉”为由的科索沃战争,实现了北约东扩。虽然克林顿时期的美国也经常一意孤行地采取单边行动,但总的来说同欧洲大国和其他传统盟国保持

了比较密切的协调合作关系。

任何国家的外交政策都服务于、服从于国内政治,美国当然也不例外。因此,观察美国对外战略的调整,首先要看它国内政治的变化。2001年1月布什领导的共和党政府开始执政,标志着右倾保守势力在美国政治中取得了主导地位。副总统切尼、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等人都是主张采取强硬的对外政策和增强军事力量的实权人物。伊拉克战后局势动荡、美军虐待战俘等问题对这些人造成了政治上的打击,但尚未达到伤筋动骨的程度。

9·11事件对美国国内安全造成了巨大冲击,美国右翼保守势力借机扩大自己的权力,推进自己的政策主张。国防部、国家安全委员会、司法部、中央情报局和新成立的国土安全局,都控制在强硬的保守分子手中。军火工业集团在美国政治中的影响也增强了。在这一国内背景下,美国发动从阿富汗战争到伊拉克战争的一系列军事扩张行动,提出“先发制人”的战略思想,大幅度增加军费,在外交上大搞单边主义,一些美国人公开鼓吹“新帝国论”。布什在2002年初发表的国情咨文中,明确地将反恐斗争和国内治安作为“重中之重”,确保了右翼保守势力在决定政府全盘工作的轻重缓急中,也处于中心地位。

美国政治的右倾,也表现在共和党和民主党的争斗态势上。伊拉克战争之前,由于布什政府在军事、外交上频频得手,

民主党在国防、外交等领域无力挑战共和党的政策。在2002年底美国的中期选举中,民主党遭到失败,国会参众两院都是共和党占据多数,更有利于布什政府强力推行其强硬的外交战略。9·11激起的美国民族主义情绪仍然高涨。布什政府充分利用了这种情绪,加强了自己的执政地位。“支持政府的反恐措施”(包括在国外以反恐名义进行的战争)成为一种新的“政治正确性”,使自由派意见饱受压制。在今年美国总统大选前夕,布什仍然强调他是“战争总统”,美国处于“非常时期”,表明布什政府相信继续高扛“国家安全第一”的旗帜有利于保持共和党的政治优势地位。

布什政府声称萨达姆领导下的伊拉克是“专制国家”,掌握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且支持国际恐怖活动,于是不顾联合国大多数成员国和安理会大多数常任理事国的反对,悍然发动了伊拉克战争。虽然美国许多公众也坚决反对这场非正义战争,但国会和民主党的主流仍然站在布什政府一边支持战争。因此,当战后人们发现发动战争的主要借口都不成立甚至是谎言时,当驻伊美军频频遭受袭击时,民主党人无法就此大力抨击布什政府,而是企图在国内经济、社会问题上同共和党抗衡,让经济增长、税收政策、社会福利、医疗保障、族裔关系、非法移民等问题重新成为国内政治的中心议题。但是,美国经济现在已有一些起色,就业人数增加,民主党可打的牌不多。抵制布什内外政策的政治力量目前比较

分散,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但是,美国经济、伊拉克局势等等问题随时可能发生变化,预料今年11月美国大选的结果为时尚早。

2.将国家安全列为全球战略的首要任务

布什政府全球战略的调整,首先表现在战略侧重点的调整上。同克林顿把对外经济关系列为外交的首要支柱不同,布什政府把加强美国的国家安全列为其全球战略的首要目标。9·11后布什政府发表的一系列政策报告和领导人讲话,都深深刻上了右翼保守、单边主义、追求绝对霸权的印记。在当前,美国要全力以赴打击恐怖主义和伊斯兰极端势力;而从长远来看,还要阻止任何国家挑战美国“领导地位”的企图或努力。2002年9月发表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将恐怖主义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其技术的结合确定为美国面临的“最严重威胁”,提出美国“最迫切的任务”是“摧毁全球范围内的恐怖主义组织以及任何试图获得或使用大规模毁灭性武器及其制造材料的恐怖主义分子或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

把国际恐怖主义和和所谓“邪恶轴心”挂钩,是布什的国家安全政策的一个重要特征。2002年1月布什在国会发表的“国情咨文”提出,恐怖主义是美国国家安全的主要威胁,还指称伊拉克、伊朗和朝鲜构成了世界上的“邪恶轴心”,而且“他们可能向恐怖主义分子提供这些武器,让他们得到发泄

仇恨的手段”。“事实证明,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与试图开发或获得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国家是同样一些国家”,这样,布什政府就更加明确地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邪恶国家”和恐怖主义联系起来,提出要防止它们“联姻”。。后来美国还指责古巴、利比亚、叙利亚、苏丹支持恐怖主义活动,把这些国家也列入“黑名单”。

美国用武力推翻了萨达姆政权以后,又把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的目标锁定在伊朗和朝鲜两个国家身上。伊朗对联合国核查机构采取了较为合作的态度,而朝鲜则坚持要在美国提供安全保证和经济援助的前提下,才考虑放弃其核武计划。因此,朝核问题在美国战略中十分突出。

但是,朝核问题现在还不可能发展为美国对外战略的中心问题。9·11后的一系列事态,特别是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进一步激化了美国同伊斯兰世界的矛盾。世界范围内的伊斯兰教激进势力,成为美国眼中的主要安全威胁。为了对付这一长期威胁,布什政府企图通过一些阿拉伯国家的“重建”,在中东地区推动“民主化”,以“改造”伊斯兰国家。9·11之后,美国决策者在伊斯兰世界和全球范围推出“非友即敌”的“布什主义”。但出于策略考虑,避免打击面过宽,美国未将恐怖主义同伊斯兰直接挂钩。它把朝鲜放在“邪恶轴心”中,后来又把古巴加进“支持恐怖活动”的“黑名单”里,既反映了对这两个国家特别是对朝鲜的敌视和警惕,

又有掩人耳目的考虑,即避免给人以美国仅仅以伊斯兰世界为敌的印象。其实,无论从客观上看,还是从美国战略家的主观意识上看,西方世界同伊斯兰世界之间的“文明冲突”都是难以掩盖的事实,是人们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和情结。当然,这种冲突不仅仅是长期的民族、宗教矛盾积累而成,而且有经济、社会矛盾的深厚基础。但是,出于种种的政治和战略考虑,这一层薄薄的窗户纸,美国决策者是不能捅破的。因此,为打击穆斯林激进势力,美国人不惜编造伊拉克同本·拉丹勾结的口实,并纵容以色列以暴易暴,军事进攻巴解组织。然而只要美国坚持偏袒以色列的中东政策,它在伊斯兰世界就会继续触犯众怒,所谓“改造伊斯兰”的目标就根本无法实现。

3.在单边主义抬头的同时,明确了同其他大国长期合作的意愿

布什政府在2002年9月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建立“有利于自由的权力平衡”的概念,作为大国合作的基础。

西方传统国际政治理论中的权力平衡概念,主要是指在各个强权之间,通过实力较量、纵横捭阖形成的一种均势状态,或者追求这种状态的一种政策,以图维持和平与秩序。今天美国提出的权力平衡概念,是把“握有无可匹敌力量”的美国摆在这种平衡之外,即美国要高高在上,自己不需要受别

国的制约,而其他国家必须受制于美国,并且它们之间还要相互制约。所谓“有利于自由”,说穿了,就是有利于美国的利益和价值观。在这里,布什政府把意识形态引进了“权力平衡”的观念之中。

9·11之后的形势表明,世界主要大国之间虽然有分歧,但共同利益大于分歧。布什政府称,大国不仅因共同面临恐怖主义暴力和混乱的危险,而且“因拥有共同的价值观”而站在美国一边。布什政府认为,俄罗斯、中国正在发生积极转变。美国可以与俄罗斯、中国、印度和美国的传统盟国共同努力,建立有利于美国、有利于“自由”的权力平衡,但“美国的国家利益不会由其他国家的立场来决定”。

美国在大国间玩的这种“平衡游戏”,具体做法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要同时和中、俄、印、日、欧盟国家同时拉近关系,目的是不让这些国家之间任何一对关系的紧密程度超过它们同美国的关系。这样,就不会出现其他大国结成反美联盟的情况。二是在地区内部形成各国相互制约的局面,例如,企图让日本、中国、韩国和朝鲜在东北亚互相制衡,让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南亚相互制衡,让欧洲国家中独立色彩较强的法国、德国和同美国紧密合作的英国、意大利相互制衡,美国从中渔利。虽不能说“权力平衡”思想里不包含美国需要同其他大国合作以共同维持国际秩序的含义,但更多地是体现了一种处于超强地位的谋略,是企图把别的国家当成砝

码,由它去摆平,搞的是“单极霸权稳定论”,或者叫“美国强权治下的和平”。

4.扩大美国军事优势,企图达到“绝对安全”

2002年的美国国家安全报告说,“我们的军队要强大到足以阻遏潜在的敌手,使它们不致在追求军事力量增长时,抱有能够超过美国力量或与其相匹敌的希望。”

美国扩大军事优势的政策,使同军工有关的利益集团对美国政治、经济、外交、国防政策的影响进一步加大,反过来又促进美国的安全战略向更强硬的方向转变。在新武器的研发和购置、新的海外军事部署(如在中亚)、电子战等新的作战手段等方面,美国也在加快步伐。美国增强军事力量采取的具体步骤有:

——大幅度增加军费,2002年2月,布什向国会提出2003年财政预算案,其中军事预算增加到3790亿美元,比2002年度增加2.7%,是20年来军费的最大增幅。美国2004年度的军事预算更高达4000亿美元。到2006年,美国军费可能达到世界上所有其他国家军费的总和。

——调整核战略和海外军事部署,加快军队转型的步伐。美国在东亚等地区的驻军正在进行重新部署,以加强其机动性和从海上发动进攻的能力。

——退出可能束缚其手脚的“反导条约”,继续推行导弹防御计划的实验和实施。以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为理

由,限制其他国家发展军备。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将军事存在扩展到中亚、南亚、东南亚等地区,蚕食俄罗斯的传统势力范围,对中国形成战略压力。

——提出“先发制人”的军事战略思想。布什声称,冷战时的威慑和遏制战略已经不完全适合9·11之后的形势,美国必须准备对“恐怖分子和暴君”进行“先发制人”的打击。提出先发制人战略,并不说明说美国要放弃冷战时期形成的对大国的威慑战略。至于“先发制人”的对象是谁,美国在官方文件中指出了两种敌人,一种是非国家的恐怖组织和恐怖分子,另一种是反美的所谓“无赖国家”。2003年发动的伊拉克战争,就是这种“先发制人”战略思想提出后的第一次大规模军事行动。

5.在对外经济和社会政策中,贸易保护主义和反移民情绪抬头

近年来世界经济增长缓慢,南北关系和西方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摩擦,经济全球化遇到了一定挫折。美国经济不景气,失业现象严重,于是就寻找替罪羊,指控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向美国“倾销”劳动密集型产品,抢了美国人的饭碗。在2004年的美国大选争夺战中,布什政府为了国内政治的目的,缓和对其外交政策的批评和压力,会将公众的注意力转向国内经济。这样,美国国内关于就业问题的争论更为激烈,对外的贸易保护政策和措施也更加严

厉。与此同时,美国的移民政策也进一步收紧。

三、美国战略调整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对我国的国际战略环境和中美关系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首先,美国将国际恐怖主义和伊斯兰激进势力视为主要敌人,将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视为国家安全的首要任务,不但在一段时间内排除了它把我国视为主要战略对手的可能性,而且增加了同我国进行战略合作的需要。中美关系的缓和与改善,使我国的国际战略回旋余地加大,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

中美建立了中长期反恐交流与合作机制,在金融、执法、情报、海关等领域深入开展反恐合作。这已成为中美双边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美方的充分肯定。

2002年下半年到2003年年初,当围绕伊拉克问题的国际危机深化时,我国政府一方面坚持原则,主张通过联合国寻求危机的和平解决,另一方面没有同美国发生正面的外交冲突,使美国政府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并不蓄意损害美国的战略利益。中国在伊拉克战后重建和维持和平问题上也正在同包括美国在内的有关国家协调合作。事实证明,让美国在军事和外交上深陷于中东难以自拔,对我国的国际环境是有利的。

美国在国际安全问题上对我国的最大战略需求是朝核问题。

即使是布什政府内部的反华强硬派,也不得不承认美国在朝核问题上有求于中国,承认中国发挥了其他国家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我国在六方会谈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一方面主张朝鲜半岛无核化,另一方面坚决反对向朝鲜使用武力,为维护朝鲜半岛的和平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调整后的美国安全战略强调必要时对敌手要发动“先发制人”的进攻,但其目标目前不是针对中国的。在军事上对中国的防范,仍然是运用威慑战略。同时,先发制人战略所表现出的咄咄逼人的战略态势必须引起我们的警惕。美国政府内外都有人公然鼓励台湾当局研究对中国大陆发动先发制

人进攻的可能性,表示愿意向台湾出售进攻性武器。

其次,在布什政府的对外战略重点目标中,安全处在最前沿,经济次之,民主化和人权的重要性明显下降,减轻了美国对我国在人权等方面的政治压力,而在安全和经济领域,美国对中国的合作需要呈增加趋势。

虽然布什在同我国领导人会见时总要装腔作势地提出人权

问题,美国反华势力也仍然在利用我国境内的民族宗教等问题制造事端,但美国政府已经不再像90年代初期那样,将“中国人权状况改善”作为发展对华关系的前提条件。2004年美国再次提出反华人权提案,主要出于大选年的国内政治考虑。布什政府明显弱化了这次提案的内容,并采取比较谨慎的处理方式。

中美经贸关系持续扩大,是中美关系保持稳定的重要基础。在美国不断制造对华经济摩擦、提出贸易赤字和人民币汇率等问题的背后,是国内政治考虑和利益分配。实际上,美国领导人和企业界都认识到中国经济增长对稳定亚太经济、促进美国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的重要意义。对中国的出口每年为美国创造了几十万个就业机会,质优价廉的中国商品使美国消费者节省大量开支,美国在中国投资的企业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七成以上的美国在华投资企业实现了赢利。中国的外汇储备很多用来购买美国的债券,对美国经济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第三,美国在调整其全球战略的过程中,对中国的崛起抱着复杂的心态。布什政府全球战略中的大国合作、“权力平衡”的思想,是一把双刃剑。就中美关系而言,它既有借助中国的力量和影响去打击恐怖主义、“无赖国家”和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的一面,又有对中国的崛起加以制约、防范中国同其他国家一起制衡美国的一面。美国永远不会放松对社会主义中国的警惕和“西化”、“分化”的策略。对于这一点,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

第四,必须看到,今天美国的主要战略对手虽然不是中国,但它追求绝对军事优势的态势,在一定程度上是针对中国的。美国对中国国防力量的发展保持高度警觉,因此不会在对华技术出口管制和中美实质性军事交流方面做出重大调

整。

第五,美国全球战略调整对台湾问题也是有影响的。美国最关注的安全问题和战略问题集中在中东、中亚和欧洲。反恐斗争、伊拉克问题、巴以冲突、朝核问题、美欧矛盾牵扯了美国在对外关系中的大部分精力,美国领导人还要集中精力于大选。因此,从它的战略全局考虑,布什政府不希望台湾海峡出现紧张局势,不希望以陈水扁为代表的“台独”势力干扰它的战略部署。同时美国领导人也明白,只有在台湾问题上理解中方的立场,对“台独”加以某种约束,才能指望中方在朝核等关系美国切身利益的问题上同美国加强合作。因此,美国对陈水扁2002年8月提出“一边一国论”和当台湾当局举行的“公投”,都明确表示不悦,声明美国不支持破坏台湾海峡现状的任何行动。布什在同我国领导人的会见中,多次使用了“反对台湾独立”的措辞(但在美国官方的正式声明中,仍沿用“不支持台独”的说法)。在台湾领导人选举的过程中,美国在“泛蓝”、“泛绿”的争斗中脚踏两只船,最大限度地维持美国对台湾的影响。但是,在口头声称“反对台独”的同时,布什政府却加紧发展同台湾的军事关系,大力提升同台湾当局的政治关系,实行同中国大陆和台湾同时发展关系的“双轨政策”,使台湾当局有恃无恐,在“台独”的道路上越滑越远。

我们坚持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方针,但决不能放弃军事斗

争的手段。只有让美国和台湾当局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有效地遏制“台独”。台湾问题一直是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问题。我们既要看到美国支持台湾同祖国大陆长期分离的一面,又要善于利用美台矛盾。围绕台湾问题同美国的斗争,是十分复杂而尖锐的。

应当看到,美国仍然是我国最大的战略对手,中美关系还有很多暗礁浅滩。中美关系有所改善的原因,决不仅仅是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而更重要的是我国实行了稳定、正确的内外政策,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我们必须紧紧抓住现在这一难得的战略机遇,加快发展自己,以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

中美关系分析

中美关系分析 xx格局是21世纪国际体系的理想境界 近年来,人们——至少是那些具有起码洞察力的国际问题观察家们——就国际政治经济前景经常谈论的一个话题,是世界正在从作为冷战时代基本标志的大致两极的格局,迅速地向多极格局转变。〔1〕多极格局不仅将有助于世界稳定与和平,〔2〕因而有利于各国的独立自主和经济成长,还将为世界上不同文化和不同价值体系的多样化发展及其尽可能平等的交流提供必要保障。在现代国际体系初创年代即所谓欧洲国家体系的生成时期里,由荷兰和英国领头的欧洲多数国家联盟以“欧洲自由”(the Liberty of Europe)为道义依据,凭借与之休戚相关的均势机制,先后挫败了一度占有巨大优势的哈布斯堡家族和法王路易十四建立“普遍君主国”(universal monarchy)的称霸努力。〔3〕与此相似,即将步入21世纪的人们有理由期望和追求并非两极、更非单极的世界自由和世界均势,虽然此类目标的实现不像过去那般往往有赖于战争。 二、xx面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态度: 从拒斥到不情愿的接受 在观察和思考世界的多极化趋势时,必然碰到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当今唯一的超级大国(亦可称为唯一的世界强国)美国对这一趋势持什么态度。在冷战时代,除了主要从冷战需要出发支持西欧、日本经济成长和同样从冷战需要出发改善对华关系外,美国根本不愿接受任何真正的多极化动向,以至于社勒斯把第三世界国家的中立主义和不结盟——世界多极化的萌芽之一——斥责为“不道德的”。〔4〕即使那赋予美国空前的世界政治和战略权势的两极格局,也是美国鉴于严酷的美苏军事对峙逻辑(尤其是核恐怖平衡逻辑)很不情愿地忍受的,哪怕这一格局在美苏关系相对缓和时期里,因其包含的超级大国共同控制机能而使美国获得不少额外便利。苏联解体加上海湾战争大胜造就的兴奋感和陶醉感,导致美国朝野当真规划起美国权势及其价值观一统天下的图景来,其状若撇开威尔逊和富兰克林·罗斯福当政末期不谈,肯定为美国历史上绝无仅有。正如思想颇为激进的著名国际法学者理查德·弗尔克不无厌恶地描述的那样,从行政当局领导到大多数政治家,精英们“容光焕发地谈论全球安全

如何认识美国的全球战略

如何认识美国的全球战略 全球战略是美国为争夺世界霸权而提出的战略,并且其始终是贯穿美国对外政策的中心。全球战略是指大国调动和运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多种手段,参与国际斗争,维护和增强本国利益,实现国家根本政治目的的方略。在某种意义上讲,只有全球性超级大国才有资格、有可能形成全球战略。深入透彻地研究美国的全球战略,从我国的根本利益出发,抓住有利机遇,利用和争取较长时间的和平环境,着重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更好地维护我国的长治久安与繁荣富强。 一、二战后美国战略部署的演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之所以提出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是因为其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发展很快,又垄断着原子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战可以说是整个全球参战国家关系和美国国际战略上的一个转折点。在二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目标是谋求“世界领导地位”和“按照美国的构想塑造世界”。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被认为是阻碍美国实现这两大目标的主要因素。因此,战后美国对外战略主要围绕反共和争霸展开。但由于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波诡云谲,和美国自身实力的变化,美国的全球战略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特点。 第一阶段是美国战后第一次战略扩张期,是从战后初期到六十年代末,美国奉行的是对外扩张战略,这一时期对外战略带有明显的扩张、进攻和侵略的霸权色彩。1947年3月12日提出的杜鲁门主义就是其突出表现。这一时期的全球战略要求推行实力政策,主张帝国主义国家联合起来,向社会主义国家发动一场全球战争。 第二阶段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国际战略的收缩期。这一时期,美国政府被迫对全球战略作出重大调整,大肆推行缓和战略。尼克松政府确定了全球战略计划的4项原则:①遇到战略核战争依靠美国的核力量。②遇到战区核战争由美国承担主要责任,英国等承担部分责任。③战区常规战的任务由美国和盟国部队分担。④对次战区或地区性战争,由当事国和盟国承担主要责任,美国提供一定援助。

二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演变历程.

二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演变历程 战后美国全球战略不变的目标是谋求“世界领导地位”和“按照美国的构想塑造世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被认为是阻碍美国实现上述两大目标的因素。因此,战后美国对外战略主要围绕反共和争霸展开。但由于国际形势变化和美国自身实力消长,美国反共和争霸世界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特点。 ⑴杜鲁门政府(1945-1953年)的“遏制”战略 遏制战略是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一次重大转变,表明美苏已由战时合作走向战后对立和对抗,它奠定了战后几十年美国称霸世界战略的基础。 遏制战略的主要内容有:①推行杜鲁门主义,对苏联实行冷战。②实行“马歇尔计划”,对西欧、日本推行扶植、援助和控制政策。③推行第四点计划,疯狂镇压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推行新殖民主义。帮助蒋介石在中国打内战,发动侵朝战争,企图在亚洲建立美国控制的反共堡垒,以遏制共产主义在亚洲发展。 ④对新中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外交上不予承认的政策,妄图扼杀新生政权。⑤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把西欧、北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力量纳入美国的战略轨道。这个时期,美国对外战略的重点是欧洲,主要对手是苏联,主要目标是在亚、非、拉扩张和控制西欧、日本。⑵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1年)的“解放”战略和“艾森豪威尔主义” 朝鲜战争后,艾森豪威尔政府调整了美国全球战略:①提出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解放”战略,其核心是力图用战争以外的手段,把社会主义国家“从共产党的统治下解放出来”,纳入到西方“自由世界”中。军事上,艾森豪威尔政府提出了对付社会主义国家的“大规模报复战略”和“战争边缘政策”。②在亚非拉地区,加紧扩张。针对东南亚和中东局势,先后提出了“多米诺骨牌理论”和“艾森豪威尔主义”。 ⑶肯尼迪、约翰逊政府(1961-1969年)的“和平战略” “一手拿箭,一手拿橄榄枝”的“和平战略”,其实质就是运用和平与战争的反革命两手策略,在社会主义国家搞和平演变,在亚非拉地区推行新殖民主义。在军事战略上,肯尼迪、约翰逊政府实行“灵活反应战略”和针对苏联和中国的“两个半战争”。⑷尼克松、福特政府(1969~1977年)的“尼克松主义” 所谓“尼克松主义”是指60年代末、70年代初,尼克松在美国实力地位严重削弱,国际战略地位下降的情况下,为了保住美国的霸权地位而提出的一整套外交思想和对外战略。尼克松主义最初是1969年7月25日,尼克松在关岛就美国的亚洲政策发表谈话时提出的。尼克松主义有三大支柱:“伙伴关系”、“实力地位”和“谈判”。尼克松主义的内容有:①把建立同盟国的“伙伴关系”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石,要求盟国在政策上协调一致,共同对付苏联;在经济上相互让步,帮助美国渡过难关;在军事上共同分担军费和防务责任。②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

影响中美关系的主要因素

影响中美关系的主要因素 [摘要]中国和美国在国际上的地位都是举足轻重的,因此中美关系的发展也备受瞩目。从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经过反复磋商,发表《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开始,为以后中美关系的进一步改善和发展打下了基础。到现在,中国发展迅速,成为不可小觑的发展中大国,美国和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也日益密切。但是,中美关系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有矛盾和冲突,可谓是波折不断。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台湾问题,国际安全形式,意识形态 [正文] 一.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社会分工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可以在国际社会流动和优化配置,由此可以带来巨大的分工利益,推动世界生产力的发展。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占据优势地位,在制定贸易和竞争规则方面具有更大的发言权,控制一些国际组织,所以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也具有积极的影响:经济全球化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增强经济的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吸引外资,扩大就业,使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发展中国家也可以利用不断扩大的国际市场解决产品销售问题,以对外贸易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发展中国家还可以借助投资自由化和比较优势组建大型跨国公司,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以便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取更大的利益[1]。因此,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和中国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加强两国间的接触、对话不断发展,双方搁置分歧,增进了解,加强协调,扩大合作,互惠互利,追求双赢。现如今,美国成为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五大进口来源地,而中国也是美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期间虽有些贸易摩擦,但中美关系还是在不断向好的方面发展。 二.台湾问题 台湾问题或者叫台海问题或者两岸问题,是指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集团从中国大陆败退台湾,所衍生的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2].台湾一直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关系到我国的领土和主权。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当时东西方两大阵营对峙的态势下,美国政府基于它的所谓全球战略及维护本国利益的考虑,曾经不遗余力地出钱、出枪、出人,支持国民党集团打内战,阻挠中国人民革命的事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美国非但没有退出中国的内战,还对新中国采取孤立、遏制的政策,并阻挠着中国内政的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而1979年,美国国会竟通过了《与台湾关系法》。其中作出了许多违反中美建交公报和国际法原则的规定,严重损害中国人民的权益,美国政府根据这个关系法,继续向台湾出售武器和干涉中国内政,阻挠台湾与中国大陆的统一。虽然后面中国为解决美国售台武器问题,与美国进行谈判,于1982年8月17日达成协议,发表了有关中美关系的第三个联合公报,简称“八·一七公报”,美国政府在公报中声明:“它不寻求执行一项长期向台湾出售

我看中美关系现状及未来

我看中美关系现状及未来 中美两国,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明显的成本优势,广阔的市场和无可限量的发展潜力;另一个是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经济,科技实力的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两国的关系,直接影响到世界经济的发展。就中美当前的关系来说,是处于一个蜜月期,但问题与冲突同样存在。因为在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就中美目前的情况来看,还在意识形态,政治影响,经贸摩擦等方面存在问题。 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美关系取得良好开局。当前,国际形势正处在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之中,国际金融危机继续蔓延和深化,各种全球性挑战明显增多。中美无论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推动恢复世界经济增长方面,还是在处理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方面,都拥有更加广泛的共同利益。当前中美关系正站在新的起点上,面临重要发展机遇。两国应该而且能够携手努力,共同建设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 记不清到底是从哪里看到的一种观点:所谓国家关系,主要是指政府间关系,尤其涉及介入外交关系的某些人士:领袖人物、政府官员、外交人士,以及非官方的幕僚(主要是学术界人士)和新闻记者。两国间关系越多,相互依赖也就越深。然而不管深到何等程度,两国关系的实际发展总是无法预测的。于是自己也开始思考中美关系的种种现象与其背后的原因。经过在网上进行的有关资料的查找,我对中美关系的现状有了一些了解,并开始思索中美关系的未来。 从历史记载以及当今国际政坛的风云变幻来看,中美关系在近几十年内的确有了飞速的发展,但总体来说,双边关系仍然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在这个前提下,中美关系的现状更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的姿态。那么中美关系的现状究竟是什么情况呢?我认为,中美双方始终是一种既相互合作,又相互斗争的关系。 我国正处于经济相对快速发展的时期,因此我们渴望拥有一个和平的,繁荣的国际环境与经济环境,所以我们真诚地希望能够发展好中美关系,以展开更多经济,军事,文化,教育上的合作,以便发展自己。相比之下,美国处于一个世界超级大国的地位,其政府更关心维护国家利益和他的霸主地位,美国现阶段的对华战略方针应该在大体上维持现状,尽量将中国融入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轨道,同时防止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崛起。 事实上,美国从来也没有放松对中国的监视,震惊中外的中美撞机事件还令我记忆犹新,但更令我吃惊的是,美国事实上已经多次秘密派遣侦察机侵入我国领海上空进行间谍侦察,这些飞机利用先进的装备,在别国的阻截机达不到的高空飞行,并偷窥我国的重大机密。那架EP-3军事侦察机上竟然安装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监听设备,能够根据监听到的人的声音判断说话人的身份。据说甚至能够分辨出是谁打的喷嚏。 以现实政治的观点来说,不管一国的意识形态如何,只要其国家实力强大,都会追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追求其国家安全的最大化,而中国也不会例外。所以从国家利益至上的角度考虑,中美之间的国家战略是有结构性矛盾的,也就是说中美关系在合作中会有对抗,在竞争中又相互合作,但前提是中美均不打破目前的国际体系,中国也只有在当今的国际体系下才能够和平发展。 从长远的发展角度来看,中国社会内部面临的问题才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挑战和巨大考验,如国内的产业升级,贫富差距,腐败,环境,政治改革等。中国只有处理好这些问题,才能维护国内的稳定,发展,而中共也只有处理好这些问题才能证明自身的合法性。外交是一国实力的体现,中国只有把眼前事情做好,同时兼顾长远的发展,中华民族的复兴才有望实现。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曾说:“新加坡在短时间内从第三世界发展为第一世界,但新加坡国土小,人口也少,这样的成就不算伟大,但当中国能从第三世界发展成第一世界的时

新形势下中美关系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新形势下中美关系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015-01-01 10:04宣讲家叶海林中国社科院亚太所研究员 字号: 从长期维度衡量,中美关系一如既往地保持着非常复杂的状态。就是说,我们不要指望通过几年的努力,或是中美两国高层互访,或是中美两国战略上的谅解,实现中美关系彻底的无冲突化。未来两年,中美关系的变化也不会太大,奥巴马不太可能像当年的小布什那样发生富有戏剧性的变化。“管控”永远是中美关系的一个主题词。换言之,管控分歧是建设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一、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一对双边关系 可以说,如果中美关系稳定,那么,当前国际关系基本体系的状态就能够维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如果中美关系不稳定,恐怕眼下整个国际体系就会出现重大变化。 (一)从全球视角看中美双边关系。我们常说,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一对双边关系。这不仅因为中美两国互为对方比较主要的,甚至是最为主要的贸易伙伴,也不仅因为中美两国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对全球事务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更重要的在于,当前国际体系的主要维护者美国与崛起速度最快的后发者中国之间,形成了影响未来国际关系的基本格局。 从体量来看,我国的经济体量显然比欧盟要小,在全球经济事务方面,欧盟和美国加起来的比重更大,也就是说,美欧关系对全球经济维度是主要的;从全球安全来看,不管俄罗斯的经济状况怎样,俄罗斯仍是军事实力仅次于美国的国家,也就是说,美俄军事关系基本上决定了全球的安全状态。我国在经济总量上,目前还比不上欧盟;在军事实力上,达不到俄罗斯的水平。可是,无论是美俄关系,还是美欧关系,都不能够起到塑造和影响未来世界格局的作用。这是作为后发者的中国与既有体系维护者的美国之间特有的一种状态。有了这

美国全球战略的核心

美国全球战略的核心——“大中东”战略遇到了大麻烦,显而易见的颓势并不因为击毙拉登,就可以得到逆转。重要原因是美国的军事实力,不足以同时摆平象阿富汗、伊拉克这样的弱小国家,尤其是摆平不了政权更迭后的乱局,却由于自身消耗巨大而陷入经济危机,美国政府在技术上早已破产,高达14.3万亿美元的国债则是明证。地缘、能源、金融等要素控制方面,美国无力维系单极独霸格局,面临全面性、体制性的崩溃风险。即使在北非、西亚策动“阿拉伯革命”,也不能按其预定路线发展演化,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美国将早就发现了的拉登击毙,展示其所谓“无所不能”,意图挽回局面,对于短线提振美元有一定作用,只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怎么可能因击毙快要被人忘却的拉登扭转?感觉美国的战术性动作可圈可点,结果输在了战略上。前苏联的破产和解体,同样输在战略上,他不该在美(北约)、苏、中大三角关系之中,把当时的中国逼到美国那里去,两面夹击之下前苏联败局已定。这些东西早前都提到过的。如今美国想独霸大中东,进而控制和奴役全球,则是把中俄欧逼到了一起,美国就算再强大,以一敌三,放到战略上应该说是明显的错误。面对中俄欧的“合纵”之策,美国在认识到问题之后,开始以“连横”之策瓦解中俄欧“统一战线”。平心而论,中俄欧相互之间也有摇摆乃至出卖、出手,但迄今为止大的方向没有偏离,这是美国左冲右突难以如愿的根源。美国本土全面爆发金融危机之际,俄国串联中国抛售美国国债,欧洲特别是法国跳出来跟美国抢班夺权,

中国以“救美国就是救中国”为由,并不支持俄国和欧洲的行动,招致俄、欧对中国的不满。俄国受美国的气很久了,俄格战争更对美国来气,中国对美国其实没有那么敌对,因为中国尚离不开美国的市场,这是由中国经济的阶段性特点所决定;欧洲想跟美国抢班夺权,却没有给中国包括人民币留出位置,中国需要时间打造人民币国际化,不可能甘为欧洲做嫁衣。这种局面使美国看到机会,遂提出中美G2的说辞,中国开始时反应不及时,后来看出其中的门道,才明确拒绝美国,没有落入美国精心设置的陷阱,否则中俄欧“统一战线”也就瓦解了,严重后果难以预料。美国对中国威逼利诱,威逼的一面主要借助两个国家,即日本和印度,其中,借助日本在东线骚扰,借助印度欲在南亚破局,是为“声东击西”,营造中国两面受敌、不能相顾的表象,但都被中国化解。大国游戏层面,美国在南亚方向针对中国搞事,拉拢的当然是俄、欧。“美俄关系重启”后,俄国给美国(北约)阿富汗驻军提供补给“北方走廊”,以替代巴基斯坦“南线通道”,这样美国就可以抛弃并牺牲巴基斯坦。对此,欧洲方面处于观望者角色,原因是欧洲自身深陷金融、债务危机,需要外储庞大的中国为其输血,况且欧元受到美国算计,不敢贸然与中国为敌,否则欧元是极其危险的。关键取决于印度是否愿替美国出头挑战中国与巴基斯坦,中国对印度既拉拢又威慑,印度多次蠢蠢欲动,终未铤而走险。美国为拉拢俄、欧进行的交易失去价值,美国翻脸不想认账,与俄、欧矛盾再次占据上风。在伊核问题上,中俄

当代美国的经济政治及全球战略

第五章当代美国的经济政治及全球战略 1、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的政治、经济和战略利益是全球性的。 2、对于中国来说,中美关系是重中之重。 第一节当代美国经济 一、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确立与巩固 美国为什么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 历史短,没有封建的包袱,因此思想不受束缚,创新能力强。 200多年的历史中就发生过两场战争,不打内战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能源多,地大物博。 两次世界大战,美国成为战争中获利最大的国家。 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的经济霸主,为美国称霸世界提供了实力基础。 冷战时期美国始终保持世界经济霸主地位,但其经济发展并非总是一帆风顺。 战后初期是美国经济的调整发展阶段 20世纪50~60年代是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时期 第三次技术革命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陷入“滞胀”局面。经济危机、美元危机、能源危机 80年代初期美国经济开始缓慢增长。 里根经济学 ●紧缩性货币政策 ●削减福利开支 ●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对企业大幅减税 老布什时期,美国经济开始疲软,美国经济面临着迫在眉睫的调整与改革。

二、美国经济的调整与改革 克林顿时期 第四次科技革命即信息革命。 克林顿政府采取的措施: 1.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节和干预。 2.压缩政府津贴,削弱国防开支,增加税收 3.加速发展信息产业 4.积极拓展对外贸易 二战以来美国经济增长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周期。 一高三低:低赤字、低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和高增长率 小布什时期 美国经济出现了衰退迹象 小布什采取的措施: 对内经济政策:通过减税和降息,力图扩大就业和投资,推动经济恢复和增长。 对外经济政策:美国政府放弃了强势美元政策,连续贬值,促进了出口,缩小了贸易逆差。 三、美国经济的深层次矛盾 第一,美国经济始终在周期性经济危机中循环往复。 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 2000年美国信息产业和股市两个泡沫相继破灭 2007年爆发次贷危机 第二,财政和金融政策摇摆不定。 扩张性财政政策:即以财政赤字加大投入,创造就业机会,拉动消费上升,刺激经济增长。金融政策:通过提高或降低利率,控制或刺激私人投资和消费。 美国经济四大难以根除的经济疾患。 一是财政赤字居高不下。 二是国债连年攀升。 三是个人储蓄增长有限。 四是贸易逆差。 第三,贫富两极分化难以消除,社会问题愈益严重。 马太效应“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2007年3月爆发的次贷危机,是上述美国经济深层次矛盾的集中爆发。 次贷危机是房地产泡沫破灭而导致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美国财政金融政策、经济结构和社会贫富悬殊等深层次矛盾,表明美国的经济调整与改革只能部分地改进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却不能从根本上克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固有矛盾。

影响中美关系的四个基本因素

影响中美关系的四个基本因素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讲述的是中美关系里的一段。众所周知,在世界上多边关系与双边关系中,中美关系是最重要的双边关系。美国历届总统,毫不讳言的承认,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奥巴马上台之后,干脆就说,中美关系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把“之一”去掉了。 2009年11月15日到18日,奥巴马总统对中国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国事访问,此次访问成果颇丰。双方就政治、经济、文化、战略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磋商,决定要发展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建立应对共同挑战的伙伴关系。一时奥巴马访华成为街头巷尾的热点话题,很多理发馆门口还贴出广告,要理奥巴马头,中美双方似乎又要进入一个蜜月时期了。 但是,奥巴马回国不足一个月,风云突变 1、经济贸易成为支撑中美关系的战略支点。 为什么中美经贸关系摩擦不断呢?这些年从来没断过,最惠国待遇问题、知识产权问题、贸易平衡问题、人民币汇率问题等,现在还在闹。在摩擦中前进而不是在摩擦中倒退。建交时20多亿美元,现在数千亿美元,越摩擦越发展,对双方都有好处,都要为自己的利益去争。前些年我们是逆差,我们的包装都不合格,用纸一包就出厂了。小平都说你美国得买我东西呀,最惠国待遇小平亲自谈下来的,哪有一号人物谈这个的。10年后,美国人开始叫,我们顺差。刚开始的时候,你们是诱饵,小碗、中碗、大碗,而美国由大变小。 不要把贸易问题泛政治化。 顺利的时候,贸易问题是推进器。锦涛访美,买波音。锦上添花 困难的时候,贸易问题是减震器。防止一发不可收拾。1989年,低谷,而没有崩盘。100多个议员上书老布什,“我们美国绝不能同从巴格达到北京的暴君打交道”,把中国上升到和萨达姆一样了。伊拉克已断交了,北京怎么还不断呢? 伊拉克断就断了,中国不行。老布什请评估。前总统尼克松,总统先生,为了美国的利益,千万不能断。世界上十大市场,中国最大。如果断了,中国这个市场,我们30年进不去,30年后我们想通了中国这个市场,会被欧洲人、日本人填满。没有美国人得分了。全面制裁,政治制裁,副外长以上的高官不能去北京。那怎么办?尼克松说,我有经验。当年我就是搞得秘密外交。1971年,我派基辛格访问巴基斯坦,晚宴说肚子吃坏了,海鲜吃多了。下去休息。休养一周、闭门谢客。后来和巴基斯坦串通一气,坐着巴基斯坦的飞机,来到了北京。跟周恩来密谈18个小时,中美关系的坚冰打破。你也可以学我,派秘使。1989年7月3日,美国特使斯考克罗夫特将军,白宫的安全顾问。去年该将军写回忆录,“1989年我是写下了遗嘱,抱着必死的决心来北京的”,秘密外交,中国高层知道,别人不知道,且美国飞机全部美国字样涂掉了。雷达、导弹基地不知道,一个导弹给放下来完全有可能。小平说,中美关系总要好起来才行呀!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个最大的发达国家,要打起来,世界不会有和平。 2、安全因素在中美关系的作用几经沉浮,9.11后出现转机。 1949年到1971年,22年,尼克松说中美间隔着一条“敌对和猜疑的鸿沟,彼此冷眼相看”。1972年尼克松访华,相逢一笑泯恩仇。为什么呢?因为当时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敌人——苏联。 美苏争霸处于下风,吃不住劲了,想找帮手。中国的处境也不好,中国也有需求。中苏关系恶化,1969年珍宝岛打起来了。在那场战争中,苏联人吃了亏了。中国半夜登岛,潜伏下来,打伏击战,第二天苏联来了。后来3月15号,苏联反击,苏联仍没捞到好果子吃。苏联在乌苏里江吃了大亏,跑到新疆报复我们,苏联的一个团,在边境线周围观察了数日,突然袭击我们一个边防小分队。小分队一共30个人,他是一个团,我们一看不好,撒丫子往我们这边跑。苏联人居然跑进我们境内两公里,包围了我们这30几个人,最后打把式点射,全部牺牲。从黑龙江到新疆,硝烟弥漫。在这种处境下,政治局开会,毛泽东说,看起来两霸我们得选择一霸呀。苏联咄咄逼人,打进来了,只能选择美国。 后来也在变化。苏联到了89年,他也不扩张了,扩张不动了。1977打阿富汗,苏联陷入了阿富汗。它和美国缓和了,与中国也缓和了。美国人就说,冷战时期,我们先开这张牌,中国是大王,苏联人心惊胆战呀,苏联不扩张了,我们在掀开这张牌就变成下小二了,不管用了。 苏联的威胁没了,并不代表世界上就没有了。9.11恐怖主义威胁出来了,再后来核扩散的问题出来了,这两事情上,都需要中国支援。 朝鲜的核问题。朝鲜不是软柿子,你吓唬他,他不怕你。实行的先军政策,军队优先,老百姓可以勒紧要带,军队要吃饱吃好。吃饱吃好后干什么呢,日夜操练、枕戈待旦。那么小的国家,养着120万的军队。战斗力极强。咱们的领导人去看过,对他们的评价四个字“虎狼之师”,身手矫健,两米高的障碍,一蹿就过。我们这些师长肯定蹿不上去,都发胖了。吓不住,打不了,只好请我们中国人去斡旋。 3、意识形态因素是负面因素,美对我西化、分化没有停止。 达赖、法轮功的牌,不同政见者的牌,都用。 4、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敏感、最容易引发冲突的问题。 我们的党和国家领导人这么在乎台湾,不就是孤悬于海外的一个小岛吗?!台湾对于我们来说绝非一个小岛,他关乎到中华民族的复兴,关乎到我们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等诸多方面的安全与利益。下面说们分几个方面来看一下:1台湾是我国东南沿海的重要屏障,对国家安全至关重要。历史上,统一台湾的清朝大将施琅指出了台湾战略地位的重要性。施琅在1864年2月上奏康熙的《恭陈台湾弃留利害疏》中称,台湾

从经贸中看中美关系

从经贸中看中美关系 中美两国,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明显的成本优势,广阔的市场和无可限量的发展潜力;另一个是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经济,科技实力的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两国的关系,直接影响到世界经济的发展。就中美当前的关系来说,是处于一个蜜月期,但问题与冲突同样存在。因为在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就中美目前的情况来看,还在意识形态,政治影响,经贸摩擦等方面存在问题。 在现代国家的发展进程中,经济是一个国家强大的物质条件,是最核心,最现实也是最切实的国家利益,直接决定着国家的地位与影响力。所以经贸是国家间关系的晴雨表。中美两国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两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具有很强的互利性和互补性。同时,在互相竞争中,又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摩擦。中美在经贸中存在的摩擦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贸易差额,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保护。 不断扩大的中美贸易逆差是中美关系动荡的一个决定因素。2005年,中国对美国的出口1629亿美元,从美国进口487.3亿美元,顺差为1147.7亿美元。根据美方统计,2005年美对华贸易逆差激增24.5%,达2016亿美元。中美之间之所以会产生如此大的贸易差额,一方面与中美双方采取的统计方法有关;另一方面又与美国将经济问题政治化有关。中美又方的统计差异主要缘于中美贸易的特殊性和统计方法的不同。中国对美国出口的60%和自美国进口的30%,是经过以香港

为主的第三方转口进行的。美国把中国出口至香港,东南亚等国家后,这些国家再转口到美国的产品都算作从中国的进口。而美国在统计对中国的出口时,却对其通过香港等对华转口的商品忽略。这是造成统计不同的一个原因。在中国对美出口的商品中,很多是美国企业在华分公司的商品。中国赚取的只是很少的加工费,大量利润被美国在华企业取得。根据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一国应该生产它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通过自由贸易出口这种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同时,进口其没有比较优势或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在这种自由贸易的框架下,按照比较利益学说进行的国际贸易会使所有参与国得到贸易利益最大化。中美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经济的互补性很强,也符合比较利益学说。中美贸易会造成如此大的贸易差额,与美国对华采取的贸易限制有关。中国向美国的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主要是农产品,附加值低,满足了美国一般消费者的需要。而美国向中国的出口产品应该以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但美国把经贸政治化,以安全为由拒绝向中国出口高新技术。美国的高新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技术产品在美国对外出口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对技术产品的需求不断扩大。美国的这种经贸限制,严重影响了贸易的互补性,导致贸易差额进一步扩大。由中美贸易逆差这问题来看,中美缺失的是一种理解,信任。正是这种不理解,不信任,造成了贸易摩擦。中美双方只有静下心来,加强了解,信任,才是更好的解决方法,而不是直接对抗。 中美经贸的另一个结就是人民币的汇率问题。自1994年以来,人民

全球化对企业战略管理的挑战

全球化对企业战略管理的挑战 一、经济全球化的涵义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简单的说也就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二、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1、商品、服务、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全面、大量、自由地流动。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世界政治格局的巨大变化加速了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全面、大量地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同时,由于商品、服务、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总量不断的增大,进一步深化了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性和一体化程度。 2、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加深,世界经济大国出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新局面。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生产要素的全球流动,推动了全球生产力的增长,加速了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各国、各地区的经济交往更加紧密。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与世界整体经济变动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日益增强。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既深受外部世界经济发展变化的影响和制约,反过来也影响和制约着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 3、国与国、企业与企业之间竞争日趋激烈。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参与国际活动的国家的增多,为了在世界范围内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北汽有限公司战略风险管理研究争夺市场,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达到前所未有的状态。这种竞争在宏观上表现为国与国之间关于资源、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竞争,微观上表现在企业与企业之间关于经营战略、品牌、资金、成本、市场等的竞争。

4、二重性。对于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各国而言,经济全球化都是一把“双刃剑”积极参与其中,一方面能够获得发展本国经济所需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广阔的市场,另一方面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如经济主权的侵蚀、激烈的竞争、市场的不确定性和动荡性等。 三、全球化对企业战略管理的挑战 首先,全球化竞争彻底改变了我们原有的竞争边界,开放意味着更多的国外的企业将会进入中国,也意味着国外市场的大门在对你的公司敞开着。国外企业进入的竞争压力和国外市场的诱惑也许会迫使你作出新的战略决策。例如,伟大的战略决策能否得到公司全体员工的认同;员工是否是否围绕公司的战略目标设定了自己的目标;你能提供多少资源来帮助员工实现你的目标;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激励员工主动实现目标等等。 其次,20世纪末期的人类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各种先进的管理技术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地应用,这些先进的管理技术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企业管理,提升了他们战略实践的能力:流程再造技术的运用,客观上对传统的组织管理模式进行着前所未有的冲击,要求企业建立起以顾客为导向的内部运作机制;ERP技术的广泛运用使得企业信息化管理越来越规范,并客观上重新分配了企业内部的权力;计算机与互联网的普及使得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等新的营销方式得以迅速推广,消除了企业和市场在地域空间上的隔阂,大大地降低了交易的费用;6SIGMA、质量管理等有效地推动了他们企业的发展……先进管理技术的广泛运用使得这些欧美发达国家的企业战略执行能力越来越强,也使得他们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越来越高。在这种背景条件下,在未来的全球化竞争中,我们中国的企业能否有效地进行管理的变革,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与方法,从而获得足够的竞争能力与国外企业抗衡以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必然成为中国企业战略实践中所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 同时,一些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企业将会受到较大的冲击。我国的汽车和电子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发展时间较短、起步较低,加之国内资本的稀缺、技术水平落后、成本偏高等问题,与外国企业的雄厚实力相比,在国际竞争中明显处于劣

中美关系论文1

从全球化角度谈中美关系 摘要: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两国对亚洲和世界局势都负有重大责任。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中美之间在许多全球性和区域性的重大问题上具有共同利益,存在着广泛的合作基础,中美经济合作的前景更是不可限量。因此,展望21世纪的中美关系,我们有理由表示审慎的乐观 关键词:中美关系形势政策 一、正文:用敏锐的目光认清中美两国之间的发展形势 中美关系的历史; 1.近代时期晚清时期追随英法,染指中国。从十九世纪中期开始,美国追随英法加入侵略中国的行列。扶植代理---辛亥革命时期,参与破坏辛亥革命,帮助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2.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扶植代理,一战期间及战后,加紧与日本争夺中国。先是扶植黎元洪,后通过华盛顿会议,签订的《九国公约》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 3.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积极扶植蒋介石,支持蒋介石在中国掌权。蒋由此走上亲美外交路线。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进行经济扩张,其在华经济势力急剧增长 4.抗日战争时期 中美合作、共同抗日。中美建立起合作关系,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成员。美国从军事、经济等方面援助中国的抗战, 5解放战争时期 扶蒋反共、控制中国。二战结束后,美推行“扶蒋反共”政策,帮蒋介石运输军队以抢夺抗战胜利果实, 6现代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和外交上孤立的政策,企图扼杀新中国。1950年,美国发动侵朝战争,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派遣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阻挠我国对台湾的解放。中国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60年代,美国发动侵越战争,从南面威胁中国,中国援越抗美。这一时期,美国还利用台湾问题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 当然,改革开放后,中美两国在经济领域有了很多的交流与共同发展。 二、当前的中国与国际形势 1.国际局势保持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战争、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 2.霸权主义是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美霸权主义在伊拉克虽遭受挫折,但元气未伤,美谋求单极世界霸权的势头仍将延续相当一段时期;单极与多极之间的国际秩序之争,仍是国际斗争的主线。 3.国际恐怖主义反弹强烈,国际反恐斗争形势严峻;美国反恐战略对国际反恐斗争之局限和弊端进一步显现;国际反恐斗争中双重标准问题反映出国际反恐阵线的内部分化倾向。 4.世界经济可望继续保持繁荣,但高油价、对战略性资源的恶性竞争、国际贸

分析地缘政治学理论和美国的全球地缘战略

分析地缘政治学理论和美国的全球地缘战略 摘要: 美国作为当今世界上的超级大国,为延续和发展自身的超然地位,依赖其自身经济、军事、文化上的优势,扩大其政治上的影响力。但是限于美国地理位置上远离世界中心,必然需要联合或侵入欧亚地区国家来实现目的。地缘政治对于美国来说是它扩张影响力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3—5个) 地理政治、冷战、陆权理论、霸权主义 正文 地缘政治学是一种探讨个人、组织或团体,因为空间分布等的地理因素,经营政治的手段及方法。目前用于军事、外交等战略分析方面较多。常常以地理因素为底,经济、社会、军事、外交、历史、政治等为面进行分析。 美国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战略研究方面是西方国家中起步较晚的。由于其东西濒临两洋,南北相接弱国,因此,从其独立到19世纪末,这个国家在安全方面从未遇到过严重的威胁,也为遇到过迫切需要到海外作战的情况。在美国建国之后的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美国外交所奉行的是由“国父”华盛顿所确立的孤立主义原则。 美国长期奉行孤立主义,保持孤立,不卷入欧洲旧大陆的纷争。从1783年独立战争胜利到19世纪末的这100多年中,美国奉行的地

缘战略实际上是一种“西半球防御”战略,其根本目标就是防止东半球对西半球的入侵,从而获得其对北美的支配地位和对西半球的霸权。地缘政治学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地缘政治学起源于欧洲之后经过西方国家军事政治家的研究与发展,出现了海权论、陆权论、控权论以及德国纳粹扩张的地缘政治理论。 大部分的人同意,地缘政治学源起于政治地理学。而地缘政治理论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德国地理学家弗里德里希·拉采尔在1897年所提的“国家有机体”论,以及之后发表的“生存空间”概念。 身为美国海军军官,同时也是历史学家的马汉,经由对英国海军发展与海洋霸权的研究,提出一套以制海权概念解释历史的理论。于1890年,出版《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阐述海权理论,其论点之中心在于海上力量对于国家繁荣与安全的重要性,若是一个国家要成为强国,必须要掌握在海洋上自由行动的能力。 1904年,英国地缘政治学鼻祖麦金德发表了“历史的地理枢纽”论文,创立了与海权相对应的陆权理论。他将欧亚大陆中心地带称为枢纽地带,是其为世界政治的枢纽。1919年,又将“枢纽地带”的概念修改为“世界岛”的“心脏地带”,并且把欧、亚、非三大陆统称为“世界岛”。他的“心脏地带论”认为,控制了东欧就等于控制了心脏地带,控制了心脏地带就等于控制了世界岛,控制了世界岛就等于控制了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地缘政治学家尼古拉斯·斯皮克曼则于40年代基于麦金德的心脏地带概念,提出了相应

中美关系的影响因素

中美关系的影响因素 及其对我国外交的启示 摘要:美国是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保持两国关系的良好发展,不仅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同时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本文从中美之间基本的战略利益分歧、人权问题、台湾问题、外交政策的不稳定性、中美之间的经济利益以及美国内支持中美关系的政治力量等六个方面分析了影响中美关系的因素及其对我国外交政策的启示。 关键词:中美关系、影响因素、人权问题、台湾问题 八十年代后期以来,特别是九十年代初以来,随着冷战的缓解和最终结束,中美之间的共同利益和分歧发生了重大变化。经过将近十年的演变,冷战后的中美之间的共同利益和分歧都已基本定型,正是在这一基础上,中美关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虽然中美之间已没有对抗苏联的严重威胁这样压倒一切的突出的共同利益,但却出现了保持世界和亚太地区稳定、紧密的经济联系、解决各种全球性问题、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一系列仍然具有战略意义的共同利益;除了仍然存在社会政治制度不同、台湾问题等分歧,还出现了不少新的重大分歧,如与经济有关的知识产权问题、市场准入问题等。 与此同时,中美之间的共同利益和分歧也明显地复杂化,不仅多样化的共同利益和分歧同时并存本身就是复杂化的表现,而且共同利益往往与分歧交织在一起,共同利益中同时就包含着分歧。冷战后中美之间这些多样化而又十分复杂的共同利益和分歧,以及中美两国对它们的认识和处理,不仅对当前的中美关系有深刻的决定性影响,而且为未来中美关系的走向提供了基础。 在冷战结束、苏联的威胁消失后,美国日益重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问题,以及一些全球性问题。如跨国性犯罪、贩毒、恐怖主义活动,以及环保等,把这些问题视为对美国安全重要的现实威胁。 现在越来越多的美国各界人士都已清楚地认识到,这些问题的真正解决,必须得到中国的支持和合作。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国,对于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事实上,中国重视这些问题,对于国际社会解决这些问题的努力,一贯积极支援、合作,因为这完全符合中国的利益。 在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问题上,中美之间存在分歧,并且曾发生重大纠纷。但分歧并不在于中国反对防止大规模杀伤武器扩散、而是中国反对美国在这个问题上的强权政治做法。所以实际上,在解决这些问题方面,中美之间也存在共同利益。 如果说在以上几方面、中美之间明显地是共同利益和分歧同时并存的话,那么台湾问题和所谓的“人权问

从现实主义的角度看中美关系

从现实主义的角度看中美关系 20世纪是一个战乱纷争的时代,两次席卷世界的大站改变着已有的世界政治格局。雅尔塔体系取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的“两极格局”所替代。在二战后的近半个世界里以美苏为首的东西方阵营的对抗成为国际关系的主题,但是随着20世纪90年代苏联这个庞然大物在一夜之间轰然倒坍,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剧烈而复杂的变化,国际政治格局呈现着“一超多强”的局面。在经济上崛起的中国和已握有全球霸权的美国之间的关系成为当今最为重要的双边的大国关系。中美关系的亲疏冷热深刻的影响着中美两国未来的发展和当今的国际局势和国际格局。因此探讨和研究中美关系意义重大,下面我将从现实主义的角度探讨一下我眼中的中美关系。 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美国对中国的政策由美国的国家利益决定,当有需要时,美国会主动采取相关措施拉拢中国,当中国不能服务于美国利益时美国就会调转枪头打压中国。上世纪80年代中美有一段蜜月期,美国通过出口先进装备、技术援助、低息贷款等措施拉拢中国以抗衡苏联。90年代曾经中美共同的敌人-苏联在一片哄闹声土崩瓦解,美国立刻变脸先是停止与中国的军事合作(欺骗盗取中国当时最先进的歼击机技术),后又有台海危机、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南海撞机等一系列针对中国,损害中国权益的行为,现在又出台一个重返东亚的政策,在南海小动作不断,在东海方面暗地里鼓动日本解禁集体自卫权,可以说无所不用其极。透过着一系列的事件我不由得想到中国的一个典故:兔死狗烹。 拿破仑说过:真理在大炮的射程之内。美国的世界霸权不是耍嘴皮子忽悠来的,也不是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买来的,而是凭借先进的军事科技,遍布全求的军事基地,游弋在世界各个角落的令人战栗的航空母舰确立的。中国由于在长达一个半世纪里深受军备不振之害,所以在近二十年来大力发展军事力量,以保卫发展的成果、获取更多的国际话语权高、提高国际地位。中国要获取和美国一样的国际话语权和地位,并不需要拥有和美国一样的GDP而是需要和美国同样强大的军事力量,我想这也是能够解释为什么美俄之间GDP差距那么大,但是俄罗斯却能够与美国抗衡,而曾经拥有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位的日本却“任美宰割”的原因。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