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说课稿集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说课稿集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说课稿集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说课稿集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说课稿

目录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说课稿 (1)

《钓鱼的启示》第一课时 (3)

《和时间赛跑》第二课时 (4)

和时间赛跑 (7)

新型玻璃 (9)

在大海中永生 (12)

陶校长的演讲 (15)

公仪休拒收礼物 (18)

诚实与信任 (20)

李时珍夜宿古寺 (22)

巨人的花园 (25)

黄山怪石 (30)

盐的世界 (33)

《蝴蝶王国》说课设计 (35)

《阿里山的云雾》说课 (38)

她是我的朋友 (41)

威尼斯的小艇 (43)

《观潮》第二课时 (46)

和时间赛跑 (49)

普罗米修斯盗火 (52)

成长 (53)

快乐王子 (57)

台湾蝴蝶甲天下 (59)

树叶都是绿色的吗 (6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65)

送元二使安西 (68)

鸟情 (71)

父亲的菜园 (72)

《一只贝》说课稿 (75)

《呼风唤雨的世纪》说课稿 (78)

《钓鱼的启示》第一课时

一、说教材及教学目标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七册第29课《钓鱼的启示》。这是今年的新增篇目。这篇精读课文回忆了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我”好不容易钓着了一条大鲈鱼,“父亲”却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使“我”从中获得终生的启示一事,从而说明一个人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记叙的,钓鱼过程中有大量细致入微的心理活动描写,启示部分的句子比较难懂又包含着深刻的做人道理。课文蕴藏的、倡导的道德品质都是现代社会所呼唤、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如规则意识、如诚实守纪、如不为名利所惑等等。

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理解课文内容,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朗读等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正确、流利、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从小进行道德实践对人一生成长的重要作用。教学重点确定为:读中感悟文中深刻的做人道理。教学难点为:理解“父亲”告诫“我”的一段话。

二、说教法及教学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既是对话就不能训话,就不是教师一相情愿地在说教在传授,而是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从而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地去朗读、去感悟、去探究、去积累、去运用,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灵共鸣,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基于以上认识,我采用以下方法来展开课堂教学。

1、组织教学。

因为是抽签借班上课,第一次见学生。我先话家常式地让学生猜“老师喜欢什么样的学生”,从而让学生明白“要敢问敢答,不怕问错答错”,消除学生的顾忌和紧张,拉近师生心灵的距离,以营造一种轻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2、导入。

采用师生互背“名言”形式,既让学生明白语言积累的重要,又在学生取得成功体验得到激励性评价,情绪高涨之时出示投影,赠送给学生一段“名言”,也就是文章的难句、中心句。然后让学生聚焦中心句并针对中心句质疑问难,从而激发出学生带着自己不懂的问题去学习新课文,去主动探究答案的热情。

3、新授——研读课文。

①听读课文录音,以达到整体感知课文大意的目的。

②读是语文教学永远不变的一剂良方。读中理解,读中生情,读中感悟,读中也在积累内化语言。因此,我将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反复地、多形式地引导学生品读,让学生读中感受夜晚的美景,体验“我”和“父亲”的心情的变化,走进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领悟“父亲”告诫中深刻的做人道理。

③“钓鱼”部分采用记者采访的形式,创设情景,让学生角色置换,把自己当成文中人物去感悟去想象,从而达到理解语言文字和训练口头表达的双重目的。“启示”部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从正反两面帮助学生领悟含义,突破难点。

4、总结。

全文学完后,以自写“名言”的形式交流读书感受,鼓励学生多角度的思维并充分地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从而既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体验,又进行了书面表达的训练。

5、作业。

作业布置一为与自己的父亲讨论,交流自己对本文的阅读感受,既复习巩固了课文,也是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反馈;二为推荐阅读篇目《中彩那天》(文旨类同),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中学语文用语文,养成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说课稿

《和时间赛跑》第二课时

一、说教材

《和时间赛跑》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一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两层意思:一是“我”从爸爸的谈话中、从太阳落山、鸟儿的飞行中,明白了为什么要珍惜时间;从“我”和时间赛跑的经历中体会到怎样珍惜时间。作者慧眼独具地抓住了生活中不经意的时间流逝问题,以祖母去世,“我”哀痛万分,通过父母对我的启示和自己的切身感受,把时间变成了可以觉察到、并在行动中可以抓得住的东西,从而点明了中心,使人们认识到: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但是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会获得成功,是一篇教育学生珍惜时间的好教材。

本节课训练重点是理解文中父亲说的话、有关珍惜时间的谚语和文章最后一段话,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本课难点是通过文中具体事例明白时间可以争取的道理,从而养成珍惜时间的习惯,这也是本课的教学目标。

由于四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课文内容和我班学生思维比较活跃的特点,教学时可以指导学生读文体验并展开探究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然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所见所闻进行阅读反思,感受时间的珍贵,形成珍惜时间的价值观念和情感体验。

二、说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和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阅读反思,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堂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三、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质疑定向——探究体验——反思升华——自主作业。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由于文章题目就是文章的文眼,所以上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提问: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这时学生会提出:谁和时间赛跑?为什么要和时间赛跑?时间又不是人,“我”为什么偏偏要和它赛跑?“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结果怎样等问题,我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概括为以下三个问题:(出示问题)

1、时间又不是人,“我”为什么要和它赛跑?

2、“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

3、时间又不是人,“我”为什么偏偏要和它赛跑?

问题确定后我让学生选择最想探究的问题,自由结合组成探究小组并迅速确定每个人的角色。这样就为下边的理解和探究做好了铺垫,使探究确定了方向。

接着进入教学的第二个阶段—探究体验。

探究定向后,我用信任而具带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反复读文,自主探究,学生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难免碰壁或者片面,这时我再让学生小组讨论,学生有自主探究转为合作探究。

学生通过读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明白了:如果时间能停下来,外祖母就不会去世;如果时间能停下来,爸爸还会拥有童年,“我”也会回到昨天,我更不会有一天也像外祖母一样永远不能回来;如果时间能停下来,明天还会看到今天的太阳,鸟儿还会飞过今天的飞行路线,然而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并从这些普普通通的生活事例中体会到了时间的一去不复返。学生在对文中“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等谚语的探究理解中体会到了时间的珍贵。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之后,问题基本明朗化,这时进行全班交流,有中心发言人代表小组进行发言。我根据学生汇报情况相机板书,并及时出示下列重点句子:

(1)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

(2)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3)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4)虽然明天还会有新的太阳,但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太阳了。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表达出思想感情。所以在学生探究理解过程重,我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比如:(1)用悲痛的语调读第一自然段,体验作者的悲痛和时间的无情;(2)用稍慢、无奈与沉重的语气读第四自然段,体验时间的短暂与无情;(3)用稍快而又兴奋的语调,体验我跑赢时间奋和喜悦。)

由于这三个问题相对独立,内涵辐射全篇,教学顺序可根据学生会报情况进行调整,以保护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能够畅所欲言。

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要具有开放性和探究性,要扩大学生阅读面,所以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并理解体验后,我再让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并谈自己的理解,这样课堂上你争我辨,气氛活跃,既开拓了视野,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

在学生探究体验后,我再引导学生读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并结合实际进行反思升华,使教学进入第三个阶段,教学时,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

1、作者写出了这好的文章,可见是一位出色的文学家,如果他不和时间赛跑,他会在文学上取得成功吗?

2、假如有一天你也和时间赛跑,努力学习,并在某一个方面取得了成功,你是不是也会感到和时间赛跑其乐无穷呢?

3、说说自己和别人浪费了时间的一两件事,并就此谈谈你的感受

学生通过反思,明白了不珍惜时间就不会事业有成,和时间赛跑是人生中的最大乐趣,而且懂得了今后该如何珍惜时间,为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习惯奠定了基础

教学环节的第四部分——布置作业

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年级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和感受,并引导学生观察社会、观察人生,为体现这一指导思想并突出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宗旨,同时也为了强化学生珍惜时间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我安排如下作业:(出示作业)

(一)、以《时间你是我的亲密伙伴》为题,谈谈你浪费或珍惜了的时间及感受。

(二)、(1)从报刊、电视、网上或生活中搜集:哪些人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他们有哪些动人事迹?(2)列举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说说一分钟可以做那些事。

四、说板书设计

学生在讨论探究中,我相机板书,我的板书是这样的:

3、和时间赛跑

外祖母去世:哀痛万分(起因)

和时间赛跑:兴奋无比(经过)

假若……就……(结果)

这个板书一方面展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一方面展示了文章叙述顺序,为下一组了解文章的顺序这一训练重点做好了铺垫,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珍惜时间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和情感态度的转变过程。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说课稿

和时间赛跑

一、教材分析:

《和时间赛跑》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清新、淡雅而又略带忧伤情绪的散文。讲的是“我”因外祖母的去世而忧伤不已,后来,在爸爸一席话的启发下,从太阳落山,鸟儿飞行中“我”明白了应该怎样珍惜时间。教学这篇课文的目标是:1、知识和技能:人人读通课文;在语境中理解词义;在个性化的朗读中及创编名言中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展示积累、收集的有关珍惜时间方面的名言警句和名人故事。2、过程与方法:从题入手,抓住课文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借助多媒体、VCD,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感悟语文中蕴含的道理,从朗读中品味情感。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懂得时间过去就不会回来,要珍惜时间的道理。

二、设计理念

本篇课文,课题“和时间赛跑”既是文章的重点,又是全文的中心所在,文中的“假如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这一人生启示,也与课题息息相关。所以教学本课时,我采取“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方式,由课题入用,引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进而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辐射全篇,使全篇的教学“形散而神不散”,最后达到披文入理、感悟人生的目的。

三、设计思路

(一)、紧扣课题,启发学生思考。

在预习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时间的认识。“同学们,你对时间有什么理解?”有的学生说:“时间很宝贵。”有的学生说:“时间过得非常快,一眨眼就过去了。”还有的学生说:“时间看不到也摸不着。”等等一些既生动又理性的感觉。通过这种谈话方式,我顺势引出本课的课题:“时间这种既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东西,作者林清玄却要与他赛跑,这是怎么回事呢?让学生自读课文,读懂的画一画,不懂的提出来组成学习小组共同探讨。”这种教学设计,由题入手,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也为学生的个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的探索空间。

(二)、疏理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会提出许多散乱的问题,经过师生的共同整理,关于课文内容,我发现学生基本上是围绕着以下三个问题提出的:(播放VCD)①“我为什么要和时间赛跑?”②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结果如何?③通过与时间赛跑,我明白了什么?在教学时,我从下面三个方面来紧扣全文。

1、探索中解决问题。

新课标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他们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这个环节的设计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做,为学生指明了方向。在这个教学步骤中,我以课堂为主阵地,将“分组讨论,合作交流、自主探索”作为一种激活课堂信息交流,促进学习目标达成的有效教学方式。当时学生提出疑问最多的,最不容易理解体会的就是“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同时这句话也是全文的难点。教学时,我借助VCD向学生展示上文中的“昨天过去了,它就永远变成昨天,再也不能回到昨天”;下文中“一天真的过完了,明天还会有新的太阳,但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太阳”。让他们从读中感悟。又摄取学生生活中的几个镜头,如:美好的童年、快乐的春游日、热闹的游艺会。然后我问他们:“你们小时候的生活美好吗?你们还可以回到从前吗?”学生回答:“不可以”。“运动会、春游那么有意思,能无限延长吗?”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不可能”。学生通过结合上下文及自己的亲身实践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老师不必费心费力,逐字逐句地分析句子,那只是形式上的理解。

2、实践中感悟真谛。

新课标提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在课堂上,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同学们,我们也来和时间赛跑,好吗?”这种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反思,在实践中感悟。(播入轻音乐)首先我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充分利用一分钟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如读一段课文、写几行感受、同桌交流看法等。学生兴趣大增,纷纷做起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来。短暂的一分钟后,我组织学生交流自己在刚才的一分钟内都做了什么?有的同学兴高采烈地告诉我,说自己一分钟读了260多个字,有的同学高举自己的作品,原来他写了50多个字,但也有的同学愁眉苦脸地说还没想好该做什么。我相机告诉他们如何把握好时间,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与体验,感受很深刻。同学们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今天我真高兴,因为我与一位特别的朋友赛跑,我竟跑赢了它。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它就是时间。”“今天的语文课让我深深明白了,假若我们一直和时间赛跑,我们就能更快、更早地取得成功。”这些感性的东西也从他们小小心中产生。

3、朗读中品味情感。

随着探究问题、理解内容的深入,我始终引导学生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的个性朗读——发现问题时读,理解内容时读,体会情感时读。可采用自由读、范读(借助VCD)、指读、评读、齐读等。学生在理解和感受中读出了“我”因外祖母去世的哀痛,读出“我”体验时间流逝的哀愁,读出“我”跑在时间前面的喜悦。通过这些丰富多采,个性鲜明的朗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明理、悟情。

(三)、回扣主题,拓宽学生视野

“文中有很多和时间有关的名句,试着把自己喜欢的语句读一读,背一背,并积累下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文本,学会积累并为自己所用。借助多媒体VCD,向学生展示有关时间的名句。如:鲁迅说的“时间就是生命”。孔子说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如此的宝贵,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名人惜时的故事,和其他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同时还可以自己当回小名人来创编名言,大家共同交流评价。学生听到自己可以当小名人了,积极性非常高,纷纷动笔,如:时间就像一条泥鳅,你不抓紧它,他就会悄悄地溜走。”“时间老人不等人哟!”“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能回。”等等。学生们的表现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这种教学设计,只为了让学生善于积累,达到触类旁通、学以致用的目的,从而拓宽学生视野。最后让学生在诵读珍惜时间的名言中结束。

课后,我安排了两个拓展练习(自选)。

积累:继续收集与珍惜时间有关的名人轶事,名言名句或自己创编惜时名言。

练笔:写一写学习《和时间赛跑》一文的随感。

之后安排以“惜时”为主题的读书交流活动。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说课稿

新型玻璃

一.说教材

《新型玻璃》是四年级第七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精读课文分别介绍了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它们在现代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课文一共有6个自然段。这篇课文语言浅显,通俗易懂,主要是想让学生通过了解5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了解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成就及其在现代工业化建设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勤奋学习的自学性。

四年级是小学阶段由低向高发展的关键的阶梯,语文教学,应该引领学生走进其中,去解读、去品味、去领悟、去熏陶、去仰慕、去沉醉……且大纲明确要求:“能抓住重点词、句、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是怎样观察事物,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根据大纲目的要求,语文教学的规律以及《新型玻璃》这一课的特点,

我设计了以下3大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了解课文介绍的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及作用。

能力目标:1、体会作者介绍玻璃的表达方法,进行说话训练、创新设计,发展语言及创新思维。

2、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拓展科学知识的意识及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迅速发展的当代科技及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了解新型玻璃的特点及作用,学习作者介绍玻璃的表达方法进行说话训练。

教学难点:能正确区分特点和作用。

教学准备:1、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新型玻璃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

真正的语文教学,应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运用电教手段,采用情境教学法。

三、说学法

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的学习过程,要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从过去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必须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益,把课堂这一个广阔的舞台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素质,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学生采用:看、听、读、品、演的方法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期待终身学习所带来的快乐。它应该是一种享受。

四.说教程(第二课时)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我所思考的新的语文教学应该是这样的:

构建新的课堂模式。让课堂成为学生思想碰撞的场所;让课堂成为学生激情燃烧的火场;让课堂成为学生智慧的加工厂;让课堂成为学生梦想开始的地方。改变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大占天下的局面,把活动引入课堂,把训练贯彻课堂,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活化课堂教学。

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今天的语文课我们将举办新型玻璃展销会。你们看,我们的展销会吸引了这么多的客商。那么,你们就是展销会上的厂长、经理或者是推销员,你们的任务就是将你们公司生产的新型玻璃推销给在场的每一位客商,大家有信心吗?

二、确定目标,自主阅读

1、师:我非常相信你们,你们的推销一定会非常精彩,非常成功的。不过,要把你们公司的新型玻璃推销出去,你得首先学好课文,熟悉新型玻璃。你们都想学习了解有关新型玻璃的哪些知识?(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学什么?名称、特点、作用……)

2、师:怎样才能了解新型玻璃的这些知识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怎么学?读课文、想、勾画、圈一圈、收集资料……)

3、学生根据自己确定的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采取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自主阅读。

三、交流讨论,互相补充

1、同桌或四人小组或自己找小伙伴,交流自学情况,互相补充,相互释疑。

2、全班交流:通过自学交流,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教师适时点拨,强调结合实际和收集到的资料谈)。

3、师:最近,老师家里要装修房子,请你帮老师的忙,我该用那种玻璃?为什么?

4、你们推荐的玻璃除了家里可以用,还有哪儿可以用?(练习句式:可以……可以……可以……还可以……)

5、你们推荐了这么多的玻璃,请用“可以……可以……可以……还可以……”说给老师听。

四、发挥潜能,创造设计

1、过渡:你们的建议真好!老师谢谢你们。同学们,我们人类真了不起,研制了这么好的新型玻璃造福于人类。你能联系生活实际的需要,自己也研制设计一种新型玻璃吗?

2.同学们设计新型玻璃。

五、抓住重点,训练说话

1、过渡:让我们随着轻快的音乐走进展销会场,把你们设计的新型玻璃展示给客商吧!

2、学生设计展销形式,展销词,要求形式多样,语言生动,富有创意。

3.汇报推销,师生点评。

六、总结评价,布置作业

1、总结评价:你觉得今天的语文课你自己学得怎么样?(学生自我评价)

2、布置作业:将自己最喜欢的新型玻璃(可以是自己设计的,也可以是课文中介绍的)的特点、作用等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出来。

五.说板书:

19 新型玻璃

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样?

名称读课文(想、勾画、一圈)

特点收集资料

作用讨论交流

……推销设计

这个板书设计,最大的特点是灵活、简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学习的过程来完善。充分的反映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其学习的方法。重在了方法的指导。

当前,信息革命的浪潮正加速着教育技术化的进程。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加强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优化课堂教学,把课堂变成一个乐园,一个溶炉,一个梦想开始的地方。我会为此而努力,永不懈怠!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说课稿

在大海中永生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六单元中的精读课文——《在大海中永生》。

教材分析

《在大海中永生》是一篇通讯,记叙了历史伟人邓小平骨灰撒放大海的情景,讴歌了伟人的不朽功绩,表达了人民对伟人的一片深情。课文按照时间的顺序,分别写了飞机载着小平同志的骨灰飞向大海、骨灰撒向大海、向大海告别三件事,进而表达了人民祝愿小平同志在大海中永生的强烈愿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生字,绿线内的三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做成的词语。学习用“不仅……也……”造句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体会人民为失去了邓爷爷这一位伟人而悲痛的感情,缅怀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怀。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达人民与邓小平的深厚感情。

教学难点

缅怀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怀。

教法学法

1、小平同志逝世,学生们还小,对当时情况知之甚少。为加深学生对一代伟人的了解,课前我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找一些邓小平同志的小故事来读,了解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祖国各地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我搜集了有代表性的图片资料、文字资料等制作课件。

2、课文的线索比较清楚:飞向大海——撒向大海——告别大海。作者运用拟人、排比对偶等方法,展开联想的翅膀,充分地表达出人民对邓小平同志深深地怀念和悲痛之情。教学时,我抓住关键词,通过对重点段的研读和品读,使学生在思想上、情感上产生共鸣,受到震撼。

3、小平同志的传奇的一生,他的丰功伟绩,不是仅靠几节课就能让学生体会深刻,因此,学完课文后,我组织学生开展读书讲故事活动,通过阅读、介绍、讲故事、看影视等,使学生对邓小平同志的印象更形象更具体,对其丰功伟绩了解更多。

教学思路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学生、教师与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自我构建、学习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因而,为实现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难点,我将此课安排为三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理清脉络。给足时间使学生读、思、划、批,自读之后有个人的感受、体验和见解,能提出比较有价值的问题。第二课时:研读课文领会感情。通过抓关键词、多种形式的读,悟情传情。第三课时:复述课文迁移内化。

教学程序

(一)、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谈话导入

1、刚才大家听到的歌曲是歌颂谁的?指名一生板书:邓小平爷爷。出示图片:谁能介绍一下邓小平爷爷?出示词语:改革开放、一国两制、一代伟人、世界名人。

2、板书:在大海中永生。解题(略)

3、读课文,学生字,理思路。(意图: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是教学的起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认知去解读文本,产生不了超越文本的情感和精神。因此,课前各种有关邓小平资料的搜集、阅读、讨论,为课文的学习做一个铺垫。)

(二)、抓住重点,研读课文,领会感情。

1、为什么说邓小平爷爷在大海中永生?在课题边打问号(意图:提出问题,激发学习欲望,以学定教)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轻声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你读懂了什么?讨论交流,师板书:我们可以用四个字概括:飞向大海。

(意图:读文章每个孩子有不同的感受,这里让学生畅所欲言,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出示句子比较:……在首都…………在首都……①师读上句,学生读下句。②讨论:这两句话意思相同吗?哪一句好?为什么?()

(3)邓小平爷爷曾经这样说:(板书出示)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师读——生齐读师述:作为中国人民的儿子,怎么忍痛离开祖国和人民,祖国和人民又怎能舍得他们的儿子离去。

(4)齐读第一自然段,读出悲痛的心情。

(5)提问:“最后一个篇章”指的是什么?(不知道没关系,再往下学我们就会明白的)(意图:通过抓关键词“低低地”“缓缓地”理解句意,领会感情。再感情朗读,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学习二——四自然段

1.出示自读要求。

2.指名一生读要求:然后学生自读。

3.理解第二自然段:大家看第二自然段,指名一生读第二自然段。提问:

①“呜咽”是什么意思?大海会哭泣吗?表达了人们怎样的心情(悲伤不已)

②怎样读出这种心情?(愿意读的站起来读)

4.出示第三自然段

①你读懂了什么?(骨灰的去向)

②四个“也许”分句位置能不能调换?(不能,地域越来越大说明邓小平爷爷的影响深远)

③你怎样读这几句话?(语气渐强,最后渐慢)

④指名读。

⑤出示句子:邓小平爷爷的影响……

a怎样读这句?

b指名读。

⑥师范读第三自然段——生齐读。

5.各自轻声读二——地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把你最感动的一两句话背下来。

指名背。

6.提问:现在知道“邓爷爷人生最后的篇章是什么?”(骨灰撒向大海)板书:撒向大海。

(意图:这一环节,我以“读——悟——读”的方式抓住重点段教学,因为“读”是悟的的基础,有了“读”才会有“悟”,有了“悟”更需要“读”。通过“读”来内化“悟”,使感悟不断升华,由“文”走向“人”。)

(四)、学习五、六、七自然段

1、课前大家搜集了不少资料,现在再请你连读,你认为邓小平爷爷是怎样的伟人?(无私奉献)

2、小平爷爷以一个老共产党员的身份向希望工程捐款,请听这样的声音:(播放录音)

a) 过渡:人民的主席爱人民,人民的主席人民爱。邓爷爷虽然走了,但我们相信他与大海同在,与人民同在,与祖国同在。

b) 齐读五、六、七自然段。

c) 你是怎样理解最后一句话的?(在大海中永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擦去课题上的问号)

(五)、总结课文:学了课文你想对邓爷爷说些什么?

(意图:“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所以,我安排这一说话内容,让学生谈感受。)

(六)作业。

任选以下一题完成。

1、填空:邓爷爷我想对您说:()

2、看一部关于邓小平的电影,写一写观后感。

3、看一部关于邓小平的电影,设计一份海报宣传这部电影。

4、为课文配上音乐,进行配乐朗诵。

5、向你的同学、朋友讲一个邓小平的故事。

(意图:学生的智能组合存在差异,所以,我设计出以上的作业,兼顾不同学生智能领域的特点,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利用自己的优势领域进行学习,从而为每一位学生胜任学习提供公平的机会。)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说课稿

陶校长的演讲

一、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确定

1 教材分析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七单元26课《陶校长的演讲》,是陶行知先生一篇演讲稿,要求学生每天从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四方面问一问自己,以此激励和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演讲稿辞真意切,极有鼓动性,感染性;结构上,按“总----分----总”方式谋篇,以“问什么、为什么问,怎么办”方式构段,十分整饬。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陶冶情性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

2 教学目标

根据新大纲的要求、教材的编写意图、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 认知目标:学会本课的11个生字(其中“韧”字只识不写),理解生词;

2 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复述课文;

3 情感目标:

a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和复述课文,了解演讲的特点,明白为什么要做到“每天四问”,培养学生不断激励和鞭策自己的好习惯;

b 积极主动的探索新知。

3 教学重点:理解每天四问的重要意义。

4 教学难点:体会句子间的联系。

二、教法与学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精神,基于脑科学研究的新突破以及中年级学生的特点,我打算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围绕“学法指导”这一核心,以读书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开发全脑为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饶有兴趣的说、演、读,来代替教师单一的讲、管形式,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学生想象,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

为此,我打算从师生两方面做好如下准备:

师:小黑板、投影片、录音带《双手和大脑》。

生:搜集陶行知的有关资料(用以扩大预习范围,降低难点、激发兴趣、了解背景)。

三、教学程序

(一)激趣揭题,质疑定标。

揭题板书后,首先在由弱渐强的《双手和大脑》乐曲声中简介陶行知,可以达到消除情绪性学习障碍的目的。

“疑,思之始,学之端”,可以对学生发问:“看到题目,你首先产生那些疑问?”根据学生的疑问,巧妙地交代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整体感知,读中学读。

词义的模糊性和概括性决定了语文学习的整体性原则。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这一环节中,应该首先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读书,读后讨论演讲的特点和演讲稿的格式。通过反复朗读,做到读中知大意、理脉络;读中查字典、剖形探义,掌握生字词。

以上为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三)研析结构,精读感悟。

刘勰说得好:“观文者批文以入情。”阅读教学中应该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可以扣“问”展开,结合学法指导,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指导学生读中悟情。

1 细读悟理

(1)整体理层次:做到思之有序。这部分可分三个环节:a 提供自学材料;b 个人尝试练习;c 小组交流反馈。

根据重难点和第一课时中存在的问题,投影出示自学材料:

自读“四问”,分组学习,利用列表理清层次后,再抓关键词朗读体会。

问什么为什么问(结合希望)你将怎样做

(2)研读悟学法:读中解惑悟情。这部分采取教、扶、放的方式,也可分为三个层次:a 导读“问身体”;b 导学“问学问”;c 自学三四问。

A 导读“问身体”:

a 交流“问什么”,指导读好问句。

b 抓关联词,解决“为什么问”。具体方法:先出示没有关联词的句子,学生填词悟理后,再适当引导:要想实现崇高的理想,必需(怎么办)----------------,否则(会怎样)-----------------。

c 结合陶校长的“希望”,说说“你将怎样做”,变被动的接受为主观上的积极探索。

d 指导朗读。

e 总结学法:据问题,找句子。

读句子,划词语。

读词句,悟情理。

B 导学“问学问”:

a 尝试自学;

b 交流反馈:1 读好问句;2 找关联词,体会“为什么问”;3 结合陶校长的希望,讨论“你将怎样做”并适当拓展延伸:除了课文上说的,你还有哪些好方法使自己的学问进步?

c 强化迁移:1 读出自己的体会;2 再次强化总结学习方法。

C 自学三四问:

a 按同样的方法自学三、四问,作标记准备提出不懂的问题。

b 组织交流:点播关键词,练习课后练习4,谈谈内容,读读课文。

2 精读悟情

a 任选一问,读出自己的体会。可以说,可以演,可以读,也可以背,使每一个学生都尝到成功的喜悦。

b 组织复述其他“三问”。

以上为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四、总结迁移,形成积淀。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可以利用第六小节总结“四问”,帮助学生体会“演讲”的感情,并且利用演讲等方式,指导读出这种亲切、关切、爱护和充满鼓动性感情的语句。接着,帮助学生从课文内容和学习方法两方面进一步总结:谁来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然后,进行迁移性训练:根据文中“四问”,以某一天为例作出回答。

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为此,可以用这样的问题总结全篇课文:你认为自己这几节课学得怎么样?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继而,根据学生情况做出综合性总结和评价。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继续搜集有关陶行知的资料,准备召开“我眼中的陶行知”知识交流会。

五、板书:

总之,我力图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做到书让学生读,问题让学生提,分析让学生讲,道理让学生悟,学法让学生去总结,最终达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创造。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说课稿

公仪休拒收礼物

今天我主要说的是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语文教材的《公仪休拒收礼物》(第27课)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

一、说教材:

《公仪休拒收礼物》是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个独幕剧,讲的是两千多年前鲁国的宰相公仪休拒绝某大夫送来的鲤鱼的故事。在教学此文时,同学们对公仪休的这一人物形象围绕一个“清”字层层深入而独到的分析感悟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课文是以围绕公仪休拒收礼物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剧情虽然简单,但结构紧凑,人物性格鲜明,充分体现了独幕剧的特点。

根据大纲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1、学会阅读剧本,学习独幕剧表演。

2、理解公仪休最后一段的含义,学习公仪休清正廉洁、拒收礼物的品格。

其中学会阅读剧本、表演剧本是本课重点,把握人物的性格,理解公仪休最后一段话的含义是本课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达成上述的教学目标,根据大纲要求和课文特点,遵循阅读规律和儿童的认知规律,我们备课组选择的基本教法是“以读代讲、以演代讲、情境教学”的导学式教学法,确定了“读中感悟、以读悟情、质疑解疑、合作实践”为基本的学法指导,在操作过程中采用“读、划、练、思、演、品”等教学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其教学程序分如下几个环节:

一、复习导入

首先出示出示张艺谋画像,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导演有哪些了解,课始设置“最佳导演奖,最佳演员奖。”目的在于激起学生做导演和演员的兴趣,以便学生积极投入到剧本中去。

二、精读感悟。

以读为本,以演代讲、以读生情,以情促读。

我国语文教学有“熟读、精思、博览”的优良传统,叶圣陶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读,他认为“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使之见于书,入于目,出于口,明于心,真正达到口诵心惟,使知、能和谐发展。”

本课主要通过人物的对话刻画人物,虽然文字浅显,但细细品味,回味无穷,

在指导朗读时,师说:“请各位导演仔细地读读剧本。”就是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将自身置于剧本之中,找到做导演的感觉。指导学生找出体现主人公特点的有关词句,鲤鱼的味道实在是鲜美呀!我已经很久没吃鱼了,今天买了一条,一顿就吃光了。

只要天天有鱼吃,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通过对这些词句的朗读品味,体会公仪休对鲤鱼的喜爱之情。并能通过自己表演(回味似的)这一表情让人觉得公仪休真的非常爱吃鱼。表演的同学是演员,坐着的同学都是导演,对演员和剧本进行指导、再创造,其实就是将评价换一种形式展示在课堂教学中。

注意语思统一,力求做到发展语言与发展思维相结合。

大纲指出:语言文字是思维的表现形式,发展语言必须与发展思维相结合。所谓语思统一原则就是把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统一起来,在发展学生语言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品质。本课中我们力求语思统一,从公仪休怎样拒收和为什么拒收鲤鱼入手,探究公仪休思维过程,从而体会公仪休高人一筹的见识和清正廉洁的品格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练习说话、表演,发展创造性思维。

三、内化、表演

学生在阅读了剧本,进一步熟悉了人物的性格后。可以和自己的好伙伴找一块空地来排演。师问:“最佳导演奖、最佳演员奖将花落谁家呢?”(串联前文的奖项)更加激起学生表演欲望,最后评出设置奖项。

四、小结

学完剧本后,让学生说体会,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说课稿

诚实与信任

一、说教材:

“诚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再三强调,待人以诚是立身之本;而今党中央更是十分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培养青少年的诚实美德。目前,商业战线也提出了“诚信经营”的口号。因此,“诚实”是人心所向。

苏教版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9课《诚实与信任》这篇课文,记叙“我”深夜驱车回家途中,不小心撞断了路边小红车的反光镜后,主动留下写有自己姓名、电话的纸条,后来,双方通过电话使事情得到圆满解决,说明了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的道理。

本文选取的是生活中极其平常的小事,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描写手法也极为朴实,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但人物的言行却感人至深。特别是课文的第二段(对话部分),尤为情真意切,生动感人。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编写意图、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课按计划需要两课时完成,我说的是第二课时。第二课时我确立的教学目标是:

1、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技能目标:分角色朗读“打电话”这部分课文。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领悟诚实与信任比金钱更重要的道理。

教学重点:读中感悟“打电话”这部分内容,体味其中的蕴含。

教学难点:以读为本,以情促读,读中感悟文章“小中见大”、“平中见奇”的写作特色。

二、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及中年级学生的特点,以读为本,以读生情,以情促读。《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我”与小红车主人的“打电话”这部分内容,我给学生适度的时间与“文本”对话,诵读、感受、理解、欣赏课文,从而感悟出诚实与信任的可贵;再进一步地开展师生、生生间的对话。

我打算在操作过程中采用“读、划、练、演、议、品”等教学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课时主要教给学生抓住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语感。

本课设计总的指导思想是求实、求活、求新、求效。

三、说学法:

部编版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海的女儿》说课稿

《海的女儿》说课稿 一、说教材 《海底的女儿》是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节选自《海的女儿》的结尾部分,通过介绍小人鱼亲自参加王子的婚礼,忍受身体和精神的苦痛,一步步变成泡沫,走向死亡的故事。这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二、说目标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港、宴”等13个生字,积累生字组成的新词。 2.自由阅读课文,了解故事大意,体会人鱼公主的美好心灵。 3.激励学生从小为人大度,常抱有处处为别人着想的思想。 教学重点:体会美人鱼宁可牺牲自己也不伤害王子的品质。 教学难点:了解故事大意,体会海公主的美好心灵。 三、说学法、教法 学法: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自主阅读故事,合作交流,谈体会,谈感受,完成对文本的对话。 教法: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读通文章之后出示一些重点语句。我在教学中能够放手给学生,让他们在文本中充分品味挖掘语言的内涵。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由理解句子表面的意思过渡到感悟作者蕴藏在句子中的情感,小组讨论阶段,学生在充分讨论的过程中对作者的情感就有了一定的感悟,再通过教师的点拨指导,认识上就更深一层次,对今后阅读安徒生的作品帮助很大。 四、说教学流程 (一)师生谈话,导入课题。 1.出示美人鱼图片,问:“同学们,你们看见过这张图片吗?”对,这个图片画的是海的女儿。(板书课题:海的女儿) 2. 安徒生简介,学生初步了解。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1805-1875),19世纪丹麦著名的童话作家,既是世界文学童话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个虔诚的基督教徒,被誉为“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他出生于欧登塞城一个贫穷的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贫苦。父亲是鞋匠,母亲是佣人。早年在慈善学校读过书,当过学徒工。受父亲和民间口头文学影响,他从小爱文学。11岁时父亲病逝,母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

《白桦》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文作者以白桦为中心意象,从不同角度描写它的美。满身的雪花、雪绣的花边、洁白的流苏,在朝霞里晶莹闪亮,披银霜,绽花穗,亭亭玉立,丰姿绰约。除了感受诗歌意境的美之外,还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诗人对家乡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这首诗前两节重在描摹白桦的外在形象,后两节重在表现白桦的内在气质。为了突出白桦的形象气质,作者从多方面、多角度或正面刻画,或侧面烘托,力求塑造的形象鲜明、生动。 诗歌采用四行一节的形式,各节偶句押韵,全诗押通韵,读来音韵回环和谐,如一首欢快的小夜曲。加之作者在字里行间充溢着对白桦由衷的喜爱、赞美和崇敬之情,所以使这种欢快之情增加了几分深沉。 二、说目标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绣、潇”等8个生字,会写本课“桦、涂”等11个生字,学会本课新词、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3.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4.了解现代诗的特点。 5.通过阅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重难点 1.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及诗人的情感。 2.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学习现代诗。 三、说教法 围绕“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细读诗歌,合作探究交流。接着“借助几个短语描述这棵白桦,说说白桦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深入理解诗歌。 在学生理解、感悟了诗歌内容之后,我还注意“总结区别现代诗、古诗的区别,总结现代诗的特点。”这一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评价。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介绍作者 1.上节课,我们欣赏了艾青的《绿》,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下叶赛宁的

《白桦》。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白桦》) 3.简介作者 (二)品读诗歌,感悟意境 1.生自由地读诗歌,并边读边想象: (1)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什么画面? (2)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体会到作者什么情感?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班上交流,师相机引导: 4.读一读,选择以下几个短语描述这棵白桦,说说白桦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洁白的流苏姗姗来迟的朝霞灿灿的金晖 晶亮的雪花白雪皑皑的树枝银色的光华 (三)再读课文,总结特点 1.学习饱含感情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你有什么新的发现?你发现现代诗与古诗的区别是什么? 3.诗歌有什么特点? (四)课后练笔,延续感情 1.你知道哪些与植物有关的诗歌,说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出示: 梨树(希尔达·杜利特尔) 银色的尘雾 从地面升起 我的手够不着 你升得那么高 哦,白银 我手够不着 你花团锦簇向着我们 没别的花能开出 如此坚挺纯白的花瓣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课我们关心天气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 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过程与方法: 1.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2.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该关心天气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教学准备: 1.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 2.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 3.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气网状图各一份; 4.每个学生科学记录本各一本。 教学活动过程: 一、认识天气现象 1.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 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 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 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汇报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 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出示观察要求: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安全教育,并落实小组长进行管理。 3.认识“网状图”的使用:刚才同学们在汇报的时候想到一点说一点,有没有办法把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更直观地表示出来的方法呢?打开书本第3页,看看书本上向我们介绍了怎样的一个好方法? 4.看明白了吗?有不明白的请提问。 5.请你学着书本上的方法,在科学记录本上为今天的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作一张“网状图”。 三、总结 刚才我们观察的是今天的天气,那么明天又会天气怎样呢?后天呢?一个月内我们酒泉的天气又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请大家每天都能把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就能了解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这里的天气变化是这样的。 课后反思: 第二课天气日历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通过亲自观察认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变化。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使用温度计来测量气温。 2.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 教学重点 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教学难点 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麻雀》说课稿

《麻雀》说课稿 《麻雀》,出自19世纪俄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之手。他以新颖的构思,精练、优美的语言文字,叙述了一只老麻雀在庞大的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使小麻雀免受伤害的动人故事。文中通过对不同的角色的神态、动作的具体描写,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不仅刻画出小麻雀的弱小,猎狗的凶暴,“我”的同情怜爱的形象,而且塑造出老麻雀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为救幼儿奋不顾身的果敢形象。热情地歌颂了“亲子”“母爱”这“一种强大的力量”。 《麻雀》是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学习《麻雀》一课,是让学生在熟练运用“读课文,想画面”的阅读方法的基础上,着重了解作者是怎样具体地叙述和真实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进而认识到内容真实、具体是写文章的基本要求,并激发出热爱生活,懂得母爱的伟大和爱护弱小是一种高尚的情操;同时担负着培养学生根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自己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自主学习及创新精神。 根据教学大纲和学段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和课后练习,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及有关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老麻雀为了保护小麻雀表现出的那种强大的力量,进一步学习、掌握具体记叙和表达真实思想感情的方法。 3、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育方面: 懂得母爱的伟大和热爱幼小是一种高尚的品质。 发展方面: 1、掌握具体叙述和表达真实思想感情的方法,并在作文中能有意识地加以运用。 2、培养自己提出问题和自己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真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具体描写来表现老麻雀奋不顾身掩护小麻雀的那

种为“一种强大的力量”所支配的精神。 教学难点: 体会第4、5自然段中描写老麻雀神态、动作的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母爱的力量) 教学手段: 1、多媒体电脑,课文录音带,收音机,电视机 2、引疑、导析,读、思、画、议结合法 教法和学法: 根据教材内容,运用多媒体电脑出示有关简介作者的资料,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的图片、动画和课文片段,结合教学的需要,投影出示思考题、练习题及课文片段,引导学生进行边读边画边思,并通过让学生自问自答,互问互答,小组、集体议论,引疑、导析,读、思、画、议结合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大胆创新。 教学程序: 第一教时,在简介作者后,放手让学生按“预习”的提示和课后思考题2的要求,读课文,想画面,并通过议论,了解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了解课文的角色及每个角色的特点,了解课文的段落及事情发展的顺序(起因、经过、结果)。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会生字、新词。然后以课后练习题3的填空题为重点,让学生读、思、画、议,体会课文是怎样把小麻雀的弱小写具体的,进而引导学生熟读、背诵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以突出教学的重点,分散和突破教学的难点。 第二教时,以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怎样把老麻雀与猎狗搏斗的经过写具体,真实地表达“亲子”“母爱”是无与伦比的思想感情。教学时,先小结第一段并过度: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麻雀,被烈风吹到地上,一只猎狗慢慢地走近,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小麻雀正面临着生命的危险,突然发生了什么事呢?老麻雀怎样出现的,怎样跟庞大的猎狗搏斗的呢?以此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接着,让学生听课文第二段的录音,思考上面的问题;再让学生自由朗读,按习题2(投影出示:找出课文中描写老麻雀神态、动作的句子,提出问题和大家一起讨论。)的要求和例子,边读,边画,边思,并反复读有关的句子,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

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1、冷与热 一、教学目标和能力要求 1、通过认真观察,知道一些物冷与热的现象。 2、会用不同方法研究水的冷与热。 3、亲历用感觉器官研究物体冷与热的过程,体会到科学研究仅凭感觉是不够。 二、教学准备。 每组三个装有冷、热、温水的水槽,媒气炉、炒菜、煮开水、冰箱等视频,有关沙漠、冰川、地热、喷泉的视频。 三、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1、师:夏天真热,琪琪、波波、彬彬、妍妍四年好朋友约好到泳池游泳,游完水刚上岸的波波觉得浑身发冷,但准备游泳的彬彬却热气死了,你能帮他们找出原因吗? 2、学生发言。 3、师:在我们的生活中热与冷的现象随处可见。 (二)哪里热,哪里冷? 1、师:你能说说,家里哪里热、哪里冷? 2、师:现在,我们一起到家里面寻找冷和热的现象。(播放体现冷、热现象视频) 3、师:在自然界中也有冷热的现象吗?

4、分小组讨论。 5、师:在自然界里,冰川、沙漠、地热、喷泉冷热都不相同,现在,我们一起走进这些地方,亲身感受一下。(播放视频) (三)感觉水的冷与热 1、师:桌子有三杯冷热不同的水,你有什么方法知道它们的冷热不同呢? 2、生答,师板书。 3、分组实验,师巡视,提醒学生用多种方法尝试。 4、小组派代表到台前汇报。 5、师:如果我们把两只手分别放在冷、热水里,然后再把两只手同时放在温水,你的手有什么感觉? 6、请两位学生到台前试验。 7、学生汇报感觉。 8、师:靠手能准确知道物体的冷热吗? (四)问题延伸:怎样才能准确的知道物体体的冷热程度? 1、生讨论。(为下一节课的学习作铺垫) 2、生答:温度计。 3、师:请同学们回家尝试一下。 2、温度计(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和能力要求 1、通过观察,认识温度计的构造,能正确地使用温度计。 2、能正确地读写温度。 3、学会测量空气的温度和人体的温度,掌握一些科学的技能。 4、亲历一系列测量物体温度的活动,逐步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准备。

部编四年级语文 说课稿

部编四年级语文《猫》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猫》一文是部编版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猫》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本文主要通过对猫的古怪性格和满月小猫特点的描写,流露出对猫的喜爱之情。课文以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为主线,贯穿了猫的古怪性格及满月小猫的可爱形象,描写栩栩如生。 2.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教学目标三个纬度的有机整合,以此为依据,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和技能目标: ①学会认读本课“虑、职”等8个生字,会写“忧虑”等15个字,正确读写“性格、任凭、贪玩、尽职、屏息凝视、稿纸、梅花、跌倒、变化多端、开辟、枝折花落”等词语。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了解猫的古怪性格和它小时候的可爱,学习作者是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出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的。 过程和方法目标:以“自读,感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架设文本与学生间的交流平台,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感情和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3.教学重、难点 了解猫的古怪性格和它小时候的可爱,学习作者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 4.教学方法:导读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以读代讲法等。 5.学习方法 (1)“读书、思考、感悟”的学习方法贯串始终。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 6.教学课时:二课时 二、说教学理念 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文作者表达了深厚的思想感情,因此,让学生反复诵读,读中悟情,读中表情,同时抓住重点词句的理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精卫填海》说课稿

试卷说明 小学语文考试内容将全面反映《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学习目标要求,力求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方面的有机联系。力求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段的目标为依据,抓关键,突出重点,有效地考察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状况。加重了基础知识的考查与评价:语文学科是基础工具性学科,从小打好基础,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至关重要。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要夯实基础,明确要求,扎实训练。在本套试题中对字词句的考查可谓面全样多:选正确的读音,看拼音写字,形近字组词,补充成语,选填关联词语,按要求写句子,缩句,扩句,比喻句,拟人句等多种句式的变换,以及加标点,查字典等等。由此可见,我们今后的课堂应该让学生在课内识字、练字、用句,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基固本。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精卫填海》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精卫填海》,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精卫填海》作为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文字简洁明了,却给人以奇特的想象,浪漫夸张。 四年级学生刚刚开始接触文言文的课文,对于文言文的语言结构感到陌生,所以需要先由教师带领学生正确朗读课文,直到读通顺为止,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我将本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确定为:能在老师的带领下正确流利地朗读

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注释了解《精卫填海》这个神话故事,并用自己的话讲一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知道这则神话赞美了精卫鸟坚忍不拔的意志。 二、说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理念,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本节课采用: 1、范读教学法,短文生动活泼,想象丰富,意蕴深刻,宜于诵读体味。 2、设疑引导法:通过设疑引导,鼓励学生多角度探究短文寓意。 此外我还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说学法: 诵读法:短文生动活泼,想象丰富,意蕴深刻,宜于诵读体味。 讨论法:针对教师提问展开讨论 讲述法:通过讲故事的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传统文化不同于语文课,但和语文有相同的载体。基于让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有所收获的目的,我设计了如下五个环节 (一)故事导入,我来猜 多媒体动画展示“女娲补天”的故事,让学生竞猜,并拓展举例,你还读过那些神话故事!如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盘古开天辟地,嫦娥奔月等,这些故事都有着雄奇的想象与夸张,但又和现实有一定的联系,它是在人们头脑中经过加工,改造过的现实。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精卫填海》。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走月亮》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走月亮》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走月亮》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散文。读着这篇文章,使人不由地走进一幅如诗、如梦、如世外田园般的画卷中:明亮而柔和的月光下,阿妈牵着“我”的小手,走啊走,走过村头,走过大道和小路,走过小溪和水塘,走过溪岸和拱桥,走过果园和菜地……山之高,村之静,水之香,塘之趣,果之甜,虫鸣、鸟飞、溪流、人语,无不充盈着温馨、甜美之情。 这篇课文与抒写乡情和友情的两首古诗,表达师生关爱之情的《难忘的八个字》,童话《泥姑娘》,表达大作家高尔基与小男孩平等之情的《小摄影师》一起,组成了本单元“感悟真情”的学习内容。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要使学生走进一个“人间处处真情在”的生活磁场,要让他们的生活、思想和情感浸泡在浓郁的真情中,使他们在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同时,也受到精神的熏染,从而拥有一颗善良的心,一腔真挚的情。 真情,是一种自然生命的洋溢,真情从不解释,从不喧哗,爱的精灵只在心里歌唱。 2.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计划两课时完成本课教学任务,下面主要介绍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①知识与技能:积累文中优美的句子,了解“反复”这一形式的表达效果。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 ②过程与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理解课文内容,在感情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月下景色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体会浓浓的亲情,激发学生爱父母,关心家人的美好情操。 3.教学重、难点 文美是本文给我们最主要的感受,因此把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哪儿美,怎么美”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把通过重点词语体会意境、品味语言、感悟情感作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①读与想象结合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教会学生学习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会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引领学生通过文字向画面,抓住词语理解文章。解决教学重点。 ②读与品味语言结合法;词语的理解仍是三年级教学的重点,文本语言精妙、别致、富有诗意。通过引导学生品味重点词语体悟感情,突破教学难点。 2.学法

小学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小学四年级语文《猫》说课稿 从“文本课程”到“体验课程”——《猫》说课设计 《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散文。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以风趣亲切,通俗晓畅的语言,表现了猫的性情,字里行间流露出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 在教学本文时应该抓住两个要点:一是要深入理解作家对猫各方面性情的描述,学习作家的语言技巧;二是要仔细品味文章中蕴涵着的既显而易见又不着痕迹的感情抒发。 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力求突出课文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作者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以研究性阅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 下面我就和各位老师交流一下我的这堂课的设计意图。 一、丰富语言积累。 《新课标》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这既是学习语文、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有很强的针对性。儿童语言贫乏,他们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不断积累语言的过程。头脑里的语言材料增多,语言水平自然提高。这是社会交际所必需的,也是提高认识、发展智力所必需。说话时“妙语连珠,出口成章”,习作时“文思泉涌,妙笔生花”都在于一个人具有深厚的语言积淀。而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今天我就是结合课文的内容,让学生积累有关成语。如果每节语文课前,我们语文老师都能花上两三分钟的时间,做这样一件事情,

相信学生日后将终身受益。 二、在矛盾处置疑,激活学生的思维。 于无疑处设疑,于矛盾处置疑,往往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培养其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文章向大家介绍了几只大猫?”原是无疑之处;而“面对这样性格古怪的大猫,老舍先生一定很头疼了?”这又是文章的矛盾焦点。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文中找理由、摆事实,忙得不亦乐乎。教师看似随意实则有意的一句话,为学生创设了一种积极思维的可能。 三、重视朗读,重视整体综合感知。 过去在阅读教学中,长期存在烦琐的内容分析和千篇一律的教学程式。使语文教学的情趣淡漠了,形象破碎了,美感削弱了,特有的魅力坠失了……《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因此我今天让学生自己选择去读写猫性格古怪的句子,并且说说为什么这么读?如本文中对“蹭”字的理解,如果仅仅追求字面上的解释是远远不够的。由于学生已经过充分的朗读,获得了感知印象,并和已有的感知经验碰撞、接通,于是心有所悟,豁然开朗。由于语言文字隐喻性很强,许多词汇可意会不可言传,可体验而无法表达,有的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有的是“尽在不言中”。正是由于语言的模糊性,增强了语言的美感和表现力。使符号化的文字被重新贯注了生命的血肉,抽象化了的概念重新赋予了生活的感性力量。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1)

2020新教材苏教版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 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全套 第一单元动物大家族 1 给动物分类 2 鱼类 3 鸟类 4 哺乳类 第二单元物体的运动 5 运动与位置 6 不同的运动 7 运动的快慢 第三单元常见的力 8 力与运动 9 弹力 10 摩擦力 11 浮力 第四单元简单电路 12 点亮小灯泡 13 导体和绝缘体 14 电路暗箱 15 生活中的电 第五单元岩石与矿物 16 常见的岩石 17 认识矿物 18 矿物与我们的生活 专项学习像工程师那样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1.1《给动物分类》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科学知识目标 1、动物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2、脊椎能让身体在一定范围内运动。 科学探索目标 1、按照一定标准给动物分类。 2、摸脊椎,体验脊椎特点。 3、做脊椎模型,研究脊椎作用。 科学态度目标 1、认识到动物的多样性。 2、认识某些动物具有共同特点。 3、了解珍贵动物资源,提高保护动物意识。 重点了解某些动物的共同特征,能给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难点制作脊椎模型,探究脊椎作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1、播放《动物世界》片头视频,提问:你们认识哪些动物? 2、进一步提问: 你去过动物园吗? 你喜欢的动物可能住在哪个区? 展示动物园参观示意图。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动物园里的动物是怎么分 区的? 归纳: 按照某种标椎分区,比如生活习性、居住环境、珍贵程度、进化程度等。观看视频,回 答 看图回答 交流 从视频和旅游等 方面入手,让学 生知道动物的种 类很多,应该进 行分类。 讲授新课一、给动物分类 1、你会给这些动物分类吗? 提示:首先确定分类标准。 把分类情况记录下来。小组内确定标 准给动物分类 给动物分类需要 一定标准。按不 同标准会有不同 分类。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说课稿

第一篇《乡下人家》说课稿 一、说教材。 《乡下人家》是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文章按照房前屋后的空间顺序 和春夏秋三季,白天傍晚夜间的时间顺序交叉描写了乡村生活,语言质朴,意境优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 郁的生活气息,展现了乡下人家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也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勤 劳的双手装点自己的家园、装点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质。 二、说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知识目标) 2.自读课文想象画面,了解课文大意;在感悟、品味、运用语言的实践中,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能力目标) 3.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由衷地热爱之情。(情感目标)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能随文章的叙述顺序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引导学生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 教学难点: 体会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面展现出来的乡村生活的美;了解课文在空间、时间上交叉叙述的顺序。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的建议:重视朗读,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 价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积极思考,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1.在教法上运用自读时想象画面,自悟时体会情味法、以读代讲法和情景教学法。“三分文章七分读”,在学生自读课文的时候,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悟体会;朗读贯穿全课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感受课文的 语言美,使学生能“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采用图文结合创设一个具体、生动、 形象的情境,并通过恰当的方式把学生完全带入乡下人家的美景中。 2.在学法上,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 式。运用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和读写结合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 习惯。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丰富精神世界。 五、说教学。 (一)创设情景,感受乡村的声音。 1.多媒体播放虫鸣的声音,让学生欣赏富有乡村特色的“交响乐”。让学生猜一猜,声音中有谁在歌 唱?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纺织娘也是大自然中善于歌唱的高手,用多媒体出示“月明人静的夜里,它们便 唱起歌来:‘织,织,织,织呀!织,织,织,织呀!’那歌声真好听,赛过催眠曲,让那些辛苦一天的 人们,甜甜蜜蜜地进入梦乡。” 2.提问:像如此美妙的大自然的声音,知道在哪儿经常能欣赏到吗?学生会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说出: 乡村、农村、乡下等。引出本课课题:乡下人家 (二)初读课文,梳理字词。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让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中带拼音的字读正确; 2.读认字词,识认准确。检查学生自认字词的情况,学生易认写错的字用多媒体出示:饰、冠、觅、 瞧、耸、巢,教师相机指导渗透识字的方法; 3.猜词游戏,巩固字词。做猜词游戏,提高学生掌握词语的能力。 (三)再读课文,欣赏乡村美景。 1.观察插图,感受美景。观察分割好的美图插图,说说图上展现的是乡下哪些美景。 2.读文思考,理清层次。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片段,其他学生根据所读内容思考: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美 景?再把描写这些场景的内容融入自己的情感读一读,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个场景。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出以下几幅图画:瓜藤攀檐图、鲜花轮绽图、雨后春笋图、鸡鸭觅食图、院落晚餐图、月夜睡梦图。 3.读写结合,感受乡村景象。

四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

四年级语文下册专项练习 第一篇《猜字谜》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部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4 课《猜字谜》。这是两则猜字的谜语,生动有趣,语言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猜谜语寓知识性、趣闻性、哲理性于一体,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开动脑筋。结合本课、本单元的特点,以及《新课标》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制定了以下3个学习目标: 1.认识“相、遇”等12个生字。会写“字、右”等7个字。 2.朗读谜语,边读边想,总结猜谜语的好方法。 3. 培养学生收集谜语和自编谜语的兴趣。 二、说教法、学法 基于对教学目标、教材的分析,结合新课标的相关理念,我采用了自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等学习方式,努力构建开放而又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始终把学生放在学习主人的地位,而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同行者、伙伴。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比较强、求知欲望强、对能激起他们的兴趣的东西感触深的特点,我采用了情景教学、问题探究、直观教学等方法开展教学。 三、说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和学生玩猜谜语游戏,大家有信心猜出这些谜语吗? 告诉学生,“今天这堂课,是玩猜谜语游戏”,意在扫除学生对于学习和上课的负重感、疲惫感,为本课打下一个轻松而活泼的氛围。提问学生是否有信心,更利于煽动学生的热情。一年级的学生特别具有表现力,学习热情即刻便可高涨。 随即提醒学生仔细听,教师用口头表达的方式,抛出两个谜语,及时抓住学生的思维,由学生一一猜出,并给猜对学生所在的小组加分。 两个谜语不难,给了学生足够信心,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入小组竞争的形式,更是把形成性评价运用到了实际课堂中。 这么多的谜语都没有难到大家。为了奖励同学们,老师特意带来了一个猜谜语的小窍门“猜谜语,动脑筋,认真读,会观察,跳出谜面想一下,谜底就在话里藏”(生跟读)。有了这些小窍门啊,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学好今天的知识。 这篇课文很简单,而教师在传授这篇课文时的特色就是要在简单之中制造不简单,尝试着在快乐的猜谜语活动中交给孩子们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从而让他们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得以运用。 (二)整体认知课文,学习生字 1.自读课文,提问:在自读课文的时候,该注意些什么呢? 不要限定学生的思维,引导孩子自主的关注朗读的技巧,并适时的给予指点和引导 2.学习生字。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凝结》说课稿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凝结》说课稿 我执教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水循环”的第三课“凝结”。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集中研究有关水的形态变化、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它与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单元构成小学阶段对水的三态变化及水循环认识的整体框架。本课继“蒸发”、“沸腾”两课之后,指导学生认识水蒸气凝结成水的现象;使学生认识到在周围熟知的事物中隐藏着我们不熟知的变化,而且是有规律的,是能够被认识的,促使学生更多关注周围常见事物,养成善于观察,探索的科学态度。在能力培养方面,属于“实验能力”和“归纳能力”的系列。 课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一个关于水蒸气凝结的问题:对着镜子哈气,观察有什么现象?这是问题的提出。 第二部分,通过指导学生探究认识水蒸气的凝结现象。建立初步的“凝结”概念: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小水珠,这种现象叫做凝结。 第三部分,说说生活中的凝结现象。 二、学情分析 通过一年多的学习,四年级的学生有了自己的科学思维

方式,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具备了一定的操作能力,对于科学仪器的基本操作,象用酒精灯进行加热比较熟练。 学生生活中虽然常见到凝结现象,象水烧开时的白气,冬天我们呼吸的白气,锅盖上的水珠,冬天窗户上的水珠等,也有部分学生通过书籍,父母的教导可能知道凝结现象,但大多数同学没有深入地研究,思考过水珠的成因,对水蒸气遇冷变成水比较陌生。 对比实验的方法,学生刚刚接触过,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的思维还缺乏严谨性,知识迁移的水平也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学生设计对比实验,尤其实验的细节还是有一定困难,需要老师的指导。 三、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加强探究式学习和动手实践等学习方式的运用,从而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认识凝结,知道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2、能设计对比实验探究小水珠的成因,巩固对比实验的方法。 3、渗透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科学自然观。 4、愿意合作与交流。 三、教学重难点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

说课稿大全(四年级上册) 目录 1.《观潮》2 2.《雅鲁藏布大峡谷》(无) 6 3.《鸟的天堂》 6 4.《火烧云》11 5.古诗两首(无)16 6.爬山虎的脚16 7.蟋蟀的住宅19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无)24 9.巨人的花园24 10.幸福是什么 28 11.《去年的树》31 13《白鹅》 35 14.《白公鹅》(缺)38 15.《猫》38 16《母鸡》(缺)45 17.《长城》45 18.颐和园48 19《秦兵马俑》55 20《古诗二首》60 21.搭石67

22. 《跨跃海峡的生命桥》71 23. 《卡罗纳》75 24.《给予是快乐的》77 25.《为中华崛起而读书》81 26.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85 27. 《乌塔》91 29. 《呼风唤雨的世纪》95 30.《电脑住宅》99 1.《观潮》 [说教材] 《观潮》一课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思路清晰,语言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一篇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培养留心周围事物习惯的好教材。 [说学生]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教师提供直观的图象帮助理解。

[说目标] 依据大纲的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强烈的情感。 2、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提高学生品味词句的能力。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是理解“潮来之时”的记叙。 教学难点是体会钱塘江大潮的雄壮的磅礴的气势。 [说教学]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让学生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中的氛围中学习。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去深入地感受。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运用电教媒体,直观感受,激发情感和兴趣。 1、导入:在我国,有许多奇特的自然景观,钱塘江大潮就是其中一处,有谁知道钱塘江大潮?见过吗? 2、放录像,直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和壮观。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猫》说课稿

《猫》说课稿 一、说教材 《猫》一文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也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这篇课文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全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本文语言浅显易懂,优美朴实。 二、说目标 1.一是通过阅读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大花猫的古怪性格和它小时候的可爱,学习作者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体会课文蕴含的感情。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的方法,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感情和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 教学难点:在课文中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四、说教法 为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突破重点,击破难点,我将采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法,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动物世界的气氛,让学生觉得仿佛置身于猫的的世界里,展示不同形态的猫,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并辅以重点词句突破,图文结合,反复诵读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猫是较常见的家养小动物,绝大多数学生见过猫,不少学生还养过猫,因此在教学本文时,要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猫的性格特点和作者的情感。 五、说学法 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和学法指导,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与上述教法相配合,要引导学生掌握:读→思→议→读的学习方法,通过“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通过“思”,即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认真思考,从深层次上进一步认识课文内容和写作方法;通过议,进行信息反馈和交流,检验读和思的效果;再通过反复诵读,使感情进一步升华,进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领会,达到提高兴趣的效果。

六、说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在这个环节里我先给学生出一个有趣的谜语,谜语的具体内容是: “胡子不多两边翘,开口总是喵喵喵,黑夜巡逻眼似灯,粮仓厨房它放哨[打一小动物]” 当同学们猜出是猫的时候,我会用简笔画的形式板画一只小猫的形象。(开始画画) 猫本来就是学生较为熟悉的动物。这样使猫的形象得到再现,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把学习气氛推向高潮。画完以后我会让学生举手发言说一说自己身边的猫有那些特点,比如有同学会说我家的猫很温顺,还有同学会说我家的猫很调皮,当学生热情高涨时,我便进行第二环节的教学。今天我们随着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去看一看他笔下的猫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二> 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我主要紧扣上个环节中提到的问题“老舍笔下的猫有什么特点”进行教学。首先让同学们分小组读课文并提出要求, (1)给课文分出自然段,在课文中圈出本课的生字,读准字音,并互相订正。 (2)思考“老舍先生家的猫有那些特点”,边读边找出相关词语或者句子。 学生们在阅读中自寻答案,培养了学生的归纳能力。经同学们的合作交流后,各个小组分别选出代表发言,说说本组都找出了哪些猫的特点。学生发言时及时给予肯定,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经过整理学生不难发现,写出大猫特点的词语有:(板书) 老实贪玩尽职温柔可亲一声不吭什么都怕勇猛 总结成课文中的一个词那就是:古怪(板书) 写出小猫特点的词语有:(板书) 站不稳就爱玩大一点更淘气 总结成课文中的一个词那就是:可爱(板书) <三> 再读课文,品味词句。 这个环节里我抓重点句子“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和“小猫满月的时候更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

说课稿(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第一篇《观潮》说课稿 一、说教材 《观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 第一课。这是一篇十分优美的写景的文章,描写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全文共5个自然段,先总写,然后从“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三个方面,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 刻画了钱塘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有声有色,有景色的正面描写, 也有观潮人的侧面烘托,使人读后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可以说这是一篇很好的进行朗读训练的文章,也是进行写景类文章写作训练的典范。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逐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 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重点:积累语言,引导学生感受大潮的神奇壮观。 难点:体会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三、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 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对潮汐的形成原因,和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深刻感受,需要教师提供直观的图像。 四、说教法学法。 基于对文本的把握和对学生的学情分析,我采用“创设情境法, 多媒体辅助法”进行教学,努力为学生创设情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将自己想象成观潮人群中的一个,身临其境地融入学习活动中。同时我还采用了“朗读法”,因为阅读教学的重点要通过不同形式的读, 实现理解内容,体会感情,领悟表达的方法的目的。 在新课标的理念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 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他们在自主能动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的快 乐,为此,我采用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我将本课分为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反复诵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顺序,弄清钱塘江的地形特点,感受 钱塘江大潮的神奇雄伟。并引导学习生字。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读懂重点语句,积累语言,学习作者的描写方法。下面我主要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1.出示钱塘江地形图。 教师进行介绍:我国有许多名山大川,今天老师就给大家介绍一条有

四年级上科学说课稿声音的产生_苏教版

四年级科学《声音的产生》说课稿 一、说教材 《声音的产生》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奇妙的声音王国》单元第二课时内容。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本课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基于前一节《听听声音》来研究、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后面《声音是怎样传播的》等课时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整个探究活动,我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把它分为4个部分:1、创设情景、制造声音2、收集事实、提出假设3、设计实验、验证假设。4、欣赏乐曲、思考延伸。每个环节层层推进,由扶到放。既满足了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要求,又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特别是让学生经历了整个探索求知的过程。 二、学生分析 在进行本课学习前,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有些学生还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了一些声音的知识,尤其是一些学声乐或乐器的学生,他们对声音的了解更加专业。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很多的时间去探究声音更多的奥秘,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我们可以在“熟悉”两个字上做文章,上课前可以由老师收集声音的录音材料,以便在引课时让学生做“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生活在充满声音的环境中,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知识的兴趣。 三、说教法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属于探索性实验,从教学进程来分析,对于四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说,这种实验并不适合大步子教学,四年级的学生从接触科学到现在,他们经历的观察活动比较多,验证性实验比较多,而对探索性实验在三年级下册部分单元学生才有所涉及,但教学期望与实际效果有一定距离,为此,本课宜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设计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而我们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设计理念: 基于以上三方面的考虑,我对本堂课的设计理念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展开一系列实验活动,探究声音产生的缘由,知道整个的探究过程。“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是经过抽象和概括出来的话,学生并不这么认为,有人认为是敲打、碰撞、拍打……等原因产生了声音,这是他们已有的经验,他们关注的是动作的本身,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所以很难进行科学的概括和抽象。为此设计了几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主要分为实验探究、观察讨论、教学评价三个部分。 五、具体的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科学探究: 1.通过探究声音产生缘由的整个过程,知道探究的步骤、所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 2.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