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卢作孚的社会担当实业救国

卢作孚的社会担当实业救国

卢作孚的社会担当实业救国
卢作孚的社会担当实业救国

卢作孚的社会担当实业救国

摘要: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是当今商业界的热门话题,然而,何谓责任,如何承担,却往往虚空得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企业家队伍迅速地成长壮大。当前,企业家作为一个越来越独立、有力量的团体,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也就开始突出和被关注。、企业家如何承担社会责任,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学术问题。我们在评价当代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时,参照的对象往往是横向的国外企业家,这是由于我们中国过去缺乏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而不得不把目光投向异域?还是过去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被我们遗忘?所以,研究民国时期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卢作孚实业救国企业精神社会担当

引言卢作孚(1893-1952年),原名魁先,别名卢思,重庆市合川人。著名的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民生轮船公司(现民生集团的前身)的创办者。

他青年时便提出教育救国,并为之奋斗。从自学成才始,到创建学校、图书馆、博物馆,普及文化和教育,多有建树。他以北碚为基地,从事乡村建设的理论探索和社会实践,获得成功。他一生俭朴勤奋,公而忘私,服务社会和人群。他崇尚务实和科学精神。有《卢作孚集》传世,是重庆人乃至中国人在上个世纪前半叶最有价值的心智和实践的结晶之一。

一、创业

他于1925年秋,弃学从商,奔回合川,创办了民生实业公司,设想以办轮船航运业为基础,兼办其它实业,把实业与教育结合起来,促进社会改革,以达到振兴中华的目的。

卢作孚白手起家创办航运,当初筹资极为困难,幸亏得到友人支持,筹得8000元资本,亲赴上海订购载重70.6吨浅水铁壳小船一艘,于1926年秋驶回重庆,取名"民生",开辟嘉陵江渝--合航线。他们除了总揽岸上事务外,竭尽全力改

善经营管理,卢还亲自上船接待旅客,并提出"一切为了顾客"的口号。上自经理下至水手都兼服务工作,接待热情,侍候周到,伙食亦好,很快就得到了社会好评,班班客满,接应不暇。到1929年又新制了"民用"、"民望"两艘轮船,总吨位230吨,航线从嘉陵江渝--合线扩大到长江渝--涪、渝--沪线。当年,卢被刘湘任命为川江航务管理处处长。

此时正值外国船只横行川江,日本的太古、信和、日清及美国的捷江等轮船公司,凭着强大的实力,大幅度降低水脚,企图挤垮华轮公司,独霸川江。竞争非常激烈,华轮公司面临破产境地。面对这种形势,卢作孚挺身而出,明令中外轮船进出重庆港,都必须向川江航务管理处结关。迫使日清公司接受中国海关检查,开创了外国船只接受中国地方政府检查的先例,废除了甲级船员必须用外国人的陈规,提出外轮冲翻中国木船必须赔偿损失,和"中国人不搭外国船,不装外国货"的口号等等,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严重打击了外轮的气焰,维护了民族尊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化零为整"统一川江航运,主张将川江所有华轮公司联合组成一个公司,一致对外。于是从1930年起,在川江航线上以民生公司为中心,开展了"化零为整"统一川江航运的活动。凡是愿意售卖轮船的公司,民生公司予以收买,凡愿意同民生合并的公司,其轮船财产均以较高价格折价,然后用部分现金偿还原公司的债务,其余作为加入民生公司的股本,人员全部接收,量才录用。如此,不到一年,即合并了重庆以上航线的7个轮船公司,接收轮船门只。接着便向重庆下游扩展,又合并了7个公司。

刘湘、刘文辉等军阀的船只亦以高价收买入股的方式,变成了民生公司的产业,从而合并和收买华商轮船28只。到1935年,美国捷江公司和一个英国轮船公司在竞争中垮台,11只大轮船为民生公司收购。日清公司由盈转亏,太古、信和见事不妙,亦悄悄退出川江航运。这时民生公司拥有轮船42只、吨位16884吨、职工增到2836人、有股本120万元、资产730万元,经营了川江航运业务的61%

二、公司管理特点

(1)1926年,“民生”轮上首先实行了经理制。接着制订了明确的轮船管理体制,将船上的人员、财务统一由公司管理;船上的燃料油料消耗统一由公司定额核发;全船由船长统一指挥。改革之后,民生公司在川江上的竞争力明显提高,1930年中以后,民生通过“化零为整”的战略统一了川江航运。更重要的是,民生的改革赢得了工人的普遍认同

(2)民生公司的改革顺利建立了高度集权的总公司集权制,公司的实际权力成功地落在以总经理为代表的技术人员和行政人员手里。民生公司的管理制度极为细致,执行也非常严格。(3)利益分配时资方的节制。在支出当中,工资和福利开支占去总开支很大的一部分。民生公司福利种类齐全,数量丰厚,在当时的企业是非常突出的。抗战前,民生公司高速发展的时期:“民生公司的福利开支达到相当于纯利收入的32%一35%的比例,更是当时其他

企业所没有的。”应该说,资本的节制和丰厚的福利,是民生公司员工忠诚于公司,公司劳资矛盾比较缓和的前提条件。

(4)民生的管理人员大多都是从基层提拔上来的,也就是说,普通员工的劳动技能和经验有机会得到尊重和承认。

(5)也是最为重要的,便是民生公司对工人的教育。1933年,公司制定了《训练纲要》,要求在各种训练班中设置《民生精神讲话》课,讲话人主要是公司各

处室经襄理,专门讲授卢作孚言论集和事迹,灌输实业救国、集团生活、服务社会、艰苦朴素等思想。对低级职工的培训,以灌输为主,兼以集体生活的熏陶。通过这样的方式,增加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感情,以及被管理者对管理者的尊敬。

三、社会担当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任命卢作孚为军事委员会水陆运输管理委员会主任,卢坐镇武汉、宜昌等地,具体指挥。

1938年秋,武汉失守,大量后撤重庆的人员和迁川工厂物资近10万吨,屯集宜昌无法运走,不断遭到日机轰炸。卢作孚集中全部船只和大部分业务人员,采取分段运输,昼夜兼程抢运,不顾日机狂轰滥炸,经过40天的奋战,终于在宜昌失陷前,将全部屯集的人员和物资抢运到了四川。这次抢运行动,瞩目中外,被称为中国“敦克尔克"。

在整个抗战期中,民生公司共抢运了各类人员150余万人、物资100万余吨、遭日机炸毁船只16艘、牺牲职工100余人。在这段时间中,民生公司又收买了由沦陷区逃出的长江中、下游华轮公司轮船70多只。是时,船只最高时达到 137只、36000余吨位、拥有职17000余人。不仅独占了川江航运,成为战时中国最大的航运企业,而且还控制了许多其他重要企业。除附属民生机器厂,为大后方最大的机器制造工厂外,并向矿冶、航运、机械、纺织、食品、贸易、保险、新闻等各行各业中的78个企、事业,进行了大量的投资。

四、对于教育

一、卢作孚知行统一的教育思想,卢作孚先生是一位知行统一的务实者,他不仅有丰富而深刻的教育思想,而且还有丰富而长期的教育实践。1.教育基础观,卢作孚是一位教育救国论者,他对教育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他总是把教育置于国家现代化建设这个大体系中去思考,认为教育在复兴祖国、振兴中华的事业中处于基础地位。 2.教育“优先”观卢作孚先生认为,教育与经济及其它一切事业相比,必须优先发展。3.教育“实业”观,把教育与实业、与经济发展合二为一,同步发展,视教育直接为经济建设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是卢作孚先生知行统一教育思想中最闪光的地方和精华所在。4,教育“终身”观卢作孚先生在一生办实业、办教育的活动中,处处体现出他主张国民终身教育的思想。

二、卢作孚的教育思想对加快人力资源开发的启示,时隔大半个世纪之后的今天,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国面临的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之重要程度,比之卢作孚所处时代显然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对于借鉴和弘扬卢作孚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精神,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必须把教育作为基础产业优先发展,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劳动力素质的根本途径,人力资源开发必须建立在教育的高度发展基础之上,我们要弘扬卢先生的教育思想,发挥教育在开发人力资源及人才培养上的基础性作用,把教育作为基础产业优先发展。

卢作孚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能提出政府、社会、企业和私人多主体投资办学的主张,应该说是对当时教育制度的一种创新。这对于全国目前的教育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五、道德建设

20世纪20、30年代,面对整个四川的道德危机,卢作孚选择北碚地区为试点进行道德建设。卢作孚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忠实地做事,诚恳地对人”、“大胆生产,小心享用”、珍惜时间和纠正不良的社会风气。

(一) “忠实地做事,诚恳地对人”

为了培养乡村建设的人才, 卢作孚在北碚创办了第一、二期学生队、少年义勇队三期、警察学生队一期,共计五百余人。卢作孚对他们进行了严格的精神训练,勉励他们要“忠实地做事,诚恳地对人”。

对于青年学生,卢作孚告诫他们必须保持纯洁的精神, 非但做好自己, 更要帮助、监督众人;绝不能求待遇和地位,要时时发挥工作的精神,增加工作的力量,努力求得工作的成绩,而“成绩即是报酬”。此外,“我们绝不坐在服务社等待周围的人们来寻求我们帮助,而必须去寻求待我们帮助的人们,向他们宣传, 运动他们接受我们的帮助。”在卢作孚苦心的培训下,一批批的官兵、青年学生树立起了吃苦耐劳、为人民服务的志趣,并在后来的峡区事业中创下了许多功绩。

(二) “大胆生产,小心享用”

卢作孚看到中国人身上有两种最为显著的美德,是世界上其他民族无法超越的,一个是勤,一个是俭。中国人向来就有勤劳和节俭的特性,读书人可以三更灯火、十载寒窗,农民可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工人夜半不停工;富有的人吃穿都甚为节省,“与其说他的财产是增加收入聚积起来的, 不如说是节省支出攒起来的”

近代中国与欧美发达国家在政治、经济等许多方面差距太大,而且他们国家的人民也奋发向上,若要追赶上,并非易事。因此,更需要发扬“勤”与“俭”的美德。卢作孚提出,要“大胆生产,小心享用”。现代社会中的“勤”指大胆生产,“俭”指小心享用, “小心享用”,像过去那样节省物质上的享用;“大胆生产”,需采用现代的方法,包括技术与管理、预算与计划、消费与生产等等。

(三) 珍惜时间

卢作孚视时间为生命,他说:“我们的时间,便是我们的生命。时间过去一天,便是生命减少一天。我们爱惜生命,更应该爱惜时间。”而节省下来的时间则应当用于工作。卢作孚指出: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时间上比赛,如美、德、日、苏俄等都能在很短的时间里建设起来,然而中国的前进却甚为缓慢。所以我们应该奋起直追,把握时间,把一点一滴的时间都用于社会和国家,开展有计划的建设。“这是整个国家的人们应追求的目的地。因为时间不能等待你,别的民族是在那里紧张着与时间共前进,亦不能等待你,你便不能等待任何人。”所以,更重要的是最大程度的改善自己周围的环境。先从改变自己做起,再到影响自己的周围,不能让时间随周围的混乱过去。“决不容许你等待,亦不容许你迟疑,因为你的时间是不断前进的。”

(四) 改良社会风气

20世纪20、30年代, 乡人闲来无事便聚众赌博, 不愿意谋求正当的职业,致使赌场盛于商场,各县各镇的烟馆多于饭馆。所以,要想提高人们大众的道德水平,必须革除陋习,改良社会风气。卢作孚的做法如下

1.禁赌。

卢作孚特别重视禁赌,认为这是办团人员的重大责任。卢作孚还专门讲了春节期间禁赌的问题,“我们认为禁赌这件事,对于人民有利益,精神是要贯彻的。纵

然有少数的人民怨我们恨我们。我们要是做,以至于要杀我们,亦还是要做的。”

2. 破除封建迷信。1928年12月20日,卢作孚和北碚峡防局副局长熊明甫发出破除迷信的署名布告:凡测字算命,相面跳神等,“亟应一体革禁”。布告公布之日起,即派兵一中队随时查禁,“一经查获,定即分别处办不贷”。

3. 以运动开风气。。1929年10月10———11日,在卢作孚倡议下,北碚举办首次秋季运动会, 运动会设22个比赛项目和表演项目,邀请峡区团学人员参加,聘请渝合各学校体育教师相助,并约学生参加。“事虽草创,然各项运动,规模初具,颇足以开乡人士之眼光,励后来之进取谈者皆望继此更扩大经营之。”这不仅强健人的体魄,还是一次社会教育的普及,帮助人们建立起良好的兴趣,以替代社会上种种不良的行为。

关于中国的民族工业,毛泽东有“四个不能忘”的说法:“重工业不能忘了张之洞,轻纺工业不能忘了张謇,化学工业不能忘了侯德榜,运输航运业不能忘了卢作孚。”而这个中国人不能忘的卢作孚,在1952年的“三反”运动中自杀,当时新华社内参报道时,在卢的自杀消息上,加了“畏罪”两个字。

卢作孚死后,由于“左”的路线干扰,一直蒙冤受辱、亲属子女也受到连累。粉碎“四人帮”,拨乱反正之后,党对卢作孚才平反昭雪。1980年9月4日,中共四川省委统战部为卢作孚作了结论,结论说:

“卢作孚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民族工商业者,早年创办和经营苦民生轮船公司,对发展民族工商业起过积极作用。解放后,他热爱祖国,拥护人民政府,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曾从香港组织一些轮船回来参加祖国建设,对恢复和发展内河航运事业,作了有益的贡献,为人民作过许多好事,党和人民是不会忘记的。”

我们讲中国现代史、抗日战争史,不能忘记他!

我们讲中国教育史、中国文化史,不能忘记他!

我们讲中国乡村建设史、中国农村发展史,不能忘记他!

我们讲中国航运史、近代民族工业史、中国近代交通史,不能忘记他

参考文献:

1张守广.卢作孚年谱[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2赵晓玲.卢作孚的梦想与实践[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3张瑾.权力、冲突与变革———1926—1937年重庆城市现代化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3.

4凌耀伦,熊甫.卢作孚文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 摘自《革命与生意——辛亥革命中的商人与商业命运》 )

6卢作孚:《四川人的大梦其醒》(1930年1月),《卢作孚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3月版,

7庄泽宣:《陇蜀之游》,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69辑,台湾文海出版有限公司1971年版,

8卢国纪:《我的父亲卢作孚》,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

《严复及其教育救国论》阅读及答案

严复及其教育救国论 1894年7月25日,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甲午战败犹如一记闷棍,把中国打懵了,彻底打掉了中国人的希望、自信,更打掉了中国人通过洋务运动“自强”“求富”的幻想。在谭嗣同悲怆地吟着“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时,有一位福建侯官人也在天津北洋水师学堂的后院“中夜起而大哭”。 甲午战争改变了严复的人生轨迹,如果不是这场战争,“海归”严复也许会在待了15年的北洋水师学堂继续待下去,会将他落第了四次的科举考试进行到底。但没有那么多也许,对于颓败腐朽的满清王朝来说,甲午战争是一个历史的必然,因此有着天纵之才、又饱读西方学说的严复走上历史前台也是一个必然。他注定不是一生沉浮宦海的官僚,而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 严复走向启蒙思想家的圣殿,从1895年在天津《直报》上发表一系列论文开始,《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四篇论文是他吹响维新变法思潮的第一波号角。严复分析当时的局势,认为中国面临着自古以来未有之变局,亡国亡种之危近在旦夕,要救亡图存,只能维新变法。救亡图存、维新变法是当时整个时代的大主题,时局就摆在眼前,再糊涂保守的人也不能不改弦易辙,故而满清皇室为了自身的利益也采取支持态度。严复对此一大主题的阐述,最为关键的两点:一是用达尔文进化论和赫胥黎庸俗进化论来分析中国面临的危机,这些新颖深刻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念更是无异于天外惊雷,产生特别发聋振聩的效果;二者,严复鼓吹维新变法之具体内容最为有特色,他认为要救亡先得启蒙,因为中国之最为可悲的不是缺少救亡之法,这些“法”中国文化本身中有,西方文化中更是有很多可以学习,最为可悲的是“民智之已下,民德之已衰,与民气之已困耳”。 “民”是组成社会、形成国家最为基础的个体,这些个体的强弱优劣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国家的强弱优劣,如果不先从国民素质上下手,再好的政治制度、科学技术也无法让中国强大起来,因为根本无法贯彻落实下去,西方再好的东西到中国也会有“淮橘为枳之叹”。他比较中西文化的差异,认为西方之所以富强是能讲民主、自由,中国积贫积弱是千年的专制毒害所致,因此要以“自由为体,民主为用”进行革新,然而“政欲利民,必自民各能自利始;民各能自利,又必自皆得自由始;欲听其皆得自由,尤必自其各能自治始;反是且乱。顾彼民之能自治而自由者,皆其力、其智、其德诚优者也。”于是他提出了著名的教育救国论,希望塑造优秀的国民,形成新的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扫除中国人伪饰、自私、懈惰的德性。通过启蒙国民以达到救亡的目的,在当时的维新思潮中的确是非常独特的一道亮色,也贯穿严复思想始终。 教育救国归根结底还是要用西方的文化制度、科学技术来教育启蒙人民,而要真正认识和了解西方,就必须精通外语和翻译。严复不仅著文鼓吹学习西语的重要性,一生中还屡次筹办编译培训所,就职于编译局。而究其大半生精力翻译的《天演论》《原富》《法意》《穆勒名学》诸书更是把西方一整套先进文化都介绍到中国来,作为启蒙的资粮,对中国几代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严复不仅是坐而论道的思想家,也是起而能行的教育实践家。1906年4月,严复就任安

近代中国各阶层探索救国之路的历程

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对国家出路的探索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的爱国行为不仅表现在反侵略、反封建的英勇斗争上,而且还表现在对中国出路的艰辛探索上。五四运动爆发前,在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中,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等不同的社会力量都进行了不同的探索,提出了不同的救国方案. 农民阶级的探索:太平天国农民战争。这是一次反对政府腐朽统治与地主阶级压迫的正义战争,但最终以失败告终.。内容:颁布了表达建立太平天国理想社会平均分配土地的愿望的《天朝田亩制度》以及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意义:太平天国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和重大的历史意义。第一,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震撼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第二,太平天国起义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不同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第三,太平天国起义还冲击了空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第四,太平天国起义还有力的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给了侵略者应有的教训。第五,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他和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失败原因:从主观上看:第一,农民阶级不是新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向心力和战斗力。第二,太平天国是以宗教来组织发动群众的,但是拜上帝教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它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战争,而且给农民战争带来了危害。第三,太平天国也没能正确对待儒学。第四,太平天国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对西方侵略者还缺乏理性的认识。从客观上看: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联合镇压太平天国。教训: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反帝反封建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 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探索: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即具有进步性,也具有落后保守性。内容:兴办近代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意义:1.提出了自强求富的主张,

1、近代中国人民是如何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

一、近代中国人民是如何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为什么最终选择 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勾结中国封建统治者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抗本国的封建统治的抗争史;同时更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各政治派别探索国家出路的探索史。这种抗争与探索,对外以反侵略、捍卫民族独立为旗帜;对内以反专制独裁、争取社会进步为核心,抗争与探索互相交织,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华民族被列强欺凌,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首先奋起抗争的地主阶级的先进知识分子,如林则徐、魏源,他们疾呼“开眼看世界”,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军事技术,抛弃“天朝上国”的包袱,掀起“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潮。后来,地主阶级的洋务派把林、魏的思想付诸实践,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由于洋务运动没有否定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封建制度,因此,它的命运只能是失败。地主阶级救国救民的道路不可行。 但不屈不挠的中国人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抗争。这次领导救国救民斗争的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如康有为,梁启超等领导维新变法,主张学习日本,在中国实现君主立宪。由于中国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这种尝试失败了;孙中山主张向美国法国学习,在中国推翻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领导了辛亥革命,达到了初步目标。可是,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反动势力勾结,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封建军阀窃取。由此,地主阶级之后,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尝试也失败了。中国人陷入深深的困惑当中。后来,陈独秀等激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中国思想文化是阻碍社会进步的罪魁祸首。于是,他领导了新文化运动,打出了“打倒孔家店”的旗帜,把西方的“民主”与“科学”作为挽救中国的最后一根稻草。正在新文化运动轰轰烈烈进行当中,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传到南方的中国,中国人民顿时受到启发,找到了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于是,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 在这部屈辱的血泪史、(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分析)一部中国的近代史是中国人民屈辱的血泪史,也是中华民族抗击帝国主义侵略的抗争史,在苦难的日子里,中国的知识分子时时刻刻都在思考着救国之路,那么,为什么最后中国人民选择了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呢?这是中国人民经过实践作出的历史性的选择。 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证明了农民阶级领导的革命不能救中国。 百日维新和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了不触动封建统治根基的改良运动不能救中国。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了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不能救中国。 最后能够在苦难和黑暗中拯救中国的就只有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共产党了,最终中国共产党解放了全中国,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因此,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是实践和历史必然的结果

张謇:实业救国第一人

张謇:实业救国第一人 如果说有一个人,最集中、最全面地体现了本世纪中国资本家阶级的精神性格和行为特征——保守折中而不忘进取,软弱摇摆而不失坚韧,忧国忧民而不尚空谈,谨慎求稳而不惧风险,崇洋开放而不丢传统,工于心计而不乏同情……则非张謇莫属。毕竟,“在一个思想界需要摸索前进、个人人格的影响被用以弥补纲领模糊的时代里,资产阶级表现得优柔寡断是不足为奇的”。 立宪基础,首在地方自治。——张謇(《预计地方经费厘定地方税界限应请开国会文》,1908) ……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其根本在实业。——张謇(《对于救国储金会之感言》,1910) 张謇农家而寒士也,自少不喜见富贵人……然兴实业则必与富人为缘,而适违素守,又反复推究,乃决定捐弃所持,舍身喂虎。认定吾为中国大计而贬,不为个人私利而贬,庶愿可达而守不丧。自计既决,遂无反顾。——张謇(《大生纱厂股东会宣言书》,1925) 张季直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他独力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30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至于因为他开辟的路子太多,担负的事业过于伟大,他不能不抱着许多未完的志愿而死。——胡适(《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序》,1929) 百年百人排行榜第十四位 张謇:实业救国第一人 (1853.7.1.~1926.8.24.)【清咸丰三年(癸丑)五月廿五日生,终年73岁】 清宣统三年辛亥,西历1911年10月10日晚8时,年届花甲的张謇,在汉口登上日轮“襄阳丸”返江宁(南京)。隔江远眺,他看到了火光,却不知那就是武昌起义的信号。他此次莅汉,是为出席“大维纱厂”开工庆典,并借机跟当地军政要员、巨商富贾搞公关,为

主题二 20世纪前20年救国之路的探索

主题二20世纪前20年救国之路的探索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2018山东潍坊,11)1919年5月24日,青州举行了由社会各界人士参加的万人大会,各界代表历数帝国主义罪行,一致声援北平学生爱国运动。这表明当地的五四运动() A.工人阶级是主力军 B.共产党员起了领导作用 C.群众基础较为广泛 D.运动中心开始转向农村 2.观察下图。图中所示起义的重大历史意义是() A.建立了与清政府对峙的农民政权 B.使腐朽的清王朝逐步走向灭亡 C.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D.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3.(2018湖南长沙,16)下图是1914年12月《新闻报》发表的题为《急起直追》的时政漫画,货物上写着“国货出口”,“欧风”吹起船帆,促使帆船加速前进以追上前面冒着烟的货轮。该漫画表达的主旨是() A.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飞速发展 B.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机会 C.中国帆船的航速远不如西方国家的货轮 D.中国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紧迫性

4.(2018湖南衡阳,8)近代以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先贤们一直在探索中艰难前行。今年又是戊戌年,追忆一百二十年前的戊戌变法与随后的辛亥革命,它们的共同点有() A.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民心 B.都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C.都主张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D.都颁布过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5.(2018山东潍坊,10)李大钊很早就接触到马克思主义,但直到1918年才借助《新青年》《每周评论》大力宣传。主要是因为() A.辛亥革命发生 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C.十月革命影响 D.学生爱国运动高涨 6.(2018湖北黄冈,18)习总书记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指出,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之所以这样评价孙中山,是因为他领导的辛亥革命() A.宣告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的终结 B.开启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近代化 C.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D.确立了民主共和制度,实现了民族独立 7.(2018内蒙古呼和浩特,7)1918年,一位先进知识分子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称俄国十月革命“是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这位“先进知识分子”是() 8.(2018山东烟台,7)“灯闪着,风吹着,蟋蟀叫着,我坐在床上看书。月亮出来了,风息了,我站在院中唱歌。”这是末代皇帝溥仪(1906—1967)在17岁时写的一首新诗。和文言文相比,这种平易通俗的文风受益于()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9.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高举的旗帜是()

实业救国

实业救国—张謇 关于张謇,江苏人对其肯定并不陌生,历史书上都有介绍过,书上是这么写的。张謇,字季直,号啬庵,江苏通州人,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1853年出生于江苏海门常乐镇,1894年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1909年被推为江苏咨议局议长,1910年发起国会请愿活动,1912年起草退位诏书,并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业总长,1913年任北洋政府工商总长兼农林总长,在职三年余。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被称为“状元实业家”,他所在的南通更被称为“中国近代第一城”。1926年7月17日病逝,享年73岁。 张謇的科举之路非常坎坷,他从16岁中秀才到27岁之间,每两年就去江宁参加一次乡试,先后5次都未得中。1882年,朝鲜发生了“壬午兵变”,日本乘机派兵进抵仁川。为了阻止日本吞并朝鲜,吴长庆奉命率兵赴朝平定局势,张謇随同到了汉城。因为身处政治风暴中心的缘故,张謇虽然人在汉城,但是他所撰写的政见和议论很快传回北京,引起了高层官员的注意。他所撰写的《条陈朝鲜事宜疏》、《壬午事略》、《善后六策》等政论主张对外持强硬政策。这受到了光绪的帝师,时任户部尚书的翁同龢的赏识。到1894年,也就是甲午年,因为慈禧六十寿辰特设了恩科会试。心灰意冷的张謇因父命难违,第五次进京应试。这次在礼部会试,张謇被取中第六十名贡士。三月礼部复试时中了一等第十一名,翁同龢将他改为第十名。四月殿试时翁同龢的提携之心已经迫不及待。他命收卷官坐着等张謇交卷,然后直接送到自己手里,匆匆评阅之后,便劝说其他阅卷大臣把张謇的卷子定为第一,并特地向光绪介绍说:“张謇,江南名士,且孝子也。”于是张謇在41岁的时候,终于得中一甲一名状元,授以六品的翰林院修撰官职。 同年,甲午战争爆发,北洋水师惨遭失败。张謇上疏弹劾李鸿章,要求朝廷“另简重臣,以战求和”。甲午之耻令张謇深感仕途之无聊,他在笔记中写道:"愿为小民尽稍有知见之心,不愿厕贵人更不值计较之气;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不久张謇的父亲去世,张謇回到故乡守孝,从此离开了清朝的政治中心,踏上了商业之路。 张謇以状元的身份投身商海,似乎并没有给他带来很多实际的方便。因为筹资无门,原本计划民营的企业因为缺乏民资的参与,最后只能求助于官方资本。

中国近代史纲要——近代中国人民的救国探索路

2010-2011年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第2学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科目考查卷 专业:测控技术班级:测控09-1 任课教师:卢诚姓名:CHNlyt 学号:090340101YT 成绩: 近代中国人民的救国探索路 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勾结中国封建统治者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抗本国的封建统治的抗争史;同时更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各政治派别探索国家出路的探索史。这种抗争与探索,对外以反侵略、捍卫民族独立为旗帜;对内以反专制独裁、争取社会进步为核心,抗争与探索互相交织,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中国的近代,从治经由乱再到治,这是经历了一个周期的过程,也即所谓“始衷终”的发展变化。中国的近代,又是一个急剧变化加速发展的过程,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即所谓“亘古未有之巨变”。 无论是农民阶级自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还是资产阶级建立西方式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努力,都无法实现中国的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对近代中国出路的早期探索都没有结合中国国情,因为近代对中国出路的探索都是想把中国发展成为英国式的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国家,而没有考虑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是走不通资本主义路线的,所以注定要失败。 地主阶级抵抗派(改革派)

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溃败,使一些地主阶级的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开始注目世界、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其主张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可是,最终因清政府统治者的腐败和自大、闭关政策和地主阶级的局限性而没明显实效,草草地结束了这一阶段的改革。 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的提出使中国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激励着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积极探索强国御侮之道,中国人开始为中华民族的安危奔波。由于实践有限,没有产生实际的效果。 农民阶级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之后,为了调动农民革命的积极性和把革命推向深入,颁布《天朝田亩制度》。通过这一方案,想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战争环境的紧张和平均分配土地与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等规定,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而使这一方案没有真正实行过。最终,农民阶级探求救国之路在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扼杀下以失败收场。 太平天国运动废除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主张小私有制,废除商品经济,具有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落后性;平均分配土地与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等都是无法实施的,有空想性。地主阶级洋务派 在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双重打击下,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统治集团在如何解决内政外交上的众多危机时发生分歧,形成了顽固派和洋务派。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即“师夷长技以自强”。 由于外国重重阻挠,加上封建顽固势力的破坏、内部力量的分散等导致洋务运动破产。

张謇:中国近代“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拓荒者

张謇:中国近代“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拓荒者 虞和平 一 张謇,我国近代著名的企业家、政治家、教育家,1853年出生于江苏通州(今南通)海门常乐镇。他在1884年中法战争后即产生“实业救国”的思想,并尝试“经营乡里”,力图为民纾困,可谓是中国近代“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拓荒者。 1895年,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大败。刚刚于上年考取状元的张謇认为,中国失败的终极原因在于教育落后,而清政府又无望可期,于是试图自己创办新学。但是办学需要大量经费,张謇便产生了“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的思想,于是年冬放弃仕途,着手筹办他的第一个企业—大生纱厂。 为了兴办大生纱厂,白手起家的张謇创造性地使用股份制方法筹募社会资本。当时南通风气未开,集股办厂不为传统商人所认同,“一闻劝入厂股,掩耳不欲闻”,皆“缩首而去”;赴上海筹资两月,“不忍用公司钱”“卖字自给”,屡屡受市侩、猾吏嘲笑侮弄。他抱定“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的宗旨,办厂3年半,“未支厂一钱”薪俸,历尽千辛万苦,坚持不懈,乞求于官府,周旋于商界,“千磨百折”,最终于1899年办成大生纱厂。 开工一年后,大生纱厂就获得2.6万两白银的净利润。此后,大生的规模不断扩大,先后建成四个纱厂,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纺织企业系统。 大生纱厂创办成功后,张謇接连开办了一系列的企业。到1907年时,他已创办了20多个企业,成为闻名全国的杰出企业家。此后,张謇继续大办企业。到1922年顶峰之时,张謇的企业发展到涵蓋棉纺织、机器制造、食品加工、丝绸纺织、生活化工、轮船航运、公共交通、内外贸易、金融、通讯、照明、印刷、房地产、旅馆、农垦等15个门类近50家,成为资本总额3800多万银元、横跨农工商的巨大企业集团。 张謇在创办企业的同时,还创造了独有的两大模式。一是循序渐进形成自己的产业发展链条,他自述创业过程:“因纱厂必需棉花,棉花必待农业,于是设垦牧公司;又因棉子制油为副业而设油厂;又为畅销途、利交通计,而设轮船公司。”二是创造了具有引领意义的企业管理模式,包括独立自主股份制度、以地方市场为导向、不拘一格唯才是用、按资

社会主义救国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在总结我们党执政55年来的历史经验时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我们党几十年来探求救国救民之路和强国富民之路得出的必然结论,是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的科学真理,也是我们党在领导人民夺取政权、代表人民执掌政权过程中树立的坚定信念。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上的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代表着人类历史前进的方向。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也经历了一个逐渐中国化的过程。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既是一个完整的概念,又代表着两个相互联系又有所不同的发展阶段。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主要是说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近代历史上唯一一条能救国救民的道路;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主要是说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之前社会主义在中国所经历的曲折发展,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在中国所焕发的巨大活力充分表明,社会主义只有融入国情,不断改革完善,才能充满生机活力,中国才能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实现强国富民的百年梦想。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加深认识。第一,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是中国近代史上无可争议的历史事实。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经过几十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在1949年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使以社会主义救中国的愿望变为现实。第二,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是新中国55年发展中取得的最宝贵的经验之一。“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同志在社会主义曲折发展20多年后提出的。邓小平同志领导全党坚决拨乱反正,重新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创造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完整理论体系,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短短2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国人民所掌握,在世界上创造出了中国式的发展奇迹。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转自铁血读书https://www.wendangku.net/doc/7a12896515.html,]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前夕,共产党即将夺取全国的政权,对于将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新中国,共产党内也有各种想法。 1.封建主义是被清政府证明了腐败无能的。是革命党刚刚推翻的社会制度,肯定是不行的。 2.中国由于连年的征战,大家都一穷二白,就连民族资产阶级也弱小得可怜。如果实行资本主义,自由竞争,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根本不是买办资产阶级的对手,更不可能直接与国际上的垄断国际财团自由竞争。竞争的结果只能是“大鱼吃小鱼”似的,被垄断资本吃掉。所以,资本主义也是不现实的。(蒋介石逃到台湾去以后,因为有美国的经济支持和援助,又有从大陆掠去的财富作基础,人口又少,所以才得以实行资本主义,如果没有这些条件,他也同样自由竞争不过各种各样的国际垄断财团。) 3.如果走社会主义,有苏联以及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例子,但是,苏联是从资本主义夺取政权,从资本家手中剥夺了生产资料。而我国当时却是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越过资本主义,直接跨入社会主义是否可行,史无前例。 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出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打出了一个社会主义阵营(12个国家),这在当时,象征着“社会主义的生命力”,也昭示着“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所以,共产党认为:只有走社会主义的道路,才能救中国。 4.但,把马列主义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最终决定:先走新民主主义的道路,再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道路。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熟知历史的人都知道,我国过去是一个封建社会的国家,人民没有一点地位和权力,永远都是别压迫和别剥削的一群人,然而到了社会主义时代,人民不仅有了地位和权力,还是社会主义的主人,而就因为有了这样庞大的工农群众的支持,社会主义才得以发展和壮大。

浅析实业救国思潮及其影响

浅析实业救国思潮及其影响 清末民初的实业救国思潮是中国近代进步的社会思潮之一,它随着中华民族的危机而产生,扩大,又随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高涨而发展,深入。研究清末民初的实业救国思潮,无论是对辛亥前后十余年间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全面认识,还是对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思潮和经济学说的深入研究都有一定的意义。 一.实业救国思潮的产生及其发展 实业救国思潮从19世纪开始。在洋务运动时期,郑观应兴办实业,提倡“商战”,他认为发展商业能够富国,富国就能御侮,从而达到救国的目的。张之洞虽然主张“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但认为发展实业可以强国强民。他积极地创办铁厂、兵工厂,并筹办铁路。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家和爱国人士纷纷设厂救国。张謇创办多种企业,兴办学校,企图实现以实业所得来资助教育,用教育来改进实业,凭实业发展而救国的目标。他认为,实业和教育是国家“富强之大本”。辛亥革命时期,报刊竞相宣传“实业救国”,并提出国家振兴实业“要道”。在五四运动前后,“实业救国”论盛行不衰。民族资本家大力提倡国货,抵制外国的经济掠夺,维护民族利益。他们的共同口号是:“振兴实业,挽回权利。” 实业救国论在辛亥革命前后颇为流行。甲午战争后,陈炽宣称:今后中国的存亡兴废,“皆以劝工一言为旋转乾坤之枢纽”,这可说是中国近代实业救国论的滥觞。20世纪初,张謇极力宣扬实业救国论,他是中国近代实业救国论的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实业救国论经他提倡而在资产阶级上层人物中风行一时。 实业救国论风行于20世纪初,当时中国的资本主义生产获得了初步发展,同时帝国主义国家在清朝廷卖国政策帮助下,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和主权,民族灾难空前严重,这时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也日趋高涨。中国资本主义生产的初步发展,提高了资产阶级人物投资办新式工商业的兴趣。帝国主义的猖狂的殖民掠夺,激起广大人民爱国救亡的义愤,资产阶级也感到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受到更加致命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以发展本国资本主义工商业,以抵制帝国主义侵略、掠夺相号召的实业救国论,成了一个反映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愿望,又具有广泛影响的议论。 二.实业救国思潮的主要内容及其兴起原因 作为中国近代重要的社会思潮之一,清末民初的事业思潮涉及的范围是广泛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论述了振兴实业在富国强民,拯救民族危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提出发展和振兴中国实业的基本思路和经营管理方针 要求政府为民族工商业发展创造有利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 实业救国是指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一些代表人物所宣扬的,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即实业)作为救国救民主要预警的一种思想。19世纪末提出,以张謇、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主要代表。他们宣扬此论的同时,却否定采取革命手段改变落后生产关系的必要性。实业泛指农、工、商、交通等。中国近代史上主张以兴办实业拯救中国的社会政治思想。产生于洋务运动时期,盛行于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前后。 实业救国兴起的原因:①甲午战争后,一部分开明官僚,地主和商人积极主张发展民族工业,挽救民族危机.②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③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民族资产阶级大受鼓舞,把发展实业作为救国的重要方针.分析评论: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一战期间迅速发展的民族资本主义重新受到压制,张謇等创办的民族工业不断衰退."实业救国"的命运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不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民族工商业就不可能得到独立发展,"实业救国"不可能实现.

中国人民的救国探索之路

思考中国人民的救国探索之路 中国人民的救国探索之路异常艰辛,它需要解放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打击外国资本主义帝国和中国顽固的封建势力。首先要推翻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从而正确地开辟属于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继而中国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沦为了半殖民半封建国家。清政府周旋于洋人和人民,当洋人威胁时逆民而顺夷,当民众反抗情绪高涨时反之而行。但不能消除三者的矛盾,因此爆发了太平天国的起义运动。此时各国推行了“中立政策”,力避干涉中国的内战。后来到各国无法从太平天国中攫取利益时侯,“中立政策”变成了各国向清政府勒索的政策。随后爆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趁机剥削着中国人民的土地和财富,但清政府在平定内战时不得不向外国侵略者采取绥靖政策。此时,中国不断沦为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目标。 1894年中日战争爆发,但是这个在帝国主义控制下的腐败政府,不可能真的进行对外反侵略战争。北洋军战败,日本胜利并签订《马关条约》。当时出现了士大夫层中的“救亡运动”,即“维新变法”,但他们并不团结广大人民的力量和他们的政治主张基本上未超出改良主义范围导致其失败。也出现下层人民反抗侵略的“义和团运动”。他们反对外国侵略者实质上是和封建专制统治者相对立的,封建专制统治者并没有真正支持人民的爱国运动,只是加以狡诈而恶毒的欺骗。随后八国联军侵华并使中国签订了屈辱的《辛丑条约》。既维持了清政府的权位,又保障了帝国主义列强在华的统治势力。因此,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1912年辛亥革命的爆发,证明了帝国主义者到底能不能任意地支配中国的命运,而彻底地推翻了清政府。但辛亥革命的结果是袁世凯胜利而革命失败了。原因既有帝国主义者的支持,又有革命势力向帝国主义采取调和妥协的态度。帝国主义以为他既同清政府同样地驯服,又比清政府更强更稳固,是最合理的“强的人”。但其签订“二十一条”等举国愤怒行径促使爆发了“二次革命”等加速其灭亡。到了五四运动时期新兴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参加了革命;五四运动后两年,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成立。此后具有彻底地反帝国主义的性质的人民爱国运动在无产阶级领导下展开了。我们可以看到工人运动的发展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传播。之后,经过中苏邦交的建立和国民党的改组与国共合作几件事,中国人民的反帝革命运动高涨。 这时,意味着中国救国探索之路翻开了新民主主义的新篇章。1937年7月7日,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国共合作,停止一切内战来共同抵制外侮。1945年,通过中国人民的不断努力和国际援助,抗日战争取得了全面胜利。而1946年,国民党挑起了全国性内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八年抗战顺利结束。1949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解放人民。 中国人民的救国探索之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带领下顺利完成了。但我们应该以史为鉴,放眼未来。我们应该始终坚持相信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和巨大的凝聚力,以及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同时,我们要努力提高本国的综合国力,防止再出现落后就挨打的屈辱历史。并且,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我们对内要加大改革力度以适应时代的变化潮流;对外要发展友好外交,并建立良好的国际联盟,寻找互相信任并鼎力支持的战略合作伙伴一同抵御敌人的挑衅。 国际关系学院外交一班 朱绮琴1208020115

走科学救国之路

走科学救国之路:中国地质力学奠基人李四光 黄小坚 2009年06月02日08:2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字号大中小】打印留言论坛网摘手机点评纠错 E-mail推荐: 在中国地质科学和石油工业的发展历程中,有一面闪亮的旗帜——“李四光”。 李四光,蒙古族,1889年10月26日出生于湖北黄冈一个贫寒人家。他自幼在父亲教书的私塾学习,14岁时独自去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两年后(1904年)因成绩优异,被省里选送到日本大阪高等工业学校留学,学习造船专业。其间,他加入孙中山筹组的同盟会,是年龄最小的会员。1910年7月,李四光学成回国,在武昌的湖北中等工业学堂任教。次年,他赶赴北京参加清政府规定的官费留学生回国考试,被授予“工科进士”。 走“科学救国”之路 辛亥革命后,李四光被委任为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参议,后当选为实业部部长。袁世凯上台后,革命党人受到排挤,李四光发愤专心于科学技术的研究,走“科学救国”之路,于1913年夏再次出洋,到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采矿、地质专业,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学位。1920年5月,他回到北平就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兼系主任。自1928年起,到南京担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 李四光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在进行科学研究时,他始终坚持从现象到本质、从结果溯原因的方法,不崇洋媚外、“被已成的学说压倒”。他根据自己的野外考察和系统研究,提出了古生物蜓科的鉴定方法,发现了中国第四纪冰川,并创立了地质力学。但由于生活的艰辛

和工作的劳累,他患上了心绞痛和肺结核。1948年2月,李四光偕夫人前往英国伦敦出席第18届国际地质大会。会后,他们在英国住下疗养。 周恩来邀请他回国 1949年4月,李四光接到周恩来托人带给他的回国邀请信。能够为日新月异的新中国做贡献,李四光心情十分激动。几个月后,他即克服种种困难,踏上了归国的航程。 回国后,李四光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地质部部长和中国科协主席等职,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是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53年底,正值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头一年,国家建设需要丰富的天然石油资源,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特地把他请进中南海,征询其对中国石油资源的看法。李四光根据自己数十年来对地质力学的研究和构造体系的研究,分析了中国的地质条件,表示不同意“中国贫油论”的观点。他深信,在中国辽阔的疆域内特别是东部地区,天然石油资源的蕴藏量应当是丰富的,关键是要抓紧进行地质勘探工作。 不同意“中国贫油论” 此后,李四光亲自主持石油资源普查勘探工作,并用10多年的时间集中精力进行石油地质的研究。他运用地质力学的方法研究地壳运动和矿产分布的规律,认为中国东部新华夏构造体系的三个沉降带蕴藏丰富的石油资源,不仅预测出松辽、华北等面积辽阔、覆盖层厚、很少有岩层露头地区的含油前景,还及时预见到那些和松辽盆地处于相同大地构造的不同地区石油勘探的正确方向。他为大庆、大港、胜利和华北油田的发现和开采,作出了重要贡献。 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还为中国铀、铬、钨、煤、金刚石及其它稀有金属等矿产的勘探开采指出方向,并取得了辉煌的成果。1966年河北邢台地震后,李四光又将其地质力学理论运用于地震研究,首创了观测地应力变化和预报地震的有效方法,为我国地震研究奠定了基础。 1971年4月29日,这位优秀的科学家与世长辞了。他身后留下的主要著述有:《中国地质学》、《地质学概论》和《地震地质》等。

中国近代史上八大“救国论” 2

中国近代史上八大“救国论”

整部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教师能不能从另一角度谈中国近代史,以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能。我们可以用八个“救国论”来让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一、“夷技”救国论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使处于“天朝上国”的某些地主阶级上层分子深受震动。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不平等条约使他们震动,而是西方的坚船利炮。有鉴于此,林则徐和魏源主张了解世界,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这“夷技”并非是新文化运动中所倡导的科学技术,而是指外国人制造枪炮轮船的技艺),以使中国能够抵御外国侵略,从而达到挽救民族危机,摆脱被人奴役的局面。他们也因此被称为“地主阶级抵抗派”。然而,林则徐本人都不是很张扬地提出这种主张,在顽固派占绝对优势的时代,根本不可能有什 么实践。 二“资政”救国论 在宣传拜上帝教中,洪仁玕被通缉,为逃避逮捕,他来到了香港。香港呈现出与内地很不一样的经济形态。港口繁荣,商人穿梭,店铺林立,撇开政治不谈,倒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可贵的是,洪仁玕一介农民领袖,通过了解与研究,能归纳出此繁荣有赖于实施资政。回到天国后,他提出了发展经济的新方案——《资政新篇》。自然,这“资政”对太平天国而言,肯定是一种空想。

太平天国后期军事斗争激烈,政局不稳,这方案根本就无从实 施。 三、“洋务”救国论 说洋务派办洋务救国,未免太抬举了他们。曾国藩认为办洋务可以“剿发捻”。这三个字触动了西太后的痛处。因此洋务运动得以轰轰烈烈地开办。尽管购买的大都是外国军工企业的废枪炮,但也大家开了点洋荤;民用企业尝到了点甜头,尽管利润大都落到了私人腰包;新式学堂终于建起来了,尽管去读这类学堂的是破落人家的子弟为多。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被派遣出国留学的竟是幼童。且不说幼童不知要报效祖国,只说他们如何能在短时期内掌握外国语言、学好数理化和艰深的造船造枪工艺?甲午战争,日本的炮舰让北洋水师灰飞烟灭。洋务运动在顽固派的讨伐声中停 止了。曾国藩改行写专著了。 四、“维新”救国论 学西洋不成,学东洋总可以了吧?东洋近,人种同,由于儒学的关系,心理上较易接受东洋人。尽管后者杀人不眨眼。但对比中国人高一头的西洋人,中国人怎么说也看不惯。甲午战后,《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康有为发起了“公车上书”。失败后不气馁,和梁启超办报、著书、立团体、建学会、再上书,忙个不亦乐乎。终于说得个皇帝心动,答应维新。然而,“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戊

近代实业家救国再探索

近代中国实业家探索救国之路 总说 以中日甲午战争为划分时期原因实业救国思潮和实践发端于甲午战争之后 产生时期(19C中期~~19C末期) 背景: ①鸦片战争前,中国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鸦片战争后,外国的工业品开始倾销到中国市场,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外商企业刺激。外商在华投资建厂和洋务派兴办近代工业,吸引了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投资近代工业。 ③洋务运动进行。洋务派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企业,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主张采用机器生产,加快工商业发展,鼓励商民投资实业,鼓励民办开矿、造船、铁路。代表人物有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陈炽、郑观应等 王韬提出“富强即治国之本”, 郑观应“商战” 马建忠主张发展对外贸易、扶持民间工商业等措施以富民强国 局限性:在当时基本上是一种实业救国的思想倾向,提出学习西方、发展民族工商业的主张,但较少实践。且其阶级属性为地主阶级,本质是为维护清政府统治。此外,早期的的民族资本主义实业都带有很浓重的封建和官僚气息。致使后期那些以实业家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虽然不甘于受到封建势力和外国列强的压迫,但也不得不依靠其生存发展,与其保持密切的联系。民族资产阶级实业举步维艰,无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发展时期(1895~~1918) 背景: 1. 甲午中日战争后,由于帝国主义竞相对华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2.同时,清政府为了扩大税务局源也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3.在严重的民族危机刺激下,许多人纷纷呼吁“设厂自救”,“实业救国”。中国出现了兴办工业的浪潮。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4.民国初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历了“短暂的春天” ①辛亥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②法令法规的保护。③社会舆论的认同和感召。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从外部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时机。 代表人物:张謇荣氏兄弟周学熙张静江 经济 1.发展实业 1)创工厂张謇——大生纱厂(江苏南通);荣宗敬、荣德生——保兴面粉厂(江苏无锡);周学熙——启新洋灰公司(河北唐山) 弊端: 轻重工业发展不平衡,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工业区域发展不平衡(沿海地区) 改进措施: 积极发展轻工业,着眼于国计民生急需的加工业,如纺织、卷烟,榨油,制陶等。注重原始资本的积累,为重工业发展提供经济条件。(局限:洋货竞争激烈、战争不断) 以上海、广州、津京、重庆、武汉等工业发展较好的地区为辐射源,积极向周边区域扩散(局限:封建主义压制,大部分地区仍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层面,工业发展难以深入) 2)开农垦(1901年,张謇创办通海垦牧公司,对沿海滩涂进行开发;大兴农田基本建设,规划农田水利,建立产棉基地,发展农业;其后又办了大有晋、大资、大豫和大丰等盐垦公司。) 不完善:忽视了发展农业的经济效益。 措施:一些有经济实力的实业家购买大面积土地,雇佣农民种植特色经济作物(比如茶、桑蚕养殖)。一方面经济作物可获取经济利益,尤其一战期间,茶、丝可贩卖到欧洲地区获取大量利润。另一方面解放了部分劳动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劳动力,开拓市场。(局限:当时中国人民缺衣少食,在吃不饱的情况下,很难用大片土地来种植经济作物;封建主义思想根深蒂固) 3)修水利(张静江疏导黄、淮、永定诸河;开发和兴办西北、湘鄂及太湖流域水利,建设东方、北方大港以及创办模范灌溉区等。)

最新近代中国各阶层探索救国之路的历程精选

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的爱国行为不仅表现在反侵略、反封建的英勇斗争上,而且还表现在对中国出路的艰辛探索上。五四运动爆发前,在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中,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等不同的社会力量都进行了不同的探索,提出了不同的救国方案. 农民阶级的探索:太平天国农民战争。这是一次反对政府腐朽统治与地主阶级压迫的正义战争,但最终以失败告终.。内容:颁布了表达建立太平天国理想社会平均分配土地的愿望的《天朝田亩制度》以及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意义:太平天国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和重大的历史意义。第一,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震撼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第二,太平天国起义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不同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第三,太平天国起义还冲击了空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第四,太平天国起义还有力的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给了侵略者应有的教训。第五,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他和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失败原因:从主观上看:第一,农民阶级不是新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向心力和战斗力。第二,太平天国是以宗教来组织发动群众的,但是拜上帝教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它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战争,而且给农民战争带来了危害。第三,太平天国也没能正确对待儒学。第四,太平天国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对西方侵略者还缺乏理性的认识。从客观上看: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联合镇压太平天国。教训: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反帝反封建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 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探索: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即具有进步性,也具有落后保守性。内容:兴办近代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意义:1.提出了自强求富的主张,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有利于中国近现代教育的起步,使人们打开了眼界3.学习了西方先进技术发展了资本主义经济,也改变了社会风气。失败原因:第一,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企图在不改变中国固有的制度与道德的前提下,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严重限制了洋务运动的发展。第二,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西方列强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控制,他们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而洋务派处处依赖外国,企图以此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无异与虎谋皮。第三,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确是封建式的,企业内部充斥着营私舞弊、贪污中饱、挥霍浪费等腐败现象。洋务运动失败的教训:地主阶级不能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历史重任。但洋务运动也具有一定的历史作用,洋务运动时期,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传统“重本抑末”、“重义轻利”、商为“四民”之末等观念都受到冲击,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者的地位上升。西方的各种技术和器物不再被当做“奇技淫巧”受到排斥,而是被视为模仿、学习的对象。这一切,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探索:戊戌变法。这是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挣脱外国资本主义与本国封建阶级束缚的一次改良维新内容:主张建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进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