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相同的药物在不同方剂中的应用

相同的药物在不同方剂中的应用

1. 黄芪在补阳还五汤、当归补血汤、防己黄芪汤中的配伍意义?

补阳还五汤主治气虚血瘀证,方中中用生黄芪大补脾胃之元气,令气旺以促血行,祛瘀而不伤正。当归补血汤主治血虚发热证,方中中用黄芪,一则“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之意;二则大补脾肺之气,以资生血之源,使气旺血生。防己黄芪汤主治正气表虚不固之风水、风湿,方中重用黄芪益气固表,且能行水消肿。

2. 桂枝在当归四逆汤、枳实薤白桂枝汤、桃核承气汤、五苓散中的配伍意义?

当归四逆汤主治血虚寒症,方以辛温桂枝为君,使温经散寒,温通血脉,与当归、芍药、细辛、通草等同用,共奏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之功。

枳实薤白桂枝汤,主治胸阳不振,痰气互结之胸痹,方中佐以桂枝,温阳散寒,降逆平冲,配合君臣药,使胸阳振,阴寒消,气逆上冲等诸症消除。

桃核承气汤,主治下焦蓄血证,方以桂枝为君,通行血脉,既能助桃仁活血祛瘀,又防大黄、芒硝寒凉凝血之弊,桂枝与硝、黄同用,相反相成,桂枝得硝、黄则温通而不助热,硝、黄的桂枝则寒下而不凉遏。诸药合用,共奏破血下瘀泻热之功。

五苓散,主治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方中佐以桂枝,一取其辛散之功,外解太阳之表,二者取其温化之力助膀胱气化,以助力小便,与茯苓、猪苓、泽泻合用,以收温阳利水之效。诸药相伍,甘淡渗利为主,佐以温阳化气,使水失之邪从小便而去。

3. 黄芪在玉屏风散和补阳还五汤中的配伍意义?

补阳还五汤中用生黄芪为君药,补益元气,意在使气旺则血行,瘀去络通。玉屏风散内黄芪为君药,内可大补脾肺之气,外可固表止汗。

4. 大黄在芍药汤、桃核承气汤、温脾汤中的作用是什么?

大黄在芍药汤中的作用是泻热导滞,为通因通用;在温脾汤中是攻下冷积,通导大便;在桃核承气汤中是下瘀泻热。

5. 大黄在大承气汤、大黄牡丹汤、复元活血汤、八正散中的的配伍意义

大承气汤为治阳明腑实证的主方,方中大黄苦寒通降,泻热通便,涤荡胃肠湿热积滞,且大黄应生用后下,使泻下之力强,是为君药。与方中软坚泻热通便之芒硝,行气消痞除满之

枳实、厚朴组合,共奏峻下热结之功。

大黄牡丹汤为治疗湿热血瘀肠痈的常用方,方中大黄苦寒攻下,泻热破瘀,涤荡胃肠湿热瘀结之毒,配清热凉血,凉血散瘀之蛋皮,二药相合,泻热破瘀,共为君药,与方中软坚泻热通便之芒硝,活血破瘀之桃仁等相合,使湿热清,瘀滞散,肠腑通,则痈

消痛止。

复元活血汤为治疗跌打损伤
,瘀血阻滞胁肋证的常用方,方中重用酒制大黄,涤荡凝瘀败血,导瘀下行,推陈致新,配疏肝理气,并引诸药入肝经之柴胡,二药相合,一升一降,以攻散胁下之瘀滞,共为君药,与方中桃仁、红花、当归、穿山甲相合,以活血祛瘀,消肿散结止痛,使瘀去新生,气行络通,胁痛自平。

八正散主治湿热淋证,方中大黄涤荡邪热,使湿热从大便去为佐药,与方中木通、滑石、萹蓄、瞿麦、车前子、栀子等清热利水通淋,使湿热从小便去之品相合,达清热泻火,利水通淋之功。

6. 简述柴胡在小柴胡汤、补中益气汤、龙胆泻肝汤中的意义?

小柴胡汤重用柴胡,透泄少阳之邪,并能疏泄气机之郁滞,使少阳半表之邪得以疏散,为方中君药。

补中益气汤中用少量柴胡,升阳举陷。协助君药以升提下陷之中气,并为引经药,为佐使之用。

龙胆泻肝汤用柴胡,疏泄肝胆之气,防止大剂苦寒降泄之品郁滞气机,并能引诸药归于肝胆之经,为佐使之用。

相同的病症不同的病机

1. 逍遥散与一贯煎同治肝郁胁痛,其有何区别?

逍遥散所治以情志不遂而肝气郁滞,引起胁痛,且以肝逆而乘脾,兼现神倦而食少,故以疏肝解郁、健脾养血为治。一贯煎所治则以肝阴不足,气郁生热,而致胁痛,且以郁热不散而犯胃,兼现吞酸吐苦,故以滋养肝肾,疏泄肝气立法。

2. 归脾汤、温经汤、逍遥散均可治疗月经不调,临床上如何区别应用?

三方均可用于治疗月经不调,但因其用药配伍不同,功用主治症各有特点,归脾汤长于健脾养心,又能统血摄血,故易于脾气虚弱,不能统血之月经不调,症见经期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神疲乏力,舌淡,脉细弱等。

温经汤功用温经散寒,祛瘀养血,用于治疗冲任虚寒,寒凝瘀滞,瘀阻胞宫之月经不调。症见月经超前或延后,或逾期不止,或一月再行,血色暗有块,淋漓不断或经停不至,少腹里急傍晚发热,舌质暗红,脉细涩等。

逍遥散善于疏肝解郁,健脾养血,抑郁治疗肝郁脾虚,营血不足之月经不调,兼见乳房,胸胁胀痛,头晕目眩,口咽干燥,神疲食少,脉弦而虚等。



3. 归脾汤和酸枣仁汤均可治疗心悸失眠,二者在主治、功用方面有何不同?

归脾汤与酸枣仁汤均可治疗心悸失眠,然归脾汤治疗心悸失眠,乃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所致,故组方功在益气补血,健脾宁心,心脾同治,气血兼顾,使心得所养,心神自安。酸枣仁汤治心悸失眠,因肝血不足,虚热内扰而致,则组方

功在标本兼治,养中兼清,补中有行,以养血调肝,清热除烦安神去效。

4.
温胆汤与酸枣仁汤均治心烦失眠,临床上如何区分?

酸枣仁汤所治心烦失眠,因为肝血不足,虚热内扰而致,临床应用以心烦失眠,咽干口燥,舌红,脉沉细为辨证要点,治从养血调肝,清热除烦安神立法。

温胆汤所治心烦失眠,乃胆郁痰扰,胆胃失和所致,临床应用以心烦失眠,胆怯易惊,头眩心悸,夜多异梦,呕恶呃逆,苔白腻,脉弦滑为辨证要点,治从理气化痰,和胃利胆立法。

5. 旋覆代赭汤、吴茱萸汤、藿香正气散、麦门冬汤保和丸均可治呕吐,其治症病机有何不同?

旋覆代赭汤主治胃气虚弱,痰浊内阻所致呕吐

吴茱萸汤主治肝胃虚寒,浊阴上逆所致呕吐

藿香正气散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所致呕吐

麦门冬汤主治胃阴不足,失和气逆所致呕吐

保和丸主治食滞胃脘,浊阴不降所致呕吐

6. 半夏白术天麻汤与天麻钩藤汤均治眩晕头痛,试述二者在组成、功用、主治方面有何异同?

两方均用天麻以平肝熄风,用于风阳上扰所致的眩晕头痛。

但半夏白术天麻汤以天麻、半夏为君药,合以白术、茯苓、陈皮等。由平肝熄风药与化痰、健脾、祛湿药配伍,平肝熄风作用较弱,功在化痰熄风,健脾祛湿,故适用于脾湿生痰,湿痰壅遏,引动肝风,风痰上扰之眩晕头痛,同时兼见胸膈痞满,恶心呕吐,苔白腻,脉弦滑等。

天麻钩藤饮以天麻、钩藤为君药,合以石决明、川牛膝、杜仲、桑寄生、栀子、黄芩、益母草、夜交藤、茯苓等,由平肝熄风药与补益肝肾,清热活血安神药配伍,平肝熄风作用较强,功在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故适宜于肝肾不足,肝阳偏亢,肝风上扰之眩晕头痛,并见失眠多梦,口苦而黄,舌红苔黄,脉弦或数等。

7. 复元活血汤、一贯煎、龙胆泻肝汤、逍遥散均可治胁痛,其所治病因、病机有何不同?

复元活血汤主治跌打损伤,瘀血阻滞之胁痛

一贯煎主治阴虚肝郁之胁痛

龙胆泻肝汤主治肝胆实火之胁痛

逍遥散主治肝郁血虚脾气弱之胁痛

金铃子主治肝郁化火之胁痛

8. 当归补血汤与白虎汤均可治疗发热,二者在组方用药、功用及主治症方面有何区别?

当归补血汤与白虎汤均可治疗发热。

白虎汤由石膏、知母、甘草、粳米组成,并能生津止渴,故所治发热因于外感,热盛于内,病情属“实热”。临床主要表现为汗大出,口大课,身大热,脉洪大。

当归补血汤重用黄芪。配伍当归组成,长于补气生血,甘温除热,

故其所治发热,由于内伤,血气虚弱,病情属于“虚热”,系劳倦内伤或大出血后,血虚阳浮所致,临床表现为身虽
热而无汗,口渴喜温饮,脉大而虚,重安无力等。



方剂的功用主治症以及方中个别药物的配伍意义

1. 龙胆泻肝汤主治何用?方中配伍当归、生地的意义何在?

2. 清胃散中黄芪和升麻配伍的意义是什么?

3. 真武汤中芍药的配伍意义是什么?

4. 败毒散中人参的配伍意义是什么?

5. 银翘散是辛凉解表的方剂,为何配用辛温的荆芥和淡豆豉?

6. 补阳还五汤中黄芪的配伍意义?

7. 三仁汤中“三仁”的配伍意义是什么?

三仁汤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湿夹湿之湿重于热证。方中“三仁”共为君药,其中,杏仁宣利上焦肺气,气行则湿化;白蔻仁芳香化湿,行气宽中,畅中焦之脾气;薏苡仁甘淡性寒,渗湿利水而健脾,使湿热从下焦而去。“三仁”合用,体现宣上、畅中、渗下,三焦分消之配伍特点。

8. 简述桃核承气汤中桂枝的配伍意义?

9. 麦门冬汤有何功用?方中半夏的配伍意义是什么?

10. 普济消毒饮有何功用?方中用升麻、柴胡的配伍意义是什么?

11. 定喘汤有何功用?方中麻黄、白果的配伍意义是什么?





两种方剂的比较

1. 小柴胡汤和半夏泻心汤均用人参、炙甘草汤,其意义是否相同?

二方所用人参、炙甘草的意义并不相同。小柴胡汤主治邪在半表半里之少阳证,用人参、炙甘草益气健脾,一则扶正气以助祛邪,二则实里则防邪入。半夏泻心汤原治小柴胡汤证误下损伤中阳,外邪趁虚而入,寒热互结,而成心下痞,方用人参、炙甘草益气健脾,以补其虚。

2. 凉开“三宝”在功用、主治症方面的不同?

安宫牛黄丸、紫雪、至宝丹均可以清热开窍,治疗热闭证,合成凉开“三宝”。

安宫牛黄丸长于清热解毒,适用于邪热偏胜而身热较重者;

紫雪长于熄风之痉,适用于兼有热动肝风而痉厥抽搐者;

至宝丹长于芳香开窍,化湿辟浊秽,适用于痰浊偏盛而昏迷较重者。

3. 小青龙汤和定喘汤均有宣肺祛痰平喘之功,二者在用药配伍与主治症方面有何异同?

二方均有宣肺解表,祛痰平喘之功,皆可治疗外感风寒,内有痰浊之哮喘。小青龙汤是用麻黄、桂枝陪干将、细辛、半夏等。一以解表,一以温化寒饮,适用于内有寒饮,且表寒内重之喘咳。而定喘汤是以麻黄、白果与黄芩、桑白皮配伍,一以宣肺降逆兼解表,一以清泄肺热而平喘咳,用于治疗外感风寒

,痰热内蕴之喘咳。

其他

1. 祛痰剂中为何常配理气药?试举例说明

祛痰剂是为各种痰病而设。痰之为患随气升降,气壅则痰聚。气顺则痰消,
故祛痰剂中每配伍理气药,以求气顺痰消。二陈汤被誉为治痰之主方,“治痰之总剂”,方中以半夏燥湿化痰以治既生之痰,茯苓渗湿健脾以治生痰之源;更以陈皮理气醒脾燥湿,使气顺痰消;甘草调和诸药,兼可润肺和中。四药合用,共奏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效。

2. 补阳剂中为何常配补阴药?

阴阳互根,独阳不长,阳虚补阳,宜佐以补阴之品,以阳根于阴,使阳有所附,亦即“阴中求阳”之意。且可借阴药之资以制约阳药之温燥,使之补阳而不伤津。

3. 补阴剂中为何常配补阳药?

阴阳互根,孤阴不生,阴虚补阴,宜佐以补阳之品,以阴根于阳,使阴有所化,亦即“阳中求阴”之意。且可借阳药之温运,使滋而不腻。

4. 补气健脾方中为何常配伍行气之品?试方例说明之

补气健脾方剂适用于脾胃气虚之证。脾胃气虚使运化功能障碍,而甘温补气之品,易于壅中滞气,故以配伍少量行气药物,使之补而不滞。例如:补中益气汤中用陈皮,参苓白术散中用砂仁等,行气药具有调畅气机的作用,与补气药配伍,可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防止甘补雍滞不化之弊。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