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时期中国粮食安全现状与面临的挑战

新时期中国粮食安全现状与面临的挑战

新时期中国粮食安全现状与面临的挑战
新时期中国粮食安全现状与面临的挑战

新时期中国粮食安全现状与面临的挑战

谭智心钟真

摘要: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人口增加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粮食的供需形势一直处于波动的紧平衡状态。由于制约我国粮食供给和需求的相关因素并未消失,我国农业粗放的发展方式还没有发生根本性转变,未来一个时期内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压力还将继续存在。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WTO过渡期的结束,我国农业的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扩大,国际粮食市场波动、石油价格涨跌、生物质能源的发展等都将对我国粮食价格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关键词:粮食安全;供需均衡;粮食价格;挑战

中图分类号:F3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11)07-0074-06

三农观察

一、中国粮食供需均衡现状

粮食安全作为一个全球性的话题,早在1983年4月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委员会上就通过了有关“粮食安全”的定义:“确保任何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为了生存和健康所必需的足够食物”。这里的“买得到”实际上是指粮食的供给,“买得起”实际上是指粮食的需求,所以粮食的供需双方共同构成了粮食安全的内涵。

1.中国粮食供给现状

从粮食供给数量及结构来看,中国粮食供给的主要渠道有国内生产、国外进口及国内库存三种途径。其中,国内生产是目前我国粮食供给的主要渠道,我国的粮食自给率近10年来都保持在95%以上,国外进口只是作为相关品种调剂的工具,国内库存则是国内粮食市场平稳运行的调控手段。(1)国内生产。在国内生产方面,由于我国始终把“稳粮保供给”作为农业工作的头等大事,在免除农业税及实施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之后,自2004年开始,粮食连续7年增产,并连续4年产量超过1万亿斤。分品种看,目前我国主要粮食品种按产量由高到低依次为稻谷、玉米、小麦、大豆,其中稻谷一直是我国最主要也是产量最大的粮食品种,其产量约占我国粮食总产的40%;玉米产量自本世纪以来呈现出较强的上升势头,同时也是对粮食增产贡献最大的品种;小麦产量虽有波动,但近几年稳中有升;大豆产量与上述三种粮食作物相比则相对较低,但总体波动情况仍然平稳。(2)国外进口。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为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我国的粮食供应必须立足于自给,进口只能是作为品种余缺调剂的工具。近几年来,我国稻谷、小麦和玉米的进口数量均较少,占各类粮食作物国内产量的比重均不到1%,但是大豆的进口自本世纪以来表现出迅猛的增长势头,近几年的进口数量甚至数倍于国内产量(2010年进口数量约为国内产量的3倍),如此高的外贸依存度表明,我国的国有大豆已经无力和外来大豆竞争,国内绝大部分的大豆供给需要由进口完成,这也意味着我国的国有大豆产业基本沦陷。(3)国内库存。粮食库存是国家调剂粮食市场余缺、稳定粮食市场价格的有效工具,同时粮食的库存数量也可以反映国家对本国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目前,我国稻谷、小麦、玉米3种粮食作物的库存较为充足,大豆的库存则相对较少。从各类粮食作物库存数量的发展趋势来看,近几年正处于一个上升时期,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粮食生产年年丰收的现状①。

从影响粮食供给的主要因素来看,影响粮食供给的相关因素有很多,由于我国的稻谷、小麦、玉米主要依靠国内生产供给,而大豆主要依靠国际市场进口来供应,所以粮食生产的资源环境状况、生产成本高低、农业基础设施及科技进步、国际粮食

市场的变化等因素成为当前影响我国粮食有效供给的主要方面。(1)粮食生产的资源环境约束增强。耕地资源是粮食生产的前提与基础,尽管国家在耕地上实施了严格的土地管理政策,但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耕地资源必须进行相应的配置,而且其趋势不可逆转。据国土资源部统计,近10年我国的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减少的途径主要是建筑占用、灾毁、生态退耕和农业结构调整②。相应的,我国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也从1990年至2009年的20年间减少了4480千公顷,其中稻谷播种面积减少了3437千公顷、小麦播种面积减少了6462千公顷③。农业劳动力是粮食生产的必需要素之一,随着制约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城乡二元体制逐步放开,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据统计,1990年至2009年的20年间,我国的农业劳动力由38914万人减少到了29708万人,而且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中老年劳动力,这些将成为国家粮食生产的不利因素。在我国,由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灾害天气对我国的粮食生产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从1990年至2009年,我国农业生产受气候灾害影响造成的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分别由38474千公顷和17819千公顷上升至47214千公顷和21234千公顷,给粮食生产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④。(2)粮食生产的高成本时代已经来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联合发布的《2010-2019世界农业展望报告》指出,未来10年全球农业生产将呈明显高成本低增长特征。目前这种高成本特征在我国粮食生产领域已经开始显现,在我国粮食作物亩均成本构成中,土地、劳动力、农资与服务、现金等成本均呈现不可逆的增长势头,其中,土地成本上升幅度最大,从2004年的54.07元/亩涨到2009年的114.62元/亩,上涨112%;其他成本涨幅分别为:现金成本涨49.6%、物质与服务费用涨48.6%、人工成本涨33.4%⑤。(3)农业基础设施及科技应用推广有待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好坏程度将对粮食生产能力产生显著影响,当前我国的耕种收机械化水平仅为52%,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此外,我国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较为薄弱,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这些都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制约和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由于我国耕地资源、水资源及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减少,所以未来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必须走依靠科技进步的发展道路。2010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2%,虽比上年有所增长但还是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此外,我国的农技推广体系还没有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农业科技成果真正在生产中推广的还不足1/3,农技推广人才缺乏,这些都将从长期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

2.中国粮食需求现状

从需求数量及结构来看,我国粮食的需求可分为国内消费和国外出口两大部分。其中,我国粮食需求主要是消费需求。(1)国内消费。目前,我国粮食按消费量大小依次为稻谷、玉米、小麦和大豆。稻谷一直是我国粮食消费的第一大品种,但近几年的消费量在波动中呈下降趋势;玉米是目前我国粮食消费的第二大品种,近几年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小麦消费的走势则一直比较平稳;大豆消费的数量相对较少,但一直保持较平稳的增长趋势。国内粮食消费按用途可分为口粮、饲料用粮、工业用粮和种子用粮4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指出,在我国粮食消费需求中,口粮仍然是第一大需求,占到了粮食消费总量的一半以上,虽然从1995年起至今,我国的口粮消费占粮食需求总量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但与其他消费用途相比,还是占有较大的优势;饲料用粮是粮食消费的第二大需求,而且近几年的消费比例呈上升趋势;工业用粮消费量位居第三,但其消费的增长趋势是最快的;种子用粮相对较少,占粮食消费需求总量的不到3%,且需求比重呈稳中略降的趋势。(2)国外出口。我国粮食对外出口主要是为了调剂品种的余缺,由于我国是一个粮食需求大国,所以只有在满足自身发展所需之后才会考虑出口需求。近几年来我国主要粮食品种出口数量很少,出口总量占总需求比重还不到1%。但值得关注的是,玉米的出口幅度下降较快,说明国内对玉米的需求呈上升趋势。

从影响粮食需求的主要因素来看,影响我国粮食需求的主要因素有以下两个方面:(1)人口总量与人均消费量的变化。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可看作是人口问题和粮食产量之间的矛盾关系。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基数巨大。同时,随着近几年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我国的城乡人口数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趋势,在人口总量保持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农村人口迅速减少,到2009年两者的数量已较为接近(城市人口为62186万人,农村人口为71288万人)⑥;从城乡居民的人均粮食消费量上来看,农村居民的人均粮食消费量要大于城市居民,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两者的消费数量都呈现出递减的趋势。由图1可知,受人口减少和人均消

费量减少影响,我国农村居民口粮消费总量呈递减趋势;城镇居民口粮消费受城镇人口上升影响,尽管人均消费量有所减少,但总量上呈较为缓和的上升趋势。综合来看,我国城乡居民口粮消费总量仍然呈较为明显的递减趋势⑦。(2)消费结构升级和相关产业的需求。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在进行不断的升级和多元化,对营养和健康的进一步需求将使得我国消费结构中对肉、奶、蛋的消费比重逐步提高,而这些产品均需要粮食作为饲料来源,从而间接加大了对饲用粮的需求,这也是导致玉米和大豆(饲料的主要来源)消费量在近些年开始迅速上升的主要原因。相关产业的需求主要是指粮食加工业,这里的粮食加工主要是指工业用粮的需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指出,近年来,我国工业用粮的扩张加快,以玉米为例,全国玉米第一主产省吉林在2008年用于工业加工的玉米数量就已经超过了饲料加工,预计未来几年还将保持继续增长的势头⑧。此外,一种新型的粮食加工用途——

—生物能源的发展对粮食安全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相关分析指出,以玉米为原料的燃料乙醇项目引致的新增需求已占到我国玉米产量年均波动幅度的1/3左右,预计未来该项目的发展对玉米的需求将给粮食市场带来更大的波动。

图1我国城乡居民口粮消费量(单位:万公斤)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0)

3.中国粮食供需均衡现状及趋势

一是产需总体保持紧平衡状态,分品种差异较大。自2000年以来我国粮食总消费量呈现稳步上升势头,粮食总产量自2004年开始也实现了稳步增长。总体来看,我国粮食产需保持着一种紧平衡的状态,总消费量略大于总产量(见图2)。分品种看,稻谷在数量上完全能够实现自给,而且从2004年开始,供大于求的优势一直在扩大,这与粮食连年丰收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后对稻谷的需求比例下降有关;玉米、小麦的供给和需求基本持平,可以认为处于一种紧平衡的波动状态,近年来由于产量的增长,生产略大于需求;大豆的现状是产不足需,而且产需缺口呈明显的扩大趋势(见图3)。

图2我国粮食产需均衡状况(单位:万吨)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10)》。

图3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分品种产需均衡状况

(单位:万吨)

数据来源:中华粮网数据中心;图中的数据=该类型粮食作物的产量-国内消费量

二是粮食总进口大于总出口,受大豆进口影响较大。从图4可知,2000年以来我国粮食进出口贸易一直维持净进口态势,且净进口数量有增加趋势。分品种看,稻谷、小麦、玉米近年来进出口基本保持平衡,大豆进口呈明显增加的趋势,所以粮食净进口数量的增长主要受大豆进口的影响。

图4我国粮食净出口趋势(单位:万吨)数据来源:《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0)》和中华粮网数据中心。

三是粮食产需区域不均衡。目前,我国的产粮

二、中国粮食价格波动与发展趋势

1.近年来中国粮食价格走势及其成因

一是在国际粮价大起大落之时保持基本稳定。近年来,全球粮食价格波动日益明显,2007-2008年国际粮食价格经历了“过山车”式的波动;且2009以来的波动幅度也明显大于2006以前(见图5)

。而同一时期国内粮价则保持了基本稳定。除了大豆的国内价格与国际价格的波动步调较为一致以外,稻米、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品种的国内价格与国际价格相比,均表现出很强的稳定性。事实上,2007年以来国际粮价大起大落的原因主要是能源价格上涨和金融市场炒作;而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的石油价格下挫和生物质液体燃料产业萎缩是2008年下半年全球粮食价格大幅回落的主要原因⑨。对此,中国政府在控制国内粮食方面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政府通过抛售国有粮库的粮食储备来稳定国内市场价格;通过增加农业生产补贴,促进国内粮食生产;出台限制生物质液体燃料发展的新政策,尽量避免出现生物质液体燃料“

与人争粮”和“与粮争地”的局面。据估计,上述粮价控制政策使2005-2008年上半年期间国内大米、小麦和玉米等

粮食的价格下降了20%至30%左右。因此,国内粮价能够在国际粮价大起大落之时保持基本稳定。

图5国际主要粮食价格走势(2003.1-2011.2)资料来源:中华粮网、中经网及农业部相关市场统计数据。

二是随国内CPI 的持续攀升总体上涨趋势明显。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内粮食价格总体上保持上涨态势。从上涨幅度看,在2003年1月到2011年2月期间,稻米从1447元/吨上涨到3641元/吨,小麦从1203元/吨上涨到2410元/吨,玉米从2042元/吨上涨到了4120元/吨,上涨幅度均在1倍以上;大豆价格相对起伏较大,2008年曾一度飙升到5384元/吨,又于2009年回落至3500元/吨以下,但平均而言涨幅也超过了50%。然而,在国内粮食价格持续上涨的同时,国内物价总水平也在不断攀升,因此,在粮价与物价的关系上一度出现了

表1

中国粮食供需平衡预测(单位:万吨)

注:产量数据利用线性预测得到,消费数据利用人均消费量与人口线性趋势综合预测得到。

大省主要集中在东北和中原地区,其中稻谷主产区南方省份居多,小麦主产区主要在中原地区,玉米主产区主要集中在东北和中原地区北部,大豆主产区主要集中在东北和安徽两地。从粮食消费的区域分布上来看,我国粮食消费主要集中在人口大省和东部沿海地区。因此,从粮食产销区的分布来看,目前我国粮食流通总体上表现为“北粮南运”的格局。

为了对我国未来5年国内粮食的产需均衡情况

做出判断,本文分别对我国粮食产量与国内粮食消费量进行预测。表1中的数据显示,未来5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将继续大于消费量,这表明国内粮食总量安全基本有保证。分品种看,稻谷、小麦的产量能够满足国内需求;如果玉米消费按照现有趋势发展,将在“

十二五”期间从国内富余转为短缺,在2015年末将需要通过进口来弥补国内需求;大豆产

不足需的现状将进一步恶化,国内消费将需要越来越多的进口来进行补充。

较大争议:究竟是粮价推动了物价,还是物价带动粮价?目前较为一致的观点认为,中国粮食价格和CPI之间存在着双向因果关系:从短期来看粮价上涨的确推动了统计上的物价上涨;但从长期来看存在物价导致粮价变化的Granger原因,而不存在粮价导致物价变化的Granger原因⑩。事实上,2004年以来我国已经连续7年粮食丰收,而粮价却依然持续攀升,因此有理由相信国内粮食价格的持续走高,并不是因为粮食供求均衡出现了重大变化,而是由于粮食生产资料价格等预期的提高以及其他外部冲击所致。

2.未来中国粮食价格趋势预测

从2004年以来的粮价走势看,中国粮食价格的持续增长势头不可逆转,但其前提是政府在防止粮价大起大落方面具备较强的调控能力。如果这种调控能力能够保证国内粮价在各种外部冲击下保持基本稳定,那么在未来一个时期内中国粮食价格是可以预测的。为此,我们运用ARIMA(p,d,q)(P,D,Q)S模型对主要粮食品种的国内价格进行预测。预测结果显示,到2015年末,稻米价格将达到4000元/吨以上,小麦价格将接近3500元/吨,玉米价格将超过5500元/吨,而大豆则将直逼7000元/吨(见表2)。

表2未来5年中国主要粮食价格预测结果

(单位:元/吨)

注:稻米、小麦、玉米、大豆的预测模型分为ARI-MA(2,1,2)(2,1,2)4、ARIMA(2,1,2)(2,1,2)4、ARIMA (3,1,1)、ARIMA(3,1,3)(3,1,1)4,其MAPE值分别为6.1、7.1、5.6、10.5,表明预测精度均在90%以上(大豆的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接近90%);*表示预测值。

三、保障国内粮食安全面临的主要挑战

从上文的分析可知,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需之间保持着一种紧平衡的状态,但随着我国粮食高成本、高价格时代的来临,我国的粮食安全还是存在着一些隐患,这些都将对未来我国粮食生产及粮食政策的制定带来挑战。

1.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对种粮资源的配置难度加大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中期阶段,这一过程将使得对粮食生产资源和要素的配置难度加大。从土地资源的利用上来看,这一时期耕地资源的保护和生产投入将受到多重阻碍:首先,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其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将迫使许多农民退出粮食生产而转种一些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和园艺作物;再次,由于耕地资源流转不畅而容易出现土地的抛荒现象;最后,出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考虑,我国目前许多耕地都从农业生产中退出,转而改种林木或是草地。据统计,1997-2007年间,我国净减少耕地830.07万公顷,相当于永远失去了3664.5万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輥輯訛。从水资源的利用上来看,工业用水和城市用水量的增加将挤压农业生产用水的空间;由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种粮的机会成本上升,导致了我国粮食生产重心从水量丰富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向东北转移,这在无形中加大了我国粮食生产的用水成本,使得水资源的供给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性加强。从农业劳动力方面来看,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和产业结构调整使得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涌向城市,据国家统计局监测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全国农民工总数达2.42亿人,其中外出1.53亿人。农村劳动力的大量非农化转移将使农业劳动力大量减少,而且农村外出的大多是青壮年劳动力,以后这种趋势还将持续。

2.粮价的持续上涨并没有带动粮农的明显增收

虽然粮食价格在粮食供求保持紧平衡的条件下持续上涨,但是粮农的收益并没有同步增加。2003-2009年间稻谷、小麦、玉米、大豆的每亩种植成本分别以年均10.7%、11.2%、9.8%、8.1%的

速度增加輥輰訛。尽管2003-2004两年间种粮收益一度出现了快速提高的现象,但这是由于取消农业税等一系列农业税费改革带来的短期效益。自2005年开始,农业税基本全面取消,而每亩种粮成本的上涨速度依然快于粮价的提高速度,因此种粮成本的快速上涨拉低了农业税取消给农民带来的利好。近5年农民种粮收益不仅增长缓慢,而且年度波动较大。尤其是玉米、大豆等商品化率较高的粮食品种波动更为显著輥輱訛。在这种成本收益条件下,粮农的生产积极性将受到影响:一方面粮食播种面积有可能缩减,数据显示近5年来商品化率较低的稻谷和小麦的播种面积已经呈下降趋势;另一方面粮农在销售粮食的过程中惜售现象或将增多,进一步增加了粮食供给的不确定性,如果不能有效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那么中国粮食安全的根基将产生动摇。

3.消费需求的刚性增长将对紧平衡状态造成冲击

从图2可知,近年来我国粮食的产需之间一直维持着一种紧平衡的状态。从粮食供需的长期发展趋势上看,粮食生产受土地、水源、气候、劳动力等资源条件的约束逐渐加剧,这些都将对我国的粮食生产造成不利影响,如果未来农业科技没有较大程度的突破,那么可以预料我国的粮食产量将受限在目前或是一个较高的水平,而粮食消费需求的增长则取决于人口数量、消费结构和相关涉粮产业的发展。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总人口数为13.39亿,年均增长0.57%。照此趋势,今后每年都将产生700万以上的新增人口,这些新增人口将使我国粮食的消费需求保持一个刚性增长的势头。此外,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也将加大对粮食的需求,我国城乡居民对肉、蛋、奶及制品的消费需求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说明我国居民的食品消费结构正在由主要依靠谷物的数量型向肉蛋奶等质量型转变,这也引发了对饲料粮消费的快速增加輥輲訛。除了口粮、饲料粮以外,工业用粮的发展也要引起重视。

4.不确定因素的增多促使政府调控压力不断加大

从上述粮食供求关系和粮价走势看,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对中国粮食安全构成了重要威胁。与国际经济、政治形势紧密关联的原油价格波动对国际粮价的波动和粮食生产成本增加的影响越来越大,这一方面引起国内粮食价格的波动,特别是商品化程度较高的大豆、玉米等品种,另一方面也间

接地影响了国内粮食成产的成本,并进而转化为国内粮价和粮农收益的不稳定。随着粮食国际贸易联动度的增强,以小农生产为基础的国内粮食产业将面临更大的冲击,这对正处于粮食消费结构转型过程中的中国粮食产业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挑战。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作为影响粮食安全的传统因素在近年来呈增加趋势,部分地区甚至连续遭受不同的灾害。尽管全国粮食产量总体上没有受到大的影响,但是局部地区、特定时段的粮食安全风险明显增加。随着国内CPI的持续上涨,消费者预期可能将引发对粮食及其加工品的间接传导效应,在重大疫情、食品安全事故等突发性非传统因素的影响下,囤积、抢购、哄抬价格、低价倾销等粮食市场的不稳定现象将大量出现。随着国内市场体系的健全,粮食的金融属性增强,国内外金融资本的介入特别是游资炒作对推高粮食价格、引起市场非正常波动的影响会越来越显著。

注释:

①数据来源:中华粮网数据中心。

②王雨濛、吴娟:《基于粮食安全的资源高效配置问题探讨》,《农业经济问题》2010年第4期。

③④国家统计局编《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0》,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版,第137、69页。

⑤輥輰訛輥輱訛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司编《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2010)》,第4、21、24页。

⑥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10》,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版,第95页。

⑦用人口数量与人均粮食消费量的乘积可得我国城乡居民的粮食消费总量;这里的粮食消费主要是指口粮消费。

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部:《我国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与供求平衡战略研究》,2009年3月,第130页。

⑨黄季焜等:《本轮粮食价格的大起大落:主要原因及未来走势》,《管理世界》2009年第1期。

⑩輥輯訛朱信凯、吕捷:《中国粮食价格与CPI的关系(1996-2008)——

—基于非线性关联积分的因果检验》,《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年第3期。

輥輲訛杨学利、张少杰:《当前我国粮食安全现状及对策研究》,《经济纵横》2010年第6期。

作者简介:谭智心,男,1982年生,湖南常德人,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72;钟真,男,1984年生,浙江桐乡人,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72。

(责任编辑陈孝兵)

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

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

五年来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研究 摘要:粮食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也是一项重要的战略物质,因此,粮食问题一直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粮食安全关乎国家安全,尤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大国来说,其重要性远远超过世界上任何国家,粮食生产和消费之间存在一定的时空间隔,如何科学合理地处理这些关系,实现国家粮食安全和粮食宏观调控的任务,是政府不可回避而且必须承担的任务。 关键词:中国;粮食安全;综合生产;能力;储备 一、粮食安全的涵义 粮食既是一般性消费品也是一种特殊商品,粮食的基础性决定了维护粮食安全对确保国家安全的重要性。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金融安全被称为当今世界三大经济安全。 20世纪70年代中期,联合国粮农组织在罗马召开的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首次提出了“粮食安全”的概念。即“保障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生存和健康所需的足够粮食。”198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又确定了新的定义,即“粮食安全的最终目标是确保所有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粮食”。[1]

但是人们往往因为所处的时代不同,国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以及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赋予“粮食安全”不同的内涵。几经演变,现在的表述是“所有人在任何人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2]以看出,粮食安全具有三个方面的涵义:一是保障粮食供给的数量和质量。二是保障粮食供应的稳定性和长期性。三是保障人们的购买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粮食安全要求大力发展农业,保障国民购买力,实现人口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的粮食供给基本上结束了短缺状态。有资料显示,中国粮食安全整体水平仅次与加拿大、法国、美国与澳大利亚四个国家,高于世界平均水平。[3] (一)中国的粮食生产安全 从全国上来说,城乡居民的温饱问题到1983年总体上已经基本解决。此后26年来,我国粮食生产总量先后登上四亿吨和五亿吨水平,粮食自给率连续10年保持在90.5%以上,粮食储备

当今世界形势下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当今世界形势下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论文摘要:当今世界就是经济全球化的社会,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抉择,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更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面对当前经济全球化所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西方化和美国化的暗流趋势,我们要有一种十分清醒的认识,从而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使之立于不败之地。 论文关键词:经济全球化;挑战与机遇;全球金融危机 全球化进程中的主导和主体是经济全球化。进入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冷战结束以后,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促进了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开始追求最有利的投资,组织最有效的生产、最快捷的流通,以求获得最大的效益。全球化便成为世界生产力发展和运动的一种外在表象,其主要表现为一国的市场、生产过程和资本运动超越一国范围而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纵观世界经济,全球化既是一个难以阻挡的世界性进程,也是一把“双刃剑”,对接受者来说利与弊兼而有之。它为世界各国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发展中国家可以充分利用“后发性优势”,广泛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发挥比较优势,开拓国际市场,促进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但全球化在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利因素和风险。由于经济和科技水平的相对落后,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总体上处于不利地位,不仅面临着发达国家经济和技术优势的巨大压力,而且带来国家经济安全的风险,甚至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稳定。 一、制约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诸多不利因素 经济全球化无疑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大背景,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无法摆脱它的影响,发展中国家也不例外。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中国家所面对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首先,经济全球化时代,制定全球化规则的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主要世界性组织大都为富国所控制,这就使当前的全球化规则侧重于发达国家,成为发达国家维护其利益的工具。发展中国家虽然也能利用已有规则,但无论在自身经济实力上,还是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上,都只能成为已有规则的遵守者,而非制定者。对此,发展中国家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浅析当今世界形势下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形势与政策教育作业 题目浅析当今世界形势下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学院经济贸易学院 班级金融0902 姓名叶宗新 学号 0206 浅析当今世界形势下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入21世纪后,中国创造了全球经济发展的奇迹。加入WTO,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连续十年百分之七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这一连串让人惊讶的成就给中国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08年金融危机、南海纷争、汶川天灾……无一不给中国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挑战。 纵观当今世界,各国都在金融风暴的阴影下徘徊前行,有的已经看见曙光而有的却仍在黑暗里艰难摸索。中国率先从这场灾难中挺身而出,以一个巨人的姿态站在世界之巅。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高贵身份被世界所瞩目,也正面临找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依据当前的世界形势,我国当前面临的机遇主要有: 一:世界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给我国带来新机遇。在今年两会召开之际,参会的代表和委员表示,一定意义上,“十二五”是中国的概念,也是全球的概念。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将与世界经济共同发生深刻变化和调整。而两者的调整将处于同一链条,互为动力。世界经济结构深刻调整、发展模式深度转型所形成的‘倒逼机制’,是化解国内

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矛盾的现实需要,也将形成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 二: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加快自主创新带来重大机遇。第一,危机使企业的创新需求更加旺盛。高附加价值、低资源消耗、高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的产品和技术将更受青睐。危机面前只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产品的,基本都无大的风险,企业业绩不降反升。困难和倒闭的是那些低端生产没有创新的企业。南京协和化学公司虽然经营建材原料,但其坚持新品开发,仍使主营业务增长50%%多。第二,危机使企业创新成本大大降低。无论是人员薪资、设备价格、制造费用等都会有明显下降,可以用更低的成本获取更加优质的创新资源。南通恒力集团为新上工业丝项目从国外引进设备,去年不仅价格昂贵而且谈判附加条件苛刻,现在却迅速达成意向协议,且报价降了一半左右。第三,危机使创新资源得以在全球范围加速流动。受危机影响,更多的跨国公司为集中资源、降低成本实行外包,这将给中国企业带来新的市场资源。同时,国外先进技术、成果、人才、科研机构也将向外寻求发展空间,国际间优质创新资源的互动明显增强。今年江苏举办跨国技术转移大会,成效显著。 三: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扩大对外投资带来新机遇。首先,金融危机给我国企业“走出去”收购国外优质企业和知名品牌带来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衰退导致发达国家跨国公司陷入困境,盈利下降甚至亏损破产和融资困难使得许多著名跨国公司不得不收缩海外投资,甚至被迫出售濒临破产的优质企业和知名品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新挑战及对策分析(新、选)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新挑战及对策分析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同时,伴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我国也出现了很多问题,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全球化趋势和科技信息化的发展,非主流意识形态不断蔓延,各种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错误思潮和思想观点不断滋生,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一、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新挑战 (一)外部环境带来的挑战 1、西方强势经济实力带来的挑战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么,在意识形态的国际竞争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形成了强大的威胁。强大的经济政治实力,使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和价值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和认同,同时也导致了我国很多人对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盲目崇拜,并开始怀疑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产生了动摇。而我们在面对经济实力不如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实面前,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显得很苍白,缺乏足够的说服力。资本主义国家的强势发展,在今后很长的历史时期内,都会对社会主义阵营保持强大的优势,这将无疑会动摇人们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坚定信念。 2、网络信息化发展带来的挑战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途径不断增多,而且内容多种多样,在利益的驱使下,很多人淡化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和教育。而网络具有的全球性、虚拟性、互动性、自由性、快捷性和开放性等特性,使党和国家对意识形态的控制和导向产生了巨大的难度。目前,我国80%的网上信息是美国提供的,90%以上是英语,我国的信息输出量仅占全球互联网信息量的0.05%。因此,网络的发展其实是为西方的思想渗透提供了更宽广的平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二)内部环境带来的挑战 1、中国社会转型带来的挑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成熟和发展,社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应对策略分析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应对策略分析 摘要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众多土地有限是我国基本国情,吃饭问题在现阶段虽不是是么大问题,但由于经济发展需要建设公路、桥梁、民房等造成土地面积的不断减少,还有人口的不断增多势必成为粮食安全问题的一个隐患。依靠科学技术成为现阶段增加粮食产的一个重要方法。但对中国的国情来讲,人口急剧的膨胀对粮食的需求也会不断增长。另外,粮食作为一种必需品,战略不可缺少的。这就要求粮食不仅能满足但前国民需要,更要有足够的储备,以应付各种意外变故。因此,中国粮食还存在很多潜在的安全因素,正确处理粮食生产及市场粮食物价具有重要意义。政府也有必要加大力度对土地等的调控。确保中国粮食在一个稳定的安全环境中。 关键词 粮食安全;认识误区;标本兼治 一、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现实性及重要性 据1996年10月国务院发布的粮食白皮书预计,中国2000年的粮食需求量为5亿吨,然后总需求量每年平均增加500万吨,到2010年中国粮食总需求预计将达到亿吨。然而,1998-2003年,中国粮食产量连续5年下降,2003年产量才亿多吨。也就是说,从2000-2003年,中国主要靠释放库存和进口来弥补供应缺口。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政府使出了浑身解数,一方面,粮食涨价,提高保护价,进行粮食直补;另一方面,免除了延续了二千多年的农业税,又宣布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好消息。接下来政府的运作空间已经很小,农业税已免除,粮价不可能再涨很多,粮补必须考虑到国家的财政承受能力。但城乡差距还在不断扩大,城市化、工业化还将进一步蚕食优质土地,导致土地、资本、劳动力从农业的净流出,使粮食产量很难增加甚至可能下降。然而,中国人口依然在刚性增加,人均消费也在提高,需求总量必然进一步增加,这必然导致更大的供需缺口,近期粮食市场的涨价可能就是对此预期的反应。? 作为一种必需品,粮食和其他的商品不一样,是一种战略物资,不可或缺,粮食安全问题关涉到国计民生,国家的稳定,民族的独立。因此,我们不可能依靠国际市场来填补中国的粮食缺口,国际市场也不可能解决13亿中国人的粮食问题。我们必须立足于粮食的基本自给自足,这样才能使中国的现代化和民族独立有一个基本的保障。 二、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长期性 1.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导致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减少,这必然导致农业的总体生产能力下降,产量难以提高

当今国际形势下中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精编版

当今世界形势下,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摘要:众所周知,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逐渐融为一体,但是我们越来越容易看到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同时责任也越来越重。这一切对于正在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中国带来了挑战,更要看到其中蕴含的机遇。我们要看清世界局势,跟随世界潮流,迎接一切挑战,同时更要抓住机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当今世界形势、我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应对措施 一、当今世界形势 随着世界的不断发展,当前,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国际形势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世界还很不太平。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领域中依然存在,并有新的发展。以新的“炮舰政策”和新的经济殖民主义为主要特征的“新干涉主义”严重损害了许多中小国家的主权独立和发展利益,也给世界和平和国际安全造成威胁。与此同时,因种族、宗教、领土等问题引起的地区冲突此起彼伏,国际犯罪、环境恶化等跨国问题远未解决,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还很多。但从总体上看,国际形势缓和的大趋势没有改变,多极化进程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任何旨在建立“单极”世界的图谋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同时,经济全球化给各国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也带来巨大风险。但利用机遇,防止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是不一样的。全球范围内南北差距继续扩大,贫国愈贫,富国愈富。如此种状况持续下去,不仅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将会受到严重影响,发达国家的经济也难以实现稳定增长。改革和完善国际金融体制、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和一致要求。 当前,国际关系进入新世纪以来发生的深刻变化正在继续,一些具有规律性的特点和趋势进一步显现。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国际局势保持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战争、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二)、霸权主义仍是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三)、国际恐怖主义反弹强烈,国际反恐斗争形势严峻;(四)、全球性军事战略深入调整;(五)、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六)、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七)、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 二、中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自从学习了形势与政策后,对中国面临的环境又多了一些了解,总的来说,还是那句老话,机遇与挑战共存,在当前的相对稳定的世界大环境下,虽然有很多的事在影响中国的发展,但是,宏观上来说,基本状况还是没有本质上的变化. 今天的中国仍然是具有一定社会主义色彩的国家,这使得我们在当今由西方资本主义

中国外交面临的新挑战新机遇

中国外交面临的新挑战新机遇 当前,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正处于建国以来最好的时期,但“9·11”事件后尤其是伊拉克战争以来,随着世界安全形势和地缘政治的演变,中国亚太安全态势也相应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这种变化既给中国创造发展的新机遇,也使中国面临许多新挑战。 一,在地缘政治上,中国处于世界政治新版块的中心区域 在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深刻调整中,亚太地区无疑是对美国全球利益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核心地区。然而,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安全威胁几乎都来自亚太地区:该地区是对美国安全构成致命威胁的国际恐怖势力的滋生地和集中地,是对美国安全构成现实威胁的所谓三个“邪恶轴心国”的分布地,也是因大国崛起可能对美国长远安全利益构成挑战的地区,还是对美国经济安全尤其是能源安全产生最重要影响的地区。因此,美国已将全球战略重点东移,确保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实现。在美国的亚太战略中,中国的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在地缘政治上,中国扼守亚洲东部,是美国推行欧亚大战略并企图将东西两线联为一体的重要屏障;在地区局势上,中国是美国解决亚太地区所关注问题时必须借重与合作的重点对象;在双边关系上,中美两国特殊的安全联系和复杂的利益冲突,使美国对华始终怀有一种矛盾心态,对华政策表现出明显的两面性:中国是美国既要进行建设性合作、又需要加以防范的国家。 二,在周边环境上,中国周边主要地缘版块的战略地位明显提升 亚太地区主要地缘版块战略地位的明显提升,既是该地区成为世界地缘政治中心的导因,又是该地区主导世界政治舞台的体现。 中东地区因其复杂和特殊的矛盾而成为世界矛盾冲突最激烈的地区。美国以伊拉克为突破口推进所谓“民主化”改造,可是巴以冲突的时起时伏,使该地区成为牵动世界和平与安全的“火药桶”。国际恐怖势力的猖獗和民族宗教矛盾的泛起,使这一地区成为影响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关键地区。国际恐怖势力的全球性、严密性、诡秘性和狂热性,决定了国际反恐斗争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也决定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中亚仍将是世界地缘政治最敏感的地区之一。 南亚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处在恐怖与反恐怖的矛盾交汇点上,印巴两国在强力扩充军备战略的驱动下,双方的矛盾摩擦将呈现复杂化和长期化的趋势,使南亚大陆笼罩在纷争与冲突的阴云中。 东南亚地区极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人文环境,使该地区成为国际恐怖势力泛滥的重灾区和反恐斗争的“第二战场”。东盟区域合作的不断发展,“1O+3”(即泰国、印尼、马来

粮食安全状况及未来趋势预测

粮食安全状况及未来趋 势预测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中国粮食安全状况及未来趋势预测 我国目前出现粮食危机吗? 今年我国的夏粮生产扭转了自2000年以来连续4年减产的局面。据农业部遥感应用中心对全国小麦种植面积、长势、土壤墒情和单产进行的多次监测和估算,利用野外样方调查资料进行了实地验证,今年夏粮丰收已成定局。 由于国内粮食库存一直被视为机密,因此对目前粮食安全状况的估计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对当前中国粮食库存实际水平的判断。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2003年年底的粮食工作会议中表示:“我国粮食供求形势是好的,当年产量加上现有库存仍然是供大于求的格局,市场供给是有保证的。” 国际通行的粮食安全储备的最低量是3个月的国民粮食消费量。世界粮农组织规定的粮食储备安全线是:谷物库存必须达到消费量的17%一18%,其中周转储备占12%,后备储备占5%-6%。再结合历史经验数据和我国具体国情,我国的粮食库存在1.25亿吨左右比较合适。2002年3月时我国粮食库存为2.65亿吨。2002年和2003年的供需缺口为0.7亿吨,出口粮食3700万吨,现在的国家粮食库存应为1.58亿吨,比正常库存多出3300万吨。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今年粮食需求应该和前两年相差不多,即保持在4.8亿一4.9亿吨左右。今年夏粮的丰收,使得4.55亿吨的产量目标有望实现,粮食缺口应在2500万一3500万吨左右。在保证我国有1.25亿吨的正常库存的前提下,今年还可以花去3300万吨用于弥补粮食的供需缺口,粮食安全和国民的正常生活是有保障的。 粮食的进口依存度也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一般而言,粮食进口依存度小于等于5%表明达到了足够高的粮食安全水平,小于等于10%是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进口依存度出现不断变

中国外交面临的新环境新挑战

中国外交面临的新环境、 新挑战 主讲:王逸舟教授 北大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 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

引子:从近一时期周边动向说起 南海、东海、黄海真的有事? --一种区域格局的震荡调适 ?判断一:中国崛起是周边乃至全球格局变化的主要变量之一。 ?判断二:成败关键在内不在外,尤其体制改革的“进” 或“滞”。典型事例--- ?增长的出国潮(留学生、旅游者和出国务工者) ?国防现代化出现全新的机遇

挑战一:新的发展危机 中国发展处于十字路口 --低端模式的不可持续性 ?海外能源供给与通道出现麻烦;?环境生态恶化、国际压力增大;?粗放增长的模式加剧对外依赖;?全球制造业金字塔的中低位置。?案例一:从石油进口国名单看安全隐患 安哥拉,沙特,伊朗,俄罗斯,利比亚阿曼,苏丹,伊拉克,科威特,哈萨克 ?案例二:原料进口的巨大压力---中国占全球粗钢生产的47%; 三分之二的铁矿石需要进口; 现有产品结构中低端占大头。 王选先生的一个评估: “我们造壳,别人造芯“。

挑战二:新的安全威胁 A类:传统安全威胁 公众常识小测试--- 中国的面积、民族和邻国新一轮全球蓝色圈地后果;涉我主权争端的复杂难解;跨界民族问题的微妙棘手;建国以来主权冲突的启迪;国际法与制度的更多约束;一个负责任大国的道义律。B类:非传统安全威胁 形态及特点: 1.威胁形态的变幻莫测 2.无法用军事手段解决 3.内部矛盾与外部介入 案例一:SARS等恶性传染病 案例二:金融海啸造成严重损害 案例三:三股势力坐大的恶果

挑战三:新的国际压力 ?中国崛起的正负效应;?内外认知的巨大反差;?可畏不可亲的经济龙;?消极形象的复杂成因;?风范大国的成长方向。案例分析--- ?新殖民主义的夸张想象;?外援与公共产品的匮乏;?创造性介入的增强方向;?国际贡献度金字塔观测;?姚明高大形象的新隐喻。

我国粮食安全现状之令狐文艳创作

第二章近年来中国粮食安全的背景分析 令狐文艳 2.1 总述 改革开放尤其是入世以来,中国粮食的安全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粮食危机正成为全球性的热点话题,粮食安全与能源安全、金融安全并称为世界三大经济安全。在新的形势下,要制定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政策,从而实现新世纪中国粮食安全目标,首先就必须对现阶段中国粮食安全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进行深入的分析,并且对中国粮食安全的状况进行全面、准确的考察和把握。 目前,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城镇化的推进,我国农村劳动力呈现老龄化特点,由此带来的粮食增产是“结构性”增长,在主粮产量和播种面积不断增加的同时,辅粮却出现了大幅度下降。若把大豆、棉花、食用植物油等农产品的进口量考虑进来,我国的粮食安全形势实在不容乐观。 2.2近年来中国粮食安全的国际背景分析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粮食政策一方面会影响世界粮食状况与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又会受到世界粮食状况与发展趋势的影响,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下,这种双边影响作用更为突出。因此,要研究新世纪的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就必须了解世界粮食安全状况。

2.2.1世界粮食安全的基本状况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农业科技的进步,以及各国政府对农业的重视,世界农业迅速发展,保障世界粮食安全的成效比较显著。这可以从世界土地利用情况、世界主要粮食作物收获面积、世界主要粮食作物产量、世界人均谷物消费量、世界人均能量供应水平等情况反映出来。 表2.1 1993-2002年世界土地利用情况 (单位:公顷) 表2.2 1993-2004年世界主要粮食作物收获面积(单位:千公顷)

当前中国正在或者即将面临着三大危机的挑战

当前中国正在或者即将面临着三大危机的挑战,即“战争危机”、“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的挑战,如果中国政府和我们的党不能正确意识到这三大危机或者当这三大危机爆发时不能正确应对,那么就有可能像苏联一样亡党亡国的危险。所以,本文就当前中国面临的三大危机的问题谈点看法,希望能引起全中国人民的忧患意识。 一、战争危机 近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我国军事围堵呈加强之势。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还将试图进一步缩紧对中国的包围圈。北约甚至可能采取试探中国兵力的行动,如设计代理人战争;可能鼓动日本以钓鱼岛等问题为借口挑起与中国的武装冲突,也可能怂恿菲律宾挑衅中国。而从世界格局演变的趋势看,不能排除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与中国军事摊牌的可能性。爆发战争的危险无疑是存在的。北约对我国和平发展构成严重威胁,是我国在21世纪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我们不得不应对的世纪性挑战!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做好充分的准备。 当今处于崛起中的国家主要是较大的发展中国家。在世界格局中,总体上讲,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力量在增强。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目前还看不出哪个国家可能超越美国或其他几个主要的发达资本主义大国,在相当长时期内,发达资本主义大国之间实力排序不会有大变化。俄罗斯情况比较特殊,现阶段与西方发达国家保持着距离,也不属于发展中国家。俄罗斯有可能实现较快的发展,却难以像苏联那样崛起为世界超级大国。今天,一个发展中国家群体处于崛起之中。这个群体主要包括中国、印度、巴西、南非等国,其中最有可能率先实现崛起的是中国。还有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可能实现较快的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在一定程度上将分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遏制中国发展的精力。中国自鸦片战争起,倍受列强欺侮,经过了一个世纪的黑暗时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国力不断增强,今天终于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性时机。中国正经历着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欣欣向荣,中华民族昂首阔步地前进在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反霸而不称霸,不会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崛起时那样,实行对外扩张与掠夺政策。中国国力的不断上升,将增强世界维护和平反对战争的力量,有力推进公平公正的世界秩序的建立。 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我国只是处在崛起进程中,还没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意义上讲,我国还是一个弱国,在世界格局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北约对我国的威胁是前所未有的。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里,列强有时一国、有时多国侵略蹂躏中国。那时候,列强之间的联合是不稳固的,它们之间经常发生冲突,甚至爆发战争。十月革命后,苏联发挥了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伟大历史作用,中国在反帝反殖斗争中获得了苏联的有力支持。而今天中国作为唯一的社会主义大国,面临着“列强”共同围堵的危险局面。西方大国美、英、德、法、意、加等都是世界最大的军事集团北约的成员国,日本也与美国建立了军事同盟关系。在世界格局中,中国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虽然发达资本主义大国呈相对衰落之势,但它们在国际格局中仍然占主导地位,仍具有较大的优势;它们为了维护共同利益,必将全力遏制中国崛起。致力于巩固和加强霸权体系的美国,将会不遗余力地遏制中国的发展。美国拥有超强的科技和军事实力,具有全球军事打击能力。受其控制的军事集团北约是美国也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共国构建和巩固霸权体系的强大工具。 发展中国家要实现崛起,不可能采取昔日殖民列强的做法,掠夺落后国家和地区。今天发展中国家不应也不可能走昔日列强崛起的老路。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应该而且必须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是否爆发战争不以我们单方意志为转移;如何避免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

中国制造面临新挑战

3D打印开"新工业革命"之门中国制造面临新挑战 最近,国内最大的代工企业富士康公司“暂停招工”的消息,被炒得沸沸扬扬。 这家以加工苹果手机而著名的企业,仅在中国大陆的工人就有160万人,更是不少地方政府增加GDP、解决就业的“大户”。去年春节到元宵节,短短几天,仅是该公司位于深圳的龙华厂区就招聘了数万人,而今年“招募点的窗口都关了”。 有业内人士分析,这可能因为富士康的“百万机器人计划”已开始落实,他们要“在人工与智能化生产线重新分配上做充足的准备”。 事实上,这也成为以“机器人革命”、“3D打印”、“智能制造”等为标志的再工业化浪潮对中国实体经济产生影响的一个标志。荣登制造业产值“第一”位置还不久的中国,正面临着新一轮工业化严峻的挑战。 富士康科技集团总裁郭台铭曾呼吁,“把单调重复的工作交给机器人,让员工解放出来。”话语未落,“第三次工业革命”、“第六科技革命”、“新工业革命”等名词纷至沓来。大家似乎都在追问:中国准备好了吗? 国务院参事、经济学家汤敏四处奔走呼吁:中国经济如果不能跟上以3D打印为代

表的新技术潮流,中国有可能重蹈1840年被蒸汽动力武装起来的列强击败的覆辙! 也有人不赞同。互联网资深评论人士谢文称,满街叫卖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概念很大程度上是“忽悠”。他说,在网上随便一搜,就能找到新近出版的几十本相关主题书籍,“其中好坏参半,卖狗皮膏药的居多。” 任何对未来的想象都包含“泡沫”的成分。但人们很难遏制对大趋势的预测。 美国学者杰里米·里夫金认为互联网和新能源相结合,将催生“第三次工业革命”。而中国如果行动起来,极有可能成为新经济的“龙头”,引领亚洲进入下一个“伟大的经济时代”。不能不说这是个很有吸引力的题目。 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此前完成了一份名为“第六次科技革命机遇与对策”的报告。他们把即将发生的科技大变革称为“新生物学革命”或“创生和再生革命”。 比如,人造子宫可以帮助人们完成体外生殖;人类将依靠网络人、仿生人和再生人技术,实现某种程度上的“人体永生”等。 课题负责人何传启认为,各种说法各异的“预测”是由于划分方法不同,而最重要的在于“中国应当抓住这个重要机遇”。

中国粮食安全状况及未来趋势预测

中国粮食安全状况及未来趋势预测 我国目前出现粮食危机吗? 今年我国的夏粮生产扭转了自2000年以来连续4年减产的局面。据农业部遥感应用中心对全国小麦种植面积、长势、土壤墒情和单产进行的多次监测和估算,利用野外样方调查资料进行了实地验证,今年夏粮丰收已成定局。 由于国内粮食库存一直被视为机密,因此对目前粮食安全状况的估计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对当前中国粮食库存实际水平的判断。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2003年年底的粮食工作会议中表示:“我国粮食供求形势是好的,当年产量加上现有库存仍然是供大于求的格局,市场供给是有保证的。” 国际通行的粮食安全储备的最低量是3个月的国民粮食消费量。世界粮农组织规定的粮食储备安全线是:谷物库存必须达到消费量的17%一18%,其中周转储备占12%,后备储备占5%-6%。再结合历史经验数据和我国具体国情,我国的粮食库存在1.25亿吨左右比较合适。2002年3月时我国粮食库存为2.65亿吨。2002年和2003年的供需缺口为0.7亿吨,出口粮食3700万吨,现在的国家粮食库存应为1.58亿吨,比正常库存多出3300万吨。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今年粮食需求应该和前两年相差不多,即保持在4.8亿一4.9亿吨左右。今年夏粮的丰收,使得4.55亿

吨的产量目标有望实现,粮食缺口应在2500万一3500万吨左右。在保证我国有 1.25亿吨的正常库存的前提下,今年还可以花去3300万吨用于弥补粮食的供需缺口,粮食安全和国民的正常生活是有保障的。 粮食的进口依存度也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一般而言,粮食进口依存度小于等于5%表明达到了足够高的粮食安全水平,小于等于10%是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进口依存度出现不断变动、总体逐步下降的态势。1980年为8。5%,1990年下降到0,1992年又上升到2%,1994年达到5.7%,1995年至1998年一直保持在零水平,1999年为0.03%,2000年为0,2001年为1.8%,2002年为0,2003年为0。可以看出,我国的粮食安全状况是逐步改善的。 然而也存在不利因素。去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由1998年的17亿亩降至15亿亩以下,粮食总产量连续5年下降,2003年跌至4.31亿吨。同时粮食人均占有量下降,由1996年的每年414公斤下降到2002年的357公斤。粮食播种面积的减小一方面是由于经济的发展占用了大量的耕地,另一方面西部地区的“退耕还林”,以及农业结构调整也加重了粮食安全问题的严峻性。 我国粮食生产还有潜力吗? 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曾对我国土地的人田承受能力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我国粮食最大可能生产能力为8.3亿吨,以人均500公斤的消费水平计算,人口承受能力为16.6亿”。

当前我国经济面临哪些挑战

当前我国经济存在着哪些挑战?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经济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但自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世界一些主要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市场动荡不已,危机和恐慌在世界各地到处蔓延,中国、香港以及一些亚洲国家和地区的股市也难能独善其身。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显现出了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如物价上涨、股市暴跌、房地产、汽车等行业发展面临困难,许多中小企业陷入困境甚至破产,GDP 增速减缓等现象。因此了解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挑战对制定适宜的宏观经济政策是必要的。 中国经济增长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即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是投资打头,消费跟进,外需不振。 中国经济这次是在强紧缩和强刺激政策作用下,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了一个下行和上行的周期性曲线。但V型复苏后仍然面临多重挑战。 挑战一:社会部分领域投资增速下滑 虽然总体来看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但扣除物价因素后实际增幅却出现下滑,有些领域下滑幅度很大。从产业构成来看,第一产业的投资增速有较大增长,但第二产业授资增速出现显著下降,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速明显下滑,6 月份制造业投资累计完成增速为31.4%,比 2007 年同期下降 3.3 个百分点,比 2006 年 6 月下降 7.2 个百分点。从投资主体来看,从紧的政策已导致中小企业投资速度下滑,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投资速度也明显下滑。到 2008 年 6 月港、澳,台商企业投资增速比上年下降了 11.8 个百分点,个体经营企业投资增速下降了10.1个百分点。占我国投资规模 20%的房地产业成交量大幅萎缩,房价调整迹象明显,投资意愿减弱,商业银行为控制风险也将收紧对房地产开发的贷款。由于房地产是产业链较长的支柱产业,它的周期性调整将拖累一连串行业景气度下降,相关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可能随之减速。 挑战二:消费需求难度加大,证券市场过度调整 2008 年支撑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支柱是居民消费的快速增长。但居民财产性收入缩水,扣除物价因素后居民实际收入增幅比前几年下降。随着经济下滑,就业困难增加,工资性收入难以大幅度增长。房地产和汽车两大消费热点退潮后在短期内很难由其他消费热点替代,2009 年社会消费品零售的名义增长和实际增长都可能低于 2008 年。股市大跌导致投资者资产大幅缩水,消费能力和意愿下降,同时也导致企业直接融资困难,资金紧张。另外股市下跌还影响了人们对经济前景的预期,进一步减弱了人们的投资与消费欲望。 挑战三:中国产能过剩矛盾还会进一步加剧 众所周知,金融危机之前,中国经济循环是畅通的,先是高储蓄、高投资,因为储蓄在长时间变量中等于投资,而后高投资引起高产能,在消费跟不上产能增加时,又必然引起高出口,高出口又引起高外汇储备,高外汇储备又导致高货币发行。金融危机之后,这个循环链打断了,现在是:高储蓄-高投资-高产能-低出口-产能过剩。如果长期产能过剩,总有一天会引起生产危机,生产危机要是治理不及时还可能会引起金融危机。 我国产能是由外资和国内企业共同投资形成的,并面向世界市场。像摩托罗拉、诺基亚、爱立信、苹果牌手机等在中国每年生产几亿部,然后再向海外出口。如果有一天外国人不要这些手机了,中国人是消费不了的。再看钢铁,中国钢铁去年生产将近7亿吨,由于出口减少,过剩1.6亿吨。水泥将近16.5亿吨,过剩将近5亿吨,还有418条线在建,产能6.2亿吨。目前,中国制造业产能利用率只有72%,28%是闲置。 因此,中国产能是明显过剩的,这种过剩既有相对过剩,也有绝对过剩;既有即期过剩,

中国崛起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由衰到兴的历史,可以概括为三个百年:1、百年衰落,是在18世纪中叶,康乾盛世到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2、百年奋战,是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开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1949年。3、百年复兴,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50年左右。这百年复兴,我又把它分为三个30年,这是一个大略的思维。30年打基础,1949-1978年;30年崛起,1979-2009年;3.30年复兴,2010-2040年。 中国在21世纪上半叶的四大发展趋势 在这么一个可预测的背景下,中国在21世纪上半叶的的发展,有四大趋势:第一是由初级发达的现代化到高度发达的现代化。第二,中国的整个文明形态将由工业文明走向后工业文明。第三,中国由发展中的大国走向发达的强国。第四,中国的人口结构将由低端的人口结构(金字塔型)转向以中产阶级为主的人口结构(纺锤型)。我估计中国在未来50年里面,将跨越两次现代化:以工业化为标志的第一次现代化和以信息化、知识化为标志的第二次现代化将会基本上实现,可能还会延续和进入第三次现代化。 中国崛起的四大机遇 中国的现代化、中国的复兴和崛起,在21世纪有千载难逢的四大机遇。第一,中国的崛起,刚好处在人类由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跨越这个文明变革期,这种文明变革期有可能使中国不需要像发达国家一样,一步一个台阶地走,实行跨越式的发展,为中国的跨越式的崛起提供了历史机遇。实际上,这种发展已经发生了,我们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也在对接第二次现代化、信息化、知识化。第二,全球化大趋势和亚太的崛起,为中国走向世界提供了难得的世界舞台。如果没有全球化这种格局的出现,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难度会更大。我们回望欧美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也不能局限在自己的国家范围内发生。西方国家是用什么手段打开世界的大门,让世界为它们的现代化服务呢?用强权、用侵略、用殖民主义。它用大炮,用军队打开它想要进入的国家的大门。任何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它都要依赖世界,西方国家先行的工业化是用大炮、用暴力、用殖民主义向世界拓展。但中国,非常可惜,不能用军事、暴力的手段,为什么不能呢?因为在我们前面有更强大的国家,我们动用不了这些工具。其次,现在其他的国家也在文明崛起,你也不能动不动就用暴力的手段。我们只能用和平的手段,生产全球化、产业链的全球化、市场的全球化、资源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信息的全球化,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和平的、正当的、非常灵活广泛的机制和手段。而亚太的崛起,本身对中国的崛起就是一个助力,所以,我们有一个非常难得的世界舞台。第三,世界面临的三大危机,就是前面讲的人与自然冲突的生态危机、人与人冲突的社会危机(特别表现为在国际上,国家与国家冲突的国际社会危机)、以及人与自身冲突的精神危机。这三大危机给中国作为一个后起现代化国家,超越西方国家进行文明理念与发展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它迫使中国要转,走旧的路是走不通的。而中国的文明理念和发展模式的创新,它可能是超越性的,它会产生一种完全不同的文明范式。应该在两个世纪之交,有“华盛顿共识”和“北京共识”两种说法。“北京共识”是一个英国的学者提出来的,他把在一个政党的领导下面,采取国家主导的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概括为“北京共识”,而按照亚当斯密搞的自由市场经济叫做“华盛顿共识”。这两个体系、两种模式、两种理念的较量,受到了这次金融危机的检验。这次金融危机对“北京共识”,对中国的文明模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推销,大家看到这种模式真的是非常厉害。我记得当时有很多国外的学者说,中国会崩溃,有人会说中国会负增长2%-4%,没想到,我们成功“保八”,而且是8.7%。当然这里面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但是我们终究非常成功的化解了世界金融危机对我们的冲击,这是让全世界惊讶的。我相信中国崛起的文明范式对很多发展中国家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也会引起欧美发达国家的反思。我们这种范式在共产党领导下,国家主导的市场经济和文明组织中的政治民主,是一种全新的范式,它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第四,世界国际政治版图走向多极化,为中国的崛起提供了良好的战略空间。这一点非常重要。假如没有多极的崛起,中国的崛起是非常困难的。西方特别是美国将会全力以

新时期中国粮食安全现状与面临的挑战

新时期中国粮食安全现状与面临的挑战 谭智心钟真 摘要: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人口增加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粮食的供需形势一直处于波动的紧平衡状态。由于制约我国粮食供给和需求的相关因素并未消失,我国农业粗放的发展方式还没有发生根本性转变,未来一个时期内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压力还将继续存在。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WTO过渡期的结束,我国农业的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扩大,国际粮食市场波动、石油价格涨跌、生物质能源的发展等都将对我国粮食价格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关键词:粮食安全;供需均衡;粮食价格;挑战 中图分类号:F3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11)07-0074-06 三农观察 一、中国粮食供需均衡现状 粮食安全作为一个全球性的话题,早在1983年4月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委员会上就通过了有关“粮食安全”的定义:“确保任何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为了生存和健康所必需的足够食物”。这里的“买得到”实际上是指粮食的供给,“买得起”实际上是指粮食的需求,所以粮食的供需双方共同构成了粮食安全的内涵。 1.中国粮食供给现状 从粮食供给数量及结构来看,中国粮食供给的主要渠道有国内生产、国外进口及国内库存三种途径。其中,国内生产是目前我国粮食供给的主要渠道,我国的粮食自给率近10年来都保持在95%以上,国外进口只是作为相关品种调剂的工具,国内库存则是国内粮食市场平稳运行的调控手段。(1)国内生产。在国内生产方面,由于我国始终把“稳粮保供给”作为农业工作的头等大事,在免除农业税及实施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之后,自2004年开始,粮食连续7年增产,并连续4年产量超过1万亿斤。分品种看,目前我国主要粮食品种按产量由高到低依次为稻谷、玉米、小麦、大豆,其中稻谷一直是我国最主要也是产量最大的粮食品种,其产量约占我国粮食总产的40%;玉米产量自本世纪以来呈现出较强的上升势头,同时也是对粮食增产贡献最大的品种;小麦产量虽有波动,但近几年稳中有升;大豆产量与上述三种粮食作物相比则相对较低,但总体波动情况仍然平稳。(2)国外进口。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为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我国的粮食供应必须立足于自给,进口只能是作为品种余缺调剂的工具。近几年来,我国稻谷、小麦和玉米的进口数量均较少,占各类粮食作物国内产量的比重均不到1%,但是大豆的进口自本世纪以来表现出迅猛的增长势头,近几年的进口数量甚至数倍于国内产量(2010年进口数量约为国内产量的3倍),如此高的外贸依存度表明,我国的国有大豆已经无力和外来大豆竞争,国内绝大部分的大豆供给需要由进口完成,这也意味着我国的国有大豆产业基本沦陷。(3)国内库存。粮食库存是国家调剂粮食市场余缺、稳定粮食市场价格的有效工具,同时粮食的库存数量也可以反映国家对本国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目前,我国稻谷、小麦、玉米3种粮食作物的库存较为充足,大豆的库存则相对较少。从各类粮食作物库存数量的发展趋势来看,近几年正处于一个上升时期,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粮食生产年年丰收的现状①。 从影响粮食供给的主要因素来看,影响粮食供给的相关因素有很多,由于我国的稻谷、小麦、玉米主要依靠国内生产供给,而大豆主要依靠国际市场进口来供应,所以粮食生产的资源环境状况、生产成本高低、农业基础设施及科技进步、国际粮食

中国文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前言: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在全球化这柄双刃剑面前,中国的传统文化承受着它狂风暴雨般的洗礼。在这场文化较量中,对于我们这个一向以自己五千年文明历史而自豪的中华民族,必须认真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措施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什么是软实力 在分析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时,通常将之分为有形力量与无形力量,或硬实力与软实力;硬实力是指支配性实力,包括基本资源(如土地面积、人口、自然资源)、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科技力量等而软实力则分为国家的凝聚力、文化被普遍认同的程度和参与国际机构的程度等。相比之下,硬实力较易理解,而软实力就复杂一些。软实力概括为导向力、吸引力和效仿力,是一种同化式的实力--一个国家思想的吸引力和政治导向的能力。 “软实力”作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指一个国家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价值的感召力和国民形象的亲和力等释放出来的无形影响力。它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国际关系的看法。“软实力”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内容: 一是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二是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的吸引力。三是外交政策的道义和正当性。四是处理国家间关系时的亲和力。五是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的吸引力。六是对国际规范、国际标准和国际机制的导向、制定和控制能力。七是国际舆论对一国国际形象的赞赏和认可程度。其中,文化软实力,指一国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和传播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中国目前的文化软实力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括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建设,以及孔子文化号召力,当然也包括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符号影响力。 目前,中国的软实力不是最强的,最强的时候在宋代。 综上所述,硬实力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力量;软实力所指的就是精神力量,包括政治力、文化力、外交力等软要素。两者既紧密联系,又互相区别。它们不是简单的加减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和协调。硬实力是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