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国防教育读本

国防教育读本

通州市金沙中学校本课程教材国防人防教育读本

(校本课程)

通州市金沙中学

2007年10月20日

一、砺志篇

目录

1、立志报国献身国防 (1)

2、当年的情报员 (4)

3、运筹帷幄指挥若定 (7)

4、气节凛然永垂不朽 (10)

二、人防篇

目录

第一章人防知识教育内容意义 (2)

第二章现代空袭核化生三防基础知识技能 (4)

第三章军事科技博览 (14)

第四章牢记历史警钟长鸣 (24)

第五章人防知识问答 (29)

立志报国献身国防

——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达

金沙中学校友,蜚声海内外的我国核科学家陈达,中国科学院院士、少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他在邓稼先、王淦昌等我国老一辈科学家的指导下直接参与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工作。

去年底,金沙中学校庆办公室给陈老发去了校友联系函。陈老在收信后第一时间回了函,而且随信寄来了近照、祝贺母校80华诞的贺词、简介等。“接到母校的来信,我心情十分激动,虽阔别近半个世纪,但当年在金沙中学读书时的情景一切都历历在目,老师的谆谆教诲言犹在耳,老校长赵仰霞、教导主任陆见齐等老师的音容笑貌常在眼前浮现……不管走到哪里,我总觉得母校时刻在注视着我,每当碰到困难时,我一想起母校就增添了信心和力量,每当我科研上取得成功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向母校老师汇报……”陈老的来信,处处洋溢着赤诚的母校情。

陈老1954年从金沙中学毕业后考入了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6年制本科,大学毕业时虽有多种去向,但他毅然选择了从戎,决心为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就这样,他来到了总装备部某研究所。该所的基地远在新疆罗布泊,那里荒无人烟,终年风沙弥漫,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茫茫的戈壁滩,条件异常艰苦。从首都北京一下子来到那种地方,风餐露宿,其困难可想而知,但陈老并没有被困难所吓倒。当时苏联与中国交恶,撤走了全部专家,美国一年搞了18次核试验。“苏联人欺负我们中国,美国人又是那么猖狂,在那种情况下,条件再艰苦,我们也是豪情满

怀的,大家只有一个强烈的愿望:一定要早日造出我国的‘争气弹’!扬我国威,强我国防。我所从事的工作,理论性非常强,技术要求十分复杂,难度之大是核科技界所公认的,但为了不辜负中央领导、军委首长的重托,不辜负全国人民的期望,我们硬是攻克了一个个难关,终于在1964年10月16日下午4时成功爆炸了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中国从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讲到此处,陈老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笔者作为金沙中学的一员,也从陈老这位金沙中学校友的笑容中分享到了一分幸福和喜悦。

在国防科技领域陈老一干就是38年,他由一名技术员逐步成长为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当选为研究室党委书记、室主任,研究所党委常委、所科技委主任,1990年荣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1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93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7年获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终身荣誉称号,200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先后被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等多所全国重点高校聘为兼职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2001年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多方努力,加之陈老为家乡科技发展尽力的愿望,有关方面终于同意将其调至该校。目前陈老主要从事核技术在民用领域的研究和教学,重点是应用核医学及材料科学方面的研究。这些属于交叉学科,又是边缘学科,在国外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在国内尚处于开拓阶段,陈老做的是奠基工程,前景非常广阔,要做的工作很多很多。

回忆在金沙中学读书时的情景,陈老充满深情。他说,金沙中学的老师教学水平非常高,对教材钻研得很透彻,可谓烂熟于胸。特别是几位教他的理科老师,讲课从来不翻教案和教材,就连布置作业做第几页哪几道题也能随口报出,地理老师信手就

能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省的轮廓图。所有这些陈老至今仍记忆犹新。陈老当时在班上各门功课都名列前茅,同时担任代数和几何两门课的课代表,老师鼓励他超前学习,上课可以不听老师讲的内容,但对他要求非常严格,作业、考试从来不轻易给他满分,总要想着法子扣他一两分,这样就逼着他解题严密,最大限度地做到无懈可击,让老师找不到扣分的依据。“母校老师就是这样培养了我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的精神和作风,这是搞科学研究所必备的素质,母校给我的东西是我一生享用不尽的。我深深地爱着我的母校,我对母校的感情是绿叶对根的感情!”

石蕴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以天下为己任,将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繁荣富强作为自己追求的最高目标和境界,这是金沙中学之所以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巨大内驱力,也是陈达院士在科学事业上不断攀登新高峰的不竭动力。

当年的情报员

——访著名作家海笑

金沙中学校友,已八十高龄的著名作家海笑,本名杨忠,参加新四军后改名为“海啸”。抗战胜利,举国欢腾,他又改名为“海笑”。2005年4月,海笑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讲述了自己“海娃”式的童年生活。

1942年,海笑的家乡南通被日本人占领。海笑尽管那时才是个14岁的初中生,但整天想着参加新四军,把鬼子赶出中国。“可是,驻在杨家园的新四军嫌我小,不肯收我。”海笑回忆道。

当时,海笑的姐姐早已参军,在南通市金沙区做民运和情报工作。一天夜里,姐姐突然把熟睡的海笑叫醒,严肃地说:“弟弟,现在有一个不穿军装、不拿枪、不拿刀的革命任务,但同样是新四军的一个小战士,这事,你愿意不愿意去做?”

海笑兴奋得从床上跳起来,连说“愿意”。这样,身高不足1.5米的海笑,成为了一名与姐姐单线联系的小情报员。

一般情况下,姐姐每10天回来一次,海笑就把自己在附近打听到的日伪军的人数、装备、鬼子队长和翻译长得什么样、他们下乡干了些什么、地方上哪些人当了汉奸等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姐姐。

情报员工作处处充满危险。一天,小海笑去6里路外的小姨娘家玩,了解到村里有一个人投敌当了汉奸。他问清这人的姓名、年龄、模样,偷偷地记在一张纸上,然后揣上这张纸往回赶,准备告诉姐姐。

当海笑走到鬼头街,正想转弯向南走时,忽然看见100米开外走来一队举着“膏

药旗”、枪上插着刺刀的日本鬼子。因为身上藏着那张纸条,海笑的心怦怦乱跳。不够沉着又缺乏经验的他掉转身快步疾走,日本鬼子发现了这个情况,立即叫喊着追赶过来。海笑赶忙钻进玉米田里,把纸条埋在地里,做了个记号后,拔脚便奔跑向前。碰见一户正在办丧事的人家,他便一头扎进去求助。

这户人家全都在哭哭啼啼,忽见海笑闯了进来,知道情况紧急。一个大妈立即找来一件白色的孝袍让他穿上,又戴上白帽,穿上孝鞋,叫他跪在灵堂前磕头烧香燃纸钱。大妈嘱咐海笑,说海笑是她的小儿子,同时嘱咐家人一番。

刚刚安排妥当,4个日本鬼子就搜索过来了。鬼子四处寻找,连躺在停尸板上的死人也不放过。“这时一家人都在放声大哭,我也早已镇静下来,跟着大家哭得死去活来,眼泪鼻涕一大把,几乎将点燃的纸钱都浇熄了。日本鬼子没有看出半点破绽,只好灰溜溜地离开。”回忆起那一幕,海笑至今心有余悸。

那名汉奸最终被新四军锄奸队员除掉了。而这次经验教训使海笑懂得,情报要强记,尽量不要携带嫌疑物品;即使遇到突发事故,也一定要沉着应战。

1943年秋,到鬼子据点了解情况的海笑,碰上了一个叛徒。叛徒知道海笑的姐姐是新四军,但不知道海笑已经是小情报员,拦住海笑说:“不要走,跟我去吃饭。”海笑不得不跟着走。在鬼子的宪兵司令部,叛徒告诉鬼子:“这个小孩的姐姐是新四军。”见海笑只是小孩,鬼子不太重视,对海笑说:“赶快回去叫姐姐来自首,姐姐不来,下次捉住,要死啦死啦的。”就在审讯时,海笑还发现了另一个情报——一个木笼里关着四五位新四军女战士。

海笑假装答应鬼子,连连点头说:“我知道了。”鬼子便把他放出来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