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历史课程三维目标

历史课程三维目标

历史课程三维目标
历史课程三维目标

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

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 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素质教育在学科课程中培养的基本途径,集中体现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在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所采取实施的“过程与方法”,对于“知识与技能”结果性目标的逐步整合与达成,起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与优化作用。在当前普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情况下,教育工作者尤为看重知识与技能,对于过程与方法尚有一定的认识与实践,而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极为忽视。 几乎所有的人都同意,作为课程目标,确确实实都应该关注这三个方面。而且能力的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对一个人的一生意义更加深远。不是说知识、技能不重要,知识、技能仍然是新课程重要的目标,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更重要。当然,能力的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都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的,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 越到一个人的素质的核心部分,是越难量化的。知识的、技能的东西是外显的,是比较容易量化的,越到能力,越到情感、态度、价值观,越难以测量。正因为如此,它和人们的现实利益,或者现实需要出现了一定的剪刀差。现实中,种种选拔机制、用人机制,尤其是东方文化方面,崇尚书本,崇尚学历,在这种情况下,评价一个人能力的高低,自然就变成了简单地用知识和技能这种外显指标去测量,

去评价。 尽管现在的教材都已经把知识的数量和难度降了下来,教师仍然感觉课时不够用,要想在后两者上有所发挥,就有牺牲知识和技能的危险。为了给学生一个探索的过程,以前一句话就能教会的知识和技能,现在必须给学生让出三五分钟来,同样,为了发展学生的价值观,教师可能也要单独花一些时间来讲,或让学生来答,这样一来,课堂就极容易完不成知识和技能的目标。 面对如此现实的问题,教师的担忧是合理的。毕竟,知识和技能是硬性的,可以量化的,而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多的是隐性的。教师现在还很难看到,后两者的积累到底能给学生带来什么。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教师仍然抱着知识本位不放。事实上,以上出现的很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都缘于这一点。 教师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担心,是因为他们把三者割裂开来,看作是一个一个单独的目标,而没有看到,有时一个好的学习活动,就可以融合全部的三个目标。 三维目标不是三块,而是一个整体。不是要在知识、技能上加上情感。因为实际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始终存在的,只不过我们过去没有关注而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有一个态度、情感倾向的。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而且有可能,有相当多的学生带着消极的情感在学习。我们现在就是要把它变成积极的,让学生热爱学习,甚至有意识地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觉化。 越是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越不是能通过讲授来达

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是

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素质教育在学科课程中培养的基本途径,集中体现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在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所采取实施的“过程与方法”,对于“知识与技能”结果性目标的逐步整合与达成,起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与优化作用。在当前普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情况下,教育工作者尤为看重知识与技能,对于过程与方法尚有一定的认识与实践,而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极为忽视。 几乎所有的人都同意,作为课程目标,确确实实都应该关注这三个方面。而且能力的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对一个人的一生意义更加深远。不是说知识、技能不重要,知识、技能仍然是新课程重要的目标,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更重要。当然,能力的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都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的,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 越到一个人的素质的核心部分,是越难量化的。知识的、技能的东西是外显的,是比较容易量化的,越到能力,越到情感、态度、价值观,越难以测量。正因为如此,它和人们的现实利益,或者现实需要出现了一定的剪刀差。现实中,种种选拔机制、用人机制,尤其是东方文化方面,崇尚书本,崇尚学历,在这种情况下,评价一个人能力的高低,自然就变成了简单地用知识和技能这种外显指标去测量,去评价。 尽管现在的教材都已经把知识的数量和难度降了下来,教师仍然感觉课时不够用,要想在后两者上有所发挥,就有牺牲知识和技能的危险。为了给学生一个探索的过程,以前一句话就能教会的知识和技能,现在必须给学生让出三五分钟来,同样,为了发展学生的价值观,教师可能也要单独花一些时间来讲,或让学生来答,这样一来,课堂就极容易完不成知识和技能的目标。 面对如此现实的问题,教师的担忧是合理的。毕竟,知识和技能是硬性的,可以量化的,而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多的是隐性的。教师现在还很难看到,后两者的积累到底能给学生带来什么。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教师仍然抱着知识本位不放。事实上,以上出现的很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都缘于这一点。 教师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担心,是因为他们把三者割裂开来,看作是一个一个单独的目标,而没有看到,有时一个好的学习活动,就可以融合全部的三个目标。 三维目标不是三块,而是一个整体。不是要在知识、技能上加上情感。因为实际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始终存在的,只不过我们过去没有关注而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有一个态度、情感倾向的。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而且有可能,有相当多的学生带着消极的情感在学习。我们现在就是要把它变成积极的,让学生热爱学习,甚至有意识地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觉化。 越是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越不是能通过讲授来达到的。这里谈到了接受学习。我们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并不是不要接受学习,两者不是对立的。越是知识、技能的东西,越是可以通过讲授获得。为什么新课程要倡导变革学习方式,就是因为课程的功能发生了变化,而这些新的课程目标又不能通过讲授实现,而是需要给学生体验和领悟的机会。 关键是,如何有机地整合这三个维度,达到理想的教学状况:学生在兴趣盎然中,通过一定的过程和方法,掌握了知识和技能。就教师目前的综合素质来说,这的确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实际上,我们在不少的课堂上也看到了三者结合得很好的例子。这说明,三者的有机整合,就目前

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实现三维目标

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实现三维目标 摘要:“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当前初中历史教学日益关注和重视的问题之一,因为它的落实关系到教学成效。作者结合教学体会,从“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实现三维目标”这个话题入手,阐述通过什么教学策略推动初中历史教学中三维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三维目标创设情境教学悬念师生评价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日益成为教学中的焦点和落实的重点。要成功实现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三维目标,首先要弄清“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个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即它们是有机的整体关系。具体来说,知识与技能是教学的核心内容,过程与方法是课堂教学中的关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的最高目标,也是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开拓。但是,三维目标的实现不应该是对三者之间的简单累加,而应该相互渗透,在教学中融为一体并协调统一地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并因材施教。笔者以“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实现三维目标”为话题展开论述,目的是探讨新教课程中如何正确把握三维目标的顺利实施

和切实落实。 一、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根据新课程理念,初中历史教学要切实将情感因素融入其中,使得情感的升华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引导并提升到一个新的教学目标层面加以落实。针对初中生的特点,教师可以多运用多媒体手段形象展示历史事件和历史知识,配合对这些图片有声有色的描述,使得那些看起来枯燥的知识以学生喜欢的方式进行呈现,极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情境创设实现三维目标。 二、设置课堂教学悬念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用客观和历史的眼光分析和评价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在知识讲解过程中采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合作式、探究式的学习模式下学习,并通过不断交流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及生生之间的互动,在争论和统一中学习历史。这种教学手段可以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正确的、客观的观点对待及评判历史中的人和物,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还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进行历史课程的学习和思考,调高他们的思维积极性、灵活性、广阔性和深刻性等,使得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充满热情和思索。 三、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

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内容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所谓的三维目标,从包含的内容来看,就是指:知识和技能目标;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层面的目标。我想谈的是:在新课标中,为什么提到的是三维目标,而不提是三种目标呢?其中,三维目标和三种目标的区别是什么呢?新课标得这种提法究竟意味着什么,究竟想表达一个什么样的意思呢?我在看了很多资料之后,我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是: 1.运用数学思维的图解来加以示意和解释。 将三维目标看成是长方体的长宽高三维,当三维都和谐正常发展,得到的长方体的形状才协调(长方体最协调、最优美的就是正方体。正方体的三维长、宽、高是相等的,这里就让我们看到当三维目标都是等同的高度重视,得到正常、协调的发展的时候,学生的发展-----长方体的协调、优美就体现出来了),同时其体积才是达最值。三维目标整合的教学才能够是素质教育、才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 单维目标的发展,而忽略其他维度的发展,肯定是不和谐、健康的。无论是忽略任意的一维还是两维,都构不成长方体,这样就不存在长方体的体积构成。如果知识发展单维目标,或两维目标,其余的一维或两维目标发展不好,或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至少构成的长方体不够和谐和美观。 在传统的教育中,很注重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没有重视过程和方法,比较忽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就相当于是长方体的两个维度不够和谐。 2.三维目标的提法究竟意味着什么。 首先,教师要有一种整合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各个阶段中应该始终贯穿三维目标的整合的理念。至于针对具体的章节,具体的课堂,三维目标是怎样整合,如何体现三维目标中的显性与隐性的,这要教师的认真学情分析,一定要具体的内容和落实的措施。如文科学科的总体目标是强调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但是对不同阶段的

高中历史三维目标【实用】

三维目标 序能力目标程度要求达成目标的条件与途径 号 1 在具体时空条件初步学会了解历史时序及相应的社会背景 下考查历史事物 的能力 2 从历史发展的进初步学会了解历史时序,从整体上把握历史 程中认识历史人事件的完整过程 物、历史事件的地 位和作用的能力 3 历史的阅读能力逐步提高了解和体验多种历史呈现方式和 观察能力以及 对历史情景的想 象力 4 重证据的历史意初步形成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依据史 识和处理历史信料解释历史 息的能力 5 对历史的理解分逐步提高就某些历史问题进行探讨 析能力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6 表达与交流的能逐步提高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训练 力

序号方法目标 1运用时序与地域、原因与结 果、动机与后果、延续与变 迁、联系与综合等概念,对历 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的方法程度达成目标的条件和途径要求 学会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 2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理学会在了解历史事实的基础 解历史问题的方法上 3 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和评价初步在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 的方法学会过程中 4 计算历史年代的方法、阅读教逐步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 科书及有关历史读物的方法掌握 5 识别和运用历史地图和图表逐步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 的方法掌握 6 查找和收集历史信息的方法逐步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教 掌握学活动 7 运用材料具体分析历史问题逐步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教 的方法掌握学活动 8 解释历史问题的方法初步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教 掌握学活动 9 表达与交流学习体会的方法学会在教学的过程中

序号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具体国情 2 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尊重和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 3 认识统一的国民族国家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4 认识国内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与交融的重要性 5 增强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观念 6 增强民族自信息和自豪感 7 感悟近现代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 行的英勇奋斗和艰苦探索 8 认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的决定作用 9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10 继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11 认识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是中国强盛的重要保证 12 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历史责任感 13 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及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14 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 15 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 16 认识和平和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7 逐步形成面向世界的视野和意识 18 认识人类历史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性 19 理解历史上的革命与改革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20 认识从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 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意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三维课程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三 维课程目标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论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三维课程目标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包括了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教学过程、教材开发与管理、课程评价、课程管理以及教师的培养和培训、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等八个方面的内容。其中,课程目标是课程的第一要素,确定合理、科学的课程目标是课程设置和实施的首要环节。 《纲要》在课程目标的具体表述里提出的六个“改变”中,第一个“改变”就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里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提出了目标要求,构成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指向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生在品德、才智、审美等方面的成长。各学科的《课程标准》中还比较详细地对“三维目标” 作了具体阐述,并提供了基本的操作方法。尽管各学科对“三维目标”的分解和细化各有自己的特点,但始终围绕“三维目标”这个总的目标来展开。原因很简单,“三维目标”是《课程标准》为描述学生学习行为变化及其结果所提出的下个功能性基本要求,也是国家新课程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之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长期以来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主要甚至是唯一的目标,它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得。应该说,从17世纪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起到今天的21世纪,我们仍然注重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

“过程与方法”突出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获得学习方法和能力发展的过程。这一目标维度从现代课程观出发,认为课程不再是学科的总和,而是“体验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提出并形成新知识的过程。学生是课程实施中的主体,他们在这一过程中的体验本身就是财富,将会对其未来发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是建立在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的,是对科学主义教育思想的反叛。其逻辑起点是不仅专注于人的理性发展,更要致力于教育的终极目的即人格完善。在新课程改革中,人文主义教育思想被提到了空前突出的地位。 从理论上说,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本规律,体现了学生各种素质在学科课程培养中的有机联系,体现了时代对基础性学习能力、发展性学习能力和创新性学习能力培养的整体要求。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把握“三维目标”各维度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应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问题。

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三维目标概述

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三维目标概述 ——以《美国1787年宪法》三维教学目标设计为例 马山中学历史组韦坤 摘要:根据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结合我国当前教育教学实际形势,国家教育部出台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将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正确认识并深入贯彻历史课程三维目标,笔者结合自身在教学一线实践经验,以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七第二课《美国1787年宪法》教学设计为例提出独特的观点和建议。 关键词:新课改;历史教学;三维目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广大历史教师要将新课改的理念和方法贯彻落实到教学实践中,从而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向前发展。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要注意与初中课程的前后衔接,又要避免简单的机械重复,遵循中学历史教学规律。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要坚持将基础知识与时代特色有机结合,密切历史课堂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全方位、多角度地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全面发展。 在设置课程目标上,新课标要求“通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学习,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树立不断完善自我、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和关注民族与人类命运的人生理想。”[1]2001 年7月,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2] 新课改实施后,教科书编排从以前的“中外历史分开”转变为现在的“模块——专题”教学体系。无论是人教版还是人民版的高中历史教材,都呈现出历史时间跨度大、知识体系专题化、中外历史交叉兼顾的新特点,这给广大师生带来了新的挑战。那么,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下将三维教学目标有效贯彻落实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去呢?根据新课改理念并结合个人教学实践经验,笔者将以《美国1787年宪法》三维教学目标设计为例说明三维教学目标在高中历史课堂上的贯彻与实施。 一、知识与能力:梳理知识,理清线索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标准为描述学生学习行为变化及其结果所提出的三个功能性基本要求,简称三维目标。这是各种形态课程教学都必须把握的。把三个维度的基本要求作为新课程教学的完整性结构目标,是新课改的一个创新性标志。三维目标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素质教育在学科课程中培养的基本途径,集中体现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三维目标是教师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和领导管理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多元互动教学程序的基本依据。因此,树立新课程理念,必须认识理解三维目标,进行多元互动教学,必须掌握三维目标。 认识并掌握三维目标,表现在:要弄清每个维度的内涵、层次结构及其水平要求;要弄清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要弄清三维目标是怎样通过互动整合达成素质的。 1、三维目标的内涵、层次结构及水平要求 (1)知识与技能 知识与技能,是每个学科课程都要设定的预期教学指标,是通过一定时间的教学,学生学习行为变化要达成要实现的结果。也就是说,学生学习一门课程,通过一定阶段过程,在知识方面要获取多少,在技能、能力上要提高到何种程度。要达到何种规格,要取得何种结果,这是知识目标、能力目标都具有的共性特征,所以,把知识与技能合在一起,又叫做结果性目标。结果性目标概括了“知识与技能”的本质特征。 一般来说,结果性目标的结构可以由学懂、学会、会学三个台阶目标组成。 学懂,是第一个台阶目标。其基本要求是对所学新知要能理解,新知中某些基础知识还要能够转化成为基本技能。学懂是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代名词,学懂了,应该说就具有了基础性学习能力。 学会,是第二个台阶目标。其基本要求是能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去解决学科或生活或实践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使知识形成一定结构,使技能合成为能力。学会,应该包括以下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等等。 会学,是笫三个台阶目标。其基本要求是能够选择合适于自己的学习方武,在学懂、学会过程中能够养成自我检查、自我反思、自我矫正、自我评价、自我完善等自我调控、自我教育的良好习惯和能力品质,以创造性发展自己的个性空间。 三个台阶目标的结构关系是,学懂是学会的基础,学会是学目标、懂的进一步发展;学懂、学会是会学的实践基础,会学能优化学能力目懂、学会的过程,能改善学懂、学会的行为。会学是结果性目标中的最高要求,也是最重要的要求。 (2)过程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获取新知的周期性多元互动的基本程序和具体做法,又叫做程序性目标。把过程与方法作为一个维度目标提出来,是为了突出“知识与技能”这一结果性目标产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是为了强调如何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课改的一个创新性标志。 为什么要把“过程”与“方法”放在一起,合成为一个维度的目标呢?过程与方法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整体,谁离开谁,都会失去应有的价值。强调学习活动过程,不仅要明确知识与能力的获得要经过哪些步骤、程序和阶段;还要懂得在过程的前、中、后相应选取何种具体做法,整个学习活动过程才能实现最优化。注重学习方法,就要考虑,这一方法的功能效用在何程序才能有效发挥;哪种类型的学生在那一步应该采取何种方法,个体与整体学习效果才能达到最佳。也就是说,脱离了具体过程讲方法,方法无所谓优劣,离开方法去讲过程,过程无所谓好坏。所以我们不能

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是修订稿

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 是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素质教育在学科课程中培养的基本途径,集中体现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在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所采取实施的“过程与方法”,对于“知识与技能”结果性目标的逐步整合与达成,起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与优化作用。在当前普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情况下,教育工作者尤为看重知识与技能,对于过程与方法尚有一定的认识与实践,而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极为忽视。 几乎所有的人都同意,作为课程目标,确确实实都应该关注这三个方面。而且能力的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对一个人的一生意义更加深远。不是说知识、技能不重要,知识、技能仍然是新课程重要的目标,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更重要。当然,能力的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都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的,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 越到一个人的素质的核心部分,是越难量化的。知识的、技能的东西是外显的,是比较容易量化的,越到能力,越到情感、态度、价值观,越难以测量。正因为如此,它和人们的现实利益,或者现实需要出现了一定的剪刀差。现实中,种种选拔机制、用人机制,尤其是东方文化方面,崇尚书本,崇尚学历,在这种情况下,评价一个人能力的高低,自然就变成了简单地用知识和技能这种外显指标去测量,去评价。

尽管现在的教材都已经把知识的数量和难度降了下来,教师仍然感觉课时不够用,要想在后两者上有所发挥,就有牺牲知识和技能的危险。为了给学生一个探索的过程,以前一句话就能教会的知识和技能,现在必须给学生让出三五分钟来,同样,为了发展学生的价值观,教师可能也要单独花一些时间来讲,或让学生来答,这样一来,课堂就极容易完不成知识和技能的目标。 面对如此现实的问题,教师的担忧是合理的。毕竟,知识和技能是硬性的,可以量化的,而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多的是隐性的。教师现在还很难看到,后两者的积累到底能给学生带来什么。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教师仍然抱着知识本位不放。事实上,以上出现的很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都缘于这一点。 教师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担心,是因为他们把三者割裂开来,看作是一个一个单独的目标,而没有看到,有时一个好的学习活动,就可以融合全部的三个目标。 三维目标不是三块,而是一个整体。不是要在知识、技能上加上情感。因为实际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始终存在的,只不过我们过去没有关注而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有一个态度、情感倾向的。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而且有可能,有相当多的学生带着消极的情感在学习。我们现在就是要把它变成积极的,让学生热爱学习,甚至有意识地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觉化。

教学三维目标是什么

教学三维目标是什么 “三维”指课堂教学目标的三大板块。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一、知识与技能 知识与技能就是学生该节课应该掌握的知识,应该培养的能力。技能是在解决问题时所需要的技巧、能力。而知识与技能又是在情感、态度的动力支持下形成的产物。学生的知识越丰富,对于获取知识与技能的欲望就越高,从而获取的知识与技能就越多。 知识包括学科知识、意会知识、信息知识,是人对客观事物认识和经验的总和;技能分为基本技能、智力技能、动作技能、自我认知技能,是掌握和运用某种专门技术的才能,它是由知识经过实践和训练转化而成的。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外显,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我们常说“这个人知识丰富,懂得多!”,“这个人本事大!”,都是“这个人”知识和技能外显的结果。 二、过程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是学生获得新知识的载体。重视知识的获取经历,过程与结果同等重要。有效的学习来自于学生对知识获取全过程的有效参入,而参入的程度又与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情感有着直接关系。学生对学习的爱好、学习动机、自信心,意志等都将直接影响着知识的获取结果。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智力开发,影响到学生获取知识的深度与宽度。因此情感、态度、

价值观又是落实过程与方法的前提。 过程和方法,实质就是智力和能力。 所谓过程,其本质是以学生认知为基础的知、情、意、行的培养和发展过程,是以智育为基础的德智体全面培养和发展的过程,使学生的兴趣、能力、性格、气质等个性品质全面培养和发展的过程。 所谓方法,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并学会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载体,是人与人交流的工具,是思维的外壳。课堂上没有生气,很大的程度都是教师的语言枯燥所引起的。风趣幽默的语言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武器;抑扬顿挫的语调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利剑;快慢适度的语调能使学生听得轻松,学的快乐;饱含深情的语言会引起学生情感的砰发。此外潇洒的气度也能很好的表达教师的情感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应巧设机关,使学生产生柳暗花明之感,提出与所学知识相关的问题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之主动学习。因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落实“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前提。 情感是人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内心体验和心理反应,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就是态度,价值观是对人和事物积极作用的评价和取舍的观念。它们是人的素质中的非智能因素。 总之,“三维目标”中的三维是一体的,相互依赖,互相促进,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知识和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和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

聂幼犁:历史课程三维目标

聂幼犁:历史课程三维目标 中学历史课程发展的实践能力是指了解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史实与基本线索、各主要文明的基本特征与互相关系,理解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进步的主要脉络与趋势。在此过程中,奠定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问题的思想基础;陶冶道德情操,养成健全人格,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树立人类文明多元共创的价值观念,增进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初步掌握接受与探究、自主与合作、阅读与考察等基本的学习方式。具体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 知识是客观世界在主观认识中的正确反映。在学校学习中,学生首先学习的是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在历史课程中就是关于历史事实的知识。还有一种是前人以特定的思维方式所把握的客观世界的知识,在历史学科中就是史学界对这些史实的思考、解释和评价的知识。这两种知识,即“是什么”和前人认识的“是什么”。 1.知道史学界形成共识的,对中学生的认知、智慧、品德等人格养成最具意义的历史事实。 ▲知道重要的历史人物及其主要的作为。 ▲知道重大的历史事实及其主要的过程。 ▲知道优秀的文明成果及其主要的作用。 ▲知道这些史实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脉络。 2.理解史学界如何从背景和条件、原因和动机(或目的)、性质和特征、结果和作用、影响和意义等方面把握这些史实。 ▲把整体表述的史实分解为具有内在联系的部分或方面。 ▲把分散表述的史实组合为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 ▲归纳和比较史实,指出其主要的相同或不同点。 ★透过作者对史实的表述、解释和评价,知晓其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 注:以上“知识与技能”将在本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与要求”中作更具体的规定。

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是

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 是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素质教育在学科课程中培养的基本途径,集中体现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在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所采取实施的“过程与方法”,对于“知识与技能”结果性目标的逐步整合与达成,起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与优化作用。在当前普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情况下,教育工作者尤为看重知识与技能,对于过程与方法尚有一定的认识与实践,而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极为忽视。 几乎所有的人都同意,作为课程目标,确确实实都应该关注这三个方面。而且能力的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对一个人的一生意义更加深远。不是说知识、技能不重要,知识、技能仍然是新课程重要的目标,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更重要。当然,能力的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都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的,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 越到一个人的素质的核心部分,是越难量化的。知识的、技能的东西是外显的,是比较容易量化的,越到能力,越到情感、态度、价值观,越难以测量。正因为如此,它和人们的现实利益,或者现实需要出现了一定的剪刀差。现实中,种种选拔机制、用人机制,尤其是东方文化方面,崇尚书本,崇尚学历,在这种情况下,评价一个人能力的高低,自然就变成了简单地用知识和技能这种外显指标去测量,去评价。 尽管现在的教材都已经把知识的数量和难度降了下来,教师仍然感觉课时不够用,要想在后两者上有所发挥,就有牺牲知识和技能的危险。为了给学生一个探索的过程,以前一句话就能教会的知识和技能,现在必须给学生让出三五分钟来,同样,为了

对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认识

对课程三维目标的认识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课程目标的设置是将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落实到课程教学中,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对于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的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比如高一思想政治第一课《神奇的货币》的三维可以设计为: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价格、纸币、常用 的信用工具、外汇和汇率的含义; ②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物物交换的困难和货币产生的必然性; ③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联系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货 币的看法,说明应当如何正确对待金钱; ④运用初步掌握的信用工具的知识,联系实际谈谈信用工具在现代 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①培养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 力; ②从一个具体材料入手,简要概括在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货 币出现的必然性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使学生在大量感性

认识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对货币含义的理性认识。 ③通过简要说明纸币的含义和作用,使学生懂得制造假币是违法行 为,并了解爱护和正确使用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提高鉴别假币的能力; ④通过演绎信用卡、支票等几种信用工具的使用,使学生感受到现 代经济生活中学会正确使用信用工具的好处和便利,增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相关知识和能力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逐步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九年级历史三维目标

第1课人类的形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人类形成的历史,包括人类的出现、氏族社会的产生等相关史实。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氏族社会的产生和原始社会解体等相关重点问题的阐释和分析,使学生认识: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是人类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也是人类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尺。 [重点和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氏族社会的产生及其特点和作用。 本课的难点人类是怎样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第2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历史。包括埃及、巴比伦、印度等文明古国的相关历史知识。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印度种姓制度等相关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奴隶制度的实质,提高学生认识历史事件本质特征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金字塔的建造、汉谟拉比法典。 本课的难点是:一是古代文明为何产生在大河流域;二是对印度种姓制度的认识。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金字塔的建造、汉谟拉比法典图。 [教学过程] 第3课西方文明之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古代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发展的基本概况,包括古代希腊文明的渊源,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奴隶制的高度发展,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的兴亡。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奴隶制得到高度发展,从而理解改革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为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奴隶制的高度发展。 本课的难点是一是对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的全面辩证地认识,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这对初中生具有一定理论思维上的难度;二是对古代罗马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把握,要求学生能从宏观上把握历史现象发展演变的过程,具有一定难度。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第4课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内涵与关系

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内涵与关系 新课标中的三维目标,每一科都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都说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但具体到每一科它们的体现是一样的吗?新课标妄图用一种理念把所有的学科都统管起来,这样的做法不是实事求是的,教数学与教语文的目标、方法竟然高度一致,这如何都难以叫人信服,至少得分个文科理科吧?比如语文大力提倡什么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就是不懂什么是语文的表现,语文能力与素养主要不是研究出来的而是通过大量的听说读写发展来的,所谓的合作学习的方法在语文学习中也基本上是中看不中用,显得比较热闹,实际上很容易走上形式主义,合作学习的最基本的基础是学生有合作的习惯,合作的习惯需要从小培养,而我们的学生就比较缺乏,这不是一两堂公开课、示范课就可以解决的,许多公开课都以前后四人小组合作形式来体现新理念,内行人一眼就能看出其中的浅薄与虚假。合作探究只能说是许多学习方法中的一种,绝对不是永远对每一学科每一学段最有效的。应该说新课标提出三维目标是有一定价值的,但也容易造成人们认识上的一种模糊。其中表现之一就是导致轻视知识的倾向,课堂上刻意追求情感态度价值观或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而造成知识能力目标的缺失,演胡编的现代版的话剧就以为是走进文学情感空间,扮演历史人物叫感受历史体验古人情怀,谈感受、讲体会、说想象,却不愿认真读几遍书,忽视对文本本身的关注,热衷于搞一些很花哨的东西。在三维中,我们认为最为关键的依然是以前提的双基——基本知识与基本能力,

在抓好知识与能力目标达成的前提下也关注另外的两维,既达成“教学”的因素也达成“教育”的因素,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也不是独立的贴标签式地而更多是渗透式的体悟式的。认为情态价比较虚不易测量因而忽视的做法肯定也是不对的,我们应当让自己的教学具有教育的元素。对三维目标另外一个模糊的认识就是以为每堂课必须体现出“三维”,比如许多新课改下的新的教学设计开头几乎都是“【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值得商榷的。三维目标的实现固然要从每一堂课做起,但它更应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有时可能通过一个章节、单元、模块,时间上可能是一个月、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甚至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各个学科的具体表现侧重也并不一样,试图在每一堂课中都将“三维”实现得尽善尽美是不切实际的,有时应要扯上就会显得很牵强。 新课程明确提出要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起课堂教学比较完整的目标体系,有以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了有机整合,体现了对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体现了对人的生命存与发展的整体关怀。而传统的教学过程则过分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造成了学生主体性的缺失、情感性的缺失和创造力的缺失,泯灭了不少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导致了“高分低能”、“有才无德”等现象的产生。 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中的三维目标,也有人称作“三个维度”。在新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识与技能知识:主要是指学生要学习的学科知识(教材中的间接知识)、意会知识(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等)、信息知识(通过多种信息渠道而获得的知识)。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对完成某种任务所必须的活动方式。一般可分为四种:基本技能、智力技能、动作技能、自我认知技能。 2、过程与方法过程:其本质是以学生认知为基础知识的知、情、意、行的培养和开发过程,是以智育为基础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过程,是以学生的兴趣、能力、性格、气质等个性品质全面培养和发展的过程。方法: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并学会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情感:人的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态度体验。人的情感可分为七类:情绪、热情、兴趣、动机、求知欲、道德体验、美的体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和对学习的责任,它还包括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等。价值观:指对问题的价值取向的认识,这里指学生对教学中问题的价值取向或看法。 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 首先,三维目标互相促进,有机统一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是一个完整的人在学习活动中实现素质建构的三个侧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应该将他们设计为三个环节分别操作。“过程与方法”可以作为“知识与技能”生成的导控保障系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可以作为“知识与技能”学习的动力支持系统而体现其价值,从而实现“知识与技能”学习的高效和优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也可以作为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育的凭借与途径,作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的方法与手段;“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可以作为一种教学资源服务于过程的体验与反思、方法的习得与训练。 其次,“知识与技能”是三维目标中的主线。三维目标尽管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应对学生的具体需要可以各有侧重、互为目的,但从学科教学的总体上说,“知识与技能”是三维目标中的主线,贯穿于学科教学的始终;三维目标的逻辑结构寓于学科知识与技能的结构之中,三维目标教学的特点也蕴涵于学科知识与技能的特点之中。脱离了“知识与技能”,三维目标结构必将失衡,并失去其应有意义。 因此,对三维目标的落实,决不意味着对学科知识与技能教学的弱化,而是体现了对学科知识与技能的深度理解、多维体认知的融合贯通。第三,三维目标具有中长期性。例如,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不外有长期、中期和短期之分。长期目标应该让学生获得四个方面的进步:语言习得、文学欣赏、文化传承、文明洗礼,即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中期目标则要完成不同学段的人文教育目标、知识目标、学习习惯的养成目标等等;短期目标则是本年段、本册、本课教学的目标细化。这三个层级构成了语文教学的目标体系。应该说,课标的许多规定都具有中长期的特性,中长期目标的实现必须有赖于短期目标的达成。而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的课时教学预案中,不分年级、不分文本特点,都很循规蹈矩地按照三维目标分列着: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历史课程三维目标

历史课程三维目标 聂幼犁 转引自“新思考网” 中学历史课程发展的实践能力是指了解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史实与基本线索、各主要文明的基本特征与互相关系,理解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进步的主要脉络与趋势。在此过程中,奠定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问题的思想基础;陶冶道德情操,养成健全人格,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树立人类文明多元共创的价值观念,增进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初步掌握接受与探究、自主与合作、阅读与考察等基本的学习方式。具体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 知识是客观世界在主观认识中的正确反映。在学校学习中,学生首先学习的是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在历史课程中就是关于历史事实的知识。还有一种是前人以特定的思维方式所把握的客观世界的知识,在历史学科中就是史学界对这些史实的思考、解释和评价的知识。这两种知识,即“是什么”和前人认识的“是什么”。 1.知道史学界形成共识的,对中学生的认知、智慧、品德等人格养成最具意义的历史事实 ▲知道重要的历史人物及其主要的作为。 ▲知道重大的历史事实及其主要的过程。 ▲知道优秀的文明成果及其主要的作用。 ▲知道这些史实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脉络。 2.理解史学界如何从背景和条件、原因和动机(或目的)、性质和特征、结果和作用、影响和意义等方面把握这些史实 ▲把整体表述的史实分解为具有内在联系的部分或方面。 ▲把分散表述的史实组合为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 ▲归纳和比较史实,指出其主要的相同或不同点。 ★透过作者对史实的表述、解释和评价,知晓其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 注:以上“知识与技能”将在本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与要求”中作更具体的规定。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包括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识与技能知识:主要是指学生要学习的学科知识(教材中的间接知识)、意会知识(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等)、信息知识(通过多种信息渠道而获得的知识)。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对完成某种任务所必须的活动方式。一般可分为四种:基本技能、智力技能、动作技能、自我认知技能。 2、过程与方法过程:其本质是以学生认知为基础知识的知、情、意、行的培养和开发过程,是以智育为基础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过程,是以学生的兴趣、能力、性格、气质等个性品质全面培养和发展的过程。方法: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并学会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情感:人的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态度体验。人的情感可分为七类:情绪、热情、兴趣、动机、求知欲、道德体验、美的体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和对学习的责任,它还包括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等。价值观:指对问题的价值取向的认识,这里指学生对教学中问题的价值取向或看法。 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 首先,三维目标互相促进,有机统一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是一个完整的人在学习活动中实现素质建构的三个侧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应该将他们设计为三个环节分别操作。“过程与方法”可以作为“知识与技能”生成的导控保障系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可以作为“知识与技能”学习的动力支持系统而体现其价值,从而实现“知识与技能”学习的高效和优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也可以作为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育的凭借与途径,作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的方法与手段;“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可以作为一种教学资源服务于过程的体验与反思、方法的习得与训练。 其次,“知识与技能”是三维目标中的主线。三维目标尽管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应对学生的具体需要可以各有侧重、互为目的,但从学科教学的总体上说,“知识与技能”是三维目标中的主线,贯穿于学科教学的始终;三维目标的逻辑结构寓于学科知识与技能的结构之中,三维目标教学的特点也蕴涵于学科知识与技能的特点之中。脱离了“知识与技能”,三维目标结构必将失衡,并失去其应有意义。 因此,对三维目标的落实,决不意味着对学科知识与技能教学的弱化,而是体现了对学科知识与技能的深度理解、多维体认知的融合贯通。第三,三维目标具有中长期性。例如,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不外有长期、中期和短期之分。长期目标应该让学生获得四个方面的进步:语言习得、文学欣赏、文化传承、文明洗礼,即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中期目标则要完成不同学段的人文教育目标、知识目标、学习习惯的养成目标等等;短期目标则是本年段、本册、本课教学的目标细化。这三个层级构成了语文教学的目标体系。应该说,课标的许多规定都具有中长期的特性,中长期目标的实现必须有赖于短期目标的达成。而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的课时教学预案中,不分年级、不分文本特点,都很循规蹈矩地按照三维目标分列着: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