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阅读“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初步了解有关考古、历史地图、文物插图、古史资料等方面的基本常识。了解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的演进过程。通过想象北京人一天的生活,培养丰富的历史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课本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想象,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习用观察法、阅读等方法来探究有关问题。教师以启发式教学引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知道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原始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以此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对考古知识的初步理解,培养崇尚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元谋人、北京人

〖教学难点〗

学生初步接触历史地图、考古知识、古史资料等内容,需要逐步理解;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逐步演进,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华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这一问题比较抽象,需要逐步引导理解。

〖教学过程〗

导入:非洲起源论

教师活动:曾有一部分欧洲人认为,亚洲人并没有自己的本土祖先,而是非洲古猿移民的后代,并以此作为侵略亚洲的借口。事实是如此吗?其实,作为亚洲第一大国的中国,早在170万年前就已经发现了人类的足迹。今天我们就来探索一下我们本国的祖先——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1元谋人(从牙齿→元谋人)

幻灯片:元谋人的牙齿

引出元谋人的概念,着重指出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人类(170万年前)。

过渡性提问:是不是在几十乃至几百万年前中国境内只生活着元谋人这一种远古人类呢?

挂图: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

引导学生看图:请数一数,我国有多少处原始人类主要遗址?

从图上可以直观的观察到我国境内分布着很多的远古人类遗址,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原始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多元化概念)。

提问:从图上来看,这些原始人类都选择了什么样的生活环境?为什么?

教师总结:集中于大江大河流域(黄河、长江、珠江,可指出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土地肥沃的地方。

过渡性提问:在远古,既没有发达的交通,又没有可口的美食佳肴,更没有现代化的娱乐设施,那么他们是怎样打发一天的时光的呢?下面我们选择一处最有代表性的远古人类,来看看他们的生活情况。

引出北京人的概念。

2北京人(时间、地点)

①相貌特征:看图“北京人头部复原像”,学生回答。(猿的特征)

提问:从外部特征来看,北京人似乎更象猿,但为什么称他为人呢?(学生讨论)

②直立行走(人的特征)

提问:为什么要直立行走?(环境改变,解放双手→劳动→手、下肢及脑的发展)

提问:手、下肢及脑的发展是同步的吗?在这个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什么?(强调劳动的决定性作用)

③使用并制造工具(人的特征)

提问:大自然给原始人类提供了哪些天然工具呢?

提问:有一天,十几个北京人围追一头鹿,请问,从他们获得这头鹿到吃掉这头鹿需要哪些特殊的工具?

可是有些工具自然界没有,怎么办?(制造:打制)

④使用火(天然火)(人的特征)

提问:你是怎么知道他们会使用火的?

你知道火的来源吗?

火给他们提供了哪些方便?他们是怎么知道吃熟食的(可想象具体情景)?熟食与生食相比具有哪些优越性?

既然火对他们如此重要,那如何保存这珍贵的火种?

过渡性提问:北京人使用简单粗糙的工具,却要面临恶劣的环境,还要和猛兽搏斗,怎样才能增强生存的能力?能否个体生活?

⑤生活方式:群居

过渡性提问: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人生活在一起,劳动的分工会一样吗?怎样分工才是最合理最能发挥集体力量的?

情景设置:

请你当一回北京人的首领,①给你的成员具体的劳动分工

②在食物非常充足的特殊情况下分配食物

③但大多数情况下食物是不够的,例如今天就很不幸,派出打猎的人一无所获,只有采集的人带回为数很少的野果,请你合理分配这些有限的食物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

提示:劳动分工食物分配

成年男子

成年女子

老人

小孩

〖布置作业〗1. 根据所学内容,想象原始人一天的生活(从日出到日落)

2. 自学“山顶洞人”这一部分。

自学提示:①为什么称为山顶洞人?(发现地点 )

②比较山顶洞人和北京人头部复原像

③山顶洞人的劳动工具有哪些改进?(骨器、磨制石器、钻孔技术)他们是如何懂得人工取火的?(摩擦生热,来源于生活经验)

④山顶洞人佩带装饰品,这说明了什么?(原始的对美的追求)

⑤山顶洞人与北京人相比,谁的生活年代离现在最近?谁是更人类?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从低级向高级进化)

教案点评:

本教案采用了教师启发式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生段,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历史情境。为学生充分体会原始人类的生活状况提供了感性材料。

另一方面,教师把重点放在对北京人的生产生活以及身体发展的探讨上,通过学生的合理想象,理解了原始人类的基本特点。对早期的原始人的生活状况产生了深刻的认识。

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远古人类生活的图片)

师:屏幕上展现的是什么人的生活画卷?(学生回答略)你们对远古人类的生活了解多少呢?(学生各抒己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板书)。

(教师创设情境,播放课件录像《祖国的风光》,边放边解说)我国是世界上大国之一,领土面积和整个欧洲的面积差不多。在我们神圣的国土上,有广袤的肥田沃地,给我们以衣食之源;有纵横的大小山脉,生长了茂密的森林,贮藏了丰富的矿产;有众多的江河湖泽,给我们舟楫和灌溉之利;有绵长的海岸线,给我们以交通和贸易的方便。从很早的古代起,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繁衍生息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之上。

我国目前已发现的远古人类有多少呢?他们分布在何处?一起来看课本插图。

读历史地图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看题目,知道这幅图要告诉我们什么;第二,看图例,知道图中符号所表示的含义;第三,看图中的地名、分布方位及古今地名注释;第四,找出特点。现在,以4人为小组共同讨论这两个问题。

生:讨论、回答略。

师(总结):同学们的接受能力很强。通过这幅地图可以看出,我国已知的远古人类遗址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这说明黄河和长江确实是中华人类的母亲河,孕育了中华的远古文明。在这些远古人类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年代最早的是元谋人,他们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的最早人类,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因发现于云南元谋而得名。

一、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云南元谋(板书)

师(提问):对于元谋人,我们发现了哪些考古资料呢?

生:回答略。

师(出示元谋人牙齿化石图,提问):什么是化石呢?同学们查字典了解一下。

生:回答略。

师:根据考古学家的推测,这两颗牙齿,一颗为左上内侧门齿。一颗为右上内侧门齿,同学们可以对照一下同桌同学的门齿,看与元谋人的牙齿有何不同?

生:回答略。

师:图上这两颗牙齿同属于一个成年个体。这两颗牙齿硕大、粗壮,由此可推测,其主人是一青年男性。这与以后的北京人相比,其牙齿的形态、构造更为原始。另外,考古学家在元谋人的遗址中还发现一些有明显加工痕迹的石器,在遗址的黏土层中还发现许多炭屑和呈黑色的烧骨,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现在,请同学们当一下考古学家,得出自己的结论,然后在小组内与其他同学一起讨论,分享学习成果。

生:讨论、回答略。

师:看来这点小问题对同学们来说太简单了,同学们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那些有明显加工痕迹的石器,说明元谋人已开始使用石器,那些黏土层中的炭屑和呈黑色的烧骨,说明元谋人会使用火。仅凭这些考古资料想揭开原始人生活神秘的面纱还很困难,我们还迫切需要通过一处考古资料丰富的远古人类遗址来揭示原始人的生活。给我们提供大量丰富考古资料的是什么遗址呢?

生:回答略。

师:20世纪20年代后期,考古工作者在北京房山周口店龙骨山的岩洞里,首次发现了北京人的头盖骨化石。在以后的考古发掘中,陆续出土了200多块属于40多个北京人的骨化石、10万多件石器和石片、大量灰烬和100多种动物的骨化石,这么丰富的考古资料使北京人成为举世闻名的远古人类。1987年,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下面我们就一步步来了解北京人的有关知识。

二、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北京周口店(板书)

师(课件展示):我们一起来看看北京人遗址的图片和实地录像。北京人到底长什么样子?他们的体

质特征如何?

形貌、体质特征(板书)

师:(课件展示两幅图片)图一为北京人头部复原像正面和侧面图;图二为猿、猿人、现代人头部骨骼对比图。

(提问)请同学们对照北京人头部复原像,说说北京人的头部特点;再看猿、猿人、现代人头部骨骼对比图,说说你的发现。

生:回答略。

师:同学们通过互相比较,发现北京人长得既像猿类而又具有现代人的特征,所以称他们为“猿人”。北京人头部的猿类特征比较明显,比如前额低平,眉骨粗壮,颧骨突起,嘴部前伸,没有下巴。他们的脑容量虽比猿类大一半以上,但只等于现代人平均脑量的76%。他们的体格健壮,肌肉有力,毛发浓密,身高一般是一米五六左右。北京人的四肢相对来说比头部要进步些,他们的上肢已基本具备了现代人的形式,下肢虽然和现代人相似,但还有若干原始性。由此就引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北京人的身体结构有的地方――如上肢,那样接近现代人,而有的地方――如头部和下肢却更像猿呢?同学们能推测出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吗?

生:讨论、交流、回答略。

师:看来同学们只要开动脑筋,就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正是由于劳动使上肢肌肉、韧带和骨骼日趋发达,使手由最初只能做简单动作到逐渐会做各种复杂动作,灵巧性越来越强,灵活程度已与现代人差不多了。因此,手是最先向现代人方向发展的。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它还是劳动的产物。下肢在四肢分化后,只担负支撑身体和行走的任务,所以它的发展就落在了上肢的后面,虽已能直立行走,但还有些屈膝。至于脑及脑外面的头骨结构,是在手足分工、直立行走之后,由于劳动实践和语言的推动才发展起来的,因此,北京人的头部还有较多的原始性。人体发展的这种先后顺序证明,人类是由于劳动才从古猿转化来的。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师(提问):北京人是如何劳动的呢?看屏幕展示,图一为北京人制造的石器图,图二为北京人制造石器图,图三为北京人采集野果和植物根茎图。请根据这三幅图描述一下北京人是怎样劳动的。

生:讨论、回答略。

制造工具(板书)

师(总结):北京人生活的时代,周口店一带的地理环境除了距离海边比现在近得多,气候比现在温和、湿润之外,大致和现在差不多。在周口店的南边、东南边是一片广阔的平原,北边和西边是重叠的高山和蜿蜒起伏的丘陵,北京人就住在这里的龙骨山的天然洞穴里。那时候,成群的野马、鹿和羚羊在平原上奔驰;犀牛和大象也常到那里寻找食物;在高山和丘陵上,松、柏、桦繁茂成林;还有结着小肉果的朴树和开小紫花的紫荆杂生于丛林中;成群的猕猴往来攀跃,寻找着果实;凶猛的剑齿虎和熊、狼、豹等猛兽出没于山野间,严重威胁着北京人的生存。北京人跟险恶的环境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在这过程中逐渐地创造了和自然作斗争的武器,那就是石器和火。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的石器,一般是把石块打制成带刃的石片,再经过单面加工制成的。也有一部分石片是没有再加工就使用的。这些石器按其形状和用途,可分为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两端刃器等。砍砸器和刮削器的发现间接证明了北京人还能利用石器把树木砍削成木棒作为工具。这些工具在今天看来自然是十分粗笨的,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我们的祖先能把它们制作出来,却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能够制造工具,人类的劳动实践便开始了。北京人就是凭借着这些粗笨的工具,向大自然索取食物,来维持自己的生存。

北京人同自然作斗争的另一种重要武器,就是火。在他们住过的山洞里,留下了很厚的灰烬堆,还有被火烧过的石块、兽骨和树木炭块,这说明了什么?

生:回答略。

师:说明北京人已经懂得用火了。从灰烬的成堆来看,他们还不会人工取火。那么他们的火是怎样来的,有了火可以起到什么作用?请同学们再当一回考古学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生:讨论、回答略。

使用天然火(板书)

师:看来同学们的想像力真是太丰富了,一些同学甚至想到了他们是趁森林着火时把火种保存下来加以利用的。火的使用,使人类能够吃到熟食,促进了体质的发展;还能利用它御寒、照明、驱逐野兽,大大增强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尽管这样,北京人的生活条件还是极其艰辛的,既要抗击种种自然灾害,又要抵御猛兽的侵袭。他们常常由于猎获不到食物或是同猛兽搏斗而丧失了生命。在已发现的四十个北京人的遗骸中,至少有三分之一死于14岁左右,生活到50岁以上的仅有一人。

在这样艰难险恶的环境下,我们的祖先是靠什么样的组织形式一代代繁衍下来的呢?谁能描述一下他们的生活方式?

生:回答略。

群居生活(板书)

师(讲述):他们过着互相协作的群居生活。这种社会性是人类的本性,也是人类社会力量的源泉。北京人大约几十个人结合在一起,共同劳动,一起分享微薄的劳动果实,过着采集和狩猎的生活。他们每天早晨成群地出去打猎,主要猎取肿骨鹿、梅花鹿、野马、野羊等。狩猎的方法大概是十几个年轻力壮的男人,先躲藏在野兽经常出没的地方,等野兽一出现,就手持工具围猎追打。这种原始的狩猎方法和简陋工具,是不容易猎获到动物的。妇女到附近的丛林和原野去采集野果,挖掘植物的根茎。采集是北京人获得食物的主要方法。北京人群居在山洞里,燃起一堆火,烤熟猎获的动物肉,或是烧熟采集来的朴树子等,共同享用这些食物。晚上在洞口燃着几堆火,防御猛兽的侵袭。在群居生活中,他们还处于原始的乱婚状态。这种群体就是原始人群,也就是早期的人类社会。我们的祖先,就是靠着这种社会组织,经过长期的艰苦劳动和斗争,顽强地改造着自然,改造着自己的体质,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

三、山顶洞人(板书)

到了距今1.8万年的时候,在北京房山周口店又生活着一种原始人类,因他们的遗骨化石是在龙骨山山顶的洞穴中发现的,所以被称为“山顶洞人”。同学们自学一下山顶洞人的有关内容,一边阅读,一边与北京人的外貌、劳动和生活等方面的情况进行比较。

生:阅读、回答略。

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认为重点应是什么?(学生回答略)

教师用课件展示知识结构。

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可以提出来互相解答。

学生质疑、解答略。

作业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请写入历史课后记中。

想像北京人一天的生活,写一篇小作文。

〖教案说明〗

1. 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节课设计了多次小组讨论和交流,先不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让他们当考古学家,让他们开动脑筋,养成质疑和释疑的习惯。

2. 教师要把知识点尽量讲透,要善于利用图片、语言描述、录像及课件等手段,设置历史情境。

3. 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堂上多让他们动眼、动手、动脑,或比较、或争论,形成民主、融洽、善学的课堂气氛。

〖教案点评〗

本节课作为课程改革实验开篇第一课,如何先声夺人将学生牢牢地吸引进我们的历史课堂,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难题。该课执教教师张妮充分运用多种直观教学手段,创设情境,为学生参与教学流程提供契机,使学生通过回答问题、讨论问题、提出问题等途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与其他同学交流、分享学习成果,取得较好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

课程标准〗

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教材分析〗

本课简要介绍了祖国境内主要远古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组织情况,时间跨度从距今约170万年至距今约1.8万年,具有开章明义的作用。新教材注重从学生心理、兴趣出发,采用文物图片、课文中的“说一说”“想一想”和课后的“每课一得”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初一学生历史知识积累相对较少,对原始社会的历史比较陌生,教学过程中在重视循序渐进的同时,更应该注意形象生动。

初一学生处在积极思维的年龄,凡事都想知道个为什么。因此,讲课前,安排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还能使学生带着探索历史奥秘的心情,积极地而不是被动地学习。

原始社会的历史主要靠考古发掘资料进行推断,内容比较抽象。初一学生年龄小,大脑兴奋中心容易疲劳,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需要教师不断变换教学方式给予激发和加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要求学生掌握:祖国境内最早的人类――元谋人的发现地点和距今年代;北京人的发现地点和距今年代,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会使用天然火以及过群居生活的生存状况;山顶洞人的发现和距今年代,山顶洞人已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

初步具有了解、认识历史领域中的考古知识、历史地图、文物插图、古史资料、神话传说等各种不同的知识范围的能力。

学生能依据已掌握的史实,通过观察和比较,找出打制石器与天然石块的区别;通过讨论,明确北京人的体质特征;通过列表,认识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从而了解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过程。

过程与方法

根据内容特点,本课采用综合课型的方式进行教学。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在较短时间内展示大量信息,为学生形象了解原始社会的历史提供直观材料;采用历史情境复现法,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对历史的亲切感,其中角色扮演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造性;通过讨论、观察、列表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中体验学习历史的快乐。

通过分组学习(8个小组),使小组成员关系固定化,培养合作意识,发挥主体作用,为学习本课内容创造良好的合理环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原始社会历史,让学生初步认识原始文明的悠久,感知远古人类在文明进化过程中的艰辛和成就,在体验原始粗犷美的同时,对人类历史产生认同感。

通过本课的学习,知道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原始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认识到我国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从人类进化的历史深刻领会劳动创造世界和人类本身这一真理,通过对考古知识的初步了解,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

〖教学准备〗

教师活动

学情分析:通过调查,了解初一学生对与本课相关的历史知识掌握的状况、具备的能力以及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在此基础上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查阅和收集有关原始社会的相关资料。

制作CAI课件。

学生活动

自制教学用具(如打制石器)。

根据小学已掌握的相关历史知识,按自己的想像,课前勾画北京人的生活情况。

师生活动

课前,师生在参考课外读物、阅读历史教材、查阅相关资料后,共同编写历史课本剧《北京人的一天》,一起自制道具,进行角色分配,认真排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丰富的历史想像力。

难点学生初步接触历史领域中的历史地图、考古知识、古史资料等内容,需要逐步理解;让学生理解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劳动起了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

小学一年级语文《我爱祖国》教案

我爱祖国 教案示例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和5个词语。认识“旗、鸽”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祖国”的意思和我们祖国的名称吗? 2.介绍:(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祖国。这就是我们的祖国,是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 3.板书课题:《我爱祖国》 二、指导看图。 出示幻灯片:说说图上画的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 图上画着老师和小学生。老师带着小学生在参观“万里长城”。 三、初读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画出生字。 要求学生:借助汉语拼音,先读准生字的字音,再轻声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出示生词卡片,检查字词读音。 3.指名读课文,正音。 四、理解课文。 1.自由读课文,想想文中的“我”都爱什么?为什么爱? 2.班内交流:(可以打乱顺序说,知道什么说什么。) 提示: 五星红旗是祖国的标志。 白鸽是和平的象征。爱白鸽就是热爱和平,愿天下的孩子和我们一样过着幸福的生活。 红领巾是少先队员的标志,它是红旗的一角,是用烈士的鲜血染成的。爱红领巾就要继承革命烈士的遗志,时刻准备着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3.齐读最后两行,说说“我”为什么最爱祖国? (1)小组讨论。 (2)班内交流。 (3)播放介绍祖国自然风光和伟大成就的录像,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五、指导朗读、背诵。 朗读本课时,要先指导学生读准重音和停顿。在理解句子意思之后再练习读出热爱祖国的感情。例如:你要问/我最爱什么?我,/最爱我的祖国。“祖国”不仅要读重音,速度还要放慢些,要一字一字地读清楚,但不能断开。 要读出热爱祖国的感情。 六、总结全文。 1.读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 2.我们从现在开始,要好好学习,长大后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教案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元谋猿人:最早、170万年 二、北京人:时间:70---20万年 生活方式:群居生活 发展水平:用天然火 三、山顶洞人:时间:1.8万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 发展水平:人工取火 [授课过程] 教学内容教法、学法 导入新课: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 元谋人距今170万年中国最早的人类多媒体展示女娲造人的民间故事,询问学生:谁能讲一讲民间故事女娲造人的传说,以此导入。可问学生:西方人类起源的传说。 展示多媒体图片:阅读教材第一段,同学们得到了哪些历史信息?材料中提到了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证据? 鼓动学生争先回答,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集体回答还是单人回答。 简单介绍考古的一些知识,如化石、定年方法等。 教学内容教法、学法 二、北京人 发现时间:1929年 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 生存年代:20—70万年

体貌特征:手脚分工明显、残留猿的某些特征 生活状况:群居生活 生产水平: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天然火 三、山顶洞人: 时间:1.8万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 发展水平:人工取火 小结: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三个远古居民的代表。 巩固练习:(见课件) 作业:(见课件) 多媒体展示北京人头部复原图和思考题:读课文找一找北京人 发现的时间、地点、生存年代、体貌特征。 学生共同回答时间、地点、年代,分组讨论根据头部复原图得出的体貌特征。 多媒体展示北京人生活想象图和阅读要求:北京人过怎样的生活?为什么?要求学 生分组讨论。 多媒体展示问题: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提示可以按时间顺序,也可以按衣、食、住、行的顺序。 多媒体展示问题: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的? 问:读第5页小字,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多媒体展示: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 读第5页最后一段,找出山顶洞人的生存年代和体貌特征。学生回答。 多媒体展示:山顶洞人的头部复原图和北京人的头部复原图,比较两种居民的差别。 读第6页第一、二段,多媒体展示:山顶洞人的生活复原图及其使用的骨针和装 饰品。分析山顶洞人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学生回答。 多媒体展示问题:动脑筋,海蚶是生活在海里的。在山顶洞人人的洞穴中发现海 蚶壳说明了什么问题?你是怎样看的?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一模试题(附答案)(2)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一模试 题(附答案)(2) 一、选择题 1.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农业稳,天下稳。”农业是国之根本,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标志有 ①农作物种植 ②家畜饲养 ③磨制工具 ④聚落 ⑤统一度量衡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③④⑤ 2.央视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各种小吃,全方位展示了中国人的日常饮食。米饭,永远都是江南餐桌上最后的主角。有可能最早享用米饭的古人类是() A.元谋人B.北京人 C.半坡人D.河姆渡人 3.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在北京人住过的山洞里有很厚的灰烬层,最厚处达6米,灰烬堆中有烧过的兽骨、树籽、石块和木炭块。据此可以推测() A.北京人生存的地区有大片深林和水域B.北京人会使用工具猎取动物 C.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和保留火种D.北京人结成群体生活在一起 4.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证据是 A.考古发现 B.神话传说 C.史料文献 D.学者推断 5.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种植水稻、建造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的原始人类是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6.迄今为止,考古学者发现年代最早的木构水井是在 A.元谋人遗址B.北京人遗址C.山顶洞人遗址D.河姆渡遗址7.“前额低平,眉脊较粗,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能够直立行走,能够打制石器,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根据这些特点,请你判断他属于 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黔西观音洞人8.如图是上古时代九黎族部落酋长蚩尤,传说他有八只脚,三头六臂,铜头铁额,刀枪不

七年级上册历史开学第一课教案

历史开学第一课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了解什么是历史,为什么要学习历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问的方式,层层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历史,教师归纳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历史的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历史是初一学生新接触的一门学科,通过历史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发展脉络,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历史以及如何学习历史。 三、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首先恭喜你们升入初中,开始一段新的旅程。你们听说过哪些历史故事呢?能说出几个中国皇帝的名字? 学生积极踊跃的回答。 师: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要开始一门新的学科——历史的学习,那么什么是历史呢? 我们又该如何进行历史的学习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自主学习】 (一)、什么是历史 问:大家根据以往学习和自己的理解,分别解释一下“历”和“史”是什么意思? 答:历----过去的,经历的。史----现实,事情。 问: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什么是历史呢? 答:历史就是已经过去的一切。所谓历史,是指人类以往的社会实践活动。通俗说,就是人类社会过去发生的事。 让学生明确,历史既不能重复,也不能修改。 (二)、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问:那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呢? 答:了解过去发生的事情。 问:了解过去发生的事情对我们的今天有什么作用呢?

答:吸取教训,避免重复的过错,以便于更好的发展。 总结:学习历史,一明了过去;二以史为鉴;三增强民族自豪感。 所谓“明了过去”,即掌握历史的基本史实,这属于历史知识目标的范畴。 所谓“以史为鉴”即指从历史中汲取养分、智慧,总结得失、经验与教训,这属于能力目标的范畴。 问:(出示9·18纪念碑图片)看到这幅图,大家有什么感受? 答:悲愤,屈辱。 问:那能得到什么启示呢? 答:好好学习,为祖国将来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铭记历史,警钟长鸣。 (三)、如何学习历史 问:大家从哪些渠道接触过历史呢? 答: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历史书,历史古迹。 总结:1、阅读历史相关书籍。《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通史》《明朝那些事儿》 2、游览历史古迹等。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很多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小说等,都存在一定的改编及扭曲历史的现象,在接收时需要进行甄别,不能一味迷信影视剧及小说。 问:同学们平时是如何进行语文、英语等科目的学习的? 答:上课听讲,做好笔记,及时背诵。 总结:历史的学习也是如此。 1)课前:先预习,做互动的知识预览。准备练习本。双色笔。 2)读:精读教材,分清内容。 3)记:两两结合,当堂背诵,相互检查。 4)写:做好课堂笔记(在课本上) :横线圆圈 序号①②…标题···的原因 5)讲:上课积极讨论,大胆发言 6)温:课后认真复习(巩固练习) 出示示例图,让学生更加具体的了解如何进行历史的课堂学习。 【小结提升】 播放:“中国五千年历史人物剪辑”,让学生初步了解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人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出示“历史朝代歌”,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

我爱祖国教案

我爱祖国教案 教案示例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和5个词语。认识“旗、鸽” 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祖国”的意思和我们祖国的名称吗? 2.介绍:(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祖国。这就是我们的祖国,是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 3.板书课题:《我爱祖国》 二、指导看图。 出示幻灯片:说说图上画的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 图上画着老师和小学生。老师带着小学生在参观“万里长城”。 三、初读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画出生字。 要求学生:借助汉语拼音,先读准生字的字音,再轻声读

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出示生词卡片,检查字词读音。 3.指名读课文,正音。 四、理解课文。 1.自由读课文,想想文中的“我”都爱什么?为什么爱? 2.班内交流:(可以打乱顺序说,知道什么说什么。)提示: 五星红旗是祖国的标志。 白鸽是和平的象征。爱白鸽就是热爱和平,愿天下的孩子和我们一样过着幸福的生活。 红领巾是少先队员的标志,它是红旗的一角,是用烈士的鲜血染成的。爱红领巾就要继承革命烈士的遗志,时刻准备着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3.齐读最后两行,说说“我”为什么最爱祖国? (1)小组讨论。 (2)班内交流。 (3)播放介绍祖国自然风光和伟大成就的录像,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五、指导朗读、背诵。 朗读本课时,要先指导学生读准重音和停顿。在理解句子意思之后再练习读出热爱祖国的感情。例如:你要问/我最爱什么?我,/最爱我的祖国。“祖国”不仅要读重音,速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课教案

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代表——北京人 一、教材分析 本课课程标准表述为“知道北京人的特质,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本课为教材第一单元第一课,叙述了我国境内早期人类的相关史实,详细介绍了其中的代表北京人的体态特征、生产生活情况及其发现的历史影响,展现我国历史的丰富内涵,博大精深,作为中学历史学科的学习、中国古代史的学习的开头。 本课主要知识点包括课文中的“元谋人”、“北京人”和知识拓展中的“山顶洞人”。然而其中重点在北京人的特征及其历史意义上。课堂时间有限,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上的基础情况,教学内容的取舍上可能难以面面俱到,而是更需要突出重点。本课重点突出的基础上蕴含着史料实证的学科精神、时空观念的塑造等,另外本课内容还蕴含文化遗产的价值、对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的民族自豪感等情感,是对历史价值观的培育。 二、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初一的学生,而本课是他们人生中第一节历史课,该学段学生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乐于参与各类教学活动,愿意分享和表达自身观点。历史素养、历史学科知识与历史学习方法都处于初步阶段,还不具备完善的历史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展示学科魅力,引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第一节课就投入规范主动的历史学习中。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生知道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经确认的最早古人类 2、学生了解北京人的发现,知道并掌握北京人的特征、北京人 发现的意义 3、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二)教学过程与方法 学会从图片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方法,思考“化石如何形成”、“对研究早期人类的作用”,培养查阅历史资料、分析历史问题、阅读识图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了解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著名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历史兴趣,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北京人的特征(外形特征、使用工具、社会组织、火的使用) 难点:本课内容距今久远,需将科学考古发现与图文想象才能较好的理解本课 五、教学策略 讲述法、讨论法

(完整word版)我爱我的祖国教案

我爱我的祖国 知识目标:知道国旗、国徽、国歌是我们祖国的象征。初步了解有关祖国的知识。 让学生懂得要尊重国旗、国歌、国徽。 国家的象征。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初步认知国旗、国歌、国徽。知道国旗、国歌、国徽是国家的象征。产生尊重国旗、国歌、国徽就是尊重祖国的自觉意识。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热爱祖国,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的情感生成。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那就把你去过的地方,看到过的景物给大家分享一下吧!你的介绍真详细。你介绍的可真有趣,老师也想去看看了呢!其实啊我们祖国还有更多更美的景色呢,大家想不想去看看?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去欣赏美丽的风光吧。 2、(播放中国美景视频) 3、看了视频之后,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我们的祖国真美,我爱我的祖国)

是啊,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我们的祖祖辈辈生活在这块古老、文明的土地上。今天那好我们一起走进第三单元的第二课“我爱我的祖国”去了解更多关于祖国的知识。 (播放地图)大家看,这是我国的地图,它像一只雄鸡屹立于世界东方。你知道我们的祖国叫什么名字吗?(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祖国的首都在哪里?我们国家的象征是什么?板书象征:国旗、国歌、国徽。 二、交流讨论: 热爱祖国就要认识了解国旗、国徽和国歌,因为她们都是祖国妈妈的标志和象征。尊重国旗、国徽和国歌,就是尊重伟大的祖国,就是对祖国妈妈的热爱。 课前,老师已经让大家搜集有关国旗、国徽、国歌的资料,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准备展示你们的材料。 1、国旗: (1)关于国旗你搜集了哪些资料?先请国旗组的同学上台展示。 教师鼓励,并明确国旗的颜色及其图案的含义(国旗是红的五星旗,象征中国革命人民大团结。) (2)旗面的红色有什么象征意义?让我们回到那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播放课件:革命战士流血牺牲的场面),正是这些革命战士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了五星红旗,你认为我们应怎样对待它? 小结:无论何时何地,遇到升国旗都要肃立、敬礼。 2、国歌: (1)每当国旗升起的时候,伴随她响起的是雄壮有力的国歌声。 下面请国歌组的同学展示材料。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一单元历史启示录第一课历史的足迹第2框百年沧桑,百年抗争教案教科版

百年沧桑,百年抗争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中华民族不屈不挠、不畏列强的优秀品质,形成初步的唯物历史观,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2.能力目标 能正确看待祖国的历史和文化,深刻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知识目标 了解中国近代以来所遭受的侵略和中华民族百年英勇抗战的历史。 教学重点 了解近代以来中国所遭受外国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所表现出的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教学难点 学生收集史料,以史带论,懂得中华民族浴血奋战的动力来自于对祖国的热爱。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 1.通过网络查找并整理有关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战后签订《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历史资料。 2.收集抗日战争时期,有关日本帝国主义在我国犯下的滔天罪行的资料。(如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重庆大轰炸……) 3.整理有关中国人民反抗外国列强侵略和发愤图强的史料。(如虎门销烟、三元里抗英、邓世昌捐躯甲午海战、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教师引导】1868年,英租界在上海外滩建起开埠以来的第一座公园。园内,树木成荫,美不胜收。然而,在公园门口却竖着“狗与华人不得入内”的牌子,成为中华民族备受帝国主义欺凌的标志性记忆。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历史,回顾我国自1840年以来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和屈辱历史,以及中华民族的百年抗争史。 (设计意图:以“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事例创设情境,引入1840年来,中华民族所遭受的屈辱和百年抗争的历史。) 【教师引导】1840年对于中国人来说,无论如何都不应该忘记的年份,从这一年开始,中

《祖国,祖国,我们爱你》教案

祖国,祖国,我们爱你》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能用欢快、活泼的情绪,甜美的歌声演唱歌曲,并积极地参与表演歌曲。 2、能力目标:开发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团结协作的能力。 3、情感目标:热爱自己的祖国,让学生萌发做个中国人的幸福感、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 在聆听中完整地唱好并表现好这首歌曲。 三、教学难点 第三乐句的歌唱和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用具 教学用琴、音乐课件。 五、教学方法 主要采取形象直观性、体验性、探究合作性、综合性教学法,使技能训练渗透于艺术感受中,贯穿于音乐实践中,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六、教学手段 采取听歌曲、看影片、说感受、小组赛、编动作等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来感知音乐。 七、教学思路抓住学生的好奇、好动、形象直观思维强的年龄特征和注意课堂上教学的趣味性、自主性、综合性和实践性。 八、教学组织与形式面向全体学生、小组合作、注重个性发展,以鼓励和表扬为主,以提醒和帮助为辅,增强孩子们的自信,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 九、教学设计理念 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着眼于学生的主动发展,致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对音乐的不同体验和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十、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听着《祖国,祖国,我们爱你》的伴奏曲叉着腰跳着跑跳步进教室。 2、师生用音乐语言相互问好。

二、导入新课 1、课件展示世界地图。 问:孩子们,这是什么?谁能在这张地图上找到我们的祖国? 2、课件展示中国地图。 问:你是怎么找到的?师:是啊!我们伟大的祖国就像一只昂首啼鸣的公鸡,在这上面绿色的是山岭、草原,蓝色的是海洋、河流,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祖国的风光吧! 3、用《祖国,祖国,我们爱你》的伴奏做背景音乐,同时课件展示祖国的风光图片(如:长城、故宫、黄河等)和奥运夺金、火箭发射、阅兵仪式等精彩片段,让学生欣赏。问:我们的祖国美丽吗?我们的祖国强大吗?你们爱祖国吗? 三、揭示、板书并歌唱课题师:请你们跟我一起把我们对祖国的爱用歌声唱出来吧! 1、老师板书课题,并用歌曲中最后一乐句曲调范唱课题。 2、老师指导学生学唱课题(注意强调唱祖国时像喊妈妈一样亲切)。师:谢谢孩子们深情地歌唱。听,有一位小朋友用小蜡笔在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爱! 四、聆听歌曲,突破难点 1、课件播放歌曲范唱,学生边聆听边联想画面同时感受歌曲情绪。问:听了歌曲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师: 我为你们再唱一遍, 请四位孩子根据歌曲内容上台画画, 其余的孩子合着音乐打节拍. 2、老师合着课件MTV半奏范唱歌曲,请四位孩子上台画画,其余学生打着强弱拍。 师:谢谢四位孩子献给我们的画,也谢谢你们整齐地为我伴奏。我来测试一下你们听得认真吗?我怎么唱着问,你们就怎么唱着答。 3、采取师问唱生答唱的形式学唱第三乐句。(如:画什么?长在哪里?) 五、学唱歌曲师:你们有没有信心分小组闯关比赛把这首歌完整地学会呢?闯一关小组就奖贴一颗星。第一关:边听歌曲边拼贴歌词。 1、课件播放歌曲范唱,四小组各分一乐句零乱歌词上台拼贴好并评价。师:第二关:边有节奏地教念歌词同时配上简单的舞蹈动作。 2、老师有节奏地念歌词,同时各小组边聆听边试编动作。 3、各小组有节奏地念歌词并配上动作汇报并且互评。师:第三关:边聆听歌曲边学唱本小组的乐句。 4、边放歌曲,小组边聆听边学唱乐句。 5、各小组汇报师画着图形谱加以指导,其余小组在聆听中心里学唱。 问: 你们在学唱歌曲时发现了哪些地方不要唱? 6、让学生回答从中初步认识前奏、间奏、尾奏。问:老师刚才在教你们歌唱时手一会上一会下, 知道手在上代表什么?手在下代表什么?师: 第四关: 边哼唱歌曲边划着图形谱. 6、学生随着课件动画图形谱划着并轻声跟范唱完整歌唱一遍歌曲。

四川教育版中考历史复习专题:01 中国境内的远古居民A卷

四川教育版中考历史复习专题:01 中国境内的远古居民A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单选题 (共30题;共60分) 1. (2分) (2017七上·腾冲期中) 国庆十一长假,小华高兴地到了元谋人遗址地去参观,他去的省份应该是() A . 云南省 B . 贵州省 C . 浙江省 D . 陕西省 2. (2分) (2019七上·东安期末) 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生活在距今约多少万年前() A . 350万年 B . 260万年 C . 170万年 D . 80万年 3. (2分)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在祖国境内原始人类中,最早开始人工取火的是() A . 元谋人 B . 北京人 C . 山顶洞人 D . 半坡原始居民

4. (2分) (2018七上·深圳月考) 我国远古人类“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 A . 70万—20万年前 B . 30000年前 C . 6000年前 D . 5000年前 5. (2分)假如我们能像科幻小说一样进行穿越时光的旅行,要回到我国最早原始人类生活的年代,那么我们应该去() A . 约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县 B . 约70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 C . 约3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 D . 约7000年前的浙江河姆渡 6. (2分) (2017七上·钦州月考) 下列的远古人类遗址,位于长江流域的是() A . 山顶洞人 B . 元谋人 C . 蓝田人 D . 北京人 7. (2分) (2019七上·龙岗期中) 根据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距今生活年代远近进行排列,顺序正确的选项是() A . 北京人、元谋人、山顶洞人 B . 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 C . 元谋人、山顶洞人、北京人 D . 山顶洞人、元谋人、北京人 8. (2分) (2016七上·靖江期中) 生活在距今约70﹣﹣20万年,保留着猿的某些体质特征、能够打制粗糙

第一课《历史的足迹》同步测试(教科版初三)

第一课《历史的足迹》同步测试(教科版初三) 教材知能精练 【知识点1】五千年文明了解中华民族悠久、辉煌的文明史。针对性练习 1 ?中华民族曾经制造了无愧于人类的科技文明。以下内容属于我国古代科技成就的是〔 〕 A、闻名于世的金字塔 B、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讲 C四大发明 D 、"神舟'’系列飞船 2. 2007年8月中国"文房四宝〃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笔、墨、纸、砚,是中国传统书写工具,雅称"文房四宝〃或"文房四士〃。由中科院科技史所、中国文房四宝协会牵头,联合申报中国”文房四宝'’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材料编撰工作日前在北京正式启动。除中国的"文房四宝〃外,我们还应弘扬的优秀文化有〔〕 ①中国古代科技方面的文化 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 ③中国古代的封建等级观念 ④长城、故宫等世界闻名建筑艺术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3.马克思讲:"火药、罗盘针、印刷术一一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 大发明。"这句话反映出〔〕 A中国古代文明孕育了西方近代文明 B西方资产阶级将利用这些发明进行入侵扩张 C我国古代文明对人类社会进展产生重大阻碍 D三项发明蕴涵资本主义进展因素 4.为"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2007年1月,北京市将每月 11日确定为自觉排队日,右图是"排队推动日〃的标志。对此你 的正确明白得是〔〕 A.排队白费时刻、阻碍工作效率没有必要 B.我国自古确实是礼仪之邦,自觉排队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表 达 C.人人都自觉排队是为了培养法治观念 D.人人都排队是为了更好地爱护公共设施 【知识点2】百年沧桑了解中华民族历经的百年沧桑及其缘故。针对性练习 5.近代以来,导致中国落入灾难的深潭的战争有() ①第一次鸦片战争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中日甲午战争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2018年的北京奥运会,圆了中华民族的百年妄图,一幅奥运图见证着百年强国梦。近代导致中国备受屈辱的缘故有〔〕 ①封建统治者的腐败无能 ②"闭关锁国〃造成国家的落后 ③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 ④中国没有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A?①② B?①②③ C ?①④ D ?②③④ 7.近代帝国主义列强的入

2020秋教科版思想品德九年级第一课历史的足迹

第一课历史的足迹 一、课时基本内容:1课时历史的足迹 二、教学内容分析,学情分析,重、难点的确立,教学资源的取舍,教法、学法的选择等 1.教学内容分析:本课分为三个框题:“五千年文明”简要回顾了我国五千年文明的发展历程及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百年沧桑”以我国被迫与外国列强所签订的丧权辱国的条约为线索,回顾了我国自1840年以来所遭受的屈辱,阐释了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灾难和损失,并通过活动引导学生理解我国由强大变衰弱的根本原因。“百年抗争”通过介绍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叙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抗争史,反映了我国人民不畏强权、誓死保卫家园的决心和毅力,从而揭示了国家兴亡对国民的影响,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2.学情分析:本课几乎全在历史教材中,学生均已学过。要让学生以史带论,重点在论,让学生初步感受祖国文化的自豪感,感受团结爱国、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3.重、难点的确立: 本节重点、难点:①近代以来中国所遭受的世界列强的侵略,其中的重点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中国战败后被迫与各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教学的难点之一是查找资料,阅读有关资料对于初中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也是难点。所以,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些尽量简短的资料,让学生简单了解事件即可。 ②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人民在面对世界列强的凌辱时所表现出的不屈不挠的精神,懂得中华民族浴血奋战的动力来自于对祖国的热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4.教学资源的取舍:(1)充分利用教材课文中的材料。(2)对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中国战败后被迫与各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需补充一些相关材料。 5.教法、学法的选择:探究、体验、讨论、讲授等相结合;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和讨论,将问题分析清晰,给学生以启发和反思,同时增加认同感:(1)讨论法。(2)问答法。在导入阶段和课中,大量使用。(3)阅读法。对课中重要文字、图片、图表要引导学生阅读。(4)笔记法。课文中重要的概念、意义等要通过笔记批注和用笔勾画的方法进行标识。(5)探究法。结合课中的交流和探究。(6)讲解法。本课知识点较多,需要教师适当进行归纳和讲解。 三、拟达成的教育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重要地位,了解中国近代百余年沧桑的历史以及中华民族英勇抗争的历史。 能力目标:学习搜集资料、以及结合历史资料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方法。 态度、情感、价值观:增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四、教学流程

小学一年级上册音乐《我爱家乡我爱祖国》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一年级上册音乐《我爱家乡我爱祖国》教案及教 学反思 西乡塘区大塘小学彭碧云 【教学目标】 1、学会演唱歌曲《我爱家乡,我爱祖国》。 2、演唱中体验歌曲四三拍的韵律。 3、通过音乐作品感受和表达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喜欢演唱歌曲《我爱家乡我爱祖国》,能够乐于参与并能表情地演唱歌曲。 (二)教学难点 演唱中体现出三拍子的韵律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言:“大家看看这张图片,你发现这张地图上最能引起你注意的是什么?”(课件出示中国地图)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出两个明显的线条。 教师小结:这两条线条是我国最的长江和黄河。许多音乐家都曾经在音乐作品中描写过长江、黄河,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首这样的歌曲。 (二)感受歌曲 1、聆听歌曲、感受歌曲 过渡语:“歌词里边讲的大江、大河分别叫什么名字?”“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说一说对歌曲的感觉。” 教师总结:这是一首用中速演唱的抒情歌,三拍子常给人一种在

湖上泛舟荡漾的感觉。 学生活动:听辨、体会歌曲情绪,学生随音乐晃动身体体会三拍子的韵律。 2、认识长江、黄河 过渡语:“让我们通过视频感受一下长江和黄河的恢弘气势吧!”“从这段视频中,你对长江有了哪些了解?” 教师总结:长江与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我们引以自豪,代表我们民族精神的江河。 学生活动:在地图上指出长江和黄河的位置。 (三)分句学唱 1、学习歌词 过渡语:“我们先来念读一下歌词吧!” (1)念读歌词

教师活动:歌词谱例并带领学生分句读歌词。 (2)完整朗读 学生活动:聆听《我爱家乡,我爱祖国》伴奏,完整朗读歌词。 教学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总结。 2、学习旋律 (1)哼唱旋律 学生活动:分小组哼唱旋律。 具体办法:教师钢琴伴奏或播放伴奏音频,部分学生用“Lu”哼唱旋律,另一部分学生随旋律有感情朗读歌词,第二段两组交换。 (2)自主完整哼唱旋律 学生活动:聆听《我爱家乡,我爱祖国》音频,学生轻声哼唱。

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教案 第一课

七年级上册xx历史教案 第1课祖国境内的xx居民 一、学习目标 : 1、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2、通过看图“对比一下,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和“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培养我们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思考和探究“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 3、哪些进步”,养成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 4、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古人类遗址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重点和难点 : “北京人”是本课的重点。北京人是旧石器时代远古人类的典型代表,它的发现成为古人类考古和研究史上的里程碑。“北京人”这一子目从北京人的发现、北京人的体质特征、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艰苦的群居生活、使用天然火等内容,全面而简要地勾画了北京人的生活状况。“山顶洞人”是本课的又一重点。山顶洞人生活的时间比北京人晚数十万年,已处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时期。“山顶洞人”这一子目从体质形态、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人工取火、使用骨针缝制衣服、结成氏族等方面,展现山顶洞人的生活状况,反映出他们与北京人相比所取得的长足进步。 本课的难点是所讲内容距今久远,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基本内容。

三、学法指导 : 1.观察配合课文的有关图画,提示一些观察的角度和思考的问题,培养注意观察的优良习惯和根据考古成果去了解和学习历史的兴趣。 2.学习历史要善于抓比较、抓联系。本课中的“活动与探究”思考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对于比较能力很有助益,抓准对应的比点。 可列表如下: 代表文化距今时间体质形态工具制造生产活动观念社会组织北京人约70万-20万年保留猿的某些特征打制石器采集、狩猎原始人群 山顶洞人约18000年和现代人基本相同开始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骨针采集、狩猎懂得爱美氏族 四、教学过程 1.电子白板展示,远古人类示意图, 具体过程略 2.电子白板展示:金沙遗址上的远古人类的“复原图”,工具,墓葬 略 3,学生自学,(过程略)填表结论: 代表文化距今时间体质形态工具制造生产活动观念社会组织北京人约70万-20万年保留猿的某些特征打制石器采集、狩猎原始人群 山顶洞人约18000年和现代人基本相同开始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骨针采集、狩猎懂得爱美氏族 4,练习巩固: 选择题

《我们爱祖国》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激发对祖国的情感。 2.体会作者生动的语言所展示的诗情画意,仿写诗句。 3.感受祖国悠久的历史文明和蓬勃的发展,激发孩子们爱祖国,为祖国骄傲、自豪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读诗歌,了解诗歌大意,理清诗歌的结构;通过诵读,体会诗歌所展示的诗情画意,并有意识地学着仿写诗句。 难点:将优美的诗句通过积极的体会、想象转化为对祖国的全新认识,激发学生对祖国澎湃的爱。理解诗歌词句,体会词句的美,诗歌的美。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心愿卡。 学生:搜集有关赞美祖国的诗歌、歌曲。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爱”导入,激起爱国之情,揭示课题 师:孩子们,今天,老师要为你们带来什么礼物呢?猜猜吧!我想起了一个字“爱”,就将这个“爱”字送给你们吧! (多媒体出示“爱”,师解说) 师:就让我们再次面对这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大声地说一句——我们爱祖国! (多媒体出示图片与课题) 师:孩子们,让我们走进诗歌《我们爱祖国》,尽情抒发自己对祖国的那份爱吧! (板书课题,生读) 二、预习诗歌、认识生词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歌。 三、初读诗歌,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情况,读词语。 (出示词语卡片:巍峨、国徽、骆驼、燃烧、奥运、涓涓细流) 2.重点理解生词“巍峨”“涓涓细流”。 3.指导朗读。 (1)抽学生分小节朗读。 (2)学生评价,主要引导从字音方面评。 4.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让学生找出“这首诗歌是围绕哪两句诗句展开的”,并勾画出这两句诗。 (2)师:这首诗歌根据这两句诗句分成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什么是祖国?”第二部分是“什么是对祖国的爱?” (多媒体出示问题与答案) 四、精读诗歌,情感交流 师:下面让我们也围绕这两句诗句深入学习诗歌,感受作者的情感,激荡起我们心中的情感。 (一)什么是祖国?(第1~4节) 师:先来学习第一部分“什么是祖国”。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倾听作者的述说。 (多媒体出示“什么是祖国”) 1.邀请男生读第一部分1~4诗节(分组读),再次感知诗节,找到喜欢的诗节。

中国境内的远古人类·

第1课中国境内的远古人类 (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中国境内的最早人类——元谋人(地点、距今年代);北京人(发现时间、地点、距今年代,使用石器、天然火,过群居生活);山顶洞人(发现地点、距今年代、磨制石器技术、人工取火、过氏族公社生活)。 2.要求学生认识: 我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是目前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劳动创造了世界和人类本身,人类社会的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离开了物质资料的生产,就没有人类的进步。 培养能力: 通过本课的阅读、教学,使学生具有初步阅读、了解、认识历史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历史告诉我们什么?”,同学们初步懂得了学习历史的重要性。那么,我们怎样去了解历史呢? (生答) 2.导入新课是的。我们应通过阅读文字材料,考察研究文物、古迹或遗址来学习和了解历史。我们今天了解中国境内远古人类的情况,主要就是依靠对考古发掘的实物资料的考察和研究。 板书课题(略) 3.讲授新课 我国土地辽阔,人口众多,历史悠久,是世界文明古国,也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中国的历史究竟可以上溯到什么时候?谁是中国境内最早的居民呢?请同学们看“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标题下的内容(课本第7—8页),思考回答这两个问题。 板书:一、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 (学生阅读课本) 谁是中国境内的最早居民呢?(生答) 板书:1.元谋人 元谋人生活的年代距现在大约有多少年? (生答) 板书:(距今约170万年) 元谋人的遗骨、遗物是我国考古工作者于1965年的“五一”节,在云南元谋上那蚌村发现的。首先发现的是两枚牙齿。请同学们看《元谋人的牙齿》图。这是两颗上门齿,同属于一个成年人的。根据考古学家研究判断,这两颗牙齿的特征,近似于现代蒙古人种。后来在同一地层中又发现古代动、植物化石和石器、炭屑,证明他们是能制造工具和使用火的原始人类。根据科学家测定,元谋人生存的年代距今约170万年。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板书:2.我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境内,北起辽河,南至珠江,在20多个地方发现了远古人类的遗迹,其中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最多。请同学们看《中国远古人类遗址的分布》图。大家看到,除元谋人外,由北向南还有:辽宁金牛山人、北京周口店遗址的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山西襄汾丁村人、陕西蓝田人、安徽和县人、湖北长阳人、广东马坝人。其中最重要的是陕西蓝田人和闻名世界的北京人。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考古工作者新发现的是石器时代地点约有三、四百处,遍布于除新疆、台湾、福建、海南等省、市以外的25个省、区、直辖市的大约近百个县、市。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这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引以自豪的。 板书: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关于人类的起源,我国有许多神奇有趣的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和女祸造人,就是流传最广的神话故事。这两个故事,大家刚才已经看过了,以后我们准备开个故事会,请同学们来讲。我们还要组织讲历

九年级政治全册 第一单元 历史启示录 第一课 历史的足迹 开放与包容: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源头活水素材

开放与包容: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源头活水 中国古代文明史是一部文化交融碰撞的历史:商代墓葬中保存有西亚特色的战车;“丝绸之路”将古代中国“丝国”和“瓷国”的称誉远播欧亚。明清两朝从开放走向“闭关锁国”,国家盛衰的鲜明对比引发了后人深深的思索。 人类发展的历史证明,文明间的交流是促进人类进步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开放的社会和文化比封闭的社会和文化更具有发展活力,在应对外来刺激和内部矛盾等方面更有主动性和灵活性。 欧亚大陆古代文明主要包括以中华文明为代表的东方文明和以古希腊、罗马文明为代表的西方文明。从古代中外文化交流来看,规模最大的莫过于中西文化交流,这种交流主要是通过汉唐时期的“陆路丝绸之路”和宋至明代的“海上丝绸之路”或称“陶瓷之路”进行的。汉代打通“丝绸之路”以后,以“丝绸之路”为纽带,将汉唐时期的中国与中亚、南亚、西亚、欧洲乃至北非等重要文明地区的各民族维系在一起。 古代中国各地区间的文化交流同样让后人大开眼界:遥远的岭南地区出土了中原地区的商代玉璋;河南殷墟出土的玉器表明,商代有些玉料来自新疆塔里木盆地;商周时期的中原势力向湖北、江西等湖泽密布的南方地区扩展,目的是获取丰富的铜锡矿料;虽然1000多年前的唐朝人仍感叹“蜀道难”,但3000多年前的商代人已将商文化远布到四川盆地的三星堆和金沙滩遗址。20世纪80年代前,人们一直认为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地区,直到东北“红山文化”和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的发现,人们才意识到5500年前到4500年前,各地都有比较发达的文化,有的甚至超过了黄河地区的中原文化。学者们因此提出了中华文明“满天星斗”起源论,即各地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它们在交流碰撞中形成了以中原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文明。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历史证明,文化交流是推动人类进步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不同民族、不同文化间只有取长补短、互通有无,才能创造出造福人类的文明成果。 1

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名师教案 新人教版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隋的统一与灭亡;隋朝经济的发展;大运河的开凿及其作用;评价隋朝大运河的作用,提高全面、辩证看待历史事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图像及文字资料创设教学情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认识到大运河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工程,感受到人民在劳动中体现的智慧与创造力。认同奢侈残暴、滥用民力的统治必然迅速灭亡。 【教学重点】 了解隋的统一与灭亡 【教学难点】 辩证、全面地对大运河的开凿进行评价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这是唐朝诗人皮日休的诗《汴河怀古》,诗中论及的事隋朝大运河和隋炀帝。那么,隋朝是如何统一全国的?有哪些建树?它为什么仅存在38年就灭亡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 (一)隋的统一 师:北周末年,外戚杨坚掌握大权。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师:阅读课文之后,隋朝是什么时候建立的? 学生:581年建隋朝 多媒体展示隋文帝杨坚图片 介绍隋文帝:隋文帝(581─604在位),周武帝时,杨坚为大将军,长女为太子妃。后宣帝死,子静帝年幼,由杨坚辅政。坚自为左大丞相,总揽军政大权。为了夺取帝位,杨坚先后平定了尉迟迥( Yù chí jiǒng)等人的反杨武装力量,又大杀周室诸王。581年2月,杨坚代周称帝,建立隋朝,改年号为开皇,建都长安。

师:请同学们看隋与陈对峙形势图 师:阅读课文说说隋朝是什么时候统一的?统一后有什么影响? 学生:589年隋统一南北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知识拓展:589年,隋朝大军南下,进攻南方陈国。陈朝后主陈叔宝奢侈腐化,宴游无度,当他听说建康城已陷落时,慌忙带着他的两个嫔妃,躲入宫廷内的一口枯井里。隋军呼喊他们不出来,扬言要往井里投石头,陈后主才和两个妃嫔出来投降。 陈后主携二妃躲入的枯井,被后人嘲笑为“胭脂井”。据说这口井就在今天南京鸡鸣寺的山坡下。 师:隋统一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这一系列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师:隋朝社会经济的繁荣 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 表现:①人口激增②粮仓丰实③垦田扩大 师: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相关史事: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最大的国家粮库。经考古发掘,遗址面积40多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窖,藏窖口径最大的达18米,最深的达12米。隋文帝末年,国家储备的物资和粮食可以供应五六十年。 (二)开通大运河 师:604年七月,隋文帝病危,杨广派人入宫将父文帝杀死,又假称文帝诏赐兄杨勇死,缢杀之;遂即位,为隋炀帝。从605年起,隋炀帝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多媒体展示隋炀帝(杨广)图片 师: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它分为四段,连接五大河流(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是世界上最长的古代运河。 多媒体展示隋朝大运河图片 师:评价大运河“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元《宋史》 生:国家水上运输粮食全靠大运河。 中国古代在没有铁路、汽车等交通工具的条件下,陆路运输粮食只能利用车、马,靠人力、畜力进行,运量小,速度慢,费用大。 而水运粮食比起陆运,运量大,速度快,费用小。 师: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 其为利也博哉! ——唐皮日休 生:加强了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是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