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战场的守护神——军事医疗的发展与演变

战场的守护神——军事医疗的发展与演变

战场的守护神——军事医疗的发展与演变
战场的守护神——军事医疗的发展与演变

《战场的守护神——军事医疗的发展与演变》

文:普鲁士掷弹兵

一、古代的军事医疗

战争最大的副产品就是人类的死亡。古代武器、矛、剑、投枪,弓箭和投石器,致命的威胁来自与其动能和锋利程度。即便是古代一个全副武装的士兵,也无法避免裸露部位的危险。刺向上方的剑可能割断一条大动脉,使一个重装甲步兵流血而死,或者他某处开道伤口,留下化脓和感染的危险。最大的伤亡来自彼此的践踏,古代战场上步兵在进攻或撤退时,某些士兵被强大的人群撞倒,无数只脚践踏其上,巨大的恐惧中,他们的头盖骨,胸部及四肢极易受到严重的复合型骨折。

其实在很多时候死亡可以避免,伤患也可以减轻——只需要及时有效的救治。在古希腊罗马时期,人们已经开始对受伤的人进行一些

简单的包扎救护措施,或用清洁剂来避免感染。据普鲁塔克记载,有一个百夫长伤口恶化,用葡萄酒洗伤。汉尼拔命令战士用葡萄酒洗马,医治好了畜牲的疮痂。古罗马军队有着比较强的组织性,当他们正确认识到医疗卫生的重要性时,便建立了专门的机构——为军队服务的要塞医院。

随着罗马帝国的解体和基督教的兴起,欧洲迎来了信仰的时代。慈善是完善基督徒的德性,这种理念促进了医院的发展。长期以来,医院护理一直是由宗教团体提供的。每一个修道院都有医务人员或配药员负责检查病房或药房,并在助手帮助下照顾病人。十字军东征时期,耶路撒冷的圣约翰十字军救助团、条顿救助团(原译如此,或许就是医院骑士团,条顿骑士团)、十字军救助团和穷人救助团等在护理和医院建设中极为活跃。

可以想象,中世纪时期军队的医疗护理工作也应当是由宗教团体和相关机构负责。在中世纪晚期的德国农民起义战争中,华美军在攻克魏茵斯堡后就以不掠夺为条件要求当地提供相关的医疗服务。

二、火药时代的军事医疗

中世纪后期开始,随着火器的大量运用,一种新的受伤形态出现

了。铅弹和其他射弹穿透肌肉,粉碎骨骼并将异物植入伤口深处,随之而来的感染成为了主要问题,肢体的严重损伤或者坏疽是肢体切除的主要适应症。18世纪,人们普遍认为感染是因为“火药毒”进入伤口造成的。战争也导致了更多截肢包括大腿截肢,而这几乎总是致命的。在19世纪40年代麻醉术尚未发明之前,所有的侵入性外科手术都取决于术者的敏捷,刀锋的锐利和神态的镇定,这样才能使痛苦减少。同时虽然血管结扎术在16世纪就被法国外科医生巴雷发明,但直到18世纪仍在采用利用沸油和烙铁的烧灼术止血。许多病人在手术后死亡是因为烧灼破坏了可用的覆盖伤口皮瓣,增加了感染的可

能性。

其他方面的医疗手段也并未高明多少。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大陆军医疗就十分落后。美军一直被痢疾、疟疾,伤寒和肺炎困扰,同时还有天花的流行肆虐。许多医生在内服药缺乏的情况下,只是采用清洗发汗等方法治疗这些常见病。这种办法对天花有一定效果,对其他疾病则收效甚微,死亡率很高。为了防止天花的泛滥,华盛顿与1777年决定全军接种牛痘,许多地方房子都被空出来接种牛痘之用。同时由于糟糕环境导致痢疾的流行,华盛顿针对其做了关于设备,食物,洗澡的卫生制度,让士兵保持卫生健康。

三、军事医疗的进步

战争提供了大量不同类型的损伤,战场被称为“外科的学校”。毫不奇怪,正是军队的外科医师写下了最有影响的战伤后遗症报告,如医院的坏疽,破伤风和丹毒(一种链球菌引起的皮肤感染),同时对感染起因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同时护理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公众意识到非常需要新的护理手段与方式。一位女英雄将注定载入人类的史册——南丁格尔小姐。她出生于名门望族,在国外学习护理。《泰晤士报》披露前线受伤士兵一直由没经过培训的男护理员看护。战时国务大臣要求南丁格尔改善英国的前线护理条件。她于11月4日带领38名护士到达黑海沿岸的斯库塔利战地医院。在不足六

个月的时间,南丁格尔克服无数困难,使战地医院焕然一新,伤员死亡率从40%降低到2%。她的成就吸引公众的巨额捐款,由此建立了护士培训体系,在与伦敦圣〃托马斯医院签订协议后,第一批南丁格尔式护士于1860年开始课程学习。南丁格尔护理体现强调严格的纪律,集体主义和献身护理的精神,这些人把南丁格尔护理体现传遍英国,带到世界各地。在此之前,护理工作往往是由专业化程度很低的教会护士负责,南丁格尔使护理成为专业。

美国也受到了南丁格尔的影响,在南北战争时期军队医疗卫生保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实行了机构改革,建立了医院制度。并且在民间组织的协助和支持下改善了医疗条件。医院制度是美军在医疗保障方面最重要的成就,即战争条件下,把伤员从前线急救站送到野战医院,实施手术后再由野战医院送到后方医院进行治疗和恢复。实行这

种制度在当时属于首创。

在大洋彼岸的欧洲,军队医疗建设也取得了进步。普法战争时期普鲁士军队对医疗力量需求非常大。现有的现役军医和休假军医都不够用,动用了大量自愿报名的平民医生,组建成诺干个医疗队,野战巡回医院或战地收容所、战地医院。在整个战争期间,总计有46955人服务在医疗岗位。志愿病员护理以及全民的支援行动,在1870年-1871年期间对军事医疗系统给予了大量支持。因此也取得了重大成就,因病死去的人只有1866年的一半。

四、军队医疗现代化

1914年6月28日波斯尼亚的两声枪响,几乎把整个世界都卷入了战争。世界大战是对世界也是对德国医务界的知识和技能的试金石,德国国内的战地救护和医疗工作像一个巨大的钟表机构,它那多样,相互齿合的各个部分,如果有一个齿轮出了问题,它的整体就会受损,各个机件的运转就会紊乱。

这方面经过考验证

明行之有效的是医疗队

的组织,以及德国医疗

保障方面注重科学、实

际的全面训练。在战争

过程中,医疗队的组织

方面表现出来一些小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应用在德国的X线设备(上图)

缺点,得到了及时迅速的克服。这一切工作的中心是位于柏林的柏林

医疗卫生总站,负责整个战争的医疗物资供应。总站的主任医师、上将冯〃托伯尔在扩大和多方面组织安排这个“战争医疗用品百货商店”的工作中做出了榜样。

这方面取得的成绩是显而易见的,从野战医院治愈出院的伤员70%都可以重返战场。在外科医生代表大会中,一位参与者描述了一战时各国军事医疗取得的成就,“首先,大家很有兴趣的看到,法国军队的伤员恢复健康状况的统计表明:250万伤员中,经过作战部队和驻防部队的医务单位治疗后,能够服役的占83.3%。离队做其他工作的占9.3%,死亡者占7.4%。被冷兵器刺伤的19854人中,能够服役的占92.7%,离队做其他工作的占5.5%,死亡者占1.8%。同1870-1871年的战争相比,世界大战的死亡率从11.9%降为7.4%,治愈率由88.1%上升到92.6%”。

战争中的瘟疫一直是战争带来另一种恐怖的副产品,过去的战争中,患流行病的人远远多于超过伤员。但是同过去的战争相反,在这次国际性大搏斗中,由于医生积极的努力,成功消除了流行病带来的恐怖。

巨大的成果并不是没有代价,除了相关人员的辛勤劳作和医疗用品消耗外。前线医疗队的伤亡也是十分的巨大。现代化战争技术的发展使在前线很难有真正安全的地方。

在一战时,很多医疗组织还是临时建立的。到了二战后,各种计划提前制定,后勤供应更为科学。但是战争也更激烈、残酷。

自一战起,军事医疗卫生的发展逐渐成熟,已经成立了一个体系。但是军事医疗卫生的发展远远没有结束。军事医疗作为军事后勤的一个部分,战争随着技术的发展强度越来越高,对军队医疗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可以遇见,随着医学及其他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新技术被运用到军队医疗卫生中,战场上士兵的痛苦将被降低到更低的程度。军事医疗将更名副其实的成为战场上的守护神。

参考资料

《剑桥插图战争史》

《剑桥插图医学史》

《医学史·第二版》

《世界军事后勤史古代》《世界军事后勤史中世纪》《世界军事后勤史近代上》《世界军事后勤史近代下》

2020高中历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变化趋势

2020高中历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变化趋势 ★考点48雅尔塔体制 ①内容:讨论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战后和平等问题,实质是美苏划分自己的势力范围 ②影响: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的国际新的体系,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考点49美国"冷战"政策 (1)含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 (2)实质:"遏制"共产主义,遏制苏联 (3)措施 ①政治上:杜鲁门主义; ②经济上:马歇尔计划; ③军事上: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考点50苏联对抗美国冷战政策的措施 ①经济上: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②军事上:1955年,在波兰的首都华沙签署《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同年成立华沙条约组织,影响: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 ★考点51"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①德国分裂:1949年德国分裂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②朝鲜半岛分裂:1948年分裂为北部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 国和南部的大韩民国 ③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7月,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并建设导 弹基地,最后,苏联被迫撤走导弹,表明当时美国占据优势。 ★考点52走向联合的欧洲 (1)背景 二战使欧洲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西欧各国联系日益密切,为保障自身的安全与发展。 (2)过程 ①1950年,法国外长舒曼提出西欧国家实现联合的"舒曼计划"。 ②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签订了决定建立欧 洲煤钢共同体的《巴黎条约》。 ③1957年,西欧六国在罗马又签订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 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统称《罗马条约》。1958年,欧洲 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正式成立。 ④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 同体合并,欧洲共同体成立。 (3)影响:增强同美苏抗衡的实力,使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发生变 化 ★考点53迅速崛起的日本 (1)经济恢复(1945年-1955年)原因: 消除生产关系中封建落后因素、美国扶植、朝鲜战争提供的契机。 (2)高速发展(1956年-1973年) ①原因:制订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引进先进技术、重视教育;发展外向型经济

当代梵蒂冈的国际关系之建构

当代梵蒂冈的国际关系之建构 从1970年至1990年的国际政治发展格局之中,建构主义理论的兴起,也逐步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并成为了西方国际政治理论学派的主流之一。梵蒂冈(罗马)教廷依照《拉特兰条约》(Lateran Treaty)建构了一个实际不受领土限制的政治实体,对威斯特伐利亚体系(Westphalian System)国家模式形成了挑战。梵二会议后,教廷积极融入国际社会,以实际行为重塑跨国政治行为体的宗教身份,以博取国际社会的认同。 标签:国际关系;梵蒂冈;建构主义 一、梵蒂冈的当代国际关系之身份建构 梵蒂冈城国(Vatican City State)世界上最小的獨立主权国家,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亦是罗马天主教会的教皇(宗座Apostolic See)驻地。虽然面积仅有0.44平方公里,却是全世界天主教的中心。梵蒂冈在当代国际关系体系中,充分利特殊的宗教身份,共同的宗教认同,积极频繁的开展外交活动,建构基于宗教权威的跨国政治行为体,使梵蒂冈在国际社会中产生影响。 从政治实体分析,梵蒂冈的当代外交行为是一种基于宗教权威的跨国政治行为体,它外交实践遇到的第一个难点,就是国际身份的认定。在不同宗教信仰的世界体系里,唯独梵蒂冈(罗马)天主教建构了正式的政治实体身份。教廷派出的外交官代表的是教廷,而非梵蒂冈城国,这是梵蒂冈自我认定的正式外交名。 ①在传统的政治实体身份辨认中,通常主权国家才是外交行为的主体。希望教皇派出的外交官是主权国家的使节,不愿承认教皇签署的政教协议,作为在国际体系中的一种外交主体身份,除非以梵蒂冈城国的身份才被接受。梵蒂冈政治实体身份的法律依据是1929年签署的《拉特兰条约》(Lateran Treaty),该协议承认教廷在国际外交上代表梵蒂冈城国的主权。② 从国际体系的行为分析,梵蒂冈建构着世俗领袖与普世精神的双重身份,为自身在政治外交活动中提供了方便。梵蒂冈面对全球化的进程,其双重行为主体身份的优势非常凸显。梵蒂冈建构的政治实体身份,代表宗教在国际体系中履行使命时有着明确利益目的。首先,维护以梵蒂冈(罗马)教廷为中心的核心利益;其次,教廷以利益为前提,不但维护天主教组织结构的统一性,并且倡导改善世界天主教会的社会环境,维护在世界的核心地位。然而,对于世界天主教会圣统制(Catholic Church Hierarchy)中心的梵蒂冈而言,在选择改善天主教的社会环境所采取的策略,与当代国家采用的方法是相悖的。 二、梵蒂冈的权威、利益与跨国政治行为体之建构 建构国政治行为体的理念和价值观,权威功能是关键性的机制与方法。梵蒂冈凭借教皇的道德权威地位建构的跨国政治行为体,极少使用武力和追逐物质利益来实现社会影响力。关于权威的讨论,有两点基本看法:一种看法,认为权威

2017_2018学年九年级历史下册世界现代史第6学习主题当代世界格局的演变第19课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教学设计

第19课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一、教学目标: 要求掌握的知识:了解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列举世界格局中的“一超”与“多强”;分析“一超”与“多强”的相互关系;归纳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的表现;知道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 二、教学内容: 二战后,两极格局对峙的局面,美苏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美苏争霸分为三个阶段,各有攻守。它们的争霸,不仅影响了世界和平,而且影响了世界局势。随着苏联的解体,两极格局不复存在。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一)、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两极格局结束 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是苏联的解体。回忆提问:“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有历史原因:苏联长期推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存在着严重弊端; 政策上的失误积累了许多社会问题和民族问题。 有现实原因: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了错误的路线和政策──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 有外部原因:即西方长期对苏联实行的“和平演变”战略; 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苏联在长达79年中,未能推动现代化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导致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从而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导致了两极力量的对比失调,曾经强大的苏联最终解体。)。 2、解释什么是“世界格局”。“世界格局指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体系。” 3、两极格局解体后,国际形势的主流是和平与发展。引导学生阅读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格局正在走向多极化,争取较长时期的国际和平环境是可能的。”原因何在?第一,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下以美苏对抗为背景的世界大战隐患随之消失。第二,冷战后,世界大国彼此之间关系,表现出既竞争对立,又彼此依存的特点。第三,冷战后,国与国的竞争,从两极格局时期的东西方在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和文化等领域的全面对抗,转向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 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战略目标从未改变。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冷战

综合当前世界各国国防的状况,谈谈对我国国防建设的认识

综合当前世界各国国防的状况,谈谈对 我国国防建设的认识 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大学生作为当今社会中高文化素质的青年群体,是我国现代战争重要后备军事力量,对我国的现代国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的国防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它能让大学生接受现代国防教育,增加对国防的理解,增强爱国观念。各国我国周边形式 (一)、周边安全环境总体稳定与局部动荡并存 首先,亚太地区安全格局在发展中保持相对稳定。美、日、中、俄、东盟和印度是决定亚太地区安全格局的六大力量。它们在亚太安全事务中均起着重要的作用,并形成既相互合作又相互制约的复合型战略关系,构成了“一超多强”、合作制衡的亚太安全总体格局其次,中国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全面推进。近年来,中国同周边国家建立了各种不同类型的伙伴关系,确立了在新世纪发展相互关系的基本框架。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进一步巩固了周边睦邻关系 再次,促进地区稳定的多边安全机制不断发展。东盟地区论坛是东亚地区最重要的官方多边安全对话与合作机制,目前成员国已发展到23个,囊括东亚所有国家和地区。论坛确立了建立信任措施、开展预防性外交、发展解决冲突机制的三阶段发展目标,对推动亚太地区多边安全合作进程、促进东南亚和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保持总体稳定局面的同时,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中仍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和安全挑战,从而呈现出局部动荡的态势。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存在朝鲜半岛和印巴对抗两大地区热点。二是美日强化军事同盟和日本加快军事扩张。三是面临恐怖主义的现实威胁。 (二)、周边安全环境呈现地缘方向上的差异性 中国疆域辽阔,东临太平洋,西接亚洲腹地,四周分别与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相邻。21世纪初期,中国周边各地缘方向的安全形势在动态发展中各有千秋、互有差别,从而表现出横向的差异性及纵向的变动性。 第一,陆地边界领土争端不断得到解决,海洋权益争端进一步突出。第二,海洋方向面临的安全隐患和安全威胁重于陆地方向。 (三)、美国成为影响周边安全环境的最主要外部因素 周边国家以及在周边有力量存在与重大影响的区外大国是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基本因素。冷战时期,美国与苏联共同构成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的最主要因素。苏联解体后,其继承者俄罗斯对中国周边安全的影响回缩到从东北亚到中亚一线的中国北部方向,而美国作为全球惟一的超级大国,对中国周边安全的影响力进一步上升,已成为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最主要的外部因素。 二、近几年中国周边地区发生的大事 (一)、朝鲜核爆,举世震惊 朝鲜半岛的一声炮响,给我们带来了朝鲜“核危机”。在全世界都向着美好明天迈进的时候,同时拥有核武的国家越来越多,印度,巴基斯坦,朝鲜,伊朗等国家成为了核俱乐部的新成员,且全部为亚洲国家,而其中三国竟是我国的邻邦!小国不再沉默,世界不再

专题十二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解析版)

专题十二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高频考点呈现】 考点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考点二世界多极化趋势 考点三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考点四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高频考点剖析】 考点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考点回顾] 1.基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2.原因 (1)直接原因: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双方争霸和扩张产生矛盾。 (2)根本原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 3.表现: (1)政治上,杜鲁门主义与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对抗。 (2)经济上,马歇尔计划与经济互助委员会对抗。 (3)军事上,北约与华约对抗。 4.影响 (1)两大阵营势均力敌,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爆发。 (2)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相互借鉴,推动世界整体发展。 (3)世界局势动荡不安,造成朝鲜分裂、德国分裂、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 [考点深化]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特点 (1)阵线分明: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 (2)主导力量: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 (3)斗争方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4)体现矛盾:体现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其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5)对峙地区:欧洲是美苏双方最重要的争夺地区;亚洲是各自势力范围的交界地区。 2.“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的异同 (1)相同点 ①背景:都出现在二战后初期,美苏由战时同盟关系走向对抗。 ②实质: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

中国军事思想发展历史及西方军事

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的高层次的系统的理性认识。它揭示战争的本质、基本规律并指导战争,阐明军队与国防建设基本理论与原则,是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先进的军事思想是战争的重要制胜因素。 本章主要介绍古今中外有关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了解我国古代、近代及当代军事思想的辉煌成就,初步了解西方近代和现代主要军事思想。 第一节军事思想概述 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指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前的这段时期,各阶级、集团及军事家、军事论著者对于战争和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内容极为丰富,与西方古代军事思想相比,起源早,哲理性强,代表了世界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高峰。中国古代兵书是记录古代军事思想的一个重要载体。据统计,我国目前尚存的古代兵书多达2300余部,18567卷。这些兵书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有关“治军”和“用兵”的基本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体。 下面分别从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过程及其主要内容两个方面学习。 1、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过程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过程可以概括为:起源于夏、商、西周时期,成熟于春秋战国时期,发展于秦至元代,徘徊于明、清时期。 夏、商、西周经历了奴隶社会从确立、发展、鼎盛到衰亡的整个历史阶段。这一时期形成了国家,建立了军队,出现了真正的战争及与其相适应的军事思想。夏商之间的鸣条之战和商周之间的牧野之战,已经开始应用军事谋略。但此阶段的军事思想不完善,认识不深刻,军事论著很少且已失传。例如,《易经》中有反映商周之际谋略思想的内容,《尚书》、《诗经》中记载了一些军事理论片断。西周时期出现了专门的军事文献《军志》、《军政》,这两部著作已经失传,但后世兵书中可以找到片断的引文,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产生的一个重要标志。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时期,是封建社会各诸侯国相继建立并日趋统一的时期。同时,这一时期也是我国古代文化发展最为灿烂辉煌的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学术繁荣景象。处在这样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频繁的战争实践和军事学术上的百家争鸣(汉初张良、韩信整理出兵家182家),使得军事理论和实践得到不断发展。军队的组织制度初步完善,战略战术原理走向系统,作战兵器也不断改良,许多军事家及兵书著作不断涌现,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春秋末期军事家孙子及其所著的《孙子兵法》,标志着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成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孙子简介: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人,与孔子同代,生卒年月不详。因齐内乱投奔吴国,经吴国大臣伍子胥推荐,晋见吴王阖闾,献兵书,被吴王阖闾委以将军,经国治军,显名诸侯,助吴“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其军事思想集

《当代世界军事与中国国防》复习提纲

《当代世界军事与中国国防》复习提纲 题型: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 绪论 1、军事活动的中心。 2、战争的特征。 3、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理论的特点。 第一章 1、冷战结束后,国家之间的较量的重点。 2、当今世界形势的描述。 3、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 4、某些西方大国进行文化渗透的动机。 5、冷战之后,国际形势的总体表现。 6、各大国进行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 7、西方国家推行其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模式的重要手段。 8、当今世界规模最大、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地区经济集团。 9、美国不能在世界上为所欲为的原因。 10、新旧国际战略格局的交替。 11、冷战后,宗教矛盾和纷争的主要表现。

12、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威胁。 13、局部战争对世界和平和稳定的危害。 14、世界多数国家调整军事战略的共同目标。 15、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战略调整的目标。 16、世界多数国家进行全球性军事战略调整的主要动因。 17、21世纪全球性军事战略调整的特征。 18、全球性军备竞赛的特点。 19、未来国际战略格局中起主导作用的国际政治力量。 20、恐怖主义活动的界定。 21、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趋势。 第二章 1、军事斗争的基本工具。 2、高技术武器装备的基本特征。 3、更新武器装备的方式。 4、当代世界军事领域深刻变革的灵魂。 5、当代世界军事领域深刻变革的首要内容。 6、当代武器装备日益高技术化的主要表现。 7、未来武器装备的发展趋势。 8、更新武器装备所需费用相应增大的表现。 9、当代军事领域发展最快和最活跃的方面。

10、世界各国关于军队规模的调整和精兵政策的推行。 11、冷战结束以后,许多国家军事战略理论关注重点发生变化的表现。 12、“海权论”的新发展。 13、日本新的防卫战略理论。 14、“制空权”战略理论。 15、军队战斗力的基本要素。 16、美国在决定军队规模时奉行的原则。 17、当代战争形态发生根本变化的表现。 18、高技术局部战争的主要作战样式。 19、世界各国优化军队内部结构的基本措施。 20、高技术局部战争的基本特征。 第三章 1、国家安全环境的界定。 2、中国的陆地临界国。 3、中国民族分裂主义的活动地区。 4、计划经济时代的中国国防。 5、中国地缘环境的特殊的性。 6、目前世界的两大地缘战略区。 7、日本的军费开支。 8、1996年,中俄双方建立的双边关系。

当今世界格局新变化和新特点

当今世界格局新变化和新特点 (一)世界经济在信息大爆炸中嬗变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为支柱的一系列高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和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和决定性力量。IT的广泛应用,传播技术的进步及传播环境的日益开放使得信息得以巨量生产和高速传播,以海浪式涌入人类生活,信息时代的到来,给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入了润滑剂。 1.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深刻影响促使作为直接物质生产部门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数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相对下降,而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第三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数急剧上升,这当中第三产业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业、商业、运输业、通讯业以及文化教育事业等,而且还包括大多数与信息工业相关的部门。 为了适应科技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强化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大加强了对科技的扶植和资金投入。诸多力量作用下,科技产品迸发出现,产业结构显著调整,包括人类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发生了变革,最终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2.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一方面,当代国家科技发展水平以及创新能力对国际经济竞争力的影响越来越大。随着世界经济相互依存、相互联系日益紧密的同时,国别经济竞赛也日趋激烈,其中科学技术的竞争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由于科学技术水平方面的差异,发达国家同不少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仍然在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控制方式在转型。近代欧洲帝国不断通过发展殖民地发展经济,并将其殖民地的经济转化为其帝国经济的一部分。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形式有所升华,大多国家以跨国公司的形式在原料最便宜的地方采购原料,到劳动力价格最低的地方加工产品,然后再销往全球其他地区,以获取最大的利润。这样做的后果是,发达国家往往将本国不允许设立的工厂和生产的产品,特别是容易产生环境污染的工厂和产品,转移到第三世界国家,以达到将污染转移出国以及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原料和劳动力赚钱的双重目的。即通过国际资本自由流动所产生的资源、劳力和技术的组合,建立起来的一个以西方为中心、在西方国际大企业公司主导下的一级基于新的国际劳动分工体系之上的世界经济体系。这也使得国际不平等交换的程度进一步加剧,已经国际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我国古代军事思想中需要继承和发扬的内容

我国古代军事思想中需要继承和发扬的内容内容摘要:任何军事思想都具有时代特色,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特点在于具有哲学思辨性和高度概括性,注重智谋,具有相对的政治性与心理普适性。在当今社会,战争多元化使其中的战术有所淘汰,但其思想辩证,军队精神,理性思考与大局观念仍值得继承与发扬。 关键词: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发扬与继承 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国防的理性认识,是对战争的实践认知与理论整理,本身基于战争所处的时代。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则代表了古代理性的战争理念,出于对战争的严谨思考与态势的把握,古代军事家撰写了很多军事论著。现今,中国古代相对比较著名的兵书大约在50部上下,如《孙子兵法》,《吴子》,《司马法》,《握奇经》,《六韬》,《三略》,《纪效新书》,《登坛必究》等。在这些兵书中,宋代编的武经七书为集各兵家兵书者大成。 在这些兵书中,随着各时代兵种演化,装备进步,作战方式也在不断改进,早期的作战方法已经被后人提炼,修改为了作战原则。例如《六韬·豹韬》中论述了各地形的作战方法,而到了《孙子兵法》中则总结成为了《地形篇》,《九地篇》这一军事地理部分的原则,并在其基础上进行内容的拓展。同样的例子还有美国陆战队指挥官凯利将军认为《孙子兵法》是所有机动战的基础。他将该书列为部队的年度读物,要求每个陆战队员必须阅读。实质上所谓的兵法演变其实更像是一颗树的成长历程,过时的战斗方法会成为培育未来战斗方法的战略原则。例如秦统一六国时的远交近攻,各个击灭;东汉统一战争中的西和东攻,由

近及远,各个击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广结联盟;隋末李渊统一全国时的因势借力,乘虚入关,居险养威;蒙元初期成吉思汗及忽必烈的远程迂回,假道南宋灭金;明初朱升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清初努尔哈赤的“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等方略、策略,使中国古代战略思想有了一定发展。宋代统治者提出并实行的兵权高度集中,以军事行政权归枢密院,军事指挥权归“三司”、“三帅”,互相制约,集权于皇帝的统军思想;明代戚继光提出的一套比较完整的军队训练原则和方法,使中国古代治军思想增添了新的内容。秦代修筑万里长城体现的“用险制塞”思想;汉代推行军屯戍边措施;隋至唐初将全国划分为若干军事战略区,采取强干弱技、居中驭外、中外相维的兵力部署原则;明代提出的哨于远洋、击于近海、巩固海岸、严守要城的海防思想,使中国古代国防思想有了新的发展。后代李世民的“持久”防守和围城打援、一举两克的战法;《卫公兵法》提出的速决和持久不可偏废的观点;火器出现后,明代有人提出火器在先、各兵种配合作战的思想,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古代作战指导思想。在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本身的演化过程中,思辨与理性则体现在所有的著作里,成为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一部分。另一方面,这一思辨与理性体现在了政治与人心上。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认定了政治因素对战争具有重大影响。而随着军事思想演变,政治也愈来愈成为兵书中论述的重要方面,尽管还未达成克劳塞维茨1所认为的“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延续2”但仍然是一种对战争本质的重要研究,毕竟在各个时 1卡尔·菲利普·戈特弗里德·冯·克劳塞维茨(1780~1831年),德国军事理论家和军事历史学家,是近代军事战略学的奠基人,普鲁士军队少将。1792年,参加了普鲁士军队。1795年晋升为军官,并自修了战略学、战术学和军事历史学。克劳塞维茨一生参加了四次著名战役:莱茵战役、奥斯塔德会战、法俄战争和滑铁卢战役。他的不朽兵学巨著《战争论》,是所有军人必读的兵学圣经,被称作西方军事思想的代表。他也因此被称作西方兵圣。 2选自《战争论》第一章第二十四节

论个当代国际格局与国际形势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当代国际格局与形势及对中国的影响 工商挂学院市场营销0613班黄慧敏 2006630099 摘要:国际局势保持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战争、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世界经济可望继续保持繁荣,但高油价、对战略性资源的恶性竞争、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对世界经济的不利影响趋于上升。对我国来说,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认识国际环境对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的影响。 关键词:战争,霸权,反恐,经济,小康 当今世界多数热点问题,如伊拉克战争的各种后遗症、巴以冲突的持续和升级、朝鲜半岛形势的紧张,虽涉及各种复杂因素,但从根本上说都与霸权主义干预密切相关。霸权主义直接间接地引起、激化或加深了当前世界的许多地区性冲突、动荡和紧张,是不争的事实。 现在,国际局势保持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战争、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 当前,大国关系继续以合作为主调并保持相对稳定。美欧、美俄之间因伊拉克战争出现的矛盾有所缓和,虽然双方之间深层次的矛盾和分歧并未消除;中美关系在台湾问题、经贸问题等方面面临新的考验,但双方的合作领域与共同利益仍在扩大,双边关系中的相互依存性进一步加强;中俄、中欧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巩固,合作关系继续加深;中日政治关系虽因日政界对二战态度、双方领土争端等问题而受到较大干扰,但双方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和民间往来仍然高潮迭起,足见中日友好与合作基础深厚,日趋成熟,双边关系发展大势已不为局部问题所左右;中印政治与经济关系均保持积极态势,对促进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相对稳定的大国关系,反映和平与发展作为当今世界的主流不可逆转。 然而,当前国际形势亦有相当严峻的一面。地区性的战争和暴力冲突此起彼伏,局部性的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当今世界很不太平,和平与发展面临的问题愈加紧迫。局部性的战乱、动荡与紧张已从三个方面对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带来严重冲击。 霸权主义是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美霸权主义在伊拉克虽遭受挫折,但元气未伤,美谋求单极世界霸权的势头仍将延续相当一段时期;单极与多极之间的国际秩序之争,仍是国际斗争的主线。 目前,由于在伊拉克遭受一定挫折,美霸权战略的策略和手法有所调整。美在伊战后治理问题上面临的困境超出布什政府当初的想象。伊战后,美在伊拉克迅速稳定局势、以美式民主改造伊拉克社会以及将投放在伊拉克的大批美军战略力量抽出他用等计划不仅一一落空,而且不得不面对伊战带来的种种问题和压力,如伊境内连绵不断的恐怖袭击和暴力事件、持续攀升的美军伤亡人数、美军虐俘丑闻、以及始终不能为发动伊拉克战争找到一条法理上站得住脚的理由,等等。美为借助联合国及国际社会帮助其解脱在伊拉克等问题上的窘境,单边主义姿态有所收敛。不过,迄今为止,美谋求霸权的势头没有因此而受到根本性遏制。美在伊拉克等问题上的姿态变化虽暴露美难以单枪匹马独步世界,但与越南战争不同,在伊拉克受到的挫折并未使美伤筋动骨,没有动摇美推行强权政治所依赖的实力基础,亦难以使布什政府对其霸权战略进行全面反思,从根本上吸取教训。 国际恐怖主义反弹强烈,国际反恐斗争形势严峻;美国反恐战略对国际反恐斗争之局限和弊端进一步显现;国际反恐斗争中双重标准问题反映出国际反恐阵线的内部分化倾向。 今年以来,国际反恐形势出现若干新动向。首先,恐怖主义活动出现新的反弹,打击恐怖主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更加突出。恐怖主义袭击频率增加,活动范围、袭击规模扩大。西班牙、俄罗斯等地先后遭受严重恐怖主义袭击,举世震惊。 美国反恐战略在国际反恐斗争中的局限和弊端暴露无遗。布什政府在“9·11”事件后在阿富汗和伊拉克发动的两场“先发制人”的战争,不仅未使恐怖主义受到震慑,或使美国和世界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大家好,今天我汇报的课题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也就是从公元前21世纪到1840年这一时期人们对于战争和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内容极为丰富,椐不完全统计,我国历代兵书多达3380部,23500卷。目前尚存兵书仍然多达2308部,18567卷。比较有价值的100多部,被选入百科全书的有39部。为了使大家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我想介绍讲两个问题, 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概况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历史沿革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初步形成:(前21世纪—前8世纪) 大约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中国为奴隶社会时期。在这时国家建立了军队,出现真正的战争及其相适应的军事思想;但此时军事思想不完善、认识不深刻,军事论著非常之少。 军事思想的特点: (一)把军事视为对内统治的特殊手段。由于所受外部侵略少,当时的军队是对内统治的工具;其军事思想的出发点都探求如何治理诸侯和镇压奴隶的反抗的问题。 (二)以“礼”和“刑”为治军的基础。在今天,为了保持部队的士气和战斗力,通常采取的办法是提高物质待遇,进行政治教育和强调军法军纪等等。而在那时则很简单,主要是进行处罚,对奴隶士兵的处罚是相当详细而又严酷的,如周朝的五刑之律竞达3千多条:墨(黥面,在脸上刺字)1000条、劓(割鼻)1000条、非(断足)500条、宫(去势)300条、大辟(杀头)300条;如若士兵集合迟到,就要被砍去脑袋,可见当时刑法之严酷。如果是士兵立功受赏,也只是将他们变为平民,使其获得人身自由而已,想升官是不可能的。另外“礼”主要是针对奴隶主的,以赏为主。如果对其处罚,也只是剥夺其奴隶、土地数量。可见刑不上大夫,礼不下遮人。 (三)迷信色彩重。这时候的战争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每次作战之前都要到庙里烧香拜祖,乞求祖宗和神仙的保佑。因为我们的祖先相信战争的起源和胜负都是由神决定的。一些军事行动的决策如出兵的时间,攻击方向等也必须事先占卜,而后才能确

世界当代史第四章 当代世界军事及其发展趋势

第四章当代世界军事及其发展趋势 一、当代世界军事的演变 世界军事是主权国家、国家集团以及非国家行为体在国际交往中,以维护安全为根本目标,以军事力量为物质基础和手段,以打赢或遏制战争为中心,而形成的特殊的社会生活领域。当代世界军事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50~60年代。 一是两大军事集团相互对峙,形成“恐怖平衡”。 二是常规和核军备竞赛愈演愈烈。 三是局部战争是主要战争方式;朝鲜战争、越南战争 朝鲜战争 二战结束后,南北朝鲜分裂成了两个制度不同的国家。 1948年8月15日,南朝鲜成立了大韩民国,以汉城为首都,李承晚为总统。 9月9日,北朝鲜成立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以平壤为首都,金日成为首相。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宣布武装援助南朝鲜,直接干涉朝鲜内政。 美国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 ●麦克阿瑟查看韩国仁川 ●仁川登陆 ●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 1950年10月初,应朝鲜劳动党和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的请求,中国党和政府决定派遣志愿军入朝参战。 1950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敌人首次遭遇。 到1951年6月10日,五战五捷,共歼敌23万人,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 美军战败,麦克阿瑟被免职,由李奇微接任。 ●朝鲜停战协定 1951年7月10日,朝鲜停战谈判在开城开始举行,10月8日谈判移至板门店,战争进入边谈边打,谈谈打打的新阶段。 1953年7月27日,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 彭德怀签订《朝鲜停战协定》 《朝鲜停战协定》确定:以北纬三十八度附近的双方实际接触线为军事分界线,双方各自由此线后退二公里,以建立一非军事区;协定生效后三个月内召开双方高一级的政治会议,协商从朝鲜撤退一切外国军队以及和平解决朝鲜问题。 四是军事结盟成为军事关系的常态。 第二阶段:20世纪70~80年代。 一是两大军事集团既激烈争夺又相互妥协;《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反导条约》;《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中导条约》 二是局部战争多样化; 美苏争霸或美苏操纵的战争:第四次中东战争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全军学生军训教学协调中心 同学们好。今天由我与大家一起,共同学习研究我国古代军事思想。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历代兵书多达3380部,23500卷;目前尚存兵书2308部,18567卷。这些在战争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期军事的一般规律。俗话说: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今天,我们学习古代军事思想,其目的就是让同学们了解历史,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以便古为今用。 下面,我仅从宏观上,对古代军事思想的四个基本问题做一讲解: 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基本含义 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过程 三、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基本内容 四、研究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现实意义 先讲第一个问题: 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基本含义 (一)什么是军事思想 军事思想就基本含义来讲,主要是关于战争和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军事思想是军事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战争的本质、战争的基本规律、武装力量建设及其使用的一般原则,从整体上反映军事研究的成果。这个完整的军事思想体系,也称为军事理论。 军事思想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很多,概括地说,就是武装力量建设和使用的原则和原理。大致包括:战争观(对战争的基本看法);国防思想;作战思想;建军思想;军事哲学(对军事和战争研究的方法论问题)等。 (二)什么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指我国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各阶级、集团及其军事家和军事论著者对于战争和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它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基本上同军事思想,只是在时间上做了限定。 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过程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用四句话来表述: 第一阶段:初见蓓蕾夏商周(形成阶段) 第二阶段:春秋战国渐成熟(成熟阶段) 第三阶段:发展时逢秦五代(发展阶段) 第四阶段:自成体系宋嘉佑(体系阶段) (一)初见蓓蕾夏商周 1、时间:大约从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8世纪,中国为奴隶社会时期。 2、战争的主要特点是:兵器以木器、石器为主,作战方式基本上是以密集队形进行

当今国际军事排名前十的国家

评价一个军事强国不光要看其当前军队人数和装备,当然人数和装备这些“硬力量”是很重要也很客观的因素.此外,该国的文化,历史,人口,动员能力,军事谋略和战争史上的传统等这些“软力量”也是影响其军队实力乃至将来可能发生的战争胜败的重要因素.综合各方面考虑,当今世界的十大军事强国为: 1) 美国, 实力指数:100 当今世界毫无争议的唯一“超强”(hyper power). 唯一一个具有全球投放和控制能力的国家. 可以说美国陆军现在只是一个“空架子”: 规模较小仅10个师50万人左右, 但是装备精良建制齐全,如有必要可随时迅速扩充.其全球化威慑战略主要是由包括12艘10万吨级航母在内的超强海军来执行的. 这还是在其海军一再裁减的基础上,要知道二战结束时美国有包括20多艘舰队航母和70多艘护航航母在内的100艘航母. 可以说美国海军的作战能力比全球其他国家的海军加起来还强也不为过.至少其航母数量就超过了其他国家总和,更不用说质量.其他国家都是5万吨的中型或一两万吨的小型航母,而美国都是10万吨级的“巨无霸”. 美国的空军力量也是全球第一,拥有包括B2,F22,F117,F15在内的总多先进战机. 美国是少数拥有洲际弹道导弹,核潜艇和战略轰炸机的“三位一体”全球核打击能力的国家.可怕的是,即使已经拥有了如此强大的军事实力,美国的军费开支每年仍是世界第一,约为第二位的日本8倍,用于研发和维持其无可动摇的“老大”地位.美军的部署是“全球进攻”型. 2) 俄罗斯, 实力指数: 55 冷战中前苏联曾建立了庞大的军事帝国,但是的实力与美国可以说是不相上下,一度其势头甚至盖过了美国(因美国在越战中的衰败).但是解体后的俄罗斯长期动荡,失去了众多国土,经济长期处于崩溃状态,军力也一蹶不振.近来虽然有所好转,但元气尚未恢复,其实力估计只有鼎盛时的一半强.尽管如此,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光是那核弹头和坦克的数量就足以使人不寒而栗.其陆军与美国的海军一样,在二战结束时到达鼎盛,目前仅保留80万常备军,但仍是全球唯一一个坦克数量上万的国家.海军仍保持中等实力,拥有一艘中型航母和数艘巡洋舰,尤其是其核潜艇无论数量和质量均不可小视.进来西方国家有些排名往往将中国排在俄罗斯之上列第二位,但我认为俄罗斯仍不可小视,其军事研发也具有优良的传统,军事潜力仍在中国之上.但是由于其实力下降太多,已无力单独对抗美国,只有借助中俄联手. 目前俄罗斯已丧失前苏联曾具备的“全球进攻”能力,但仍具有“局部进攻”能力,车臣战争就是一例. 3) 中国, 实力指数: 45 毫无疑问,中国正处在49年建国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军队的现代化进程正在持续进行,航天,核力量也不容忽视.中国最强的是陆军,数量为全球第一.但是海军较弱,空军也是数量庞大但是高质量战机较少,自我研发能力相对美俄显不足.中国军队类型基本是“局部防御”型. 4) 英国, 实力指数: 35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习题――04当代世界军事战略

当代—第四章试题 一、简答题。 1、世界军事的内涵是什么? 答:世界军事是主权国家、国家集团以及非国家行为体在国际交往中,以维护安全为根本目标,以军事力量为物质基础和手段,以打赢或遏制战争为中心,而形成的特殊的社会生活领域。 2、简要阐述世界军事包含的具体内容。 答:在行为体层次上,它不仅包括各行为体的军事现状和特征。如武装力量的构成与部署、军事理论与军事战略、军事教育与训练、军事装备与后勤、战争动员与国防科技等,而且包括军事与政治、军事与经济之间的复杂多变的互动关系,如兵役、动员、采购等方面的军民结合等。 在国际层次上,它不仅包括各个行为体之间的军事关系现状、特征及其演变规律,如战争、武装冲突、军备竞赛、军备控制与裁军、军事合作等,而且包括世界军事与世界政治和世界经济的相互影响,如世界军事格局与世界政治格局、世界经济格局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当代世界军事已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复杂多元的领域。 3、冷战结束后,世界军事有何特征? 答:一方面,美苏直接军事对抗的危险得以解除,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进一步减小,世界军事形势总体趋向缓和。另一方面,冷战时期积淀下来的许多矛盾和问题日益显现,世界许多地区依然存在着局部紧张的因素。信息技术日益广泛地得到运用,新军事革命全面展开,各主要国家纷纷调整军事战略和军备发展方向。 4、世界各国推进新军事变革进程和成就分为哪几种类型? 答:四种类型。 一是美国,它启动新军事革命最早,投入最大,进展最快,完成了新军事革命的总体规划,形成了推进新军事革命的一整套方法,实现了一系列军事理论创新,装备了大量信息化武器,加快军队转型和体制调整,形成了较强的信息化作战能力,在实战积累了丰富的信息化作战经验。 二是英、法、德、日等发达国家,紧跟美国新军事革命的步伐,或追求自主防务,或强化军事合作,积极走向海外,参与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 三是俄罗斯,加强对新军事革命和未来战争理论的探索,强化战略核力量的优势,发展具有俄军特色的信息化武器装备,建立均衡发展的现代化、职业化军队。 四是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自学或不自学地走上新军事革命的道路,调整国防政策和军事战略,推进军队现代化进程,加强在高技术领域的争夺,自行研制或从国外购买高技术武器装备。 5、新型军备竞赛主要表现为哪些层次? 答:一是军事大国之间的军备竞赛,如美俄不断调整军事战略,在军事领域各个重要方面展开竞争,重点是争夺导弹及其防御系统的优势。二是地区军备竞赛。

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答案

第一章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世界经济格局: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内世界各国或国家集团的经济力量及其相互关系所形成的一种结构。 2.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动的各种比例正在不断削减这样一种历史过程。 3.跨国公司:是一种企业组织形式,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控制有工厂、矿山、销售机构和其它资产,在一个决策体系下从事国际性生产和经营活动的企业。它是世界经济中集投资、贸易、金融、服务等功能于一身的特殊主体。4.世界经济的“不平衡”:既是指世界各国发展速度上的差距,又指各国发展水平、经济实力的差距。二、思考题:1、战后世界经济格局是怎样演变的?战后世界经济的“极格局”的演变大体上经历了美国独霸世界经济领域的时期,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时期,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时期。(1)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时期:从战后初期到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是美国独霸世界经济领域的时期。(2)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世界经济的多极化已明显地显现出来。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出美、欧、苏、日彼此抗衡的状态。(3)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当今状况及其发展态势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同时又出现了新的变化。2、怎样认识世界进入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的时期?在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不仅在发达国家,而且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得到极大的发展和运用;不仅在经济领域加速了信息化,而且在其他领域也加速了信息化,人类社会真正进入到信息化时代。新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水平,改变了经济的发展方式和经济生活方式,而且极大地改变着人类的社会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它的影响无处不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引发了世界范围的一场新军事变革,也使得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更加激烈。科技进步的重大发展中,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尤为突出,将人类社会带入经济信息化时代。3、为什么说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动的各种比例正在不断削减这样一种历史过程。经济全球化的产生与发展不是偶然的。经济全球化是以国际化为基础的,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来看,经济的国际化发展经历了商品的国际化、资本的国际化和生产的国际化几个阶段。经济全球化在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是利益分配不公,同时,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更容易受到外部经济波动和金融危机的影响。4、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将面临怎样的世界经济环境?我们应该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将面临的世界经济环境主要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由于商品、资本、劳务、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障碍的不断削减,促进了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经济融合,资源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等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和生产的发展,从整体上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增长。因此,中国应该要积极地参与全球化的浪潮,应经济全球化的积极效果来为发展中国的经济。但同时,经济全球化还带来一系列其他的后果。它在带来民族国家权力的全球化的同时,又消蚀着民族国家的主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发展中国家大量引进外资和技术,其主要产业乃至整个经济面貌有可能被跨国公司与国际经济组织所控制。发达国家在进行产业结构梯度转移的同时,一些污染严重的产业和部门也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在享受着丰裕生活的同时,也正牺牲着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而发达国家内部由于出现强资本弱劳工的态势,在劳工抗衡资本的能力削弱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又受到全球化所带来的移民和发展中国家成本低廉的劳动力的冲击,使一些国家的极右势力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土壤。等等。对于这些,我们需要谨慎面对,趋利避害,修订“游戏规则”,克服其负面影响;利用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经济协调机制来

中国军事思想发展历程

中国军事思想发展历程 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等基本问题的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使人们长期从事 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中华名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伟大名族。在其 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军事思想一直是一朵绚烂的奇葩。在此做一概述。 中国军事思想从大的方面可分为三个阶段:中国古代军事思想、近代军事思想、现代军 事思想。而近代军事思想又可以分为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第一次国内革命之前为一个 阶段,从第一次国内革命到新中国建立为第二阶段。从新中国建立至今为第三阶段。大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大体上经历了萌生、形成、充实提高、系统完善四个历 史时期。 ⒈萌生时期。大约公元前21世纪至前8世纪,即夏、商、西周时期。这一时期军事 思想的主要内容是:①在对战争的看法上,强调天命、伸张正义和保民。②治军上强调齐 众以律,③战争指导上,以重礼信仁义为主导思想,主张"以礼为固,以仁为胜",由于这一 时期战争样式简单,规模比较小,持续时间短,人们对军事的认识还未能形成系统的理论。 ⒉形成时期。大约从公元前8世纪至前3世纪,即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由奴隶制向封建 制转化,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中。争霸、兼并、统一战争激烈,用兵数量增多; 铁兵器应用日益广泛,军事技术和筑城等均有进步;军制上,步兵、骑兵、水师逐渐分离为 独立兵种,步、骑、车配合作战,形式多样;打破了"兵民合一"兵制,出现了募兵制和郡县 征兵制;战争指挥复杂,要求高,将帅专职化;学术上百家争鸣等,促进了中国古代兵学的 发展。以《孙子》为代表的一大批兵书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古代兵学理论体系的初步确立。 提出一系列战争指导和作战原则春秋时期的战争指导者,已能成功地制定和运用军事与政治 谋略。 ⒊充实提高时期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0世纪中期,即从秦统一中国后历两汉、三国、 两晋、南北朝、隋唐至五代,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在分裂和统一的历史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完 善,社会经济、文化、科技也不断发展。军事技术有新的进步,铁兵器种类增多,杀伤性能 有所提高;军事交通、筑城、造船也有较大发展。各朝军制多有所变革,武装力量体制基本 成型,大致由中央军、地方军和边防军三大部分组成,集权于皇帝。战争规模增大,时间延 长,区域范围广,大规模的骑兵集团作战、横渡江河作战、水上交战以及水陆配合作战较多。 汉代注重兵书的搜集整理,并将兵家分为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四类。这一时期 军事思想在继承先秦传统的基础上,侧重于实际运用,内容更加丰富,水平进一步提高。 高度重视战略谋划在几次统一中国的战争中,一些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表现出高超的 战略思想和决策能力。 国防指导思想呈现新的特点根据当时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及周边形势,秦朝修筑万里长城, 体现了因地形,"用险制塞"、"限胡马之足"、以墙制骑、安边设防的思想。 ⒋系统完善时期10世纪至19世纪中叶,历经辽、宋、西夏、金诸政权并立时期和元、 明、清(前期)几个朝代,中国古代军事思想进一步系统完善。这期间,中央政权与北方民族 所建立的地方政权较长时期处于并立状态,既争斗,又融合,中国政治、经济和科技、军事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了较大的发展,统兵用兵之权高度集中。 以兵权高度集中为统兵建军宗旨宋朝统治者鉴于唐末五代藩镇拥兵割据,大权旁落的历 史教训,力主兵权高度集中,战略思想更加丰富,在战略进攻上,北方各民族将帅普遍注意 发挥骑兵机动能力强、善于野战的特长,主张进攻速决,在战略防御上,南宋提出了依靠江 河,藩篱三层,扼守要点的点、线、面结合的设防思想。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