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若干认识问题 (4)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若干认识问题 (4)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若干认识问题 (4)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若干认识问题 (4)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若干认识问题

——2010年10月“国培计划”重庆小语骨干教师培训班专题讲义

重庆教育学院教授赵心宪

(2010年10月14日上午,第一教学楼1307教室)

一、问题的提出:中语教材的“鲁迅大撤退”与小语教材的“课文改编”风波

(一)2010年9月6日,编剧刘毅在其新浪微博发帖,称新学期中语教材“被踢出去”的课文(包括鲁迅作品)是“鲁迅大撤退”,引起网民关注。

2010年9月7日,北京中国新闻网介绍2010年各地语文教材的新变化,特别是江苏教育出版社新版两年来稳定发行的情况,并请江苏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教材组负责人余立新接受记者专访。他说:新课程改革实行后,学生高二上半学期期中考试之后,就开始上选修课了,选修教材及配套的读本中有许多未被教材收录的课文。“读本收录的作品自由度比较大,各种声音、各种风格的文章都有”。学生进行更多教材之外的阅读是提升语文水平、人文素养最好的途径,“现在的阅读应试性太强,学生的自主阅读才是真正的阅读”。

据统计,读本更换的具体课文篇目如下:

剔除:《孔雀东南飞》《药》《阿Q正传》《纪念刘和珍君》《雷雨》《南州六月荔枝丹》《陈奂生进城》《廉颇蔺相如列传》《触龙说赵太后》《六国论》《过秦论》《病梅馆记》《石钟山记》《五人墓碑记》《伶官传序》《项脊轩志》《背影》《狼牙山五壮士》《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朱德的扁担》《牛郎织女》。

新增:蒙田《热爱生命》、帕斯卡尔《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草》、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海明威《老人与海》、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杜甫《咏怀古迹》、柳永《望海湖》、苏轼《定风波》、辛弃疾《水龙吟》、戴望舒《雨巷》、卞之琳《断章》、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

这则简短的新闻迅速在网上流传。9月8日随着大洋网引《广州日报》记者李颖、武威有关9月6日以来的上述信息的再报道,引发持续三周的报刊、网络关于中学语文教材新版“鲁迅大撤退”的全国大讨论。

认可者有之,“小资文学代替革命文学,就是这么回事!”;忧虑者有之,“一个没有鲁迅的中国是个什么样的中国?”认同者力挺江苏版上述课文处理的方案,把以前语文课的问题统统算在鲁迅一个人账上,宣泄个人情绪的同时,也当仁不让地阐述自己的语文观:

“其实,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所选鲁迅太多了,他的文章至于那么好吗?也无非是某种需要,阿Q是什么呢?可说是穷人的代表,但是也无非是一个无赖而已。《雷雨》有点乱伦了,另外,中学时不是记得好多同学学会了鲁迅的文风,极尽挖苦之语言,文章可谓刁钻古怪,言辞刻薄。其实鲁迅的文风说不上好,是另一种庸俗,只不过骂人骂的更高级而已。全国的孩子有必要欣赏更多人的文章,支持变革。另外,好多文章也失去了意义,比如,那个《药》,现在都什么时代了!再者,语文不是政治,不能肩负政治使命,语文就是语言文字,学会读写如此而已。”

也有似是而非的细致思考、冷静分析者:

“我们过去的教材编写,不尊重学生的口味需求,不尊重教学需要,导致审美功能与人文精神缺失。而现在正在进行还原文学审美本质功能的一次尝试,更注重时代元素,更关注人文精神,更强调教材编写内容的丰富性,这实际上是对现行语文教材改革的一次有益探索。”

而有的网友表述自己的观点似乎要深刻一些:

“今天在生活的压力下,我也很久不读书了。但每每能够写些文章,考虑些问题,都离不开鲁迅的指导,我一直认为,鲁迅亦是我的恩师,以古人为师,不亦乐乎!

中国人弃文学而重新闻,是社会浮躁之表现也。读文学以拓智,读新闻仅知道而已。如大量歌功颂德则为愚民也。中国教育界弃精华而择时事,是没文化的表现,是知识的败家子,是近功利而远情操也!”

9月9日《羊城晚报》对几天以来全国规模的“过热”讨论,有一个较深入的总结,以《“语文回归”比“鲁迅大撤退”更值得思考》为题,提出当下语文教育改革的关键是三个“回归”:“语文能否回归学生、回归作家、回归语文”,认为过去多年出现种种有关鲁迅的思潮,历神话鲁迅——去鲁迅化——俗化鲁迅几个阶段,然而学生仍然流传“三怕”的说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总之,当今的语文课是被异化了。语文应该“回归”,如同钱理群《对话语文》中说的四个“直面”:“直面文本,直面语言,直面人的心灵,直面人的生命”。语文不仅要适当地进行“语言行为、能力和习惯的培育”,更要“文从心出,心在文中,循文会心,实现心灵的相遇相通”。该文最后说:“我国浩瀚的文学海洋中,优秀作家不计其数,优秀作品汗牛充栋,在一定程度上,语文课文需要鲁迅,需要鲁迅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语文课文也不是离不开鲁迅,离不开鲁迅作品。也就是说,鲁迅及鲁迅的作品并不是语文教育成败的关键;而语文能否回归学生、回归作家、回归语文,则是语文教育成败的关键。”

2010年9月9日,新华网转发《今日早报》文章《经典不会因教材“换血”而消亡》,标志关于“鲁迅大撤退”的讨论开始真正深化,因为“经典”为主的课文是语文三“回归”基础的基础。

2010年9月11日,新浪网转发《郑州晚报》报道:《北大教授谈增减名家文章:鲁迅部分作品太深》。北大中文系教授、“人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执行主编温儒敏解释说:新版课文的增减变动是课程结构调整的需要,也是适应现在中学生的需要。温教授介绍了新版高中语文教材结构特点:必修课和选修课组成。必修课总量减少,课文篇目当然随之减少。如鲁迅,由原来的五篇减少为2篇。但准确地说,鲁迅作品在必修课中减少了,

但在选修课中又增加了《未有天才之前》《鲁迅论读书》等篇目。也就是说,新版语文教材并没有淡化经典作品,经典仍在新教材中占最大比例。温教授强调,语文教育的关键是引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如果选文的面太窄并不利于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北大知名教授孔庆东关注“鲁迅大撤退”的讨论,着眼于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思考这个热门话题,认识深刻,阐述生动。

他认为,就语文教学状况而言,“古代比现代好,毛主席时代比现代强,这十几年是相对弱的”;就语文的学科属性而言,“语文不是一个单纯的学科,语文是一个大全,是一个无所不包、无所不容的一个大全的学科。语文联系着整个人生,语文也可以在人生中学,语文里天然就有生活,有政治,一个语文真正好的学生,他不可能不爱国,不要单独把爱国主义这一条拿出来,这样会损害你的教学目的。你把课文里的风景讲得很好,人物讲得很好,学生自己就会爱这篇文章,所以要整体认知。人在生存中要具备的很多能力,都蕴涵在语文的学习当中。数学学好的孩子逻辑能力强,语文学习是整体性的。想象力、理解力、洞察力等等,这些能力可以在语文学习中同时得到培养。台湾作家张大春说过,语文教育不是一种单纯的沟通技术教育,也不是一种孤立的审美教育,它是整体生活文化的一个总反映,决定了我们有有多少工具、多少能力、多少方法去反省和解释我们的生活。语文学得好一定对其他学科有帮助……能理解天地万物,理解各种东西之间复杂的关系,天下哪门东西最复杂?语文最复杂!”

在温儒敏出来解释“鲁迅大撤退”问题之前一天,新浪网“新浪教育”转发金羊网“新快报”《“鲁迅大撤退”竟是一场忽悠》爆出猛料:“刘毅经博文发帖‘鲁迅大撤退’引发的热议,经调查发现,这一成为事件的所谓‘教材大换血’不过是空穴来风,不少拿到所印次课本的师生证实,这套教材与前几年的基本一样,有参加高中语文教材编写的老师指出:炒作‘鲁迅大撤退’的人,根本连教材都没有看过。各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几乎没变化……凤凰网在其网站的互动专区进行了调查,‘你同意中学语文课本删除鲁迅文章吗?’调查发现,在参与的12300位网友中,70.5%的网友投了反对票,同意删除的只占29.5%。”

值得我们深长思考的现象是,“忽悠”被戳穿,网民大呼上当的同时,网络“鲁迅大撤退”讨论继续“热”下去,并迅速演变为“请鲁迅走出中学语文课堂”“鲁迅走出去,林语堂走进来”等更有刺激性的话题,时间持续三周左右。

(二)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改编”风波

中学语文新编教材的“鲁迅大撤退”现象不应该等闲视之,所暴露出来的深层次动因,关涉国家教育体制、应试教育传统、社会文化环境、教师职业道德与业务水平等等多方面的亟待解决的难题。而小学语文教育、小学语文教材网络上虽有海量的信息存在,能够成为社会热点的机会好像还“真的没有”。

当然,“鲁迅大撤退”论争如火如荼的三周期间,也有数条小学语文的网上信息与之关联,其中就有小语教材的“课文改编”风波。2010年10月8日金羊网转载《羊城晚报》短论《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对随意篡改名家文章,不注明改编文章的原著作者,不征得原作者授权,恣意截头去尾改写文章等小学语文新教材的编写方法,提出质疑。其中关联知识产权等索赔事项之外,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的规律性探讨值得留意思考,作者认为——

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适切性和科学性是非常重要的,教材的容量要与课时相符。小学语文一节课为35分钟,几千字的文字显然是难以进行教学的,教材编写要与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相符,有些文章有大量的背景内容,与学生的心理、年龄,包括认知水平不符合,所以必须作一定的删减、改编处理。

而小学语文教学的内涵正在被拓展,所以,一些跟不上时代内容,或一些不符合现代语言表述习惯的语句,被删改是正常的。

50%的网友认可教材的思考必须站在儿童心理位置上深思熟虑,不能用成人的思考代替儿童的思考,不能用成人的认知水平代替儿童的认知水平。

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习文章的精髓——或学会遣词造句,或领悟一定的道理。

小学语文教材“改编风波”波及面似乎很窄,原因是改编的道理一说就明,而知识产权是不能随意侵犯的,答案简洁明了,不会造成太大的歧义,避免了争执不休可能牵出更麻烦、更深层问题来的下一步动作。其实,这有“承前省”潜在语境保留,而暂时没有相关话题激活成为“显知识”的道理,如上述“鲁迅大撤退”引发的当代中国语文教育本质、特征、规律性的大讨论。换言之,要深刻认识小学语文的问题,局限于小学语文教材的范围,是根本不可能的。合理的认识路径,是将其纳入语文学科规律的认识范畴,小学语文的“语文”,虽然“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认识规律却是从高层次到低层次,而不是相反。就语文的阅读教学而言,第一个认识问题,就是课文的文章不是经过改编、改写、删节成为千字以内的小学生课堂学习的内容,而是直接面对原作、阅读原作时,我们教师用什么方法可能实际提升自己的阅读水平。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若干认识问题的探讨

教师是课堂阅读教学的主导者,虽然不能取代学生阅读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成为阅读教学课的主宰,但“好铁才能打好钉”,教师的专业阅读认知与专业阅读水平,从根本上说,是课堂阅读教学有质量、效果好的基本保证。

(一)教师的专业阅读能力与专业阅读水平

1、“专业阅读”即“文学阅读”的观念认识

语文学科的“专业阅读”概念内涵的界定,是有其严密完整的《文艺学》学科体系(包括《文学理论》《文

学批评》《文学史学》作为其知识背景的。因为从阅读到欣赏到评论,是专业阅读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的三阶段。也就是说,阅读教学的“阅读”内涵,对教师而言,要经过从阅读到欣赏到批评三阶段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与运用的专业训练之后才能真正认识和理解。

语文学科的专业阅读一言以蔽之,就是文学阅读。

更具体说,文学阅读的认识问题,是首先从理论上解决如何去解读、欣赏文学文本的问题。“把一般的文学接受或文学鉴赏活动细化和深化,就是文学文本的解读活动,这是一个对文本的反映、实现、改变、丰富的过程,也是一个融汇了读者的感受、体验、联想、想象,以及审美判断等多种心理活动机制的特殊的认识活动和心理活动过程。”[P3]

从实践上看,文学文本的解读和鉴赏大体上是一个由一般性阅读、细读到批评性阅读组成的相互联系,逐步深入的过程。

“一般性阅读是一个由通晓文字(词、句),到把握作者意图或文本“原意”的阅读过程。这一过程所做的工作,主要是初步把握组成文本的字、词、句、段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领会文本在特殊的词、句组合中包含的基本意思,乃至文本的基本主旨。”一般性阅读就是将“第一文本”转变为“第二文本”必须经过的过程,这也大体上是一个相对被动的非生产性的阅读过程。因为任何一个读者在进入具体文本的阅读和鉴赏过程之前,对这一个文本大体上总是陌生的。虽然我们强调读者积极参与文本创造的重要性,但读者的积极参与总要在对文本逐渐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出现。

“细读是一个在一般性阅读的基础上,通过细致研究词的搭配、特殊句式、句群的意味、语气,以及特殊的修辞手段的运用等等,来细致体味每个词的本义、暗示义、联想义,在词、句的关系,也即由“上下文”构成的具体语境中,重新确定词义的过程。文学文本的物质构成是书面语言,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完全不同。由于文学语言的特殊性,带来文学鉴赏的特殊性。”文学文本需要细读,需要在具体语境中重新确定词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文学语言语义传达的特殊性。文学文本中的语词运用,并不像日常语言或科学语言那样,仅仅通过它们的辞典义来完成一种指称的或认知的功能,更多的是要传达一份情味,显示一种旨趣。特别是在一些关键之处,作家们常常打破语言的常规,在特殊的语境中赋予语词新的意义。大多数情况下,读者都是要经过细致的玩味,才能透过字面发现跟在它后面的那些“意在言外的东西”。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这样的名句。

“批评性阅读是文学文本解读的最后一个过程。这是将文学文本与作者、与时代联系起来,对文本作延伸性阅读的过程。”与细读过程比较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延伸性阅读”的延伸含义。“文本的细读过程,大体上还是一个在相对‘中立’的意义上理解文本的过程。也就是说,我们在细读过程中,大体上仍然是将文本看成是一个自足、独立的客体,这一过程中获得的理解,也仍然是对文本自身在语言的特殊组合中传达出来的特别意味的把握”,这是我们对于文本自身的一种主观反应。由此获得的理解,对于文本的解读非常重要。但是,文学文本的解读不能完全停留在文本本身,也不能仅仅停留在纯粹个人化的反应方面。文学文本解读,进一步要求我们能够对文本的美学趣味、社会意义、审美价值等作出分析和判断。这就必然要求我们借助文本以外的更大的意义系统。如鲁迅小说代表作中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

批评性阅读过程中,读者一般都会“将自己对于文本的主观反应与超越主观反应的一些普遍原理、公认的原则、常识等相互联系又适度分离”。读者的个人体验与个人趣味,常常是引导读者从一个特定层面理解作品独特之处的可靠向导。但是,批评性阅读是一种“认识活动”,“读者不能完全从自己的个人反应出发去对文本作判断,更应该力求避免为自己的个人偏好所左右。因此在尊重自己个人反应的同时,又能尽可能地站在一定的思想高度来认识文本”[P6]。

总之,“文学欣赏实际上是一种读者以自身修养为基础进行的主体实践活动,这一活动的质量,换句话说,我们会不会欣赏文学作品,能否真正读‘懂’一篇(部)文学作品,与我们的主体素养,以及由此体现出来的主体能力密切相关。”

[P7]概言之,文学欣赏必备的读者个人能力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面对文学语言组合的“艺术感受力”。是读者对于语言艺术形象的感觉能力、审美能力。认识一个事物,首先总是从对于该事物的感知开始的,我们的感觉越敏锐、越精细,我们对事物特征的把握也就越准确、越全面。对于文学语言组合的文学文本,文学语言的语感能力应该高度重视。

换言之,面对文学文本的读者而言,艺术感受力的一个基本内容,就是语感能力。“也就是读者对于文学语言的感受力和理解力,特别是对特殊语境中语词特殊意蕴、情味、旨趣、色彩、意象等的领悟能力……也包括对于文学语言的音韵、节奏,以及由此形成的文学语言的整齐美、抑扬美、回环美等形式美的感受力。”因为,文学阅读首先面对的就是一个语言组合体,“语言是我们感知文学形象的‘桥梁’,只有首先通过语言的阅读,我们才能从局部到整体全面感知文本的形象刻画,并与文本发生交流。欣赏音乐需要有对旋律、节奏以及音色、音调的感受力,欣赏绘画需要有对色彩、线条以及构图的感受力,同样的,文学欣赏,当然也需要相应的语感能力。”[P7]

其二、文学语言的艺术推想力。“指体味作品的语言内涵,将语言符号转换成艺术符号,由之进行再建想象,以准确把握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并对它有所补充、有所丰富、有所发展的能力。”文学语言的艺术推想力,也是一种思维能力。

文学欣赏的艺术推想力作用,“首先表现在通过再建性想象的发挥,填补艺术‘空白’。把握整体形象。”艺

术推想力的具备与否,“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我们能否从作品获得美的享受”。此外,“读者的艺术推想力的作用,还体现在欣赏过程中对作品人物、内涵、主题意蕴以及艺术构想的发掘上。比如特定环境下人物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以及他为什么这样去思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言行;其内在的和外在的依据是什么,是否得到了恰当的表现;作家或者诗人为什么这样来安排文本结构,还有没有可能采取另外的结构方式,其结构如何?通过发挥艺术推想力求得的有关这些问题的答案,往往能够引导我们深入发掘作品意义,并对作品艺术上的成败得失,获得更加清晰的认识。

其三、一定生活阅历和知识的储备。“作为一种精神产品,文学总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作家对生活的认识是否正确而且独到、深刻,对于生活所做的反映是否真实且达到了艺术化的高度,这些都是我们在文本解读过程中必须注意且应该做出判断的问题。而对这些问题的判断,一方面需要我们有相应的思想水平,另一方面也需要我们有较为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读者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是判断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的真实性、艺术描写生动性的很重要的依据,也是读者深入体验和理解作品情感的必不可少的基础。读懂鲁迅作品的经验,最能说明这个道理。

文学阅读的知识储备中,“特别强调的,则是相应的文史知识和关于文学语言、文学文本的知识。”[P8]例如文学文本专业知识中,诗歌的比兴、隐喻、象征等手法,小说的叙事方式、人物刻画方法,散文的结构方式等等。

本次讲座主标题的“现当代美文品读”,从解题的要求说,有关语文学科专业阅读的两个概念应该先弄清楚。一个是“美文”,中国现代文学散文文体中的一种,现在通常称之为抒情散文(也有叙事性较强的,但抒情是目标),美文是五四时期周作人给起的名儿,写法运用的是英国维多利也时期的随笔式体。另一个是“品读”。从前面所讲的文学阅读的专业知识来理解,品读是“细读”阶段的重要方法之一。要品味,俗话说的方法是“细细的品”,文学文本专业知识提供了可能细品下去的思路和方法。显然,文体知识的全面了解,需要中国现代文学文体发展历史知识的拓展,还有文学文本专业知识,诸如诗歌、戏剧、小说、散文审美阅读的知识学习。文艺理论、文学史、美学、哲学知识都是必备的。这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所论的问题,不是在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的层面,而是与小语阅读教学,施教者(教师)方面专业(文学)阅读观念认识涉及的基本问题。

2、专业阅读水平的认识

专业阅读水平的自测前提,是对“专业阅读水平”概念的全面学理认识,不然很难评估个人专业阅读的效果,不利于阅读的专业经验的积累。一般而言,阅读效果的层次梯级评估有通用的学习水平标识,如下图:评价……批评性阅读阶段的能力展示要求(3)

综合……参照不同意见才能支撑己见

分析……细读阅读阶段的能力展示方法(2)

运用……运用加深理解

理解……理解才能运用

识记……一般性阅读阶段的熟记要求(1)

从(1)到(2)再到(3),不是直接上台阶,而是上一个台阶后,经过不同能力展示需要的过渡,再上层次,这是个人阅读能力提升的规律。需要强调的是,理解能力的不断增强,是贯通三个阶段形成的全过程之中。

之所以如此强调专业阅读水平概念内涵的认识区别,主要的想法在于,优秀的语文老师阅读教学依赖“教师用书”等教辅教参,不可能实际形成个人的教学个性与风格。关键的问题在于,教辅教参的说法实际给了一个课文一般性阅读的标准答案,细读则需要教师作为读者以个人方式品读,成功表达个人的“这一个”体验,从而成为阅读示范,以带动学生们的课堂阅读。

从学习心理学的角度解释,更复杂全面,有点偏离本次讲座的主题了,因此仅简略介绍常识如上。也可以抽时间参读本人主编的阅读教学论普及性教材《语文教育通观概论》(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二)学段特征:阅读教学课堂规律性的分层次认识

语文阅读教学的学科专业原理,首先是施教者的专业意识与专业知识修养要了解的内容,以保证阅读教学的观念认识到位,否则课堂阅读教学的目标定位就会虚设。虽然在学校的课堂阅读教学事实上是分学段进行的,小学学段、中学的初中学段和高中学段、大学学段,但一以贯穿阅读教学始终的内在规律,即其基本认识原理,在阅读主体一方是完全相通的,可以用“专业阅读”概念以提示阅读教学的学科专业范畴,也可以用“文学阅读”概念直接表明语文学科的阅读教学首先认定的学科知识范畴和相关阅读经验的积累。所以上一部分内容先阐述专业阅读的知识。如果说,明确阅读教学的学科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基本目标,因为关系阅读活动的大方向而非常重要,那么,阅读教学课堂规律性的分层次认识,因为直接涉及课堂的阅读教学效果,对于我们“国培计划”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的培训学员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学段划分一般是低段(一二年级)、中段(三四年级)高段(五六年级),相关术语是小学低段、小学中段和小学高段,这些组合型的概念好像很简单,一看便知,再解释就成为多余的话,其实不然。这些特定概念,是纳入今天阐释语文学科阅读教学的话语范畴及其相关知识系统之中的,作为“显知识”的,就是几个平淡无奇的术语而已,然而作为其知识背景的阅读学理论(包括阅读史),不但内涵博大精深,能真正接受必备的主体思维素养亦是非常苛刻的。正确的办法是,时时将学段划分问题与专业阅读理论知识关联,不失去小学学段阅读教学专业知识背景的潜在呼应。下面针对小学语文学段阅读教学的两个热点认识问题谈谈看法。

1、小学低段阅读教学重要性的基本认识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低段的重要任务。小学一二年级,正是中国大多数学生接受母语教育的起步阶段,阅读教学在小学低段因此发挥着非同寻常的奠基作用,直接关系到识字、写字、写作、口语交际等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尽快尽早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成为世界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美国1997年即用立法形式明确提出,美国公民8岁实现独立阅读的国家母语教育战略目标。我国新课程《标准》小学低段阅读教学改革任务就有清晰明确的表述:

第一、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第二、改变传统教学词、句、段、篇的分析思路,注重对课文的整体把握;

第三、阅读内容符合儿童阅读心理特点,注重个性化的认识和情感体验。

并对小学低段阅读内容确立了两个阅读目标:

“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如果有意比较20世纪我国“国颁”各类“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相关规定,可以发现1963年为界,存在显著区别:之后到新课程标准颁发,低段阅读内容没有明确的要求;反而之前的大多数“课程标准”对此有清楚的说明。

1932年《小学国语课程标准》第一二年级阅读内容规定为:“生活故事、童话、自然故事、笑话等的欣赏表演”,“儿歌、杂歌、谜语的欣赏、吟咏和表演”。而大多数“课程标准”都是划分为“富有情节的内容”与韵文两部分,并分别加以说明。《语文课程标准》的发展历史来看,尽管各个时期文体体裁名称不尽一致,如1948年《国语课程标准》就是这样表述的:“生活故事、自然故事、民间故事、童话、寓言等记叙文的欣赏、练习、表演”;“儿歌、民歌、谜语等韵文的欣赏、吟咏”。不过对低段国语内容不但存有共识,还分别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即对富有情节性的内容侧重于要求表演,韵文则要求能吟咏。“长期的教学实践经验证明以及心理学的发展,尤其是最近时期的儿童心理研究成果表明,儿童在一定的年龄时期,对这两方面的内容特别感兴趣。”并且一般具有如下特点:

“句式简洁、富有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有一定的重复回旋的语句,充满情趣,富有情节变化和强烈的感情色彩,可以将自己融入其中并能够发挥自己的想象”[ ]。

由此,国内资深小语教育专家指出:“阅读有一般性的规律,但是面对不同体裁的文章,阅读主体的感受过程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作出针对性的要求是必要的。特别是为了增强课程标准的可操作性来说更是必要的。从1963年至1992年‘大纲’没有对此作较为明确的要求,主要原因可能是将这些具体内容做在了教材中。在编写大纲和教材人员合一,并采取一纲一本的‘国定制’教材政策的情况下,大纲的作用只是一个形式,发挥真正作用的是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在采取一纲多本的‘审定制’教材政策的情况下,要根据一个课程标准编写多种教材,这对课程标准的可操作性必然加强。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建国前,国语课程标准对阅读目标的要求更为具体的原因。因为无论是教材编写者还是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具体的阅读目标要求,在实际的课程实施中,对不同体裁的内容进行不同的设计和教学。例如,富有情节变化的阅读材料,学生主要关注的是人物、情节和事件。而对于韵文,学生直接感受的是语言、情感和意境。关注的重点不同,学习方式、方法也应该多种多样。

另外,阅读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阅读心理特点,暗示着教材内容的选择和教学,也必然以此为原则。不难发现,这样的要求有利于解决语文教科书长期以来内容陈旧、单调的问题。

调查发现,学生不喜欢上语文课的重要原因,就是对教科书课文没有兴趣。暂且不论建国几十年来语文教科书篇目变化的幅度,仅从1963年大纲的各年级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就可略见一斑!由于过分注重了政治内容的教育和与当时社会生活的联系,寓言、童话、故事的数量非常有限,仅占八分之一左右。长期以来,教科书内容单调、枯燥、乏味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小学语文教学,几十年的选文范围和思维定势很难突破。特别是现代社会对语文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应渗透和贯彻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同时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他们不仅生活在现实世界里,还生活在想象世界里。学生喜欢‘做梦’,不必担心学生会永远生活在‘梦’中。低年级喜欢做的事情,到中、高年级就不屑而为。但是,如果在适合做‘梦’的年龄没有去做,甚至被剥夺了做的权利,这就违背了孩子的天性,不符合客观规律。

在小学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如果发挥想象的空间太少,学生的想象力发展会受到严重影响,错过了机会,以后再弥补,会事倍功半,甚至不可能。在童话、故事内容中,不仅蕴涵着思维发展的无限空间,而且还为学生感受和体验丰富多样的情景提供了机会,有些甚至是现实世界中无法实现的。在阅读这些作品中,学生会情不自禁地感受情节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而且正是这些丰富多彩的情感体验,对于学生的个性、人格的形成至关重要。有些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或无法体验的情感,可以在阅读过程中获得,同时想象性的作品可以激发学生不同的认识和观点。在这些作品中,无论对人物形象的认识,还是对事件的看法,很难用简单的对错或好人坏人进行判断,不同的思维角度、生活经历等因素,决定了学生对同一作品的认识观点也不同。每个学生的认识都可能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和局限性,鼓励学生进行进行相互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相互参考和借鉴,从而不断修正和发展自己的认识。另外,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处于喜欢表现的状态,对此,必须提供机会并进行正确的引导,要认识到学生交流、表现的过程,也是自我实现的过程。因此,通过交流阅读感受和想法,补充情节,以及进行课本剧表演等活动,学生的思维、情感和认识等都会得到深入发展。”

专家最后指出:“值得思考的是,强调学生阅读的个性化和阅读内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如果阅读内容

都是针对现实生活的或本身就已经包含着明显的价值判断,学生对有关现实生活的认识往往是现实的,直接的,那么,学生对这些内容的认识,有时只好是无条件地接受而不容置疑。当然,这样的内容应该占有一定的比例,如关于国家、民族、伟人等方面的内容。问题在于,即使是有关现实生活的内容,也不应过于单一和简单,应该丰富多样,为学生认识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奠定基础。”[ ]

一般认为,低段阅读教学基本是形式,没有更实质的内容,这种看法是非常错误而且极其有害。教师如果普遍接受了这种所谓的传统意见,母语教育的第一学段基础就被空置了,接下来中段和高段的阅读教学问题会恶性循环,贻害无穷。而近期调查报告提供的信息就可以证实。《西部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调查报告》(2009、12李光华等)对重庆市合川区小学三年级至六年级1000余名学生,阅读习惯、阅读兴趣、阅读材料等方面的问卷调查,分析后的主要结论就是:阅读兴趣不高,阅读对象单一,阅读量不够,阅读引导不力,阅读环境差。总之,小学段的阅读启蒙基本“泡汤”了。

2、小学各段阅读教学教材处理的原则认识

濉溪教师进修学校的杨立伟研究员对这个问题很有研究。他的意见很明了:现在小学课堂阅读教学效率低下,程式化、封闭化,甚至盲目、随意,“以传播知识为本,以教师为中心的‘接受式’、‘训练式’的主流教学过程仍充斥课堂。究其原因,教师的教学观念尚未改变,对语文教学过程的本质和教学规律缺乏正确的认识,从而带来教材研究上的浅尝截止和不恰当的处理。”[ ]

陶行知说过:“语文教材是工具”。从“教本”到“学本”,不在于怎样把课本读深读透,而应该为学生独立动脑、动口、动手创造条件,加强学生学习习惯、方法的培养。通过“学本”的学习,“以此为例,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杨研究员认为,教材处理的新理念导向在三个方面:其一、树立正确的教材观,牢记陶行知的论断;

其二、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核心理念应该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并特别注意教学过程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

其三、遵循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按照汉字、汉语的特点来指导语文课程教学,语言实践中领悟、掌握语言规律,习得书面语。

为什么?

杨研究员指出:“小学阶段是学生习得书面语言的关键期,阅读教学的关键是为学生语言实践创造良好的环境。对教材的处理和对教学的设计,都应具体地体现出学生语言实践的过程和有效性”——把说话、默读、朗读、背诵等作为教学目标追求;

把感悟、体会、欣赏、想象等融在听、说、读、写语言实践中;

把语言训练和学生的思考、想象、质疑、答疑、探究等活动统一起来。

“这样,把语言训练和学生的思考、想象、质疑、答疑、探究等活动统一起来,使学生在不断地分析、比较、判断、概括、想象等思维活动中,提高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于永正老师个性鲜明的小语阅读教学经验,从一个特别的角度证实了上述理念的可操作性。他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经验》文中总结说,多年有效的阅读教学经验可概括为三个要点:

第一、阅读教学是学语文的重要环节,是语文教学目标主要的体现形式,学语文就是为了“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是学语文的出发点,也是学语文的最终目标;

第二、阅读教学的最佳效果是达到“意文兼得”;

第三、读(尤其是朗读)是内化语言学习的唯一途径。

因此,阅读课始终把读放在首位,把读贯穿始终。每一篇课文都要求学生读得正确、流利,这是课堂阅读教学的“保底工程”。而“不把课文读熟不开讲”,成为于老师阅读教学的个人信条。或者可以这样认同于老师的阅读教学经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阅读教学的首要教学目标,也是学习语文的根本手段”。

杨研究员在概括本地区小语阅读教学教材处理方法之后,确认阅读教学的教材处理原则为“三抓三重”,“这在于语文教材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极大的兼容性,每一篇课文无不涵盖字、词、句、段、篇、语、修、逻,涵盖听、说、读、写,每一篇都内蕴其独立的思想情感、见地。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把握和处理,不但直接显现教师的文化素养、教学观念、教学基本功,而且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成败。”

所谓“三抓”,即“抓整体、抓突破口、抓读”。

(1)“抓整体”,要求阅读活动中,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框架,感悟文章内涵,领会文章写法的基本规律和方法。简言之,遵循如下操作程序:

整体——部分——整体;

综合——分解——综合

一般运用的方法是:归纳法,回答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课文告诉我们了什么),而获得第一步整体感知的内容要求;朗诵法,读中整体感知或品位文章的整体内容、整体框架、整体形象及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问答法,师生问答、对话以获得文章的整体感知的初步感受;质疑法,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为获得整体感知而质疑;连带法,学生对教材的感知、理解始终以“整体”为主轴,连带部分感知向前推进。

(2)“抓突破口”,如《花潮》的解题成为理解本文作者联想的“抓手”;《江姐》江姐受刑时“竹签子一根根地钉”所受生理与心理的摧残,成为理解江姐意志、人格的切入点;《林海》重复最多的词“亲切,舒服”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等等。

(3)“抓读”,确认三个认识原则:读是语文教育最重要的基础;可运用四环节训练程序——初读、研读、品读、创读;阅读教学过程随时注意读的指导和评价。

“三重”即“重感悟、重积累、重创新”,本讲第二部分关于专业阅读的阐述已经涉及其中的认识原则,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小语阅读教学的认识问题,还有很多方面在本次讲座中因为时间有限不能面面俱到展开,从而从面到点,从原则到方法,教学主体的教师之外,教材与学习主体的学生等等方面,全面、详尽地给学员们阐释,只是抓住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热点课题,试图举一反三,给学员们个人教学经验的反思提供一条可以操作的思路和自我认知的依据。

“国培计划”的专业培训,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是学员们的观念认识,符合当下国内教改观念要求的真正转变和实际收获。特别注意“在思考中接受培训,在培训中深化思考”,与此同时,参与培训的具体教学实践、观摩、学习活动,以做到有明确认识(理论)指导下的实践,而不是盲目的实践,真正有所得。

(2010年10月14日,于静心斋)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分析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摘要:无论在什么学段,阅读教学都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它是培养学生感悟语言,领会文章思想,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如何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行之有效?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延伸这三个方面进行了简单的策略探讨。 关键字: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 不可否认,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发生了巨大变化。课堂比过去开放了,气氛比过去活跃了。然而,在新课程实施中,我们也发现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追求形式上的热闹,使阅读教学犹如空中楼阁,不能根据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求真务实,不能做到合理高效。因此,我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就如何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行之有效,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延伸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课前准备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语文也是如此。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更要备学,在这里我主要探讨学生备学的作用。学生备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为课堂教学扫清障碍,做好准备。我认为学生的备学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一)重视课前预习,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的容和情感。 无论哪个学科,无论什么学段,预习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是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主要任务是复习、巩固旧知识,初步感知新教材,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预习的这种作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有很多老师无意之中就忽视了对学生预习文章的要求和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测。有好多时候,我们会看到,学生才初读了一遍课文,生字词语还没解决,教师就匆匆地让学生说说喜欢哪一句,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就开始让学生谈体会、说感悟。看起来,好像教学效率很高,节奏很快,其实不然,这样组织教学的直接后果就是“欲速则不达”。 由此看来“书不读通不开讲,书不读熟不可讲。”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阶段性总结复习过程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阶 段性总结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阶段性总结 高寺台小学:刘老师 今年我担任四年级语文课教学,并有幸实践着中心校拟定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在半年的实践中,我的感触很多。现在我就自己半年来教学的方式方法,利与弊的反思,以及自己的困惑做一总结。 一、教学方法: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我严格遵守中心校拟定的教学模式并且在阅读教学中还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 1、合作学习,交流互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组织互动学习的方式,改变过去班级授课中“传递——接受”式的师生单向交流的局面,建立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个性。阅读过程中,学生平等对话、自由交流和讨论,有利于学生认识的提高、思维的发展、情感的熏陶,在这样的过程中阅读能力形成了。阅读能力的不断提高,又反过来加深了学生阅读对话的深度和广度。 2、自主学习,探究发现,提供学生创新的时空 在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学习为本,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时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3、转换角色,平等宽容,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质

(1)转换师生之间的角色 教师角色应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由“导师”向“学友”转变、由“统治者”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变,把学生学习的课堂“放心”地交给学生。 这种方法往往是教师创设某种疑问,让学生帮助解决,这样做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生在“帮助”老师弄清疑问的过程中,更增添了探索的欲望和信心。 (2)转换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角色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某个学生的学习方法很好,教师就可以让他当小老师去教其他的同学学习;如果谁的课文朗读得好,就可以请他范读;如果谁理解得深刻,就请他来表演。这样在学习中角色不断地转换,能够唤起学生积极上进的心理,调动学生内在的动因,不断探索知识,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挖掘创新的潜质(3)转换学生与学习内容中的角色。 二、阅读教学模式的反思 由于每学完一篇课文都进行了阅读材料的补充,学生进行了大量的阅读,所以我惊喜的发现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有了变化。比如我们都知道读文章如同看树林一样,人站在树林前不能把眼睛光看着一棵树,甚至只盯着树上的叶子,一张一张地看,看到最后,还是一张一张叶子,叶子固然要看,但整棵树也要看,整片森林更要看,我们必须迅速把视野扩大,这样才能对森林全貌有所了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现状 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虽然在形式上日益活泼,教学手段不断更新,容量大、亮点多、节奏快、追求新异。然而,透过现象看本质,真正在促进学生言语发展上下功夫、有实效性的课堂教学并不多见。不少的课堂教学实际上是将一篇课文演绎成一个展示教师才华的课堂表演剧,以教师本身的优良素质掩盖了语文教学学理上的贫乏。这表明语文教学的现有形态与应有形态之间仍存在着一定的剪刀差。就阅读教学的现状看,变味的阅读教学依然顽固地表现在我们的课堂上,表现在: “例子”并未当例子用,“听说读写”顾此失彼,人文就是爱国,活动就是探究;此外,还有主体性和主导性的关系问题,共性和个性的关系问题,积累、感悟和分析、训练的关系问题,教师角色转换的不适应,对语文教育目标认识的不适应,教学方法上的不适应,教学评价上的不适应,“单元教学”并未单元化,“目标教学”目标分散,整合就是叠加等问题,造成了语文阅读教学的低效,让教师和学生背上本不应该背负的罪恶,付出的代价是无数少年的生机和灵气! 二、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

推进,语文教学必然会发生一场意义深远的变革,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走出死亡之谷。就阅读教学而言,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语文教学的理论正处于新旧更替时期,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指导语文教学改革的大都是一些抽象的上位概念和理论,如认知主义、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综合实践、创新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等等。这些理论是各门学科普适的共性理论,有的并不十分切合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却不成文地演绎成直接指导语文教学的主流观点,导致语文课堂教学偏离了语文课程的母语教学本位目标,陷入了新的误区。 二是语文教学本身的复杂性和教学规律尚未得到充分的揭示。上世纪的语文教学尚有许多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新课程改革后又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新时期的语文教学既要解决老问题,又要探索新问题,就难免出现一些暂时的混乱现象。 三是语文学科固有的思想性、人文性等形象易感的外显特征,使语文教学不自觉地演变成了得意忘形式的一般性阅读行为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未能有效触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世界,加上滥用多媒体技术,以外在的视觉画面刺激替代了文本阅读,使阅读教学变得内涵空泛,华而不实。 四是教学空间的封闭。学习语文不应只局限于小课堂内,封闭的教学空间只会降低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新课程理念要求打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心得体 会 High quality manuscripts are welcome to download

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梅塘中心小学曾光仕 通过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我深深地体会到: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不但能够加强小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而且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能让小学生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同时也能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我认为必须加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提高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的能力。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某件事产生兴趣,可以孜孜不倦地学习,兴趣更浓者,能达到废寝忘食的境界。因此教师可运用多媒体课件,精心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课堂教学情境,从最佳的角度切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整堂课的教学设下很好的铺垫。 比如《草原》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但学生对草原非常陌生,对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族牧民了解得就更少了。如何让课堂上得生动有趣,激发起学生对草原的向往呢?我是这样做的: 上课开始,我首先让学生自由谈谈对草原的印象,然后出示一幅草原风光图,同时播放了跟草原相关的歌曲。图画、音乐以及师生生

动的描述,一下子就把大家吸引了,学生们都陶醉在美好的想象当中……这时,我充满激情地问道“:草原这么美,你们想到草原去看看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答道“:想!”学生已经完全被引入课堂的情境当中,在无意中形成了一种内在的学习动力,积极参与学习。 由此可见,运用多媒课件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能营造宽松愉悦的心理环境,激起学生的“兴奋点”,诱发学习热情,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面展现自我 新课标强调: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创造条件,让学生快乐阅读。 我要努力为学生创造阅读的条件,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幽雅的环境中舒舒服服的进行阅读。

专题讲座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专题讲座 一、什么是阅读 吸收论: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咱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叶圣陶) 筛选与思考论:“阅读,就是通过视线的扫描,筛选关键性语言信息,结合头脑中储存的思想材料,引起连锁性思考的过程。”(章熊) 领会—获取—认识论:“阅读文章是透过书面语言,领会其意义,从中获取思想和学习语言的活动程序,是人们学习和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手段。”(朱绍禹) 构建意义论:“阅读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构建意义的实质是读者激活原有的知识,运用阅读策略适应阅读条件的能力。”(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阅读能力评估咨询委员会)上述不同的说法反映了对阅读的不同认识。显然按现代解读理论和现代教育理论的解释,在读者、文本、作者,三者的关系中读者应该处在中心位置。 我个人理解,所谓阅读,指的是从书面文字数据采集意义的过程,

阅读教学则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阅读各类书面文字数据的实践中,逐步发展阅读能力的过程与活动。 二、阅读行为的描述 阅读是能动和复杂的过程,包括多种不同的行为。读者通常在开始时对文本形成初步的看法,然后搜索自己关注的信息。按照这种最初的看法,读者与文本发生逐级递增的互动,包括理解、解释和评价他们所读的文本。他们借助以前的阅读体验和以前的知识,对文本将要表达的内容形成假设,随着阅读的继续,他们修正最初的看法并修正和补充自己的知识基础。读者不断取得新的理解并把它们融入到正在进行的理解建构过程当中。好的读者会注意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规程,认识到文本中不合理的东西,利用一系列策略增进理解。好的读者还能对文本的优劣做出评价,这种评价能够影响自己对文本各层面内容的“吸收”,决定自己的态度或行为是否受到影响。根据阅读的目的(兴趣性阅读、理解性阅读、应用性阅读)和情境(阅读的环境、时间、阅读者的状态等),好的读者能够利用从文本中学到的思想和信息,扩展他们对主旨的思考,从事特殊的任务,或者从读过的内容得出某种结论或进行总结。 在课堂的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的阅读行为,帮助学生建立起阅读策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比教会学生了解一篇文章的内容等重要。学生习得了阅读的策略和技巧,对巩固他们的阅读习惯进而发展成一生的阅读兴趣是有关键性的影响的。

浅谈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浅谈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张玉会 近年来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关注越来越多,其中对阅读教学的关注尤其多。因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始终不放心、不放手,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是“满堂灌”,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这种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转变角色,以学生为中心 在阅读教学中,基本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但是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而不是我们教师。教师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会阅读。所以要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要形成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为创造性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与众不同,有创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须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所

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二、激发兴趣,变被动为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阅读的兴趣,学生才能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投入到书的海洋中去遨游。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但兴趣的培养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耐心地加以引导和培养。一般说来,学生对某科的学习目的是能够明确的,问题是小学生的自制力较差,教师进行阅读目的教育时,学生就“热”一下,过一段时间,又“冷”了,这时需要教师注意适时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一是当学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差不多,没有什么可想的时候,就追问一个可以加深理解的问题;二是当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时,就提出有点拨作用,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三是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不愿思考问题时,就提出可能引起争论的问题,以激发他们探讨的兴趣;四是当学生满足于自己能从一个角度提出问题时。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如小学四年级上册学了《语文园地二》中的成语故事“胸有成竹”,后来学生对成语很感兴趣,于是我让学生课外搜集更多的成语故事来读,读完后让学生来揣摩成语的意思,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指导阅读,授之以“渔” 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首先是指导精读。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学生先理解每字的意思,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

怎样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怎样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一)有效对话的表现形式 通过对日常教学的观察,对典型课例的分析,发现在语文课堂中实施有效对话的形式并不局限于教师讲学生听这一固定的模式,而是多种对话形式并存的多维模式。 在阅读课堂中,要学生有感受,教师首先要有感受;要学生能体验,教师首先要能体验;要学生能动情,教师首先要能动情。因此在进行教学之前,教师首先要陶醉在文学大师们丰富多彩的作品中,解读文本,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教师要深入研读文本,自己要沉下心来,反复阅读,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教师就是课程”,师本对话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设计教学思路的过程。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忽略这一点,只是对照教参,大致浏览一下课文,然后在备课本上把教案抄一遍,就算备好了。以为这样就能驾驭课堂,就不会出现知识性错误。 在语文教学中,作为文本的教材是语文学习的凭借,因此学生不可避免地要与之进行交流和对话。我们要着重培养学生愿意读、喜欢读、相信自己能读好的积极情感,敞开心扉,主动接纳每一篇课文。激活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阅读中来,在阅读中形成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指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时,以“你看见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你体会到了什么”等话题进行提问,唤起学生各种感官参与阅读,观其形,听其音,闻其香,尝其味。让学生凭借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相关经验积累,以自己的方式解读文本,参加文本的意义建构。这种阅读不再是教师强加的分析,真正实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3、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一直以来,语文教学几乎是教师一个人独白,包办替代了学生的思考权和话语权,学生没有主动性和自主性,教师与学生之间是认识与被认识、灌输与被灌输的主客体关系。应该将师生关系定位为一种对话交往关系,两者在对话中相互碰撞、相互回应、相互融合、相互创生,双方之间互相倾听和言说,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在理解和对话中获得精神的交流和意义的分享,阅读对话的价值得以凸现出来。 4、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学生的知识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同伴。正如肖伯纳所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相互交换,每个人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相互交换后,每个人则都有两种思想。”因此,我们应积极搭建学生之间的对话载体,使多方面的信息得以沟通,阅读的经验得以交流,学生的知识得以互补。在有效对话中,鼓励学生彼此对话、相互交流。在对话的氛围中,学生可以不受框框的束缚,充分自由地表达各自的意见,从而打破自己的封闭状态,走出自己的小圈子,进入更加广阔的领域。通过学生个体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来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情感。 (二)有效对话的实施途径 1.营造对话氛围,使学生想说 在教师与学生交流时,教师居高临下的发问甚至责问,学生会产生畏惧紧张的心理,学生的思维、语言、表情等都会呈现出一种僵化的状态。这时与学生的交流就难以开展。因此,要开展师生对话,教师首先要积极地创设一个学生乐于对话的氛围,使主体沉浸于积极的对话状态中。 (1)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

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摘要] 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阅读教学,同时也是六年小学语文教学时光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当前我国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对于阅读缺乏基本的兴趣、未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小学语文教师对于教学目标把握存在偏差、小学教师对于文本的解读和运用存在不当等问题。此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还承担着知识、思想以及情感等多项教学任务,所以绝对不可以采用机械的灌输式的阅读教学模式,只能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的出发点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进行阅读所需要的最根本的能力就是理解,如果只是在阅读而没有进行理解,那么这样的阅读是无效的。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着片面性和随意性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对策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在儿童阶段的阅读对于儿童的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童年时代所读的书可以让孩子一生铭记,从而对孩子的未来发展产生显著的影响。所以想要完成语文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和手段,同时良好的阅读能力也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阅读教学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并且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成果与学生语文的水平高低成正比,并且具有直接的关系。 二、当前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全面推动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全体师生严格遵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领导,共同努力,使得我国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更上一层楼。但是语文教学的新的发展只是相对的,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仍然具有很大一部分受到传统的知识管理和教育观念的影响,这也是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一直存在问题的原因,针对该问题我们应当深刻反省自己。 (一)小学语文教师对于阅读教学的目标把握有偏差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所需要完成的任务和要求被称作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基础教育定的,能否完成教学目标以及完成教学目标的质量如何都是检验教学任务完成质量的标准。适当的教学目标对日常教学具有导向、激励、调控和评价作用。所以在进行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之前,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充分明确新课程改革对于当前自己所教授的阅读教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心得体会 语文教学改革已提了多年,新的课程标准的出台,改变了语文教学观念,改革了考试方法和教学评估体系,而作为教师,最实在的变化应是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是改变语文教学现状,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一环。要把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向40分钟要质量,更应该注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源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可见培养阅读能力是极其严重的。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样,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概括、思维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浅见。 一、培养阅读能力,首先要加强词句训练。 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要会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和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确凿地表达出真情实感。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严重基础。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十分严重,是培养阅读能力的严重内容。词语训练要注意两点:一是既要重视理解又要重视运用,把学和用结合起来;二是要与阅读课文与理解文章结合起来。一些常用的词语,要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作文中学习使用。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并让他们口头或书面造句子,学会使用。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应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在详尽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用法。有的词语一读就懂,不需要讲解。有的词语稍作比较;学生就理解了。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哪里?重点应引导学生说,也就口头运用。为了是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祖国丰盛的语言,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课文中词语、句式变换说法。 二、教给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1、指导预习,采用扶放结合式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严重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严重一环。扶放结合式是语文课堂中常用到的一种教学。“扶”,采用引导和指点的方式,如提示重点、提供范例、提出问题、点明规律、指导方法、帮助总结等。

小学语文低段阅读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低段阅读教学策略 推荐阅读是语文课程中较为重要的内容,现在如何按照课改精神、课程理念、课标要求上好阅读课,也就成了我们广大基层教师研究的重点。人民教育出版社孟令全老师曾经:“小学生的阅读,在很大程度上是学习阅读。”那么一个儿童在他初学语文的起始阶段,怎样帮助他们学习阅读呢?我认为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年龄特点采取以下操作进行。 一、教会孩子预习课文 新课程的要求和素质教育的新规定给予孩子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作为教师应该学会解放自己,但更应该充分指导孩子的自由空间。低段孩子自主预习的难度相当大,我们主要是依靠家长的参与,因为一、二年级的家长对孩子希望和热情是最理想的状态,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一优势资源,一开始就召开家长会,明确预习指导的要求:1、能从课文中找出生字,并用符号标出;2、借助拼音和字典认识生字;3、标出自然段序号,尽可能的多读几遍课文;4、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教师的检查则采用抽查,看家长是否签字。但现在很多家长都外出打工,只有爷爷奶奶监管。面对此类学生,抱怨和放弃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可以利用学生自己,住得比较近的孩子可以一起预习,相互监督,教师则重点帮扶不主动的学生。同时教师要适时教会学生查字典,这样帮助学生解决很多问题,就这样长期坚持,到一定的时间,我们所面临的预习难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我们教师自己也相对轻松一些。 二、指导孩子学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语文课程标准》)就阅读教学在第一学段明确提出:“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这一要求,注重了阅读能力的培养,强调了朗读教学。这是学习阅读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学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才能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不断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的质量。因此应按照以下三个不同层面的要求帮助学生学习阅读。1、借助于拼音读准每个字的字音;2、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3、在正确、流利基础上再有感情朗读 因面向的是低年级学生,教师在这三个层面教学过程中不能操之过急,每一个环节都要交代明白,阅读落实。例: ●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不会的字可以借助拼音,要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你们已经能正确读课文了,现在提一个新要求,把课文的每句话读通顺,读流畅。 ●同学们真行,把课文读得那么正确、流利,下面提个更高的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这样一步一步要求清楚,朗读的三个层面才得以实施、落实。长期坚持下去,有助于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良好语感的形成,有助于思想情感的熏陶,有助于学生对篇章样式的积累。 三、帮助孩子不断加深阅读中的感受和体验 书是读懂,而不是讲懂的。同一本书,不同的人其感受与体验是不同的。阅读的感受和体验又离不开读文的。前面提到三个层面阅读,要在不同层面的阅读中,不断地帮助学生提升对阅读认识的水平,就要注意: (一)、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新教材所选的课文为我们展现了很多优美的意境,课文中饱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及人文精神,这些都必须经过学生反复朗读、吟诵、想象才能理解和感受。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反思 篇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培养他们学习能力,我把重点放在改 变课堂教学上.下面就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激发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教学中,教师应 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 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 样自主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 1、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心理 一堂课上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要让学生自始自终处于积极的自 主学习状态,创设情境尤为关键.在教学一年级识字课《自选商场》, 我创设了情境.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 过程中.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的:“小朋友们,你们去过自选商场吗? 今天,、小明将带我们到自选商场里去逛一逛,他说要买好多东西,请 小朋友们看仔细了,他买了哪些商品?”接着看图观察思考.不用我问,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回答.学生对文中的几种商品名称已有了初 步感性认识.通过图画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带入自选商场的情境中.都 想去了解自选商场.无论是因好奇,还是因为关注,都是他们形成一种 努力探究的心理,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2、利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动机是活动的原动力.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心理动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引入情境后被激起.如果教学还是

论文: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摘要]: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在以往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阅读更多的是在课堂中完成,课前活动较少,课后以练习为例,阅读活动不多,很多学生都不喜欢阅读,阅读教学效率不高。加强阅读教学,不仅要把课前、课中和课后有机地整合起来,还要注重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主动参与,这样才能让阅读教学变得更加有效。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段有效阅读教学研究 就小学高段学生(这里指的高段学生为五、六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经过之前的学习,能初步借助工具书而解决基本的生字词,在文本阅读中也能尝试根据上下文去了解内容,分析文本的内涵,具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但方法上还较为欠缺。结合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在阅读中的兴趣不高,教学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模式还是较为单调,课后阅读实践活动不够丰富,这些都是影响阅读教学效率的主要因素。因此,要提升小学高段阅读教学效率,还得根据这些影响因素出发而思考相应的对策。 一、阅读前:培养学生兴趣,注重指导自读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不注重课前阅读指导,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到课堂上进行讲解,而对课前活动和课后活动较为忽视。尤其是课前,更多的只是让学生简单的读读所要阅读的文章,或是就布置一些生字词的书写任务,学生对文章的内容不熟悉,课堂中也就难以跟上教师的步伐,阅读活动难以顺利开展。提倡加强课前阅读活动指导,就是要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熟悉文本。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进入文本阅读前,教师除了要根据所要阅读的文本材料而布置学生完成生字词的认读等,还要注重结合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而创设情境,通过情境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兴趣是保证学生主动阅读的基础,教学中不能忽视了阅读兴趣的培养。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课《草原》时,很多学生都没有真正看到过草原,如果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案(最新)

走近《草房子》 活动目标: 1、指导学生抓住细节描写,走进桑桑的内心世界,为整本书的阅读打开一扇窗。 2、指导学生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提高阅读的能力。 3、引导学生阅读时学会把握人物形象特点、关注人物内心。 4、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写《童话大王》的大作家*和小朋友曾经有这样一段对话,我请两位同学来读一下: “叔叔,你希望有人敲门吗?” “希望。” “那我去敲门,你会开门吗?” “当然开门。” “我要是晚上敲门呢?” “我讲故事给你听,你讲故事给我听。” “那-----我怎么才能找到你呢?” 同学们猜,*怎么回答的? “我就在书中等你。” 请同学们齐读这句话。 是啊,“我就在书中等你。”这是作者与读者的心灵约定,作家永远静静地守候在他的书中,等待着我们,当我们展开书页,其实我们就是走进了作家的心田,去赴一个不见不散的约会。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曹文轩叔叔的《草房子》。

二、走近《草房子》 1、大家已经读完了《草房子》,那你对《草房子》有了哪些了解? 作品写了男孩桑桑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六年中,他亲眼目睹或直接参与了一连串看似寻常但又催人泪下、撼动人心的故事:少男少女之间毫无瑕疵的纯情,不幸少年与厄运相拼时的悲怆与优雅,残疾男孩对尊严的执著坚守,垂暮老人在最后一瞬所闪耀的人格光彩,在死亡体验中对生命的深切而优美的领悟,大人们之间扑朔迷离且又充满诗情画意的情感纠葛……这一切,既清楚又朦胧地展现在少年桑桑的世界里。这六年,是他接受人生启蒙教育的六年。 2、你还查阅了哪些相关的资料? 学生交流,出示: (1)曹文轩简介 1954年1月生于江苏盐城。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少年写作的积极倡导者、推动者。 主要经历 2003年作家出版社出版《曹文轩文集》(9卷)。《红瓦》、《草房子》以及一些短篇小说分别翻译为英、法、日、韩等文字。获省部级学术奖、文学奖30余种。其中有宋庆龄文学奖金奖、冰心文学大奖、国家图书奖、金鸡奖编剧奖、中国电影华表奖、德黑兰国际电影节“金蝴蝶”奖、北京市文学艺术奖等奖项。近作《细米》获第六届(2001-2003)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2)《草房子》(长篇小说)曾获:国家图书奖、冰心文学奖大奖、台湾“好书大家读”少年儿童读物奖、中国作协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第五届宋庆龄儿童文学奖。 《草房子》(电影)曾获:第十九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剧本奖、第八届中国电影童牛奖优秀剧本奖、第十四届德黑兰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大奖“金蝴蝶”奖、意大利第十三届Giffoni电影节“铜狮”奖。 三、走进《草房子》,聚焦主人公 1、《草房子》是一个美好的所在,她让我们想起温馨、遥远,想起浪漫的童话。当我们走进曹文轩为我们搭的《草房子》时,很快就被他那优美的文笔、感人的情节深深吸引而在书中流连忘返,尤其让我们感动的是主人公桑桑。你也许能一口气说出他的好几件光荣事迹,现在请打开《草房子》,阅读桑桑的相关内容,然后小组交流。

二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总结

二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总结 其实学好语文是要靠不断的语言积累,大量的阅读,不断的创作练习,学好语文需要不断的总结,才能获得实质性提高.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二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总结,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 二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总结篇一 根据学校和班级制定的阅读教学计划,我进行了积极的研究、探讨,经过一学期的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实践,总结如下:一、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巨大动力。我们常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简介要读的*内容,以激发其阅读兴趣,也常利用故事中精彩、紧张、感人的情节创设悬念,让学生产生寻根究底的好奇心,以此激趣。为此,我们做到了以下几点: 1、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期望所得的收获明显,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可开展一些读书心得交流会、朗诵比赛、讲故事、读书笔记展等活动,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比如:

我在班里开展了一次“读一本好书”讲故事比赛,参赛同学讲得滔滔不绝,观众听得津津有味,不但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阅读兴趣。所以大力开展多样的读书活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信心和热情。 2、古诗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璀璨明珠,它句式整齐,富有韵律,易读易记,琅琅上口,深受人们喜爱。让学生从小诵读古诗,不仅有利于发展语言,提高智力,而且能陶冶情操,培养文字鉴赏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在平时课外诗歌指导时,安排每周背《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 中的一首诗。在进行诗文感悟时,以感受为主,理解为辅。主要以诵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去美读,去背诵,去想象,让学生能上口,有滋味就行。 二、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 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阅读时往往带有盲目性、随意性,这样就不能提高阅读的质量。因此,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也很重要。 1、指导学生选择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 课外阅读益处多多,但开卷未必有益。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是搜索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它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何提高小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阅读的角色中,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质量,是新世纪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热点问题。《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我认为新世纪阅读教学应该以读为本,以悟为主,以练为基,实施“读、悟、”融为一体的教学策略。 一、以读为本。 小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从朗读开始的,所以,最初的阅读能力只能是朗读。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吟诵就是口、耳、心、眼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亲切的体会在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解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学习语文,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而恰当地运用朗读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深化语文的课堂功效。 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对学生的朗读训练,培养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要求他们读每篇课文都要用正确流利的语言读出语气、读出节奏、读出感情。首先要正确地读,要求学生用普通话,声音洪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其次,是流利地读。在正确读的基础上,重点要求读得连贯自然,不读破词句。再次是有感情地读。在读音正确、速度合适的基础上,把握语气的轻重缓急,尤其是要读好人物对话的不同。 如《钓鱼的启示》一文中有一句:“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鲶在银色月光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理论学习资料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理论学习资料 阅读的功能主要是:第一、吸收知识、信息。第二、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美的熏陶。第三、开发智力。第四、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阅读教学,是重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系列语文训练活动。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决定着语文教学目的能否完满实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阅读教学是识字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第二、阅读教学能够促进听话、说话和作文能力的提高。第三、阅读教学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开阔眼界,活跃思维,受到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促进智力的发展。第四、阅读教学能够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陶冶爱美的情趣。 一、阅读教学是以学生的阅读为基础的认知过程 小学阅读教学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首先,认识的主体是小学生,客体是阅读教材(课文);其次,认识的任务是从课文中接受作者的知识、经验,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从而获得新的认识,培养理解和表达能力;第三、认识的基础是阅读实践;第四、认识的条件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这些是阅读教学区别于一般认识过程的特点。 (一)凭借教材的语言文字,理解思想内容,学习表达 阅读一篇文章一般要经历从语言文字入手,到理解文章的内容、中心思想的过程。而阅读教学在经历了从语言文字,到理解文章的内容、中心思想的过程后,再返回去经历从中心思想到语言文字表达的过程,也就是还要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内容的,是一个从读

学写的过程。 (二)从初步感知到深入理解,再到指导实践 人们的认识过程一般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指导实践。这个认识过程在小学阅读教学中表现为:从初步感知到深入理解,再到指导实践。这个过程比较明显地体现在一组(单元)阅读教材的学习上,也体现在一篇课文的教学之中。 (三)阅读教学必须以学生的阅读、思考为基础 读书是阅读教学的“本”,思维是阅读教学的“魂”,二者缺一便不成其为阅读教学。因此,阅读教学自始至终都离不开学生的读书和思维。 1.读书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环节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主张多读,更主张“熟读”与“精思”相结合。强调阅读教学要以学生的读书作为基本环节,其中既有对传统的读书经验的继承,又有丰富和发展。《义务教育大纲》指出:“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第一、读的训练,除了朗读,还有默读。第二、在阅读教学中,与其他训练相比,读的训练最多,不是偶尔为之。第三、读的训练最重要,其他训练不能与之等量齐观。同时,大纲对朗读、默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其中,默读有一项核心的要求就是“边默读,边思考”。读书“贯穿全程、落实全体”尤为重要。 2.阅读教学要以学生的独立思考为基础 进行思维训练、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是进行素质教育、造就一代新人的需要。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而阅读能力的核心是思维。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放在突出

小学语文提高质量措施

如何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徐家湾中心小学张凤鸽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教育的永恒主题,是构建和谐校园的落脚点,也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始终必须要坚持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小学阶段是学生培养爱好兴趣、价值观、情感态度、创新意识的关键时期,语文学习能为小学生的发展开辟面向社会、面向生活的广阔空间,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优劣影响着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努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是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的职责。 一、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学活动 开学初制定语文教学工作计划,然后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学。在教学中,要因班制宜采用适合班级的教学方法,针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某些薄弱的语文能力,应加强培养。阅读分析能力较弱,针对他们,就注重对他们进行阅读分析理解能力的培养。除上课多让他们说自己对课文的分析理解之外,还让他们在课外多阅读书报、课外书,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的学习语文的兴趣。通过课文中的听说训练,结合学生的日记、作文,培养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在辅导中,对优生则提高要求,拓展其思维,以求取得更好的成绩,使他们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对个别后进生,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改变他们的学习现状。同时,利用好语文组的教研活动,上好公开课、教研课,听取各个教师的评价,以弥补自身不足,提高语文课的教学质量。 二、精心设计和组织有效的课堂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想使学生保持持久的、稳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一是要重视设置问题情境,把教材知识内容巧妙地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二是要遵循思维规律,抓好感悟、理解、实践三个环节,精心创设突破难点、激活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思维能力的学习情境;三是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利用教学课件、网络资源等,使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四是鼓励学生对文本质疑,向教师提问,为学生提高问题意识创设问题情境。要指导学生提问的技能,培养学生由提出疏通性的问题到提出深究性、延伸性的问题,再到提出鉴赏性、评价性的问题。教师是 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者,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起学生积极思考。 三、分层次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适应能力 新课程从课程目标到教材内容都体现了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允许学生发展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评估标准,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小学时期正是开阔思维的起点。教师可以通过设立多级学习目标和多样的学习方式,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到合适的内容。教师还应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自主探索空间,鼓励不同意见和创造性思路的迸发,鼓励多样化的问题解决方式和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水平差异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次教学。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采用伙伴教学的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第一篇:小学语文阅读的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心得体会 语文教学改革已提了多年,新的课程标准的出台,改变了语文教学观念,改革了考试方法和教学评估体系,而作为教师,最实在的变化应是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是改变语文教学现状,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一环。要把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向分钟要质量,更应该注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可见培养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样,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概括、思维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浅见。 一、培养阅读能力,首先要加强词句训练。 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要会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和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因此,引导学生

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词语训练要注意两点:一是既要重视理解又要重视运用,把学和用结合起来;二是要与阅读课文与理解文章结合起来。一些常用的词语,要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中学习使用。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并让他们口头或书面造句子,学会使用。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应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用法。有的词语一读就懂,不需要讲解。有的词语稍作比较;学生就理解了。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哪里?重点应引导学生说,也就口头运用。为了是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祖国丰富的语言,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课文中词语、句式变换说法。 二、教给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1、指导预习,采用扶放结合式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扶放结合式是语文课堂中常用到的一种教学。“扶”,采用引导和指点的方式,如提示重点、提供范例、提出问题、点明规律、指导方法、帮助总结等。放”是指增强独立性,放手让学生阅读实践,读懂课文。学生刚上三年级,不会预习,我就把预习拿入课堂,集中上好预习指导课,教给学生预习方法:①读熟课文,要求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②边读边想,读后能比较准确地回答出课文的主要内容;③要借助字典认字,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