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介入化疗治疗子宫内膜癌术后盆腔复发的初步临床探讨

介入化疗治疗子宫内膜癌术后盆腔复发的初步临床探讨

介入化疗治疗子宫内膜癌术后盆腔复发的初步临床探讨
介入化疗治疗子宫内膜癌术后盆腔复发的初步临床探讨

2021妇科肿瘤学会 SGO子宫内膜癌:基于证据回顾的建议(全文)

2021妇科肿瘤学会SGO子宫内膜癌:基于证据回顾的建议(全文) 摘要 2014年妇科肿瘤学会(SGO)临床实践委员会更新了子宫内膜癌有关诊断、检查、手术和治疗方案指南。尽管如此,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及相关死亡率仍持续增加,自1987年至2014年子宫内膜癌年发病例数增加了75%,死亡病例翻了3倍,幸运的是在子宫内膜癌治疗方面有了一定进展,分子病理学研究不断深入,对遗传易感性认识更进一步,淋巴结评估更加精准,对放疗和化疗的理解更加全面,生存评估和随访方法更加完善。 制订过程 回顾了现有的证据,对相关指南内容进行了批判性审查,最后确定了推荐意见,提交SGO临床实践委员会、SGO出版物委员会和SGO董事会成员审核后出版。这些建议由SGO实践和教育委员会妇科肿瘤专家小组制订,使用的术语借鉴ASCCP管理指南,对建议的强度和证据质量进行评级。 组织病理学和分子病理学 临床问题1 对新诊断的子宫内膜癌如何进行分类?建议1.1目前指导子宫内膜癌治疗及预后的临床病理参数有:组织学类型、分级、分期、

年龄和LVSI。(AI)建议1.2 III/IV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应考虑雌激素受体。(BII)建议1.3 III/IV期子宫浆液性癌患者建议HER2Neu检测,以确定辅助化疗是否加入曲妥珠单抗。(AI)建议1.4应对所有子宫内膜癌进行错配修复状态和/或微卫星不稳定性检测,以筛选Lynch 综合征,有利于确定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embrolizumab单药或联合Lenvatanib治疗[2]。(AII)建议1.5对于子宫内膜癌患者应进行分子分型检测,尤其是晚期患者,以确定是否存在TP53突变,指导治疗决策。(BIII)建议1.6尽量进行生物标志物检测[3],参照美国病理学家学院(CAP)临床指导。(B III) 【证据文献复习】三十多年来子宫内膜癌分为两型[4]:I 型主要包括FIGO1/2级子宫内膜样癌,发病与雌激素有关,由子宫内膜增生、上皮内瘤变(EIN)发展而来,83%的肿瘤PTEN缺失,多数能够早期诊断,总体预后良好。II型包括癌肉瘤、浆液性癌、透明细胞癌、混合性癌、未分化癌、高级别子宫内膜腺癌,通常雌激素不敏感,与EIN无关,浆液性癌可能与子宫内膜上皮内癌(EIC)有关[5],90% II型子宫内膜癌存在TP53突变。尽管II型子宫内膜癌占比不足1/3,死亡占比达75%[6,7]。尽管二分类系统有重要临床价值,但相关研究异质性大,特别是高级别肿瘤[8,9]。 分子分型和基因组分类研究可提高分类和预后信息的一致性,从而成为临床决策的基础。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将子宫内膜癌分为四类:(1)POLE超突变型;(2)微卫星不稳定型(MSI-H),与MLH1

2020 NCCN子宫内膜癌临床实践指南解读

2020 NCCN(第1版) 子宫内膜癌治疗指南解读
安徽省立医院 杨光
1

2020.3.6 美国肿瘤综合协作网(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公 布了《2020 NCCN子宫肿瘤临床实践指南(第1 版)》。子宫肿瘤主要包括子宫内膜癌和子宫 肉瘤。
2

1. 2020年指南(第1版)主要更新
u在Ⅰ期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中引入了高-中危组 患者的定义,根据危险因素分层,详细推荐了术 后相应辅助治疗手段。对Ⅱ期患者不再强调根据 组织分化程度选择辅助治疗。Ⅲ~Ⅳ期患者术后 辅助治疗方式主要推荐全身化疗±外照射放疗±阴 道近距离放疗。 u新增了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检测的流程及推荐原 则。 u新增了子宫肉瘤分子分型和病理学分析检测原则。
3

新版指南仍采用“FIGO 2009 分期”
4

主要内容
1.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的指征和方法; 2.子宫内膜样腺癌初始及辅助治疗; 3.子宫内膜癌手术分期原则; 4.子宫内膜样腺癌不全手术分期后的处理; 5.子宫内膜样腺癌复发的治疗; 6.高危类型子宫内膜癌的治疗; 7.病理学评估原则; 8.复发、转移、高危患者的全身治疗; 9.分子分型检测及推荐流程; 10.前哨淋巴结活检原则; 11.热点及讨论。

一、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 的指征和方法
(特殊类型的子宫内膜癌和肉瘤不能生育功能)

介入治疗在宫颈癌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探讨

介入治疗在宫颈癌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探讨 发表时间:2016-01-26T11:09:49.540Z 来源:《医师在线》2015年10月第21期供稿作者:王齐 [导读] 河北省二院宫颈癌作为一种妇科恶性肿瘤,其死亡率和发病率相对较高,逐渐成为危害女性健康的主要疾病。 王齐河北省二院实习医生 063000 [摘要]目的:本文主要是分析和探讨介入治疗在宫颈癌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5月到2015年5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30例宫颈癌患者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实施髂内动脉介入或者双侧子宫动脉介入治疗,所用的药物包括顺铂60mg、表阿霉素30mg、氟尿嘧啶1g,妇科检查使用CT或者B超来对患者化疗前后的肿瘤大小进行比较,并计算肿瘤消退率。患者在2周之内接受子宫根治性切除,并接受术后病理检查,当其结果显示淋巴结宫旁组织显示为阳性时,则结合患者状况决定其是否需要进行盆腔体外照射。结果:经过系统的治疗之后,所有患者症状都得到了缓解,明显缓解有24例,占患者总人数的80%;部分缓解为6例,占患者总人数的20%。患者 治疗前后差异比较较为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宫颈癌患者接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能够达到缩减肿瘤体积、降低淋巴结临床播散和转移的几率,能够保证宫颈癌手术治疗效果,不断提升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介入治疗;宫颈癌;临床应用 宫颈癌作为一种妇科恶性肿瘤,其死亡率和发病率相对较高,逐渐成为危害女性健康的主要疾病。传统的治疗方案大都为手术或者放疗为主。但是,对于中期、晚期患者而言,这种治疗方案难以从根本上清除其病灶。[1]在化疗方法、化疗药物、放射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下,动脉插管介入化疗逐渐成为宫颈癌患者治疗的主要方法,为了进一步分析和探讨介入治疗在宫颈癌患者临床治疗中的运用,现选择2014年5月到2015年5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30例宫颈癌患者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选择2014年5月到2015年5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30例宫颈癌患者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年龄分布在34到59岁之间。所有患者在接受介入治疗之前都进行血小板计数、血常规、肾功能和肝功能测定、心电图检查以及出凝血时间检查等。 1.2方法 患者在接受介入治疗之前要能够接受常规完善的检查,当确定其无显著禁忌症之后,需要通过DSA设备加以引导,并选择Seldinger技术经患者皮股动脉穿刺插管,并把5Fr导管选择性地插入到患者双侧髂动脉后,实施动脉造影。从根本了解患者肿瘤动脉供血、血管分布、侧支循环等状况。[2]然后经过一侧靶动脉灌注相应的化疗药物,术后进行拔管,并对其穿刺部位进行包扎。患者在制动24h之后,对其穿刺部位是否存在足背动脉搏动、血肿的现象进行观察。控制药物剂量为顺铂60mg,辅助使用表阿霉素30mg等。患者在介入治疗15d或者1月之后接受手术治疗。 1.3统计学方法 本文患者相关资料和数据使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比较,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的方法来表示,并进行t检验和X2检验,当统计学相关数据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系统的治疗之后,所有患者症状都得到了缓解,明显缓解有24例,占患者总人数的80%;部分缓解为6例,占患者总人数的20%。患者治疗前后差异比较较为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早期宫颈癌患者大都接受手术治疗,中晚期患者肿瘤可能会对其宫旁组织造成侵犯,合并出现盆腔淋巴结复发、转移的现象,导致转危因素不断增加,从而让其中远期生存率逐渐下降,因此,手术治疗效果相对较差。[3]早期宫颈癌患者大都不存在显著的症状,很多患者发现时已经晚期,从而失去手术切除最佳时期。[4]选择静脉化疗所用的药物剂量相对加大,局部有效药物浓度相对较低,化疗反应较为显著,导致患者骨髓造血功能受到抑制,很多患者因为无法承受疼痛,而放弃治疗,从而诱发肠梗阻、盆腔组织损伤、重度放射性肠炎、直肠狭窄、直肠阴道瘘等现象。 经导管动脉内进行化疗药物灌注、超选择栓塞治疗逐渐成为恶性肿瘤患者治疗常用的方法,中晚期宫颈癌患者利用栓塞治疗、子宫动脉选择化疗不但能够实现症状控制,还能够为其争取得到更多的手术机会。[5]介入治疗能够缩小患者宫颈癌肿瘤体积,还能够降低淋巴结、脉管内亚临床转移灶的现象,动脉化疗配合手术治疗是宫颈癌患者接受的较为显著的治疗方法,对于提升其生存率有着积极的影响,因为宫颈癌大都是需要子宫动脉进行供血,部分为闭孔动脉、会阴动脉、髂内动脉分支供血,在介入治疗中能够把药物通过髂内动脉直接注入到靶血管,整个灌注区域相对集中,从而保证患者阴道、子宫、宫旁软组织药物浓度能够得以提升,强化药物治疗效果,控制患者肿瘤局部病灶,减少其出现其他器官或者淋巴结出现的微小转移。[6]总之,宫颈癌患者接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能够达到缩减肿瘤体积、降低淋巴结临床播散和转移的几率,能够保证宫颈癌手术治疗效果,不断提升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辛悦,朴龙一,孙抒. 宫颈癌介入治疗的研究进展[J]. 吉林医学,2013,04:725-727. [2]汪国祥,严晓星,黄新宇,汪和平,杨肖华,陈方满. 介入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的临床疗效分析[J]. 临床肿瘤学杂志,2013,01:57-61. [3]朱军,罗剑钧,张雯,曹跃勇,黄勇. 术前介入治疗对早期宫颈癌近、远期疗效的影响[J]. 介入放射学杂志,2010,01:28-31. [4]米建锋,迟博,徐红. 局部晚期宫颈癌介入治疗的现状及进展[J]. 医学综述,2010,13:1977-1980. [5]郭彦蓉,罗仕华,石峰高,张辉敏,熊琼. 介入治疗在宫颈癌综合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 当代医学,2010,35:695-699. [6]张建,胡兴,孙亚军,狄镇海,邹容,任重阳,毛学群,王美荣,张爱琴. 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宫颈癌33例临床分析[J]. 介入放射学杂志,2011,04:303-307.

宫颈癌诊疗指南(DOC)

卫生部宫颈癌诊疗指南(2013年版) 宫颈癌及癌前病变规范化诊疗指南(试行) 宫颈癌的基本情况 宫颈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 发病率在我国女性恶性肿瘤中居第二位, 仅次于乳腺癌。据统计, 每年约有50万左右的宫颈癌新发病例, 占所有癌症新发病例的5%, 其中的80%以上的病例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我国每年约有新发病例13万, 占世界宫颈癌新发病例总数的28%。 患病的高峰年龄为40-60岁左右。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宫颈癌的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宫颈癌发病率分布有地区差异,农村高于城市,山区高于平原,发展中国家高于发达国家。因此,有必要规范宫颈癌的诊断与治疗。另一方面,宫颈癌的发生可通过对癌前病变的检查和处理得以有效控制。西方国家的经验显示,宫颈癌的发生率在密切筛查的人群中减少了70%-90%。为了降低我国宫颈癌的发病率,做到早诊早治,本指南补充了宫颈癌前病变的诊治原则,希望能降低宫颈病变的危害,同时减少国家对宫颈癌的诊治支出。 1 范围 本文规范了宫颈癌的规范化诊治流程、诊断依据、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及治疗方案。适用于农村重大疾病医疗保障工作定点医院对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宫颈癌前病变是指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是一组病变的统称,包括宫颈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为宫颈浸润癌的癌前期病变。此类病变仍限于宫颈上皮层内,未穿透基底膜,无间质浸润。宫颈浸润癌是指肿瘤病变穿透宫颈基底膜,发生间质浸润。 3 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标准。 3.1 CA125 (carcinoma antigen)癌抗原125

3.2 CEA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癌胚抗原 3.3 CIN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宫颈上皮内瘤变 3.4 CTV (clinical target volume)临床靶区 3.5 FIGO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国际妇产科联盟 3.6 LEEP (Loop Electro-surgical Excisional Procedure)宫颈环形电切术 3.7 PTV (planning target volume)计划靶区 3.8 SCC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tigen)鳞状细胞癌抗原 4 诊治流程图 5 诊断依据 5.1 病因

子宫内膜癌教案

子宫内膜癌教案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理论教学)课程名称:妇产科学 课程类型:(1)1、必修;2、选修;3、其它 授课对象:临床专业(本科)04级1、2、4、5、6班 授课时间:2007至2008学年下学期 计划学时:102学时(其中:理论55,实验:48) 任课教师: 所属学院:临床学院 课程管理部门(教研室):妇产科 课程名称:妇产科 教材:《妇产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出版社),乐杰编着,2004年第6版 讲授人:专业技术职务:副教授 学历:本科学位:学士 讲授题目:子宫内膜癌 所属章节:第31章计划学时:2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子宫内膜癌的定义。 2、掌握子宫内膜癌的病理、临床表现、临床分期、诊断、治疗及随访。 3、熟悉子宫内膜癌的发病因素。 教学重点:

1、子宫内膜癌的病理、临床表现、临床分期、诊断、治疗。 2、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方法。 教学难点: 1、子宫内膜癌的病理、临床表现 2、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方法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使用教具:多媒体 思考题: 1、子宫体癌的临床表现、诊断。 2、子宫体癌的临床分期及治疗。 参考资料: 《实用妇产科学》、《妇科肿瘤学》 子宫内膜癌 子宫体癌因多起源于子宫内膜腺体,故又称为子宫内膜腺癌。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发病高峰年龄为55~60岁。在我国子宫体癌的发病率,仅次于子宫颈癌及卵巢癌而居女性生殖器官恶性肿瘤的第3位。近年发病率有不断上升趋势。 一、病因 确切病因不明,可能因素有: (一)长期接受雌激素刺激 此病多见于延迟绝经、功能性子宫出血、多囊卵巢、卵巢性腺间质肿瘤(如颗粒细胞瘤等)以及绝经后长期服用雌激素的妇女,说明长期接受内源性或外源性雌激素刺激子宫内膜而无周期性的孕酮抑制,可能是导致本症的因素之一。 (二)肥胖、糖尿病及高血压 此病多见于肥胖、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以及高血压妇女,有人称之为子宫体癌“三联症”。

宫颈癌术前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宫颈癌术前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子宫动脉化疗栓塞在宫颈癌手术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3月~2016年8月收治的临床分期Ⅱa~Ⅱb期的宫颈癌患者30例作为研究组,采用先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后行宫颈癌根治手术的方案;选择30例同期直接进行宫颈癌根治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近期疗效、肿瘤缩小情况、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病理结果。结果介入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缓解率为100%,介入治疗近期总有效率为76.67%。研究组Ⅱa期和Ⅱb期之间的介入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介入治疗后瘤体直径小于介入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淋巴结转移率、脉管癌栓率、宮旁浸润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癌根治手术前行介入治疗能有效缩小肿瘤大小,近期效果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效抑制淋巴结癌转移、脉管癌栓、宫旁浸润,并降低手术风险。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value of uterine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ervical carcinoma.Methods Thirty patients with cervical cancer of stage Ⅱa-Ⅱb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4 to August 2016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group,who underwent radical hysterectomy followed by uterine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hirty patients who underwent radical resection of cervical cancer at the same period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The short-term efficacy,tumor shrinkage,the volume of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operation time and postoperative pathological results were analyzed.Results After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the clinical symptoms of patients were relieved in different degrees,the remission rate was 100%,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short-term curative effect for interventional therapy was 76.67%.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effective rate of intervention between study group at stage Ⅱa and Ⅱb (P>0.05).The tumor diameter in the study group after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was lower than before intervention,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The volume of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in the study group was less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rate of cancer metastasis of lymph node,vascular tumor thrombus and para uterine infiltration after operation were all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Conclusion Interventional therapy before radical resection of cervical cancer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size of tumor,the short-term curative effect is obvious,and can improve the clinical symptoms of patients,effectively inhibit the cancer metastasis of lymph node,vascular tumor thrombus,and para uterine invasion,and reduce the risk of operation. [Key words]Cervical carcinoma;Neoadjuvant chemotherapy;Chemoembolization of uterine artery;Interventional therapy 宫颈癌(cervical cancer)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仅此

Lynch 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癌中约5%为家族遗传性,其中多数与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综合征(Lynch综合征)相关,故称之为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从发生学角度,这些肿瘤很难完全归入子宫内膜癌二元发生模式中的Ⅰ型(激素依赖性)或Ⅱ型(非激素依赖性)之中,往往被临床或病理医师忽视。正确认识该病并识别此类人群对降低患者及其家族的致癌风险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对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的发生、临床病理特征以及检测手段进行综述,并讨论其早期筛查手段和临床意义。 一、发生与发病风险 Lynch综合征是一种由碱基错配修复(MMR)基因缺陷引起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具有较高的癌症发生倾向。肿瘤的发生主要与4种MMR基因的胚系突变有关,包括MLHI、MSH2、MSH6及PM52。该病患者首先遗传了一个MMR突变基因,从而获得肿瘤易感性,随后另一等位基因后天获得性异常,则DNA复制错误无法恢复进而发生肿瘤。 患者可同时或异时发生多种肿瘤,子宫内膜和结肠是最常发生肿瘤的部位,约2.3%的子宫内膜癌及3%的结肠癌为Lynch综合征患者。其他相关恶性肿瘤还见于卵巢、胃、小肠、肝胆、胰腺、尿道、脑等部位。但这些肿瘤的发病率均远远低于结肠癌及子宫内膜癌,除卵巢癌的累积致癌风险可达24%外,其他部位的癌累积风险均不超过3%。 女性Lynch综合征患者明显不同于男性的特征在于其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接近甚至高于结肠癌,达40%-60%(结肠癌为43%-54%)。50%以上的女性患者首发恶性肿瘤为子宫内膜癌,甚至有报道可达68%。继首发癌之后,患者10年内发生第2种癌的风险为25%,15年内达到50%。相比之下,其他类型的遗传性子官内膜癌,如多发性错构瘤综合征(Cowden综合征)患者,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风险未超 过10%,后者系PTEN肿瘤抑制基因突变导致。 在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中,4种MMR基因的突变率有所不同,约90%的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由MLH1及MSH2突变所致,突变率依次为MSH2 50%-66%、MLH1 24%~40%、MSH6 10%-13%,相比之下,结肠癌MSH2、MLH1与MSH6的突变率分别为51%、44%与5%。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MSH2及MSH6的突变比例高于结肠癌,尤其MSH6突变时更倾向发生子宫内膜癌。在4种MMR基因中,PMS2的突变率最低,相关研究较少,在结肠癌人群中发生率未超过4%,子宫内膜癌中未检索到大样本的相关报道。 二、临床特征 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患者年龄分布广(26-87岁),多数患者相对年轻,95%的患者<65岁,60%的患者<50岁,平均年龄46-49岁,较Ⅰ型和Ⅱ型子宫内膜癌分别年轻约6~10岁及15~20岁。Lu等报道小于50岁的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患者约占子宫内膜癌的9%,明显高于无选择性子官内膜癌中2.3%的比例。另有研究显示,Lynch综合征患者40岁前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风险仅为2%,提示其高峰年龄段是在40多岁接近50岁。 长期无拮抗的雌激素刺激与子宫内膜癌(尤其是Ⅰ型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患者常不孕,合并多囊卵巢综合征、肥胖及糖尿病等内分泌异常。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尽管多数发生在育龄期和围绝经期,且往往为子宫内膜样癌,但其发生与上述雌激素刺激不存在依赖性关系。研究显示,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官内膜癌患者多数并不肥胖,体质量指数平均29,低于散发性子宫内膜癌人群,也未见与不孕、月经异常、长期无排卵相关的报道,表明相当比例的此类患者与雌激素刺激因素无关。 患者的临床表现可能因其MMR基因突变位点的不同而有所差异,MSH6突变者发生子宫内膜癌的年龄较晚,平均53-55岁,与Ⅰ型癌类似。有研究显示其组织学类型主要为子宫内膜样癌,3/4为高分化子宫内膜样癌,全部为Ⅰ期。另有研究显示,78%为临床I期,其余为Ⅱ期及以上,这一比例与散发性内膜癌相近。其总体预后也与散发性内膜癌无明显差异,5年生存率达88%。但40岁以下及子宫体下段者倾向临床分期高、组织学高级别,常侵犯深肌层和脉管,预后差。 三、组织病理学特征

宫颈癌介入治疗的研究进展

宫颈癌介入治疗的研究进展 辛 悦1,朴龙一2,孙 抒 3 (1.延边大学医学院,吉林延吉133002;2.吉林省吉林市中心医院肿瘤介入科,吉林吉林 132011;3.延边大学医学院病理学与法医学教研室,吉林延吉133002) [关键词]宫颈癌;介入治疗;动脉灌注化疗;动脉栓塞化疗基金项目: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立项课题[项目编号:GH11031]通讯作者:孙抒 辛悦为延边大学医学院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在读研究生。 宫颈癌是最常见女性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居第2位,且80%发生于发展中国家。我国宫颈癌发病率与死亡人数约占世界1/3 [1] 。在宫颈癌的临床治疗中介入 治疗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研究表明介入化疗具有抑制淋巴结转移,缩小肿瘤体积,提高远期生存率的作用。宫颈癌病因尚未明了,常与性行为、分娩次数及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虽然其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但手术切除的难度大,且复发或者转移率高,这也是宫颈癌治疗的难点。传统的放疗法容易严重破坏患者的卵巢和阴道功能,所以不被众多患者尤其是年轻患者所接受 [2] 。随着介入放射诊断学和治疗学的不断 发展,介入治疗在恶性肿瘤中的应用也逐步的受到重视,尤其是在中晚期宫颈癌的治疗中。近年来,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介入化疗有着缩小瘤体 [3-7] ,抑制淋巴结转移[4-7] ,为手术治 疗提供机会, 提高生存率[6-7] 的优点。本文将对宫颈癌介入 治疗的优势及研究作简要综述。1宫颈癌介入治疗的优势 1.1 20世纪80年代末,介入治疗已在具有高危因素的宫颈 癌术前新辅助化疗阶段开始应用。介入治疗与传统的静脉化疗相比,其主要具有以下四大优势:①局部作用于瘤体,不仅提高了药物作用于肿瘤的浓度,还延长了肿瘤细胞暴露于化疗药物中的时间,从而提高了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②动脉给药定位准确,药物直接作用于瘤体,减少循环至全身组织的含量,从而降低了全身不良反应的发生 [8] 。③介入治疗不仅 能够降分期,为手术治疗创造机会;还可以降低肿瘤细胞的活力,消灭微小转移灶,从而降低术中播散及术后转移复发的机率。④介入治疗还能增强肿瘤细胞对放疗的敏感性,达到提高中晚期宫颈癌的综合治疗效果的目的,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尤其是对于年轻的患者更显重要 [9] 。 随着30余年的研究,介入治疗已形成了三大体系,即动脉灌注化疗、动脉栓塞和动脉栓塞化疗。其中的血管介入化疗和栓塞为宫颈癌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 [10] 。子宫内的血管 分布为宫颈癌的介入治疗提供了理想的血管解剖学基础,因为子宫动脉起自髂内动脉前干,主要为子宫供血,所以灌注时首选髂内动脉前干 [11] 。近年还有研究指出,在做髂内—子宫 动脉栓塞或化疗栓塞术时,如发现卵巢动脉参与供血,补充做卵巢动脉栓塞术是有价值的 [12] 。 由于化疗药物的抗癌效果在一定范围内与其浓度成正比,且局部高浓度用药比药物作用持续时间更加重要。在一定范围内局部浓度提高1倍,杀灭癌细胞的数量可提高10 100倍[13]。而通过介入技术经子宫动脉局部应用大剂量、高浓度化疗药物,既增加了在肿瘤组织及邻近器官组织内抗癌药物作用的浓度,延长了药物的作用时间,还减少了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几率,同时也避免了药物代谢的首过效应,以及减少淋巴结转移和亚临床播散 [14] 。另外,肿瘤供血动脉灌注 化疗及栓塞的机制还包括:①灌注化疗及栓塞使肿瘤细胞的膜通透性增加,便于抗癌药物进入到细胞内,从而提高了药物的疗效,加速了肿瘤细胞的坏死。②术前进行供血动脉栓塞,便于手术时分离宫旁组织,减少手术损伤;同时,也便于减少术中出血。③术前供血动脉栓塞,可使原发灶缩小或坏死,利于术中切除瘤体或降低手术难度。2 宫颈癌介入治疗的相关研究 子宫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因其可缩小瘤体,减轻肿块与周围组织的浸润,为手术治疗创造机会,所以多用于中晚期宫颈癌的临床治疗且效果明显。该方法治疗中晚期宫颈癌,临床症状总缓解率为88.2%,近期有效率为82.4%,76.5%患者获得手术机会,提高了生活质量 [10] 。 新辅助化疗(NACT ),又称先期化疗或术前化疗,是指癌症手术前或放疗前先行数个疗程化疗后再行手术或放疗,以期提高疗效。Ferrandina 等试验证明术前辅助性放化疗可抑制宫旁浸润 [15] ,降低淋巴结转移等肿瘤病理学风险发生率。 术前介入化疗能早期消灭肿瘤,能减少因术中对瘤体的翻动、挤压或血管阻断等因素造成的肿瘤细胞脱落、游离及复发或转移的风险 [16-17] ,所以此法近年来得到了临床医师的广泛认 可。李娟以92例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为试验对象[18] ,分别 设观察组52例术前行动脉灌注介入先期化疗,对照组40例行常规化疗。观察组与对照组术中所见组织病理结果对照显示,切缘未见癌细胞者61.5%,宫旁单侧见癌细胞者19.2%,宫旁双侧见癌细胞者、盆腔淋巴结转移者各9.6%;显著优于对照组的40.0%、30.0%、15.0%及15.0%(P <0.05),且与对照组比较,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P >0.05),具有临床应用价值。景淑真等对50例Ib -Ⅱb 期宫颈癌,给予1 2疗程新NACT 后,有效率58.0% [19] ,其中完全缓解8.0%,部分 缓解250.0%,无变化42.0%。化疗后手术切除率92.0%。化疗后瘤体缩小或消失,瘤细胞变性、坏死、出血。试验证明宫颈癌1 2个疗程NACT 临床疗效明显,能使原发及转移灶肿瘤细胞坏死, 肿瘤生长受抑制,改善分期和利于手术治疗。李涛等分析61例手术治疗的Ⅱ期宫颈癌患者临床资料 [20] , · 527·吉林医学2013年2月第34卷第4期

2019精选医学第三十四章子宫内膜癌.doc

[A1型题] 1.恶性度最高的子宫内膜癌是 A. 腺癌 B. 角化腺癌 C. 鳞腺癌 D. 透明细胞癌 E. 腺棘皮癌 2.子宫内膜癌临床I期与II期的鉴别主要根据 A. 阴道镜 B. 阴道脱落细胞学检查 C. 宫颈冲洗液图片 D. 子宫内膜诊断性刮宫 E. 分段诊断性刮宫 3.诊断性刮宫刮出多量豆腐渣样组织时,应高度怀疑 A. 无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B. 有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C. 不全流产 D. 子宫内膜癌 E. 子宫肉瘤 4.下列哪项不是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 A. 肥胖 B. 未婚 C. 糖尿病 D. 少产 E. 性生活紊乱 5.与子宫内膜癌无明显相关的因素是 A. 子宫内膜呈腺囊型增生 B. 子宫内膜呈腺瘤型增生 C. 子宫内膜腺上皮不典型增生 D. 绝经期后延 E. 子宫内膜癌家族史 6.子宫内膜癌侵犯膀胱黏膜,但未超出盆腔,属于 A. I期 B. II期 C. III期 D. IVa期

7.子宫内膜癌占女性癌症总数的 A. 20% B. 7% C. 20-30% D. 15% E. 30% 8.关于子宫内膜癌的治疗,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首选的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 B. Ia期患者可做扩大性子宫全切术+双侧附件切除术 C. II期癌患者可采用先放射治疗而后手术治疗的方法 D. 先放疗的II期病人,放疗结束1--2个周期内手术治疗 E. 未分化癌对孕激素治疗反应好 9.子宫内膜癌患者,宫腔深度7.5cm,宫颈管无癌浸润,腹腔冲洗液无癌细胞,应选择 A. 单纯手术治疗 B. 单纯放射治疗 C. 单纯化疗 D. 单纯孕激素治疗 E. 先放疗再手术 10.复发的子宫内膜癌选用哪种治疗方法为宜 A. 雄激素治疗 B. 放射治疗 C. 中草药治疗 D. 化学药物治疗 E. 手术治疗 11.子宫内膜癌II期患者,首选的治疗措施应是 A. 放射治疗--直线加速器 B. 放疗后行全子宫及双附件切除术 C. 行扩大子宫全切及双附件切除术 D. 子宫广泛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 E. 大剂量孕激素类药物治疗 12.早期子宫内膜癌主要症状多为 A.少量、不规则阴道流血 B.恶臭、脓血性阴道排液 C.疼痛 D.贫血、消瘦 E.发热、全身衰竭 13.在解释子宫内膜癌的治疗问题时,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宫颈癌2018年诊疗规范

宫颈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 一、概述 宫颈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在我国女性恶性肿瘤中居第二位,位于乳腺癌之后。据世界范围内统计,每年约有50万左右的宫颈癌新发病例,占所有癌症新发病例的5%,其中的80%以上的病例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我国每年约有新发病例13万,占世界宫颈癌新发病例总数的28%。患病的高峰年龄为40~60岁,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宫颈癌的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宫颈癌发病率分布有地区差异,农村高于城市,山区高于平原,发展中国家高于发达国家。因此,十分有必要在全国范围内规范宫颈癌的诊断与治疗。另一方面,宫颈癌的发生可通过对癌前病变的检查和处理得以有效控制。西方国家的经验显示,宫颈癌的发生率在密切筛查的人群中减少了70%~90%。 本指南适用于宫颈鳞癌、腺癌及腺鳞癌,占所有宫颈癌的90%以上。部分特殊病理类型,如小细胞癌、透明细胞癌、肉瘤等发病率低,目前国际国内尚未达成共识,故本指南不适合用于这些少见病理类型的宫颈癌。本规范借鉴了国际上公认的宫颈癌诊疗指南(如NCCN指南、FIGO指南等),并结合我国以往指南进行修订。在临床实践中,目前宫颈癌注重综合治疗理念,同时也更加注重个体化治疗,需结合医院的设备、技术条件以及患者的病情进行治疗治疗。对于病情复杂的宫颈癌患者,临床医师应合理应用本规范,本规范未涵盖的,建议参加临床试验。

二、诊断 (一)病因学 持续的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首要因素。我国常见的高危型HPV包括16、18、31、33、45、52、58等。HPV主要通过性生活传播。目前人乳头瘤病毒疫苗已在国内上市,可以按照适宜的年龄进行推广接种,以预防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 与宫颈癌相关的其他高危因素有:①不良性行为:过早开始性生活,多个性伴侣或丈夫有多个性伴侣;②月经及分娩因素:经期卫生不良,经期延长,早婚,早育,多产等;③性传播疾病导致的炎症对宫颈的长期刺激;④吸烟:摄入尼古丁降低机体的免疫力,影响对HPV感染的清除,导致宫颈癌特别是鳞癌的风险增加;⑤长期服用口服避孕药:服用口服避孕药8年以上宫颈癌特别是腺癌的风险增加两倍;⑥免疫缺陷与抑制:HIV感染导致免疫缺陷和器官移植术后长期服用免疫抑制药物导致宫颈癌的发生率升高;⑦其他病毒感染:疱疹病毒Ⅱ型(HSV-Ⅱ)与宫颈癌病因的联系不能排除。其他因素如社会经济条件较差、卫生习惯不良、营养状况不良等也可能增加宫颈癌的发生率。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癌前病变及宫颈癌早期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常见的症状为接触性阴道出血,异常白带如血性白带、白带增多,不规则阴道出血或绝经后阴道出血。晚期患者可以出现阴道大出血、腰痛、下

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完整版)

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完整版) 子宫内膜癌在发达国家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居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第二位,据2015年国家癌症中心统计,我国发病率为63.4/10万I死亡率21.8/10万。相关危险因素包括局水平的雌激素(可能由肥胖、糖尿病、高脂肪饮食引起),初潮早,未育,绝经延迟,林奇综合征(LynCh SyndrOme )Z高龄(55岁以上)以及应用激素替代和他莫昔芬等。近年子宫内膜癌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 本指南更新基于临床重要规范的修正,不能解决临床所有的问题,也不能替代好的临床判断和个体化治疗。 约有70%的子宫内膜样癌患者,发现时局限于子宫体。子宫内膜癌大部分是局限性病变Z生存率相对较高,但常忽略早期不规则阴道流血和阴道排液等症状,失去早期诊断的机会。有数据显示,我国近年来子宫内膜癌的病死率增速超过了发病率的增速。增高的病死率可能与晚期病例的增加,高危型病理类型(如浆乳癌),诊断时处于高龄等相关。美国监测流行病学和结果(SEER )数据显示,年轻患者、早期病例、低级别病变的患者有更好的生存率。与生存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病理级别、浸润深度、年龄、淋巴结状态、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脉管滾润、病变累及子宫下段等。为了提高患者生存率,医师需要判断这些高危因素进行适当的个体化治疗。 目前,尚缺乏有效的子宫内膜癌筛查手段,可探索无创筛查方法。

1遗传咨询与干预 大部分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是散发性的,但有5%左右的患者是遗传性子宫内膜癌,其特点是这些患者发病年龄要比散发性子宫内膜癌患者平均年龄要小10~20岁。对于遗传性子宫内膜癌的筛查[如患有林奇综合征、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癌(HNPCC)者]应该在50岁以前进行。对于小于50岁或者有家族史的子宫内膜癌或结肠癌患者建议进行基因检测和遗传咨询。林奇综合征患两种恶性肿瘤如结肠癌或者卵巢癌的可能性増加,这些患者的亲属也是林奇综合征的易感人群,因此建议根据子宫内膜癌患病年龄和家族患癌情况进行遗传咨询。 广义的DNA错配修复缺陷筛查基因包括MLHk MSH2、MSHβx MLH1、PMS2缺失,需要进一步评估甲基化启动子以判断是体系突变还是胚系突变。所有患者如果有其他DNA错配异常或者其本人无基因改变,亲属有子宫内膜癌病史和(或)结直肠癌者,建议进行DNA错配基因检测和遗传咨询,可参见结直肠癌林奇综合征/HNPCC筛查指南。 女性林奇综合征是子宫内膜癌的高危人群,发病率高达60% ,建议林奇综合征患者密切监测子宫内膜,与患者讨论危险因素,降低患子宫内膜癌风险。可根据患者选择Z在生育完成后进行预防性全子宫双附件切除,并建议行肠镜等检查Z适当干预以降低结直肠癌的风险。其亲属有林奇综合征而没有子宫内膜癌,建议每年1次进行子宫内膜活检。 子宫切除标本或内膜取样标本基因检测,所有错配修复(MMR )异常的患者均需要进行遗传性肿瘤相关的基因检测,并做遗传咨询。没有

64例子宫内膜癌的临床分析

64例子宫内膜癌的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3-02-22T10:49:49.670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34期供稿作者:张文先 [导读] 结果提示与临床研究相吻合。另外,子宫内膜癌中,G2和腺癌的发生率相对更高。 张文先(广元市中心医院妇科四川广元 628000) 【摘要】目的分析子宫内膜癌的临床发生特点,为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诊断提供参照。方法对64例患者根据临床不同分期采取不同治疗方式,以手术方式为主,比较临床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的符合率,并分析子宫内膜癌与孕产次、绝经、肌层浸润的关系,以及子宫内膜癌不同分期和分型的发生率。结果临床分期和手术分期的整体误差率为6.3%;孕产次在2次以下,处于绝经状态以及肌层浸润>1/2发生子宫内膜癌的几率相对更大;子宫内膜癌中G2型和腺癌的发生率相对更高,差异性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分析子宫内膜癌发生的临床特点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参照价值,并利于确定子宫内膜癌发病高危人群,以有针对性加强预防。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分期发生率分析 【中图分类号】R7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4-0205-02 Clinical analysis of 64 cases of endometrial cancer Zhang Wen-Xian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clinical characteristc of endometrial cancer to provide envidence in future work. Methods: According to clinical stages, choosed 64 patients to treat with differet way, surgery was the mainstay. Compared coincidence rate of clinical stages with surgical pathologic staging. And analyze endometrial cancer relationship with motherhood time, postmenopausal, muscle layer infiltration and clinical stages of endometrial cancer. Results: Whole error rate of clinical stages with surgical pathologic staging was 6.3%, less than 2 motherhood times, postmenopausal, muscle layer infiltration>1/2 more likely suffered endometrial cancer. G2 style and adenocarcinoma in endometrial cancer happened higher (p<0.05). Conclusion: Analysis of endometrial cancer happen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can provide reference value for clinical diagnosis, determine the endometrial cancer incidence high-risk groups to prevent. 【Key words】 endometrial cancer clinical stages coincidence rate 子宫内膜癌临床比较常见,多见于绝经后女性中,但近些年呈现年轻化趋势,且总发病率呈现出上升趋势。及早诊断和治疗,对于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合理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方式选择直接影响治疗效果,本文即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为临床合理诊断提供参照,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5月—2012年5月我院共收治子宫内膜癌患者64例,年龄在32—74岁,平均(57.1± 2.4)岁;孕产次2次以下46例,2次以上14例,无孕产次4例。未绝经患者16例,绝经患者48例。其中,阴道排液和不规则出血分别为7例和51例,下腹部不适者6例。合并糖尿病20例,高血压27例;合并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病分别21和23例。 1.2 B超检查所有患者均经B超检查,肌层浸润≤1/2患者28例,>1/2患者20例,无肌层浸润患者16例。 1.3临床分期和病理组织学分级术前临床病理组织学分期:Ⅰ期52例,Ⅱ期7例,Ⅲ期5例。病理组织学分级:G1 20例,G2 38例,G3 6例。 1.4治疗方法根据临床分期,分别采用不同治疗方式。使用高效孕激素药物保守治疗12例,其余52例均行手术方式治疗。其中,子宫全切术6例,全子宫结合双附件切除术10例;广泛子宫切除术14例,广泛子宫结合双附件切除并行盆清术34例。对临床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存在差异的患者,术中及时采取相应补救措施[1]。 1.5统计学方法处理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2.1临床与手术病理分期临床分期Ⅰ期52例,Ⅱ期7例,Ⅲ期5例,术后经手术病理分期显示:Ⅰ期53例,Ⅱ期5例,Ⅲ期6例,符合率分别为98.1%、71.4%和8 3.3%。整体误差率为6.3%。详见表1。 表1 临床与手术病理分期对比 分期比较项目例数(例)符合率(%) Ⅰ期临床分期 52 98.1 手术病理分期 53 Ⅱ期临床分期 7 71.4 手术病理分期 5 Ⅲ期临床分期 5 83.3 手术病理分期 6 2.2子宫内膜癌与孕产次、绝经、肌层浸润关系统计显示,子宫内膜癌患者中,孕产次在2次以下占71.9%,2次以上占21.9%,无孕产次占6.2%;绝经患者占75.0%,未绝经患者占25.0%;肌层浸润≤1/2者占31.2%,>1/2者占4 3.8%,无肌层浸润者占25.0%。整体比较可知,孕产次在2次以下,处于绝经状态以及肌层浸润>1/2发生子宫内膜癌的几率相对更大,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详见表2。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