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五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五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五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五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五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发布时间:2011年3月1日访问量:24025

王大任刘玉东

(辽阳职业技术学院辽宁辽阳 111004)

【摘要】在系统总结辽阳职业技术学院顶岗实习、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经验基础上,本文对近年来学院与企业构建的五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进行了全面阐释和解析。在合作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校企互动、需求导向、共享共赢和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校企深层次合作提供了经验。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度辽宁省教育厅教育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400

当前,对于高职院校培养的各类型人才,社会普遍反映动手能力不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适应企业生产经营的时间较长。对于这些问题,高职院校似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都在对固有的院校培养模式进行改良,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培养高技能人才。而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多半是单向的,没有一个公平的利益共同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诸多弊端,这将无益于高技能人才培养和校企合作的深化。辽阳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在如何开展校企合作,创新办学模式,真正实现“工学结合、学做合一”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且已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举办股份制合作企业

辽阳职业技术学院与辽阳市公共汽车公司本着平等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通过友好协商于2006年在辽阳市共同投资兴建一合资企业—辽阳致远轿车维修有限公司。

辽阳致远轿车维修有限公司为独立法人,该公司的组成形式为有限责任公司,实行董事会制度,校方以汽车维修设备入股占51%,公汽公司以厂房及附属建筑物入股占49%。合资双方对该公司的责任以各自出资的份额为限。合资双方按各自出资额在总投入资本中所占比例分享该公司的利润和承担风险。合资公司按市场化的模式运作,树立服务意识,以质量优势和价格优势在市场上竞争,逐步拓宽维修市场,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保证投资人的经济利益和人才培养需要。该公司属于一类汽车维修企业,是政府定点维修单位,被市交通局命名为AAA企业及全市汽车修理工持证上岗培训基地。主要业务包括:开展轿车维修业务;满足校方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实习实训需要并安排部分学生就业;开展汽车维修从业人员岗前及岗后培训业务等。

2006年以来,公司的业务范围不断拓展,经营质量不断提升,公司长期定点维修的客户达138户,经营利润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同时,为中石油辽化运输公司培训汽车维修工2期40人;社会汽车维修工岗前岗后培训4期120人;接收学院汽车专业学生实训5期200人;在公司就业的学院汽车专业毕业生有23人。通过校企几年来的精诚合作,一方面充分发挥了企业的技术和市场的优势,盘活了企业资产;另一方面,也充分发挥了汽车专业作为省级品牌专业和全省最优质汽车驾校的人力资源、先进设备及办学优势,培养了大批的汽车维修人才,实现了资产的保值增值,进而达到了人才培养与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二、举办股份制合作办学机构

2009年10月辽阳职业技术学院与辽阳太子河高尔夫俱乐部签署合作办学协议,以股份制的形式成立辽阳职业技术学院高尔夫学院。高尔夫学院依托辽阳职院和辽阳太子河高尔夫俱乐部的各自办学、实训及就业等优势资源,针对中国高尔夫产业中各类人才奇缺的形势,计划开设高尔夫场地服务、高尔夫运动、高尔夫商务管理等专业。高尔夫各专业主要培养具备从事现代高尔夫运动服务、管理和高尔夫产业相关领域所必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胜任高尔夫俱乐部各类岗位管理、组织各类高尔夫赛事活动以及从事高尔夫企业的设施管理、经营与运作等方面管理的各层次人才。辽阳职院与辽阳太子河高尔夫俱乐部采取股份制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双方各占50%的股份。双方共同投资建设标准的室内外训练场地和国际标准的18洞高尔夫教学场地及27洞的山地高尔夫运动场地。辽阳太子河高尔夫俱乐部及国内外其他连锁高尔夫俱乐部将为学生提供训练场地和顶岗实习及就业岗位。2009年10月,学院已在2010年毕业生中考选了30名学生,学习高尔夫场地服务专业的相关课程,2010年5月开始已到球场实训,8月份已全部按排球场就业。2010年秋季高尔夫场地服务专业新生报到35人。2011年计划招生高尔夫场地服务、高尔夫运动技术与管理、高尔夫商务管理等3个专业。目前,高尔夫学院运行顺畅,未来招生就业前景乐观。

三、举办校内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

2010年3月24日辽阳职业技术学院与辽阳市流体真空机械厂签署合作协议,成立了校内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合作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10年3月—2011年3月采取产品生产、学生实训及产品研发于一体的合作形式,其中,生产原料、流动资金、产品销售及市场开发由辽阳市流体真空机械厂负责;厂房、机器设备、工卡量具及动力由学院负责,双方各自投入的资金和固定资产产权不变;第二阶段:2011年3月开始,采取股份制合作模式,实施企业化运作。辽阳市流体真空机械厂是一家拥有多项国家发明专利,以辽宁流体节能工程设计研究所(企业下属研究所)节能技术为依托的民营企业。该厂2009年研制成功的ZY-1.5型、ZY-2.2型叶轮式增氧机产品,已经进入辽宁省农机推广目录,从2010年开始享受农机销售补贴,已经批量生产并投放市场。另外,双方合作共同研发成功新式切肉机和鱼塘扫雪机样机已验收合格,正准备批量生产和对外销售。校企通过积极协商和严格论证,联合组建具有深层次校企合作特色的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将直接带动学院机械类专业学生在真正的企业生产实际环境中实习,实现学生实习实训与企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改变了过去将大料加工小、小料加工废的“空对空”实习实训模式,进而避免材料和能源的大量浪费,并有效的改变了学生厌倦实习和缺乏责任

感的状况。学院通过建立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合作研发团队,既有效地提高了专业教师的“双师型”素质和研发能力,提高了教师及学院的知名度,又将有力地支援企业和地方经济建设。组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有利于探索和实践工学结合的“学校工厂化、工厂教室化”的全新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教师、企业和学校各得其所,实现了多方共赢。

四、举办设计工作室

为使学生尽早接触工作岗位,增强感性认识,培养、锻炼学生综合技能,提高实践动手能力,辽阳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按照整体设计、分阶段推进的原则,于2010年8月与有关企业合作建立了5个“产学一体化”工作室,包括摄影与制作、装饰绘图、动漫设计与制作、服装设计与展示、商业沙盘制作工作室等。经营方式采取企业化运作模式,由学校、企业、教师各按一定比例投资入股,利益按股分配,实行工作室主任负责制。实施工作室制度极大地调动了各方积极性,首先,对于学生来说,建立个性化工作室,它给与了学生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兴趣爱好自主选择专业方向的自由,在有限的空间内提供了更丰富的教学资源,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效果明显。目前,该系已有80%以上大二、大三学生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室;其次,对于教师来说,打破了平均主义,建立了利益激励和约束机制,有利于教师的个性发挥、教学积极性的提高、责任制的建立和市场理念的形成;第三,对于企业来说,工作室既为企业提供了人力和智力资源,又为企业提供了生产基地,节约了成本,创造了效益。通过设计工作室的建立,全面检验了专业教学效果,提升了实践教学的针对性,为校企互动、师生互动、学生与企业互动搭建了平台。

五、举办各专业冠名班

冠名班是指用人单位与培养单位签订用人协议,按企业用工标准,本着学生自愿的原则,考选若干学生组成一个班级冠以企业名称。对于冠名班的教学与管理,我们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充分利用双方的有效资源,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实现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最后由用人单位按照协议约定安排学生就业。通过这种方式培养的学生针对性强,学习兴趣高,学生既能了解企业的实际,又熟悉企业的生产过程和产品工艺流程,具有较强的职业岗位能力,进入角色迅速,非常受企业欢迎。近年来,我院主动与一些紧密型合作企业协商,在顶岗实习和订单培养的基础上,大力倡导企业冠名班办学。2009年以来,我院汽车维修专业与辽鞍集团合作,举办了“辽鞍集团汽修”班;我院精细化工专业与鞍山惠丰化工有限公司合作,举办了“鞍山惠丰化工”班;我院与沈阳苏宁电器有限公司合作,举办了“沈阳苏宁电器”班等。目前,学院正在与无锡夏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沈阳同方多媒体科技有限公司、丹东新龙泰服装有限公司、辽阳红黄蓝亲子中心等洽谈冠名班合作事宜。通过与企业合作举办冠名班,使校企双方各自尝到了甜头,既促进了学院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也为企业输送了量身定制的急需人才,实现了校企双赢。

上述五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各具特色,能够充分发挥校企双方各自优势,有利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促进了学生的专业学习与职业能力的对接,满足了行业和企业的用人需要,是对学生、企业和学校三方都有益的举措,更为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关系提供了经验。

《教育科学省级规划课题成果推广研究与实践》研究报告

二、优质成果推广的基本条件及各推广阶段的内容

1、优质课题研究成果推广的条件

省级规划课题优质成果都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实践性。但不是所有的课题优质成果都具有推广的可能。思辨性、探讨性的纯学术基础理论成果、调查论证性成果通常不容易在操作层面移植、推广。相对基础理论成果应用性、开发性课题研究成果推广的可能性更大。但是也不是所有的应用性、开发性课题研究成果都可以推广。省级教育规划课题优质成果推广是有条件的。对于要求运用成果的单位和推广者来说必须有所选择。推广者在选择推广成果时对成果有个能否接受、能否内化、能否运作的问题。省级教育规划课题优质成果的条件主要是两个方面

第一、成果推广的自身条件是决定推广的基础。一是先进性。一般来说推广的成果具有明显的先进性在理论、思想、方法、技术和工艺方面领先位置在内容和结论上有独特、新颖之处这类成果才有较强的吸引力。二是针对性。研究成果对当前教育改革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具有针对性。只有具备这种针对性的研究成果才能切实给广大推广者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带来全新的理念和可操作的方法。三是成熟性。推广的成果应经过教育实践和逻辑上的反复检验、论证、结论可靠符合教育规律。四是效益性。成果只有好用、管用才能被实践者乐于接受推广这样的成果才可能取得明显的教育效益和社会效益。五是可行性。成果的理论简明、方法易学、操作简便、可重复再现。

第二、成果推广的外部条件是决定推广可能性的关键。成果推广的外部条件有五种领导重视程度有传播媒体和学习资料有推广的指导者推广单位领导、推广者乐意接受或不反对有良好的成果推广环境和氛围。省级教育规划课题优质成果推广的主体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学校教师三者组成。教育行政部门主要是决策优质成果推广的内容、范围协调、组织成果推广的宣传、发动、检查、督促教育科研部门是优质成果推广的指导者、传播者、解释者教师是优质成果的直接承受人和使用者。实践证明教育行政的领导和参与教育科学研究机构的指导是省级规划课题优质成果推广效益的大小、范围乃至成败的关键。

2、优质课题研究成果推广各阶段的内容

省级规划课题优质成果的转化。在课题优质成果推广开始时在完成了对成果的内化过程中对于接受成果的广大推广者来说是如何操作的问题。如果被推广是一项容易操作的成果那么会较顺利的得到推广。反之可能只是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

首先要把优秀省级规划课题优质成果转化为可操作产品。通过成果推广会、专题研讨会、教学展示活动等交流论文、展示成果相关的内容这些已成为一种惯例。而这类的推广活动往往只能达到交流和传播信息的作用。要让优秀的成果真正得以推广对教育改革产生

直接的效益转化成果是关键。在实施成果推广方案时先把研究的成果认真分析整理把成果转化成可操作的产品使推广者易接受、易操作。

其次可以把优质成果转化为课程。一般比较大的研究课题成果涉及面较宽除了产品外还可开设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系列讲座和相应的课程。一是把课题成果进行系统的整理开发成系列讲座资料。通过系列讲座培训推广者。二是把优质成果转化为活动课程。三是把优质成果转化为教师培训教材。

----省级规划课题优质成果推广的过程。一般成果推广研究分为三个阶段推广准备阶段、推广运作阶段和推广总结阶段。

一是推广准备阶段。首先建立优质成果推广的相关组织。大的范围建立总课题组小的范围建立领导和教师上下自愿参与的成果推广小组。其次学习消化有关的资料。理解要推广成果的意义、了解基本经验学习和领会与成果相关的理论。第三制订成果推广计划。推广计划分为两个层面一为总课题组推广计划二为子课题组推广计划。一般不同层面的计划有不同的要求。总课题组推广的计划是统领的要求子课题组的推广计划制定要做到具体、细致、操作性强便于教师掌握和应用。主要内容有依据推广课题的什么经验解决什么问题解决问题的假设、方法、步骤解决问题中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创意新的思考参加推广人员的分工等。

二是推广运作阶段。推广一般要经过“传播——感知——接受——内化——应用——产生效益”等几个环节。省级教育规划优质成果推广的运作过程是由成果传播和成果认知应用两个相互衔接的过程组合而成。第一是成果的传播。即推广者将省级教育规划优质成果通过各种载体和媒体向他人宣传使其产生一定的影响一般借助媒体传播的方式有成果报告会、信息发布会、现场观摩会、成果展示会、办班培训、专题研讨、课程化形式以及个别咨询形式和电视、广播、录像、书刊、文献资料等。成果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同样影响到成果推广的效果。第二是省级教育规划课题优质成果的认知和应用过程。即由接受者在感知成果的条件下将成果加工转化后加以应用。

在运作过程中以下三个特点是需要认识的。第一前一环节是后一环节的前提后一环节是以前一环节为基础。也就是说成果推广传播是前提没有传播就谈不上感知没有感知也谈不上接受不接受何来内化即使勉强认同接受了但未充分内化也只能简单模仿容易走样。由此可见只要有一个环节中止了就会影响推广的效益。第二后面环节通过反馈对前面环节产生正向或负向的强化作用。例如应用效果明显会激起人们扩大传播的积极性提高该项成果的被接受和被认可的范围和程度。反之可能会使传播受阻和夭折。第三人们接受成果的内化不是瞬间可以完成的先是初步内化再进一步内化乃至在应用中内化允许内化和应用的循环往复这有助于减少终止的可能性提高推广成果的实现水平。

三是推广总结阶段。一是课题组总结报告包括推广目的、推广过程、推广效果、推广思考等是成果推广的全面反映。二是不同层面的推广总结包括教学实录、案例、专题总结具体反映了推广过程中的认识、实践、反思以及各方面的信息资料能为成果推广研究提供事实佐证和理性支持。推广应用报告一般由推广应用的教育科研成果介绍成果推广应用的概况成果推广应用的过程与做法成果推广应用的效果与成果推广中的发展创新等五部分组成。

三总结推广省级规划课题优质成果推广中的具体策略省级规划课题成果内容的不同推广单位环境条件的不同接受成果对象认识和原有水平不同所以成果的推广方式方法策略也应不同。应从实际出发切忌“一刀切”。优质成果推广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一是分类推广。分类推广是指按学校类别或学术团体、专项课题类别推广。如本科院校高职、高专市州中小学三个层次。分层次推广一般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科研管理部门或全省性学术研究组织统一组织进行。推广的形式多样有成果报告会、研修班、现场推广培训等。这样不同类型学校条件相当水平相等认识相同成果推广容易接受容易推广。如“十五”、“十一五”我们举办的不同类别的成果报告会、课题主持人研修班等效果很好。也有按专项课题类别如教师继续教育、招生考试、党建管理进行推广或按学术团体类型如教育学会、职教学会、科研管理学会进行推广等不同类型推广活动。这种推广不仅是一种简单的链接传播而是根据不同对象突出不同的推广重点不同的传播和指导方法以提高推广的实效

二是分级推广。如市州主要有四种形式一是市州级推广活动。如长沙、株洲、郴州等地采取的“省、市级教育规划课题优质成果推介”“德育成果推广”等活动。优质成果单位推介自己的成果推广单位接受优质成果。如成果展示、成果推介、教学交流、示范课点评等相关活动全面展示课题研究成果。通过市州级推广这一平台使更多的优质课题成果在市州级推广活动中得以交流在全市州范围内得到推广应用。二是县、区级推广活动。当一项课题研究成果获奖后根据需要进行常规性推广既有行政性推广措施也有学术性推

广办法更多的是教育教学方法的推广。县、区级推广活动促进区域化推进一定程度上满

足了共性和个性的不同需求。三是校际推广活动。校际推广活动相比省、市、区级推广

活动更具有相同性、灵活性、可操作性。校际成果推广的单位对课题成果有共同的理解

和可接受的条件通过成立校际推广小组建立彼此进行合作交流和操作的平台。

在推广过程中对课题研究成果不仅是接受而是继承、发展乃至创新。基地形式的推广是校际推广的又一式一个基地向其他学校辐射不仅是通过一次活动的交流可以通过带教或多次的交流和学习而获取成果的内容是跨市州级、跨县、区级推广活动。这类推广较多是属民间性交流转播。它是建立在成果研究者和成果接受方自愿、互通有无的基础上双方自愿、互通有无的愿望能促使成果推广的成功。

三是分层推广。一是学校层面的推广。如果说成果推广有正式和非正式之分那么在学校层面上的推广正成分居多些学校在规划本学校发展蓝图时有意识引进一些和本学校发展相一致的研究成果在推广中求得较快展。二是教师层面的推广。由于每一个教师的发展不平衡研究的水平有高有低因此接受推广成果的方式也是样的。可以让教师结对共同推广也可以允许教师依照自己的关注点进行具有个性化的推广。科学管理是以人的管理“要想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效管理者就必须了解人的个体心理过程和个体心理特点了解得愈透彻就愈能对药地搞好对人的管理。”了解教师个体的心理特征和心理特点才能使省级规划课题优质成果有效的在教师层广。三是学生层面的推广。如何让学生成为研究成果的受益者把成果推广从教师扩大到学生使研究成果在真义上得到推广。让学生作为推广的主体让学生作为主体接受科研成果。

在省级规划课题优质成果推广活动中我们注意作到以下几点

第一、注重整体性推广。一些学校推广的过程中缺乏整体性传播不完整落实不具体有太多的随意性。整是保证课题推广成功的前提大家一起研究、一起操作、一起反思、一起创造。从领导到教师从教师到学生从到家长一同合作以确保成果推广的成功。

第二、注重灵活性的推广。成果推广不是机械的操作它是可以变化的在实施计划中根据不同的单位不同进行灵活的调整这样课题推广的实用价值更大。但是灵活不是多变随心所欲灵活是一种机智、机敏它在推广到润滑的作用。

第三、注重辐射性的推广。成果推广本身具有辐射性把原有的成果向外辐射交流让更多的人接受成果和成果。我们认为接受成果是辐射在推广中的不断向他人转播让更多的人接受和享用成果在最大范围的得到应也是推广辐射的作用。

第四、注重效益性的推广。科研成果走向市场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成果推广市场化的过程就是激活运行机制的过程是成果实行优胜劣汰的过程是成果体现其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过程是体现成果效益的过程样就提高了研究的持续发展能力促进更多新成果的问世和转化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四剖析推广省级规划优质课题成果推广的误区及对策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当前我省在课题优质成果推广上仍有以下误区第一优质成果供不应求。因为职称评定和业绩奖励需要许多人做课题只热衷于文献研究习惯门造车关门写论文、出专著而对教育实践中的现实矛盾与需要熟视无睹对教育实践与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尤其是难点问题在认识上往往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在实际对策上也显得软弱无力。这种与教育实践严重

的教育科研所产生的成果既难以向教育实践转化又不能在教育实践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第二点上热烈面上冷清。一方面我们有众多的“课题型”和“教改型”科研成果

一些学校也纷纷成为课题或教改实验基地另一方面由于“同行是冤家”的狭隘竞争心理地区间、学校间、专业与学科间要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愿共享成果的“技术封锁”现象要么习惯于凭经验、感觉办事不愿意也不想推广应用已有的教育科研成果点与面、提高与普及没有很好地结合课题成果的推广应用出现了“点上轰轰烈烈面上冷冷清清”的误区。

第三被动应付半途而废。受“科教兴国”、“科研兴校”的鼓舞与启示一些教育行政部门会以下发红头文件的形式要求推广应用某个成果但有时会因未考虑到教育对象、教育环境与成果应用者的自身条件等因素而“一刀切”。在这种行政命令的外部强制推行下广大教师在推广应用某个成果时大多对结果感兴趣而对课题研究的艰辛过程望而却步一出现困难就容易打退堂鼓半途而废。

第四问题不清目标模糊。任何优质的教育科研成果都是为解决某些教育教学现实问题而产生的。但是在推广应用过程中成果应用者们往往没有亲身感受到这些问题也很少对课题研究目标进行分析与揣摩。故在推广应用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要么不知道究竟在推广什么或为什么要推广要么无法理解成果中所体现的教育思想精髓得其形而忘其神盲目模仿不得要领走入了“问题不清目标模糊”的误区。课题成果推广应用误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在于事物的外因也在于事物的内

因。首先成果本身的质量是影响推广应用的内因。其次外在激励机制的缺少和评价体系的不足是影响课题成果推广应用的外因。再次教师缺少对课题成果自主应用创新的“内化”过程则是影响其推广应用的又一外因。

为了防止以上误区需要采取以下对策

----转变急功近利的成果效益观。观念的误解影响了省级教育规划课题成果推广应用的进程。许多人对教育科研缺乏科学的态度对“教育科研是第一生产力”的含义理解不深甚至出现误解认为第一生产力就是直接生产力误以为教育课题成果可以变成直接教学效益。这种要求教育科研“立竿见影”的急功近利观念无疑影响着教育课题成果应有效益的发挥使得课题成果和人才难以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尊重这就不可避免地挫伤了教育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更进一步地妨碍了课题成果的有效推广与应用。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对待成果的推广应用尤

其是对基础理论性成果推广应用的评价不能操之过急。对教育课题成果尤其是基础理论性成果推广应用的评价应当跟踪一段时间才能做出正确的评价。

----要加强成果推广应用的“供需结合”。成果的推广应用既需要成果形成单位的“生产与供应”也需要成果应用单位的积极响应“供”和“需”要紧密结合。第一要研发足够的优质成果以供推广之用。第二提炼成果增强信度与效度。实践是检验成果的唯一客观标准只有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成熟成果才便于推广应用。第三进行招标促进“供需结合”。第四共同制定推广计划组织推广活动。

----加强成果推广应用激励机制的建立。激励机制是一个指挥棒如果教育科研人员进行成果推广应用激励机制给予肯定教育科研人员就会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做反之教育科研人员只会把它当成副业社会再呼吁号召也没用。因此我们应在外部环境中加强激励机制的建立并由此转化为内驱力推进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激励机制的建立必须满足两个基本约束——个人理性约束和激励相容约束。第一在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中个人理性约束即指面向学校进行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能为教育科研人员带来更大的期望收益。第二在成果推广应用中激励相容约束即指教育科研人员运用市场机制寻找经济、社会效益较佳的成果推广应用方式。要鼓励教育科研成果持有者“下海”要采取措施积极鼓励教育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其他单位中拥有教育科研成果的科研人员、教师深入基层进行成果的推广应用要通过教育科研成果研发者、推广者、应用接受者之间的利益与风险均衡分担达到有效降低推广风险、平衡利益分配促进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的目的。

五探讨推广省级规划课题成果的理论价值与实践功能1、推广省级教育规划课题优质成果的理论价值。

研究表明推广省级教育规划课题优质成果的理论价值的概念是指教育规划课题成果推广从理论上说可以满足社会和人们的需要并通过具体考察它在理论上所起作用来体现。推广省级教育规划课题成果推广理论价值包括培养人的教育学价值、心理场的心理学价值、交往圈的社会学价值和有效性的管理学价值。

所谓培养人的教育学价值是指省级教育规划课题成果推广对人、社会关系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即能够满足学校、社会以及人们的多种需要可以通过影响和改变教育教学方式而产生特定的社会效益和教育效果从而达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获得自身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推广省级教育规划课题成果优质培养人的教育学价值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利于推动教育教学变革有利于实现高水平高质量教育。

所谓心理场的心理学价值是指在省级教育规划课题成果推广中产生应用课题优质成果的心理场、学习教育科学的心理场、教育科学研究的心理场。这三个心理场为教育科学的发展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所谓交往圈的社会学价值是指教育理论工作者、科研成果管理者和实践工作者在推广应用成果的过程中学习、吸收、内化、实施等各环节各层面上发生的联系状况。推广教育规划课题成果的活动实质上是一种交往行为同时涉及客观世界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社会世界教育科研与教学中人际之间的关系和主观世界教师教学实践中积累的各种经验是“最为合理的一种行为方式”。推广优质课题成果交往圈的社会学价值可以形成教育科研交往圈可以消除教育科研与教育教学的分离可以创设主体间的和谐。

所谓有效性的管理学价值是指在推广课题成果的过程中教育理论工作者、科研成果管理者和实践工作者在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协调行为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际间的交往关

系。省级教育规划课题优质成果的推广有利于改善教育科研的管理使教育科研有效率、效果、效益、效能从而教育科研课题的全面质量管理跃上新台阶。

2、推广省级教育规划课题优质成果的实践功能。

研究表明推广优质课题成果的实践功能包括促进教育科研的功能、深化教育改革的功能、提高教育质量的功能、扩大社会服务的功能。推广课题优质成果的实践功能是教育科研的教育性、复杂性、创造性和群众性等基本特性决定的其研究成果或得出的结论并不是研究的终点必须进行实践的检验并物化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教育改革的发展。在检验和物化优质成果的过程中省级教育规划课题优质成果推广的实践功能就能不断地释放出来发挥辐射作用。推广优质课题成果促进教育科研的功能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推广优质成果可以强化教师科研意识。推广优质课题成果不仅为教师创造参与教育科研的机会培育提高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兴趣而且可以在成果推广中施行反思性教学规范教育科研行为使教师的科研意识不断强化。第二、推广优质成果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广优质课题成果促进专业研究人员深入教学一线构建了以集中解决某个问题的学习型组织通过课题成果的典型引路使教师在优质成果推广中进一步展示和超越自己提高参与教师及研究团队的研究能力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第三、推广优质成果可以促进校本教研活动开展。推广优质成果需要举办课题研究专题讲座、成果交流发布会需要推广典型案例这样既促进校本教研活动学习内容专业化又促进校本教研活动教师认同感还促进校本教研行动研究常规化。推广优质课题成果深化教育改革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推广课题成果能够更新教师观念。优质课题成果一般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隐含着先进的教育理念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已得到较好地结合。推广教育规划课题成果无疑将有助于更新教师观念。如促进教育活动中人际关系认知的转变、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育的大资源观的转变教师形成新的质量观的转变。二是推广课题优质成果可以促进课程改革。经过鉴定、筛选的优质课题成果推广可以弥补国家课程的局限增强国家课程的适应性促进学校课程的开发提高学校课程建设能力营造“生本”的课程文化实现教育的个性化。三是推广优质成果可以促进学校文化建设。四是推广优质课题成果可以形成教研网络。

推广优质课题成果提高教育质量的功能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推广教育规划课题成果可以促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发展。第二、推广省级教育规划课题优质成果使课堂焕发生机与活力。第三、推广教育科研课题成果可以使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正是这三个方面的体现在课题成果推广的过程中成果“活化”为教育改革中活生生的力量转化为教育的实际效益提高了教育质量。

推广优质课题成果扩大社会服务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促进学校、家庭、社区的良性互动。2充分发挥社会的教育功能。3有效开发利用社会课程资源。

六明确推广省级规划课题成果的基本原则和组织保障

1、推广省级教育规划课题优质成果的基本原则。省级教育规划课题优质成果的推广是教育科研效益的直接体现。课题成果

只有为广大学校和教师所接受和运用才能促进教育改革全面深入地发展才能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能充分显示教育科研其生存和发展的强大生命力。因此省级教育规划课题优质成果的推广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管理者与教师相结合的原则。二是学习与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三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四是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2、推广省级教育规划课题优质成果的思想组织保障教育规划课题成果的推广直接体现教育科研效益进一步检验成果价值丰富和发展成果内容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利于提升学校办学品牌。因此要充分认识在推广省级教育规划课题优质成果的过程中提高思想组织保障措施的重要性认识客观看待教育规划课题成果推广中存在的问题明确加强各级教育科研机构的协调配合健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科研组织切实发挥教育行政部门、研究指导机构和一线教师的作用等思想组织保障措施建立优秀项目遴选制度推广应用监管制度成果推广奖励制度。

七探讨了推广省级规划课题优质成果人员的能力要素研究认为课题推广人员的能力要素是指人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认识能力即主体所具有的能动地反映客体的才能实践能力即主体所具有的能动地改造客体的才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的展示。”[1]课题推广参与优质成果推广人员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包括成果推广能力如会议推广能力现场推广能力传媒推广能力、自主应用能力如自主选择能力自身学习能力、自觉吸收能力自动实施能力自我调控能力等、持续创新能力如温故知新能力补旧成新能力推陈出新能力综合创新能力开拓创新能力。

1、成果推广能力。主要包括会议推广能力、现场推广能力和传媒推广能力三种。

-----会议推广的实质是对教育规划课题成果进行推介以不同的身份对课题成果进行宣传的活动。会议推广的基本要素要求成果推广者广泛搜集特定目标对象的数据信息建立数据库。并会议的组织实施和会后跟踪服务。这个过程要求推广人员必须对整个会议前后过程有良好的掌控并且对整个会议提前进行周密的计划和安排特别是对会议突发事件应具有应急方案。这就要求推广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统筹规划能力和协调能力同时还应具备较强的应急能力等。

------现场推广是一种面对面的直接推广方式。现场推广必须与其他推广方

式相结合。让现场推广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其他方法不能够产生足够的效用或者概念过于复杂不通过推广人员无法传递。由于现场推广要求推广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影响力有一定的研究实力在相关领域还具有较大的知名度对课题推广的目标对象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他们对课题成果较为全面的认识对成果取得的过程与途径都较为清晰并且对成果相关复杂

的概念能随时进行解惑答惑使目标对象信服进而使推广者自愿接受并运用于实践。因此现场推广对课题成果的推广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传媒推广能力包括口语表情、动作、眼神等口语与体态语的信息交流包括绘画、文字、印刷和摄影等信息交流方式包括电话、唱片、电影、广播、电视、计算机通讯等传媒推广能力。在进行传媒推广的过程中课题成果推广人员必须对各种传媒的优劣势有清醒的认识对推广媒体的选择能力要强对媒体推广的效果要具有较强的评估能力。

2、自主应用能力。自主应用能力是指在课题成果的推广中参与人员对课题成果的把握与应用能力包括自主选择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自动实施能力、自我调控能力等。

-----自主选择能力。是指面对问题能够不受别人的支配自己作主做出正确处理问题的选择能力。成果推广人员须学会选择信息善于汲取有用的信息并能“为我所用”。

-----自主学习能力。是指善于掌握学习方法学习的能力。包括质疑能力、想象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说理能力等。参与人员必须有较强的这些自主学习能力。

-----自动实施能力。包括自动实施的意识和自动实施能力这是完成课题成果从理论到实践的关键能力要素。

-----自我调控能力。包括健康的心态、情绪和情感的控制和疏导。参与人与要正确地面对现实自觉调整心态学会渲泄、转移、升华、克制等自我调控能力。

3、、持续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指人的创建新事物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潜在的心理品质。创新能力具有综合独特性和结构优化性等特征。遗传素质是形成人类创新能力的生理基础环境是人的创新能力和提高的重要条件实践是人创新能力形成的唯一途径是检验创新能力水平和创新活动成果的尺度标准。持续创新能力包括温故知新能力、补旧成新能力、、推陈出新能力、综合创新能力、开拓创新能力。

----温故知新能力。是指围绕新知识这一目标有目的、计划、选择、主动的对旧知识的再认识、再思考的过程。它要求我们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体验利用创造学原理分析新、旧知识的联系对相关的旧知识有选择性的重组和建构补旧成新提出猜想和假说以达到探求新知识为目的的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

-----补旧成新能力。

-----推陈出新能力。是指剔除旧的创建新的文化创造新文化。这里所说的“陈”是陈旧、俗气、老化的意思。“推陈出新法”就是把那些原本陈旧、俗气没有新意的名字翻出一层新意使之新颖、独特效果便大为改观。

-----综合创新能力。在经济生活中、在科技研发中让1+1迸发出大于2的能量这就是综合创新。综合创新是自主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把各个已有的技术单项有机地组合起来、融会贯通构成一种新产品或经营管理方式创造出新的增长点。

-----开拓创新能力。也可称之为原始创新所谓原始创新就是指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

明、原理性主导技术等原始性创新活动。也可称之为“元创新”(meta-innovation)即是一种观念上的根本性创新由元创新将会带出其它科技创新。

八梳理分析了省级规划课题优质成果推广的运行机制研究认为省级规划课题成果推广的运行机制主要涉及导向机制、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合作机制、反馈机制和调控机制。

所谓课题成果推广的导向机制是指课题成果推广主管部门通过一定的制度和规定促使其下级主管单位人员的价值观及行为方式朝着某一方向发展的作用过程和方式。一般来说课题单位、主持人行为时刻都在受各种诱导因素的影响如果省科研主管部门不对其成员进行引导其成员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可能会向各个方向发展。这就要求省科研主管部门必须进行引导使课题研究成员的价值观与省科研主管部门的价值观相一致。课题成果推广引导机制的建立应考虑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方面进行正确的舆论导向。二是省课题管理部门要引导广大教师把科研的重点定位于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问题并使它走向常态化。

所谓课题成果推广的激励机制是指课题成果推广主管部门制定一整套理性化的制度来激励课题单位、主持人开展研究的一种方式。激励机制包含诱导因素集合、行为导向制度、行为幅度制度、行为时空制度、行为规范制度等方面的要素。诱导因素起到发动行为的作用是用于调动其组织成员积极性的各种奖励资源。对诱导因素的提取必须建立在被奖励单位和人员的需要进行调查、分析和预测的基础上然后根据组织所拥有的奖励资源的时期情况设计各种奖励形式。

行为导向制度、行为幅度制度、行为时空制度、行为归化制度等是起导向、规范和制约行为的作用。行为导向制度是通过引导其组织成员向管理者预定目标发展。

所谓课题成果推广的竞争机制就是充分发挥课题推广、接受者的才能追求成功超过他人的自立、自强的、正当的竞争竞争是群体发展和富有创造力的根本机制。教育规划课题成果的推广也应发挥竞争机制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科研的效率及成果转化率。凡是可以大面积推广的成果项目在推广的过程中都可以采取竞争机制以获得有效的推广方式和效果。

所谓课题成果推广的合作机制是指通过紧密性合作与自由合作等方式增加合作双方效益的机制。合作增益的追求是合作关系得以产生的根本动力。教育规划课题成果的推广应用需要最大程度地发挥合作增效的作用。研究者与成果推广者形成密切合作关系有利于增效的作用机理在于使课题成果推广者深刻理解课题研究的意义和成果的价值。课题研究人员为使自己与成果推广应用人员能够有效地更密切地合作应注意感情投入注意人文关怀、业务指导和工作支持承担同一课题成果推广应用的各单位之间要加强合作。

九总结推广课题优质成果“五步双元”模式及常用方法研究省级规划课题成果推广问题有多种方法多种途径。我们主要采取“五步双元”的技术路线。第一步双面兼顾精选成果。

一方面根据湖南省基础教育发展的长远需要另一方面针对本省基础教育改革的近期需要由课题组精心选题交学科同行专家精心论证并报省教育科学规划办批准确定推广的成果。

第二步双向选择制订方案。确定可推广的课题后由课题主持人拟出招标条件总课题组或以省规划办名义印发招标通知到相关单位投标单位按总课题组的要求呈报材料招标者与投标者双向选择后协商制订推广方案。

第三步双轨并行组织培训。推广课题的过程是普及教育理论与进行实践操作双轨并行的进程不能厚此薄彼顾此失彼。必须因时、因地、因人、因题制宜地组织理论知识培训和操作技能培训。

第四步双方互助实施推广。成果单位帮助推广单位认识课题的价值掌握行动的要领进行创新的辅导推广单位协助课题单位收集反馈信息验证课题结论拓展课题成果。

第五步双手齐抓总结评价。一手抓推广过程一手抓推广结果总结是非得失评价推广的“四效”。

十研究推广省级教育规划课题优质成果的评价指标体系省级教育规划课题优质成果推广评价是人们根据课题成果推广工作的总体目标对成果推广的内容、方式、策略、步骤、效果等要素进行整体价值判断的过程。本课题主要研究了省级教育规划课题成果推广评价的作用成果推广评价的原则成果推广评价的内容成果推广评价的指标成果推广评价的方法成果推广评价的过程等问题。

首先本课题研究分析了省级教育规划课题成果推广评价的导向作用、诊断作用、改进作用。研究表明充分认识成果推广评价的重要作用是推动省级教育规划课题成果推广工作健康发展、引导、激励和促进成果推广工作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其次本课题研究了省级教育规划课题成果推广评价的原则。提出了成果推广需要遵循发展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以及公平性原则。再次本课题研究了省级教育规划课题成果推广评价的内容。提出了依据评价目的和对象的不同评价的内容也可以略有不同。评价的主要内容有成果推广方案的评价。从方案的科学性、方案的系统性、方案的针对性、方案的可行性等几个方面进行考察成果推广过程的评价。主要从成果推广的步骤、成果推广的措施、成果推广的方法、成果推广的形式等几个方面进行考察成果推广条件的评价。主要从成果推广的管理、成果推广的制度、成果推广的内、外部条件等方面进行考察成果推广效果的评价。主要从成果推广对教师的影响、成果推广对学生的影响、成果推广对学校的影响、成果推广的社会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考察。第四本课题研究了省级教育规划课题成果推广评价的指标体系。从整体完备性、切实可行性、项目层级性、指标独立性、权值合理性等不同角度、不同评价对象的特点制订了省级教育规划课题成果推广工作评价表明确了一、二、三级评价指标可供各级教育规划课题成果管理部门考核评价成果推广工作参考。

第五本课题研究提出了省级教育规划课题成果推广评价的多因素综合评价方法多主体

全面评价方法多角度整体性评价方法。并提出了具体的组织过程和操作办法。

十一、课题研究的社会效益及反响

一课题推广研究理论成果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1、课题研究成果之一《教育科研辐射术——教育科学省级规划课题优质成果推广研

究与实践》著作撰写完毕可以公开出版。全书分十二章含前言、总论共27万字。

2、撰写9篇论文有8篇已公开发表1篇待评奖。8篇已公开发表的论文中有2篇为国家

核心期刊。

1、易志勇.切实加强省级教育规划课题的成果推广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长沙易海华.

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误区及对策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北京..

3、易海华.论湖南省基础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之对策[J].湖南社会科学长沙2007.1.

4、易

志勇.省级规划课题优质研究成果的推广.教育科学省级规划课题规范管理[M].北京

5、易志勇.论教育科学省级规划课题的规范管理[J]中国教育学刊北京.增

刊.2008.11.6、易志勇.高职院校应加强教育规划课题申报前的指导[J].第一师范学报长

沙.2008.1.

7、易志勇.教育科学省级规划课题的结题鉴定与具体操作[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

报.2008.3.

8、易志勇.值得推广的省级教育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3231”模式.中国教育学会第22次全国学术年会待评奖.

9、易志勇.当前课题开题论证浅析与思考[J].教师长沙.2009.8.

32006年开发《湖南教育科学省级规划课题成果推广网》。开辟了[最新成果动态]、[基地学校动态]、[方案]、[最新专著简介]、[成果论文摘要]、[研究报告摘要]、[课题成果公报]、[专家答疑]、[公告通知]、[成果[国家课题成果信息]等栏目。目前已输入更新数据近500多项约400万字推介课题成果300多项。目前网站访万人次。

二课题成果推广工作引起省科研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教育行政部门是决策成果推广的内容、范围、规模组织、检查、督促成果推广的主体。因此课题组和课题承担单位特别注意多汇报、多请示充分发挥教育行政课题成果推广中的作用。一是课题承担单位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将课题成果推广的五条措施列入办公要点得到领导小组的批准。二是经请示批准分别召开全省性课题成果推广发布会三次。如在永州职院召开了划重点课题《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建设与实践》研究成果发布暨学术研讨会与会领导和代表120多人。会议州职院院长佘国华教授的《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与实践》研究成果报告。湖南农业大学职教学院、湖职院、长沙航空职院、湖南科技职业学院、岳阳职院分别介绍主持的课题的研究成果和主要经验。再如在中科技大学召开湖南省首届高校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优秀成果报告会。会议邀请各高校分管教育科研与教学的和科研处负责同志以及中青年教师、学者100多人。长沙理工大学教授余小波博士、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副校教授、湖南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左清博士分别就《“三位一体”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与机制研究》、《大学

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省级监控研究》等研究成果在大会发布并介绍其研究经验。效果很好。三是课题成员、省课题管理部门有关领导针对当前课题管理和成果推广的问题深入学校调查研究。并就《教育科学省课题管理基本要求》、《教育科学省级规划课题成果推广》、《省级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等问题进行学30余场指导、推介课题成果100多项。

三课题推广研究实践成果得到辐射式的释放

如课题组核心成员长沙市教科院党委书记龙迪辉组织长沙市德育课题成果、开福区省、市课题成果的“五模式推广推广课题成果20多项学习推广单位100多个。课题组核心成员长沙市天心区教师进修学院李沐琳题撰写了长沙市天心区《三位一体区域推进创造教育的研究》成果推广与实施研究报告。开福区研究室主不仅介绍了开福区省市课题成果推广的经验还撰写了《推广应用优秀教育科研成果的尝试》。课题核心研洲市芦松区教研室主任付德在研究课题成果推广常用方法中不仅介绍了课题成果推广的常用方法还介绍株区“开放型”语文教学模式成果的推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研究成果推广等案例课题成果“五步双元”模式法辐射式的释放收到较好的效果。

十二、问题讨论

一课题成果推广是一项科研与实际相结合的复杂活动任务相当艰巨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教育活动是一社会现象。成果只有为广大的教师所接受和运用才能减少和避免在教改中的盲目性和低效性。课题研究成应用性课题研究的成果也必须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实践是检验课题研究成果的唯一标准成果的推广效益是衡研效益的重要标志科学研究不单是创造新知识还要促进在生产和社会实践中利用新知识。在评价科研效益虑科研成果的新颖性更要考虑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效果。教育科学是一门实践性的科学。教育科研的根本认识教育现象及其规律进而指导教育实践。教育科研成果在实践中推广应用时它仅仅具有潜在的价值只有践中得到推广应用它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学术价值才能显现出来科研的效益才能得以发挥。如果把科停留在知识产品阶段而不在实践中推广应用这是不完整的科研活动。教育规划课题成果的取得都有时间的空间的相对性、思维的相对性还有研究对象—客体的能动性。所以课题成果推广也是一种研究决非单纯模照搬而是在更广阔的实践背景中去完善原有成果的科学性、普适性和成熟度。在推广成果的过程还是一个果的吸收、内化、利用、改造最终再造成果的过程。它不但可以检验成果价值还

可以丰富和发展成果的内容扩大成果效益。与省级规划课题成果的获得相比成果的推广也是一项系统工仅涉

及推广内容、方法、途径研究还涉及成果推广理论价值与实践功能研究成果推广研究的基本原则和组织究成果推广的运行机制和推广模式研究还

涉及参研人员的成果推广能力、自主应用能力、持续创新能力研究以及成果推广评价标准研究等它是的体系其点多面广、关系复杂任务艰巨。目前我省整个规划课题成果能及时推广和应用的比例还很低成果是薄弱环节即使是成果推广做得比较好的地方也是广义的、浅层次的推广占多数。重视课题成果推广必将广活动的开展和推广研究成果的创造从而推进教育改革的深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广大教师和干部的素质二一线教师、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教育科研机构是课题成果推广的主体应该充分发挥三者的“三位一体”

广大的一线教师在教育科研中

具有主体地位发挥着源头作用教师是成果推广的直接承受人和使用者。广大教师工作在教育实践第一线在实践中既有创造性的成功经验也会遇到各种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由于工作任务不同教学任务繁重不可能象专职科研人员那样进行科研。但是一当研究任务与他们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时他们研究的积极性就能充分发挥课题成果的推广研究恰恰为教师提供了这种机会。因此课题成果的推广活动离不开广大教师的实践离不开广大教师的参与在成果推广中他们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教育行政部门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领路人他们知情知底掌握教育改革主动权是决策成果推广的内容、范围、规模协调、组织、检查、督促成果推广的又一主体。教育科研部门是成果推广的指导者、传播着、解释着离开他们的指导、传播、解释成果推广就缺少科学性。实践证明只有广大教师、教育行政领导、教育科研人员“三位一体”取长补短课题成果推广就能获取得最大的效果。在课题成果推广还没有形成“气候”的地方教育行政的领导的参与科研机构的指导是课题成果推广效益大小、乃至成败的关键。因此要充分发挥教育行政领导、教育科研机构和广大一线教师“三位一体”作用。

三省级规划课题成果内容不同、推广单位环境条件的不同、接受成果对象认识和原有水平不同因此课题成果推广不能“一刀切”。教育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人。课题成果推广是一种人的活动而且由于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特别是因人的主观意识和感情态度的影响不确定性因素很大。成果推广的自身条件先进性、针对性、成熟性、效益性、可行性是决定推广的可能性的关键。省级规划课题成果内容不同、推广学校环境条件的不同、接受成果对象认识和原有水平不同因此成果推广工作必须从实际出发切忌“大呼隆”、“一刀切”。推广应用视成果内容、类型和接受者条件而定可以是模仿迁移可以是开发研究也可以是创造性运用。如对主题思想鲜明、集中的综合类成果在推广的培训中必须突出成果的“灵魂”。这一类成果一般都有贯穿其整体的主题思想。这种主题思想常常表现为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观点、教育方法它们是成果的精神支柱。推广这一类成果的关键是教育观念的转变、成果主题思想的把握和领语。再如对方法先进、操作性强的学科类成果的推广其操作程序、方法、步骤、手段十分清晰的在更新教育思想观念前提下更要注重方法的讲解操作要领的掌握。只要掌握要领是完全可以模仿、迁移和发展再创造的。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现状调研报告

“物流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现状”调研报告2011年5月16日教育部在京召开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视频会议。会议重点研究了如何加强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和企业参与,着力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等问题,明确了“十二五”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任务。 近年来,为了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培养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全国各地职业院校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办学、产教结合的办学之路,在办学模式、教学实施、实训基地建设以及师资培训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成功的探索。 一、国内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主要的探索及成功的范例 1、办学模式 目前全国各地在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上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协议订单式,二是校企合一式,三是校企股份合营式。其中以“协议订单式”最为普遍,大部分校企合作都采用这种契约式的合作方式,通过协议,明确合作内容及双方的责、权、利,使松散型合作紧密持久。 (1)协议订单式:“订单式”培养的突出特点是招生就业一体化,实现了“产销”链接。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委托培训、订单培养”的办学特色,与淮南矿业集团、国投淮南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皖北煤电集团公司等几家大型煤矿企业,签订协议,“委托培养”高职生、中职生、和集团公司内部大中专毕业“回炉”生。委托单位不仅承担学生部分培养费用,而且为教师现场调研和学生实习提供方便,调动了学校、委托单位和学生三方面的积极性,教育部长周济在全国第三次高职产学研经验交流会上对他们高度赞赏:淮南职业技术学院主动服务于煤矿行业,面向淮南矿业集团开展各类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在职培训,走出了一条“产学结合、产学双赢”的发展道路。(《职业技术教育》05.4) 广东省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职业教育呈现出较强的活力。办学模式多采用协议订单培养模式。如,顺德梁銶琚中学(职业中学)坚持“面向市场、适应需要,深度参与、资源共享,平等协商、互惠互利”三个原则,与各镇供电所、顺德机电安装公司、永通机械厂、广东美芝等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根据企业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许昌工商管理学校 二O一四年十二月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课题是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重点课题。从立项开始,我们认真做好开题工作,整个实验过程中边研究、边修改、边发展。通过一年多的探索与研究,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资源互用。在市教育局业务主导部门的指导支持下,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课题实验进展顺利,对校企合作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课题研究基本按原计划要求按时完成,现将课题研究工作的主要情况与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1、“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创新,要牢牢把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即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办学与就业市场实现零距离对接,这就决定了中职学校和企业必须共同努力培养人才,才能适应企业需求。一般来讲,中国中职教育校企合作开始于二十世纪80年代,经过30年的实践与探索,我国中职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在校企合作的形式和模式上也有一些突破和创新。但是,和世界上发达国家德国、日本、美国等国相比,我国开展校企合作的时间短、经验不足,和世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企业、学校、政府在如何发挥主体地位作用和各自的优势上还存在着许多困境和困惑。 2、国家对中职教育空前重视,中职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02 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2011 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3、目前关于这个课题的研究虽然比较多,但主要集中在高校领域,而针对中职校企合作的研究较少。河南省中职学校在这方面的课题研究落后于其他省份。 4、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已进入了“规模到质量”的瓶颈阶段,如何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加大改革力度、加强校企合作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已经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与机制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与机制 高职职业教育与企业是一个互惠互利的双赢的关系,从教育学的角度考虑,职业教育与企业结合不仅提供劳动技能型人才的培训,也为企业改进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提供了可能,但是日前我国的大多数职业教育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却只是简单的,表面的,鉴于现状。认为应该由相关主管部门牵头,形成校企合作模式或校企股份合作模式来加强职业教育,提高办学水平。 高职职业教育与企业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二者之间是既互相联系又互相促进。高职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是直接能为企业一线服务的,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生产一线是职业教育的最佳实习课堂,企业的发展会促进人才的需求、促进高职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但是目前我们的绝大多数企业游离于职业教育的门外,成了一个旁观者。既想从学生中选拔出能为企业带来效应的直接工作者,但又不想为学生提供或很少提供相关实际的技能培训。从而造成现在社会上存在的结构性和摩擦性的就业困难。现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职业教育提供各种政策机会发展,鼓励校企结合,创办新的教学模式,来适应现在社会需求。笔者认为要改变上诉这种现状,加强校企合作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通过现代经济合同的形式使校企形成合作伙伴,并

能保障其正常运转 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是职业院校和企业通过订立合同的方式进行合作。职业院校和企业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任何一方都不能凭借其经济实力或其他优势而凌驾于他方之上。 近几年来,我国的制造业发展迅速,逐渐成为续德国、日本之后的世界第三制造大国,并且成为了“世界工厂”,在劳动力市场上一方面是缺乏优秀的技能型人才和大批高素质劳动者(这一现状已经严重地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速度与水平);另一方面则是为各行各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高职职业教育,由于资会的不足、实训条件的限制等问题造成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较低,学生仅仅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实践技能、动手操作能力则没有达到应该达到的水准。由于经济体制的变化,大中型国企没落,中小型民企有没有相关的管理单位和约束机制,对于学生实习、教师实践的完全拒绝在门外,绝大多数企业、事业单位并不乐意接受学生实习。现代企业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没有担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一是没有时间精力去对实习的学生进行管理,也不知道如何管理,二是在生产实践的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比如说工伤问题等)无法得到很好的解决。我想主要是责任不明,以往没有相应的结合模式,但现在以科学的发展观,必须加强校企之间的联系,对结合中的问题怎么解决呢?采用现代经济的运作模式,订立合同,明确责任,责任是在义务不履行时才发生的,但义务的法律拘束力是山责任

校企合作的机制与模式案例研究

校企合作的机制与模式案例研究 作者:教督处时间:2011-1-3 20:40:44 浏览量:722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314374166.html,/ktyj/shownews.asp?s_id=24&N_id=209 深化校企合作实现互惠共赢 ——江苏省张家港职教中心校企合作的机制与模式案例研究 江苏省张家港职业教育中心校孙伟宏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2005年国务院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江苏省省教育厅在《2010年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工作》中也指出,要创新职业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教学模式,以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突出德育为先、校企合作、社会服务等主题,应对挑战、开拓创新。为了让学生进得来、学得好、出得去,能谋到好职位、拿到好工资、求得好发展,职业学校只有与企业联姻才能与经济齐飞,只有确立为企业服务的理念,不断带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变革,带动专业设备的更新、师资队伍的建设、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整体素质的提高,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近几年来,我校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思路。学校拓宽校企合作的渠道,拓展合作的“宽度”;深化校企合作的内涵,提升合作的“温度”;创新校企合作的机制,形成合作“亮度”;瞄准企业需求,加强合作“密度”;改革合作模式,显现合作“力度”。实现了学校和企业的“双赢”。 一、特色办学,注入学校发展的活力 我校是张家港市首批国家级重点职中,2009年创建成为首批省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省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2001年易地新建,总投资2.1亿元,占地253亩,建筑面积10.8万平方米,目前在校班级116个,在校生5221人,开设有数控技术应用、机电一体化、机械、计算机应用、会计、化工、服装、营销、电气运行与控制、商务英语等15个专业,其中机电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会计、电气运行与控制为省示范专业,服装设计与工艺、数控技术应用为苏州市示范专业。校内建有机电、数控、计算机、财会、汽修等10个实训基地,基地面积2.6万平方米,实训设备价值4000多万元,其中数控实训基地为国家级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汽修实训基地为省级实训基地。 学校坚持“培养实用技术人才,服务港城经济建设”的办学理念,把培养经济社会急需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作为培养目标,不断深化内涵建设,提高办学质量。学校对口单招高考本科达线人数连续10年为苏州市第一。毕业生初级工通过率为100%,各专业中级工获证率均在98%以上,毕业生对口就业率在95%以上,是苏州新区人才输出基地。在整体提高学生技能水平的基础上,学校定期举办多层次、全覆盖的技能竞赛,在各级技能大赛中成果丰硕。连续十二年获得张家港市技能竞赛金杯;2008年、2009年省师生技能竞赛成绩均名列苏州市第一;4名学生获得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技能竞赛“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项目金、银奖;学校被表彰为苏州市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先进学校、江苏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先进学校。2010年省师生技能大赛中获得7枚金牌、15枚银牌、9枚铜牌,总分获全省中等职业学校第一名,有7个项目10名学生入围2010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江苏省集训队,有3名教师被聘为省集训队教练;在2010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中我校还代表江苏获得了四金、一铜的好成绩。 张家港职教中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形成了校企合作练技能、校园文化企业化、中外合作办学等鲜明的办学特色,先后被评为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江苏省和谐校园、江苏省依法治校示范校、江苏省教育科研

探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Word版

探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 淄博市技师学院数控工程系于栋梁 【摘要】加强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实现校企双赢,是促进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培养紧缺型高技能实用人才的强劲动力。 【关键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职业教育实际上是从业前的教育,如何让学生的就业观与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吻合,这是当前职业教育工作者需要探讨的问题。我们首先要确立“以企业为中心”的观念,一切以社会需要和企业需要为准则,致力于发挥学校的优势和潜力去解决企业用人需求的问题。 校企合作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与企业共同发展的必然选择,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训的过程。它改变了传统教育的培养,找到一条适合企业用人要求和学校培养技能人才的新路子;校企合作为学校和企业搭建了平台,学生到企业实习,既接受专业知识与技能实操的训练,同时又能接受企业文化、职业道德、准职业人岗位素质要求、技能质量标准的学习,实现了学生由会考试型向学做人做事型的方向转变。 1.完善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等文件中明确指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与市场要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合作,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

育体系,要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合作。学校应采取多样化、灵活化的合作培养模式,与许多企业确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形成了一校对多企的合作局面,逐步建立起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1.1加强校企合作组织体系建设。学校应该加强对校企深度合作的研究,根据改革发展实际建立校企合作的工作机制,确定相应管理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形成工作方案,为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奠定组织基础。 1.2建立健全专家咨询体系,为校企合作注入活力。学校应积极组织选聘在行业、企业中管理经验丰富、技术能力强,在各自领域具备一定权威性和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建立“校企合作咨询委员会”,通过加强校企联系、开办技术讲座、举行校企合作咨询会议、开展经验总结交流、举办校企联谊活动等形式,为校企合作提供决策咨询、市场中介、业务指导和技术服务,提高学校校企合作的前瞻性和科学性。 1.3大力发展校办产业,形成“产为教设,教促产兴”的良好局面。学校应以校办工厂为依托,通过不断强化教学基地的实训功能,对实习学生管理、实习教学方法、实习课程设置、实习效果评价等进行全面的改革和完善,扩大教学基地实习学生和教师培训的规模,提高实习教学水平,强化实习效果,并认真总结和推广产教结合的成功经验,使其成为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示范田”。 1.4多层次、多形式建立与企业进行师资、设备,培训、教学相交互的校企合作体系,形成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共同发展的双赢格局。学校应该与大型企业开展校企合作项目,通过签订校企合作协议,规范校企双方在职业教育方面的责、权、利关系,不断扩大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建立起长期、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为人才培养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为专业设置、课程设定、教学方法等的改革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双元制”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双元制”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双元制”是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学历教育与技能培养高度融合、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成人高等职业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从2007年在全国率先开始此项改革,作为浙江省首批开展“双元制”成人高职教育试点工作学校,已先后在绍兴、宁波、嘉兴开班,累计培训数百名企业员工,成效显著。 双元制职业教育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由之路,也是培养高职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成功的高级应用人才培养模式。要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实行开放式办学,开展校企合作,采取措施在专业教学中增加具有企业界丰富经验的专家,使行业企业直接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之中,以工学结合的途径造就一大批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本文以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同浙江卧龙电气、宁波金田集团和新昌轴承行业协会开展的校企合作模式为例,谈谈校企合作对职业教育办学的意义和作用。

一、校企合作的内涵 广义的校企合作是指教育机构与产业界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领域开展的各种合作活动,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也属于广义校企合作的范畴,其核心内容是职业院校与企业在相关人才培养、培训中进行的合作,以培养学员和学生的职业化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线,利用学校和企业各自优势的教育资源,通过学校和企业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开展合作,将在理论知识学习、基本技能训练与在企业的实际工作经历有机结合起来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二、校企合作的内容 1.吸收行业企业高级技术人才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为保证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始终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走向、行业发展的趋势相一致。专业邀请企业、行业、协会以及高校的专家学者建立了校企结合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主要由在企业长期从事技术工作,并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和专家以及校内专业骨干教师和教育专家组成。为本专业提供市场人才需求预测、人才需求信息和技术发展信息,直接参与人才培养模式的论证、专业教学计划的开发工作,如毕业生从业岗位与岗位所需职业能力分析;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体系构建;课程设置与岗位技能训练项目确定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研究》 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应用技能型高级人才的使命,而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必须贴近社会经济发展实际。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学生缺乏职业技能素质的训练,培养出的人才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脱节。学生熟练的技能和相关职业素质的获得,必须依赖于理论和实践的密切结合,实训教学不能离开企业的真实环境,教学容也必须和企业技术改革及产品更新实时联系在一起。大力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解决技能人才培养瓶颈的必由之路。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本课题组经过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职校企合作的现状不尽如人意,可谓“叫得响,落不实”,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企业缺乏合作的在动力,不能积极参与,普遍存在学校一头热的状况;合作只是停留在文件协议上,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不够,校企合作处于“认知实习、生产实习”等简单协作,对人才培养工作促进作用有限;合作程度不高,停留在表层,合作模式单一,缺乏长远规划和深度合作容。这些问题反映出在我国高职教育中,还没有建立起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构建适合我国国情、地区经济发展和学校实际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推动高职院校与企业长效合作,互利共赢,共育高技能人才,是一个重要而迫切的课题,值得深入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意义

五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五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王大任刘玉东 (辽阳职业技术学院辽宁辽阳111004) 【摘要】在系统总结辽阳职业技术学院顶岗实习、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经验基础上,本文对近年来学院与企业构建的五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进行了全面阐释和解析。在合作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校企互动、需求导向、共享共赢和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校企深层次合作提供了经验。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度辽宁省教育厅教育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当前,对于高职院校培养的各类型人才,社会普遍反映动手能力不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适应企业生产经营的时间较长。对于这些问题,高职院校似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都在对固有的院校培养模式进行改良,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培养高技能人才。而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多半是单向的,没有一个公平的利益共同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诸多弊端,这将无益于高技能人才培养和校企合作的深化。辽阳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在如何开展校企合作,创新办学模式,真正实现“工学结合、学做合一”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且已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举办股份制合作企业 辽阳职业技术学院与辽阳市公共汽车公司本着平等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通过友好协商于2006年在辽阳市共同投资兴建一合资企业—辽阳致远轿车维修有限公司。 辽阳致远轿车维修有限公司为独立法人,该公司的组成形式为有限责任公司,实行董事会制度,校方以汽车维修设备入股占51%,公汽公司以厂房及附属建筑物入股占49%。合资双方对该公司的责任以各自出资的份额为限。合资双方按各自出资额在总投入资本中所占比例分享该公司的利润和承担风险。合资公司按市场化的模式运作,树立服务意识,以质量优势和价格优势在市场上竞争,逐步拓宽维修市场,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保证投资人的经济利益和人才培养需要。该公司属于一类汽车维修企业,是政府定点维修单位,被市交通局命名为AAA企业及全市汽车修理工持证上岗培训基地。主要业务包括:开展轿车维修业务;满足校方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实习实训需要并安排部分学生就业;开展汽车维修从业人员岗前及岗后培训业务等。2006年以来,公司的业务范围不断拓展,经营质量不断提升,公司长期定点维修的客户达138户,经营利润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同时,为中石油辽化运输公司培训汽车维修工2期40人;社会汽车维修工岗前岗后培训4期120人;接收学院汽车专业学生实训5期200人;在公司就业的学院汽车专业毕业生有23人。通过校企几年来的精诚合作,一方面充分发挥了企

校企合作办学采用的培养模式是什么

校企合作办学采用的培养模式是什么? 答:学生培养方式以就业为导向,以满足移动互联网企业的工作需求为研发和教学出发点,坚持产学结合的培养路径,采取开放式、互动式教学方法,引进合作方主持开发的CDIO教育体系,全面推进“双证书制度”,努力造就移动互联网企业急需的理论基础扎实、实践技能过硬的高素质复合型软件外包人才。 采取2+1教学模式,即学生前三年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习、生活,在三年级嵌入企业专业课程,企业工程师参与实践教学;四年级在青岛软件园区或指定园区实习实训基地学习、生活(第七学期到企业进行综合实训,第八学期推荐到国内外大中型IT企业实习),使学生能够与企业无缝对接。 4. 信息与计算科学(智能移动开发方向)专业相比一般专业为什么学费偏高? 答:信息与计算科学(智能移动开发方向)合办专业主要投入如下: (1)课程改革及授课教师培养。我校将引进合作方IT实训课程体系移动智能开发方向课程,使之与原课程体系有机融合,以创新我校移动智能开发人才培养模式。届时合作方将定期对学校教师进行案例、实训课程以及教学教法培训。

(2)教学过程的外聘专家指导。合作方将充分发挥其校企对接桥梁作用外聘教师专家、有移动智能开发项目开发经验技术管理人员以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等对教学过程部分课程进行支持。 (3)教学过程协作体系实施。合作方将根据实际合作教学情况派遣专门技术人员,从学术教学、教质管理、实习实训、就业对接等多方面全程协助我校进行人才培养。 (4)标配机房等专业基础建设。信息与计算科学(智能移动开发方向)对开发环境、外文版软件、相关设备等都具有特殊要求,需要建设专用机房及专门购置相关软件。 (5)软件项目开发实训基地建设。我校将与合作方共建软件开发实训基地,包括公共技术支撑平台、实训场地、软件工厂和专家指导老师。利用实训基地开展教师培训、教学和学生实训实习以及学生就业对接等。 (6)大学生就业综合网络平台建设。联合共建大学生就业综合网络平台,以实现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及与就业员工之间的网络交流,进而有效促进学生就业质量的提高。 (7)其他投入。需要引进合作单位案例和实训课程的知识产权,需要配合合作单位不断根据软件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的需要研发新的案例和实训体系,并由合作单位高质量推荐学生就业。 5. 学生毕业后颁发那里的毕业证书?

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马成荣徐丽华 一、校企合作模式的基本内涵与现实意义 (一)校企合作模式的基本内涵 关于“模式”,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至今在《大英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等权威工具书中没有设置相应的条目。《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给出了模式的定性叙述:“模式可以被建立和被检验,并且如果需要的话,还可以根据探究进行重建。它们与理论有关,可从理论中派生,但从概念上说,它们又不同于理论。”1 我国学者查有梁先生在《教育建模》一书中,从模式论的高度对什么是模式给出了一个全面的定性叙述:“模式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操作与科学思维方法。它是为解决特定的问题,在一定的抽象、简化、假设条件下,再现原型客体的某种本质特性;它是作为中介,从而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原型客体、建构新型客体的一种科学方法。从实践出发,经概括、归纳、综合,可以提出各种模式,模式一经被证实,即有可能形成理论;也可以从理论出发,经类比、演绎、分析提出各种模式,从而促进实践发展。模式是客观事物的相似模拟(实物模式),是真实世界的抽象描写(数学模式),是思想观念的形象显示(图像模式和语义模式)。”2 可见,“模式”是一种科学操作和科学思维的方法,是作为认识过程的中介的科学方法。校企合作,作为区别于学校本位模式、企业本位模式和社会本位模式的第四种职教发展模式,是基于市场和社会需求为目标导向的职业院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方式,它实际上指的是职业教育为满足企业人才质量需要而进行的可以效仿的实践办学的一种发展样式,是在社会教育和培训合格劳动者的目标下,开展的职业院校与企业、行业、服务部门等校外机构之间合作的标准样式,其基本要义是强调学校与企业充分利用对方的优势资源进行多方位的合作,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通过这些样式,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或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应用性人才。校企合作模式的本质在于把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现良性互动,形成“双赢”局面;其核心是产学合作、工学结合、双向参与;实现的目标是增强学校的办学效益和企业的人才竞争优势,最终的目的是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校企合作模式的现实意义 现阶段,职业教育的主题是改革与发展,产学研结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则实现产学研结合的重要途径。职业院校与企业的校企合作不仅是企业发展和参与竞争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 1、校企合作模式实现了职业教育本质回归 校企合作模式倡导的“产教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职业性本质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原则在职业教育中的具体体现,实现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回归。 1 托斯顿·胡森、T·内维尔·波斯尔思韦特主编.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第6卷,贵州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36-242页. 2 查有梁.教育建模[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5页.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探索-2019年精选文档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与探索 一、引言 车联网是物联网最具有发展前景的典型应用,是物联网和智能汽车两大领域的重要交集。包括汽车制造商、整车厂商、互联网企业、 电信运营商、设备厂商、软件开发商、解决方案提供商等在内的车联 网生态圈的雏形已经出现。车联网已经被国家列入重大专项课题,成为了“十三五”期间的重点研究与应用项目。在此形势下,将车联网 专业纳入高等院校教育,培养一批具备车联网核心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已经势在必行。因此,高校与企业合作,产学研一体化,为车联网产 业联合培养既有交通运输的基本知识,了解相关行业背景,又能掌握车联网的专业知识,解决车联网行业的综合性技术性问题的专门性人才,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就业前景。 二、德州学院汽车工程学院交通运输(车联网方向)专业实践教 学存在的不足 实践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教学环节。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前期的认识实习,学习中的课程实验实习、课程设计、 后期的专业方向实习、学生毕业前的定岗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在实践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获得必要的基本技能训练, 还应注重培养学生依托行业背景解决企业难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适应企业发展的实践能力。但是,本院的交通运输专业(车联网方向)是

在原交通运输专业(汽车运用方向)的基础上建设的,原有的实验实 习条件和师资队伍相对于车联网方向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1、校内实验室设备不足 原有的实验设备能满足基础课程和汽车交通方面的实验实习和 课程设计。针对车联网核心技术的实验实习条件不具备,没有?C诺氖笛槭液褪笛樯璞福?所以在教学中不能设计车联网方向的实验项目,难以形成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2、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不健全 没有真正的车联网方向的实习实训基地,无法完善车联网专业认识实习、专业实习、顶岗实习等,实习环节缺失,限制了学生实践能 力的培养。 3、师资队伍亟待加强 学院原有的老师没有车联网行业背景,不具备车联网方向的工程实践能力,不了解相关企业的运行与研发过程,不能全面指导学生进行车联网方面的实践和创新。 三、依托校企合作平台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学校经过深入的调研,充分发挥企业的优势,全面推动汽车工程学院和青岛英谷教育合作共建车联网专业的教育改革,实现与企业零距离的真实训练环境。协同共建符合车联网时代需求的专业教学实验室、双创实践基地,并提供真实的创业实训项目,开展真实的创业实训,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本院交 通运输专业(车联网方向)已逐渐形成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全

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改革思路

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改革思路 摘要: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入手,研究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模式。开展校企合作,要建立内在动力机制、外部驱动机制、运行调控机制和保障机制,通过校企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共建人才资源库、共建专业和课程、共同开展技术研发、服务和推广、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等形式寻求共同发展。 关键词:职教教育;校企合作模式;运行机制;合作载体 前言:校企合作教育是职业院校与企业在各自不同利益诉求的基础上,寻求利益交集共同发展的一种组织形式。校企合作模式是基于市场和社会需求为目标导向的职业院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培养人才的范式,它指的是职业教育为满足企业人才需要而进行的可复制的实践办学的一种发展样式,是在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下,开展的职业院校与企业、行业、服务部门等校外机构之间合作的样式。通过这些样式,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或训练紧密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为重点,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应用性专门人才。 一、校企合作现状分析 我国现有的校企合作模式总体上来说是以学生培养目标为导向的合作模式,它主要是指在我国职业教育中为满足企业人才质量需要而采取的一种实践教学模式,通过这种模式将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或训练紧密结合在一起,以提高人才质量和劳动者的素质。就其本质而言,在于把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起来,以实现良性互动和“双赢”局面;其核心是产学合作、工学结合、双向参与;其目标是增强学校的办学效益和企业人才的竞争优势,最终目的是促进学校和企业发展。职教集团内部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是按照企业和学校的安排实施的、交替进行的课堂教学和企业实际操作培训的教育模式。从目前的校企合作模式来看,形式多样。如“订单式”,“零距离对接式”,“捆绑式”,“产学研一体式”,“双循环式”,“全方位合作、全过程参与、多形式推进式”,等等。但在实际操作上,还远没有形成科学的、深层次的合作,合作大多处于以学校为主企业相对被动的层面上。 二、集团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 校企合作的模式,从动态和静态两个角度分析,应包括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和载体两个方面。校企合作的载体是校企合作的内容和基础,是双方合作行为共同指向的对象;机制是合作的动力及其运行规则,是校企合作成功与否的关键。两者不可偏废,其有机结合共同构成校企合作的模式。 (1)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构建 教育行为的动机和目的与企业行为的动机和目的不完全相同。在市场经济环

校企合作模式创新探索教学文案

“从共想共营走向共享共赢”校企合作模式创新探索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是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培养模式的重要环节,是职业学校规模、结构、专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重要途径。两年来,我校以服务地方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深化校企合作,着力搭建“项目共研、信息共享、基地共建、人才共育、校企文化共建”五个平台,使得利益相关者从“共想共营”,实现“共享共赢”的目标。 一、实施背景 (一)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积累的现实要求 “十二五”期间扬州市产业结构为:“坚持发展数控加工、船舶制造、汽车零配件及整车制造等支柱产业;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半导体照明、电子书、智能电网等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建筑业,推进建筑业管理创新、结构调整、市场开拓和人才培养;突出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现代物流业、旅游业、金融业和文化产业五大重点产业”。扬州市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对技能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进一步深化深度合作,推进产教融合。 (二)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对产教融合的现实要求 《扬州市“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要面向市场需求,重点打造与‘三新一网一书’、软件和信息服务等新兴产业契合度高的专业,着力建设机械加工、电工电子、信息服务、土木建筑、商贸物流、工业设计、旅游服务、化工医药、汽车船舶、现代农业等十大职业教育重点专业。”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需要进一步深化校企合

作,提高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度。 (三)学校跨越式发展的现实要求 学校跨越式发展,需要叠加产业发展的内需潜力、企业发展的创新活力。多年来,学校与近100家企业进行了订单培养、工学交替、冠名班、顶岗实习、设立企业奖学金、助学金、引企入校等形式的尝试。但是,校企合作形式仍然比较单一,深度、广度仍然不够,需要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积累的需求。 二、主要目标 通过与企业联盟,向企业要订单;与行业联合,向行业要标准;与政府联结,向政府要支持,逐步构建学校、政府、行业、企业四方协同创新机制;通过搭建“五大平台”即“项目共研、信息共享、基地共建、人才共育、校企文化共建”,实现校企“共建、共享、共赢”目标(如图1),形成以职业院校为主体,以行业和企业为依托的多层次、立体化办学体系,培养更多、更好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建设过程 (一)成立机构,专家引领 校长为总设计师,招生就业处主要领导为项目负责人。2013年10月,学校成立了由行业企业领导、专家、工程师以及学校领导、骨干教师、职教名师组成的“校企合作专家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形成“紧密、高效、互惠”校企合作机制,真正体现学校主体、行业指导,企业参与。 (二)搭建平台,共建共享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开题报告定稿

枣庄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 《职业技术教育中校企合作问题研究》 开题报告 负责人 主要参加人员 :: 段青 胡修玉 于全福 段青 唐俊涛 张利 枣庄科技职业学院 2011年9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应用技能型高级人才的使命,而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必须贴近社会经济发展实际。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学生缺乏职业技能素质的训练,培养出的人才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脱节。学生熟练的技能和相关职业素质的获得,必须依赖于理论和实践的密切结合,实训教学不能离开企业的真实环境,教学内容也必须和企业技术改革及产品更新实时联系在一起。大力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提职业技术业教育质量,解决技能人才培养瓶颈的必由之路。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本课题组经过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职校企合作的现状不尽如人意,可谓“叫得响,落不实”,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企业缺乏合作的内在动力,不能积极参与,普遍存在学校一头热的状况;合作只是停留在文件协议上,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不够,校企合作处于“认知实习、生产实习”等简单协作,对人才培养工作促进作用有限;合作程度不高,停留在表层,合作模式单一,缺乏长远规划和深度合作内容。这些问题反映出在我国职业技术教育中,还没有建立起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构建适合我国国情、地区经济发展和学校实际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推动职业技术院校与企业长效合作,互利共赢,共育高技能人才,是一个重要而迫切的课题,值得深入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要构建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所谓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和教育方法等构成要素。课题组要在文献研究和经验总结的基础上,通过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现状的深入调查,认真剖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根据我国国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职业院校教育实际,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为原则,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提出多渠道、多层次、多模式校企合

关于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指导意见

关于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 模式改革的指导意见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办发〔2014〕19号)与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等文件精神,推进我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现就我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提出如下意见,望各系(部)认真实施。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需要,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程衔接体系,健全教学质量管理和保障制度,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加强思想道德、人文素养教育和技术技能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改革目标 坚持把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位,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校校(园)、校企联合培养为手段,根据不同专业和校 -1-

企(园)的实际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通过调整阶段培养的方式和目标来促进学生岗位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可持续发展;在教学管理方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深化改革、不断创新,办出特色,提高水平,构建具有专业特色、具备时代特征、符合现代职业教育要求、适应社会和企业的发展需要、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体现了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是高职教育的特色与优势。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二)坚持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校内实验实训和企业(行业)顶岗实习是关键环节。要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重视学生校内实训的针对性和效果;探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工作过程导向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顶岗实习的指导和管理,创新顶岗实习形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行业)实践考核相结合。 -2-

基于职教发展新思路下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朱根东 施燕 万方数据)

基于职教发展新思路下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 江苏省高邮市菱塘民族中等专业学校朱根东 江苏省常熟市滨江职业技术学校施燕 摘要:校企合作是一种学校和企业接轨的双赢的合作模式,注重在校理论学习与企业实践锻炼,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校企合作做到了应社会所需,与市场接轨,与企业合作,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全新理念。 关键词:校企合作职业教育产教研结合 引子: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经济建设的深入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我国的职业教育也得到长足的发展,然而近年来,令我们感到困惑的是:一方面,行业企业需要更多技能型人才的呼声越来越高,另一方面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对口就业困难,用人单位对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认可度却不高。在新形势下采取何种方式来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出真正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成为职教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2013年3月至5月,笔者有幸参加了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在系统学习了教育理论与方法、相关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基础上,笔者结合新形势下的一些实际问题探讨校企合作模式的新思路。 一、更新观念,充分认识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无论是北美的“CBE”模式,还是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TAFE”、新加坡的“NYB”模式都通过不同形式的校企合作构建职业教育体系,奠定国民教育基础;然而纵观我国的传统教育,重理论而轻实践甚至无实践、教学内容的死板、教学大纲多年不变等诸多因素严重制约着职教事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很难适应当前社会的高速发展。因此,对新教育模式的不断摸索,逐步形成不同于传统教育的职业教育模式,加强校企合作,职业教育采用“技能+学历”的教育方法,采用“七分实践,三分理论”的教育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以行动为导向,因人因材施教。校企合作模式是一条适应社会需求的职业教育的新思路。 1、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具有创新性。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提出“建立高技能

浅谈中职学校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浅谈中职学校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涵义与意义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论文摘要:本文结合当前中职教育的新形势,通过分析校企合作的涵义及现实意义,浅谈中职学校如何推行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 近年,国家提出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文件政策,推动职业教育院进一步实行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2009‘((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冲强调中等职业学校要在改革人才培养的探索中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主体的企业与与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落实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教学,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使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相适应。 一、校企合作的涵义及现实意义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学校以市场和社会就业需求为导向,学校和企业双方合作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一种办学模式。校企合作是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学校在为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过程中获得企业支持发展更快,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企业发展和参与竞争的必然要求,也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实现职业教育又好又快的发展目标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作用。 i、校企合作办学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要求中等职业教育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把就业放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切实从专业学科本位向职业岗位和就业本位转变,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就业的有效对接,而校企合作办学的模式就是贯彻这一办学指导思想的客观反映。 首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可使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获得实际的工作体验,帮助他们顺利就业。在人才市场上,诸多用人单位总希望招聘具有一定实际工作能力的人员,对毕业生就业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使学生在学期间能有机会到企业实习,按照企业生产的实际和服务要求参加劳动实践,掌握一定的生产实践能力。 其次,校企合作办学使学生直接参与工作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劳动态度和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精神,增强岗位职业感情,较早接受企业文化熏陶。同时把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融为一体,真正提高专业教育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以及应变能力等这些职业岗位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和锻炼,弥补了学校课堂教学在这方面的不足。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使毕业生能快速实现由学生向劳动者的角色转变。 再次,目前中职应届毕业生在谋求就业遇到的障碍之一往往是信息不对称,没能获得及时准确的就业信息,客观上导致学生要付出很大的求职时间和成本,且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中等职业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增加了学生接触企业用人单位的机会,使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