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道德之美_秩序之美_生态之美_构建和谐社会的美学思考

道德之美_秩序之美_生态之美_构建和谐社会的美学思考

道德之美_秩序之美_生态之美_构建和谐社会的美学思考
道德之美_秩序之美_生态之美_构建和谐社会的美学思考

 

第18卷 第4期2006年12月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Vol 118 No.4Dec 12006

道德之美?秩序之美?生态之美

———构建和谐社会的美学思考

李重明1 马 怡2

(1.漳州师范学院政治与法律系,福建漳州363000;2.漳州师范学院人事处,福建漳州363000)

[摘 要] “和谐”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关键词,也是对一个执政党的执政能力进行深度考量的

重要标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在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执政理念上的又一次重大升华。从审美视角观照,和谐社会表征为社会主义的伦理、制度、生态等三个维度的内在和谐统一,蕴示着道德之美、秩序之美与生态之美。 [关键词] 和谐社会;审美;道德之美;秩序之美;生态之美

“和谐”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关键词,也是对一个执政党的执政能力进行深度考量的重要标尺。构建一个以人为本,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平等友爱、共建共享社会文明成果的融洽和谐的社会,是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世纪新阶段对“和谐”这一关键词的积极回应,也是我党执政理念的又一次重大升华,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应有范式所做的质的规定。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美的最高形式是秩序、对称和确定

性。”[1](P296)

据此,和谐即是美,和谐之美在于各种事物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和相互协调;和谐社会即是美的社会,和谐社会之美在于其本质特征———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和谐之美,表征为构成社会主义社会这个大社会系统的各子系统、各构成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互动和谐状态,表征为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也就是社会主义的伦理、制度、生态等三个维度的内在统一与相互和谐,涵蕴和彰显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之美、秩序之美与生态之美。是以,从审美视角观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应着力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伦理和谐、制度和谐与生态和谐,努力创造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之美、秩序之美与生态之美。

一、道德之美:和谐社会的伦理和谐

“美善同构,不可剥离”,这始终是伦理道德美学诠释的一个重要命题,也是伦理道德美学的重要内容及其特征。我国古代元典《吕氏春秋?古乐》中就

曾强调“善,美也”,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也提出了“美即善”的命题。不管是我国的元典还是古希希腊的苏格拉底的命题,都蕴涵和揭示了“美善同构,不可剥离”或者说审美与伦理合而为一这样一个主题思想。在人类追求理想社会的历史征程中,尽管人们对理想社会有着各种不同的解释和描绘,但各种理想社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既善且美。在这种既善且美的社会中,美包含了善的诉求,善构成了“美的理想”,以尽善尽美的至善之境为其终极理想。从社会视角解读,一定程度上来说这种至善之境,它是既有审美大化韵味、又有伦理和谐意味的

“……天下皆宁,美善相乐”[2](P337)

的理想社会。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任何一个理想社会的构建总有伦理和谐的道德诉求,蕴涵着至善的道德之美。比如,中国古代的“大同社会”就有“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3](P281)

这样的人际圆融的伦理祈求;在智者柏拉图的“理想国”中,伦理视阈中的人间正义始终是其追求的理想目标,其和谐至善的完满之境在于各个等级各司其职、各就其位、各有节制。虽然“天下大同”与“理想国”等都只是先贤圣哲们对理想社会的理想描绘,但它们都告诉我们,和谐是社会伦理的本性和归依;道德之美滥觞于伦理和谐,表征为和谐之美。当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与共同理想。毫无疑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必须坚持“美善同构”的伦理道德美学基本原理,创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和谐之

[作者简介]李重明(1972—

),男,漳州师范学院政治与法律系讲师,法学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文化建设研究。

美与道德之美。同样,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已经不再只是象先贤圣哲们那样去尽善尽美地、理想地憧憬和描绘和谐社会的伦理维度———和谐之美与道德之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具体地勾勒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和谐之美与道德愿景,也即“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质而言之,就是整个社会中不仅是道德主体间的人伦关系与社会人伦结构和谐有序,还包括道德主体自身的道德自觉与心灵和谐。它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与本质特征之一,因这种和谐而呈示出的道德之美涵盖着两个层面的和谐。

其一,道德之美体现为人际关系的和谐。人际圆融是道德之美的外在表征,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语境中,它不仅体现为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亲爱友善、融洽和睦的人际关系,更体现为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互利互惠的社会氛围的形成,也即人与人之间不再是相互疏离、漠不关心而又彼此分散的单个利益主体,而是一个因具有追求美好生活的共同利益诉求而成为紧密相连的和谐整体,这个和谐整体里人与人之间不但相互尊重、包容个性差异、和睦相处,而且又彼此信任、相互关爱。进而言之,处于不同社会角色的人们无论是在日常生活、工作还是在人际交往中始终以伦理道德为规约,恪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与家庭婚姻道德,诚信交往,彼此关爱。

其二,道德之美还体现为道德主体的自身和谐。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构成社会的主体,人自身的和谐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最内核部分,这里特指在利益寻求中人内心世界的道德在场,道德自我的高扬,克己爱物,保持“义”与“利”的适度张力,保持逐利与伦理的适度均衡,它是道德之美的另一表现形式。当今社会,在物欲倾轧下的个体因受利益最大化的驱动最易造成人格分裂、伦理缺位、道德自我的放逐,进而蜕变为只追求利益而丧失良知、不讲信用的工具理性,最终导致社会道德滑坡,社会风气下降。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个体是实现了自身和谐、得到全面发展的个体,他具有完善的人格与高尚的道德品质,拥有很强的道德自律意识,在进行一切活动特别是在经济活动中能克制自己不断膨胀的欲望,做到一切取之有道,既“正其义”又能“谋其利”。

而要实现和谐社会的这种道德之美,应着眼于两个向度的建构。一是构建全新的、开放的道德体系。“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5](P82),合理、有效地化解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冲突,均衡各种利益关系,除了依靠法律的正名定分、惩戒以外,伦理道德的规劝、教化以及心灵向善的诱导也必不可少。构建和谐社会首要的、实践性问题就是要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反映时代变化的全新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开放性、兼容性是这种道德体系的主要特征,简而言之,也就是在道德构建过程中不仅要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以“孝、礼、勤、诚、耻”为主要内容的传统美德,发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光荣道德传统,还要积极借鉴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文明成果,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不可或缺的道德支撑,营造良好的道德软环境。二是加强道德教育,塑造理想的道德人格。和谐社会离不开道德主体完善的道德人格,塑造既具有社会主义道德意识又具有先进共产主义道德意识的理想人格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着眼点。由于道德主体的先进道德意识不是内心固有或自发形成的,首先必须通过外在的“灌输”教育,个体自觉地接受先进的道德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进而通过反复的道德实践外化为良好的道德行为。因而,当前要提升个体的道德水平,塑造理想的道德人格,应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为主旨,大力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基本道德规范教育,进行社会主义道德与先进的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尤其要着力进行“八荣八耻”的宣传教育,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社会荣辱观,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最终确立和谐社会所必需的道德文明和伦理精神。

二、秩序之美:和谐社会的制度和谐

和谐社会的有序运行不仅诉诸良好的道德支撑,更需要完备的制度保证。制度作为人们在行为中所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为准则,是一切社会形态存在的最基本方式,是保证社会各要素各司其职以及相互间协调运行的粘合剂和规尺。它不仅规定着一定社会权利与义务的分配秩序,而且还规定着一定社会结构的形式,维系着它们的功能与作用。因而,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制度和谐的构建,也就是要不断完善制度本身并保证制度间有序运行,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一套保障体系与协调机制,也为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搭建坚实的平台。如果说伦理和谐呈示的是人际圆融、心灵和谐的道德之美,那么制度和谐呈示的则是践履正义、富于效率、稳定有序的秩序之美。“美产生于大小和秩序”,这是亚里士多德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命

题。秩序意味着各种不同事物在同一系统中的安排与结构上的完善与美,不同事物因各就其位而呈现出井井有条就是一种秩序之美。而要保证各事物协调运行,制度的协调与保障功能必不可少,制度本身就代表着秩序和统一,旨在追求社会的稳定有序,从这一点来说,制度和谐所表征的是社会各要素相互依存、稳定和谐的秩序之美,体现为完备的制度与制度间的协调运行。和谐社会实质上就是一个制度和谐、特别是制度运行机制和谐的完整功能系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不断完善各种制度,实现制度和谐、社会有序的过程。制度和谐首先在于各种制度的完备,它主要包括和谐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司法制度。同时社会作为一块整钢,各种制度在社会发展中应既各司起职,担当其应有的功能,同时又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协调运行。此外,

正义是实现制度和谐的关键所在,

义,

一伦理原则,体现了全体人民的利益和意志,

个人的自我发展与完善的机会公平、社会竞争机制与规则的公平、社会资源与收入分配的公平,具有公正性与合理性。同时还表现为制度在运行中具有无上的权威,一切以规则为准绳,不容许有个人的私情与对正义观的背叛,让每个人有自我发展的平等的制度保证。

由上可知,秩序之美来自于制度和谐,创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秩序之美应以如下三个方面为切入点:首先,建立健全各种体制机制。关于社会发展中制度的角色定位,邓小平在总结文革的经验教训时曾强调指出:“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一定要立足于从民主制度上解决问题。”[6](P333)长期以来,特定历史时期所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管理体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逐步纵深发展中日益凸显出诸多弊端,比如制度性不公导致弱势群体的制度性权益缺失与日益边缘化,再比如官僚主义导致行政效能相对低下,等等。这些都严重阻碍着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要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谐,就要从根本上消除这些体制性弊端,构建更加有效的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也就是要建立健全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有效机制。

其次,着手实现制度正义。制度正义是制度和谐的题中应有之义。罗尔斯在《正义论》中对此做了精辟阐释:“正义是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的首要价值一样。一种理论,无论它多么精致和简洁,只要它不真实,就必须加以拒绝和修正;同样某些法律制度,不管它们如何的有效和有条理,只要它们不正义,就必须加以改造和废除。”[7](P230)正义的制度不仅能有效的缩小贫富差距、保障弱势群体的利益,更能提高办事效率、减少资源浪费,保持社会稳定。透视今天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不和谐因素,比如一些官员的腐败、收入分配不公、不合理的不平等加剧等,一定程度上与各项制度功能缺乏公平正义分不开。实现制度正义,不仅要消解传统社会中对个人权威的崇拜,确立制度的权威,一切按制度行事,还要在制度的设置、安排、运行上体现公平公正的伦理原则,注重公平与效率相结合,建立法律

,这里的稳定是在

,没有活力也就没

观照。充满活力是对和谐社会本质属性的更深层次的解读,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构建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这不仅要着眼于科技创新,更要关注于制度层面的创新。制度创新是培育活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要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实现制度创新首先要立足于保障社会公平,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大力进行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各方面创新,尤其要破除影响社会活力、人的创造力发挥的各种体制障碍,建立健全尊重个人、包容个性差异、激发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以保障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体制。

三、生态之美:和谐社会的生态和谐

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个多维和谐的社会,既有上述的伦理和谐、制度和谐,又有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和谐。生态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要的外部条件,它重置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变过去的截然对立为相互依存,也就是变“人类中心论”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论”。“人类中心论”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将自然置于与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相对立、可以被改造和征服的客体地位,认为客体只是满足主体内在价值的工具性存在,无限夸大人的主体能动性。然而在不断的文明进步中,对主体能力的夸大性张扬、对自然的一味索取、征服却造成了资源匮乏、

环境恶化以及人与自然之间日渐疏离、陌生。于是,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审视与反思中,对人的主体性过分张扬的“人类中心论”逐渐被解构,以“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为主旨的生态和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并成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新图式。这一新图式强调人类要尊重自然、爱护自然,把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寻求社会发展,同时又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改善生态环境,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及相处。从审美视角透视,人自然间的关系,正确对待人与自然,这是人类社会发展所必须解决的首要命题,对此国家主席胡锦涛强调指出:“大量事实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往往会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如果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活环境恶化,如果资源能源供应紧张、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矛盾尖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是难以实现的”,因而构建和谐社会首先就要重新厘清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解,变过去的单纯征服、索取为相互促进,和谐共生。早在一百多年恩格斯就曾说过:“我们这个世界面临着两大变革,即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解”。实现人同自然和解的第一步就是在人类社会实践中增加一个超功利性的审美维度,这个审美维度与具有反智倾向的道家文化所倡导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思想有着同样的意蕴,道家主张人要顺应自然本性,回到物我两忘、主客同一的原初的澄明之境。这里建构审美关系就是要在承认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矛盾的前提下,比如自然灾害等,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论”对待自然环境,从“和谐”

这一审美视角对待自然、欣赏自然、热爱自然,通过

审美关系的建构实现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消弭两者间的过度对立,缓和人与自然之间日趋紧张的关系,为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态和谐奠定思想基础。

二要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置于伦理境遇中考量。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要有审美维度,更要有伦理维度。在对待人与自然时,中国传统文化一贯主张“天人合一”,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认为“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仁民爱物”,推己及物,将“仁爱精神”扩展至万物。实现生态和谐就是要走出或超越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道德扩展到人与自然领域,承认大自然的内在价值(即经济价值之外的生态价值、审美价值),将人与自然之间看作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共生整体,以“民,吾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做到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相统一。为此,一方面要走内涵式扩大再生产,变过去能耗高、效益低、污染重的粗放式经营方式为能耗少、污染少,效益好的集约式经营方式,不以损害环境、污染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另一方面在自然资源的开发使用上,不走掠夺式开发道路,不竭泽而鱼,注意“代际平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设节约型社会,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苗力田.亚里士多德全集:第7卷[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1991.

[2]北京大学.荀子.注释组.荀子新注[Z].北京:中华书局,1979.[3]王文锦.礼记译解(上)[Z].中华书局,2001.

[4]新华社.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

定[N ].人民日报,2006.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邓小平文选: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让世界充满爱心得体会

让世界充满爱心得体会 让世界充满爱心得体会1 《让世界充满爱》是一本教育青少年不做社会上的不和谐因素,同心共建和谐社会,更说明了爱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爱是关心、是理解、是包容、是尊重、是责任。 那么和谐社会是什么呢?读了这本书以后我知道了和谐社会是由6个因素组成的:1民主法治2公平正义3诚信友爱4充满活力5安定有序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社会的6个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我们需要发展经济来增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需要发展民主来加强和谐社会的政治保障,需要发展先进文化来巩固和谐社会的精神文明。我还知道原来民主法治离我们很近。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邓小平同志曾说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就是法治的意思。在这本书里让我认识到自己错误的就是诚信友爱,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记得有一次,我想和小伙伴去公园玩,但没钱,因为不敢和爸爸妈妈说,所以我骗他们说我要买书,才要到了20元,这是我第一次撒谎也是我最后一次撒谎,现在想起来真是不应该啊! 建立和谐社会爱心是少不了的,爱是人生活的动力,可以使

人的心灵得到进化。爱自己,你会认真学习,朝气蓬勃;爱他人,你会乐于奉献,不怕吃苦;爱祖国,你会理想远大,服务社会;爱生活,你会勇于挑战,热爱人生。如果人人都能奉献一份爱,世界就是一个美好的人间! 让世界充满爱心得体会2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在歌声落幕的时候,我慢慢的合上了《让世界充满爱》读本,这是一本教育青少年不做社会上的不和谐因素,同心共建和谐社会的好书。 读着《让世界充满爱》我思绪万千;合上《让世界充满爱》我心潮起伏。书中用大量事例和数据向我们讲述了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爱是关心、是理解、是包容、是尊重、是责任,因为有爱才使我们的世界充满朝气和活力。读本通过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六个方面来阐述了社会和谐安定的基本要素和特征。我们需要发展经济来增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需要发展民主来加强和谐社会的政治保障,需要发展先进文化来巩固和谐社会的精神文明。 在看完了读本后,又有太多太多的事迹让我感动不已。冯艾、林海燕、还有对工作认真负责的小护士的`形象深深的烙入了我的心底,让我知道了原来我们生长的大家庭中处处有温情,处处洋溢着爱。冯艾,一个复旦大学的女大学生,远离繁华热闹的大都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4年内两度赴西部基层艰苦地区从事

德性、幸福与社会和谐

德性、幸福与社会和谐 以下是关于德性、幸福与社会和谐,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与陈根法教授谈德性的价值 近日,复旦大学举办了一场“德性、幸福与社会和谐——陈根法教授《德性论》、《人生哲学》学术论坛”,与会者对复旦大学教授陈根法长期以来在德性伦理学和人生哲学方面的研究给予高度评价,并就德性伦理、人生幸福与社会和谐关系展开了讨论。本文是作者与陈根法教授围绕“德性伦理”展开的对话。 德性源于“什么是幸福美满的人生”的追问 周:在现代社会,人们对道德现状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在一些人看来,道德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婚姻道德建设已经成为社会共识,企业道德、行政道德、环境道德等近年来也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我们有理由对现代社会的道德前景抱以乐观态度。但是,另一些人却为现代社会的道德现状痛心疾首, ·

认为我们处于一个道德缺失、世风败坏的危机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人们感受不到真正的幸福,讲道德就是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一定规范,而遵循规范则是为了维护或实现自己的某种功利目标。我觉得,这两种看法都有现实的根据,分歧产生的一个直接原因可能是对“道德”一词本身的不同理解。您对此是如何看的? 陈:的确,从人们对道德现状的两种不同看法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种不同的“道德”,一种是现代道德,另一种是传统道德。现代道德只涉及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利害冲突的场合以及对规则的信守。在这里,道德的实质和基础是规则,道德的价值只在于它的功用。所以,看到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道德规则,看到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和遵循这些规则,很多人就认为这是一种道德进步了。而另一些人之所以并不如此乐观,是因为他们感到,讲道德应当是发自内心的,道德不应当仅仅涉及外在的规则以及对这些规则的信守。这就是一种对道德的传统理解。道德实质上就是追寻美满人生的一连串不间断的活动,是塑造人格、升华人性、提升生活品格和人生境界。 周:从传统到现代,道德的基础和实质就曾有一个从“德性”到“规则”的转变过程,而且这种转变也造成了很多的问题。上世纪80年代,著名道德哲学家麦金太尔出版了《德性之后》一书。“德性之后”意味着我们的时代是一个遗落了传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是: 一要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社会关系; 二要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 三要和谐兴国、和谐创业、和谐安邦。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它既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最近目的和利益”,也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未来”利益。它完全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进入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党要保持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就必须努力实现人民群众期盼社会稳定、和谐的愿望。这样,我们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社会主义才能充满活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巩固党执政的基础、实现党执政的任务,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 由于资源能源紧缺压力加大,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由于发展不平衡,城乡矛盾、区域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更加突出;由于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高并更趋多样化;由于劳动者就业结构和方式不断变化,人员流动性大大加强,社会组织和管理面临新问题,人与社会的矛盾更加突出,等

等。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是我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前提,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 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格局处于向多极化过渡的重要时期,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入发展,科技进步突飞猛进,国际产业升级和转移速度加快,各国注重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从总体上看,这些因素给我国的改革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和有利条件。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把国内的事情办好,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党实现执政的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社会建设。强调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强调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强调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强调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等,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取得了新的重要的进展。也只有把社会建设搞好了,我们党才能不断增强执政的社会基础,才能更好地实现

2020医院和谐建设心得体会

2020医院和谐建设心得体会 党风是生命的源泉《决定》指出“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 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党的作风是党的性质、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的外在表现,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的基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全面加强党的基本建设和 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保证。党风好,对待人民群众态度好,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会正确,人民群众就会拥护。 廉洁文化从内容上主要表现为道德和制度两个层面。廉洁文化的目标是培育社会的主 流价值观和建设清正廉明的社会秩序。廉洁文化的方式主要通过寓教于文、寓教于理、寓 教于乐的形式,把理想信念、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更深入地渗透到广大党员 干部和职工群众的思想中,从而进一步陶冶情操,丰富精神内涵,提升精神品位,促其消 除腐败意识。吴官正同志讲,廉政文化就是以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进一步拓宽 反腐倡廉教育的覆盖面,积极倡导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承接、与时代精神相统一的廉洁 文化。 健全干部谈心制度,要经常分析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按照分级负责,分工负责的原 则进行,落实责任人谈话制度,建立廉政预警机制,对发现的苗头性倾向及时予以指出, 帮助改正,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真正做到“两手抓、两手硬”。 医院对20xx年新招聘员工进行为期半个月的岗前培训教育,通过这次培训,我在思 想上有了很大转变,对自己也有了新的认识,确实受益良多。 党的十六大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共产党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 历史责任,就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中央纪委要求,各级纪检 监察机关要围绕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开展反腐倡廉工作,把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与 加快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 这对新时期纪检监察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人是组成和谐社会的基本单元,是生产力中最活跃和最关键的因素,人的健康和生命 的安全是以人为本最基本、最核心的出发点。因此,建设和谐社会,必须以人民群众的健 康为前提。作为医疗卫生保障机构,医院为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加快卫生事业的发展、 促进和谐社会的建立提供着重要的医疗卫生保障。由此可见,医疗活动与百姓健康息息相关,医疗行业是体现全国共创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窗口,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是构建和谐社 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近几年医疗纠纷显著增多,医患矛盾也不断激化并时有暴力事件发生,医患关系的进 一步恶化将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公共安全,这已成为社会大众、政府部门、新闻媒体、 和医务界人士普遍关注的社会焦点、热点问题。据中华医院管理学会对全国270家各级医 院的调查结果显示,有七成多医院出现过病人及家属殴打、威胁、辱骂医务人员的事件, 就在XX年6月份,笔者所在城市的某医院的一名女医生被几年前自己所医治的一名患者

构建社区邻里和谐心得体会

做为一名社区工作人员,我在长期的社区工作中深刻地认识到:邻里关系做为社区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邻里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千金买屋,万金择邻。邻里关系,是现代社区里人与人关系中最重要的部分。邻里和谐,文明祥和,才可能让人人心情舒畅,人人有归属感、安全感,生活才能丰富多彩,有了邻里和谐的音符,才能汇集出全社会和谐的交响。构建和谐的邻里关系,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政府推动为主导,以服务群众为重点,以居民自治为方向,以维护稳定为基础,以文化活动为载体。通过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邻居节活动,打造文明家园、温馨家园、人文家园、平安家园、优美家园等五个家园为主要内容、贴近居民实际生活需求的活动品牌,如社区文化艺术节、社区“百家宴”、“奉献诚挚爱心,传递邻里真情”的捐赠活动、“淡淡茶,浓浓情”邻里聊天茶话会、左邻右舍体育趣味活动、文明礼仪伴我行、好邻居认养和谐树和亲情树等活动项目,沟通、密切邻里关系,从而从构建和谐的邻里关系入手,建设和谐社区、和谐社会。为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我认为,建设和谐的邻里关系,重点要努力构建和谐向上的三个关系。一、倡导讲求大义、顾全大局的邻里关系,为社会稳定出力献策。要以社会和群众的大义、大局为重,引导广大居民以合作的精神、双赢的理念去有异求同、立同存异,使自己的言行真正服从于社会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这是开展好邻居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区财法联合楼坐落于北山公园,这里空气清新,视野开阔,环境优美,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有着得天独厚的的休闲娱乐条件,但是政府为了北山森林公园的整体布局考虑,2007年时决定对这个居民楼进行拆迁这个楼的24户居民家庭人口状况、经济条件各不相同,所以面队拆迁,有的困难重重,有的说搬就搬。比邻而居十余年,他们中间有很多思想境界较高的居民,主动为政府拆迁做说服教育工作,在做好思想动员的基础上,他们还四处奔走,为困难户找房子、联系搬家车辆,并为人力不足的邻居帮忙搬运物件。在拆迁日期之前,24户居民全部搬离,这24户居民就是摈弃了小我,服务于大我,服从于大局,先进带后进,以一颗包容之心,告别过去,迎接新生活。正是有了这样的居民,城市建设才做到了市容市貌建设和人文环境建设相媲美。二培育互相关爱、彼此理解的邻里关系,为温馨生活营造氛围。只有心中有爱,才能以同情的态度对待他人。只有心中爱,才能消除彼此的敌视、猜忌和误解。社区曾经接待过一对上访的夫妇,他们反应楼栋里面不知道谁家,每天早出晚归,脚步声特大,不顾及邻居休息,他们住在一楼,因此受打扰最重。工作人员经过调查了解到,这个早出晚归又声音特大的人,是一位单身的残疾母亲,她在擦鞋店做记件,为了多赚一元钱,她早出晚归,因为拄拐杖,行动不便,所以开楼栋门和上楼梯时,声音确实比较大。当社区工作者把这个情况反馈给那对上访夫妇时,女人唏嘘落泪,男人低头不语。从此,每晚他们为她点亮门灯,守侯她的特大声音安全上楼后,他们才香甜地入睡。因为有了爱和理解,让冰冷的墙体和灰色的水泥有了暖色,因为有了爱和理解,让比邻而居的人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三建立难有所帮、需有所应的邻里关系,为人际和谐奠定基础。社区做为社会的缩影,构成复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面对利益主体的多样性及其利益诉求的差异性和复杂性,就要引导邻里之间相互包容,并且持之以恒。低保户王丽辉身患残疾,和丈夫离异后,和孩子相依为命,她没有工作,孩子还在上学,经济状况相当不好。社区为她办理了低保后,她生活有了改观,但面对邻居们时,却有了很深的自卑。因此,她和邻居形同陌路,过上了较为封闭的日子。看到这种情况,几个邻居一合计,达成了共识,他们今天去她家要求帮助缝补开线的衣物,明天委托她帮忙照看孩子,并不露痕迹地送去一些水果和自家闲置的衣物,住在楼上的老师还以请她女儿和自己孩子做伴为由,义务为她女儿补课。一月、半年……,王丽辉慢慢向邻居们敞开了心扉,她接受了邻居关心,也为邻居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在邻居的帮助下,久违的笑容又回到王丽辉脸上,欢声笑语也再回到她的家里。2007年,她的女儿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吉林工业大学,邻居们举办了庆祝会,并为孩子凑起了学费。在前不久为 “我是低保户,在我最困难时,四川地震灾区捐款时,王丽辉捐了100元钱送进捐款箱中她说:

社会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简析

社会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简析 发表时间:2012-11-01T09:31:20.217Z 来源:《赤子》2012年第15期供稿作者:陈涛[导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党的领导下,集中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来共同建设,社会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陈涛(河南职工医学院,河南郑州 451191) 摘要:社会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作用,大力开展社会工作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推动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关键词:和谐社会;社会工作;重要作用;简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党的领导下,集中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来共同建设,社会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现代社会工作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手段,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社会工作(Social Work)在世界各国广泛存在,服务宗旨是“助人自助”;服务领域是社会管理、社会服务;服务手段是依靠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方法;服务对象是需要帮助的个人、家庭、群体以及社会组织;目的是预防社会问题的发生、解决已发生的社会问题,发展社会功能,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工作师执业资格考试的举行,标志着社会工作在我国成为一项新的职业,从业者成为国家专业技术人员。从事社会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简称“社工”。社工在现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社工服务的领域十分广泛,主要有教育辅导、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慈善、司法矫治、医疗卫生、残障康复、青少年服务等社会领域。在国外,社会工作者又被称为“社会医师”、“社会工程师”。 1 开展社会工作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 我国社会建设的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全面发展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要实现这个目标,社会稳定是头等大事。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一切都无从谈起。邓小平曾经讲过,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稳定。社会稳定是社会各项事业顺利发展的基础,是整个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性条件。伴随着我国改革攻坚的继续深化,社会转型的进一步加剧,有些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现实利益问题还没能很好有效的解决,如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城市管理创新问题、社会安全问题、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安全问题、质量安全问题等。这些矛盾如果不能妥善处理,有可能引发对抗性的群体事件,对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极大的破坏。社会工作的介入,可以在民众和社会群体与相关政府部门之间建立起一个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及时有效地软化事件双方的对立心理,缓和调节社会情绪,协调和化解各种矛盾,促进社会稳定。 2 开展社会工作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是社会资源、社会财富、社会公共服务产品、向上层社会流动机会等公平公正公开分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果实现全体人民共享。社会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之一,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也是社会工作的基本使命。社会工作本身的力量有限,不能直接政策制定、社会资源分配等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而是通过维护社会弱势群体利益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社会工作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一是通过促进政策公平来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政策的不公平是社会不公平的最大基础性因素。社工通过为弱势群体提供服务、公义宣传、呼吁政府等形式,最大限度地组织动员社会资源来影响和推动社会政策的制定、实施和修正,来实现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和社会利益的合理协调,从而实现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与保护。 二是通过专业技术和方法来使有困难、有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获得救助。社工根据弱势群体的艰难困境,从已有的丰富经验出发,不仅考察服务对象的性格特征、社会期望等个体因素,还考察服务对象的家庭状况、社区性质和工作单位性质等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因素,有的放矢地制定帮扶计划才能效果显著。 三是开发受助社会成员潜能,帮助其提高面对现实、接受困难的能力和积极克服困难的能力。社会工作的解困、助人、救难、发展的功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专业性,对于弱势群体的权益维护具有重要作用,从而推动社会公平正义。 3 开展社会工作有助于推动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社会主体的个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工作对弱势群体的帮助,不仅是要解决人们所遇到的各种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的各种困难,更注重促进受助人的潜能的发挥。并且这种救助不是强加的,他们有选择权;这种救助不是施舍的,尊重受助人的个人意愿。社会工作的结果是帮助受助人实现心态调整、行为调整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实现自我不断发展进步,特别是潜能的发挥,最终达到自我实现。 缺乏有效沟通和相互理解是造成很多社会问题的重要因素,社工运用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如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以及社区社会工作等方法,在解决受助者的困难的同时与其有效沟通,建立互动关系,取得信任和依赖,感知社会的道德温度,从而减少爆发社会冲突的可能性。社会工作提供的人性化的服务内容、个性化的服务方式,在化解矛盾、缓和冲突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是通过社会工作者提供的专业性的社会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的和谐。

2019年整理--档案工作如何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心得体会

档案工作如何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心得体会 档案工作如何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心得体会 本文作者:闵涛原创投稿 档案工作如何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闵涛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它是党和国家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档案工作者只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档案工作中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为构建和谐社会,充分发挥档案工作应有的作用。 一、档案工作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顺应历史发展变化,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做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我国处于体制转履、社会转型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必然要求,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一切活动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人的生存和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必须依

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档案工作是一项基本性极强的工作,其主体是档案,即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它作为社会共享的知识资源,无疑是社会前进和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充分发挥档案的社会服务功能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起着积极的作用。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档案事业的发展,而档案事业与其他社会事业的同步、协调发展,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之一。 二、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保证档案服务工作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等各种科技手段在社会生活的广泛运用,人类社会步入了崭新的信息化时代,其显著标志就是几乎所有信息都可以转化为可被计算机识别和处理的电子文档,这给档案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了应对挑战,使档案工作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构建信息化档案管理系统也就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建设信息化档案管理系统的目标是使信息传递网络化、信息检索智能化、用户使用共享化,即以数字化信息为档案管理内容,以计算机应用为管理手段,以网络传递为利用方式的一种新型档案管理体系。当前,档案部门应当依托电子政务工程,把现行公开文件信息化纳入档案信息化建设,加快档案数字化加工步伐,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公开文件目录信息和全文信息数据库,逐步实现公开文件计算机查询、触摸屏自助查询和网上查询,同

第三课 道德是人生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

第三课道德是人生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认知 了解道德的特点和分类,理解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以及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理解加强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意义。 2、情感态度观念 认同道德基本规范,以遵守道德为荣、以违背道德为耻,认同加强个人品德修养是人生的必修课。 3、运用 自觉践行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做有道德的人。 教学重点: 1、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2、社会公德基本规范的主要内容 3、加强个人品德修养是人生的必修课 4、良好道德促进人生发展 5、高尚道德推进社会和谐 教学难点:

1、家庭美德基本规范的主要内容 2、良好道德促进人生发展 3、高尚道德推进社会和谐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解、讨论法、阅读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结合并用。 教学时间安排: 2课时。 教学主要内容: 一、恪守道德规范加强道德修养 (一)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 社会生活离不开道德。道德以善恶为判断标准,以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俗等来维系。道德的内容因时代的不同会有所变化。 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既是对中国优良道德传统和中国革命道德传统的继承与弘扬,又体现了新的时代条件下对道德建设的新要求。

维护祖国的独立和统一、尊严和荣誉,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做力所能及的贡献;要求我们自觉遵守国家法律,依法行使公民权利和履行公民义务。 场所,能够讲文明、懂礼貌、守规则,行为得体;讲诚实、守信用。诚心待人,诚信处事。。 与人为善、友好相处、互相帮助。 活作风,发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 职守,精益求精,克己奉公,造福社会。 倡导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就要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贯穿于各种具体道德规范之中。在为人民服务中,包含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

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着力点

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着力点 2007年03月30日深圳特区报 今天,全省创建“六好”平安和谐社区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在深圳举行,这是我们向兄弟城市学习的大好机会,相信此次会议必将推动我市“六好”平安和谐社区建设工作更上一层楼。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构建和谐社会,加强社区建设是重要的着力点。在现代社会,一个人可以没有单位,但却离不开社区。在深圳这样一个经济发展较快、社会转型较快以及移民特征较为突出的城市,社区已经代替家族和单位成为人们最重要的生活共同体,社区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大,人们很多时候要从社区获取必要的物质和情感支持,良好的社区服务与管理,是人们安居乐业的重要条件。没有和谐社区就没有和谐社会,社会要和谐,社区先得和谐;社区平安温馨、稳定有序、充满活力,整个城市的肌体就能保持健康。社区在维护社会秩序、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等方面,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功能,团结和睦的社区,成为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 我市十分重视和谐社区建设工作,积极探索新时期社区建设的新途径、新方法。开展“基层基础年”和“城市管理年”活动,和谐社区建设工作成为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先后出台了《深圳社区工作试行办法》、《深圳市社区建设规划纲要(2005-2010年)》等一系列政策规定,初步形成了社区建设的政策体系,较好地解决了基础设施建设、人员管理、经费投入等问题;全面推行居委会与社区工作站分设,推进居委会与股份公司分离,探索“一站多居”社区管理体制,推广物业管理进社区,初步理顺了社区管理体制;高度重视社区服务工作,全市各社区积极开展就业、家政、养老等各种服务,服务对象正在从困难群体逐步拓展到全体社区居民。国家民政部领导日前在我市桃源居、莲花北等社区调研时,对深圳在社区建设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予以高度评价,认为深圳不少经验值得向全国推广,这是一种褒奖,更是一种激励和鞭策,我们要在更高起点上加倍努力,不断提高社区服务和管理水平。

构建和谐社会心得体会三

构建和谐社会心得体会三 全球化进程的别断加快,别仅促使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而且进一步凸显了国家文化利益的战略地位,各民族国家对文化利益的诉求、争夺与矛盾也日趋激烈,甚至国家利益矛盾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家文化利益的矛盾。为了当代世界的和谐共存及人类和平与进展的美好以后,倡导别同文明的对话,构建以平等互动、多元共存为基础,以互利共赢、和谐进展为目标的公正合理的国际文化新秩序,关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别同文明的共存,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以往,关于国际秩序,人们更多地是从政治经济的角度加以论述,随着全球化进程所带来的文化交往的扩大,文化霸权、文化侵略对民族国家文化主权构成的威胁,构建国际文化新秩序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日益为人们所认同。这别仅关系到人类所制造的多元文化的走向,而且关系到人类将来将营造怎么样的生存环境和以怎么样的生存方式日子下去。构建国际文化新秩序,需要经过别同文明的对话,就一些基本的咨询题达成共识。 首先,以健康的文化心态,认同与尊重别同文化存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人类文明的进展,取决于健康的文化心态,既别应以冷战式的二元对立思维去看待这一切事物;也别应以多元即无元的心态解构一切价值,走向文化民族主义。文化是一具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它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制造力和凝结力之中。文化的民族性,构筑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正是文化多样性与差异性的存在,构成了人类文化生态。认同、尊重别同文化存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既是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存在权、文化个性表达权和文化进展道路挑选权的充分理解与尊重,也是对其他民族国家文化特色的包容与观赏。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别但能“各美其美”,而且能“美人之美”。尊重和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已成为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所普遍同意的国际关系准则。文化多样性是对每个民族国家文化挑选权利的尊重,这并且也给予了他尊重其他民族国家文化挑选的责任。所以,从任何意义上都能够说,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存在是人类社会的福祉,也是人类生生别息的生机所在。 多样文化的共存是一种包容,是对差异性文化的观赏。惟独平心静气地看待一具多文明并存和文化互动的世界,才干实现求同存异。从对抗到对话,从冲突到融合,从求同到存异乃至尊异,是当今世界文化的进展态势。中国文化算是在与别同文化的对话与融合中进展起来的,在先秦阶段有诸子百家的对话,未来有汉民族文化与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对话,以及佛教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对话等等。近代以来,从被迫打开国门到主动对外开放,中国文化更是在与西方文化的对话中生长起来的。在全球化日益向纵深进展的今天,别同文明间是固守文明冲突论;依然尊重别同民族、别同国家、别同文化的差异性,以“和而别同”的差异思维消解冷战思维,以“和谐”、“对话”取代“冲突”、“斗争”,这别仅是文化挑选咨询题,而且关系人类以后的命运。文化的差异是最全然的差异,别同文化的人,怎么交往,怎么对话,怎么在同一地球村里和睦相处,共存共荣,是新世纪人们最关注的话题。在维护人类共同利益的前提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在经济、文化、环保、反恐等诸多领域的合作,说明别同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之间并非惟独你死我活、一方泯灭另一方的对抗与斗争,也能够共存与共同进展。我们尊重其他国家的制度挑选,构建国际和谐社会,算是要在开放的文化语境、多元的文化交流中,经过别同文明的对话,在充分尊重别同民族、别同宗教和别同文明的多样性的基础上,本着尊重差异、理解个性以及和谐相处的精神,进一步匡正偏见,扩大共识,超越异同,推进建设性合作,使世界文化朝着健康的方向进展。 其次,超越民族国家视野,确立全球性文化意识。尽管人类社会已进入了全球化时代,但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差异、经济制度与经济模式的别同还是存在。要实现别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的互利共赢,构建国际和谐社会,实现和平与进展的人类共同愿望,就必须超越民族国家的视野,超越别同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局限,确立一种全球性的文化意识。假如片面强调国家利益的排他性、社会制度的差异性与意识形态的对抗性,别仅有悖于人类文明进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摘要: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马克思主义执政规律 正文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指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是指导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纲领性文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胡锦涛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政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全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只有①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的本质、发展的动力和规律,才使人类的社会和谐理想变成了科学。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过程中,论证了实现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揭示了未来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特征,指出了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辩证法,揭示了社会系统内各种要素之间的普遍联系、对立统一和相互转化的规律,阐明了社会结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辩证关系。 二、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决定》的这个重大判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是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把社会和谐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有利于更全面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有利于更全面地体现党的奋斗目标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有利于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后,我们党在邓小平理论和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在有关我国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根本问题上取得了许多重大认识,为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也为我们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战略任务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 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促进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从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社会主义运动在苏东国家遭受的严重挫折,提供了深刻的教训。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曾经是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样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002年 ②江泽民 .《论“三个代表”》[ 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8月,第167页.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安全地玩》优教教案

《安全地玩》优教教案 教学目标: 1.能预见危险并且能正确处理,培养自我保护的能力和识别安全与危险的能力。 2.激发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感。 3.预知哪些地方存在安全隐患,不到那里玩耍,提醒他人不到危险的地方玩耍,做到防患于未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预知哪些地方存在安全隐患,不到那里玩耍。提醒他人不到危险的地方玩耍。 教学难点:培养自我保护的能力和识别安全与危险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图片、提示牌。 学生:卡纸、彩笔、剪刀。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任务1:课件出示视频《路边踢球很危险,球场玩耍更安全》,学生观看,并思考,说一说还有在哪些地方玩球是安全的呢?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看来,大家都发现生活中存在着安全隐患,知道应该在安全的地方玩耍,才能很好地保护自己。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怎样“安全地玩”。 二、新知讲授 活动一:在这里玩安全吗 任务1:(课件出示教材第30页的图片),找一找,在图中这些地方可能会有危险吗?如果有,危险在哪里呢?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交流。 图一:在池塘边放风筝。 预知危险:容易滑倒,有掉入池塘的危险,如果不会游泳还有溺水的危险,风筝也可能落人水中。 图二:在旋转木马上打闹。

预知危险:因为木马高速旋转,如果打闹就有可能从木马上掉下来。 图三:在陡峭的山崖上攀爬。 预知危险:如果没有家长陪伴,一不小心可能跌落悬崖,粉身碎骨。 图四:在大树下下棋。 预知危险:如果突遇雷雨天,可能被雷电袭击。 教师小结:我们任何时候都要提前预见身边存在的危险,这样在危险真的来临时才知道如何应对。 任务2:(出示教材第31页《捉迷藏》)你觉得安安说的话有道理吗?玩捉迷藏游戏,可以藏在哪里呢?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今后我们玩捉迷藏游戏的时候一定要藏在相对安全的地方,不要藏在衣柜里了。 活动二:我是安全警示员 导语:我们平时的活动中也存在着很多安全隐患,让我们做一名小小安全警示员,提醒他人防范危险。 任务1:(课件出示教材第32页图片)师:你们有没有面临过这样的危险,今后又要如何做呢?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我们不仅要让自己远离危险,还要提醒他人注意安全。 活动三:我们的安全提示牌 任务1:我们在公共场所都见过安全提示牌,你觉得我们在学校的哪些地方也应该放置安全提示牌呢?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 任务2:你认为安全提示牌上应写些什么话好呢?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交流。 任务3:除了学校,其他地方需要放置安全提示牌吗?请同学们试着制作一些安全提示牌。 学生活动:学生制作安全提示牌,并放置在相应位置。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发现玩耍的地方潜藏着危险,而且能够很好地认识到危险的程度,做到在保护自己的同时,提醒他人防范危险。

建设和谐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建设和谐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引言: 无论什么社会,在一个时期中总有一种文化起主导作用,同时又并非一枝独秀而是多元共存的。例如中国封建社会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中孔子坚持“礼治” ,主张“宽猛并济” ;孟子倡导“仁政” ,主张“推恩于民” ;荀子“隆礼重法” ,礼法结合。正是这些思想与封建统治紧密的相结合才造就了中国5000年的辉煌历史。同时又有道家、法家、佛教的共存并立;在现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其主流文化是基督教文化,同时也有伊斯兰文化、移民文化与土著文化的多元共存。在建设和谐社会、处理多元文化关系时,应当树立、新时代和谐文化观。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这一论述为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思路和方向。建设和谐文化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一、对和谐文化的认知 和谐:和:禾+口,人人有饭吃。谐:言+皆,人人能说话。《左传·襄》写道“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千百年来,中国人一直在追求政治和谐、社会和谐。在字典中和谐是:融洽,调和的意思。实际上和谐是指对自然和人类社会变化、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人们所追求的美好事物和处事的价值观、方法论,是自然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均衡,协调,整体发展是和谐社会的根本。然而,由于世间中非均衡现象的普遍存在,使得和谐与不和谐成为伴随人类发展的永恒矛盾。造成人来为了短期利益而导致社会自然的一系列恶性事件的发生。如社会中的贫富差距过大,阶级对立,以及国际间时刻发生的流血事件。在中国近几年这种不和谐现象更加突出。沙尘暴,荒漠化,水土流失,非典,禽流感,甲流,地震。等等每一起事件都在震撼着国人的心,而这一切都根源于源于我国社会发展的经济与文化不协调所致。所以我们现在迫切需要建立一种与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那就是和谐文化。 和谐文化是指一种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倡导、研究、阐释、传播、实施、奉行和谐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文化现象和文化性状。它包括思想观念、价值体系、行为规范、文化产品、社会风尚、制度体制等多种存在方式。和谐文化最核心的内容,是崇尚和谐理念,体现

2020年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 爸爸妈妈在我心中 第一课时 精品教案

课题: 11爸爸妈妈在我心中(第一课时) 科目:道德与法治教学对象:小学三年级学生课时:1课时 授课者: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 《爸爸妈妈在我心中》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家是最温暖的地方”第二课的内容。本课侧重讲孩子对父母的爱,引导学生多了解、体贴父母,并将自己对父母的爱落实在行动中。本课共三个话题,分别是“我们都爱父母”“我们了解父母吗?”“爱父母,在行动”。 教材第72页呈现了来自不同家庭的子女是怎样担心、心疼和思念父母的情境,旨在从生活的具体场景切入,从情感的角度激发学生已有的经历和感受。 教材第73页主持人的提问有两个,第一问旨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第二问旨在为开展给父母写档案的活动做铺垫。三幅插图旨在提示学生了解父母的途径有哪些。孔子名言告诉学生学习要明其意,悟其理。使学生获得传统文化的启蒙和熏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从调查中了解父母,明晰这就是爱父母的表现。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前调查,课上交流分享,走近父母的内心世界,深入了解父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课堂分享,感受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的爱,体会孩子对父母的理解、思念、心疼、担心都是爱父母的表现。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三年级的孩子多为8-9周岁的儿童,他们知道父母爱他们,但不会主动关注父母日常生活细节中的爱,对父母之爱的表达方式,有误解和不能体察的问题,也有理所当然享受父母关怀的现象,这些都需要进行一定的引导。孩子都是爱父母的,可他们对父母的了解并不深,不清楚怎样去爱父母,教育需要引导他们用行动去爱父母,学会表达,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为家庭服务。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把了解儿童作为本课教学的基础,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在了解班级儿童的实际生活和发展状况,掌握每个儿童的特点和各不相同的需要,了解其所在的家庭状况等基础上进行。 2.让教与学植根于儿童的生活,教学活动的设计以学生自己真实生活中的问题为基础,指导学生学会关心父母的方法。 3.以活动作为本课教与学的主要形式,教学引导儿童通过观察、讨论、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与同伴合作互动,进一步理解父母,关心体贴父母。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课前调查,课上分享,加深对父母的了解,激发学生对父母的关爱之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父母深层次的了解,课堂的交流分享,学会把对父母的爱落实到日常生活中。 六、教学过程

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安全地玩》教案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 第8 课安全地玩 【教材分析】本单元《我们好好玩》分别安排了《健康游戏我常玩》、《传统游戏我会玩》、《我们有新玩法》、《安全地玩》这四课。这个单元,侧重同龄人之间的游戏,将游戏作为学生健康成长及培养创新性的重要载体。《安全地玩》是本单元最后一课。课文聚焦游戏中的安全问题,旨在让学生了解,不能因为玩游戏过程中存在安全问题而放弃游戏,同时也要有安全意识。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孩子还不能准确判断一些游戏中可能存在的危险性,也缺乏避免危险发生的经验。加上我校孩子大部分是农民工子弟,平时缺乏家长的陪伴监督,在家长的视线范围之外活动、游戏的机会更多。所以,引导学生学会辨识游戏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学会远离危险,安全地生活显得尤为重要。 【设计理念】课程标准指出:“健康、安全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础。” 在“健康、安全地生活”部分,第8 条提出,“使用玩具、设备进行活动时,遵守规则,注意安全” ;第9 条提出,“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和安全标志,遵守交通规则。不到危险的地方去玩,避免意外伤害” ;第10 条提出,“了解当地多发的自然灾害的有关知识,知道在紧急情况下的逃生或求助的方法” 。本课的编写依据以上条目,只在帮助学生了解游戏场所与游戏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学会健康、安全地生活。 【教学目标】 1. 情感与态度:通过活动,树立“玩得安全”的意识,培养学生关心他

人安全地意识与责任感。 2. 行为与习惯:通过了解游戏场所与游戏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形成安全意识。 3. 知识与技能:学习自觉远离安全隐患,学会健康、安全地生活。 4.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观察身边的安全隐患,模拟体验“我会安全地玩”等活动,习得一些安全游戏的基本技能。 【教学重点】明确游戏要安全的几个关键要素,提升学生对游戏的安全意识。 【教学难点】提升学生对游戏安全的辨识能力,自觉远离安全隐患。 【活动准备】 1. 学生课前观察自己平时喜欢做的游戏,并做出安全评价。 2. 找找身边的活动的安全隐患,并作出提醒。 3. 课件。 【活动过程】 活动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 师:同学们,你们平时喜欢玩吗?你们都喜欢玩什么呢?你认为玩要注意什么?(安全) 2. 揭题:安全地玩,才能享受到玩的快乐(板书课题,读题) 3. 质疑:怎样才叫安全地玩呢?这节课我们来个“安全妙招”大搜索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