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郑氏家规的伦理价值探析

郑氏家规的伦理价值探析

郑氏家规的伦理价值探析
郑氏家规的伦理价值探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c10468609.html,

郑氏家规的伦理价值探析

作者:尹超凡

来源:《文教资料》2017年第18期

摘要:义门郑氏家规以儒家伦理为纲,内容涉及家政管理、冠婚丧祭、子孙教育、待人接物等诸方面,堪称史上十分齐全的家庭管理规范。郑氏家规订立的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相互监督的家政管理模式,传达的孝义传家、节俭生活、清廉立身等伦理教化,皆可为当下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借鉴。

关键词:义门郑氏家规孝义儒家伦理

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将廉洁齐家列为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范。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要注重家教和家风,如在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讲话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做到廉以修身、廉以持家,培育良好家风”。作风建设要返璞归真,就需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不可否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族文化心理,以儒家德育教化思想为指导,可为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规范,也可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借鉴,譬如绵延三百余年的浦江郑义门。

位于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郑宅镇的白麟溪义门郑氏,以累世同居、同财共爨为基本特征。郑义门是中国封建社会同居大家庭中聚居时间长、规模大、家族文献丰富罕见的典型,以孝义持家名闻江南,自北宋崇和元年(1118)至明天顺三年(1459),屡蒙宋元明三代皇朝旌表,譬如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十八年(1385)即亲题“江南第一家”匾赠予郑氏,洪武二十三年(1390),又御书“孝义家”赐之。《宋史》、《元史》、《明史》均将其列入孝友传中。

郑义门能够绵延三百余年,得益于《郑氏家规》的教化与约束。作为郑氏家族文化的载体、管家治家的宝典,《郑氏家规》以儒家伦理为纲,内容涉及家政管理、冠婚丧祭、子孙教育、待人接物等方方面面,堪称世上十分齐全的家庭管理规范①。探析郑氏家规,观郑氏治家之风并追索其中蕴含的伦理价值,对于当下家国建设无疑具有借鉴意义。

一、郑氏家规的形成与完善

据郑氏族谱,郑氏始祖为周朝郑桓公,汉晋之际迁入江浙。北宋元符年间,郑安仁因慕浦江朱恮才气,负笈就读,后率郑渥、郑涚、郑淮三子迁居于此。郑淮依十九世祖名讳,将定居之所香岩溪更名白麟溪,成为白麟溪郑氏一脉的始祖。

浦江郑氏家族十五世同居,历宋、元、明三朝,始于南宋建炎元年丁未,兴于第五、第六、第七世,盛于八至十世。当时,明谱系、氏族与立宗子法在社会范围内被积极践行,儒家的孝悌大义被统治者利用并强化为基层伦理,因此以累世同居为组织形式的义门大家庭迅猛发展。郑义门正是在此历史条件下诞生的,郑氏家规同时逐步形成与完善。

第三章:项目区位环境分析

第三章项目区位环境分析 3.1项目区位行政区划与自然地理 3.1.1行政区划 镇海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中段,长江三角洲南冀,东屏舟山群岛,西连宁绍平原,南接北仑港,北濒杭州湾,与上海一衣带水。自古以来一直是对外交往的主要口岸,系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碇港。镇海港是宁波港的主要组成部分,港口年吞吐能力超过1200万吨,并拥有我国最大的5万吨级液体化工专用泊位。镇海区现辖二镇四街道,陆地面积218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1公里,户籍人口近23万人。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贯通、舟山连岛大桥从镇海登陆以后,将从根本上打造镇海全新的区位格局,镇海将全面融入沪杭甬2小时交通圈。 镇海农业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快工作重心转移,推进农业由城郊型向都市生态型发展转变,着力、构筑都市农业体系、生态绿色体系、农村保障体系、城乡一体化体系(简称“四大体系”),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 3.1.2自然地理 镇海东屏舟山群岛,西连宁绍平原,南接北仑港,北濒杭州湾,与上海一衣带水,是宁波市的北大门。区辖蟹浦、九龙湖两个镇及招宝山、蛟川、骆驼、庄市四个街道。 招宝山位于镇海城东北部,古称侯涛山,又名鳌柱山。侯涛即由“波涛汹涌,惊浪拍天”得名;鳌柱皆因山巅原建有“插天鳌柱塔”;招宝则是“南舶所经,百珍交集”,寓有“招财进宝”之意。招宝山南北长0.6公里,东西宽0.32公里,占地22.6公顷,最高点海拔80.2米。 镇海城区是个水网密布的老城区,内城河由西向东蜿蜒交错,贯穿整个城区。由于内城河连接中大河,河床呈东高西低走向,平时只能用关闭闸门来保持水位,多数时候河水成为死水。 镇海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境内平畴沃野,物产丰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无霜期长,冬夏季风交替出现,春秋季节有海陆风环流发生。无风沙现象年平均气温16.3度,年平均降雨量1400mm。 3.2项目区位经济发展状况 2010年镇海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2010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以“改革创新突破年、项目推进落实年、城市管理服务年”活动为载体,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区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2010年各项计划指标预计完成情况如下: ——全社会生产总值450亿元,同比增长15%,其中,区属生产总值250亿元,同比增长18%;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1.6亿元,同比增长22.4%; ——全社会工业总产值1849.3亿元,同比增长39.3%,其中,区属工业总产值835.7亿元,同比增长39.5%;

镇海——宁波帮名人故居粗探

镇海——“宁波帮”名人故居粗探 镇海龙山(建国前属镇海,现属慈溪)、十七房和庄市等地,探望“宁波帮”先驱们的故居。镇海地域不大、人口不多,但“宁波帮”名人数量不少…… 早期的有方家、郑家、李家和叶家,当代的有包玉刚、邵逸夫、赵安中等世界级“大款”,镇海商帮文化根深蒂固,且绵延至今。 “三北”虞洽卿 虞洽卿故居天叙堂建于1919年,取“叙天伦之乐”之意。天叙堂通面阔59米,通进深94米,共由五近房屋组成,它是一座优秀的近代建筑,它把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和外来建筑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是近代建筑中西合璧的成功范例,并能和谐地矗立于中国江南乡村的建筑环境中,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现为国家级文保单位。

郑氏十七房 郑氏十七房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现存建筑面积4万多平方米。绝大部分为清乾隆至光绪年间建筑,今留有恒德房、恒祥房、三房堂房、大祖堂房、后堂楼房、立房、新房、四份头、老陆家、大弄、东弄、后新屋、河跟沿等“四水归堂”的单进和多进涤宅大院10余幢,二层砖木结构。马头墙、厢房、石雕、牌坊等,具有一定的特色。厢房与厅堂的构筑风格融为一体。群墙外,墙河环城,绿水垂柳,家家有埠,四周有桥,宅中有街,街中有市。建筑具有江南水乡风格,又兼有宫殿般的布局结构,中轴线、横轴线极为明显,经过历代增扩,建筑规模恢宏,工艺精甚,画梁飞檐,精雕细刻。

一场大火,唤醒了当地领导和村民的文保意识,保护、开发工作 正在展开,目前已经有近200户居民迁居新居。 包氏故居 包氏故居位于镇海区西南庄市镇钟包新村的后新屋。这里是已故“世界船王”包玉刚的出生地。 后新屋墙高院深,五间两弄砖木结构的两层瓦房座北朝南,具有典型的江南民居风格。东首正门外是一望无际的田野,阡陌交错,河道纵横。因包氏祖先曾在村前的横河上筑土为堰以蓄水,故其地古称横河堰(今钟包村)。

郑氏十七房与宁波商帮文化

郑氏十七房与宁波商帮文化 选择郑氏十七房是因为无意中在新闻中看到的几幅画面,当即被其中古朴的围墙和建筑吸引,于是终于在一个周末辗转到了镇海寻找她的所在。 在去之前,跑遍大半个宁波在两家图书馆找到了两本介绍宁波帮和郑氏十七房的地方文献,粗粗翻阅之后,对其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 郑氏十七房位于宁波市镇海区澥浦镇,是由郑氏先祖在南宋时期,从河南荥阳迁徙镇海而建。村落设计呈棋盘形,整体建筑以幢为单位,是目前国内已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较完整的明清民居建筑群,其宅居数量之繁多,建筑特色之明显,结构布局之合理独特,堪称望族建筑的经典,在国内也实属罕见。十七房景区包含了恰礼堂、源茂房、鼎丰房、望益堂、立房、后堂楼、栈房、兴房、典当房等部分,高耸的旗杆,四级的马头墙以及各房精致的布局工艺,无不显示着一个望族的存在。 同时,镇海郑氏十七房是宁波商帮的最早发源地之一。十七房水系直通宁波、海上,从这里走出了晚清最大的全盛民信局创办人郑景丰、“老凤祥”创始人郑熙、老北京“四恒银号”兴办人郑世昌,中国第一家大型冷藏企业的开窗人郑方正、英雄墨水厂肇事者郑尊法等一批商业巨子,成为宁波商帮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 宁波人在金融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早在上海开埠以前,已有宁波人在那里设立钱庄,上海开埠后,宁波商帮的钱庄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当时有名的9家钱庄,宁波家族就占了5家,即镇海方家(方介堂)、镇海李家(李也亭)、慈溪董家(董棣林)、镇海叶家(叶澄衷)、宁波秦家(秦君安)。到了1897年,华商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宣告成立,宁波帮商人在其兴办、资金筹措、具体管理中也起了重要作用。 而早在康熙年间,镇海郑氏十七房的郑世昌“承父命外出经商”,在北京东四大街开设了“四恒银号”(即恒兴、恒利、恒和、恒源)。据陈夔龙《梦蕉亭杂记》载:“四恒者,恒兴、恒利、恒和、恒源,均系甬商经纪,开设京都已有二百余年,信用最著,流通亦广。”“四恒银号”当时是京师著名店铺,京中大宗商务,如木厂、洋货庄、山西票号、粮食铺、典当铺,都向四恒借贷银两。恒和号专司各大官宦富户的存放款业务,恒利、恒源两号专放当商款,恒利号在天津估衣街附设有首饰局,后改称为恒利金店。 除此之外,十七房商人郑振麟咸丰年间(1851-1860)在上海崇明北宝镇独资开设宝山银楼,资本1000两银子,是崇明最早、资金最雄厚的银楼。1938年崇明沦陷后歇业。1918年郑佐如独资在沪创立“庆和钱庄”,庄址在河南路永宁里,资本2万两。由此,十七房郑氏在宁波商帮乃至全国金融业的地位可窥一斑。 公交车站设在一个路口附近,下车以后在十七房附近的民居间行走,抬头便可看见高耸的旗杆和迎风飘扬的“郑”字旗帜,靠公路边的绿地,水光潋滟,几只白鹭在水边、树上徘徊,时而振翅而飞,一片恬静之景。 走进十七房景区,过了桥首先看到的是祈福广场。穿过祈福广场向右走过全盛桥便到了源茂房,房中设有财神殿供游人求财祈福之用。同时,源茂房还汇聚了打铁、弹棉花、织布、编草鞋、箍桶、捏面人等一大批民间工艺表演。 源茂房往北,则到了鼎丰房。鼎丰房宅院坐北朝南,是具有宁波地方风格的四合宅院的一个典型,其正厅名“敏慎堂”,取“处事勤敏,言语谨慎”之意。而鼎丰房的主人据传便是全盛民信局的创办人郑景丰。在位于后堂楼的郑氏家史馆中,对全盛民信局以及中国的民信业作了详细的介绍: “中国的通信,在古代是官办的。有文字记载的通信活动,始见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主要用来通报敌情、应付战争。通信方式也多种多样,以语言,声响,火光等方式进行。到了唐朝是中国邮驿的极盛期,全国设有驿馆1639所,但驿站带有官方性质,不允许传递私人信件。但随江南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员流动较大,民间通信活动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因

郑氏十七房_六年级作文

郑氏十七房 在繁华的宁波镇海中的一角,有一个并不太起眼的大院子。谁都想不到,它,就是被誉为“渐东文化瑰宝”的郑氏十七房。 在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郑恒公郑国(今陕西华县)。当时正外于五代时期,社会动荡、民不聊生。郑恒公也无心做官,便举家南下,迁到了镇海澥铺一带、传六世后,分居十七房,故为郑氏十七房。 郑氏十七房原面积六万平方米,现存四万平方米。当年郑氏南下之时,为防备当地人的骚扰、便采用建筑围墙的方式来抵御。十七房外有一圈围墙,围墙边上有一圈河,显得气势恢宏。 如果你进到郑氏十七房中参观,你就会被它的奇妙所吸引。十七房的围墙内有群墙,墙内就是十七房。房子大多傍水而居,边上都竖有旌旗。郑氏十七房中的房子很有特色、素有“宅中有街,街中有铺”的称谓。每个房子中都有小贩在叫卖。房屋客厅中分为前堂、中堂、后堂,这些还分为明轩与暗轩。另外,郑氏十七房的房屋结构呈十分少见的宫廷布局结构,屋中有北京故宫才有的中轴线和横轴线,走路时,只有男主人才配走中轴线。房子上的柱子都雕有花鸟虫兽,毫无重复。在郑氏十七房中,还有皇帝御赐的“御路”所有官员,无论大小,到了御路都要下马。而且,这还有乾隆年间的澄清王的题字“圣旨”二字,这显出了十七房的皇家地位。除此之外,十七房还有;“三宝”一宝为旗杆最多,在很远都能看到。第二宝为马头墙多,雄伟壮观,台风吹

不倒。第三宝为三年不下雨,河水不会干涸。 郑氏人在待人外事方面无不体现出其深厚的文化底蕴。郑氏人积极极修私塾,而且不仅郑氏人进来读书是免费的,就算不是郑氏人,进来读书也是免费的。郑氏人乐善好施,经常帮助别的村修桥铺路,每逢青黄不接,都会开仓振灾。如果族内有人向护城河内扔垃圾的话,要被罚挨家挨户分馒头。外面的姑娘都以嫁入郑家为荣,可见郑氏一族的名誉。 郑氏十七房虽经沧桑,但仍然闪烁着文化的光芒。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