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现在社会上有哪些缺失公德的现象呢?列举公德缺失现象,提出你所认为的公德缺失的后果(如车祸、公共环境污染以及其它不文明现象)。

第一节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一、关于“公”的涵义

1.“公”的五种解读:

第一、(甲骨文)金文中的“公”主要有祖先、国君等义。

第二、“公”具有一般性的政务和公务事务的意思。如《左传》中的“公事有公利”,两个公都是指国家和政府。如现在我们称政府的工作人员为公务员,政府、官府称为公家,打官司成为“对簿公堂”。一般人们认为公事与公共事务和政府是划上等号的。

第三、中国传统思想中,公代表公共利益或者人民的福祉。这个观念与传统知识分子的记事思想关系很深。如孔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在这里,一方面是社会的整体利益,另一方面又要求统治者照顾所有人的利益。

第四、慈善布施的观念。

第五、和睦相邻的观念。

2.近代强调公共生活和社会公德的历史背景

一百年前,梁启超探寻中国所以“日即衰落”的原因,认为即在于“公共观念之缺乏”。“一涉公字,其事必败” 的。

阿瑟.史密斯在中国生活五十年,在《中国人的特性》中指出,普通民众缺乏社会公益心,少有“公”的概念。

“公共”这一概念,实为近代输入之“新学语”。当年思想界的先贤已经认识到,中国文化欲回应现代性的挑战,不能仅以“船坚炮利”为能事已毕。

当代中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开始分化,真正的公共问题由是浮现。

二、公共生活及其特点

公共生活是相对于私人生活而言的,

公共生活:开放性、透明性。直接或间接关系。

私人生活:封闭性、隐秘性。家庭个人内部。

公共生活发展的历程

原始社会:个人与群体为一体,人与人关系简单。

农业社会:自给自足分散经营,联系受到限制。

工业社会:交往普遍并且频繁,生活领域扩大。

经济全球化时代:信息技术互联网,地球村形成。

三、强调公共生活和社会公德的现实背景

1、改革开放使公共生活领域迅速扩大,尤其是城市化的迅猛扩展,凸现社会公德的重要。

2、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水平远远滞后于经济的发展。

(1)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传统范围:公交车、影剧院、图书馆、公园、医院、集体宿舍、集贸市场、商场等。

现代范围:证劵交易所、人才市场、电话甚至网络等虚拟世界等。

(2)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过去:生活在“熟人社会”,交往圈子小。

现在:多在“陌生人社会”,交往圈很大。

总体看,现在社会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相互制约,从而使社会生活协调地发展。且使交往越来越复杂化。

(3)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商场购物、歌厅娱乐、公园休闲、散步钓鱼、图书馆学习、体育馆健身、互联网冲浪、旅游参观

四、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一)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和谐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好、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

和谐相处。如果人们在公共生活中随心所欲、各行其是,整个社会便会处于无序的混乱状态。

(二)有序的公共生活秩序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传统的交易方式:面对面。经营者、消费者。

现代的交易方式:不见面。电子政务、网络经营。更需要共同遵守公共规则,从而协调每个人的行为,使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三)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

追求更高生活质量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衡量社会进步的指标包含了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生活的丰富,人际关系的和谐,生活舒适感和幸福感增强等。这一切都需要良好的公共秩序来保障,并且良好公共秩序也因此成为衡量社会进步的指标。

(四)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公共社会生活领域的文明程度和秩序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是中华民族走向文明和进步的体现。但是公共生活中依然可见一些公德缺失的不文明现象

五、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

1、人类公共生活秩序的形成

人类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手段是自发形成的,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公共秩序日益重要和复杂化,人类愈加自觉地采用各种手段维护公共生活秩序为了保证社会生活

2、人类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手段

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手段主要包括社会的风俗习惯、法律规范、宗教戒律、道德规范、生活准则以及其他规章、制度、条例和条令。其中调整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所包括的范围最广、作用最大,两者相辅相成,成为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的两种基本力量。

第二节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现代化呼唤社会公德,文明古国遭遇公德危机

目前现状:随地吐痰、乱抛垃圾、乱穿马路、乱挤公交车、贪小利损坏公物(大树被砍、公物被盗等)、街头斗殴、邻里相争、自行车丢失等。

一、社会公德及其特点

1、公德内涵

私德与公德,“从独善其身谓之私德,从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

公德:维护公共生活的基本准则,主要包括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其中社会公德即社会公共道德。

公德的基本特征

A、公共性(场所、对象、公意、评价)

B、规则性禁止与倡导

2、社会公德,是人类调整社会关系的基本社会准则。主要包括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的特点是:

第一、继承性社会公德是人们在社会共同生活中长期遵循、久而久之形成的一种良好社会风气和习惯,因此它反映和维护的是人类社会的共同利益。

第二、基础性从具体内容上看,社会公德反映的不是某些个人、团体、党派、阶级阶层的道德要求,而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因此,它应当并且也能够为社会全体成员所认可和遵守。

第三、广泛性社会公德是维系社会共同生活正常进行的最基本、最起码的行为准则,它适用于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任何人都应当把社会公德作为其行为的最低标准,所以,社会公德从其适用对象上看具有广泛性。

二、现代社会公德的内容

公共秩序需要的公德

公共环境需要的公德

公共交往需要的公德

公共政治需要的公德

公共交往需要的公德

(一)社会公德的具体内容

中共中央在2001年9月发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根据《纲要》的精神,我国现阶段社会公德基本要求主要有: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二)文明礼貌

即行为文明、礼貌待人。文明行为是道德行为的表现形式之一,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遵循社会公德,去处理一般的道德关系的行为,是人的行为符合一定的道德要求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外部特征。礼貌待人强调的是个人在社会交往中的文明行为。

需要强化教育的6种礼仪:

生活礼仪围绕日常生活,以仪容仪表、尊老爱幼、邻里和睦为重点。

社会礼仪围绕社会交往,重点宣传保护环境、文明乘车、文明出行、文明游览、文明就餐等公民道德基本规范。

职业礼仪着重宣传党政机关、执法部门、服务行业、窗口单位的仪态、服饰、语言规范等内容。

校园礼仪以文明礼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重点。

涉外礼仪普及世界各国的礼节概况、生活习惯、禁忌习俗等外事礼仪知识。

场馆礼仪在开会、欣赏文艺演出时,坚持做到手机不响、不大声喧哗等,在观看体育赛事时,纠正喝倒彩、投杂物等不良行为。

(三)保护环境

由于生产和生活空间的不断扩大,科技的进步,人口的增加,自然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人类的生态环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

(四)爱护公物

公共财物是劳动人们血汗的结晶,是社会发展、改善社会成员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基础,爱护公共财物是爱护社会主义的物质财富。爱护公共财物,既是尊重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表现,更是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必然要求。

(五)遵纪守法

自觉遵守纪律以及法律规范是社会公德的最基本的要求,是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重要条件。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为了顺利地进行社会活动,就必须自觉遵守纪律和法律。大学生应当全面了解公共生活领域中的各项法律法规,熟知校纪校规,自觉遵守有关的纪律和法律。

三、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

(一)我国当前社会公德的基本现状

1、继承和发扬传统道德中社会公德的优良传统。

2、改革开放为社会公德的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3、正确认识当前社会公德的主流和存在的问题。

(1)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少数大学生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不文明行为

(二)在实践中增强公德意识,践行公德规范

1、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

2、大学生应当积极参与各项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

3、从小事做起,饯行社会公德规范。

四、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1、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网络生活已经成为大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内容。网络消费成为消费又一热点,网上教育、网上购物等大大增加。

2、网络是把双刃剑,当前网络活动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已经对社会公共生活秩序和公共安全产生了极大的危害。

3、大学生应当加强网络生活中的公德自律

(1)正确使用网络工具,不涉足不良网站,不浏览不良的内容。

(2)开展健康有益的网络交往活动,树立自我保护意识。

(3)理性对待网络生活,注意自身的身心健康。

(4)养成网络自律精神,“不逾矩”。

第三节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一、公共生活与法律规范

公共生活准则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本保证,大学生要充分认识法律规范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

(一)指引作用

指引作用是法律最首要的作用,法律的首要目的不在于制裁违法,而在于引导人们正确的行为。法的指引作用通过授权性规范、禁止性规范和义务性规范三形式实现,告诉人们可以作什么(授权性指引)、不得作什么(禁止性指引)、必须作什么(义务性指引)。

(二)预测作用

法律的预测作用是指法律通过其规定,告诉人们某种行为所具有的为法律所肯定或否定的性质以及它所导致的法律后果,使人们可以预先估计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以及他人的行为趋向与后果,从而自觉调整自己的行为,使之更加符合法律的规定,达到化解纠纷、减少犯罪之目的。

(三)评价作用

1、法律的评价作用是指法律所具有的,能够评价人们行为的法律意义的作用。

2、法律评价的客体是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的行为。

3、法律评价的标准是合法与不合法。

(1)对国家机关极其公务人员要求“依法行政”、“依法司法”;对社会民众要求不能违法。

(2)法律评价与道德评价、纪律评价不能相互替代。

(四)强制作用

1、何谓法律的强制作用?法律强制作用是指运用国家强制力制裁违法和犯罪,保障法律得以实施的作用。法律的强制作用是法的其他作用的保障。

2、法律强制的主体由国家(主动主体)、社会成员和社会组织(被动主体)

3、法律强制的手段是国家强制力。

4、法律强制的目的在于实现法律应有的权利和义务,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正义。(五)教育作用

1、何谓法的教育作用?法的教育作用指的是法所具有的,通过其规定和实施,影响人们思想,培养和提高人们法律意识,引导人们依法行为的作用。

2、法发挥教育作用的实施方式:一是,通过法律的学习;二是,通过对违法犯罪行为的制裁;三是,通过良好的法律上的行为楷模的影响。

3、法的教育的意义:有利于使法律获得人们内心才认同,自觉遵守。

二、公共生活中相关的法律规范

(一)《治安管理惩罚法》

2005年8月28日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自2006年3月1日施行,共6章119条。

1、基本精神

(1)立法目的:维护社会治安,保障公共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规范和保障公安机关极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治安管理职责。

(2)基本原则

第一、治安管理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

第二、实施治安管理处罚,应当公开、公正,尊重和保障人权,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

第三、办理治安案件应当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

2、主要内容

(1)何谓违反治安管理行为? 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是指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情节轻微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共有四类110多种行为。

(2)治安管理处罚种类:警告、罚款、行政拘留、吊销公安机关发放的许可证、限期出境或者驱逐出境。

根据不同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罚款处予200元以下、200到500元、500到1000元、3000元以下、5000元以下5个不同挡次。

行政拘留按照不同的违法行为性质区分为5天以下、5到10天、10到15天、合并执行不超过20天。

(3)治安管理处罚程序

第一、调查程序。规定了告知权利、表明身份、回避等有关的程序。规定了询问查证的时间不得超过8小时,情况复杂不得超过24小时。

第二、决定程序。规定了有关听证程序,对治安管理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三、执行程序。

(4)治安管理处罚的执法监督

规定了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在治安处罚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以及必须禁止的行为。

规定了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对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在办理治安案件中的不严格执法或者违法违纪的行为向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行政监察机关检举和控告。

《治安管理处罚法》于2006年3月起施行从3月1日起,宠物扰民、在集贸市场强买强卖、强行乞讨、发黄色短信干扰他人生活等行为均将被视为违法行为,公安机关将按照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论处。

执法手段更加细化,与原《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相比,新法加大了“执法程序”、“执法监督”在法条中所占的比例,各单独开辟了一章,细分了拘留时限、罚款额度等各惩罚手段操作尺度。新法中“执法程序”章节所包含法条达26条,囊括了受理、调查取证、扣押赃款等各个执法环节,并设定了执法过程中有可能遇到的各种具体情形,比如“行为人与善意第三人合法占有的财产,应当登记,不得扣押”,“现场口头传唤行为人。

处罚范围更加具体,原《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处罚种类只有警告、罚款、行政拘留;新法在此基础上增加了“限期出境”和“驱逐出境”。原条例规定处罚行为范围为8类73种,新法为5类238种,类别虽然缩减,但加入了100多种具体的情形,覆盖了一些近些年出现的社会新现象,比如宠物扑咬他人、噪音扰民、发黄色短信息、扰乱大型赛事比赛秩序等。

(二)《集会游行示威法》

1989年10月31日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共5章36条。

1、基本精神

(1)立法目的:在维护社会安定和公共秩序的前提下,充分保障宪法赋予公民的集会、游行、示威的权利和自由。

(2)基本原则:一是政府依法保障原则;二是权利义务一致原则;三是和平进行原则。

2、主要内容

(1)适用范围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举行集会、游行、示威,均适用于本法。

(2)集会游行示威的条件

举行集会、游行、示威,须依照本法的规定向主管公安机关提出申请并获得许可。举行集会、游行、示威,必须有负责人。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许可:第一、反对宪法确定基本原则的;第二、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第三、煽动民族分裂的;第四、有充分根据认定将直接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

(三)《环境保护法》

1989年12月26日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共6章47条。

1、基本精神

(1)立法目的: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2)基本原则:一是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原则。二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整治原则。三是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原则。

2、主要内容

(1)何谓环境?影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古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

(3)我国环境管理基本制度:环境规划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环境影

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限期治理制度、排污申报登记制度、许可证制度、排污收费制度。

(四)、《道路交通安全法》

2003年10月28日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自2004年5月1日起施行,共8章124条。

1、基本精神

(1)立法目的:维护道路交通秩序,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保护人身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财产安全及其他合法权益,提高通行效率。

(2)基本原则:一是依法管理原则;二是以人为本、与民方便原则。

(4)对七种严重交通违法行为规定了拘留的处罚

对醉酒后驾驶或营运机动车的;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或驾驶证被吊或暂扣的期间驾驶机动车的;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够成犯罪的;强迫机动车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机动车安全驾驶要求驾驶机动车,造成交通事故,尚不够成犯罪的;违反交通管制规定强行通行,不听劝阻的;故意损坏、移动、涂改交通设施造成危害,尚不够成犯罪的;非法拦截、扣留机动车,不听劝阻,造成交通严重阻塞或者较大财产损失的。

(五)《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

2000年12月28日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

结束语:道德与法律之关系

1、道德是什么

道德一般是指人“立身”、“处世”的现实的应该。人们通过善待人生来调节好各种人际关系;通过理性处世来体现人生境界。这就是科学、理性的道德之所在。

首先,人只有认识自己,才能弄清楚自己理性生存的依据是什么。而认识自己必须真正认识和重视“关系”。

人之为人,强调的是人的存在的合理性问题。如果你的存在是不合理的,就等于说你不是正常意义上的人。简单说,你不是一个真正的人,甚或不是人。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人是对于理性问题给予理性回答的理性动物。中国古代思想

家孔孟认为,“仁者,人也”,⑴即“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才是真正的人。也就是说人的存在的合理性在于人的理性。亚里士多德指出:“对于人来说,合乎理性的生活是最好、最愉快的生活,因为没有任何东西比理性更属于人了。”(转引自(美)莫蒂默.艾德勒等编:《西方思想宝库》,吉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0页。)正因为人是有理性讲道德的,所以,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是自觉的存在,这是人之为人的根本。

那么,人的自觉的前提是什么?伦理学意义上的前提就是对人和人际关系的理性认识和把握。人是在关系中生存的,人是关系之人,也就是说,人的本质是关系。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页。)因此,人失去社会关系就不成其为人;排除人之社会关系,人的本质就讲不清楚。孔孟提出的“仁者,人也”思想的另一层意思,指的就是二人对应才能理解人的含意。因此,人的存在的合理性首先是人类所特有的人之关系性。同时,人的存在的合理性也表现为人必须对其所面对的关系负责,因为人是社会的人,社会不仅为人的存在提供了依据,而且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条件。而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着的历史过程,每一个受到社会“恩泽”的人有责任完全应该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就道德生活来说,每一个人理所当然地要维护和协调好所面对的各种社会关系。缺乏对其面临的关系负责的精神,人在关系中就是一个被动的存在物。更有甚者,人如果人为搅乱人际关系、破坏人际关系,人就等于丧失了自身存在的合理性,就失去了做人的基本资格和条件。而且,只有在社会关系实现和谐状态下,人的理性存在、合理存在才有可能。否则社会人际网络关系遭到了破坏,社会道德将受到严重损害,人性也将遭到压抑甚或遭到摧残。所以,人对其自身所面对的社会关系负责是人自身合理存在的前提。这个前提也就是人作为人而存在的“应该”。这里的应该“从一种角度看它是关系,从另一角度看它也是要求”(《正确认识道德的“应当”》,宋希仁文,《南昌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其次,人只有对社会人际关系负责,才能说明人是完美之人。而人要对社会人际关系负责,就是要以实际行动保证其生存其中的立体的网络人际关系的正常,即协调状态下的存在。那么,

保证这种人际网络关系正常存在的依据是什么?人是怎么保证正常关系存在的呢?这就需要人们自觉地“按理性生存”,即遵照规范生活。然而,生活中有许多行为规范,如法律条规、政治原则等,他们是保证人际网络关系实现理性状态的强制性规范,伦理道德就是保证人际网络关系理性地存在的依靠教育来实现的规范,等等。这里的规范体现的就是社会生活中的“应该”。政治有政治的“应该”、法律有法律的“应该”、宗教有宗教的“应该”、伦理道德有伦理道德的“应该”,他们都起着对人的行为的约束的作用。而且,不同领域和不同层面的“应该”及其规范的提出,都带有“角色意蕴”和“利益意蕴”的特质,因此,对于一定的角色和利益来说,体现为规范的特定的“应该”都是“应该之应该”,即是说,体现为规范的“应该”都是合理的。并且,政治的、法律的、宗教的“应该”等都只能是一定阶层和阶级的应该,只能是一定生活领域的人的利益所体现的应该。马克思指出:“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所以,这些观念和范畴也同它们所表现的关系一样,不是永恒的。它们是历史的暂时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08-109页。)而“以往的全部历史,除原始状态外,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23页),因此,在阶级社会中,“应该”都有阶级的烙印。“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33页)。而科学的道德伦理之“应该”,不同于政治,不同于法律,也不同于宗教,它讲的“应该之应该”其本身就是“应该”的。这个“应该之应该”的“应该”不受任何因素的制约,是一种“应然”。它是社会生活中的客观要求,你承认也好,不承认也好,它总是客观存在着。当然,这种科学意义上的道德伦理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经济关系要求是一致的,它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因此,就本质意义上来说,此种“应该”是社会生活关系或伦理关系中的客观要求,是科学道德之本体。他不是强制履行的,其本身就是应该践行的。为此,就本质意义上来说,除科学的道德伦理之“应该”体现的规范是不需要也不应该以“强力”或“外力”约束人的行为外,其他的“应该”所体现的各种形式的规范对人们行为的约束都或多或少带有强制性。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人的合理的、自觉的存在就是“应该”的“应该之应该”的“人格化”,就是要自觉履行应该体现的道德责任,自觉按道德规范生活,这就是人的“德性”之所在。

当然,要履行“应该”体现的责任、规范和义务,相对于主体来说,对方的存在必须是“应该”的,合理的。如果对方的存在是不合理的,相对于主体来说,就没有必要为其履行义务。这是合乎理性的人际网络关系的客观要求。换句话说,只有人际的“应该”的实现达到对称性,才谈的上人际和谐。为此,在伦理关系中“应该”状态的生成,其条件是伦理主体间必须互相具有存在合理性。整个社会关系的合理存在,意味着每个主体都必须是合理的。所以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意味着每一个主体道德水平的提高。当然,当对方的存在处在不合理状态时,履行“应该”有利于纠正其不合理状态,并进而有利于关系的修复与和谐,行为主体仍然应该履行“应该”之责任。实际上,承担此类责任既是合理存在的写照,更是人际网络关系正常存在并保证自己合理存在的条件。

要指出的是,就道德主体来说,你是主体,他是主体,大家都是主体。道德主体是个人,也是集体。作为道德主体的集体也要承担应有的责任。看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如何,不仅要看每一个个人,也要看集体,看现实存在的单位和集体对每个人的利益协调是否合理,对与其他单位关系的处理是否按现代理性要求的规范行动。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认为,把道德仅仅理解成行为规范显然不妥,理解成一种社会意识也有失偏颇,正如许启贤在《中国当代伦理问题》一书中所说,道德实际上是道德意识和道德活动相当严整的体系。具体地说,科学的道德是人们立身、处世的应该,“应该”体现为规范,规范必须体现“应该”的“应该之应该”;同时,规范必须被履行,它才有存在的理由。因此,道德是应该体现的规范及其被践行。罗国杰在《罗国杰文集》(上卷)中曾指出,我们所说的道德和古人所说的大体相同,他说,从一定意义上看,道德这一概念是由荀卿提出的,荀卿认为只要一切照“礼”这样的原则去做而有所得,就是道德。对道德的这样的理解,不仅有助于我们充分认识道德史,还有利于我们适当区分道德与伦理的关系。

伦理一般是指人立身、处世的体现“应该“的理念。

首先,伦理是对道德及其应该的理论分析。伦理也是人的立身、处世的“应该”

的体现。科学意义上的伦理是对人的道德性、体现“应该之应该”的规范的本质、作用等等的探讨,他侧重对“应该”的学理透视。因此,前面对道德之应该的理论分析即是伦理。罗国杰在《罗国杰文集》(上卷)中说,伦理一词,在宋明以后,不但有人和人之间的准则、关系,而且有道德理论的含义。

其次,伦理是对人类理性关系和关系理性的揭示。东汉学者郑玄认为,伦犹类也,即人是动物的一部分,但他同时认为,人又在“理”上区别于动物。郑玄已自觉不自觉地认识到只有人类社会才是一个关系整体,而且是由行为规范协调的关系整体。所以,在郑玄看来,伦理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人类自觉到的由规范协调的关系整体。马克思曾指出:动物没有关系,“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于动物来说,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存在的”。⑽换句话说,脱离了人之关系,只能是动物。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伦理是人类认识自身及其关系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完善和发展自身的重要依据。宋希仁曾在《伦理与人生》一书中指出,“伦理”一词的本义就是人与人之间应有的关系(这是道德现实——作者注)和道理。并指出,有关系就有要求,有要求就有应该如何的价值取向。因此,伦理是人和人之间应有的关系、要求及其理由。

如上所述,道德、伦理和应该是相通的,道德、伦理和应该的关系可以简单作如下表示:

理论分析规范践行

伦理←――——————应该——————――→道德

(立身、处世)

要说明的是,体现道德的科学的应该有一般和特殊之分。必须指出的是,虽然“应该”的“应该之应该”是一种客观存在,这不是哪个人规定的,它不受任何外力影响。并且在全球化趋势下,体现“应该”的“应该之应该”的人类共同道德(全球道德、普遍道德、普世道德)将不受任何外力影响地被逐步确认,这是其“一般”本质所决定的。但是“应该”的“应该之应该”受人们所处的经济、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因此,“应该”在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对“应该之应该”的理解和把握不一样,就会影响一个人、一个群体或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杂文选刊》2001年第3期选载文章中曾描述说,日本某公司招聘人,

一个年轻人去应试,应试后,自我感觉很好,高高兴兴在家等待消息,结果公司通知说,他没被录取。年轻人为此要自杀。后来公司又来报喜,说是电脑出了毛病,把他的分数给搞错了,他被录取了。但当公司知道他自杀未遂的事后,公司又通知他不能被录取。理由是,这么一个小的挫折都经受不了,肯定不是一个好的雇员,所以不被录取。作者进一步描述说,这件事,如果出在德国,德国人的家长会认为,这样的公司,即便孩子被录取了,也不能去。因为,公司作风如此差劲,进入这家公司对儿子的成长毫无益处。这样的事如果事发生在美国,肯定会有很多律师去找这个年轻人,要帮助打官司,让公司支付精神损失费。再如,据报载,我国有个留学生留学国外时,看到一个小孩跌倒了,他马上上前去把他扶起来。结果小孩母亲不高兴了,叫他不要扶,让小孩自己爬起来。以上两例说明,对诸如招聘工作失误、小孩跌倒的处置中所注重的应该之价值取向,在人类社会中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不同民族文化,不同国度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所以,“应该”的“应该之应该”也是一个在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地域的特定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观问题。当然,强调特殊是为了说明“应该”的多样性,其实质仍然是“应该”的“应该之应该”。

2、法律的依据

1) 法律是作为道德“应该”的体现。良法是对客观“应然”的正确认识。

2)法条是道德规范用国家机器强制执行而来。

3)法是道德的一部分,是统治者为了维护社会的基本稳定状态,将一部分道德要求用国家机器强制执行,这样,道德就变成了法律。因此,法是最低层次的道德,是人之行为之底线,道德是最高层次的法(内心的法)。

3、法治与德治之关系

1)德治是法治的重要补充。用国家机器强制执行的道德只能是实现社会基本稳定而又不影响并维护人们正常生产和生活的道德。否则,道德要求全由国家机器强制执行,那这样的社会一定是专制的、不稳定的、反人性的社会。这样的道德和法律都是非理性的,会造成国将不国、德将不德、法将不法的局面。

2)“法治”是“德治”的重要支撑力量。尽管“德治”是社会治理的根本性手段,但实现“德治”是一个需要以提高觉悟为前提的缓慢的过程,由于社会的复杂性,使得社会实现基本稳定状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要靠见效迅速的“法治”。在现阶

段,没有“法治”,“德治”就无从谈起。

3)提倡“以德治国”是“依法治国”更深层次和更高境界上的把握。因为“法”和“德”是同宗,都是规范,只是作用形式和机理不一样而已。

社会公德之内容与修炼

1、理解社会公德的两个维度

1)公共生活领域中的道德。

社会公共生活是相对于职业和家庭生活来说的。公共生活是指全体社会成员都可以介入的公共活动内容及其生活方式。作为一定的公共生活平台和生活范围,任何人都可以涉足,它是全体社会成员的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公共生活包括娱乐、求知、旅游、康健、体育、饮食、买卖等在户内外的公共场所的活动。公共生活范围包括公园、影剧院、商场、图书馆、教室、食堂、宿舍、休闲娱乐场所等等。

公共生活的质量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是提高人们理性生存程度的重要条件。没有高质量的社会公共生活就没有完善的人类生存样态。然而,保证公共生活质量需要有和谐的公共生活环境,这就需要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自觉践行公德义务,维护公共生活秩序。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应该包括休闲、旅游、观赏、参会、购物等道德。

2)广义上的公德是相对于私德而言的。这样的公德就是社会道德要求,而私德就是个人生活中的道德要求及其德性。

2、构建培养社会公德的实践体系

1)“时年道德”实践体系。婴幼儿、少年儿童、青年、中年、老年道德实践。

2)“场合道德”实践体系。学校、家庭、工作单位道德实践。

3)社会道德实践体系。公共卫生、献血、捐献、帮困、治安等。

治安秩序管理(警校考试必备)

一、公共治安秩序管理的概念与特点 公共治安秩序的概念、范围、任务: 概念:治安秩序广义的指社会存在形式及影响社会环境治乱安危的诸因素均符合统治阶级和社会公民意志和利益的有条理的客观状况;狭义的指由国家公安机关治安管理部门依照法律、法规维护社会安宁和公共安全,在特定场所达到的有条不紊的客观状况。治安秩序管理是指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照国家法律、法规以维护治安秩序为目的,针对特定对象而实施的行政执法活动。 范围:重点行业治安管理;重点场所治安管理;重点地区治安秩序管理;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集会、游行、示威管理;严重影响社会治安秩序行为的查处;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处置;与治安秩序关系密切的其他治安秩序管理。任务: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民正常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提供依据。 (一)公共治安秩序管理的概念 公共治安秩序管理,是指国家公安机关为了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依法从事的以保障社会生活正常进行的行政管理行为。 (二)公共治安秩序管理的特点 1.管理权限的法定性。 2.管理行为的强制性。 3.管理范围的广泛性 二、公共治安秩序管理的范围 (一)公共场所的治安秩序管理 (二)集会游行示威管理

(三)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管理 (四)社会丑恶现象治理 三、公共治安秩序管理的意义 (一)管理好公共治安秩序是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顺利进行的需要(二)管理好公共治安秩序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和正常生活的需要 (三)管理好公共治安秩序是维护党和国家政治声誉的需要 (四)管理好公共治安秩序保障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第二节 公共场所治安秩序管理 一、公共交通场所的治安秩序管理 (一)公共交通场所的概念及范围 概念:公共交通场所,是指对社会开放的,用于承载不特定的人或物从此地移往彼地的交通工具,以及候乘这些交通工具的固定场所的总称。 范围:主要包括火车和火车站,公共电汽车和公共电汽车站,地铁列车和地铁车站,出租汽车和出租汽车站,民航飞机和民航机场,轮船和客运码头,渡船和渡口等。 (二)公共交通场所的治安特点 1.公共交通场所往往是国内外敌对势力和恐怖主义分子进行破坏活动的重要目标。 2.公共交通场所还是违法犯罪分子容易混迹其间,进行各种违法犯罪后逃逸和转移赃物的场所。 3.公共交通场所容易发生火灾、爆炸、挤压伤亡、撞车、翻沉船、坠机等治安

公共秩序维护管理

公共秩序维护管理 公共秩序维护管理是指在物业管理区域,物业服务企业接受业主委托协助政府有关部门所进行的公共安全防范和公共秩序 维护等管理服务活动,包括公共安全防范管理服务、消防管理服务和车辆停放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内容。 公共安全管理包括: 1.出入管理(根据物业类型和档次)人员管理:业主、租户、访客等的管理物品管理:危险物品、搬家、违禁物品、违禁工器具等的管理车辆管理:业主车辆、办公车辆、访客车辆、工程(特种)车辆等的管理 2.物业项目公共安全秩序维护(对影响公共安全秩序的)各种行为:房屋改建、扩建、公共区域改造、高空抛物坠落等设备设施安全隐患:空调室外机安装不符合要求、消防设施缺失等作业人员行为:违章装修行为、危险驾驶行为等 3.灾害防治风灾、火灾、水灾、雪灾、地震等制定应急预案演练、预防 4.配合政府开展社区管理(配合公安机关、街道办事处等)重大社区活动知会辖区派出所、社区居委会协助相关部门处置治安或意外事故配合相关部门做好法律政策宣传教育协助相关政 府部门进行人口、经济普查协助辖区派出所进行暂住人口登记工作

5.施工现场管理(根据与建设单位之间的书面委托合同)区分施工现场各单位的管理职责,制定相应方案,实现对人员、施工材料、设施设备、施工车辆的进出管理,施工区域划分分隔及物品存放的有效管理。 公共安全防范管理方法:预防、准备、应对、恢复 1.预防 1)区域划分:禁止区域:业主自有物业区域、安全监控中心、设备设施房等用固定岗、报警系统等手段控制;防护区域:物业共用区域、室外停车场等巡逻岗、门禁自动识别、智能道闸系统自动识别;剑士区域:物业本体以外、项目边界以内区域,公共建筑的公共区域,远距离监控、巡逻引导; 2)岗位设置固定岗:大门岗、车场出入岗、大堂岗、卸货区岗、领导楼层岗、研发区域岗、消防监控岗;流动岗:楼层巡逻岗、外围巡逻岗、车场巡逻岗、机动岗; 3)方案编制:秩序维护方案:安全布防方案、巡逻方案、主要危险源方案、各类事件应急预案安全布防方案:安全布防需求分析、秩序维护人员配置计划及职责、岗位分布图、装备配置计划;巡逻方案:巡逻路线图、巡逻签到点位清单、装备配置计划;主要危险源方案:危险源识别表、主要危险源清单、主要危险源控制措施表;各类事件应急预案:事件应急组织结构图、各处置环节小组人员配置清单(姓名、职责、通信方式)事件处置流程与具体实施内容、物资装备配置清单

职业道德与法律21——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

32——21 职业道德与 法律 一、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 新授 1 知识目标:了解违法行为的内涵和分类 能力目标:要认同法律、自觉守法;树立以守法为荣、以违法可耻的观念 情感目标:自觉依法律己,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违反治安管理行为要受法律处罚 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板书设计】

第四单元自觉依法律己,避免违法犯罪 第九课预防一般违法行为 一、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 〖导入新课〗 【创境激趣】 [情境创设] 暑假时,三名职业高中男生在一起玩耍,又找了一家小饭馆吃饭喝酒。等吃完晚饭已经夜里11点多,没有公共汽车了,可他们身上的钱又不够打出租车的。怎么办呢?借着酒精的作用,有人提议:“干脆劫辆出租车回家,不给司机钱。”其余两人随声附和,还提出可以跟司机“要点儿钱”。于是三人打了一辆出租车到僻静处,不付出租车费,还硬跟司机要100元钱花花。争执推搡中,被巡警发现,三人当场被抓,受到治安处罚。 [问题思考] ●请结合上述案例内容,判断寻衅斗殴是否属于一般违法行为?如果是的话,它又属于其中的哪一种? 要想弄懂这些问题,我们就要学习第九课,预防一般违法行为。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05页,我们先来看本单元的引语。 学生朗读(略)。 朗读得不错!我们大家一起来归纳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好吗?这就是——法律具有保护作用,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卫士”,青少年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拒绝不良诱惑和侵害。维护自尊,培养自信,自立自强,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学生观察体会、思考。 【引思明理】 <设置问题> 1.违法行为的内涵是什么?它是如何分类的? 2.违法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公共基础知识题库: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试题及答案解析(一)

1、多选题社会公德的特点有_____。 A: 基础性 B: 强制性 C: 全民性 D: 相对稳定性 参考答案: ACD 本题解释:社会公德是人类社会文明成果的一种沉淀和积累。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基础性。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是最起码的道德准则,是为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进行而提出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2)全民性。社会公德是社会全体成员都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具有最广泛的群众性和适用范围。(3)相对稳定性。社会公德作为“多少世纪以来人们就知道的、千百年来在一切行为守则上反复谈到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是人类世世代代调整公共生活中最一般关系的经验的结晶。这种最一般的关系,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形态里都存在着。而且社会公德总是随着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保存和发扬其进步的、合理的方面,剔除其落后的不合理的部分。本题选ACD。 2、多选题下列不属于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二十字方针的是_____。 A: 爱国守法 B: 顾全大局 C: 服务社会 D: 明礼诚信 参考答案: BC 本题解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20字方针是指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故本题应选BC。 3、多选题在下列选项中,不符合平等尊重要求的是_____。 A: 根据员工工龄分配工作 B: 根据服务对象的性别给予不同的服务 C: 师徒之间要平等尊重 D: 取消员工之间的一切差别 参考答案: ABD 本题解释:平等尊重是指在社会生活和人们的职业活动中,不管彼此之间的社会地位、生活条件、工作性质有多大差别,都应一视同仁,平等相待,互相尊重,互相信任。A、B项显然不是平等尊重的基本要求。平等尊重并不是要取消员工之间的一切差别,D项不符合平等尊重要求。本题选ABD。 4、单选题团结友善主要是规范公民与公民之间的道德关系,强调公民之间的_____,更加注重公民个人之间的亲善关系。 A: 向心力 B: 感染力 C: 吸引力 D: 亲和力 参考答案: D

治安秩序教学提纲

1.治安秩序管理是指公安机关治安部门及其人民警察依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对治安秩序实施的指导、协调、监督、检查等一系列行政执法活动;其本质上是公安机关为维护社会稳定、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而依法实施的对社会治安的组织管理活动。特点:执法授权的特定性,管理行为的强制性,管理范围的广泛性。 2.治安管理的任务:协助有关部门发现、控制、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侦破管辖的刑事案件;调查处理治安案件,实施治安管理处罚;组织治安巡逻、守望、堵截、盘查,构建治安防控体系;指导、监督公共场所、特种行业和其他有关单位行业的安全反防范工作;配合有关警种和部门处理各种社会治安问题;协助民政卫生等部门管理与治安关系密切的社会问题;为群众排忧解难,充分发挥公安机关的社会服务职能。 3.治安秩序管理的原则:依法管理原则、预防为主原则、谁主管谁负责原则、专门机关工作与群众工作相结合原则、严格管理与文明管理相结合原则。 4.治安防范教育是指公安机关为实现社会治安的有序状态,为争取社会各行各业以及社会公众的配合、支持和帮助,对社会各单位、组织和公众进行的以治安管理法律、法规和安全反防范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普及性社会传播、教育活动。内容:治安管理法律法规教育、安全防范知识技能教育、社会主义道德情感教育、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新规范教育。方法:报告、座谈讨论、运用宣传媒介教育、案例教育。 5治安状况调查概念:一般是指公安机关的治安管理部门和治安民警为了掌握社会治安情况、获取专门信息,进行专门考察、调查所采取的措施。作用:为治安秩序管理科学决策提供正确、可靠的依据;使其决策正确实施的前提和基础;提高治安民警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能对其工作进行全面的检验与客观评判,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内容:社会各阶层各方面对不同时期社会重大变动的反应;治安秩序管理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新领域;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与灾害事故的规律和特点;社会公众的安全感及公众心态;一定区域范围的治安环境。要求:实事求是防止主观臆断;主动及时防治时过境迁;全面系统防止以偏概全;准确规范防止粗疏凌乱。方法:直接调查和间接调查;全面、重点、典型、抽样调查。实施步骤:明确任务、分析情况、提出方案、收集资料、归类整理。 6 巡逻勤务概念:是指公安机关为了维护公共安全和安全秩序,在一定区域和线路上采取以公开巡查、动静结合的控制模式,而依法履行其法定职责、行使警察权力的一种警务活动。分类:按交通工具分为步巡、车巡、舟巡、骑巡和空巡;按路线分为定线巡逻和乱线巡逻、顺线巡逻和逆线巡逻。作用:提高公安机关的快速反应能力,强化社会控制;预防制止违法犯罪,增强公众安全感;及时为公众提供救助服务,密切警民关系。任务:防范、发现和打击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重点目标要害部位秩序和安全;维护好交通秩序,处置突发事件;做好社会服务,为公众排忧解难。组织实施:划定巡逻区域;确定巡逻路线;制定巡逻勤务制度。治安案件的先期处置:发现违法犯罪嫌疑人仍在现场的,并必须设法控制,不得让其逃离;注意收集证据,防止违法犯罪嫌疑人毁证或串供;维持现场秩序,疏散围观群众,疏导交通;协助民警走访群众,了解情况,同时将所有知情人目击者等进行登记,并请其留下协助调查;移交治安部门处理。注意问题:快速反应,及时处置;突出重点兼顾一般;严格执法热情服务;熟悉情况确保安全。 7 盘查勤务概念:是指民警在履行职务过程中,为发现或确认有无违法犯罪行为,依法对有违法犯罪嫌疑的人员进行盘问和检查的一种警察勤务活动。对象:已预谋违法犯罪,正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一、单项选择题 1、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和应当遵守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是()。 A.社会公德 B.职业道德 C.家庭道德 D.生活道德 2、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爱护公共财物,如对公园里的花木草地、街道两旁的电话邮筒、影剧院里的座位音响、马路上的井盖路标等加以保护,不损坏、不滥用、不浪费、不私占。这是属于() A.职业道德的基本要 B.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 C.家庭道德的基本要求 D.环境保护的基本要求 3、一行人在过路口时迎面遇到红灯,看到近处没有车辆便径直通过。他这样做是( ) A.节省时间之举 B.聪明灵活之举 C.可供学习之举 D.不遵守交通规则,违反社会公德之举 4、下列网络行为不符合社会公德规范的是() A.通过网络浏览新闻 B.沉迷网络色情游戏 C.下载网络游戏 D.收发电子邮件 5、社会生活基本上可分为() A.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学习生活 B.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婚姻家庭生活 C.公共生活;学习生活;婚姻家庭生活 D.学习生活;职业生活;婚姻家庭生活 6、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和()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来维护公 共生活中的秩序,实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A.纪律 B.政策 C.法律 D.守则 7、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是()。

A.社会公德 B.职业道德 C.家庭美德 D.个人品德 8、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遵纪守法。 A.团结友善 B.见义勇为 C.保护环境 D.诚实守信 9、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尊老爱幼,尊重妇女,对待老人、儿童、残疾人员,特别予以尊重、照顾、爱护和帮助;尊师敬贤,对待师长和贤者,示以尊重和钦佩亲敬。这是社会公德中()。 A.遵纪守法的要求 B.保护环境的要求 C.诚实守信的要求 D.文明礼貌的要求 10、社会公德最基本的要求是() A.文明礼貌 B.遵纪守法 C.助人为乐 D.保护环境 11、要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 A.社会公德 B.职业道德 C.家庭美德 D.传统道德 12、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有()。 A.遵纪守法 B.弃老溺幼 C.文明礼貌 D.助人为乐 13、()是社会公德最基本的要求,是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重要条件。 A.文明礼貌 B.助人为乐 C.爱护公物 D.遵纪守法 14、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是()。 A.有序的公共生活 B.道德 C.法律 D.生产 15、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和应当遵守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是()。 A.社会公德 B.职业道德 C.家庭道德 D.生活道德 16、下列不属于公德缺失的是()。

物业公共秩序维护和消防服务方案

物业公共秩序维护和消防服务方案 3.5.1.1安全:安全是物业管理服务的第一需求,也是公共秩序管理员服务的第一需求,物业管理公司应该始终保持积极防范的态度,不断提高自身安全防范的能力,配合公安部门和当地政府做好治安、消防工作,努力使业主有一个安全、舒适的工作与生活环境。 3.5.1.2有序:在物业区域里,客户不仅需要物业的设备设施运行有序,也需要往来的人流、车流有序。一旦发生突发事件时,更需要公共秩序管理人员忙而不乱,及时有序的应对,及时妥善的处理。这种安全有序的工作与生活环境必将给业主带来一种舒适的感觉。 3.5.1.3亲情:物业管理的公共秩序维护服务对偷窃与破坏来说是一种威慑力量、一种障碍,但对业主与社会公众来说却充满亲情。物业管理公司的公共秩序管理人员象管家一样爱护业主的财产,为业主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让业主时刻感知无限的亲情感。 3.5.1.4形象:公共秩序维护服务是物业的第一印象,好的物业公共秩序维护服务、整齐的公共秩序维护队伍、优秀的公共秩序维护人员能提高物业的档次,::使业主有安全感。不仅如此,公共秩序维护服务形象能增加物业在社会公众中的影响,使物业管理公司赢得良好的口碑,促使物业有效的保值、增值。 3.5.2公共秩序维护服务方案: 物业公司公共秩序管理员队伍是一支以退伍军人为主体,管

理严格、训练有素、战斗力强的公共秩序维护队伍。曾抓获盗窃分子多人,受到广大业主的好评与表彰。公共秩序管理部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如公共秩序维护手册、岗上纪律、交接班制度、内务管理等。各公共秩序管理员队伍除队长实施日常检查管理外,公司公共秩序管理部坚持常年明察暗访,日查夜巡,并对检查结果实施奖罚、评比、表彰、整改、责任到人,始终保持公共秩序管理员队伍的纪律严明。文明值勤、文明服务、检查严格、一丝不苟的作风和精神风貌。 为保证公共秩序管理员的素质,公司除进行岗前培训,持证上岗外,经常坚持对公共秩序管理员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熟练掌握消防、巡逻、擒拿、防盗等各种专业技能,随时妥善处理各类突发事件,确保小区治安和财产安全,排除一切后顾之忧,创造一个安静、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 3.5.2.1作业频度 定岗检查:日24小时 交通输导:日24小时 车辆停放管理:日24小时 值班巡逻:每15分钟巡视一遍所管辖区 接到突发事件信息:3分钟感到现场 每周会议:分公司全体公共秩序管理员例会一次 体技能培训:每周5次 消防设施:每月检查一遍,每季度保养一遍。 周界红外对射:每月检查测试一次 3.5.2.2工作标准

有关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论文

有关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论文 有关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论文 一、维护公共秩序的必要性 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当代社会,维护公共秩序是每个公民的光荣义务。我们的社会秩序和社会道德,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和当今任何一个资本主义国家都要好。但是我们并不以此满足还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高度文化水平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消除一切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损害公私财产的违法行为。这将会是一个长期的斗争,不仅仅是在整个过渡时期,我们要进行这种斗争,就是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成以后,坏思想,坏习惯和坏作风,也不可能全部消灭,我们也还要继续同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作斗争。在这个意义上说,贯彻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自觉地维护我国社会主义的秩序,也是一个长期的自我教育和斗争的过程。 事实上,维护公共生活秩序与公共生活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公共生活作为人类生活的重要方面,维护公共秩序对于提高公共生活质量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公共生活领域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逐步扩大,这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公共生活日益成为社会成员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有个问题是肯定的,那就是有了公共生活,还是有必要维护公共秩序。秩序之于社会,就像规矩之于方圆。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历史发展和实践证明,公共生活领域月夸大,对公共生活秩序的要求就越高。所以作为一个公民,我们更有必要去维护社会的公共秩序。 二、亲身经历 相信大家都会有过这样的经历,在马路斑马线的那头,尽管小广播里不断有提示:“请注意,这会儿是红灯,请不要闯红灯”,还是有些路人为了几分钟,果断的闯红灯了。虽说大家觉得这也许是平凡的一件的事情,可是要是每个人都不遵守公共秩序的话,所有的一切指示灯都是没有意义的,这就是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件小事。刚刚所说的是交通秩序。现在我们再看看娱乐秩序,一条商业街上,道路堵塞,占道经营的摊位,乱停乱放的自行车和乱七八糟的广告“牛皮癣”,污言秽语,打架斗殴,痰迹,烟头,纸屑,垃圾,公共生活就是如此折磨,尽管有辛辛苦苦的清洁工,还是无法阻止这样的画面,最关键的还是每个公民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意识。说道这里,很难不让人想到网站每个BBS和论坛上各色污七八糟的玩意,因此网络的秩序也是需要维护的。 三、与国外的比较 我有个同学去过国外,体验过澳大利亚的整洁,爱护小 动物,清新空气的生活,回来之后常常会感慨我们自己的公共空间,为什么会如此的污浊、混乱、令人难以忍受。更令人可悲的是,“中国人,便后请冲水”、“请安静”、“请不要随地吐痰”......这种仅以中文标示的警示牌,正在中国人出境的许多目的地频现。当大批游客成为中国的最新出口品时,“中国人”却成了不文明、粗鲁的代名词。对于现在的这种状况,我们没有必要在犹豫了,要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维护社会的公共秩序,是中国的国际形象提升,不再成为国外的笑话词。 四、维护公共秩序的手段 公共秩序是由一定规则维系的人们公共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主要包括工作秩序、教学秩序、

个人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

公仆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是维系社会公德平衡的支干 [红色的故乡] 于 2004-11-18 19:47:23上贴 公仆公德、职业道德、家规家风,是平衡社会公德、传统美德延续风向标。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弘扬、平衡、延续,必须有共产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以高尚的社会公德,良好的职业道德,美好的家规家风,遵纪守法的示范,来维系来支擎。 我们国家有着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历史上就有读书做官论习俗,历史上为了求上一官半职功成名就,为了金榜题名时负出半身时间去苦读圣贤书大有人在,书越读的多才有可能做官,世上唯有读书高,读书人示范形象,是平民百姓追求的偶像目标。因此官员们的道德行为也就是平民百姓的道德行为。 “子不孝、父之过”,因此切实加强全体共产党员先进性和党的领导干部党性修养、思想品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家规家风教育显得十分重要。 加强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教育、党规党纪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是社会主义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是党性教育重之重,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重要组成分,是依执政、科学执政、文明执政,是依法治国和依德治迫切要求。 党的主张和意志是要通具体共产党和党的干部来贯彻落实,因此党的指导思想和主张就是一面旗帖、旗帖就是方向、旗帖就是主张,党员干部的公德、尽业精神、家规家风如何,是整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推动器风向标,群众常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干部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代,共产党员干部“三”德教育是风向舵、指南针,如果牢牢抓住这问题,也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因为党员干部文化层次高、法律知识懂得多、政策水平比一般群众知道多的多。领导干部的公道如何、职业道德如何、家美德如何,起着公共道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如何决定性导向。军营有一句名言﹕兵熊熊一堆,强将手下无弱兵。 一个主要官员品德高尚造福一方水土,换只一个私欲严重,公德底下干部,要祸及一方百姓。 一、在新世纪、新阶段,党必须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始终代表着先进文化发展的要求,始终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公民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的法制建设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环结。 二、为了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必须首先从领导干部道德建设入手。是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迫切需要,领导干部道德品质如何,直按关系到一方社会风气的如何,领导干部道德品质,有着示范的作用。 三、只有落后的干部,没有落后的群众,尤其是现在封建虚荣思想在作怪,迎来送往多,机构重复多,会议多,奉承多,批评少,容易滋生骄傲自满情绪。过去说,党员花上5分钱买一个早知道,现在情况不同,新闻媒体传播迅速快,信息社会,领导干部没有时间听,没

公共秩序维护管理方案实施

公共秩序维护管理方案 第一节治安管理方案 一、安全防工作 市****森林公园作为面向社会一个旅游、休闲的景区,必须具有较高标准的物业管理服务来打造舒适的生活、旅游环境。相信通过和公园管委的通力合作,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将该公园打造成为本土高品质休闲区。 1、管理基本定位 (从接管开始):公共秩序维护管理以配合为中心,促进配合公园的管理,公共秩序维护管理的好坏必将直接影响到公园的整体形象,优质的公共秩序维护管理将形成良好的市场口碑,对公园起到无形的宣传作用,反之将成为阻碍。在此期间,公共秩序维护管理服务的质量是关键,性价比高的公共秩序维护管理对公园的宣传将起到积极作用,根据这一特点,我公司将在管理初期加强物业管理的品牌效应,集中管理优势,尽快创出该公园的物业管理品牌,形成良好的市场口碑。 2、管理方法 (1)合理布控,装备一流治安队伍 安排经验丰富的安全保卫员,反复演练,合理布控,力求结构严密,无盲区、无死 角。保安员监控实行24小时值班与巡视。 (2)专业保安与应急支持相配合 a、组织一支快速反应支持队伍,24小时处于待命状态,以确保在最短时间赶赴事 发现场; b、与公安部门建立方便、高效的联系方式,以形成强大的安全系统。 (3)安全巡视 根据巡逻路线图和方案每2—3小时对巡逻路线和重点部位进行安全巡视,保证保安巡视的有效围和工作效率。每天对各楼顶平台门不少于一次的安全检查,确保楼 台处于安全状态。 (4)"三流"控制 "三流"是指进出本服务区域的人流、物流、车流,做好"三流"控制,是安全工作的基本任务。 人流控制:密切观察出入人员的神色、举止及携带物品,对可疑人员应礼貌地进行 盘问,查明情况后才予放行。 物流控制:禁止易燃、易爆等危险品进入公园,平时物品搬出公园,须经管委同意,凭《物品放行条》放行,并做好物品放行的详细记录。

遵守公共秩序倡议书

遵守公共秩序倡议书 遵守公共秩序倡议书1 广大市民们: 我们社会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淮安市社会公共秩序的现状不容乐观。为了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稳定与和谐,形成良好的公共秩序,为人民的生活、出行提供安全保障,特发出如下倡议: 1、不乱穿马路,不乱闯红灯; 2、不随意插队; 3、不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 4、不盲目从众; 5、不破坏公共卫生; 6、不在网络上恶意攻击。 维持良好的社会公共秩序是每一位市民的心愿。良好的社会公共秩序需要每一位公民的共同努力,欢迎广大市民加入到我们的“遵守社会公共秩序,从我做起”的签名活动中来,自觉遵守社会公共秩序,身体力行,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倡议人:xxx 时间:xxxx年xx月xx日 遵守公共秩序倡议书2 亲爱的小伙伴们:

当我们飞越天空,华夏无数的荒山,几多浊流尽现我们眼前,令人忧心如焚。长江的百年水患更敲响了中华家园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警钟。唐朝森林覆盖率尚为86%,而现在平均覆盖率仅13.9%。这个数据是多么令人触目惊心!没有绿木,我们的空气怎会滋润及清新?没有绿木,我们的水源怎会甘洌及不枯竭?没有绿木,我们怎能感受的到鸟语花香?你看学校周边的水资源和环境:河边成了垃圾的聚集地,浑浊的水使小河宛如一条黑色的带子,闻一闻,小河的臭气冲上了天,路过的人捂住鼻子,加快脚步,随地乱扔垃圾、随地吐痰、随意地去破坏绿化,比比皆是。 当我们感觉到美丽的家乡渐渐地失去往日的容颜,新时期的小公民怎能熟视无睹、漠然视之?我们一定要携起手来,把家乡太仓建成天更蓝,水更清,草更碧的生态型旅游城市,为此,我们倡议: 1、爱护公物:不随意损坏社区和公共场所的公物,不在公物上乱涂乱刻。 2、讲究卫生。不在社区和公共场所乱扔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我们还要小手牵着大手,向家长市民宣传环保,减少污染。 3、保护环境。积极开展红领巾志愿者活动,深入社区打扫卫生,为社区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4、遵守秩序。在社区和公共场所自觉遵守公共秩序,行为举止文明。 小伙伴们,行动起来吧!我们都是光荣的少先队员,是

《综合素质》考点题库解析《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2021年最新版)

《综合素质》考点《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2021年最新版) 精选试卷/文档/模板/课件合集

《综合素质》考点《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2021 年最新版) 1、多选题;职业道德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集中体现在_____ A: 它是个体人格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B: 它是个体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保证 C: 它是个体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 D: 它是个体维护自身权益的根本保障 参考答案: AB 本题解释: 参考答案:A,B 答案解释:能力和人格特质是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故排除C。D选项明显不符合题意。 2、多选题;对于劳动者而言,职业道德的养成,有利于_____。 A: 提高综合素质 B: 促进事业发展 C: 实现人生价值 D: 抵制不正之风 参考答案: ABCD

本题解释: [解析]略 3、单选题;道德评价的根据是_____ A: 动机 B: 效果 C: 手段 D: 动机与效果的统一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 【答案】D。 4、单选题;团结友善主要是规范公民与公民之间的道德关系,强调公民之间的_____,更加注重公民个人之间的亲善关系。 A: 向心力 B: 感染力 C: 吸引力 D: 亲和力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 [解析]《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字的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它不仅体现

了道德的先进性与道德的广泛性的统一,还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德、革命道德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新道德的统一。其中,“团结”主要是规范公民与公民之间的道德关系,强调公民之间的亲和力,“友善”更加注重公民个人之间的亲善关系。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5、多选题;办事公道是公务员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正确的做法有_____ A: 各级领导干部掌握一定权力,更要办事公道,秉公行事; B: 办事公道主要是针对领导干部的道德要求; C: 办事公道对公务员的要求更为严格; D: 在对待服务对象时,要一视同仁,严格按程序办事 参考答案: ACD 本题解释: 参考答案:A,C,D 答案解释:B很明显不对 6、单选题;“精诚合作、同舟共济”“严于律己、宽以待人”“顾全大局、虚怀若谷”等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_____的关系。 A: 团结友善 B: 助人为乐 C: 明礼诚信 D: 文明礼貌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3学时) [复习旧课] 提问与简评 1、了解道德的起源,正确把握道德的涵义、本质、功能与作用; 2、如何正确对待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 3、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 4、明确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 5、认识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提出及其意义,把握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及其要求; 6、大学生实践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三个环节以及如何把握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诚信品质的树立; 7、联系实际谈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 8、如何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展示课时目标、导入新课] 在公共生活中知荣明耻、自觉履行道德和法律义务,也是锤炼人的思想品德、提升人生境界的重要途径。大学生除了要自觉加强道德修养,还应自觉遵守社会公德,遵守法律法规,做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模范。 课时目标如下: 1、了解公共生活及其特点; 2、叙述公共秩序有序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3、明确道德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本手段; 4、叙述社会公德的涵义、特点和内容; 5、了解当前社会公德的基本现状以及大学生如何自觉践行社会公德规范; 6、了解网络生活及其特点,掌握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7、认识法律规范的社会作用以及公共生活中法律规范的作用,掌握公共生活中主要的法律规范的基本内容,做维护公共秩序的模范。 [讲授新课] 《上海:近代中国公共领域的中心》——从思想史的淵源来看,到了19

世纪末,上海能够成为中国公共领域的中心不是偶然的,它受到了明末以后以黄宗羲、顾炎武等为代表的江南士风的很大影响。江南的士大夫在宋明以后就逐渐眼光向下,注重在民间创办书院,开拓风气,形成舆论,以期在朝廷之外建立强大的道统。这些区域化的历史传统和民间氛围对清末上海的改革路向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得上海成为近代中国公共领域的中心。 这种现象说明:道德对社会、对一个地区文明的形成发展所具有的意义和作用。 第一节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 (一)公共生活简介 人类社会的公共生活是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①②③④ 原始社会:个人与群体融为一体,人与人关系、公共关系简单。 农业社会:自给自足分散经营,联系受到限制。 工业社会:交往普遍并且频繁,生活领域扩大。 经济全球化时代:信息技术互联网,地球村形成。 (二)公共生活的特点 1、活动范围的广泛性:特别是网络使得人类的公共生活进一步扩展到虚拟世界。 2、交往对象的复杂性:由于活动范围更广泛了,相应的交往对象也更复杂了。加上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使得人们要与更多的陌生人打交道。所以,小孩子交往要多加注意,以免看错人、交错朋友。▲某医学院女生结交社会上的朋友,交友不慎,最后走上行窃犯罪之路。 3、活动方式的多样性:公共场所增加了,公共设施完善了,为公共生活内容和方式的丰富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商场购物、歌厅娱乐、广场漫步、公园休闲、图书馆阅览、体育馆健身、互联网链接,等等,应有尽有。 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公共秩序有序化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 公共秩序是由一定规则维系的人们公共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主要包括工作秩序、教学秩序、营业秩序、交通秩序、娱乐秩序、网络秩序等。在当代,维护公共秩序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愈加突出。 (一)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二)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公共秩序维护和消防服务方案

公共秩序维护和消防服务方案 公共秩序维护和消防服务方案提要:公共秩序维护服务是物业的第一印象,好的物业公共秩序维护服务、整齐的公共秩序维护队伍、优秀的公共秩序维护人员能提高物业的档次,使业主有安全感,消防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公共秩序管理员都是义务消防员。 公共秩序维护指导思想: 安全:安全是物业管理服务的第一需求,也是公共秩序管理员服务的第一需求,物业管理公司应该始终保持积极防范的态度,不断提高自身安全防范的能力,配合公安部门和当地政府做好治安、消防工作,努力使业主有一个安全、舒适的工作与生活环境。 有序:在物业区域里,客户不仅需要物业的设备设施运行有序,也需要往来的人流、车流有序。一旦发生突发事件时,更需要公共秩序管理人员忙而不乱,及时有序的应对,及时妥善的处理。这种安全有序的工作与生活环境必将给业主带来一种舒适的感觉。

亲情:物业管理的公共秩序维护服务对偷窃与破坏来说是一种威慑力量、一种障碍,但对业主与社会公众来说却充满亲情。物业管理公司的公共秩序管理人员象管家一样爱护业主的财产,为业主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让业主时刻感知无限的亲情感。 形象:公共秩序维护服务是物业的第一印象,好的物业公共秩序维护服务、整齐的公共秩序维护队伍、优秀的公共秩序维护人员能提高物业的档次,::使业主有安全感。不仅如此,公共秩序维护服务形象能增加物业在社会公众中的影响,使物业管理公司赢得良好的口碑,促使物业有效的保值、增值。 公共秩序维护服务方案: 物业公司公共秩序管理员队伍是一支以退伍军人为主体,管理严格、训练有素、战斗力强的公共秩序维护队伍。曾抓获盗窃分子多人,受到广大业主的好评与表彰。公共秩序管理部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如公共秩序维护手册、岗上纪律、交接班制度、内务管理等。各公共秩序管理员队伍除队长实施日常检查管理外,公司公共秩序管理部坚持常年明察暗访,日查夜巡,并对检查结果实施奖罚、评比、表彰、整改、责

社会公德含义及特点

一、社会公德的含义及特点 (一)社会公德的含义 社会公德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 广义的社会公德是指:反映阶级、民族或社会共同利益的道德。它包括一定社会、一定国家特别提倡和实行的道德要求,甚至还以法律规定的形式,使之得以重视和推行。 狭义的社会公德是特指人类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为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需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它一般指影响着公共生活的公共秩序、文明礼貌、清洁卫生以及其他影响社会生活的行为规范。 会公德是人类社会生活最基本、最广泛、最一般关系的反映。在阶级社会中,尽管存在各种不同阶级的划分,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分工,但处于同一时代的同一社会环境里的全体社会成员,为了彼此的交往,为了维持社会的起码比活秩序,郡必须遵守为这个肘代和这个社会所必需的起码的简单生活规则。 (二)社会公德的特点 社会公德是人类社会文明成果的一种沉淀和积累。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基础性。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在每一个社会都被看做是最起码的道德准则,是为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进行而提出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遵守社会公德,是对社会生活中每个人的最低层次的道德要求,在此基础之上还有许多更高的道德标准和道德要求。社会公德水平的高低又昭示着一个社会道德风气好坏的程度。 2.全民性。社会公德是社会全体成员都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具有最广泛的群众性和适用范围。在同一社会中,任何社会成员不管属于哪个阶级或从事何种职业,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简单规则,都必须遵守,否则就要受到社会舆论谴责。国家、社会团体、机关单位有时甚至可以以国家权力或行政权力、经济权力予以干预。 3.相对稳定性。社会公德作为“多少世纪以来人们就知道的、千百年来在一切行为守则上反复谈到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是人类世世代代调整公共生活中最一般关系的经验的结晶。这种最一般的关系,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形态里都存在着,因而,调整这种关系的社会公德在历史上比起其他各种道德分支来,具有更多地稳定性。而且社会公德总是随着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保存 和发扬其进步的、合理的方面,剔除其落后的、不合理的部分。 1、文明礼貌 2、助人为乐 3、爱护公物 4、保护环境 5、遵纪守法 社会公德的主要特点是: ⑴共同性。社会公德是社会全体成员必须共同遵守的公共成员准则。 ⑵群众性。社会公德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反映社会所有成员的共同利益。 ⑶继承性。它是前人在社会生活中逐步积累起来的,而又代代相传的维护正常生活秩序的经验结晶。 我国宪法把遵守社会公德作为公民的义务,以法律形式确立下来,我国的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养成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习惯 大学生应有:

公寓安全公共秩序维护方案

公寓安全公共秩序维护方案 公寓安全与公共秩序维护方案 管理服务中心将在保安员的素质培养、安全防范体系的设定、安全管理的重点等方面采取对应措施,确保安全有序。所有保安员均是义务消防员和应急分队队员。 一、确保保安员的综合素质 1、素质管理:对保安员实施准军事化管理,采用在实践中总结的一整套人员管理程序,做到”五统一,三集中”,即统一作息、统一出操、统一上岗、统一着装、统一装备以及集中招聘、集中培训、集中管理。 2、意识培养:努力培养保安员的服务意识,树立”业主用户需要就是工作”的观念,使管理服务中心的保安员成为”安全员、迎宾员、服务员”的有机统一体。 3、适应性培养:保安员的经验素质除日日常管理阶段范等方面的要求外,还在文化知识、语言表达等,科技知识等方面有较强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二、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 1、确定”流动管理与固定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原则,实行动态监控。 2、在流动管理上管理服务中心主要采用步行巡逻方式,负责整体外围的安全巡视;楼道的安全巡视;重点防范部位及治安死角的安全巡视,确保管理不出现盲点。 3、强调全员管理。除发挥固定岗的作用外,管理服务中心其他员工亦应担负起安全管理和防范的义务。实施保安员准值班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快速反应,快速支援”体系。 三、安全管理的重点 安全防范须是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着重体现技防的威力。安全管理对象主要针对外来闲杂人员,工作重点是杜绝闲杂人员进入大楼,大楼防盗和公共秩序维护。 四、充分利用技防手段 根据我司的经验,管理服务中心将充分注重重点保卫部位,合理调设监控点、闭路电视监控、人员巡更系统等技术安全防护设施,提高安全性。在主要出入口,拟采取以”技防控制人”的人性化安全控制手段。 五、加强对装修施工人员的管理 入住的装修施工,是安全防范的重要隐患之一,安全管理对象主要是现场装修人员及外来可疑人员。措施是指定使用通道,限制人员的活动范围及时间。 感谢您的阅读!

第九课-预防一般违法行为1、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0001

第四单元自觉依法律已,避免违法犯罪第九课 预防一般违法行为一、自觉维护社会公 共秩序 教学目标 1.认知 (1)了解违法行为的内涵和分类,知道违法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要 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了解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内涵,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理解未成 年人常见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即扰乱公共秩序行为、妨害公共安全行为和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行为及其社会危害性;明确违反治安管理行为要受法律处罚。 (3)在实际生活中,要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2.情感态度观念要认同法律、自觉守法;树立以守法为荣、以违法可 耻的观念,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预防一般违法行为。 3.运用学会区分合法行为与违法行为,能判断中学生常见的违反治安 管理行为,初步做到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自觉依法律己,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 违反治安管理行为要受法律处罚 这一重点内容包括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内涵,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未成年人常见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及其危害性,以及《治安管理处罚法》对该类行为的处罚。从理论上讲,该内容在教学大纲中处于较为重要的地位,在本课时的教学中,占据的分量很重。从对学生的德育培养目标来看,培养遵纪守法的公民,需要认识违法行为要受到法律处罚,从而增强守法意识。从实践的角度看,只有认识到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危害性和违法要承担法律责任,才能认同法律,自觉守法。从现实生活来看,部分中职生存在对违法行为的危害性认识不足问题,不懂得违反治安管理行为要受法律处罚,才会出现违法的现象。这就要教育学生认同法律,自觉守法。所以这是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 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从理论上看,未成年人身心发育还不成熟,虽然开始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独立性,但由于认知水平所限,对社会复杂性认

小区项目公共秩序维护管理措施方案

编号:AQ-BH-06357 ( 文档应用)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 小区项目公共秩序维护管理措 施方案 Community project public order maintenance management measures

小区项目公共秩序维护管理措施方 案 说明:实施方案是指对某项工作,从目标要求、工作内容、方式方法及工作步骤等做出全面、具体而又明确安排的计划类文书,是应用写作的一种文体。 一、安全形式分析 XX.凤凰城地处城郊结合部,在治安防范方面存在以下一些难点和重点,如: *在入伙期间小区内将存在大量的临时装修施工人员。 *周边多个新近开发的小区和小型工厂、出租屋等,闲杂人员及外来务工的流动性大、数量多。 *小区建筑密集,在消防方面的管理压力大。 *公共设施的安全使用方面需要特别关注。 上述不利因素的存在,给我们的安全管理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此,我们将在安全护卫员的素质培养、安全防范体系的设定等方面采取对应措施,确保小区内的安全秩序。

二、安全管理的措施及对策 1、努力保证安全护卫员的综合素质 *素质管理。对护卫员实施准军事化管理,采用我们在实践中总结的一整套安全人员管理程序,做到“五统一”“三集中”,即统一作息、统一出操、统一上岗、统一着装、统一装备以及集中招聘、集中培训、集中管理。 *意识培养。努力培养护卫员的服务意识,树立“业主需要就是工作”的观念,改变原来护卫员单一的护卫功能,使我们的护卫员成为“护卫员、迎宾员、服务员”的有机统一体。 2、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 *我们将采用固定岗和机动巡逻岗相结合的方式对小区进行安全管理。机动巡逻我们重点在小区内死角的巡逻,确保管理不出现盲点。 *在巡逻上,采用电子巡更系统,通过科技手段保证巡逻工作效果。 *在防范的策略上强调与周边小区的联防联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