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

摘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结果。必须指出,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促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诸多因素中,中国国内的因素和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努力实践是第一位的。每个国家都有其国情,马克思主义思想之所以能在中国广泛传播是由当时中国的国情性质决定的。并且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社会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背景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之初,就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人们在透视这段早期传播史时,所获得的不仅仅是历史知识,而且将得到有益的启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如何与时俱进、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历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是继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之后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具有的基本点看:它突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的重要地位,注重先进文化对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强调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说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既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要赋予它们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实践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坚持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并上升到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的高度,对党的性质、宗旨、任务进行了新的理论概括,赋予党的指导思想以新的时代内容,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1919年5月,五四运动爆发后,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各种宣传马克思主义,或者带有社会主义倾向的社团、期刊纷纷出现,形成了以宣传马克思主义

为主流,包括各种社会主义思潮的思想解放运动。一些较早接触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先进分子也纷纷宣传马克思主义。《新青年》1919年5月出版了《马克思研究》专号,至中共成立前,共发表介绍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文章130多篇。在李大钊的帮助下,北京《晨报》副刊开辟了“马克思研究”专栏,陆续刊登过马克思的《雇佣劳动与资本》等译文。9月,李在钊在《新青年》上连续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长篇论文,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之后,他又相继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进一步宣传马克思主义。

1920年5月,陈独秀发表了《劳动者的觉悟》、《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等文章,通俗地宣传了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真相。在《谈政治》一文中,突出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阐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必然性。

杨匏安是华南地区最早的马克思主义宣传者,1919年10月,发表《社会主义》一文,介绍了各家社会主义学说。在《马克思主义》一文中,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和内容作了详尽的介绍,与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相呼应。1920年8月,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全译本正式出版。一大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相继被翻译出版。李达在1920年前的留学日本期间,就已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前就翻译出版了《唯物史观解说》、《马克思经济学说》等书,以后又发表了一系列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李汉俊也在《新青年》等刊物上发表60多篇译著文章,宣传马克思主义。1920年,毛泽东创办“文化书社”,组织“俄罗斯研究会”,对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起重要作用。周恩来也先后主编、出版《天津学生联合会报》、《觉悟》月刊,宣传马克思主义。这一时期,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转变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孙中山和国民党指导、支持的上海《民国日报》副刊和其它刊物,也刊登了不少介绍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的文章。客观上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打破了封建专制制度一统天下的沉闷气息,让思想冲破牢笼,民族精神获得极大振奋。李大钊为宣传马克思主义而写的诸多热情洋溢的文章,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他的遗文都将永在,因为这是先驱者的遗产,革命史上的丰碑”。在他的教育和影响下,很多青年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走上了坚决的革命道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更大范围的传播。

二、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客观需要。首先,任何一种理论,都不是万能的“教义”,都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是指贯通于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的一般原理,即它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于各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所领导的革命与建设事业是普遍适用的。但是,马克思主义概括的是世界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一般规律,而每个民族与国家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千差万别、各有特色的。各国的无产阶级政党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符合本国社会发展规律和民族历史特点的理论和路线,即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使马克思主义成为本国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从事革命和建设的思想武器,才能领导本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胜利。马克思主义并不直接提供解决各国革命或建设中具体问题的现成答案,而是提供认识规律、掌握规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它是一种认识工具和行动指南。其次,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进行革命和建设,必然遇到许多特殊的复杂问题。靠背诵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和照搬外国经验,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中期,中国共产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曾使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中国共产党要想中国革命得到发展和取得成功,就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依据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在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自己的理论,并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制定适合中国实际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也是它能够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因素。

马克思主义能够科学地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国的先进分子接触马克思主义后,纷纷为其科学性所折服。马克思主义又有很强的实践性,中国的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后马上把它付诸实践,用于指导发动工农,开展革命斗争。

从1920年开始,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在酝酿建立中国共产党的同时,就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开始革命实践。李大钊组织北京的革命分子深入人力车工人中调查工人生活状况,邓中夏、张国焘等向长辛店铁路工人宣传,建立劳动补习学校,成立工人俱乐部,把工人组织起来。陈独秀等组织上海工人举行纪念五一劳动节,年底建立起中国的现代工会———上海机器工会及印刷工会。武汉的

革命分子首先深入人力车工人中了解工人疾苦,启发工人觉悟,建立工会,领导罢工斗争。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劳动组合书记部的具体领导下,武汉党组织领导了粤汉铁路工人的罢工斗争。毛泽东、李立三等发动安源路矿工人建立工会,进行罢工斗争。王尽美、邓恩铬等在济南、青岛,以及胶济、津浦两路开展工人运动。李振瀛,韩麟符等在天津等地工人中活动。邓培、梁鹏万在唐山铁路工人中开展工作。阮啸仙、刘尔崧等深入广州各行业工人中宣传组织活动。在他们的努力下,1922年初到1923年2月掀起了中国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全国各地罢工斗争100多次,参加工人达30万以上。同时,沈定一等在浙江省萧山衙前、彭湃在广东海丰、刘东轩和谢怀德在湖南衡山岳北等地开展农民运动,很快将广大贫苦农民发动起来,组织农会,开展减租减息斗争。这是中国现代工农运动的开始,它以活生生的事实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是指导革命斗争的锐利思想武器。反观无政府主义、新村主义、合作主义和基尔特社会主义等其他社会学说,尽管在五四时期曾经风靡一时,为许多人所“青睐”,信仰无政府主义的人在全国各地都建立团体,出版刊物进行宣传;信仰新村主义和合作主义的青年知识分子在北京、上海、南京、武汉、长沙和广州等地成立“工读互助团”进行实验。但这些活动不是很快失败就是慢慢销声匿迹,根本原因在于这些学说缺乏科学性和实践性。这些学说构建的改造社会的蓝图就像可望而不可及的海市蜃楼。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也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努力宣传和实践活动分不开。从五四时期开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以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以高度的献身精神,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努力传播马克思主义,努力实践马克思主义,使革命运动逐步发展,使中国共产党不断成长壮大。革命运动的发展和中国共产党的壮大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所以马克思主义能在中国广泛传播是一种必然的结果。

参考文献:

《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第一章胡绳主编,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

《五四时期的历史人物》胡华主编,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教案1(高二历史)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课标要求: 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背景和主要的代表人物,概括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了解资产阶级思想和无产阶级思想的不同;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之后成为社会新思潮的主流;了解问题与主义之争; ②比较当时传入中国的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分析各种思潮的结局,使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经过学习思考、比较分析、反复探索和实践的救国救民的真理,进而领会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对中国革命的重大作用和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③分析五四爱国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引导学生结合前两节内容,归纳概括分析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及其实践效果,从而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历史的必然结果; ②在教学中,教师尽量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并给予及时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了解五四爱国运动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理解新事物的发展是曲折的但是前途是光明的,树立追求真理的信念。 ②通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了解和认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马克思主义在纷繁的新思潮中脱颖而出的历程及它的影响。 难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教学建议: 1、整体教学思路:本课知识理论性强,与中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理解能力有一定距离,所以教师要尽量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设计贴近学生年龄特征的问题,以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本课知识。可借助于多媒体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等进行教学。本节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这一线索可分为四个阶段:开始传入——正式传播——争鸣竞逐——广泛传播,可让学生带着这一线索去梳理本节内容。 2、导入:利用多媒体投影材料“马克思主义学说很符合中国国情,很能够指导中国革命找到一个正确的道路,它是经过种种选择比较之后,它不是某一个人,是一批人,是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其中主要是思想先进的青年人,要救国救民,大家共同认定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彭明(引自《思想解放史录》),教师设问:先进的中国人是如何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改造中国的理论武器的?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导入新课。 3、关于“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一目,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开始传入,二是马克思主义的正式传播及其影响。建议教师: (1)马克思主义的开始传入,教师在讲解时可适当补充材料,帮助学生理解以下几个问题: ①马克思主义能够传入中国的条件有哪些?(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指出:一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的出现,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力;二是新文化运动为各种思潮的传入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三是知识分子探索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爱国心。)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的理解和认识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的理解和认识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就明确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定为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虽然可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崭新武器,却并不能帮助我们解决中国革命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还需要做到将马克思基本主义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也就是如何认识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长期思考和探索的过程,最终在党的七大上,指出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并正式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客观实际问题的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而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古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古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结智慧的结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也是中国共产党集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两大理论成果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第一,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毛泽东思想所蕴含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基本遵循。同时,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家安设的理论也为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了重要的理论准备。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理论创新成果,这个理论体系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在认真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和最新经验的基础上,创新性的提出了一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这个“承”和“进”恰恰就体现在这些新的思想、观点和论断上。第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二者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也都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共同的理论基础。同时,他们都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坚持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绝不意味着贬低或抛弃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而是体现和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当代中国又有了新的成果,体现和强调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有了新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都坚持了实事求是的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Chinese Marxism and Contemporary 编号:D002 开课单位:社科部 开课时间:第一学期总学时数:36 学分:2 主讲教师:熊絮茸 【教学目的】 培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分析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能力。注重政治性和学术性、思想性和知识性的有机统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开启历史和现实、中国和世界的比较视野,努力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和战略思维能力。注重创新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主要内容及要求】 导论 导论分析了20 世纪人类社会的成就和问题、进入21 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指出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理论内涵以及如何运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来分析中国和世界,并系统阐述了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本讲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当代人类社会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2)总体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和主要观点。(3)学习掌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观察和分析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第一讲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格局 第一讲分析了当代世界经济政治的主要变化,为认识当代人类面临的问题,明确中国的定位提供了基本背景。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经济全球化作为当今世界发展的客观趋势和基本特征,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面对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世界上各种文明、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应彼此尊重,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中国如何更好地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应对其带来的挑战,形势严峻。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c236581.html,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作者:李理哈刚 来源:《科技资讯》2015年第21期 摘要:具有深厚底蕴的中国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决条件,为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提供了思想基础,同时它也是构建中国国情的一个重要方面,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弘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含义的基础上,进一步诠释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融合符合客观规律性,同时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最后提出要辩证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融合。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融合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7(c)-0208-02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作为中华民族血脉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中唯一经历数千年、持续至今而未曾中断的文化,它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务实性、崇尚统一、伦理道德至上的特征,牢固积淀在每个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中,推动着中华文明不断前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是由毛泽东同志最先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并作出了科学阐述的。会上毛泽东作了《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指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来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的过程。同时又将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因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上的运用和传承不是简单地将马克思主义机械移植,也不是将中国传统文化彻底消融,而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这广袤的土壤中滋生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被中国人民所接纳必须要借助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也必须要依托马克思主义。 2 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融合 2.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本质上具有相通性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承发展的过程中和中国传统文化发生过碰撞、对立及融合,所以作为外来思想文化理论体系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必然存在相异之处。但马克思主义既然可以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萌芽、结果也正说明了二者在本质上除了相异性也存在相通性。如

华工《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期末考试题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期末考试题 (答卷需抄题,请在姓名后面加上个人编号) 1、请根据本门课程的授课内容,结合国内外的发展形势,分析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意 义。结合自身的专业领域,谈谈如何推动中国的创新型国家建设。(25 分) 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意义:①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生 活的重大举措。为实现新阶段的发展目标,不能再继续依靠牺牲资源、环境、劳动这三个要素,因为它违背科学发展观,是经济起飞初始阶段和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粗放的增长方式,依靠这种增长方式难以保持国民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②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解决我国当前 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目前我国科技发展总体水平,同世界上的创新型国 家相比差距较大。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弱,关键技术自主研发比例和自给率低。③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国家的任务,既反映了党对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的 准确把握,也反映了对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需求的科学分析,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我们提 出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是要让国内生产总值翻几番的需要,从根本上来讲是我们这个国家 民族生存、发展、统一的需要。 作为一名车辆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推动创新型国建建设的途径有:第一,国家和企业 应制定汽车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的规划,如发动机技术,节能减排技术等;第二,制定和 ______ 完善促进自主创新的产业政策,如国家给予汽车企业自主创新的优惠激励政策,提高研发人员的自主创新意识;第三,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尤其是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投入,女口新能源汽车等;第四,推进国际合作。自主创新是开放式的创新,因此,要充分利用全球资源,积极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2、在你的专业领域,科研工作者应该具备怎样的社会责任感?为什么?(25 分) 答:科研工作者应该具备的社会责任感有: ①践行科研诚信,净化科研氛围 诚实向来是一种美德,它更是科技工作者探索、治学的态度,是一个国家社会的保障。科技工作者要在自己的研究过程中,遵守最基本的行业规范,从客观事实出发,严谨、真实的记录、发表自己的研究过程,不弄虚作假。尊重他人的劳动果实,不剽窃他人的劳动成果。如果科技工作者做不到这些,不仅会影响科技的进步,也会影响社会公众对科技事业的信任度。 ②开展科学探索,创新研究成果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练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 练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C) A.发展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实事求是 D.解放思想 2.党的思想路线的创立者是(A) A. 毛泽东 B.邓小平 C.毛泽东和邓小平 D.江泽民 3.党的思想路线的正式阐述者是(B) A.毛泽东 B.邓小平 C.江泽民 D.毛泽东和邓小平 4.明确提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根本方法和精髓的人是(C)A.毛泽东 B.刘少奇 C.邓小平 D.江泽民 5.创造性地提出解放思想,并且规定为思想路线重要组成部分的人是(B) A.毛泽东 B.邓小平 C.江泽民 D.邓小平、江泽民 6.江泽民为党的思想路线增加的新内容是(B) A.解放思想 B.与时俱进 G.创新 D.执政为民 7.与时俱进的实质是(B)、 A.解放思想 B.实事求是 G.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创新 8.实事求是的前提是(D) A.实践 B. 解放思想 C.与时俱进 D.一切从实际出发 9.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重新确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讲话是( C)指 A.《坚持四项基础原则》 B.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D. 《“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 10.为了指导和带领全党恢复毛泽东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率先抵制和批评的错误方针是(C ) A.抓纲治国 B.洋冒进 C.“两个凡是” D.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 二、多项选择题 1.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这是因为(ABCDE ) A.体现了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的有机统一 B.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有机统一 C.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根本要求和原则 D.是实现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基本前提 E.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路线 2.“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科学论断(AE ) A.是在毛泽东同志的《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出的 B.是在毛泽东同志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提出的 C.是在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中提出的 D.是在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中提出的 E.说的是一切要经过调查,一切从实际出发 3.奠定了毛泽东思想中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哲学著作是( BC ) A.《反对本本主义》 B.《实践论》 C.《矛盾论》 D.《改造我们的学习》 E.《整顿党的作风》 4.实事求是的基本内涵是指(AB ) A.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B.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导学案)

必修三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学习目标: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主要史实;分析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说明:问题与主义的论战等知识点为阅读内容)★自主学习: 一、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 1、开始传入(20世纪初) 1)代表人物: ①1902年,______发表文章称________是社会主义的鼻祖。 ②1906年,朱执信发表《______________》,介绍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和学说。 ③一些________也曾介绍马克思的学说和思想。 2)思考: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时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刚传入,中国人只是初步接触,所以宣传不全面,其中不乏误解和歪曲,理解也十分有限。因此,马克思主义在当时中国的社会影响并不大。 原因: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导致他们不能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 2、正式传播(十月革命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 1)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逐步开始在中国传播的历史条件? 1、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促使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2、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各种新思潮竞起。 3、十月革命首次把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 4、对西方帝国主义的幻想破灭、五四运动的爆发及对苏俄的好感。 最根本的是中国革命实践的客观需要。 2)思考: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由一个资产阶级文化革命运动转变为一个广泛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运动) 新文化运动在十月革命特别是五四运动前后有什么不同?(前期主要宣传民主与科学,后期主要宣传马克思主义) 3)主要代表:________ ①1918年11月,发表《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积极号召中国人民应该向十月革命学习,为在中国实现“___________”而奋斗。 ②1919年5月,《___________》出版了《马克思主义专号》,李大钊发表《_________________》,介绍马克思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③利用________向学生宣传社会主义思想。 点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意味着近代中国探索救国强国之路的方向发生了转折,开始由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转向苏俄社会主义国家学习,由以欧美为师转向以俄为师,领导者开始由资产阶级转向无产阶级,从而知道中国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二、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1、“工读互助团”实践的失败: ①成立:1919年12月成立,幻想通过__________做工和帮助劳动者求学的办法,改造社会,实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社会理想。 ②失败原因:经济上入不敷出;内部意见不合和热情减退;但最根本是因为缺乏存在的社会条件。 ③影响:许多青年认识到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开始接受__________,促使马克思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 2、三次论战 ①1919年,围绕“要不要___________________”等分歧,李大钊和胡适展开了“________”的讨论;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教材分析]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后成为强大的社会思潮。在经历了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斗争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先进的中国人将它作为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指导中国革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教师要做到化远为近、变抽象为具体;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并树立科学的人生观。 本课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这一线索可分成四个阶段:开始传入——正式传播——争鸣竞逐——广泛传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主要史实;知道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2.过程与方法:本节内容的学习要联系模块I和 II的相关内容。教学过程中要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问题;课后设计一些探究活动,史论结合。联系模块I中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内容分析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的了解和分析,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思想基础是中国革命的历史选择,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在纷繁的新思潮中脱颖而出的历程及它的影响。 教学难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历史人物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已在模块Ⅰ中学习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相关内容,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观察、分析、自主学习、搜集史料的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问题情境,并展开讨论。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积极引导学生的学习和探究的主动性。 课前准备 1.教师利用互联网和图书等收集相关的史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教师精心设计开放性问题,认真准备辩论会材料,分析学生可能提出或遇到的问题。 3.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和图书查找本课相关名词术语的含义,并收集相关史料,进行整理。 [教学设计] 新课导入: 创设情境:假如我们能够回到过去,作为一名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努力的青年学生,在20世纪20年代我们会崇拜谁呢? 学生的选择很多(孔子、孙中山、华盛顿、列宁等等) (1)利用多媒体播放李大钊等革命家的相关视频资料; (2)利用多媒体放映材料“马克思主义学说很符合中国国情,很能够指导中国革命找到一个正确的道路,它是经过种种选择比较之后,它不是某一个人,是一批人,是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其中主要是思想先进的青年人,要救国救民,大家共同认定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彭明(引自《思想解放史录》)师:马克思主义在纷繁的新思潮中是怎样脱颖而出的?先进的中国人是如何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改造中国的理论武器的?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 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选择我们就去寻找马克思和他的主义在中国的足迹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西学东承 ——浅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二者之关系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几代领导人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都反复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历史和实践证明,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研究现实中出现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不断总结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取得成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巨大进步的致胜法宝;同时,从文化传播的规律来看,任何一种思想文化传播到一个新的民族或地区中,要为该民族或地区的人民所接受并得到发展,都必须与其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相结合,在坚持自身基本思想和根本性质的前提下,采取该民族或地区人民所认同的方式,回答和解决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的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对中国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的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历史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找到了新民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中国走向和平发展、繁荣富强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正是由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道路,毛泽东思想这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伟大成果才得以全面展开并达到成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伟大的成果是: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未竟之业。他科学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在正确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的基础上,总结了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实现了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形成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真正实事求是地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之路。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中国共产党人的新思想、新观点,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它是我们党实现的第二次理论飞跃,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推进到邓小平理论的崭新阶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个成果是: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正确应对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集中全党智慧,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勇气和求实精神进行理论创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怎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三次理论飞跃,体现了21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精神和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四个成果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试题和答案

模拟试题 一、填空 1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相结合的产物。 2 .毛泽东对()理论的完整论述,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 3 .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 4 .()的发表,标志着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已经成熟。 5 .()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组织机构。 6 .一国两制的核心是()。 7 .正式确立“三步走”战略是在党的()大上。 8 .“三步走”是战略目标是到()基本实现现代化。 9 .“台阶式发展”的关键是()。 10 .()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和前提。 11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关系。 12 .在效益和公平中居于首位的是()。 1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的()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 14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最完整的概括是()。 15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 二、单项选择题 1、克思主义在中国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所产生的理论成果是 A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B 邓小平理论 C 毛泽东思想 D 列宁主义 2、誉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是 A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B 邓小平理论 C 毛泽东思想 D 列宁主义

3、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中共的 A 八大 B 七大 C 一大 D 十一届三中全会 4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的评价是 A 过大于功 B 功过相当 C 功大于过 D 功不抵过 5 、当今社会时代的主题是 A 战争与革命 B 和平与发展 C 科技与人才 D 合作与竞争 6 、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中共的 A 十一届三中全会 B 十四大 C 十五大 D 九届人大二次会议 7 、近代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 A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B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C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D 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8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 A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 社会主义革命 C 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 新式的社会主义革命 9、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 A 资本主义 B 社会主义 C 共产主义 D 封建社会 10 、统一战线中最重要的联盟是 A 工农联盟 B 全体领导者和非领导者的联盟 C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联盟 D 无产阶级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联盟 11 .共产党领导军队的最基本原则是 A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B 党指挥枪 C 枪指挥党 D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2 .标志着中国开始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重大事件是 A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 三大改造顺利完成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李韦燕指导老师:徐朝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主要史实;知道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2.过程与方法:本节内容的学习要联系模块I和 II的相关内容。教学过程中要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问题;课后设计一些探究活动,史论结合。联系模块I中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内容分析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的了解和分析,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思想基础是中国革命的历史选择,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在纷繁的新思潮中脱颖而出的历程及它的影响。 教学难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历史人物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已在模块Ⅰ中学习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相关内容,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观察、分析、自主学习、搜集史料的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问题情境,并展开讨论。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积极引导学生的学习和探究的主动性。 课前准备 1.教师利用互联网和图书等收集相关的史料。 2.教师精心设计开放性问题,认真准备辩论会材料,分析学生可能提出或遇到的问题。 [教学设计] 新课导入: 创设情境:假如我们能够回到过去,作为一名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努力的青年学生,在20世纪20年代我们会崇拜谁呢? 学生的选择很多(孔子、孙中山、华盛顿、列宁等等) 利用多媒体播放李大钊等革命家的相关视频资料; 师:先进的中国人是如何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改造中国的理论武器的?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去寻找马克思和他的主义在中国的足迹吧。 讲授新课: 一、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国 1、条件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谈谈马克思主义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传入中国的?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新式学堂的出现和大批青年学生出国留学,出现了人数众多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他们在国外广泛接触了各种各样的西方政治思想,其中也包括马克思主义学说。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力。 师:回答得很好。请同学们结合前面所学过的内容,谈谈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试题及答案 转自安徽立知教育 6.新时期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 )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B.实行改革开放c.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 D.高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 7.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历史地位做出科学评价的历史文献是( )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B.《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c.《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D.《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8.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是( ) A.改革开放B.实事求是 C.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9.邓小平首次正式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的是( ) A.党的十三大报告 B.《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C.党的十四大报告 D.党的十二大报告 10.“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的一个主要理论问题是( ) 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B.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c.什么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D.什么是党的指导思想 6.【答案】 D 【解析】新时期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7.【答案】 B 【解析】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历史地位做出科学评价的历史文献是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正是在这一决议中,对毛泽东思想、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等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总结。故答案为B项。8.【答案】 D 【解析】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9.【答案】D 【解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在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政策。党的十二大,邓小平正式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党的十三大第一次系统地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故答案为D项。 10.【答案】B 【解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发展、如何执政问题进行思考的结果。也就是说,是要解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如何建党的问题。

早期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在中国传播的

1、早期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在中国传播的? 答:一、马克思主义初步传入中国 马克思主义是在19世纪末开始传入中国的,西方传教士是最早在中国介绍马克思及其学说的人。 1898年夏,李提摩太委托胡贻谷将英国人柯卡普撰写的《社会主义史》一书翻译成中文,题名《泰西民法志》,由上海广学会出版。这是第一部系统讲述欧洲各种社会主义学说的著作,也是中国近代出版的书刊中最早提到马克思名字及其学说的著作。1899年初在《万国公报》上由李提摩太节译、蔡尔康笔述的《大同学》中所提及的“马克思”、“恩格斯”,只不过是在介绍颉德的社会进化论时的“夹带”而已,显然是西学东渐潮流中的附属品,不带任何的“阶级属性”和功利目的的。 在我国,最早介绍社会主义并谈到马克思的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学者梁启超。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对马克思及其学说做了最早介绍与评论。孙中山较早地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并做了一定宣传工作。马君武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发展历史,并列举了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著作书单。中国的无政府主义和中国社会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中也发挥了一定作用。由张继、刘师培等人发起,在东京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社会主义讲习会。 二、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正式传播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十月革命的成功,标志着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这让全世界的马克思主义者看到了希望,使他们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全身心地投入社会主义革命事业之中。 苏俄政府奉行反对霸权主义的和平外交政策。苏俄政府曾连续三次发表对华宣言,宣布废除沙俄政府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废除在华特权,放弃庚子赔款,建议两国建立平等关系,并表示支持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苏俄政府的对华态度与列强对中国的欺凌、压迫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在中国引起巨大反响,这也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好感,使他们同情十月革命,在感情上倾向于马克思主义。许多知识分子都认为俄国的国情与中国相似,中国革命应仿效俄国革命才能成功。 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李大钊。从1918年7月到1919年1月,李大钊连续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旗帜鲜明地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的大旗,在思想史上具有标界性的意义。文章中指出,十月革命“是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确信“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他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明确地把马克思主义称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并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和阶级斗争理论做了比较系统的介绍。 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五四”期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主要是先进的中国人接受和传播的十月革命、科学社会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也是由当时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和中国国情决定的。这时,马克思主义一传入中国就开始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它要寻找自己的“物质武器”,而另一方面,“五四”运动以后迅速发展的中国工人运动也要寻找科学的“精神武器”,二者在实践中的有力结合,积极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在广大青年与进步社团中,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一种明显趋势和思想主流,很快便涌现出一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刘少奇、邓中夏、恽代英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另外一批进步青年,如杨匏安、李达、李汉俊、陈望道、周恩来、瞿秋白、蔡和森等人在其留学期间大量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后建立起马克思主义信仰,走上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以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具体内容由以下阐述: 1.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在许多方面具有其独创性的丰富理论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体系,它有着坚实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其核心就是实事求是。它紧紧围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这个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密切关联的重要的理论观点,成为一个科学体系,这个体系中的理论观点经过了中国革命和建设长期实践的检验,证明它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 在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中,有着丰富的内容: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等。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串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邓小平理论是其基础性部分。所谓基础性,就是说这一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和理论体系的形成做出了创造性的独特贡献,搭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架构,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根本性、奠基性的作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性部分。所谓开创性,就是说这一重要思想面向新世纪,着眼当代世界的新变化和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实现了我们党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都具有各自的相对独立性。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是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主要用来指导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则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是关于中国建设的理论,主要用来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它们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都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都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符合中国实际的正

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区别联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包括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整个历史过程,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既有内在的联系,又有根本性的区别。二者的联系在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总目标总方向。能否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制约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条件,是关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兴衰成败的决定因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总目标总方向的应有之义、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浑然一体,密不可分的。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不会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没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就失去了本意。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辅相成,谁也离不开谁,两者的实质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结合”是它们的灵魂和精髓。当然,其前提和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果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原因,那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结果。在这个意义上,两者之间有着因果联系和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一种伟大事业和实际运动,是需要不断推动、推进和实现的问题;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和理论成果,是需要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的问题。 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实践过程,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说的马克思主义是特指马克思列宁主义,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泛指代表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思想观点;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任务,党的七大才首次提出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强调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并使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则要突出它的中国属性,强调从实际出发,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 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二者共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读书报告

读《共产党宣言》及感想 姓名:王磊学号:2016310492 组别:第3组组长名字:段小宇 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共产党宣言》对于当代世界的发展、当代无产阶级运动具有重要意义与巨大推动作用。《共产党宣言》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献,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它指出了为共产党的目标而奋斗与争取实现共产主义终极目标之间的联系。自从1848年2月发表以来的160多年里,它指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无产阶级革命者为了广大无产阶级的命运而抗争,为了人民的命运而奋斗。 1.《共产党宣言》的思维框架 在《共产党宣言》的正文框架上,引言部分主要讲的《宣言》的发表背景与目的;正文第一章“资产者与无产者”讲的是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两大阶级的互相矛盾、互相斗争,以及资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历史作用与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和无产阶级的产生、发展与历史使命;第二章“无产者和共产党人”主要论述了无产阶级的政党——共产党的性质、特点、目的与理论原理;第三章“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文献”阐述共产党的主义和指导思想,批判错误思潮;第四章“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讲无产阶级革命者在现实中的斗争策略 《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它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使得社会主义从空想走向了科学,它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可以说,《共产党宣言》是我们共产党整个理论的源头。自从发表以来,它就成为了世界无产阶级的锐利思想武器,拉开了世界无产阶级运动的帷幕,象征着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史诗的开始,指出党在阶级斗争中要将坚定的原则性和适度的灵活性相结合,要建立广泛的无产阶级统一战线,同时指出所有制问题是革命运动的基本问题以及暴力革命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主要包括三大组成部分,一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辩证法,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二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三是科学社会主义。而《共产党宣言》就是主要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 《共产党宣言》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通过论证,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而无产阶级作为社会的最底层,受到剥削、压迫最为残酷,具有彻底的革命性,同时与小农、小手工业相比,它与坚定的社会大生产相联系,代表了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具有先进性,同时它能够组织起来,也具有组织性,同时人数众多、力量强大,具有广泛性。因此无产阶级肩负着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的世界历史使命。 恩格斯曾强调过《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历史才能得到说明。”这说的实际就是社会基本矛盾的问题。从原始社会解体以来,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与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与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