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5单元-发展心理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5单元-发展心理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5单元-发展心理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5单元-发展心理

教育学知识与能力第5单元-发展心理

一、命题特点

1、四种类型题目均出现。为重点复习章节。

2、出题样式灵活,注重考查考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例如材料分析题,关于中学生青春期心理特点的考题。

3、与心理学教学忽视国外心理学理论流派不同,考试中选择题注重对国外心理学理论的考核。

4、注意考核心理学理论在教育领域中的运用,例如,材料分析题中,气质类型特点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意义。

二、考点速记

(一)单选题

1、人类情绪的基本类别:快乐、愤怒、恐慌、悲哀、喜爱。

2、情绪状态:情绪状态是指在某件事情或情景的影响下,在一定时间内产生激动不安状态。其中典型状态有心境,激情,应激和挫折。

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平静而持续一定时间的情绪体验。特点:弥漫性。以同样的态度对待一切事物。如热情,冷漠,积极,消极等。

激情:是一种猛烈的迅速爆发而短暂的情绪体验,如狂喜,恐惧,绝望。

应激: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的反应。

挫折:是指个人行为目的受到阻碍后所引起的情绪反应。

3、情感的种类:

道德感:是指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己和别人的言行,思想和意图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理智感:是指人们认识和追求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某种情感。

美感:是对客观现实及其在艺术中的反映进行鉴赏或评价时所产生的心理体验。

4、中学生情绪的特点:

情绪情感更加丰富;

情绪的强烈性;

情绪不够稳定;

情绪容易激动(易感性);

情绪两极性明显;

情绪的开放性与掩饰性相交织;

逆反性。

5、中学生情绪问题:

焦虑:常常由于对某事物的过分担心和忧虑导致。

抑郁:是一种持续的情绪低落的心理状态,表现为孤立,不愉快,忧虑,悲伤,失望,痛苦和焦虑。

恐惧:是指人对某些事物和特殊情境产生的害怕、惧怕的情绪反应,如对黑暗、动物、社交或威胁感到恐惧害怕。

易怒:是指人容易被小小刺激引发较大的愤怒,实际上是一种敌意和愤怒的心态。

6、人格的含义、结构和特征:

含义: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的统合模式。它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的统一的心理特征。

结构:性格、气质、认知风格、自我调控。

特征: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

7、认知风格: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冲动与沉思;同时性与即时性。

8、自我调控:即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

9、自我意识发展三个阶段:生理自我(0-3岁)、社会自我(4-12岁)、心理自我(青少年初期)。

10、能力的种类:

(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在不同种类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共同能力。包括观察、记忆、思维、言语、想象和操作等。

特殊能力:从事某种专业活动所必需的能力。

(2)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模仿能力:是指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来学习知识和技能,并以相同方式作出反应的能力。

创造能力:是指在活动中能产生具有社会价值独特的新颖的思想和事物的能力。

(3)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认知能力:是指通过人脑对外界提供信息进行加工和存贮的能力。

操作能力:是通过肌体的动作完成各种活动的能力,如体育、艺术、实验、劳动等。

社交能力: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11、气质类型的心理指标

感受性:即人对外界刺激的感觉能力

耐受性:是指人在经受外界刺激作用时表现在时间和强度上的耐受程度。

反应的敏捷性:分为两类:一类为不随意改变性,如不随意指向性,另一类指心理反应和心理过程进行速度,如记忆速度。

行为的可塑性:个性适应环境影响的难易程度。

情绪的兴奋性:指情绪兴奋性的强弱以及情绪向外表现的强烈程度。

倾向性:指反应主要倾向于外部世界,还是倾向于内心体验。

12、性格的类型:

按心理机能来划分: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

按心理倾向来划分:内向型和外向型

按个性独立性程度来划分: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

按人格特征与职业选择的关系来划分:

现实型:注重物质和实际的利益,喜欢从事有明确要求、有秩序的工作。

研究型:好奇心强,重分析。喜欢从事创造性的工作。

艺术型:想象力丰富,有理想、好独创;喜欢从事无序的、自由的活动。

社会型:重友谊、善社交。喜欢从事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工作。

企业型:有冒险精神、喜欢支配别人。喜欢从事组织和领导工作。

常规型:易顺从,想象力差。喜欢从事重复性、习惯性的工作。

(二)辨析题

1、如何情绪和情感的概念?

含义:使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的体验。

对概念的理解:

需要是情绪和情感产生的基础。与人的需要没有直接关系的客观事物,对人既无益也无害一般不会引起情绪和情感。

刺激情境认知决定情绪和情感性质,主体已有的知识经验不同,对同一情境的判断和评估不同,因而引起的情绪和情感也不同。

2、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稳定性不同:情绪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它往往随着环境的改变和需要的满足而减弱或消失。而情感则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是人对事物稳定态度反映,是个性结构或道德品质中的组成部分。

引起的需要的性质不同:情绪是指天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心理体验,情感是由社会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心理体验。

表现形式不同:情绪是情感的表现形式,通常具有明显的冲动性和外部表现。而情感常以内心体验的形式存在,比较内隐。

联系:在具体人身上很难严格区分开。

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通过情绪反应得以表达。情感离不开情绪。

情绪的变化反映情感的深度,情绪发生时,需要深含着情感。情绪也离不开情感。

3、如何理解能力的概念?

含义: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包含两种含义:实际能力:个人在先天遗传基础上努力学习并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潜能:个人将来可能在行为上表现出来的能力,又称性向。它包括普通性向(一般性潜能)和特殊性向(某一方面的特殊潜能)。

对概念的理解:

能力和活动是紧密联系的。能力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从事活动必须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顺利进行及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完成任何一种活动,都需要多种能力的结合。为了顺利完成某种活动,多种能力独特组合叫才能。能力高度发展并得到最完备的结合,是人创造性的完成多种复杂活动叫天才。

4、如何理解气质的概念?

含义:气质是不以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特点: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灵活性方面的动力特征。

所谓动力特征是指心理过程,强度,意志努力程度(情绪体验);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知觉速度,思维灵活程度);心理活动的指向性(内倾,外倾)等方面在行动上的表现。

天赋性:气质在个体刚出生时就有所表现,具有明显天赋性。气质特性和遗传也有关系。

稳定性和可塑性:气质的稳定性是指气质具有稳定,不易改变的特点。气质的可塑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或多或少的变化

5、如何理解性格的概念?

性格是指由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他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对概念的理解:

性格首先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他的行为方式中。人对事物态度不同,由他支配的行为方式不同,性格也就不同。

性格是指一个人独特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只有当一个人比较经常、稳固地表现出某种态度和行为方式时,才称之为性格。

性格是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个性的差别首先表现为性格的差别;性格规定了能力、气质的发展方向。

6、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性格与气质的区别:

从起源上看:气质是先天的,主要体现为神经类型的自我表现;而性格是后天的,它是人在活动中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因而,具有社会制约性。

从可塑性上看:气质的变化较慢,可塑性较小;而性格的可塑性较大,环境对性格的作用是明显的。

从性质上看:气质所指的典型行为与行为内容无关,因而无好坏善恶之分;而性格主要指行为的内容,因而有好环善恶之分。

从表现范围上看:气质的表现范围狭窄;而性格的表现范围广泛,囊括人的社会心理特点。

性格与气质的联系:

气质对性格的影响:气质会影响性格的形成;气质可以按照自己的动力方式,渲染性格特征;气质还有影响性格改造或形成的速度。

性格对气质的影响:性格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改变气质,使他服从于生活实践的要求。

7、性格与能力的关系

首先,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受性格的制约;优良的性格特征能促使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也往往能够弥补某种能力的相对弱点。如“勤能补拙”。

其次,在多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中,相应的性格特征也发展起来。

(三)简答题

1、中学生良好情绪的标准?

能正确反映一定环境和情境的影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

能对引起情绪的刺激,作出适当强度的反应。

有情绪反应的转移能力。

要符合学生觉得年龄特点。

2、中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

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

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

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

3、能力的形成条件

遗传因素及营养状况。

早期经验。

教育与教学。

社会实践。

天才与勤奋。

4、简述在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

重视早期教育,正确进行早期教育。

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科技与课外活动中培养兴趣,促进能力发展。

注意能力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5、气质类型的基本特征及其在教育上的应用?

气质类型的特点:

多血质: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粗枝大叶。

胆汁质: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

粘液质:稳定,但灵活性不足,踏实,但有些死板,沉着冷静,但缺乏生气。

抑郁质:敏锐稳定,体验深刻外表温柔,怯懦,孤独,行动缓慢。

气质类型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依据学生不同的气质特征,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

多血质:缺点:朝三暮四、粗心大意、任性;教育方法:刚柔相济,要求他们埋头苦干,认真,守纪律。

胆汁质:缺点:粗暴、任性、高傲;教育方法:以柔克刚,切忌急躁。

粘液质:缺点:执拗、冷淡、墨守成规、迟缓。教育方法:吸引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

抑郁质:缺点:怯懦、孤僻、多疑。教育方法:多关怀、多引导、称赞,要求逐步提高。

6、简述人格的特征?

理智特征:是指个体在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认知特点和风格。如主动感知和被动感知。

情绪特征:是指个体稳定而独特的情绪活动方式,如情绪活动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和主导心境等方面的特征。

意志特征:指个体自觉地确定目标,调节支配行为,从而达到目标的性格特征,例如:独立性、目的性、自制力、镇定、勇敢、有恒心等。

对现实态度的特征:主要是指个人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对自己以及对待学习、工作、劳动的态度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

7、简述性格的形成条件?

性格形成的生物学条件:遗传素质;身高、体重、外貌等生理特点;生理成熟的早晚。

家庭因素在性格形成中的作用:

儿童的家庭背景:家庭的经济收入水平、家长的职业、家庭结构的健全程度、家庭的气氛、家庭子女数量的多少。

父母的教养态度:注意母亲所起的作用;父母教养态度的一致性;儿童对父母教养态度的理解;儿童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校教育在性格形成中的作用:课堂教学;校风班风;学生组织;教师。

文化社会因素在性格形成中的作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和自然环境,都会影响人的实践活动,从而形成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典型性格。

8、如何培养良好的性格?

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

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

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

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

因材施教,提高自我教育能力。

9、中学生青春期心理发展的什么特点?如何进行正确引导?

特点:

自我意识增强:自以为成熟,要求独立,对老师和家长的教育有逆反倾向。开始关注自身形象。

性成熟带来性意识的萌发:了解渴望了解性知识;对异性充满好奇和爱慕;在异性面前容易紧张和兴奋;有性冲动和性欲望出现。

人际关系发展的特点:渴望交往。一方面心理自闭,不想向外吐露心声;另一方面又想得到别人的理解。

教育方法: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

教给学生调节情绪的方法,合理应对不良情绪。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异性交往观,与异性健康友好地交往。

鼓励学生与父母、老师、同学沟通交流,消除隔阂。

10、如何指导中学生的异性交往?

教师要积极引导:抓好青春期教育,提倡异性学生的正常交往,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

异性交往准则:要自然适度,要注意交往场所和方式,留有余地,不能伤害对方。

【拓展】

1、情绪理论:

(1)詹姆斯-兰格理论

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活动的产物,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也称情绪的外周理论。

(2)坎农-巴德理论

认为情绪的中枢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传至丘脑,再由丘脑向大脑和植物性神经系统发出神经冲动,从而产生情绪体验。

(3)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

刺激情境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产生,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

刺激情境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产生,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情绪产生的过程是:刺激情境-评估-情绪。

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重要条件。

(4)沙赫特的情绪理论

情绪产生有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一个是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二是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情绪状态是认知过程、生理状态、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中整合的结果。

(5)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

情绪是个体对环境事件知觉到有有害或无害的反应。在情绪活动中,人们需要不断地评价刺激事件与自身的关系,有三个层次的评价:初评价、次评价、再评价。

(6)情绪ABC理论:

由艾里斯创立。认为A是诱发事件;B是个体对该事件的看法;C是个体的情绪和行为反映。他认为引起C的原因,不是由A引起,而是由B引起的。

2、能力(智力)理论

(1)双因素说:斯皮尔曼认为,人的能力由两种因素构成: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一般因素是基本能力,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共同基础;特殊因素是从事特殊活动所必备的能力。

(2)群因素说:赛斯顿认为,人的能力由七种因素构成:词的理解力、词语运用能力、计算能力、空间知觉能力、记忆能力、知觉速度、推理能力。

(3)液态智力和晶态智力说:卡特尔认为,液态智力是一个人生来就能进行智力活动的能力,即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晶态智力是一个人通过液态智力学到并完善的能力,是通过语言和后天的经验发展起来的。

(4)能力的层次结构说:弗农认为,智力分为很多层次。最高层次是一般智力;第二层次包括言语教育和机械操作两个方面;第三层次包括言语、数量、机械、空间、操作等;第四层次为特殊因素,即各种各样的特殊能力。

(5)智力三维结构说:吉尔福特认为,智力分为三个维度:内容、操作、产物。内容包括视觉、听觉、符号、语义、行为等;操作包括认知、记忆、发散

性思维、聚合性思维、评价;产物包括单元、类别、关系、系统、转换、蕴含等。三个维度的因素组合起来,人的智力类型有5×5×6=150种。

(6)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认为,个体身上存在八种相对独立,与特定认知领域相联系的八种智力: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交流-交往智力;自然观察智力。

3、气质学说

(1)阴阳五行说:

分为太阴,少阴,太阳,少阳,阴阳和平五类。

(2)体液说(希波克利特)

认为人体内有四种液体,粘液生于脑,黄胆汁生于肝,黑胆汁生于胃,血液生于心脏。四种体液调和,人就健康。

四种体液混合比例孰占优势决定某种气质类型。多血质:混合比例血液占优势;胆汁质:黄胆汁占优势;粘液质:粘液占优势;抑郁质:黑胆汁占优势。

(3)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神经系统的特性:强度、平衡性、灵活性。

根据三种特性的独特结合,把神经系统分为四种类型:强而不平衡的类型;强、平衡、灵活的类型;强、平衡、不灵活的类型;弱型。

4、人格理论

(1)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

奥尔波特,1937年提出人格特质理论,被称为人格心理学之父。

人格特质分为两类,共同特质(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一个群体的固有的相同特征)和个人特质(个体独有的特征)。

个人特质,依据在生活中的作用又分为首要特质(最典型、最具有概括性的特质,)、中心特质(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次要特质(不重要,但在特殊情况下会表现出来的特质)。

(2)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卡特尔受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启发,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对人格特质进行分析,提出基于人格特质的理论模型。

模型分为四个层次:

个别特质(个体独有)和共同特质(共有的特征);

表面特质(从外部行为能直接观察到的特征)和根源特质(相互联系又以相同原因为基础的行为特征);

体质特质(先天生理因素决定)和环境特质(后天环境因素决定);

动力特质(具有动力特征)、能力特质(表现在知觉和运动方面的差异)、气质特质(决定情绪反应的速度与强度)。

(3)佛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门组成。

本我,是人格结构的基础,是原始的无意识的本能。包括许多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本能和欲望。如饥渴、性、攻击,其中以性和攻击冲动为主。本我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是在本我的冲动和现实条件的冲突发展而来,受现实原则支配。一方面要满足本我的原始冲动,另一方面要符合良心、道德等超我的评价。

超我是后天习得的社会道德态度,包括良知和自我理想。超我受道德原则的支配。

人格发展阶段:

口腔期(0-1岁左右):主要靠口腔部位的吸允、咀嚼、吞咽等活动获得满足。

肛门期(2-3岁左右):主要靠大小便排泄时产生的刺激获得满足。

性器期(4-5岁左右):主要以性器官的部位获得满足,能够分辨男女性别,出现恋父或恋母情结。

潜伏期(6-12岁左右):兴趣扩大,由对自己身体和父母感情转变到周围事物,男女儿童在情感上呈现疏远分离趋势。

两性期(13-18岁左右):性器官发育成熟,开始有两性生活的理想和婚姻家庭意识。

(4)艾里克森的人格理论

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八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发展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第一阶段(0-1.5岁)婴儿期:基本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任务是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第二阶段(1.5-3岁)儿童早期: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任务是培养自主感,科福,羞怯与怀疑。

第三阶段(3、6-7岁)学前期:主动感对内疚感,任务是培养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第四阶段(6、7-12岁)学龄期:勤奋感对自卑感,任务是培养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第五阶段(12-18)青年期: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感,防止角色混乱。

第六阶段(18-25岁)成年早期:亲密感对孤独感,任务是发展亲密感,体验爱情,避免孤独感。

第七阶段(25-60岁)成年中期:繁殖感对停滞感,任务是获得繁殖感,体验关怀的实现。

第八阶段(60岁以上)成年晚期: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绝望和沮丧。

5、情绪调节的方法有哪些(简述心理自我防御机制)?

自我防御机制,是在自我在精神受干扰时,避开干扰保持心理平衡的心理机制,包括压抑、否认、置换、文饰、投射等。

压抑,是指把那些不能被意识所接受的冲动、观念、回忆或情感等压抑到潜意识中去。

否认,是指有意或无意地拒绝承认那些不愉快的现实,以此减少心灵上的痛苦。

置换,又称转移。是指对某一对象的情感,因某种原因无法向其直接表现时,就转移到其它较安全或容易被大家所接受的对象上。例如迁怒。

文饰,即合理化。个人遭受挫折无法达到追求目标,给自己找一些有力的理由来解释。有两种表现,一种是酸葡萄心理,另一种是甜柠檬心理。

投射,一般是指将自己不喜欢或不能接受的性格、态度等,投射到别人身上或外部世界,而断言别人是这样,以免除自责的痛苦。例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代偿,是指个体利用某种方法来弥补其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从而掩盖自己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升华,是指可以把社会所不能接受的性欲或冲动所伴随的能量,转向更高级的社会所能接受的渠道,进行创造性的活动。例如文学、绘画创作。

幽默,是指以幽默诙谐的方式把话题从情感问题上移开。

6、逆反心理的产生原因及缓解方法?

原因:

主观方面,中学生正处于过渡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为了表现自己与众不同,他们对任何事物倾向于持批判态度。

客观方面,老师和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当,或者与学生关系不融洽,都会导致逆反心理。

缓解方法:

尊重孩子,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最需要得到他人认同和尊重。

注意语言,尽量避免使用命令的词汇。

委婉地纠正孩子的错误。

学会聆听,问题出现时注意聆听孩子的想法,给双方必要的时间,缓解紧张情绪。

三、历年真题

(一)单选题

【2012年下】

1、王悦接到高考通知书已经十多天了,仍心情愉悦,往常平静平淡的事也能让她很高兴。这种情绪状态属于()

A激情B心境C应激D挫折

2、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一定社会历史背景下,借助语言,通过人与人的社会交往而形成的。持这种观点的心理学家是()

A维果斯基B乔姆斯基C巴甫洛夫D弗洛伊德

3、上初中以来,刘俊好像不认识自己了。“我到底是谁?我将来要做什么呢?”这类问题常常困扰着他。根据埃里克森的社会发展心理理论,他处于哪个发展阶段?()

A亲密对孤独B勤奋对自卑C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D信任对不信任

【2013年上】

4、当同学们获悉本班取得学校合唱第一名的成绩时欣喜若狂,他们的情绪状态属于()

A心境B激情C应激D热情

5、人们通常认为北方人开朗,南方人含蓄细腻,根据奥尔波特的人格理论,上述人格特征属于()

A共同特质B首要特质C次要特质D中心特质

6、当学生嘲笑张老师个子矮小时,张老师以一句浓缩的就是精华化解了当时的尴尬。这种情绪调节的方法称为()

A升华B补偿C幽默D宣泄

【2013年下】

7、赵毅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独立性,易受同学影响。当他发现自己的意见和同学们不一致时,往往不能坚持己见。这表明他的认知方式属于()A整体型B序列型C场独立型D场依存型

8、在一项暑期夏令营活动中,天气炎热,同学们都感到口干舌燥,此时,小丽会因为自己还剩半杯水而高兴,而小悦则因为自己有半杯水而担忧,这说明情绪具有()

A主观性B感染性C客观性D两极性

【2014年上】

9、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在成人的指导下与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维果斯基称之为()

A教学支架B最近发展区C先行组织者D互动协作

10、晓东在解决了困扰他很久的数学难题后出现的喜悦属于()

A道德感B理智感C美感D效能感

11、田禾热爱学习,关心同学,助人为乐,组织班级活动认认真真。她的这种品质属于性格的哪种特征?()

A态度特征B理智特征C意志特征D情绪特征

(二)辨析题

1、遗传素质决定能力发展的水平(2013年上)

(三)简答题

1、简述人格的特征(2013年上)

(四)材料分析题

1、材料:(2012年下)

冯亮和丁明是初二的学生,最近两人都有些心事,于是凑在一起聊天……

冯亮:你说咱们已经快和爸妈一样高了,可父母还老把我们当小孩,什么都管。

丁明:可不是吗?吃饭要管,穿衣服要管,连去哪儿也要管,放学回家稍晚就唠叨个不停……真烦!有时他们让我们做什么,我偏不听他们的话。最近一段时间,我的情绪似乎失控了。今天的课堂演讲,我紧张得要命,生怕在老师同学面前出丑。

冯亮:我发现了,你脸都红到脖子根上了。

丁明:不光这个,有时候高兴起来,我就跟飞上天似的,感觉无所不能。可是难过起来,又像被打入十八层地狱……

冯亮:我也一样,就比如每次跟女同学打招呼,我常莫名其妙地心跳加速,感觉既紧张又害怕,以前不是这样。

丁明:有时候也会担心自己在别人眼中形象不好,譬如不够帅之类的。

冯亮:还有不够优秀,能力不够强等。我特希望在别人眼中是一个聪明、有实力的人。

丁明:我特理解你,这种感觉我也有,而且特想跟人倾诉,但就是不知道该跟谁说。

问题:

(1)上面两位同学的谈话,反映了中学生青春期心理发展的什么特点?

(2)作为老师,你会对他们提出哪些建议?

2、材料:(2013年下)

肖平、王东、高力与赵翔喜欢踢足球,也喜欢看足球比赛,但他们在观看足球比赛时的情绪表现却非常不一样。当看到自己喜欢的球星踢了一个好球时,肖平立刻大喊:好球,好球,同时兴奋得手舞足蹈;王东也能兴奋,叫好并鼓掌。却没有肖平那样狂热,有时还劝告肖平别喊叫;高力只是平静地说了一句:这球踢得不错,有水平;赵翔始终沉默不语,会心一笑。

问题:

(1)请指出四个人的气质类型

(2)请说明四种气质类型的特征

(3)请说明教师了解学生气质类型在教育教学中的意义。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试题答案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1.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对教育有何启示? 心理发展阶段是指按一定的标准将个体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几个以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有着质的差异的确定时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既有相对稳定性,又有一定程度的可变性。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1)针对稳定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要有不同的要求和措施。要求不能过高或过低,措施不能成人化和模式化。 2)针对可变性:教育不应消极适应年龄特征,应积极创造条件,走在发展的前面,以促进年龄特征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向更高层次发展。 2.分析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的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的研究成果,会为哲学和心理科学的一般原理提供实际的材料和丰富的例证。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研究的各项成果,将为相关学科提供各种有用的材料。 2.实践意义: 一方面,可以为初、高中教师提供根据青少年心理活动规律组织教学、开展课内活动的理论依据,提高教育、教学工作效率。另一方面,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知识为教师提高自身修养,培养高尚的师德,改进教学方法提供帮助。 3.根据青少年心理发展理论分析:“揠苗助长”的做法为什么是错误的? 青少年心理发展既有相对稳定性,又有一定程度的可变性。 稳定性表现: 1)一定年龄阶段的大多数儿童总是处于一定的发展水平上,表现基本相似的心理特点。心理发展的水平同年龄之间的对应关系;心理的发展有一个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的趋势。 2)发展阶段的进程顺序和发展速度是相对不变的,不能超越也不能颠倒。 可变性的表现: 发展阶段出现的年龄可因特殊的条件提前或延迟。(发展速度有变化)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循序渐进地促进青少年的发展,不能“揠苗助长”,否则,欲速则不达。 4.试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分析,在品德教育中,为什么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榜样?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道德行为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而且可以改变。他用模仿学习、抗拒诱惑等实验研究儿童品德的形成,指出决定儿童道德行为的因素是环境、社会文化关系、客观条件、榜样与强化作用等,认为通过奖励儿童的适当行为,有利于良好道德行为的发展,还认为通过榜样的影响可以抗拒外界的多种诱惑。 理论的启示: 这一理论观点和研究成果,为我们认识和训练道德行为提供有益的启示。在品德教育中,教育者应注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可供学习和借鉴的榜样,引导学生学习和保持榜样行为,并为学生创造再现榜样行为的机会,对好的行为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对错误的行为则给予批评和教育。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各位同学: 你们好!作为小学生的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烦恼如:学习、生活等方面,给我们的心理带来了很大的压 力,因此心理与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今天我们有进行一次心理健康的教育。 一、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呢? 1、乐于学习。 2、能与老师、同学和他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人 为善,团结互助。 3、情绪基本稳定,心情轻松愉快。 4、意志健全,树立自信。 二、不良的心理行为表现1、注意异常。常见的有注意增强, 如过分注意他人的一举一动,过分注意自身健康、产生 各种不必要的想法等,从而导致出现神经性强迫症,做任何事总是担心做不好,不断地重复检查再检查,产生不必要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而另一种则表现为,注 意力不够集中,达不到其应该达到的心理年龄,例如,无法把注意力集中到每一节课当中,容易被外面的事物所吸引,容易感到疲劳、力不从心、心烦意乱等的身心体验,从而无法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出现厌学、逃学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保持良好的读书环境。在学习时应选择安静的地 方,使自己与外界的干扰性刺激隔离; (2)使学习活动简单化。在学习时,除了带必要的书本及文具外,不携带使用权自己分心的东西。 (3)课桌上的东西尽量减少。课堂上或学习过程中,尽量少摆东西在课桌上,这样可以减少分心,保持高度的集中; (4)进行必要的体育锻炼。必要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克服注意力不集中的缺点,并能使人对外界的各种刺激的适应能有所提高。 2、情绪反应异常。人情绪的变化,常常和我们的生活经历有关,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让我们开

心或不开心的事情。当我们出现情绪低落时,即不开心的时候,不防采用以下方法来调节我们的情绪: (1)换一种想法。我们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常常会心灰意冷,觉得前途渺茫。此时如果换一种想法,想到吃一点苦,受一点挫折对自己是有好处的,我因为这一次的失败而有了更大的收获。或者想,自己还年轻,还可以从头开始,时间可以使用权自己增加阅历,经历给自己带来经验。暗示自己,“车到山前必有路”,“胜败乃兵家常事”等等。 (2)掌握放松技术。在自己不高兴时,可以应用自己已经掌握的放松技术,来缓解内心的痛苦,并使自己有一个强壮的身体。 (3)合理发泄。当心情不好时,可以通过合理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情绪,缓解内心的不平衡。例如打球、跑步、爬山、找个没人的地方大哭一场或向自己最好的朋友倾诉,将不开心的事说出来等,这样心理会好受一些。但切记不可选择伤害自己或他人方式。 3、学习困难。学习困难,对我们小学生来说,是经常遇到的问题,有时我们会感到力不从心,从而丧失信心,灰心丧气,一蹶不振。而真正是天生的学习困难的人是很少的。其实,在学习中,谁都会遇到不同的困难,真正是天才的,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是很少的,许多有成就的人,都是靠自己的努力而获得的。所以,当我们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不能灰心丧气,要克服学习中的一切困难和压力,勇敢面对,也可以向同学和老师请教。只要能吃苦就一定能够取得较好的成绩。 4、人际关系紧张。是指与好朋友(或者同学)之间、与教师之间、与家人之间等,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前提条件是相互的尊重。要关心他人的需要,体会及体谅他人的处境,乐于奉献,甘于付出,帮助朋友解除忧虑,创造良好而和谐的交际氛围,才会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交往中要热情直率,心胸开阔,对未来及前途充满信心,凡事拿得起放得下,当机立断,顾全大局,不过多地计较个人得失,相互谅解,平易近人;要诚实可靠,而不能虚伪,如果为了个人的利益而背信弃义,就不会赢得他人的信赖;同时,要通情达理,乐观向上,要时时处处理解别人,宽容别人,在别人痛苦的时候,给人以宽慰,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 5、考试焦虑。(针对六年级毕业班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我们时常会产生紧张心理,特别对我们小学即将毕业的学生来说,我们常常会因为面对考试而感到紧张、焦

教育心理学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教育心理学》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不定项选择题 1.()阶段是青少年儿童开始发展自我同一性的时期。 A.小学B.初高中C.大学D.成年 2.去过几次小朋友的家,就能画出具体的路线图来,认知发展到()阶段的儿童能做到这种程度。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3.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2-3岁的发展任务是培养()。 A.自主性B.主动性C.勤奋感D.自我同一性 4.根据Piaget的观点,儿童能发现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与物体排开的水量有关,而与物体的质地无关,说明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已处在()。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5.下列情形中没有使用支架的是()。 A.教师给学生做示范B.优秀生给差生讲解应用题 C.教师告诉学生,物理很难学D.计算机提示学生如何解题 6.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是指()。 A.最新获得的能力B.超出目前水平的能力 C.正处于掌握边缘的能力D.需要在下一发展阶段掌握的能力 7.Piaget提出的四个阶段由低向高的发展顺序是()。 A.不可改变的B.可以跳跃的C.因人而异的D.可人为改变的 8.有些中学生在学习抽象概念和规则时,仍需具体经验支持,从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来看这是因为()。A.他们尚未达到形式运算阶段B.这些概念、规则太复杂 C.具体经验可以帮助他们加深印象D.有利于他们进行发现式学习 9.Vygotsky提出“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的含义是()。 A.提前讲授下一阶段才能掌握的内容B.教学可以不考虑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 C.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创造最近发展区D.根据学生现有的水平进行教学 10.运用准备性原则进行教学意味着()。 A.了解学生的知识准备B.了解学习的认知发展准备 C.根据学生的准备状态教学D.以上都对 11.个体认为别人总是无理由的取笑自己是()阶段危机没有解决的表现。 A.信任对怀疑B.自主对羞愧C.主动对内疚D.勤奋对自卑 12.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Vygotsky B.布鲁纳C.加涅D.桑代克 13.个体倾向于利用自己身体或内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依据的学习风格属于()。 A.场依存型B.场独立型C.冲动型D.深思型 14.场依存性者喜欢的学习方式是()。 A.自主学习B.合作学习C.探究学习D.有意义学习 15.场独立且沉思型的学生适合选修的学科是()。 A.数学B.历史学C.教育学D.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考试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考试知识点

名词解释 1、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2、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3、人的学习: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4、发现学习:是教师启发学生独立发现事物意义的学习。 5、有意义学习:是指符合所代表的新知识与个体原有认知结构中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和非人为联系的过程。 6、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当认知结构中已经形成某些概括程度较低的观念,在这些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种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

题时,便产生了上位学习。 7、下为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分,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下为学习包括两种形式:相关类属学习和派生类属学习。 8、相关类属学习:当新学习的知识从属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某一观念,但并非完全包含于原有观念中,并且也不能完全由原有观念所代表,二者仅是一种相互关联的从属关系时,便产生了相关类属学习。 9、自我效能感:最早是由班杜拉提出的,是指人们对于自己能否成功的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10、直观: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直观是知识获得的首要环节。在教学实际中,直观有三种方式: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 11、言语直观:是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形)的感知及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2章 认知发展

【第二章认知发展】 一、一个人思考并解决问题进而掌握知识的学习活动都属于认知活动; 二、认知发展是指一个人进行智力活动并获得相应产物的能力的进步或提高。 三、持有阶段性观点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个体的认知技能在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点上表 现出突发性的增长,而在另一些点上却没有变化,即以一种分离的、阶段性的模式发展。 在对阶段性发展观点进行比喻时,常用例子“爬楼梯”,即认知的阶段性发展如同人爬楼梯; 四、认知发展的连续性过程类似于一个人沿着斜坡向上走逐渐到达更高层面的过程,其 中每一个新的进步都建立在前面的发展之上。 五、领域一般性:持有领域一般性观点的认知理论认为只存在一条认知发展路线,即认知发展几乎是同时在多个领域发生。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主张领域一般性的观点; 六、领域特殊性:认知发展的信息加工观点坚持的就是认知发展的领域特殊性观点,认为人类的认知包括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思维和语言等不同领域,各个领域的发展是彼此独立的。 七、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皮亚杰认为当已有的图式不能应对眼前的问题时,就产生一种不平衡状态; 2、感知运动智力阶段的儿童还形成了客体永恒性概念,即能意识到被移出视野的物体仍然存在并试图找到它们,因此这个阶段的儿童可以学会玩捉迷藏的游戏; 3、具体运算思维阶段的儿童的逻辑推理能力明显进步,但仍局限于对具体物体进行推 理;(此阶段儿童思维具有可逆性)这种儿童思维的可逆性的进步给儿童带来的两个变化之一是:理解了守恒法则。 八、认知发展的信息加工观点 1、认知发展的信息加工观点是研究者从认知心理学领域中寻求的研究儿童认知发展的一个新的途径。 2、认知发展的信息加工观点与皮亚杰理论不同的是,它坚持的是认知发展的领域特殊性观点,它们重视知识在儿童的认知活动中的作用。 3、总体上信息加工观点认为存在基础发展个高级发展这样两种认知发展过程。 九、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强调了社会文化对于认知发展的影响。 十、在青少年时期,个体的注意品质也有了良好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注意的保持时间的延长和专心程度的提高。青少年时期个体能更好的进行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交替运用,通

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精心整理 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今天一来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其标准是什么?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且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主体能作出良好的适应,并且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 提供科学、健康、专业的指导。 理健康了。 是满腔热情地投身于生活,总是忘我地在为社会创造财富。对这些人来说,每天都是一个新的开始,每天都是一个新的台阶,不怕困难,不怕挫折,而且总是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向他自己既定的目标前进。这类人用他们自己的行动去体验人生的价值,真切而深刻,所以总能享受到人生的乐趣,反过来更能激起自己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第二,对自我有恰当的认识。 世界上最困难的是什么?就是如何认识自己。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一般能有“自知之明”,就是说,能够正确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认识到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位置,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学识、水平,既不高估自己,不对自己的一些长处和优势沾沾自喜,也不会自卑,过分地贬低自己,决不无缘无故抱怨、自责自己。反之,一个 第三,享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1 于与人交往的态度。 2 上。 3 总显示出同情、友善、信任、尊敬等积极的态度。 4.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能够注意他人的长处,能较虚心地向他人学习。 5.当他人有困难时,总能采取真诚的、有效的帮助。 6.当与他人产生矛盾时,能做到“忍一时之气免百日之忧”,不主动出击,不

“窝里斗”,能进行较好的沟通,并以理智的、合理的方式解决。 第四,有一个乐观的情绪状态。 情绪最容易反映人的心理状态,也最能影响人的身心健康。一般来说,情绪健康的人有以下这些特点。 1.没有过分的、不切实际的要求,所以很少有烦恼、不快,精神状态永远是饱 满的、乐观的。 2 3 理的不快。 4 的精神风貌;思考问题的方式是适中的和合理的;待人接物能采取恰当态度,对外界的刺激不会有偏激的情绪和行为;能够与社会的步调合拍,能和集体融为一体。 第六,道德心态的健康。 道德健康是世界卫生组织近几年来对健康内容界定的最新补充。一个道德不健康的人,很难说是一个完全意义上健康的人。那么,什么是道德心态的健康呢?大

教师考编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精心整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基本内涵 研究对象&内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同时又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具体来说包括: a.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b.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第二节发展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是1877年出版的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 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该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教育心理学由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桑代克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时期:学科体系基本形成(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第三节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要遵循客观性、系统性、教育性、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常用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教育经验总结法。 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一、个体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一)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简答题 1. 连续性与阶段性。 2. 定向性与顺序性。 3. 不平衡性。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劳伦兹首先 提出了关键期的概念) 4. 差异性。 (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填空题 1.童年期。 2.少年期。也被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填空题 3.青年初期。 二、心理发展的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教育心理学》问答题

《教育心理学》问答题汇总 1、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考试大纲》P1) 答:教育心理学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那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具体而言,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如学习的实质、动机、过程与条件等,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如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活动的安排、师生互动过程的设计与学习过程的管理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2、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P1) 答: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展开的。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3、简述学与教的三种过程模式。(P5) 答:(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2)教学过程。教师通过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3)评价/反思过程。评价和反思过程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反思。在学与教的过程模式中,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而且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作用。(P7) 答: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在: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和理论指导,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5、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P9) 答:教育心理学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成熟时期(20世纪 60年代到70年代末),完善时期(20世纪80 年代以后)。 6、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P13) 答:(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 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 7、简述少年期的心理发展特征。(P14) 答:少年期是11、12岁到14、15岁的阶段, 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大致相 当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 幼稚性错综的矛盾。少年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占 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但抽象思维在一 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同时,思维 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但仍带有不少 片面性和主观性。 8、简述青年初期的心理发展特征。(P15) 答:青年初期是指14、15岁至17、18岁时期, 相当于高中时期。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 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他们的 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 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占主要地位 的情感是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道德感、理 智感与美感都有了深刻的发展。 9、简述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P15) 答:(1)关于学习准备。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 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 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 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 点。学习准备不仅影响新学习的成功,而且也 影响学习的效率。同时,学习也会促进学生的 心理发展,新的发展又为进一步的新学习做好 准备。(2)关于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 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 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 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2岁是口语发展的关键 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 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所以,我们应抓住关 键期的有利时机,及时进行适当的教育,就能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0、试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P16) 答: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 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0-2岁)、前运算(2 -7岁)、具体运算(7-11岁)、形式运算(11 -15岁)等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儿童的认 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前运算阶段 的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 或形象模式,他们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 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 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 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不具有可逆性。具 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 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 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 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形式运算阶段儿童的 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本阶段的儿童不仅 能够运用经验-归纳的方式进行逻辑推理,而 且能够运用假设-演绎推理的方式来解决问 题。本阶段的儿童能够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 和直喻,能做一定的概括,其思维发展水平已 接近成人的水平。本阶段的儿童不仅具备了逆 向性的可逆思维,而且具备了补偿性的可逆思 维。本阶段的儿童不再刻板地恪守规则,反而 常常由于规则与事实的不符而违反规则。 11、简述教学与认知发展的关系。(P18) 答:(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2) 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3)关于最近发展 区。 12、简述最近发展区概念及其意义。(P19) 答:前苏联的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 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 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 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 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 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它的 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 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水平,还应 该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 13、简述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意义。(P20) 答: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 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章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1、心理发展的含义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是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的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得到改善,日趋完善、复杂化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 2、个体心理发展包括认知能力的发展、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3、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①连续性与阶段性②方向性与顺序性③不平衡性④差异性 4、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1)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遗传素质奠定了个体差异的最初基础;生理成熟为心理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2)环境和教育因素.环境使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3)心理发展的内在动力:个体在积极活动过程中,社会和教育不断向他们提出新的要求,新的要求引起新的需要,新需要与他们原有的心理水平之间发生矛盾,这种矛盾是个体心理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为什么说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答: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积极影响过程。教育为个体心理的发展提出全面而具体的要求,教育可以加速或者延缓儿童心理的发展过程,合理的要求和良好的教育条件能够加快心理发展的进程。中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个性发展、社会性发展等主要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 5、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①过渡性②动荡性③社会性④闭锁性和文饰性 6、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①关于学习准备: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②关于关键期:关键期指的是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个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减弱或没有影响。 7、费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人格结构理论;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1)人格结构理论 ·人格结构是由意识和潜意识两部分组成。·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组成。·自我、本我、超我三者以动态的形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2)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①口唇期(0~1岁)②肛门期(1~3岁)③性器期(3~6岁)④潜伏期(6~11岁)⑤生殖期(11或13~20岁) 8、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论 ·信任对不信任(0~1岁)·自主行动对羞怯怀疑(1~3岁)·自动自发对退缩内疚(3~6岁)·勤奋自取对自贬自卑(6~12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友爱亲密对孤独疏离(18~25岁)·精力充沛对颓废迟滞(25~60岁)·完善无憾对悲观绝望(60~死亡) 9、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认知发展的阶段: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②前运算阶段(2~7岁)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④形式运算阶段(11~成人期) 10、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论 ①文化历史发展理论;②高级心理机能是由工具与符号为中介的;③心理发展的活动说;④最近发展区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心理发展水平:一种是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潜在的发展水平。维果茨基将最近发展区定义为“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有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能力较强的合作伙伴合作时,儿童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章中小学生注意、感知和记忆的发展与教育 1、注意的含义: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2、注意的功能:①选择功能②保持功能③调节和监督功能 3、注意的品质:①注意的广度②注意的稳定性③注意的分配④注意的转移 4、注意的种类:①无意注意②有意注意③有意后注意 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有必要时需要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5、感知的含义:感知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和知觉的过程,是认知过程的开端。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6、知觉的特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和恒常性。 7、记忆的含义:记忆是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记忆是心理过程在时间上的延续,其内容可以是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记忆使心理活动各个方面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 8、记忆的种类:①形象记忆②情景记忆③语词-逻辑记忆④情绪记忆 ⑤运动记忆 9、记忆的过程:识记;保持; 再认和回忆;遗忘 遗忘的原因:①衰退理论②干扰理论③线索依赖性遗忘理论④动机性遗忘理论 第三章中小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教育 1、思维的含义: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①问题情境②知觉特点③知识经验 3、中小学生思维发展的总发展趋势:从具体到抽象,从不完善到完善,从低级到高级。 4、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1.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 (1)抽象思维逻辑在逐步发展,但任然带有很大的具体性 (2)抽象思维逻辑的自觉性开始发展,但是任然带有很大的不自觉性 (3)思维的发展再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中,存在着不平衡性 (4)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是思维发展过程中的质变 2思维的基本过程逐渐发展并日趋完善。3初步具备了逻辑思维的各种形式,辩证逻辑思维开始萌芽。4思维的品质不断发展表现出显著的个体性差异。 5、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1)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并有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 (2)形式逻辑思维占优势,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 (3)思维独立性和批判性日益增强。 (4)思维的自我中心性。 6、想象的含义:想象人对头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7、想象的种类: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无意想象:也称不随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的想象。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情况,它是人在睡眠状态下的一种漫无目的、不由自主的奇异想象。 有意想象:是由预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根据创造性的程度不同,有意想象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再造想象产生所具备的两个主要条件:①要正确理解语言及图样标志的意义。既然再造想象是有一定的语言和图样的标志所引起,因此,语言符号的使用应清晰准确,符合事物的真相。②要有丰富的表象储备。表象是再造想象的基本材料,已有表象数量越多,再造想象的内容越丰富;已有表象质量越高,再造想象的内容越正确。 创造想象的产生所具备的条件:①创造需要与动机②表象的积累与储备③积极的思维活动④灵感与艰苦的劳动 幻想,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与个人愿望相联系并指向于未来事物的想象。 第四章中小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与教育 1、情绪与情感的定义:情绪与情感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态度体验。狭义指有机体受到生活环境的刺激时,生理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暂时性的较剧烈的态度及其体验。情感是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稳定的态度体验。 2、情绪与情感由三种成分构成:①主观体验②生理唤醒③情绪产生时的外部反应 3、情绪情感的功能:①信号功能②感染功能③动机功能 4、情绪状态(理解就好) 激情: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性的情绪状态。 心境:心境是一种使人的所有情绪体验都感染上某种侧色彩的、较持久的、微弱而平静的情绪状态,也叫心情。 应激: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5、情感的种类:①道德感②理智感③美感 (理解)美感:美感是人们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自然或社会现象及其在艺术上的表现予以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第五章中小学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与教育 1、个性的概念:个性是个性心理的简称,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2、个性特征:整体性、独特性、稳定性、社会制约性 3、个性结构:包括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三个子系统。 个性倾向性:个性倾向性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活动的内在动力,它标志着个性活动的方向性和指向性,具体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各成分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个性倾向性较少受生理因素的影响,主要在后天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 自我意识:所谓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客观世界关系的一种意识,它具有复杂的心理结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 4、气质的概念:气质个体与生俱来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他使人的整个心理活动带上个人的独特色彩,也即我们平常所说的脾气、秉性。 5、气质的心理特征:感受性耐受性反映的敏捷性行为的可塑性情绪的兴奋性向性 6、性格:性格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性格具有相对稳定性;性格是后天形成的;性格是个性的核心。 7、性格的结构特征: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 8、能力的概念:能力是指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并且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9、能力的种类 (1)按其适应的活动范围,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2)根据活动中能力的创造性程度的大小不同,分为:模仿能力和创 造能力。 (3)根据能力在人一生中的不同发展趋势和能力与知识的关系,分为:液体能力和晶体能力。 (4)根据能力的功能不同,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10、智商=智力年龄(MA)/生理年龄X100% 11、自我意识的概念:是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客观世界关系的一种意识,它具有复杂的心理结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 第八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1、学习的一般概念:广义的学习是指因经验而导致的个体行为或行为 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狭义的学习主要指的是人类的学习。 理解学习定义要把握的几点: (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2)学习行为的变化是相对一致的变化; (3)学习是基于反复经验引起的。 2、学习分类 (1)依据学习结果分类(美国·加涅):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 (2)依据学习目标分类(美国·布鲁姆): ①知识,指能对具体事实、定义、原理等知识的简单回忆。 ②领会,指能解释所学的知识。 ③指在特殊和实际情况下应用概念和原理。 ④分析,指能区别和了解事物间的内部结构、内部联系。 ⑤综合,指把已有经验中的各部分或各要素组合成新的完整思想,从而产生新的知识结构。 ⑥评价,指根据内在证据和外部标准对所学的材料能作出判断,确定所学知识的价值。 (3)依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分类(美国·奥苏泊尔):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4)根据学习内容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分为: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教育心理学复习章节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就是个体由于与外界环境的互动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表现或心理的持久变化。 3、学习理论就是教育心理学最核心的研究内容。 4、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就是当前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两种基本范式。 5、几种具体的研究方法:问卷法,实验法,观察法,访谈法,微观发生法。 6、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 第四章 1、学习:就是指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 2、学习的作用:(1)学习就是有机体与环境取得平衡的条件。(2)学习可以影响成熟。(3)学习能激发人脑潜能。 3、按学习主体分类:动物学习与人类学习 4、加涅的学习水平分类:(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想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的学习。(8)解决问题的学习。

5、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1)言语信息。(2)智力技能。(3)认知策略。 (4)态度。(5)动作技能。 6、学习性质与形式分类:(1)据学习方式分为接受的与发现的。(2)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分为机械的与有意义的。 7、学习的意识水平分类:(1)内隐学习:个体不知不觉的获得经验,并引起相应行为变化的学习。(2)外显学习:指有意识的、需要付出心理努力并需按照规则做出反应的学习。 8、(1)外显记忆:长时记忆中能够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与思考的知识。(2)内隐记忆:无法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但不知不觉地影响着行为与思维的学习。 9、学习的相关概念:(1)终身学习。(2)远程学习。(3)机器学习。(4)学习科学。 10、学习理论的发展:(1)两种倾向学习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初步发展:行为主义学派与德国的格式塔学派。(2)行为、认知倾向学习理论的相互吸收。(3)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出现。(4)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 11、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记忆遵循三条联想律:相似律、相对律与邻近律。 1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1)无条件刺激:本来就能引起某种固定反应的刺激。(2)无条件反应:指由无条件刺激原本就可以引起的固定反应。(3)中性刺激:给狗呈现刺激如铃声,狗不会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铃声被称为中性刺激。(4)条件刺激:原来的中性刺激,它并不能引起无条件反应,但与无条件刺激多次在时间上

教育心理学代表人物汇总知识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教育心理学有关理论代表人物等 汇总 作者:中人教育来源:中人教育网点击数:29 更新时间:2010-10-23 14:55:55.0 1、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大纲》——1903年桑代克(美国心理学家) 2、现代教育心理学奠基人——桑代克 3、20世纪课程改革运动——布鲁纳(美国) 4、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 5、幼禽追随母禽的关键期发现——劳伦兹(奥地利生物学家) 6、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瑞士心理学家) 7、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前苏联) 8、人格发展理论八阶段——埃里克森 9、家庭三种教养模式——鲍姆宁 10、比纳-西蒙智力量表——比纳、西蒙(法国) 11、斯坦福-比纳量表——推孟(斯坦福大学) 12、韦氏量表——韦克斯勒(美国) 13、掌握学习——布卢姆

14、程序教学——斯金纳(美国) 15、发现教学——布鲁纳 16、学习层次分类和学习结果分类(《学习的条件》)——加涅 17、尝试-错误说(小猫“迷箱”试验)——桑代克 18、经典性条件作用论(狗唾液分泌反应实验)——巴甫洛夫(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 19、操作性条件作用论(白鼠迷箱实验)——斯金纳 20、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加涅 21、完形-顿悟说(黑猩猩取香蕉实验)——苛勒 22、认知-结构(发现)学习论——布鲁纳 23、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论——奥苏伯尔(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 24、先行组织者——奥苏伯尔 25、学习成就动机驱力说——奥苏伯尔 26、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美国心理学家) 27、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 28、成败归因理论——维纳(美国心理学家) 29、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 30、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倒U曲线)——耶克斯、多德森(美国)

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

一、心理发展一般规律与教育 (一)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 1、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 (1)认知发展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由于各种发展因素的相互作用,儿童心理发展又具有阶段性。 (2)各阶段都有它独特的结构,标志着一定阶段的年龄特征;由于各种因素,如环境、教育、文化以及主体的动机等的差异,阶段可以提前或推迟,但阶段的先后次序不变。 (3)各阶段的出现,从低到高是有一定次序的,每个阶段都是形成下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前一个阶段的结构是形成后一个阶段结构的基础,但前后两个阶段间具有质的差异。 (4)前后两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有一定的交叉。 (5)在同一发展阶段内,各种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是平衡的,即在不同的方面儿童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是和谐的,水平是相当的。 (6)由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发展的顺序是不能改变的,任何个体都将按着固定的次序经历相同的发展阶段。 2、教育应该遵循的规律 教育的发展应当遵循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既要看到认知发展的阶段性,注重选择适合儿童发展水平的教学内容,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也要考虑认知发展的连续性,教育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注重所教内容之间的联系,增强教学效果。 (二)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

1、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 个体的人格随着年龄的变化体现出一般规律。埃里克森将人格的 发展分为八个阶段,认为每个阶段都有相对应的心理危机,心理危机 的解决过程就是人格发展的过程:婴儿期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儿童早期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学前期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 疚感;学龄期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青年期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 一感混乱;成年早期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成年中期获得繁殖感 而避免停滞感;成年晚期获得完善感并避免失望和厌倦感。 2、教育应遵循的规律 埃里克森这个发展阶段论着重强调个体在身心发展上不仅具有纵 向性,也具有发展方向上的多维性。他的发展过程不是一维性的纵向 发展观---一个阶段不发展,另一个阶段就不能到来;而是多维性的, 每一个阶段实际上不存在发展不发展的问题,而是发展的方向问题。 即发展方向有好有坏,这种发展的好坏是在横向维度上两极之间进行的。 因此,教育要注意根据个体人格发展阶段的特点,为个体解决心 理危机提供良好的条件,促进个体的人格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二、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心得体会篇

精心整理 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心得体会3篇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也是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的要求。下面是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心得体会,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我有幸参加了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对我来说,这次的培训意义重大,对我今后的工作具有很大的帮助。本次培训我很认真的听了多位专家的理论课,还有课上与课下的交流,让我受益匪浅,以下就是我在这次培训活动后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所想。 3 篇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这次参加了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受益匪浅,感想颇多。我想就此问题谈谈自己从这次培训中获得的体会。对我来说,这次的培训意义重大,通过参加此次的心理健康培训,无论在理论知识,还是方法技巧上让我对心理教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懂得了教师不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出色的专业技能,还要具备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对我今后的工作具有很大的帮助。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此次的心理健康培训就像夏日里的一阵凉风,扫去了我心头的烦燥;就像高山上的一股清泉,滋润了我几度迷惘徘徊的心灵;就像冲破晓雾的第一道阳光,使我豁然开朗!我相信在此次的培训中,我不仅学到了很多心理学理论知识,而且学到了正确对待生活的方式,学会如何恰当有效地应对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它让我建立了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以健康的心态工作、学习、生活,碰到问题不消极对待,而是想办法解决,学会了情绪调节,使我更有效、积极地适应社会。

当面对消极的生活事件时,我学会了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当面对残酷的生活现实时,我学会了换个角度说服自己;当工作受到挫折时,我努力调整自己的心态,增强抗挫折的能力,做情绪和压力的主人。并学会做出客观的分析,正确的判断,哪些方面是不可改变的,哪些方面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加以改变的,对于那些不可改变的事情,说服自己愉快地接受,对于可以改变的地方,尽自己能力做出改变,乐观对待发生的心理冲突,做到胸怀坦荡,乐观开朗。如果我们是树,那么心理健康就是阳光,只有拥有阳光灿烂的心态,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播撒快乐,收获幸福! 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 学习过心理学,但一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却没有感到心理学的用途,因此早已将它抛之脑后了,虽然有时也会装模作样的应用一两个心理学的术语,那也不过是装装自己的门面罢了。可以说那是真的不懂心理学,更没有想到如何正确在教育教学上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所以在工作上产生了许多的困惑。正是这次学习它帮我才开始认识到心理学的重要,更帮我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原来我们在不经意之中虽运用着心理学,我们的困惑也正是源于不了解学生、不了解心理学啊!只有每一名教师都成为合格的心理健康教师,我们才会更了解自己、更了解学生,从而更好的做好教育工作。 通过培训我学到了更多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以往,自己将心理健康课看的过于神秘,原因就在于没有真正的懂得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心理需求,通过培训我明白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那就是:源于学生,服务学生;引导学生,把握人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