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催化原理复习提纲 1~4章

催化原理复习提纲 1~4章

催化原理复习提纲 1~4章
催化原理复习提纲 1~4章

第一章:绪论

1、催化的重要性(理解,能举例,开放性题目)

答:催化有三重意思:催化科学、催化技术和催化作用。

催化科学:是研究催化作用的原理;研究催化剂①为何能使反应的分子活化,②怎样活化③以及活化后的分子的性能和行为;其重要性需由催化技术的广泛应用来说明,体现在提供理论指导。催化科学①通过开发新的催化工程革新化学工业,提高经济效益和产品的竞争力,②通过学科渗透为发展新型材料(敏感材料、光电转换材料、储氢材料)和利用新能源做出贡献,③其跨学科性对生命科学有重要潜在意义,④将获得的对于活性中心的认识推广到分子学科的其他领域,通过对不同领域的分子作用机理的对比,获得新发现为本身的新应用创造条件。

催化技术:是催化作用原理的具体应用;90%以上的化学工业涉及催化技术,60%以上的产品与催化技术有关,在发达国家由催化技术直接和间接的贡献达到20-30%GDP;催化技术是现代化学工业的支柱和核心技术,而催化材料是催化技术的灵魂。催化剂应用领域如下:

(1)合成氨及合成甲醇: 产量最大的合成化学品

(合成氨技术为一战提供火药和粮食)

(2)石油炼制(煤、天然气)与合成燃料:运输量和消费量最大的化学品(二战德国:依赖于煤油的大生产)

(3)无机化学工业:酸、碱、盐,硫酸和硝酸的生产

(4)基本有机合成工业:醇、醛(酮)、酸、酯、腈

(5)三大合成材料:合成树脂与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

(Ziegler-Natta、后过渡金属、茂金属催化剂)(6)精细化工产品:品种最多、平均单价高的化学品

(7)生物化工:最有潜力和发展前景的化工领域

(8)环境化学: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领域,尾气净化

催化作用:其理论对催化科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化学热力学及化学动力学的理论。如反应中间物种的形成与转化、晶格缺陷、表面活性中心、吸附现象以及诸多的实验研究方法对于探索催化作用的本质,改进原有催化剂和研究新的催化过程有推动作用。

总而言之:催化是中心科学。

催化科学的特点:①发展迅速

②综合性强(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固体物理、

表面化学、结构化学、量子化学等)

③实践性强

2、基本概念:

催化剂:某种用量较少且本身不消耗的能加速一个热力学上允许的化学反应的物质。参与反应的催化剂能经过一个化学循环后再生出来,提供

了把反应物和产物连接起来的一系列基元步骤,新途径高速度。

催化作用:催化剂对反应施加的作用,即催化剂活性中心对反应分子的激发和活化,使后者以很高的反应性能进行反应。

化学反应体系实现的2个基本要素:(二者缺一不可)

①热力学可行性:反应能否进行、

进行的程度热力学平衡:化学反应的极限,反应的方向

②动力学可能性:反应进行的速度、何时达到平衡

催化作用的体现:(1)只加速热力学上可行的反应

(2)催化剂不影响平衡常数

(3)正反应与逆反应速率以相同倍数增加

催化作用的实现:(1)改变反应历程(2)降低了反应活化能

催化剂作用:降低反应温度,提高反应速率

3、催化作用的分类:以物相可分为均相催化作用和多相催化作用:

①均相催化:指催化剂与反应物处于相同的物相。近来多指溶液中有机金属化

学化合物催化剂的催化作用。

②多相催化:指催化剂与反应物处于不同物相。化学工业以多相催化居多。

4、催化剂的重要性质:评价催化剂的四个最重要的性质(指标):

(1)活性,Activity,高

(2)选择性,Selectivity,高

(3)寿命,Lifetime,长

(4)价格,Cost,低

(1)活性:活性高低表示催化剂对反应加速的强弱,表示催化剂活性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6种:P6

①转换频率,TOF,turnover frequency/ s-1 :

在给定反应条件及一定反应程度下,单位时间内每个活性位上发生的总包反应次数。这是催化活性的本质表示,非常科学。但由于催化活性位的组成、结构和数量难以确定,实际上难以实现,只限于理论研究。

转换频率(TOF):酶>1000 s-1;合成催化剂0.01-100 s-1

②反应速率:反应速率表示反应的快慢,不同场合使用不同速率表示法。

在多数情况下,以反应物消失的速率或以产物生成的速率表示反应的快慢。

其中:Q为反应空间

的定义里,负号保证速

在v

率的数值为正。

③速率常数:要求温度相同,在不同催化剂上反应,仅当反应的速率方程有相同

的形式时,用速率常数比较活性大小才有意义。

④转化率:这也是常用的比较催化剂活性的参量。

转化率定义为: x=反应物转化量/引入体系的反应物总量*100%

在用转化速率比较活性时:a要求反应温度,压力、原料气浓度和接触时间(停

留时间)相同。 b.若为一级反应,由于转化率与

反应物浓度无关,则不要求原料气浓度相同的条件。

⑤活化能:一般说,一个反应在某催化剂上进行时活化能高,则表示该催化剂的

活性低;反之,活化能低时,则表明催化剂的活性高。通常都是用总包反应表观活化能作比较。

⑥达到某一转化率所需的最低反应温度: 最低反应温度数值大的,表明催化剂

的活性低,反之亦然。

活性位,Active site :催化剂中真正起催化作用的结构或位置。

如:质子,配位络合物,表面原子簇(cluster),

蛋白质中的胶束囊(supermolecular pocket)

固体催化剂:表面配位不饱和的原子或原子簇

(2)催化剂的选择性

①定义:某些反应在热力学上可以沿几个途径进行而

得到不同的产物,例如:

反应沿什么途径,与a催化剂的种类性质;b、反应条件有关。

反应物沿某一途径进行的程度,与沿其余途径进行反应程度的比较,

即为催化剂对某反应的选择性。

②表示方法:a.速率常数之比

其中k1和k2分别代表两个反应途径的速率

常数。(前提:两种途径有相同的速率表达式)

b.反应物转化为目的产物的量占反应物总转化量的比例。

催化剂对反应I的选择性Sel1应是:

c.工业上有时用目的产物产率表示:

单吨消耗:生产每吨目的产物所消耗的主

要原料量(吨)来表示选择性。

3)催化剂的寿命:P6

(lifetime)-催化剂的最终可使用时间(h, 月,年)(包括单程寿命和总寿命)。寿命曲线:催化剂活性随使用时间的变化曲线。

①成熟期—活化、预处理

②稳定期

③衰老期

(4)价格(cost):制造成本+利润+技术服务费。

总结:工业催化剂选择的考虑:选择性> 寿命> 活性> 价格

第二章:吸附作用

基本概念:

①当气体与清洁的固体表面接触时,在固体表面上气体的浓度高于气相.这种

现象称为吸附现象。

②被吸附的气体称为吸附质。

③吸附气体的固体称为吸附剂。

④吸附质在固体表面上吸附后存在的状态称为吸附态。

⑤通常吸附是发生在固体表面的局部位置,这样的位置称为吸附中心或吸附位。

⑥吸附中心与吸附态共同构成表面吸附络合物。

⑦当固体表面上的气体浓度由于吸附而增加,称为吸附过程。

⑧气体浓度在表面上减少的过程,则称为脱附过程。

⑨当吸附过程进行的速率与脱附过程进行的速率相等时,表面上气体的浓度维

持不变,这样的状态称为吸附平衡。

5、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

①按作用力不同,吸附可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两类。

先物理吸附,后化学吸附。

②物理吸附是由分子间作用力,即van der Walls力所产生。由于这种力较弱,

故对分子结构影响不大,所以可把物理吸附类比为凝聚现象。

③化学吸附的作用力属于化学键力(静电与共价键力)。由于此种力作用强,所以对吸附分子的结构影响较大。

吸附质分子与吸附中心间借此种力形成吸附化学键。化学吸附类似化学反应。

表2.1

P13

6.吸附位能曲线(图2.3 P15 会判断哪一部分是化学/物理吸附)

①AYX表示分子的物理吸附过程,

BXZ表示活性原子的化学吸附过程;

②B表示分子吸收能量D后解离为

原子时的能量状态,D为解离能;

③Q p为物理吸附热,E a为吸附活化

能(物理吸附→化学吸附);

④Q a为化学吸附热,E d则为脱附活

化能。

⑤E d = E a + Q a(数值上)

⑥由于表面的吸附作用,分子在表

面上解离需克服E a能垒,在气相中

直接解离则需要D,分子在表面上

活化比在气相中容易,这是由于催

化剂吸附分子改变了反应途径。

7.化学吸附:活化吸附与非活化吸附(图2.4 P16)

活化吸附:需要活化能而发生的化学吸附

非活化吸附:不需要活化能而发生的化学吸附

X点在零能量以上:活化吸附(ABXD)

X点在零能量以下:非活化吸附(ABZC)

对于大量的气体-金属体系,如氢气-

金属,为非活化吸附。

8.化学吸附的分子轨道图:d金属与原子、分子(图2.7、2.8 P18-19)

单原子

在金属表面的吸附:(图2.7)

a.强化学吸附

b弱化学吸附

c互相排斥

已知:电子占据成键轨道,相吸;占据反

键轨道,削弱化学键。

a 反键化学吸附轨道完全落在Fermi能级

上(真空能级里),为空轨道,形成强的

化学吸附键。

c 原子与金属轨道相互作用弱,化学吸附

轨道劈开的成键和反键间能量差小;其落

在Fermi能级下,同时被占据;不能导致

成键,而是相互排斥,原子离开表面。

双原子分子:

a.由HOMO组合新的分子轨道,

在A2,由σ和金属具有适合方向

和对称性的表面能级来构建。

对LUMO做相同处理,σ*与金

属其他具有适合方向和对称性

的表面能级进行组合。

b.与单原子相似,反键轨道与

Fermi能级的位置关系决定着原

子间相互作用的性质。

9.吸附态与吸附化学键:H2、CO 特征:d电子的反馈键(图2.12 P20-23)

a.气体在催化剂上吸附,借助不同的吸附化学键形成多种吸附态。吸附态不同,产物不同。

b.间接测试手段:电导测试、吸附等温线、升温吸/脱附等;

近代(直接)方法:IR、ESR、XPS、LEED等。

c.被吸附的分子是否解离。可将吸附分为解离吸附和缔合吸附

d.催化剂表面吸附中心的状态是原子、离子还是它们的基团。吸附物占据一个原子或离子时的吸附称为单位吸附;吸附物占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子或离子所组成的基团时,称为多位吸附

e.吸附键类型是共价键、离子键、配位键还是混合键型,以及吸附物种所带电荷类型与多少

①嵌入式Pd Rh ②悬浮式Fe Ni Co

氢在金属氧化物上发生化学吸附时,会发生异裂,形

成两种表面吸附物种。

γ峰为氢分子的物理吸附态

β峰为解离形成的氢原子的吸附态

a.

不同晶面有不同的脱附温度和不同

的脱附活化能;

b.相同的晶面也会因不同的吸附位,吸附质与表面的结合能不同,也会出现不

同的吸附态。

②A:占据的氧的π轨道与金属原子的一个空d轨道键合。

B:氧分子采用sp2杂化后的电子分布,每个氧原子除

一个sp2杂化轨道用于分子内σ成键外,另两个为充满

电子的孤对电子轨道,可用于与金属d轨道成键;这种

情况下金属完全占据的d轨道又可以将电子填充到O2

的空反键π*轨道中去,形成反馈键。

分子氧:O2* 不稳定的:O3-*

负离子态:O2- *, O22- *, O- *, O2- *(O2- *-表面或晶格氧离子)

③CO的吸附态

CO 分子:π电子和孤对电子,4种吸附态线形结构、σ-π键合、桥式结构(1)线形结构(一位吸附):电子与金属表面的自由价键合

(2)σ-π键合(三位吸附):碳原子上的孤对电子对的

轨道,与金属原子的空轨道形成键合

(3)桥式结构(二位吸附):CO再杂化,与2

个金属原子的自由价形成桥联的二位吸附。

(4)孪生吸附:在负载的细颗粒的Rh上,1个Rh原子吸附

2个CO分子。

CO采用sp杂化轨道结合。

a.b:CO中碳一端的具有孤对电子

的轨道较松弛并具有相对较高的

能量,具有给出电子的性质,易

与具有空d轨道的过渡金属配位,

形成σ键。

空反键2π*轨道具有更多的p轨

道性质,使CO具有接受电子的性

质;因而金属占据的d轨道的电

子加到该空的2π*轨道上,形成π

键,使CO吸附在金属上。

故可预期:由于反馈键的作用,使C-O键削弱和活化。

10.溢流效应

溢流:在一个相(给体相)表面吸附或产生的活性物种(溢流子)向另一个在同样条件下并不能吸附或产生该活性物种的相(受体相)表面迁移的过程。

a.溢流可发生在金属-氧化物、金属-金属、氧化物-氧化物和氧化物-金属各体系中。

b.可发生溢流的物质有H2、O2、CO和NCO。

c.溢流可直接影响催化剂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

d.来自金属的氢溢流物种可能与表面积碳反应生成CH4,从而除去积碳;也可以还原MO表面,暴露MO中金属中心。

11.吸附热(火山型图2.22 P26-30)覆盖度θ=V/V m

①积分吸附热:在恒温吸附的整个过程中吸附一摩尔所产生的热效应;

微分吸附热:吸附量发生极微小变化时产生的吸附热效应

化学吸附:?=???<0

当吸附时固体表面不发生反应,熵变?小于零,则?应该是较大的负值,反

应放热;

当吸附质解离并在表面运动,熵变?大于零,则?有可能为正值,反应可为

吸热。

②覆盖度θ:催化剂上发生吸附的面积与催化剂总面积之比;在单分

子吸附层,可用某时刻的吸附量与饱和吸附量之比表示。标准状况下。

吸附热与覆盖度的关系:两种

1.理想吸附:吸附热不随覆盖度变化

2.实际吸附:通常,吸附热随覆盖度增加而下降。

主要原因:表面的不均匀性。

表面吸附中心的能量不同,故在不同中心上吸

附放出的热量不同;吸附先在活泼的吸附中心上

发生,因此放出能量较多,随吸附的进行,逐渐

在不活泼的中心上吸附,放出热量减少。

次要原因:吸附粒子的相互作用

表面不均匀性多指:活性中心类型的

差别

和能量上的差别等。

微观上的不均匀性。

吸附热在催化反应中的重要性:

吸附热大小:吸附质与催化剂间化学吸附键的

强弱,其强弱关系着催化活性。

太弱:反应分子在表面吸附量太低,难活化

太强:使表面吸附物种稳定,不利分解和脱附。

中等吸附强度最佳。

巴兰金“火山曲线”规律。

12.吸/脱附速率表达式:其中:合并为常

数k a ;P为压力,f(θ)为表面覆盖度的函数。

理想吸附模型的吸附及脱附速率方程:

Langmuir模型吸附的假设吸附条件:

a.吸附剂表面均匀,各吸附中心的能量(Ea)相同

b.吸附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可忽略

c.吸附粒子与空的吸附中心碰撞才能吸附,吸附是单层

2.真实吸附模型的吸附及脱附速率方程

Elovich方程和管孝男(Kwan)方程。

13.吸附平衡:主要研究langmuir等温方程即理想吸附模型的等温方程。

分类:等温、等压和等量吸附平衡

吸附平衡时:吸附速率等于脱附速率:r a=r d

五种类型吸附等温线:

A、I型等温线又叫做Langmuir等温线,曲线的平台部分早先解

释为单分子层吸附达到饱和。

对非孔性吸附剂极为少见,却对含有甚小孔的一些物质(活性

炭,硅胶及沸石等)是很通常的。

这些物质,现在一般认为,平台可能对应的是吸附剂的小孔完

全被凝聚液充满,而不是单层吸附的饱和。

B、II型等温线有时称为S型等温线,在低P/P0区都有拐点B

相当于单分子层吸附的完成。

这种类型等温线在吸附孔径大于20nm时常遇到

在低P/P0区,曲线凸向上或凸向下,反映了吸附质与吸附剂

相互作用的强或弱。

C、III型等温线,在整个压力范围内凸向下,曲线没有拐点B。

此种吸附甚为少见

曲线下凸表明此种吸附所凭借的作用力相当弱。

D、IV型等温线的开始部分,即低P/P0区,吸附

显著增加,这可能是发生了毛细管凝聚,在这个区

内有可能观察到滞后现象,即在脱附时得到的等温

线不重合。

E、V型等温线在实际上也比较少见。在较高的P/P0

区也存在着毛细管凝聚与滞后。

结论:等温线的形状密切的联系着吸附质和吸附剂的本性。对等温线的研究可以获取有关吸附剂和吸附质的信息,比如从II或IV型等温线可以计算固体比表面积。IV型等温线同时具有拐点和滞后环,因而被用于孔分布计算。

Langmuir吸附等温式:

a.当气体压力较高时,λP>>1,θ≈1.

b.当气体压力较小时,λP<<1,θ≈λP;此时覆

区,等温

盖度与气体压力成正比,在较低P/P

线近似直线,此时可称该方程为Henry方程。

c.在气体压力居中区域:

a混合吸附: b .解离吸附:

第三章:催化剂某些宏观结构参量的表征

催化剂的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与催化剂的化学结构有关,也受催化剂的宏观结构影响;表征此宏观结构的参量有:催化剂的表面积、孔隙率、孔分布、活性组分晶粒大小及分布等。

14.表面积:内/外表面P40

①一般来说,催化剂表面积越大,所含有的活性中心越

多,因此活性越高。

丁烷脱氢的转化率与催化剂的表面积几乎成直线关系:

②提高催化剂的表面积:a.负载在高表面积载体上;

b.造孔

③表面积与活性关系复杂:a.活性组分分布不均匀;

b.微孔的存在影响传质;

c.活性与表面积无关,与反应机理有关。

④表面积:

内表面:孔材料特有,指细孔的内壁。

外表面:非孔材料的所有表面均为外表面。

总结:表面积是催化剂性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可利用测得的表面积获得催化剂中心、催化剂失活、助剂和载体的作用等多方面信息。

15.知道BET方程:Vm=1/(I+L) P43

测定表面积有许多方法,如气体吸附法,x射线小角度衍射法,直接测量法等。不同的样品采用不同的法。通用的方法是气体吸附法。

气体吸附法测定表面积研究最著名的公式:BET方程(Brunauer-Emmett-Teller)BET多分子层吸附模型的基本假设:

a.每一层吸附均服从Langmuir模型而导出,它保留了Langmuir模型的一些假设;

b.吸附可以是多分子层的,并且不一定铺满一层再铺上一层,即在不同吸附位置上可以有不同层次的吸附发生;

c.吸附剂的范德华力的作用仅涉及吸附层第一层;

d.只有相邻两层的吸附分子处于动态平衡。

图中直线的截距和斜率分别为:1/cV m和(c-1)/cV m,

S g为比表面积:每克催化剂具有的面积,Sm:一个吸附质分子的截面积。

V:吸附质的摩尔体积;W:催化剂质量;NA:阿伏伽德罗常数。

一般形式的BET等温方程。

非孔性样品,得Ⅱ型等温线;

孔性样品,一般孔径大小在中

等范围的细孔结构,得Ⅳ型等

温线。

当相对压力低于0.05

时不易建立起多层吸

附平衡,高于0.35,易

发生毛细管凝聚作用。故实验表明,对多数体系,相

对压力在0.05~0.35间的数据与BET方程有较好的吻合。

B点:对应着第一层吸附达到饱和。其对应的吸附量V B

近似等于V m;因此从VB也可以求出比表面积的近似值,

此法称为B点法。

测定表面积公认以BET为标准是基于以下几点:

①许多吸附体系的实验数据与BET方程有良好的符合

②BET理论能正确地预言吸附对温度的依赖性

③能正确地计算表面积

16.表面积≠活性表面积(选择化学吸附)P44

①“选择化学吸附”可用以测定活性表面的面积。如附载型金属催化剂,其上暴露的金属表面是催化活性的,以氢、一氧化碳为吸附质进行选择化学吸附,即可测定活性金属表面积,因为氢、一氧化碳只与催化剂上的金属发生化学吸附作用,而载体对这类气体的吸附可以忽略不计。同样,用碱性气体的选择化学吸附可测定催化剂上酸性中心所具有的表面积.

②表面氢氧滴定也是一种选择吸附测定活性表面积的方法.先让催化剂吸附氧,然后再吸附氢.吸附的氢与氧反应生成水。

由消耗的氢按比例推出吸附的氧的量。从氧的量算出吸附中心数,由此数乘上吸附中心的截面积,即得活性表面积。

当然做这种计算的先决条件是先吸附的氧只与活性中心发生吸附作用.

17.催化剂密度:表观密度(表观、颗粒、骨架密度)P44

催化剂密度:用于表征催化剂的孔结构。

表观体积V B=V i+V k+V f

①堆密度或表观密度,催化剂质量为m,堆体积为VB,将催化剂

放入量筒中拍打至体积不变时测得的值。

②颗粒密度:颗粒体积V P,由颗粒内的孔和颗粒骨架两部分体积

组成,即V P=V k+V f;常压下,汞只能充填颗粒间的间隙,故可用

充填汞的方法求出V i,从V B中减去V i得V p,颗粒密度也称为汞置

换密度。

+V k,求得V f,此密度

③真密度或骨架密度:引入氦气,其体积=V

也称为氦置换密度。

④视密度,也称为溶剂置换密度。是真密度的近似值。

18.孔容、孔隙率、孔的定义(IUPAC)

①孔容或孔体积:是催化剂内所有细孔体积的加和。孔容是表征催化剂孔结构的参量之一。

一定的反应要求催化剂具有一定范围的孔容。表示孔容常用比孔

容这一物量。比孔容Vg为1克催化剂所具有的孔体积。从1克

催化剂的颗粒体积扣去骨架体积,即为比孔容。

通常用四氯化碳法测定孔容。在一定的四氯化碳蒸汽压力下,四氯化碳蒸汽只在催化剂的细孔内凝聚并充满。若测得这部分四氯化碳量,即可算出孔的体积。计

算采用以下公式:W1和W2分别代表催化剂孔中在凝聚CCl4以

前与以后的质量,d为CCl4的相对密度。

②孔隙率:催化剂的孔体积与整个颗粒体积的比,因此:

③孔的简化模型与结构参数:为方便讨论,用数目为n的一

种理想的平均的圆柱形孔去代替这些实际的孔。

a.平均孔半径b:平均孔长度

⑤毛细管凝聚与孔径分布:

IUPAC定义:< 2 nm:微孔(micropore)

2 ~ 50 nm: 中等孔(介孔,mesopore)

> 50 nm:大孔(macropore)

毛细管凝聚和Kelvin方程:

气体的相对压力和孔径的关系,是吸附法测孔径分布的基础。

19.理解吸附的滞后现象P47-49

滞后现象:在Ⅳ型等温线中等压力段出现了吸附线和脱附线不重合的现象。

ABC:单层吸附细孔壁上

CDE:吸附支

EFC:脱附支

CDEF:滞后环

可看出:在一定相对压力下,脱附支上的吸附量总是大于对

应吸附支上的吸附量。

有两种解释模型:

①墨水瓶模型:吸附过程中,蒸气压先达到Pn,这是瓶口发生凝聚,而瓶体为

空,只有当蒸气压达到Pb时瓶体才开始凝聚。

脱附时,蒸气压降低先接近Pb,瓶体内凝集液本应蒸发却由于瓶口处有液体封锁无法蒸发,一

直等到蒸气压降到Pn,待瓶口处凝集液蒸发

完才能蒸发。因此虽然体系压力相同,但与

吸附过程相比,在脱附过程中催化剂细孔内含

更多凝集液出现了滞后现象。

②圆柱孔模型

气-液间不是形成弯月面,而是形成圆桶形液膜。

对同一个孔,凝集和蒸发发生在不同压力

下,这就是出现滞后的原因。

滞后环的形状与吸附剂的孔结构和性质有关。

目前,经常采用汞孔度汁法测定大孔范围的孔分布,气体吸附法测中等孔范围的孔分布。

用气体吸附法计算孔分布,是利用滞后环的吸附支或脱附支数据将取决于假定的孔内凝聚模型。

第四章:气固多相催化反应动力学基础

气固多相催化反应完成的步骤:

①外扩散(反应物扩散到催化剂外表面)

②内扩散(反应物自外表面到孔表面)

③吸附(反应物在内表面吸附形成表面物种)

④表面反应(表面物种反应生成吸附态产物)

⑤产物脱附(吸附态产物脱附,释放催化剂表面)

气固多相催化反应的动力学具有以下特点:

①反应在催化剂表面上进行,反应速率与反应物的表面浓度和覆盖度有关;

②多步骤、复杂反应,常受吸附、脱附,甚至内扩散的影响。

20. TON:转化次数TOF:转化频率

TON:单位催化剂(活性中心)上引发的总包反应次数;

TOF:单位时间内、单位催化剂(活性中心)上引发的总包反应次数

21.表面质量作用定律:r=kθAаθBβ (与r=K·[A]а[B]β类似)

多相催化反应中服从表面质量作用定律,认为发生在理想吸附层中的表面基元反应,其速率与反应物在表面上的浓度成正比,而表面浓度的幂是化学计量方程的计量系数:其中:Cs:吸附物种的表面浓度,k:速率

常数。表面浓度可用覆盖度代替。

θ值在试验技术中还无法直接得到,为了得到θ值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模型和假设,最简单且最广泛的是Langmuir模型,利用Langmuir方程把θ值表示为反应压力,然后与实验数据关联。

22.一定掌握机理模型法建立速率方程:理想吸附,单分子反应P63-65

学会推导过程:langmuir。

理想吸附模型的速率方程:

假定在这种吸附层中,吸附、脱附行为均符合Langmuir模型的基本假定,因此,凡牵涉到吸附和脱附速率时,都采用Langmuir吸附、脱附速率方程。

单分子反应:

例1 反应物A分子吸附在空中心*上,形成吸附态A*,可相

互转化。A*经表面反应直接变成气相产物分子B,同时

还原出一个吸附中心。

这里:表面反应为速控步骤,A与A*达到准平衡。

根据表面质量作用定律写出表面反应速率方程

表面反应速率慢,对前一步的吸附平衡没有影响,故θA的大

小主要决定于前一步的平衡。

利用langmuir等温方程将其表达为如左式所示的可测的A的

分压函数。

的分解可能是按以上机理模型进行的。

例2:

高中化学总复习资料大全

高中化学知识点规律大全 ——祝天下学子都能学有所成 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 1.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 有电子转移(包括电子的得失和共用电子对的偏移)或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反应.如2Na+ C12=2NaCl(有电子得失)、H2+ C12=2HCl(有电子对偏移)等反应均属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电子得失或电子对偏移)。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在反应前后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反应特征可判断一个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某一化学反应中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则该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否则为非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剂与还原剂] 概念含义概念含义 氧化剂反应后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物还原剂反应后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物 被氧化还原剂在反应时化合价升高的过程被还原氧化剂在反应时化合价降低的过程 氧化性氧化剂具有的夺电子的能力还原性还原剂具有的失电子的能力 氧化反应元素在反应过程中化合价升高的反应还原反应元素在反

应过程中化合价降低的反应 氧化产物还原剂在反应时化合价升高后得到的产物还原产物氧化剂在反应时化合价降低后得到的产物 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相互关系 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1)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处在最高价的物质只能得到电子,只具有氧化性,只能作氧化剂(注:不一定是强氧化剂)。重要的氧化剂有: ①活泼非金属单质,如X2(卤素单质)、O2、O3等。②所含元素处于高价或较高价时的氧化物,如MnO2、NO2、PbO2等。③所含元素处于高价时的含氧酸,如浓H2SO4、HNO3等.④所含元素处于高价时的盐,如KMnO4、KClO3、K2Cr2O7等.⑤金属阳离子等,如Fe3+、Cu2+、Ag+、H+等.⑥过氧化物,如Na2O2、H2O2等.⑦特殊物质,如HClO也具有强氧化性. (2)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处在最低价的物质只能失去电子,只具有还原性,只能作还原剂(注:不一定是强还原剂).重要的还原剂有: ①活泼金属单质,如Na、K、Ca、Mg、Al、Fe等.②某些非金属单质,如C、H2、Si等.③所含元素处于低价或较低价时的氧化物,如CO、SO2等.④所含元素处于低价或较低价时的化合物,如含有、、、、的化合物H2S、Na2S、H2SO3、Na2SO3、HI、HBr、FeSO4、NH3等. (3)当所含元素处于中间价态时的物质,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如

专科《操作系统原理及应用》_试卷_答案

专科《操作系统原理及应用》 一、 (共 题 共 ?分) 在手工操作阶段,存在的一个严重的问题是()。 ( 分) ??计算机的速度不快 ??计算机的内存容量不大 ?外部设备太少 ??用户使用不方便 标准答案: ? 下列选项()不是操作系统关心的。 ( 分) ??管理计算机硬件 ??提供用户操作的界面 ?管理计算机资源 ??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的编译 标准答案: 批处理最主要的一个缺点是()。 ( 分) ??用户无法与程序交互 ??一次只能执行一个程序 ?没有实现并发处理 ?????的利用率较低 标准答案:? 当 ??执行用户程序的代码时,处理器处于()。 ( 分) ??自由态 ??用户态 ??核心态 ??就绪态 标准答案: ? 根据中断信号的来源,()引起的中断称为外中断。 ( 分) ?????完成 ??内存越界 ?用户态下执行特权指令 ??数据传输出错 标准答案:? ? 作业的处理一般分为多个作业步,连接成功后,下一步的工作是()。 ( 分) ??运行 ??编辑 ??检测 ??连接 标准答案:? 操作系统向用户提供了二种使用计算机的接口,其中一个是()。 ( 分) ??函数库 ??子程序调用 ??中断机制 ??系统调用 标准答案: 并发执行的一个特点是()。 ( 分) ??结果可再现 ??程序与计算不再一一对应 ?计算结果会出错 ??不会顺序执行 标准答案:

进程的基本状态有三种,其中一个是()。 ( 分) ??开始态 ??就绪态 ??唤醒态 ??结束态 标准答案: ? 对进程进行控制的原语,完成的功能包括()。 ( 分) ??执行就绪的进程 ??唤醒等待的进程 ?将运行程序就绪 ??淘汰出错的进程 标准答案: ? 资源描述器中应包含的内容有()。 ( 分) ??分配标志 ??等待队列的指针 ?唤醒程序的地址 ??资源分配程序入口地址 标准答案: ? 死锁四个必要条件中,不能破坏的是()。 ( 分) ??互斥条件 ??部分分配 ??不剥夺条件 ??等待条件 标准答案:? ? 批处理系统中,作业的状态可分为多种,其中一种为()。 ( 分)??提交 ??创建 ??就绪 ??等待 标准答案:? ? 评价作业调度的性能时,衡量用户满意度的准确指标应该是()。 ( 分) ??周转时间 ??带权周转时间 ?平均周转时间 ??平均带权周转时间 标准答案: ? 在进程访问内存时完成的地址变换,称为()。 ( 分) ??局部地址映射 ??全局地址映射 ?动态地址映射 ??静态地址映射 标准答案: ? 当分区采用首次适应算法时,自由主存队列必须按()排序。 ( 分) ??空闲区的首址递增 ??空闲区的首址递减 ?空闲区的大小递增 ??空闲区的大小递减 标准答案:? ? 根据对设备占用方式的不同,设备分配技术中的一种是()。 ( 分) ??动态分配 ??静态分配 ??永久分配 ??虚拟分配

关于机械原理与机械设精选计--实用总结复习学习资料.doc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1. 在平面机构中,每增加一个低副将引入【 C 】 A .0 个约束B. 1 个约束C. 2 个约束D.3 个约束 2. 某平面机构有 5 个低副, 1 个高副,机构自由度为 1,则该机构具有的活动构件是【 B 】 A. 3 B. 4 C. 5 D. 6 3. 在平面机构中,每增加一个高副将引入【 B 】 A .0 个约束B. 1 个约束C. 2 个约束D.3 个约束 4. 在双曲柄机构中,已知杆长 a= 80,b= 150,c= 120,则 d 杆长度为【 B 】 A . d< 110 B .110 ≤ d≤ 190 C. d< 190 D. 0< d 5. 在曲柄摇杆机构中,当曲柄为主动件,摇杆为从动件时,可将【 B 】 A.连续转动变为往复移动B.连续转动变为往复摆动 C.往复移动变为转动D.往复摆动变为连续转动 6.对于平面连杆机构,通常可利用下列哪种构件的惯性储蓄能量以越过机构的 死点位置? A.主动件B.连杆C.从动件D.连架杆 7. “最短杆与最长杆长度之和大于其余两杆长度之和”的铰链四杆机构为 A.曲柄摇杆机构B.曲柄滑块机构 C.双曲柄机构 D .双摇杆机构 8. 对于外凸的凸轮轮廓,从动杆滚子半径必须比理论轮廓曲线的最小曲率半径 A.大B.小C.等于D.不确定9. 与其他机构相比,凸轮机构最大的优点是 【 C 【 D 【 B 【 A 】 】 】 】 A.可实现各种预期的运动规律C. 制造方便,易获得较高的精度 B.便于润滑 D.从动件的行程可较大 10. 凸轮轮廓与从动件之间的可动联接的运动副是 A. 移动副 B.低副C.转动副 D. 高副 11. 在圆柱齿轮传动中,常使小齿轮齿宽略大于大齿轮齿宽,其目的是 【 【 C D】 】 A.提高小齿轮齿面接触疲劳强度 B .提高小齿轮齿根弯曲疲劳强度C.补偿安装误差以保证全齿宽的接触D.减少小齿轮载荷分布不均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材料成形原理考试大纲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材料成形原理》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810 第一部分考试说明 1. 本课程学习的基本目标及要求 1.1对液态成形、连接成形、固态塑性成形的基本过程有全面的较深入的理解,掌握其 基本原理和规律。 1.2了解液态金属的结构和性质;掌握液态金属凝固的基本原理,冶金处理及其对产品 性能的影响。 1.3掌握材料成形中化学冶金基本规律和缺陷的形成机理、影响因素及防止措施。 1.4掌握塑性成形过程中的应力与应变的基础理论,金属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2. 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2.1考试时间180分钟,采用闭卷笔试。 2.2题形为名词解释、简答题、计算题和分析论述题。 第二部分考查要点 1. 液态成形理论基础 1.1液态金属的结构和性质 ●材料的固液转变 ●液态金属的结构与分析 ●液态金属的性质 ●半固态金属的流变性及表观粘度 1.2 液态成形中的流动与传热 ●液态金属的流动性与充型能力 ●凝固过程中的液体流动 ●凝固过程中的热量传输 ●铸件的凝固时间 1.3 液态金属的凝固形核及生长方式 ●凝固热力学 ●均质形核与异质形核 ●纯金属晶体的长大方式 1.4 单相合金与多相合金的凝固 ●单相合金的凝固 ●共晶合金的凝固 ●偏晶合金与包晶合金的凝固

●对流对凝固组织的影响及半固态金属的凝固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凝固 1.5 铸件凝固组织的形成与控制 ●铸件宏观凝固组织的特征及形成机理 ●铸件宏观组织的控制 ●气孔与夹杂的形成机理及控制 ●缩孔与缩松的形成原理 ●化学成分的偏析 ●变形与裂纹 1.6 特殊条件下的凝固 ●快速凝固 ●定向凝固 ●非重力凝固 2. 连接成形理论基础 2.1 焊缝及其热影响区的组织和性能 ●焊接及其冶金特点 ●焊缝金属的组织与性能 ●焊接热影响区的组织与性能 2.2 成形过程的冶金反应原理 ●成形工艺中的冶金反应特点 ●液态金属与气体界面的反应 ●液态金属与熔渣的反应 ●合金化 ●工艺条件对冶金反应的影响 2.3成形缺陷的产生机理及防止措施 ●内应力 ●焊接变形 ●裂纹 ●焊缝中的气体与夹杂物 ●焊缝中的化学成分不均匀性 2.4 特种连接成形原理与方法 ●超塑成形/扩散连接 ●扩散连接技术 ●摩擦焊技术 ●微连接技术 3. 金属塑性加工力学基础 3.1 应力与应变理论 ●应力空间 ●应变空间

高中化学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提纲

2012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化学(必修)复习资料汇编 学业水平测试必修1、2必背考试点 1、化合价(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碱金属元素、Ag、H:+1 F:—1 Ca、Mg、Ba、Zn:+2 Cl:—1,+1,+5,+7 Cu:+1,+2 O:—2 Fe:+2,+3 S:—2,+4,+6 Al:+3 P:—3,+3,+5 Mn:+2,+4,+6,+7 N:—3,+2,+4,+5 2、氧化还原反应 定义:有电子转移(或者化合价升降)的反应 本质:电子转移(包括电子的得失和偏移) 特征:化合价的升降 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得电子——化合价下降——被还原——还原产物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失电子——化合价上升——被氧化——氧化产物口诀:得——降——(被)还原——氧化剂 失——升——(被)氧化——还原剂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和氧化还原反应关系: 3 4、离子反应

定义:有离子参加的反应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第一步:写。写出化学方程式 第二步:拆。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成离子形式;难溶(如CaCO 3、BaCO 3、 BaSO 4、AgCl 、AgBr 、AgI 、Mg(OH)2、Al(OH)3、Fe(OH)2、Fe(OH)3、Cu(OH)2等),难电离(H 2CO 3、H 2S 、CH 3COOH 、HClO 、H 2SO 3、NH 3·H2O 、H 2O 等),气体(CO 2、SO 2、NH 3、Cl 2、O 2、H 2等),氧化物(Na 2O 、MgO 、Al 2O 3等)不拆 第三步:删。删去前后都有的离子 第四步:查。检查前后原子个数,电荷是否守恒 离子共存问题判断: ①是否产生沉淀(如:Ba 2+和SO 42-,Fe2+和OH-); ②是否生成弱电解质(如:NH 4+和OH-,H+和CH 3COO -) ③是否生成气体(如:H+和CO 32-,H+和SO 3 2-) ④是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H+、NO 3 -和Fe2+/I-,Fe3+和I-) 5、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化学反应一定伴随着能量变化。 放热反应: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的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燃烧,酸碱中和,活泼金属与酸发生的置换反应 吸热反应:反应物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总能量的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Ba(OH)2·8H2O 和NH 4Cl 的反应,灼热的碳和二氧化碳的反应

沈保锁《现代通信原理》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1 通信系统的基本模型页2图1.2-1 2 模拟通信系统的基本模型页3图1.2-2 数字通信系统的基本模型页3图1.2-3 3 数字通信和模拟通信相比的优缺点页4 4 信息量的定义页4 式1.3-1 5 信息熵的定义页5 式1.3-2 6 有效性:是指要求系统高效率的传输信息,即在给定的信道内“多”“快”的传送信息 可靠性:是指要求系统可靠的传输信息,即在给定信道内接受到的信息要“准”“好” 7 模拟通信系统的有效性指标用所传信号的有效传输带宽表示;可靠性用整个通信系统的输 出信噪比来衡量 数字通信系统的的有效性指标用传输速率表示;可靠性用差错率来衡量 传输速率有两种:码元传输速率和信息传输速率,二者的含义及相应的关系式1.4-1,1.4-2 差错率有两种:误码率和误信率,二者的含义及公式1.4-3,1.4-4

第二章信道 2.1 信道的定义及分类 1 调制信道和编码信道的划分页9图2.1-1 调制信道:从调制器的输出端到解调器的输入端 编码信道:从编码器的输出端到译码器的输入端 2.3 恒参信道 1 恒参信道的特性与时间无关,是一个非时变线性网络,该网络的传输特性可用幅度-频率及相位-频率特性来表示。 2 幅度-频率特性的定义及式2.3-1 3 相位-频率特性的定义及式2.3-2,2.3-3 及图2.3-2 2.4 变参信道 多径传播及多径效应的定义页12 2.5 随机过程的基本概念 1 一维分布函数,概率密度,及n维的分布函数和概率密度的定义,式2.5-1到2.5-4 2 随机过程的数字特征:数学期望,方差,协方差,自相关函数的定义式2.5-5到2.5-8 3 平稳随机过程的定义式2.5-9 4 广义平稳随机过程的定义(数学期望及方差与时间无关,自相关函数仅与时间差有关) 页16 5 平稳随机过程的遍历性(各态历经性):“时间平均代替统计平均”式2.5-10到2.5-12 6 随机过程通过线性系统:图2.5-2 式2.5-13 到2.5-16 维纳-辛钦定理 7 平稳随机过程通过乘法器:图2.5-3 式2.5-17 到2.5-22 2.6 信道的加性噪声 1 干扰:周期性的、规律的有害信号 噪声:其他的有害信号 2 乘性噪声,加性噪声 3 加性噪声的来源:人为噪声(可消除),自然噪声(难消除),内部噪声(热噪声和散弹噪声) 3 白噪声:定义,式2.6-3 2.6-4,图2.6-1 4 窄带高斯噪声: w,当高斯白噪声通过窄带网络时,其输出噪声只能窄带网络的带宽W远小于中心频率0 集中在中心频率附近的带宽内,这种噪声称之为窄带高斯噪声。功率谱及波形见20页图2.6-2 窄带噪声的形式:式2.6-5到式2.6-12 2.7 信道容量 1. 信道容量公式(香农公式)式 2.7-1及所得到的4个结论

机械原理期末考试大纲

1 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机构的原动件数小于或者多与机构的自由度机构的运动会发生什么条件?什么是欠驱机构和冗去机构?他们在机械工程中什么意义? 条件:机构的原动件数目和机构的自由度相等。原动件数目小于机构的自由读时候则运动不会完全确定。原动件数目大于机构的自由读的时候机构中最薄弱的环节会损坏。原动件数目小于机构的自由度称为欠驱机构。欠驱机构如前驱机械手指,前驱制动器等,以简化机构,增加机构的灵巧性和自适应性。原动件数目多余机构的自由度时称为荣区机构。各个院动件可以同心协力来工作。从而增大了运动的可靠性,减小传动的尺寸和重量并且有利于客服机构处于某些奇异微型时收到的阻碍。 2何谓最小阻力定律?举例工程实例 当原动件的数目小于机构的自由度时机构的运动并不是毫无规律的随意乱动这时机构的运动将会遵循最小阻力定律,优先沿着阻力最小的方向运动。如送料机构。 3何谓机构的组成原理?何为基本组干?他具有什么特性?如何确定基本干租的级别以及机构的级别? 任何机构都可以看做若干个基本干租依次连接原动件和机架上构成的称为机构的组成原理。将机构的机架以及与机架相连的原动件从机构中拆分开来则有其余构件构成的组件必然是一个自由度为零的构建组。而这个自由度为零的构建组还可以拆成更简单的自由度为零的构建组到最后不能再拆分的最简单的自由度为零的构建组称为基本干租。它的特性自由度为零。 4 为何要对平面机构进行高副低代?高副低代满足的条件是什么? 为了对含有高富的平面机构便于分析研究,将机构中的高富按照一定的条件虚拟的以低副来代替,称为高副低代。条件1代替前后机构的自由度必须相同2代替前后机构的瞬时速度和瞬时加速度必须相同 5何谓质量代换发?进行质量代换的目的何在?东代换和敬代欢的条件、?优缺点?敬代欢两个代换店与构建的质心不在一条直线可以吗? 为了简化构建惯性力的确定,可以设想吧构件的质量按照一定的条件作用于集中于构件上某几个选定的店的家乡集中质量来代替这样只需要求出集中质量的惯性力而无需求惯性力偶句,从而使软件惯性力的确定简化,称为质量代换发。目的是简化构建惯性力的确定。 东代换条件:1代换前后构件的质量不变2 代换前后构建的质心位置不变 3 代换前后构建对于质心周的转动惯量不变优点是代换前后构建的惯性力和惯性力偶都不会发生改变但是其代换店的位置不能随便选择,会给工程计算带来不便。 敬代欢只需要满足上述两个条件即可。有点两个代换店的位置可以随意选择,但是带环后惯性力偶会发生误差。 6构建组的静定条件?基本干租都是静定干租吗? 7转动副中总反力始终与摩擦元相切的论断是否正确?正确 8什么是静平衡?什么是动平衡?个至少需要几个平衡平面?静平衡动平衡的力学条件各是什么? 刚性转子一般只需求其惯性力平衡,则成为转子的静平衡。如果同时要求其惯性力和惯性力矩平衡,则成为转子的动平衡。静平衡需要一个平面,动平衡需要两个平面。 9动平衡的构建一定是静平衡的反之亦然对吗?为什么 不对根据两者的力学条件 10既然动平衡的构建一定是静平衡的,那么为什么一些制造精度不高的构建在动平衡之前要先做静平衡?为了避免其初始不平衡量大,旋转时发生过大震动,从而引发大事故或者是动平衡设备受到损害长在动平衡前先进性静平衡。 11为什么做往复运动的构建和做平面复合运动的构建不能再构建本身获得平衡而必须在基

高中化学总复习重要知识点详细全总结

高中化学重要知识点详细总结 一、俗名 无机部分: 纯碱、苏打、天然碱、口碱:Na2CO3小苏打:NaHCO3大苏打:Na2S2O3石膏(生石膏):CaSO4.2H2O 熟石膏:2CaSO4·.H2O 莹石:CaF2重晶石:BaSO4(无毒)碳铵:NH4HCO3 石灰石、大理石:CaCO3生石灰:CaO 食盐:NaCl 熟石灰、消石灰:Ca(OH)2芒硝:Na2SO4·7H2O (缓泻剂) 烧碱、火碱、苛性钠:NaOH 绿矾:FaSO4·7H2O 干冰:CO2明矾:KAl (SO4)2·12H2O 漂白粉:Ca (ClO)2、CaCl2(混和物)泻盐:MgSO4·7H2O 胆矾、蓝矾:CuSO4·5H2O 双氧水:H2O2皓矾:ZnSO4·7H2O 硅石、石英:SiO2刚玉:Al2O3 水玻璃、泡花碱、矿物胶:Na2SiO3铁红、铁矿:Fe2O3磁铁矿:Fe3O4黄铁矿、硫铁矿:FeS2铜绿、孔雀石:Cu2 (OH)2CO3菱铁矿:FeCO3赤铜矿:Cu2O 波尔多液:Ca (OH)2和CuSO4石硫合剂:Ca (OH)2和S 玻璃的主要成分:Na2SiO3、CaSiO3、SiO2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 (H2PO4)2和CaSO4重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 (H2PO4)2天然气、沼气、坑气(主要成分):CH4水煤气:CO和H2硫酸亚铁铵(淡蓝绿色):Fe (NH4)2 (SO4)2溶于水后呈淡绿色 光化学烟雾:NO2在光照下产生的一种有毒气体王水:浓HNO3与浓HCl按体积比1:3混合而成。 铝热剂:Al + Fe2O3或其它氧化物。尿素:CO(NH2) 2 有机部分: 氯仿:CHCl3电石:CaC2电石气:C2H2 (乙炔) TNT:三硝基甲苯酒精、乙醇:C2H5OH 氟氯烃:是良好的制冷剂,有毒,但破坏O3层。醋酸:冰醋酸、食醋CH3COOH 裂解气成分(石油裂化):烯烃、烷烃、炔烃、H2S、CO2、CO等。甘油、丙三醇:C3H8O3 焦炉气成分(煤干馏):H2、CH4、乙烯、CO等。石炭酸:苯酚蚁醛:甲醛HCHO 福尔马林:35%—40%的甲醛水溶液蚁酸:甲酸HCOOH 葡萄糖:C6H12O6果糖:C6H12O6蔗糖:C12H22O11麦芽糖:C12H22O11淀粉:(C6H10O5)n 硬脂酸:C17H35COOH 油酸:C17H33COOH 软脂酸:C15H31COOH 草酸:乙二酸HOOC—COOH 使蓝墨水褪色,强酸性,受热分解成CO2和水,使KMnO4酸性溶液褪色。 二、颜色 铁:铁粉是黑色的;一整块的固体铁是银白色的。Fe2+——浅绿色Fe3O4——黑色晶体Fe(OH)2——白色沉淀Fe3+——黄色Fe (OH)3——红褐色沉淀Fe (SCN)3——血红色溶液 FeO——黑色的粉末Fe (NH4)2(SO4)2——淡蓝绿色Fe2O3——红棕色粉末FeS——黑色固体铜:单质是紫红色Cu2+——蓝色CuO——黑色Cu2O——红色CuSO4(无水)—白色CuSO4·5H2O——蓝色Cu2 (OH)2CO3—绿色Cu(OH)2——蓝色[Cu(NH3)4]SO4——深蓝色溶液BaSO4、BaCO3、Ag2CO3、CaCO3、AgCl 、Mg (OH)2、三溴苯酚均是白色沉淀 Al(OH)3白色絮状沉淀H4SiO4(原硅酸)白色胶状沉淀 Cl2、氯水——黄绿色F2——淡黄绿色气体Br2——深红棕色液体I2——紫黑色固体 HF、HCl、HBr、HI均为无色气体,在空气中均形成白雾 CCl4——无色的液体,密度大于水,与水不互溶KMnO4--——紫色MnO4-——紫色 Na2O2—淡黄色固体Ag3PO4—黄色沉淀S—黄色固体AgBr—浅黄色沉淀 AgI—黄色沉淀O3—淡蓝色气体SO2—无色,有剌激性气味、有毒的气体 SO3—无色固体(沸点44.8 0C)品红溶液——红色氢氟酸:HF——腐蚀玻璃 N2O4、NO——无色气体NO2——红棕色气体NH3——无色、有剌激性气味气体 三、现象:

最新通信原理简答题答案1(个人整理)资料

通信原理第六版课后思考题 第1章绪论 1、何谓数字信号?何谓模拟信号?两者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答:数字信号:电信号的参量仅可能取有限个值; 模拟信号:电信号的参量取值连续; 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电信号的参量取值是有限个值还是连续的。 2、画出模拟通信系统的一般模型。 3、何谓数字通信?数字通信有哪些优缺点? 答:数字通信即通过数字信号传输的通信,相对模拟通信,有以下特点: 1)传输的信号是离散式的或数字的; 2)强调已调参数与基带信号之间的一一对应; 3)抗干扰能力强,因为信号可以再生,从而消除噪声积累; 4)传输差错可以控制; 5)便于使用现代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对数字信号进行处理; 6)便于加密,可靠性高; 7)便于实现各种信息的综合传输 3、画出数字通信系统的一般模型。 答: 4、按调制方式,通信系统如何分类? 答:分为基带传输和频带传输 5、按传输信号的特征,通信系统如何分类? 答:按信道中传输的是模拟信号还是数字信号,可以分为模拟通信系统和数字通信系统6、按传输信号的复用方式,通信系统如何分类? 答:频分复用(FDM),时分复用(TDM),码分复用(CDM) 7、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是什么?

第3章随机过程 1、随机过程的数字特征主要有哪些?它们分别表征随机过程的哪些特征? 答:均值:表示随机过程的n个样本函数曲线的摆动中心。 方差:表示随机过程在时刻t相对于均值a(t)的偏离程度。 相关函数:表示随机过程在任意两个时刻上获得的随机变量之间的关联程度。 2、何谓严平稳?何谓广义平稳?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的任意有限维分布函数与时间起点无关。 广义平稳:1)均值与t无关,为常数a。2 严平稳随机过程一定是广义平稳的,反之则不一定成立。 4、平稳过程的自相关函数有哪些性质?它与功率谱的关系如何? 答:自相关函数性质: (1) (2) (3)——的上界。 (4)R(∞ (5)R(0)- R(∞ 平稳过程的功率谱密度与其自相关函数是一对傅里叶变换关系: 5、什么是高斯过程?其主要性质有哪些? 答:如果随机过程的任意n维分布服从正态分布,则成为高斯过程。 性质:(1)高斯过程的n维分布只依赖于均值,方差和归一化协方差。 (2)广义平稳的高斯过程是严平稳的。 (3)如果高斯过程在不同时刻的取值是不相关的,那么它们也是同级独立的。 (4)高斯过程经过线性变换后生成的过程仍是高低过程。 8、窄带高斯过程的包络和相位分别服从什么概率分布? 答:包络服从瑞利分布,相位服从均匀分布。 9、窄带高斯过程的同相分量和正交分量的统计特性如何? 答:若该高斯过程平稳,则其同相分量和正交分量亦为平稳的高斯过程,方差相同,同一时刻的同相分量和正交分量互不相关或统计独立。 10、正弦波加窄带高斯噪声的合成包络服从什么分布? 答:广义瑞利分布(莱斯分布)。 11、什么是白噪声?其频谱和自相关函数有什么特点?白噪声通过理想低通或理想带通滤 波器后的情况如何? 答:噪声的功率谱密度在所有频率上均为一常数,则称为白噪声。 频谱为一常数,自相关函数只在R(0)处为∞。 白噪声通过理想低通和理想带通滤波器后分别变为带限白噪声和窄带高斯白噪声。

(机械制造行业)机械原理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 两构件组成运动副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两构件( )。 A. 相对转动或相对移动 B. 都是运动副 C. 相对运动恒定不变 D .直接接触且保持一定的相对运动 2. 高副低代的条件是( )。 A. 自由度数不变 B. 约束数目不变 C. 自由度数不变和瞬时速度、瞬时加速度不变 3.曲柄滑块机构共有( )瞬心。 A .4个 B .6个 C. 8个 D. 10个 4. 两构件直接接触,其相对滚动兼滑动的瞬心在( )。 A. 接触点 B. 接触点的法线上 C. 接触点法线的无穷远处 D. 垂直于导路的无穷远处 5.最简单的平面连杆机构是( )机构。 A .一杆 B .两杆 C. 三杆 D. 四杆 6. 机构的运动简图与( )无关。 A. 构件数目 B. 运动副的数目、类型 C. 运动副的相对位置 D. 构件和运动副的结构 7.机构在死点位置时( )。 A .γ=90° B .γ=45° C. α=0° D. α=90° 8. 曲柄摇杆机构以( )为原动件时,机构有死点。 A. 曲柄 B. 连杆 C.摇杆 D. 任一活动构件 9.凸轮的基圆半径是指( )半径。 A .凸轮转动中心至实际轮廓的最小 B .凸轮转动中心至理论轮廓的最小 C. 凸轮理论轮廓的最小曲率 D .从动件静止位置凸轮轮廓的 10. 从动件的推程采用等速运动规律时,在( )会产生刚性冲击。 A. 推程的始点 B. 推程的中点 C. 推程的终点 D. 推程的始点和终点 11.一对齿轮在啮合过程中,啮合角的大小是( )变化的。 A. 由小到大再逐渐变小 B .由大到小逐渐变小 C. 先由大到小再到大 D .始终保持定值,不 12. 齿轮机构安装中心距等于标准中心距时,节圆直径与分度圆相比较,结论是( )。 A. 节圆直径大 B. 分度圆直径大 C. 两圆直径相等 D. 视具体情况而定 13.在斜齿轮模数计算中,下面正确的计算式为( )。 A .βcos t n m m = B. βsin t n m m = C .αcos t n m m = D βcos n t m m = 14. 标准直齿圆柱齿轮机构的重合度ε值的范围是( )。 A. ε<1 B. ε=1 C. 1<ε<2 D. ε>2 15.在机械系统的启动阶段,系统的动能( ),并且( )。 A. 减少 输入功大于总消耗功 B .增加 输入功大于总消耗功 C. 增加 输入功小于总消耗功 D. 不变 输入功等于零 16. 在机械系统速度波动的一个周期中的某一时间间隔内,当系统出现( )时,系统的运动速度( ) ,此时飞轮将( )能量。

材料成形原理试题总复习题

材料成形原理-金属塑性加工原理考试总复习 一、填空题 1.韧性金属材料屈服时,准则较符合实际的。 2、硫元素的存在使得碳钢易于产生。 2.塑性变形时不产生硬化的材料叫做。 3.应力状态中的应力,能充分发挥材料的塑性。 4.平面应变时,其平均正应力 m中间主应力 2。 5.钢材中磷使钢的强度、硬度提高,塑性、韧性。 6.材料在一定的条件下,其拉伸变形的延伸率超过100%的现象叫。 7.材料经过连续两次拉伸变形,第一次的真实应变为 1=0.1,第二次的真实应变为 2= 0.25,则总的真实应变 =。 8.固体材料在外力作用下发生永久变形而不破坏其完整性的能力叫材料的。 10、塑性成形中的三种摩擦状态分别是:、、。 11、就大多数金属而言,其总的趋势是,随着温度的升高,塑性。 12、钢冷挤压前,需要对坯料表面进行润滑处理。 13、为了提高润滑剂的润滑、耐磨、防腐等性能常在润滑油中加入的少量活性物质的总称叫。 14、对数应变的特点是具有真实性、可靠性和。 15、塑性指标的常用测量方法。 16、弹性变形机理原子间距的变化;塑性变形机理位错运动为主。 17、金属塑性指标有:延伸率,断面收缩率,扭转转数,冲击韧性。 18、真实应变是用表示的变形,反映了工件的真实变形程度,即,工程应变(或名义应变)用绝对变形量与工件原始尺寸的比来表示,即。两者关系 为。 19、两向应力状态的米赛斯屈服轨迹在应力主空间为。 20、物体的变形分为两部分:1) , 2) 。其中,引起变化与球应力张量有关,引起变化与偏应力张量有关。 二、下列各小题均有多个答案,选择最适合的一个填于横线上 1.塑性变形时不产生硬化的材料叫做。 A、理想塑性材料;B、理想弹性材料;C、硬化材料; 2.用近似平衡微分方程和近似塑性条件求解塑性成形问题的方法称为。 A、解析法;B、主应力法;C、滑移线法; 3.韧性金属材料屈服时,准则较符合实际的。 A、密席斯;B、屈雷斯加;C密席斯与屈雷斯加; 4.塑性变形之前不产生弹性变形(或者忽略弹性变形)的材料叫做。 A、理想弹性材料;B、理想刚塑性材料;C、塑性材料;

2021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选修4 化学反应原理 知识点考点复习提纲(全面!)

2021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选修4 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考点复习提纲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考点一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 考点考查的重点在于能否准确理解放热反应、吸热反应等概念并对其原因加以分析和应用。 燃烧热: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化合物放出的热量。 中和热:稀酸和稀碱溶液反应生成1mol水放出的热量。 特别提醒:判断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方法有二:由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或反应物分子断裂时吸收的总能量与生成物分子成键时释放出的总能量相对大小比较 考点二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误判断 1.定义:表示参加反应物质的量与反应热关系的化学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 2.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 (1)需注明反应的温度和压强;因反应的温度和压强不同时,其△H不同。 (2)要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聚集状态。 (3)热化学方程式各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不表示分子个数,它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对于相同物质的反应,当化学计量数不同时,其△H也不同。 3.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误判断方法是: (1)检查是否标明聚集状态;

(2)检查ΔH的符号是否与吸热、放热一致; (3)检查ΔH的数值是否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相对应(成比例)。 本考点考查较多的是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正误判断,以及由热化学方程式判断物质的稳定性或比较反应热的大小。 [规律总结]:放热为“+”吸热为“—”,但是焓变△H表达是“+”表示吸热,“—”表示放热. 考点三使用化石燃料的利弊及新能源的开发 (1)重要的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 (2)煤作燃料的利弊问题。 (3)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①要有足够的空气。②跟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4)新能源的开发:①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降低化石燃料在能源结构中的比率。 ②最有希望的新能源是核能、太阳能、燃料电池、风能和氢能、潮汐能、地热能等。这些新能源的特点是资源丰富,且有些可以再生,为再生性能源,对环境没有污染或污染少。 考点四盖斯定律及其应用 1.盖斯定律的涵义: 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各反应物)和终态(各生成物)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即如果一个反应可以分几步进行,则各分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与该反应一步完成时的反应热是相同的。 2.盖斯定律的应用 盖斯定律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有些反应进行的很慢,有些反应不容易直接发生,有些反应的产品不纯(有副反应发生),这给测定反应热造成了困难。此时如果应用盖斯定律,就可以间接的把它们的反应热计算出来。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 考点一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与系数比规律: 1.通过计算式:v=Δc /Δt来理解其概念: 2.系数比规律在同一反应中,用不同物质来表示的反应速率时,其比值一定等于化学反应方程式中的化学 .. 计量数之比 .....。即对于化学反应m A(g) + n B(g) p C(g) + q D(g) 的:v(A)∶v(B)∶v(C)∶v(D) = m∶n∶p∶q 考点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通信原理复习题及答案 (1)

通信原理复习题 五、作图题 1.某调制方框图如图a所示。已知m(t)的频谱如图b,载频且理想带通滤波器的带宽为。 试求:(1)理想带通滤波器的中心频率为多少; (2)说明s(t)为何种已调制信号; (3)画出s(t)的频谱图。 2.根据如图所示的调制信号波形,试画出DSB及AM波形图,并比较它们分别通过包络检波器后的波形差别。 3.请画出采用单边带调幅的调制器和解调器的组成框图?若基带信号的频谱如图所示,载波频率为64kHz,取下边带(滤波为理想),请画出已调信号的频谱? 4.若有5个频谱范围均为60kHz~108kHz的信号(已包括防护频带),现将这5个信号采用频分复用的方式合成一个频谱为312kHz~552kHz的信号。 试求:(1)对应于这5个信号所用的载波频率分别为多少(取上边带); (2)画出该频分复用的原理框图; (3)试画出频谱搬移图。 5.设有12路电话信号,每路电话的带宽为4kHz(频谱0kHz~4kHz,已包括防护频带),现将这12路电话信号采用频分复用的方式合成一个频谱为60Hz~108kHz的信号。 试问:(1)用于12路电话频谱搬移的载波频率分别为多少(取上边带); (2)画出频分复用的频谱搬移图(4kHz的电话频谱用三角频谱表示)。 6.设通信系统的模型如下图所示,请在图中标出调制信道和编码信道。请画出一对输入和一对输出时的调制信道数学模型图和二进制编码信道数学模型图。 7.设有三种传输通道分别如图a、图b和图c所示。 试求:(1)画出这三种传输通道的幅频特性示意图; (2)就失真问题对三种传输通道作简要讨论; (3)若三种传输通道的输入为一个矩形脉冲,请分别画出相应的输出波形草图。 8.设有一数字序列为1011000101,请画出相应的单极性非归零码(NRZ)、归零码(RZ)、差分码和双极性归零码的波形。 9.设有一数字序列为1011000101,请画出相应的NRZ码、RZ码、双极性归零码、AMI码和四电平码的波形。 10.设有一数字码序列为10010000010110000000001,试编为相关码、AMI码和HDB3码?并画分别出编码后的波形?(第一个非零码编为-1)11.设部分响应传输系统如图所示,若为100110100101。请画出各点的波形。 12.请画出眼图的模型结构图,并解释个部分所代表的含义。 13.设发送数字信息序列为11010011,码元速率为。现采用2FSK进行调制,并设对应“1”;对应“0”;、的初始相位为00。 试求:(1)画出2FSK信号的波形。 (2)计算2FSK信号的带宽和频谱利用率。 14.设发送数字信息序列为11010011,码元速率为。现采用2FSK进行调制,并设对应“1”;对应“0”;、的初始相位为00。 试求:(1)画出2FSK信号的波形。 (2)计算2FSK信号的带宽和频谱利用率。 15.设二进制FSK信号为 且等可能出现。 试求:(1)构成相关检测器形式的最佳接收机结构; (2)画出各点可能的工作波形; (3)若接收机输入高斯噪声功率谱密度为,试求系统的误码率。 16.假设有某2DPSK系统,设发送数字信息序列为110100101,码元速率为,载波频率为。 试求:(1)试画出2DPSK信号波形; (2)试画出采用非相干解调法接收的组成框图; (3)根据框图试画出解调系统的各点波形。 17.设数字序列为100101110,波特为1000B,载波频率为2000Hz。 试求:(1)画出相应得2DPSK的波形; (2)画出2DPSK传输系统的非线性变换+滤波法载波同步的组成框图; (3)画出以上组成框图中各点的波形图。 18.设发送数字信息序列为011010001,码元速率为,载波频率为4kHz。 试求:(1)分别画出2ASK、2PSK、2DPSK信号的波形(2ASK的规则:“1”有载波、“0”无载波;2PSK的规则:“1”为00、“0”为1800;2DPSK 的规则:“1”变“0”不变,且设相对码参考码元为“0”)。 (2)计算2ASK、2PSK、2DPSK信号的带宽和频谱利用率。 19.已知一低通信号的频谱为 试求:(1)假设以的速率对进行理想抽样,试画出已抽样信号的频谱草图; (2)若用的速率抽样,重做上题;

操作系统原理及应用试题附答案

操作系统原理及应用试题附答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 1、从静态角度来看,进程由__________、数据集合、进程控制块及相关表格三部分组成。()A、JCB B、PCB C、程序段 D、I/O缓冲区 2、请求页式管理方式中,首先淘汰在内存中驻留时间最长的帧,这种替换策略是_____.()A、先进先出法(FIFO) B、最近最少使用法(LRU) C、优先级调度 D、轮转法 3、文件安全管理中,___________安全管理规定用户对目录或文件的访问权限。()A、系统级 B、用户级 C、目录级 D、文件级 4、排队等待时间最长的作业被优先调度,这种算法是___________。A、优先级调度 B、响应比高优先 C、短作业优先D、先来先服务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 5、常规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有:_处理机管理_、存贮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以及用户界面管理。 6、操作系统把硬件全部隐藏起来,提供友好的、易于操作的用户界面,好象是一个扩展了的机器,即一台操作系统虚拟机。 7、进程管理的功能之一是对系统中多个进程的状态转换进行控制。 8、逻辑_文件是一种呈现在用户面前的文件结构。 9、操作系统中实现进程互斥和同步的机制称为同步机构_。 10、内存中用于存放用户的程序和数据的部分称为用户区(域)。 11、存贮器段页式管理中,地址结构由段号、段内页号和页内相对地址三部分组成。 12、在操作系统中,通常用户不使用设备的物理名称(或物理地址),而代之以另外一种名称来操作,这就是逻辑设备名。 13、在操作系统中,时钟常有两种用途:报告日历和时间,对资源使用记时。 14、库文件允许用户对其进行读取、执行,但不允许修改.

[机械制造行业]机械原理考试大纲

(机械制造行业)机械原 理考试大纲

机械原理考试大纲 1、绪论 ⑴内容 ①机械原理的研究对象及基本概念 ②机械原理课程的内容及在教学中的地位、任务和作用 ③机械原理学科的的发展趋势 ⑵基本要求 ①明确本课程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②明确本课程的地位、任务和作用。 ③对本学科的发展趋势有所了解。 ⑶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是“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对零件、构件、机器、机构、机械等名词和概念要弄得很清楚,对机器与机构的特征和区别要清楚。比如:零件与构件的不同之处在于零件是机器有制造单元而构件是机器的运动单元,这些都应熟练掌握。 2、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 ⑴内容 ①研究机构结构的目的 ②运动副、运动链和机构 ③平面机构运动简图 ④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和结构分析 ⑵基本要求 ①能计算平面运动链的自由度并判断其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 ②能绘制机构运动简图。 ③能进行机构的组成原理和结构分析。 ⑶重点、难点 何谓约束?约束数与自由度数的关系如何?平面低副(转动副和移动副)和高副各具有几个约束,其自由度为多少? 平面机构自由度F=。要注意式中n为活动构件数而不是所有构件数,为平面低副数,为平面高副数。为使F计算正确,必须正确判断n、、的数目,因此要注意该机构中有无复合铰链、局部自由度和虚约束等。对于复合铰链,只要注意到,

计算运动副数目时不弄错就行了;局部自由度常出现在有滚子的部分;而虚约束的出现较难掌握,应认真领会课堂讲解中所列可能出现虚约束的几种情况。 能正确分析机构的组成原理,平面连杆机构的高副低代,杆组级别判断。 3、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 ⑴内容 ①研究机构运动分析的目的和方法 ②用相对运动图解法求机构的速度和加速度 ③用解析法机构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 ⑵基本要求 ①能用图解法对机构进行运动分析。 ②能用解析法对机构进行运动分析。 ⑶重点、难点 相对运动图解法(又称向量多边形法)为本章的重点内容。所讨论的问题有两类。一类是在同一构件上两点间的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一类是组成移动副两构件的重合点间的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这两类问题都可以通过建立矢量方程式,作速度多边形和加速度多边形来解题。要注意一个矢量方程只能解两个未知数,若超过两个则要通过与其它点之间新的矢量方程式来联立求解。在解题时要充分利用速度、加速度影像原理,以期达到简捷、准确的目的。 关于后一类问题,是否存在哥氏加速度是其中的关键,判断方法如下: 1)两构件组成移动副,但只有相对移动,而无共同转动时,重合点间加速度关系中无哥氏加速度。 2)若两构件组成移动副,即有相对移动又有共同转动时,重合点间加速度关系中必存在哥氏加速度。 4、平面机构的力分析和机器的机械效率 ⑴内容 ①研究机构力分析的目的和方法 ②构件惯性力的确定 ③运动副中摩擦力的确定

《选修4 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

一、焓变、反应热 要点一:反应热(焓变)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能量,都可以用热量来描述,叫做反应热,又称焓变,符号为ΔH,单位为kJ/mol,规定放热反应的ΔH为“—”,吸热反应的ΔH为“+”。 特别提醒:(1)描述此概念时,无论是用“反应热”、“焓变”或“ ΔH”表示,其后所用的数值必须带“+”或“—”。 (2)单位是kJ/mol,而不是kJ,热量的单位是kJ。 (3)在比较大小时,所带“+”“—”符号均参入比较。 要点二: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1.放热反应的ΔH为“—”或ΔH<0 ;吸热反应的ΔH为“+”或ΔH >0 ?H=E(生成物的总能量)-E(反应物的总能量) ?H=E(反应物的键能)-E(生成物的键能)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①放热反应:活泼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燃烧反应、多数化合反应。 ②吸热反应:多数的分解反应、氯化铵固体与氢氧化钡晶体的反应、水煤气的生成反应、炭与二氧化碳生成一氧化碳的反应 3.需要加热的反应,不一定是吸热反应;不需要加热的反应,不一定是放热反应 4.通过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可用来比较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相对稳定性。 如C(石墨,s)C(金刚石,s)△H3= +1.9kJ/mol,该反应为吸热反应,金刚石的能量高,石墨比金属石稳定。 二、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除了遵循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求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不同,反应热的数值和符号可能不同,因此必须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用s、l、g分别表示固体、液体和气体,而不标“↓、↑”。 2.△H只能写在热化学方程式的右边,用空格隔开,△H值“—” 表示放热反应,△H值“+”表示吸热反应;单位为“kJ/mol”。 3.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仅表示该物质的物质的量,并不表示物质的分子数或原子数,因此,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4.△H的值要与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相对应,如果化学计量数加倍,△H 也要加倍。 5.正反应若为放热反应,则其逆反应必为吸热反应,二者△H的数值相等而符号相反。 三、燃烧热、中和热、能源 要点一:燃烧热、中和热及其异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