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及其艺术特色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及其艺术特色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及其艺术特色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及其艺术特色

八月秋高(1)风怒号(2),卷我屋上三重茅(3)。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4)长(5)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6)。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7)。公然抱茅入竹去(8),唇焦口燥呼不得(9),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10)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11)。布衾(12)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13)。床头屋漏无干处(14),雨脚如麻(15)未断绝。自经丧乱(16)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17)!

安得(18)广厦(19)千万间,大庇(20)天下寒士(21)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22)见(23)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编辑本段注释

(1)秋高:秋深。

(2)号:号叫

(3)三重(chóng)茅:几层茅草。三,表示少。

(4)挂罥(juàn):挂着,挂住,缠绕。罥,挂。

(5)长:高

(6)沉塘坳(ào):沉到池塘水中。塘坳,低洼积水的地方(即池塘)。坳,水边低地

(7)忍能对面为盗贼: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能,如此,这样。为,做。

(8)入竹去:进入竹林

(9)呼不得:喝止不住。

(10)俄顷(qǐng):不久,一会儿,顷刻之间。

(11)秋天漠漠向昏黑(héi):指秋季的天空浓云密布,一下子就昏暗下来了。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向,渐近。

(12)布衾(qīn):棉被。

(13)娇儿恶卧踏里裂:指儿子睡觉时双脚乱蹬,把被里都蹬坏了。恶卧,睡相不好。

(14)床头屋漏无干处:意思是,整个房子都没有干的地方了。屋漏,指房子西北角,古人在此开天窗,阳光便从此处照射进来。“床头屋漏”,泛指整个屋子。

(15)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向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雨脚:雨点。

(16)丧(sāng)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17)何由彻:意思是,如何才能熬到天亮呢?彻,通,这里指结束,完结的意思。

(18)安得:如何能得到。

(19)广厦:宽敞的大屋。

(20)大庇(bì):全部遮盖、掩护起来。庇,遮蔽、掩护。

(21)寒士:“士”原本指士人,即文化人,但此处是泛指贫寒的士人们。

(22)突兀(wù):高耸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广厦。

(23)见(xiàn):同“现”,出现。[1]

编辑本段译文

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在我眼前做出盗贼的事来,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只好回来,拄着拐杖感叹自己的不幸和世态悲凉。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像墨,深秋天色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胡蹬乱踢,把被里给蹬破了。(因为)屋顶漏雨,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像线条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穷苦人(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高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去也甘心![2]

编辑本段体裁介绍

歌行体

能唱的诗,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体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富于变化。它的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感情,句数多少不限,可以说是句式整齐的“自由体”诗。但极富韵律,朗朗上口,略求押韵而不无顿句,是古代诗文中极有特色的一类。

编辑本段写作背景

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找了一块荒地,盖了一所茅屋,总算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了一个栖身之所。茅屋的建造很不容易,事事都需要亲戚朋友的帮助。但茅屋建造得并不坚固,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

编辑本段作品赏析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

第一段中共有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起势迅猛。“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犹如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而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诗人好不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使得诗人焦急万分。

“茅飞渡江洒江郊”的“飞”字紧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却随风“飞” 走,“飞”过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地“洒”在“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很难弄下来;“下者飘转沉塘坳”,也很难收回来。“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

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抽象地抒情达意,而是寓情意于客观描写之中。这几句诗所表现的场景是: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去,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的各处。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不能不激起读者心灵上的共鸣。

第二段中共有五句,这是前一节的发展,也是对前一节的补充。

前节写“洒江郊”的茅草无法收回,除此以外,还有落在平地上可以收回的茅草,但却被“南村群童”抱跑了。“欺我老无力”五字宜着眼,如果诗人不是“老无力”,而是年当壮健有气力,自然不会受这样的欺侮。“忍能对面为盗贼”,意思是,群童竟然忍心在他的眼前做盗贼。但其实,这不过是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而已,决不是真的给“群童”加上“盗贼”的罪名,要告到官府里去办罪。所以,“唇焦口燥呼不得”,也就无可奈何了。用诗人《又呈吴郎》一诗中的话说,这正是“不为困穷宁有此”,诗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穷,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因为他十分困穷,也不会冒着狂风抱走那些并不值钱的茅草。这一切,都是结尾的伏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崇高愿望,正是从“四海困穷”的现实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归来倚杖自叹息”总收一、二两节。诗人大约是一听到北风狂叫,就担心盖得不够结实的茅屋发生危险,因而就拄杖出门,直到风吹屋破,茅草无法收回,这才无可奈何地走回家中。“倚杖”,当然又与“老无力”照应。“自叹息”中的“自”字,下得很沉痛,诗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他自己在叹息,未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则世风的淡薄,就意在言外了,因而他“叹息”的内容,也就十分深广。当他自己风吹屋破,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的时候,分明联想到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

第三段共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而密集的雨点即将从漠漠的秋空洒向地面,已在预料之中。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没有穷困生活体验的作者是写不出来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不仅是写布被又旧又破,而是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成都的八月,天气并不“冷”,正由于“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所以才感到冷。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一纵一收。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诗人自然不能入睡。“长夜”是作者由于自己屋漏因而更觉夜长,还因自己和国家都在风雨飘摇中挣扎而觉得夜长。“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而这种心情,又是屋破漏雨、布衾似铁的艰苦处境激发出来的。于是诗人由个人的艰苦处境联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处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全诗的结尾。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而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等,又声音宏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这种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咏歌不足以表达,所以诗人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本诗作者抒发的情怀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抒发的情怀基本一致。

俄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杜甫在这首诗里描写了他本身的痛苦,但他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他也不是仅仅因为自身的不幸遭遇而哀叹、而失眠、而大声疾呼,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激动读者的心灵,并发生过积极的作用。[3]

初三作文: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初三作文: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度江洒江郊,高者挂罥(juan)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怎能”之意)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感悟:杜甫啊,你以清风作壁垒,以苍天作屋宇,用一生的疼痛烛照世间的伤痕,用至高的灵魂抚摸饥寒的世界,你宛若长安街上一粒小小的尘埃,而历史和人民,却将你立成一块永恒的丰碑:居一室而悲天下,破一屋而叹天寒,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谁最该有杜甫这般情怀?官员和地产开发商。所幸,他们正逐渐把杜甫的情怀变为现实,尽管离“俱欢颜”还早。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通“嗅”)如兰。———《周易》

感悟:几乎每次大会,领导者都会在结尾处发出“精诚团结、同心同德”之号召。同心之言,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当然,在一个众人不敢说真话的世俗社会,得小心“同心之言”并不同德:空洞之语,虚伪之言,何德之有? 台面上满是同心之言,可真理却掌握在无言的少数人手里,很可怕。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 感悟:这道理,与“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一样。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古今一也。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周易》 感悟:俗话说,满壶水不响,半壶水响叮当。做人,即使才艺超群,也不必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时施展出来。 当然,也不能“藏器”太深,在这个百舸争流的喧嚣时代,酒香也要吆喝,不然“藏器”到终老,想动也不行了。

赏析艺术手法(解析版)

赏析艺术手法——技巧运用与语言艺术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赤之茧 [日]安部公房 日暮时分,人们赶回自己的居所,而我却无家可归,只好继续在房子与房子间狭窄的夹道中漫无目的地往前走。街上房屋鳞次栉比,却没有一个容许我栖身的地方,这到底为什么呢?……我又开始念叨着这个早已重复了千遍万遍的疑问。 靠着电线杆,我发现旁边有一截被人落下的绳子。我突然产生了上吊自尽的想法。绳子斜着眼睛盯着我的脖子,一边说道:兄弟,休息吧!的确,我也想休息啊,但是却不能休息。因为我还没找到能够让自己满意的,我之所以没有家的缘由。 夜幕每天都会降临,人们每天都会休息,为了休息就必须有一个家。看来我应该也有一个家才对。猛地,我发现自己也许从根本上误解了什么。说不定我不是没有家,而仅仅只是忘记了拥有家这个事实而已。没错,就是这样。比如……我在偶然路过的一座房子前停下了脚步。很可能这里就是我的家,我心里想着。于是,我鼓起了勇气,走,去敲门——半开着的窗户里探出了一张亲切的女人的笑脸。希望的微风涌进我的胸膛,我的心脏化作一面舒展着的旗帜在风中飘扬。我也堆起笑容,绅士般地点点头。 “对不起,请问,这里是我的家吗?” 那女人转瞬间板起了脸:“啊?你是谁?” 我莫名其妙地语塞起来,不知道该如何向她说明。我是谁?在此时此刻这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可是,怎样才能让她明白这一点呢?我有点自暴自弃了。 “不管怎样,如果你认为这里不是我的家,请拿出证据来。” “啊……”女人脸上流露出恐惧的神色,这让我感到有些恼火。 “没有证据的话,就可以看成是我的家了。” “可,这是我的家啊!” “那又怎样?是你的家,不见得就不是我的家,是吧?” 代替回答的是女人冷若冰霜的面孔和随即关闭的窗户。啊,这就是女人笑靥的真实面目。难道某种东西属于他人,就不能同时地为我所有吗?从刚才那个女人表情的转变之中,我已经充分地感受到这一荒谬论调的本质。 但是,为什么一切都是别人的,而不是我的呢?哪怕至少有一个既不是我的,也不是别人的东西也好啊!我时常会产生一种错觉,觉得施工现场和材料堆置场的水泥管就是我的家。但那也正逐渐地成为他人的所有物,最终完全地被占有,从我的眼前消失,丝毫没有顾及我个人的感受与意愿……或者说,在他人干涉下,那些水泥管彻底地转变为与我的家没有任何关系的事物。 那么,公园的长椅呢?当然很棒。如果那里真的是我的家,如果没有人拿着棍棒赶我走的话……没错,长椅是大家的东西,而不是某一个人的东西,可是他却对我这样说道:“喂,起来!长椅是大家的东西,而不是某一个人的东西,更不可能是你的东西。” 日暮时分,我不停地往前走。房屋……不曾消失,不曾改变,伫立在地面之上纹丝不动的家家户户。在那之间是一条不断变化着的没有固定形状的裂隙——夹道。我不停地往前走。我还没有理解自己之所以没有家的缘由,因此我还不能把自己吊死。 啊!是什么东西缠住了我的脚?若是吊颈的绳子,请不要这么心急地催促我嘛!不,好像是具有粘性的丝线。捏着线头拽过来一看,线的另一端在鞋子的破洞里,随着我的扯动一点一点地往外冒。这玩艺真奇妙!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用上双手不断地把丝线拉出来。紧接着,更加奇妙的事情发生了——我的身体渐渐地偏向一侧,无法与地面保持垂直的状态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及注释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及注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此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一起来看看为大家整理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及注释,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及注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代: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死亦足一作:死意足) 译文 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嘴唇干燥也喝止

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注释 秋高:秋深。怒号(háo):大声吼叫。 三重(chóng)茅:几层茅草。三,泛指多。 挂罥(juàn):挂着,挂住。罥,挂。长(cháng):高。 塘坳(ào):低洼积水的地方(即池塘)。塘,一作”堂“。坳,水边低地。 忍能对面为盗贼: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忍能,忍心如此。对面,当面。为,做。 入竹去:进入竹林。 呼不得:喝止不住。 俄顷(qǐng):不久,一会儿,顷刻之间。 秋天漠漠向昏黑(古音念hè):指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

如何欣赏高迪的艺术风格

普通人如何欣赏高迪的作品 摘要:人们喜欢探究事物的起源,性质和影响,而本文纯粹探究普通人对高迪建筑产生的感觉。人们普遍认为高迪将童话的世界以可观可感的方式呈献给世人,而且人与自然的和谐尽显在他的作品里,同时这也传递出一种正能量。 关键字:高迪,米拉之家,巴特罗公寓,古埃尔公园 建筑师们会站在建筑风格、建筑材料、建筑技巧的角度欣赏安东尼高迪的伟作;艺术家们会站在设计主题、美学理念的角度欣赏他的奇作;历史学家会站在文化、历史、宗教的角度欣赏他的作品。而作为非专业人士的普通人,虽然不能说出个所以然来,但也可以说说高迪的建筑给我们视觉的冲击和心灵的感受。1.童话般的世界 高迪的建筑是充满想象的,甚至可以说是超出常人的想象的。没有棱角是高迪作品的一大特色,给人的感觉是虚幻的。高迪带我们进入一个又一个不同的童话世界,去找寻童年时无边无际的白日梦境。人们可以发挥极大的想象。米拉之家算是个棋艺的世界。波浪形的外观,是由白色的石材砌出的外墙,扭曲回绕的铁条和铁板构成的阳台栏杆,和宽大的窗户组成的,会让人觉得像陡峭的悬崖所建造的洞穴,或像海浪,或像退潮后的沙滩,或像蜂巢,或像熔岩构成的波浪,或像蛇窟,或像沙丘等等。最令人惊喜的是顶楼。那里的烟囱,通风口奇特万千,不同的组合给人不同的感觉,有将军与表情各异的士兵们,有唐僧和猴王,有大壶、巨钟和宝塔。犹如步入童话里的大人国,什么东西都需要被仰望。 巴特罗之家是另一个童话境界。巴特罗公寓本身来自一个童话故事“加泰罗尼亚的英雄圣·乔治为了救出被恶龙困在城堡里美丽公主,与恶龙展开搏斗并用剑杀死恶龙”。以彩色马赛克作为装饰的外墙,面具造型的阳台和骨骼形状的立柱,更是增强了故事的奇异气氛。内室天花板上的石膏装饰给人的感觉似乎是溶化了的,一层一层渗下来,流经处留下了一道褶皱、波纹或漩涡。有人说:“如果抬头看着天花板好似进人了时光隧道,不知道会被带到哪里去冒险。” 2.自然和谐世界 高迪的作品是自然和谐的世界。就以古埃尔公园为例吧。这是个被称为充满童趣的公园,而童年总是和自然无法分割。古埃尔公园居山朝海,高迪就地取材,利用当地的石块、碎瓷、玻璃设计出独具匠心的房子、道路、走廊、长椅、广场,并配以树木花草,整座公园处处体现着人工建筑与大自然的完美结合,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处落在人间的童话剧场。公园内最为著名的是露天广场的长椅。它们由多彩的碎瓷镶嵌而成,形似舞动的长龙,状如起伏的海浪,蜿蜒围绕广场,给人一种诗情画意的休憩环境。围绕中心广场的沿地势而建的山林走廊,曲曲折折,时断时续,晴日可为行人遮阳,雨天可供行人避雨。走廊的支柱造型皆取自然界的动植物,有的形似象腿,有的宛如棕榈,有的摹拟人体,全部用石材垒成。看上去粗犷质朴,虽由人工,宛若天成。 除了古埃尔公园,高迪其他的建筑也不无自然和谐之色。如米拉之家有机形

《故乡》艺术特色赏析

《故乡》艺术特色赏析 鲁迅先生于1919年12月,从北京回到老家浙江绍兴,变卖了故乡的房子,并接母亲到北京共同生活。1921年1月,鲁迅先生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故乡》这篇小说。 小说描写了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和人们精神面貌的可悲变化,并揭示出这种变化的深刻的社会根源。鲁迅先生用慨叹的笔调刻画出了润土和杨二嫂等人物形象,反映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里的非人生活,揭露了当时社会黑暗的本质。 下面笔者就《故乡》的写作特色作一浅析。 一、用白描和对话来刻画人物性格,突出文章主题 这篇文章作者运用白描手法,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了鲜活的人物形象,比如写少年润土:“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一个活泼可爱的少年形象立于眼前。其次,运用对话来刻画人物的典型性格,也是文章的特点之一。二十年前的润土与“我”哥弟相称,二十年后,再同我见面时,语言极少,由一个活泼可爱的少年,变成了一个“辛苦麻木”的贫苦农民,从而写出了他二十年前后的变化。 二、运用对比,深化主题 小说集中运用了对比手法,深化文章的主题。表现为: 1、故乡前后情况的对比,描绘了农村小经济破产的惨境,揭示了导致破产的根源。

2、少年润土和成年润土的对比,揭示了农民命运的日益悲惨,指出了听天由命的辛苦麻木的生活道路是一条死路和绝路。 3、“我”和润土之间关系的前后变化的对比,揭示了在不同阶级之间存在着深刻隔阂。 4、“我”货物润土之间的关系与宏儿和水生之间关系的对比,反映了对未来生活前景的热切向往。 5、杨二嫂妖模妖怪、放纵泼辣、明拿暗偷、信口雌黄的形象与润土麻木不仁、毕恭毕敬的神态的对比,起了烘托润土性格的作用,同时反映出农民破产的广泛性和深刻性。 以上说明通过一人、一物、一事的前后对比,起到了突出强调、围绕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

诗歌鉴赏艺术手法题

生动隽美谱华章 ——诗歌艺术手法(二)之表现手法 一、诗歌鉴赏中常用的表现手法类别 (一)古代诗歌常用的表达方式 1、记叙。 2、描写。可分为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3、议论。 4、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分为寓情于景、借用典故、乐景哀情、托物言志、以景结情 例: 1、直接抒情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间接抒情:借景或借物抒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3、托物言志 蝉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4、以乐景写哀情 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 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5、以景结情 山中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三四两句“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写诗人在山中望见的实景,秋风萧瑟、黄叶飘零的景象,既用来衬映旅思乡愁,也可以说是用来比拟诗人的萧瑟心境、飘零旅况。 练习: 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 [唐]韦应物 前舟已眇眇,欲渡谁相待? 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风波离思满,宿昔容鬓改。 独鸟下东南,广陵何处在? “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从“山”、“雨”、“鸟”三个角度入手,简要评析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 给分标准:由“山”、“雨”的角度评析出孤寂、凄怆等情感给3分;由“鸟”的角度评析出思乡之情给3分。 评析示例:秋日远山传来寺庙悠长的暮钟,茫茫楚天挂上了霏霏雨幕,苍凉黯淡的傍晚景色烘托出诗人思家念远的孤寂、凄怆之情;最后,诗人运用反衬手法,写一只失群的伶仃小鸟飞往家乡广陵方向,归巢了。鸟飞东南,离巢愈近;而诗人前往西北,去亲愈远。这更引起了他满腹思乡的离思哀愁。 (三)表现手法: 1、动静结合 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兰溪棹歌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从诗的结构看,前二句是静景,后二句是动景,结句尤为生动传神,一笔勾勒,把整个画面画活了,使人感到美好的兰溪山水充满蓬勃生机,是全诗最精彩的点睛之笔。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班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第二句写山泉因雨

关于各种艺术风格与流派 的思考

关于各种艺术风格与艺术流派的思考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绘画发展脉络与当代绘画的发展方向的简要分析,结合自己的创作体验,分析艺术创作过程中艺术家如何寻找适合自己的绘画语言。关键词:艺术发展创作独特性绘画语言 作者简介:常小文,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美术学硕士研究生。 一、艺术家的独特性 艺术从古代发展到现代,随着社会的进步产生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和审美取向,这在一定程度上与不同时代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有关。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每一种风格的出现也与当时的科技文化或者文明程度有关。艺术往往能最敏感的觉察到新的文化标准,当时所盛行的艺术标准也应该是最先进的文化价值取向。例如,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主导思想是用科学、理性的方式分析事物。因为那时,照相术还没有产生,艺术家如果能够创造出一种真实的画面效果是非常受欢迎的。它不仅具有审美功能,同时具有使用功能。所以很受王公贵族们的青睐,这种真实的再现事物的审美取向一直能够延续到照相术的产生之前,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在描绘客观对象的时候不仅仅是机械的描摹对象,也是通过主观的思考,使画面产生艺术效果,让人看着更美、更舒服。毕竟创作者是具有高度情感色彩的人(艺术家),艺术家又是很活跃很敏感的思考者,所以,即使是以最真实的再现客观对象为最高审美标准的时代,每个艺术家所创作出来的作品也都在极大程度上带有个人的主观色彩。所以在写实风格当中,每个艺术家也都是有各自的独特性。 当照相术产生之后,给那些追求真实画面效果的艺术家们产生很大的震动,作为记录真实客体功能的绘画可以被更加方便,更加快捷与完善的相机所取代,许多艺术家已经感到再现客观对象已经失去意义,所以对写实绘画嗤之以鼻,认为绘画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而另外一些艺术家在再现客观对象的时候所苦恼的是如何能快速记录下不同瞬间把握人物情感动态的不同变化,因而照相术的产生就给画家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例如,印象派画家德加的许多作品,像巴黎舞演员等,都是通过借助照片的快速纪录巴黎舞演员们瞬间姿态来完成的,如果没有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公元761年杜甫在成都所写的一首著名歌行。杜甫于公元759年年底由甘肃成县来到成都。第二年的春天,依靠一些亲戚朋友的协助,他在万里桥西、百花潭北的浣花溪畔营建了一座草堂。从公元755年安禄山叛变以来,流转兵间、奔波秦陇的杜甫,总算暂时歇下脚来。这时,他已经四十九岁了。可是,好景无多,草堂营建不到一年,蜀中政局发生了变化。公元761年2月,御史大夫崔光远来兼成都尹,充剑南节度、度支、营田、观察、处置等使。崔光远是一个不学无术的家伙,他以赌博结识杨国忠,走上升官发财的红运。安禄山攻长安,唐玄宗派他作京兆尹,留守西京,他曾向安禄山投降,后来又跑到灵武,跟上唐肃宗,又变成了唐室的“忠臣”。他作成都尹不到一个月,东川将段子璋叛乱。崔光远依靠部将花惊定的力量,协助东川节度使李奂讨平了段子璋。花惊定部下的滥兵趁机对人民肆行抢劫。甚至断人手腕,掠取金钏。崔光远这个毫无学识的赌棍,对诗人杜甫当然不会尊重。杜甫的《百忧集行》说:“强将笑语供主人,悲见生涯百忧集。”这个“主人”,就指的是崔光远。这时候杜甫还写了《病柏》《病橘》《枯棕》《枯楠》等诗,托物寄兴,可见他心情的恶劣。这年八月,恰恰遇到成都平原风雨成灾。杜甫经营了一年多的草堂被吹破了,草堂前的二百年楠树也被拔倒了,他为此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楠树为风雨所拔叹》。这场灾害还致使“灌口损户口”,威胁到人民的生命。杜甫写了著名的《石犀行》,讽刺石刻犀牛作为镇江的偶像 是“诡怪”,嘲笑道:“嗟尔三犀不经济,缺讹只与长川逝。”就在这样时局动荡,诗人遭到冷遇,又加风雨成灾的情况下,杜甫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这首诗不仅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现实,而且也表达了诗人改造现实的愿望。“心夺造化回阳春”,这是相传韩愈在杜甫坟前题诗中的一句,尽管这首诗的真伪很成问题,但是杜甫有一颗“夺造化回阳春”的心,确是不假! 全诗一百七十一字,二十三行,可分为三节。 第一节风破茅屋,先从风写起,接着就写它破坏茅屋:“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成都平原的农历八月,本是秋高气爽的好节候,却刮起了怒吼的狂风,这是突变。古人谓之曰“突异”。狂风一起,诗人首先感到是自己的茅屋遭受侵袭。一个“我”字是用得很亲切的,为下文的“吾庐”的“吾”字伏下照应之笔。“三”是个虚数,古人用“三”,有时形容多,有时也可以形容少。“三家村”表示不多几家的小村 落,“三”就形容少。这里的“三重茅”,说的是草堂盖得很薄,不多几把

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教案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教案) 艺术手法又称表达手法,是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的统称。对其鉴赏,就是要分析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诗歌中表达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达到了什么效果等。高考对表达技巧的考查,重在表达效果方面,往往从这个角度设题,以主观表述题为主。 学习目标 1 回顾诗歌的艺术手法 2 了解诗歌艺术手法题的设题方法 3 学习诗歌艺术手法题的一般解题步骤 4 学习解答艺术手法类的诗歌鉴赏题 古典诗歌艺术手法包括: 1 修辞技巧:比喻、比拟、借代、夸张、通感、双关、反复等 2 表达方式:叙述、描述、议论、抒情(描写方式:细节、动静结合、虚实结 合等。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 3 表现手法:衬托、对比、渲染、联想、想象、欲扬先抑 4 结构技巧: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铺垫等。 提问方式: 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对某个诗句的表达技巧,略加分析。 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这首诗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比较两首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什么手法或何种技巧。 (2)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 (3)运用这种手法有何效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一.修辞手法 1、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还有双关、互文、通感、顶针等。

2、技法解密: A.明辨修辞手法:明确各种修辞手法的构成、特点 B.洞悉表达效果 鉴赏古典诗词中修辞手法的重点不是辨识和判断,而是分析体会修辞的妙处,即分析表达效果,体会对其塑造形象、抒发情感、体会主旨的作用。 1、比喻 比喻就是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表达效果:突出事物特征,描摹事物形象生动的作用,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比喻和象征不同:象征属于艺术创造手法,它与构思有关,是全篇使用的,如虞世南《蝉》;比喻是修辞手法,属于语言加工的范畴,限于个别句子使用。如: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3)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4)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5)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2、比拟 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拟人的表达效果:使事物人格化,使无生命的东西活跃起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能启发人联想,使人倍感生动有趣,描写的物更形象、生动。如: (1)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3)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4)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5)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3、夸张 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表达效果:更鲜明地突出事物特征、更强烈地表达诗人的情感。如: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诗中“三万里”“五千仞”“上摩天”“泪尽”这些夸张描写,把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对苟且偷安、不去收复失地的求和派的愤懑,以及对遗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如: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导语: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更多内容请关注应届毕业生网)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赏析】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二百一十九。下面是中国古典文学专家、文艺理论家、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霍松林教授对此诗的赏析

要点。 此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第一节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起势迅猛。“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读之如闻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面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诗人好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故意同他作对似的,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怎能不使诗人万分焦急?“茅飞渡江洒江郊”的“飞”字紧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却随风“飞”走,“飞”过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地“洒”在“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很难弄下来; “下者飘转沉塘坳”,也很难收回。“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抽象地抒情达意,而是寓情意于客观描写之中。读这几句诗,读者分明看见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法,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的各处;而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也不能不激起读者心灵上的共鸣。 第二节五句。这是前一节的发展,也是对前一节的补充。前节写“洒江郊”的茅草无法收回。还有落在平地上可以收回的,然而却被

红楼梦艺术手法赏析

浅谈《红楼梦》艺术手法 《红楼梦》就是一部寄托深意、“字字瞧来皆就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绝世佳作。它就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艺术创作的高峰。它具有极高的艺术造诣与很高的美学价值。它就是一个封建社会、封建制度从发展到衰亡的过程的缩影,以小说的形式、以家庭为背景,向我们展现了清朝社退出历史舞台的过程。 《红楼梦》不仅在小说背景方面有特殊的构思,在小说艺术手法上面更就是独具一格,达到了古代现实主义小说艺术的高峰,具有了相当的美学价值。下面,我就我个人对《红楼梦》的阅读经历,对其艺术表现手法浅谈一二。 一、《红楼梦》的人物塑造艺术 这部小说中人物的塑造,曹雪芹完美地做到了在同一阶级中塑造众多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红楼梦》中的人物非常之多,且不说人物本身千差万别的,单就是本身思想性格及身份地位类似却又处处不同的形象就有很多为众人所熟知。在这众多的人物中。有的就是官僚贵族的当权者,有的就是锦衣玉食的公子王孙,有的就是年轻貌美的大家姊妹,有的就是经受豪宅欺凌的丫头仆役,这些人,同一类人大都有着相似的出身经历或者身份地位,但曹雪芹却同中求异,采用了一些很特殊的对比手法,使得那些易被人混淆的形象表现出了巨大的差异,从而使读者毫无类同之感。 比如,《红楼梦》中著名的两位名门千金小姐,薛宝钗与林黛玉。她俩的出身与学识教养基本类似,都有沉鱼落雁之貌,都有出口成章之才。这样的两个人物形象,按理说很难区分。然而在《红楼梦》中,显然她俩就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对立形象。曹雪芹通过对她们的言谈举止、行为动作、思想风格的刻画,表现了这两个形象内在的迥异。这种迥异在宝钗与黛玉对宝玉的爱情上体现的尤为明显。黛玉对于宝玉,就是一片纯真的爱情,她通过“题帕诗”向宝玉倾吐爱情,含蓄而明心。而宝钗,却就是因宝玉就是贾府的宠儿而爱上宝玉,这种爱带有一定的功利性,为了未来的地位,她的爱谨慎而谋世。再者,在处世为人方面,黛玉高洁,自尊,从不轻易迎合世俗,无论就是对至高无上的贾母,还就是对管家少妇王熙凤。而宝钗,她拥有大家闺秀的气质与背后厚实的家庭财富,凭借她的乖巧伶俐讨得了贾母的欢心。一个天真敏锐,一个沽名钓誉,这就就是钗黛之别。 作者通一系列相同事件中钗黛的不同言行,塑造了她俩迥异的性格特点,使得小说中的这两个人物特点鲜明突出。这样的例子还有一大批,如迎春与探春,尤氏姊妹等。小说中,作者以特殊复杂的对比手法,同中求异,重复中求不重复,塑造了一大批外部相似却实质迥异的人物形象,达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另外,在人物塑造中,曹雪芹没有采用中国古典小说惯用的人物主导性格的手法,她对于人物形象的表现,并不就是从个人好恶出发,随意将某个人写成好人,

《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中考古诗赏析之十一:《春望》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①承接题目,写春日远望所见的总印象。②勾画了长安城沦陷后的破败景象,寄寓了诗人感时忧国的深沉感慨。)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①花朵含露是伤感时局在落泪,鸟儿跳跃是因为离别而心绪不宁。(拟人手法,表达的是作者的感受)②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为感时伤别,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感情从伤悼国家破碎过渡到思念亲人,抒发了对战争的痛恨,对亲人的思念。)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细节描写,一位忧思国家愁绪满怀的白发老人形象兀立在读者眼前。)·············································· 思想感情:诗作借对“安史之乱”带来的国家残破,都城荒芜百姓悲伤,骨肉分离的惨景的描述,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对家人无限眷恋的感情。 感情基调:含蓄深沉悲伤 艺术风格:沉郁顿挫

艺术特点:①借景抒情。前两句中“国破”“草木深”“花溅泪”“鸟惊心”都是写景,情寓其中,抒发诗人痛苦悲伤之情,后四句直抒感情,抒发诗人忧国思家之情。②一字传神,“破”使人触目惊心,“深”字令人满目凄凉。“溅”“惊”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动态美,寄托了诗人强烈的感情。 练习: 1.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杂草丛生,林木苍苍,实际上写的是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诗的前四句统领在一个“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到草木花鸟。 2.诗人用拟人手法写出诗人睹物伤情的句子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用一个细节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通读全诗,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诗人热爱国家眷恋家人的美好情操。 4.花和鸟本是人们喜爱之物,作者却“溅”“惊心”,这样写是否不够恰当?为什么? 恰当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虽然面对美好景物也无法高兴起来,相反更增加了诗人的愁苦之情。 5、杜甫历来被人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请结合本诗谈谈你对杜甫这两个称谓的解释。 诗圣:他有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而且诗歌思想感情艺术高。 诗史:用诗歌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真实,这些都可在这首诗中有所体现。 6、鲜花、鸟鸣平时给人怎样的感受?你怎样理解诗人“溅泪”“惊心”的独特感受? 美好愉悦的感受在山河破碎骨肉分离的情况下,忧心如焚,看到鲜花听到鸟鸣都让人心惊泪下,这是在特殊情况下人们的特殊感受。 7、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古代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一)

主备人:王玉娥审核:学科主任:年级主任:使用时间: 古代诗歌鉴赏(九) 【考点】古诗词鉴赏(表现手法) 【考点解读】 1. 学习判断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2.能赏析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培养欣赏鉴别诗歌的兴趣和能力。【使用说明】 在做好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认真、独立完成导学案。 【自主学习】 1、阅读复习资料相关内容,了解本考点的选材、题型、赋分及命题特点,做到明确考向,有的放矢。 2、阅读下面补充内容,了解表现手法的相关知识。 (1)渲染 渲染本来是国画的一种手法,诗歌则往往用来对环境、景物等进行描写,这些描写是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 例如;白乐天《琵琶行》(第二节)极尽笔墨之能事,通过对琵琶声及其富于变化的演奏的铺叙渲染,表现了音乐的高妙。 (2)烘托 烘托也是从图画技法中借来的术语,用于艺术创作,“烘托”就是指通过别的事物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 例如:“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一句,用环境描写烘托音乐的魅力,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回味空间。 很多时候渲染烘托合说,尤其是在借景抒情的诗歌作品中,往往是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过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物情感。一般我们说,渲染气氛,烘托情感。(3)、衬托 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对比”和“衬托”的区别在于: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将两个事物作对比,用一事物突出另一事物。(4)用典 用典: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白自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 例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与下文“尽荠麦青青”的凄凉情形形成鲜明对比,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5)联想和想象 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 典型。 例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 想象是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 (6)象征 所谓象征手法,就是以具体事物去表现某种抽象意义或不便表达的意义的一种文学手法。象征是诗歌惯用手法,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 例如:曾巩的《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作者借尚未变黄就借助风势在空中狂舞的柳条,象征那些根基未稳,因倚仗权贵而一时得势便猖狂不已的小人,表达对他们的极端鄙视和厌恶。 【课前热身】 判断下列诗句的表现手法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渲染)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烘托) 隔叶黄鹂空好音,映阶碧草自春色。(反衬)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想象)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用典) 【牛刀吧】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秋兴八首》(其一)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这首诗写景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写景对抒情有什么作用?(2分) 这首诗写景运用了渲染的艺术手法,烘托了作者的故国之思和抚今追昔之感。 【合作探究】链接高考 1.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2013年福建卷 送何遁山人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选自《宋诗精华录》) 【注】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5分) 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尾联进一步 1

浅析关广志艺术风格及作品分析

浅析关广志艺术风格及作品分析 作者:周雪铵 来源:《神州·中旬刊》2013年第03期 摘要:关广志是我国老一辈的艺术家,他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技法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文章通过对关广志作品的分析,研究关广志的艺术风格特点。 关键词:关广志艺术风格艺术家 关广志是我国老一辈的艺术家,是早期最有影响的水彩画家之一。他的绘画作品融贯中西,既有西方水彩绘画的精髓,又蕴涵着东方艺术的气韵。他的代表作品有《玉泉山》、《天坛祈年殿》、《中山公园》等,出版物有《江山如此多娇》、《关广志》、《关广志画家》等。 关广志水彩的艺术风格 1.自然的视像 关广志自幼习画,对绘画的艺术的热爱已经流淌于他的血液之中。早年留学英国,在英国画家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学习期间,他受到透纳、康斯特布尔等著名画家的影响,受印象派“逼真的再现自然”的影响,其作品以中国文化底蕴为支柱,融合西方科学艺术,走中西融合的绘画道路。1关广志酷爱写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是他创作的源泉。他常说:“我的家乡,三青水秀,景色如画,大自然就是我的第一任启蒙老师。”2他对自己的作品要求特别严格,通常都是在现场绘制完成后,再拍以照片,回去仔细研究,然后返回写生地,反复琢磨。他这种对自然的好奇心而绘制的作品,把自然万物细腻的变化融入绘画作品中,赋予其独特的美感。他的水粉代表作品《天坛祈年殿》(现收藏于中国美术博物馆),水彩作品《颐和园琉璃塔》《岳阳楼》、《中山公园》等作品,都是画家深入自然,深入生活的体现。 《天坛祈年殿》是对祈年殿外一景物的写生,看着作品,我们仿佛看到了相似的景点。作品厚重的风格,就像祈年殿的历史一样,经久不衰。这幅作品是以微仰视的角度描绘祈年殿的景色,在构图上突破了传统的构图方式。传统的绘画喜将建筑物至于风景之后,这样能避免在描绘建筑物时,线条显得单板,生硬。而关广志突破传统的构图,把建筑物作为主体,敢于创新和挑战,克服建筑物线条结构容易呆板的现象。在构图平衡中,大殿重心线位于右1/3的黄金分割线上,这样的构图使得左边的古柏承受了更多的力,在视觉平衡和心理平衡上有偏向右倒的趋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关广志很巧妙的在画面下方围墙的处理上,把围墙的交接线放在中间偏右的位置。这样使得黄金分割线,在视觉和心理上达到了一种平衡。可见关广志在写生的过程中,非常注重景物角度的选择,反复琢磨后,才选定绘画的地点。在他的作品中,我们既能看到西方绘画的独特光影表现,又能感受到中国传统的笔法和气韵。

(完整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读懂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及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悠然自得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学法: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漫步在古诗苑中,那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杳的意境、精练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每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画,就是一支美妙动听的歌,就是一颗执著跳动的心,就是奔涌的热血,就是一张棱角分明的脸庞。今天让我们走进杜甫,学习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会他的感情吧。 二、出示活动任务 1、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课堂活动过程 活动一: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2、写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灾,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又辗转到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自娱。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 3、歌行体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比如《琵琶行》、《长恨歌》等。本诗是因“茅屋为(被)秋风所破”而“歌”,是一首叙事抒情诗。 4、展示重点词语的读音

常用艺术手法及鉴赏示例

诗词鉴赏常用艺术术语及鉴赏示例 江苏徐州大屯煤电公司第一中学尹国华 邮编:221611 在语文教学中一大难点就是诗词教学,现把诗词创作中常用的艺术手法及示例加以整理,以便同学们能从基本概念上掌握诗词鉴赏的第一步: 1.情景交融(也有说是一种境界,不必单独列出) 即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乍一看好象是单纯的地写景,实际上蕴涵着诗人喜怒哀乐的感情,也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如:《江南春绝句》(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情景交融是本诗的一大特色。全诗以明快俊俏的笔调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图景。乍一看好象是单纯的地写景,实际上蕴涵着诗人喜怒哀乐的感情,尤其是后两句,委婉含蓄地寄寓了诗人对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修建佛寺的嘲讽。 2.托物言志 即吟咏具体而单一的某一物象来抒发情感。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如骆宾王的《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本诗是托物言志的名篇。作者借托两鬓乌玄高唱的秋蝉来言自己的品性高洁,说蝉因“露重”、“风多”而“飞难进”、“响易沉”,实际上是指自己环境的压力和政治上的不得意,并借此为自己辩解,蒙受了不白之冤。作者由物及人,又由人及物,蝉与诗人已浑然一体,写蝉就是写自己。 3.借古喻今(借古讽今) 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如李商隐的《贾生》:该诗截取汉文帝与贾谊之间君臣相会的一个历史场景,抓住其中最富讽刺意味的典型细节加以描写,突出贾生可悲可叹的遭遇,借古讽今,寄托作者对当朝统治者漠视民生,不能真正用才和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诗中借古喻今、以小见大,史论结合,意蕴深刻而丰富,讽刺有力,可谓咏史诗中难得的力作。 4.运用典故 古诗很讲究用典,典故是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用典既可以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以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典故有正用和反用两种,正用就是取典故的原来意义入诗文;反用就是在诗文中反用原典的意义。 如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本词化用了季鹰、刘备、桓温三人的典故来抒发作者思念故国故乡之情,也借典故中三人之口抒发了作者自己对南宋朝廷的愤恨和壮志难酬的悲抑之情。三个典故连用,表面是评古人,实则抒发自己对当朝者的不满和愤懑,可谓一石三鸟。而且正是这三个典故连用把作者的感情在上阙的基础上层层推进到了最高点,产生出极为强烈的感染力量,此手法运用的圆熟精到使人钦吧不已。 5.侧面描写(又叫烘托) 侧面描写就是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 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本诗旨在表现花的可爱和自己心情的舒畅,但作者在三四两句却没有直接描写,而是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留连戏蝶时时舞”。“留连”是形容蝴蝶飞来飞去舍不得离开的样子。这句从侧面写出春花的鲜艳芬芳。其实诗人也被万紫千红的春花所吸引而留连忘返。第四句“自在娇莺恰恰啼”。“娇”是形容莺歌柔美圆润。“恰恰啼”是说正当诗人前来赏花时,黄莺也在鸣叫。只因为诗人内心欢愉,所以想当然地认为黄莺特意为自己歌唱。这与上句说彩蝶留连春花一样,都是移情于物的手法。由于诗人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手法,使物我交融,情景相生,这首小诗读起来就更亲切有味。 6.虚实相间 文艺作品在写到较为复杂的事情时,往往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使作品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