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2年商务政策 dealer margin policy 2012

2012年商务政策 dealer margin policy 2012

最新财政政策

最新财政政策

2012年我国财政政策 2011-1-26 摘要:2011年作为“十二五”开局之年,是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站在在新的起点,中国宣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保增长、调结构、保民生”为核心基调,充分发挥财政在宏观调控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在回顾2010年财政政策取得的良好成绩基础上,通过“赤字”、“减税”及“支出”三个方向展望2011年财政政策变化趋势。 关键字:财政政策,十二五,变化趋势 一、回顾2010:继续坚持积极财政政策,预算执行能力良好 1.财政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为核心,推进社会事业建设 2010年我国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侧重点主要体现在刺激经济增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政策的灵活运用等方面,如根据物价变动推出的惠民措施等。如表1所示,2010年我国积极财政政策在推进地方财政改革、加强中小企业和农村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支持社会事业四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根据不断变化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我国对关税政策也进行了一定的调整。 表1:2010年我国重点财政政策内容一览

整体上看,在受到经济发展规律及前一年大批建设投资影响的情况下,2010年我国在保证续建支出的同时,教育、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及医疗卫生四项支出达到28634亿元,约占财政总支出的32%,对比过去几年可以看出,2010年我国财政政策更加偏重在稳定经济的同时解决民生问题,为未来向稳健财政政策过度打下良好的社会基础。与此同时,在以上四项主要民生开支中,住房保障开支所占比例显著上升。如图1所示,2010年住房保障开支在四项开支中已由2009年的3.19%猛增至8.23%,由此可见,我国民生工作的侧重点已逐渐转向保障性住房建设。 图1:2009-2010年教育、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及医疗四项开支比例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国研网整理 2.财政执行情况 在积极财政政策引导下,我国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各项重点支出得到较好保障,如图2所示,2010年累计财政收入83080亿元,比上年增加14562亿元,增长21.3%。财政收入较快增长的原因主要是经济较快

1994年—2012年中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1994年到2012年中国实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一览表 1994年—1997年“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一、宏观经济背景 从1993年开始中国经济出现过热现象。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主要因素的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1992年至1993年增速分别为42.6%和58.6%,大大超过以往的增长速度。投资需求带动了消费需求,当时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的双膨胀,加剧了商品供给的短缺状况,造成1993年至1994年全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分别上升了13.2%和21.7%,产生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经济增长过快带来的经济过热与严重的通货膨胀,成为社会经济稳定的巨大隐患。 其实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多次出现经济过热现象,为了给经济过热降温,受当时宏观调控经验不足的局限,国家相关部门往往采取“紧缩到底”的政策手段,使经济由过热一下子陷入过冷。这种热与冷的转换,好像是快速行驶中的急刹车,经济过热是消除了,但又面临着如何启动经济的问题。热与冷的骤然交替,造成剧烈的经济波动,对国民经济运行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决策部门认识到,必须改变过去那种“一松就热、一紧就冷”的传统做法,做到既要为经济过热降温,也要保证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速度,防止经济运行中的大起大落现象再次发生。于是,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思路,中央适时提出了“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对过热的经济实施恰如其分的宏观调控,实现“高增长、低通胀”的新的经济发展态势。 二、相关措施

1994-1997年,实行的是“双紧”配合,财政政策方面结合分税制改革,强化了增值税、消费税的调控作用,合理压缩财政支出,并通过发行国债,引导社会资金流向。货币政策方面,严格控制信贷规模,大幅提高存贷款利率,要求银行定期收回乱拆借的资金,使宏观经济在快车道上稳刹车,并最终顺利实现了软着陆。 三、效果分析 经过三年的努力,1996年终于成功实现经济“软着陆”,经济增长幅度回落到9.6%,通货膨胀率降到6.1%;1997年进一步巩固“软着陆”的成果,实现了“高增长、低通胀”。 总体上来看,这次调整由于方向明确,措施得力,在保证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前提下,集中解决了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的问题,所以获得了很大的成绩。其突出之点主要有: 第一,抑制了过旺的需求,有效地治理了通货膨胀。首先是使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的势头受到明显抑制。国家采取了严格控制信贷规模,整顿乱拆借、乱集资等一系列措施,使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逐年回落。其次是财政收入增长较快,财政支出有所控制,财政赤字逐年缩小,全国银行工资性支出的增幅也逐年回降。过旺的总需求得到有效控制。对抑制通货膨胀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 第二,正确判断形势,正确确定宏观调控方向,恰当把握调控力度和调控措施。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抑制通货膨胀的目标和各项措施,都是在科学分析经济运行形势、物价上涨的性质和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在确定物价调控目标时,既分析了有利条件,又分析了不利条件;既考虑了降低物价涨幅的需要,又考虑了保持经济适度增长的需要。在实施调控目标和政策措施的过程中,加强了对经济运行态势的多层次、多侧面的跟踪监测、分析,始终保持了清醒头脑。 虽然这次调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有不少负效应。 第一,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明确之后,财政改革的方向却出现了分歧,到底是实行建设财政,还是实行公共财政理论上的彷徨不决,影响了改革的推进;第二,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和GDP的比重仍然没有提高,特别是中央财政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没有提高,财政职能被肢解的矛盾仍未解决; 第三,由于在此次调整中力度实施有些过大,通货膨胀是抑制了,但也为以后国内需求不足埋下了伏笔,致使1997年以后不得不进行又一次的调整。 1998年—2003年底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 一、宏观经济背景 1997年下半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使我国的外贸出口受到很大的影响,而这些年来我国经济的增长有相当大的比重来之于外贸出口,进而也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国民经济。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把宏观政策的定位转为扩大内需方面。 国内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使本应再次回升的经济出现了新变化,经济存在振荡衰退、大幅下滑的危险。 上次调整的力度过大,虽然通货膨胀得到治理,实现了“软着陆”,但宏观调控的惯性下滑,加之外部的冲击,使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大幅度降低。 为此国家不得不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内需,以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从1998年起,为缓解通货紧缩,保证经济增长,我国实行近6年的积极财政政策以刺激投资、拉动内需;而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于防范金融风险,并与财政政策相配

2013财政与货币政策

2013财政与货币政策 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3年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统筹处理速度、结构、物价三者关系,特别是要把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效防范经济运行中的潜在风险放在宏观调控的重要位置。要深入分析经济发展和运行趋势变化,准确把握宏观调控的力度、节奏、重点。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要继续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加大民生领域投入,积极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严格财政收支管理,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货币政策要根据经济运行情况,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优化信贷结构,发挥好资本市场的积极作用,有效防范和及时化解潜在金融风险。财政政策和信贷政策都要注重加强与产业政策的协调和配合,充分体现分类指导、有扶有控,继续加大对“三农”、保障性住房、社会事业等领域的投入,继续支持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在建和续建项目、企业技术改造等。要加强预算管理,严格控制“三公”等一般性财政支出。 和以往不同的是,本届会议弱化了对于经济增长的数量和速度要求,着重强调“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取代了此前的“平稳较快发展”,同时也提出“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动下一步改革”,“允许摸着石头过河”。不过总体来看,2013年还是延续了2012年“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就具体宏观调控措施而言,也基本上和去年没有太大变化,强调的是平稳过渡。 一、2013年仍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1、我国的“积极”财政政策其实具有很大的弹性 2009年以来,我国一直定位于积极的财政政策,但是“积极”的程度却是逐年递减,以财政赤字率看,2009~2011年,我国财政赤字率分别为2.3%、1.7%和1.1%。以去年的财政收支状况看,前11个月财政盈余4000多亿元,而年初的预算是全年安排财政赤字8000亿元。所以,我国的“积极”财政政策其实具有很大的弹性,如果以国际公认的3%的财政赤字率作为积极与否的分水岭,我国的财政政策其实还有很大的扩张空间。 2、我国的财政支出应该逐步向民生支出倾斜转移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并不意味着重回“4万亿”的老路,在保持适度的投资增速背景下,我国的财政支出应该逐步向民生支出倾斜转移,2013年是财政转型的一个良好契机。在中央政府强调经济增长质量、淡化数量指标的同时,地方政府也开始更加积极主动地承担起了刺激投资的角色。随着各地轨道交通项目陆续获批,今后数年各地的轨道交通建设将渐入高潮,这将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中国经济的投资增速。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政府正好可以将大量的财政支出用于民生领域。在我国2012年财政预算中,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的支出占同期中央财政公共支出比例约为9%,用于医疗卫生的支出占比约为3%,无论以怎样的标准衡量,民生领域的支出占比都依然偏低。 二、2013年仍将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1、我国外汇占款开始频现负增长,对于我国的基础货币发行方式带来较大冲击 2013年的货币政策依然定位于“稳健”,和过去几年的表述没有任何变化,不过具体到执行方式,2013年还是将有很大不同。2012年是我国近年来货币政策出现较大变化的一年,由于外贸顺差的大幅减少,以及热钱外流等因素影响,我国外汇占款开始频现负增长,对于我国的基础货币发行方式带来较大冲击。外汇占款的负增长,刺激央行实施了3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的操作,不过进入2012年下半年之后,央行对于继续降准显得异常谨慎,逆回购成为央行释放流动性的主要手段,主要原因在于由于宏观经济增速继续下滑,企业投资意愿不强,央行担心继续降准释放出大量的资金无法被实体经济吸收,反而有可能形成滞胀的不利局面。应该说,2012年央行对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控制通胀还是做到了较好的平衡。 2013年的货币政策预计将会比2012年出现较大不同。2012年前11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5.8%,已经基本上无法实现预定全年增长10%的目标。在欧美经济体没有出现明显好转的背景下,2013年中国的外贸同样不容乐观,外汇占款仍有可能继续出现负增长,这将继续给国内的货币政策带来冲击。但是与2012年不同的是,2013年中国经济探底回升的概率加大,企业的投资意愿加强,对于长期资金的需求将会上升,如果央行继续沿用2012年以逆回购作为主要工具的操作方式,将无法满足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也就是说,2013年仍有继续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在经过3次降准后,我国的存款准备金率目前仍然高达20%,还有很大的调降空间。与降准相比,2013年降息的可能性不大,一方面是因为实体经济已经开始探底回升,继续通过降息刺激企业投资的必要性已经减弱,同时,与2012年的CPI相比,2013年的通胀水平将会有所抬头,预计将会反弹到3%以上。我国目前一年期存款利率为3%,如果继续降息将会重现负利率现象,而负利率往往会催生出众多的资产泡沫。 对于2013年的货币政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扩大社会融资总规模,保持贷款适度增加,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切实降低实体经济发展的融资成本”。其中降低融资成本是一个并不常见的提法,常理看,降息是最直接的降低融资成本的方式,不过鉴于2013年降息的可能性并不大,因此,降低融资成本可能更多意味着将会加大培育多层次的融资渠道建设,尤其是债券市场有望得到重点发展。另外,银行利率市场化的步伐也有可能加快,通过利率的市场化竞争,也可以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

详细介绍我国目前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详细介绍我国目前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财政职能的发挥取决于各种政策的恰当运用。今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的新情况新变化,我国实施的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一、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我们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要继续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加大民生领域投入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而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审议预算法修正案草案,明确规定地方政府不能举债。与过去两年的积极财政政策相比,当前的积极财政政策在着力点上已进行调整。令人关注的是,对我国今年财政政策,会议提出了“结构性减税”内容。通过税制的调整与完善,我们可以为服务业、小微型企业等减负,以此促进经济的转型。 在2012年积极的财政政策下,我们应扩大财政支出,而且通过增加“三农”、保障性住房等领域的投资,不断扩大民生投入,可以反推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自主协调发展。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2012年积极财政政策的重点投资领域。 具体措施有: 1、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当前积极财政政策任务是实现经济平稳快速增长,而不是实行经济全面扩张。具体而言,国家通过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和增加中低收入阶层收入(如支持落实最低工资制度,促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消费预期(如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创造消费环境(如大力支持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和保障消费安全体系建设),以扩大消费需求;在保持合理中央基建投资规模的同时,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文化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领域,优化投资结构;促进外贸稳定发展,稳定出口退税政策,支持劳动密集型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2、稳定物价总体水平:与1998年积极财政政策不同,本次积极财政政策还承担着稳定物价总水平的任务。促增长和调物价是政府两项重点工作。在稳定物价方面,货币政策起着主要作用,积极财政政策也可以发挥积极作用,如: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扩大有效供给,促进房价合理回归;扩大保障实现粮食稳产增产;加强重要商品物资储备和投放;实施减轻物流企业税收负担的相关政策;健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等。 3、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项国家长期战略,也是“十二五”时期财政政策的重要着力点。本次积极财政政策要从科技、产业、项目和企业发展四个方面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4、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当前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要通过增加居民工资性收入和完善社会公共服务来实现。首先,国家要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支持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推动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其次,要完善教育、卫生、社保、就业、文化等社会公共服务机制,加大财政社会投入规模。 5、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切实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面落实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各项财政政策,继续实施产粮大县、产粮大省奖励政策;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积极

2012年的一场经济危机

2012年的另一场经济危机 全球经济正走向二次探底。触发事件是欧洲债务危机及欧元区对此的反应:通过更紧的财政政策和更松的货币政策,欧元区各国希望能刺激出口来减轻债务负担。但欧元区以外的国家还在刺激经济,无力替欧洲分忧。因此,全球经济将会放缓。 不过,二次探底会是渐进式的,原因有二:首先,欧洲政府不会再让银行破产,雷曼兄弟倒下时曾引发信用危机,他们不敢重蹈覆辙;其次,中国和美国很可能推迟从刺激政策退出。 在二次探底过程中,通胀压力将不断积聚,到2012年,这将导致利率快速上升,从而引发另一场危机。 全球股市近来一直在跌,这是很自然的。市场过去相信全球的复苏是可持续的,并把对未来几年的乐观情绪反映在价格中。但实际情况是,所谓的经济增长仅仅是由补库存和刺激政策带起来的,并不是来自各个行业和各个国家的结构性再平衡,而那才是经济真正需要的。认为光靠刺激计划本身就可以撬动经济恢复增长,并让它进入稳定增长的轨道,这样的信条已经导致全球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这个错误正把全球推向高通胀,为2012年的另一场危机埋下了伏笔。 因为欧洲债务危机,下一场危机变的更有可能。欧洲以外的政策制定者痴迷于经济增长,他们应对欧洲危机的策略可能是推迟退出刺激政策,并在退出时把节奏放的更缓。这个过程实际是为通胀加燃料,将放大政策错误:即结构性问题可以通过刺激政策来解决。 多数政策制定者和分析师相信,经济增长的脆弱性将压低通胀,而当增长率上升时,刺激政策能及时退出,防止高通胀来临。但这种凯恩斯式的思维在当今世界并不适用,原因有三:

首先,虽有刺激政策,结构性缺陷将使经济增长处于低水平。泡沫产业,如金融、地产及它们的相关产业,规模将缩水,这些产业的员工需要时间被再雇佣。此外,西方靠借贷支持消费增长的日子已经终结,而发展中国家由出口转为内需尚需时间。在当前的环境下,凯恩斯式的思维导致长期的、过度的刺激,当通胀成为一个问题时,不太可能因此及时退出。 其次,尽管经济增长缓慢,极低的利率正助长通胀预期。就像在上世纪70年代,单是预期本身便能将过度的货币供应引向通胀。应在能源和粮食价格上对这一现象保持警觉。 最后,全球化带来的抑制通货膨胀的好处已经发生逆转。富士康和本田事件对于通胀的意义,比美国苍白的就业数据要大的多。在过去十年全球化过程中,中国已经成长为价格制定者。它的过剩的劳动力降低了制造业产品价格,并在低息环境下抑制住了通胀。 但中国的劳动力剩余时代已一去不返。五年内,甚至三年内,中国的制造业工资水平可能翻番。在可见的将来,别的低成本国家,如孟加拉和印尼,其基础设施还不足以让其来承接中国的制造业。在未来十年,中国的出口价格可以会翻番。它的出口增长主要将源于价格增长,而非数量增长。制造业价格上升将助推通胀,使今天的低利率更具通胀性。 十年前,我曾写道,中国买什么东西,什么东西的价格就将上涨;中国卖什么东西,什么东西的价格就将下跌。将来,中国买的东西价格依旧要涨,但中国卖的东西价格也要涨了。中国的制造业主不敢向他们的大买家——如沃尔玛和苹果——要求提价,但他们将不得不这么做,因为他们再也无法压住成本了。 货币贬值是政策制定者们应对债务危机的又一个老把戏。亚洲国家十年前是这么做的,美国五年前也这么干,欧洲现在正在这么干。三年后,也许还有人这么干。这种螺旋式的贬值将导致货币普遍贬值。只要各国央行持这样一个态度,全球通胀将是不可避免的。当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这个损害货币价值的基本力量,预期将会成为推高通胀的越来越重要的因素。

2012年货币政策调整一览

2012年货币政策调整一览:两次降息+两次降准 来源:中国新闻网发布时间:2012年07月25日09:43 作者:全文 中新网财经频道整理发现,进入2012年以来,央行分别于6月8日和7月6日实施降息,于2月24日和5月18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并首次实施不对称降息以支持实体经济。 中新网7月25日电综合报道,今年上半年,通胀压力进一步减轻,CPI持续下降,6月CPI同比增速更是创下2010年2月以来新低,为货币政策调整提供更大空间。中新网财经频道整理发现,中国央行在“稳增长”的背景下两次降息,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并首次实施不对称降息以支持实体经济。 2011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确定了2012年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今年3月召开的“两会”上,明确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根据形势变化适时适度预调微调,进一步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同时在有效实施宏观经济政策、管好货币信贷总量、促进社会总供求基本平衡的基础上,搞好价格调控,防止物价反弹。 中新网财经频道整理发现,进入2012年以来,央行分别于6月8日和7月6日实施降息,于2月24日和5月18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央行非对称降息存款降0.25% 贷款降0.31%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2年7月6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31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相应调整.....。。[全文]

央行8日起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今日(8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这是中国三年半来首次降息。央行同时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全文] 央行5月18日起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从2012年5月18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2012年以来央行第二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此次调整后,中国大型金融机构和中小金融机构将分别执行20%和16.5%的存款准备金率.....。。[全文] 央行2月24日起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从2月24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此次对银行存款准备金的调整,是自2011年12月5日央行三年来首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之后的第二次下调,也是2012年对存准率的第一次调整.....。。[全文]

2002中国实施的财政政策具体内容及背景.doc

2012年中国的财政政策及背景 中国继续推行积极财政政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政策本身也具有操作空间。 (一)巩固宏观调控成果 2011年,中国在4万亿元投资计划进入尾声,世界经济不景气、通货膨胀严重等背景下实施了积极财政政策。在各种政策手段的综合作用下,调控效果初显。按可比价格计算,2011年前3季度GDP同比增长了9.4%,预计全年的增长超过9%。城镇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全年CPI涨幅有望控制在5.5%以内。 不过也要看到,2011年下半年以来,国内经济发展也面临众多挑战。一是经济下行趋势明显。GDP一季度同比增长9.7%、二季度增长9.5%、三季度增长9.1%,呈逐季回落态势。二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任务重。物价上涨增大了转型成本,出口放缓趋势明显,产能过剩加剧了结构调整的矛盾。社会保障、教育民生压力依然很大。出于稳增长、调结构和保民生的考虑,中国财政政策应继续呈积极态势。 (二)应对外部不确定性 当前,全球经济运行充满不确定性。欧债危机持续蔓延,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普遍乏力、失业率高、消费疲弱、财政恶化、大宗商品价格高企,日本地震对全球供应链造成了显著冲击。国外经济疲软,对中国出口、外汇、就业、物价等多方面产生不利影响。从这点看,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伴随着经济业绩不佳,国外社会矛盾和变革也风起云涌。由于失业率居高不下,收入差距加大,美国出现了以“占领华尔街”为代表的激进实践,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发达经济体国内社会矛盾重重,埃及等国因财政紧缩导致社会动荡。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国外社会矛盾也很容易“传染”到国内。出于维护社会稳定以及促进社会和谐的考虑,中国也有必要延续积极财政政策。 (三)财政政策仍有空间 财政实力明显增强。2011年前11个月全国财政收入累计9.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6.8%。其中,税收收入8.5万亿元,同比增长24.7%。2011年实现全国财政收入10万亿元已无悬念。国家财政实力的增强,为积极财政政策提供了较充足的“弹药”。 财政风险总体可控。财政风险通常用赤字率(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债务率(债务累积余额占GDP的比重)来表示,欧盟国家债务上限分别为3%和60%。虽然各国并无统一的和绝对的标准,欧盟债务指标在一定意义上仍能反应一国财政风险状况。2011年,中国赤字率预计为2%,直接债务率预计为17%(如果考虑10.7万亿元的地方债务余额,则中国综合债务率预计为40%),分别低于欧盟3%和60%的标准,中国财政风险总体可控,国家继续推行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有操作空间。 财政政策空间广阔。中国外部经济发展环境虽不容乐观,扩大内需的财政政策空间仍然宽阔。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尚未完成,农村基础设施、城镇化建设、保障房建设和产业结构转型的任务很重,财政政策在公共投资和社会事业领域大有可为。居民消费率依然偏低,财政政策拉动消费需求也有较大空间。 中央提出,2012年宏观调控要稳中求进。相应地,积极财政政策要在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与促和谐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我国财政政策分析报告

2012年第三季度我国财政政策分析报告摘要 我国经济在三季度也出现了触底回升的态势,供给面的工业增加值和需求面的消费,出口和投资数据都出现了微升。 我国经济在三季度也出现了触底回升的态势,供给面的工业增加值和需求面的消费,出口和投资数据都出现了微升。展望四季度,我们认为前阶段的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正在发挥作用,加之海外经济的企稳复苏,四季度经济增长可能达到7.7%-7.8%左右的水平,全面达到7.7%的经济增速。 在新一轮全球货币放松的背景下,我们需要确立两个重要的认识:(一)欧美发达经济体需要经历深刻的产业结构调整来应对2008年以来暴露的全球化不平衡。将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为了稳定经济增长和缓解国内就业压力,数量化宽松可能周期性的出现。(二)中国经济经历了30年高速增长之后,到了潜在增速逐步下台阶的阶段。贸易部门的比较优势逐渐下降和房地产领域压制投机需求,将使得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速从以往的9%-10%逐步下 降至7%-8%。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将面临与以往截然不同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形势,需要在短期政策措施和长期制度化改革来进行顶层设计。我们认为,短期应该注意海外量化宽松的通胀风险,控制国内保增长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力度。中长期推进结构性减税政策,深化公共财政体制建设,同时改善基础货币投放方式和潜在经济增速下降阶段的货币政策目标。 一、我国财政收支状况 2012年三季度,我国财政收入总体状况良好,但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速明显回落。 财政支出执行管理进一步加强,民生等重点支出得到切实保障。 (一)财政收入情况 2012年前三季度累计,全国财政收入9055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8925亿元,增长10.9%。其中,中央本级收入44809亿元,同比增长6.8%;地方本级收入45779亿元,同比增长15.2%。财政收入中的税收收入77410亿元,同比增长8.6%,扣除汇算清缴上年企业所得税增加等

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创新财政的政策】

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创新财政的政策】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创新货币信贷政策,促进金融与财政政策有机结合。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促进创新的财政政策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促进创新的财政政策 《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正式出版,该报告对2012年以来农村金融服务改革与发展的总结。报告对政策体系进行梳理,增加了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经验,展望未来中国经济新常态相适应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建设。 3月25日,央行研究局局长陆磊在上述报告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中国农村金融服务的基本情况,并提出农村金融发展方向:顶层设计创新,推动涉农金融机构和组织改革发展,鼓励多层次金融市场创新,完善风险补偿和成本分

担机制,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和新金融业态在农村地区的发展。 农字号贷款增速跑赢GDP增速 2014年,人民银行在2014年两次定向降准,下调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符合审慎经营要求且三农或小微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扩大支农再贷款适用范围,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 定向降准效果如何呢?陆磊带来了官方解读数据。 “农村、农户、涉农等农字号贷款增速显著高于GDP增速,贷款占比显著高于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也高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率。”陆磊介绍,金融资源投入扶持三农绩效显著。截至2014年,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农村地区贷款余额万亿元,占各项贷款比重%,较2007年增长倍,年均复合增长%。 此外,农户贷款余额万亿元,同比增长19%;全口径涉农贷款万亿元,同比增长13%。

陆磊介绍称,截至2014年末,全国支农再贷款余额2154亿元,年累计投放3102亿元。以再贴现政策引导金融机构扩大涉农信贷投放,2014年末,再贴现余额1372亿元,年内累计发放3858亿元。 农业银行三农试点明显成效 陆磊介绍,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金融部门和金融市场两种能动性都得到了有效发挥。从国家层面看,农业银行三农事业部试点取得明显成效。 19个试点省贷款余额万亿元,72%的县域机构和79%的人员纳入试点范围,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功能更加突出。从地方层面看,农村信用社支农潜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农户贷款余额万亿元,覆盖农户4236万户,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累计吸引资本893亿元,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5826亿元和4896亿元。 各地农村金融改革积极性空前高涨,北京大兴、河北玉田、吉林九台、

2020年财政政策分析

2020年财政政策分析 财政&货币政策解读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市场普遍预计2017年的财政政策将更 加积极、货币政策将开始趋紧。但是,我们通过观察2016年的财政 政策,发现该年度财政政策已经非常积极,2017年财政政策的扩张 空间没有那么大,也就是说财政政策可能没有市场预期的那么松。 在这种情况下,PPP等稳增长的项目可能需要货币信贷政策的支持,货币信贷政策有可能没有市场当前预期的那么紧。这种财政货币政 策组合对汇率和市场都会产生较大影响。 2016年实际执行赤字与狭义财政赤字均较2015年明显提高,预 计2017年扩张速度放慢,空间缩小。判断财政政策的空间需要看赤 字率。我们预计2016年一般预算的赤字率最终可能会超过4%,明 显高于2015年3.5%的实际赤字率,财政政策的扩张非常明显。我 们预计2017年的预算赤字率可能定在3%,实际的执行结果难以超 过4%,因此财政政策的扩张程度不会超过2016年。 准财政扩张的空间可能下降,需要广义财政或者央行再贷款工具支持基建。2016年准财政的扩张主要是通过国开行等政策性银行发 行专项金融债以及财政贴息实现的。我们预计2016年专项金融债的 数量达到1.6万亿元左右,财政需要每年贴息400—500亿元,相当 于GDP的0.6—0.7个百分点。如果今年要支持更大规模的基建和PPP项目,假设全靠专项金融债支持基建,预计2017年发行规模2 万亿元,财政贴息的压力会非常大。考虑到去年3季度专项金融债 曾经暂停过,因此不排除2017年少发或者不发专项金融债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2017年准财政的扩张力度下降。如果用特别国债的 形式部分取代少发的专项金融债,那么广义财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 弥补准财政力度的下降。如果不发行特别国债,那么只能通过央行 发行PSL或者其他形式的再贷款支持基建投资。

2008-2014中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总分析

2008-2014中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总分析 财政政策:2008-2012一直是积极地; 货币政策2008是一个变化点,2011年是另一个变化点。从1998到2007年,我国一直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因为稳健的货币政策比较有灵活性,有助于更加积极妥善的处理好稳增长,调结构和防通胀三者之间的关系。1998-2002年主要是防止通货紧缩,2003-2007年主要是防止通货膨胀。2008年全球今日偶那个危机爆发后,中国连续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11年货币政策是从适度宽松转稳健。2012-1014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2008年; 2008年上半年是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因为在2007年,我国通胀性严重。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抑制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根源就是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太多了,货币供过于求。国家提高利率水平,提高准备金,提高基准利率等来抑制经济过热,控制通货膨胀成都。 但是下半年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自2008年7月至2008年底,美国次贷危机急剧恶化为国际金融危机,我国经济发展势头急转直下,出口大幅下滑,部分企业陷入困境,就业压力明显加大。在此背景下,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及时将货币政策“从紧”转向“适度宽松”,中国人民银行调整金融宏观调控措施,连续三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并引导商业银行扩大贷款总量。 2008年11月1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09年; 2009年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紧密围绕“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主要任务,认真贯彻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主要原因是; 1.经济增长持续回升 2.工业生产增长强劲 3.国内需求稳定增长,国外需求有所改善 4.物价全面回升 5.城乡巨门收入稳定增长,就业趋势好于预期。 财政;有“稳健”转为“积极”。重点是以扩大消费需求为核心,以加快改革为重点,综合运用各种财政手段,配合金融政策和其他手段。重点解决居民的低消费问题。二是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改善经济结构。三是积极减税,促进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 货币;从紧缩向适度宽松转变,一是合理扩大银行信贷规模。 二是进一步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由于扩大政府投资,在一些行业出现了“国

2012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2012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2012年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我们今年财政政策一方面将继续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另一方面加大对农业及民生领域的投资力度。 (一)积极财政政策主要措施包括:一是发行长期建设国债,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二是调整税收政策,刺激需求增长。三是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改善居民消费心理预期。四是规范收费制度,减轻社会负担,推动扩大消费。五是支持国民经济战略性调整,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和产业结构优化。 (二)稳健财政政策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货币手段(如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提高利率等)和行政手段等,以逐步控制经济局部过热的迹象 展望2012年,稳健为定向宽松的货币政策。一方面迫于巨大的保增长压力,另一方面则为货币条件改善的紧迫性。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最大的不同我认为就是他们效果的即时性和持久性不同。财政政策的效果比较直接也比较快。一旦政府决定提高财政支出或降低税率,人们日常消费就可以有很直观的变化,比如工作好找了,食品价格低了。货币政策主要就是通过利率控制通货膨胀。利率的变化在经济活动中确实很明显,比如国债的价格即时就会有变化,可是对人们日常接触到的东西的影响相对比较小。货币政策对长远经济活动的影响比较大。 2013年财政和货币政策 2013年货币政策整体应该仍旧以“稳健”为主基调。预计2013年货币政策放松的余地不大,财政政策将继续保持扩张性,产业政策值得投资者期待。 货币政策方面,根据央行2012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货币政策将更加突出价格稳定目标,关注点从货币供应量和新增贷款转向同时参考社会融资规模,并明确提出“增强公开市场操作引导货币市场利率的能力”。在调节工具的选择方面,“运用逆回购、正回购、央行票据、存款准备金率等各种流动性管理工具组合”的表述与二季度报告完全一致。据此,我们预计央行2013年仍将继续以逆回购操作为主,降准和降息的概率均不大。 财政政策方面,预计财政政策仍将从结构性减税和财政支出两个方向同时发力。减税是稳增长和调结构的一把利器,一方面减税可以降低企业负担,增强其产出积极性,有利于总供给的增加,另一方面,对企业和居民的减税意味着在GDP的分配比例中,政府所占份下降,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下降,市场机制对资源的配置作用增强,这有利于激发居民消费和民间投资。 2013年人民银行的主要工作 一是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提高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二是进一步深化金融重点领域改革,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水平。三是进一步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等等。 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加快发展金融市场,改进外汇管理,提升金融服务和管理水平,有效防范金融风险,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008年财政政策

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第一阶段的应对措施 1.时间阶段: (1). 08年7月以来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 (2). 08年9—12月稳健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09年、10年12月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具体措施: 2008年7月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剧、国内通胀压力减缓等情况,中国人民银行调整金融宏观调控措施,连续三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并引导商业银行扩大贷款总量。 2008年11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根据世界经济金融危机日趋严峻的形势,要求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推出“4万亿计划” 2009年7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指出要继续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3.“4万亿计划”: 面对金融危机的影响,为保经济增速维持在8%以上运行区间,我国政府于2008年11月9日宣布对财政和货币政策进行重大调整,由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转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由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这十项措施包括,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医疗卫生、文化事业发展;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等。而落实这些措施的投资额到2010年底约需4万亿元人民币。 4.“4万亿计划”的影响分析 (1)中国经济的特点分析长久以来,中国政府将GDP作为一方官员政绩的主要考核标准,GDP的增长主要依赖固定资产投资,即中国经济为投资驱动型经济,过分依赖“铁公基”(铁路、公路、基建)和房地产的投资建设。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占

中国的积极财政政策

中国的积极财政政策 --------探究其理论与实践班级:财务管理1002班姓名:殷韵妤学号:10415200222 题记:我们国家能够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不但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带给我们的影响,而且利用这个机遇空前发展了中国的国民经济,我为此感到自豪。 ------朱镕基于2003年3月 摘要 财政政策是一国政府为了实现既定的经济,社会目标,依据客观经济规律而制定的,用财政手段干预经济的准则和措施的总称。它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且说一下它的历史由来:财政政策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凯恩斯主义,在此之前,都主张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对经济活动和资源配置进行调节,反对政府运用政策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直到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出现经济危机和大量失业,凯恩斯提出主要原因在于有效需求的不足,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不足。并且市场调节本身并不能填补总供给与有效需求之间的缺口,需要政府通过制定和执行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从而增加社会的有效需求,解决失业和经济危机问题。而对于新时期的中国,我下面主要探讨一下中国的积极财政政策。 关键字: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中国的积极财政政策;通货膨胀;经融危机;看不见的手;通货紧缩 1993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从通货膨胀,经济过热到通货紧缩,经济偏冷,随后又转为经济局部过热,结构问题突出三次较大波动。与此相对应,中国的财政政策也进行了三次大的调整,相继实行了紧缩性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式变化,有力的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积极的财政政策实质上就是扩张性财政政策。1998年,中国经济形势发生急剧变化,金融危机的影响明显加深,中国经济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主要表现在对外贸易收到严重冲击,消费需求增长缓慢,投资需求增长乏力,经济结构问题更为突出,各项经济指标呈下滑趋势.于是,为了刺激经济增长,实施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但是在货币政策效应递减,又要见此人民币汇率稳定政策的情况下,中国政府通过增发国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措施来扩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

联系实际谈谈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 摘要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两大重要经济政策,两者无论是在微观经济领域还是在宏观经济领域都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其主要目标是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94年我国首次实施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到现在13年,经历了数十载促进了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不断总结经验,灵活运用,其成果引起了世界瞩目。 关键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合理配置

第一章绪论 1.1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定义及影响 财政政策是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做的决策。货币政策是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应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主要是通过运用法定准备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等手段调节货币供应量、利率来实现宏观经济目标。可见,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是通过影响利率、消费、投资进而影响总需求,使就业和国民收入得到调节。这些影响可以从下表看出: 1.2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混合使用 我们知道,如果某一时期经济处于萧条状态,政府既可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也可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还可以将两种政策结合起来使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可多种结合,这种结合的政策效应,有的是事先可预计的,有的则必须根据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何者更强而有力而定,因而是不确定的。下表就给出了各种政

策结合使用的效应: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混合使用的政策效应 政府和中央银行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不同目标,选择不同的政策组合。例如,当经济萧条但又不太严重时,可采用第一种组合,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总需求,又用紧缩性货币政策控制通货膨胀:当经济发生严重通货膨胀时,可采用第二种组合,用紧缩货币来高利率,降低总需求水平,又紧缩财政,以防止利率过分提高;当经济中出现通货膨胀又不太严重时,可采用第三种组合,用紧缩财政压缩总需求,又用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利率,以免财政过度紧缩而引起衰退;当经济严重萧条时,可用第四种组合,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总需求,用扩张货币降低利率以克服“挤出效应” 接下来,我将以1994到2008年实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为背景,作更深入的分析。 第二章1994年—1997年“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 货币政策 2.1 1994—1997年的“双紧”配合 1994-1997年,实行的是“双紧”配合,财政政策方面结合分税制改革,强化了增值税、消费税的调控作用,合理压缩财政支出,并通过发行国债,引导社会资金流向。货币政策方面,严格控制信贷规模,大幅提高存贷款利率,要求银行定期收回乱拆借的资金,使宏观经济在快车道上稳刹车,并最终顺利实现了软着陆。经过三年的努力,1996年终于成功实现经济“软着陆”,经济增长幅度回落到9.6%,通货膨胀率降到6.1%;1997年进一步巩固“软着陆”的成果,实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