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流行病学正文部分-第6版第25章[1].感染性腹泻

流行病学正文部分-第6版第25章[1].感染性腹泻

流行病学正文部分-第6版第25章[1].感染性腹泻
流行病学正文部分-第6版第25章[1].感染性腹泻

第二十五章感染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infectious diarrhea)是指由病原生物(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肠道传染病;所谓腹泻是指每日3次或以上的稀便或水样便。WHO根据基层卫生机构的实际情况和治疗的需要,将腹泻划分为三类:凡急性起病,病程在2周以内者,称为急性腹泻;超过2周但未超过2个月时,称为迁延性腹泻;如反复发作,持续时间2个月以上,甚至迁延数月或数年时,则称之为慢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广泛,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是当今全球性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已受到WHO和各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感染性腹泻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发病率高,治疗不及时或不合理可致死亡。全世界每年发生感染性腹泻数十亿人次,儿童是主要受害对象,特别是5岁以下儿童因患感染性腹泻而死亡者达500万以上。感染性腹泻不仅给人群健康带来威胁,对社会和经济也产生很大影响。例如,霍乱是国际检疫传染病,也是我国的甲类传染病。一旦某地发生霍乱流行,除对病人进行及时治疗和隔离外,对疫区还须采取一系列检疫措施,对当地的社会、经济、交通、旅游、贸易,以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将产生不利的影响。另一方面,感染性腹泻治疗和误工等还将造成全世界每年为数可观的经济损失。因此,WHO将感染性腹泻作为世界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我国也将其列入重大疾病预防控制规划。

第一节病原学

一、病原体的种类

感染性腹泻的病原体主要有三大类:细菌、病毒、寄生虫。细菌是最早被确认的感染性腹泻病原体,如霍乱弧菌、痢疾杆菌等;细菌也是感染性腹泻病原体中最大的一个家族,而且最为常见。人类致泻性病毒是近年来才被发现和引起重视的,如轮状病毒、肠腺病毒等,种类尚不多,但危害也很大。引起感染性腹泻的人体寄生虫主要是原虫,如溶组织阿米巴、蓝氏贾第鞭毛虫、隐孢子虫等约有几十种。感染性腹泻病原体种类繁多,广泛存在于环境中,所引起的人类腹泻也多种多样,主要的病原体及其引起的疾病见表25-1。

表25-1 感染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种类

种类主要病原体所致疾病

细菌弧菌属

O1群和O139群霍乱弧菌霍乱

弧菌性肠炎

其他致泻性弧菌(如其他非O1群霍乱弧菌,副

溶血性弧菌,拟态弧菌,河弧菌,霍利斯弧菌,

弗尼斯弧菌等)

志贺菌属

细菌性痢疾

痢疾志贺菌,福氏志贺菌,鲍氏志贺菌,宋内志

贺菌

沙门菌属

伤寒沙门菌伤寒

副伤寒沙门菌(甲、乙、丙型)副伤寒

沙门菌肠炎

其他致泻性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

猪霍乱沙门菌等)

埃希菌属(如大肠埃希菌,即大肠杆菌)

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旅行者腹泻,婴幼儿腹泻

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痢疾样腹泻

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婴儿腹泻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出血性肠炎

弯曲菌属(如空肠弯曲菌,结肠弯曲菌等)弯曲菌肠炎

葡萄球菌属(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急性胃肠炎、假膜炎肠炎

厌氧芽孢梭菌属(如产气荚膜梭菌,艰难梭菌等)腹泻、伪膜性肠炎等

耶尔森菌属(如小肠结肠炎耶氏杆菌等)小肠结肠炎

芽孢杆菌属(如蜡样芽孢杆菌等)感染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

其他菌属(如变形杆菌,土拉弗氏菌,亲水气单胞

菌类志贺毗邻单胞菌等)

病毒性腹泻

病毒轮状病毒,诺瓦克病毒,星状病毒,杯状病毒,冠

状病毒肠腺病毒,小圆病毒等,诺如病毒

寄生虫溶组织阿米巴原虫阿米巴痢疾

隐孢子虫,兰氏贾第鞭毛虫,类圆线虫,结肠小袋

感染性腹泻

虫等

二、主要病原体的特征

(一)霍乱弧菌

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是弧菌属中的一个种,应用血清学方法可分为200多个血清群,其中O1群和O139群霍乱弧菌是霍乱的病原菌,其他群统称为非O1群霍乱弧菌,为一般感染性腹泻的病原菌。在O1群霍乱弧菌中,根据生物学分型可以区分为古典型和埃尔托型;每种生物型又都可以进一步分为三个血清型,即稻叶型、小川型和彦岛型。我国研制的噬菌体-生物分型方法可以将O1群

霍乱弧菌区分为32个噬菌体型和12个(a~l)生物型;其中:1~5噬菌体型,且为a~f生物型的菌株称为流行株,具有引起霍乱流行或大流行的潜力,其他称为非流行株。疫情处理上,流行株按霍乱病原菌对待,非流行株按一般感染性腹泻病原菌对待。

霍乱弧菌的形态呈弧形或逗点状,所以1883年Koch把在第5次霍乱世界大流行期间首次分离的霍乱弧菌纯培养称为“逗点弧菌”;霍乱弧菌为革兰氏染色阴性,培养要求不高,属兼性厌氧菌,繁殖的温度范围较广(16o C~44o C, 最适37o C),繁殖的pH为6.0~9.2,适宜pH为7.2~7.4。由于在高碱性pH值下其他细菌不易生长,所以常用碱性蛋白胨水(pH8.4~8.6)作为分离霍乱弧菌前的增菌培养基。霍乱病原菌主要致病因子是霍乱毒素(cholera toxin, 简称CT),此外菌毛、鞭毛和其他毒素也起一定作用。

(二)志贺菌

志贺菌属(Shigella)细菌(简称志贺菌)也称痢疾杆菌(dysentery bacteria),是感染性腹泻最重要、最常见的病原体之一,引起的疾病称为细菌性痢疾。志贺菌为无荚膜、无鞭毛、有菌毛的革兰阴性菌,有O和K两种抗原,其中O抗原是分类的依据,分为群特异性抗原和型特异性抗原,藉此可将志贺菌分为4个群44个血清型。志贺菌包括A群:痢疾志贺菌(S. dysenteriae),含12个血清型;B群:福氏志贺菌(S. flexneri),有6个血清型及13个亚型;C群:鲍氏志贺菌(S. boydii),有18个血清型;D群:宋内志贺菌(S. sonnei),只有一个血清型。志贺菌的主要致病因子是侵袭力、内毒素和外毒素。感染志贺菌后对同型细菌具有一定免疫力,但免疫期较短、不巩固。

(三)沙门菌

沙门菌属(Salmonella)细菌(简称沙门菌)是一大群寄生于人类和动物肠道中、生化反应和抗原构造相似的革兰阴性杆菌,具有诊断意义的抗原有O、H、K三类,其中至少有67种O抗原和2000个以上的血清型,但仅少数对人致病。O抗原为耐热性菌体抗原,由多糖-磷脂复合物组成;H抗原为不耐热抗原,系鞭毛中的蛋白质;K抗原为存在于荚膜和被膜之中的多糖抗原,可分为Vi抗原和M 抗原。在沙门菌中,伤寒沙门菌(S. typhi)和副伤寒沙门菌(S. paratyphi)分别引起伤寒和副伤寒,病后可获得牢固免疫力。其他沙门菌引起一般感染性腹泻,

其中鼠伤寒沙门菌(S. typhimurium)最常见,约占25%~35%。我国已发现37个O群、285个血清型的沙门菌。

(四)埃希菌

埃希菌属(Escherichia)包括5个种,其中大肠埃希菌(E. coli),通称大肠杆菌,作为埃希菌属的模式种(type species)最为重要。大肠杆菌一般不致病,是人类和动物肠道中的正常菌群,其在婴儿出生后数小时即进入肠道,并终生相伴,每克大肠内容物中约含大肠杆菌106个菌细胞。大肠杆菌主要有菌体抗原(O)、鞭毛抗原(H)和荚膜抗原(K)三种血清分型抗原,其中O抗原>170种、H抗原>56种、K抗原>100种。大肠杆菌血清分型是按O:K:H排列,如O111:K58:H2。常见的致泻菌有:①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ic E. coli, ETEC),能分泌ST、LT,具有与致病相关的菌毛,是婴幼儿和旅游者腹泻的重要病原菌;②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nteroinvasive E. coli, EIEC),较少见,在毒力和致病机制上与志贺菌一致,可致细菌性痢疾样腹泻;③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nteropathogenic E. coli, EPEC),具有质粒编码的BFP菌毛,噬菌体编码的SLT和染色体编码的eae基因,具有与侵袭性大肠杆菌机制不同的侵袭上皮细胞的能力;④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nteroheamorrhagic E. coli, EHEC),能引起人出血性结肠炎,以大肠杆菌O157:H7血清型菌株为主。

近年来不断有关于其他大肠杆菌可以引起肠道感染的报道,如肠集聚性大肠杆菌(EAggEC)、肠粘附性大肠杆菌(EAEC)、肠产志贺毒素且具侵袭力的大肠杆菌(ESIEC)等。

(五)弯曲菌

弯曲菌属(Campylobacter)是一类呈逗点状或S形的革兰阴性菌,广泛分布于动物界。1977年被证实能引起人类感染性腹泻的主要是空肠弯曲菌(C. jejuni)和结肠弯曲菌(C. coli)。空肠弯曲菌可以产生一种与大肠杆菌LT和霍乱弧菌CT相类似的不耐热肠毒素,主要引起婴幼儿急性肠炎,可造成暴发流行或集体食物中毒。其在国内许多地区的感染率仅次于志贺菌和致泻性大肠杆菌。

(六)轮状病毒

人类轮状病毒(human rotavirus, HRV)为呼肠病毒科一个新的属,1973年被发现。目前已知轮状病毒可分为7个组(A~G),其中A~C组轮状病毒能引起

人类和动物腹泻。A组轮状病毒最为常见,是引起婴幼儿急性肠胃炎的主要病原体,也称婴儿腹泻轮状病毒,在发展中国家是导致婴幼儿死亡的主要死因之一。据WHO估计,全世界每年有1.3亿婴幼儿患轮状病毒腹泻,造成87.3万人死亡。B组轮状病毒仅在我国成人腹泻暴发或流行中发现,因此也称成人轮状病毒(adult diarrhea rotavirus, ADRV)。C组引起的腹泻仅有个别报道。

第二节流行过程

一、传染源

(一)病人

腹泻病人和亚临床病人是感染性腹泻的重要传染源。因为病人的排泄物含有大量病原体,且排放量较大、次数频繁、污染范围广。病人作为传染源的意义还与病期、个人卫生习惯、职业等因素有关。因此注意病人的隔离、治疗和卫生处理在感染性腹泻防治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病原携带者

常见的有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慢性携带者和健康携带者。其中,痢疾因治疗不彻底容易形成慢性病原携带者。虽然病原携带者排出病原体的量较少,频率较低,但由于病原携带者的活动未受任何限制,慢性携带者可长期(数月甚至多年)带菌、排菌,因此作为传染源的流行病学意义不容忽视。

(三)受感染动物

动物传染源包括患病和(或)受感染的动物(包括家畜、家禽及一些野生动物)。常见的动物传染源的感染性腹泻有:弯曲菌肠炎、沙门菌肠炎、耶氏菌肠炎及某些细菌性食物中毒等。

二、传播途径

感染性腹泻主要是通过粪—口—粪方式传播,由于传播因素的复杂性导致传播途径的多样化;主要传播途径包括水、食物、生活接触及苍蝇等单一或交错地进行。

(一)经水传播

水在传播感染性腹泻方面十分重要,主要是由于:①水体极易受到传染源粪便的污染,如洗涤病人衣物、倾倒吐泻物和经河道运输等;②一些腹泻病原体在

水体中存活的时间较长,一次污染可以使水体在较长时间内具有感染力;③污染的水体很容易使水冲洗的生冷食品受到污染,如瓜果、海产品、蔬菜等;④一般在流行地区和流行季节,人们多有饮食生冷习惯。

经水传播很容易造成感染性腹泻的暴发或大范围流行,如1991年霍乱侵入南美洲,由于水体受到广泛污染,流行的前4个月仅在2200万人口的秘鲁就发生数十万病例。再如我国广西某地一个小镇(1983)由于大雨后水源被污染,发生成人轮状病毒腹泻暴发,一个多月发病5183例。据估计贾第虫感染60%是通过污染的水引起的。因此,加强水源管理、搞好饮水卫生是控制感染性腹泻的重要措施。

(二)经食物传播

经食物传播引起的感染性腹泻多为暴发。常见的有沙门菌肠炎、痢疾等。据报道美国由食物传播引起的暴发中,66%是由细菌所致;近年来,沙门菌引起的食物性感染性腹泻暴发有增加的趋势。我国关于经食物传播引起的感染性腹泻暴发时有报道,如食用污染的冷饮品引起细菌性痢疾、沙门菌肠炎等暴发。

(三)经接触传播

经接触传播通常引起感染性腹泻散发,被污染的手是传播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卫生状况较差的儿童。在人口密度大、卫生设施简陋、卫生制度不健全的集体单位,如托幼机构,接触传播有时也可引起感染性腹泻暴发。

(四)经苍蝇等媒介生物传播

由于苍蝇的习性,在流行季节很容易造成食物的污染而引起感染性腹泻发生。由于苍蝇的远距离传播作用,在感染性腹泻控制中不可忽视。此外,蟑螂等也可引起感染性腹泻传播。

三、人群易感性

人群对感染性腹泻病原体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一定程度的特异性免疫力;但对于不同的病原体,人体获得的免疫力持续时间不同,一般较短,几个月到数年。另外,病原体毒力、菌量、机体状态等与发病易感性有一定关系,如人们对古典型霍乱弧菌一般呈现显性重型病例,而埃尔托型霍乱弧菌则多有隐性感染和轻型病例。

对于某种特定的感染性腹泻地方性疫区而言,人群的易感水平随年龄的上升

而有所下降。这可能是感染性腹泻地方性疫区婴幼儿感染性腹泻高发的原因之一。新病原体的流行可以证明这一点,如1992年印度和孟加拉国发生新型霍乱弧菌——O139群霍乱弧菌引起的霍乱流行,最初发病率在各年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而既往已流行多年的埃尔托霍乱则是儿童发病率较高。

四、流行特征

(一)地区分布

感染性腹泻在全世界分布广泛,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流行更为严重。如在发达国家成人感染性腹泻平均每人每年1~2次,在热带发展中国家贫穷地区的儿童平均每人每年5~18次。我国非常重视感染性腹泻的研究和防治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如解放后不久即消灭了曾经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的古典霍乱,还成功地控制了痢疾等重要感染性腹泻的暴发或流行。但由于社会经济、文化、卫生习惯和医疗水平等方面的原因,感染性腹泻在我国的危害迄今依然比较严重。总体上说,霍乱、痢疾等在发展中国家发病率较高,但空肠弯曲菌、沙门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耶氏菌等引起的感染性腹泻在欧美发达国家也很严重。发展中国家常为水型和食物型暴发流行,而发达国家以食物型暴发和旅游者散发多见。

(二)时间分布

感染性腹泻全年都可发生,但具有明显的季节高峰。细菌性腹泻的发病高峰一般在夏秋季节,而轮状病毒腹泻主要发生在寒冷季节,以冬春季节发病较多,但发病高峰季节也常随地区和病原体的不同有一些变化。

(三)人群分布

感染性腹泻以婴幼儿和青壮年发病率较高,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有所下降。据WHO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每年感染性腹泻病例达30亿至50亿,发展中国家(不含中国)仅5岁以下儿童每年发生感染性腹泻约13亿人次,其中500多万死亡,是5岁以下儿童的首位疾病和死因。对于新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则各年龄组发病差异不大。不同经济、文化、卫生、职业背景的人群之间感染性腹泻的发病率有明显的差异,原因可能与感染机会、机体免疫状态、行为特点、卫生条件等因素有关。近年来旅游者感染性腹泻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四)流行形式

感染性腹泻可以呈现为散发、暴发或流行。一般经水和食物传播的感染性腹

泻以暴发和流行为主,尤其是霍乱、痢疾、沙门菌感染、致泻性弧菌感染、致泻性大肠杆菌感染等。在感染性腹泻流行季节和流行地区可以表现为暴发或流行,而在非流行季节和地区常表现为散发;卫生状况较差、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和人群容易发生暴发和流行。

五、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一)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自然因素如气温、降雨等,在感染性腹泻的流行中起一定作用,但社会因素的影响更为重要。国内部分地区感染性腹泻监测表明,饮生水、食用未加热的隔餐饭菜、饮用水被粪便污染和食品卫生差是影响发病强度的主要因素;其他影响因素包括:家庭卫生、文化程度、经济收入、母亲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儿童个人卫生、人工和混合喂养等。

(二)病原体特点与感染性腹泻流行

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病原体特征是影响感染性腹泻流行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表现在病原体变异和新病原体的出现。如O139霍乱弧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轮状病毒等新病原体的出现,由于人群缺乏免疫力,都曾发生较严重的暴发或流行;病原体变异最突出的是耐药性、毒力和抗原变异等,也是目前感染性腹泻预防控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第三节防治策略与措施

一、预防策略与措施

WHO制定了一套科学的家庭和医疗机构腹泻诊治和预防方法,并在全球实施腹泻病控制(control of diarrhea diseases, CDD)规划,该规划的核心是要求世界各国有计划地落实:①感染性腹泻家庭治疗三原则;以口服补液盐(ORS)为核心的口服补液疗法(ORT)治疗和ORS生产及供应,以降低感染性腹泻死亡率;②通过普及7项预防措施(如母乳喂养、合理添加辅食、喝开水及使用清洁水、洗手、使用厕所和正确处理粪便等)以降低感染性腹泻发病率。该规划实施以来,已被证明是一套科学、实用、有效的规划和措施。

我国主要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导的综合性措施,同时加强群体预防和个体预防相结合、医学预防和社会预防相结合的策略。

(一)切断传播途径

主要采取以下三项措施:

1. “三管一灭”管理水源、粪便、饮食和消灭苍蝇是我国多年提倡的感染性腹泻预防措施,实践证明是有效的,可大大降低感染性腹泻发病率。

2. 个人卫生主要是饭前便后洗手。

3. 改善饮食主要是提倡喝开水和使用清洁水,提高婴儿母乳喂养率。

(二)对传染源的措施

传染源的早期发现与管理是感染性腹泻防治的重点之一,为此要开展以下几项工作:

1. 建立防治门诊各级医院和乡卫生院都应在感染性腹泻流行季节(或常年)设立感染性腹泻门诊。

2. 开展疫情监测疫情监测主要是病原搜索和病人(含感染者)搜索。①人群监测:在常规监测的同时,在流行季节对部分人群抽样检查或普查,开展主动人群监测;②环境监测:在流行季节前或流行时,对有关环境,尤其是水体、水产品等进行病原体监测。

3. 建立健全疾病监测系统和报告制度对传染源采取的具体措施,要求做到“五早一就”,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和就地卫生处理。

(三)保护易感人群

1. 疫苗预防疫苗预防是保护易感人群的有效手段,遗憾地是目前虽有一些疫苗可供使用,但效果不甚理想。正在研制的感染性腹泻新一代基因工程疫苗有可能在近年内投入使用。

2. 药物预防原则上不提倡使用药物预防,但在流行特别严重的地区或人群中,为控制流行局势,可考虑对密切接触者等小范围内使用。

(四)其他防制措施

开展广泛的卫生宣传教育,普及卫生防病知识,动员全社会参与和提高个体自我保护能力也是感染性腹泻防制的重要措施。

二、治疗原则

感染性腹泻治疗的总原则是:预防脱水、纠正脱水、继续进食、合理用药。

(一)提倡口服补液,预防脱水

WHO提倡和推广的口服补液疗法经过30余年的实践证明,是预防腹泻脱水,减少死亡的有效措施,适用于腹泻脱水预防和轻中度脱水的治疗。但重度脱水病人需要与静脉补液相配合。

口服补液疗法应用指征是:①病人因呕吐、腹泻失水量较多,有可能出现脱水时;②腹泻引起的轻度和中度脱水;③腹泻重度脱水,在静脉补液之前、同时或静脉补液后脱水基本纠正,血压恢复正常,为补充继续丢失及生理需要的水分。

(二)及时纠正脱水和酸碱平衡

对于“重度脱水”患者需要给予静脉补液纠正脱水外,同时还要补充必要的电解质和纠正酸碱平衡。

(三)继续进食

在整个腹泻阶段,都鼓励病人继续进食;对于儿童除母乳喂养外,可以添加辅助流质(如米汤等),也可加适量盐和糖(参照ORS)。对于成人要鼓励进食营养丰富、且易消化的食物,并加一些蔬菜、水果等。

(四)合理使用抗生素

对感染性腹泻一般不主张使用抗生素,95%的急性腹泻儿童可以仅用口服补液疗法和继续进食达到满意疗效。对于下列几种感染性腹泻可考虑使用抗生素和抗寄生虫药物:①痢疾(血性腹泻):多为侵袭性细菌感染,可给予当地一种对该菌敏感的抗生素口服,2天后病情如无改善,换用另一种敏感抗生素治疗2天,若无效或病情恶化,应住院治疗。除非新鲜大便查出吞噬红细胞阿米巴滋养体或2种抗生素均无效外,一般不考虑阿米巴痢疾的治疗;②霍乱:一般使用口服补液盐和静脉补液纠正脱水,对严重者使用抗生素的治疗有助于减少腹泻量,缩短持续期限和排菌期;③阿米巴痢疾及蓝氏贾第鞭毛虫肠炎:采用灭滴灵口服治疗。

一般不使用止泻药和止吐药,尤其是儿童禁用此类药物。当腹泻合并有其他感染(如肺炎等)则需单独治疗。

三、主要问题与对策

(一)主要问题

1. 发病率高我国感染性腹泻的预防控制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发病率仍然较高。比如霍乱流行虽得到了一定控制,但近年来出现的疫情仍不容乐观;痢疾发病10年来处于缓慢下降且有反复,年发病仍有数百万例;大肠杆菌等病原体感

染造成的腹泻在一些地区呈上升趋势;病毒性腹泻暴发不断发生。随着人员流动的增加、交通运输业的发达、饮水饮食卫生状况尚不令人满意,感染性腹泻的发病威胁仍然很严峻。

2. 诊断困难由于感染性腹泻的病原体种类繁多,发病形式各异,传统的病原检测方法不能使腹泻病人作出快速、准确的诊断,难于满足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控制的要求。

3. 病原体耐药严重病原体耐药已成为21世纪医学的重大课题。在感染性腹泻的病原体中,尤其是细菌性病原体耐药现象非常普遍,许多细菌耐药率达到40~80%,而且耐多药菌株越来越多。

4. 病原体变异与新病原体进入20世纪后期,人类新的病原体不断被发现,引起人类腹泻的新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也是层出不穷,如O157:H7大肠杆菌、O139霍乱弧菌、轮状病毒等。而且受环境的变化、人类活动空间的加大、物质流动的加快、抗生素的大量使用等因素的影响,病原体的变异速率似有加快的征像。这些都给感染性腹泻的防治带来困难。

(二)对策与措施

1. 加强健康教育,改善环境和饮食卫生状况。健康教育是最经济有效的疾病预防控制手段之一,尤其是对感染性腹泻的预防控制。因此要加强对健康教育对象、内容、方法等的研究和实施效果评价,建立科学、规范、高效、实用的健康教育体系。同时要切实做好环境改造和饮食卫生的管理,落实感染性腹泻预防控制规划。如霍乱近20年来亚非等发展中国家每年都报告病例达数万、数十万,但欧洲、北美等发达国家每年仅有几例、几十例,最多上百例;这就提示:感染性腹泻是可以预防控制的,卫生条件改善是基础,增强大众保健意识和能力是关键。

2. 研制高效多价疫苗。疫苗是疾病预防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感染性腹泻来说,研制高效、多价疫苗也成为当务之急。目前虽然几种重要的感染性腹泻病原体的疫苗在研制中,如霍乱、细菌性痢疾、轮状病毒等,但与疾病预防控制的需要还有很大差距,有待加快步伐,基因工程技术为实现这一理想带来了光明。

3. 建立快速诊断方法。应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研制新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是解决感染性腹泻快速、准确诊断的关键,尤其是对于新发现的病原体要迅速形成方便、快速的诊断方法予以普及。生物芯片技术、PCR技术等为我们提供了技术

支持,多病原一次诊断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现实。

4. 加强病原体耐药性研究和控制。加强病原体耐药机制研究及其在疾病防治中的应用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将成为我们的重要课题。尤其是应用分子流行病学手段研究耐药基因变异规律、耐药传递规律及耐药防制是非常必要的。

5. 建立和完善疾病监测体系。感染性腹泻预防控制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对病人和病原的监测。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全国范围的疾病监测体系,并有效地开展工作。

总之,感染性腹泻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改善卫生条件是基础,提高大众的卫生保健意识和能力是关键,“三管一灭”是防制工作重点,按“五早一就”的要求管理传染源,大力推广口服补液是一般病人治疗的首选。

第四节几种重要的感染性腹泻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霍乱为甲类传染病,痢疾为乙类传染病,其他感染性腹泻列为丙类传染病,下面将对他们进行分别简要论述。鉴于近

年来出血性大肠杆菌肠炎流行的严峻形势,也将其单列进行论述。

一、霍乱

(一)流行概况

霍乱(cholera)是由霍乱弧菌(O1群和O139群)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临床表现是腹泻(水样便)、呕吐,如不及时治疗,患者可死于低血容量性休克、代谢性酸中毒及肾功能衰竭等。霍乱至今已发生7次世界大流行,前6次都是由古典型霍乱弧菌引起的,1961年开始的由埃尔托霍乱弧菌引起的霍乱第7次世界大流行,40多年来已波及世界五大洲的14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流行较为严重。1990年以后,霍乱流行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首先是1991年拉丁美洲发生了本世纪首次霍乱大流行,不到一年时间报告病例数近40万;其次是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只有O1群霍乱弧菌可以引起霍乱,其他非O1群霍乱弧菌仅作为一般腹泻病原菌对待,但1992年从印度和孟加拉国开始的由新型霍乱弧菌——O139群霍乱弧菌引起的典型霍乱流行来势凶猛,仅1992年底到1993年前几个月即造成数十万人发病,数千人死亡,而且有扩大蔓延趋势,致使许多学者惊呼这可能标志着第8次霍乱世界大流行的开始。

我国从1820年第一次霍乱世界大流行以来,每次世界大流行都受到波及。1961年以来霍乱疫情时有发生,并且有时非常严重,于1993年首次发生了O139霍乱的局部暴发流行,因此对霍乱防制必须认真对待。

(二)诊断标准

1.诊断要点霍乱最短潜伏期为3~6小时,最长为5~7天,一般为12~72小时,国际检疫规定的最长潜伏期为5天。霍乱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的诊断标准如下:

(1) 疑似病例:具有下列项目之一可诊断为疑似病例:①有典型临床症状:如剧烈腹泻,水样便(黄水样、米泔样或血水样),伴有呕吐,迅速出现严重脱水、循环衰竭及肌肉痉挛(特别是腓肠肌)的首发病例,在病原学检查尚未肯定之前;

②霍乱流行期间有明确接触史(如同餐、同住或护理者等),并发生泻吐症状,而无其他原因可查者。

(2) 确诊病例:①有腹泻症状,粪便培养霍乱弧菌阳性;②霍乱流行期间的疫区内,凡有霍乱典型临床症状(见:疑似病例项目之一),粪便培养霍乱弧菌阴性,但无其他原因可查;③在流行期间的疫区内有腹泻症状,作双份血清抗体效价测定,如血清凝集效价呈4倍及4倍以上或杀弧菌抗体测定呈8倍以上增长者;

④在疫源检查中,首次粪便培养阳性前后各5天内,有腹泻症状者可诊断为轻型患者。具备②为临床诊断;具备①或③或④为实验确诊。

(三)防治要点

1. 治疗原则对轻、中度脱水病人可单独使用ORS治疗,对重度脱水病人需静脉补液。重症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可加用抗生素,以减少腹泻量、缩短腹泻持续时间,并降低病后带菌率;鼓励继续进食。

2. 防制原则

(1) 对病人(包括亚临床病人和带菌者)采取“五早一就”,对首例病人要诊断准确,并进行认真的流行病学调查。

(2) 环境做到“三管一灭”,尤其做好水源的管理和消毒是预防霍乱的重要措施;提高个体卫生防护水平和能力(饭前便后洗手、不饮生水等)。

(3) 对疫点的处理要坚持“早、小、严、实”的精神,即时间要早,范围要小,措施要严,落在实处。如果疫区面积较大、流行形势严峻,可以依照有关法律法

规采取应急措施。

二、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

(一)流行概况

痢疾(dysentery)是由志贺菌和溶组织内阿米巴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其主要临床表现是发热、腹痛、里急后重和粘液脓血便。痢疾在世界范围内引起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居感染性腹泻之首位,其中主要是细菌性痢疾;发展中国家发病率较高,如阿根廷990.6/10万、印度972.3/10万;发达国家相对较低,如美国6 ~12/10万、德国2.7/10万、法国0.3/10万;我国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发病率在46.37~1018.93/10万之间;细菌性痢疾近年来持续高发的原因可能是:痢疾感染后免疫力不持久、型间无交叉免疫;菌型多、菌株易变迁、菌株耐药性增加;卫生状况不良等。细菌性痢疾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人群中菌群分布差别很大,如美国等发达国家以D群菌为主,我国仍是B群菌为主,部分地区D群占较大比例,但国内有A 群升高的趋势;同一地区和人群的菌群分布也可随时间而变化,如我国A群比例50年代、70年代、80年代分别为3.1%、7.5%和16.3%。细菌性痢疾耐药性问题也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据报道(1998年)某地对1994年~1996年1783例腹泻患者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和11种抗生素药敏试验,结果486例细菌培养阳性,其中志贺菌阳性468例。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大多抗生素的耐药率呈上升趋势;志贺菌的耐药性问题已成为临床和流行病学上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诊断标准

1.细菌性痢疾细菌性痢疾的潜伏期一般是1~3天,病例可分为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在诊断方法上可分为临床诊断和实验确诊。

(1)疑似病例:腹泻,有脓血便或粘液便或水样便或稀便,或伴有里急后重症状,难以除外其他原因腹泻者。

(2)确诊病例:细菌性痢疾确诊病例可分为3种:①急性菌痢:A.急性发作之腹泻(除外其他原因腹泻),伴发热、腹痛、里急后重、脓血便或粘液便、左下腹有压痛;B.粪便镜检白血球(脓细胞)每高倍(400倍)视野15个以上,可以看到少量红细胞;C.粪便细菌培养志贺菌属阳性;具备A、B项为临床诊断,具备A、C项为实验确诊。②急性中毒性菌痢:A.发病急、高热、呈全身中毒为主的症状;B.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惊厥、烦躁不安、嗜睡或昏迷,或有周围循

环衰竭症状,如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细速、血压下降或有呼吸衰竭症状;C.起病时胃肠道症状不明显,但用灌肠或肛门拭子采便检查可发现白细胞(或脓细胞);D.粪便细菌培养志贺菌属阳性。具备A、B、C项为临床诊断,具备A、B、D项为实验确诊。③慢性菌痢:A.过去有菌痢病史,多次典型或不典型腹泻2个月以上者;B.粪便有粘液脓性或间歇发生;C.粪便细菌培养志贺菌属阳性;具备疑似病例标准加A或B项为临床诊断,具备疑似病例标准加A或B加C项为实验确诊。

2.阿米巴痢疾

(1)急性阿米巴痢疾疑似病例:起病稍缓,腹痛、腹泻、大便暗红、带血、脓或粘液,或为稀糊状,有腥臭。

(2)急性阿米巴痢疾确诊病例:A.粪便检查发现有包囊或小滋养体;B.粪便检查发现阿米巴的滋养体;C.乙状结肠镜检查,肠组织内查到阿米巴滋养体;具备疑似病例标准加A项为临床诊断,具备疑似病例标准加B或C项为实验确诊。

(三)防治要点

1. 治疗原则对细菌性痢疾一般为口服补液疗法加抗生素治疗,严重者可静脉输液。治疗要及时、彻底,防止形成慢性痢疾或带菌者。对于阿米巴痢疾要作抗阿米巴治疗。

2. 防制原则对病人采取“五早一就”,隔离期限视粪检志贺菌结果而定;对传播途径落实“三管一灭”,尤其要注重饮食管理和监督、检测;提高个体卫生防护水平(特别是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和腐败食物等)。阿米巴痢疾有动物宿主如猪、狗、猴等,对人也有一定的传播作用。

三、肠出血性大肠杆菌肠炎

(一)流行概况

1982年美国俄勒冈和密执安州发生由快餐连锁店食物污染造成的出血性肠炎暴发,从病人粪便中首次分离到大肠杆菌O157:H7。此后,世界各地不断报告大肠杆菌O157:H7肠炎(简称O157肠炎)的小型暴发和散发,且有逐年上升趋势,如美国仅1993~1995年就发生食物引起的O157肠炎63起,最为严重的是1993年发生涉及4个州的流行,感染700多人,51人继发溶血性尿毒综合症(HUS),4人死亡,震动了美国国会。加拿大1983~1987年发生食物性O157

肠炎14起,其中1987年9月的一起暴发73名患者中12人继发HUS,17人死亡。日本1996年5~8月发生O157肠炎流行,涉及30个都府县,造成上万人(尤其是小学生)感染,400多人住院,10余人死亡,一度引起日本国内甚至世界范围内的惊恐与不安。我国自1987年首次分离到大肠杆菌O157:H7以来,已有不少地区报告有O157肠炎发生或局部的暴发,尚未有大的暴发或流行。但我们对O157肠炎应给与足够的重视,防患于未然。

(二)诊断标准

临床诊断:EHEC感染包括无症状感染、轻度腹泻、出血性肠炎、HUS、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EHEC感染的潜伏期为2~7天(平均4天)。患者大多急性起病,常突然发生剧烈腹痛和非血性腹泻,数天后出现血性腹泻,低热或不发热。大多数患者在2~9天后可痊愈(平均4~8天),病死率为0~10%,严重感染者尤其是婴幼儿、学龄儿童和体弱老年人,有10%的感染者可能继发HUS。大肠杆菌O157:H7感染后有较多的并发症和后遗症,如HUS可并发癫痫、昏迷、发作性出血、慢性穿孔、胰腺炎、高血压、ARDS、心肌病等,HUS并发症中病死率为15%。

实验室检查:对于确诊EHEC肠炎起关键作用,方法包括:生化反应、血清学方法、DNA分子探针杂交、PCR技术、Vero毒素检测等。检测步骤为:①收集标本(粪便、食品等);②选择性增菌培养(36℃,6h);③用免疫磁性玻璃珠捕集EHEC O157:H7细菌;④用TC-SMAC琼脂培养基分离培养(36℃, 18~20h);⑤定性培养、O抗原鉴定,PCR检测;⑥快速检测是否产Vero毒素。在上述步骤②、③即可进行PCR检测。

(三)防治要点

1. 治疗原则EHEC肠炎的治疗原则上与其他感染性腹泻相似,但应当强调纠正脱水和支持疗法的重要性。有学者提出事先应用抗生素为EHEC肠炎预后的危险因素,因此有必要避免使用抗生素,并采取适当办法中和减少毒素。对EHEC 肠炎继发的HUS除对症治疗外,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无尿者可应用渗透析疗法。

2. 防制原则预防控制措施原则上同其他感染性腹泻。

四、其他感染性腹泻

(一)流行概况

国家技术监督局和国家卫生部1997年10月发布了《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7012-1997),并于1998年10月实施。该标准对除霍乱、痢疾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和防治原则作了明确规定。此处所称其他感染性腹泻系指该标准和原则规定的感染性腹泻,较常见的有沙门菌肠炎、肠致泻性大肠杆菌肠炎、致泻性弧菌肠炎、空肠弯曲菌肠炎、小肠结肠耶尔森菌肠炎、轮状病毒肠炎、蓝氏贾第鞭毛虫肠炎等。此类疾病虽在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理等方面各有不同的特点,但主要临床表现均可为腹痛、腹泻,并可伴有发热、恶心、呕吐等,其处理原则也基本相似。其腹泻类型可分为炎症型腹泻和分泌型腹泻。

炎症型腹泻(inflammatory diarrhea)指病原体侵袭肠上皮细胞,引起炎症而导致腹泻。通常伴有发热,粪便多为粘液或脓血便,镜检有较多的红白细胞,如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弯曲菌肠炎等。

分泌型腹泻(secretory diarrhea)指病原体刺激肠上皮细胞,引起肠液分泌增多和/或吸收障碍而导致的腹泻。病人多不伴有发热,粪便多为稀水便。镜检红白细胞不多,如肠产毒大肠杆菌肠炎、轮状病毒肠炎等。

近年来,由病毒和寄生虫引起的感染性腹泻有上升的趋势,如2004年11月至2005年1月日本报告236起集体感染性胃肠炎疫情,发病7821人,其中诺瓦克病毒感染5371人,死亡12人;我国2006年11月至2007年初发生多起诺如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暴发,较大的暴发有上百人发病;美国2005年一个水上乐园发生感染性腹泻暴发,一周内发病2000余人,游乐场被迫关闭;病原检测结果显示可能为隐孢子虫感染。

(二)诊断标准

1. 诊断原则由于引起腹泻的病因复杂,因此本组疾病的诊断必须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判断。

2. 诊断标准

(1)流行病学资料:本组疾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夏秋季多见。有不洁饮食(水)和(或)腹泻病人、腹泻动物、带菌动物接触史,或有去不发达地区旅游史。如为食物源性则常为集体发病及有共进可疑食物史。某些沙门菌(如鼠伤寒

沙门菌等)、肠致泻性大肠杆菌、A组轮状病毒和柯萨奇病毒等感染在婴儿室内可引起暴发流行。

(2)临床表现:①腹泻、大便每日≥3次,粪便的性状异常,可为稀便、水样便,也可为粘液便、脓便及血便,可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发热、腹痛及全身不适等;病情严重者因大量丢失水分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

②已除外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

(3)实验室检查:①粪便常规检查可为稀便、水样便、粘液便、血便或脓血便,镜检可有多量红白细胞,也可有少量或无细胞。②病原学检查粪便中可检出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病原生物,如肠致泻性大肠杆菌、沙门菌、轮状病毒或蓝氏贾第鞭毛虫等;或检出特异性抗原、核酸或从血清检出特异性抗体。

临床诊断:具备临床表现①、②和实验室检查①,流行病学资料作参考。

病原诊断:临床诊断加实验室检查②。

(三)防治要点

1. 治疗原则①对症治疗:尤其注意改善中毒症状和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失调;②病原治疗:必要是针对特异病原体给予相应抗生素治疗;③营养治疗:此类病人多有营养障碍,如病情允许,应继续进食(或喂养)。

2. 防制原则在预防方面应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导的综合措施,同时加强传染源管理。在疫情控制方面主要是立即隔离治疗病人,尽快查明病原和传染来源,采取迅速阻断疫情发展的措施。

(段广才)

实验流行病学研究习题及答案

实验流行病学研究习题及答案 A1型题: (1) 下列哪一点是流行病实验研究不具备的 A. 须随机化分组 B. 实验组和对照组是自然形成的 C. 必须有干预措施 D. 有严格的平行可比的对照 E. 是前瞻性研究,必须随访观察实验结果 答案:[B] 【评析】 本题考试要点:掌握流行病学实验的特点 流行病学实验分组是研究者确定实验对象后,按随机化分组原则,将研究人群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因此五项备选题仅B是错的。 A2型题: (2) 某药治疗高血压患者100例,观察一个疗程一个月,服药后血压70%降至正常且无不良反应,下列哪个结论正确 A. 该药有效 B. 很难下结论因为观察时间太短 C. 样本太小不能下结论 D. 尚不能下结论没有进行统计学检验 E. 不能做结论因未设平行可比的对照组 答案:[E]

【评析】 本题考试要点:流行病学实验研究的设计 根据流行病学实验研究的设计要求,在评价该药物疗效时首先要考虑设计是否正确,而本实验未设计可比平行对照,因此药效结论不能承认。 A3型题: (3)对农村7岁易感儿童进行甲肝疫苗免疫,经3年随访观察,结果如下

该疫苗的效果指数是: A. 0.9 B. 1 C. 10 D. 5 答案:[C] 【评析】 本题考试要点:效果指数的计算方法 B1型题: (4).对儿童接种乙肝疫苗后,评价效果可选用指标 A. 罹患率、患病率 B. 病死率、死亡率 C. 相对危险度、特异危险度 D. 有效率、治愈率 E.

抗体阳转率、保护率 答案:[E] (5)某社区进行某药治疗高血压的临床试验,疗效评价时可选用指标 答案:[D] 【评析】 本题考试要点:评价指标 1.评价疫苗预防效果的指标 A、B、D是描述患病、死亡、治疗效果,C是评价暴露因素与疾病关系的指标,仅E是回答疫苗接种的效果 2.评价临床试验效果指标 药物治疗效果评价主要用有效率和治愈率,其他指标无针对性。 四、习题

流行病学讲课教案

第一章绪论 什么是流行病学 研究疾病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影响因素,借以制定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 流行病学的4点内涵 1、对象是人群,是研究所关注的具有某种特征的人群,而非某个个体 2、内容不仅包括疾病,还包括伤害、健康状态及其他相关的卫生事件 3、起点是疾病和健康状态的分布,重点是疾病和健康状态的影响因素 4、最终目的是为了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 观察法:描述性研究(现况调查和生态学研究)和分析性研究(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观点 群体的观点 比较的观点 概率论的观点 多病因论的观点 社会医学的观点 流行病学的6个应用 描述疾病或健康状态分布及其特点 探讨疾病病因与影响流行的因素 疾病诊断、治疗与防治措施的效果评价 揭示疾病完整的自然史 疾病防治和健康促进 卫生决策和评价 第二章疾病的分布 发病率: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概率

患病率: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所占的比例 续发率SAR:一定观察期内某种传染病在家庭易接触者中二代病例出现的百分率 死亡率:某人群在一定期间内死于所有原因的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的比例 病死率:一定期间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而死的比例 患病率与发病率的区别 患病率分子是特定时间内所调查的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的总数,而发病率是一定时间内暴露人群中某病的新发病例数 患病率是衡量疾病的存在或流行情况的静态指标,发病率是衡量疾病发生情况的动态指标影响患病率高低的因素 散发:某病在某地区人群中呈历年的一般发病率水平,病例在人群中散在发生或零星出现,病例之间无明显联系 散发形成的原因: 某病在当地常年流行,居民有一定的免疫力或因疫苗接种维持着人群一定的免疫水平 以隐性感染为主的传染病 传播机制难以实现的传染病 潜伏期长的传染病 流行:某地区、某病在某时间的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该病的散发发病水平 爆发: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的人群中,短时间内突然出现许多临床症状相似的病人 地方性: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一些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病,常在某一地区呈现发病率增高或只在某地区存在的现象 自然地方性:因自然条件的影响而使一些人类传染病的分布局限于一定地区,这种现象称为自然地方性。这种疾病被称为自然地方性疾病 自然疫源性:某些传染病可在某一地区长期存在(森林脑炎),这种人兽共患的传染病为自然疫源性疾病 判断地方性的5点依据: 1、该病在当地居住的各类人群中的发病率均高,并可随年龄增长而上升 2、在其他地区居住的类似人群中,该病的发病率均低,甚至不发病 3、外来健康人,到达当地一定时间后有可能发病,其发病率与当地居民相似 4、迁出该地的居民,该病的发病率下降,患者症状减轻或呈自愈倾向 5、当地对该病易感的动物可能发生类似疾病 季节性:疾病在一定季节内发病率增高的现象 季节性有哪3种情况: 严格的季节性 季节性升高 无季节性 短期波动:在一个集体或固定人群中短时间内某病发病数突然增多的现象

临床流行病学

第一章绪论 一. 临床流行病学的定义 临床流行病学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临床医学领域里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是采用近代流行病学、生物统计学、临床经济学及医学社会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临床医学问题(病因、诊断、治疗、预后等)的一门方法学。 二. 临床流行病学的学科发展和现状 1. 国际临床流行病学网络的建立和发展 1938年美国耶鲁大学John Paul 教授临床流行病学 70年代末-80年代初现代临床流行病学 1982年国际临床流行病学网络( international clinical epidemiology network, INCLEN) –培养高级临床流行病学人才 INCLEN的第一期项目:在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建立了5个国际临床流行病学资源和培训中心(clinical epidemiology resource and training center, CERTC); 在22个国家建立了临床流行病学单位(clinical epidemiology unit, CUT);出版发行<<临床流行病学杂志>>;每年召开一次国际学术会议. INCLEN的第二期项目:(90年代初至今) 宗旨: 在最可靠的临床依据和有效使用卫生资源的基础上, 促进临床医学实践, 从而改善人民健康. 2. 我国临床流行病学的建立和发展 1980年, 在Rockefeller基金会资助下,有4位专家在英国接受了临床流行病学培训; 1983年, 13所部属院校接受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即临床研究的设计、测量与评价(Design,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on clinical research, DME)培训项目 在上海医科大学、华西医科大学和广州中医学院建立了3个国家级DME培训中心 1989年,首届临床流行病学/DME学术会议,中国临床流行病学网(China clinical epidemiology network, CHINACLEN) 1993年,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学会成立 1997年,协和医科大学、湖南医科大学、第四军医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成为INCLEN phase II的CEU 2006年6月,第九次全国临床流行病学学术会议(上海) 2008年6月,第十次全国临床流行病学学术会议(北京) 2010年7月,第十一次全国临床流行病学学术会议(烟台) 2012年11月,第十二次全国临床流行病学学术会议(北京) 2006年6月,第九次全国临床流行病学学术会议(上海) 2008年6月,第十次全国临床流行病学学术会议(北京) 2010年7月,第十一次全国临床流行病学学术会议(烟台) 2012年11月,第十二次全国临床流行病学学术会议(北京) 三. 临床流行病学的特点 1. 多学科相结合的特点 2. 研究对象群体的特点 3. 方法学的特点 流行病学与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的关系 临床流行病学和临床医学的关系—是临床医学的基础课 临床流行病学和传统流行病学的关系—流行病学的分支 临床流行病学和医学研究的关系—研究临床医学的方法学 四. 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 ?探讨病因及危险因素;疾病诊断研究与评价;疗效分析与评价;疾病预后的研究与评价;临床决策分析;临床经济学评价;生命质量评价;循证医学.

流行病学人卫第六版李立明复习重点

流行病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一、定义 1.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流行病学定义的诠释:研究内容的三个层次(疾病、伤害和健康),任务的三个阶段和三个范畴(揭示现象-描述性,找出原因-分析性,提供措施-实验性),研究的三种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数理法),三大要素(原理、方法和应用)。 二、流行病学的原理和应用 1.基本原理①疾病与健康在人群中分布的原理;②疾病的发病过程;③人与环境的关系(疾病的生态学);④病因论;⑤病因推断的原则;⑥疾病防制的原则和策略;⑦疾病发展的数学模型。 2.实际应用①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②疾病的监测;③疾病病因和危险因素的研究;④疾病的自然史; ⑤疾病预防的效果评价。 三、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1.流行病学观察是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描述性研究和分析性研究。其特点是在观察时不施加任何人为因素,也不改变体内外环境的任何条件。 2.流行病学实验又称现场流行病学实验,主要是在人群中进行。可分为人群现场实验、临床实验和社区实验三种。其特征是需要人为地控制某些处理因素,故又称为干预性研究。 3.理论流行病学研究又称数学流行病学。理论流行病学研究即用流行病学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建立数学模型或公式,显示疾病流行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从而进行流行病学理论研究。 四、流行病学的特征 1.群体特征 2.对比的特征 3.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 4.社会医学特征 5.预防为主的特征 6.发展的特征 第二章疾病的分布 疾病分布的概念:流行病学研究可通过观察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发展和消退,描述疾病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中的频率与分布的现象,这就是疾病的分布。 研究疾病分布的意义:为阐明病因以及疾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机理提供线索;为制定疾病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为合理的卫生资源配置和疾病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一、疾病频率测量指标 (一)发病指标 1.发病率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的病例出现的频率。(反映疾病对人群健康的影响)2.罹患率疾病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也是人群新发病例数的指标。 3.患病率在某一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 4.续发率在该传染病最短潜伏期到最长潜伏期之间,易感接触者中因受其感染而发病的续发病例占所有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率。 5.感染率在某个时间内能检查的整个人群样本中,某病现有感染者人数所占的比例。 6.病残率某一人群中,在一定期间内每百(或千、万、十万)人中实际存在的病残人数。 (二)死亡指标 1.死亡率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死于某病(或死于所有原因)的频率。 2.病死率在一定时期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死亡者所占的比例。 3.生存率指接受某种治疗的病人或某病患者中,经若干年随访(通常为1,3,5年)后,尚存活的病人数所占的比例。 二、疾病流行强度

第六章 实验流行病学

第六章实验流行病学 A型题: 1. 1.研究某药物对某病的治疗效果时,试验对象应该是: A. A.严重型病人 B. B.男、女人数必须相等 C. C.患病人群中有代表性的样本 D. D.对照组为非患某病的人组成 E. E.非典型症状的病人 2. 2.关于临床试验的对照组,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 A.为患病的病人组成,但处理因素与试验组不同 B. B.由人群中的非病例组成 C. C.与病人同时入院的非某病的病例 D. D.患某病的较轻型病例 E. E.对照组的设立是为了防止抽样误差 3. 3.在临床试验中,避免主观偏倚的最主要方法是: A. A.统一检测标准 B. B.由一个人完成所有的结果观察 C. C.盲法 D. D.只使用客观指标 E. E.随机抽样 4. 4.临床上的“双盲”研究是指 A. A.研究组接受疫苗,对照组接受安慰剂 B. B.观察者和受试对象均不知道谁接受疫苗和谁接受安慰剂 C. C.观察者和受试对象均不知道安慰剂的性质 D. D.研究组和对照组都不知道观察者的身份 E. E.以上都不是 5. 5.在进行药物疗效分析时,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 A.因为是临床试验,故不需要对照组 B. B.试验组、对照组均只选典型病人 C. C.试验组、对照组都应选择有代表性者,并且两组是均衡可比的 D. D.试验组应选择较轻的病人 E. E.对照组应选择较重的病人 6.6.某广告说用某药治疗了100例某病病人,其中95例痊愈,治愈率达95%。此治愈率不可信的主要原因是: A. A.所治病例数过少 B. B.缺少对照组

C. C.治愈率太高 D. D.没有经过统计学检验 E. E.没有关于偏倚控制的说明 7. 7.临床试验设计时,实验组与对照组的主要差别是: A. A.对病例诊断要求不一样 B. B.实验组给予某处理因素,而对照组没有 C. C.对照组给予某处理因素,而实验组没有 D. D.实验组与对照组观察结果的方法不一样 E. E.两者观察所需时间不一样 8.8.在一项疫苗试验中,对随机选择的1000名2岁儿童注射疫苗并追踪观察10年,其中80%从未患病。对于该疫苗的效果,下列哪项结论是正确的? A. A.疫苗非常好,因为有高的免疫率 B. B.由于没有对不接种儿童进行追踪观察,所以得不出什么结论C. C.疫苗并非特别有效,因为免疫率低 D. D.未作统计学检验而得不出结论 E. E.患病率为100%-80%=20% 9. 9.随机临床试验的主要优点是: A. A.避免了观察者偏倚 B. B.可证实本身是合乎道德的 C. C.排除了参加者对不同治疗组群的自我选择 D. D.登记了有代表性的病人 E. E.导出了可适用于其他病人的结果 10.临床试验与队列研究的主要区别是: A.研究组与对照组大小相等 B.研究是前瞻性的 C.研究者是否控制研究因素 D.研究组与对照组具有可比性 E.设立对照 B型题: A. A.保证样本的代表性 B. B.保证两组之间的可比性 C. C.可避免来自病人和医生两方面的偏倚 D. D.消除病人的主观选择研究条件对结果的影响 E. E.在随机分组过程中,使各组在某些方面具有可比性 1. 1.均衡性的目的在于

流行病学》习题库

第一章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 目前,流行病学的定义可以概括为: A. 研究非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学科 B. 研究疾病和健康状况在人群中的分布以及防制对策的学科 C. 研究慢性病在人群中的分布和影响分布的因素以及防制对策的学科 D. 研究非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分布和影响分布的因素以及防制对策的学科 E. 研究疾病与健康在人群中的分布和影响分布的因素以及防制对策的学科 2. 关于流行病学,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 流行病学从基因水平认识疾病 B. 流行病学从细胞水平认识疾病 C. 流行病学从群体水平认识疾病 D. 流行病学从个体水平认识疾病 E. 流行病学从分子水平认识疾病 二、多项选择题 1. 流行病学和临床医学的区别在于: A. 流行病学以人群为研究对象,而临床医学一个体为研究对象 B. 流行病学研究以描述疾病和健康的分布为起点并分析决定分布的因素,而临床医学从 个体的症状、体征和各种理化检查入手以作出临床诊断 C. 流行病学以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为目的,而流床医学以治疗疾病为目的 D. 从学科特征上讲,流行病学具有宏观性,而临床医学属于微观范畴 E. 流行病学主要研究传染病的特征,而临床医学的重心在非传染病 三、名词解释 1. 流行病学(epidemiology) 四、简答题 1. 试述流行病学的学科特点 第二章疾病的分布 一、单项选择题 1. 进行感染性腹泻监测时应选择的疾病频率测量指标是 A. 发病率 B. 发病专率

C. 罹患率 D. 时点患病率 E. 期间患病率 2. 对于一种危害严重的疾病,采取针对病因的措施后,在评价其预防效果时应采用那些指 标最合适? A. 死亡率 B. 发病率 C. 患病率 D. 病死率 E. 罹患率 二、多项选择题 1. 下列那些疾病常用病死率 A. 关节炎 B. 消化道溃疡 C. 流行性出血热 D. 结核病 E. 心肌梗死 三、名词解释 1. PYLL 2. 爆发 四、简答题 1. 疾病分布呈现周期性的原因是什么?周期间隔时间长短取决于那些因素? 第三章描述性研究 一、单项选择题 1. 临床医生进行社区诊断时最常使用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是: A. 个案调查 B. 典型调查 C. 现况研究 D. 生态学研究 E. 爆发调查 2. 对某大城市20-25岁妇女进行的一项现患研究发现:在服用口服避孕药者中,宫颈癌年 发病率为5/10万,而未服用者为2/10万。据此研究者认为:服用口服避孕药是引起宫颈

238例小儿腹泻病流行病学调研报告

238例小儿腹泻病流行病学调研报告 摘要: 1.目的:了解本地区小儿腹泻病发病状况等流行病学现状,为指定相应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方法:主要对2015年度南海区第二人民医院儿科住院部收治的238例腹泻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及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3.结果:小儿腹泻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发病男性患儿多于女性患儿,2岁以内患儿占87.8%。患儿农村多于城区,且农村该病患儿偏重较多。 4.结论:由于小儿发育不完全,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抵抗能力差,腹泻病易于发生,要加大卫生知识的宣传力度,改善环境,防范病原入侵,提供当地预防与诊疗水平,加强对该疾病的防治。 2.关键词:小儿腹泻病,流行病学调查,预防。 小儿腹泻病是儿童常见病,如得不到及时合理的治疗,会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甚至危及生命。为了解本地区小儿腹泻病的发病情况,我们对2015年度238例小儿腹泻病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全部病例均来自南海区第二人民医院儿科住院部2015年度住院收治的患儿,都有大便性状改变,次数比平时增多,并除霍乱、痢疾、伤寒及副伤寒以外传染病所致,均符合腹泻病诊断标准。入院后给患儿完善三大常规、血生化检查、根据临床特点送大便培养及药敏试验、同时完善轮状病毒及腺病毒抗原检测。 1.2方法 以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238例腹泻病患儿进行性别、年龄、地区、喂养方式及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 2.结果 2.1人群分布 238例患儿中,男性138例,女性100例,男女比为1.38:1,年龄1d-9y,平均年龄1.5岁,病程(3+-0.8)d。按病情分类,轻型161例,中型72例,重型5例。 年龄(岁)发病例数 <1 118 1- 70 2- 21 3- 7 4- 6 5- 6 >6 10 合计238

第六章、流行病学

第六章队列研究 单选题 1.队列研究最大的优点是 A.对较多的人进行较长时间的随访 B.发生偏倚的机会多 C.较直接地验证病因与疾病的因果关系 D.控制混杂因子的作用易实现 E.研究的结果常能代表全人群 2.队列研究的主要目的是 A.描述疾病分布特征,寻找病因线索 B.观察并比较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的发病情况及其差别,检验病因假说 C.探讨干预措施在干预组与非干预组的效果及差别,评价干预效果 D.探讨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某些因素暴露的差别,检验病因假说 E.描述疾病组与对照组的分布特征,进行临床比较 3.分层分析可减少 A.选择偏倚 B.信息偏倚 C.混杂偏倚 D.Berkson's偏倚 E.存活病例偏倚 4.队列研究时,当研究对象多且变化较大、随访时间较长时,应采用以下哪项指标测A.发病率 B.发病密度 C.累积发病率 D.SMR E.患病率 5.下列哪项论述不正确 A.队列研究不易发生偏倚 B.队列研究可直接计算发病率 C.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点是材料易于收集 D.队列研究常用于探索罕见疾病的各种因素 E.病例对照研究可在较短时间内获得结果 6.流行病学研究的观察法与实验法的根本区别点在于 A.设立对照组 B.不设立对照组 C.是否人为控制研究的条件 D.盲法 E.统计学检验 7.某研究者进行了一项关于脂肪摄入与男性前列腺癌关系的队列研究,选择高脂肪和低脂肪摄入者各100名,从65岁对他们随访10年。在随访期间,高脂肪摄入组中有10人、低脂肪摄入组中有5人被诊断患有前列腺癌。请问患前列腺癌的危险比(高脂摄入组比低脂摄入组)是 A.0.05 B.0.75 C.1.0 D.1.5 E.2.0 8.上题中危险比的点估计值提示高脂摄入会导致前列腺癌患病危险性 A.降低 B.升高 C.没有影响

感染性腹泻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感染性腹泻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1-06-10T15:28:41.00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3期供稿作者:邱群芳1 陈群2 [导读] 感染性腹泻是一组由细菌、病毒、原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邱群芳1 (综述) 陈群2 (审校) (1深圳市宝安区龙华人民医院 518000;2广东医学院广东湛江 524000)【中图分类号】R7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13-0106-02 感染性腹泻是一组由细菌、病毒、原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的肠道传染病,是长期以来危害人民群众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其不仅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尤其是对儿童的健康危害严重,是导致儿童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和成人劳动力大量损失的因素,还给国家和患者都造成了巨大的疾病负担,已成为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近20年来,感染性腹泻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致腹泻的新病原体不断涌现和一些老的病原体重新活跃或菌种基因变异等,均给实验室诊断及临床治疗带来新的课题和挑战[1]。 1 流行病学现状 感染性腹泻以高发病率和流行广泛为特点,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尤其以发展中国家为甚。全世界每年腹泻发病次数至少是50亿例次,特别在婴幼儿不仅发病率甚高,而且是其死亡的主要原因,据WHO报告的1992~2000年调查结果显示,5岁以下儿童的发病率达3.2次/人年,尽管死亡率从1954~1979年的13.6%下降到1992~2000年的4.9%,每年仍然有250万儿童死亡[2]。《2003年世界卫生报告》披露,发展中国家感染性腹泻导致儿童死亡达156.6万人,占死亡人数的15.2%,居死因第三位[3]。 在我国,感染性腹泻病的发病率一直位居肠道传染病的首位。2005年全国法定报告的全部传染病中腹泻病例共计1042181例,占全部传染病的22.49%[4],2006~2007年我国感染性腹泻报告年均发病率为56.69/10万。我国各地从1988年起陆续开展腹泻病防治现状的入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推算全国约有8。36亿人次发病,其中5岁以下小儿约有2.09亿人次,全国平均发病率0.70次/人年,死亡率约为0.15% [5]。 在深圳,感染性腹泻是最为常见的丙类传染病,2000年~2006年间,年发病报告数由305例剧增到7765例,2007年1~5月发病报告数2845例,比06年同期上升了145.9%,感染性腹泻总发病率占全部法定传染病和丙类传染病的比例不断上升,而且深圳是个外来人群聚居的城市,易暴发群体性事件。 2 流行病学特征 感染性腹泻的病原菌有细菌、病毒、原虫等,已知的主要病原体有[1.6,7] :①细菌,包括肠杆菌科、弧菌科、螺菌科、厌氧芽胞杆菌属和球菌科等;②病毒,包括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星状病毒和肠道腺病毒、SARS冠状病毒(引起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相关性腹泻)[8]等;③原虫,包括溶组织阿米巴、蓝氏贾第鞭毛虫等。目前,病毒已成为感染性腹泻的重要病因。美国报道每年有轮状病毒腹泻的年幼患儿350万例,病毒性腹泻占全部感染性腹泻的30%~40%,已明显高于已证实的细菌和原虫病例[9]。 感染性腹泻具有3个特点: 第一,本病是一种世界性流行病,以气温较高的热带、亚热带地区以及战乱、动荡、经济条件差的地区发病率为高。在全球范围内,非洲国家的发病率最高,亚洲次之,而欧美发病率最低。但不同病原的地区分布可有差异,如副溶血弧菌肠炎好发于沿海地区等。 第二,本病与季节分布有关,其常年均有散发,细菌性腹泻以夏秋季为高,病毒性腹泻则以秋冬季节为高。由于各地气候和地理条件的差异,发病高峰有所不同。1993~1996年孟加拉国资料[10]表明,腹泻发病率在春季和夏季各有一个高峰;据我国疫情资料,发病高峰在每年的6~10月份;深圳则在7~10月份,秋冬季以病毒性腹泻为主,11~12月为轮状病毒的高发季节;12~次年2月星状病毒检出率较高。 第三,本病发病无种族、性别的差异,与接触病原菌的机会、卫生习惯和个体抵抗力有关。国内外腹泻调查结果表明,腹泻病均以婴幼儿为主[10-13]。不同病原引起的感染性腹泻好发人群和年龄可有不同,如轮状病毒引起的感染性腹泻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当中,引起腹泻的沙门菌和副溶血弧菌好发于集体食堂的食物型感染性腹泻当中等。 3 治疗 感染性腹泻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分泌、渗出性腹泻,其仅对肠黏膜细胞上的功能性钠-水泵造成影响,对细胞本身的损害并不大,通常治疗不须使用抗生素。另一类是侵袭性腹泻,其可对肠黏膜、肠细胞造成直接破坏,形成肠道浅表溃疡、出血,造成黏液血便等,这种腹泻治疗上必须使用抗生素[14]。 目前,在感染性腹泻的治疗方面进展缓慢,细菌性腹泻主要进展表现在抗生素的更新换代。另外较为突出的进展是蒙脱石制剂的推广应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病毒性腹泻、分泌性腹泻以及霍乱除外的渗出性腹泻,尤其在治疗儿童常见的轮状病毒性腹泻方面,临床疗效显著。对于急性侵袭性腹泻,原则上首先应进行抗菌治疗,一般在清除细菌后肠道功能可以自然恢复,但若抗菌治疗3天以上,腹泻持续,则可使用蒙脱石制剂止泻,并保护受损的肠黏膜[15]。 4 预防控制措施 目前感染性腹泻病的预防原则为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同时加强对传染源的管理,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①推广感染性腹泻哨点监测工作,做到每日上报监测数据和实时分析数据,每周定期交流和反馈;②加强对重点人群的监测。对饮食业人员等重点人群应定期体检和粪便检查,发现带菌者应暂时调离工作岗位;③确保饮用水的安全;④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加强食品生产、销售的卫生监督检查和管理,提高食品卫生的合格率;⑤广泛开展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广大群众的防病意识,教育群众改变不良卫生习惯;⑥注射疫苗。目前有了口服霍乱活疫苗,其中最成功的活疫苗来源于霍乱弧菌01,其生成霍乱弧菌和其他霍乱弧菌毒素(封闭毒素带和副霍乱肠毒素)的基因已被敲除。但是此类疫苗价格昂贵难于推广。参考文献 [1] Steiner TS,Samie A,Guerrant RL.Infectious diarrhea:new pathogens and new challenges in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areas[J].Clin Infect Dis,2006,43(4):408-410.

流行病学实验

第八章流行病学实验 [教学要求] 了解:实验研究方法的分类;样本大小的具体计算;研究对象具体的随机分组方法。 熟悉:流行病学实验的定义、原理、特征与用途;实验研究的应用条件;流行病学类实验研究的概念;研究应注意的问题;实验研究方法的主要优缺点。 掌握:研究设计的主要内容和实施步骤。 第一节概述 流行病学实验:是流行病学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它又可以被称为实验流行病学、干预实验等。 一、基本原理 流行病学实验是将研究人群(病人或正常人)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研究者对试验组人群施加或除去某种干预措施后,随访观察一段时间并比较两组人群疾病或健康状态的改变,对比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效应上的差别,以判断其效果的一种实验方法。 没有干预措施,就不成为流行病学实验。此外还必须具备以下三个特点 1.它是前瞻性研究,即必须直接跟踪研究对象,这些对象虽不一定从同一天开始,但必须从一个确定的起点开始跟踪; 2.研究对象是来自一个总体的抽样人群,并在分组时采取严格的随机分配原则; 3.必须有平行的实验组和对照组,要求在开始实验时,两组在有关各方面必须相当近似或可比,这样实验结果的组间差别才能归之于干预处理的效应。 二、设计类型 (一)根据研究对象及分组方法不同,流行病学实验分为三类: 1.临床试验是以个人为单位进行实验分组的流行病学实验方法。它并不仅限于在医院中进行的实验研究,常用于疫苗效果、药物疗效的评价,包括随机化临床试验(RCT)、对预防用生物制剂的效果评价、对个体进行的干预试验等。 2.现场试验也叫人群预防试验,是以尚未患病的人作为研究对象,接受处理或某种预防措施的基本单位与临床试验一样是个人,而不是人群。为了提高现场试验的效率,通常在高危人群中进行研究。 3.社区试验是以不同居民区的人群为单位进行实验分组的流行病学实验方法。用于评价预防、人群干预措施的效果。其规模大于前者,随访时间也长。 (二)根据实验的目的和性质,流行病学实验分为两类: 1.治疗性试验是评价治疗方法的实验研究。用于评价各种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的观察、不同手术治疗对病人术后生存率的影响等。 2.预防性试验对病因明确或基本清楚的疾病,在易感人群中采取预防措施,观察其效果,并进一步证实原有对病因的认识。 (三)应用条件 应用实验的防治措施必须经过严格的安全考核后才可以进行流行病学实验。必须尽量保证研究对象在实验组中不引起其他损害或加重原有疾病,并且因参加实验而受益;在对照组中不因实验而耽误治疗或严重危害身体健康。 实验应有符合条件的现场,有足够数量的研究对象合作。 有相应的组织和措施及时处理实验进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 先进行预试验,以考核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第六章实验流行病学教案

第六章实验流行病学研究 Epidemiologic experiment study Epidemiologic studies are divided into the two major areas: observational and experimental. Observational studies are usually called either descriptive or analytical. If one plans to conduct an observational study, one does not have control over the study subjects. The researcher simply observes the outcome and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disease. On the other hand, an experimental study has full control over the study subjects. This type of study is usually conducted in a clinical, community intervention, and field trial setting. I will be discussing about experimental study in the latter part of my lecture. 【案例】 1954年美国Salk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现场试验 ――Jonas Edward Salk与Thomas Francis, Jr

【流行病学试题及答案】第一章 绪 论

【流行病学试题及答案】第一章绪论第一章绪论 一、作业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A1型题] 1. According to the formation and the advancement of epidemiology, which one is not included? A. Study of epidemic factors of infectious diseases B. Study of epidemic factors of chronic diseases C. Study of the disease prevention D. Study of the clinical treatment E.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epidemiological methods 2. 关于流行病学,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 流行病学从基因水平认识疾病 B. 流行病学从细胞水平认识疾病 C. 流行病学从群体水平认识疾病 D. 流行病学从个体水平认识疾病 E. 流行病学从分子水平认识疾病 3. What is the study scope of the epidemiology? A. Infectious disease B. Health problems C. Infectious disease and endemic disease D. Disease of unknown aetiology E. Disease and health status 4. 关于流行病学,下列哪种说法正确

A. 从个体的角度研究疾病和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B. 只研究传染病的流行特征和防制措施 C. 只研究慢性病的危险因素 D. 研究人群中疾病和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如何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 E. 只研究疾病的防制措施 5. 流行病学工作的三个阶段是 A. 描述分布、提出假设、验证假设 B. 揭示现象、找出原因、提供措施 C. 整理资料、分析资料、得出结论 D. 观察性研究、实验性研究、理论性研究 E. 筛查病人、确诊病人、治疗病人 6. 流行病学研究的主要用途是 A. 进行统计学检验 B. 探讨病因与影响流行的因素及确定预防方法 C. 研究疾病的发生概率 D. 研究疾病的死亡情况 E. 研究疾病的临床表现 7. 流行病学的描述性研究不包括 A. 监测 B. 抽查 C. 队列研究 D. 现患调查 E. 生态学研究

急性腹泻患者的临床及流行病学特点分析

急性腹泻患者的临床及流行病学特点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腹泻的临床特点及流行病学特征,为下一步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的400例急性腹泻患者临床资料及流行病学资料,结合临床及实验室诊断将病例分成传染性和非传染性两组,比较两组间临床特点和流行病学特点差异。结果两组患病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热率、大便中红白细胞检出率、不洁饮食史、接触史、手卫生及病情轻重等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的体温、大便中红白细胞检出率、不洁饮食史、接触史、手卫生与腹泻患者的传染性相关,且传染性腹泻患者更易出现重者患者,本结论对腹泻的防治提供重要指导意义。 标签:急性腹泻;临床特点;流行病学 急性腹泻是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中感染性腹泻是一组多病原体、多因素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为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本研究主要是探讨急性腹泻的临床特点及流行病学特征,为下一步防治提供重要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急门诊腹泻患者(排便次数≥3次/d,病程<1 w)400例患者,男性250例,女性150例,年龄14~90岁,平均年龄(36.8±16.8)岁。其中细菌性190例,病毒性50例,非感染性腹泻160例。患者来诊后收集患者的发病时间、性别、年龄、腹泻次数/日、呕吐次数/日、腹痛、体温、大便常规、大便培养、必要时病毒相关检查、不洁饮食史/剩饭菜等、饭前便后洗手、接触史、居住地、外出史、传播链、群体发病等资料。 1.2方法将病例分成传染性和非传染性两组(传染性病例指患者最终被疑似或确诊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法定报告甲乙丙类传染病中的任意一种或已被证实有传播链存在的群体发病)。 1.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4.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人群特征比较400例腹泻患者,全部为散发病例,90%为本地长期居住人口。其中男性250例,女性150例,年龄14~90岁,其中20~59岁发病构成比最高,占60%(240/400)。 2.2两组患者临床特征比较240例感染性腹泻病例中,85.4%(205/240)有不洁饮食史/剩饭菜或接触史或不注意手卫生,40.4%(97/240)出现发热,25.0%(60/240)出现呕吐症状,75.4%(181/240)便常规镜检发现红细胞,78.3%

流行病学习题及答案

。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题 1.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一般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2.近年来,国内外流行病学的研究均有很大进展,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流行病学是以________为研究对象,采用_________的研究,则是它其中的重要方法之一。 4.流行病学的实验方法和基础医学学科的试验不同,主要是前者的实验是在__________中进行,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A型题】 1.流行病学的研究对象是 A.疾病 B.病人 C.人群 D.健康人 E.亚临床型病人 2.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由于研究者不能或不能全部掌握或控制所研究现象发生的条件,因此采用什么方法就是很重要的方法 A.观察法 B.建立数学模型 C.临床试验 D.实验研究 E.以上都不是 3.流行病学属于什么范畴 A.预防医学 B.基础医学 C.临床医学 D.生物医学 E.医学统计学 4.流行病学中的群体是指 A.有典型症状的病人 B.无症状的健康人 C.在一定范围内的人群,可以小到一个家庭,大到全人类 D.传染病患者 E.病原携带者 5.关于流行病学,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从个体的角度研究疾病和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B.只研究传染病的流行和防治 C.只研究慢性病的危险因素 D.研究人群中疾病和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E.只研究疾病的防制措施 6.流行病学研究中使用最多的研究方法是 A.观察法 B.实验法 C.理论法 D.方法学研究 E.以上都不是 精选资料,欢迎下载

腹泻诊断标准

感染性腹泻(WS 271-2007) 1 诊断依据 1.1 流行病学史 1 诊断依据 1.1 流行病学史 全年均可发病,但具有明显季节高峰,发病高峰季节常随地区和病原体的不同而异; 细菌性腹泻一般夏秋季节多发,而病毒感染性腹泻、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腹泻等则秋冬 季节发病较多。发病者常有不洁饮食(水)和(或)与腹泻病人、病原携带者、腹泻动物、 带菌动物接触史,或有流行地区居住或旅行史;需排除致泻性的过敏原、化学药品暴露 史及症状性、器官功能失调等非感染性腹泻病史。食(水)源性感染常为集体发病并有共 进可疑食物(水)史;某些沙门菌(如鼠伤寒沙门菌)、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A 组轮状病毒和柯萨奇病毒感染可在婴儿群体中引起暴发流行。 1.2 临床表现 61 1.2.1 每日大便次数≥3 次,粪便性状异常,可为稀便、水样便,黏液便、脓血便或血便,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食欲不振及全身不适。病情严重者,常并发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休克等,甚至危及生命。 1.2.2 已排除由O 1 血清群和O 139 血清群霍乱弧菌、志贺菌届、溶组织内阿米巴及伤寒沙门菌以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所致的腹泻。 1.3 实验室检查 1.3.1 粪便常规检查 1.3 实验室检查 1.3.1 粪便常规检查 粪便有性状改变,常为黏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稀便、水样便。 黏液便、脓血便或血便,镜检可有多量红、白细胞,多见于沙门菌、侵袭性大肠杆 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弯曲菌,耶尔森菌等细菌和某些病毒等所致的腹泻。 稀便、水样便,镜检可有少量或无红、白细胞,多见于肠产毒性大肠杆菌、轮状病 毒、隐孢子虫、气单胞菌等所致的腹泻。 1.3.2 病原检查 从粪便、呕吐物、血等标本中检出O 1 血清群和O 139 血清群霍乱弧菌、志贺菌属、溶组织内阿米巴、伤寒沙门菌以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原体, 或特异性抗原、特异性核酸片段检测阳性。 注: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开展病原检测时,应遵照相关规定执行。 2 诊断原则 临床诊断应综合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粪便常规检查等进行。病原确诊则应依 据从粪便、呕吐物、血等标本中检出病原体,或特异性抗原、特异性核酸片段检测阳性。 3 诊断 3.1 3 诊断 3.1 临床诊断病例:应同时符合1.2、1.3.1,1.1 供参考。 3.2 确诊病例:应同时符合临床诊断和1.3.2。

实验流行病学方法_附件

实验流行病学方法 一、单项选择题 1.如果要评价某药物预防某病的流行病学效果,应采用哪种研究方法 A.实验流行病学B.现况研究C.队列研究D.临床研究E.专题调查2.下列哪项试验不属于流行病学实验研究 A.观察性试验B.社区试验C.现场试验D.临床试验E.干预试验3.下列哪项不是流行病学实验的特点 A.随机化分组B.有平行的对照组C.运用危险度的分析和评价D.对实验组人为地施加干预措施E.前瞻性研究 4.流行病学实验研究的人群来自 A.同一总体的患某病的病人B.同一总体的健康人C.同一总体的暴露人群和非暴露人群D.同一总体的干预人群和非干预人群E.同一总体的病例人群和非病例人群5.流行病学现场试验中实验组和对照组人群最大的不同点是 A.观察指标不同B.目标人群不同C.入选标准不同D.干预措施不同 E.随访方式不同 6.下列哪一点是流行病学实验研究不具备的 A.随机化分组B.实验组和对照组是自然形成的C.必须有干预措施D.有严格的平行对照E.是前瞻性研究 7.进行预防接种效果评价试验,在选择实验现场时以下哪条是错误的 A.实验地区或单位的人口相对稳定B.实验研究的疾病在该地区有较高而稳定的发病率C.选择近期发生过该病流行的地区D.实验地区有较好的医疗卫生条件 E.实验地区(单位)领导重视,群众愿意接受,有较好的协作配合的条件 8.某医师为了评价某疫苗的效果,将人群随机分成两组,一组为接种组,给予疫苗接种:另一组为对照组,不接种疫苗。经过一个流行期后,对两组发病情况进行比较,这种方法属于 A.现况研究B.病例对照研究C.定群研究D.实验研究E.横断面研究9.流行病学实验研究与队列研究的主要相同点是 A.均是分析性研究B.均是前瞻性研究C.均是回顾性研究D.均是实验性研究E.均是描述性研究 10.评价预防接种群体效果的免疫学指标是 A.抗体阳转率B.保护率C.效果指数D.发病率E.病死率11.临床试验的效果评价指标不包括 A.有效率B.治愈率C.生存率D.保护率E.好转率 12.对儿童进行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的实验研究,为评价其流行病学预防效果,应选用的指标是 A.发病率B.死亡率C.效果指数D.病死率E.感染率13.对于流行病学实验研究对象的选择,下面哪一项不正确 A.流行病学实验研究应选择依从性好的人群D B.在新药临床试验时,应将老年人、儿童及孕妇等除外 C.在做药物临床试验时,不应选择流动性强的人群 D.要评价甲肝疫苗的效果,可以选择新近有甲肝流行的地区 E.要评价食用盐中加碘是否能有效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可以选择缺碘的内陆地区14.评价治疗措施效果的主要指标是 A.有效率、治愈率、生存率B.有效率、续发率、标化率C.治愈率、引人率、失访率D.有效率、续发率、标化率E.失访率、生存率、引人率 15.将经过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确诊为急性细菌性感染的患者,按设定的随机数字表分别纳入氟罗沙星实验组和氧氟沙星对照组,来评价氟罗沙星治疗细菌性感染的效果。该研究为A.队列研究B.病例对照研究C.临床试验D.社区干预试验E.现场试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