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文学概论要点归纳

文学概论要点归纳

文学概论要点归纳
文学概论要点归纳

一、艾布拉姆斯总结文学的四要素:世界、作品、艺术家、欣赏者

二、艾布拉姆斯认为有四类文学观念,即模仿说、表现说、实用说、客观说

1、模仿说,从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上界定文学(作品与世界的关系)

(1)亚里士多德的模仿并不是指对现实生活的直接描摹,“就做诗的需要而言,一件不可能发生但却可信的事,比一件可能发生但却不可信的事更为可取”,可见模

仿是就文艺与生活的基本关系来说,但并不排斥想象和虚构在艺术创造中的作

(2)以“再现”来解释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把文学比喻为反映生活的“镜子”,及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发生、发展都源于艺术模仿现实的文学观。

2、实用说,把艺术品主要是为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从功能角度来界定文学,强调文

学是一种教化手段(作品与欣赏者的关系)

3、表现说,一件艺术品本质上是内心世界的外化,使激情支配下的创造,是诗人的感

受、思想、感情的共同体现(作品与艺术家的关系)

(1)中国古代的“诗言志”和“诗缘情”就是表现说的体现

(2)表现说在西方兴起于浪漫主义运动

4、客观说,重视形式、技巧、语言和结构等因素在文学构成中的作用,把文学的特质

归结为语言形式,强调文本的自足性而排除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联(作品本身)三、审美文学观,随着文学的发展、成熟和独立,中外文学理论都开始越来越强调文学

的特殊性,强调审美、想象、情感、形象、虚构以及语言等因素对文学的规定,于是逐渐形成了狭义的即审美的文学观。

四、审美性使文学成为一种特殊的“人学”,它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含义

1、就文学的审美性而言,文学最终表现的是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

2、就文学表现特点来说,文学表现了不可言说的生活体验

五、文学形象具有三种类型:语象、形象、意象

1、语象,指的是费描摹性的,但是又能引起读者具体感受的丰富联想的各种语言用法(比

喻、通感)

2、形象,指狭义的文学形象,即能够引发视觉想象的描摹性形象。其特点在于借助语言的

描绘,使人联想到某种物像。

3、意象,为表现思想感情而创造的一种形象

六、意境理解成一个有三种结构的文学意象

1、由意象构成,其特点为情景交融,将表达的思想寄托于某种物象或景象

2、镜生外象,通过一项创造引发读者的想象,使其达到一种境界,有虚实相生的特点

3、韵外之致,它是说意境除了带给人象外之象的感觉,还应使人获得言外之意

七、文学形象的特点:间接性、心象性、概括性、符号性

1、间接性,作为语言艺术的创造,文学形象不具有直接的现实性,文学形象只能以语言符号的形式呈现,需要通过接受者的想象才能间接地被感知。

2、心象性,借助语言符号,文学可以把那些本身不具形体、难以捕捉的各种心理活动──情绪、情感、思绪、感受──转化为可以感知的艺术形象。

3、概括性,文学形象的概括性是艺术概括的结果,是通过对富有特征性的具体事物的表现来显示某种普遍意义

4、符号性,

八、语言的艺术(重点)

1、文学与其他艺术中了的区别在于文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文学是通过语言媒介来实现对人生的审美把握和艺术表现的

2、语言先于个体存在对文学活动的影响,集中体现在结构、话语和互文兴对文学活动的制约上。三者是历史形成的、体现了某种审美选择、先于个体而存在的语言规范

(1)结构是指先于个体存在的、体现了某种文化规范的语言形式

(2)话语则是指在言语活动中形成的一种语言形态

(3)互文性,译为“文本间性”,是指任何文本的形成都与该文本之外的附后系统相关联,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换,“互文性”的提出苦战了文学研究的视野,深化了人们对文本意义的理解

3、结构、话语和“互文性”都是历史形成的、体现了某种审美选择、先于个体而存在的语言规范,它们对作家创作和读者接受的影响,充分体现了语言在文学活动中所起的作用

3、言意矛盾,三种类型

(1)“意”的丰富多样和“言”的符号传达之间存在着差异、距离或不对等的矛盾

(2)某些生成于个性体验的审美感受、对人生意蕴的领悟,本身具有不可言说或言说不尽的特点

(3)先于个人存在的言语可能会影响人的感觉与思维,从而限制了个体感受和思想的形成

4、以语言为媒介把握现实生活、标下主体的思想感情,是文学的基本特征

5、当人们用语言来描述某个对象时,实际上是把具体的对象符号化、抽象化和概括化。语言给文学带来了独特的表现了,形成了文学独具的特点:

(1)语言艺术的表现很少受时空的限制,具有审美把握人生的巨大的容量

(2)语言艺术能够深刻、细腻地传达思想感情,表现人的心理生活;

a.文学通过语言塑造形象,使那些难以言说或不可言说的情绪、感受获得一种具象化的表现

b.文学可以直接利用“语言是思想的直接实现”这一特点,展示思维活动特别是理性思维活动的过程,传达那些只能用语言才能确切表达的思想认识

(3)语言的丰富表现潜力拓展了文学的审美空间,使文学在把握人生上称为最自由、最带普遍性的艺术种类

6、文学的定义:作家借助于虚构和想象,通过语言形象来表现它对人生的审美感受和理解的一种艺术样式。

九、文学文本的概念和结构

1、文本的概念

2、文学文本结构(英加登的四层次说)

(1)语词声音和语音构成以及一个更高级的现象的层次

(2)意群层次:桔子意义和全部句群意义的层次

(3)图式化外观层次:作品描绘的各种对象通过这些外观呈现出来

(4)在句子投射的意象事态中描绘的客体层次

3、文学文本的层次

(1)语言层(语音层次和意群层次)

(2)现象层,现象层居于核心地位,是语言层的所指,又是意蕴层的载体。此特点成为我们判断文学文本审美价值的重要依据,与非文学文本不同的最主要的特征

(3)意蕴层,直接影响着文学文本的审美价值

十、体裁分类(重点)

1、体裁,指文本的明显可变的种类特征,这些特征是作者遵循和运用一定写作规范的结果,它可以防止读者将此文本与其他文本相混淆。

2、意义:有助于认识具体文本与总体文学的关系;规范作者创作与读者阅读;连接文学传统与个人写作的桥梁

3、体裁的分类

(1)二分法:韵文、散文[中国] (依据语言形式因素)史诗、戏剧[亚里士多德]

(2)三分法:叙事类、抒情类、戏剧类

(3)四分法:诗歌、小说、散文、戏剧[中国] 戏剧、叙事诗、抒情诗、小说[弗莱](不同的表现方式

十一、诗歌(重点)

1、最古老的一种文学样式

2、诗歌,是用讲究韵律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含蓄地表达情感与思想的文体

3、诗歌的主要特点:抒情性和语言的韵律性

4、诗歌语言的特点:

(1)凝练而富于表现力

(2)具有节奏和韵律

(3)陌生化(“背离”日常语言)

5、诗歌的结构

(1)表层结构:分行、分列

(2)深层结构:跳跃式的结构形式,不遵循自然的时空顺序,不遵循事理的逻辑顺序,而是依照注意感情抒发的想象轨迹展开

6、意境

(1)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或审美境界,具有“境生于象而超乎象”的特点。

(2)意境的特点表现在构形和表意两方面

A、构形具有虚化和集合性的特点

a、虚化,非工笔式的实泻描绘而是跳跃式的大笔虚写乃至不写,呈现不同程度的空白,

留下想象和体味的空间,造成“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b、集合,意境中的各种物象不是支离破碎的堆砌,而是紧密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形成

立体感和空间感

B、表意具有超越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a、意境所包含的意蕴超越了具体物象,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b、读者对于已经的感悟会进入诗的哲理性层面,超越诗人的本意

第二种说法

A、情景交融是对意境的一般性规定。

B、突破具体的有限的物象,形成一个广阔的趋于无限的审美想象空间。

C、韵味无穷的美感特征

D、虚实相生、有无相生的结构特点。

十二、散文(重点)

1、散文,一种以抒发对人生的审美感受为内容的文学体裁

2、诗文之辨,“诗酒文饭”

(1)诗歌对经验和材料的加工,使诗的意象与原型相比,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蕴含上都有了极大的变化,诗的意象更为凝练,意蕴也更为深沉(2)散文是对经验感受的直接表达,感受及其表现形式都似乎保留着生活的原生形态,自然而亲切,给人带来了似乎没有刻意加工的“散”的感觉

3、散文的特点

(1)结构上:文体结构更加自由、多样化和自然,但“形散而神不散”

(2)语言上:质朴自然、随性而谈、娓娓动听;语言凝练含蓄,重视修辞方式和语言技巧,但更追求平易自然

(3)散文不但要展现个人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而且表现这些感悟和理解形成的过程,写出心灵的碰撞和震动,因而散文更容易流露作者的自然情感,袒露自己

的性情和气质

十二、小说(重点)

1、小说源头

(1)小说,用散文形式写成鹅,有一定长度的、虚构的叙事文体

(2)源头有二:A、古代神话传说和先秦诸子篇籍中的寓言

B、《春秋》、《左传》史传文学

(3)在汉代,开始出现“小说”问题;唐代,成为独立的问题

2、小说叙事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1)关系:人物和情节构成了一种互动关系,人物性格通过一系列事件得以显现,故事情节则表现为人物连续活动的序列。

(2)亚里士多德《诗学》:情节、性格、言语、思想、戏景和唱段,强调情节的重要性(3)根据性格塑造与故事情节的关系,可以区分两类人物观:

A、功能性的人物观,人物的意义体现于人物在情节中的作用,人物绝对从属于情节

B、心理性人物观,人物的心理或性格具有独立存在的意义,人物是小说的首要要素

(4)福斯特的“扁型人物”与“圆型人物”的划分

A、“扁型人物”有类型化的特点,是围绕着单一的观念或素质塑造的

B、“圆型人物”则有性格复杂丰满、人物具有立体感的特点,这些人物往往有一个核心性格,同时又体现出不同的性格侧面和层次

3、叙事理论(重点)

(1)叙事学研究一般都涉及三个基本层面:故事层面、叙述层面、文本层面

(2)故事层面,呈现为前后有序的时间,它是作为文本的叙述内容而存在,其中关键的问题是小说的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的关系

A、表面结构

B、深层结构

(3)叙述层面,文本的窗型叙述过程和叙述行为,这一层面涉及作者、叙述者、人物、读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叙述者的分类等问题

A、关注叙述者及其叙述行为的问题,叙述人以及他的讲故事行为构成了叙事文学的内在特质

B、抒情诗有叙述人但没有故事,戏剧有场面和故事而没有叙述人,叙事文学既有故事又有叙述人

C、叙述人与作者的关系是叙事学理论研究的一个要点,小说中的叙事人并不是作者,而是作者创造的一个特殊角色,作者假借这个虚构的角色之口说话,不管他用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都是如此

D、热奈特等人,区分“超故事”叙述者(叙述者处于所叙故事的“上面”)、“内故事”叙述者(叙事者十超故事叙述者所讲故事里的人物,同时他又将讲述了一个故事)、“异故事”叙事者(不参与故事,不在故事中出现)、“同故事”叙述者(参与故事,并在故事中出现)(4)文本层面,叙述行为的物质化结果,主要讨论叙述时间、叙述视角、叙述距离等问题

A、叙事视角又被称作“透视”、“聚焦”,它关注的是“谁在看”和“谁在讲”的问题

B、视角可分为外部视角与内部视角,热奈特还提出了第三种视角,称之为非聚焦

a、外部视角,外部叙述者的聚焦结果

b、内部聚焦一般从故事中人物的角度加以聚焦

c、非聚焦,类似于传统叙事中全知全能的视角

C、视角是叙述人看待和叙事的角度,对应于读者的注意点,独特视角的叙述能够提高读者阅读的兴趣,产生悬念,甚至影响到读者对小说人物的情感反应及道德判断

(5)文本外部或文本之间的多声部复调效果,又被视为一种“互文性”的表现。文本的“互文性”是指在一个文本之内引用、融入、指涉其他文本

十三、剧本

1、戏剧结构:“三一律”,即规定剧中情节地点、时间必须完整一致,每剧限于单一的故

事情节,事情发生在一个地点并于一天内完成

2、戏剧冲突

(1)戏剧冲突,表现在戏剧中的,因矛盾双方的意志对抗或人的内心矛盾而造成的、能够推动剧情发展的矛盾冲突

(2)戏剧冲突是戏剧艺术表现矛盾的特殊艺术形式,是戏剧性的集中体现,表现戏剧冲突也因此成为戏剧和剧本的基本特征之一

(3)矛盾的集中性和激烈性,是戏剧冲突不同于一般叙事作品矛盾冲突的主要特点(4)戏剧冲突应源于内在的意志冲突,使冲突产生有其必然性

3、戏剧情境,孕育和表现戏剧冲突的情节和境况

4、戏剧的类型:根据戏剧冲突的性质和特点,可将戏剧分为悲剧、喜剧、正剧

(1)悲剧,邪恶势力最终压倒了代表善和美的主人公,鲁迅“悲剧就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2)喜剧,以可笑性为外在表现特征。较多的是以讽刺嘲笑丑恶落后的性格、品质和社会现象,从而肯定美好、进步的现实或理想为其主要内容,鲁迅“喜剧就是将那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幽默和讽刺喜剧、抒情喜剧、荒诞喜剧、闹剧)《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皆大欢喜》、《第十二夜》

(3)正剧,兼有悲剧和喜剧成分。矛盾冲突通常总是以先进战胜落后、争议战胜邪恶获得解决,以正面人物战胜反面人物获得胜利而告终。《玩偶之家》——易卜生

5、戏剧语言特点

(1)由于戏剧的叙事主要依靠的就是人物语言,因此戏剧文学的人物语言有动作性、个性化,并要富于潜台词

A、语言的个性化,人物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年龄、气质、职业、经历、性格和所

处的特定情境

B、语言的动作性,要能影响对方的心理,引起反动作,使矛盾冲突发生变化

C、富于潜台词,有潜在意思的话语,暗示某种情况和引发新的矛盾冲突

(2)戏剧文学的语言要求尽可能通俗易懂、明朗动听,既方便演员“上口”又方便观众“入耳”

十四、文学思潮

1、含义:指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思想的影响下,为适应社会变革和艺术创新的需要而形成和

发展起来、并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的文学思想潮流

2、文学思潮以张扬某种文学观念为标志,探索和构建与时代变迁向适应的审美范式是文学

思潮的显著特点。该种文学观念反映了时代、社会的反战变化对文学的要求

3、文学思潮的形成:

(1)外部原因:对文学思潮的形成发生了重要作用的各种非文学原因——社会的发展、政治经济的变革、某种社会思潮、文化思潮或哲学思潮等。

(2)内部原因:源于文学本身的各种原因——审美理想、审美趣味、文学观念等等。这些与文学相关的因素,常常是促成文学思潮发生发展的直接原因。

十五、文学流派

1、含义:一批作家,因为在思想倾向和文学观念上有相近的见解,在创作实践上有共同

的艺术追求,并以他们的创作实绩显示了相似的风格特色而形成的创作群体。

2、相近的文学见解、共同的艺术追求和特有的群体风格特色,是流派形成的基础和标志

3、流派的形成:

(1)文学思潮的推动

(2)社会历史条件,处于动荡的时代,思想活动由更加广阔的空间

(3)师承关系

(4)地域文化因素

(5)思想相近,有共同关系的文学和社会问题,在文学观念和审美趣味上有共同语言,一致认同和遵循某种创作准则,才是促成流派形成的重要基础和根本原因十六、文学形态

1、巴尔扎克提出文学有“三种形式、面貌或者体系”,称之为“形象文学”、“观念文学”、

“折中主义文学”

2、艾布拉姆斯提出的两种关于文学的隐喻观念:

(1)第一种,将文学比喻为“镜子”,用镜子的反映来说明文学是对现实生活的模仿(2)第二种,把文学比喻为“灯”,强调文学照亮人生启迪心智的作用,要求文学表现理想

3、文学形态的类型:现实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

十七、从表现形态上显示主义文学的“写实性”主要体现在“真实性”(标志和基本内涵)和“客观性”(源于客观,是真实的前提和条件)

十八、现实主义文学的典型理论(重点)

1、卢卡契,显示主义文学的主要范畴和标准乃是典型

2、典型,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3、典型人物特点:

(1)典型人物既有“整体个性”的特点

A、黑格尔,艺术形象具有普遍的意义,这种普遍性的表现必须形象化为独立自主的个

别人物

B、黑格尔,“定型的整体”(既突出了性格的某一特征,使其成为人物多样性表现的统

治方面,又以其多样丰富的性格表现无不服从这一性格特征,从而有了丰富多彩表

现的人物形象,称为“定型的整体”)阐述了单一与杂多的辩证关系

a、没有单一,即没有性格的特殊性,人物性格的丰富表现就无法统一,难以体现与众

不同的个性

b、没有杂多,即没有性格丰富多样的表现,人物性格的特殊性就会成为贫乏的单一,

成为一种类型,一种概念或一个符号

c、将二者融为一个“整体”时,人物性格才有了既特殊又丰富的表现,才有了所谓的

个性。它是以丰富性和多样性为基础的,因而比特殊、具体、个别有着更深的含蕴。

C、典型人物的个性正是这种“整体个性”,“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一个世界,

每个人都是一个充满的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的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

品”

(3)典型人物的普遍性在于体现了深广的社会历史蕴含

A、卢卡契,一个时代最重要的社会的、道德的和灵魂的矛盾——在典型里交织成一个

活生生的统一体

B、恩格斯,真是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2)典型人物在表现人生上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A、具有激发指挥和丰富感受的艺术魅力

B、别林斯基,熟悉的陌生人。熟悉,典型人物身上蕴含了人生活人性zhon某种具有普遍

意义的东西;陌生,把普遍的感情表现地更强烈、集中、富有个性,显示人们舒适无毒的生活现象

C、典型形象的永恒魅力,在于以审美的形态显示了人生和人性的社会价值

(3)典型人物的含义:现实主义叙事文学所创作的,在整体个性的表现中显示了某种社会历史蕴意的、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人物形象

(4)强调艺术表现的典型性是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重要内容

十九、自然主义文学(重点)

1、含义:以自然科学和实证主义哲学的理论与方法来观察和表现社会人生的一种文学主张

和文学实践。

2、特点:

(1)以实证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尤其是生物遗传学和生理学为基础。

(2)把自然科学的观念与方法引入文学领域,文学创作应像科学实验,如解剖生物。(3)为了达到绝对的真实与客观,文学只需展示现象而绝不追究现象发生的原因。

二十、浪漫主义文学

1、浪漫主义文学的“表现性”主要体现在“抒情性”(主要特征,浪漫主义的首要特征)

和“个性化”两个方面

2、文学创作中,浪漫主义遵循的是理想化的原则

3、特点: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也形成了与“变现性”相应的特点,如大胆的夸张、奇

特的想象、强烈的情感、高扬的激情、华丽的语言、浓郁的色彩

4、含义:一种以充满激情的艺术形象来展现理想追求、主观情感和某种社会心理的文学类

二十一、浪漫主义理论的发展(重点)

1、柏拉图的灵感说和狂迷说、朗吉弩斯的天才论,对浪漫主义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2、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

(1)就文学观来说是想象

A、浪漫主义文论强调想象具有创造性,具有赋予、抽出、修改的能力

B、想象可以“造形和创造”,即强调想象的艺术概括作用

(2)就世界观来说是自然

A、自然即人的本性,要求表现真实情感,把抒情视为人的热情和生命力的释放

B、自然即社会的对立物,以大自然作为题材,批判社会世俗生活的平庸和奢靡

(3)就文体风格来说是象征与神话

A、神话构成浪漫主义想象人类和实在的基础

B、象征是浪漫主义表现情感的方式和工具

C、浪漫主义在表现方式上有大胆幻想、构思奇特、手法夸张的特点

二十二、现代主义文学

1、含义:产生于19世纪末、衰落于20世纪中叶的一种文学思潮,包括了象征主义、未来

主义、意象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和超现实主义等文学流派或文学现象

2、现代主义在表现形态上具有“象征”特点,象征不仅仅是一种表现得手法或技巧,它成

了现代主义文学的示意符号和表现形态

3、现代主义文学的形象要求读者更关注的是其暗示、隐含或象征的意味

4、发生的原因:传统理念和信仰的丧失以及对现实社会人生的迷惘

二十三、对传统的颠覆是现代主义文学最为显著的特点(重点)

1、颠覆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内容上的“内向转”

A、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观性

B、现代主义把自己的表现对象专项人的心理生活、思想生活,乃至潜意识心理和非理性的

世界

C、原因:认为人的主观世界、人的心理生活,尤其是人的潜意识,要比他的外部生活更真

实,更能体现人的本性

(2)表现上的“隐喻性”

A、隐喻性的表现方式,是指现代主义文学往往用间接的、暗示的、象征的表现方式来表达

思想感情和塑造艺术形象

B、给人以晦涩难懂的印象

(3)形象的“符号化”

形象并不是某个现实形象的直接摹写,而是一种具有指代特嗲的符号,其隐喻、象征着形象之外的某种观念或意义

(4)对“异化”主题的发现和开拓

A、人与人关系的异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多受到物质利益支配,缺少精神交流的通道,

冷漠、残酷、以自我为中心

B、人与社会关系的异化

C、人与自我关系的异化,人性的分裂和变异

D、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

2、现代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重主观表现、重艺术想象(强调主观随意的自由联想)、重形式创新

二十四、文学接受的类型

1、以接受活动的性质和形态分:阅读、欣赏和批评

2、以接受“再创造”的程度分:消极接受和积极接受

3、文学欣赏最基本、最重要的三种能力:语感、体认和想象

4、文学批评活动的三个要素:欣赏,批评以欣赏为基础;理论,批评运用理论进行分析;阐释,批评要对文本做出阐释

二十五、文学创作

1、影响的三大因素:生活经验,文化传统,创作个性

2、与文学活动有重要关系的五种因素:人生、道德、性别、阶级和种族。

汉语言文学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名词解释 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文艺学,它是一门以文学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属于人文学科的畴。 2.文学理论:文艺学的分支之一,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畴以及相关的研究法为研究对象,并将分析研究文学的普遍规律作为其根本任务。 3.文本:文本是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 4.文学价值:文学价值是文学作品满足人和社会需要的属性,是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的,主客观统一的产物,主要包括认识价值、伦理价值、审美价值等。 5.文学价值的“真”:文学价值的真,是指文学要通过合乎艺术规律的式,将社会的真实状况、人生的真正面目、作家的真诚体验等表现出来。 6.文学价值的“美”:文学价值的美,是指文学在真和善相统一的基础上,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和需要,给人精神上的愉悦。 7.文学的功能定义:文学功能是文学价值属性的实际反映和体现。文学功能存在的在依据是文学的价值。文学的功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存在于功能的系统之中。 8.文学创作(创作过程):是指作家从产生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到完

成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的过程。(这也是一部文学作品从在心理体验到外在形式的形成过程。) 语言呈现:是作家将构思成熟的艺术形象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eg: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眼中之竹山是指客观存在的竹子,而胸中之竹则是艺术构思过程中的艺术形象,至于手中之竹,已经是经过艺术传达之后的竹子,是画在纸上的画图,是最终完成的作品。) 国维的隔与不隔:“隔”意思则是指艺术技巧使用的很拙劣,以致不能有效地调动读者情感,并使之升华为艺术情感。“不隔”第一层含义是说文字运用得恰到好处,是读者能够直接体会到诗词中蕴含的涵而感不到丝毫的文字障碍。第二层含义是指用直书其事的式作诗,不堆砌典故,使人不劳猜想就直接感知诗中蕴含的情感。(池塘生春草不隔,“家池上,江淹浦畔”,隔) 文学创作过程(创作动因、艺术构思、语言呈现)、文学创作心理机制(艺术直觉、艺术情感、艺术想象、艺术理解)、文学创作的主体条件和追求(作家与生活体验、思想道德修养与文化艺术素养、创作个性与独创性、创作自由和社会责任) 创作动因:创作动因是指作家生活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的创作驱力,包括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这是文学创作的开端。 9.创作动机:创作动机是指作家从事具体创作活动的目的。作家有某种思想感情需要传达,或要赞美、批评某种现存事物,或要互换某种新的社会变革等,心中有所积郁,不吐不快,于是产生了创作动机。

18春《文学概论》作业-4

18春《文学概论》作业-4

一、单选题 1. (4分)诗歌创作乃是诗人心灵与外在景物相互触发、彼此整合的过程。这个观点,一般称为 () ? A. “感物”说 ? B. “养气”说 ? C. “胸有成竹”说 ? D. “镜子”说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2. (4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此语出自() ? A. 白居易 ? B. 柳宗元 ? C. 周敦颐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3. (4分)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生活、传达作家体验所达到的准确清晰与概括深刻的程度,这是文学作品的 ? A. 创造性 ? B. 真实性 ? C. 倾向性

? D. 艺术性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4. (4分)朱光潜认为文章的“第一件要事”是() ? A. 情感体验 ? B. 声音节奏 ? C. 语词形式 ? D. 逻辑结构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5. (4分)在文学活动中,主体从对象的感性形式上直接把握其内在蕴含与意义的思维方式和心理能力,称为() ? A. 艺术直觉 ? B. 艺术灵感 ? C. 艺术想象 ? D. 艺术情感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6. (4分)文学的整个活动过程一般是指() ? A. 创作出版、发行传播与消费接受

? B. 创作出版、发行传播与流通收藏 ? C. 创作出版、复制生产与消费接受 ? D. 创作出版、发行传播与购买占有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7. (4分)从近代叙事观念来看,最重要的叙事作品样式是( ) ? A. 电影文学 ? B. 电视文学 ? C. 戏剧 ? D. 小说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8. (4分)西方文学史上第一个自觉的文学思潮是() ? A. 浪漫主义 ? B. 现实主义 ? C. 古典主义 ? D. 现代主义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9.

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1.再现论与表现论 再现论:文学是对现实的模仿,具有实践性。亚里士多德是再现论的奠基人。在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是《二言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再现当时人类的生存环境。 优点:①对文学艺术的源泉做出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②十分重视文学艺术的认识价值。 ③引导作家深入生活。 缺点:①没有分清艺术与科学的界限,认为两者的本质都是给人以真知,只不过科学是以概念来把握生活,文学以形象来反映生活。 ②艺术创作的目的是为了逼近生活,以忠于现实,逼肖现实作为创作于批评 的最高标准,忽视作者对生活的情感体验。 表现论:文学是心灵的表现。如中国文论中意境的范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外国文论应追溯到柏拉图,他的“迷狂说”是表现论的理论基础,认为文学艺术陷入迷狂。真正对此理论作出贡献的是康德,认为知、情、意三者同样重要,作者主要表现情感。康德的表现论是是有审美标准的,理性的。此外还有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 优点:重视创作主体的能动作用,揭示了文学与科学的区别,指出文学不属于认识而属于情感领域。 缺点:①把主观与客观完全对立起来,割断情感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导致创作中情感源泉的枯竭。 ②把情感与认识对立起来,割断了情感与理智的联系,导致创作中一味的情 感的宣泄。 ③把表现与规范对立起来,把表现等同于天才、灵感。 2.文学审美的特殊性 文学审美的特殊性表现在: 1)整体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文学中,生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文学中,人是一个活 生生的生命整体。例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以外写内的文学手段,通过人物行动、外貌等表现人物的心理,杜十娘的出身青楼,对爱情的渴望,以及遇人不淑的事件决定了杜十娘必死的结局。又如在《红楼梦》中,林黛玉身在封建社会,其地位与性情以及过分看重爱情,注定她的宿命。在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未得到爱情暗示了她的死亡。 2)形象性:事物的外形是怎样的,抓住外在具体的东西。可以以外写内,例写“愁”,将 情感化具体形象,切忌将情感抽象化,或长篇大论,应找具体“意象”,融入主体感情。 3)情感性:文学以人为中心,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而且文学形象带有主体创作色彩,文 学是有情感的价值趋向与判断,没有纯客观的形象。例如“一切景语皆情语”。审美主体将情感移情到审美客体上。 4)无功利性:文学有求真、从善的功能,最终为了求美,这里的美指的是崇高的美,壮美。 例如悲剧,美在其悲剧性,表现主人公的抗争性。文学不追求直接的功利性,而是追求情感的体验,例如歌德诗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艺术影响很大,艺术追求积极健

文学概论考试资料总结

文学观念与文学本体 1、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在哪部着作中提出了文学四要素,分别是什么 《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 艾布拉姆斯的文学研究座标:强调文学研究要从世界、作者(艺术家)、作品、读者(欣赏者)四个角度进行,这就是着名的“四要素”说。 2、模仿说与表现说 模仿说:【从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上界定文学的特点,西方有古老的“模仿说”。模仿最初是指祭祀活动中祭司表演的歌舞,后来从祭典术语转化为哲学术语,表现对外在世界的再造或复制,“模仿说”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解释什么是文学的。】 模仿说的文学观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得到了详尽、系统的阐述。亚里士多德认为,模仿是艺术的本质,一切艺术都是模仿的产物,并强调不同的艺术在模仿的对象、媒介和方式上具有各自的特点。在这个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史诗与戏剧的模仿对象是人,是人的“行动和生活”。显然,与前人偏重于模仿自然的说法相比,他更关注文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表现说:“表现说”的文学观认为,“一件艺术品本质上是内心世界的外化,是激情支配下的创造,是诗人的感受、思想、情感的共同体现。因此,一首诗的本原和主题,是诗人心灵的属性和活动,如果以外部世界的某些方面作为诗的本质和主题,那必须先经诗人心灵的情感和心理活动由事实而变为诗”。 表现说认为文学是对主体心灵与情感的表现和抒发。中国古代文论倾向于表现说。中国古代的“诗言志”和“诗缘情”的理论与上述的观点非常接近,特别是“诗缘情”的认识,不仅注意到主体在文学创造中的作用,而且把情感视为文学表现的主要对象,这大大推进了中国古代文论对文学特质的认识。(1)“言志说”。《庄子天下篇》最早提出:“诗以道志”。(2)“缘情说”。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 由于叙事文学长期居于主导地位,表现说的文学观在西方产生的比较晚,直到18世纪末随着浪漫主义运动的兴起,才对文学实践发生广泛的影响。表现论是近现代西方占主导地位的文学观。(1)情感表现说。华兹华斯: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2)本能表现说。弗洛伊德:“艺术即做梦”,是作家愿望的实现。合理性与不足:本能表现说重视创作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和丰富的心理蕴涵,对文学的性质和规律有不少新的发现。但片面强调艺术的自我表现性,忽视了文学与广阔社会生活的密切关联。

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1.再现论与表现论 再现论:文学是对现实的模仿,具有实践性。亚里士多德是再现论的奠基人。在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是《二言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再现当时人类的生存环境。 优点:①对文学艺术的源泉做出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②十分重视文学艺术的认识价值。 ③引导作家深入生活。 缺点:①没有分清艺术与科学的界限, 认为两者的本质都是给人以真 知,只不过科学是以概念来把握 生活,文学以形象来反映生活。 ②艺术创作的目的是为了逼近生 活,以忠于现实,逼肖现实作为 创作于批评的最高标准,忽视作 者对生活的情感体验。 表现论:文学是心灵的表现。如中国文论中意境的范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外国文论应追溯到柏拉图,他的“迷狂说”是表现论的理论基础,

认为文学艺术陷入迷狂。真正对此理论作出贡献的是康德,认为知、情、意三者同样重要,作者主要表现情感。康德的表现论是是有审美标准的,理性的。此外还有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 优点:重视创作主体的能动作用,揭示 了文学与科学的区别,指出文学 不属于认识而属于情感领域。 缺点:①把主观与客观完全对立起来, 割断情感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导 致创作中情感源泉的枯竭。 ②把情感与认识对立起来,割断 了情感与理智的联系,导致创作 中一味的情感的宣泄。 ③把表现与规范对立起来,把表 现等同于天才、灵感。 2.文学审美的特殊性 文学审美的特殊性表现在: 1)整体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文学中,生活是 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文学中,人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整体。例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以外写内的文学手段,通过人物行动、外貌等表

文学概论期末考试总结

文学概论期末考试总结 一、选择填空 1.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提出文学四要素的著名观点。 3.文学文化学又可以说是一种最新的文学理论形态。 4.首先是列宁用“反映”这个词说明了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 5.伊瑟尔提出“隐含的读者”的概念。 6.在魏晋以前,文学的文化含义是居于主导地位的。 7.查理斯·巴托作出一个意义深远的区分:诗与绘画、雕塑、音乐、艺术和修辞等纳入七种“美的艺术”之中。 8.话语的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 9.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含蓄和含混。 10.文学定义: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11.精神生产的概念最初见于《德意志意识形态》。 12.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经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 13.文学创造的主题是具体的社会人。(马克思) 14.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把握以感性直观为思维特征。 15.材料是文学创造的第一要素。 16.“诗意的裁判”是恩格斯评价巴尔扎克时使用的一个概念。 17.高尔基曾不无道理地把文学称之为“人学”。

18.克莱夫·贝尔提出了“有意味的形式”。 19.文学作为认识活动,以内在尺度创造艺术真实,要义是求“真”,体现为“历史理性”。 二.名词解释 1.文学本体论:文学本体论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作为本体的作品,并不是指传统理论中的内容或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是仅仅指作品形式,即所谓“肌质”、“隐喻”、“复义”、“含混”、“语境”、“反讽”等语言学或修辞学因素。 2.话语蕴藉: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有两层意思: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3.艺术概括:简括地说,就是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的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之方法。 4.审美理想:也称美的理想,是指审美主体在长期社会实践和审美活动中形成的、由个人审美经验和人格境界所肯定的、融合了特定历史文化传统的关于美的理想观念或范型。特征:首先,审美理想是以理念形式存在的鉴赏的原型和最高典范。其次,审美理想是直观形象与理性观念的结合。第三,审美理想是个体性与群体性的统一。 三.简答

汉语言文学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培训讲学

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文艺学,它是一门以文学为 研究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属于人 文学科的范畴。 2.文学理论:文艺学的分支之一,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 及相关的研究方法为研究对象,并将分析研究文学的普遍规律作为其根 本任务。 3.文本:文本是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 个要素组成的。 4.文学价值:文学价值是文学作品满足人和社会需要的属性,是由作 家和读者共同创造的,主客观统一的产物,主要包括认识价值、伦理价值、审美价值等。 5.文学价值的“真”:文学价值的真,是指文学要通过合乎艺术规律 的方式,将社会的真实状况、人生的真正面目、作家的真诚体验等表现 出来。 6.文学价值的“美”:文学价值的美,是指文学在真和善相统一的基础 上,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和需要,给人精神上的愉悦。

7.文学的功能定义:文学功能是文学价值属性的实际反映和体现。文

学功能存在的内在依据是文学的价值。文学的功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存在于功能的系统之中。 8.文学创作(创作过程):是指作家从产生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到完 成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的过程。(这也是一部文学作品从内在心理体验到外在形式的形成过程。) 语言呈现:是作家将构思成熟的艺术形象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 (eg :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眼中之竹山是指客观存在的竹子,而胸中之竹则是艺术构思过程中的艺术形象,至于手中之竹,已经是经过艺术传达之后的竹子,是画在纸上的画图,是最终完成的作品。) 王国维的隔与不隔:“隔”意思则是指艺术技巧使用的很拙劣,以致不能有效地调动读者情感,并使之升华为艺术情感。“不隔”第一层含义是说文字运用得恰到好处,是读者能够直接体会到诗词中蕴含的内涵而感不到丝毫的文字障碍。第二层含义是指用直书其事的方式作诗,不堆砌典故,使人不劳猜想就直接感知诗中蕴含的情感。(池塘生春草不隔,“谢家池上,江淹浦畔”,隔)文学创作过程(创作动因、艺术构思、语言呈现)、文学创作心理机制(艺术直觉、艺术情感、艺术想象、艺术理解)、文学创作的主体条件和追求(作家与生活体验、思想道德修养与文化艺术素养、创作个性与独创性、创作自由和社会责任)创作动因:创作动因是指作家生活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的创作精品文档

高二 文学概论考试重点

1、艺术产生: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即精神生产。具有生产的一般性质。但决定艺术生产的本质的,并不是其物质生产性质,而是他的精神生产性质。 马克思对艺术生产有两方面含义的阐述:是艺术活动的生产实践性质。 艺术活动是作为与物质生产相对应而存在的精神生产的一种特殊生产方式。 2、寓教于乐:即诗应带给人乐趣和益处,也应对读者有所劝谕、有所帮助。 3、文学语言:文学语言是经过作家精心选择和加工、用来创造艺术世界、具有艺术魅力的语言。 4、文学风格:是文学作品中所呈现的作家创作个性,创作个性是作家的气质、人格、人生观、审美趣味、艺术才华、语言敏感等个体素质在艺术表现中形成的独特性。 5、诗可以观:诗歌可以反映社会的的盛衰、民风的好坏。 6、创作冲动:指一种迫使作家进入具体创作过程的愿望和心理。 7、二度创作:是指阅读者在阅读作品过程中在心里层面展开的再创造活动。 8、文学消费:是指购买并阅读文学作品以满足精神需求的社会过程。 9、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10、文学批评:也叫文学评论,是指对具体文学现象的分析、阐释、评价。换而言之,文学批评就是在鉴赏的基础上产生的带有评论性质的活动。 11、文学经典:是指在文学史上具有独创性,蕴含社会与历史意义,凝聚着很高的审美价值,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典范作品。 12、潜在的文学作品:未经阅读者的文学作品作为“物”客观存在,仅具有潜在的审美意义,未被阅读之前,它的价值还处在睡眠状态,只有经过阅读、欣赏,潜在的文学作品的意义才被唤醒,成为活的文学作品。 13、文学象征:是文学形象的理想状态之一,是以表达观念和哲理为目的、以暗示为基本艺术手段、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 14、艺术直觉:是指创作主体在瞬间直接把握客体审美意蕴的思维方式或能力。 15、艺术变形:是作家有意将描写对象用于不同于生活常态的变异形式表现出来,以达到某种艺术效果的过程。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1.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文学四要素:作品、作家、世界、读者 3.文学理论所规定的五个方面的任务:(1)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2)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3)文学创作论:“世界”就是我们所指的社会生活,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4)作品构成论:作家创作出来的文学文本在阅读、研究和批评中变成了作品,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5)文学接受论:研究读者接受过程和规律。 4.模仿论与表现论的区别:(1)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论则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2)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模仿论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3)表现论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模仿论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4)(可略)模仿论:文学活动是一种意识反应行为。立论观点是“文艺起源于人对宇宙或世界的模仿”。柏拉图从模仿世界的观点出发,在结论上否定了艺术存在的合理性;亚里士多德却认为,艺术的起源和主要作用在于模仿,它不仅反映事物的外观形态,而且反映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 表现论:作者通过创作表达感受并以此唤起读者相近的感受。 5.文学起源说:(1)巫术发生说:弗雷泽,“相似律”同类相生或同果必同因,“接触律”甲乙二物接触后,施力于甲可影响乙,施力于乙可影响甲;田野调查(2)宗教发生说:赫尔德“灵魂的音乐”,格罗塞(3)游戏发生说:康德“其本质特征就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或自由的合目的性。(4)劳动说:马克思,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6.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1)无功利与功利: A.文学是无功利的,但这种无功利本身也隐含有某种功利意图。 B.文学的这种无功利性集中体现在作家的创作活动和读者的阅读过程中。 C.作为作家或读者的话语活动,文学虽然与直接的功利目的无关,但简洁地仍旧有深刻的社会功利性。作为再现现实社会生活的话语结构,文学的功利性在于,它把审美无功利性仅仅当做实现其再现社会生活这一功利目的的特殊手段。(2)形象与理性 文学是形象的,这是由文学直接的审美感性特征决定的;同时,文学又蕴含某种理性,即文学创作、阅读及形象本身都可能与某种间接的或深层的理性考虑有关,这是由文学的人类活动属性本身决定的。 (3)情感与认识 审美情感是直接的而理智认识是间接的。直接的审美情感在其深层往往隐伏着间接的理智认识。《我爱这土地》 7.话语是与语言、语言系统、言语和文本等存在联系和区别的概念。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交际工具,话语则是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

大一下学期文学概论提纲及知识点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一.填空。 1.文学活动系统的构成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文学理论的任务 ①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和存在的物质基础,更是文学作品再现或反映的对象; ②作者是文学创作的主体,不仅是写作的主体,而且也是把自己对世界的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主体; ③读者是文学接受的主体,通过阅读作品而与作者达成沟通; ④作品是作者的创造物和读者阅读的对象,是使上述一切环节成为可能的中介。 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2.最早的文学理论称为什么? 诗学诗论 3.文学原始发生的学说主要有那些 巫术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劳动说 4从古至今,文学至少有着哪些含义? 文学的文化含义、文学的审美含义、文学的通行含义、 西方关于文艺心理方面的有哪些学说? 净化说、移情说、心心理距离说、直觉说、审美态度说、无意识升华说 5.文学话语应包含那些内容? 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 6. 什么是话语蕴藉?文学作为话语蕴藉具有的几层含义?分别是什么?文学作为话语蕴藉的典型形态是什么?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两层含义;分别是:①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文学活动作为蕴藉着话语的活动,主要是指文学性质和意义存在于特定话语系统的创造和接受过程,仿佛具有无限的生成与阐释可能性。②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的话语要有蕴藉的属性;含蓄和含混 把文学艺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艺术形态的变体,它既具有何种性质? 既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又具有审美的性质。 7. 文学创造的客体和唯一源泉是什么?社会生活 8. 文学创造就是以什么为原料的生产活动?话语 9. 历来文学创造主体的种种解释? ①.主体即“模仿者”与“创造者”②.主体即“旁观者” ③.“移情者”④.主体即“集体人” 作家是体现着人类集体无意识的精神生活的人 10.文学创造的全过程可以划分为哪三个阶段? 发生—构思—物化 11.什么是艺术发现?艺术发现的特点是什么? 艺术发现是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的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倾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或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 特点:A.灵感妙悟特征.B. 理智性. C.情感体验性,包含有内在体验。 D.未改变原物、是对事物本质的独创,是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新质素,见别人所未见。 12.什么是灵感?其表现形态是什么? 灵感是创作过程中由于思想高度集中、情绪特别高涨而导致感悟和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其表现形态是对某一对象或某一问题的突如其来的顿悟,它有着偶发性、短暂性、亢奋性、创造性以及动静相济性等特征 表现形态:①.从产生过程看,不期而至、偶然突发 ②.从主体状态看,专注敏捷、亢奋紧张。 ③.从创作效果看,超常独特,富有创造性。 ④.需要长期积累,艰苦探索。 ⑤.偶然触发,妙手自得。触发的媒介各有不同。 13.构思方式有哪几种?综合、突出、简化、变形、陌生化、

文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文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1、文学四要素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文学四要素图示,文学实际上由四种不同要素构成的完整系统,四要素分别是作品、世界、作家和读者,他们之间具有确定的结构关系。 2、意识形态法国哲学家特拉西创造,根据威廉斯归纳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意识形态至少三层意思:第一,意识形态是指特定阶级或集团的信念体系。第二,意识形态是各种幻觉的信念体系,尤其是说位的虚假观念或意识,与真知或科学形成对照。第三,意识形态是意义和观念的一般产生过程。 3、艺术构思是指作家在特定创作动机的指引下,在已然激起的创作冲动的驱使下,在选定创作对象的基础上运用艺术概括,艺术变形等手法塑造艺术形象,构织故事情节,最终形成完整艺术世界的思维过程。 4、文学批评是在文学接受的基础上,以一定的理论、方法对文学作品为中心的各种文学现象进行研究和评价的文学活动。 5、陌生化以作者或者人物似乎都未见过此事物,以陌生的眼光描写,以消解“套板反应”,使读者产生某种新奇感的构思方式。如曹雪芹与刘姥姥 6、文学材料文学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却相对粗糙的刺激和信息。

7、意境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8、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9、文学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文化,审美与娱乐等方面的精神需求而对文学产品加以占用,利用,阅读或欣赏的一项活动。 10、隐含的读者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叙述者讲述故事是一种语言交流行为,叙述者在叙述时心目中存在者潜在的接受着,这种由叙述者所设定的隐含在叙述动作中的接受者就是隐含的接受者。简答与论述: 一、文学消费的二重性指什么?①文学消费具有特殊商品消费性质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文学艺术不仅具有商品属性,更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因而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具有二重性质。文学消费之所以不等同于一般商品消费,其理由在于:首先,文学产品的消费价值对不同的消费主体来说具有不同衡量标准。其次,文学消费者所支付的货币与其中寓含的作家创造性劳动难以等价。再次。文学产品的消费具有超时空性甚至价值增值性。最后,文学产品的消费是一种文化信息的传播与接受,且具有再创造的性质,它要求消费者本人的积极参与。②文学消费具有一般商品消费性质从文化流通领域来看,文学产品具有明显的商品性质,文学消费也随之深深烙下了一般商品消费的印迹。文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考试归纳版)

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19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得以诞生。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成立的一个标志是法国学派强调影响研究的国际文学关系史理论的提出。 2.比较文学的代表性人物及其著作: ●最早使用比较文学这一术语的是英国批评家马修阿诺德。 ●最早使比较文学一词进入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是波斯奈特,1886年,他出版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比较文学》。 ●在意大利,1871年,桑克蒂斯开始主持比较文学的讲座。 ●1827年,最早提出“世界文学”观念的是歌德。 ●1877年,世界上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创刊于匈牙利的克劳森堡,名为《世界比较文学报》。 ●1887年,德国学者马克斯·科赫创办《比较文学杂志》,1901年创办《比较文学史研究》。 ●意大利学者克罗齐对比较文学的学科和理性发起挑战。 ●1937年,戴望舒译梵?第根《比较文学论》。 ●我国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卢康华、孙景尧的《比较文学导论》,也是内地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 ●在西方著名的比较文学学者中,巴斯奈特是宣判比较文学夭折的第一人。 ●翻译文本研究:勒菲弗尔“操控理论” 3. 法国学派的四大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他们提出了要去掉比较文学的随意性,加强实证性;放弃无影响关系的平行比较,而集中研究各国的关系史;摆脱不确定的美学意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含义(关键所在) 4.法国文学批评家布吕奈尔最早把实证主义用于文学研究,强调把一部作品对另一部作品的影响提到首位。 5.影响研究的本质特性实证性。法国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本质特性实证性的文学关系研究。6.基亚在《比较文学》一书中专设形象学研究——“人们眼中的异国”一章,这是对形象学研究进行确认的最早的一部概论性专著。 7.1960年美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标志着美国学派的正式登场。代表人物有雷马克、艾德礼、勃洛克。 8.美国学派将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相结合,典型代表——韦斯坦因的专著《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 9.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与互补性。 10.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跨越性(跨国、跨学科、跨文明);四大研究领域:实证性的文学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总体文学研究。 11.文学变异研究的四个层面:语言层面变异研究、民族国家形象变异研究、文学文本变异研究、文化变异研究。 12.平行研究包括直接比较和间接比较。平行研究主要有类比与对比两种方法构成。。 13. 渊源学的研究对象和方式:印象的渊源、口传的渊源、笔述的渊源、孤立的渊源和集体的渊源。 14.媒介学的理论与方法包括:个体媒介、团体媒介、文字资料媒介。 15.翻译领域的常见现象有直译、转译;常见形式有直译、意译。 16.引起文学变异的第一大要素是文化过滤。 17.译介学的研究范畴:翻译理论研究、翻译文本研究、翻译文学史研究 18.平行研究的种类:类型学、主题学、文体学、跨学科研究 19.类型学的基本研究范畴:内容题材的类型学相似、人物形象的类型学相似、思潮流派的类型学相似 20.用西方文论阐发中国文学的做法被台湾学者总结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阐发研究”。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1.“艺术生产”的概念是怎样提出来的?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如何? (1)“艺术生产”是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社会生产活动的客观过程时提出来的,最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称艺术活动为“艺术劳动”,后来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称为“艺术生产”。 (2)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精神生产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精神生产最初与物质生产交织在一起,从属于物质生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精神生产才独立发展起来。精神生产独立发展起来之后,一方面仍受物质生产的制约,另一方面又有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它的发展与物质生产存在着不平衡现象以及它对物质生产具有反作用。文学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也如上所述。 2.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与科学、宗教活动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说文学创造是一种更加自由、更富于个性的创造? (1)文学活动与科学活动的本质区别:科学是对世界的理论掌握,立足于客体,通过理论思维把握世界的客观规律,是把直观和表象加工成概念、范畴的活动,目的是获得关于客观世界的真理知识满足人的理性需要,其成果是人的智力的物化形态,呈现为一定的概念体系。文学创造则是对世界的审美掌握,通过对世界的情感体验、感受、评价,力图表达主体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和认识,并把这种认识传达给别人,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的生产,其成果是人的审美意识形态的物化形态,呈现为一定的形象体系。 (2)文学活动与宗教活动:文学活动建立在对世界真实感受的基础之上,使人发现世界、认识世界、回归世界,它关心人、热爱人,总是力图揭示人的丰富性、弘扬人的价值宗教活动却建立在对世界的颠倒的认识和唯心主义臆想的基础上,以虚无的情感去祈求彼岸的幸福,它通过对神和虚无世界的歌颂把人引向迷途,使人忘却现实世界和否定自身的价值。 (3)文学活动是一种“精神个体性的形式”,不受群体意识的严格规范。文学创造活动主要是一种情感体验活动,而情感处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不受概念的严格约束,是一个最自由的心理领域,佃此,它在精神活动领域中是最自由和最富于个性的创造活动。 3.文学话语作为一种“言语”与日常言语、科学言语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说文学言语是一种创造性语言? 科学言语强调严谨的逻辑性和规范的语法结构,要求说理清楚、概念明确、不注重个人色彩和风格,显得朴素单纯。日常言语较 富于感情色彩、个人风格和艺术意味,但总的说还是服从说理的需要,以表意明确为主旨。这两种言语都较接近语法意义上的“语法系统”。文学言语则明显突破了语言系统的语法结构和逻辑要求,强调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它一般不作为说理手段,而是作为描写、表现、象征的符号体系,常对语言学用语进行变形和一定程度的背离,采用隐喻的方法,模糊、多义。正因为如此,文学言语灵活,在不同作家和不同语境中,用语千变万化,不断创新,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言语。

文学概论自考复习知识点整合

00529《文学概论》自考复习必过知识点 第一章文学观念 1、文艺学:研究文学的学科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2、文学史:是一门历史地和具体地考察文学发展状况、经验和规律的学科,是文艺学不可缺少的分支学科。 3、文学批评:是一门及时地评论同时代作家、作品、文学运动、文学思潮以及其他相关问题的学科,也是文艺学不可缺少的分支学科。 4、文学四要素: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提出。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对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5、广义文化概念提出者:英国人类学家泰勒;英国文学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中国梁漱溟。狭义文化概念:《现代汉语词典》;符号论文化概念:德国现代哲学家卡西尔。 6、马克思、恩格斯在哪些着作中提出意识形态理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德意志意识形态》。 7、提出文学中“心”与“物”的关系理论的作者与论述:刘勰“心物交融说”;关于作家艺术构思与客观事物的论点。诗人对于外物的感受,所引起的感想是无穷尽的,描写事物的神情和外貌要根据景物写,辞藻和音调的运用则要联系自己的心情反复斟酌。“与心徘徊,随物婉转”。德国古典作家歌德,艺术家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奴隶,现实是客观的,作家对现实的反映是能动的。 补充 1.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2.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现、传达。 3.实用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可以为某种社会目标服务。 4.客观说:在文学四要素中,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 5.体验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的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是体验和现创造。 6.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 7.符号论的文化概念: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文化是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这个观点是由德国的现代哲学家卡西尔提出的。 8.品质阅读:是指“试图尽可能完全地把握作品的肌质,表示首先注意到语言中的各种要素,重音和非重音,重复和省略,意象和含混等等,然后由此向人物、事件、情节和主题运动。这是就西语而言的,若是论汉语文学中‘品质阅读”则是读者阅读是首先关注文本的用字、比兴、押韵、平仄、对仗和用事等,进一步再延伸到对情景的描写或人物、情节的叙述的理解。 9.价值阅读:通过对作品的阅读和理解,发现作品的价值意义,尤其是其中的文化意义。11.审美: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的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12.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

文学概论知识点

文学概论知识点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一、名词解释 1.文学理论: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的视野上阐 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法。 2.精神生产:精神生产指的是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 进行的对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科学、哲学、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和艺术等活动都属于精神生产。 3.召唤结构:召唤结构的说法是接受美学的一个概念,由德国着名接受美 学理论家沃尔夫冈·伊瑟尔提出来的。指艺术作品因空白和否定所导致的不确定性,呈现为一种开放性的结构,这种结构本身随时召唤着接受者能动的参与进来,通过想象以再创造的方式接受; 4.陌生化:实质在于不断更新我们对人生、事物和世界的陈旧感觉,把人 们从狭隘的日常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摆脱习以为常的惯常化的制约,不再采用自动化、机械化的方式,而是采用创造性的独特方式,使人们面对熟视无睹的事物也能有新的发现,从而感受到对象事物的异乎寻常及非同一般。 5.文学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 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6.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 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 读者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定心理图式,叫作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

期待视野; 7.视角:视角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根据叙述者观 察故事中情境的立场和聚焦点而区分; 8.典型:典型的意思是具有代表性的人或事,二是有代表性的,指作者用 典型化方法创造出来的具有独特个性、又能反映一定社会本质的某些方面的艺术形象 9.意境: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所呈现的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 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他同文学典型一样,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10.艺术真实 (P158) 它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艺术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 二、简答题 1.什么是灵感和直觉p134(灵感和直觉) 灵感是在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活动中,由于艰苦学习,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它来临时的突出特征是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不及时捕捉就难以再现。 直觉主要是作家凭借过去的知识积累、过去的经验,已有的、炉火纯青的判断能力和推理能力,并与目前所专注的思想趋向、情绪趋向等相结合,对某种事物或现象做出的突破向顿悟。 灵感是长久思索、艰苦劳动后的成果,它获取的是成熟的答案,其发生

文学概论 知识点总结 河南大学

文学概论 2014年1月10号 14:30—16:30 填空 1*20 20 选择 2*20 40 名词解释4*4 16 简答题 2*8 16 论述题 14*2 28 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记者” _ 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 影响文学创作和发展的三要素:“种族、环境、时代” - 法国丹纳《艺术哲学》《英国文学史》序言 文学作品的四个基本层面:字音层、意义单元、图示化方面、被再现的客体 ——波兰现象学派美学家英加登《文学的艺术作品》—— 黑格尔提出的层面是“形式”“意蕴” 文学作品的三个层次:言、象、意文学言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意蕴层面 巫术与文学的关系:英国詹.乔.弗雷泽在《金枝》中较早提出了巫术与文学的关系问题 文学一词最早见于:文学一词最早见于《论语》一书 艺术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英国克莱夫·贝尔在《艺术论》中提出了“艺术是一种有意味 的形式” “必定存在着这样一种性质,没有它,一件艺术品就无法存在,有了它,从最低程度上说,没有一件艺术作品是毫无价值的。这一性质是什么呢?为一切能激发起我们的审美情感的 对象所共同禀赋的性质,是什么呢?在圣·索非亚[大教堂建筑],沙托尔[大教堂建筑]的 窗户中,在墨西哥的雕塑中,一只波斯陶碗,中国的壁毯中,在帕杜瓦城的乔托的壁画中,以及普桑,弗兰切斯卡,塞尚的杰作中,普通存在着的一种性质是什么呢?只有一种回答 似乎是可能的,那就是‘有意味的形式’。在上述每一件艺术品中,线条与色彩都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结合在一起:那些形式以及各种形式之间的联系,都激发起我们的审美情感。这些线与色的联系与结合,这些在审美意义上美妙动人的形式,我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而‘有意味的形式’则是所有视觉艺术中普遍存在的性质。”

文学概论知识点总结汇编

名词解释: 1.文学四要素 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文学四要素图示,文学实际上由四种不同要素构成的完整系统,四要素分别是作品、世界、作家和读者,他们之间具有确定的结构关系。 2.意识形态 法国哲学家特拉西创造,根据威廉斯归纳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意识形态至少三层意思: 第一,意识形态是指特定阶级或集团的信念体系。 第二,意识形态是各种幻觉的信念体系,尤其是说位的虚假观念或意识,与真知或科学形成对照。 第三,意识形态是意义和观念的一般产生过程。 3.艺术构思 是指作家在特定创作动机的指引下,在已然激起的创作冲动的驱使下,在选定创作对象的基础上运用艺术概括,艺术变形等手法塑造艺术形象,构织故事情节,最终形成完整艺术世界的思维过程。 4.文学批评 是在文学接受的基础上,以一定的理论、方法对文学作品为中心的各种文学现象进行研究和评价的文学活动。 5.陌生化 以作者或者人物似乎都未见过此事物,以陌生的眼光描写,以消解“套板反应”,使读者产生某种新奇感的构思方式。如曹雪芹与刘姥姥 6.文学材料 文学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却相对粗糙的刺激和信息。 7.意境 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8.话语蕴藉 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9.文学消费 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文化,审美与娱乐等方面的精神需求而对文学产品加以占用,利用,阅读或欣赏的一项活动。 10.隐含的读者 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 叙述者讲述故事是一种语言交流行为,叙述者在叙述时心目中存在者潜在的接受着,这种由叙述者所设定的隐含在叙述动作中的接受者就是隐含的接受者。 简答与论述: 一、文学消费的二重性指什么? ①文学消费具有特殊商品消费性质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文学艺术不仅具有商品属性,更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因而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具有二重性质。 文学消费之所以不等同于一般商品消费,其理由在于:首先,文学产品的消费价值对不同的消费主体来说具有不同衡量标准。其次,文学消费者所支付的货币与其中寓含的作家创造性

文学概论复习笔记

文学概论复习笔记 文学观念 名词解释 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什么是文学”,变化中的,因民族、时代、群体、人而不同。 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记者。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以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表演艺术:通过表演来展现艺术形象的艺术。 造形艺术: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 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 视界融合:同一对象,人们视界与历史已有视界交融。 文化: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广义、狭义、符号学。 文学文化:揭示人的自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 品质阅读: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 价值阅读: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 物理境: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 心理场: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审美: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文学的认识性:以社会的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文学的情感性:文学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 文学的假定性:文学的虚拟性。 文学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经验: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体验:把自己置身于价值世界去寻求、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