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腕骨穴初探及临床应用

腕骨穴初探及临床应用

腕骨穴初探及临床应用
腕骨穴初探及临床应用

针灸治疗学复习题__总论 第五章——特定穴的临床应用

第五章特定穴的临床应用 一、填空题 1.五输穴中,阴经经脉的合穴五行属,阳经经脉的荥穴五行属。 2.手少阳三焦经的五输穴按金、木、火、水、土的排列次序,分别是五输的、、、,相应穴位是、、、、穴。 3.《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曰:“取之井,取之荥,取之输,取之经,,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4.据《难经·六十八难》的记载,五输穴中,井主,荥主,输主,经主,合主。 5.子母补泻法的应用原则是虚则,实则。 6.按五输穴本经子母补泻法,咳喘气急、喉中痰鸣应取穴,针用法;喘息气短、自汗乏力、脉弱无力应取穴,针用法。 7.按五输穴本经子母补泻法,胃实证应泻穴,因为此穴系本经的,五行属;胃的虚证应补穴,因为此穴系本经的,五行。 8.按五输穴异经补母泻子法,肝实证应泻穴,肝虚证应补穴。 9.五输穴子母补泻时,若遇到井穴补泻,可以采用、之法。 10.《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五脏之有疾也,”;又说:“五脏之有疾也,” 11.十六大络中,除了十二经脉各有个络穴外,还有脉之络,脉之络,以及和。 12.原络配穴法又称,是配穴的代表。如肺经先病,大肠经后病,取肺经原穴,配大肠经络穴。 13.任脉上的6个募穴从上到下依次是、、、、、。 14.俞募配穴法是。为配穴法的代表。例如呼吸系统病症以配。 15.十六郄穴是十二经的郄穴加之郄、之郄、之郄、之郄。 16.根据郄穴的治疗作用,急性胃痛取,肺病咳血取,心绞痛取,胆绞痛取。 17.八会穴中,气会,血会、筋会、脉会。 18.根据八会穴的主治作用,脏病应取,腑病应取,气病应取,血病应取,筋病应取,脉病应取。 19.下合穴中,大肠下合于三焦下合于。 20.八脉交会穴中,内关通脉,配通脉的穴主治病症。 21.偏头痛、耳鸣、胸胁痛等症用八脉交会穴,应首选通脉的穴和通脉的穴。 22.列缺配照海属配穴法,又是配穴法,主治病症。 23.后溪配申脉属配穴法,又是、配穴法,主治病症。 24.特定穴中,脾经原穴是,胃经络穴是,肾的募穴是,心包经郄穴是,大肠下合穴是,髓会。 25.既是募穴,又是八会穴的是、、。 26.足少阳胆经原穴是,络穴是,郄穴是,合穴是,八脉交会穴是。 27.手少阴心经络穴是,足少阳经郄穴是,足少阴经合穴是,阴维脉郄穴是,与带脉相通的八脉交会穴是。 28.手太阴肺经太渊穴的特定穴性质为:既是,又是,还是。 29.在特定穴中,急性病一般选用穴,六腑病一般选用穴,气病取,表里经合病则首选穴。 30.关元因是的募穴,又是任脉与足三阴经的,故可用于治疗胃肠、脾、肝、肾的病变。 31.手太阴肺经的络穴是,与奇经八脉的脉相通,配与阴跻脉相通的穴,主治病症。 32.治疗大肠病症,八会穴可取穴,下合穴宜用穴,俞募配穴应取、穴。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心得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心得 这篇文章为我的大学的毕业论文,想想那时对李东垣的学术思想的热爱与着迷,现在依然不减,多年以后翻出此文章依然记忆犹新。原文如下: [摘要] 笔者试图通过总结近年来中医领域关于补中益气 汤的临床应用,探讨补中益气汤的临床适应人群,明确补中益气汤的临床应用范围,为中医应用本方治疗气虚为病提供思路和理论支持依据。关键词补中益气汤气虚脾胃论 补中益气汤出自金代名医李东垣《脾胃论》卷中,主要组成药物为补气、升阳药物为主,主治脾胃气虚诸证。 补中益气汤所治大都是在脾胃气虚的基础上所引起的疾病,所以临床以脾胃气虚,少气懒言,四肢无力,困倦少食,饮食乏味,不耐劳累,动则气短为主;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渴喜热饮,其脉洪大,按之无力,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头痛;或气虚下陷,久泻脱肛。现用于子宫下垂;胃下垂或其它内脏下垂者。 1 李东垣学术思想补中益气汤是李东垣最著名的处方之一,其著名是因为该处方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至今仍是临床常用的处方。但笔者认为最能代表李东垣学术特色的,不仅仅是这首处方本身,而是补脾胃升清阳的思想。该方由黄芪、白术、陈皮、人参、柴胡、升麻、炙甘草、当归等药物组成。

本方重用黄芪为君,主要起到补中益气、升阳固表的作用,陈皮理气化湿,当归补血活血,使人参、白术、甘草补而不滞。但后世张景岳的举元煎就不用当归,以升为主,这跟医家的用药习惯不同,像他的左归丸、右归丸,大力的补某一方面,但这些药多不宜久服。本药的气血兼顾比较好,适合长期服用。李东垣强调中焦脾胃在人体的重要作用,不仅 因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机升降之枢纽,而且脾胃一虚则百病由生。因为脾胃为至阴,为五脏提供精微物质,所以有心之脾胃虚、肝之脾胃虚、脾胃本脏偏虚、肺之脾胃虚和肾之脾胃虚的详细划分,并给出诊断要点和治疗方法。李东垣之后的温补派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挥,提出阴虚即使脾虚的说法。在虚损的治法上,李东垣与朱丹溪滋阴降火不同,东 垣主升。李东垣善用升发之药,譬如黄芪、人参之类,或若升麻、柴胡、防风等风药,而且用量不大。因为脾胃本虚,应少固太阴而为之,如若用大量的升举之药,恐就成了壮火食气了。2 补中益气汤的辨证要点本方的临床以气虚见证,多在活动后尤甚。气虚多见少气懒言,四肢无力,困倦少食,饮食乏味,不耐劳累,动则气短。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渴喜热饮,其脉洪大,按之无力,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头痛;或气虚下陷,久泻脱肛;或脏器下垂。补中益气汤 的脉象,《脾胃论》里提到是“脉洪”,是“饮食劳倦所伤始为 热中”的脉象。周慎斋提出“左脉沉细而涩,右脉浮大而数”,

人体个穴位详解

人体个穴位详解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人体362个穴位详解 1.经脉循行:起于手小指外侧端(少泽),沿手背外侧至腕部直上沿前臂外侧后缘,经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出于肩关节,绕行肩胛部,交于大椎(督脉)向下入缺盆部联络心脏,沿食管过膈达胃,属于小肠。 缺盆部支脉:沿颈部上达面颊,至目外眦,转入耳中(听宫)。 颊部支脉:上行目眶下,抵于鼻旁,至目内眦(睛明)、交于足太阳膀胱经。取穴方法:少泽穴位于人体的小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0.1寸。 少泽穴(小吉穴,少吉穴)解析: 1)少泽。少,阴也,浊也。泽,沼泽也。该穴名意指穴内的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湿热水气。本穴因有地部孔隙连通小肠经体内经脉,穴内物质为小肠经体内经脉外输的经水,经水出体表后气化为天部的水湿之气,如热带沼泽气化之气一般,故名。 2)小吉、少吉。孝少,阴也、浊也。吉,吉祥也。小吉、少吉名意指本穴中的气化之气为无火的炎上特性的水湿之气。本穴物质虽为小肠经体内经脉的外输湿热水气,但因其从体内出体表后水液气化散去了较多热量,成为天部的水湿之气后其温度并不算高,无火的炎上特性,因而对于天部中的金性之气来说是吉祥之事,故名小吉、少吉。 3)小肠经井穴。井,地部孔隙也。本穴属井,是因本穴有地部孔隙直通地之地部,故为小肠经井穴。 4)本穴属金。属金,指本穴的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小肠经体内经脉外输体表的水湿之气,其运行变化为散热冷疑缩合,表现出肺金的秋凉特性,故其属金。 附注:手太阳经所出为“井”。 少泽穴意义:小肠经体内经脉的高热水气由此外输体表。

支沟穴

润肠通便的支沟穴——气虚型便秘的克星
《玉龙歌》曰:“大便闭结不能通,照海分明在足中,更把支沟来泻动,方知妙穴有神功。”
【穴位一点通】标准定位:在前臂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 3 寸,尺骨与桡骨 间隙中点。(即:腕背横纹上三寸,尺桡骨间处。)
1

随着社会老龄化、现代生活节奏、饮食习惯等的变化,慢性功能性便秘 (chronic functional constipation,CFC) 是临床常见的慢性消化道症状,常 表现为排便费力,欲便不得便,或艰涩不畅,胸胁痞满,腹部胀痛,嗳气频作。 中医认为,便秘是大肠传导功能失常所致,并与脾、胃、肾有密切关系。选用 支沟穴治疗此症,效果显著。
嗳气(ǎi qì )中医名词。俗称“打饱嗝”、“饱嗝”。
便秘者每天清晨排便前,用拇指分别按压双侧支沟穴,由轻到重,按摩指 压处有酸麻胀痛感, 10-15 分钟后即感肠蠕动加强而产生便意,即可顺利排便。 若 1 次效果不佳,可继续进行直到排便。 10 次为一疗程。 对于老人便秘和术后便秘可用灸疗,选用小艾炷灸或隔物灸,每次灸 5~7 壮,约 30 分钟左右。每天或隔天一次,10 次为一疗程。借艾的药力与火的热力 给机体以温热刺激,通过经络腧穴作用,达到防病治病目的。 【特点总结】 1. 支沟穴是治疗便秘的经验效穴,还可治疗其他消化系统疾病,如腹痛, 呕吐,泄泻等症。 2. 支沟穴还可用于治疗头面五官疾病,如咽喉肿痛,神经性耳聋,视力 下降,结膜炎。 3. 4. 支沟穴还可用治一些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产后乳汁分泌不足等症。 此外,支沟穴还可用于运动系统疾病,如肩背部软组织损伤,急性腰 扭伤。 支沟应用广泛,还可用于治疗一些其他疾病,如肋间神经痛,胸膜炎,肺炎,心 绞痛,心肌炎,急性舌骨肌麻痹。
照海穴的位臵(图文)
[定位]在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 [解剖]在拇趾外展肌止点;后方有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 部为胫神经本干。 [主治]咽喉干燥,痫证,失眠,嗜卧,惊恐不宁,目赤肿痛,月经不调,痛 经,赤白带下,阴挺,阴痒,疝气,小便频数,不寐,脚气。 [配伍]配列缺、天突、太冲、廉泉治咽喉病症;配神门、风池、三阴交治阴 虚火旺之失眠症。
2

八会穴的临床应用武医养生刘合斌

八会穴的临床应用- 武医养生刘合斌 八会穴的临床应用 人体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所汇聚之处的腧穴称为“八会穴”。具体言之。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 “八会穴”,(内经>无记载,首见于(难经·四十五难>,原文日:“‘经>言八会者,何也?然:腑会太仓,脏会季胁,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血会鬲俞,骨会大杼,脉会太渊,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也.”自此,这一组特定穴位开始受到医家们的重视。后世扩展治疗许多疾病。成为临床常用的选穴方法。 1.章门穴 “脏会章门”。章门穴是“脏”之会穴。是足厥阴肝经的第13穴,既是八会穴之一,又是脾之“募”穴,因能治内脏疾病。故名。位于第l1肋端之下际,腧穴下有腹内、腹外斜肌和腹横肌,有第10肋间动、静

脉,稍下方有第10肋间神经。之所以将其归为脏会,是因为该穴为脾之募穴,脾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五脏所需精微皆禀于脾,故以脾之募穴为脏之会穴。正如滑寿所注:章门“为脾之募,五脏取禀于脾,故为脏会。” 此穴具有疏肝健脾,调气活血之功效。能治疗胁痛、腹胀、肠呜、泄泻、呕吐、黄疸、痞块、小儿疳积诸疾。临床施针时立当斜刺,进针15~22mm,亦可用艾灸。 常取此穴治疗急、慢性肝炎、急慢性胆囊、胆道疾患所致的胁痛黄疸以及肝脾肿大、胆道包块等。 临证有选用章门穴配大椎、陶道、内关、间使、列缺、复溜、太溪、后溪,治疗恶性疟疾28例。每日选3~5穴,各穴轮流应用。操作方法是产生针感后给予中等强度刺激,留针2~3分钟,灸法是以局部有红晕为宜。经针刺一次后于次日大部分病例的症状得到控制,仅少数病例尚有头痛、周身困倦等。5次针灸治疗症状消失,3次检验检查无疟原虫而获痊愈者9例;另外14例虽然症状减轻,但第2次血检有疟原虫,其中8例继续针灸而痊愈,治愈率84%?。针灸期间未服任何抗疟疾药物。

益气聪明汤临床应用体会

益气聪明汤临床应用体会 益气聪明汤临床应用体会提要:「益气」者,指本方有补益中气作用;「聪明」者,为视听灵敏,聪颖智慧之意。《医方集解》曰:“五脏皆禀气于脾胃,以达于九窍;烦劳伤中,使冲和之气不能上升,故目昏而耳聋也。”李东垣曰:“医不理脾胃及养血安神,治标不治本,是不明理也。”此方服之可使中气得到补益,从而清阳上升,肝肾受益、耳聋目障诸症获愈,令人耳聪目明,故名「益气聪明汤」。【来源】《东垣试效方》卷五。【组成】黄耆半两,甘草半两,芍药1钱,黄柏1钱(酒制,锉,炒黄),人参半两,升麻3钱,葛根3钱,蔓荆子1钱半。【加减】如烦闷或有热,渐加黄柏,春、夏加之,盛暑夏月倍之,如脾胃虚去之。【功效】令目广大,久服无内外障、耳鸣耳聋之患。又令精神过倍,元气自益,身轻体健,耳目聪明。【主治】饮食不节,劳役形体,脾胃不足,得内障,耳鸣或多年目暗,视物不能。【禁忌】忌烟火酸物。【用法】上(口父)咀。每服3钱,水2盏,煎至1盏,去滓温服,临卧近五更再煎服之。得肿更妙。【方意】「益气」者,指本方有补益中气作用;「聪明」者,为视听灵敏,聪颖智慧之意。本方黄耆、人参、炙甘草补中益气;升麻、葛根升发清阳;蔓荆子清利头目;芍药平肝敛阴、黄柏清热

泻火。服之可使中气得到补益,从而清阳上升,肝肾受益、耳聋目障诸症获愈,令人耳聪目明。故名「益气聪明汤」一、益气聪明汤现代临床主要功能:有增加脑供血量,兴奋大脑皮质,提高脑代谢功能和降血脂。1.增加脑供血量:对18名健康人进行脑血流图额乳导联记录结果表明,给前后对比,给药后脑血流图的平均波幅明显升高,同时,流入容积速度显著升高。用药后2小时,上述两项指标开始变化,5小时后十分显著,5小时半达高峰。提示益气聪明汤能显著增加脑血流量和血流畅通。2. 对老年脑动脉硬化患者记忆活动的影响:服药组的指向记忆、联想学习、图象自由回忆、无意义图形再认记忆活动量均呈上升趋势。3.提高大脑皮质的 兴奋性:(1)降低大脑皮层后发放阈值:给药后,家兔大脑皮层感觉运动区的后发放阈值与给药前相比均明显下降。提示本方对清醒动物的大脑皮层有兴奋作用;(2)提高化小鼠脑内单胺类介质的含量:益气聪明汤使利血平化小鼠下丘脑去甲和纹状体含量明显升高,而对5-羟色胺的影响则无显著差异;(3)增加脑组织Na+,K+-ATP酶、Mg2+-ATP酶和线粒体ATP酶的活力:益气聪明汤中的党参、黄芪和甘草等益气药口服给药能有效地纠正因利血平化小鼠脑干区的Na+, K+-ATP酶和Mg2+-ATP酶活力的明显下降。另外,本方中的葛根、升麻和蔓荆子等升药对Na+,K+-ATP酶的活力也有部分纠正作用。表明益气聪明汤可通过提高Na+,K+-ATP

经方应用体会

经方应用体会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经方应用体会 《伤寒论》经方只要弄懂一字一方,即可受用一生,蜚声一时。 经方之一乌梅丸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其主方是乌梅丸。药方组成既有酸甘化阴配伍,又有辛甘温阳、酸苦泄热、苦辛顺其升降等方法。这可谓寒热并用,刚柔共济,气血兼顾,扶正祛邪集于一身。 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例如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粘膜脱垂、胃肠神经官能症、慢性胆囊炎等疾病时,如果病程绵长,有形体消瘦、精神郁闷、体倦乏力、四肢发凉、心烦口苦、食欲差、头晕耳鸣、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可以抓住其阴阳错杂的病机,用乌梅丸加吴茱萸、煅瓦楞子、橘络等来治疗,来针对病症的寒热虚实俱存、上下内外均病等具体情况。治疗高血压病,对一些老年病人,如果长期精神紧张、多愁善感,除了常见的头晕耳鸣症状外,还出现颜面潮红、口干、舌红的上热症状,以及四肢发凉、畏寒、脉沉迟等下寒症状,两者互相交错,此时可用乌梅丸,去掉干姜、川椒、而加用吴茱萸、生姜,取吴茱萸汤 (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组成)之意,治疗胃中虚寒,胸膈满闷,手足逆冷。如果失眠多梦,则取肉桂代替桂枝,用交泰丸(由黄连、肉桂组成)之意,交通心肾,治疗失眠。治疗窦性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等心率缓慢症状时,如果病程长,有精神忧郁、头晕、胸闷、头面烘热、出汗口苦等上热症状,又有四肢厥冷、畏寒等心阳虚的症状,此时可用乌梅丸,加生地、白芍、琥珀、茯神等药物,以清心安神,活血化瘀。 心力衰竭的治疗,如果出现阴阳错杂的征象,例如出现精神抑郁、头晕、颧红盗汗、心悸、尿少水肿、畏寒等症状时,可以用乌梅丸、生脉饮(由人参、麦冬、五味子组成),再加鹿角霜、蛤蚧等药物,将原方中川椒改为椒目,以增强利水功效。

八会穴的临床应用

八会穴的临床应用 人体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所汇聚之处的腧穴称为“八会穴”。具体言之。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 “八会穴”,(内经>无记载,首见于(难经·四十五难>,原文日:“‘经>言八会者,何也?然:腑会太仓,脏会季胁,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血会鬲俞,骨会大杼,脉会太渊,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也.”自此,这一组特定穴位开始受到医家们的重视。后世扩展治疗许多疾病。成为临床常用的选穴方法。 1.章门穴(位置屈肘合腋是肘尖内测) “脏会章门”。章门穴是“脏”之会穴。是足厥阴肝经的第13穴,既是八会穴之一,又是脾之“募”穴,因能治内脏疾病。故名。位于第l1肋端之下际,腧穴下有腹内、腹外斜肌和腹横肌,有第10肋间动、静脉,稍下方有第10肋间神经。之所以将其归为脏会,是因为该穴为脾之募穴,脾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五脏所需精微皆禀于脾,故以脾之募穴为脏之会穴。正如滑寿所注:章门“为脾之募,五脏取禀于脾,故为脏会。” 此穴具有疏肝健脾,理气散结、清利湿热、调气活血之功效。能治疗胁痛、腹胀、肠呜、泄泻、呕吐、黄疸、痞块、小儿疳积诸疾。临床施针时立当斜刺,进针15~22mm,亦可用艾灸。 常取此穴治疗急、慢性肝炎、急慢性胆囊、胆道疾患所致的胁痛黄疸以及肝脾肿大、胆道包块等。 临证有选用章门穴配大椎、陶道、内关、间使、列缺、复溜、太溪、后溪,治疗恶性疟疾28例。每日选3~5穴,各穴轮流应用。操作方法是产生针感后给予中等强度刺激,留针2~3分钟,灸法是以局部有红晕为宜。经针刺一次后于次日大部分病例的症状得到控制,仅少数病例尚有头痛、周身困倦等。5次针灸治疗症状消失,3次检验检查无疟原虫而获痊愈者9例;另外14例虽然症状减轻,但第2次血检有疟原虫,其中8例继续针灸而痊愈,治愈率84%?。针灸期间未服任何抗疟疾药物。 2.中脘穴 “腑会中脘”。中脘是“腑”之会穴,又是胃的“募穴”,又名太仓,同时又是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与任脉的交会穴,故能治胃腑诸疾。“六腑皆禀于胃”((难经本义))故名。该穴是任脉的第12穴,位于前正中线脐上4寸。其深部正对幽门部,其下有腹壁上动、静脉,分布有第7、8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用针时可直刺25~50mm,亦可灸,具有调理中焦,行气活血,清热化滞之功效。 临证能治疗胃脘疼痛、腹胀、肠鸣、呕吐、泄泻、痢疾、黄疸、胆囊炎、脾胃虚弱证、虚劳、吐血、脏躁、癫狂、痫症、产后血晕等。有人以中脘为主穴,再根据寒、热、虚、实的不同,分别选配命门、肾俞、肝俞、脾俞、胃俞、足三里、内关、合谷、太冲、关元等穴,针灸治疗胃脘痛358例,有效率达94,97%。 3.膻中穴 “气会膻中”。膻中是“气”之大会处,又是心包的“募”穴,也是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脾经、足少阴肾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与任脉的交会穴,因能调理气机,治疗“气海”诸疾,故名。该穴是任脉的第17穴,位于前正中线两乳头之间,平第4肋间隙,正当胸骨体上,其下有胸廓(乳房)内动、静脉的前穿支,分布有第4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用针时当平刺7.5~15mm,亦可艾灸。具有宽胸理气、降逆化痰的功效。 主治气喘、噎膈、胸痛、心悸、心烦、咳嗽、乳汁少等病。(千金方>以膻中配华盖,主治短气,配天井主治心胸痛。(针灸大成>用膻中配中脘、气海、足三里、乳根、支沟主治吐血等。证。目前临床配心俞、内关治疗心绞痛配肺俞、天突、尺泽、列缺主治肺部疾患。有人报导以膻中穴埋针为主,治疗哮喘证疗效较好。操作前先对针具及穴位消毒处理,然后取29号1.5寸针一支,从膻中穴沿皮下向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和体会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和体会 补中益气汤出于”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的《脾胃论》,作者用之加减治疗内、妇科杂症,颇有效验,现介绍如下。 1 神经性头痛 阿某某,女,48岁,维吾尔族。2005年4月8日初诊。患者头痛病史8年,每因劳累,受寒或精神刺激而发,发作时需服用大量止痛药并卧床休息方得缓解。曾在城区多家医院检查,诊为“神经性头痛”。此次发作,经用西药数月不愈。症见:头闷痛,以前额及两侧太阳穴为甚,有时痛如锥刺,头目昏晕,倦怠纳差,二便正常,舌质暗淡,脉虚细弱。证属中虚清阳不升,气虚血滞。治以益气升清,通络止痛。处方:黄芪、党参各25 g,川芎18 g,白芍15 g,白术12 g,白芷、当归各10 g,升麻、柴胡、炙甘草各6 g,3剂后,头痛大减。原方再进6剂,头痛止。继以补中益气丸巩固疗效。随访半年旧恙未发。 按:头为清阳之府,气虚鼓动无力,清阳不升,血行涩滞,不通则痛,故头痛如刺。方中补中益气汤为主,补虚益气,升清举阳,另加川芎,自芷通络止痛,且引清阳之气上行,当归、白芍养血缓急而获效。 2 自汗 杨某,男,47岁。于2007年3月15日初诊。主诉:自汗已逾一年,汗出多于常人,活动后汗出尤甚,畏风,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大便溏薄,每日2~3次,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虚弱。证属脾肾阳虚,阳不敛阴所致。方以补中益气汤合金匮肾气丸加减。处方:黄芪20 g,党参15 g,白术10 g,当归10 g,陈皮10 g,柴胡6 g,升麻6 g,熟附片10 g,肉桂3 g,山萸肉10 g,丹皮10 g,五味子10 g,煅龙牡各30 g(先煎),金樱子10 g。6剂。 二诊:症状明显好转,汗已止,惟大便溏薄,腰膝酸软,前方收效,在原方加怀山药20 g,茯苓12 g,桑寄生15 g。6剂后,诸症基本消失,续服8剂,诸症悉除,随诊半年未复发。 按:本症属于阳虚自汗,主要责之脾肾,因脾为气血化生之源,肾藏真阴而寓元阳,只宜固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阳在外,阴之使也”,脾肾阳气虚弱,阳不敛阴,则自汗出,本法宜补脾益气温阳敛阴,方以补中益气汤合金匮肾气丸配以煅龙牡、五味子等收涩敛阴之品而获效。 3 遗尿 吐某某,女,15岁,维吾尔族,学生。2008年7月3日初诊。患者每晚尿床1~2次,已9年之久,多方求医服药未效。症见:面色苍白,神疲乏力,尿多清长,舌淡苔白,脉沉细。治以温补脾肾,益气缩尿。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处

临床运用经方的心得

临床运用经方的心得 诸位网友诸位老师:大家好。 首先我要感谢黄煌先生,感谢经方沙龙网友。 我今天和大家交流的内容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经方的临床疗效举例; 二、外治法(针灸、刺血、推拿)结合经方的临床作用; 三、经方医学发展过程中遇见几个问题; 四、一个重要的腹证——鸠尾(剑突)肿痛对临床的意义。 一、经方的临床疗效举例 1、温州龚金钗血液病案 女,63岁,体重80斤,身高155cm。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白细胞1500/mm3,血红蛋白68 g/L,低血压,高血糖(空腹9.2毫摩尔/升)。 舌体右侧因多年溃烂凹陷不平,口苦口干,心下痞硬,纳呆干呕,便溏尿黄,典型的甘草泻心汤证。 处方:炙甘草10 、炮干姜10 、黄芩10 、黄连3 、党参10 、半夏10 、大枣5枚 2010年7月血常规化验:白细胞2500,血红蛋白99。3年来没有住院,没有输血,,生活质量良好。

体会: (1)西医的存在为中医的临床疗效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背景,有利于中医经验记录和总结。 (2)中医具有西医不同的形态一门学科,借用西医的疾病概念时,不要生吞活剥。 (3)这个病例如果不用方证辨证的方法,可能要绕更多的弯路。 2、温州俞萧侗重症肌无力案 刻诊:患者面色白无华,失眠多梦,口臭口苦口疮,咽干呕恶,食欲尚可,大便塘,小便黄,月经能按时来潮,量色均可。脉缓,舌质淡红,苔白厚。腹证:心下痞硬。投以黄连温胆汤合甘草泻心汤10剂。 处方:黄连、黄芩、党参、竹茹10、半夏12、茯苓15、枳壳10、胆南星10、陈皮10、炙甘草3、生甘草5、大枣、全虫5 停药观察二年,一切均好。2010年6月随访时,肯定中医药的疗效。 心得: (1)西医对疾病疗效一般具有清晰的界分能力,在它认为疗效不佳的区域内,中医要有所作为。 (2)以上两个病例,在初诊时给予的方药,开始阶段是方证相当的,对后来随着一些症状的减退和消失实际上已经方证不相当了。但我基本上一直守方不变而取效,这也是我的一点心得。 3、温州陈长青右腿外伤后康复案 男,65岁,住院1个月,右腿僵硬如木,一点也不能动,

五输穴的临床应用

五输穴的临床应用 五输穴的临床应用五腧穴在临床上的应用非常广泛,就是远部选穴的主要穴位。五输穴就是十二经穴中井、荥、输、经、合5类腧穴的简称,这些腧穴均分布在四肢肘、膝以下的部位,其分布特点就是以四肢末端依次按井、荥、输、经、合的次序向肘膝部位排列,十二经脉中每经有5个位属于五输穴,故人体共有五输穴60个。五输穴不仅有经脉归属,而且具有自身的五行属性。按照“阴井木”、“阳井金”的规律进行配。附:十二经脉五输穴穴名及其五行属性表,根据古代文献与临床实际,五腧穴的应用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按五输穴的主病特点选用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荥输治外经”,指出了荥穴与输穴主要治疗经脉循行所过部位的病证,这就是与下合穴主要治疗内腑病证特点相对而言。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云:“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其后《难经·六十八难》又做了补充:“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综合近代临床的饿应用情况,井穴多用于急救,如点刺十二井穴可抢救昏迷;荥穴主要用于质量热证,如胃火牙痛选胃经的荥穴内体庭可清泻胃火。 2.按五行生克关系选用 五输穴的五行属性与脏腑的五行属性相合,五行之间存在“生我”、“我生”的母子关系。因而,《难经·六十九难》提出“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选取适当的五输穴治疗疾病的方法。这一取穴法亦称为子母补泻取穴法。它包括本经子母补泻与她经子母补泻两种取穴法。 例如,肺在五行中属金,肺经的实证可取输穴中属水的合穴(尺泽)以泻之。因“金”生“水”,“水”为“金”之子。取尺泽合“实则泻其子”之义。若肺的虚证,刚按“虚者补其母”的方法取穴,“土”生“金”,“土”为“金”之母,故选取肺经五输穴中属土的腧穴(大渊)以补之,这即就是本经子母补泻取穴。 除本经子母补泻取穴外,还有她经子母补泻取穴。如肺经实证,可取肾经的阴谷穴,肺属“金”,肾属“水”,取肾经就是取其子经,再取其子经上属“水”的子穴阴谷;若肺经的虚证,可取脾经的太白穴。肺属“金”,脾属“土”,取脾经就是取其母经,再取其母经上属“土”的母穴太白。这即就是她经子母补泻取穴。 附:子母补泻取穴表,见表3。 3.按时选用 天人相应就是中医整体观念的重要内容,经脉的气血运行与流注也与季节与每日时辰的变化密切相关。《难经·七十四难》云:“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输,秋刺经,冬刺合。”这实质上就是根据手足三阴经的五输穴均以井木为始,与一年的季节顺序相应而提出的季节选穴法。 另外,子午流注针法则就是根据一日之中十二经脉气血盛衰开合的时间而选用不同的五输穴。 一、原穴 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部位的重要腧穴。十二经脉各有一原穴,故又名十二原(见表)。脏腑原气经过与留止的部位。 原穴的名称在《灵枢》提出了11个,并指出了各原穴的位置,但其中尚缺心经原穴神

最新医学八会穴的临床应用

医学八会穴的临床应 用

人体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所汇聚之处的腧穴称为“八会穴”。具体言之。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骨会大杼,髓会绝骨。 “八会穴”,《内经》无记载,首见于《难经 ·四十五难》,原文日:“‘经言八会者,何也?然:腑会太仓,脏会季胁,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血会鬲俞,骨会大杼,脉会太渊,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也.” 自此,这一组特定穴位开始受到医家们的重视。后世扩展治疗许 多疾病。成为临床常用的选穴方法。 1.章门穴 “脏会章门”。章门穴是“脏”之会穴。是足厥阴肝经的第13穴,既是八会穴之一,又是脾之“募”穴,因能治内脏疾病。故名。位于第l1肋端之下际,腧穴下有腹内、腹外斜肌和腹横肌,有第10肋间动、静脉,稍下方有第10肋间神经。之所以将其归为脏会,是因为该穴 为脾之募穴,脾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五脏所需精微皆禀于脾,故以脾之募穴为脏之会穴。正如滑寿所注:章门“为脾之募,五脏取禀于脾,故为脏会。”此穴具有疏肝健脾, 调气活血之功效。能治疗胁痛、腹胀、肠呜、泄泻、呕吐、黄疸、痞块、小儿疳积诸疾。临床施针时立当斜刺,进针 15~22mm,亦可用艾灸。常取此穴治疗 急、慢性肝炎、急慢性胆囊、胆道疾患所致的胁痛黄疸以及肝脾肿大、胆道包块等。 临证有选用章门穴配大椎、陶道、内关、间使、列缺、复溜、太溪、后溪,治疗恶性疟 疾28例。每日选 3~5穴,各穴轮流应用。操作方法是产生针感 后给予中等强度刺激,留针2~3分钟,灸法是以局部有红晕为宜。经针刺一次后于次日大部分病例的症状得到控制,仅少数病例尚有头痛、周身困倦等。5次针灸治疗症状消失,3次检验检查无疟原虫而获痊愈者 9例;另外14例虽然症状减轻,但第2次血检有疟原虫,其 中8例继续针灸而痊愈,治愈率 84%?。针灸期间未服任何抗疟疾药物。 2.中脘穴

人体穴位口诀

人体穴位顺口溜针灸处方及腧穴学歌诀/骨度分寸井荥输原经合歌 百会头顶凹中悬,上星入发一寸权。印堂两眉中间取,太阳\眦角一寸许。委中国窝纹中屈,承山人字纹中戏。梁丘膝上二寸去,血海膝上二寸齐。膝眼膝下两陷中,昆仑外踝跟腱引。膝下三寸足三里,隐白大趾依甲系。外踝三寸悬中找,内踝三寸三阴沟。华佗夹脊外五分,十有七穴各自取。十宣十指尖端找,肾经涌泉足心翘。风池耳后发际内,肾俞二三腰椎照。曲池肘纹肱外招,扭伤曲池下外导。合谷第二掌骨中,内关掌后二寸绕。腰痛委中求,头面合谷收。踝痛找悬钟,腹痛三里留。急救掐人中,疲劳华佗留。用针取穴必重的,全身骨度君宜记。 全后发际一尺二,定骨之间九寸别。 天突下九到胸歧,歧至脐中八寸厘, 脐至横骨五等分,两乳之间八寸宜。 脊柱俞穴椎间取,腰背诸穴依此列, 横度悉依同身寸,胛边脊中三寸别。 腋肘横纹九寸设,肘腕之间尺二折, 横辅上廉一尺八,内辅内踝尺三说, 髀下尺九到膝中,膝至外踝十六从, 外踝尖至足底下,骨度折作三寸通。 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 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 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 历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 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 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 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所宜, 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知。 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 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索。 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 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 十二经连接四总穴歌八会穴歌 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续。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腑会中脘脏章门,髓会绝骨筋阳陵,

手阴脏手阳手头,足阴足腹阳头足。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血会膈俞骨大杼,脉太渊气膻中存。 十五络穴歌十六郄穴歌十二原穴歌 人身络穴一十五,我今逐一从头举,手太阴络为列缺,手少阴络即通里,手厥阴络为内关,手太阳络支正是,手阳明络偏历当,手少阳络外关位,足太阳络号飞扬,足阳明络丰隆记,足少阳络为光明,足太阴络公孙寄,足少阴络名大钟,足厥阴络蠡沟配,阳督之络号长强,阴任之络号尾翳,脾之大络为大包,十五络脉君须知。郄义即孔隙,本属气血集。 肺向孔最取,大肠温溜别; 胃经是梁丘,脾属地机穴; 心则取阴郄,小肠养老列; 膀胱金门守,肾向水泉施; 心包郄门刺,三焦会宗持; 胆郄在外丘,肝经中都是; 阳跷跗阳走,阴跷交信期; 阳维阳交穴,阴维筑宾知。 肺渊包陵心神门,大肠合谷焦阳池, 小肠之原腕骨穴,足之三阴三原太, 胃原冲阳胆丘墟,膀胱之原京骨取。 下合穴歌 胃经下合三里乡,上下巨虚大小肠, 膀胱当合委中穴,三焦下合属委阳, 胆经之合阳陵泉,腑病用之效必彰。 八脉交会八穴歌十二募穴歌十二背俞穴歌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天枢大肠肺中府,关元小肠巨阙心, 中极膀胱京门肾,胆日月肝期门寻, 脾募章门胃中脘,气化三焦石门针, 三椎肺俞厥阴四,心五肝九十胆俞, 十一脾俞十二胃,十三三焦椎旁居, 肾俞却与命门平,十四椎外穴是真,

杨甲三取穴经验

杨甲三取穴经验(摘要) 手三阴经取穴 一、手太阴肺经 云门穴和中府穴:云门穴与锁骨胸骨头下缘平齐,旁开锁骨中点二横指的凹陷处。其下1寸是中府穴。 由腋前纹头到肘横纹是9寸。 天府穴:在腋下3寸 。 侠白穴:在腋下4寸。 这两个穴都在肱二头肌的桡侧沟中。 尺泽穴:在肱二头肌腱的桡侧,肘横纹上。肘横纹到掌后第一横纹是12寸。 孔最穴:掌后第一横纹上7寸,在桡骨尺侧边。 列缺穴:桡骨茎突的起点。 经渠穴:在桡骨茎突的高点掌面骨边。 太渊穴:在大多角骨的桡侧,掌后第一横纹上。 鱼际穴:在掌指关节后方,掌面骨边。 少商穴:在拇指桡侧爪甲角的根部。 本经要点:骨边、筋边、沟中、取穴。 骨边:指桡骨尺侧边取孔最穴,桡骨茎突高点掌面骨边取经渠穴。 筋边:指肱二头肌腱的桡侧、肘横纹上取尺泽穴。 沟中:指肱二头肌的桡侧沟中取天府穴和侠白穴。 二、手少阴心经 极泉穴:在腋窝正中,动脉跳动处。 青灵穴:肱骨内上髁上8寸,肱二头肌的尺侧沟中。 少海穴:屈肘纹尽处。 灵道穴、通里穴、阴郄穴:将尺骨小头三等分,平根是灵道穴,平中是通里穴,平头是阴郄穴。 神门穴:豌豆骨的桡侧,掌后第一横纹上。神门、阴郄、通里、灵道,这四个穴都在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 边。 少府穴:平四、五掌指关节后,四、五掌骨之间。 少冲穴:小指桡侧爪甲角的根部。 本经要点:沟中、纹头、筋边。 沟中:青灵穴在肱二头肌的尺侧沟中,肱骨内上髁上3寸。

纹头:屈肘横纹的尺侧纹头取少海穴。 筋边:指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边取神门、阴郄、通里、灵道四个穴。每个穴相距5分。 三、手厥阴心包经 天池穴:乳外旁1寸。 天泉穴:腋前纹头下2寸,肱二头肌肌腹中。 曲泽穴:肱二头肌腱的尺侧,肘横纹上。 肘横纹到掌后第一横纹是12寸。 掌长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有4个穴位。 郄门穴 :掌后第一横纹上5寸。 间使穴:掌后第一横纹上 3寸。 内关穴:掌后第一横纹上2寸。 大陵穴:掌后第一横纹上。 劳宫穴:二、三掌指关节后,第三掌骨桡侧边。 中冲穴:中指尖端。 本经要点:肌中、筋边、筋间取穴。 肌中:指肱二头肌肌腹中间取天泉穴。 筋边:指肱二头肌腱的尺侧,肘横纹上取曲泽穴。 筋间:指掌长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取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四穴。 手三阴经分部小结 1、指尖部:指尖、爪甲角根取。 中冲穴:在中指尖端。 少商穴、少冲穴:在爪甲角的根部。少商穴在拇指桡侧爪甲角根部。少冲穴在小指桡侧爪甲角的根部。 2、掌指关节部:掌指关节后方取。 鱼际穴:第一掌指关节后方,第一掌骨 内侧边。 劳宫穴:第二、三掌指关节后方,第三 掌骨桡侧边。 少府穴:第四、五掌指关节后方,四、五掌骨之间取穴。 3、腕部:两骨、两筋、一横纹。

手掌穴位图详解

1、胃弱:“吃得太快”是胃弱的最大原因。建议每口至少咀嚼50次。方法:手掌中央略下方健理三针区(缓刺激、长时间指压)、食指大肠穴、手背三间穴、合谷穴。 2、悸动气喘:方法:手掌中央心包区、中指中冲、小指少冲、手腕神门穴 3、食欲不振:肠胃消化吸收能力弱。长期紧张引起精神疲倦。方法:手心、拇指丘内侧食指下胃脾大肠区。 4、肩酸:过度活动引起的肩部僵硬。―――合谷穴气喘心衰引起肩酸:食指和中指下咳喘点生殖器官异常引起肩酸:无名指和小指根间心悸点 5、腹泻:消化不良或食物变质而引起。须加强肠的消化吸收能力。方法:手背胸腹区、下痢点、食指大肠穴、小脂肾穴、手掌中央略下方健理三针区 6、失眠: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倒错或神经衰弱。方法:中指下心包区、手掌区、中指中冲穴 7、身体倦怠、盗汗:过度疲劳,身心疲倦方法:手背中渚穴、手心、胃脾大肠区、健理三针区 8、头痛:中指心穴、手腕大陵穴全头痛――全头点大拇指、中指头顶痛――头顶点(中空痛)中指肝经后脑疼――后头点小指膀胱经两侧疼――偏头点左主肝右主肺酒食前额痛――前头点食指胃经 9、焦虑不安:方法:中指中冲、小指少冲、手掌区、中指心穴、手腕大陵穴、虎口下虎边穴、手背手腕阳溪穴虎边穴是治疗羊癫疯的特效穴。 10、低血压:手腕神门、大陵穴、手背手腕阳池穴、无名小指下中渚穴 11、发冷:手背阳池穴(慢慢长时间缓刺激)、无名指关冲、小指命门穴、手心区 12、青春痘:手背合谷穴、手腕神门、手背食指根第二二间、拇指丘胃脾大肠区 13、眼睛疲劳:手掌心包区、食指商阳穴、小指少泽穴 14、牙痛:小指肾穴、手背合谷穴、中指无名指下齿痛点、无名指肝穴 15、落枕:小指少泽穴、手背中指下“颈咽区” 16、晕车:小指侧手腕上神门穴、无名指关冲穴、手掌中央手心 17、白发:小指肾穴、小指命门穴、手心、中指中冲穴、无名指关冲穴、手腕中央阳池穴 18、更年期障碍:小指肾穴、小指侧面生殖区、手指中央心包区 19、腹胀:食指大肠穴、手背食指根处二间穴、胃脾大肠区 20、荨麻疹:无名指肝穴、肺穴、小指肾穴、中指心穴、手背手腕阳池穴。 21、痔疮:手背小指会阴点、手背合谷穴、食指大肠穴。 22、关节酸痛:五指尖各井穴、手背虎金寸、阳池穴 23、肩关节炎:手腕侧太渊穴、手背合谷穴、阳溪穴、手腕神门穴、手背液门穴、手腕大陵穴、中指中冲穴、手背小指末端后溪穴。 24、腰痛:手背“背腰腿区”两个穴道、食指下侧、无名指下铡(轻柔缓慢)坐骨神经痛:手背无名指和小指交叉处坐骨神经点 25、肥胖:掌内食指下方“胃脾大肠区”(强刺激)、手背中央“胸腹区” 26、蓄脓症:掌内拇指丘“胃脾大肠区”、手背合谷穴、中指中冲穴、手背拇指下手腕间鼻痛点 27、慢性鼻-炎:手背合谷穴(强刺激)、食指大肠穴 28、胃痛:手掌中心下胃肠点、手背拇指根下落零五 29、胃溃疡:手掌中央下胃肠点、手背中央胸腹区、食指前头点 30、眩晕:无名指下关冲穴、中指指根耳咽区 31、耳鸣:小指肾穴、前谷穴、手背阳谷穴、无名指关冲穴 32、气喘:掌内食指和中指下咳喘点、手背食指根三间穴、拇指丘胸腔呼吸器官区(轻柔)

经方临床应用

经方临床应用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经方;临床应用 经方主要是出自医圣张仲景所著之《伤寒论卒病论》(后世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中所载的方剂。后世谓之“经方”,因其配伍严谨,用药精当,疗效卓著,为历代医家所称颂,故自古有“江南诸师秘仲景方而不传”之说。多年来,笔者临床应用经方治疗 一些疑难病疗效甚好,今选择其中比较典型的效果较好的医案,使经方在医疗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医案1,自汗证(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患者,2011年7月來诊。平素体质健壮,去年夏天午饭后,汗 渍未干,随后潜入湖中捕鱼,回到家中时,汗出甚多。自此以后,冬 夏昼夜,经常自汗出。曾求诊多处,皆以卫阳不固论治,用玉屏风散 及龙骨、牡蛎、麻黄根、浮小麦等,效果不显,后来也用桂枝汤加黄 芪等,均稍有好转而后又复发。在市医院经X光片,排除肺结核。一年来,体力疲乏,皮肤灰白,汗孔增大,出汗时肉眼可见。汗出虽多,但口不渴,尿量少,上午不出汗,中午晚间汗出多。脉浮缓重按无力,证为营卫失和,治以微发其汗,调和营卫,处方:桂枝10g,白芍10g,

炙甘草5g,大枣7枚,生姜10g。1剂,水煎服。清晨醒后服下,嘱少顷再吃热粥一碗,以助药力。宜静卧,避风寒,忌油腻。服药后全 身温暖,四肢舒畅,汗出止,仍照原方加黄芪15g、防风10g。服药如前,连进二剂。汗止而病愈。随访半年未发。按:病起于腠理疏松 之时,水湿直侵营卫之间,卫与营分,故“司开合”而不能,致毛孔 洞开不合,故自汗不止。然病延既久,当察有无症变,幸“汗虽多但 口不渴”,“脉仍浮缓”,知“脏气未伤”,病仍在太阳营卫之间,故治仍宜桂枝汤微发其汗,令营卫调和则愈。 2医案2,胃脘剧痛(胃扭转) 患者,男,40岁。恶心,呕吐,上腹部胀满剧痛7天,经多方治疗无效,于2011年4月7日延余诊治。问其病史,素体虚弱,有 胃病史10年,近日外感发热,体温39℃,口服解热镇痛药后,致使大汗淋漓,疲乏无力,时而烦躁,并出现腹痛腹胀,恶心,食入即吐。给服解痉止痛西药,反见病情加重,伴有嗳气,泛酸腹胀,于4月3日行上消化道钡透检查。诊断为胃扭转。因患者不愿手术,要求服中 药治疗。刻诊:面色淡白无华,精神萎靡不振,语声低弱无力,上腹 胀满,平卧较坐位舒服,舌质淡红,苔白厚腻,脉濡细略数。辨证为 寒热痞,治以辛开苦降,和胃消痞。方药用生姜泻心汤:生姜15g,党参15g,半夏10g,黄芩10g,黄连6g,干姜6g,甘草6g,大枣3枚。水煎二次,早晚分服。服三剂后,诸症明显减轻,能进少量饮食,效不更方,续服五剂。1周后来诊,诸证消失,精神大振,饮食如常。于本月17日上消化道钡透复查,提示:上消化道未见器质性病变。

原穴和八会穴

五输穴 1.概述 五输穴,是十二经脉各经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重要腧穴,即井、荥、输、经、合。各经的五输穴从四肢末端起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并以水流大小的不同名称命名,比喻各经脉气自四肢末端向上,象水流一样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特点。 井:指地下泉水初出,微小而浅。杨玄操〈难经〉注:"山谷之中,泉水初出之处名之曰井,井者主出之义也。"用以形容四肢各经的末端穴。 荥:指小水成流。《说文解字》:"荥,绝小水也。"杨上善《明堂》注:"水溢为荥,谓十二经脉从指出已,流溢此处,故名为荥。"用以形容位于井穴之后的第二穴。 输:指水流渐大可输送、灌注。《说文解字》:"输,委输也。"杨上善《太素》注:"输,送致聚也。《难经·八十一难》曰:五藏输者,三焦行气之所留止。故肺气与三焦之气送致聚于此处,故名为输也。"用以形容位于荥穴之后的第三穴。 经:指水流行经较直、较长。《尔雅·释水》:"直波曰经。"杨上善《太素》注:"经,常也。水大流注,不绝为常。血气流注此,徐行不绝,为之常也。"用以形容位于输穴之后的第四穴。 合:指水流汇合入深。杨上善《太素》注:"如水出井以至海为合,脉出指井,至此合于本藏之气,故名为合。"用以形容位于经穴之后肘膝关节附近的第五穴。 五输穴表 2.五输穴主治特点 五输穴各有所主病症。《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病在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隔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合。"《难经·六十七难》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节重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二者立论有相通处。 井穴:多用于昏迷、厥证。井穴是十二经脉之"根",阴阳经脉之气相交之所,有疏通气血、开窍醒神、泄热清神作用。 荥穴:主要用于清泄各经热证,阳经主外热,阴经主内热。 输穴:位于腕踝关节附近,阳经输穴主治各经痛症及循经远道病症;阴经输穴即各经原穴,主治及反应所属脏器病症。 经穴:主要用于循经远道作为配穴,用于寒热、喘咳等。 合穴:阴经合穴用于胸部及腹部病症;足阳经合穴主要用于腑病;手阳经合穴多用于外经病症。附:六府下合穴 六腑中,胃、膀胱、胆属足三阳经,各有合穴;大肠、小肠、三焦属手三阳经,因脏器位于腹部,应于下肢,故除在手阳经各有合穴外,在有关的足阳经上也各有一合穴之说。

中医诊断针灸穴位歌诀大全

中医诊断针灸穴位歌诀大全第一章:针灸腧穴歌 四总穴歌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心胸取内关,小腹三阴谋; 酸痛阿是穴,急救刺水沟。 十六郄穴歌中医诊断 郗义即孔隙,本属气血集。 肺向孔最取,大肠温溜别; 胃经是梁丘,脾属地机穴。 心则取阴郗,小肠养老列; 膀胱金门守,肾向水泉施。 心包郄门刺,三焦会宗持; 胆郗在外丘,肝经中都是。 阳跷跗阳走,阴跷交信期; 阳维阳交穴,阴维筑宾知。 下合穴歌 胃经下合三里乡,上下巨虚大小肠。 膀胱当合委中穴,三焦下合属委阳。 胆经之合阳陵泉,腑病用之效必彰。 经穴个数中医诊断

手太阴肺个十一, 大肠二十脾二一, 胃经四五肾二七, 三焦二三胆二四。 小肠一九膀六七, 心包与心个数九, 任二十四督二八。 十五络穴歌中医诊断 列缺偏历肺大肠,通里支正心小肠;心包内关三焦外,公孙丰隆脾胃详。胆络光明肝蠡沟,大钟络肾膀飞扬。脾之大络名大包,任络尾翳督长强。 十二背俞穴歌 胸三肺俞厥阴四,心五肝九十胆俞;十一脾俞十二胃,十三三焦十四肾。十六大肠小十七,膀胱俞与十九平。 八脉交会穴中医诊断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十二原穴歌

肺渊包陵心神门,大肠合谷焦阳池;小肠之原腕骨穴,足之三阴三原太。胃原冲阳胆丘墟,膀胱之原京骨寻。 十二募穴歌中医诊断 天枢大肠肺中府,关元小肠巨阙心;中极膀胱京门肾,胆日月肝期门寻。脾募章门胃中脘,气化三焦石门针;心包募穴何处取?胸中膻中觅浅深。 八会穴歌 腑会中脘脏章门,髓会绝骨筋阳陵;血会膈腧骨大杼,脉太渊气膻中寻。 六十六穴歌中医诊断 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厉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连;隐白大都足太阴,太白商丘并阴陵。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焉;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经传。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曲泽连;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言。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