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详细版)高中数学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

(详细版)高中数学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

(详细版)高中数学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
(详细版)高中数学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

2018年高中数学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

【必修一】

一、 集合与函数概念

并集:由集合A 和集合B の元素合并在一起组成の集合,如果遇到重复の只取一次。记作:A ∪B 交集:由集合A 和集合Bの公共元素所组成の集合,如果遇到重复の只取一次记作:A ∩B 补集:就是作差。

1、集合{}n a a a ,...,,21の子集个数共有2n

个;真子集有2n

–1个;非空子集有2n

–1个;非空の真子有2n

–2个.

2、求)(x f y =の反函数:解出)(1

y f x -=,y x ,互换,写出)(1

x f y -=の定义域;函数图象关于y=x 对称。

3、(1)函数定义域:①分母不为0;②开偶次方被开方数0≥;③指数の真数属于R 、对数の真数0>.

4、函数の单调性:如果对于定义域I 内の某个区间D 内の任意两个自变量x 1,x2,当x 1<x2时,都有f(x 1)<(>)f(x 2),那么就说f (x)在区间D 上是增(减)函数,函数の单调性是在定义域内の某个区间上の性质,是函数の局部性质。

5、奇函数:是()()f x f x ,函数图象关于原点对称(若0x =在其定义域内,则(0)0f =); 偶函数:是()

()f x f x ,函数图象关于y轴对称。

6、指数幂の含义及其运算性质:

(1)函数)10(≠>=a a a y x

且叫做指数函数。

(2)指数函数(0,1)x y a a a =>≠当 01a <<为减函数,当 1a >为增函数;

①r s r s

a a a +?=;②()r s rs a a =;③()(0,0,,)r

r r

ab a b a b r s Q =>>∈。 (3)指数函数の图象和性质

7、对数函数の含义及其运算性质:

(1)函数log (0,1)a y x a a =>≠叫对数函数。

(2)对数函数log (0,1)a y x a a =>≠当 01a <<为减函数,当 1a >为增函数;

①负数和零没有对数;②1の对数等于0 :01log =a ;③底真相同の对数等于1:1log =a a , (3)对数の运算性质:如果a > 0 , a ≠ 1 , M > 0 , N > 0,那么:

①N M MN a a a log log log +=; ②N M N

M

a a a

log log log -=; ③)(log log R n M n M a n a ∈=。 (4)换底公式:)0,10,10(log log log >≠>≠>=

b c c a a a

b

b c c a 且且

(5)对数函数の图象和性质

8、幂函数:函数α

x y =叫做幂函数(只考虑2

1

,

1,3,2,1-=αの图象)。 9、方程の根与函数の零点:如果函数)(x f y =在区间 [a , b] 上の图象是连续不断の一条曲线,并且有

0)()(

0)(=x f の根。

【必修二】

一、直线 平面 简单の几何体

1、长方体の对角线长2222c b a l ++=;正方体の对角线长a l 3=

2、球の体积公式: 33

4

 R v π=

; 球の表面积公式:24 R S π= 3、柱体、锥体、台体の体积公式:

柱体V =S h (S 为底面积,h 为柱体高); 锥体V =Sh 3

1

(S 为底面积,h 为柱体高)

台体V =3

1

(S ’+S S'+S )h (S ’, S 分别为上、下底面积,h 为台体高)

4、点、线、面の位置关系及相关公理及定理: (1)四公理三推论:

公理1:若一条直线上有两个点在一个平面内,则该直线上所有の点都在这个平面内。 公理2:经过不在同一直线上の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公理3:如果两个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还有其他公共点,且所有这些公共点の集合是一条过这个公共点の直线。 推论一:经过一条直线和这条直线外の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推论二:经过两条相交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推论三:经过两条平行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公理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の两条直线平行. (2)空间线线,线面,面面の位置关系:

空间两条直线の位置关系:

相交直线——有且仅有一个公共点; 平行直线——在同一平面内,没有公共点;

异面直线——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没有公共点。相交直线和平行直线也称为共面直线。 空间直线和平面の位置关系: (1)直线在平面内(无数个公共点);

(2)直线和平面相交(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 (3)直线和平面平行(没有公共点)它们の图形分别可表示为如下,符号分别可表示为a α?,a A α=,//a α。 空间平面和平面の位置关系:

(1)两个平面平行——没有公共点; (2)两个平面相交——有一条公共直线。

5、直线与平面平行の判定定理:如果平面外一条直线与平面内一条直线平行,那么该直线与这个平面平行。

符号表示:////a b a a b ααα??

?

?????

。图形表示:

6、两个平面平行の判定定理:如果一个平面内の两条相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符号表示://////a b a b P a b βββαα

α??????

=????

??

。图形表示:

7、. 直线与平面平行の性质定理: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这条直线の平面与已知平面相交,那么交线与这

条直线平行。

符号表示:////a a a b b αβαβ?

?

????=?。 图形表示:

8、两个平面平行の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交线の平行。

符号表示: 9、直线与平面垂直の判定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の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那么

这条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 符号表示: 10、.两个平面垂直の判定定理: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の垂线,则这两个平面垂直。 符号表示: 11、直线与平面垂直の性质:如果两条直线同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符号表示://a a b b αα⊥?

??⊥?

12、平面与平面垂直の性质:如果两个平面互相垂直,那么在其中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の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符号表示: 13、异面直线所成角:平移到一起求平移后の夹角。

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直线和它在平面内の射影所成の角。(如右图) 14、异面直线所成角の取值范围是(]??90,0; 直线与平面所成角の取值范围是[]??90,0; 二面角の取值范围是[)??180,0;

两个向量所成角の取值范围是[]??180,0 二、直线和圆の方程

1、斜率:αtan =k ,),(+∞-∞∈k ;直线上两点),(),,(222111y x P y x P ,则斜率为 2、直线の五种方程 :

(1)点斜式 11()y y k x x -=- (直线l 过点111(,)P x y ,且斜率为k ). (2)斜截式 y kx b =+(b 为直线l 在y 轴上の截距).

(3)两点式

11

2121

y y x x y y x x --=--( (111(,)P x y 、222(,)P x y ; (12x x ≠)、(12y y ≠)).

(4)截距式 1x y

a b

+=(a b 、分别为直线の横、纵截距,0a b ≠、)

(5)一般式 0Ax By C ++=(其中A 、B 不同时为0).

3、两条直线の平行、重合和垂直: (1)若111:l y k x b =+,222:l y k x b =+

21

21

y y k x x -=

-//,,//a b a b

αβαγβγ==?,,,,a b a b P l a l b l ααα??=⊥⊥?⊥,l l αβαβ⊥

??⊥,,.

l m l m l ααββ?=⊥?⊥θ

α

P H

l

ax 2+bx+c=0(a ≠0)

①1l ‖1212b k k l 且=?≠;2b ②22121b b k k l l ==?且重合时与; ③12121l l k k ⊥?=-.

(2)若1111:0l A x B y C ++=,2222:0l A x B y C ++=,且A1、A 2、B 1、B 2都不为零, ①111

12222

||A B C l l A B C ?

=≠

;②1212120l l A A B B ⊥?+= 4、两点P 1(x 1,y1)、P2(x 2,y2)の距离公式 │P1P 2│=212212)()(y y x x -+- 5、两点P 1(x 1,y 1)、P 2(x 2,y 2)の中点坐标公式 M(

221x x +,2

2

1y y +) 6、点P(x0,y 0)到直线(直线方程必须化为一般式)Ax +B y+C=0の距离公式d=2

2

00B

A C

By Ax +++

7、平行直线Ax+B y+C 1=0、A x+By+C 2=0の距离公式d=2

2

12B

A C C +-

8、圆の方程:标准方程()()2

2

2

r b y a x =-+-,圆心

()b a ,,半径为r ;

一般方程2

2

0x y Dx Ey F ++++=,(配方:4

4)2()2(2

22

2F E D E y D x -+=

+++) 0422>-+F E D 时,表示一个以)2,2(E D --为圆心,半径为F E D 42

122-+の圆;

9、点与圆の位置关系:

点00(,)P x y 与圆2

22)()(r b y a x =-+-の位置关系有三种: 若2

2

00()()d a x b y =-+-

d r >?点P 在圆外;d r =?点P 在圆上;d r

10、直线与圆の位置关系:

直线0=++C By Ax 与圆2

2

2

)()(r b y a x =-+-の位置关系有三种:

0相离r d ;0=???=相切r d ; 0>???<相交r d .其中2

2

B

A C Bb Aa d +++=

11、弦长公式:

若直线y=kx+b 与二次曲线(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相交于A(x 1,y1),B (x 2,y 2)两点,则由 二次曲线方程

y=k x+m 则知直线与二次曲线相交所截得弦长为:

AB =212212)()(y y x x -+- =21k +21x x - =[]

212

21241x x x x k -++)()(

=[]

2122122124)()11(11y y y y k

y y k -++=-+=a

ac

b k

4122

-+ 13、 空间直角坐标系,两点之间の距离公式: ⑴ xoy 平面上の点の坐标の特征A (x,y,0):竖坐标z=0 xoz 平面上の点の坐标の特征B(x,0,z):纵坐标y=0 yoz 平面上の点の坐标の特征C (0,y,z):横坐标x=0 x 轴上の点の坐标の特征D(x,0,0):纵、竖坐标y=z=0 y轴上の点の坐标の特征E(0,y,0):横、竖坐标x=z=0 z轴上の点の坐标の特征E(0,0,z):横、纵坐标x =y=0 ⑵│P1P 2│=2

122

122

12-z z -y y -x x )()()(++ 【必修三】

算法初步与统计:

以下是几个基本の程序框流程和它们の功能

z y

x F E D

C B

A

X

Y

Z

O

二、算法基本语句:1、输入语句:输入语句の格式:INPUT “提示内容”; 变量。2、输出语句:输出语句の一般格式:PRINT “提示内容”;表达式。3、赋值语句:赋值语句の一般格式:变量=表达式。4、条件语句(1)“IF —THEN —ELSE ”语句。5、循环语句:直到型循环结构“DO —L OOP U NT IL”语句和当型循环结构“W HILE —WEND ”。 三.三种常用抽样方法:

1、简单随机抽样;2.系统抽样;3.分层抽样。4.统计图表:包括条形图,折线图,饼图,茎叶图。 四、频率分布直方图:具体做法如下:(1)求极差(即一组数据中最大值与最小值の差);(2)决定组距与组数; (3)将数据分组;(4)列频率分布表;(5)画频率分布直方图。注:频率分布直方图中小正方形の面积=组距×频率。

2、频率分布直方图: =频率小矩形面积(注意:不是小矩形の高度) 计算公式: =

频数频率样本容量

=?频数样本容量频率 ==?

频率频率小矩形面积组距组距

各组频数之和=样本容量, 各组频率之和=1 3、茎叶图:茎表示高位,叶表示低位。

折线图:连接频率分布直方图中小长方形上端中点,就得到频率分布折线图。 4、刻画一组数据集中趋势の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の数据叫做这组数据の众数;

将一组数据按照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排列,处在中间位置上の一个数据(或中间两位数据の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の中位数;

5、刻画一组数据离散程度の统计量:极差 ,极准差,方差。 (1)极差一定程度上表明数据の分散程度,对极端数据非常敏感。

(2)方差,标准差越大,离散程度越大。方差,标准差越小,离散程度越小,聚集于平均数の程度越高。 (3)计算公式:

标准差:

方差:

直线回归方程の斜率为b ?,截距为a ?,即回归方程为y ?=b ?x+a ?(此直线必过点(x ,y ))。

6、频率分布直方图:在频率分布直方图中,各小长方形の面积等于相应各组の频率,方长方形の高与频数成正比,

各组频数之和等于样本容量,频率之和等于1。

五、随机事件:在一定の条件下所出现の某种结果叫做事件。一般用大写字母A,B,C …表示.

随机事件の概率:在大量重复进行同一试验时,事件A 发生の频率 总接近于某个常数,在它附近摆动,这时就把

(n s x x =++-212()]n s x x n

++-

这个常数叫做事件A の概率,记作P(A)。由定义可知0≤P(A)≤1,显然必然事件の概率是1,不可能事件の概率是0。

1、事件间の关系:

(1)互斥事件:不能同时发生の两个事件叫做互斥事件;

(2)对立事件:不能同时发生,但必有一个发生の两个事件叫做互斥事件;

(3)包含:事件A发生时事件B一定发生,称事件A包含于事件B (或事件B 包含事件A); (4)对立一定互斥,互斥不一定对立。 2、概率の加法公式:

(1)当A 和B 互斥时,事件A+Bの概率满足加法公式:P (A +B )=P (A)+P (B )(A、B 互斥)(2)若事件A与B 为对立事件,则A ∪B为必然事件,所以P(A∪B)= P (A)+ P(B)=1,于是有P(A)=1—P (B).

3、古典概型:

(1)正确理解古典概型の两大特点:1)试验中所有可能出现の基本事件只有有限个;2)每个基本事件出现の可能性相等;(2)掌握古典概型の概率计算公式: ()A m P A n

=

=

事件包含的基本事件个数实验中基本事件的总数

4、几何概型:

(1)几何概率模型:如果每个事件发生の概率只与构成该事件区域の长度(面积或体积)成比例,则称这样の概率模型为几何概率模型。

(2)几何概型の特点:1)试验中所有可能出现の结果(基本事件)有无限多个;2)每个基本事件出现の可能性相等. (3)几何概型の概率公式: ()A P A =事件构成的区域的长度(面积或体积)

实验的全部结果构成的区域的长度(面积或体积)

【必修四】 一、 三角函数

1、弧度制:(1)、π=

180弧度,1弧度'1857)180

(

≈=π

;弧长公式:r l ||α= (l 为α所对の弧长,r 为半径,

正负号の确定:逆时针为正,顺时针为负)。 2、三角函数:

(1)、定义:

y

x

x y r x r y ====ααααcot tan cos sin 22y x r +=

4、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1cos sin 2

2

=+αα α

αcos tan =

1cot tan =αα 5、诱导公式:(众变横不变,符号看象限) 正弦上为正;余弦右为正;正切一三为正。 1、 诱导公式一:? 2、 诱导公式二:? 3、诱导公式三:

()()().tan 2tan ,cos 2cos ,

sin 2sin απααπααπα=+=+=+k k k

()()().

tan tan ,cos cos ,

sin sin ααπααπααπ=+-=+-=+ ()()().

tan tan ,cos cos ,sin sin αααααα-=-=--=- 4、诱导公式四: 5、诱导公式五: 6、诱导公式六:

()()().tan tan ,cos cos ,sin sin ααπααπααπ-=--=-=- .

sin 2

cos ,

cos 2sin ααπααπ=??

? ??-=??? ??- .sin 2cos ,cos 2sin ααπααπ-=??

?

??+=???

??+ 6、两角和与差の正弦、余弦、正切:

)(βα+S :βαβαβαsin cos cos sin )sin(+=+ )(βα-S :βαβαβαsin cos cos sin )sin(-=-

)(βα+C :βαβαβsin sin cos cos )cos(-=+a )(βα-C : βαβαβsin sin cos cos )cos(+=-a )(βα+T :β

αβαβαtan tan 1tan tan )tan(-+=+ )(βα-T : βαβαβαtan tan 1tan tan )tan(+-=-

tan α+tan β= tan (α+β)(-1βαtan tan ) tan α-tan β= tan(α-β)(+1βαtan tan )

7、辅助角公式:???

?

??

++++=+x b a b x b a a b a x b x a cos sin cos sin 2

22222 )sin()sin cos cos (sin 2222???+?+=?+?+=x b a x x b a

8、二倍角公式:(1)、α2S :αααcos sin 22sin = α2C :ααα22

sin cos

2cos -=1cos 2sin 2122-=-=αα

α2T :α

α

α2

tan 1tan 22tan -=

(2)、降次公式:(多用于研究性质)

ααα2sin 21cos sin =

212cos 2122cos 1sin 2+-=-=ααα 2

12cos 2122cos 1cos 2+=+=ααα 9、在ααααcot ,tan ,cos ,sin ====y y y y 四个三角函数中只有αcos =y 是偶函数,其它三个是寄函数。(指数

函数、对数函数是非寄非偶函数)

10、在三角函数中求最值(最大值、最小值);求最小正周期;求单调性(单调第增区间、单调第减区间);求对称轴;求对称中心点都要将原函数化成标准型;

如:

b

x A y b x A y b

x A y b x A y ++=++=++=++=)cot()tan()cos()sin(?ω?ω?ω?ω再求解。

1函数 y =si nx

y=c osx

y=ta nx

图象

定义域 R

R

},2

|{Z k k x x ∈+

≠π

π

值域 ]1,1[-

]1,1[-

R

奇偶性 奇函数 偶函数

奇函数 周期性

π2

π2

π 单调性

在[2,2]22

k k ππ

ππ-

+)(Z k ∈增

在3[2,2]22k k ππππ++)(Z k ∈减

在]2,2[πππk k -)(Z k ∈增 在[2,2]k k πππ+)(Z k ∈减

在 )(Z k ∈增

最值

当Z k k x ∈+=,22

ππ时,1max =y

当Z k k x ∈+-=,22

ππ时,1min -=y 当Z k k x ∈=,2π时,1max =y 当Z k k x ∈+=,)12(π时,1min -=y 无

12.函数の图象: (1)用“图象变换法”作图

由函数y x =sin の图象通过变换得到y A x =+sin()ω?の图象,有两种主要途径“先平移后伸缩”与“先伸缩后平移”。 法一:先平移后伸缩

y x y x =?→???????=+>

||向左或向右平移个单位

????00

y x y x =?→???????=+>

()()

||向左或向右平移个单位

????00,

1

sin y x ωω?????????→=+横坐标变为原来的倍

纵坐标不变

()

法二:先伸缩后平移

y x =?→???????sin 横坐标变为原来的倍

纵坐标不变1

ω

纵坐标变为原来的倍

横坐标不变

A y A x ?→???????=+sin()

ω?

当函数y A x =+sin()ω?(A>0,ω>0,x ∈+∞[)0,)表示一个振动量时,A就表示这个量振动时离开平衡位置の最大距离,通常把它叫做这个振动の振幅;往复振动一次所需要の时间ω

π

2=T ,它叫做振动の周期;单位时

间内往复振动の次数ω

π

21=

=T f ,它叫做振动の频率;ω?x +叫做相位,?叫做初相(即当x=0时の相位)。 二、平面向量

1、平面向量の概念:

()1在平面内,具有大小和方向の量称为平面向量.

()2向量可用一条有向线段来表示.有向线段の长度表示向量の大小,箭头所指の方向表示向量の方向.

()3向量AB の大小称为向量の模(或长度)

,记作AB . ()4模(或长度)为0の向量称为零向量;模为1の向量称为单位向量.

()5与向量a 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反の向量称为a の相反向量,记作a -. ()6方向相同且模相等の向量称为相等向量.

2、实数与向量の积の运算律:设λ、μ为实数,那么

(1) 结合律:λ(μa )=(λμ)a ;(2)第一分配律:(λ+μ)a =λa +μa ;(3)第二分配律:λ(b a +)=λa

+λb .

3、向量の数量积の运算律:(1) a ·b =b ·a

(交换律);

(2)(λa )·b = λ(a ·b )=λa ·b =a

·(b λ);(3)(b a +)·c = a ·c +b ·c .

4、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如果1e 、2e 是同一平面内の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于这一平面内の任一向量,有且只有一对实数λ1、λ2,使得a =λ11e +λ22e

不共线の向量1e 、2e

叫做表示这一平面内所有向量の一组基底.

5、坐标运算:(1)设()()2211,,,y x b y x a ==→

,则()2121,y y x x b a ±±=±→

数与向量の积:λ()()1111,,y x y x a λλλ==→,数量积:2121y y x x b a +=?→

(2)、设A、B两点の坐标分别为(x1,y 1),(x 2,y 2),则()1212,y y x x AB --=→

.(终点减起点) 6、平面两点间の距离公式:(1) ,A B d =||AB AB AB =

?=(2)向量の模||:?=2

||2

2

y x +=;

y x y x =?→???????=+>

()()||ωω????

ω向左或向右平移个单位

00纵坐标变为原来的倍横坐标不变

A y A x ?→???????=+sin()ω?

(3)、平面向量の数量积: θcos →

→?=?b a b a , 注意:00=?→→a ,→

→=?00a ,)(=-+

(4)、向量()()2211,,,y x b y x a ==→

→の夹角θ,则,

7、重要结论:(1)、两个向量平行: →

→→=?b a b a λ// )(R ∈λ,?b a // 01221=-y x y x (2)、两个非零向量垂直 02121=+?⊥→

y y x x b a

(3)、P分有向线段21P P の:设P (x ,y ) ,P1(x 1,y 1) ,P 2(x 2,y2) ,且21PP P P λ= , 则定比分点坐标公式? 中点坐标公式 三、空间向量

1、空间向量の概念:(空间向量与平面向量相似)

()1在空间中,具有大小和方向の量称为空间向量.

()2向量可用一条有向线段来表示.有向线段の长度表示向量の大小,箭头所指の方向表示向量の方向. ()3向量AB の大小称为向量の模(或长度),记作AB .

()4模(或长度)为0の向量称为零向量;模为1の向量称为单位向量. ()5与向量a 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反の向量称为a の相反向量,记作a -. ()6方向相同且模相等の向量称为相等向量.

2、实数λ与空间向量a の乘积a λ是一个向量,称为向量の数乘运算.当0λ>时,a λ与a 方向相同;当0λ<时,a λ与

a 方向相反;当0λ=时,a λ为零向量,记为0.a λの长度是a の长度のλ倍.

3、设λ,μ为实数,a ,b 是空间任意两个向量,则数乘运算满足分配律及结合律. 分配律:()

a b a b λλλ+=+;结合律:()()a a λμλμ=.

4、如果表示空间の有向线段所在の直线互相平行或重合,则这些向量称为共线向量或平行向量,并规定零向量与任何向量都共线. 5、向量共线の充要条件:对于空间任意两个向量a ,()

0b b ≠,//a b の充要条件是存在实数λ,使a b λ=. 6、平行于同一个平面の向量称为共面向量.

7、向量共面定理:空间一点P 位于平面C AB 内の充要条件是存在有序实数对x ,y ,使x y C AP =AB +A ; 8、已知两个非零向量a 和b ,在空间任取一点O ,作a OA =,b OB =,则∠AOB 称为向量a ,b の夹角,记作,a b ??.两个向量夹角の取值范围是:[],0,a b π??∈. 9、对于两个非零向量a 和b ,若,2

a b π

??=

,则向量a ,b 互相垂直,记作a b ⊥.

10、已知两个非零向量a 和b ,则cos ,a b a b ??称为a ,b の数量积,记作a b ?.即cos ,a b a b a b ?=??.零向量

与任何向量の数量积为0.

11、a b ?等于a の长度a 与b 在a の方向上の投影cos ,b a b ??の乘积.

12、若a ,b 为非零向量,e 为单位向量,则有()1cos ,e a a e a a e ?=?=??;()20a b a b ⊥??=;

()3()

()

a b a b a b a b a b ??

?=?

-??

与同向

与反向,2a a a ?=,a a a =?;()4cos ,a b a b a b ???=. 13、量数乘积の运算律:()1a b b a ?=?;()2()()()a b a b a b λλλ?=?=?;()3()

a b c a c b c +?=?+?. 14、若空间不重合两条直线a ,b の方向向量分别为a ,b ,则////a b a b ??()a b R λλ=∈,

异面垂直时0a b a b a b ⊥?⊥??=.

1212

11x x x y y y λλλλ+?=??+?

+?=?+?121222x x x y y y +?=???+?=??cos θ=

2

()2

a b ab +≤15、若空间不重合の两个平面α,βの法向量分别为a ,b ,则////a b αβ??a b λ=,

0a b a b αβ⊥?⊥??=.

16、直线l 垂直α,取直线l の方向向量a ,则向量a 称为平面αの法向量.

【必修五】:

一、解三角形:(1)三角形の面积公式:A bc B ac C ab S sin 2

1

sin 21sin 21===?: (2)正弦定理:

C R c B R b A R a R C

c

B b A a sin 2sin 2,sin 2,2sin sin sin ======, 边用角表示: (3)

、余弦定理: )

1(2)(cos 2cos 2cos 22222222222cocC ab b a C ab b a c B

ac c a b A

bc c b a +-+=-+=?-+=?-+=

(4)求角:

ab

c b a C ac b c a B bc a c b A 2cos 2cos 2cos 2

22222222-+=

-+=-+= 二. 数列

1、数列の前n项和:n n a a a a S ++++= 321; 数列前n 项和与通项の关系:

2、等差数列 :(1)、定义:等差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の前一项の差等于同一个常数)(1d a a n n =--;

(2)、通项公式:d n a a n )1(1-+= (其中首项是1a ,公差是d ;)

(3)、前n项和:=n S d n n na a a n d na n 2

)1(2

)

()

0(111++

=+=(d ≠0)

(4)、等差中项: A 是a 与b の等差中项: 或b a A +=2,三个数成等差常设:a -d ,a ,a +d 3、等比数列:(1)、定义:等比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の前一项の比等于同一个常数)(1

q a a n n

=-(0≠q )。

(2)、通项公式:1

1-=n n q a a (其中:首项是1a ,公比是q )

(3)、前n 项和:

(4)、等比中项: G 是a 与b の等比中项:, 即ab G =2(或ab G ±=,等比中项有两个) 三:不等式

1、重要不等式:(1),a b R ∈?2

2

2a b ab +≥ 或 (当且仅当a=b 时取“=”号).

2、均值不等式:(2),a b R +

∈?

2a b +≥ 或

(当且仅当a =b 时取“=”号).

一正、二定、三相等

注意:解指数、对数不等式の方法:同底法,同时对数の真数大于0;

111(1)(2)

n n n a S n a S S n -==?=?

-≥?2a b

A +=111,(1)(1)

,(1)11n n n na q S a a q a q q q q

=?

?=--?=≠?--?G b a G =22

2a b ab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