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案讲义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案讲义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案讲义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案讲义

第1课时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理解集合的含义,知道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2)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理解集合相等的含义.

(3)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的意义,并能恰当地应用列举法或描述法表示集合.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初步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从观察分析集合的元素入手,正确地理解集合.

(2)观察关于集合的几组实例,并通过自己动手举出各种集合的例子,初步感受集合语言在描述客观现实和数学对象中的意义.

(3)学会借助实例分析、探究数学问题(如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

(4)通过实例体会有限集与无限集,理解列举法和描述法的含义,学会用恰当的形式表示给定集合掌握集合表示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在学习运用集合语言的过程中,增强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扎实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集合的概念及集合的表示.难点是集合的特征性质和概念以及运用特征性质描述法正确地表示一些简单集合.

(三)教学方法

尝试指导与合作交流相结合.通过提出问题、观察实例,引导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分析、讨论、探究集合中元素表达的基本要求,并能依照要求举出符合条件的例子,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性质的掌握.通过命题表示集合,培养运用数学符合的意识.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师生互动设计意图

提出问题一个百货商店,第一批进货是帽子、皮

鞋、热水瓶、闹钟共计4个品种,第二批

进货是收音机、皮鞋、尼龙袜、茶杯、

闹钟共计5个品种,问一共进了多少品种

的货?能否回答一共进了4 + 5 = 9种呢?

学生回答(不能,应为7种),

然后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原因:由

于两次进货共同的品种有两种,故

应为4 +5 – 2 = 7种.从而指出:

……这好像涉及了另一种新的运

算.……

设疑激趣,

导入课题.

复习引入①初中代数中涉及“集合”的提法.

②初中几何中涉及“集合”的提法.

引导学生回顾,初中代数中不

等式的解法一节中提到的有关知

识:

一般地,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

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

解的集合,简称为这个不等式的解

集.

几何中,圆的概念是用集合描

述的.

通过复

习回顾,引

出集合的

概念.

概念形成

第一组实例(幻灯片一):

(1)“小于l0”的自然数0,1,2,

3, (9)

(2)满足3x–2 >x+ 3的全体实

数.

(3)所有直角三角形.

(4)到两定点距离的和等于两定点

间的距离的点.

(5)高一(1)班全体同学.

(6)参与中国加入WTO谈判的中方

成员.

1.集合:

一般地,把一些能够确定的不同的

对象看成一个整体,就说这个整体是由

这些对象的全体构成的集合(或集).

2.集合的元素(或成员):

即构成集合的每个对象(或成员),

教师提问:①以上各例(构成

集合)有什么特点?请大家讨论.

学生讨论交流,得出集合概念

的要点,然后教师肯定或补充.

②我们能否给出集合一个大体

描述?……学生思考后回答,然后教

师总结.

③上述六个例子中集合的元素

各是什么?

④请同学们自己举一些集合的

例子.

通过实例,

引导学生

经历并体

会集合(描

述性)概念

形成的过

程,引导学

生进一步

明确集合

及集合元

素的概念,

会用自然

语言描述

集合.

概念深化

第二组实例(幻灯片二):

(1)参加亚特兰大奥运会的所有中

国代表团的成员构成的集合.

(2)方程x2 = 1的解的全体构成的集

合.

(3)平行四边形的全体构成的集

合.

(4)平面上与一定点O的距离等于r

的点的全体构成的集合.

3.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教师要求学生看第二组实例,

并提问:①你能指出各个集合的元

素吗?②各个集合的元素与集合之

间是什么关系?③例(2)中数0,–2

是这个集合的元素吗?

学生讨论交流,弄清元素与集

合之间是从属关系,即“属于”或

“不属于”关系.

引入集合

语言描述

集合.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师生互动设计意图

念深化

集合通常用英语大写字母A、B、C…

表示,它们的元素通常用英语小写字母a、

b、c…表示.

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

记作a∈A,读作“a属于A”.

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

A,记作a?A,读作“a不属于A”.

4.集合的元素的基本性质;

(1)确定性:集合的元素必须是确定

的.不能确定的对象不能构成集合.

(2)互异性:集合的元素一定是互异

的.相同的几个对象归于同一个集合时只

能算作一个元素.

第三组实例(幻灯片三):

(1)由x2,3x + 1,2x2–x + 5三个式

子构成的集合.

(2)平面上与一个定点O的距离等于

1的点的全体构成的集合.

(3)方程x2 = – 1的全体实数解构成的

集合.

5.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记作

?.

6.集合的分类:按所含元素的个数分

为有限集和无限集.

7.常用的数集及其记号(幻灯片四).

N: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

N*或N+:正整数集(或自然数集去掉

0).

Z:整数集.

Q:有理数集.

R:实数集.

教师提问:“我们班中高个子

的同学”、“年轻人”、“接近数

0的数”能否分别组成一个集合,

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并在教

师的引导下明确:

给定一个集合,任何一个对象

是不是这个集合的元素也就确定

了.另外,集合的元素一定是互异

的.相同的对象归于同一个集合时

只能算作集合的一个元素.

教师要求学生观察第三组实

例,并提问:它们各有元素多少

个?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并回答问

题.

然后,依据元素个数的多少将

集合分类.

让学生指出第三组实例中,哪

些是有限集?哪些是无限

集?……

请同学们熟记上述符号及其

意义.

通过讨

论,使学生

明确集合

元素所具

有的性质,

从而进一

步准确理

解集合的

概念.

通过观

察实例,发

现集合的

元素个数

具有不同

的类别,从

而使学生

感受到有

限集、无限

集、空集存

在的客观

意义.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师生互动设计意图

例1(1)利用列举法表法下列集合:①{15的正约数};②不大于10的非负偶数集. (2)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①正偶数集;②{1,–3,5,–7,…,–39,41}. 【分析】考查集合的两种表示方法的概念及其应用.

【解析】(1)①{1,3,5,15}

②{0,2,4,6,8,10} (2)①{x | x = 2n ,n ∈N *}

②{x | x = (–1) n –1·(2n –1),n ∈N *且n ≤21}.

【评析】(1)题需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多用于集合中的元素有有限个的情况.

(2)题是将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多用于集合中的元素有无限多个的无限集或元素个数较多的有限集.

例2 用列举法把下列集合表示出来:

(1)A = {x ∈N |9

9x

-∈N }; (2)B = {

9

9x

-∈N | x ∈N }; (3)C = { y = y = – x 2 + 6,x ∈N ,y ∈N }; (4)D = {(x ,y ) | y = –x 2 +6,x ∈N };

(5)E = {x |p

q

= x ,p + q = 5,p ∈N ,q ∈N *}.

【分析】先看五个集合各自的特点:集合A 的元素是自然数x ,它必须满足条件99x

-也是自然数;集合B 中的元素是自然数

9

9x

-,它必须满足条件x 也是自然数;集合C 中的元素是自然数y ,它实际上是二次函数y = – x 2 + 6 (x ∈N )的函数值;集合D 中的元素是点,这些点必须在二次函数y = – x 2 + 6 (x ∈N )的图象上;集合E 中的元素是x ,它必须满足的条

件是x =p

q

,其中p + q = 5,且p ∈N ,q ∈N *.

【解析】(1)当x = 0,6,8这三个自然数时,

9

9x

-=1,3,9也是自然数. ∴ A = {0,6,9}

(2)由(1)知,B = {1,3,9}.

(3)由y = – x 2 + 6,x ∈N ,y ∈N 知y ≤6. ∴ x = 0,1,2时,y = 6,5,2 符合题意. ∴ C = {2,5,6}.

(4)点 {x ,y }满足条件y = – x 2 + 6,x ∈N ,y ∈N ,则有:

0,1,2,

6,

5,

2.x x x y y y ===????

?

?===???

∴ D = {(0,6) (1,5) (2,2) }

(5)依题意知p + q = 5,p ∈N ,q ∈N *,则

0,

1,2,3,4,

5,4,3,2, 1.p p p p p q q q q q =====??????

?

???=====?????

x 要满足条件x =P

q ,

∴E = {0,14,2

3

,32,4}.

【评析】用描述法表示的集合,要特别注意这个集合中的元素是什么,它应该符合什么

条件,从而准确理解集合的意义.

例3 已知–3∈A = {a –3,2a – 1,a2 + 1},求a的值及对应的集合A.

–3∈A,可知–3是集合的一个元素,则可能a –3 = –3,或2a – 1 = –3,求出a,再代入A,求出集合A.

【解析】由–3∈A,可知,a –3 = –3或2a–1 = –3,当a–3 = –3,即a = 0时,A = {–3,–1,1}

当2a– 1 = –3,即a = –1时,A = {– 4,–3,2}.

【评析】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是确定的,–3∈A,则必有一个式子的值为–3,以此展开讨论,便可求得a.

高中数学-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案

高中数学-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案 学习目标:(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理解集合“属于”关系; (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 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学习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 学习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即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课堂探究: 一、引入课题 大家对“集合”这个词陌生吗? 初中时学过的自然数集,有理数集等.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阅读课本P2-P3内容. 二、新课教学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1.一般地,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set),也 简称集. 2.思考1:课本P3的思考题,并再列举一些集合例子和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对学 生的例子予以讨论、点评,进而讲解下面的问题. 3.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 (1)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的元 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2)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3)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 4.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belong to)A,记作a∈A; (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not belong to)A,记作a?A(举例). 5.重要数集及其记法 自然数集(或非负整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记作N*或N+; 整数集,记作Z; 有理数集,记作Q; 实数集,记作R. 6.随堂练习 ∈或填空. 用符号? (1) 3.14__Q;(2)π__Q;

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导学案

§1.1 集合的概念 1.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3.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常用数集及其记法、集合元素的三个特征. (预习教材P2~ P5,回答下列问题) ①不等式30 x->的解; ②接近数0的数; ③方程2210 x x -+=的解; ④1,2,1;

⑤坐标平面内第一象限内所有的点; 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组成的集合,记作; 正整数集:所有正整数的集合,记作; 整数集:全体整数的集合,记作; 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的集合,记作; 实数集:全体实数的集合,记作. 自我检测2:填∈或? ① 3.14Q②0N③ 1,2Z ④πQ⑤()02-N*⑥() 自我检测3:选择恰当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 ①由大于3小于10的整数组成的集合___________ ________; x-=的实数解组成的集合_____ _; ②方程240

题型一 集合的概念 【例1】 下列对象能构成集合的是( ) A.高一年级全体较胖的学生 B .sin 30°,sin 45°,cos 60°,1 C .全体很大的自然数 D .平面内到△ABC 三个顶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 题型二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例2】填∈或? 1- N ,0 *N ,3.7 Z ,3 1 Q ,. 题型三 集合的表示 【例3】 试分别用描述法和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1) 由大于10小于20的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 (2) 方程2 2+10x x +=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 (3) 不等式450x ->的解集; (4) 所有奇数组成的集合; (5) 坐标平面内第一、三象限内所有点的集合; (6) 一次函数y x =的图象与二次函数2y x =的图象的交点组成的集合;

示范教案(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模块纵览 课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 认识和理解集合、映射、函数、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概念,认识和理解它们的有关性质和运算.具有一定的把函数应用于实际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背景的给出,通过经历、体验和实践探索过程的展现,通过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让学生体会过程的重要,并在过程中学习知识,同时领会一定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通过对本模块内容的教学,使学生在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并在初中函数的学习基础上,对数学有更深刻的感受,提高说理、批判和质疑精神,形成锲而不舍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和习惯,树立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内容概述 本模块共三章: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Ⅰ);第三章函数的应用. 本模块为了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概念,先在第一章给出集合的有关概念、表示、关系和运算等;然后从函数实例出发深化函数概念及其表示,并研究映射概念;进而又给出了函数的性质:单调性、最值、奇偶性,这也是对函数的深化;接下来再回到特殊的函数——几个基本初等函数,继续认识函数,本模块重点涉及了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最后专门给出了函数在数学和实际中的一些应用实例,使函数的价值得到体现,也是进一步巩固函数的概念,更加强了数学应用. 概括地说,本模块的核心内容是“函数”.函数是描述现实世界最重要、最常用的数学模型,是贯穿整个高中数学的纽带,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准备,是未来公民的必需,因此,整个模块以函数作为中心,以函数思想作为指导思想. 本模块无论是数还是形都用函数观点来研究,研究它们的变化及其规律.对方程的认识和研究,也是从函数出发,把它与两个函数相结合,把它的解看成两个函数图象的交点的横坐标.这里把函数作为整体来认识,方程则被看成是包含于函数的局部. 教学建议 教师,对数学应该有自己深入的想法,只有教师深入了才能有教学的浅出;教师,对于教学也应该有自己的想法,唯其有自己的想法,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教出具有独到想法的学生. 1.抓住核心,重点突破 由于函数是本模块的重点和核心,因此教师要重视函数的教学,向学生贯彻函数的数学思想,逐步让学生掌握学会函数,更会用函数的思想去解决数学和实际问题.函数概念的教学要从实际背景和定义两个方面帮助学生理解函数的本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常识,尝试列举具体函数,构建函数的一般定义.要注意:①构成函数的要素和相同函数的含义,②函数的三种表示法的联系、区别与适用性,③分段函数的意义,④映射的概念和判断.教学中应强调对函数概念本质的理解,在求函数定义域、值域时,要控制难度. 2.用课本教,而非教课本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指导下编写的,是数学学科教育目标的具体化,体现数学学科对学生最起码的要求,是编制高考大纲的依据,是数学教学和培养学生数学素质的主要依据,具有指导性.《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目标是包含“双基”在内的三维发展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这种教学过程中,课本仅仅是一种学习工具,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课本内容仅仅是帮助学生实现三维发展目标的一种载体,并不要求学生将课本内容全部掌握.由于高中数学课本版本的多样化,高考数学

教学设计1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李宁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710061 【教材版本】北师大版 【教材分析】 1.知识内容与结构分析 集合论是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在高中数学中,集合的初步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集合论以及它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中得到应用.课本从学生熟悉的集合(自然数集合、有理数的集合等)出发,结合实例给出了元素、集合的含义,学生通过对具体实例的抽象、概括发展了逻辑思维能力.2.知识学习意义分析 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能选择合适的语言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3.教学建议与学法指导 由于本节新概念、新符号较多,虽然内容较为浅显,但不应讲得过快,应在讲解概念的同时,让学生多阅读课本,互相交流,在此基础上理解概念并熟悉新符号的使用.通过问题探究、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我总结等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情分析】 在初中,学生学习过一些点的集合或轨迹,如:平面内到一个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圆);到一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这对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有一定的帮助,只不过现在我们要把这个“集合”推广,它不仅仅是点的集合或图形的集合,而是“指定的某些对象的全体”.集合语言是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使用这种语言,不仅有助于简洁、准确地表达数学内容,还可以用来刻画和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学习集合,可以发展同学们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理解元素与集合间的关系,了解集合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知道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2)掌握集合的常用表示法——列举法和描述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能选择合适的语言(如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提高语言转换和抽象概括能力,树立用集合语言表示数学内容的意识. 3.情态与价值 在掌握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能够解决相关问题,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就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 2.教学难点:选择合适的方法正确表示集合. 【教学环境】 ◆多媒体教室 ◆课件 【教学思路】 通过实例以及学生熟悉的数集,引入集合的概念,进而给出集合的表示方法,学生通过自我体会、自主学习、自我总结达到掌握本节课内容的目的.教学过程按照“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归纳总结——获得新知——自我检测”环节安排.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在初中时最开始接触到的有理数的分类大家应该还很熟悉.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当时我们常见的很简单的题目: 问题1:将下列各数填入相应的图形中:

高中数学必修一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教案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 1.1集合 1.1.1 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 教学目的:(1)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2)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 (3)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教学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我家有爸爸、妈妈和我; 我来自燕山中学; 省溧中高一(1)班; 我国的直辖市。 分析、归纳上述各个实例的共同特征,归纳出集合的含义。 二、建构数学: 1.集合的概念:一般地,一定范围内某些确定的、不同的对象的全体构成一个集合(set )。集合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来表示,如集合A 、集合B …… 集合中的每一个对象称为该集合的元素(element ),简称元。集合的元素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来表示。如a 、b 、c 、p 、q …… 指出下列对象是否构成集合,如果是,指出该集合的元素。 (1)我国的直辖市; (2)省溧中高一(1)班全体学生;(3)较大的数 (4)young 中的字母; (5)大于100的数; (6)小于0的正数。 2.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 (1)确定性:设A 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 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 的元素,或者不是A 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2)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3)无序性:一般不考虑元素之间的顺序,但在表示数列之类的特殊集合时,通常按照习惯的由小到大的数轴顺序书写。 3.集合元素与集合的关系用“属于”和“不属于”表示; (1)如果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属于A ,记作a ∈A (2)如果a 不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不属于A ,记作a ?A (“∈”的开口方向,不能把a ∈A 颠倒过来写) 4.有限集、无限集和空集的概念: 5.常用数集的记法:(1)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记作N ,{} ,2,1,0=N (2)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 *或N + {} ,3,2,1*=N (3)整数集:全体整数的集合记作Z , {} ,,, 210±±=Z (4)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的集合记作Q , {}整数与分数 =Q (5)实数集:全体实数的集合记作R {}数数轴上所有点所对应 的=R

第1讲集合的含义与表示【学案】

第1讲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学习目标】 (1) 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 初步掌握表示集合的主要方法——列举法、描述法。 【学习重点】 (1) 了解集合的含义、集合的本质属性; (2) 恰当表示一个集合。 【学习准备】 (1)预习课本第2页~第3页“列举法”前。 (2)哪些对象能组成一个集合? ①小于6的全体非负偶数; ②整数12的正因数; ③抛物线 2=y x 图象上所有的点; ④所有的直角三角形; ⑤高一年级的全体同学; ⑥我们班的师哥靓妹。 (3)填空: ① 3___Z ;② 0___N ;③ 0(1)-___ N +;④ 1___Q ;⑤ 3 4___R 。 【学习过程】 一、集合的含义 (1)概念: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______,通常用____写字母表示;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______(简称为____),通常用____写字母表示。 (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如果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______集合A ,记作a ___A ;如果a 不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________集合A ,记作a ___A 。 (3)常用数集: __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集合称为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____; __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集合称为正整数集,记作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集合称为整数集,记作____; __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集合称为有理数集,记作____; __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集合称为实数集,记作____。

集合的概念教学设计

集合的概念及相关运算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知识来源:集合的概念选自湖南教育出版社必修一中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的第一小节; 2. 知识背景:作为现代数学基础的的集合论,集合语言是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使用集合语言,可以简洁、准确地表达数学中一些冗长的文字语言.高中数学课程只将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作为一种数学简单符号来探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是阶段性的要求,学生将领悟集合的抽象性及其具体性,学会使用最基本的集合语言去表示有关的数学对象,逐渐发展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3.知识外延:集合相关知识的学习对于接下来函数的学习至关重要,高中函数的概念将建立在集合间关系的基础上的。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心理特征分析:集合为高一上学期开学后的第一次授课知识,是学生从初中到高中的过渡知识,存在部分同学还沉浸在暑假的懒散中,从而增加了授课的难度。再者,与初中直观、具体、易懂的数学知识相比,集合尤其是无限集合就显得抽象、不易理解,这会给学生产生一定的心理负担,对高中数学知识的学习产生排斥心理。因此本节授课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 2.学生知识结构分析:对于高一的新生来说,能够顺利进入高中知识的学习,基本功还是较扎实的,有良好的学习态度,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对集合概念的知识接纳和理解打下了良好的

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集合的含义与表示,理解集合间的基本关系,掌握集合的基本运算。能从集合间的运算分析出集合的基本关系,同时对于分类讨论问题,能区分取交还是取并. 2.学会在具体的问题中选择恰当的集合表示方法,理解集合有限和无限的特征,理清“元素和集合关系”和“集合与集合关系”符号的区别,不混淆。 3.学会正确使用集合补集思想,即为“正难则反”的思想。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知识梳理,了解自己学习的不足,明确知识的来龙去脉,把学习的内容网络化、系统化.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领悟知识的横、纵向联系,体会集合的本质. 3. 学生通过集合概念的学习,应掌握分类讨论思想、化简思想以及补集思想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学生自主整理知识结构的过程中,认识到材料整理的必要性,从而形成及时反思的学习习惯,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树立学好数学的

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集合的含义与表示》导学案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一.学习目标: l.知识与技能 (1)通过三张图片,了解集合的含义,理解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属于关系; (2)掌握集合中元素的三要素: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3)熟练应用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 二.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 难点:集合的三要素: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三.自学指导: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首先提出问题:通过PPT 图片,启发引导学生找到三张图片的共同特征,并引 导学生举出一些集合的例子。通过举例说明和互相交流.做好教师对学生的活动的梳理引导, 并给予积极评价. 2.用6分钟时间预习教材P2~P5,完成下列内容: (1)、集合:一般地,我们把 统称为元素,把一些元素组成的 叫 做集合,简称为: 。 (2)、集合元素的三要素(三特征): 、 、 ; 若两个集合相等,那么必须有: 。 (3)、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若a 是集合A 的元素,则记作:a A ; 若a 不是集合A 的元素,则记作:a A 。 (4)、常用数集的记法: 自然数集: ; 有理数集: ; 整数集: ; 实数集: ; 正实数集: ; 正整数集: . (5)集合的表示方法 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 ,并用 括起来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列举法 描述法:用集合所含元素的 表示集合的方法称为描述法,具体方法是: 在 内写上表示这个集合元素的 及取值(或变化)范围,再画 , 最后在 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四.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学:检查自学指导内容,并分组探讨一下问题: a.如何判断所给对象是否组成集合? b.集合中元素的特征性质有哪些?如何判断两个集合是相等的? 判断集合A={-2,2}与集合2 {|40}B x R x =∈-=一样吗? c.试着总结集合的表示方法有哪些?并试比较各自的特点和适用的对象。 (二).自学检测:完成以下练习: 1.下面给出的四类对象中,能组成集合的是( ) A.高一某班个子较高的同学 B.比较著名的科学家 C.无限接近于4的实数 D.到一个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全体

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教学设计

1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教材分析 集合概念的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它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基础.一方面,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如数理逻辑、近世代数、实变函数、泛函分析、概率统计、拓扑等,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另一方面,集合论及其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中得到应用.在小学和初中数学中,学生已经接触过集合,对于诸如数集(整数的集合、有理数的集合)、点集(直线、圆)等,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这节内容是初中有关内容的深化和延伸.首先通过实例引出集合与集合元素的概念,然后通过实例加深对集合与集合元素的理解,最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还给出了画图表示集合的例子.本节的重点是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难点是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知道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2.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理解集合中元素的性质. 3.掌握集合的表示法,通过把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集合语言),培养学生的理解、化归、表达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任务分析 这节内容学生已在小学、初中有了一定的了解,这里主要根据实例引出概念.介绍集合的概念采用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思维方法,学生容易接受.在引出概念时,从实例入手,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便于学生理解,紧接着再通过实例理解概念.集合的表示方法也是通过实例加以说明,化难为易,便于学生掌握. 教学设计 一、问题情境 1.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集合? 2.在初中,我们用集合描述过什么? 学生讨论得出:

在初中代数里学习数的分类时,学过“正数的集合”,“负数的集合”;在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时,说它的所有解为不等式的解集. 在初中几何里学习圆时,说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几何图形都可以看成点的集合. 3.“集合”一词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哪些词语的意义相近? 学生讨论得出: “全体”、“一类”、“一群”、“所有”、“整体”,…… 4.请写出“小于10”的所有自然数. 0,1,2,3,4,5,6,7,8,9.这些可以构成一个集合. 5.什么是集合? 二、建立模型 1.集合的概念(先具体举例,然后进行描述性定义) (1)某种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简称集. (2)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作这个集合的元素. (3)集合中的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a是集合A中的元素,称a属于集合A,记作a∈A; a不是集合A中的元素,称a不属于集合A,记作a A. 例:设B={1,2,3},则1∈B,4B. 2.集合中的元素具备的性质 (1)确定性:集合中的元素是确定的,即给定一个集合,任何一个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的元素也就确定了.如上例,给出集合B,4不是集合的元素是可以确定的. (2)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是互异的,即集合中的元素是没有重复的. 例:若集合A={a,b},则a与b是不同的两个元素. (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无顺序.

必修1教案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第1课时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理解集合的含义,知道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2)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理解集合相等的含义. (3)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的意义,并能恰当地应用列举法或描述法表示集合.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初步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从观察分析集合的元素入手,正确 地理解集合. (2)观察关于集合的几组实例,并通过自己动手举出各种集合的例子,初步感受集合语 言在描述客观现实和数学对象中的意义. (3)学会借助实例分析、探究数学问题(如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 (4)通过实例体会有限集与无限集,理解列举法和描述法的含义,学会用恰当的形式表 示给定集合掌握集合表示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在学习运用集合语言的过程中,增强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 扎实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集合的概念及集合的表示.难点是集合的特征性质和概念以及运用特征性质描述 法正确地表示一些简单集合. (三)教学方法 尝试指导与合作交流相结合.通过提出问题、观察实例,引导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分析、讨论、探究集合中元素表达的基本要求,并能依照要求举出符合条件的例子,加深对概 种.从而指出:导入课题. 识: 集.

第一组实例(幻灯片一): . 数. 间的距离的点. )班全体同学. 成员. .集合: 这些对象的全体构成的集合(或集)..集合的元素(或成员): 请大家讨论.的要点,然后教师肯定或补充.师总结. ? 第二组实例(幻灯片二): 国代表团的成员构成的集合. 合. 合. 的点的全体构成的集合. ?

高中数学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案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教师叙述:在初中我们已经接触过一些集合,例如:自然数的集合,有理数的集合,不等式x-7<3的解集,到一个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到一条线段的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等等,那么,我们能给集合一个什么样的叙述性概念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请同学们首先看一下我们 今天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开始我们今天的学习.我们今天的学习目标一共有三个) 一、【学习目标】(约2分钟) 1、了解集合的含义;理解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熟记常用数集专用符号; 2、深刻理解集合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并能够用其解决有关问题; 3、能选择集合不同的语言形式描述具体的问题; (自学引导:下面我们进入这节课的学习,首先是自学内容,今天这节课分为五个自学内容,任务比较大,希望同学们能集中注意力.) 二、【自学内容和要求及自学过程】(总计约24分钟) 阅读教材第2页到第3页前两段,然后回答下列3个问题:(约5分钟) (请同学们用两分钟的时间认真阅读教材,注意理解集合的含义) <1>黄冈实验学校全体高一学生能否构成一个集合? <2>高一的所有女生能否构成一个集合? <3>剑桥英语词典的所有英语单词能否构成一个集合?其实,生活中有很多东西 能构成集合,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东西都能构成集合,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通过以上分析,你能给出集合的含义吗? <1>能.<2>能.<3>我们把研究的对象统称为“元素”,那么把一些元素组 成的总体叫“集合”,简称“集”. 【教学效果】:此部分自学效果相当成功,学生们都能快速的理解教学内容 阅读教材第3页思考下面第1—3段,然后回答下列个问题:(约3分钟) (自学引导:请同学们认真阅读,理解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4>如果用A表示黄冈实验学校全体高一学生组成的集合,用a表示黄冈实验学 校高一学生中的一位同学,b是高二年级的一位同学,那么a、b与集合A分

人教课标版高中数学必修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导学案

1.1.1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学习目标】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 (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 【预习指导】 对象:我们可以感觉到的客观存在以及我们思想中的事物或抽象符号,都可以称作对象. 阅读教材,并思考下列问题: (1)有哪些概念? (2)有哪些符号?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 (4)如何给集合分类? 【课堂探究】 一、问题1: (1)1—20以内的所有质数; (2)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3)所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4)所有的正方形; (5)海南省在2004年9月之前建成的所有立交桥; (6)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的点; (7)方程2560 -+=的所有实数根; x x (8)不等式30 x->的所有解; (9)国兴中学2004年9月入学的高一学生的全体. 观察上面的例子,指出这些实例的共同特征是什么?(分组讨论,得出集合的概念) 问题2: 你还能给出一些集合的例子吗?(学生自己举例子,得出集合元素的特性)

二、1、任意给定一个对象和一个集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用符合如何表示? 2、常用的数集(自然数集、整数集、正整数集、有理数集、实数集)的专用符号你记住了吗? 3、要表示一个集合共有几种方式? 4、试比较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在表示集合时,各自有什么特点?适用的对象是什么? 5、如何根据问题选择适当的集合表示法? 【课堂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2,{}2,1是两个集合 B.{}(0,2)中有两个元素 C.6|x Q N x ??∈∈???? 是有限集 D.{}2|20x Q x x ∈++=且是空集 2.将集合{}|33x x x N -≤≤∈且用列举法表示正确的是( ) A.{}3,2,1,0,1,2,3--- B.{}2,1,0,1,2-- C.{}0,1,2,3 D.{}1,2,3 3.给出下列4{},0.3,0,00R Q N +?∈∈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4.方程组25 x y x y +=??-=?的解集用列举法表示为_______________. 5.已知集合A ={}20,1,x x -,则x 在实数范围内不能取哪些值_____________. 6.(创新题)已知集合{},,S a b c =中的三个元素是ABC ?的三边长,那么ABC ?一定不是( ) A.锐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等腰三角形 【尝试总结】 1.本节课我们学习过哪些知识内容? 2.选择集合的表示法时应注意些什么?

教学设计1_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人教版数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 【教材分析】 1.知识内容与结构分析 集合论是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在高中数学中,集合的初步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集合论以及它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中得到应用.课本从学生熟悉的集合(自然数集合、有理数的集合等)出发,结合实例给出了元素、集合的含义,学生通过对具体实例的抽象、概括发展了逻辑思维能力. 2.知识学习意义分析 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能选择合适的语言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3.教学建议与学法指导 由于本节新概念、新符号较多,虽然内容较为浅显,但不应讲得过快,应在讲解概念的同时,让学生多阅读课本,互相交流,在此基础上理解概念并熟悉新符号的使用.通过问题探究、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我总结等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理解元素与集合间的关系,了解集合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任意性,知道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2)掌握集合的常用表示法——列举法和描述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能选择合适的语言(如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提高语言转换和抽象概括能力,树立用集合语言表示数学内容的意识.3.情态与价值 在掌握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能够解决相关问题,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就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 2.教学难点:选择合适的方法正确表示集合. 【教学环境】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案

1.1.1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理解集合“属于”关系;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2)了解集合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掌握常用数集及其专用符号,并能够用其解决有关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新课引入 (1)请第一组的全体同学站起来?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第一组的同学)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二、师生互动,新课讲解 1、集合的有关概念 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能意识到这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总体。 一般地,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set),也简称集。 课本P2:例子(1)—(8),都构成一个集合。 2、集合的表示方法: (1)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X,Y,等;集合的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 等。 (2)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 属于集合A,记作a∈A;如果a 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a?A(或a∈A)。 3、常用的数集及其记法: 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通常简称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注意:0.是自然数 ....)所有正整数组成的集合称为正整数集,记作:N+或N*。 全体整数的集合通常简称整数集,记作:Z; 全体有理数的集合通常简称有理数集,记作:Q; 全体实数的集合通常简称实数集,记作:R。 学生练习:用符号∈或?填空: 1 N ,0 N, -3 N, 0.5 N, 2 N

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教案

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教案 教材分析:集合概念的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它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基础.一方面,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如数理逻辑、近世代数、实变函数、泛函分析、概率统计、拓扑等,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另一方面,集合论及其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中得到应用.在小学和初中数学中,学生已经接触过集合,对于诸如数集(整数的集合、有理数的集合)、点集(直线、圆)等,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这节内容是初中有关内容的深化和延伸.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 ②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 ③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④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 ⑤能选择自然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能力目标: ①通过实例抽象概括集合的共同特征,从而引出集合的概念是本节课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教学时不仅要关注集合的基本知识的学习,同时还要关注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 ②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创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理解掌握概念的能力,训练学生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数学的特有文化——简洁精炼,体会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过程。 教学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教学方法:学生的自主探究、主动参与与教师的引导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用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情境设置):一位渔民非常喜欢数学,但他怎么也搞不明白集合的意义,于是他请教数学家:“尊敬的先生,请你告诉我,集合是什么?”因为集合是不加定义的概念,数学家很难回答这位渔民。 有一天,他来到渔民的船上,看到渔民撒下渔网,轻轻一拉,许多鱼虾在网中跳动。 数学家非常激动,高兴地告诉渔民:“这就是集合!” 你能理解数学家的这句话吗?

人教版数学高一-2012高一数学学案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二) (人教A版必修1)

1.1.1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二) 学习目标 1.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能在具体问题中选择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 2.通过实例和阅读自学体会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的方法和特点,培养自主探究意识和自学能力. 自学导引 1.把集合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用花括号“{ }”括起来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做列举法. 2.用集合所含元素的共同特征表示集合的方法称为描述法. 3.写出不等式x -7<3的解集:{x |x <10}. 4.所有偶数的集合可表示为:{x ∈Z |x =2k ,k ∈Z }. 5.方程(x +1)(x -3)=0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为:{-1,3} . 一、用列举法表示集合 例1 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1)15的正约数组成的集合; (2)平方后仍为原数的数组成的集合. 解 (1)15=1×3×5,故集合为{1,3,5,15}. (2)平方后仍为原数的数构成的集合是{0,1}. 点评 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里面元素与顺序无关,该法表示集合直观明了. 变式迁移1 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1)不大于10的非负偶数集; (2)由a a +b |b | (a .,b R )所确定的实数集合. 解 (1){0,2,4,6,8,10} (2){-2,0,2} 二、用描述法表示集合 例2 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 (1)正偶数集;(2)被3除余2的正整数集;

(3)不等式2x +5<3的解集;(4)第一、三象限点的集合. 分析 (1)中的正偶数都能被2整除?所以正偶数可以表示为 x =2n (n N *)的 形式? (2) 中被 3除余 2的正整数满足 x -2=3n (n N *)?则x =3n +2 (n N *)?(4)中的点 (x ? y ) 满足xy >0. 解 (1){x |x =2n ,n N *}. (2){x |x =3n +2,n N *}. (3){x R |2x +5<3},或{x R |x <-1}. (4){(x ,y )|xy >0}. 点评 用描述法表示集合?一要看集合的代表元素是什么?是点集还是数集?二是看元 素满足什么条件?一般情况下?用符号语言表示元素满足的条件? 变式迁移2 用适当方法表示下列集合: (1)函数y =a .x 2+bx +c (a .?0)的图象上所有点的集合; (2)一次函数y =x +3与y =-2x +6的图象的交点组成的集合; (3)不等式x -3>2的解集; (4)自然数中不大于10的质数集. 解 (1){(x ,y )|y =a .x 2+bx +c ,x R ,a .?0}. (2)??????(x ,y )|????? y =x +3y =-2x +6=???? ?? (x ,y )|????? x =1y =4. 用列举法表示为:{(1,4)}. (3){x |x >5} (4){2,3,5,7}. 三、集合语言与数学语言的转换 例3 已知集合A ={x |a .x 2-3x +2=0},若A 中的元素至多只有一个,求a 的取值范围. 分析 讨论关于 x 的方程 a .x 2- 3x + 2= 0实 数根的情况?从中确定 a 的取值范围?依题 意方程有一个实数根或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或无实数根? 解 (1)a =0时,原方程为-3x +2=0,x =2 3 ,符合题意. (2)a .?0时,方程a .x 2-3x +2=0为一元二次方程. 由Δ=9-8a .?0,得a .?9 8 . 当a .?9 8 时,方程a .x 2-3x +2=0无实数根或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综合(1)(2),知a =0或a ?9 8 . 点评 ?a = 0?这种情况最容易被忽视?只有在 ?a ?0? 的条件下?方程 ax 2- 3x +2= 是一元二次方程?才能用判别式 Δ解决问题? 变式迁移3 设集合{x |x 2+mx +n =0}={2},求实数m 、n 的值. 解 {x |x 2+mx +n =0}={2}, 方程x 2+mx +n =0有两等根x 1=x 2=2, 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得m =-4,n =4.

人教A版必修一全套教案之1.1.1-1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

1.1.1 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方法(1)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能选择集合不同的语言形式描述具体的问题,提高语言转换和抽象概括能力,树立用集合语言表示数学内容的意识. 2.了解集合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掌握常用数集及其专用符号,并能够用其解决有关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选择恰当的方法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级学生到操场集合进行军训.试问这个通知的对 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 二、提出问题 ①请我们班的全体女生起立!接下来问:“咱班的所有女生能不能构成一个集合啊?” ②下面请班上身高在1.75以上的男生起立!他们能不能构成一个集合啊? ③其实,生活中有很多东西能构成集合,比如新华字典里所有的汉字可以构成一个集合等等.那么,大家能不能再举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呢?请你给出集合的含义. ④如果用A表示高一(3)班全体学生组成的集合,用a表示高一(3)班的一位同学,b是高一 (4)班的一位同学,那么a、b与集合A分别有什么关系?由此看见元素与集合之间有什么关系? ⑤世界上最高的山能不能构成一个集合? ⑥世界上的高山能不能构成一个集合? ⑦问题⑥说明集合中的元素具有什么性质? ⑧由实数1、2、3、1组成的集合有几个元素? ⑨问题⑧说明集合中的元素具有什么性质? ⑩由实数1、2、3组成的集合记为M,由实数3、1、2组成的集合记为N,这两个集合中的元素相同吗?这说明集合中的元素具有什么性质?由此类比实数相等,你发现集合有什么结论? 讨论结果: ①能. ②能. ③我们把研究的对象统称为“元素”,那么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 ④a是集合A的元素,b不是集合A的元素.学生得出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两种:属于和不属于. ⑤能,是珠穆朗玛峰. ⑥不能. ⑦确定性.给定的集合,它的元素必须是明确的,即任何一个元素要么在这个集合中,要么不在这个集合中,这就是集合的确定性.

01§1.1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教案(2课时)

第一课时集合-集合的概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记法 (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 (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 一些简单的集合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罗华的手稿1831年1月伽罗华在 教具:多媒体个结论,他写成论文提交给法国科、实物投影仪 内容分析: 1.集合是中学数已证明的一个结果可以表明伽罗华学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 学数学中,就渗透了集合的初步概念,到了初议科学院否定它1832年5月30日中,更进一步应用集合的语言表述一些问题例如,在代数中用到的有数集、解忙写成后,委托他的朋友薛伐里叶集等;在几何中用到的有点集 习数学就离不开对造福人类年5月31日离开了逻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基本的逻辑知识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也是认识,他死后14年,法国数学家刘维问题、研究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这些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也是于刘维尔主编的《数学杂志》上本章学习的基础 把集合的初步知识与简易逻辑知识安排在高中数学的最开始,是因为在高中数学中,这些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它们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例如,下一章讲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就离不开集合与逻辑 本节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集合实例入手,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 法、描述法,还给出了画图表示集合的例子 这节课主要学习全章的引言和集合的基本概念学习引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集合的基本概念 集合是集合论中的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在开始接触集合的概念时,主要还是通过实例,对概念有一个初步认识教科书给出的“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这句话,只是对集合概念的描述性说明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简介数集的发展,复习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质数与和数; 2.教材中的章头引言; 3.集合论的创始人——康托尔(德国数学家)(见附录); 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