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社会工作心理学读书笔记

社会工作心理学读书笔记

社会工作心理学读书笔记
社会工作心理学读书笔记

社会工作心理学读书笔记

通过本学期对社会工作心理学的学习,读书笔记如下:

一、人的心里现象

(一)人的心理现象综述,人的心理现象结构,在较早的研究中,把人的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大方面。

心理状态,心理状态是指当前时刻人的心理活动水平,成为心理过程的背景。

(二)人的心理过程,人类认识世界是从感觉基础上进行知觉。通过感觉和知觉,人和动物获得关于外部环境和自身内部的信息,了解事物的现象与外部特征,获得关于客观世界的感性认识,以此保持机体与环境的平衡与联系。感觉与知觉是其他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在感知的基础上才能运用思维进行分析、判断、综合、概括,并产生生理性的认识。没有感觉和知觉提供的信息,其他一切心理活动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人在认识世界和反作用于世界的时候,不仅能知道各种事物的属性、特点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还会产生对事物的态度,引起热爱、憎恶、喜悦、恐惧、焦虑、愤怒等主观体验,这些体验就是情绪和情感。

情绪情感的联系与区别:情绪与情感是同一类心理现象。对于人类来说,情绪和情感是交织在一起的,情感的表达离不开喜怒哀惧等情绪表现形式;情绪反映也常常具有情感的依据和背景。

区别:首先,从种系发展过程来看,情绪是人和动物共有的心理现象,是个体生理性的需要、愿望和环境事件之间关系的反映,,是与个体生理性需要相联系的主观体验,是人类所独有的心理现象。情绪与情感和其他心理现象一样都是精神系统的机能,神经系统的发展层次越高,情绪的反应和表现形式就越丰富和复杂。

其次,在持续时间、体验深度等方面,情绪带有明显的情境性、不稳定性和易变性。

第三,情绪反应比较宽泛,其生理反应较为直接明显,情感也常通过情绪来表达。

二、人的心理现象

(一)个性倾向性,个性倾向反映个体心理行为的方向以及在活动中经历的投入

兴趣,兴趣是力求认识某种事物的伴有积极体验的倾向。兴趣反映在人的认识活动中,想解决头脑中出现的“这是什么”、“这是怎么样”、“这为什么这样”一类问题,并且在活动中感到欣喜、愉快、兴奋。

(二)个性心理特征,在个性结构中除了反映一个人心理与行为倾向的部分,还有反应一个人心理与行为的相对稳定的特征。这些特征可以反映在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质量方面;可以反映在心理行为力量、强度、速度方面;也可以反映在对待周围事物、他人以及自我的态度方面。

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对活动效率有直接的影响。能力中既包含个体学习知识技能的可能性,也包含运用已经学会的知识技能的可能性。

人在完成某种活动时,往往不是依靠一种能力,而需要多种能力的结合,各种能力相互配

合,才能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如果某人各种能力结合的好,能有质量、有效地完成活动任务,也就是表现了某一个人的才能。有的人各种能力都有高度的发展,能顺利地、独立地、创造性的完成某些复杂的活动任务,这种有接触能力表现的人,常被誉为天才。

能力的种类: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2、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3、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三)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经常提高气质这一概念。心理学中所说的气质,有其特定的涵义。这种界定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动力中包含更多的动机成分,而气质讲的不是动机。

气质评价与研究意义:气质类型反映的是人格的生理性特征,从社会评价来看,无好坏优劣之分。四种类型都有积极和消极成分。气质类型和成就、道德品质等具有社会价特点之间没有对应关系。各种气质类型的人都可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就,也可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只是在表现的强度、灵活性,形成的速度、稳定性方面有所不同。

性格与气质的关系:性格与气质是个性的两个不同侧面。气质体现人格的生物属性;性格体现人格的社会属性。气质是在个人神经、生理机能基础上产生的个性特征,气质类型之间,只有特点之别,没有好坏之分。从个体心理发展来讲,气质出现较早,从婴儿升上就能看出气质特点的差异。性格更多受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影响,与个人所处在的社会环境和受教育的内容方式有关。因为拼的是性格的核心,在社会评价方面有好坏之分。热爱祖国、忠于职守、廉洁奉公、勤奋踏实、乐观进取、勇敢坚强、诚实守信、友善助人、自强自信等等,既是高尚的道德品质,也是良好的性格特征;而损公肥私、损人利己、敷衍塞责、虚伪狡诈、恃强凌弱、妒忌敌视、自轻自贱等等则是不良的品德与性格特征。性格同样具有稳定性的特征,但与气质相比,有更强的可塑性。早期经验对性格影响深远,当然,成年后的环境巨变也能使人的性格法伤变化,而性格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掩盖甚至改造气质的个别特征。

性格与气质的联系:性格与气质虽然是个性特征的两个侧面,但并不是相互割裂的,气质是性格的生物学基础,性格影响气质的社会性方向,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参透和融合,形成每个人特定的个性特征。

三、职业心理发展

(一)择业期的心理准备,择业是我们步入生涯的必经门槛。面对众多的职业之门,有人很“幸运”,会很快敲开理想的职业之门;有些人却不见得那么“走运”,理想的职业之门似乎与之无缘,究其原因,并非简单的“运气”好坏问题,而是在择业之前,对择业缺少必要的准备,包括知识能力的准备、自我了解的准备及社会职业认识的准备。

职业认识的发展,事实上,一个人在其成长的过程中自然地形成关于职业的一种看法。这些看法的形成大致分为四个时期:幻想期、探索期、现实期、常识期。

由此可见,一个成熟的职业选择绝非一个人的一时冲动,它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阅历的增加,把自己的职业认识、职业愿望、主观条件与社会现实相协调的过程与产物。其实职业认识并非仅存在于就业前或就业初,它贯穿于整个职业阶段,甚至整个人生。

择业前应有的心理准备:1、确定职业愿望,职业是人们维持生计,承担社会职业分工角色,发挥个性才能的一种持续进行的社会活动。2、了解自己的职业能力倾向,能力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智力、操作、能力、自学能力等属于一般能力,为社会工作者,需要较强的社会交际能力,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这都属于特殊能力。3、研究职业目标的特性,了解职业特性是知己知彼的必要条件之一。因此他对于做出们一的职业选择也是必要的,了解职业特色首先是了解职业的分类情况。职业的产生与发展是劳动分工的必然结果。

4、考虑社会环境,每一个职业所依托的行业及产业是不断变化的,不同的行业和产业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其发展的水平是不平衡的、其发展的前景也是不同的。这种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与不同也是我们择业时必须考虑的问题。

(二)职业早期的心理适应,找到工作之后,适应工作环境、争取被组织接纳,发现自己的长远贡献区等问题就摆在就业者的议事日程上来。如果不是有意识的研究这些问题,而是完全被动的听从安排,也许不一定能实现自己的职业愿望。

职业早期应该注意的问题:1、学会开辟自身的工作2、学会与上司相处3、学会与同事相处四、心理健康与心理问题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国内外学者对于心理健康的内涵做过许多不同的阐述,概括起来,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是指个体的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需要注意的是,这是个题在主客观许可的范围内最佳状态,不是十全十美的状态。

心理健康的标准,以什么作为心理健康的标准,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一位心理健康不像生理健康那样有一个明显的界限,心理健康与否只要尚未出现脑生理变化,难以通过仪器检查的出结果。而且,由于,心里的复杂性,判断是还需考虑对方所处的时代、文化背景、年龄、经历以及情景等多方面因素。

(二)成年期常见的心理问题

五、心理保健与心理咨询

(一)心理保健,心理保健与身心保健一样针对健康者而言,目前是增强对不良刺激的抵抗力,预防心理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心理保健的途径:1、学习2、观察他人与自我反省3、与人交完4、建立良好的生活模式5、享受心理咨询。

(二)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操作

(三)认知理论,认识理论强调认识的决定性作用。由于文化、知识水平及周围环境背景的差异,人们对问题往往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所谓认知一般是指认识活动或认识过程,包括一个人对事物的看法,对自己和他人的看法。

(四)心理咨询的原则:1、接纳原则2、支持性原则3、保密性原则4、发展性原则

(五)心理咨询形式:1、个别心理咨询与治疗2、集体心理咨询3、系统家庭心理咨询六、社会认知与人际关系

(一)社会认识,对社会工作者而言,在工作场景中需有认知地迅速了解对方,已确定如何进行服务或如何使对方配合服务,这是对人了解的过程,也就是社会认知的过程。

社会认知不同于对无生命的物、对一般动植物以及对事的认识,而是对人的认识。社会知觉是一般直觉中队对人知觉得部分,是指个体在与人交往时,知觉他人外在特征的过程,是人脑通过感觉器官霍格他人外在信息的过程。

(二)社会认知的过程:1、搜集、选择信息2、整合信息、形成判断

(三)社会认知的内容,社会知觉从他人的衣着、表情、动作、姿态、语调开始。以对方衣冠楚楚或衣衫褴褛来判断对方的经济水平、社会地位、职业,是“以貌取人”的社会知觉。

与此同时,人的情绪、情感会通过表情动作流露,成为社会知觉的内容。表情动作主要有面部、身段和言语三类。对他人个性的认知是对对方有意义的特征进行整合和概括后形成一个总体看法。人的个性有多方面特征。根据一些心理学家研究认为,在形成一个人看法的过程中,个性的多方面的因素,如对人、对己或对动作劳动的态度,情绪和意志特征或习惯了的行为方式,以及价值观、能力等,并不具有同等重量的分量和作用。其重要性程度可能受到认知者自身价值观的影响。所以,同一个人的同一种特征,如情绪表达方式,有时被视作中心特征,有时则被视作为边缘特征。这说明在对人的个性的认知中认知者有很大的主观性。

(四)人际关系,自从有人类以来,人际关系就引起了人们注意。人是社会的人,每个人都生活与广发的社会网络之中,在社火生活中共同活动,彼此之间就建立了复杂的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大致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在物质生活中,形成的最基本的关系,即生产关系,他决定了人们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思想关系。这种关系是以彼此的利害关系为基础,它不仅表现为经济上的利益,还有社会的、权利的、政治的利益,这种关系统称为社会关系。(五)人际关系建立的基础,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为什么会形成不同的人际关系,这首先要了解人际关系建立的基础。

(六)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人际关系必然从行为中表现出来,这些外显的行为被对方感受到,就会影响双方的关系。

七社会行为与社会影响

(一)相符行为,相符行为或称相符现象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行为。大多数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相符行为的发生与社会所面临的团体压力包括真实存在的和个体想象的团体压力没关。因此相符行为也称从众或遵从,是指人们面对社会现实压力时表现出的与团体和社会一致的行为。

(二)社会生活中的心理影响,所谓社会生活中的心理影响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在他人的影响下,个体的心理变化及与之相伴随的心理反应。众所周知,外界的压力对个体的思想和行为会产生影响,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相互作用会对个体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反应,从而形成特殊群体性心理现象,如社会促进与抑制,模仿、时尚与流言等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