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百家讲坛康震《唐宋八大家之苏洵》讲稿

百家讲坛康震《唐宋八大家之苏洵》讲稿

百家讲坛康震《唐宋八大家之苏洵》讲稿
百家讲坛康震《唐宋八大家之苏洵》讲稿

百家讲坛康震《唐宋八大家之苏洵》讲稿

01始发愤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几对名垂后世的文学世家,例如三国时期曹操、曹丕和曹植的“三曹”父子;宋代苏洵、苏轼、苏辙的“三苏”父子;以及明朝“公an派”的“三袁”兄弟(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其中“三苏”父子均位列“唐宋八大家”,成就最高、名气最大。在“三苏”中,“大苏”苏轼的文学成就最高,最为后世所熟知;“小苏”苏辙官做得最大,成就斐然;而他们的父亲“老苏”,在名气上则稍显逊色,但苏洵在文学发展史上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创作的《六国论》等名篇,传之后世,谓之经典。那么苏洵是怎样的一个人?他又是如何培养出了两位杰出的儿子的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为您讲述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苏洵第一集《二十七,始发奋》,敬请关注。

【康震】

苏洵的名气很大,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并不是因为“唐宋八大家”的原因,是因为另外两个原因。第一,他是苏辙和苏轼的爸爸。他这个爸爸,培养了两个非常杰出的儿子,父名因子贵而显。第二个原因是他上了《三字经》了。我们知道在《三字经》里边有这么一段话: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三字经》

说苏洵到二十七岁才开始发愤读书,他那么大岁数了,他还知道后悔要读书,你们这些小的,早早地就应该立志读书。他变成一反面教材了,浪子回头金不换。那我们就在想一个问题:这不对,如果苏洵是一个浪子回头金不换的这么一个形象的话,这么一不靠谱的、不长进的父亲,怎么会培养出两个这么优秀的儿子呢?这逻辑关系不顺。再者说了,这么优秀的两个儿子,怎么会就有一个不长进的父亲呢?这倒推也推不过来,所以此事颇值得琢磨,还得从头说起。

这苏家,眉山苏家是大姓,望族。苏洵的前面还有两个哥哥,一个叫苏澹,一个叫苏涣,哥俩儿都中了进士,厉害吧。苏澹英年早逝,苏涣后来中了进士做了官,在当地影响非常大。什么叫影响非常大?因为苏涣中了进士的那一刻起,他当时中进士的时候,街上、他们家里头都挤满了人,就围观他。他的中进士和到外地做官,对眉山此地读书的风气、考科举的风气、考中科举做官的风气,有极大的影响,他等于改变了当地的一个社会风气。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苏洵十八岁的时候读书,你注意,苏洵在十八岁的时候读书考过一次进士,没考中。大家说没考中这个很常见,古代科举进士那么难考,哪能一次就中呢。他问题是考了一次之后,不考了。不但不考了,哥们儿不读了,不读书了。这怎么回事?你说这俩哥哥都挺好的,怎么到了小三这儿,他就不读书了呢?最奇怪的是他爸爸苏序也不着急。同村人说:你儿子天天搁外头游山玩水、游荡不归,不管管他?让他跟两个哥哥学习。别人问他的时候,他笑而不答,对他这个儿子是纵而不问。问急了他说一句:“非忧其不学也”,我从来不会为他读书的事担心。觉得很奇怪

了,怎么回事?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苏序对那两个儿子督责有加,要求很严格。一边紧来一边松,这原因何在呢?

说起来很奥妙,其实也很简单。第一,苏洵读什么书?他两个哥哥读什么书?在宋代要考科举,那就得读“声律记问之书”。什么意思?第一,你得考诗赋,得学会写诗,写有韵之文,得写骈体文。这个东西苏洵一辈子都不擅长,就是这块敲门砖,他拎不起来,他不擅长写这种韵文和诗赋。第二,“记问之学”得死记硬背,这他也不擅长。所以他是有原因的,他不是真的不读书,而是这一类的书他读不了,他不爱读。他父亲苏序知道他这儿子绝顶聪明,真要读书,必是大才。但是现在的考试体制把他给限制了,所以他现在游荡不回,他现在天天游山玩水的。但是他知道他这儿子心里有数,将来一旦要开始读书的话,那必有不同凡响的表现,所以他纵而不问。

这还有第二个实际的问题,还有一个原因,其实是跟苏序的个性有关。你想,这什么爸爸有什么儿子。苏序这个人个性极为不同寻常,他不爱读书、乐善好施。曾巩后来在给苏序写的墓志铭里边有这么一句话:

“读书务知大义,为诗务达其志而已,诗多至千余首。”

——曾巩《赠职方员外郎苏君墓志铭》

(苏序)就不爱读书,到晚年写了很多书。曾巩有说这老人家读书只求了解个大概意思,写诗只不过是抒发性情。换句话说,他是好读书,他不求甚解。什么叫“不求甚解”?就是观其大略而已,知道是怎么回事就行了,不做死学问、不读死书、不死读书。我刚才不是说了吗,这种性格特点,在苏洵的身上得以反映出来。所以知子莫如父,就知道这儿子像自己,聪明、不读死书。苏序这个人性格放达,心大。苏涣那个儿子不是考中进士了吗,按道理考中进士,这是多大的事。儿子要是回来的话,那不是家里头得置办酒席,得举行隆重的仪式。朝廷还会把相关的文件、相关的一些物品,比方说诏书、封诰等等,有一些奖励性的东西,都得寄回家里来。当时乡里头还有另外一姓程的大户人家,人家儿子也中进士了,置办得非常地齐整,人家老程还问他说:老苏,你得好好准备准备,这是大事。他说:没事没事,喝酒去。那天下午蹲在村头跟一老头,俩人正喝酒呢,东西寄来了。寄来之后,一边喝着酒,拿出来看了一会儿,看完之后塞到口袋里,把吃剩下的一块牛肉,也塞到口袋里,交给他那小童说:你背着回去吧,我喝得有点高了,一会儿我骑头驴,再接着回去。

等回到村子以后,远远地看见那小童背了两个口袋,口袋里装的是朝廷给他的通知、给的证书,里头各种各样朝廷赏赐的物品,还有一块牛肉。然后老苏骑着一头驴,在后头醉醺醺地跟着。他(老程)说这哪是儿子中了进士,没考中都没这么惨呢。老程就说:你这也太不像话了。(苏序说)没事。苏轼后来回忆说,我爷爷这行为,只有有识者才能认得出来他心里其实特高兴,但是他对这形式的东西不在乎。现在你知道了吧,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爷必有其孙。苏轼后来这种放达的性格,那在他们家爷爷身上就看的出来。这也是一个原因,就是为什么苏洵能够这样地暂时地放弃读书,而他们家老爷子不着急?一类人。

【画外音】

出生于眉山望族,又有两个成功的哥哥,苏洵的不务正业在当时饱受非议。苏洵十九岁时娶了眉山另一个望族程家的女儿,已经成家却未立业,直到多年后才二十七,始发愤。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放弃学业多年的苏洵在二十七岁时突然开始发愤读书?而他的人生又经历了怎样的历练呢?

【康震】

大家说那《三字经》上不是说了吗:“二十七,始发愤”,为什么到二十七岁,他突然提出要读书呢?这里有个缘故:苏洵的夫人程氏很有名气,我们知道她教育苏轼兄弟方面,她很有一套的。程氏人家的家是大户,人有钱,嫁到苏家来以后,慢慢地这钱,你想他乐善好施,都散得差不多了。(程氏)不埋怨,跟家里公公婆婆处得都很好,照料家里头。人说你跟娘家打个招呼,打个电话,给送点钱来、送点粮食来,不也挺好嘛。不,绝不麻烦娘家,我既然嫁到你们家来,我就跟着你过苦日子。让她唯一感到有点美中不足的是,这苏洵天天不务正业、不读书,搁外面瞎逛,游山玩水。但是人家不说,到二十七岁头上,苏洵有一天就问他夫人说:我觉着现在我要是再接着开始读书还行,可是家里负担这么重,没人来经营,这太浪费时间,你怎么想呢?你注意他这问法。二十七岁要放到现在,人家博士都读了一半了,他二十七岁才说再重新开始读书。这一方面说明他确实心里头装着这个事,第二也说明这是个很有能力的人。谁到快三十了,才开始重新读书?“人过三十不学艺”,虽然二十七岁,没到三十,但是你重新开始读书,谈何容易。说明咱有这能力。

问,怎么办?程氏回答得非常好,(说)我早想说你了,但我不说。如果你是因为我的原因而读书,那就没劲了。读书是你自己的事,你既然不想读,我永远也不会张这嘴。今天你既然张这嘴了,我可以告诉你,家里的事你就甭再管了,全由我来照应,你就安安生生地读书吧。就从这一年开始,苏洵放下了家事,专心读书。所以你要知道“二十七,始发愤”是不准确的,之前发愤过,但是发现发愤的方向不太对,不爱那么发愤。后来因为忙家里头的事,拖了整整将近十年,现在觉得,家里料理得差不多了,该出手了。这么回事,一看就是一特有数的人。过了两年考试,还得考试,大家说二十七岁开始读的什么书?他不是不爱读这书吗?那没办法,还得读。过了两年考试不中,就是他这种“声律记问之学”,他不擅长。因为这二十七岁,他“始发愤”读的书还是这一类书。

又读了八年,到了三十七岁头上,参加制科考试,我们知道制科考试比(科举)难多了。因为什么呢?制科考试完全没有准点,不是说每年都举行。科举才是三年一次,(制科)没准点,但是难度更大。但是你如果考中了的话,那做官很大的。又没考中,整整二十年的时间,考了三次都没中。大家说,那太惨了,其实一点也不惨,我们前面讲过的,唐代和宋代考科举的,有的人考十年、二十年,考三十年的都有,有的人都考到七十多岁。这点挫折算什么?人跟人不一样,苏洵打三十七岁这年没考中,就下了一个决心:哥们儿不考了。因此他是“唐宋八大家”当中,唯一一个没有进士资格的人,官也是做得最小的,这是必然的。

为什么不考了?第一,我刚才说了,这块敲门砖不是他所长,他弄不了这个。第二,他不屑于再考。我已经花了二十年的时光在应付考试,我不能再用剩下的这辈子的时光,来浪费在考试上,我要自由地读书,做一个真正的学者、思想家和文章家。所以他的整个的人生,从这次开始发生重大转型。

第二个转型,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培养两个儿子。前头是要做学者,后头是要做教育家。我们先说第一个目标,他要做一个独立的、自由的思想家和文章家。谈何容易?你知道他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吗?把之前这数年自己为了参加科举考试写的文章,数百篇文章全一把火烧了。他自己说:我现在看这文章,肤浅可笑。当年因为生活贫困、心绪紊乱,写的文章文气飘荡。第二,因为要应付那“声律记问之学”,所以文章不能自由地写作,结构散漫,看得我脸都红。把它全烧了,然后我闭门读书,谁都不见,我就关起门来看什么呢?看圣贤之书,只看孔孟的书、韩愈的书、司马迁的书,看出点门道来了。怎么看出点门道来了?读《诗经》觉得宽和仁厚;读《楚辞》觉得精深博大;读孟子和韩愈的文章,觉得淳朴而敦厚;读司马迁和班固的文章,觉得雄健而刚强。最开始看的时候,入其中,到了文章里头,觉得惶惑不安;跳出来的时候再看这文章,觉得惊骇无比;接着再往进读,读得越精深,心里头越喜悦;终于读着读着,豁然开朗。这叫什么?这叫自由的阅读,为自己而阅读,为解决人生问题而阅读,不是为了考试而阅读,所以心生喜悦,那是一定自然的事情。同时也想自己,我还挺有才华的,我既然这么有才华,我应该自己能写出我的想法来。但是最开始的时候,看了圣贤的文章,他不敢写。后来读得越来越多,读到最后都憋不住了,想写出一点来,写出自己的话,然后就发现,其实如果这样写文章的话,好像不是特难。但是你要说我写得特别对,好像又不敢肯定。

你知道吗?从三十七岁开始读书的时候,苏洵就经过了这么一条时而惊骇、时而惶惑、时而兴奋、时而特别灵感乍现,时而给自己的写作尝试着进行探索,这是一个真正的、自觉的、自由的学习者的路程。大家说,这是他自己说的,到底客观效果怎么样,你给我说说?欧阳修后来在给他写的墓志铭里头,很详细地描述了他的这段过程,欧阳修说:苏洵详细地研究儒家的“六经”和百家的学说,探究王朝兴废的原因,探究历代圣贤成功失败的原因,探究历代战乱的原因,而且从这些人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当中撷取它的精华,一层一层积累在自己的胸中,但是并不轻易地谈出自己的感想。等到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已经非常丰厚的时候,说:行了,我可以开始写文章了。这时候写出的文章,下笔千言、纵横捭阖、思路开合,一直要写到那种深入细致地探究到了思想的末梢的程度,那笔才能停得下来。欧阳修说,可能是积累得太丰厚了,所以表达的时间有点晚,但正因为积累得特别地丰厚,内心特别地忠诚,所以写出来的东西特别地扎实,令人信服。后来,欧阳修说:苏洵到了京城之后,天下的少年学习者们,纷纷地向他仿效,学习他的文章,人称“老苏”。一介布衣,半个小官都没有,靠着这数十年的苦读、自由的思想和写作,终于成就了文章宗师,而不是靠着官威,也不是靠着什么关系。所以人家说他这是“十年不鸣,一鸣惊人。十年不飞,一飞冲天”。他核心的原因在哪儿呢?原来为了应付考试,不想写的文章被迫写,不想看的书是被迫看,所以写出来的文章都是二流的。现在为了自己写作,为了思想而写作,自有地写作,所以当然写一流的文章了。这是苏洵做的第一件事。

【画外音】

百家讲坛-苏轼01-少年成名

苏轼01.少年成名 画外音: 你知道苏轼吗?你了解苏轼吗?一提起苏轼你自然而然就会想起他那脍炙人口的美文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那么,这些流传千古的诗词名句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传奇故事,而对于生活中和官场上的苏轼,你又了解多少呢?苏轼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人生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与他本人的个性为人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我们今天的人又该如何解读他的宦海沉浮与儿女情长呢?后世的人们为什么对苏轼始终有一种特别的喜爱,历经千年而不衰?从今天开始,就让我们跟随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一起走进这位与众不同的文化学者,品尝跌宕起伏的别样人生。系列节目《苏轼》第一集少年成名,敬请关注。 康震: 对于苏轼苏东坡,我想各位观众都非常的熟悉。为什么呢,因为他留给了我们太多的脍炙人口、千古流传的优秀诗篇:当我们登高远望长江的时候,禁不住会唱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我们走在庐山的风景里的时候禁不住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了些不如意的事情,我们也禁不住用他的诗来宽慰自己“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当我们在一个中秋的月夜思念我们的亲人的时候,我们也禁不住要吟唱他著名的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的确,苏轼的诗词已经成为了我们广大人民群众血肉当中须臾不可分离的丰厚的文化养料。它就像我们的血液一样,每天都流淌在我们的情感当中,对这样一位伟大而富有魅力的文学家,我们究竟了解多少呢,我们到底想过没有,他的这些迷人的富有魅力的诗句是怎么写出来的,在他的少年时代,他究竟接受过怎样的家庭教育;他科举考试成绩如何;他进入仕途之后是不是一帆风顺呢,他又是为了什么被一贬到了黄州,而后他又是因为什么原因在短短十七个月的时间里从一个八品官升为三品大员,最后苏轼又是因为什么,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被一贬到了惠州,再贬到了儋州;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在他临终的时候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遗言呢?所有这些象迷一样的问题,就共同的汇成了苏轼丰富的一生。而我们要了解这些谜团,要了解这些问题,那还就必须要从苏轼少年时代说起。 画外音: 走近丰富多彩的苏轼,让我们慢慢道来,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中期的公元1037年出生于四川眉山,1101年死于江苏常州,终年65岁。苏轼所在的家庭是一个小康之家,父亲苏洵是著名的散文大家,共生有三男三女,苏轼与弟弟苏辙排行老五与老六,而排在他前面的哥哥姐姐均夭折,而恰恰就是苏家硕果仅存的这哥俩儿竟然在日后成为苏轼家族中最著名的人物。那么,幼时的苏轼接受的是怎样的家庭教育,这种教育对他的少年成名有着怎样的影响,他与弟弟苏辙的名字又有怎样的深刻寓意呢? 康震: 首先我们要来看一看苏轼从小所接受的严格而良好的家庭教育,苏轼的父亲苏洵一辈子没做过什么特像样的官,我们都知道他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北宋有数的大散文家。苏洵对他这两个儿子要求是非常严格的,严格得有证据啊,有诗为证。苏轼六十多岁的时候遭了难,

百家讲坛节目单(全)__截至20160620

百家讲坛2001年节目列表2001年07月9日(首播)美与物理学杨振宁 2001年07月10日实验物理与物理学前沿丁肇中 2001年07月11日唐宋咏春诗赏析程郁缀 2001年07月12日泰山美学杨辛 2001年07月13日中国南北差异胡兆量 2001年07月16日20世纪理论物理学的主旋律杨振宁 2001年07月17日科学与艺术的对话李正道 2001年07月18日三曹父子与建安诗风钱志熙 2001年07月19日孝的艰难与动人张祥龙 2001年07月20日古代希腊人的诗性生活-英雄主义朱孝远 2001年07月23日人类基因组计划陈竺 2001年07月24日书法与中国哲学(上)张辛 2001年07月25日书法与中国哲学(下)张辛 2001年07月26日不朽的威尔第刘诗嵘 2001年07月27日女性的道德发展肖巍 2001年07月30日数学科学的几种新的发展方向林家翘 2001年07月31日儒学与人生钱逊 2001年08月01日现代战争与大众传媒杨民青 2001年08月02日巴洛克音乐朱秋华 2001年08月03日超越简单与还原:复杂性范式的兴起吴彤 2001年08月06日科学的对话布朗夏普 2001年08月07日白血病的基因疗法陈赛娟 2001年08月08日远看梅兰芳徐城北 2001年08月09日作为情感媒体的电影艺术刘一兵

2001年08月10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毛武、王常力 2001年08月13日动物的语言与意识苏彦捷 2001年08月14日中西语言文字与文化的比较辜正坤 2001年08月15日古代文明的演进与儒家思想的根源陈来2001年08月16日现代艺术的开始朱青生 2001年08月17日审美是人生的节日童庆炳 2001年08月27日高考与素质教育孙东东 2001年08月28日古代诗歌创作的奇思葛晓音 2001年08月29日电视艺术美学高鑫 2001年08月30日夏文化与夏王朝邹衡 2001年08月31日漫谈西方近代革命歌曲朱孝远 2001年09月03日纳米科技的现在与未来白春礼 2001年09月04日西方的传统:浪漫主义朱孝远 2001年09月05日中国"入世"的必要准备刘光希 2001年09月06日艺术与科学(一)李政道、张道一2001年09月07日现代人整体形象设计徐晶 2001年09月10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周之良 2001年09月11日诗的发现吴思敬 2001年09月12日"入世"和中国经济改革厉以宁 2001年09月13日艺术与科学(二)熊秉明 2001年09月14日风险投资:资本与知本祈斌 2001年09月17日生命科学基础与前沿赵国屏 2001年09月18日拥有心智生活周国平 2001年09月19日老年人合理用药的方法陶国枢 2001年09月20日艺术与科学(三)刘言、迁惟雄

【百家讲坛】两宋风云(全部讲稿)

【百家讲坛】两宋风云(全部讲稿) 两宋风云(一)徽宗即位(文稿) 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大家应该都看过,这本书里描写了两个主人公,一个叫郭靖,一个叫杨康,这个名字是全真派道长邱处机给起的。邱处机为什么给他们起这个名字呢?就是让他们不忘靖康之耻。南宋名将岳飞的《满江红》里有这么两句,“靖康耻,尤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那么这个靖康之耻是怎么回事?就是在公元1127年,宋钦宗继位的第二年,也就是靖康二年,北方女真族建立的金国,大军南下,灭掉了北宋。徽宗、钦宗两位皇帝做了俘虏,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这个宋钦宗在位才两年啊,满打满算实际上一年零三个月,他为什么会遭受这种亡国丧家之痛,主要责任在他的父亲宋徽宗。 您如果对宋徽宗不了解、不熟悉都不要紧,《水浒传》大家都看过,那些梁山好汉的事迹,大家比较熟悉,这些梁山好汉,是被谁逼上梁山的?在梁山好汉李逵的嘴里,那个把国家弄得奸佞满朝,狼虎满街,坐在天子鸟位上的皇帝老儿,就是这位宋徽宗。关于这位宋徽宗啊,他的出生就有一段离奇的传说。“李后主亡国,最为可怜,宋徽宗其后身也。 宋神宗一日幸秘书省,见江南国主像,人物俨雅,再三叹讶。适后宫有娠者,梦李后主来谒,而生端王。说宋神宗皇帝,有一次去秘书省,看到南唐后主李煜的画像,这个画像文采风流,儒雅俊俏,神宗皇帝再三惊讶。而这个时候,他的后宫一位嫔妃怀孕,正好这个皇帝梦到了李后主来参谒他,后来这个嫔妃生下的孩子就是端王,也就是后来的宋徽宗。 所以人们就说,宋徽宗是南唐后主,李煜投胎转世,等到他被金人俘虏的时候,金人对他就像宋太祖对李后主一样。这个故事当然是个故事,是无法考证的,他就比较符合咱们中国人因果报应啊,一报还一报这种观念。你看李煜的南唐,是亡在宋太祖手里,所以李煜怎么报复宋朝呢?投胎为宋太祖子孙,把宋朝搞亡,是符合这种观念。 但是,这两个人确实是很有相似之处的。第一,两个人都是艺术天才,李煜是词人,宋徽宗是书画家,甭管是瘦金体书法,还是他的花鸟画,都是精工到极点。第二两个人都治国无方,欠缺的都是治国才能,不过李煜治的那个国地窄人稀,特别是在他父亲中主李璟的时候,跟后周打仗就已经损失惨重。宋徽宗可是接过一个富庶广大的王朝,北宋据现代学者测算,它的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的80%,它的国民总收入是明朝的10倍,所以它是很有钱的一个王朝,富庶广大。 但是两个人都治国无方,把好端端的国家治了个乱七八糟。第三,两个人都是亡国之君。李煜的南唐亡于北宋,宋徽宗的北宋亡于金,最后两个人的下场,都非常凄惨,亡国皇帝令人生出无限同情。当然李煜更多的可能让人感觉可怜,明朝人说李后主亡国最为可怜,没有什么大错,就是祖宗造孽报在他的身上了。宋徽宗亡国,就是可恨,把祖宗留下一座花花世界,朗朗乾坤糟蹋成这样,非常可恨。 那这样一个人,他是怎么当上皇帝的呢? 第一个原因就是,他的皇兄哲宗死后无子。徽宗和哲宗,就是北宋的第七、第八代皇帝,是兄弟俩。他们的父亲,是北宋的第六代皇帝宋神宗。神宗一共有14个儿子,但是他14个儿子夭折了7个,老大到老五,老七,老八,老十,全夭折了,那么留下来的,这几个就是长成年的皇子,哲宗是老六,徽宗是第11子。 结果哲宗归天,没有儿子,无子怎么办呢?到底由5个弟弟里面谁承继大统,谁继大统,当时哲宗的母亲,

百家讲坛全集下载地址(比较全)之1(截止某一时段)

还有下载地址2,是分开传的,一次传不起。 百家讲坛全系列视频[迅雷下载]当然只是截止到某一时间段。 ftp://218.26.207.138/2004.04.10.百家讲坛:水浒传中的女性人物-徐江.rm ftp://218.26.207.138/2004.11.11.百家讲坛_传奇太后系列03_武则天_黄正建.rm ftp://218.26.207.138/2004.11.12.百家讲坛_传奇太后系列04_慈禧_杨天石.rm ftp://218.26.207.138/2004.11.23.百家讲坛_教育系列01_可怜天下孩子心_陈建翔.rm ftp://218.26.207.138/2004.11.24.百家讲坛_教育系列02_可怜天下父母心_王宝祥.rm ftp://218.26.207.138/2004.11.25.百家讲坛_从“天圆地方”看宇宙_赵复垣.rm ftp://218.26.207.138/2004.11.25.百家讲坛_教育系列03_独生子女怎样交往_孙云晓.rm ftp://218.26.207.138/2004.12.21.百家讲坛_古埃及文明失落之谜系列01_一个死文明的复活_李晓东.rm ftp://218.26.207.138/2004.12.22.百家讲坛_古埃及文明失落之谜系列02_神秘的金字塔_李晓东.rm ftp://218.26.207.138/2004.12.23.百家讲坛_古埃及文明失落之谜系列03_埃及艳后_李晓东.rm ftp://218.26.207.138/2004.12.24.百家讲坛_古埃及文明失落之谜系列04_法老的诅咒_李晓东.rm ftp://218.26.207.138/2004.12.28.百家讲坛_古埃及文明失落之谜系列05_金字塔太阳船_李晓东.rm ftp://218.26.207.138/2004.12.29.百家讲坛_古埃及文明失落之谜系列06_揭开狮身人面像的面纱_李晓东.rm ftp://218.26.207.138/2005.01.04.百家讲坛_孔庆东看金庸小说的情爱世界.rm ftp://218.26.207.138/2005.01.05.百家讲坛_孔庆东看金庸小说的奇情怪恋.rm ftp://218.26.207.138/2005.01.06.百家讲坛_孔庆东看武侠小说中的侠义.rm ftp://218.26.207.138/2005.01.07.百家讲坛_孔庆东看金庸小说中的侠义.rm ftp://218.26.207.138/2005.01.11.百家讲坛_说聊斋之神鬼狐妖的魅力_马瑞芳.rm ftp://218.26.207.138/2005.01.12.百家讲坛_说聊斋之刺贪刺虐话聊斋_马瑞芳.rm ftp://218.26.207.138/2005.01.13.百家讲坛_说聊斋之人鬼情未了_马瑞芳.rm ftp://218.26.207.138/2005.01.14.百家讲坛_说聊斋之苦行僧蒲松龄_马瑞芳.rm ftp://218.26.207.138/2005.01.18.百家讲坛_说聊斋之《聊斋志异》中的女性(上)_马瑞芳.rm ftp://218.26.207.138/2005.01.19.百家讲坛_说聊斋之《聊斋志异》中的女性(下)_马瑞芳.rm ftp://218.26.207.138/2005.01.20.百家讲坛_[红楼梦]里的坏男人_周思源.rm ftp://218.26.207.138/2005.01.21.百家讲坛_[红楼梦]里的小人物_周思源.rm ftp://218.26.207.138/2005.01.25.百家讲坛_[红楼梦]里的大丫头_周思源.rm ftp://218.26.207.138/2005.01.26.百家讲坛_[红楼梦]晴雯之死与袭人之冤_周思源.rm ftp://218.26.207.138/2005.01.27.百家讲坛_[红楼梦]穿针引线刘姥姥_周思源.rm ftp://218.26.207.138/2005.01.28.百家讲坛_[红楼梦]莫名其妙赵姨娘_周思源.rm ftp://218.26.207.138/2005.02.22.百家讲坛_金庸小说中的悲剧爱情_孔庆东.rm ftp://218.26.207.138/2005.02.23.百家讲坛_传统武侠小说中的武功_孔庆东.rm ftp://218.26.207.138/2005.02.24.百家讲坛_金庸小说中的武功(上)_孔庆东.rm ftp://218.26.207.138/2005.02.25.百家讲坛_金庸小说中的武功(下)_孔庆东.rm ftp://218.26.207.138/2005.03.08.百家讲坛_周国平谈女人.rm ftp://218.26.207.138/2005.03.09.百家讲坛_周国平谈爱情.rm ftp://218.26.207.138/2005.03.10.百家讲坛_周国平谈婚姻.rm ftp://218.26.207.138/2005.03.11.百家讲坛_周国平谈孩子.rm

百家讲坛 苏轼

百家讲坛《苏轼》 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中期的公元1037年出生于四川眉山,1101年死于江苏常州,终年65岁。苏轼所在的家庭是一个小康之家,父亲苏洵是著名的散文大家,共生有三男三女,苏轼与弟弟苏辙排行老五与老六,而排在他前面的哥哥姐姐均幼年夭折。而恰恰就是苏家硕果仅存的这哥俩儿,竟然在日后成为苏轼家族中最著名的人物。那么,幼时的苏轼接受的是怎样的家庭教育?这种教育对他的少年成名有怎样的影响?他与弟弟苏辙的名字又有怎样的深刻寓意呢? 古人云,学而优则仕。才华出众的苏轼经过十几年的历练之后,终于开始向仕途进发了。公元1057年,21岁的苏轼和18岁的弟弟苏辙在父亲苏洵的带领下,父子三人赶到当时的京城开封参加科举考试。那么,苏轼兄弟会在这场至关重要的考试中会金榜题名吗?这场考试会改变苏轼的命运吗? 在三关考试最关键的第二关——礼部考试之中,本来可以稳拿第一名的苏轼却出人意料地获得了第二名。这对苏轼来说,虽然有些委屈,但对后人来说,却给人们留下了一个千古传颂的佳话。我们不禁要问,苏轼在这篇颇有点传奇色彩的文章里头到底写了些什么东西?主考官欧阳修为什么对它那么青睐呢?欧阳修与苏轼这对师生之间又会因为这篇文章而发生什么特殊的故事呢? 苏轼用他天才的文思与妙笔,一举成名天下知。可是,因为母亲程夫人的不幸去世,苏轼只得返回家乡服丧。三年之后,当苏轼兄弟陪父亲再次来到京城的时候,一次北宋朝最高级别的科举考试——制科考试即将举行。曾经在三年前的考试中小试牛刀、一举成名的苏轼兄弟自然不会放过这次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他们准备向这次制科考试再次发起冲击。那么,制科考试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考试制度?而苏轼兄弟在这场制科考试中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少年成名的苏轼还会带给人们更多的惊奇吗? 2、内容简介: 上一讲说到苏轼进京赶考金榜题名,20多岁的苏轼即将走进官场、步入仕途。那么,初出茅庐的苏轼在应试时一举成名,在官场上会不会一帆风顺呢?自古雄才多磨难,苏轼与历史上的文人从政相比有哪些独特之处?他的为官之路将如何延伸?面对他的到底是坦途还是坎坷呢? 初涉官场,苏轼意识到,当官并不像吟诗作赋那样令他得心应手,最初的踌躇满志和如今的现实显然相距甚远。年轻气盛的苏轼官场第一站便遭遇寒流,那么,面对苛刻严厉的上司,他到底该逆来顺受?还是应针锋相对呢? “十年寒窗无人晓,一举成名天下闻”,少年成名、踌躇满志的苏轼刚刚迈出为官的第一步,就遇到了难严厉的上司,让苏轼接受了一次挫折的考验。然而,当他离任第一个官职到京城任职之后,他却遇到了使他遭受人生中真正挫折的人。这个人究竟是谁?他跟苏轼到底有什么恩怨?他们之间的纠葛对苏轼的政治命运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在苏轼赴京履任新职的时候,正赶上王安石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那时的朝廷几乎成了战场,每天上朝时都会爆发一场唇枪舌战。那么,苏轼对改革变法又持什么态度呢?他的政

《唐宋八大家之韩愈》讲义

百家讲坛康震《唐宋八大家之韩愈》讲稿 (一)《考试进行时》 画外音: 在唐宋文坛,有这样八位独具特色的文学家,他们用笔墨名传千古,他们的人生跌宕传奇,他们所取得的古文成就对中国文坛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这就是为后世文人高山仰止的“唐宋八大家”。那么,是谁首先把他们组合在一起,合称为“唐宋八大家”的,这八个人入选“唐宋八大家”的理由到底会是什么呢?从今天开始,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老师,开唐宋文坛,精彩解读“唐宋八大家”之第一集韩愈之考试进行时,敬请关注。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坛领袖,但是他在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竟然连续三次名落孙山,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志在必得的他在连遭打击之后,又会做出怎样的惊人之举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精彩解读唐宋八大家之韩愈――考试进行时,敬请关注。 康震: 朋友们,以往我们说起学习唐宋诗词,都会想到谁呢?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辛弃疾。但如果我们说,要学习唐宋散文,我们就会很自然地想到“唐宋八大家”。那么这儿有两个很简单的问题,第一个,就是唐宋八大家都是哪八个人。我们今儿来复习一下功课,是吧,唐代的有韩愈、柳宗元,宋代的呢有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这父子三人,最后啊,再加一个曾巩,这八大家。第二个问题也很简单,就是为什么是这八个人结合到一起,叫他“八大家”,谁给他们最早的时候组合在一起的。为什么是他们八个人,这里头为什么没有李白,没有李商隐,――刚才说的,没有辛弃疾呢?我们说啊,最早,把这八大家结合到一起的,是明代有一个文人叫茅坤,他编了一本书,叫《唐宋八大家文钞》,从他这儿开始,“唐宋八大家”就作为一个固定的词组,进入到了我们的生活当中。可是有一样,这个茅坤当时编唐宋八大家的时候,他的目的是什么。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当时学习写作古文的人提供个样板,也就是说在他看来,这八个人他们的古文、他们的散文写得是最棒的,是当时的榜样。所以,他选了八大家。

百家讲坛全集

第002部_[白居易][07集][1.03G].downlist 第003部_[班墨传奇][03集][0.47G].downlist 第004部_[鲍鹏山新说水浒][63集+1][9.34G].downlist 第005部_[不停息的旋律][13集][1.88G].downlist 第006部_[曾国藩家训][14集][2.96G].downlist 第007部_[成语趣谈][02集][0.28G].downlist 第008部_[传承的神韵][15集][2.18G].downlist 第009部_[传奇太后][04集][0.57G].downlist 第010部_[传奇王阳明][14集][1.87G].downlist 第011部_[传奇紫砂壶][04集][0.50G].downlist 第012部_[春秋五霸][29集][3.47G].downlist 第013部_[慈禧及慈禧陵寝][27集+2集][3.48G].downlist 第014部_[从悲到喜说西厢及西厢记中的爱情][05集+03集][1.03G].downlist 第015部_[大变动中的中国][02集][0.30G].downlist 第016部_[大风歌][45集][6.05G].downlist 第017部_[大国医][21集][2.78G].downlist 第018部_[大明第一谋臣刘伯温][07集][0.95G].downlist 第019部_[大明嘉靖往事][15集][2.07G].downlist 第020部_[大隋风云][29集][5.17G].downlist 第021部_[当茶遇到咖啡][13集][1.88G].downlist 第022部_[道光与鸦片战争及道光陵寝][15集+2集][2.35G].downlist 第023部_[地球成长史]][41集][5.88G].downlist 第024部_[地域文化的形成][04集][0.52G].downlist 第025部_[东汉开国][21集][2.89G].downlist 第026部_[杜甫的文化意义][02集][0.28G].downlist 第027部_[二战人物][18集][2.56G].downlist 第028部_[范进中举][03集][0.43G].downlist 第029部_[范蠡][07集][0.86G].downlist 第030部_[方尔加讲孔子][04集][0.52G].downlist 第031部_[风雅百代存][19集][2.74G].downlist 第032部_[风雨张居正][25集][3.97G].downlist 第033部_[跟司马懿学管理][10集][1.20G].downlist 第034部_[古埃及文明失落之谜][06集][0.84G].downlist 第035部_[古代希腊][02集][0.22G].downlist 第036部_[海洋生灵][03集][0.42G].downlist 第037部_[汉代风云人物][32集][4.16G].downlist 第038部_[汉代国策风云][04集][0.56G].downlist 第039部_[撼天之旅][22集][3.18G].downlist 第040部_[红楼六家谈][12集][1.66G].downlist 第041部_[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17集][2.52G].downlist 第042部_[红楼梦里的配角][11集][1.46G].downlist 第043部_[红楼梦中的节日][03集][0.46G].downlist 第044部_[红旗渠的故事][04集][0.50G].downlist

(完整版)康震评说唐宋八大家之总结

跨越千年的真心英雄 演讲人:康震 讲师简介: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李白学会会员、中国韵文学会会员。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各类学术著作4部,先后荣获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奖励5项,主持、参与的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项目4项。 内容简介:这是一个个被后世仰望的传奇名字——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唐宋八大家”到底有着怎样独特的个性魅力?他们的人生传奇和道德文章,又会留给后人怎样的启示? 韩愈和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作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和柳宗元他们一方面亲自实践,一方面又培养了许多青年作家,使得“古文运动”的声势日渐壮大,这两个人也被后人并称为“韩柳”。 晚唐时代,“古文运动”趋于衰落,出现了讲究雕章琢句的不良文风。到了北宋时期,以欧阳修、王安石为代表的一批文人,再次掀起新一轮的古文运动,使散文重新走上了平易畅达、反映现实生活的道路。苏轼,中国古代最传奇的文化巨人;苏辙,比苏轼可能还要劲爆的激情政治家;苏洵,布衣之身却名扬天下;曾巩,躬耕乡野却能一鸣惊人。他们共同提倡质朴自由、不受格式拘束的散文,反对讲究对仗工整和声律铿锵的骈文,给予当时和后世的文坛以深远的影响。 从2010年1月开始,《百家讲坛》栏目先后分四部播出了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作为整个系列节目的收尾,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将会带给我们怎样的精彩盘点?今天的人们将如何来解读“唐宋八大家”呢? 全文: 我们讲完“三苏”之后,“唐宋八大家”的每一位大家就都给大家介绍过了,我们很有必要对这样一个大的系列进行一番总结和盘点,归结起来看“唐宋八大家”这个跨越时代的文人群体,他们的总体成就

百家讲坛_苏轼_东坡印象

百家讲坛_苏轼_东坡印象 百家讲坛_苏轼_东坡印象 -------------------------------------------------------------------------------- 画外音: 在前面的节目当中,康震老师从不同的侧面为我们解读了苏轼辉煌而又坎坷的一生,自古文人命运多有不幸,但与李白相比苏轼少了几分桀骜不驯,多了几分隐忍平和;与杜甫相比,苏轼少了几分痛心疾首,多了几分超然达观。有人说他满肚子不合时宜,事实难道真是如此吗?苏轼一生广交朋友,他有怎样的朋友印象?苏轼为官多年,他又有怎样的官场印象?民间流传,苏轼的妹妹苏小妹取笑兄长的脸型太长“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未流倒腮边”,那么苏轼的真实容貌究竟如何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康震将走近大文学家苏轼,剖析他的庐山真面目,系列电视节目苏轼第九集《东坡印象》正在播出,敬请关注。 康震: 在现在我们所知道的古人所画的苏轼的画像里边,有一幅画像非常值得我们重视。这幅画像据说是与苏轼同时代的一位大画家叫李公麟所画。画的名字叫《扶杖醉坐图》,这个画面的形象是苏轼拄着一个手杖坐在一块石头上,看上去有点醉意朦胧的样子,带了一顶毡帽。清代的一个著名学者叫翁方纲他考证过,说这个画,距离苏轼本人的形象最为接近。从这幅画像上我们能够看出苏轼相貌的那些特点呢? 第一,苏轼身材颀长。他是个高个,苏辙曾经说过“颀然仲与叔”,我跟我哥哥都属于高身材。 第二,眉疏目朗。眉疏什么意思呢,不是浓眉毛,淡淡的眉毛。孔武仲说“紫瞳烨烨双秀眉”,说他目光炯炯非常有神,但是他是秀眉,很秀气的眉毛,我们可以理解为不是浓眉毛,眼睛炯炯有神,目朗,但是不是大眼睛。 第三,颧骨高耸,两颊清瘦。这个苏轼自己有交代,他在他的一篇文章叫《传神记》里面说什么呢“吾尝于灯下顾自见颊影,使人就壁上模之,不作眉目,见者皆失笑,知其为吾也。”晚上的时候,把灯点亮,自己站在墙跟前,灯一照自己的面颊的影子投在墙上,然后让人就着墙上的影子把自己的轮廓画下来,别人一看,这么高的颧骨,这么瘦的颊面,那就是你。所以这个高颧骨和清瘦的面颊是苏轼面部特征里边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 第四,很重要的是,苏轼的胡须并不是那么地茂盛,相反,胡须很少。宋代有一部史料笔记,叫《邵氏闻见后录》,这里面记载了苏轼与谁呢,苏轼与他的学生秦观互相开对方的玩笑,拿对方的相貌开玩笑。秦观说“君子多乎哉”,这是论语里边的一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做君子的胡须是很多的,凡是多胡须的都是有道德的人,君子多乎哉?苏轼那是很机智,很诙谐很幽默的一个人,他当即就回了一句,叫什么呢,“小人樊须也”,这也是论语里边的一句话,樊须是孔子的一个学生,意思是什么呢,凡是胡须多的人都是小人。你看,孔子说的,但他取的是谐音。那这说明说明呢,说明秦观是大胡须,苏轼呢,胡须比较稀疏一点,这是个铁证。 画外音:

2020百家讲坛全集读书笔记

一个孩子出生三年后才能免于父母之怀,父母亲辛辛苦苦抚养孩子,那父母亲死后服丧三年,很长吗? 孝顺是美德,但父母亲的爱有人说过那是美德吗?那是一种本能的爱! 一则故事: 有一个小男孩从小就在大树旁边玩,大树很高,硕果累累,是一颗苹果树。小男孩每天都围着树,有时候摘苹果吃,有时在树下面睡觉,有时捡树叶,有时候也拿着刀片瓦片在树身上乱刻乱画,而大树特别爱这孩子,从不埋怨他,陪他玩。后来孩子长大了,好久不来了。多年之后,他来了,大树问男孩:“你为什么不跟我玩了?”男孩充满了忧伤且冷漠的表情,说:“我现在长大了,我不想和你玩了。我需要一些高级的玩具。”大树说:“孩子,我也没什么高级的玩具。这样吧,你吧我身上的果子摘下来卖了,这样你就可以买玩具了。”男孩很高兴的拿着果子走了。后来每年果子成熟的时候男孩都会来摘果子,每年一次! 几年后,男孩长成了青年,又一次有来到了大树边,大树说:“你很久都没来玩了,这次愿意在这里玩会吗?”男孩说:“我都要安家立业了,还哪有心思玩啊?我连我安家的房子都没有呢,也没钱修房子。”大树说:“你千万别不高兴啊!你吧我的树枝砍了就可以修房子了。”男孩很高兴地砍了树枝去修房子了。 又过了好多年,男孩来到树下,心事重重的说;“我得在世界上做大事了。可是这世界的海洋这么浩瀚,我连船都没有,我能去远方吗?”大树说:“孩子你别着急,你把我的树干砍了就可以做船了。”男孩一下子就高兴了,砍了树干,做了只船就出海去了。 有过了很多年,大树只剩下就要枯死的树根了,这时孩子回来了,此时的孩子年纪也大了,大树对孩子说:“孩子啊,真对不起!我现在也没果子给你吃了,也没树干让你爬了,你就更不愿意跟我玩了。”孩子说:“其实现在我也老了,有果子我也啃不动了,有树干我也不能爬了。我现在从世界上回来了。我现在就是想找个树根歇一歇。我回来就是跟你玩的!”大树听到后很高兴,好像又看见了孩子小的时候。 其实我们想一想,这就是我们的父母和我们自己的一生。 服么对孩子的爱就像这棵大树一样,是无私的,是全部的,是永远的,是不计回报的!天下有多少父母为孩子耗尽了毕生的心血,而孩子们是否能够理解父母的这一片心呢? 人与人之间需要真诚交流,家与家之间需要真诚交流,国与国之间需要真诚交流。如果我们处在真诚交流中,就会构成这温馨世界。 看了这期的《百家讲坛》真是感触良多。也让我们获益良多,记忆深刻。这期讲的“信”让我想起了书上的《期行》。而且钱教授也讲了这个故事。 现代人的怀疑越来越多,信任却越来越少。这是为什么呢?也就是因为“利益”这两个字了吧!

百家讲坛苏轼观后感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百家讲坛苏轼观后感 篇一:《苏轼》观后感 《苏轼》观后感 《苏轼》观看完了,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往事如烟,似水流年,大浪淘沙,在历史的长空中东坡先生这位“不能无一,难能有二”的旷世奇才永远闪着耀眼的光芒。 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哲学家。。。。。。这些远不是他的全部,高呼“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是他,轻吟“化退残红清醒小”的是他,能将思念兄弟感情升华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也是他,他豁达,他洒脱,他幽默,他有着“物与我皆无尽也”的超脱,来吧,让我们走近苏东坡。 走近苏东坡,感受苏门的家教,父亲苏洵对两个儿子因材施教,并分别取名“轼”“辙”对孩子低调,谦虚的期许,程夫人的“如果你能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做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至今还在我的脑海中,正如梁启超先生说的“人生百年,立于幼学”,我们不求培育出梁先生那样九

个出色的孩子,但是给孩子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总是必要的吧! 走近苏东坡,体味东坡先生的爱情,亲情。“十年生死 两茫茫”中我们听到了东坡先生思念王弗的锥心裂肺的痛哭之声,“孰迎我门,孰馈我田。已矣奈何,泪尽目干”东坡 的《祭亡妻文》感天动地,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是啊,没有朝云,东坡先生的一肚子的不合时宜去哪寻找知音呢,一位成功男人的背后,一定有位贤内助,东坡先生一生起起伏伏,正是这三位贤惠的妻子给了先生莫大的安慰。苏轼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赠与苏辙,手足之情,感人至深, 苏轼身陷囹圄,苏辙百般上疏求助,情愿舍己救兄,是啊,血浓于水,兄弟之情,感动古今。反观今天,因为金钱利益,兄弟反目,夫妻不和的不计其数,这些是不是有些不合时宜呢? 走近苏东坡,学习东坡先生的豁达,苏轼的一生,几起几落,四海为家,但是他从未因为贬谪有过幽怨,在他的人生中豁达乐观已成一种习惯,被贬黄州仍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呐喊,在被贬岭南后,仍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心情,看到东坡先生的际遇,有时再想想自己生活工作中遇到的些许的困难算什么呢? 走近苏东坡,保持一颗纯洁的心。“穷则独善其身达则

《百家讲坛苏轼》观后感600字

《百家讲坛苏轼》观后感600字 寒假,老师布置作业要求我们看《百家讲坛》关于苏轼的内容,并且还要我们写一篇观后感。我艰难的看完了苏轼的十集一开始不以为然的,可到后来听《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热血沸腾,再到《江城子-记梦》时,感于苏东坡先生“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言简意深。全篇看下来,让我觉得这位古人为世界创造了许多历史。 年少的苏轼,有着很好的家庭教育,父亲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写得一手好文章,对苏轼很严格。苏轼之名的由来,便是父亲对儿子的一片苦心期待。苏洵希望儿子不要太过于锋芒毕露,而是一点一点地展现自己的才华。苏轼少年成名,22岁考了相当于现在全国高考的第二名,实际是第一名,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以为是自己学生曾巩的考卷,写的太好了,但怕人说他徇私舞弊,把这份考卷点了第二名,实际考卷是苏轼的。后来欧阳修对老友说:“捧读苏轼的信,我全身喜极汗流,快活快活!此人是当今奇才,我应当回避,放他出人头地。请大家记住我的话,三十年后没有人会再说起我来的!”当时欧阳修名满天下,天下士子进退之权全操在欧阳修一人之手,欧阳修这一句话,苏轼之名顷刻传遍全国,“出人头地”这一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苏轼25岁时在制科考试中被皇帝点为第一名。制科考试在宋朝只举行过

22次而且不定期,录取的人员只有41人,苏轼是所有人中成绩最好的,百年第一。 那个时代的苏轼善于以文字表达自己的感情,抒情、论国策,所以我们今天才有机会读到他的许多作品,并在文字的带领下回到那个时代体会他的心静与喜怒哀乐。反观如今,我们真的没太多机会写作了。其实写作,一在记录,二在思考。更何况苏轼可以一直保持以一颗赤子之心去生活并抒发自我情感,只这个境界就是足以贯穿千古。无外乎欧阳修曾说,千年之前没有出现过苏轼这样的才华超群的人,我不知道千年之后,还能否出现第二个苏轼。 苏轼是个名副其实的大文豪,他的词自成一派,让人望之感叹。他的一生充满了神奇的色彩,虽然郁郁不得志,但是他有豪迈的胸襟,能包容天下,虽寄情与山水之间,却有自己独特的政治解读,他的政治抱负未能施展于朝野,却通达于后人。正所谓“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都做到了 初一:莹莹香草

百家讲坛之苏轼

苏轼之少年成名 画外音:你知道苏轼吗?你了解苏轼吗?一提起苏轼你自然而然就会想起他那脍炙人口的美文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那么,这些流传千古的诗词名句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传奇故事,而对于生活中和官场上的苏轼,你又了解多少呢?苏轼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人生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与他本人的个性为人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我们今天的人又该如何解读他的宦海沉浮与儿女情长呢?后世的人们为什么对苏轼始终有一种特别的喜爱,历经千年而不衰?从今天开始,就让我们跟随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一起走进这位与众不同的文化学者,品尝跌宕欺负的别样人生。系列节目《苏轼》第一集少年成名,敬请关注。 康震:对于苏轼苏东坡,我想各位观众都非常的熟悉。为什么呢,因为他留给了我们太多的脍炙人口、千古流传的优秀诗篇:当我们登高远望长江的时候,禁不住会唱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我们走在庐山的风景里的时候禁不住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了些不如意的事情,我们也禁不住用他的诗来宽慰自己“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当我们在一个中秋的月夜思念我们的亲人的时候,我们也禁不住要吟唱他著名的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的确,苏轼的诗词已经成为了我们广大人民群众血肉当中须臾不可分离的丰厚的文化养料。它就像我们的血液一样,每天都流淌在我们的情感当中,对这样一位伟大而富有魅力的文学家,我们究竟了解多少呢,我们到底想过没有,他的这些迷人的富有魅力的诗句是怎么写出来的,在他的少年时代,他究竟接受过怎样的家庭教育;他科举考试成绩如何;他进入仕途之后是不是一帆风顺呢,他又是为了什么被一贬到了黄州,而后他又是因为什么原因在短短十七个月的时间里从一个八品官升为三品大员,最后苏轼又是因为什么,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被一贬到了惠州,再贬到了儋州;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在他临终的时候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遗言呢?所有这些象迷一样的问题,就共同的汇成了苏轼丰富的一生。而我们要了解这些谜团,要了解这些问题,那还就必须要从苏轼少年时代说起。 画外音:走近丰富多彩的苏轼,让我们慢慢道来,苏轼字子儋,号东坡居士,北宋中期的公元1037年出生于四川眉山,1101年死于江苏常州,终年65岁。苏轼所在的家庭是一个小康之家,父亲苏洵是著名的散文大家,共生有三男三女,苏轼与弟弟苏辙排行老五与老六,而排在他前面的哥哥姐姐均夭折,而恰恰就是苏家硕果仅存的这哥俩儿竟然在日后成为苏轼家族中最著名的人物。那么,幼时的苏轼接受的是怎样的家庭教育,这种教育对他的少年成名有着怎样的影响,他与弟弟苏辙的名字又有怎样的深刻寓意呢? 首先我们要来看一看苏轼从小所接受的严格而良好的家庭教育,苏轼的父亲苏洵一辈子没做过什么特像样的官,我们都知道他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北宋有数的大散文家。苏洵对他这两个儿子要求是非常严格的,严格得有证据啊,有诗为证。苏轼六十多岁的时候遭了难,被朝廷贬到遥远的海南岛,在那种艰苦的条件下,老头晚上做了个梦,你猜他梦见什么了,他梦见自己又变成小孩了,父亲监督自己在那儿读书呢,醒来之后,老苏写了一首诗,记录他这个梦,这诗说的好。 夜梦嬉戏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 计功当毕春秋余,今乃沮及桓庄初。 坦然悸悟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钩鱼。 这个诗什么意思啊,小时候自己太贪玩儿了,不知道读书,老爸监督着自己读书。有一天,父亲出去要办事,给他布置了一家庭作业,今天你必须得把《春秋》这部史书给我读完了,回来我得检查。苏轼看看那钟表,爸爸快回来了,春秋读了还不到三分之一啊,肯定死

百家讲坛 唐宋八大家 曾巩 康震 全文

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之曾巩全文康震 目录:第一集:非常七加一 第二集《不经风雨怎见彩虹》 第三集:《身处乡野名比天高》 第一集:非常七加一 画外音:曾巩字子固,江西南丰人,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散文家,生于公元1019年,1083年病逝于江苏南京,终年六十五岁。曾巩的散文成就很高,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北宋古文运动的重要骨干。可遗憾的是,尽管曾巩得到文坛宗师欧阳修的极力推崇,但他却是“唐宋八大家”中最令我们当代人感到陌生的一位。为什么这其中会有如此巨大的反差呢? 康震: 上一集我们说,也许欧阳修最喜欢的弟子不是苏轼,而首先是曾巩,但是说句实在话,在“唐宋八大家”里边我们最不熟悉的,也最容易忘记的,或者说在背八大家的时候最容易想不起来的人就是这个曾巩。也就是说在这个“唐宋八大家”当中曾巩给我们的感觉,有点“七加一”的感觉,就是先把前边那七个人背过了,到末末了再捎上一个,“七加一”。我这一说,大家就有这个很突出的感觉。应该说,其他那七大家除了散文的成就之外,多多少少还有别的渠道或者别的一些什么原因,能够让我们记得起来。比方说韩愈,韩愈我们知道,散文的名篇是《师说》,但是韩愈的诗也写得很好,他的《早春》诗,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你只要这首诗你会背,也能想起他来。柳宗元,《捕蛇者说》、《黔之驴》,这的确是他的散文名篇,可是他的《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你会背这个也能记得起来。欧阳修我们刚刚讲过的《醉翁亭记》是他最著名的篇章,可是他词也写得很好,“庭院深深深几许”、“乱红飞过秋千去”这都是他词里边的名句,你只要知道欧阳修是一个著名的词家,也能想得起来。苏轼那就不用说了。苏辙呢,有点困难,好像也没有什么特别好的诗、好的词和我们熟悉的散文,但是这不要紧,他的哥哥可以帮他,因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那底下小序写得明白,这就是写给我弟弟的,“兼怀子由”,你只要记得这首词,你就知道他有个弟弟叫苏子由,他名字叫苏辙,这就记起来了。苏洵你要是实在想不起来,因为跟他的小儿子一样,他也没什么特别让我们印象深刻的作品,那也没事,你要会背《三字经》就可以,《三字经》里边说了,“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苏老泉那是他的号,一说苏老泉想起来,这人二十七岁才开始读书,那是苏洵。所以说这几个人都有别的渠道。还有王安石,王安石你就是什么全都忘得干干净净了,你只要记住一条,他是中国古代最有名的改革家,最大的改革家,再者说人家《伤仲永》历来的中学课本都是选的,还有那最著名的那首诗“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百家讲坛-苏轼03-大难临头

苏轼03.大难临头 画外音: 一场飞来横祸把他投入监牢,一批书稿诗文置他于杀头之罪,宋朝史上一次有名的大案---乌台诗案,就发生在他的身上,身陷囹圄的苏轼,是否能逃过这场大劫难?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康震,将为您讲述苏轼人生历程中的一次灭顶之灾---大难临头。 在昨天的节目当中,康震老师说到,王安石变法,苏轼始终是站在对立面。他几次向神宗皇帝进言,极力抨击新法的弊端。苏轼的议论自然引起王安石的不满,王安石通过亲信网罗罪状,弹劾苏轼。苏轼感到在京城的日子呆不下去,就上书请求到外地做官,离开这是非之地。元丰二年四月,苏轼来到了湖州,也就是今天的浙江吴兴做知州。就在他刚到任不久,一场突如其来的灾祸把他投入了监牢。那么,这位大名鼎鼎的文学家究竟犯了什么罪?他在狱中遭遇了怎样的磨难?苏轼能躲过这次灭顶之灾吗? 康震: 上一集我们讲到,苏轼初出茅庐,反正是不顺,地方上开始不顺,后来到了中央呢也不顺,在中央呢因为待得不顺,所以想到地方上去顺,待了八年,应该说做得还是相当不错。那么,就在他要去湖州当知州的时候,有一个灭顶之灾降落到他的头上,这灭顶之灾是什么呢?因为苏轼在这好几年当中一直都没有在中央工作,对当时的朝政的局势不太了解,作为革新变法的领袖人物王安石,在六年的里面先后两次被罢免了宰相,反对派的领袖人物司马光,彻底回到了自己家,闭门著书,主持编写《资治通鉴》,不问国事,这都是在这个时期发生的重大的事件。 那这个王安石离开了宰相的岗位,司马光不问朝政,那朝廷里头倒是什么人在活动呢?这不空了吗?没有,活跃的人物大有人在,主要有三类人: 第一类,当然是宋神宗啦,这时候的宋神宗已经三十多岁了,早已经不是那个什么事都要征求王安石意见的小伙子,随着改革变法的不断地推进和困难的不断地增加,宋神宗已经变成了一个希望惟我独尊,而不是再需要百家争鸣的这样一个趋近中年的皇帝,它需要有皇帝的权威。 第二类人是谁呢?以宰相王珪为代表。这个王珪呢,叫做三旨宰相。什么叫三旨宰相呢?请圣旨、接圣旨、传达圣旨。政治上碌碌无为,但是勾心斗角拉帮结派,谁的大腿粗就抱谁的腿,是此人的主要特点,这是朝中的一股势力。 第三股势力是谁呢?是王安石的门生,以及他提拔的新人。代表人物是:权御史中丞李定,权监察御史里行-舒亶、何正臣,这个御史台主要是做什么工作的呢?就是负责监察、审理、审讯、监督朝廷官员的,有点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国家的监察部。权御史中丞相当于监察部的部长-李定。刚才说的舒亶和何正臣是监察部的官员,他们都是靠着革新和变法的潮流走上高位的,对于他们来说政治利益在哪儿呢?就是最担心的是像司马光和苏轼这样的反对变法的旧党人物卷土重来。 那么在这里边儿像李定、舒亶、何正臣这不过是一些前台主刀的人物,王珪呢是个敲边鼓的,宋神宗是平衡旧党人物和新党人物的真正的幕后的操盘手,就是这么一种关系。 画外音: 宋神宗在年少的时候就有变法的志向。然而,在推行新法的过程中,由于来自各方的政见不同,这不免让宋神宗有了强烈的挫败感。他决定拿出皇帝的权威,以更为强硬的手段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