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近代史纲要结课论文(行政管理专业)

中国近代史纲要结课论文(行政管理专业)

课程论文题目:论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发展和挑战院(系):成人教育学院

专业:行政管理

课程:中国近代史纲要

姓名:XXXX

学号:20110XXXXXX

老师:XXXXXX

2012年10月26日

论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发展与挑战

XXXX

(XXXXXXXXX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行政管理专业20110XXXXXX)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给中国带来了巨大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这些问题中国应当如何应对?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关键词:发展挑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引言

岁月流逝,时驰势易。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车轮,也驶过了30多年的历程。

30多年,成就无比辉煌;30多年,问题如此多多。中国的前进,什么时候都不会没有问题,重要的在于科学的前瞻和认真的回顾总结。可以说,这30多年的历史,就是不断解放思想、冲破束缚、改革体制、谋求发展的历史。解放思想是改革开放的武器,实事求是是改革开放的动力,与时俱进是改革开放的灵魂。改革开放是中国繁荣富强的法宝。因此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一、改革开放:不是一个偶然的决定

改革开放不是一个偶然的决定,而是中国共产党历经艰辛探索、吸取国内外教训后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当时的国内国际形势和时代背景对中国提出的迫切要求。1978年,中国面临着十分困难的局面:“文化大规模”给党和国家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创伤,国民经济濒临崩溃,“文化大革命”遗留下来的政治、思想、组织等方面的混乱现象极其严重。而从粉碎“四人帮”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的两年间,党的指导思想上的错误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澄清,拨乱反正呈现徘徊局面。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新科技革命蓬勃兴起,发达国家纷纷进行后工业革命,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加紧向现代化国家转型。所有这些给党和国家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党要在如此严重的困境中重新奋起,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面对困境和压力,我们党科学分析国内状况和世界大势,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和人民愿望,以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

大智大勇,坚定的开辟出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路。

在这个问题上,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他大声疾呼:“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他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邓小平支持和倡导真理标准的言论,推动全党解放思想,开辟新路。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总结以往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以非凡的胆识和魄力,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毅然决然地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历史性决策,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1978年,在中国农村,一场重大的变革正从草根发端。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摁下血手印的生死契约揭开了“分田到户”的序幕。广大农民率先冲破了人民公社体制,创造并推广了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迸发出巨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其后,农村经济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迅速转变。这种改革和转变不仅对城市改革提出了要求,而且为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体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和可供借鉴的经验。与此同时,在城市,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入手,进行了综合和专项改革试点,取得了初步成效。在沿海,创办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打破了我国经济多年的封闭半封闭状态。从此,中国进入了一个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挡的展开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的打开了。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二、惊人的跨越: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改革开放的30多年,是全国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心同德、锐意进取,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创造活动的30多年。这30多年,中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这30多年,中国由一个国民经济濒临崩溃国家,变成了世界第四大经济体,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两千多万。这期间,我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7%的快速增长,远高于世界经济年均3.3%的增速;2006年GDP迈上20万亿大关,扣除价格因素,是1979年的13.3倍;粮食、棉花、肉类、钢铁、煤炭、化肥、水泥等主要农产品和工业产品局世界首位。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我国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三、新起点新探索:改革开放所遇到的挑战。

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在看到辉煌成就的同时,也应该看到,30多年来,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整个社会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在有些方面还存在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思想道德建设有待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同新形势新任务不完全适应,对改革发展稳定等一些重大实际问题的调查研究不够深入;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作风不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比较突出,奢侈浪费、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面对这些改革开放中间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人们思考和探讨该如何更好地坚持和完善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停顿下来,甚至倒退回去,还是克服困难,继续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这是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对此,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改革开放固然取得高成就,但是起点低,取得经济高增长是较容易的,如同跳横杆一样,当经济达到一定高度时,再取得高速增长谈何容易。克林顿使美国经济处于自二战以来最景气的时期。如果我国经济达到一定高度,而问题没有解决的话,再增长谈何容易。经济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浪费为代价的,如果要保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再要增长谈何容易。

发展经济学告诉我们,一个国家要保持生存,解决温饱时,环境一定程度破坏可以容忍,但从长远的目光看,从承担的责任看,不能再破坏环境。保护环境、资源,有的行业要禁止或限制,有的资源在没有高技术条件下不许。

我国对外开放不断加快,逐渐与世界接轨,但我国对外开放与世界经济不融合是有限的,假如我国真正成为世界贸易组成的一员,则我们面对的不再是技术含量低,小规模的港澳台资本,而是资本雄厚,高科技支撑,管理者道,有强大竞争力的欧、美、日的跨国公司的竞争,这时的挑战将是巨大的。金融,保险业开放很有限,免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太大影响,使得人民币自由兑换将推迟10年。国际大保险公司已在我国等待6年,而没有领到营业执照。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有两种模式:1、激进式的休克疗法,俄罗斯、东欧采纳;2、中国式的渐进法,哪一种更能有效的,付代价较小的实现转轨。是先对计划经济进行彻底打破,在这个打破了的基础上建立市场经济,风险大;还是由点到面,由易到难的逐渐改革法,摸石过河法。由于采用的是只渐进的模式,一些深层次的矛盾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于是由易到难,越到后就越难,而现在正到了关键的时期。假如俄罗斯,东欧的改革获得成功,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经济开始繁荣,而我们的问题没有解决,甚至激化,结构畸形,则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则更大。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继续坚持改革开放,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党的十七大报告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是: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为目标,努力加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的改革步伐,并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四、改革的基础:解放思想。

30多年改革开放历程中,两次大的思想解放,都是在邓小平的主导和推动下进行的。

第一次“真理标准讨论”的思想解放,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开了第一腔,以小平同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主题报告为标志,向思想僵化、教条主义、个人崇拜发起大冲击,极大解放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

第二次“市场化改革姓社不姓资”的思想解放,解放日报1991年“皇甫平”四篇评论文章开了第一腔,以小平同志1992年《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简称“南方谈话”)为标志,破除了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迷信,又一次极大地解放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

邓小平说,“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

“中国要警惕右,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但主要是防止‘左’。”19年前这些话,今天看来,依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突出强调了解放思想的重要作用。只有继续解放思想,才能推进深一步改革开放;也只有坚决推进深一步改革开放,才能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基本要求。

当前,我们再次面临新的思想解放的形势。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必然要解决许多体制转型、社会转轨的深层次问题。这就要求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的综合改革。和19年前的思想解放主要涉及“姓社姓资”的意识形态问题不同,现在人们更多的关注公平公正地向民众提供公共品,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衣食住行、国民教育、医疗保险、社会治安、社会保障、司法公正、民主权利、信息对称、贫富差距、环境保护、腐败现象等问题。

这就要求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一个更高境界的思想解放:在经济建设和改革上,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进一步完善法治的市场经济体制,力避走向“权贵市场经济”的道路。在政治建设和改革上,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改革行政管理模式,真正转变政府职能,政府不能成为与民争利的利益主体,而要成为切实为民众提供公共服务的服务主体。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在文化建设和改革上,提倡独立思考、思想自由、大胆创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反对文化专制主义,反对愚昧主义。在社会建设和改革上,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社会改革要注重推进公民社会建设,完善社会管理,切实改变政府统包社会事务的全能主义政治局面。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

观念深刻变化,并面对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交织与激荡,人们活动的差异性、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明显增强,价值取向多样化、利益主体多元化,思想认识复杂化,成为潮流。今天,要在深化改革中调整利益关系,转变思想观念,遇到的阻力必然更大,这才有“改革进入‘深水区’”之说,思想解放也同样进入了“深水区”。我们不能回避深化改革中遇到的重大理论问题和思想问题,要勇于创新,积极应对思想理论上的挑战。只有新一轮的思想解放,才能从“深水区”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人民拥护的科学发展之路,体制完善之路。

19年前,小平同志提出“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要克服一个怕字,要有勇气。什么事情总要有人试第一个,才能开拓新路。”而今,我们不是依然需要这种勇气和智慧吗?“向海而兴,背海而衰。禁海几亡,开海则强”,30多年间的改革开放恰如600年前的郑和下西洋一样,我们正是以一种更加开放的精神走向世界,为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和伟大复兴,开洋看世界。

五、总结

30多年的岁月。这30多年的历史,是国家综合国力从“濒于崩溃边缘”到“当今世界前列”的历史;这30多年的历史,是通过一次次思想解放大讨论、破除各种思想束缚、寻找或者回归发展常识的历史;这30多年的历史,是改革不适合现代化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建立现代国家发展模式的历史;这30多年的历史,是“放眼向洋看世界”对外开放、加大国际合作、逐渐融入世界的历史;这30多年的历史,也是认识到须由单向的经济发展拓展为政治、文化、社会全面推进的科学发展的历史;这30多年的历史,更是探求“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价值,保护私产、保障自由、彰显权益的历史,因而也是全体人民共同创造的历史。30多年的成果,改革给了人们实惠和幸福,以及信心和希望———实践,任何时候都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纪念过去是为了未来。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一些长久积累未解决的问题和矛盾已经凸显,改革由此进入“深水区”。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这个“深水区”绕不开、躲不过。那么,循着什么样的发展逻辑、踏着什么样的发展路径,顺利通过“深水区”,达至理想彼岸,回顾和总结30多年历程,必能找到答案。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有着90年艰苦卓绝历程并且不断自觉地努力加强自身建设的中国共产党,一定能够把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推向新的水平和新高度。在改革开放进行了30多年的今天,我们完全可以自豪而坚定地说:

事实表明,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使中国繁荣富强。

参考文献:

[1].[美]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1);

[2].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

[3].江泽民文集.人民出版社;

[4].王桧林.中国现代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美]李侃如.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