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4章第2节 海陆变迁

第4章第2节 海陆变迁

第4章第2节       海陆变迁
第4章第2节       海陆变迁

第4章第2节海陆变迁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科学依据,体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知道科学家对海底地形等方面的研究导致了“板块学说”的形成,

懂得科学与技术的相互促进的关系

3、知道“大陆漂移学说”与“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4、了解火山与地震分布的规律

5、学会用“板块学说”理论去解释世界上一些岛屿、海沟、山脉和高原的形成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拼合大西洋两岸的轮廓图,得出“大陆漂移假说“的依据,

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与合作能力

2、通过阅读和讲述“魏格拉与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观看“世界板块分布图”,培养观察、分析、及想象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悟假说在科学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2、学习科学家为科学奋斗贡献一生的精神

3、认识自然环境变化对人类造成的影响,从而认识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

人类要不断提高,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板块学说、火山与地震的分布

2、难点:大陆漂移假说、板块学说

用板块学说的理论去解释世界上一些岛屿、海沟、山脉和高原的形成原因

五、教学准备:有关大陆漂移与板块学说的资料、图片。多媒体制作(辅助教学)

六、教学安排:本节教材分为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地图上的发现“大陆漂移假说”

1、引入,通过让学生对世界地图中的非洲和南美洲的轮廓的拼合,提出会发现什么?

(学生活动:分组拼合、讨论结果,材料课前准备好)

小结:非洲和南美洲的轮廓非常相似,几乎可以拼合在一起。

魏格纳受到此启发,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大陆漂移假说”

2、教师讲述----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

魏格纳是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1880年11月1日生于柏林,1930年11月在格陵兰考察时遇难。1910年的一天,魏格纳正望着世界地图出神,突然发现南美洲东岸的突出部分刚好与大西洋彼岸的非洲西岸凹入部分遥相对应。他不由得猜测,大西洋两岸的大陆会不会本来就是一个整块,后来才破裂漂移分开的?经过反复观察后,他还发现北美大陆格陵兰岛和欧洲大陆轮廓正好也可嵌合在一起。魏格纳坚信这不是一种巧合,便沿着这条思路进行研究,并经过实地考察,终于在1912年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

3、“大陆漂移假说”内容:

在2~3亿年前,地球上只有一个大陆,以后渐渐分裂,漂移到现在的位置,形成了目前海陆分布的格局。

(学生阅读科学家小注,为科学而献身的魏格纳,教师后小结)

4、设问一:

在科学探究中,一个假说猜想提出以后,接下去是什么?(寻找证据)

(组织学生活动,从教材的文字与插图4.2.2和4.2.3中去比较、寻找,回答)小结几点证据:

⑴、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和南美洲大陆轮廓的吻合性

⑵、大西洋两岸大陆上生物有亲缘关系

⑶、2亿多年前一种小型爬行动物中龙的化石也是相同的

⑷、两岸有些岩层是连续的

演示大陆漂移的课件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将变化过程制成Flash动画)

2亿年前 6500万年前现在

设问二:

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并没有被人所接受?为什么?

学生活动,说说不被人所接受的几种理由,让部分学生辨论

教师小结:缺少足够充实的证据

过渡: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地磁学、深海探测和大地精密测量等研究结果,都有力的证实大陆确实在“漂移”。并且,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研究,又提出了新的学说。

二、寻找海底的秘密“海底扩张学说”

教师讲述

1、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并没有被科学家所接受,在他过世以后,他的假说几乎被遗忘。直到20世纪50年代后,海洋探测技术有

了很大发展,科学家们对海底地形和海洋地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形成了“海底扩张学说”,一度销声匿迹的“大陆漂移假说”才又重新受到科学家们的重视。(为什么?因为有了新的证据)

2、“海底扩张学说”内容:

海底山岭两侧的大洋地壳在缓慢地向大陆方向移动,移动的大洋地壳碰到大陆地壳时发生挤压,并府冲插入大陆地壳底下,这样在邻近大陆的海底下会形成深深的海沟和一系列的岛屿,在大陆形成高原和山脉。海底的扩张使大陆分裂彼此远离。

3、设问:让学生观看阅读课本图4.2.5,回答(媒体展示)

①海底有什么?(有平原、山岭、海沟等)

②大陆地壳与海底地壳相撞时,海洋地壳会插入大陆地壳的底下,为什么

学生活动:地壳运动的简单模拟活动----图4.2.6。

(或让学生用橡皮泥制成两个板块的轮廓,并对其进行挤压或拉伸,观察其变化状况。)

思考:①了解什么地方会出现海沟?

②了解什么地方会出现岛屿、高原、山脉?

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课前提问复习上一节主要内容

三、“板块学说”与火山、地震带

1、设问:是什么力量使海底发生扩张,使大陆分裂彼此远离?

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寻找答案。到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新的理论“板块学说”终于形成了。

2、观看“世界板块分布图”,思考下列问题:(媒体展示)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沧海桑田”的变化,以及形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学习本节知识,要求能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进行科学史教育及培养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 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千变万化的自然界充满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设置探究性和悬念性很强的问题,开启学生求知欲望;根据学生已掌握的地理技能,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三、设计思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 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拼图和分析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运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变化,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海陆变迁的原因。 板块相对运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3教学方法

演示、分析、讨论、推理为主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地中海曾经有座美丽的小岛,它有一个神秘而古怪的名字“幽灵岛”,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这么美丽的小岛却有一个古怪的名字呢? 幽灵岛究竟从何而来,又因何而去呢?难道真的是幽灵在作怪吗?今天我们就揭开幽灵岛的 对幽灵岛的名称的由来发表见解。 通过悬念的设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神秘面纱。 在我们生活的美丽星球上,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陆地和海洋也不例外。有些地方陆地会变成海洋,

第二章第二节海陆变迁(第一课时)

七年级上册第二章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一课时) 【课标】 (一)课程内容标准: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二)课标具体目标 通过地球表面海陆变迁的实例举证明确海陆变迁的原因;知道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有关的地理现象。 【重点、难点】 (一)教材重点:大陆漂移学说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用实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变化中并明确变化的原因和大陆漂移学说 2、难点:运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解释有关的地理现象。 【学情】 (一)预测本班级学生可能达到的程度 1、海陆变迁的实例举证:95%学生能够掌握 2、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大陆漂移学说:85%学生能够掌握 3、运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解释有关的地理现象。:80%学生能够掌握 (二)普遍性问题: 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大陆漂移学说 【教学目标】 1、运用实例说明海陆是不断变迁的,并能弄清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 2、知道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有关的地理现象。 3、通过了解地球海陆的发展变化过程,锻炼同学们的读图析图、想象思维和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并能 进行科学史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六、教学过程:】 构建动场 播放视频《难以忽视的真相》片段,从而引入新课。 评价:利用课外资料,丰富教材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

讲授新课 活动一:海陆变迁的实例分析 目的:对应教学目标1 活动要求:小组合作探究图2.13~2.15是海陆变迁的实例举证,请你解释原因,并结合生活体验、知识经验列举类似的例子,时间限制3分钟,每组选一位同学发言,一排为一大组。 喜山探险,东海遗迹,围海造陆三个例子,让学生自己总结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并通过已有 的知识经验对个案进行补充,让学生体会到海陆变迁是普遍存在于生活中的,地理生活化。 教师引导: 喜山探险-----地壳变动 海底寻宝----海平面升降(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的例子越来越多, 海面上升对人类的影响是巨大的,很多低地国家和城市面临不同成都的灾难。下面我们来欣赏 一段视频《后天》。可以看出,海平面的运动对人类影响是极具破坏力、毁灭性的,这也从侧 面提醒我们要关注保护环境,否则人类将自食其果难逃厄运) 围海造陆----人类活动(围海造陆的地区都是沿海地区,面临的普遍问题就是地狭人稠,围海 造陆可以缓解这些地区用地的紧张,当然如今的荷兰的拦海大坝,还 成为一处著名的旅游景观,吸引着来自世界的游客) 教师小结:地壳变动、海平面升降是海陆变迁的自然原因,人类活动是造成海路变迁的人为原因,前者为内力,后者为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其主要作用的是内力,即自然原因。 评价:通过实例探究,明确海陆变迁的原因,以及对地球表面的海陆形态起主要塑造作用的力量。课外延伸海陆变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学生更好的理解。 承转:展示世界海陆分布图,提问:这是现在的海陆面貌,原来会是什么样子呢?是谁最先提出关于海陆变迁的学说?下面让我们再现当年一次偶然的发现! 活动二:情景再现---大陆漂移说 魏格纳:大家好我是魏格纳。 旁白:1910年的一天,年轻的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目光正好落在一幅世界地图上。 魏格纳:咦?奇怪! 大西洋两岸轮廓的凹凸为什么会如此吻合? 旁白:他的脑海里再也平静不下来。 魏格纳:(一手拿起南美洲,一手拿起非洲)非洲大陆和南北美洲大陆以前会不会是连在一起的? 是不是后来受到某种力的作用才破裂分离的?大陆会不会是漂移的? 旁白:这一发现促使魏格纳开始研究大陆漂移,通过收集资料和实地考察,魏格纳从古生物化石、地层构造等方面,找到了大西洋两岸相同或相吻合的一些证, 魏格纳:轮廓吻合也就罢了(双手拿起端详),两岸的古老底层也具有相似性,就连两岸的生物物种都差不多呢!这难道不足以证明“大陆漂移”吗? 旁白: 依据前人的研究和相关资料,结合自己的考察,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魏格纳:大陆漂移说认为: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 洋的分布状况 旁白: 但是,他的假说被认为是荒谬的,为了进一步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魏格纳前往北极地区的格陵兰岛探险考察,在他50岁生日那天不幸遇难。值得欣慰的是,他的大陆漂移说,现在 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这一伟大的科学假说,以及后来发展起来的板块构造学说,是人类 重新认识了地球。 魏格纳与旁白:谢谢大家!

中考地理复习:世界的海陆分布和海陆变迁练习题(带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从人造卫星上看地球,地球更象一个“水球”,其原因是() A.水是生命之源 B.地球表面七分是海三分是陆 C.地球质量七分是水 D.从人造卫星上看不到陆地 2.面积最大的大洲和面积最大的大洋分别是:() A.大洋洲、北冰洋 B.亚洲、太平洋 C.非洲、大西洋 D.北美洲、印度洋 3.下列四个大洲中,表示南美洲的是() 4.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 A.苏伊士运河 B.巴拿马运河 C.乌拉尔河 D.大高加索山脉 5.关于海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太平洋位于亚洲、非洲与南美洲、北美洲之间 B.印度洋分布在东半球,位于亚洲、欧洲和非洲之间 C.北冰洋被亚洲、欧洲和北美洲所环绕 D.大西洋完全位于西半球 6.七大洲中,符合面积由大到小排序的是() A.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 B.亚洲、南极洲、非洲、北美洲 C.北美洲、南美洲、亚洲 D.亚洲、非洲、南美洲 7.赤道穿过的大陆有() A.亚欧大陆、北美大陆 B.亚欧大陆、澳大利亚大陆 C.亚欧大陆、南美大陆 D.非洲大陆、南美大陆 8.亚洲濒临的大洋有() A.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 B.北冰洋、太平洋、南海 C.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D.太平洋、印度洋、地中海 9.环绕印度洋的大洲是() A.亚洲、非洲、大洋洲 B.南美洲、北美洲、欧洲 C.亚洲、欧洲、非洲 D.亚洲、北美洲、南美洲 10.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是() A.北美洲、亚洲 B.亚洲、欧洲 C.北美洲、大洋洲 D.北美洲、欧洲 二、非选择题 11.地球上最大的陆地叫,最小的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岛屿是位于 洲的岛。 12.读世界海陆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

第四节海陆变迁(湘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了解能说明海陆变迁的几个事例; ②了解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 ③了解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带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能力目标: ①通过对课文示意图及多媒体课件视频的了解,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想像能力、 地理推理能力; ②培养学生运用板块学说理论解释地球表面山脉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德育目标: ①通过对魏格纳片段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②树立学生对地球运动的科学观点。 [教学重点] ①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 ②世界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①板块运动方式形成相应的地表形态; ②海洋的形成及海底消亡的过程。 [教学方法] ①多媒体演示②分析、推理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视频 [课时安排] 按学生对课程的理解能力和教学需求可列2种教学方案 ①2课时:第2课时开篇至板块构造学说,第2课对上课时的回顾及剩余部分 ②1课时 ☆最佳方案为2课时方案 [教学过程] 第四节海陆变迁

——“沧海桑田”的故事 [导入新课] 用课文标题“海陆变迁”及“沧海桑田”的故事引导学生进入本节的学习,使学生注意力被吸引到地壳运动造成的海陆变化及地形变化的知识中。 [讲授新课] 一、沧海桑田 (一)海陆变迁 课件展示喜马拉雅山及其地层中埋藏的海洋生物化石,设疑:为什么在世界上最雄伟的山上出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 根据课文或学生的理解来解释喜马拉雅山一带曾经是一片汪洋。 地壳的这种变化速度相当缓慢,甚至不会为人所知,如:主峰——珠穆朗玛峰以每年约1厘米的速度正在升高。 教材P33活动题: 以地形变化缓慢的4个事例(青藏高原、台湾海峡、东非裂谷、地中海4地的海陆变迁)来说明很多地方都由陆地变成了海洋或海洋变成了陆地,让学生了解海陆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变的。 (二)导致地表形态变化剧烈的地质活动 地壳除了速度缓慢的地形变化外,还有地震和火山2种能在短时间内急剧地改表地表形态的地质活动。 粗略解释地震和火山的概念。 针对教材不完整的说法进行口头纠误:火山和火山活动是2个不同的概念,书中提到火山是火山堆积物形成的,这里指的火山是一座山的概念;而火山活动不一定会形成火山,有些时候岩浆会顺着地势下泄流入河、海,不一定形成山,有的时候火山活动仅导致从地底喷出粉尘和毒气,也不会形成火山。 在本章节还有一个主要内容就是探讨火山的形成及其分布。 二、大陆漂移假说 ①先对假说和学说的差异进行解释:假说即未经验证的理论,经验证后可称为学说; ②再播放关于“大陆漂移假说”的视频。 设立3个疑问: ①大陆漂移假说的创始人是谁?——魏格纳; 插述魏格纳为科学执着的探究精神(1910年开始假说的研究,1912年提出大陆漂 移假说,这项研究一直持续到1930年,直到因去格陵兰岛考察于生日被冻死)。 ②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学生回答,课件展示); ③根据课件展示的大西洋两岸南美洲、非洲的轮廓、动物、地层的相似性。 可由学生看课件图片表达,然后教师进行总结。 P34活动题:大西洋两岸轮廓相似性及拼合实验(只作参考,不做实验) 三、板块构造学说(勒比雄[法]1968提出) 课件演示板块构造学说。 大陆漂移假说的理论在某些方面还不够完美,经过后人的不断完美,终于形成了新的较

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 第四节 《海陆变迁》教案——第2课时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海陆变迁》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初步学会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和地震分布图”,简要说出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关注人类如何防震抗灾,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 弄清地表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变化之中,掌握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掌握世界上火山与地震的主要分布地带。 教学难点 理解海洋的生成和发展过程。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讨论法,媒体呈现与开放式教学相结合。 课前准备 课件、课前学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你们想了解火山和地震吗? 生:想。 师:那我们这节课继续学习学习《海陆变迁》

(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录像\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二、新课学习 3、板块构造学说 学生看书思考: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引导学生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理论 引导学生认识板块运动的方向 表示板块张列,表示板块碰撞。 学生观察,全球可分为几大板块?除哪个板块全部是海洋外,其他板块既有陆地,又有海洋。 引导学生熟悉六大板块的位置。 结合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和东非大裂谷的形成让学生理解板块张列形成海洋,板块碰撞往往形成高山 结合模具,讲解海洋的生成和发展过程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可以知道,在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运动频繁。那么会容易产生什么现象呢? 4、火山和地震 学生观察图2-56,思考:世界上的火山和地震主要分布在哪两大地带?中国多火山和地震吗? 对比”六大板块示意图“和”火山地震分布图“,思考:二图之间有什么联系? (课堂小结)理解基本理论:地地球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记住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地区并能运用理论解释为什么有些地方多火山地震,而有的地方却平安无事。 三、结论总结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所学内容 1、板块构造学说 2、火山和地震 四、课堂练习 1、世界上的火山主要分布在() A亚欧大陆内部B太平洋的岛屿上C板块交界处D北美大陆。 2、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是()

精选2019-2020年中图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 地球运动与海陆分布第三节 海陆变迁知识点练习二十

精选2019-2020年中图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运动与海陆分布第三 节海陆变迁知识点练习二十 第1题【单选题】 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如图),回答下面小题。 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是甲、乙两大板块挤压作用的结果,甲、乙两大板块是( ) A、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 B、亚洲板块和大洋洲板块 C、欧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 D、亚欧板块和大洋洲板块 六大板块中几乎全部是海洋的板块是( ) A、甲—亚洲板块 B、乙—印度洋板块 C、乙—大洋洲板块 D、丙—太平洋板块 【答案】:无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下列四幅图中,正确表示全球海洋与陆地面积比例的是( ) A、 B、 C、 D、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2015年4月25日14时11分,尼泊尔某地(北纬28.2度,东经84.7度)发生8.1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地震还造成珠穆朗玛峰发生雪崩,多名登山者失去联系.图中哪幅图能解释此地多地震的原因( ) A、 B、 C、 D、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读世界海陆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下列关于世界海陆分布叙述正确的是( ) A、“三分海洋,七分陆地” B、亚洲东临太平洋 C、南极地区以海洋为主 D、陆地集中分布在南半球 世界七大洲各具特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大洲①地形以平原为主 B、大洲②有“高原大陆”之称 C、大洲③的特色动物是袋鼠 D、大洲④是黑种人的故乡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下列国家,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多地震国家是( ) A、意大利 B、俄罗斯 C、日本 D、加拿大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在太行山中发现许多海螺、海蚌壳等生物化石。”这一记载说明( ) A、太行山是从古老的大海里升起来的 B、太行山今后将从陆地转变为海洋 C、今天的海螺、海蚌是从陆地进入海洋的 D、古老的海螺、海蚌是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关于地球上海陆面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北半球陆地面积大于海洋面积 B、东半球陆地面积大于海洋面积 C、地球的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海洋面积均大于陆地面积

《海陆分布与变迁》单元检测试题

《海陆分布与变迁》单元检测题 一、选择题(每空1分,共10分) 1、关于世界海陆分布的说法,正确的是[] A、北极地区以陆地为主 B、南极地区以海洋为主 C、有两块大陆被赤道穿过 D、地球上三分是陆地七分是海洋 2、世界上跨经度最多的大洲和大洋是() A南美洲、太平洋 B南极洲、北冰洋 C亚洲、太平洋D亚洲、北冰洋 3、下列地理事项,与白令海峡无关的是() A.国际日期变更线B.亚洲与北美洲分界 C.美国与俄罗斯国界线D.东经度与西经度分界线 4、关于世界陆地和海洋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三分陆地,七分海洋B.世界上最大的大洋是印度洋 C.全球海陆分布均匀D.世界上最大的大陆是非洲大陆 5、有关大洲和大洋的叙述正确的是() A.非洲是世界面积最大的洲 B.南北美洲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 C.北冰洋大部分位于南极圈内,这里终年冰封 D.大西洋是世界第一大洋,几乎占全球海洋总面积的一半 6、地球上,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A、人类活动对地表的改造 B、气候的变化对地表的影响 C、人类的主观世界在客观世界的反映 D、地壳运动 7、“沧海桑田”说明了地球的海陆变迁,下列地理现象是由于地壳运动而导致的是( ) A. 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 B. 地中海面积不断缩小 C. 欧洲荷兰的拦海大坝 D. 黄土高原地表沟壑纵横 8、德国科学家魏格纳认为,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结的一块大陆,后来原始大陆才逐渐分离,形成了今天的七大洲,这一学说被认为是()A.板块学说B.地心说C.同心说D.大陆漂移假说 9、以下常见的避震减灾方式,你认为最不安全的是() A.在家中选择厕所、浴室等空间小,不易坍塌的地方避震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第四节海陆变迁 (一)知识目标 1、认识地表形态变化是漫长的,而且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可以发生“沧海桑田”的变化,并能 用实例加以说明;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 3、通过阅读示意图进行演示、模拟等,初步了解海底地形及其发展变化; 4、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初步学会 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和地震分布图”,简要说出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找寻方向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指向性,形成科学的思 维方法; 2、关注人类如何防震防灾,提高防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海陆变迁等实例,认识自然环境变化对人类可能造成的影响,初步认识自然界的 发展是永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认识和利用的手段也是永无止境; 2、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学习魏格纳善于观察、勇于实践的精神,体会人类对 自然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不断变化的。 (四)重点 1、了解“大陆漂移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 2、世界火山、地震带的主要分布规律。 (五)难点 1、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海底地形及其发展变化; 3、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以及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六)教法与学法指导 利用多媒体教学,使地表形态变化、海底地形及其发展变化形象、直观地展示于学生眼前,便于学生理解与接受,同时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实践的优秀品质。 (七)教学过程 一、地表形态变化 [引入]:介绍典故“沧海桑田”

出自我国古书《神仙传·麻姑》。从前有仙人,一个叫王远,一个叫麻姑。一次,他们相约到蔡经家去饮酒,席间,麻姑对王远说:“自从得了道接受天命以来,我已经亲眼见到东海三次变成桑田,又看到海水比前一时期浅了一半,难道它又要变成陆地了吗?”王远叹息道:“是啊,圣人们都说大海的水在下降,不久那里又将扬起尘土了。” 可见,”沧海桑田“的意思就是说陆地可以变成海洋,海洋又可以变成陆地,后人以此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转承]:那么事实上我们的地球真的像典故当中说的那样陆地可以变海洋、海洋又可以变陆地吗?(学生发表看法) [讲解]:是的,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处于不断的变化当中,只是这些变化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目前地球的年龄是46亿年,而人类的历史仅仅1万年,所以在短暂的人类历史里我们是不易察觉到以上变化的。但是,科学家还是能够找到相关的证据(ppt展示图片):(1)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区发现大量古老的海洋生物化石,证明什么?(学生齐声回答)这里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只是后来由于地壳隆起抬升成为高山(海洋→陆地); (2)台湾海峡海底发现古河道、森林遗址,证明这里曾经是陆地(陆地→海洋)。 [转承]:以上这些海陆变迁都是漫长的,不易被我们发现,但是某些方式还是可以瞬间改变地表形态(播放地震与火山的短片)。 二、大陆漂移假说 [引入]:到底是什么力量使地球表面有如此大的变化呢?到目前有很多学说多这个问题进行了解释,其中有两个是最广被世人接受的,第一个就是大陆漂移假说。 话说在1910年的一天,有一个德国科学家叫魏格纳,他正望着世界地图出神,突然发现南美洲东岸凸出的部分与大西洋彼岸的非洲大陆西岸凹入部分遥相关,就像我们拼拼图一样,刚好可以拼上,他就不由得猜测,大西洋两岸大陆会不会本来就是一个整体?是由于后来破裂漂移才分开呢?经过反复观察后,他还发现北美大陆、格陵兰岛和欧洲大陆轮廓正好也可嵌合在一起。魏格纳坚信这不是巧合,于是他四出寻找证据,开展大量的实地考察,终于在1912年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但是当时很多人都说他是疯子,特别是受到宗教的批判,但是魏格纳并没有就此放弃,而是继续寻找证据。1930年,魏格纳在格陵兰岛考察时不幸失踪,直到第二年人们才找到他的尸体,当时已经冻得像石头一样,与冰河结成一块了。(学生必然听得出神) [设疑]:那么到底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讲的是什么内容? [讲解]:魏格纳认为在大约2亿年前,地球表面只有一块大陆,称之为“泛大陆”(提醒学生划书),这块“泛大陆”被“泛大洋”所包围;大约在1亿年前“泛大陆”开始破裂,破裂后就像冰块一样在水面漂浮,越漂越远;直到距今约两三百万年前,这些漂移的大陆板块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测试(含答案及解析)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测试(含答案及解析) 1 / 8 海陆的变迁测试 时间:45分钟 总分: 50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0分) 1. 喜马拉雅山岩石中含有海洋生物化石,主要原因是 A. 海平面下降 B. 人类的填海造陆 C. 气候的变化 D. 地壳的变动 2.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在太行山中发现许多海螺、海蚌壳等生物化石。这 一记载说明() A. 太行山很早之前是海洋 B. 太行山今后将从陆地转变为海洋 C. 今天的海螺、海蚌是从陆地进入海洋的 D. 古老的海螺、海蚌是生活在陆地上的 3. 换个角度看世界,是哪位科学家观察世界地图之后引发了思考并提出 “大陆漂移学 说”( ) A. 魏格纳 B. 哥白尼 C. 哥伦布 D. 麦哲伦 4. 根据如图的信息,回答:图中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 ) A. 甲、丙两大洲可能曾经连为一体 B. 甲、丙两大洲之间距离不断缩短 C. 鸵鸟具有长途飞行能力 D. 海牛具有远渡重洋的能力 5. 关于海陆变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在喜马拉雅山脉发现海洋古生物化石,说明几千万年以前这里是一片汪洋大海 B. 地壳运动和海平面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C. 人类活动是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D. 围海造田引起了海陆的变化 6. 下列选项中,属于海陆变迁的自然原因有( ) ①气候变化 ②人类活动 ③地壳运动 ④海平面升降 A. ③④ B. ①② C. ②④ D. ①③

7.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结合“大陆漂移图”,完成10~11题。 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海陆变迁的是() A. 荷兰的围海造陆 B. 喜马拉雅山区发现许多海洋生物化石 C. 青藏高原上有许多动植物分布 D. 我国东部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 8.下列现象中,你认为能够作为海陆变迁依据的是() A. 青藏高原上有许多动植物分布 B. 喜马拉雅山脉发现古海洋生物化石 C. 北方地区有丰富的煤炭资源 D. 大西洋面积不断增大 9.下列能证明海陆变迁的证据是() A. 在台湾海峡海底发现了河道和水井的遗迹 B. 四川发生大地震,导致大量房屋倒塌 C. 死海的面积在缩小 D. 格陵兰岛冰盖面积在减小 10.“沧海桑田”在地理学上的正确含义是() A. 填海造陆种田 B. 比喻世事的变迁 C. 比喻海陆的变迁 D. 在海边种植桑树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共16.0分) 11.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和________。 12.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说明这里曾经是一片海洋.______ .(判断题) 13.沧海桑田的原意是指______ ,它的主要原因是______ 和海平面的升降.如我国 地理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考察时,发现岩石中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这里地质史上曾经是______ . 14.地壳的变动和______ ,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15.读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A是板块,C是板块。 (2)板块与板块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和。

湘教版七上第四节《海陆变迁》word学案

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知道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重点难点】 1. 认识并理解大陆漂移及板块构造学说。 2. 利用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能解释现象。 【学习过程】 合作探究: 活动二:读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图,回答: 1.世界上的两大火山、地震地带:一是, 二是。

2.为什么环太平洋地带多火山地震?请用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解释。 拓展提升 位于冰岛南部的艾雅法拉火山于2010年3月至4月接连两次爆发,岩浆融化冰盖引发 的洪水以及火山喷发释放出的大量气体、火山灰对航空运输、气候和人体健康均受到长期影 响。 思考后回答: 1.火山喷发释放的火山灰,将直接影响的行业是() A. 海洋运输 B.航空运输 C.管道运输 D.铁路运输 2.请你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冰岛火山喷发的原因:。 【巩固练习】 1.下列各项,可以作为大陆漂移假说证据的是( ) ①世界一些地方的大陆轮廓的凹凸十分吻合②非洲和南美洲生活着不会飞的同种海牛 和鸵鸟③喜马拉雅山原是一片汪洋大海④地球上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A.③④ B.①③ C. ②④ D. ①② 2.下列有关板块运动学说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的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主要由七大板块构成的。 B.一般来说,各大板块之间地壳比较稳定,难以形成火山、地震 C.海洋与陆地的相对位置从古至今都是比较稳定的 D.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碰撞时,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海沟 3.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图中填出六大板块的名称。 (2)阿拉伯半岛位于洲,在大 陆,属于板块 (3)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 腊岛附近海域发生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该海 域位于和板块之间。 【中考链接】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变迁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初一地理 【学情分析】世界海陆分布的原因探究一直是科学家们研究的热点问题。就初中生的心理而言,本节内容可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本节重在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树立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认识海陆是变动的,并能用实例加以说明。 2.学会“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 3.了解世界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列举海陆变迁的实例,认识自然环境变化对人类可能造成的影响。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是无止境的,培养学生科学的思考能力。 2.通过阅读示意图和模拟演示等,初步了解板块相互间的运动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魏格纳和地图的故事,鼓励学生要有勇于探索、献身科学的精神,要不怕吃苦、不畏牺牲。 2.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教学重点】“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大陆漂移假说”;世界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法与学法指导】 利用多媒体教学,使地表形态变化、海底地形及其发展变化形象、直观地展示于学生眼前,便于学生理解与接受,同时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实践的优秀品质。 【教学过程】 一、地表形态变化 [导入]:介绍典故“沧海桑田” 出自我国古书《神仙传·麻姑》。从前有仙人,一个叫王远,一个叫麻姑。一次,他们相约到蔡经家去饮酒,席间,麻姑对王远说:“自从得了道接受天命以来,我已经亲眼见到东海三次变成桑田,又看到海水比前一时期浅了一半,难道它又要变成陆地了吗?”王远叹息道:“是啊,圣人们都说大海的水在下降,不久那里又将扬起尘土了。”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第四节 海陆变迁学案(无答案) 湘教版

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 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 能力目标 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找寻方向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 指向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情感目标 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 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过程 环节活动实施能力培养情感培养反思 引入通过星海湾新旧图 片的对比,探究星 海湾的变化培养观察能力激发爱家乡的情 感 由近及远 一、海陆在变迁通过实例研究海陆 在变迁培养观察、感知、 分析的能力 激发学习地理的 兴趣 有感性到理性 演示海陆变迁的动态效果,探究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地壳变动 海平面升降 人类活动培养归纳和表达 能力 认识到‘物质是运 动的’这一客观规 律 由现象到本质 二、海陆怎样变迁——大陆漂移假说通过拼合游戏,研究 怎样寻找大陆相连 的证据 培养学生科学的 思维方法和科研 手段 激发对科学研究 的热情 由形象思维到逻 辑思维 由浅入深 通过对各种证据的 筛选和“大陆漂移假 说”的演示,使学生 掌握并会运用这一 假说解释一些现象 提高学生筛选信 息的能力及掌握 科学的论证方法 培养实事求是的 科学态度 知识迁移、指导实 践 阅读魏格纳的故事培养学生大胆质 疑,敢于创新,勇 于实践的精神 学生质疑提出不解的疑问发现和提出问题激发兴趣 板书第四节海陆变迁 海陆在变迁:地表形态变化 海陆怎样变迁——大陆漂移假说 课堂练习略 课后小结略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初步学会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和地震分布图”,简要说 出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示意图和进行演示、模拟等,初步了解海底地形及其发展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想像能力。 2、关注人类如何防震抗灾,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情感目标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是无止境的。教学重点1、大板块示意图 2、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 3、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 教学难点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媒体呈现与开放式教学相结合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包括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两部分内容。板块构造学说。教材以丰富的地理图像和文字,围绕以下内容展开:板块构造运动的基本观点;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接地带地壳比较活跃。用板块构造学说演示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火山与地震。主要介绍火山及地震活动最剧烈的地带。 教材中,六大板块示意图、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图等,均为重要的教学内容。教材中运用五幅模式图。演示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太平洋海沟、日本群岛的形成,从而生动、直观地演绎出海洋形成和发展、演化的各个不同阶段。最后,教材通过两则阅读材料,让学生对火山、地震的危害有所了解。同时,以读图和回答问题的形式,引出对于板块构造运动与世界火山、地震分布的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在上节课里我们学习了魏格纳的大陆漂 移假说,有谁能来说一说大陆漂移假说的 主要内容呢?屏幕上显示“大陆漂移过程 图”。学生看图回答。由上节课的知识 引入,起到承上 启下的作用 总结学生的答案过渡大陆漂移假说认为,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 叫“泛大陆”的庞大陆地,被叫做“泛大 洋”的广袤海洋所包围。大约两亿年前, 泛大陆开始破裂,“碎块”像浮在水上的 冰块一样向外越漂越远。距今大约两三万 年以前,这些漂移的大陆漂到今天的位 置,形成现在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基本面 貌。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研究,在“大陆漂 移假说”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板块构造学 说。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板块构造学说。 思考、听课引起学生学习欲 望 引入新课 板块构造学说屏幕显示P35图2—48“六大板块示意图” 及以下题目。 1、地球表层可分为大板块,除 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外,其他板块既包括 大陆,也包括海洋。 2、图中“←→”表示;“→←”阅读课文第一自然 段和图2-48后, (1)认知六大板块 的名称和位置。(2) 做题,要求个别回 答后,屏幕显示正 用色彩鲜艳的图 像,并且通过学 生的亲自动手, 加深学生的印象

2020届中考地理复习必背知识点专项训练:海陆分布与海陆变迁

2020届中考地理复习必背知识点专项训练:海陆分布与海陆变迁 一、必背知识点 1、海陆分布:海洋占71%,陆地占29%。 2、世界之最 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其次是非洲大陆,最小大陆-澳大利亚大陆,最大岛屿-格陵兰岛,最大半岛-阿拉伯半岛,最大群岛-马来群岛 最大洲是亚洲,其次是非洲,再次是北美洲,最小洲是大洋洲。 最大洋是太平洋,其次是大西洋,最小洋是北冰洋。 3、七大洲和四大洋 七大洲:亚洲、非洲、南极洲、南美洲、北美洲、欧洲、大洋洲。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4、大洲之间的界线 亚洲与欧洲: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洲与非洲:苏伊士运河--红海南、北美洲:巴拿马运河欧洲与非洲: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北美洲与亚洲:白令海峡 5、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运动、海平面升降和人类活动。 6、大陆漂移假说 提出人:魏格纳 主要依据:南美洲东海岸与非洲西海岸陆地轮廓吻合,南极大陆发现了煤矿。

7、板块构造学说: ①全球地壳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澳大利亚大陆、印度半岛和阿拉伯半岛都属于印度洋板块) ②板块相互挤压形成山脉,板块张裂形成裂谷和海洋。 (例证:喜马拉雅山是由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挤压形成的,阿尔卑斯山的隆起和地中海面积的缩小都是由于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挤压形成,科迪勒拉山系是由于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相互挤压形成。红海是由于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张裂的结果) ③板块边缘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现象。(世界两大地震火山带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二、专项训练 1.下列现象可用“沧海桑田”来描述的是( ) A.水往低处流 B.太阳的东升西落 C.四季的更替 D.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遗址 2.下列探索中体现了“观察发现→大胆假设→寻找证据”这一过程的是( )

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知道世界上海陆分布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即理解沧海桑田。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德育渗透目标:通过学习海陆的变迁,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海洋分布是不断变化着的,引导学生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同时教育学生应具有发现问题、钻研问题的主动学习精神和善于观察,善于质疑,为探索真理而不惜牺牲生命的精神。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阅读、填绘和运用地图的方法以及应用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懂得学习地理知识必须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引导 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讲解、讨论等教法。 学习方法:采用实例分析、观察思考、讨论探究、设问质疑、自学归纳等灵活多变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特别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从生活中体验、从身边的事例入手,去感受、领会知识,同时积极参与读图等过程,提高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大陆漂移学说及其启示;板块构造学说。 难点:板块构造学说。 解决办法:微机辅助、动画演示、讲解、观察、讨论等。 教具 多媒体课件。 师生互动活动 动眼、动脑、动口、动手、读书、提问、回答、演示、讨论有机结合。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沧海桑田 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大陆漂移假说 德国魏格纳 板块的运动 六大板块

第一课时 ——“海陆的变迁” 【重点】海陆变迁 【难点】大陆漂移学说与板块构造学说 【教学用具】大陆漂移及那布勒斯海蚀柱课件、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图(可以制成拼图)、有关海陆变迁的资料、地球仪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复习提问有关大洲大洋的内容。(重点是大洲大洋的分布,首先可以让在地球仪上指出大洲大洋的分布,然后让学生利用拼图巩固,这个过程可以以小组形式完成) (过渡)世界上的这些大洲和大洋是一直这样分布的吗?它们曾以怎样的面貌存在过呢? 教学环节一:海陆的变迁 发给每个学习小组一份关于海陆变迁的资料,(教师可参考后面扩展资料,但要把扩展资料简写成符合初一学生水平的小片段),要求学生从中找出能证明海陆曾经或正在发生变化的实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的; 以成语沧海桑田说明中国人对此早有认识; 演示那布勒斯海蚀柱课件,对海陆变迁做进一步的说明并简单分析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自然因素。 (过渡)模拟演示发生在100年前的关于大洲和大洋十分固定不变的争论,请学生选择参加并说出原因。 教学环节二:魏格纳和大陆漂移学说 请学生仔细阅读书中的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图,观察哪些大洲的轮廓非常吻合,并思考这样的吻合说明什么问题;(可以用上述拼图辅助演示) 讲述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 用书中的证据说明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 分析魏格纳在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过程中,发扬了善于观察、勇于实践、不畏牺牲的科学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的; 演示大陆漂移课件,请学生小组讨论后根据演示内容说明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内容,并能用它来分析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过去和未来。

七年级地理 世界的海陆分布、海陆变迁练习题

七年级地理世界的海陆分布、海陆变迁练习题 1、北京市海拔最高处是2303米的东灵山,最低处在东南边界,只有海拔10米左右,请你计算一下北京市的最大高差() A、2303米 B、2313米 C、2293米 D、10米 2.下列地形变化是由人类活动引起() A.台湾海峡 B.长江三角洲 C.围湖湖田 D.欧洲的阿尔卑斯山 3、澳大利亚大陆位于() A.太平洋板块 B.印度洋板块 C.亚欧板块 D.非洲板块 4、板块构造学说认为( ) 。 A.地球的岩石图由五大板块拼合而成 B.板块交界地带是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带 C.板块内部稳定,不可能再分成小块 D.板块都处于静止状态 5、根据大陆漂移学说,目前哪个大洋还在不断地扩张之中()。 A.太平洋 B.印度洋 C.大西洋 D.北冰洋 6.一般来说,板块 ,地壳比较稳定;板块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7.(2008年唐山中考题)世界四大洋中,其范围只分布在东半球的是:( ) A.北冰洋 B.大西洋 C. 印度洋 D. 太平洋 8、被亚、欧、北美三大洲环抱的大洋是()A.太平洋B.大西洋C.印度洋D.北冰洋 9.关于全球海陆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全球陆地面积为海洋面积的两倍多 B.全球海洋被陆地分割成四大洋,它们彼此相通 C.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均位于五个大洲之间 D.东半球上的陆地大于海洋,北半球上的海洋大于陆地 10.我国的台湾岛多火山和地震,原因是台湾岛位于火山地震带上。 11.读下图回答问题: (1)、图中两半球的分界线是构成的经线圈,我国 位于这两个半球上的半球。 (2)、写出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大洲名称 A B C (3)、写出图中数字所表示的大洋名称①② ③ (4)、图中甲处为运河。乙处为运河。 12、读“世界主要山脉分布图”,填写下列名称 (1)写出下列地理事物的名称 山脉:①_________ ③________ ④________ 平原:D_________ 高原: C_________ E_________ 盆地 A_________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二)能力目标 ①通过了解“大陆漂移说”形成过程,初步领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 ②通过“海陆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③通过分析课文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想像能力、推理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一些现象。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三、教学方法及教具准备 (一)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讨论法 (二)教具准备 报纸、幻灯片 四、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先请一名叫李沧桑的同学起来回答问题。 师:李沧桑同学,你来给大家说一下,你的名字的意思和来历。 李沧桑:沧桑就是沧海桑田,传说我国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后人就以这种沧海桑田的变更,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师:说得好。“沧海桑田”用我们的地理术语说就是指海陆的变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师:下面请同学们读课本P37图2.13“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图2.14“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思考: (1)在雄伟高大的喜马拉雅山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 (板书)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一、海陆的变迁 1、海陆变迁 请同学回答,老师归纳: (1)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区,在地质时期曾经是海洋,现在变成了陆地, (2)我国东部海域发现了古河流和古人类活动的遗迹,说明了我国东部海底大陆架,在地质时期曾经为陆地,现在变成了海洋。这两个事例说明了什么呢?说明海洋可以变成陆地,陆地也可以变成海洋。那么,海陆为什么会变迁呢? (板书)2、海陆变迁的原因 老师拿一本书演示地壳的变动,挤压,书的中部隆起。 师:喜马拉雅山就是这样由海洋变成陆地的。地质工作者认为:台湾海峡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